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科学与现代教育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现代教育技术

时间:2023-09-15 17:32: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科学与现代教育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科学与现代教育技术

第1篇

【关键词】 计算机科学技术;现代教育;网络技术;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9-00-01

电子信息技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人类的生活与学习方式都产生着快速的影响。在现代化进程中,计算机科学技术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要求对计算机科学技术要首先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教学中的沟通与交流提供了条件,是教学更具自由化,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与研究。

1、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特点

在现代教育教学中,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首先,教育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距离更远、面积更大;其次,教育信息的形式多样、存储方便、存储量更大;第三,教育信息的处理能力更强、更快、更准确;第四,对人的感官及各种教育资源的应用更加的有效、全面。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注重对学生的智力开发,强调学生积极思考,对学生的内在潜能进行挖掘,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主导型的统一,承认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同时也承认学生是教育的客观对象。

2、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

2.1在预习环节的应用

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自主在课前进行预习,教师对学生的帮助和指导比较少,学生预习时表现出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预习的效果也很难体现出来。在计算机科学技术环境下,借助网络优势,教师可以在课前将难点和重点指出来,并提出预习的具体目标。同时,也可以将预习的可见在课前展示出来,学生可以根据课件来预习,教师对学生预习的效果进行评价,对学生预习中遇到的难点及时发现,从而在教学中也具有针对性,学生也可以对教学内容提前进行理解,对于拓展其知识面有直接的作用。

2.2在教学环节的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使教学的内容生动具体的呈现出来,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也不断的丰富,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环节中的应用,用计算机取代了传统的黑板这一教学工具,教师也从大量的板书工作中解放出来,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除此以外,通过计算机教育技术的应用,教师在教学课件的制作上,可以借鉴网络中的优秀可见,制作形式多样的教学课件,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的对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使学习环境更加具有参与性和吸引力,突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2.3在远程开放教育中的应用

在现代教育领域中,引入计算机科学技术,使传统教育中的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被打破,提供给不同类人群开放的、平等的学习机会,也因此开放性法学、远程教育等教学模式产生。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下,学习者不再受时间、空间、年龄、办学规模等因素的制约,随时随地可以进行自助式的学习。如,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技术制作网络课程,将其上传到教育网站,求学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进行学习,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问题,可以通过在线交流与专家或教师进行交流与探讨。同时,也可以利用实时视频传输技术,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在线答疑系统,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加强,也能够使教师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管理。

2.4在多媒体课堂中的应用

在现代教育中,多媒体课堂已经成为比较流行也最受欢迎的形式,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多媒体课堂主要由多媒体音频、视频输入设备、计算机、数据存储设备及控制软件等构成,在传统课堂教学优势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科学技术条件下的录像、录音、电视等传统媒体技术,满足了现代教育的需求。例如,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师,一方面优化了教学的过程,一方面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指导,使学习情况汇总、试卷分析等评价工作能够更好的开展起来,促进了现代教育的发展。

3、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应用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加强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实效性。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学校目前都在普及和推广计算机教育技术,对高普及率、高配置过分的强调,导致我国多数地区难以实现。与此同时,在现代教育中,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并不是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而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效的融合在一起,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模式。

其次,当前社会,对开放性教育、远程教育及网络教育都在大力的进行推广,实现了较好的人机对话,但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性不能忽视掉,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在现代教育中,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要改革与创新教学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断的提高课堂的交互性,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最大化的发挥出来。

第四,在进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时,要将课件的外在美与内在没结合起来,不能只注重课件的美观,而对内涵忽视掉,也不能只是强调课件的内容设计,而不注重课件外表的美观。应该在美观的课件外表基础上,合理的、科学的设置课件的内容,这样才能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的需求。

4、结束语

在现代教育中,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是对其特点与优势的充分发挥,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改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管道教学方法与教育手段也更加的多元化,有助学远程教育及学生自主学习的实现。同时,对教育的空间和时间的突破,提供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条件,也为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提供了条件,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叶泽川.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J].西江月,2013(13).

[2]胡俊.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4).

[3]徐显秋.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实践教学探讨[J].科学咨询,2009(13).

第2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信息化教育;一般普通高等院校

一、一般普通高校的定位

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一般普通高校开设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笔者文中提到的“一般普通高校”,是指由于所处地域、发展历史等因素的影响而与国家重点普通高校和“211工程”高等院校在软硬件建设方面存在差异的普通高等院校。一般普通高等院校多为省市级属院校,由于上级机构的投资、学校的发展规模、学校的发展历史等因素影响,在基础设施、教师员工、科研成果等方面与重点院校存在差距,这些院校大都为二批、三批本科院校。

二、一般普通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新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般普通院校大多为本科师范院校及部分大专院校,有些院校在不具备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条件下,为了顺应时展需要,盲目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加之教育技术学专业本身的一些欠缺,致使目前教育技术界问题百出。2002年10月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高级研讨班”的57所高等院校的66名骨干教师及相关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问卷调查,发现这些长期从事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科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专家和教师认为,“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按其严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学科定位模糊,教育理论与技术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培养目标不明确,资金支持不够,教学资源匮乏,教学人员知识结构单一”。[1]结合专家提出的问题和笔者了解的现状,笔者对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定位模糊,学生认识不清

关于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的论述并不少见,但并没有因此而使从事教育技术工作和学习的人能够很好地认识本学科的地位和作用,很多新开设教育技术专业的院校,由于对教育技术学的解读不到位,专业教师本身专业素养不足,导致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开设在师范类和非师范这两种专业性质上就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学校都是定位为师范类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教育技术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包括各级各类院校和现代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以及各级教育技术机构、高校和普教的教育工程技术人员,中小学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毕业颁发的学位证书为教育学士。而新上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某些院校,定位为非师范类专业,培养目标却和师范类相同,颁发的证书依旧为教育硕士,这给本来就迷茫的同学们又一个疑问:既然是培养教师,为什么又是非师范专业呢?是非师范专业,怎么又在毕业时颁发教育学士的学位呢?

2、教育理论与技术、与实践脱节,媒体技术缺乏教育理论指导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其技术性涉及计算机软硬件的操作应用技术、组网技术、电子技术、摄影摄像技术等。从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前景看,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在教育学院(系)是最合理的,这有利学生学习教育理论,合理的利用教育理论来指导教学者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而目前很多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教育(学院)系的院校,其实验室的设备和实验教师很难满足教学需要,特别是计算机软硬件、组网等技术课程的实验,根本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虽然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技术上的理论知识,但是理论与技术、与实践严重脱节,学习的理论没有适合的环境去付诸实践,从而使学生的技术也仅仅使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很难体现出教育技术学专业应有的技术特色。

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在计算机学院(系)、物理学院(系)、新闻传播学院等院系的院校,学生由于为学理工科出身,加之没有学习教育理论的氛围,对教育理论的学习没有足够的动力和兴趣,导致教育理论修养不足。学生对计算机软件、音频技术、视频技术等现代化的技术能熟练应用,但是制作出来的作品缺乏教育理论的指导,教学功能不强,不能充分的体现出教育技术学专业应有的教育性。

3、教学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专业素养不足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要求教学人员要有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理论性的知识,还应该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软件(如:Flash、Dreamweaver、Authorware等)和影视方面(如:影视节目编导、非线性编辑、线性编辑等)的知识。而从事教学的教师要么只会机械地使用媒体,而不理解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层含义,这样永远体会不到教育技术的真正魅力;要么只是理论的讲解,如果没有自己的学术积累,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就永远难以提高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层次。这种教学人员的知识结构在二类、三类本科院校尤其常见,教师讲授的是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而自己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很少注意这些问题;教授给学生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自己对教育技术发展的新动向一无所知。

4、资源匮乏且达不到资源的共享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资源建设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信息机器、信息技术的引入过程,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它的建设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知识传授过程进行系统分析、认识的过程。在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在高校建设的过程,很多高校普遍存在着资源匮乏的现象,不仅仅是硬件实验设备上的不足,而且部分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这怎么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呢?

步入了21世纪后,很多大中专院校新建立了或在原有的电化教育中心的基础上改建成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大多二类三类院校的主要工作使技术上的,如校园网络的建设、重要会议的摄影摄像、多媒体机房的管理等,而教育技术学专业目前在部分技术性质课程的教学上由于资源匮乏,仅仅是理论上的讲授,很难有实践的机会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何不在二者之间建立一种交流合作的关系,达到资源共享。

5、上级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

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很多二类、三类普通本科院校乃至一些名牌高校都是一个新上的专业,但是档次相同的学校,开设教育技术学的现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为什么呢?关键在于学校领导对专业建设的重视程度,这直接影响到一个专业软硬件方面的建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财力,特别是教育技术学实验室的建设,如果该专业得不到领队的重视,在很多高校目前面临扩建、资金不足的现状下,想要发展专业谈何容易。

三、对我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的建议

1、明确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我院的定位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定位曾一度是整个教育技术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个人认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定位,应根据教育技术学的大局发展趋势,结合开设院校的实际,来确定适合自己学校的培养目标。在软硬件设施均不很齐备的院校,应定位此专业为师范类,培养目标主要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和大中专院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一些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雄厚的院校,可以考虑定位为非师范,不过定位为非师专业从目前的发展前景看,就业前景不是很理想。

