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5 17:32: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机械效率的实验原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机械效率》这节课主要包括建立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及理解机械效率两大方面的内容。它既是前面功及功的原理知识的延伸,又是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基础。因此,它的地位就显得较为重要。
一、对三种功概念理解的处理
想要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物理含义以及计算机械效率,就必须使学生分清楚哪部分功是有用功,哪部分功是额外功,或者哪个力做的功是有用功,哪个力做的功是额外功,哪个力做的功是总功。对于初学机械效率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往往在对概念的理解上就存在着一些问题。基于这一点,在引入概念的环节,由教师演示实验中直接用手拉和用动滑轮拉所做的功,引导学生分析计算两次做功的不同,从而引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同时,让学生讨论:用水桶从井中提水的时候,所做的功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如果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捞桶的时候,捞上的桶里带了一些水,这种情况下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通过讨论,既让学生掌握了基本概念,又让学生能熟练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例,帮助学生辨析什么是有用功,什么是总功。只有把它们辨析清楚了,对机械效率的应用才不会出现问题。因此,本节教学设计中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所用时间较多。
二、对机械效率的处理
在学习了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后,开始对现实案例中的有用功、额外功、总功进行分析,让学生对教材中插图的三种搬砂方案中的额外功进行比较,将三种方案的优劣进行比较,自然地过渡到机械效率这个知识点。在机械效率这个知识点上,按“定义公式例题练习现实中的机械效率分析”物理知识点学习的一般顺序进行。同时又安排了例题和练习题熟悉和巩固机械效率的公式和使用。
三、对影响斜面机械效率因素的处理
对于斜面这种经常使用的机械,虽然学生对它知道的很多,但是它的机械效率是多少却不知道,影响斜面机械效率的因素有哪些也不知道。因此,应该让学生进行探究性的研究,以便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使用机械省力不省功的道理。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后,让学生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独立完成探究过程。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培养交流与合作精神,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培养学生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的良好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结合具体生活事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机械效率的意义和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又可从中学会分析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探究实验的环节,我没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在实验时,我总是强调让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又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比较紧张,仅仅让学生完成了斜面机械效率与斜面倾斜程度的关系,而没有完成斜面机械效率与粗糙程度以及与所拉物体重力的关系,所以导致学生在做练习的时候,斜面机械效率这一块仍是弱项。上好一节课必须备好课,要备好课就应该多听听有经验教师的课,多学习他们的好方法、好经验。
(作者单位 吉林省通化县二密镇中学)
本专题的重点是功率、机械效率和机械能的转化,涉及功率、机械效率和机械能转化的综合性试题是中考难点.
第1节 功
重点考点
本节的考点是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记住功的单位,熟练掌握公式W=Fs的应用,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F和s的物理意义:F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s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不省功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理想情况下,使用机械做的功等于不用机械做的功:另一种情况是对于非理想机械而言,使用机械做的功大于不使用机械做的功,即费功.
中考考点是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找出功的两个因素F、s,用公式W=Fs进行相关的计算.
中考常见题型
中考中联系生活有关事例如踢球、搬东西、滑轮、杠杆、斜面等场景进行分析.常见的题型是选择题、填空题和综合应用题,
例l (2014.菏泽)如图1所示,光滑斜面AB>AC,沿斜面AB和AC分别将同一重物从它们的底部拉到顶部,所需拉力分别为F1和F2,所做的功分别为W,和W2,则().
A. F1
B. F1
C. FI>F2,W1>W2
D. F1>F2,WI=W2
思路分析:(1)斜面光滑说明摩擦力为零,就是说使用光滑的斜面没有额外功,无论是沿斜面B,4还是CA匀速拉同一物体,由于其高度相同,由功的原理可知沿斜面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W1=W2.(2)根据图示可知,(),而W1=W2,由W=FL可知,(),即F1
第2节 机械效率
重点考点
本节主要考点是理解力学中的三种功: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机械效率的意义,由于W有
重点是机械效率的计算,简单机械机械效率的测定及影响因素.
中考常见题型
中考常联系前面学过的各种简单机械,如用滑轮组提起重物,用杠杆撬起物体,利用斜面把物体推到高处等来计算不同场景下的机械效率,常见的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题和综合应用题.解这些题目中的关键足弄清楚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有用功W有是埘人们有用的功,额外功W额 是人们为达到目的并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总功W总 是人们为达到目的实际做的功,他们之问的关系是W 总=W有十W额.即在使用简单机械时,机械对物体做的功是有用功,克服机械自重或摩擦做的功是额外功,人对机械做的功是总功.在计算过程中,注意各个力和距离之间的对应关系,分析谁对准做功是一个易错点,
探究影响斜面机械效率和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这两个实验是中考常考点,应引起足够重视.影响斜面机械效率的因素有:斜面的倾斜程度,斜面的粗糙程度.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有:提升的物重,动滑轮的白重,各部件间的摩擦与绳重,实验过程中要重视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注意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对比,从而得m正确的实验结论.
例2 (2014.广元)有两个人利用斜面共同将木箱拉上汽车,为了提高斜面的机械效率,下列做法中可取的是().
A.以较快的速度将木箱匀速拉上汽车
B.以较慢的速度将木箱匀速拉上汽车
C.改由一个人将木箱匀速拉上汽车
D.板长不变,改用光滑的斜面板,将木箱匀速拉上车
思路分析:固由机械效率公式()可知,要想提高机械效率,应减小拉力做的功,如果板长不变,则应使拉力减小.A、B、C三项中物体都是匀速运动的,故拉力都应是相等的:只有D项,在光滑的斜面上匀速拉动物体,没有了摩擦力,拉力变小,拉力做的功减小,故机械效率增加,选D.
第3节 功率
重点考点
本节重点有:理解功率的概念及功率的物理意义,知道功率只反映做功的快慢,不能表示做功的多少.掌握功率的单位及计算公式,能进行相关计算,知道功率的定义式()和导出公式P=Fv,并理解公式P=Fv的意义,要理解功率和机械效率这两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完全不同且毫无关系,不要混淆.
功率是力学中重要的物理量,准确理解概念,灵活运用公式进行计算,重视各部分知识问的相互联系,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中考常见题型
本考点常涉及功、功率、机械效率的综合性计算题,试题中往往条件较多,不同的力、距离、时问之间关系较为复杂,解题时要认真审题,明确所求的未知量,找出一一对应的关系,再根据公式进行计算.
例3 (2014.宜昌)下列关于功率的说法止确的足().
A.功率大的机器做的功一定多
B.功率大的机器做功时间一定短
C.功率大的机器做功一定快
D.功率大的机器机械效率一定高
思路分析:物体在单位时间完成的功叫功率,功率是描述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等丁功和做功时问的比值;功率和机械效率没有必然的联系,功率等于功和做功时间的比值,做功多,时间不确定,功率大小不确定,故A错误;功率等于功和做功时间的比值,时间短,功多少不确定,功率大小不确定,故B错误;功率是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做功快,说明功率大,故C正确;功率和机械效率之间没有关系,故D错误,选C.
第4节 、动能和势能
重点考点
本节考点是理解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知道它们大小各与什么因素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能判断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动能和势能如何变化,
中考常见题型
本考点是一个热点考点,中招常以填空题、选择题和实验探究题出现,常考的内容有:判断什么样的物体具有能量及一个物体具有何种形式的机械能:比较物体具有的动能、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的大小;探究影响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关于探究实验类试题,应重视实验过程及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的应用,
例4(2014.昆明)草原发生大面积蝗灾时,农业部门利用飞机喷洒农药消灭蝗虫,当飞机在某一高度水平匀速飞行喷洒农药时,它的().
A.动能不变,势能不变
B.动能减少,势能增加
C.动能增加,势能减少
D.动能减少,势能减少
思路分析:动能的影响因素是质量和速度,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是质量和高度,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当飞机在某一高度水平匀速飞行喷洒农药时,其质量在不断减小,高度和速度不变,因此,由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可知,其动能和重力势能均减少.故只有选项D的说法正确,符合题意.选D.
例5 (2014.兰州)如图2所示是“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
(1)该实验利用了转换法,通过观察________来判断________(填“小球”或“木块”)动能的大小.
(2)让同一小球从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静止滚下,推动木块做功,目的是为了探究动能的大小与________ 的关系.
(3)换用质量不同的小球,使它们从斜面的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高度由静止滚下,推动木块做功,目的是为了探究动能的大小与________的关系.
思路分析:(1)实验中,通过小球推动木块运动距离的大小来反映小球动能的大小.(2)实验表明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速度和质量有关;若探究速度对动能的影响,应使小球的质量相同,速度不同,所以需使同一小球从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静止滑下.(3)若探究质量对动能的影响,应使小球的速度相同,质量不同,所以需使质量不相同的小球从斜面的相同高度由静止滑下,
答案:(1)木块移动的距离 小球 (2)速度 (3)相同 质量
第5节 机械能及其转化
重点考点,
通过实例说明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能解释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的相互转化.
