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特殊儿童学前教育

特殊儿童学前教育

时间:2023-09-15 17:32: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特殊儿童学前教育

第1篇

有研究表明,0~6岁是个体认知和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学前教育作为人生最重要的启蒙阶段,能够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如果没有对特殊儿童实施科学、有效的学前引导和教育,再加上他们自身的缺陷和障碍,会对他们将来对主流社会的认知发展有很大的阻碍。而通过一些教育手段,比如交际情境创设,能够极大地促进特殊儿童思维、想象、语言、记忆、感知能力等认知能力的良性发展。学前阶段是后天因素初始对儿童产生影响的阶段,也就是儿童社会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通过有效的后天教育和环境刺激,在与周围人产生互动的过程中,幼儿会逐渐获得初始的对人、事、物感知的态度、情感,也会初步形成个体性格情绪、行为习惯、人格品质等。所以,学前教育时期是幼儿个体从自我认知向社会化过度的重要时期。进行科学的学期教育,能够使特殊儿童获得应有的初步社会感知、交往交际等能力和喜怒哀乐等情绪,为残疾儿童将来很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学前教育对特殊儿童家庭的重要性

随着一个特殊儿童接受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这个特殊儿童家庭的生活模式也会为了适应其发展特点二发生转变,学前教育对特殊儿童家庭的各个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首先,学前教育能够帮助减轻特殊儿童家庭负担。残疾儿童缺陷的补偿和矫正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非常沉重的负担。如果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就能由学校对孩子进行专业的康复训练,这样就减轻了家庭的经济压力。同时还能够减少家长照顾孩子的工作量,减少家长的压力,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正常的工作中,从而挣取到更多的经济收入;其次进行学前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促进家庭稳定,促进家庭情感的和谐,进而使得特殊儿童家庭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最后学前特殊教育机构为特殊儿童提供专业的、科学的早期干预、引导和教育的知识,能够使得家长从心理和能力上给特殊儿童更科学的照顾和教育,使家庭氛围更加融洽、和谐。

二、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对对社会的重要性

1.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表现了教育的公平性。目前我国的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入学情况远不如正常儿童乐观,为残疾儿童提供学前教育的特殊教育机构严重匾乏,远不能满足残疾儿童的入学需求。如果特殊儿童没有接受科学的学前教育,将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也会使得家庭和社会面临更沉重的负担。“每个幼儿都有权利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这一理念显示了每个幼儿在人格和人权上都是平等的,即使是特殊儿童,他们也应该享受和正常儿童同样的受教育权利。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拥有平等的教育机会,是实现教育公平的起点。所以,大力发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

2.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能够促进特殊教育质量的提高。现阶段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一年级的特殊儿童,有很大一部分是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其中有的学生缺乏语言基础和基本的生活经验和尝试。特殊学校就只能从最基础的学前教育做起,还需要对他们进行相关的康复训练,来矫正和弥补他们的缺陷。特殊儿童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本来就受到残疾的影响,而因为学前教育的缺乏,他们还要额外学习更多的东西,所以他们的发展水平要比正常儿童的低。如果能够在特殊儿童学龄前对他们进行良好的学前教育,给他们打下日后学习和发展的基础,他们也就不会在义务教育阶段那么吃力,特殊教育的质量也就能得到提高。所以说,进行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能够促进特殊教育质量的提高。

3.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能够帮助社会减轻负担。由上述可知,开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能够帮助特殊儿童家庭减轻负担,同样的,社会作为一个大的家庭,开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也能够帮助减轻社会负担。这是因为学前教育在减轻家庭负担的同时能够促进特殊儿童父母安心、积极工作,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如果对特殊儿童进行了特殊教育,那么就会大大减少社会在特殊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投入,间接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增长。

三、结束语

总之,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对儿童本省、儿童家庭及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重要性,对整个教育事业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国家、社会及民众应该提高对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关注和重视,从各个方面团结力量,促进特殊儿童学前入学率的提升、促进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从而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作者:吴军莉单位:大连市残疾人康复文体活动中心)

第2篇

(一)残疾儿童教育问题的提出

公共政策的一个重要特性是问题取向性,一项政策的出台,往往是为了解决某一社会问题。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政策问题研究即政策问题建构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残疾儿童是指身心发展上有缺陷的儿童,残疾儿童问题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自然、社会现象,自古有之,是客观存在的,残疾类型包括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多重残疾等[6](P1)。这种缺陷使得儿童个体缺乏作为正常人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正常活动的能力[7]。据2001年中国0-6岁残疾儿童抽样调查结果,以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数推算,全国约有0-6岁残疾儿童139.5万,全国每年新增0-6岁残疾儿童约19.9万[8]。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0-6岁残疾儿童167.8万,占残疾人总数的2.02%[9]。数以百万计的各类残疾儿童迫切需要得到有效的康复训练与教育服务。

(二)我国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现状

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是泛指所有的学龄前残疾儿童,由受过特殊教育专业训练的教师对其进行初步的集体生活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并进行针对性的缺陷补偿训练,为今后顺利接受初等特殊教育奠定基础[6](P53)。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终身发展的起始与奠基阶段,对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质量与效益,全面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重要作用与价值。近年来,心理学、教育学和脑科学等方面研究成果共同表明,学前期是人一生中大脑形态、结构、机能发展最为迅速、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是个体情感、行为、语言、认知等各方面发展的奠基阶段和敏感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许多对特殊儿童进行早期干预的研究也证实,越早开始的干预便越容易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可以使残疾幼儿的损害不至于造成更大的残疾和障碍。有特殊教育专家计算出:如在早期干预中使用1元钱,那么将会在残疾儿童学龄时的教育中节省7元钱,也就是说早期教育与训练,既可减轻残疾幼儿的不良后果,又可使他们在日后的教育中减少困难和节约经费[10]。0-6岁,是特殊儿童发现、鉴别和干预的关键时期,所有儿童都有权获得人生发展最佳开端的可能。然而调查显示,3-6岁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率仅为43.92%,其中城市为61.48%,农村为26·41%,远低于普通幼儿园入园率(70.55%)[8]。原因在于:为残疾儿童提供学前教育的特殊机构严重匮乏,普通学前教育机构缺少接纳残疾儿童的师资力量和相应设施。残疾儿童早期康复教育需求与各类康复训练机构匮乏和市场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加剧,制约了残疾儿童早期教育康复工作的发展。学前阶段儿童所拥有教育机会的多少和教育质量的优劣,不仅决定了其学前期的发展水平,而且影响着其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质量和效果[11]。3-6岁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状况(尤其是农村)亟待改善。学龄前残疾幼儿处于弱势群体的底层,学前特殊教育因此成为教育公平的起点,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这种教育的公平与教育权益的保障,必须通过制度和政策的支持,切实推动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

二、我国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政策:从倡导性的“积极开展”到“普惠性”

受教育权是残疾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权利,我国历来重视残疾人的教育问题。建国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残疾人的社会地位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增强,受教育的机会也得到显著改善。另一方面,残疾人问题也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1982年12月,第三十七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第52号决议,确定1983-1992年为联合国残疾人十年,制定了《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呼吁世界各国采取行动。对此,我国政府予以高度重视,积极响应“联合国残疾人十年”和《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1988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残疾人事业发展五年规划《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我国残疾人事业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残疾人受教育程度低。因此,为残疾人提供教育机会成为国家发展残疾人事业的一个主要内容,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的一个主要任务是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在此基础上完善各阶段相互衔接的特殊教育体系。从相关政策文本的内容来看,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并不是我国残疾人教育事业的重点。但是,学前教育作为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对于残疾儿童良好习惯和社会态度的养成以及缺陷补偿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政策制定上表现为: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下,为残疾儿童提供平等的学前康复教育机会和更好的资源,提供更广泛的继续学习的机会,并在关心和支持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完善残疾儿童学前机构、健全残疾儿童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三方面呈现,提出了落实学前康复教育机构、设备、师资等三项内容为重点推进工程。下面笔者结合具体政策文本内容来探讨残疾儿童学前政策的发展。

(一)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博弈

教育政策的本质就是在社会范围内进行公共教育资源的分配。分配什么、如何分配是由教育政策的价值选择决定的。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政策虽然是一个理性的论证和决策过程,但并不是一种完全客观和价值中立的技术性工作,在实践过程中,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本质上是教育政策主体的一种利益表达与整合过程。我们知道,教育政策分配教育利益、解决教育问题,是为了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实现受教育资源、机会、结果等的公平分配,促进全体人的个性全面发展。因而公平、质量或效力、效率和自由始终是教育政策持续追求的公共价值。然而在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的限制中,公平、效率和自由的价值在政策过程中又是相互冲突的竞争性需求[12]。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残疾人教育事业上,也是以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为重。1988年,我国颁布的第一个残疾人事业发展五年规划《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提出“以普及初等教育为重点”的政策导向,1989年的《关于发展特殊教育若干意见的通知》进一步提出了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基本方针,即“着重抓好初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开展学前教育,逐步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强调把残疾少年儿童教育切实纳入普及义务教育的工作轨道。此外,在随后颁布的规划文件中,如2001年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6年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2010年)》等文件中,把基本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及其巩固和提高作为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由此可见,在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上,特别是在“效率”与“公平”两种核心价值取向上,国家宏观的公共价值取向以“效率”优先,当然也兼顾“公平”,提出“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动……幼儿园附设特教班”,也认识到“学前教育对残疾儿童尤其重要”,并“积极开展学前教育”,指出“早期发现、早期矫治、早期教育对于残疾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的实现,在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政策上也发生了变化。2001年《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指出: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要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康复、教育事业,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水平要有大幅度提高;其他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要进一步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2006年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2010年)》提出“大力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政策;201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政策,即“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2011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提出:“建立完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残疾人教育体系”,“资助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康复教育”。我国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政策,从最初的“积极发展”到“大力发展”再到“普惠性学前教育”,展现出在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上由“效率”优先,逐步发展为“效率”与“公平”并重,进而发展为目前的以“公平”为重的发展路径。

(二)不断扩大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

受教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具体表现为受教育机会权和受教育条件权[13](P17)。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设立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机构,为残疾儿童提供学前教育的机会成为政策实施的主要内容。1988年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和1989年的《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由特殊教育学校附设的学前班、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和普通幼儿园举办的残疾儿童学前班作为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机构,并依靠家庭的配合,对残疾儿童进行早期智力开发和功能训练。1990年《残疾人保障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通幼儿教育机构应当接收能适应其生活的残疾幼儿”,“残疾幼儿教育机构、普通幼儿教育机构附设的残疾儿童班、特殊教育机构的学前班、残疾儿童福利机构、残疾儿童家庭,对残疾儿童实施学前教育”。1994年《残疾人教育条例》第十条进一步明确规定:“残疾幼儿的学前教育,通过下列机构实施:(1)残疾幼儿教育机构;(2)普通幼儿教育机构;(3)残疾儿童福利机构;(4)残疾儿童康复机构;(5)普通小学的学前班和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学校的学前班。残疾儿童家庭应当对残疾儿童实施学前教育。”1996年《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1996-2000年)》指出:要实现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有较大发展,应采取“普通幼儿教育机构和普通小学附设的学前班积极招收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并根据需要开设残疾儿童班;特教学校、儿童福利院开设学前班,与家庭相结合,开展残疾儿童的早期教育、早期康复”的措施。这些政策文本出台与实施,使得残疾儿童依法获得学前教育机会,并且有权请求国家提供受教育条件并保证其平等利用这些条件,在其利用这些条件有困难时,有请求政府给予资助和帮助的权利。

(三)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残疾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为残疾儿童提供学前教育机会,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教育权,而他们要享有实质上的学前教育权,则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国家要为这些特殊群体提供必要的扶持和帮助。1989年《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民政部门要负责组织儿童福利机构和社区服务机构,对残疾儿童进行学前教育。1992年《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对残疾患儿的早期诊断、护理、康复和教育工作。在全国完善四至五个残儿康复人员培训基地,在社区内建立残疾儿童寄托所、聋儿语训中心。2001年《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中指出:特殊教育的主管部门应通过政策和行政手段鼓励更多的特教学校、普通幼儿园、社区、有条件的个人开展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和训练,并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给予一定的支持、鼓励,以调动他们开展学前教育的积极性,使更多的残疾儿童能接受学前教育和训练。2009年《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指出:有条件的城市和农村地区要基本满足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地方各级教育、民政、卫生部门和残联要相互协作,采取多种形式,在有条件地区积极举办0-3岁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和康复训练机构,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学前特殊教育机构。201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2011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提出:建立多部门联动的0-6岁残疾儿童筛查、报告、转衔、早期康复教育、家长培训和师资培养的工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幼儿园、特教学校、残疾儿童康复和福利机构等实施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实施“阳光助学计划”,资助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康复教育。