2、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达到资源共享

在技术课程教师缺乏、实验设备不足的院校进行教育技术教学,无疑不能很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建设专业的过程中应结合本院校实际,个人认为,在现有的条件下要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教育技术学专业不论开设在什么院系,都应与之建设密切相关的院系(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计算机科学、教育和物理等院系)建立很好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计算机科学系的硬件资源实现学生实验设备上的空缺;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相互多交流,特别是在影视制作方面,在本专业教师技术薄弱的现状下,更应该请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教师给学生进行技术上的指导;电视机方面的技术知识主要实验是用物理系的实验设备;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则和教育学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所以建议应加强与相关系别之间的合作交流,充分实现资源共享。

3、开设教育技术学课程为全院师范类专业公共课,壮大教育技术学专业是自队伍

为了提高教师对现代日益更新的教学媒体的合理利用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师范院校逐步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学》(或电化教育学)的课程。对于培养21世纪合格教师的师范类专业来说,培养的学生应能够比较熟练地使用PowerPoint、Authorware等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利用广域网、校园网等开通的网络课程指导学生学习;能制作简单的教学软件(如:录音录像教材、幻灯投影教材等的简单制作)等教育技术,更好的为信息社会的教育事业服务。建议各高等院校都能开设教育技术学课程为公共课程,尤其是开设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师范类院校,这样可以使学校毕业的师范类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中技高一筹。教育技术课程开设为师范类公共课程,不仅可以提高师范类学生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教学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建设。开设教育技术为师范类公共课程,就要壮大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的队伍,健全教育技术实验设备。这样,既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且有利于学院整体教学实力的提高。

4、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教育技术学校领导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与“突破口”来看待,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同志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改革》一文中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使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要紧跟科学技术的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由此可见教育技术在现代教育改革中的作用,所以建议学校领导在建立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开设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基础上,能发挥教育技术的作用,使教师了解教育技术、走进教育技术、利用教育技术,开拓高等院校教育新的天地。

第3篇

经过早期追求规模效应,不少民办高校在办学初期规模迅速扩大。但是因为经历过粗放式的规模发展,民办院校或多或少存在着自身定位模糊、学科设置重复、法人治理结构混乱等问题。在办学初期,这类问题的负面影响尚不明显,但随着高等教育从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高等教育作为稀缺资源的优势正在弱化,群众上大学的选择意识和行为逐年增强。而由于民办高校的生源处于高考录取的末端,延续粗放型发展的态势难以为继[2]。但是找准定位,集中自身优势,突出办学特点,却能使民办高校在“生源危机”时代占得先机。现代教育技术部门作为现代高校标准配置的教学辅助机构之一,其目的和任务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育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推进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为高校各项工作提供保障,为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3]。那么,在普遍的内涵建设“共识”下,民办高校中的现代教育技术部门,该怎样发挥自身作用呢?

一、民办高等院校中现代教育技术部门现状及原因

民办高校在发展的早期,正是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已在高校中逐步推广应用的时期。彼时,又逢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炙手可热[4],电脑、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的数量,便成了民办院校宣传自身办学条件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民办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模式惯性作用和自身繁重教学任务的压力下,投入全力保证教学活动正常进行。任课教师偏重传授知识,认为上课时用投影仪放一放PPT课件就算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了。基于此现实建立起来的民办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部门,学校对其的要求,仅限维护和管理计算机教室、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室。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目前民办高校这类部门的现状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管理分工不清,归口不统一

前文已述,民办高校发展初期大量采购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在购置之后,因种种原因各类器材设备归属不同。比如同一批购进的投影仪,分属不同部门,发生故障后,负责维修的是后勤部门?还是使用部门?诸如此类分管领导多,管理部门多,维修渠道多的局面,加之各部门之间还存在相互借用、调拨设备的情况,造成局面更加复杂。多头管理带来的并不是齐抓并管、高效便捷,而是关系理不顺、职责不明晰、部门位置尴尬、办事程序复杂冗长的乱象。部门之间关系理不顺,统一归口管理、建章立制就无从谈起。笔者认为,民办高校内现代教育技术部门的问题,此项首当其冲。

(二)各种设备数量多,种类多,新旧程度不一,使用频率不均衡

随着民办高校的建设,各种教育教学设备会按计划、按需求陆续添置的,各种型号、各种档次的电脑、投影仪、语音设备分布在校园内各处教室、机房、实验室内。各种设备往往是从新到旧参差不齐,品牌也各有不同,这给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增加了难度。此外,设备新旧程度,课程安排,设备更新换代,教师业务水平等多种原因,导致各种教学仪器设备使用频率非常不平均,这给现代教育技术部门的工作增加了难度。

(三)管理人员工作繁杂,待遇不高

现代教育技术部门的人员的工作繁复单调,每天有大量的时间消耗在上楼下楼、开机关机、锁门关窗的重复劳动中。诸如此类繁琐劳动以外,现代教育技术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在早晨上课前到岗,下午所有师生离开后才能锁门下班,比较辛苦。除此之外,他们还要从事科研,提高业务水平,利用下班时间定期维护设备。与此不对等的是部门队伍建设上的窘境:民办高校现代教育技术部门的多是由某公立高校的教职工担任部门领导,辅以民办高校自聘的合同制工作人员。囿于人事、工资制度等原因,一般工作人员待遇低、福利少,工作不被同事理解,发展空间小,日常工作难以出成绩,人员流动性大,部门技术水平不稳定。

(四)授课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有差异

民办高校教师的结构较为复杂,既有学院自聘的青年教师,也有聘请公立高校教师,还有返聘的退休教师。这种师资结构决定了任课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能力参差不齐。大多数中、青年教师能够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仪器设备,但也不乏有的教师仅熟悉自身专业涉及软硬、件,其他设备则不善操作;部分年长的教师只会开关电脑和投影仪,遇到简单故障不会处理;还有部分教师对提高自身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感兴趣,不熟悉也不愿熟悉需用到的教学设备,所以部分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并不高,其表现就是误操作和不爱惜设备,这些易造成仪器设备故障,给学院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造成不必要的损耗。

上述民办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部门的主要问题,是具有普遍性的。客观分析,是由多方原因共同作用,经过长时间积累形成的。随着教育部“电化教育司”的撤销,高校教育技术机构失去了权威机构的指导,管理主体的缺乏必然会引起管理职能的缺失和弱化,也将使高校的教育技术发展进入无序状态,制约了教育技术进一步的发展[5]。

二、民办高校中现代教育技术部门的价值取向

“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全盘考虑,寻求方法才是解决之道。具体而言,就是要把现代教育技术部门的问题放到民办高校内涵建设、自我提升、革新发展的大命题中加以考量,在此基础上,厘清民办高校中现代教育技术部门的正确价值取向,进而提出各类弊端的解决之道。笔者愚见,以下几点是民办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部门的价值取向的应有之义:

(一)现代教育技术部门建设应纳入民办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中

现代教育技术是教学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高低事关高校教学水平,对于以教学为重的民办高校,作用尤甚。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不论民办高校还是公办高校,其现代教育技术的总体水平既能够说明该校教师注重掌握运用现代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程度,也能反映校方的教学资金投入于现代化教学设备、教学环境改善方面的态度,是学校“软实力”和“硬实力”的综合体现。其次,现代教育技术不是简单的“机房+多媒体教室”,它的提高涉及高校的人、财、物各方面因素,单纯加大资金投入、统一制度规范、转变观念思想等方法,或许在短时间内对这个部门可以带来改善,但是长期、整体的水平提高,还是依赖学校在经费、管理、观念等各方面共同作用,形成合力。再次,在现代教育技术部门中,无论是设备的更新,人员素质的提升还是工作观念的转变,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时间跨度较长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细致的工作。

上述三点说明了民办高校中教育技术部门的建设的重要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只有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才能更好地指导校内现代教育技术部门开展工作。因此现代教育技术部门需引起学院领导的足够重视,部门发展规划应纳入学院发展总体规划的宏观层面下统筹考虑。

(二)以内涵建设为契机,促进现代教育技术部门事业发展

近些年,民办高校普遍认识到: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内涵的层面。民办高校的内涵建设涉及学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条件、校园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现代教育技术部门应当抓住内涵建设的契机,努力发展自己,为学校内涵提升做贡献。笔者以为,主要内容有以下两点:

第一,师资队伍建设是内涵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师资队伍是民办高校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质量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民办院校最为宝贵的资源。当前,民办高校骨干教师多为自聘的中青年教师,他们对自身学历的提高都有追求,但是迫于繁重的教学任务和职级晋升压力,对教学手段、教育技术、教育观念难免关注不足。不少民办高校也没有在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的高度考虑现代教育技术部门的工作。现代教育技术部门作为设计、开发、利用、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部门,在民办院校承担教学辅助的职能,仅此而已。殊不知,在提高师资队伍质量,尤其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方面,教育技术部门可有一番作为。“教学相长”要求身处教学一线的老师们,不仅提升自身学术水平,还应该提高各种教学方法、接受新的教育观念、熟悉新的教学设备。各民办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部门完全可以根据本院师生和设备的实际情况,开展培训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使这个部门成为推动本校教学革新、乃至内涵建设的重要一环。

第二,内涵建设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办学水平的标志,对民办高校的生存发展有密切联系。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与教学相互融合趋势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代教育技术部门大有可为。

首先,现代教育技术部门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置于现代教育技术部门的网站,供学生共享网上教学资源。这样,在传统的课堂教授知识之外,学生增加了自主学习的渠道。其次,当前民办本科教育面向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校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经常参加各种实践、实验的竞赛,这种比赛对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有很大促进作用。现代教育技术部门还可以利用本部门软、硬件,为学生搭建个性化学习的平台。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开放部门资源,为学生参加课内外实践实训、项目开发、企业应用研发创造条件。