本考点在中考试题中多以生活、生产中的实例为背景材料进行考查.若外界没有对物体做功或物体没有对外界做功,那么物体的动能与势能之和即机械能就保持不变,如卫星绕地球运行.而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往往有能量的损耗,则有机械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因此,判断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应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能量转化实例加以讨论,客观地分析动能和势能及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的相互转化,从中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中考常见题型
动能和势能都是不可直观的物理量,只能通过与它们相关的物理量来判断它们的变化.方法是:先明确物体在起始位置所具有的动能、势能,然后根据物体运动过程中速度、高度、质量的变化来判断动能和势能的变化.依据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规律去分析、解释一些物理现象,例如过山车、人造卫星等,多以填空题、选择题等题型考查.
例6(2014.潍坊)(多选)在索契冬奥会上,我国选手贾宗洋在自由式滑雪比赛中获得铜牌.他在比赛过程中运动的轨迹(αbcde)如图3所示,如果不计空气阻力,则贾宗洋().
A.从α点下滑到b点过程中,动能增加
B.从b点运动到c点过程中,重力势能增加
C.在c点的机械能等于在d点的机械能
D.在α点的重力势能等于在c点的重力势能
思路分析:从α点下滑到b点过程中,高度减小,重力势能减小,速度增大,动能增大,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故A正确;从b点运动到c点过程中,高度增加,重力势能增大,速度减小,动能减小,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故B正确;从c点下落到d点过程中,贾宗洋处于腾空状态,与雪之间没有摩擦,在不计空气阻力的情况下,机械能保持不变,故C正确:α、c两点高度不同,重力势能不同,故D错误.选ABC.
例7 (2014.广州)滚摆从图4中的位置1静止释放,下降经过位置2.继续下降,再上升到达最高点3.这三个位置中,滚摆重力势能最大的是________ .动能为零的是________ ,机械能最大的是________ .(均填位置序号)
思路分析:滚摆是重力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的机械,故滚摆升到最高点后,放开手,可以看到滚摆旋转着下降,越转越快,到最低点时滚摆转而上升,直到回到接近原来的位置;滚摆在最高点位置时重力势能最大,动能为零,在最低点时动能最大;开始释放的位置最高,所以图示三个位置中位量1的重力势能最大,动能为零,机械能最大,
《机械效率》是苏科版物理教材第十一章第五节的内容,是继功、功率之后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概念.教材在之前已经安排了有关于各种简单机械和功的内容学习,《机械效率》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也可以说是对这些内容的综合分析和实际应用,体现了物理知识最终要服务于生产和生活的理念.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知道有用功、总功、额外功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会辨析使用机械时的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知道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会计算动滑轮的机械效率.
3.知道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知道实际的机械效率不可能是100%.
4.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实际意义和方法,有合理改进机械、提高效率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
(1)知道有用功、总功、额外功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分析生活实例中的三种功.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知道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会计算动滑轮的机械效率.
2.教学难点: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及提高机械效率的实际意义和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节前学习了滑轮、杠杆、斜面等一些简单机械,知道这些机械使用过程中的特点,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学生还学习了功的概念,会分析力做功,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也了解了功的原理,这些都为学习机械效率奠定了知识基础.
另一方面,虽然工作、生活、学习中“效率”一词经常被提及,但学生对效率概念的理解是模糊的,非理性的.而且由于机械效率概念涉及到“总功”、“有用功”、“额外功”等概念,而功的概念本身又比较抽象,因而要区分并理解这些概念,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要能轻松自如地解决有关机械效率的问题,关键是真正弄清有关概念,并能正确地加以区分,所以本教学设计以及实际教学中在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理解上花的时间比较多.
【教学过程】
1 问题情境
情境1:小明家新买了一套二楼的房子,装修的时候工人要把沙子运到楼上.今天我们在教室里模拟一下,有两堆同样重的沙子,分别装在一个轻质塑料桶和一个较重的铁桶里.有哪位同学愿意上来尝试把这两桶沙子提到桌面上吗?
学生上来搬运沙子.
师:能谈谈你两次搬沙子的感受吗?
生1:铁桶很重、很费劲.
(此处设计意图为创设情境,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
问题1:在搬沙子的过程中,该同学前后两次对沙子做的功和实际做的功一样多吗?为什么?
生2:对沙子做的功一样多,因为沙子重和被提升高度都相同.实际做的功不一样多,因为还要对桶做功.
情境2:PPT展示图片:同学背书包上楼
师:同学背书包上楼的过程中实际做的功和对书包做的功一样多吗?
生3:不一样.同学还要克服自身重力做功.
(通过搬沙子和背书包上楼两个情景,分析搬运过程中所做的功,学生感受到实际做的功和对物体做的功不一样多,进而引入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
2 建构教学
2.1 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师:刚才的两个实例中我们的目的分别是把沙子和书包搬到高处,因此对沙子、书包做的功就叫做有用功.但在提沙子的同时,我们还不得不对桶或者人做功,但这个功又不是我们需要的,我们就把对桶做的功叫做额外功.而我们实际做的功就叫做总功.(板书:一、有用功(W有用)、额外功(W额)、总功(W总))那么总功与有用功、额外功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4:W总=W有用+W额
问题2:生活中有很多需要把物体搬运到高处的情景,请大家分析一下,有用功和额外功分别是对谁做的功?总功是哪个力做的功?为什么?
情境3:物理老师用器材篮把实验器材提上楼.
情境4:校园里,工人使用定滑轮把池塘底的淤泥提到岸上.
情境5:建筑工地上,工人使用动滑轮提升沙子到某一高度.
生5:老师提实验器材上楼时,对实验器材做的功是有用功,对器材篮和自己做的功是额外功.
生6:工人使用定滑轮把池塘底的淤泥提到岸上时,对淤泥做的功是有用功,对推车和克服摩擦做的功是额外功.拉力做的功是总功.
生7:工人使用动滑轮提升沙子到某一高度时,对沙子做的功是有用功,对动滑轮、口袋和克服摩擦做的功是额外功.拉力做功是总功.
(此处再提供三个学生能看到的、贴近生活的真实情境,通过分析这些具体实例,明确使用定滑轮、动滑轮等机械提升物体时所做的有用功、额外功及总功分别是什么)
问题3:如果我们使用动滑轮把重为G的物体提高h高度,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为F,绳端移动的距离为s,请问有用功和总功分别怎么表示?
生8:W有用=Gh W总=Fs
(此处让学生用公式表示有用功、总功,使学生的认识从定性逐渐过渡到定量,更加深入,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情境6:有两种动滑轮,一个很大很重,一个较小较轻.如果使用它们分别提升1N的钩码升高相同的高度,你选择哪一个?可以上来试试.
(此处再次创设情境,用两轻重对比鲜明的动滑轮提升相同的重物给学生选择,强烈的对比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师:从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角度来说,你为什么选择这个轻的?
生9:因为提升相同的重物到相同的高度,有用功是一样的.但提升轻的物体所做的额外功较少,总功较少.
师:谢谢你.你刚才体验过了,但其他同学没有体验到,怎样向大家证实你的感觉是否可靠的?
生9:可以做实验测出有用功和总功,然后进行比较.
(学生通过体验选择了轻的物体,再引导到用实证测量的方式分别测出有用功、总功进行比较)
问题4:要测出有用功和总功需要测哪些物理量呢?用什么测量工具?
次数钩码重G/N钩码上升高度h/m拉力F/NF移动的距离s/m有用功W有用/J总功W总/J
11
21
生10:要测物重G和物体上升的高度h,拉力F和绳端移动的距离s;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师:老师已经在直尺上每隔10cm做了标记,绳子的自由端和物体的上端也做了标记.请大家注意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同时记下h和s(老师演示、分别测量两个滑轮提升物体时的 W有用、W总,学生观察、记录数据,共同完成表格)
师:现在我们有了实验数据,一起来分析数据看看刚才那位同学的感觉是否可靠?
(学生计算后发现确实有用功相同,轻的总功更少.也就是有用功占总功的比值越大的越好.至此,机械效率的概念已经呼之欲出了)
师:有用功相同时,总功越小的滑轮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占总功的比值越大的越好.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就用机械效率这个指标来反映出机械这种做功性能的好坏.
2.2 机械效率
师:在物理学中,把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定义为机械效率.(板书:二、机械效率1.定义:有用功和总功的比值;2.公式: η=W有W总×100%)
问题5:机械效率有单位吗?某机械工作时的机械效率为80%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生11:机械效率没有单位,因为有用功和总功的单位都是J,可以约掉.
生12:表示该机械工作时,有用功占总功的80%.(板书:3.物理意义)
师:请你算一算,刚才两个动滑轮提升钩码时的机械效率.(板书:第一次实验效率的计算过程)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刚才的选择,其实就是选了一个什么样的机械?
生13:选了机械效率高的.
2.3 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师:看来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选择背后都是有着它的科学依据的.有用功相同时,额外功越少,或者总功越少的机械效率就越高.大家有没有发现一种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此处设计的意图是把物理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是有用的.)
生14:减少额外功.
师:有哪些具体的办法?
生15:减小动滑轮自重,或者减小摩擦.