三、结语

第3篇

关键词 融合教育 国家 社会 学校 家庭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针对我国学前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用融合教育理念的视角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对于我国实施与探索学前特殊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对策如下:

1国家层面的对策

政策法律法规能够硬性地保障特殊儿童进行学前特殊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制定明确的政策法律法规对于保障特殊儿童学前教育是非常有效的。

发展我国学前特殊教育必须有资金的支持与保障。发达国家对学前特殊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大且拥有有效的监督机制。(1)国家要设立学前特殊教育专项资金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以融合教育理念指导下学前特殊教育能够在普通幼儿园及特殊教育机构的普及,但是要做对学前特殊教育专项资金流向的有效监控,防止被挪用;(2)学前特殊教育经费的投入结构合理,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资金投入力度,或者通过其他手段减免部分财政税收以支持对学前特殊教育资金投入。

2社会层面的对策

引起社会对特殊儿童进行融合教育的重视,对于普及推行学前特殊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提倡融合教育,不仅是体现教育公平,更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采取融合教育理念,有利于特殊儿童回归到主流社会中。

2.1加大宣传力度,改变社会传统观念

特殊儿童不是社会的包袱,经过教育他们也可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我们社会要改变以往的错误观念,对待特殊儿童不仅仅是养活他们,还要对他们进行教育,他们有受到教育的权利,而且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并不浪费现有教育资源。

2.2在全社会倡导融合教育理念

融合教育理念有助于促进儿童的交流与身心发展,同时也是保障特殊儿童受教育权利理念思想。通过媒体等渠道加大对融合教育理念的宣传,引起社会对特殊儿童教育的关注,理解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的方式方法及重要性。

3学校层面的对策

学校是实践学前特殊教育的重要基地,因此学校要充分重视学前特殊教育的重要性,接纳融合教育理念,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等。

3.1提升教育理念,推行融合教育

发展教育,理念先行。普通幼儿园要积极采取融合教育的理念,尊重每个人受教育的权利,接纳特殊儿童入园并随班就读,关心特殊儿童心理需求,按照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对其进行教育,使其回归教育主流,融入到普通儿童的学习生活中去。

3.2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教师正常教学和学生正常学习的保障。我们在尊重特殊儿童有受教育权利的同时,要保障其正常学习生活的权利。因此,普通幼儿园要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充分做好招收特殊儿童入学的准备,使其受教育的环境达到无障碍的限制,最大限度地提高特殊儿童学习活动的参与水平。

3.3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师资是发展学前融合教育的力量。从融合教育的观点出发,努力使得每一名幼儿教师具备特殊教育的基本技能。具体做法如下:

(1)普通幼儿园要增加对有学前特殊教育专业背景教师的招聘力度。这样通过增加对专业背景教师的需求数量,从侧面就鼓励高校开设相关特殊教育专业,增加高校招生人数,这样从根本上就能解决全国特殊教育专业背景人才的不足现象。

(2)重视融合教育理念,加大对普通教师的相关培训。学校要积极组织普通教师进行学前融合教育的培训,提高普通教师对融合教育的理解与实践能力。只有提升教师素质才能对特殊儿童进行融合教育。

4家庭层面的对策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与态度,将会对孩子的教育结果造成很大的影响。改变家长的陈旧观念对特殊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1改变家长传统观念,正确认识融合教育

面对特殊儿童这一群体,家长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抛弃世俗的观点,努力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家长需要做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改变:

(1)承认既定事实,积极寻求改变。家长要正面面对特殊儿童,少一些抱怨与苦恼,积极寻求帮助。要抛弃对待特殊儿童只养活而忽视教育的思想,要认识到通过特殊儿童也可以成为家庭的自豪,成为栋梁之才。

(2)正确认识融合教育。家长要积极学习融合教育的思想,充分认识到对特殊儿童进行学前融合教育的重要性。只要这样,家长才能积极把特殊儿童送到普通幼儿园进行融合教育,促进特殊儿童融入到主流教育环境中去。

4.2宣传融合教育,消除普通儿童家长与特殊儿童家长间的对立态度

从宏观层面上来讲,要建立对学前融合教育的宣传体系,要通过各种途径,比如说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宣传在普通幼儿园开设融合教育班的意义,让广大普通儿童家长加深对特殊儿童的关怀、理解与支持,以此也可以提高融合教育理念的知名度与接纳度。

第4篇

一、扶助处境不利儿童———美国学前教育政策发展的主线

美国自上世纪 60 年代起颁布并实施了一系列学前教育政策,其共同特点在于通过政策制订与实施,挖掘和调配各种社会资源投入学前教育领域,同时将公共教育资源更多地向处境不利儿童倾斜。处境不利儿童指成长环境存在问题的儿童,主要包括来自低收入家庭、少数民族家庭、新移民家庭、单亲家庭、未婚母亲家庭的学前儿童,以及自身发展状况存在问题的儿童,如身体残疾或有心理发展障碍。[1]美国政府不但为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提供免费获得学前教育的机会,而且通过额外的补偿教育、针对学校和教师的绩效责任制帮助这些儿童达到国家或州要求的发展与学习标准,为其进入小学做好准备,以此打破贫穷等不利处境的代际循环,在最大程度上确保所有儿童都能获得公平的教育起点。

(一)颁布国家法案,自上而下向处境不利儿童实施政策性倾斜

一是为处境不利儿童设立主要由国家资助的托儿项目,其主要资金来源于儿童保育与发展基金(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Fund)、对贫困家庭的临时援助(Temporary assistance to Needy Families)和社会服务拨款(social Services Block Grant)等。1996 年经授权成立的儿童保育与发展基金,是联邦政府资助处境不利儿童的主要经费来源,也是联邦政府为改善低收入家庭儿童,特别是0—5 岁幼儿保育教育质量的重要经费保障。[2]对贫困家庭的临时援助和社会服务拨款等资金也都指向处境不利儿童,可以得到免费服务或只需家长付小额的教育费用即可,其支付额度根据家庭收入和家庭人口折算,以此确保实际意义上的公平合理。二是以立法为依据,重点保障处境不利儿童的教育机会。美国联邦政府 1965 年颁布的《初等和中等教育法案》(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 简称 ESEA) 的第一个标题即是向“贫穷宣战”,为处境不利儿童提供教育援助,后被称为“一号标题法案”。联邦政府通过资金补助贫困地区学校的方式为处境不利儿童提供额外的教育援助和补救性的教育方案。对入读“一号标题法案”学校的儿童,不但学杂费全部免除,而且能获得免费餐点和针对其家庭的援助与指导。同时,该法案还特别强调对处境不利的特殊儿童实施“全纳教育”,不仅直接提供社会福利救助,而且通过各种教育和培训计划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和技能,使他们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该法案一直持续至今,已有大量处境不利儿童由此获得了学前教育机会。以 2009 至 2010 学年为例,全美有 56000 多个公立学校利用此项资金,超过 2100 万处境不利儿童从中受益。[3]三是以科学实证研究为出发点,拓宽处境不利收益人群的年龄段。大量科学研究表明, 婴幼儿时期是个体一生中身心发展最快、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基于这些研究,美国早在 1965 年开始实施的《开端计划法》(Head Start Act) 就明确规定向低收入家庭中 3—5 岁的儿童和受孕妇女提供综合性教育服务。[4]近 20 年来,脑神经科学的研究更是促使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早期经验对 0—3 岁儿童发展的意义。美国因此自 1995 年起开始实施“更早提前开始”(Early Head Start)计划,将接受学前教育的对象扩展至孕妇和 0—3 岁的儿童。“亲子读写、共同启航”方案(Even Start Family Literacy Program)则将早期儿童教育、成人教育和家长与孩子之间互动的读写活动相整合,为改善低收入地区孩子和家庭的教育机会作出了重要贡献。[5]由此足见美国学前教育政策对于相关科学研究领域成果的敏感性及行动力。

(二)推行标准化和绩效责任制,确保处境不利儿童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2002年,美国总统小布什签署的《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of 2001,以下简称《NCLB 法》)明确提出联邦政府能够、而且必须帮助缩小处境不利儿童与同龄人之间的成绩差距,缩小成绩优异与欠佳的学生、非少数民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学业成绩差距,确保各州、各地方教育机构与学校能够促进所有儿童的学业进步,并将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教育机构和学校中。《NCLB 法》突出强调了学业标准和绩效责任,引发了美国近 20 年来持续性最长、力度最大的标准化运动。到 2004 年,美国 49 个州都制定并实施了早期学习标准。政府拟通过测量与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教师及学校的教学效度和质量水平,以此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6]“早期学习标准”的制定以“K-12(学前班至十二年级)的学习标准”为依据,有助于形成连续性更强、包括婴儿和学步儿在内的直至小学的课程和教育评价标准,有助于教师在统一的目标框架内、在不同的教育机构中进行教学,从而更好地支持儿童从托儿所向幼儿园、学前班和小学过渡。[7]同时,标准为决策者、教育工作者、父母及社会大众监控、测量、持续改善学生成就与学校教育品质,推行绩效责任制(accountability)提供了目标和方向,确保了幼儿教育的质量。

(三)开展补偿教育,力保所有儿童都能达到国家或州的发展和学业标准

支撑儿童发展的生态系统是极其复杂的,影响因素众多、作用交织层叠,正如美国学者理查德•乔治所说:“所谓公正,就是指给予每个人应得的权益,对可以等同的人或事物平等对待,对不可等同的人或事物区别对待。”[8]为了帮助没有达到国家或州发展和学业标准的儿童,美国政府开展了补偿教育,为不同程度、不同类别学业落后儿童提供因人制宜的额外教育指导,如通过课后学校、暑假班等额外辅导处境不利或英语能力有限的儿童;为特殊需要的儿童开展个别化教育计划(IndividualizedEducation Program,简称 IEP) 等。IEP 源自美国 1975 年颁布实施的 《全体特殊儿童教育法案》(TheEducation of All Handicapped Children Act),旨在针对每一位特殊儿童的特殊之需,由一位地方教育机构代表(负责提供或督导一项专门为符合特殊儿童之特殊需要而设计的教育计划)与教师、儿童家长或监护人,并在适当情况下和特殊儿童本人一起,协商制定并实施个别化教育方案。[9]如今,奥巴马政府为加强针对处境不利儿童的补偿教育,通过了“强化计划”(STEP UP),要求当地学校与社区组织联合起来,为处境不利儿童提供暑假学习的机会,同时专门设立学前教育挑战经费(Early LearningChallenge Grants),不仅补偿处境不利儿童,而且加强对薄弱的学前教育项目的资助与扶持,通过提高项目质量确保处境不利儿童受教育的质量。[10]

(四)宏观调控,加大投入

虽然学前教育经费来源可以多元化,政府坚实而稳健的公共经费投入才是保证所有儿童受教育机会公平和学前教育质量稳定的有效保障。[11]自上世纪 60 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对学前教育资金的投入逐年增长,体现为单个项目资金投入的逐年增长和多个项目投入的总量增长。如 1965 年美国联邦政府为“开端计划”项目拨款 9600 多万美元,1981 年投入 10.7 亿美元,[12]而今则升至 98.9 亿美元。[13]1998 年美国联邦政府为“儿童保育与发展基金”拨款 30 多亿美元,2011 年增至 55.1 亿美元。[14]2002 年美国联邦政府为《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中的“早期阅读优先项目”拨款 7500 万美元,2008 年拨款已突破 1.17 亿美元。[15]同时,诸多平行项目的层出不穷与齐头并进,更是使得美国联邦政府对处境不利儿童的教育投入持续上升。在联邦政府的带动下,各州也开始筹措资金发展本州的学前教育事业。

二、美国处境不利儿童补偿教育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政府实施的一系列学前教育政策切实保障了处境不利儿童的受教育权,促进了美国学前教育的普及,缩小了处境不利儿童与同龄正常儿童的差距,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国家的稳定与和谐发展。[16]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面临着诸多困境,[17]其中焦点问题即是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学前教育的普及与质量提高。我们可以从美国对处境不利儿童的补偿教育政策经验中探寻改革的方向与措施。

(一)制定和实施“弱势补偿”方案,确保学前教育机会公平

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教育经费只占世界教育经费总量的 1%,却被用于占世界 20%的教育对象,学前教育经费总投入更是仅占全国经费总投入比例的 1.24—1.44%。如此有限的学前教育经费又几乎全部投入了城市公办幼儿园,致使农村学前儿童受教育机会严重不足。[18]2007年,我国农村儿童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仅为 35.6%即是明证。城市公立幼儿园数量的严重不足和城乡二元对立的户籍制度,同时还使得大量的城市流动人口子女被挡在了公立幼儿园门外,绝大部分只能入读收费低廉但办学条件也极其有限的民办幼儿园或非法经营未注册的“黑园”。美国公立幼儿园遵循的则主要是“排富”原则,即政府办的公立幼儿园主要面向处境不利儿童,只是在学校尚有空额的时候才有偿接收非处境不利儿童。同时,其资金投入不仅扶持公立学前教育机构,也给予接收处境不利儿童的私立学前教育机构,其资金投入的分配依据主要是接收处境不利儿童的数量。可见,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国家更应当着眼于大的社会生态环境,通过制订与实施济贫政策,把公共教育资源更多地投向处境不利儿童,对其进行教育补偿,[19]以确保所有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实现教育起点的公平。