(三)转变传统工作观念,提倡以人为本,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现代教育技术部门作为教学管理的辅助单位,经常协助或与教务部门一同承担着教学管理的任务。随着现代教育设备、技术和手段不断涌现,传统的管理方法渐渐不能满足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需求。所以,现代教育技术部门若要在管理水平上有所提升,就要转变传统的重管理轻服务的理念,以广大师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首先,应当明确认识到服务的重要性。现代教育技术部门是学校内各种教学设备、教育资源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则是各种设备和资源的使用者,是被管理者。在新的服务理念下,这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对立关系应当被视为服务与被服务的非对立关系。现代教育技术部门应当积极迎合受服务者,尽量满足受服务者。受服务者(或受管理者)满意了,这个部门的价值才得以体现。所以,师生才是现代教育技术部门的工作价值得到体现的最直接因素。

其次,从管理学原理上来看,服务与管理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具体来说,现代教育技术部门对校园内各种设备、仪器的管理,目的无非是为了更高效的利用这些教学资源,为师生服务。一味的严格管理,为了管理而管理,不但不能达到管理目的,相反还会引起被管理者的不满,适得其反,影响学生、教师上课,进而影响教学质量。所以服务和管理是相辅相成的,服务是目的,管理是手段,反之亦然。

最后,寓管理于服务,并不意为由服务完全替代管理。只有服务没有管理,或者将管理与服务对立,都不能算是优质、高效的服务。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在实际工作中,部门工作人员对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依旧要坚持原则,按章办事。

三、关于发展民办高校现代教育技术部门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在明确了民办高校现代教育技术部门的价值取向之后,解决这些问题就算有了思想指导。笔者以为,在此基础上,针对现有问题,应当采取的对策和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构建以人为本的服务管理体系

以人为本,变管理为服务,就应当换位思考,从设备使用者的角度考虑部门中的工作事务,以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师生为出发点,制定各类工作流程和规范章程。以人为本,构建服务管理体系,目的是保证教学设备处于随时可用的良好状态;保证师生对本部门工作的满意度。在具体对策和做法上,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建章立制,完善各项规定、制度。作为学院中的工作机构,管理服务无论如何人性化,部门规章制度始终是比人更加重要的因素。在部门工作中发现的不合理、不科学的制度甚至制度缺失,管理缺位,必须加以完善。比如建立健全设备借用归还制度、设备保修制度、设备损坏后的鉴定赔偿制度等等。规章制度不建立,就无原则可言,其他管理或服务无从谈起。

2.建立快速、及时的故障响应和服务机制。现代教育技术部门的最常见工作就是排除设备仪器的故障。作为最能反映本部门工作态度和工作水平的日常内容,应当建立一整套及时响应、快速排除故障的服务体系。例如设立的保修电话或在线咨询答疑、规定时间到达现场、规定时间确定故障大小等级、预估故障排除时间、排除故障后备案登记等。

3.加强与其他部门沟通,促成良性互动。目前,现代教育技术部门主要是按教务部门安排,为各院系教师提供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开放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等。外人看来,只是简单的“看摊守堆”,但从服务角度考虑,这类工作就有许多可完善之处:比如记录教师上课情况,供教务部门作为考察教学质量的依据;每学期结束前向教师发放问卷调查本部门工作情况;定期邀请教师听取意见;建立QQ群、微博等通讯平台供教师与本部门及时互通有无……通过这些举措,既可以使部门的工作事倍功半,为教学管理提供有力支持,又能使其他部门理解本部门的工作,还可以增进与其他部门感情,一举多得。

(二)促进教职人员的素质提升

教职员工素质提高是民办高校内涵建设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现代教育技术部门要提高和发展,必须注重优化人员的素质。人员既包括本部门的管理人员,也包括各种现代教育设备、教学方法的践行者——教师。两者的素质都有提升,才能促进民办高校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整体提升。

第一,部门工作人员素质提高,将不仅能够高质量的完成教学管理工作,而且能更好的管理、维护仪器设备,延长其使用寿命。管理人员素质提高首先要从提高责任心、服务意识、奉献精神等思想修养入手。不求进取、妄自菲薄、无所事事不仅无法将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而且终究会优胜劣汰。在端正思想的基础上,提高业务修养才有可能。这需要我们不断钻研业务,加强学习——从书本上学、从实践中学,提高理论素养和操作能力。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历练自己,积累经验,成为一名懂理论、懂技术的、出色的复合型管理工作者。

第二,教育学原理认为,教师就应当是既具备学科知识,又掌握教学知识的专家。所以,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的提高,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而且提高了学院整体教育水平。当新任教师在完成入职教育技术培训后,学院完全可以针对本校教育技术设备的特点,由现代教育技术部门开展更为具体的培训。比如示范本校某种通用型号的投影仪、语言设备如何使用;演示如何建立账号,用FTP收发学生作业;如何在本校网站下载或上传教学资源等等。这些小规模、有针对性培训既可以帮助新教师尽快投入工作,也可以作为人事部门新人入职各项培训的组成部分。

除此之外,现代教育技术部门还可定期或不定期邀请教师、学生开展座谈,研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交流设备、软件使用经验,反映设备故障和问题。通过沟通,达到服务管理者和使用者双赢的效果。

(三)投入力量,建设现代教育技术数字资源

信息化和数字化发展速度惊人的21世纪,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要适应发展需求,紧跟时代,加快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尤其是电子资源的建设。充分利用网络,可以搜集许多国内外名师授课的视频,内容不限于学校开设的专业,只要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益,皆可置于部门网站供在线观看或下载。同时,辅以本学院优秀教师的PPT课件、讲义、科研文章或者习题库。随着各类资源的日积月累,学院必将建起一套立体的、多学科的、多层次的现代教育技术数字资源体系。

综上所述,环视我们四周,民办高校普遍已将发展方向转到内涵建设上。紧迫的形势下,内涵建设绝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时髦口号。民办高校内部的现代教育技术部门,应当清醒的认识到:本部门的发展与民办高等院校的发展密不可分,只有转变思路,看清自身存在的问题,在积极价值取向的引领下,将部门的发展同所处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勇于开拓,排除困难。也只有这样,现代教育技术部门才不至于在全国民办高校升级转型的大潮下成为一名看客。

参考文献

[1]温锐、刘世强、熊建平:《略论当前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定位的转型》,载《教育研究》2008年第11期

[2]徐绪卿:《新时代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7页

[3]梁圣杰:《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职能和特点》,载《教育理论研究》,2011年第16期

第4篇

21世纪,人类社会已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模式已发生了重大变革。当前,人类正处于历史上的“第四次教育革命”时期,这场新科技革命对教育提出的首要课题就是:从知识教育转向能力教育,从结论教育转向方法教育(或称之为“过程教育”)[1]。这场新科技革命对我们一贯奉行的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作为教育者,为了迎接挑战,必须尽快转变教育观念,并积极改革教育模式,运用新的教育手段,努力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对教育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使用、评价和管理,促进教与学的最优化。现代教育技术能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各种有益而且丰富的学习资源,变教师主体为学生主体,变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为引导学生寻找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这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根本无法达到的教育效果。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传道、授业、解惑是教育的唯一宗旨,而授业即学习过程也被理解为一种单纯的继承性的学习过程,这种以继承前人已知的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已渗透到了教与学的各个方面。国际权威机构调查认为,当前人类科学知识是每3~5年增加一倍,这就意味着大学期间学到的知识在毕业时就已经老化、过时。如果教育还继续履行单纯的继承使命,那么,培养出来的人才就必将被时代所抛弃。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有十大发展趋势,分别是教育的终身化、多元化、分权化、远程化和多媒化、个性化、产业化、市场化、大众化,竞争国际化,这10种趋势已经对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学校只有尽快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模式,才是实现继续从事教育使命的必由之路。现代远程教学、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电视(电影)教学、广播教学、幻灯投影教学等已构建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平台,每一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都有着各自的特色和优点。

现代远程教学是一种与传统面授教育相对应的一种教育形式,它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卫星资源,搭建实时和非实时的远程教育平台,建立强大的多媒体课件点播系统和教学直播系统,进行全方位的互动教学和音视频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而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可以实现点对点、点对面,全方位、多层次的知识传播。通过现代远程教学,教师教育的全过程,包括“视频+音频+电子教案”都可以通过网络和卫星进行直播。而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入网上虚拟学校,或通过电视在家中有选择性地接受著名学府优秀教师的实时授课。这是传统面授教育模式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教学活动,不可能达到的教学效果。[2]网络教学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丰富的网络资源,独特的视听效果,方便的网上交流,给教师的教学活动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学习、合作探讨、创新发展,构建了广阔的平台。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其他教师进行商讨,将自己的教学心得、教学成果与他人共享,通过互相学习和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教学水平,同时可以将自己的电子教案在网上,提供给他人学习。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因而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的教学所不能比拟的。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通过和教师和同学的不断交流而充实自己,满足自己成长的各个方面的需要,这种建立在共享的、共讨的前提下的学习模式是传统面授教育所不能达到的。多媒体教学是以计算机各项功能和特点,代替(或部分代替)教师面向学习者,促使学习者实现有效学习的教学形态。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计算机的特点和优势,进行CAI课件设计,将那些抽象的、用言语无法描述的知识通过课件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自主地选择性地学习,对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知识可以实现重复学习而不受时间的限制。多媒体教学避免了传统面授教育中因学生智力因素而带来的弊端。同时,对那些抽象的、操作性强的知识,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如图表、动画、音视频等诸多方式表达,克服了传统面授教育存在的单一性和不易接受性。电视(电影)教学、广播教学、幻灯投影教学都充分利用了这些媒体的特性,要么在图像上,要么在声音上发挥各自的优势,代替(或部分代替)教师面向学习者传授知识,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单调、沉闷的气氛,加强了学生的感观印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当前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