师:如果同一个机械,即额外功一定,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可以提高机械效率?
生16:减小物体的质量.
(公开课的时候在此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学生回答减小物体的质量可以提高机械效率,这个答案之前从没有遇到,也完全没有预设,笔者冷静下来后,想到用实验来验证这一猜想.)
师:我们一起再用实验验证一下这个办法行不行吧.(教师实验演示,使用较小较轻的动滑轮,物重减小到0.5N,分别测出W有用、W总,学生观察实验、记录数据、计算后进行比较.)
(再次通过实验测量机械效率,强化效率的计算同时用实验数据验证猜想)
生17:同一个滑轮组,被提升的物重越小,机械效率越低.
师:怎么样做可以提高动滑轮的机械效率?
生17:增加被提升的物体重.
(板书:三、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1.减少额外功;2.增大有用功)
师:刚才我们提到,要搬沙子除了可以使用动滑轮,还可以使用其他的简单机械,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位牛人用了什么机械?(视频:如此提沙子)
(此处设计活跃气氛,将课堂气氛推向)
师:定滑轮可以提升重物,但这位牛人的做法既不安全也不科学,大家不要模仿.使用定滑轮时的机械效率有多高?请大家根据这些数据计算一下.
3 巩固练习(略)
4 回顾反思
本节课从生活实例出发,通过身边一些具体生动的做功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人在使用机械做功时实际做的功总是大于直接对物体做的功.通过用两个质量反差很大的动滑轮提升同样的重物的情景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初步形成了“有用功相同,总功(额外功)越少越好”的这样一种感性认识,再通过实证测量的方式证实这一猜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且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机械效率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体现了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理念.
4.1 物理概念的教学要充分创设情境
利用生活实例,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机械效率的概念非常抽象,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这个物理量的含义,最初的教学设计是按照教科书上的流程,通过“再探动滑轮”的活动,让学生体会什么是有用功,什么是总功,通过比较有用功和总功的大小,认识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但试讲后发现学生不能明白实验的目的所在,即为何要“再探”动滑轮.而且对测量之后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于刚上初三的学生来说非常复杂、抽象,学生理解上比较困难,在数据基础上得出的机械效率的概念也很难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后经过研讨,将教学设计改进为先创设情境,呈现大量生动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一些做功的实例,如搬沙子、背书包上楼等,让学生感受到人在做功时有些功是对人们有用的,有些功是“无用的”,是人们不需要又不得不做的.然后创设使用定滑轮提池底的淤泥,使用动滑轮提沙子等情境,过渡到使用机械做功时,同样有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分.在此基础上再创设情境,用两个体积和自重相差很大的滑轮提升同样的重物,视觉上的强烈冲击激发了学生思维上的火花,通过让学生选择滑轮、上台体验、阐述道理层层深入,学生自然而然得到了“在有用功一定的情况下,总功(额外功)少的机械好”的结论,至此,机械效率的概念就呼之欲出了.由此可见,在物理概念的教学,特别是抽象的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创设大量的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最好是学生能体验的情境,让学生在足够的实例中去体会、去感悟,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思考后自己总结或归纳出的结论会印象深刻.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学校里的工人师傅使用如图所示的剪刀修剪树枝时,常把树枝尽量往剪刀轴O靠近,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增大阻力臂,减小动力移动的距离B.减小阻力臂,减小动力移动的距离C.增大动力臂,省力D.减小阻力臂,省力2.下列仪器或工具在使用过程中,利用了杠杆原理的一组是 ( )①量筒 ②剪刀 ③烧杯 ④试管夹 ⑤托盘天平 ⑥弹簧测力计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④⑤⑥3.如图所示的简单机械,忽略各种摩擦及杠杆和滑轮的重力,当提起相同重物时,最省力的是 ( ) 4.升国旗的旗杆顶上有个重要的装置是 ( )A.定滑轮 B.动滑轮 C.滑轮组 D.省力杠杆5.如图所示,在竖直向上大小为10N的力F的作用下,重物沿竖直方向匀速上升.已知重物上升速度为0.2m/s,不计滑轮重、绳重及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则物体重力大小和绳子自由端上升的速度分别为( )A.20N 0.4m/s B.20N 0.1m/s C.5N 0.4m/s D.5N 0.1m/s6.如图所示,在用滑轮将同一物体沿相同水平地面匀速移动时,拉力分别为F甲、F乙、F丙、F丁,比较它们的大小(不计滑轮重及滑轮与细绳间的摩擦),正确的是 ( )A.F甲>F乙 B. F乙=F丙 C.F丙<F丁 D.一样大7.在校运会中,小翔参加了铅球比赛。如果他用200N的力,将重50N的铅球投到了10m远处。则下列关于他投球时做功情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做功2000J B.做功500J? C.没有做功? D.条件不足,无法计算8. 一个70kg成人以正常的速度骑30kg自行车受到的阻力为总重力的0.02倍,则人骑车行驶时功率最接近于 ( )A.1瓦 B.10瓦 C.100瓦 D.1000瓦9.如图所示,杠杆可绕O点转动,力F作用在杠杆一端且始终与杠杆垂直;在将杠杆缓慢地由位置A拉到位置B的过程中,力F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先变大后变小10.关于简单机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定滑轮不仅能改变力的大小而且能改变力的方向 B.使用滑轮组不仅省力而且省功 C.做功越多的机械,其机械效率就越高 D.功率越大的机械,做功就越快 11.下列现象中,力没有对物体做功的是 ( )A.用力将铅球掷出 B.将书包背上楼 C.骑自行车匀速前进 D.人提着水桶在水平路面上行走12.如图所示,杠杆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杠杆上每格均匀等距,每个钩码都相同.下列四项操作中,会使杠杆右端下倾的是 ( ) ①将杠杆两侧的钩码同时各向外移动一小格;②将杠杆两侧的钩码同时各向内移动一小格;③在杠杆的两侧同时各减掉一个钩码;④在杠杆的两侧钩码下同时各加挂一个相同的钩码.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二、填空题(本题共11小题,每空1分,共26分)13.我们用钓鱼竿钓鱼时,钓鱼竿是一种_________的杠杆(选填“省力”或“费力”)14.如图所示,用动滑轮把重为40N的物体匀速上提,弹簧测力计示数为24N,则拉力为______N.不计摩擦和绳重,动滑轮重为______N,这时该动滑轮的机械效率约为___ ___.15.如图所示,杆秤秤砣的质量为0.1千克,杆秤的质量忽略不计。若杆秤水平静止时,被测物和秤砣到秤纽的距离分别为0.05米、0.2米,则被测物的质量为_________千克。若秤砣有缺损时,则杆秤所示的质量值_________被测物的真实质量值(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16.如图所示,AOB为一机械设备的简化示意图,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杠杆(自重不计),已知AO=2OB.固定O点,使OB 处于水平位置,此时B 端挂一重为40N 的物体,要使杠杆不发生转动,至少需在A 端施加F=______N 的力.17.如图,用甲、乙图两种方法提起相同重的物体,则:(1)使用 图的办法省力;机械效率高的是 图的办法。 (2)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有:① __________ __ ;②_____________ 。18.举重运动员把2000N的杠铃在2s内举高1.8m后又在空中保持 4S,则该运动员前2s的功率是____w,后4S的功率是____w.19.2010年市学业水平体育测试立定跳远项目中,体重为500N的某同学从点到落地点的过程中,重心下降的距离为0.3m,用时0.5s,轨迹如图.则此过程重力做的功为________J,重力的功率为_________W。20.如图所示为润扬大桥。“桥塔为什么要造这么高?”小强对此进行了研究:他将大桥的结构进行简化,抽象成图乙所示的模型,又画了桥塔高低不同的两幅图丙和丁。小强通过比较发现:适当增加桥塔的高度,可_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斜拉索拉力的力臂,从而 ______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斜拉索的拉力。21. 小聪用图10所示的滑轮组将重4 N的物体匀速提高2m,他做的有用功为________J。已知此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那么小聪所用拉力为_______N,动滑轮的重力为_______N,若用此装置提升7N的物体,则此时的机械效率_______(“增大”或“减小”或“不变”)。22.如图11所示滑轮组,物M重50N,在力F作用下以0.5m/s速度在水平面上做匀速运动,此时弹簧秤上示数是12N,则物体运动时受到地面摩擦力大小是____N。8s内拉力F所做的功是______J,功率是______w.(不计滑轮重及摩擦因素) 23.如图所示,用1.2N拉力沿竖直方向匀速拉起重为2N的物体,物体上升0.1m,所用时间为4s。(1)此过程中拉力的功率为______W。(2)将物重由2N不断增大,假设动滑轮始终能正常工作,当达到绳子承受的拉力3N时,此过程中,它的机械效率变化范围是____________。三、解答题(本题共7小题,共50分.解答27、28、29题时应有解题过程)24.(6分)按照题目要求作图: (1)在图甲中画出物体A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和拉力F所对应的力臂l.(2)用滑轮组将陷在泥中汽车拉出来,试在图乙中画出最省力的绕绳方法.(3)在图丙中,杠杆AB处于平衡状态,请作出力臂L对应的力F的示意图. 图甲 图乙 图丙 25.(7分)小明和小红用图甲所示的杠杆一起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小明先把杠杆的中点支在支架上,杠杆停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此时杠杆处于________(填“平衡”或“不平衡”)状态.为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可以调节右端的平衡螺母,使它向_______(“左”或“右”)移动.小明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2)如乙图,用弹簧测力计从M位置移动N位置用力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会变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明用调节好的杠杆进行了一次实验,所得数据如下表:动力/N 阻力/N 动力臂/cm 阻力臂/cm4 3 2 6于是他得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请你对此作出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13分)某同学在做“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1)他所准备的实验器材有:滑轮,细绳,铁架台,直尺,钩码,还需_________ (2)该同学实验时,记录的数据在表格中,请认真填写所缺少的部分物重/N 物体提高的高度/m 弹簧测力计读数/N 绳自由端拉动距离/m 有用功/J 总功/J 机械效率50 0.15 20 0.45 (3)实验中弹簧测力计应该做__________________运动.(4)同学乙观察并分析了甲的实验后,认为甲的实验中,可少用一种器材,少测两个数据也能测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通过和甲讨论并经过老师的认定,他的方案是可行的,请你分析一下,去掉的器材是什么?少测哪两个数据?答:去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测两个数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同学们又提出了下列假设. 假设1: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可能与动滑轮重有关 假设2: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可能与被提升的物重有关 假设3: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可能与物体提升高度有关 假设4: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可能与滑轮组绳子股数有关一位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个滑轮组,并将所测数据填入下表.(不填写机械效率)(5)根据实验_________________ (填①、②、③、④)可知,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与被提升物重有关.(6) 据实验②和④可知,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与__________________无关.(7)通过实验可以发现,不同滑轮组提升相同重物时,动滑轮越重,机械效率越 .(8)要研究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是否与物体提升高度有关,应该选用_______(选填“同一”或“不同”)滑轮组,提升同一重物到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的高度去研究.27.(6分)电动自行车轻便、实用、无污染,很受人们喜爱.若某人骑电动自行车在一段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了150m,用时30s,电动自行车的牵引力为20N,在此过程中:(1)电动自行车速度的大小;(2) 牵引力所做的功;(3) 牵引力做功的功率.