(二)实施准入和监控制度,确保学前教育质量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应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求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但时至今日,我国仍未提出具体明确、具有地域性和生态适宜性的教育质量标准。占全国幼儿园总数 62.16%的民办园没有得到任何国家财政经费,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运行,其入园费用和质量自然是参差不齐。我国民办园的审批注册单位或部门比较多,仅在教育部门内部就要有普教和社会力量办学处等5—6 个部门审批,此外还要通过民政、街道和企业等多个单位的审批。由于遵循“谁审批、谁负责、谁管理”的原则,所以尽管审批单位和部门很多个,却没有落实实际管理的单位,致使大部分民办幼儿园处于“无人管”的状态。[20]同时,伴随着民办幼儿园数量的增加,其教师已成为我国幼儿教师队伍的主体。然而,我国对民办幼儿园教师既没有准入制度方面的硬性要求,更没有提供社会保障和职后培训,这使得我国幼儿教育的质量更加堪忧。国内外经验都表明,办园体制与形式越是多元,民办园的比例越高,就越应加强中央和省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和统筹管理。因此,我国急需制定合理的幼儿园准入制度和质量监控体系,既保证民办园的设立符合国家规定的建园标准,同时把民办园纳入教育质量评价和监控体系,确保所有儿童都能获得安全、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实现实质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

(三)立法保障,增大资金投入,促进学前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5篇

学前融合教育是指有特殊需要的0~6岁学前儿童能真正地和其他正常发展的同伴一起接受学前教育机构的保育和教育。[1]2014年1月8日国务院转发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融合教育,支持普通幼儿园创造条件接收残疾儿童。教师的角色意识既包含教师对其角色理解与认知过程,也包含这种认知与理解的结果。[2]因此,融合教育中教师的角色意识不仅影响特殊需要儿童及普通儿童的健康发展,也影响教师的自身专业发展。

一、学前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

融合教育教师是指能够在普通课堂中应对多样化儿童需要包括特殊儿童需要的教师,这样的教师既有普通教育教师的素养,又能开展特殊儿童的教育工作。[3]因此,在融合教育活动开展中,教师具有多重角色。

1.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所需环境的创设者。学前融合教师应积极创建温馨的园内及室内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特殊需要幼儿的多样性需要。教师需要考虑到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差异,为其创设易于理解的环境。对于语言发展障碍的幼儿,园内、教室内应设置一些图片标志作为指示及说明,以利于特殊儿童的理解。拿点心、倒牛奶的操作顺序,及进入教室换衣服的流程都可用图画形式表现出来,用具体化的流程图帮助特殊需要幼儿理解一些生活常规。

2.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陪伴者。在幼儿园里,特殊需要儿童最熟悉、接触最多的人就是教师。教师的陪伴是对特殊需要儿童最好的教育,让他们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才会有进行其他游戏行为的需要。对于一些情绪和行为很难自控的幼儿,教师应陪在幼儿身边,让幼儿在教师的视线之内和行为干预的范围内,教师随时关注幼儿的行为指向,善于捕捉幼儿的闪光点,及时对幼儿进行有效的引导。

3.特殊教育需要儿童行为的支持者。学前融合教育教师在制定活动的教育目标时,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幼儿,能为不同的儿童制定个别化的教育、教学计划和安排相应的活动。[4]让每一个幼儿都成为活动的受益者。在活动中,教师要避免因标签效应而忽视某些幼儿。要充分发挥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的价值与功能,学前融合教育教师要用自身的言行,润物细无声地鼓励和影响幼儿共同参加活动。

4.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和普通儿童之间的桥梁。在融合教育中,学前融合教育教师要创设情境以引发特殊需要幼儿和普通幼儿进行有效的互动。由于这种互动是不会自发出现的,所以需要教师通过活动设计建立起桥梁作用,教师需要全面了解特殊需要儿童现有发展水平及兴趣来组织活动,让特殊需要儿童在活动中建立自尊,树立自信。

学前融合教育教师需要明确自身在融合教育中的角色,让特殊需要儿童在幼儿园活动中建立起自信,同时也让普通儿童学会了关心他人及团结互助,使幼儿园班内形成平等互助的温馨氛围。

二、学前融合教育教师角色意识的现状

学前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意识会影响其在融合教育活动开展中的表现,进而影响融合教育开展的效果。教师的成长都要经历一个过程,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认知会在与特殊儿童接触中通过对其态度、行为与语言具体表现出来。笔者在S市部分融合幼儿园的观摩活动中,发现学前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意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融合教育教师对角色的理解。在幼儿园中,对普通幼儿而言,他们主要模仿的对象是教师,让教师自己的改变来改变更多人。一次研讨活动中,笔者曾观看过一段演出视频,一位融合班自闭症小朋友与其他小朋友及教师共舞,舞台上每个人都洋溢着愉悦的笑容,幸福感感染了每一个人,观看视频的每一个人都被教师的爱和特殊儿童的成长深深地感动了。

融合教育教师对特殊需要儿童的情感态度是幼儿园重要的隐形环境,它会影响园内其他幼儿情感判断,融合教育中对特殊儿童的接纳需要从每一位教师开始,让教师的改变影响更多人。

2.融合教育教师角色认知的行为表现。熟练型教师基本上目标明确,在集体活动中也能兼顾幼儿的特点及个体差异。新手教师对特殊儿童行为控制很多。在幼儿集体做操时,部分教师抓住特殊儿童的双手,跟着其他幼儿一起做动作,特殊儿童只能被动地接受。在集体活动中,如果教师一味地让特殊儿童被动式地开展集体活动,长此以往特殊儿童会对集体活动失去兴趣。所以在集体活动中,不要太注重参与的形式及做操动作的标准,特殊需要幼儿只要能跟随音乐进行自由跳动,体验到集体活动的乐趣,就是特殊需要幼儿最大的收获。

融合教育教师行为的适宜性对特殊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特殊儿童的一些反抗行为一定会有无声的理由在他们心中,需要教师认真观察和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并认真地反思自己的行为。

3.融合教育教师角色认知的语言表现。融合幼儿园内大多数教师都能用适当的语言与特殊儿童进行语言互动,让特殊幼儿体验语言和情感的一致性。但也有个别融合教师出现语言不适宜状况,如一位教师一直用非常严厉的语气与特殊儿童互动,特殊儿童做出了相应回应。后来问及该教师为什么用如此语调与特殊儿童互动时,该教师说,特殊儿童的妈妈说在家里只有用严厉的语气和她说话,她才会听。特殊儿童是有相应的回应了,但这样的回应不是来自于对其他人的语言理解,而是来自于他人的语言威胁。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意识建立需要一个过程,但只有对自身角色进行正确理解并在活动开展中通过适宜的语言和行为表现出来,及时反思自己的角色实践,才能更好地完善自我,促进学前融合教育的有效开展。

三、学前融合教育教师角色意识提升建议

学前融合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可以有利于融合教育开展,更有效地促进特殊儿童的发展,给特殊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支持。目前,融合教育教师,尤其是新手教师在融合活动中的角色意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提供融合教育的经典案例,加强融合教育教师的专业自信。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成长和进步是缓慢的,融合教师活动中教师对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情感支持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教师树立起专业自信,教师才会进行独立判断,免于被家长一些不当认知所影响,才会对自己设定的活动方案充满自信,才能耐心地静待特殊儿童的绽放。如各地区的特教中心可以编辑经典案例集,在教师培训中播放或进行经典案例分享交流,融合幼儿园园内,也可以定期举行分享交流活动,促进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认知。

2.幼儿园建立“一对一”结对子机制,熟练型教师带动新手教师。国外相关的研究表明,教学常规内容是可以在短期内培训获得或通过观察获得,但教学策略的运用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新手教师通过观察并不能获得熟练型教师或专家型教师策略运用时机及类型。融合教育幼儿园可以建立“一对一”结对子机制,熟练型教师帮助新手教师快速成长。可以把熟练型教师的工作视频录制下来,熟练型教师在分析自己行为时要说出行为背后的原因。通过一段时间的分析,让新手教师逐渐掌握融合教育中对特殊需要幼儿的教学支持策略,以便于学前融合教育新手教师更好地认知融合教育中教师的角色,促进新手教师的快速成长,有效开展学前融合教育活动。

第6篇

关键词:听障儿童;学前教育;康复教学;创新实践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生儿听力筛查不断普及,听障儿童福利政策不断完善,听障儿童的早诊断、早佩戴助听 器或植 入人工耳蜗得以实现。这就需要听障儿童康复教育工作者调整康复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教学方式方法,适应和满足听障儿童的各 种 需 要,给 听 障 儿 童 提 供 最 切 实、最 全 面 的帮助[1]。在传统的听障儿童康复教育中,教师和家长往往关注孩子语言表达和语言清晰度,忽视了语言表达的前提是理解语言,更忽视了对听障儿童的听觉能力、学习能力、认知能力、沟通能力的全面培养。康复教师特别重视和强化听障儿 童的语言表达训练,教学时常以教 听 障儿童 练 习发音、识字 认物为主;以合乎语法规 范 的形式 呈 现句子,通过 学习句式、套用句式教孩子学习说话。教学方法以大声地说、大量重复单词为主;学生以看话、模仿口型为基本学习途径,这种长期形成的封闭型教学模式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采用填鸭式的手段,没有将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教师只关注自己教了多少知识,不关注学生能接收到多少信息,理解多少语言的含义,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多少语言。总体来说,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不善于学习先进的康复教学理念,不能及时更新康复理论知识,尽管在康复教学中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体力,康复效果却事倍功半。

近年来,全数字助听器、人工耳蜗等先进的助听设备得到广泛应用,多媒体环境下的听障康复设施不断涌现,听障康复理论和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和完善。新世纪的听障儿童康复应该是一项需要并适应现代科学理论与技术支撑的事业,若死守过去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而不去创新,必 然会被时代所淘汰。因此,康复教师必须要创新、探索与实践,用现代康复理念来指导教学,用新的科学技术来辅助教学,构建现代的开放型教育模式,让听障儿童成为积极主动、热情探索的学习者。为此,笔者在听障儿童康复教育中通过和耳鼻喉科医生、听力师长期建立联系,监测每名学生听力状况,做好听能管理;结合幼儿园教育理念进行游戏教学、情景教学,激发听障儿童学说话的愿望;增加个别化课 程,做到有针对性的教学;鼓励家长积极参与,采用医生、教师、家长团队协作模式进行教学等形式,进行了创新教学的探索和实践,目的是提升听障儿童以语言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促进他们与主流社会更快更好地融合。

二、听障儿童创新教学的理论支撑

听障儿童创新教学是在已有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上吸其精华、去其糟粕,将适应新时代的康复教育方法手段与传统教育相结合,探索出的一条最适合听障儿童发展的创新之路。创新教学主要建立在以下三个理论基础上:

(一)“医教结合”理论

“医教结合”采用了科学的评估和干预方式,利用先进的临床医疗技术对特殊儿童的各种疾病进行专项检查、诊断和治疗;根据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教育、康复训练、医疗等综合的方法,使特殊儿童得到早期干预,从而最大限度地接近于正常人的生活。要使科学技术对特殊教育产生更深远的意义,就必须实现“医”和“教”两者之间理念和技术的深度融合,即 教 育 与 医 学 康 复 技 术 手 段 的 深 度 融合[2]。“医教结合”理论比传统的康复教育方式更为全面和细致。因此,康复教师要创新思维,树立“医教结合、教育康复、精准评估、有效训练”的理念,利用综合康复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实现听障儿童教育和康复地有机整合。

(二)“全面康复”理论

“全面康复”是以学前教育为基础,以专业康复技术手段为支撑的全面发展的康复模式。全面康复以学前教育涵盖的健康、科学、语言、社会、艺术五大领域为基础,以听力干预、听觉语言康复、言语矫治为支撑,教听障儿童学会聆听、说话、阅读以及和他人进行正常交流。听障儿童首先是儿童,其次才是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要促进和实现听障儿童的全面发展,我们为听障儿童所提供的康复教育就必须既要满足听障儿童共性的发展需求,又要符合听障儿童的特殊性需要。全面康复还要求教师组织活动面向班级内所有听障儿童,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活动。为此,教师要熟练掌握儿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充分把握班级内每名学生的水平、需要和特点,促进每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获得提高[3]。