1.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现状

当前不少高职院校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投入方面有很大的突破,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这对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改革教育模式,推动教育现代化,开创教育新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在校园网的建设、多媒体教室的建设、现代远程教学的开展、电视教学、幻灯投影教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育教学的手段。从整体看,大部分高职院校已全面实施了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但在有些方面我们还需要加强,如校园网的建设,不少高职院校已经完成了它的前期工作,光纤铺设到了各教学搂、实验室、办公楼,如果接入到教师的家庭和学生的宿舍,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师的网上交流和教学资源的获取,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多媒体教室的建设近几年也得到大部分高职院校的重视,每个系部都建立了自己的多媒体教室,而且得到了充分合理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职院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但是由于不少高职院校学生已近万人规模,而有些系部的多媒体教室数量还不够,还不能满足教学的正常需要。另外在现代远程教学方面,不少高职院校已有了零的突破,如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成人教育学院都已经与相关教育部门建立了远程教育关系,现代远程教学已开绐实施。同时,由于校园网光纤已经接入各系多媒体机房,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全天对学生开放,对于那些想通过网络课堂进行学习的学生,学院为他们提供了又一个远程学习的场所。但由于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限制,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电视教学、幻灯投影教学这类常见的现代教育技术媒体还没有在各系得到普及,全面实现信息化教学离我们还有一定的距离。硬件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和完善了不少高职院校现代技术教育,但软件的投入却任重道远。不少高职院校在软件方面投入的资金相对显得较少,当然,设备资源的投入不应当看资金数额多少,而应当以实用、够用为目的。

2.现代教育技术实施的人力资源现状

美国有人这样比喻信息技术服务于教育这件事:教育信息化相当于一个三条腿的小板凳,其中一条腿是设备,一条腿是教师,再一条腿便是好的资源。有了三条腿,板凳才可以坐稳,少了一条腿,板凳可能只是木头或材料。从目前的情况看,在制约教育技术手段运用的诸多因素中,教师就是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展需要广大教师的参与。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使用,课件的制作,素材的收集,脚本的编写,不是一两个教师能够完成的。而有的高职院校的教师还迟迟不能从传统教育模式中走出来,教学方式还是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进行教学信息的传递,同时造成了学院有些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的长期闲置。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和发展,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本世纪的竞争,是经济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学校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直接决定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职业技术教育正是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直接作用于经济,影响甚至制约经济的发展。德国前总理科尔曾说过:“经过很好职业培训的青年是德国最大的资本,是经济稳定的保障。”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和水平影响着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是培养结论性人才,还是培养创造性人才;是仅“授学生以鱼”,还是更多地“授学生以渔”,这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如果停滞不前,继续延用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来传递教育信息,所造就出来的就是单一知识复制型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在他们毕业时,他们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就存在着老化、过时的现象。[3]同时在学校里,由于教学模式的限制,我们所培养的、所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性,而没有注重他们对知识的自我理解能力、自我创新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在这种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下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本身就缺少竞争力,走入工作岗位想继续向前发展就会遇到更大的困难。因此我们应该对那些陈旧落后的教育模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迎接教育发展的趋势,在新形势下继续保持较高的社会竞争力,使高职院校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总体来看,当前高职院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存在着以下问题:(1)认识不到位;(2)技能生疏;(3)教学软件缺乏;(4)不同学科、不同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贫富不均”;(5)教师的教学任务重,未能投入很多的精力、时间系统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技能。

四、加快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措施与对策

1.转变观念,加强认识,抓好现代教育技术软硬件建设

原教育部陈至立部长曾指出,“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领域的一场变革,不仅需要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软件建设”,没有必要的硬件设施和软件建设,教师是不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一方面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由于软件环境的建设需要长期的积累,因此,学校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教学软件建设:(1)可以建立一个教学软件资料库,包括各个学科的各种教学软件,比如计算机软件、幻灯片、投影片、录音带、录像带和多媒体课件等。学校由专人收集和管理,教师需要时就可以去资料库找,这样可以减少教师的劳动量,也能调动教师使用各种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积极性。(2)根据教师的教学需要,购置由教育部门审定的优秀教学软件,一些“教学资源库”式的教学软件,比较适合学科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在课堂上选择使用。(3)强化教师软件制作能力,克服软件开发困难,提高软件质量。要加强教师的协作精神,把教师收集、整理的各种教学资源整合加工并用于教学,充实教学资源库。鼓励学科教师和信息技术课教师合作,制作教学软件,提高自制教学软件的使用率,减少重复劳动。(4)调动学生参与,教师把学科教学的资料检索要求告诉学生,让学生在校外帮助收集,在收集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丰富知识,又可积累学习资料。

2.加强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要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促使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各种现代教学媒体,除了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学习,还需要通过系统的培训。开展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可以采取以下方式:(1)校本培训。要整体提升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主要还得依靠校本培训。校本培训可以利用本校的信息、技术、师资和节假日等空闲时间自行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可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采取自主学习与集中培训相结合、主题辅导与研讨交流相结合、专家指导与外出观摩学习相结合、课题研究与网络培训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在培训内容方面,应加强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文稿演示、CAI课件制作、动画制作、电子表格、常见教育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等方面的学习。在培训对象上,应针对全体教师,特别是对一线教师的培训,一线教师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直接实践者,对推动现代教育技术起着关键作用。[4](2)远程培训。这种培训有教学光盘播放模式、卫星教学收视模式、计算机网络浏览模式三种模式,具有优秀教育资源充足、学习时间灵活、培训成本低,培训效果好等优点,教师可以确定自己最佳的学习进度,根据自己的“消化功能”去选择、去获取知识,远程培训支持受训者按需学习、适时学习、弹性学习、终身学习。这种培训方式既符合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又符合使全体受训者都能够得到发展的原则。

第5篇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 课程设置 教学改革

1 引言

目前,“经济一体化”,“市场一体化”的世界经济发展主流,对我国经济体系结构及与此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高职教育必须做出相应的变动。作为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的计算机类专业,由于社会的需求量愈来愈大,招生情况普遍较好,这就更需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对计算机教学进行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2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更新

课程是育人的方案,它与作为育人过程的教学一起成为达到教育目标、实现教育目的、完成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是连接学校与社会的桥梁。高职的课程问题同一切教育一样是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下面结合我校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实践过程,谈谈个人的一点体会。

2.1课程设置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与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在社会整体的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柱,并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据调查显示,企业需要学生所具有的素质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基本的经营管理,较强的组织和表达能力,同时要学有专长,具备与本专业相应岗位的实用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高职专业课程计划的制定,必须研究企业需求,研究市场对未来劳动者的需要,提高课程计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计算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熟练的软件应用技术和硬件维护技术的专门人才,以满足社会对计算机技术人才的需求。我们在对省内外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重新调整了专业课程的结构,强化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技能性。具体为:新开设了一些专业课,以广泛吸收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加大了部分专业课程的学时,如对《计算机网络》这门课,考虑到计算机网络迅猛普及的发展趋势,对该课程增加了一倍的学时,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了Internet部分的内容比重,并且在课程中渗透了Outlook,IE6、网格等与互联网有关的教学内容。对于实验性较强的课程,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也增加了课程比重。相应地,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对于一般的基本课程,也进行了认真的筛选和大幅度的删减,从总体上降了学科数目和学时数,增强了课程的特色,提高了课程的效率。

2.2课程设置要突出实践性特点

由于高职教育实践性强和计算机学科本身操作性强的特点,我们在设置课程体系时,不能拘泥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比例为1:1上,而要从根本上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将二者统一于创新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采取除增加校内的教学实验时间以外,还要加大校外实习的比重,采取5+1的模式,将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全部用于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社会实践,以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要拓宽课程实践空间,对专业基础课的安排中,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将一部分容安排到实验室、电教室进行,把另外一些内容安排到实践现场中进行,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3课程设置要以人为本,注重课程体系的创新

课程设置应打破分段式,进一步注重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结合。现存的两段式或是三段式课程体系,都过分强调分阶段。即一、二学期基础课,三、四学期专业课,五、六学期设计与实习课,各学期缺乏连贯性,导致知识的重复和支解。因此,有必要将公共文化课、专业课、生产实习课按阶段和难度连续分散到每一学期,逐渐深入,每学一年自成体系,这样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另外,在课程设置中,还应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目前计算机应用已融入到社会各个角落、服务于各行各业的情形下,计算机做为高等院校的独立学科,也越来越受到莘莘学子的青睐。然而随着一届届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走向社会,他们又深深体会到,只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还不够,还必须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才能发挥更大的科技效能,才能有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应建立一种新型的课程体系,以增加专业特色、强化职业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使学生们不但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还要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和专业技能。 转贴于

3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

信息时代的到来,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和因特网为基本的国际计算机网正在迅速渗透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日常生活领域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已引进到教育领域,而发展成为新型的现代教育技术,正以其高速、互动、快捷、传递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为特征给教学改革赋予了新的活力,现代教育技术的切入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场教育革命。正是认识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各校都展开了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新理念。作为计算机专业,更应该是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先锋,以实现教育科技的“四化”,即应试向素质化、单机向网络化,单向向交互化,线性向非线性化,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3.1改善计算机教学环境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把计算机课堂教学与上机实践分开,教师在黑板上讲上机,实践的即时性得不到保证,教学效果就大打折扣。为改变这一滞后的教学模式,必须在硬件环境上下功夫。应将多体教学设施引进机房进行教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建立集教学和上机功能于一体的大多媒体阶梯教学机房。这种模式既可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节省1/3~2/5的课时,并缓解计算机教学人员短缺的矛盾。