28.(6分)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测动滑轮机械效率的实验装置图,他在2s内做了0.96J的有用功使重物匀速上升了0.4m,不计绳重及摩擦,绳子很结实。请你回答:(1)弹簧测力计匀速向上运动的速度? (2)该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3)该动滑轮的重是多少?
29.(6分)某记者报道:他在植物园内,看到一位老人伸手抱起一根长约3m,横切面积为0.1 m2的木头轻轻地举在头顶尽情玩耍,如图甲,该木头就是地球上最轻的木料——轻木,其密度为0.2g/cm3.(g=10N/kg)⑴请你通过文中给出的数据计算并回答上述报道是否真实. 甲 乙(2)若小华用图乙所示滑轮组匀速提升该木头至1 m高的车上,所用拉力F为250N,时间为10秒,求小华做功的功率.(3)用此滑轮组匀速提升900 N的物体的机械效率.(不计摩擦和绳重)30.如图甲所示的滑轮组,每个滑轮等重。不计绳重和摩擦,物体重G1从200N开始逐渐增加,直到绳子被拉断。每次均匀速拉动绳子将物体提升同样的高度。图乙记录了在此过程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随物体重力的增加而变化的图像。 (1)每个滑轮重多少N?(2)绳子能承受的拉力是多少N?(3)当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时,物体重多少N?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答案 D B A A A B D C A D D C二、填空题(本题共11小题,每空1分,共26分)13.费力14.24 8 83%15.0.4 大于 16. 20N 17.乙 甲 增加物重 减小动滑轮重和摩擦力18.1800W 0W19.150J 300W20.增大 减小21.8 2.5 1 增大22.24 96 1223.0.06W 83.3%----93.3%三、解答题(本题共7小题,共50分.解答25、27、29题时应有解题过程)24. 图甲 图乙 图丙 25.(1)平衡 左 便于测量力臂 、排除杠杆重力的影响 (2).大 力臂变小 (3)没有多次测量26.(1)_弹簧测力计_ (2) 7.5 9 83.3 (3)匀速直线 (4)直尺 物体提高的高度 绳自由端拉动距离 (5)①② (6)绳子的股数 (7)低 (8)同一 不同27.(1)5m/s(2)3000J (3)100W 28.(1)0.4m/s(2)75%(3)0.8N29.(1) m=60kg 不真实(2)75W(3)85.7%30.(1) 100N(2)500N(3)800N
关键词:发动机曲轴运动;部件寿命;高效节能
在近世纪以来,人们对物理学的研究已经处于停滞状态,甚至有人认为物理枯竭论等错误推断,因此导致物理学的发展非常缓慢,在运动动力学方面,人们只研究了动力是怎么运动的和反力怎样运动的,可是从来没有人研究过它们之间共同运动的规律,特别是在发动机曲轴定向运动中,由于重力的存在,发动机连杆单向传送动力时,通过支撑点产生了阻力,曲轴另一方向运动的改变,又产生了反力的运动。例如:一是杠杆机械的运动。二是类似杠杆发动机曲轴单向传送动力的半圆周运动,可是在汽油机或柴油机众多发动机曲轴机械运动中,它们都有一条相同的基本规律却没人研究它,也就是发动机曲轴上动力与反力共同运动时的效率与规律。
1.发动机曲轴在运动中的阻力和反力,动力和反力运动时的规律
在动力机械运动中,动力与反力共同运动的现象普遍存在,那么它们共同运动时又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呢?假设它们之间是一种动力与反力的变化运动,那么它的变化规律就应该是一个动力跟同时作用在整个曲轴运动物体的正反两面重力之和变化关系。
动力与反力共同运动时,如果遵循以上假设,那么它的数学推理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动力推理,一个动力跟曲轴两方向面重力之和成反比等于1/2,两个动力等于2/4,三个动力等于3/6等…,约分后得1/2。第二种推理是反力推理,一个反力跟两个动力成反比1/2,两个反力等于2/4,三个反力等于3/6等…,约分后得1/2。
发动机曲轴的动力与反力共同运动时,它们是个复杂的动力能变化运动,从基本概念上有含糊不清的认识,为减去复杂问题,我们研究以反力在运动中消耗几个动力来做实验,取一个杠杆结构作为曲轴飞轮做实验,再取三个法码,杠杆相对两方向面分为,甲为动力面,乙为反力方向面,首先给乙反方向面放上一个法码
做为反力,现在要想使反力法码运动做功的话,必需给甲方向面施加动力,那么给甲也放上一个法码做为动力,根据杠杆原理,曲轴的反力面法码不运动做功,再给甲方向面施加一个动力的法码,可以得出,反力面运动时消耗了两个动力法码,只做一个动力法码的功,实验证明,反力跟两个动力成反比1/2的效率是正确的。
2.怎么利用曲轴上的反力和怎样消除阻力
在地球能源逐渐枯竭的社会里,研究如何节能减排,是全社会全人类共同的责认,特别是在动力机械运动中,各种机械效率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动力能的转换效果,特别是类似杠杆结构的发动机曲轴单向传送动力的机械,怎么消除阻力和怎么利用反力,是发动机效率大小的核心依椐,在发动机曲轴动力中,根据动力与反力共同运动的规律可知,它们的动力能转换率只有1/2,把另一半动力能都浪费在曲轴的支撑点阻力中。
在类似杠杆动力机械运动中,特别是多缸发动机曲轴半圆周传送动力的机械,假设,消除运动中支撑点的阻力,使之反力变为动力,不就节省动力一倍吗?