(三)“个别化教育”理论

每个学生都存在个体差异。个体差异性是指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能动性的不同而在身心发展中存在并表现出的不同和区别[4]。听障儿童由于自身听力水平、耳聋时间、佩戴听能辅具的时间、家庭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各自在听能、语言、认知等方面的发展速度也不完全相同。我们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听障儿童发展中的个体差异,通过评估实施针对性的训练,提升听障儿童学习能力,帮助和引导他们从现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

三、听障儿童创新教学的实施原则和途径

(一)加强听能管理是实施创新教学的基本要素语言交流的前提是听清楚对方的语言,只有听清楚,才能说清楚。为了确保听障儿童清晰地聆听各种声音,教师可使用隔音板将康复教室进行声学处理,降低环境噪音。其次,康复教师应积极和听力师、听障儿童家长进行沟通合作,观察听障儿童佩戴助听设备后的效果并及时地进行调试,对听障儿童的助听效果及其所处的声学环境进行动态观察和主动评估。通过有效服务,逐步使听障儿童的助听效果在不同环境中始终保持最佳状态,最大效能地发挥助听作用,为康复教育打下良好基础[5]。

(二)生活化、情景化、个性化教学模式是创新教学的主要途径

1.建立生活化的听障儿童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始终是教育教学最基本的元素,也是实施创新教学的根本立足点。听障儿童课堂教学的创新,应从听障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生活走进课堂,调动起学生学习聆听、学习语言的积极性。通过创设生活化情景、组织生活化活动、设计生活化问题等形式让课堂充满生活化气息。加强语言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听障儿童就可能灵活地掌握生活中的语言,学以致用,其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也能得到培养。同时,生活化的课堂更为他们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搭建了极为重要的平台。

2.教学情景化是听障儿童教学创新的催化剂形象

思维是听障儿童的思维特点,他们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学习越贴近生活、越真实,听障儿童就越感兴趣,越容易习得。因此,康复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听障儿童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创新教学需要借助情景,尤其是真实的情景,比如,设置情景教室,让听障儿童在真实的情景中自然地习得语言;带听障儿童走进游乐场、超市、饭店、邮局等实地场所,借助真实的场景帮助听障儿童理解语言,增进语境要素语言化,逐步减少对语境的依赖,发展语言能力,引导听障儿童顺应情景合情合理地说话,形成灵活的思维习惯,加快交往能力的提高[6]。

3.个别化教学是听障儿童教学创新的重中之重

由于听障儿童听力损失和干预年龄、时间、程度以及补偿效果等方面的不同,每名听障儿童的特殊需要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个别化训练是听障儿童康复手段的核心部分[7]。在实施学前教育过程中,更需要按照他们在听觉、言语、语言、认知、沟通等方面的特殊需要进行专项训练[8]。康复教师要在个别化训练课程中综合各种评估结果,针对每名听障儿童制定、实施听觉言语训练计划,对于有言语障碍或精神心理问题的孩子,还需要言语矫治师和精神心理专家提供相应的干预,只有将学前教育与各项干预技术紧密结合,协调实施,听障儿童才可能顺利接受全面教育,实现全面发展。

4.家长的积极参与是听障儿童康复创新教学的助推剂

亲子活动的开展对于加强家园合作、增进亲子情感交流、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9]。随着听障儿童康复年龄的小龄化以及家长康复意识的提高,家庭康复指导、家长培训和家长积极参与康复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家长可以和孩子每天同上一节集体课,了解孩子在班级中的整体表现;每周和孩子一起上一节个别化课程,在有意义的情景中、从康复教师身上学到一些和孩子互动的技巧,了解孩子在各个领域中的水平。康复教师也要帮助家长制定康复计划,指导家长在家中对听障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四、听障儿童创新教学的实践成效在创新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通过良好的听能管理,确保了听障儿童的听觉功能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及时、有效的创新康复教学,使听障儿童学会了正确的聆听技巧,能以自然的方式积极主动的学习说话,理解和表达的语言更加丰富;听障儿童在听能和语言方面得到全面 提 高的同时,他们的认 知 能力、个性、社会性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提高,比如,思维更加灵活和开阔,积极去探索未知世界,自我意识能力逐步增强,喜欢交流,能和伙伴友好相处。2013 年笔者在所 在 学 校 开 展 了 创 新 教 学,现 将 2013 年 和2012年入学的听障儿童各随机抽取8人做一对比,其中男女生比例相等,身体发育、耳蜗发育、智力发育均无异常,所有儿童均采用孙喜斌等《听障儿童听觉、语言能力评估》工具进行评估,16名学生入学基本情况和康复教学后评估结果见表1、表2。

2012年入学的8名学生和2013年入学的8名学生,入学时均没有接受任何训练,没有语言基础;佩戴助听设备的类型和人数均等;学校的教学管理、师生比相同、周课时数量相同。2013年采用创新教学后,学生家长由 被 动参与 变 为积极主 动 参与,教师、医生和家长团队协作,对学生加强了听能管理,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聆听习惯,班级中大家团结协作,积极互助,学生每天在有意义的游戏和生活情境中学习聆听和表达,并且乐于沟通和交流。以上统计结果显示:经过一年半的康复教学,2013 年的 8名学生助听效果达到最适的人数比2012年增加了5人;学生的语音清晰度和词汇量均达到了二级以上康复级别;2013年入学的学生比 2012年入学的学生训练时间缩短1年,并且8名学生全部进入普通幼儿园随班就读,这是在创新教学实施之前从未达到过的教学效果。从听障儿童、康复教师及家长全方位的转变中,我们可以看出听障儿童创新教学实践是一种有效的康复教学策略,通过科学的早期干预,帮助听障儿童建立了听、说的能力,改善了听障儿童的身心素质和生活质量,更快更好地为听障儿童创设了参与社会生活、平等接受教育的条件,使得听障儿童全面康复取得了良好成效。听障儿童创新教学值得我们继续探索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龙 墨.充 分 利 用 现 有 资 源 为 听 障 儿 童 提 供 优 质 服 务[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0(1):12.

[2]李荣山.医教结合:实现教育与康复的深度融合[J].现代特殊教育,2011(4):11.

[3]胡向阳.听障儿童全面康复[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54.

[4] 叶 晓 慧,吴 玲.“差 异 教 学”:幼 儿 园 教 学 的 重 要 预 设[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4):30-34.

[5]胡向阳.听障儿童听能管理手册[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15.

[6]简栋梁.引领聋儿到真实情景中运用语言[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9(6):38.

[7]刀维洁,等.运用听觉口语法规范听障儿童个别化训练[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3(1):66.

[8]K.Z.艾 伦,J.S.施 瓦 兹.特 殊 儿 童 的 早 期 融 合 教 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41-149.

第7篇

〔关键词〕师幼互动;现状;特点;展望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5)24-0004-04

一、研究的缘起

师幼互动是指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及其动态过程,它贯穿于幼儿生活的各个环节,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师内在的教育观念、教育能力和外显教育手段、教育行为相结合的综合表现。师幼互动己成为国内外研究中用来预测儿童未来学业成就、评价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

基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师幼互动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关于师幼互动的研究呈上升趋势。笔者在中国知网查阅了教育类中文核心杂志,以师幼互动为主题词检索文献,共搜索到925篇文献,其中2004~2014十年中有近680篇,占总数的73.5%。笔者对这些文献进行梳理,结合一些国外研究,希望通过回顾师幼互动研究的历程,理清其脉络,探寻其特点,发现师幼互动今后研究的趋势。

二、师幼互动的特征与类型

(一)师幼互动的特征

1.重视规则

教师最常发起的互动是要求、发指令或提醒和约束纪律,教师建立和执行规则,让幼儿维护规则。幼儿长期处于这种互动环境中,对规则产生了强烈的认同和服从,这种表现又强化了教师对规则的重视。

2.重视行为问题

师幼互动常常针对的是幼儿的消极行为或不当行为,教师在发起此类互动时往往采用批评、责怪甚至惩罚等方式,幼儿的体验也多是消极的、被动的。

3.缺少情感交流

幼儿发起的大量间接寻求关注的互动,反映出幼儿与教师进行情感交流的需求,但是教师常常忙于照顾幼儿,无暇顾及与幼儿情感上的交流[1]。

(二)师幼互动的类型

研究表明,师幼互动存在多种模式,并且不同的幼儿与教师间的互动模式存在很大差异。从人际互动的形式来看,师幼互动可以依据参与主体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教师与全班幼儿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小组幼儿之间的互动以及教师与个别幼儿之间的互动。

有研究发现:教师与同一班级的单个幼儿结成的师幼关系有一些鲜明的类型区别,具体有温暖型、参与型、支持型、冲突型和控制型。另有研究者根据幼儿在互动中的情感表现与行为方式,将师幼关系分为安全调适型、依赖调适型、积极调适型、消极调适型四种。综上可见,师幼互动的类型因研究者的关注点不同而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三、师幼互动中教师策略的研究

所谓“师幼互动策略”指的是教师在应对具体的师幼关系情境时,为了建构良好的师幼关系,实现促进幼儿发展的根本目的而采取的有效策略或方法。师幼互动质量与教师和儿童自身的特点有关,并且会对儿童的发展产生持续性影响。由于师幼互动的情境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师幼互动策略必然是一个包含各种具体办法的集合或体系。研究者总结出的师幼互动策略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评估师幼互动的状况

研究师幼互动既可以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从教师的角度进行研究,也可以运用测量方法从儿童的角度进行研究。罗伯特编制了“CLASS课堂评分量表”以测量师幼互动情况。这个量表可分为三个方面:教师为儿童提供的情感支持,课堂的组织管理,教师为儿童提供的教学支持。教师为儿童提供的情感支持可分为课堂的积极情感氛围、课堂的消极情感氛围、教师对儿童的敏感度、教师对儿童观点的重视程度四个维度。每个维度分七个等级,每个等级有详细的评量标准。课堂的组织管理可分为三个维度:教师有效的行为管理、教师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教师提供有效的学习环境创设。教师为儿童提供的教学支持也可分为三个维度:教师促进儿童概念发展的方法、教师为儿童提供评价性反馈信息的方法、教师的语言刺激。CLASS课堂评分量表可以有效评估师幼互动的质量,目前在美国得到广泛运用。

(二)建立积极关系

吕燕[2]提出,与儿童建立积极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环境:创设师幼互动可行性策略(设置空间,宽容过失,聆听心声);

(2)兴趣:实现师幼互动持续性策略(情境感染,语言催化,材料吸引,问题引发);

(3)教师:提升师幼互动效益性策略(耐心等待,策略点拨,途径指引);

(4)调控:减少师幼互动阻力性策略(游戏调节,体态暗示,规则制约)。

罗伯特将帮助教师与儿童之间建立积极关系的方法归纳为STARS,即学生(student)、教师(teacher)和(and)、关系(relationship)、支持(support)。建立积极关系的第一步是纠正错误观念:确定预的教师对儿童以及他们与儿童之间的关系是否正确;第二步是运用“沟通感情时间”:终止消极互动,提高教师与儿童之间的交往质量;第三步是确定合适的沟通地点;第四步是为儿童提供活动材料,向儿童解释活动。6周后大多数教师对待儿童的态度更加积极,能够更好地理解儿童,儿童也更乐意向教师寻求帮助。这一方法可以明显改善教师与儿童之间的关系。

(三)其他师幼互动策略

陈淑萍和林国芬[3]的研究提出了建构良好师幼互动的策略。

(1)示范与训练类策略:着力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以构建良好的师幼互动基础。策略:耐心规范与细心要求;严格要求与热情鼓励;言传身教,榜样引导。

(2)贴近与融入类策略:建构师幼互动的情感基础,提高师幼互动的教育效应。策略:广泛交谈,分享情感;换位思考,治疗心病。

(3)引导与帮助类策略:运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幼儿发展。策略:抛球回应,保持兴趣;小步递进,破解难题;鼓励幼儿互教互学。

(4)平行介入和参与类策略:以幼儿伙伴的身份平行介入和平等参与。策略:引导讨论,形成规则;启发思考,巧解矛盾。

(5)支持发展类策略:促进幼儿的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的发展。策略:提供平台,布置任务;给予空间,自由创造。

王建梁和廖丽英[4]介绍了美国High Scope课程中师幼互动的具体的和可操作的教育策略。

(1)提供适宜的材料与合理规划环境;

(2)从幼儿角度看问题;

(3)准确地抓住教育契机;

(4)平等地参与幼儿活动;

(5)用鼓励代替表扬;

(6)用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冲突。

综上可知,研究者对于师幼互动状态的评估及优化策略上有很多探索,国内研究者的视角较为宏观,侧重于教育理念;国外研究者的视角较为微观,侧重于具体的做法,操作性较强,这将为我们后续的研究提供很多借鉴。