3.2教学手段的丰富

采用现代化教学,需教学手段现代化,开发适合在网上进行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具体为:创制精美的电子教案。电子教案一改传统的挂图、板书等老面孔,以崭新界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它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声、文、图、动画、视频形式表现。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不再尽是文字描述,而是绚丽多彩的图片和生动形象的动画,动的过程不再难以想象,抽象的概念不再晦涩枯燥。同时,电子教案对教师也有很多益处,如电子教案扩展了教案的作用范围,提高了授课的效率;电子教案有利于教案的修改;电子教案便于携带、交流;电子教案便于学校检查和管理等。

基于WEB的网络课程。提供给学员异步点播学习使用。将教师上课的现场录象采集和压缩并与电子教案建立关联,生成低带宽视频流格式的网络课程,方便学生使用,可以真实地再现教师的授课过程和课堂艺术,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新的途径。

此外,采用现代教学手段,还包括有先进的考试、测试平台、CAI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

3.3认真搞好计算机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依据,在高校搞好教材建设至关重要。目前,国家教育部已正式启动《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并且要打造精品课程,我们应响应教育部号召,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努力开发出一批适应发展、结构合理、特色明显、质量上乘的高职计算机精品教材。精品教材的内容是立体化教学包,即含有:主教材,配套的实训教材、电子教案、课程教学资料库、相关网站、与课程相关的参考书、教师手册、图、声音、视频、教学案例等资料,试题库等,以供学生单元测试、教师期未考试使用。另外还有网络课程,以体现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自主性的学习方式。

4 搞好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严重短缺,教师教学负担过重,这无形中牺牲了教学质量,降低了学术水平。另外,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拓宽知识面,学校应每年为计算机教师提供1次或者2次短期学习的机会。

5 培养良好的计算机学习氛围

众所周知,计算机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要强调操作意识和应用意识的培养。学校除了利用现有计算机设备培训学生外,还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自己购置电脑,形成一个电脑文化的小气候,使他们可以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总之,计算机技术在进步,传统的计算机教学观念要转变,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要适应计算机的发展,走有高职特色的计算机教学的新路子,这是我们需要探索和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四万,师军.计算机科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结构的探讨.现代电子技术,1999,(7).

[2]郭静.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第6篇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 课堂教学 实验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

前言

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广义地说,生物信息学从事对生物信息的获取、加工、储存、分配、分析和解释,并综合运用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工具,以达到理解数据中的生物学含义的目标[1]。其含义是双重的:一是对海量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服务,即管理好这些数据;二是从中发现新的规律,也就是使用好这些数据。以1987年出现Bioinformatics这一词汇为标志,生物学已不再是仅仅基于试验观察的科学。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生物学的重点和潜在的突破点已经由20世纪的试验分析和数据积累,转移到数据分析及其指导下的试验验证上来。生物信息学作为一门学科被广泛研究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所提供的研究工具对生物学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成为生命科学研究型人才必须掌握的现代知识。今天的实验生物学家,只有利用计算生物学的成果,才能跳出实验技师的框架,作出真正创新的研究。现在基因组信息学和后基因组信息学资源已经成了地球上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如何获取和利用基因组和后基因组学提供的大量信息,如何具有享用全人类共有的资源的初步能力,成了当今世纪生命科学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和知识以及必须具有的初步能力[2]。

生物信息学以互联网为媒介,数据库为载体,利用数学知识、各种计算模型,并以计算机为工具,进行各种生物信息分析,以理解海量分子数据中的生物学含义。区别于其他生命科学课程,其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有发达的互联网和计算机作为必备条件。调查显示国内高校都已建立校园网,其中拥有1000M主干带宽的高校已占调查总数的64.9%,2005年一些综合类大学和理工类院校已率先升级到万兆校园网[3],这些都为生物信息学课程在高校开设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该门课程与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密不可分,在教学工作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较其他课程更具优势。另外,该门课程尚未完全形成成熟的课程体系,为教师学习借鉴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教学实践经验,在各方面尝试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 课堂教学

生物信息学主要以介绍原理、方法为主,深入浅出,注重知识更新。课堂讲授以介绍生物信息学的相关算法、原理、方法为主,而这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对于这部分内容应遵循深入浅出、避繁就简的原则,结合具体实例分析算法,避免空洞复杂的算法讲解,以免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晦涩难懂,产生畏惧心理,望而生畏;注重讲解算法的思想和来龙去脉,让学生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其科学思维能力,并采用探讨式教学鼓励学生思考,通过讨论与研究的方式循序渐进地掌握复杂的内容,介绍相关的教学和物理学知识,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物信息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及其他学科的思想方法对于生物科学的重要性,培养其自觉地将其他学科的方法和思想应用于解决生物学问题的科学素质。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能够紧跟学科发展方向,随时进行知识更新,了解最新的前沿动态,掌握新方法,将最新的知识和方法教给学生。同时,也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自觉地关注学科发展动态,拓宽知识面,培养其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2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采用启发式教学

目前,高等院校在教室内配备的多媒体投影播放系统促进了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生物信息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是适应学科特点、提高教学效果和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一项基本要求。作为生物信息学教学的基本模式,多媒体教学使讲解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尤其是对于具体数据库的介绍以及数据库检索、数据库相似性搜索、序列分析和蛋白质结构预测等内容涉及的具体方法和工具的讲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同时,由于生物信息学依赖于网络资源和互联网上的分析工具和软件,教室内的多媒体计算机连接到互联网,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多媒体教室也有局限性,学生主要以听讲为主,不能及时实践,教师讲解与学生实践相脱节,如果将生物信息学课程安排在计算机房内进行,并采用多媒体电子教室的教学方式,就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可为学生建立教学情景,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的协商讨论、参与操作,能够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并掌握知识。

3 采用讲、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生物信息学课堂教学应积极学习借鉴职业培训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讲、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中增加实训内容,在实践教学中结合理论讲授,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和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应灵活地采用先理论后实践或先实践后理论或边理论边实践的方法,融生物信息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为一体,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同步、协调、综合的发展。

通常可采用先讲后练的方法,即首先介绍原理、方法,之后设计相关的实训内容让学生上机实践。对于操作性内容和生物信息分析的方法和工具的讲解可采取进行实际演示的方法,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在听课时边听讲、边练习,或者教师讲解结束后学生再进行练习。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优化生物信息学实验教学内容,发挥网络教学优势

生物信息学实验教学主要是针对海量生物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实际需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生物信息学知识和方法进行生物信息提取、储存、处理、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综合分析的能力。

生物信息学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针对特定的典型性的生物信息学问题设计,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为主,明确目的要求,突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索精神,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培养。生物信息学实验教学以互联网为媒介、计算机为工具,全部在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内完成。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的交互特点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结合。教师通过电子邮件将实验教学内容、实验序列、工具等传递给学生,学生同样通过电子邮件将实验报告、作业、问题和意见等反馈给教师,教师在网上批改实验报告后将成绩和评语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通过网上论坛、聊天室和及时通讯工具QQ、MSN等对学生的实验进行指导,与其讨论问题等。网络环境下的生物信息学实验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的学习和师生的互动带来极大的方便,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而且可以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教师不断调整教学方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5 生物信息学采用无纸化考试,加强实践能力考核

生物信息学主要是学习利用互联网、计算机和应用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考试重点是考查学生对生物信息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对结果的分析解释能力。因此,在生物信息学考试中可尝试引入实践技能考试,通过上机实践操作重点考核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实践技能考试采用无纸化考试方式,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对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分析并对结果进行解释,不仅可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而且可考查学生进行生物信息分析的实际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通过实践技能考试,淡化理论考试,克服传统的死记硬背,可促进学生注重提高理论用于实践的综合能力,同时可更有效地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学生成绩评定大部分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难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过程作全面地评价。因此,除采用实践技能考试并将其作为学生成绩的主要部分外,还应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考查。

总之,生物信息学教学是网络环境下生物教学的全新内容。上述教学措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进一步的教学改革,将会不断完善生物信息学教学,培养具有跨越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数理科学等不同领域的“大科学”素质和意识的生物信息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国屏等.生物信息学[M].科学出版社,2002.