在单向传送动力的曲轴机械运动中,由于运动物体自身重力的存在,定向动力面运动时,通过支点改变对面运动方向时,支点上产生阻力,对面方向物体运动时产生反力,如何消除阻力和利用反力变为动力呢?有这样一个数学推理,甲乙两个方向面,同时相向都施加动力,由传统效率的1/2,因在反力方向面也施加一个动力,使两个方向面等于2/2,这样就可消除支点上的阻力,并且使反力方向面也变为动力。
在传统发动机的曲轴运动中,因为曲轴飞轮是类似杠杆原理被固定在机体上,以单向传送动力能,也做个实验,也以一个杠杆做为曲轴飞轮,用轴承将曲轴飞轮两头固定在机体上,将整个装置放在重力测量器上,如果按传统定向给曲轴甲方向面施加动力,那么动力不但推动甲方向面曲轴运动,同时通过有阻力的支点,还要推动乙方向面曲轴做反方向运动,因此,一个动力跟推动两方向面曲轴重力之和成反比,从测量数据可知,得到1/2的效果,另一半动力能以阻力损失在支撑点的机体上,只做了半周路程的功,如果两方向面相向同时给曲轴施加动力的话,由于相向两动力对支撑点作用力互相抵消为零,从测量器数据可以看到,曲轴两方向面动力对曲轴支撑点不产生任何力的作用,做了一周路程的功,不但消除了反力,同时更进一步消除了支点上的阻力、振动与摩擦,使曲轴两方向面动力能都储存在曲轴飞轮的旋转运动中,从运动曲轴飞轮中得到2/2的效率,那么2/2乘以,等于100率,例如:电动机动力是圆周相向动力运动。
结论,在自然界里,对物理学的研究是先天之本,数学的理论是以物质的存在为参照物,否则是空理论,在自然界,由于物质的存在,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物体产生了重力,物体定向运动方面的改变,又产生了不同性质的反力,研究动力与反力它们共同运动时的规律,例如杠杆运动,曲轴单向半圆周做功运动等,一是告诉人们这样的结构是浪费能源的,二是指引性的引导人们根据规律,再去研究怎样消除阻力和利用反力的法规依据,因此凡是动力与反力共同运动的机械效率都是1/2,这就是传统发动机曲轴单向传送动力的不足之处。那么怎样利用反力和消除阻力呢?为改变这一缺点,从数学推理到科学实验验证,又推论出运动曲轴的两方向面施加动力的2/2效率,不但消除了阻力,更进一步消除了反力变为动力,使支点机体上的阻力振动噪音磨擦等再进一步的消除,也延长了部件使用寿命,一切有反力运动的机械,都有可能利用反力,消除阻力使其效率再翻一倍,如果全世界的动力机械都采用两方向面同时相向施加动力的装置,如活塞发动机;涡轮发动机;转子发动机和液压机械等,它有着很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
3.高效节能内燃机装置
内燃机是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不可缺少的热机,但它机械效率还不足实际理想效率的一半,从实验得出的结论中看出,传统内燃机装置的主要缺陷是设计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是, 传统内燃机装置结构是由活塞连杆运动,推动曲轴作半圆周做功运动,曲轴通过轴承被固定在机体上,支撑点的作用主要是改变后半周运动方向的,由于连杆做功时的冲击阻力通过支撑点的反作用力产生振动摩擦,进而消耗机械效率一半,其有用效率不少都消耗机体上,不但浪费了能源,而且二氧化碳的排放污染了环境,机械噪音危害了人的身体健康。为解决这一缺点,提供一种高效节能内燃机装置,将两组气缸合并在一起,实现一次供油,两个活塞连杆在曲轴上同时都做有用功,消除了反作用的无用功,使支撑点不受任何冲击力,把所有的动力全部作用在曲轴旋转运动中。为解决上技术问题,该高效节能内燃机装置,在曲轴上置有一个下连杆与下活塞连接,下连杆为乙方向,在曲轴的两端分别置有曲轴与机体连接点,在上活塞固定部件左右两侧各置有一上连杆,上连杆为甲方向,上连杆通过上活塞固定部件与上活塞相接,上活塞与下活塞分别置于气缸内,在气缸上分别置有进气口排气口,在上活塞固定部件与气缸之间置有上下运动的滑槽。进一步,所述的曲轴与机体连接部件为齿轮或飞轮;进一步,所述的上连杆或下连杆包括连接活塞部件连接曲轴部件及扣件。采取上述技术方案后,达到的技术效果是:由于传统内燃机装置采用半圆周做功运动,本技术采用的是相向同时圆周做功运动因此,在同样油耗情况下,在传统机械效率上再翻一倍,提高了效率并达到理想机械效率值,不但节约了能源,还减少了二氧化碳,同时又减去了连杆曲轴对机体的冲击阻力,进一步达到了消音的目的。
该技术工作原理是:两个活塞在一个气缸内往复运动时,从中部运动到上下一个气缸末端的过程叫做一个冲程,多数汽油机是由吸气:压缩:燃烧:膨胀做功:排气四个冲击程不断循环来保证连续工作的。如图2所示,吸气冲程的工作过程是:进气门打开,排气门关闭,两个活塞中的上活塞1向上运动,下活塞2向下运动,汽油和空气的混合气体进入气缸;如图3所示,压缩冲程的工作过程是:进气门和排气门部都关闭,上活塞1和下活塞2都向中部运动,混合气体被压缩,如图4所示,做功冲程的工作过程是:在压缩冲程结束时,火花塞产生电火花,使燃料猛烈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气体,推动活塞一个向上一个向下运动,带动曲轴圆周相向旋转运动,对外做功,如图5所示,排气冲程工作过程是,进气门关闭,排气门打开,两个活塞同时向中部运动,把废气排出气口。第二种高效节能内燃机装置,将甲乙两方向面各置一个连杆,甲连杆与甲方向面曲轴连接,乙连杆与乙方向面曲轴连接,其工作循环同上,即同时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
附加:
图1
参考文献:
[1]李永谊.球墨铸铁熔模精密铸造生产实践[J].热加工工艺, 2011.09:66-67
一、考查进行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猜想与假设是指在观察的基础上,根据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进行理性思维和加工以后,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所作的假定性解释和说明.它要求收集相关信息,将已有的物理知识和问题相联系,尝试提出可检验的猜想与假设.通过猜想与假设,能达成针对所提出的问题,依据已有的物理知识、经验,通过思考作出猜想和假设的目标.
例1 (2006福州) 如图所示,嘴巴对着两张平行的纸吹气,你猜想两张
纸会如何运动?请写出你的猜想及猜想的依据.
我的猜想:______________; 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这是一个根据图示展示的实验现象而提出的猜测,相信你在学习过程中已做过类似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两张平行的纸在气流的吹动下不是分开而是靠拢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与压强有关.气流在两张纸之间流过,纸张之间的压强变小,在外面大气压的作用下向中间靠拢.这是一个体现伯努利原理的实验.
答案:我的猜想:两张纸会贴到一起;依据是:吹气之后,两张纸之间的气体流速大、压强小.
二、考查实验设计能力
实验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是开展实验的主要步骤,这方面要达成的目标是:能针对探究目的和条件,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考虑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能确定需要测量的量,并采用适当的方法控制变量;理解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例2 (2006广州)浮力跟物体所浸的液体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但小明总感到:浮力大小应与物体所在液体的深度有关,并猜想:“深度越深,浮力越大”.他跟小红说出自己观点,小红却说“浮力与深度大小无关”,两人在已有器材中选择了完全相同的器材,分别做实验,都证实了自己的观点是对的.
已有器材:泡沫(密度小于水)、石块、细绳、弹簧测力计、天平、烧杯(足够大、没有刻度)各一,水(足量).
(1)他们选择的器材是:_______;
(2)写出小明的实验操作、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作结论分析;
(3)写出小红的实验操作、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作结论分析;
(4)为什么他们的结论都是对的,写出原因.
分析:实验设计要根据实验目的选择适当的器材设计好实验的步骤、操作过程等.小明、小红就是根据设计的原理分别对他们的猜测进行设计.
答案:(1)石块、细绳、弹簧测力计、烧杯、水.
(2)用弹簧测力计系着绑好石块的细绳,让石块慢慢浸入水中,直到刚好浸没;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小;根据F浮= G - F拉,可知物体所受浮力逐渐增大,因此浮力大小与物体所在液体的深度有关.
(3)用弹簧测力计系着绑好石块的细绳,让石块浸没水中后,再不断加大石块在水中的深度;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根据F浮= G - F拉,可知物体所受浮力不变,因此浮力大小与物体所在液体的深度无关.
(4)石块在浸没液体之前,石块排开水的体积随深度增加而增大,所以浮力大小与深度有关.石块在浸没液体之后,石块深度增加,但排开水体积不变,所以浮力大小与深度无关.
三、考查实验分析能力
收集到了相关数据,如何进行有效的处理,作为这类题的考察重点,经常在中考题中出现.需要达成的目标为:能从多种信息源中选择有关信息;能进行一系列观察、比较和测量;会记录和处理观察、测量的结果.
例3 (2006山东)光明中学八年二班的同学,利用同一实验装置完成了“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以后,进行了小组交流,下表是各小组的实验数据记录:
请你对表中各小组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影响滑轮组效率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1、2两个小组的动滑轮重相同,提起的钩码重也相同,测出的滑轮机械效率却不同,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3)请你就如何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提出自己的建议.
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与其他人交流,然后共同评估,是科学探究步骤中比较重要的一环.本题就是对各小组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估的中考题.这是一道研究实际生活中滑轮组机械效率的问题.我们知道,机械效率与有用功、额外功有关,影响额外功的因素有很多,滑轮的重力、接触面的摩擦、以及操作的规范性等等都是造成额外功的因素,所以我们可以从这方面加以考虑.
答案:(1)提起的物体的重和滑轮组的重.
(2)滑轮的轮与轴间的摩擦力大小不同;测拉力时没有使测力计匀速上升,造成测量的力不准确.
(3)选用较轻的动滑轮来组装滑轮组;对于给定的滑轮组,通过增大提起的物重来提高效率;保持良好的,减小轮与轴间的摩擦.
四、考查得出结论的能力
得出结论是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在这方面可以考查的目标有:将证据与科学知识建立联系,得出基本符合证据的解释;能注意与预想结果不一致的现象,并作出简单的解释;能提出改进工作方法的具体建议.