四、师幼互动的影响因素研究

黄瑾和田方[5]认为,影响师幼互动质量的因素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1)教龄在5~15年的教师师幼互动水平最高,这说明教师的师幼互动水平并不是随着教龄的增长而进步的,而是存在一定的阶段性。

(2)在职称方面,教师的职称越高,其在班级管理方面的师幼互动能力越强。职称高的教师的教育敏感性和应变能力较高,更容易抓住师幼互动的机会,有效地进行互动。

(3)在学历方面,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在师幼互动的尊重幼儿观点和教育学习安排方面的互动能力明显高于专科或本科在读的教师。

国外学者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影响师幼互动的第一位因素是幼儿自身所具有的特征,涉及幼儿的气质倾向、行为特征与幼儿早期的人际关系经历等多个方面。在所有早期的人际关系经历中,幼儿与父母的亲子关系状况是师幼关系的基础。研究者还发现,师幼互动受教师自身的特征、师幼互动行为的外部特征与师幼互动行为所处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卡根和史密斯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儿童中心观”的教师比“教师中心观”的教师与幼儿进行互动的时间更长、频次更多,对幼儿行为更敏感,反馈更及时,形成的师幼关系更亲密。赫忆的研究表明,教师的反省能力对师幼关系有重大的影响,善于反省的教师会对幼儿采取积极的支持性的行为,与幼儿形成和谐的师幼关系。

综上所述,影响师幼互动质量的因素是多元的,既包括了教师主观方面的因素(专业素养、知识背景、教育观念、性格特点等),也包括幼儿自身的因素(性别、气质类型、性格等)以及客观环境(园所文化、师幼比、家长与社会期望等)。

五、师幼互动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师幼互动对幼儿的发展具有持续性的影响。如果儿童在学前期获得了与教师进行积极互动的经验,他们会更信任和喜爱教师,这些积极经验能够让他们适应环境,并且对他们入学后的学业成绩有较强的预测作用。

(一)师幼互动对学校及社会适应的影响

Hamre和Pianta[6]对179名儿童进行了一项从幼儿园到八年级的追踪研究,研究发现,这些儿童幼儿园时期的师幼关系与其一到八年级的在校表现、标准考试得分、学习习惯和遵守纪律的情况存在显著相关。此外,师幼关系对幼儿社会适应性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支持性的师生关系能培养令人满意的学校适应,而压迫性的师生关系是成功调节的障碍。教师与学生开放的交流可以促进学生更多地投入到学校生活中,而对教师依赖和师生间的冲突会影响学生对学校的投入。

(二)师幼互动对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影响

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师幼互动的质量之于语言教学,显得尤为重要。Mashbum等人对2439名儿童的师幼互动质量进行了评估,并从语言、音乐、社会性等方面对这些儿童的发展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教师在师幼互动中的教育支持水平能够有效预测儿童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教师在师幼互动中表现的情感支持水平能够预测儿童的社会能力和问题行为的数量。

(三)师幼互动对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

有研究者认为,师幼关系在幼儿的人际关系中占据核心地位,教师对幼儿的影响往往超过家长和同伴。豪斯与其同事通过一项纵向研究考察了师幼关系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他们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与教师有情感安全性关系的幼儿对同伴更为友好,更加爱交际也更容易为同伴所接受,并且在与同伴交往时很少发生侵犯;而过于依赖教师的幼儿则表现出更多的退缩与侵犯。

(四)师幼互动对儿童自我概念形成的影响

Haggard等人讨论了教师互动风格在提高学生自我概念上的作用,指出教师发展有效的人际交流技术对学生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是必要的。教师的言语反馈为学生认为自己是否聪明提供了主要线索。Lyneh等人的研究表明:幼儿学业成绩的好坏并不取决于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而是取决于他们的社会性技能与自信,而社会性技能与自信则与师幼间的互动、幼儿对教师的情感及教师对其与幼儿关系的洞察力密切相关。

(五)其他

Feeney认为,在教师和幼儿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教师的真诚、尊重与照顾对儿童的安全感、自信心和探索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Pianta等人进行的一项以400 名幼儿为被试的研究证明,幼儿在幼儿园中所形成的师幼关系甚至能够对幼儿在入小学后前三年的师幼关系特征起到预先决定作用。Pianta认为,师幼关系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因素,对幼儿的发展和适应,特别是情感适应、学习适应、行为发展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而直接的作用。

六、特殊儿童的师幼互动研究

针对特殊儿童的师幼互动研究少之又少。我们将找到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教学辅助工具为幼儿和教师提供交流平台。熊威和李婧[7]指出:交互电子白板借助近似于黑板和触摸屏的特点,特殊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操作,从而对美术知识中的抽象问题具体化,电子白板为师幼充分互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2)利用艺术等策略提升互动效果。周红[8]认为,美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疗法,可以鼓励、引导幼儿通过绘画、雕塑等美术活动表达出情感,并围绕创作过程和作品与教师开展互动,达到协调、整合其身心的目的。目前,美术治疗在欧美已广泛用于特殊儿童的康复和教育,将美术治疗应用于特殊儿童时,应构建安全的环境、提供合适的材料、给予支持与接纳、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通过游戏引导美术创作活动、鼓励并尊重儿童自己对作品进行解释等。

(3)与特殊幼儿互动时的注意事项。蔡晓兰[9]认为,与特殊幼儿互动时教师需要有耐心,尊重幼儿个体间的差异,理解他们的特殊行为,真正关注到他们的特殊需要。教师的言行和态度将直接影响学前特殊儿童是否感到被接纳。教师要细心观察、了解特殊儿童的需要,及时调整课程,这样才能给他们提供真正平等的机会。

综上可知,我国对于特殊儿童的师幼互动研究量少,研究深度较为浅显,缺乏科学的、可操作、可推广的经验。

七、思考与展望

回顾近十年师幼互动的研究脉络,可以发现:师幼互动研究正日益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他们对师幼互动的意义、结构、类型及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成果。研究视角越来越开阔,从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学、教师专业发展等多元的视角开展研究,这让师幼互动的研究成果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研究态度客观务实,用数据说明问题;成果丰富真实,可推广借鉴;注重学习国外及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同时也呈现出研究内容多为师幼互动结构、现状策略、意义类型等内容,研究主题、对象及视角方面较为单一的特点。而这些,能为我们后续的师幼互动研究带来怎样的启示呢?

(一)研究内容:关注现状与发展技能相结合

现有的研究多用消极的观点看待师幼互动中存在的问题,较少积极地去发现教师和幼儿在互动过程中的需要和潜力。国内研究所提出的策略较为宏观,其内容“言之有理”,但针对教师和幼儿“操之有物,行之有效”的具体技能较少。相比较而言,国外的研究关注具体的技能养成,为教师和幼儿提供具体实用的技能。国内研究受研究周期的影响,其研究内容多为静态的,而像国外的跨度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研究非常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研究的深度。

(二)研究主题:教师发展与儿童成长相结合

现有的研究多是关注教师怎样改善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但对于师幼互动的主体――幼儿的发展,尤其是对幼儿师幼互动技能发展的研究较少。本文介绍了关于师幼互动对幼儿社会适应能力、语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概念形成影响的相关研究。在今后研究师幼互动时需要凸显幼儿的主体地位,重视幼儿技能的获得和心理的发展,从而帮助幼儿顺利地实现从家庭到幼儿园到社会的过渡。

(三)研究对象:关注普通儿童,兼顾特殊儿童

绝大多数的师幼互动研究是针对正常幼儿的,对于特殊幼儿的师幼互动研究很少,仅有少量涉及聋儿、问题儿童、情绪障碍儿童的师幼互动研究,关于智障幼儿的师幼互动研究几乎没有。在交流互动中,特殊学生的表达和接受能力都非常有限,需要教师非常敏锐地观察、辨别和分析信息,并作出及时、正确的反馈;他们理解语言、指令的能力差,需要教师在互动时指令清晰、明确,辅之以表情、体态语等,从而帮助他们正确地接收信息。综上可知,特殊儿童的师幼互动更重要,也更困难,需要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四)研究视角:行为问题与情感支持相结合

情感互动可以让幼儿养成自尊、自爱、不怕困难、乐于探索的良好品质,促进对教师的信任和尊重。而现有的研究多以矫正师幼互动中幼儿和教师的理念和行为问题为关注点,较少关注到情感交流和支持,这是当前师幼互动中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根源之一。

国外研究表明,师幼互动中教师的教育支持与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呈正相关,教师的情感支持与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呈正相关。新型师幼互动关系的建立需要教师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自己的情感感染幼儿、支持幼儿。“关注情感,提供支持”是今后师幼互动研究的重要切入口之一。

注:本文为2013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市级项目“医教结合视角下智障儿童师幼互动能力研究”(课题编号:B13061)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吕燕. 积极建构师幼互动的有效策略[J]. 山东教育,2006,(15).

[2]叶子. 师幼互动的内容分布及其特征[J].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09,07(3):10-12.

[3]陈淑萍,林国芬. 建构良好师幼互动的策略[J]. 学前教育研究,2005,10(10):36-38.

[4]王建梁,廖英丽. 高校参与农村教师培训的范例――美国密苏里州教育更新区计划述评[J]. 外国教育研究,2007,(01):12-16.

[5]黄瑾,田方. 幼儿园半日活动情境下的师幼互动研究――基于CLASS课堂互动评估系统的观察分析[J]. 上海教育科研,2013,(10).

[6]Hamre B K,Pianta R C. Early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s and the trajectory of children's school outcomes through eighth grade[J]. Child Development,2001,72(2):625-638.

[7]熊威,李婧. 信息化教育中的互动关系研究[J].信息通信,2013,10(10):120-120.

[8]周红. 浅谈美术治疗与儿童美术治疗[J]. 学前教育,2008,(03):8-9.

第8篇

1.加强特殊教育立法的必要性

1.1 受教育权是残疾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权利

受教育权是《世界人权宣言》以及各国法律所承诺的公民基本权利。对于残疾人而言,教育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正如邓朴方所言:能否受教育意味着残疾人能否在事实上得到生存的权利,能否掌握自己的命运,摆脱在社会生活中沉底的境,由社会负担变为社会发展的动力。1987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残疾人口中将近70%是文盲和半文盲,而同一时期,我国残疾人中依靠政府、集体救济和家庭供养的比例也近70%。两个比例的惊人接近决非偶然,它表明教育不是残疾人的奢侈品,而是必需品。残疾并不是残疾人遭遇歧视和贫困的终结原因,残疾而又缺乏教育,才使他们永远摆脱不了贫穷和歧视。确保残疾人受到合适的教育,是使他们摆脱依靠社会、他人“输血”,増强自身“造血”功能的唯一途径,是其获得平等、参与、共享能力并真正享有人的尊严的基本保证。

就社会而言,残疾人的教育状况也将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教育以及人口素质的整体水平。依据短板理论,一只木桶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木板;一根锁链的强度取决于最弱的一环。因而,残疾人受教育权的实现程度通常是一个国家教育水平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1.2 残疾人受教育权实现的现实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残疾人受教育的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残疾人文盲率从1987年的66.37%下降至2006年的43.29%,残疾学龄儿童入学率从不足6%上升至63.19%,而且残疾人受教育的程度也有了很大提高。表现在每10万残疾人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从1156人上升至15039人;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数从1165人上升到4893人;接受大专以上高等教育的人数从287人上升至1139人。这些成就来之不易,需要我们倍加珍视。但与我国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以及教育的平均水平相比,残疾人受教育权的实现程度还很低。2001年,我国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入学率比非残疾儿童低26.63%;2005年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比非残疾儿童低17.08%,2001—2004年,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綴学率比非残疾儿童高15.22%且呈上升趋势;截至2006年底,“全国30万以上人口的县中,仍然还有493个县没有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状况更不乐观。据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约有4000名残疾人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而同一时期,我国普通高校年招生数均超过400万,残疾大学生不足千分之一。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残疾人口8296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34%9。如果进一步考察特殊教育尤其是随班就读的质量,会发现差距同样显著。为防止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为更好地促进和保障残疾人的受教育权利,迫切需要加快立法进程,加大保障力度。