第7篇

随着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普及,多媒体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远程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出现,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在现代化教育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显示出了传统教育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改变传统的黑板和粉笔的教学方式,实现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的CAI教学,已成为信息社会衡量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的条件之一。

多媒体CAI是用来辅助教师的课堂教学的,解决了传统教学的许多弊端,它以强大的功能应用于教学中,从而促进了教育的现代化。

二、多媒体CAI的概述

目前,CAI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已引起普遍的重视,它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与常规媒体教学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将是人们借以达到教学最优化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CAI的定义

CAI即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将计算机应用于教育领域的主要方面,是以计算机帮助或替代教师执行部分教学任务,传递教学信息,对学生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提高教学效率和增强教学效果为目的的现代教学技术。它是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它以计算机为媒介,利用多媒体信息等综合手段,通过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活动来模拟教学,达到教学的目的,是计算机直接支持教与学的应用。

CAI是计算机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交叉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的新型学科。它既是计算机的一个应用领域,又代表一种新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方式。它是将计算机技术进行延伸扩展,将学习资源开发成为适用于课堂辅助教学的软件工程技术。

2.多媒体CAI―MCAI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MCAI即Multimedia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 “多媒体”,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多种媒体的综合”,相关的技术也就是“怎样进行多媒体综合的技术”。多媒体技术概括起来说,就是一种能够对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的技术。略为全面一点,多媒体技术可以定义为:以数字化为基础,能够对多种媒体信息进行采集、编码、存储、传输、处理和表现,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并使之建立起有机的逻辑联系,集成为一个系统并能具有良好交互性的技术。它是把文本、声音、图形和图像等媒体与计算机综合在一起的技术,它代表着一个广阔的计算机应用领域,又代表着一种新的教育技术。

三、多媒体CAI的特点

多媒体CAI特点之一:是音像媒体和计算机媒体(文本、图像、声音、动画)有机融为一体。也就是多媒体CAI必须在现代教育技术与计算机基础上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并且多媒体技术在多媒体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它与视听、声音、网络等有机融合,才能真正发挥其优势。

特点之二:多媒体CAI教学系统不同于以往单一多媒体信息系统,它是以计算机为中心,把语音、图像处理技术和视听技术集成在一起,并通过对音频、视频信号的模数转换和数据压缩、解压过程实现计算机对不同媒体和接收信息之间的相互进行实时的交换,而不像平常的电视、广播系统那样,只能被动的接收。正是这种实时交互特征更适合双边学习的需要,把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机地组合起来,获取双边相关的信息,因为信息传递是双向的,学生变被动接收为主动参与。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并能相应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知识点。

四、CAI的发展

在我国,CAI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大力提倡幻灯、投影和影视等教学手段的80年代初。经过20多年的发展,CAI在教育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深入,它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发展却很快,己取得了一大批成果。从总体来说,我国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阶段:

1. CAI经验理论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为80年代初到80年代中后期。当时,国外计算机辅助教育(CBE)发展却极为迅速,而我国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几乎一片空白,为改变当时的现状,加快我国CAI的发展,我国采取积极引进探取的态度。

2.CAI硬件的实施配置和CAI学术研讨阶段,这一阶段为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在对国外计算机辅助教育初步了解的基础上,一些有识之士提出我国应加快发展计算机辅助教育。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也配置起一定数量的微机,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和教学进入了具体的实施阶段。许多基于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CAI系统研制课题在各高校开始进行,CAI取得了迅速的发展。

3. CAI软件开发及发展阶段。1994年以来,计算机的进一步普及在全国掀起了一个学微机、用微机的,为CAI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契机。伴随着教育技术现代化的要求和教学改革的开展,人们对计算机这一教学工具的需求不断增加,对丰富的计算机CAI软件的评价与推广发行。这一时期是教学软件兴盛的时期。

CAI的兴起是教育领域中信息革命的最有代表性的产物。在“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展策略下,我国的教育领域将迎来更大的跨越式发展。

结 语

事实证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教育史上一次巨大的进步和变革,它促进了传统教育和教育方法、手段的变革,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同时在实际运用中,也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多媒体CAI课件既是现代教育的运用,更是对传统教学的完善和补充。现在,计算机民经成为主要的教学工具,计算机辅助教学也成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我们必须本着一个原则: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CAI在教学中的作用,才能真正将我国的教育事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上。

参考文献

第8篇

1 计算机公共课程网站的设计

1•1 网站规划总体设计

根据课程网站建设的规范,网站规划总体设计主要包括: (1)确定创建网站的目的; (2)确定网站的内容; (3)用什么软件创建网站以及运行的环境; (4)确定网站的色彩与风格; (5)确定浏览方式; (6)确定网站的友情链接; (7)网站的安全与维护.

1•2 详细设计方案

课程网站建设方案的详细设计包括:(1)硬件环境.已建设完成的学校校园网络,中心机房1个,学生学习用机房10个,现有的其他设备包括多媒体教室9个(其中有3间为多媒体实时录像教室),课件录像设备.(2)软件环境.课程网站的平台采用Windows2003 Server,同时支持ASP和PHP技术.网站详细设计之后,进入开发制作阶段,可选用与网页制作相关的软件Dreamweaver、Flash、Photoshop等实现设计要求.(3)网站要实现的功能模块.主要有课程内容、教学录像、教学大纲、教师队伍、电子教案、在线答疑、实训报告、阶段练习、试题库等.(4)网络课程教学设计.

(ⅰ)教师课堂指导教学,包括传授网络课程的学习方法、精讲教材中的重点及难点、实践过程.以往,上机操作与理论课程内容学时所占比例是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如果采用网络学习课程,实践环节可以随机进行,除了在学校的机房由教师指导上机外,也可以在课外上网学习,对于疑难问题需要在网上提交问题,由在线的教师负责解答.

(ⅱ)考核方法.对于《计算机基础》、《数据库》、《程序设计》等课程的考核,采用理论考试和上机操作考试两种方式.各章后面都有单元测试题,通过采用无纸化考试平台和试题库,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试题进行训练,提高学习成绩,以此来验证课程教改方案的可行性.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课程网站的内容要不断地充实,如教学课件、教学录像、试题和实训等内容要不断更换,同时系统的安全性也要保证,确保课程网站有效发挥其作用.因此,在网站动态性、健壮性及安全方面运用Java或ASP进行编程,并结合数据库达到预期目标,满足实际需求.

2 计算机公共课程网站的应用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所有专业都要学习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充分利用计算机公共课程网站,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计算机公共课程网站的应用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对于教师而言,借助计算机公共课程网站进行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查阅资料等方式启发其思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教学过程能够充分体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机结合.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课程的优秀资源得以增加,在教师适当讲解的基础上,学生拓展知识面,达到教与学相互促进的目的.利用计算机公共课程网站进行教学,教师不仅需要深入浅出地做好课件,更要注重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促使其积极思维,提倡互动式、设疑式等多种教学形式,进而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课件中对于针对性强的内容教师可提出疑问,由学生展开讨论,可通过定期即时在线或论谈的方式针对典型问题进行讨论和答疑,保持师生间交流不断.

对于学生而言,借助计算机公共课程网站,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进行自学,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选择相应课程.另外,通过对计算机公共课程网站的运用,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学生通过充分地利用网络丰富的教学资源与自己所学的课程内容优化组合,为自己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全方位地为自己的学习提供服务,从而大幅提高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公共课程网站给学习带来的益处,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共享优秀的教学资源.

第9篇

而小学生的思维正是处于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而此时学生的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与直观感受有着重要的联系联系,正是基于这一现状,所以加强对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教学有着十分必要。

目前我国的小学教育阶段,大多停留在生硬的应试教育模式阶段,尤其对于小学教育阶段。没有真正看到小学生的特点和现状,只是一味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连篇的宣讲,这不仅没有起到教学的目的,反而在很大程度上刺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养成了学生不敢思考、不敢回答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教学的开展。

随着现代科技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技术已经开始全面的渗透到教学之中,尤其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课堂的内容,而且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锻炼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小学数学教学之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对于思维逻辑能力尚未不足的小学生而言,能使一下相对抽象、生硬的知识变得直观、生动。同样,教学积极的利用现代现代教育技术来进行辅助教学,还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数学世界,能够真正调动起学生探索、追求数学的乐趣。

一、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影响一个学生学习活动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因素,是学习的原动力,是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枯燥乏味的,不仅不能达到最初的教学目的,也会使学生陷入越学越乏的恶性循环之中。

而数学又是一门极其抽象、乏味的学科,对于思维尚未形成系统的小学生而言。如果不能合理的开发和运用。很容易使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产生疲倦、精神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等现象,严重的影响教学效果。

此外,特别是针对低年级学生,他们的有意注意力时间先对来说较短。如果不能及时的利用这段时间,会让学生更多的产生心理厌烦的情绪。而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和运用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由于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有着客观性、可听性、画面丰富性等特点,能够通过声音、图片、动画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抓住学生的心,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全面协调发展,能够把学生紧紧的吸引到课堂之中。让学生保持足够的精神,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起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中比多少的课程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勾画出四幅相同的方格,在方格内分别画上不同的圆和三角,让学生来通过数数找出谁多谁少,这种直观的观察能让学生很容易的达到教学的目的。又例如,我们还可以采用动画的方式来进行授课,用flash做成小兔子和小羊来比赛盖房子,伴着优美的童歌,通过老师的朗读来引入课堂,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然后通过裁判老水牛的语言,来把问题告诉学生,看谁在盖房子的时候搬砖搬的多?最后让学生来进行回答。

这种方式的授课不仅直观、易学,而且能让低年级的学生的注意力时刻保持在课堂之中,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全面的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的同时,增加对数学学习的亲切感,从而完成教学目的。

二、突出知识重点。整合数学教学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学生真正的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这就要求教师要把书本之中的知识点系统的、全面的展现出来,要求教师能够把书本变薄,在知识的远与近、难与易、整体与部分、外表与本质之间能够自由的转化,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数学模型。

而多媒体技术因为具有多种感官同时进行的直观效果和优点。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多媒体能够凭借见其形,闻其声的全面优点为小学生提供丰富的想象力的空间,特别是在对一些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过程之中,能够将抽象的、枯燥的数学知识和模型形象的、可视、可触摸的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把教学的内容和难点能够转化成简单的可理解的知识,把数学的规律性清晰的给学生呈现出来。让学生能够细致的观察和理解,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直接感知和把握,还能深层次的认识到知识的本质以及数学的奥秘所在,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三角形的课程时,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视频,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建筑结果,特别是古代建筑中的房檐结构,向学生说明什么样的图像是三角形,首先为学生展示一幅立体的画面。然后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一个动态的图形,分别向学生说明三角形的底和边,以及是怎样构建在一起的。此后可以分别找出生活中的具体形态,向学生分别说明三角形的不同分类,以及分类的要素和特点是什么,怎样去区分。