例4 (2006福州)小强要参加校运会的铅球比赛,怎样才能把铅球推得远呢?他猜想:铅球落地的距离可能与铅球出手时的速度大小有关,还可能跟速度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有关.于是小强和小明一起进行如下探究:他们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做实验,将容器放在水平桌面,让喷水嘴的位置不变,但可以调节喷水枪的倾角,并可通过开关来控制水喷出的速度.
(1)如图1所示,首先让喷水嘴的方向不变(即抛射角不变),做了3次实验:第一次让水的喷出速度较小,这时水喷出后落在容器的A点;第二次,让水的喷出速度稍大,水喷出后落在容器的B点;第三次,让水的喷出速度最大,水喷出后落在容器的C点.他们经过分析得出结论:在__________一定时,物体抛出的越大,抛出的距离就越远.
( 2 )控制开关,让水喷出的速度不变,让水沿不同方向喷出,又做了几次实验,如图2所示.他们将记录的数据画在坐标轴上,得到一条水的水平射程s与抛射角θ之间的关系曲线,如图3所示.从曲线中可以看出,当铅球抛出的速度一定时,抛射角为时,抛射的距离最大.从曲线中,你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
( 3 )我们还有哪些体育运动可以应用到上述结论的例子,请你举一例:________________.
了解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效果及三要素;
了解弹力,明白弹簧测力计原理及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会重力计算(G=mg)(重点)。
2、第八章:运动和力
了解惯性知道阻力对物体影响;
明白平衡状态及二力平衡条件,实验重点区分二力平衡与相互作用力是难点;
明白摩擦力方向,会利用二力平衡计算摩擦力(重点)。
3、第九章:压强
学会分析压力;
计算压强、液压的公式:P=f/s、P=ρgh(重难点);
力的作用效果实验,液压实验,大气压强实验(重点)常考;
流体流速大的压强小。
4、第十章:浮力(本册书重难点)
明白浮力方向;
会计算浮力(四种方法)(重难点);
浮沉条件;
浮力的应用(难点)。
5、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分清做功与不做功;
计算功的大小;
计算功率大小;
动能与势能的大小影响因素;机械能守恒。
6、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杠杆的计算及做图(重点);
滑轮的计算(难点)因为变形多,公式多;
1.情感有度,和谐提问
教师应当以愉快、友好、从容、谈话式的态度来提问.提问时, 如果既能保持自由自在、不拘礼节的气氛,又能说话举止得体.师生就能进入一种和谐的交际氛围中.如,教学“平面镜”引入课题时,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提出一组问题引入教学:“镜子中的 ‘我’和真实的我大小一样的吗?镜子这么小能不能从镜子中看到远处的高楼呢?都听说过猴子捞月的故事,为什么猴子捞不到月亮呢?在商场里我们从远处走向商场中的大镜子时,从镜子中观察发现人好像在变大,人真的在变大吗?”通过聊天式的提问,学生自然进入角色,并产生强烈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迫切愿望.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聊天式的提问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亲切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深浅有度,灵活提问
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接受状况.若问题太浮浅,学生没兴趣,不以为然,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若问题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智能的发挥.例如,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的这一课,等到学生都装好电动机模型后,如果问“电动机的原理是什么?”则问题太简单,而由于学生急于做实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问“等一下合上开关,如果电动机不转,那么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则问域太广,难度太高,学生不知从何答起.所以对这些问题,我们应把握好其难度不妨做一些处理,例如以上的问题可以这样设计:电动机的原理是利用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使线圈转动起来的,如果电动机不转,从电动机的原理作为出发点,不动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呢?对于这种问法,只要学生联系前面学过的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经过认真的思考和分析,就能做出正确的回答.这种问题能联系旧的知识,又能为后面的活动作铺垫,所以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因而是值的提倡的.
3.范围有度,恰当提问
范围有度,就是指所提问的内容要有明确性.一般来说,提问要言简意赅,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一听就明确教师问的是什么,自己要回答什么.反之,问题不明确,条件不易懂,涉及面过宽,超出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想象力,学生将无从入手,大惑不解,无言以答或答非所问;知识面过窄就起不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好效果.为此,教师应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围绕一个主题,设计一个个有层次、有节奏、由浅入深、前后衔接、相互呼应的问题,诱导学生步步深入,拾阶而上.例如,在讲“焦耳定律”时,老师先演示分别放在锰铜丝和电炉丝绕制成的电阻圈上火柴被点燃的实验后,立即提出:“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提得不明,致使学生难于回答.
若改成几个小问题提出:“为什么火柴能点燃?”“为什么电炉丝上的火柴先点燃?”“为什么通电后过一段时间火柴才点燃?”像这样根椐知识的内在联系层层深入地提出问题,一连串问题的提出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起到了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作用.
4.时间有度,适时提问
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后,应给学生留有接受、思考和准备表达的时间.教学语言不应从头到尾像机关枪一样哒哒哒地讲个不停,而应讲究变化和节奏.如果教师每提一个问题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只有一、二秒钟,学生还没想好,教师就重新组织问题或者另请一位学生回答.这种做法看来似乎是一种控制时间的机智表现,但实际上,被提问的学生却会失去回答问题的信心,或者懒于思考.学习的积极性逐渐下降.因此,在提问前,应使每位学生在有人回答之前都有机会对问题进行思考.例如在讲好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后,教师进行情境演示:
(1)人从地上捡起一个篮球,人有没有做功?(停顿数秒)
(2)人抱起篮球,在水平面上行走,人有没有做功?(停顿数秒)
(3)让球从手中自由下落,有没有力对球做功?(停顿比刚才稍长)
停顿的瞬间每个学生都在进行思考,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时机环顾全班,观察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如学生举手则表明他想回答这个问题.每当一个学生准备回答问题时,他便会嘴微张,身体稍前倾,眼睛也睁得更大一些,或许会抬起头微笑,这表明他对回答这个问题比较有把握;而对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的目光者,则可能他对这一问题不会.因此,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停顿期间,要寻找这些表现.同时利用停顿造成暂时性语言的“空白”,便于学生咀嚼、回味已讲过的内容,便于“教”和“学”的顺利进行.
5.点面有度,分层提问
所谓点面有度,指提问时应形式多样,分层次面向全体学生.为此,教师施问时,一要根据问题的难度,二是根据学生的反应,提问相应程度的学生.较易的问题让基础较差的同学回答,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习的信心;较难的问题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回答,鼓励他们变换角度,运用多种方法思考,以提高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总之,提问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分层要求,因材施教,方可营造一个全体学生积极进取的良好的课堂氛围,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水平,收到以点带面,大家受益的效果.例如学习机械效率后,设计问题如下:
(1)实际机械的机械效率为什么总小于100%?(主要针对学习困难生)
(2)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主要针对中等生)
(3)怎样才能提高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主要针对中等生)
(4)用滑轮组匀速提升重为2000 N的物体,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大小为625 N,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不计摩擦和绳重,如果使用这个滑轮组匀速提升3500 N的物体,那么每段绳子承担的力是多少?(主要针对优等生)
一、课前充分准备
1.设计好合作的内容,收集相关资料。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学生自主学习,所以教师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有价值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活动前就能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学习准备。所以所选的内容应具备以下特点:一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具有思考性;二是所选内容难度适当,且对于物理课而言,需要实验验证的要使学生便于收集器材进行探究验证。同时教师要组织学生通过媒体、生活、生产中收集实例,从中发现共同点与不同点。例如,在进行《摩擦力》一节前,我先让学生收集生活、生产中有关摩擦力的事例,并共同探讨它们是增大还是减小摩擦力,通过什么途径来改变摩擦力的大小,为课堂上探究改变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作准备。
2.确定课堂自主合作的形式。合作学习的形式主要有同桌式、小组式和全班式。同桌式适合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小组式适合于要求学生分析现象,沟通联系,总结讨论的内容;全班讨论适用于学生容易出现错误,持不同意见的地方,对于物理课而言,一般要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对数据进行处理而形成结论,所以在实验探究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形成初步结论阶段大多数采用前两种方式,在同学们的意见出现分歧,或解决问题有多种途径时,可采用全班式,当然在实践过程中这三种方式可以综合应用。如序言一节装满水的杯中能放多少枚大头针这一实验,先分组探究,由于各组数据不一,这时就要发挥集体的智慧,通过共同讨论归纳出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加深印象。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安排座位上也可适当考虑。
3.确定合作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课型特点,精心设计合作学习方式。
导向式:这种方式一般由教师列举事例,归纳共性,发现探究的问题,为学生探究“定向”使学生有明确的方向。在探究过程中,把握时机和火候,使问题明朗化,步步引导,既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在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这一课时,先通过计算一动一定和一动两定提升同一重物的机械效率引出矛盾:不同机械的机械效率不同,从而提出问题,由学生分组探究,师生共同分析实验表格中的数据,归纳出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再讨论改变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方法,完成教学目标。
自由式:这是一种从发展学生个性,发挥学生自主性,培养主动探索精神着眼,侧重于“自主探究”,如对物体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的探究。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比较容易得出结论的内容。
竞赛式:这是根据学生好胜,竞争强的心理,引发竞争机制来组织合作讨论来探究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方式。这种方式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对于开放性问题最适用。
当然在实践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式或多种方式结合使用。
4.教师要预设问题。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在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错误的操作、可能出现的错误结论,以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碰到哪些困难等,并能准备好解决方案,以免上课时手忙脚乱,这种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并要准备相关材料和器材。
二、课堂上灵活引导
自主合作学习方式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合作中,也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组织与指导,并且只在有老师的精心的引导下,才能更好地发挥自主学习的功效。
1.课堂上合作学习的契机要恰当。一般来说,当出现下列情况时,采用合作学习的效果比较明显:一是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究与创新时,二是学习能学以致用,三是学生有兴趣并有强烈求知欲与参与欲时,四是让学生发现知识的意义时,五是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或体会急于知道物理原理或急于表现时。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学生有生活经验,能经过讨论形成一定的猜想,并能选择合适的器材进行探究,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形成正确的结论。
2.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物理现象要会观察,会正确分析数据,讨论时要学会整理讨论的结果,综合各种意见,用恰当的文字语言进行表达。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及新旧知识,对学生出现疑惑难以形成正确结论时,不采取回避态度,可参与学生共同讨论。
一、明确知识板块,抓住重难点和易错点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由八章内容组成,现将每章的知识要点和重难点及易错点呈现如下,供同学们参考.