1.3 法律对于残疾人受教育权的特殊保障

在现代社会,权利的保障主要是通过法律实现的。残疾人作为社会上最脆弱,权利最易被忽视、被践踏的群体其权利的实现更仰赖法律的特殊保障。法律对于残疾人受教育权的保障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以立法的方式将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正当要求法定化,确认受教育是残疾人应该享有的法定权利,而非恩赐、施舍或奖励。而权利的法定化是权利主体真正享有权利的前提与关键;第二,确认残疾人与非残疾人享有同等的教育权利,使残疾人获得形式上的教育平等权;第三,认识到“平等权利的抽象赋予”决不意味着所有人实际上都享有实现权利的手段,“形式平等在现实的差别面前会造成广泛的不平等”,进而确认特别扶助原则,通过倾斜性保护为残疾人受教育权的实现提供“强大的制度依托和现实保障”,以追求教育的实质平等。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法律对于特殊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1975年美国颁布了对特殊教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该法“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特殊教育的发展,使残疾儿童受教育的人数由22万多人猛増到370多万人(1977年)”。并且特殊教育的质量有了很大提高。英国特殊教育在从隔离走向融合的过程中,著名的《渥那克报告书》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不仅开启了英国融合政策的大门,还直接影响了此后的教育立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与长足进步,固然得益于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但《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彳例〉等法律法规的颁布与实施是更为直接的原因。

1.4 我国现行特殊教育政策法规存在的不足

如前所述,我国现行的特殊教育政策法规在推动特殊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但与特殊教育的发展要求相比、与残疾人的教育需求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有:第一,相关条款分散,法的级别不高,尤其缺乏核心的《特殊教育法》,权威性不强;第二,宣誓性的语言过多,部分条款用词空泛,可操作性不强;第三,存在明显的程序瑕疵,加之问责不严,缺乏应有的强制性。这些不足直接影响其实施绩效,并制约着特殊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关于现行特殊教育政策法规的贡献及其存在的不足,学界评价大体一致,但论及制定特殊教育法,看法不尽相同。一种意见主张暂不制定特殊教育法,而是修订残疾人教育条例,増加细则,使其更具操作性,待条件更为成熟时再出台《特殊教育法》。理由是:目前特殊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已有政策法规未得到很好落实,加之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变化太快,地区差异甚大,学科本身也不够成熟,尤其缺乏足够的专业人员和本土化的系列工具,在这种情况下立法,可能导致朝令夕改。另一种意见认为应该尽快制定《特殊教育法》,因为现行特殊教育政策法规存在上述不足,已难以很好地规范和推进特殊教育的发展。客观地看,我国现行特殊教育政策法规确实存在实施绩效差的问题,但之所以实施不力,相当程度上源于现行政策法规缺乏权威性、可操作性以及强制性等缺陷。至于专业人员的培养以及本土化工具的研制,更需要通过加强立法才能真正提上议事日程并落到实处。为避免出现朝令夕改,法律可以原则一些,同时出台实施细则。但以社会变化快、学科发展不够成熟而延缓立法,其理由不充分。

2.制定特殊教育法的可行性

2.1 制定特殊教育法的国际背景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残疾人普遍的弱势地位与边缘化状态及其给予世界的影响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促进和保障残疾人平等权利的实现,为世界的和谐发展,残疾人权利问题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残疾人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并获得充分的发展,法律是残疾人权利的最基本的制度保障成为各国共识。其积极成果集中体现在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中,公约确认以权利为本促进发展,进一步消除残疾人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和发展的障碍,为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也为特殊教育立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2.2 制定特殊教育法的政治基础

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表明国家愿意承担更充分地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的义务,新《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与实施显示国家正从法律层面保障义务教育向更为均衡的方向发展。其中对特殊教育对象、政府责任、特殊儿童、少年的受教育形式、教师待遇、经费保障、法律责任等均有更为明确的规定。它要求各级政府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制度,促进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协调发展。所有这些不仅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为在此基础上加强特殊教育立法,进一步促进和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2.3 制定特殊教育法的经济基础

“国家是公民受教育权的首要承担者以及权利的终极求助者”,公民受教育权的享有要求国家承担积极的义务,因而,国家保障公民受教育权的范围与程度不能不受制于经济的发展。一部人权史也非常清楚地表明:权利的发展不可能超越经济的发展,实际的权利保障表现为“权利主体逐步扩大,权利范围逐步増加”的过程,而且通常总是强势群体先于弱势群体享有权益。这与人们的善良意志以及现代法治精神相悖,但却是历史的必然。它表明任何超越历史发展阶段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想法是幼稚的、不现实的。但还需要防止另一种倾向:即由于“无知和缺乏关爱”,以“初级阶段”为遁词,无视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延缓特殊教育发展,任由教育差距无限扩大。我们强调特殊教育立法,并非为残疾人争取受教育的超国民待遇,而是要求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与非残疾群体较为均衡的平等受教育权。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持续发展已经为国家更充分地履行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义务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4 制定特殊教育法的认识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人们的残疾观正在发生根本的改变。残疾人从同情怜悯的对象逐渐成为平等的权利主体。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残疾并不是造成残疾人问题的根本原因,社会态度与环境障碍才是残疾人平等参与的主要障碍。人们对残疾人的能力也有了更为客观的评价,日益认同残疾人不是社会的累赘和负担,而是积极的建设者、贡献者。随着残疾观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受教育权是残疾人的基本公民权利,并且是实证。更意识到发展特殊教育现其他权利的基础是残疾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保不只对残疾人及其家庭,而且对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观念的转变为特殊教育法的制定奠定了坚实的认识基础。

为了解我国特殊教育相关人群(包括特殊学校教师、普通学校教师、特殊儿童、特殊儿童家长、以及特殊教育管理人员)对特殊教育的认识水平以及对特殊教育立法的支持程度,笔者曾进行过专项调查。调查共发出1150份问卷,对回收的929份有效样本的统计结果显示:97.6%的人认为教育是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前提与保障;89.9%的人认同残疾人理应享有与非残疾人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并且所有残疾人无一例外地享有这一权利;96.7%的人赞同国家采取特别扶助措施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的实现;92.3%的人认为法律是残疾人受教育权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国家应加快特殊教育立法的速度,并加大保障力度。

2.5 制定特殊教育法的实践基础

说制定特殊教育法不仅必要、而且可能的另一个重要依据是特殊教育立法具有的实践基础。特殊教育实践的深入发展使现行特殊教育政策法规存在的不足暴露无遗,如特殊教育对象的认定、特殊儿童教育安置方式、特殊教育教师及相关专业人员的资格认定、随班就读及其支持、教育设施标准、特殊儿童家长的权利、国家及其社会的责任等。但是广大特殊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这些成果在地方性的特殊教育政策中、在一些研究文献得到了部分的反映。这些源于实践的探索只要加以很好的总结与提炼,一定能够成为制定特殊教育法的非常宝贵的资源。

2.6 制定特殊教育法的法律基础

第9篇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市召开了“世界特殊教育大会”,在大会上颁布了《萨拉曼卡宣言》,并明确提出了“全纳教育”理念。每个儿童都拥有受教育的权利,那些有着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并且普通学校要有容纳不同需求学生的能力[1]6。全纳教育理念追求社会公正、机会平等和民主参与,特殊教育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有了全新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推动了特殊教育事业的前进与发展,特殊教育发展经历了“隔离式教育”——“回归主流”——“一体化”——“全纳教育”四个阶段。这一发展历程从教育领域反映了人们对人权、公平的不断追求。全纳教育已成为当今国际教育研究新领域,受到各国的关注,但各国对全纳教育的定义到目前还没有形成共识。托尼•布思认为,全纳教育是加强学生参与的一种过程,要促进学生参与附近学校的文化、课程和团体活动,并减少对学生的排斥[2]19。美国全国全纳教育重建中心将全纳教育定义为:给所有学生(包括严重残疾的学生)提供均等的接受有效教育的机会;为了培养学生作为社会的正式成员来面对未来的生活,在就近学校适龄班级中,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帮助和支持[2]19。Allan认为全纳不仅仅指特殊需要的儿童,更重要的是确保学校和专家的转变不使一个儿童被排除在外[3]。我国学者黄志成认为,全纳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一种持续的教育过程,它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建立全纳社会[4]。全纳教育定义的差异源于文化和教育背景的不同。虽然各国对全纳教育的定义没有形成定论,但对于全纳教育理念基本一致,即强调教育的公平性、尊重个体的差异性,主张将特殊儿童纳入到普通学校之中,反对教育排斥与隔离。全纳教育价值取向相对一致,即注重教育公平性,学校接纳所有儿童,使其得到应有教育。全纳教育价值取向从关注一部分学生转变为关注所有学生、从关注个体转变为关注集体、从关注知识转变为关注合作[2]17。全纳教育以平等、自由、多样化的价值观念为基础,倡导“零拒绝”的哲学理念,认为特殊儿童有权在普通学校接受高质量、适合他们自己特点、平等的育,普通学校应该为社区内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适合不同学习特点儿童、没有歧视的教育[5]。

教育公平是一种教育理想[6]。教育公平的理想与教育现实之间存在差距,教育公平性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要求与评价标准。全纳教育背景下,教育公平性体现出当代社会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目标和评价标准。然而教育的客观差距与差异也是不容许忽视的。不同地区经济、文化、人与人之间个体差异的存在,导致了教育无法实现绝对的平等。绝对的教育平等也不符合社会现实。即便是在全纳教育中,教育公平也是相对存在的。教育发展的关键是在众多差距中找到教育平衡点,适应所在地区的发展。全纳教育理念指引当今教育公平由理想走向实践。教育公平是全纳教育的本质和核心内涵[7]。教育公平在理念上追求全纳教育,在社会物质层面上希望实现对教育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全纳教育理念实质上是社会弱势群体对教育压制的反抗,是对社会契约的修订。这一矛盾直接推动教育理念的进步,推动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而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为各阶层之间的流动注入活力。教育的公平性为人的良好发展提供保障。全纳教育理念是一种追求对生命尊重的教育理念。它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转变教师本位的传统教育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全纳教育潮流中实现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平衡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这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全纳主义者在宣扬全纳教育、尊重差异性、“异质间平等性”以及多元化的同时,走向了极端主义。在《萨拉曼卡宣言》中强调“每一”、“必须”,追求一种完美式、绝对化的教育平等。Will认为,人的个别差异是自然存在的,用正常、异常的标准划分儿童的做法是武断的;全纳教育打破教育中的等级划分,使普通学校成为所有儿童学习、成功的地方[8]。全纳教育的哲学反思可以让我们对全纳教育有一更为深刻地认识。Kauffman认为,如果说西方对平等、自由的追求的一系列社会运动(如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美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民权运动等)奠定了全纳教育的社会文化基础,那么建构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思潮则孕育了全纳教育的哲学理论基础[9]。后现代主义者追求多元化、尊重个体差异、进行公平的对话与交流,对权威、科学理性进行彻底批判。因而,对于全纳教育应有较为客观的认识。全纳教育者认为,教育要打破等级差异,使所有儿童在平等的环境中学习;国家应构建全纳学校、全纳社区,进而构建全纳性社会。Kauffman认为教育不存在唯一的、最好的安置形式,只存在尽可能大发挥学生才能的多样化的安置形式[10]。邓猛、肖非等人主张在西方全纳教育者宣称全纳教育超越任何经验或实证研究的时候,我国特殊教育研究需要克服个体经验式和纯哲学思辨式的两大流弊,加强实证研究的规范,使特殊育学科体系建立在科学经验研究的基础上[11]。

二、特殊教育资源概念

(一)资源与教育资源

资源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最初,资源是指物资、动力的天然来源[12]。资源,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13]。《辞海》将资源解释为:资源,指资财的天然来源,一国或一定地区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物质要素的总称[14]。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写道:“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15]现代资源观扩大了资源概念的外延。20世纪90年代将资源划为三类: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人力资源。这意味着将非自然的因素纳入到了资源的范畴之内。教育资源概念的争论相对较小。一般而言,教育资源指在教育活动的一定时间内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教育大辞典》将教育资源定义为:教育资源亦称“教育条件”,(1)通常指为保证教育活动正常进行而使用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教育资源投入多少,及其利用效率高低是评价教育效能的标准之一;(2)教育的历史经验或有关教育信息资料[16]。教育资源“三要素”论认为,教育资源是用货币形式表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就成为教育资源[17]。教育资源“四要素”论认为,教育资源除了人力、物力、财力外,还应包括教育信息及教育经验。教育资源是一个动态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多种因素交互作用,保证教育活动的正常运行[18]。教育资源概念的界定逐步体现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作用,其外延范围也随社会发展而扩大。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计算机技术发展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教育信息化成为世界教育领域流行术语。但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并没有得到一致性认可。当谈及“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时,人们往往会将其与“信息教育技术”这一术语混在一起。何克抗认为“教育信息化”应当是“信息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和教育、教学部门的普遍应用与推广”[19]。网络技术与多媒体的发展,给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01年4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率先启动了开放式课程项目(OpenCoursesWare),开启了学习资源发展的新时代。它倡导的是一种“开放共享”的理念,目的就是为世界各国学习者、教师等提供免费的教育资源,促进世界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推进全球知识传播[20]。“开放教育资源”是指“通过信息与通信技术向教育者、受教育者、自学者提供的,基于非商业目的的”[21]。具体包括:(1)开放存取的教育内容,包括课程资料、教材、多媒体视频、多媒体应用、博客等材料;(2)开放的标准与协议,包括知识版权保护协议、软件的使用协议、资源的开发与存贮标准等;(3)开放的工具和平台,即开发、、应用OER的工具[22]。这种教育理念适应社会发展,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构建新的教育模式。