第10篇

    一、目前历史学科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误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把计算机辅助教学引入课堂,能使广大学生在信息时代,从小懂得学习和利用计算机或互联网络来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这有助于学生形成新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为他们通向未来的社会铺路、架桥。在多媒体化时代的今天,合理应用计算机,可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丰富性,时空不限性,人--机优势互补,教学过程情景化等有利条件,寓教于乐,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意志,培养适合当代社会需求的人才。

    但是,目前在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过分讲求形式,盲目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倾向。笔者曾经观摩过一些历史教学使用现代化技术的示范课,在感叹青年教师的才华,扎实的基本功,孜孜不倦地努力学习和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的同时,也常常为一支粉笔,几张幻灯片就能解决的问题,而要化费几倍甚至于几十倍的精力去制作或请人代制多媒体课件而感到叹息。教学示范课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好平时的每一堂"家常课",如此化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这在平时日常教学中是根本办不到的。现代教育媒体功能的发挥离不开教师这一主体。也就是说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不能替代教师的作用。教师与现代教育媒体的关系的实质是人驾驭物,发挥物的作用优势而服务于人。

    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的优势

    (1)优化历史教学课程设计

    现在常见的教学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计,这种课程强调让学生受到本学科思想和方法熏陶,认识本学科的知识结构,达到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迁移和运用。但这种课程设计容易割裂历史学科跟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综合,它不易适应现代社会科学发展中的综合、交叉和渗透的趋势,也难以使学生认识历史发展中诸多因素的内在联系。为了克服学科中心设计产生的分科知识割裂的缺陷,避免历史知识的抽象化倾向,多媒体教学可根据教材需要和学生实际,随时引入时事政治实况及观点、自然界的变化现象,甚至是物理、化学的实验操作过程和结果等,使各科知识融合贯通,直观自然又方便快捷,这可大大丰富教材内容,使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尽可能地完善,历史课程设计更加优化,同时也增强历史教学的社会性、时代性和综合性。

    (2)优化历史课的教学模式

    传统授课组织形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主要依靠阅读教材、讲解教材、提问回答等进行。基本形式是:教师    讲解教材   板书结构    学生

    回答问题  反馈信息

    这种沿袭了数千年的教学模式,固然有它的长处,也是目前最常用的模式,但也有其无法克服的弊端。历史是一本生动的、活的教材,仅靠讲述是想象不到气势恢宏的历史场面和美妙绝伦的艺术珍品的,而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则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能形象地再现历史事件和人物,使学生身临其境,大大激发其学习兴趣。它既增强了历史的可信性,缩短了现实与历史的距离,又能启发思维,促进理解。它还可根据教材需要使声像并茂的历史画面多次重复,营造出课堂的历史氛围,同时渗透德育和美育,陶冶情操。它表现力丰富,信息呈现性强,能显着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从“教师——学生”变为“             ”的关系,这不仅增加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同时也丰富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从而保证学生学习兴趣的持久性和学习质量的有效性。

    (3)优化问题设计

    传统历史教学在课堂上很难通过图片、录像等生动直观的教具来启发学生,多媒体教学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多媒体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创设多种形式,更为逼真的问题情景,它既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精心剪辑过的录像、图片进行思考,也可以通过录像、图片引出问题进行思考,达到知识迁移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时利用多媒体快捷、方便的特点,选用典型的史料,当堂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这种形象、直观、快捷都是传统历史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4)优化历史资料的积累和储存

    利用计算机建立教案库、试题库。它可集中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和智慧,并可不断地补充、增改,随时可用。计算机按一定的要求编排的教案、试题条理清晰,可节省很多整理时间,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完善自己的教学和研究,提高自己的教学和研究水平。如可用绘图软件进行历史地图绘制,还可用屏幕拷贝(Print Screen)等工具剪切珍贵历史镜头并分门别类,以作为资料保存,使图表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

    三、让历史教学迈入多媒体时代

第11篇

关键词:计算机动画与游戏;软件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4)05-0013-04

一、引言

随着国家对高科技产业的重视与投入,近几年,我国的IT产业,特别是动画与游戏产业呈现爆炸式的发展态势。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动画游戏产业的重视推动了动画游戏产业的高速发展,从而大大增加了社会对计算机动画与游戏软件专业人才的需求。但与此同时业内专家认为,我国动画游戏产业持续发展之所以遇到瓶颈,主要是因为游戏动画方面的人才缺口较大,供给与需求结构失衡。

因此,大力加强促进并规范动画与游戏软件人才的培养,建设示范性动画与游戏软件专业已成为一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紧迫任务。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动漫产业现状分析

动漫产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同时,也是文化创意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的代表性产品有卡通动画、多媒体产品、游戏类产品、服装、玩具等。国外的动漫产业不仅拥有自己的动漫品牌如“米老鼠”、“唐老鸭”等,同时,也借助中国元素创作了许多著名动漫作品如“花木兰”、“功夫熊猫”等,占据着大部分动漫市场,而我国自己的动漫产品却极少(如图1所示)。从动漫的市场份额可以看出,在中国,日本和欧洲的动画产品占90%的市场,而中国自己的原创动画作品只有10%。近几年,国家对动漫产业的发展给与了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优秀的原创动漫产品的创意制作,培养动漫人才、建立公共动漫技术服务体系。在国家良好的政策和雄厚的资金支持下,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迅速,动画产业链的结构日趋成熟,不仅培育了大量动漫专业人才,而且还创立众多动漫自主品牌。

图1 动漫市场占有率 图2 游戏动画软件人才的构成

辽宁省原创动画片制作实力位居全国三强,就是由于缺乏成熟动画品牌衍生品产业链条,始终制约我省动漫产业的发展。面对动漫产业未来走向,培养高精动漫人才,完善动漫产业链条,做大做强衍生产品链,将成为我省动漫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动画与游戏软件人才现状分析

动漫产业是21世纪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离不开动漫产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动漫人才3年内至少要达到15万人才能满足行业的需求,而目前我国每年动漫专业的毕业生不到5000人,供需结构处于严重失衡状态。[1]近年来,虽然许多高校也开设了动画方向专业,为动漫产业输出了大量人才。但由于学生能力单一,大多属于底层加工型、操作型人才,即动漫产业工人。而中间层次的技术型人才和顶端层次的管理型、创新型、策划型人才却凤毛麟角 (如图2所示)。由于人才的稀缺,即便有科技手段,但想要转化为动漫生产,还有很大距离。

(三)动漫产业与动画游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

为了适应动漫产业的发展,动漫教育应运而生。动漫教育不能脱离动漫产业独自发展,以避免迷失方向。所以说,动漫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动漫产业的发展, 动漫产业的繁荣离不开动漫教育的繁荣。动画与游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动漫产业的发展机制相辅相成、互相依托。故按照产业链的构成形式,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从根本上解决供需失衡问题。

三、研究问题的提出

目前,东北地区开设动画方向或专业的院校在教育与人才需求的契合度方面还不够紧密,人才的结构层次划分不够明确,教学体系不够完整,教材不够规范。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专业建设积淀不足

目前,东北地区院校动漫专业目标定位不明确,理论与社会实践矛盾很大,不符合社会需求。动漫制作、游戏开发设备落后,没有达到专业水平的基本要求。许多院校都有自己培养模式,但由于专业建设方面可供参考的经验太少,并没有培养出符合动漫市场需要的人才,导致学校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

(二)高校技能型教师的培养问题

动漫与游戏开发方向的许多教师,具备的开发经验比较少,所掌握的知识几乎都是从书本学习得来的,虽然理论知识比较夯实,但实践能力比较薄弱。从企业聘请来的教师,开发经验和技能水平过硬,但又缺乏教学经验。既有教学经验又有项目开发经验的教师的缺口较大,使得教学与需求之间不能完美的结合,教学质量和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三)课程设置混乱

1.课程设置拼盘化,缺乏科学性

大多数的课程设置具有盲目性,而且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必修课固然是重要,但选修课在拓宽专业口径,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学生兴趣,突出个人爱好等方面的作用是必修课所不能代替的。

2.课程设置教条化,缺少实践性课程

计算机动画与游戏软件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强、要求动手能力高的专业,其课程设置应以实践课程为主。但国内专业由于受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缺乏项目制作经验,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甚至未能达到市场的最低水平要求。

(四)培养模式趋同[2]

有些院校没有考虑自身的办学条件、学科优势、当地产业的发展形式,盲目效仿一些著名高校的培养模式,不仅抑制具有自身特色的动画与游戏专业的发展,而且导致培养的学生,知识技能水平一般,且没有自身的专长和特色,面临就业缺少核心竞争力,不利于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动漫产业的高速发展及其技术的快速更替,使得操作能力薄弱和知识水平欠缺的动漫产业人员难以应对高标准的社会需求。为了改变目前动漫产业从业难的现状,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更新。

四、计算机动画与游戏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制定教学计划、设计课程结构、选择知识发展方式以及确定教学组织形式的依据,也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管理、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改革的基础和前提。[3]由于计算机动画与游戏软件专业是一个新兴的、多学科背景的专业,所以,培养目标需要修正,使其更具体、更实际。