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与功
知识要点:杠杆五要素、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分类与作图、滑轮和滑轮组及其他简单机械、功和功率、机械效率与测量.
重难点及易错点:杠杆的作图(特别是最小力的画法);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及应用(特别是动力变化的判断);功与功率的计算;机械效率的计算(特别是三种功的判断与改变滑轮组所挂重物时的机械效率)和机械效率大小变化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第十二章 机械能和内能
知识要点: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及相互转化、内能、热量、比热容、热值、热机.
重难点及易错点: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影响因素实验探究及相互转化的判断;内能、热量、温度的辩证关系判断;比热容的应用分析;热机的工作过程;能量转化判断及效率的计算.
第十三章 电路初探
知识要点:电路的基本组成及作用、三种电路、电路图、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电路连接与设计及故障分析、电流与电流表、电压与电压表.
重难点及易错点:利用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进行电路的连接方式判断;故障分析及电路设计;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特点及应用;电流表与电压表的量程选择判断.
第十四章 欧姆定律
知识要点:电阻、变阻器、半导体与超导体、欧姆定律及应用.
重难点及易错点:影响导体因素的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的实验探究;伏安法测电阻及特殊测量方法(如一表法、等效替代法);动态电路物理量变化的分析与计算及电路故障的分析.
第十五章 电功和电热
知识要点:电能与电能表、电功与电功率、电热与电热器、家庭电路与安全用电.
重难点及易错点:电能表参数的含义与应用(如测电能及测电功率);影响电功因素的实验探究;影响电热因素的实验探究;多挡电热器的问题计算;测量电功率的常用方法与特殊方法;灯泡亮度与电功率关系;家庭电路故障的分析排查;非纯电阻电路的问题计算(如含电动机电路).本章是电学中的重点,通常问题的综合性较强.
第十六章 电磁转换
知识要点:简单磁现象、电流的磁场与安培定则、电磁现象的应用(电磁铁、继电器、扬声器与话筒)、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与电动机、电磁感应与发电机.
重难点及易错点:磁现象分析与作图;影响电流磁场的强弱及方向因素的实验探究;影响感应电流的大小及方向因素的实验探究;电动机与发电机的能量转化及工作原理图的识别.
第十七章 电磁波与现代通信
知识要点:人类特有的3种信息、信息传播的5次巨大变革、电磁波、现代通信.
重难点及易错点:电磁波特性的实验探究;电磁波波长、波速、频率、周期的关系及计算(特别是图像题).
第十八章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知识要点:能源的分类、核能、太阳能、能量转化与守恒规律、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重难点及易错点:能源的分类判断;核电站的能量转化;人类利用太阳能的3种方式及能量转化;能量转化与转移实例的判断;能源可持续发展策略.
二、九年级物理学习与复习对策
1.细读教材,关注重点
同学们在物理学习中,一定要注意仔细阅读教材,因为教材是课堂学习的根本依据,也是中考命题的依据之一.阅读教材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内容:①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及伴随的科学方法.在最近几年的中考物理试题中,此类题目的分值要占到10%左右.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物理规律形成的过程经常采用“控制变量法”.如:速度、密度、压强、比热容等概念的形成过程,欧姆定律、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等物理规律的得到等,都是采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研究的.②教材中的实例分析(包括各类插图、生活及有关科技发展的实例等).③各种实验的原理、研究方法、过程.④相关的物理学史.
2.整理知识内容,归类掌握
中考物理试题中的各知识点的覆盖率较高,最近几年都在80%左右,但以下10个重点知识点的覆盖率则为100%:比热容和热量的计算、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特点、凸透镜成像规律、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欧姆定律、电功率、力的概念、密度、压强、二力平衡.同学们要对每个部分中的知识,按知识结构进行归类、整理,形成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做到基本概念牢固掌握,基本理论相互联系.如:在对速度这一知识进行复习时,就可以把研究这一物理概念的思想方法迁移到密度、压强、功率、比热容等其他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去,举一反三,即要做到“书越读越厚(知识内容多)——书越读越薄(概括整理、总结)——知识越来越丰富”,这样才能在考试时思维敏捷,得心应手.
3.勤于思考,勇于探究,加强实验探究能力的训练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材和历年各地的中考试题中都十分注重对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近几年来,中考物理中实验考查的分值在逐年上升,而从试题内容上看,已从单纯的记忆型逐步向实验探究设计转型.因此,同学们在学习中要多加强训练.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们尤其要注意题目中提供的信息,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作用和选择、实验操作步骤,重视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
4.关注实际生活,做个有心人
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有五大类热点问题:①估计、估算题主要涉及同学们实际生活中与所学知识直接相关的实际事例.②动态、故障分析.③科学方法题主要考查物理概念、规律形成过程中的思想方法.④情景信息题,即在考题中提供较多的情景信息,要求同学们根据题目要求,从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⑤开放性试题(包括结果开放、条件开放、过程开放等),即同学们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多角度、多方面地进行研究的方法.手段可以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定势,研究的结果也不唯一,表达的形式可以丰富多彩.特别要注意的是,要解决好第①类问题,同学们平时就应该学会关注实际生活,做个有心人.做到关注自己,如体重、身高、密度、体积、正常步行速度、正常体温、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力和压强等;关注周围,如课桌多高、一层楼多高、一只鸡蛋质量多大、家用电器功率多大、小轿车速度多少、保温瓶容积多大、指甲刀及自行车所涉及的物理知识等;关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如露水和霜的形成、为什么冬天水管容易破裂等;关注科学技术及社会,如温室效应、城市热岛效应、光污染、人工降雨、航空航天、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
三、提高复习效率的策略
理清了学习与复习的基本思路及对策,有利于把握复习方向,而要提高复习效率同学们则应注意以下问题:
1.不要盲目使用资料
总复习阶段同学们有相当多的各类复习资料,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复习资料,就显得非常重要.目前,大部分复习资料所存在的主要缺陷是:题型过于陈旧,缺乏创新理念,常常会把物理学习引入了死胡同;或者过于追求新奇,把物理复习引上歪路.所以,任何资料在使用时都要加以分析、选择,以避免浪费精力和时间.
2.切忌大量重复劳动
不少同学和家长认为,题目一定要多做,才能熟能生巧、触类旁通.其实,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大量的题目,并不是明智之举.因为,同类型的题做过了多次,就没有新鲜感,也就缺少解决问题的欲望,并且题做得太多,会让人钝化,产生错觉.所以,同学们应当对已经熟悉思路的题一带而过,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有疑惑的问题上.另外,应把所做练习中的各类题型进行分析、比较、归类,发现其中的异同点,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在解决问题时多角度地理解题意,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防止身心过度疲劳
在最后冲刺阶段,适度紧张是必要的,但过度疲劳则绝对不会有好的效果,因此,同学们要因人而异地合理安排进度和时间,将自己的学习和复习安排与老师的复习计划同步协调,这样才能提高复习的效率.
4.不要忽视心理调节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功能
教学实践表明,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它既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物理教学的主要方法,它在物理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一、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
物理概念的形成与物理原理的理解,都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如果离开了实验,就等于空中楼阁,即使在黑板上进行“纸上谈兵”,也无法让学生真正的理解物理原理的内涵,而且还会把本来是生动有趣的物理知识变得枯燥无味的难以理解的材料,不利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手段,学生的动手技能、科学态度都需要通过实验来培养,如果离开了实验,只能由老师进行空洞的说教,要知道学生的能力是无法用说教来形成的.良好的实验素质,本身就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如果离开了实验,学生的科学素养无法形成,更不要说培养创新能力了.一个不重视实验的教师肯定是不合格的教师,实验不仅是老师的教学手段,也是物理教学的基础.