(二)特殊教育资源概念及其内涵

目前学界对特殊教育资源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文章需要所给出的规定性定义。如郑权、陈琳将特殊教育资源定义为:特殊教育资源是教育资源的一个分支,特殊教育资源主要是指按资源的表现形式所呈现的软、硬件信息化特殊教育资源[23];一种是描述性的解释,邢光认为,特殊教育资源是指促进特殊教育发生和保障特殊教育正常运行的各种社会、经济、政治因素,是特殊教育各项事业得以高效运行的各类资源的总和[24]。全纳教育研究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全纳教育的讨论方兴未艾。本文基于以上对全纳教育理念的阐述,把握特殊教育资源与教育资源、资源之间的逻辑关系,试对特殊教育资源做出新的阐释,望引起学者对特殊教育资源及其概念的关注。全纳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资源的定义:在全纳教育背景下,基于各国社会历史条件,对特殊教育具有信息、功能和价值作用的,并运用到特殊教育活动中的一切存在。对这一定义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特殊教育资源从全纳教育理念出发,更要基于各国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

全纳教育追求完美式的教育理念,目前这种极端式的多元化、“异质间的公平性”、尊重多元化的理念,在各国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践,即便是美国、英国,“完美式”的全纳教育尚未真正落到实处。全纳学校、全纳社会的建设需要一定时间。各国的教育事业发展都离不开本国具体社会历史条件,在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下实现教育的相对公平。我国的“随班就读”在一定程度上很好适应了现阶段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地区特殊儿童受教育问题。当然这一模式还有待于完善。

2.特殊教育资源应促进特殊教育运转与发展

特殊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为保证特殊教育正常运转,实现特殊教育公平性目的。离开特殊教育的运转与发展,特殊教育资源的价值与意义也就无从谈起,更称不上是特殊教育资源。其最终目的是实现教育的公平,使特殊儿童享受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机会、过程、结果公平的权利。

3.特殊教育资源要在特殊教育活动中得以体现

这涉及到特殊教育资源的外延问题。全纳教育的传统根基是实用主义,因而全纳教育注重教育的实证性。特殊教育资源离开现实而谈理想便失去其应有的价值与意义。在全纳教育理念下,特殊教育资源包括服务于特殊教育事业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信息等资源。可以从实体性物质资源与非物质实体性的信息、经验等资源来谈。实体性物质资源包括:服务于特殊教育的场所、设施、设备、资金、人力资源等,如特殊学校、资源教室、接纳随班就读学生的班级及学校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特殊教育的社区资源。特殊儿童的学习不只局限于课本知识,更要学会基本的生活、生存技能。宁波达敏学校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对于智障儿童教育的达敏学校社区课堂教学模式。非物质实体性的信息、经验资源有:特殊教育资源网站建设,特殊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特殊教育思想、办学理念、校园文化等。随着开放教育资源理念与实践的发展,全纳教育的发展更为便捷化。特殊教育网络课程开发将会使课堂教育真正延伸到家庭、社区,全纳教育理念就不会局限于狭小的空间。

4.特殊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能够在实际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四化四性”:即教育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多媒体化以及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同性[25]。教育信息化最终要实现教育的社会服务目标。特殊教育信息化既包括教育性和过程性,也包括社会性和服务性。社会应从全纳的角度和社会发展角度正视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特殊教育对象的异质性特征,决定了特殊教育信息化应当加强对不同类型特殊儿童专用设备的建设,满足特殊儿童教育的需求。通过特殊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的人性化原则,体现全纳教育对于每一个儿童需求的尊重。

三、全纳教育理念及特殊教育资源定义对教师、教育的启示

(一)转变教育理念,突出学生主体性

全纳不等于“只接纳”,教育公平不等于“一律平等”。全纳教育理念强调保障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得到良好的教育。教育是一项人的基本权利,也是建立更公平的社会之基础[26]。这种理念主张打破隔离教育的教育模式,为特殊儿童提供平等的机会,帮助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中满足教育需求。全纳教育环境下残疾儿童比在隔离环境中表现出更积极的社会情感、沟通技巧与行为[27]。特殊儿童及弱势群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的学习与生活,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帮助与学习中消除歧视与偏见。“随班就读”似乎较好地实现了对全纳教育理念的阐释。将特殊学生接纳到普通班级中,但却并没有制定适合这些学生的教育计划和干预方式,使得这些随班就读的学生为“随班就混”。这样的教育并没有实现对学生进行公平的教育,只是将其视为普通学生的陪读生。将特殊儿童纳入到普通班级不是追求一种教育形式,而应视学生为教育的主体。个别化的教育干预计划与普通教育融为一体,教师在教育教学时要“走下讲台”为学生提供引导与帮助,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特殊儿童与普通学生融入到共同的学习与生活集体。

(二)尊重学生差异,从统一转向多元化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为个体差异性提供了心理学支持。个体的差异是由于智力组合差异造成的,这种组合没有优劣之分。[28]学生之间的差异既受生理差异的影响,又有文化对于个体的影响。信息化社会使得信息以爆炸式、多元化形式呈现,统一化、批量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现代社会要求转变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学生评价方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全纳教育理念注重在公平、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满足学生受教育的需要。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教学应从学生实际需求安排教学活动,实现教学活动的多元化,突出教学对多元文化的兼容性,而不是单一式的为教学而教学。学生的评价也应突出差异性,突出对学生评价的人文关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注重学生的成长,从多个角度评价学生,找到学生发展的优势。教师可以建立每个学生的档案袋,及时记录学生的发展,从纵向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应把握每一学生的认知风格,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

(三)共享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网络教育资源

建设各级各类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应针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的不同需求建设数字教育资源[29]。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将成为未来全纳教育发展重要基石。开放教育资源是基于资源开放共享的现代教育理念提出的,其目的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免费开放,提高教学质量,将教育资源转化为网络化形式并加以呈现。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要实现高等院校、专门特殊学校的教学视频、资料信息共享。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之一就在于,突破由于特殊教育对象个体异质性强而造成难以提供及时、有效干预的难题,帮助家长尽可能多地掌握教育,干预信息,进而实现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有机结合,实现全纳教育这一理念。特殊教育的信息资源主要指建设特殊教育信息化的硬件设施、软件信息资源平台、各类特殊学校的教学资源、专门的学科网站,进而为各类特殊学校教师、学生家长获得相应的特教知识,为干预技能提供平台。

(四)融合学习资源,实现学校与社区资源对接

全纳导向的普通学校应克服歧视态度,创建开放社区,建立全纳社会,满足所有人的受教育权利[1]7。实现学校与社区融合是全纳型社会基本的形式。传统学校教育将学校与社区割裂,而全纳理念导向的普通学校打破学校围墙,使学校课堂与社区课堂结合。社区化的教育理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纳教育研究中心认为全纳教育应:提高学生的参与,减少由于文化、课程、当地学校社区原因而造成的排斥;强调学校在建设全纳社区中的作用,在取得成绩同时强调全纳价值[30]。学习型社区的建设既是全纳教育建设导向,也是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例如宁波达敏学校建设社区大课堂,使用生活活教材,居民以及教师开展社区化教学,实现特殊儿童的生活自理、社会适应、自食其力,提高生活质量的目标。[31]特殊教育网络资源的发展推动了开放社区建设,特别是网络课程、数字化图书馆、信息交流平台使教学突破时间、空间限制。现代化的学习型社区不再是一种想象。

四、结论

第10篇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比如工作职责,确定一下工作目标,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的明确自己的工作计划,可以先确定总的方向,再按时间分段完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上班族职员工作计划范本2022,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上班族职员工作计划1保教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生命线,优质的保教服务质量是幼儿园赖以生存的前提。上学期,我园在不断规范保教常规工作,努力提高保教服务质量,促使我园保教工作质量有大幅度提升,得到了广大家长和社会的认可,社会声誉也越来越好。本学期,我们将结合上学期保教工作查差补差,实事求实,使我园保教质量更进一步提高。

一、我园保教现状分析

1、幼儿园教育环境急需改善,在“用环境说话”、“环境育人”方面还有所欠缺。

2、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实践能力与现代化教育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对《纲要》的理解与实践中的应用还需不断深化,常规教学质量要更进一步提高;

3、在教科研中教师的研究意识还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系统性、科学性,教研活动还不够深入,还须加强创新和探索;

4、在活动的安排上,要进一步探索主题活动教学模式,灵活应用新教材。

5、新教师培训力度还需加强。

二、新学期保教工作计划

1、指导思想:

(1)坚持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努力将《纲要》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到教学管理和保教工作第一线,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得到进一步转变,深化课堂教育改革,优化幼儿一日活动教育,促进师生全面、个性化的发展。

(2)围绕“和谐、健康、快乐、启智”的办园理念,营造快乐、健康的育人环境,构建和谐、平安校园。进一步在保教常规工作中以实际行动去阐释、践行办园理念,彰显我园的办园特色。

(3)围绕“力争在省级示范园复审中一举达标”这项艰巨的目标,进一步改善办园环境、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提升保教服务质量。

2、工作目标与重点:

(1)以“幼儿园环境创设”为本学期教研主题,通过教研活动,使教师全面了解环境的教育价值,理解环境创设的重要性,形成园本文化和特色,提升办园档次。

(2)增强保育服务质量,规范保育工作各个操作环节,加强对幼儿的护理照顾,做好特殊儿童转变工作。

(3)进一步抓好常规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行为及卫生习惯,关注幼儿社会性发展,建立科学有序的班级常规。

(4)以研促教、以研兴园,充分发挥教研组小阵地作用,通过组内研讨、交流、学习,深入探讨教育策略、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常规教研的实效性和常规教学质量。

(5)营造浓厚的园文化学习氛围,倡导终身学习思想,鼓励教师通过园本培训、个人自学钻研、和利用外出学习机会,让教师学专业、开眼界、强素质,促进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

(6)重视家园联系,实现一致教育,继续以多途径、多形式增进家园沟通与协作,继续探讨多途径的家长工作,提高家长对我园工作的满意度。

(7)举办好庆“六一”大型活动,积极向社会展示、宣传我园的特色教育和保教工作,扩大社会影响。

(8)做强做大幼儿活动中心,增加活动中心特色,培养幼儿兴趣和特长。

3、主要措施及内容:

1)增强保育服务意识,规范对幼儿一日活动中的护理要求,加强护理照顾。领导多深入班级了解情况,进行实地指导,注重细节,加大对日常保育护理的督查。

2)继续加强对班级卫生消毒、

洗晒的检查记载力度,做到每日一查、每周一公示、每月一小结、每期一考核。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和规范性,进一步规范保育员对卫生消毒工作的要求。

3)关注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与成长进步,建立特殊儿童成长档案,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对特殊儿童进行心理疏导、耐心细致的照顾和教育,使他们在老师的关爱下得到转变,从而健康快乐的成长。

4)做好春季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做到宣传到位,预防及时,措施得力,控制有效。

5)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加强安全教育。教师要增强安全责任意识,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强化各项安全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杜绝重大事故发生。

上班族职员工作计划2一、建立一支团、上进、稳定而又训练有素的销售队伍。公司的发展成长首先是要用销售业绩来说话的,而要实现更高的销售目标,销售人才是关键。也许有人认为,现在汽车行业很火暴,顾客主动找上门来,所以销售人员也只是走过场,因此对销售人员的素质没有太多要求。我要说这其实是个错误而危险的观点,我们应该站在高处看问题。现在市场竞争其实日益激烈,回望__及__上半年汽车市场一直不是很景气,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渐趋理智,只有一流的销售人员才能准确有效将品牌价值、先进技术、品质服务甚至品牌的增值行为等传递给消费者,东风风行做为一个国内老字号品牌,它成熟的科技、高标准的品质、可靠的服务。这其中的东西绝不是一个普通人能表达出去的。所以我工作中的第一重点就是要建立一支既有凝聚力,又有杀伤力的销售团队,做成泰安汽车行业服务第一的团队。

1、人员的挑选我相信贵公司不乏一流的销售人才。

但是优胜劣汰,好的人才有更高的标准来衡量。我认为专业销售人才必备的五个基本素质缺一不可,那就是:正确的态度、专业的知识、销售技巧、自我约、履行职务。

2、人员的培训。

在这个信息社会,只有不断地用知识武装自己,才能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销售人员就要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信息。我们要制订好计划,定期进行专业培训。销售礼仪、产品知识、销售技巧、标准销售流程都是销售人员的必修课。在培训的方法上主要注意培训内容的系统性与连贯性,打造汽车销售的正规军。