通过整理《国内外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资料汇编》材料,访问国内大学的官方网站,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各高校主要的培养方向有:动画设计开发、动漫制作、游戏设计开发、数字媒体软件开发、平面设计、广告设计、影视节目设计制作等。笔者把上述培养目标归为2类,一是艺术设计类,二是软件开发类,并对全国70多所学校按照培养目标进行了统计分析。

图3 在两大培养目标下高校的占有比例

从图3中可以看出以软件开发为培养目标的院校居多。按照计算机教指委“按培养规格分类”的指导性意见与辽宁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特色突出的综合性大学”的目标进行定位,拟定计算机动画与游戏软件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为:立足辽宁省和大连市信息产业发展实际,面向IT产业(动漫产业)探索既掌握专业理论与动画游戏软件核心技术、又能及时适应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要求的高素质、重应用、有创新意识的,适合国内和国际动画与游戏软件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创意型人才。通过大学4年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应达到以下的条件。

1.在专业基础方面

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水平,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电脑动画和游戏制作的基本理论;具有基本的艺术赏析和艺术素养水平;具有较好的编程能力;掌握数字媒体技术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2.在专业技能方面

具备数字动画开发、数字视频制作、影视特效制作、虚拟现实技术、游戏程序设计等能力,能够熟练运用高级编程语言和动画游戏产品开发软件。

3.在其他方面

具有在本专业领域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自主创新意识较强。

(二)课程设置

通过深化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的改革,建设突出专业理论与技术实践相结合的现代动画与游戏软件的课程体系及教材体系。选择能够体现本专业特色的、其他专业无法代替的课程,规范本专业的发展方向,把握专业总体发展趋势。以厚基础、宽口径、精专业、多技能为导向,培养学生。[4]促进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考核机制改革,形成可操作的教学方法改革实施方案。

通过调查研究、阅读文献得出,目前,许多高校的计算机动画与游戏专业课程体系基本成型,课程设置比较合理,比如山东大学,主要的课程设置有:公共(数学)基础、计算机软硬件基础、人文艺术基础、数字媒体专业基础、游戏开发、动漫技术以及数字内容管理等。[5]陕西安康学院建议课程设置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计算机科学类,包括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等;二是网络技术类,如计算机网络、网络程序设计、网络管理等;三是媒体设计与著作类,包括网站与网页设计制作工具、动画制作工具、游戏创作工具等。[6]

我们对上述提出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为了保障培养目标的达成,完成先进的课程体系建设,形成和需求对接的课程建设规范。建议计算机动画与游戏软件课程设置从4类课程考虑(如图4所示),分别是专业基础课程,计算机动画课程,计算机游戏课程,影视、摄影等课程,培养双基型专业人才。

图4 动画与游戏专业课程设置

(三)培养方式

为加强学科建设,按照强化基础、突出特色的方案,从本科阶段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进行专业型人才培养。采取了2+2分段培养模式,即前2年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第四学期让学生选择专业指导教师,选择研究方向。第三年在导师的要求下,系统学习专业知识,拟定论文题目,拓宽专业口径,完成选修课的学习,强化个人的专业方向特色。第四年对口公司专业实习和完成毕业设计。

(四)就业渠道

我省动漫产业基地已进驻水晶石、金山、乾元九五、阿凡提、博涛等动漫企业100余家,动漫产业发展迅速,人才需求量逐年增长。为了拓宽就业渠道,我们以培养目标为前提,课程设置为基础,培养方式为手段,通过与动漫公司的合作,力求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动漫产业需求。

五、计算机动画与游戏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策略

(一)突出特色

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上,省内院校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突出各个院校自身的优势,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为突出动画与游戏专业的特色,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采取双通型培养模式

省内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动画与游戏软件方向)专业是面向IT企业、教育领域双重需求来进行人才培养的,拓展本专业学生面向IT行业、基础教育领域、职业教育领域就业,立足省内动画与游戏发展的现状,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市场需求对接,使学校的特色得到升华和延续。

2.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手段,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动画与游戏软件方向)专业面向企业和教育的双重需求出发,进行多渠道的社会合作。校企合作方面,建立校企合作训练基地,实施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即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企业为学校实训学生,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校校合作方面,建立优秀教学实习基地,开拓资源共享、人才共建的校际合作新形式,实施基础理论研究型人才培养策略,推进动画与游戏软件专业的发展。

3.培养目标合理定位

根据需求提高培养规格,结合学校类型特点,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但培养规格定位为社会急需的优秀人才,包括培养优秀工程师或培养优秀教师。

4.教学资源整合

教学资源分散,不利于专业的发展。为满足教师、学生、企业人士等自主学习的需要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把这些分散的资源围绕人才培养模式集中起来,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动画与游戏软件方向)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从而搭建公共平台,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5.教师队伍建设

完善教师培养和服务机制。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先进课程体系得以实施的前提,是培养目标得以达成的手段,是培养模式构建的根本。解决理论研究型和技术应用型教师梯队的培养,平衡好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是我们眼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在教学改革进程中处理好技能型教师在高校职称评聘、成果认定等问题显得格外的重要。

(二)加强实践

省内各院校计算机动画与游戏软件专业要注重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立足实践需做到如下几方面。

1.从课程体系入手

建立先进的课程体系,形成和需求对接的课程建设规范,并进行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和考核机制改革,形成可操作的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以技能为核心,突出动画与游戏专业自身的特点;以加大实验课的比例为前提,把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达到企业上岗就业的基本要求。

2.从教师培训入手

加大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完善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从师资保障上解决好面向企业需求和面向教育领域的关系,着力解决理论研究型教师与技术应用型教师的工作考核、评定工作。我们可以聘请企业中经验丰富的人员来学校给予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等各方面的指导,并安排优秀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培训,使教师们了解掌握最新的行业技术与市场行情,最终使实践教学融入到时展的要求中。

3.从实验室建设入手

实验室建设为专业建设创造条件。建立以培养“技能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的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目标化、模块化、层次化”的立体实验教学体系结构;实施“优化课内,强化课外”、“教学与应用项目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最终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实施校企联合战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

近年来,我校累计投入200多万元资金,建立了一流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动画与游戏软件方向)专业实训室,包括3D动作捕捉实验室、动画与游戏软件实验室、3D动画实验室、虚拟实验室。同时,配备了相应的高端设备,为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基本保障。

4.从校企合作入手

拓展校企合作模式,从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多方面入手。大连作为全国11家软件产业基地以及5家软件出口基地之一,软件开发方面优势明显,因此,对动漫人才的需求量较大,我校根据大连产业的实际情况,通过校企合作,使得人才培养方向和社会需求相接轨。增强校企合作,有助于推进动画与游戏软件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从而改善实训室环境进而提升校内实训水平。

(三)立足应用

省内各院校计算机动画与游戏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指向应用,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结构的设置和培养方式的制定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培养适合于该领域的人才。立足于应用,我们首先应该在课程设置上与应用型人才相契合,不要偏离本质;其次以学生为本,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培养学生的兴趣方向,以其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研究,在不断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主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一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便于发挥学生好奇心以主动去探究新事物,研究本专业。二要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实践中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课外辅导,使学生对各学科的知识达到互通,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达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最后改进评价方式,将原有的“一卷定优劣”的传统评价方式变成综合评价,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将纳入到综合评价中。

六、结束语

按照我校的“教师教育特色突出的综合性大学”目标定位,立足辽宁省信息产业发展实际,拟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借助院校的优势,整合资源,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手段,建立合理的培养方式和先进的课程体系,拓宽就业渠道。突出专业特色、加强专业实践、立足于应用。

由于计算机动画与游戏软件专业开设时间不长,专业目标如何定位、课程体系如何设置、培养方式如何制定等问题,各个院校都在探索中。坚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会在未来发展中逐步完善,人才供需达到平衡,动漫产业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 周岚.高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建设改革探讨[J].宿州学院学

报,2010,(10):109-112.

[2] 李望秀,李华新,谭敏生.我国数字媒体专业本科教育现状与分析

[J].现代教育技术,2012,(9):84-88.

[3] 伍顺比,江玲.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本科数字媒体技术方向课程

设置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2008,(1):57-59.

[4] 陈红云.跨学科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机制建构研究[J].湖北

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75-78.

[5] 向辉.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8,(15):

28-30.

第12篇

随着国家创新形式的发展,统计创新工作已经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统计创新包括统计实践创新和统计教育创新两个方面。统计教育的创新是统计创新的基础,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下面我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来探讨目前统计教育的改革方向。

1 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统计学的发展与其它学科的发展相似,也需要走与其它学科相联系的发展道路。

1.1 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相结本文由收集整理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统计方法基本是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得来的,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同时历史上一些着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另外,从学科体系上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统计方法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统计学的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学,与社会学相结合产生了社会统计学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社会统计学不仅仅属于统计学,同时也属于经济学、社会学、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和发展的。这个发展趋势说明了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因此,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通晓相关的实质性学科的课程知识,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

1.2 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信息数据也越来越多,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信息过量、信息真假、信息安全等问题出现了,同时信息形式的不一致也导致信息难以统一处理。于是如何从大量的信息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如何提高信息的利用率?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随之应运而生了。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 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 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所以,对于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2 统计教育的改革

2.1 统计专业课程建设 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则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的内容。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将统计方法与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完美结合。

2.2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2.2.1 改接受式的教学为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2.2 构建以课堂-实验室-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才能展现统计学的生命力。

2.3 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 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会要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再者,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当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