二、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主要方法
实验能利用仪器,人为的模拟自然现象,使自然现象可以反复的再现,从而方便科学工作者进行观察,它能化复杂为简单,使人们能借助仪器与设备,对主要的研究对象进行观察,从而便于排除非本质的干扰因素,纯化某种性质或某种关系,使人们较为容易的、比较精确的找到物理变化的规律.从另一方面讲,学生学物理主要就是利用实验探知物理规律的过程,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体验到像科学家那样研究科学的过程.因此,实验不仅是物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教学的主要方法.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很多的物理概念、原理都是建立在实验为基础上的,学生通过实验探知物理规律,利用实验总结得到各种结论,如果离开了实验将无法进行物理教学,在物理教学中无论怎么重视实验都不为过.
三、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实验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真实的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有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学生在观察实验的时候,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动手做实验的欲望,老师让学生在实验中不断体验研究科学的过程,尝试新的发现,从而获得愉快的喜悦.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原子能的时候,可以补充播放原子弹的爆炸视频;在学习光的折射现象的时候,可以请学生上来,用铅笔代替鱼叉,叉烧杯中模拟的小鱼;在学习了电路连接知识后,可以请学生设计问题抢答器.这些小小的实验,都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用实验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利于实验能有效的导入探究教学的新课.新课改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而探究教学需要适合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还有利于探究教学的顺利开展.比如,在探究导体的电阻与温度关系的时候,可以这样设计新课的导入:大家见过酒精灯能使灯泡发亮吗?学生肯定说没有见过的.但教师可以事先将电池等藏在密封的盒子里,然后用导线,小玻璃条以及小灯泡连接成闭合的电路,由于玻璃条在通常情况是不导电的,因此,学生看见的灯泡不发光,此时,用酒精灯对着小玻璃条进行加热,过一会儿,学生看见小灯泡发光了,被酒精灯“点亮”了.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探究教学课的导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自然的猜测:玻璃在不同的温度下,电阻发生了变化.如,在学习液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时候,也可以先做这样的小实验:用漏斗向下吹乒乓球的实验.使学生产生急于知道其中奥妙的欲望.
五、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课程大力提倡进行各种形式的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像科学家那样探究科学的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比如,在学习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时候,很多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总觉得自己离镜子越远,镜子中的像应该是越小!那么事实究竟是不是这样呢?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是否与离镜子的距离有关呢?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归纳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打消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与距离有关的想法.
实验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要培养创新人才,就要依靠教育,依靠创新教学,而物理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大有作为.比如,在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时候,假如只有弹簧秤没有刻度尺,能不能测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呢?学生通过讨论,找到了动力通过的距离与砝码上升距离之间的关系,完全可以不要刻度尺测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总之,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中,要重视实验在教学中的功能,离开了实验不能称为合格的物理教学,对实验不重视的老师,也是不负责的老师,为了学生的发展,在物理教学中无论怎么重视实验都是应该的.
参考文献:
1 搞好物理规律和公式的教和学
①在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同学掌握规律本身,还要他们对规律的建立过程、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进行深入了解,更重要的是如何应用规律来解决具体问题。为此,对不同的物理规律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1)探索实验法,(2)验证实验法,(3)演示实验法。
②物理的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础的知识,也是每堂习题课前必掌握的知识。为了培养同学解题能力,必须注意:
(1)弄清物理公式中每个符号表示什么物理量,每个物理量表示什么物理意义,有哪些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是什么,这都是学习物理的定律和物理公式的前提和基础。
(2)公式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每个公式,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若超出了这个范围,则不成立.弄清公式的成立条件、适用范围,对于能否正确利用公式来解决物理问题非常重要。
(3)由基本公式出发,通过数学变换得出一个公式。例如,从机械效率公式:η=W有/W总 可以得到:W有= ηW总和W总==W有/η 两个公式;又如:从速度公式v=s/t可以得到:s=v t和t=s/v 等。
(4)由熟悉的公式经过有限步骤就可以推出其它的公式,这样有利于公式的理解和记忆。例如,电功率的公式:P=W/t,因为W=UIt,有 P=UI;又因为I=U/R,故P=U2/R等。
2 注意精选习题充分发挥习题的功能
在掌握物理定律和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和解题能力是习题课的核心任务,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对习题的选择是关键。
2.1 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理论联系实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习动机,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是趣味性习题的好素材。例如,运用焦耳定律解题时,笔者选了这样一道题目:暑期持续的“三伏天”,居民家里的空调、电扇都闲不住,导致电路火灾时有发生,火警电话不断,消防车拉着警笛呼啸而出,赶往火灾现场,调查发现,起火原因如出一辙:电线超负荷使电线内的金属导线发热引燃了外面的绝缘皮。根据学过的物理知识回答:
(1)“超负荷”是指电路中的______过大(选填“电流”或“电阻”)。
(2)使火灾发生的理论依据是______。
(3)请你提出一条预防这种火灾发生应采取什么措施_______。
这样编排的习题不仅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指导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际,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
2.2 注意一题多解
扩展学生思路“一题多解”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密度应用练习,笔者选用这样的一道题:用天平测得一铁球的质量是237g,把它浸没在盛满水的烧杯中,从烧杯中溢出水的质量是40g,问此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用求密度的方法来判断。为了起到一题多解的作用,笔者进而启发学生:
①假如质量是237g的铁球是实心的,那么把它浸没在盛满水的烧杯中,从烧杯中溢出水的质量应该多少?
②把球浸没在盛满水的烧杯中,从烧杯中溢出水的质量是40g,此球体积是多大?假如体积是这么大的铁球是实心的,它的质量应该又是多大等思路引伸扩散思考。通过练习,促进知识迁移,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2.3 注意一题多变诱导学生思路
在习题课中的“一题多变”是指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引出一系列与本例题相关的题目,形成多变导向,使知识进一步精化的教学方法。例如,用滑轮组提升物体,不计绳重和摩擦若用250N的力恰好将600N的物体匀速提升,求机械效率?
在学生解答了这道题后,教师把题目改变为:
①若已知拉力和机械效率,求物重和动滑轮的重? ②若已知物重和机械效率,求拉力?③若已知拉力,机械效率和物重求动滑轮上绳子股数?
然后教师在原题基础上再加一问若用此滑轮组将900N的物体竖直向上匀速提升2m,求此过程中拉力做的功?
此时机械效率?……
通过这种“一题多变”的习题探讨,开拓学生思路。
3 习题课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物理习题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笔或动口解答物理问题。大部分时间是学生活动,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起到指点、引路、归纳总结等方面作用。
(1)指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对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往往会出现生搬硬套现象,或者审题不清,往往会出现问题考虑不全面这时教师应抓住时机,找准症结,予以指点。
例如,学生在学过热学公式Q=cmΔt,笔者让学生练习:在1标准大气压下质量为400g、温度为55℃的水,吸收8.4×104J的热量后,温度升高多少℃?通过计算大部分学生得出105℃这个答案,教师首先肯定学生应用热学公式Q=cmΔt计算是正确的,但是提醒学生在审题时有没有注意:
①在1标准大气压下这个条件;
②问题要求的是“温度升高多少℃?”还是“升高到多少℃?”,从而在解开此题教和学的难点,找到症结后,学生不难得出45℃这个正确答案,通过教师指点使学生对概念和公式应用有了进一步认识。
(2)引路对于难度较大的综合题,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的方法,突出解题思路,把学生引上正确轨道.例如,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把500N的重物匀速提高2m,拉力所做的功为1200J,若用该滑轮组把重为1100N的重物在20s内匀速提高3m,则拉力的功率多大?(绳重及摩擦不计)
由于刚学到机械效率的知识,很多学生无法解题,笔者便采用“分解肢体,化难为易”的方法分为3步解题:
①求动滑轮的重,②求后来的拉力,③求拉力的功率,并引导同学重温在滑轮组使用过程中,物体上升高度和手拉绳子上升移动距离的关系。由于分层降低梯度,在教师搭桥和引路下,绝大部分学生能顺利完成此类问题。
(3)学生在解题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时注意点并归纳此类试题的解法,也就是要每次做完题后,要学生进行反思:看看这道题是怎样得出的,如何分析物理过程的,怎样把过程现象抽象为物理本质的,在解题过程中应用了哪些概念、规律来分析问题、解这道题对概念、规律有什么新的体会、认识,解题的关键在哪里,解这道题还有什么方法,看看对以后有什么可借鉴的,看看这道题你还可以提出怎样的问题,你还可以进行怎样的变化等,而不是做完后就置之脑后。做题的时候要多思考,多提问题,同样做题的后也要多思考,多归纳总结,这样,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4)学生在解题时,教师还要注意规范学生解题格式。
总之,物理习题数量多、灵活性大,物理规律、方法是解题的依据、出发点、灵魂,只要我们抓住这个解题的根本,我们会发现许多题都是大同小异的,只要我们抓住这个解题的根本,不断归纳总结才能提高解题能力,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