3、建立激励机制,增加销售人员的动力。

具体操作例如将底薪+提成分解为底薪+提成+奖金,销售人员划分明确的级别(具体细节详细汇报),这样做能促进员工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公司与员工的双赢。

二、规范展厅管理:

1、推行展厅5S管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修养),打造规范化现代化展厅。

(具体细节制定计划)

2、人员规范要有详细周密的展厅值班计划分工明确,责任明确,逐渐养成良好习惯。

三、加大对风行品牌的宣传力度,提高品牌影响力,限度发挥品牌效应的作用,用品牌推动销售。我有选择地调查了数人,其中有风行车主,也有待购车族,有熟悉汽车品牌的人,也有车盲。果大家对风行这个品牌都没有过多的了解。确实,本人对风行的深入了解也是近段时间的事,大家都知道,品牌在产品的宣传中简单而集中,效果明显、印象深刻,有利于消费者熟悉产品,激发购买欲望,所以,我们日常一定要加强对风行品牌的宣传:

1、店面宣传。

包括店面里醒目的店招及平面宣传、销售人员与顾客面对面的口头宣传、印发广告资料、品牌店面标志的小礼品等等。

2、户外广告宣传。

建议在高速公路连接段或汽车城等位置至少有一个大型的、有震憾效果的东风风行的广告。

3、汽车展销。

包括每年泰安的重点车展,以及各乡镇县城巡展。风行一直是一个面向普通消费人群,定位于大众化的品牌,我们要让它更加深入人心。

(考虑到我们的市场定位及成本投入,广宣一定要节约成本花最小的成本起到最有效的效果不一定靠报纸,DM宣传,可充分利用店内现有资源进行有效的宣传)

4、让公司每位员工全员参与宣传,宣传店面及品牌,有意识的随时随地宣传,全员宣传,全员销售。

四、市场调查、分析与预测

1、知己知彼,百战不贻。

我们应对市场上我们每个车型的主要竞品做调查与分析。具体包括品牌、参数、价格、特点等,掌握这些对于我们有很大的帮助。(对竞品信息本人还有待详细了解)

2、本公司产品的卖点,消费群体及精准的市场定位。

3、对周边城市特别是同行4S店的价格、政策也应及时了解。

4、开发二级市场,充分发挥各个县城汽贸的作用,前期尽量让利于二级经销商,提高公司整体销量(具体细节制定详细计划)

五、完成销售目标。根据公司下达的销售任务,要做一个具体的布置。在时间与人员的安排都要落到实处。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的力量是无穷尽的,代好团队就是提高销量,作为部门经理,要想作好本职工作,首先必须在思想上与公司保持高度的一致。我始终认为,只有认真执行公司章程,服从公司领导,才能排除一切干扰,战胜一切困难,干好管理工作。在工作中,我坚决贯彻执行公司领导的各项指示、规定。时刻不放松学习,始终使自己的思想跟得上公司的发展。

上班族职员工作计划3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及保教主任。我深知幼儿的教育是根的教育,在本学期严格遵守教育法规,师德规范,作到为人师表。在工作中要求真、求实、求新。以积极热情的心态完成园里安排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园里各项活动。

一、教育教学工作

在教学中,为了实现有效教学必须认真备好每节课,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机会与条件,提供充足的操作材料,注意将理论贯穿于教学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认真撰写教育随笔,以提高自身能力与写作能力。了解幼儿原有知识技能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遇到的困难,并采取相应措施。激发幼儿情感使幼儿产生愉快的心境,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要积极参加公开课,多看对业务有帮助的书籍。不断拓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的活力。在教学活动中,根据班上幼儿年龄特征,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感知事物。在一日活动中注意教给幼儿初浅的、简单的生活知识经验,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处理好师幼关系,以多种形式引导幼儿有兴趣地参与活动,并主动地去学习,更好的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更好的培养幼儿全面发展能力。

二、班级日常管理

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了解自己与集体的关系,让幼儿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并乐于参加集体活动。教育幼儿关心集体,关心同伴,礼貌待人。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使幼儿养成有道德、有智慧、有礼貌的好孩子,并同家长密切联系,加强幼儿一日常规养成教育,加强幼儿幼儿各种行为习惯培养训练,使幼儿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在上学期原有基础上有一定发展。

加强晨检工作,如实填写"消毒记录"、"出勤率记录"、"交接班记录"等各项表格。做好毛巾、口杯、寝室的消毒工作。坚持用紫外线消毒,加强晨检工作,对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消毒。经常开展户外体育活动,增强幼儿体质,根据天气的变化,督促幼儿增减衣服,给生病的幼儿以特殊的关爱,按时喂药,观察孩子身体的细微变化,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三、安全工作

教给幼儿一些安全知识,强化幼儿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不吞食异物,不玩火、水、电、不从高处往下跳,不乱爬高,不吃陌生人东西,不跟陌生人走,发生危险时会大声呼救。加强一日活动各个环节的管理,做到人到心到,谨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四、家长工作

我们班孩子一部分坐通勤车,一部分家长接送。我可以利用晨送晚接时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家园同步,才可以让孩子有更大的进步。

总之,我深深的体会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我自己也要不断的洗脑,以空杯的心态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总结他人及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学习他人的长处,更好的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相信我会以饱满的热情,全新的姿态投入到自己的教育事业中。

上班族职员工作计划4一、情况分析

优势:

1、各类常规性家长工作开展有序,教师对家长工作有足够的重视。

2、幼儿园各项家园活动的开展,老师能以积极地态度面对,活动的质效受到家长好评。

3、能采用多种途径与家长进行交流与沟通。

存在问题

1、加强“家园APP”的使用率,让家园成为家园沟通的主要平台。

2、专家引领,加强对家长科学育儿方面的指导。

二、指导思想

立足本园实际,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__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为依据,幼儿园五年发展规划为目标,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能力。积极探索3—6岁幼儿家教指导工作的有效途径和形式,促进幼儿园办园水平提高;强化服务家长、服务幼儿的质量,促进幼儿园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增强家长对幼儿园的信任感;提高家长对幼儿关心的程度;强化家长教育动机;提高家教素质和家教质量。全面提高教职员工的基本素质,真正做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家长、服务于幼儿。

三、工作目标

1、结合课程,开展行之有效的社区活动,进一步加强与拓展家园、社区的活动形式与内容。

2、形成家园网络互动,拓展家园沟通的途径。

四、主要工作及措施

1、学期专题工作

2、开展“快乐半小时”家庭亲子表演活动及研讨。

上班族职员工作计划5新的一年是公司实施赶超对手的第二年,也是出成果的关键年,针对公司发展的目标将把加强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断求新求变做为服务于公司拓展的宗旨。

一、起草公司领导讲话、报告,快速而详细的记录领导讲话,并及时的以书面形式系统而准确的整理出来;工作汇报、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和以公司名义上报下发的有关文件、来往函信件等,把工作做的更加系统、全面并对过程给予详细记载,在方便回查的同时更避免了错误的发生。

二、收集、汇总公司综合性行政工作计划、总结等材料,并加以集中分类管理。将各种文件材料不仅以书面形式归整管理,而且同时均以电脑文件的`形式全面存储。在拟定、修改和审核公司性规章制度方面,也不断深化了解相关法规政策,在具体工作时将其用活用好并用更加细致规范的态度来加以对待。

三、协助领导做好办公会议及全公司性行政会议、大型综合性活动的有关准备工作,加强与各方面的沟通与合作,建立起良好的伙伴关系,进一步提高各类活动给公司带来的效益,协助领导谋求与其更加长远的发展空间。做好记录,草拟纪要,检查、催办会议决定等事项,制定详尽的工作计划表,让工作开展起来条理清晰、仅仅有条。

四、掌握好尺度,运用好政策从严谨出发,协助领导做好公司公文的审核把关工作。

五、进一步加强公司公文的签收、登记、传送、催办、归档及保密等管理工作。

第11篇

工作计划的本身就是一个框架,只有把工作放在框架里,才能从各个方面进行全盘考虑和分析评估,对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或问题设置应对预案。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写工作计划的模板,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写工作计划的模板1新的一年是公司实施赶超对手的第二年,也是出成果的关键年,针对公司发展的目标将把加强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断求新求变做为服务于公司拓展的宗旨。

一、起草公司领导讲话、报告,快速而详细的记录领导讲话,并及时的以书面形式系统而准确的整理出来;工作汇报、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和以公司名义上报下发的有关文件、来往函信件等,把工作做的更加系统、全面并对过程给予详细记载,在方便回查的同时更避免了错误的发生。

二、收集、汇总公司综合性行政工作计划、总结等材料,并加以集中分类管理。将各种文件材料不仅以书面形式归整管理,而且同时均以电脑文件的`形式全面存储。在拟定、修改和审核公司性规章制度方面,也不断深化了解相关法规政策,在具体工作时将其用活用好并用更加细致规范的态度来加以对待。

三、协助领导做好办公会议及全公司性行政会议、大型综合性活动的有关准备工作,加强与各方面的沟通与合作,建立起良好的伙伴关系,进一步提高各类活动给公司带来的效益,协助领导谋求与其更加长远的发展空间。做好记录,草拟纪要,检查、催办会议决定等事项,制定详尽的工作计划表,让工作开展起来条理清晰、仅仅有条。

四、掌握好尺度,运用好政策从严谨出发,协助领导做好公司公文的审核把关工作。

五、进一步加强公司公文的签收、登记、传送、催办、归档及保密等管理工作。

六、针对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将以精、细、准为原则同时迅速的办理好。

写工作计划的模板220__年马上就要结束了,行政部作为公司的后勤保障部门,在过去的一年中为公司的发展默默的付出着,在集团领导的带领下,做出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之处,现将20__年行政部工作汇报如下:

一、档案管理方面

1、归档

档案管理一直是行政工作中比较薄弱的一项工作,20__年第四季度开始,行政部依据相关规定并结合各部门工作中的实际情况,逐渐确定了各部门档案的归档范围和档案管理的规范性。

2、管理

根据公司管理制度要求,档案实行统一领导、集中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行政部对档案室重新做了调整,档案柜也重新分配,并且设定了兼职档案管理员,负责对本部门所存档案及时归档和借阅等工作,并做有档案借阅登记。

二、办公设备管理方面

为了统一管理、控制成本,公司所有办公设备由行政部经过货比三家后,统一采购验收入库后按需配置到各部门,并且监督管理。公共办公区域办公设备由行政部统一管理,所有办公设备的耗材皆由行政部管理配备。

三、办公用品管理

公司各部门的办公用品都实行由部门按需申报,行政部统一后按需采购、入库,各部门按要求领用。办公用品的发放、采购和管理,建立办公用品台账和领取记录。

四、会议管理

会议管理是行政工作的一部分,做好公司会议及其他各部门会议的组织和后勤服务工作。落实各类会议的会前准备、会后的会议纪要的整理及发送各部门等工作。

五、制度的建设

配合总经理在原制订的各项规章制度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包括《办公用品管理办法》、《公司车辆管理办法》、《办公区域卫生管理办法》、《招待用品管理办法》、《办公室用电安全规范》、《文件签批流程》、《证照管理标准》、《网购管理办法》、《印章的管理标准》、《办公室卫生检查扣分管理制度》、《会议管理办法》等等。根据企业现状,进行修改和完善,近期已将公司新的规章制度制定出来,下一步就需要相关领导进行会审。

六、车辆管理

为领导和员工提供便利的交通工具是行政部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后勤保障更是一项重要工作,20__年开始,行政部保障了各部门员工外出工作的便利,员工满意度也得到提升。一年来,行政部结合工作实际,在车辆管理的方面,达到一车一人,定期保养,责任到人的管理方式,车辆的高效管理,为公司各项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七、网络管理

为了保障集团的日常办公,加强公司现代化办公需求,本年度OA办公进行试用阶段。对各部门办公设备的配置保养和维修。保证各部门的通讯和网络畅通。

八、总结:存在的困难与不足

(一)困难:

1、行政部较频繁的人员流动,带来工作不连续的问题。

1)人员的变动造成个别工作的中断,如:工作交接的不顺畅,各项记录的不完善。

2)办事风格的不同,也容易引发多方面的不适应。

2、公司的阶段性发展带来的整体认识偏差及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

1)各方面还是更习惯把行政部作为单纯的服务职能来对待,

2)公司目前所处的阶段,有规范管理的必要性,但这种必要性还没有达到普遍感到“急迫”的程度。在整体氛围可有可无的情况下,工作推进的难度可想而知。

3、现行及试行制度本身尚待完善,由此可能引发的问题。

例如:工资福利制度的改革、财务报销制度的改革等。

(二)不足:

1、团队建设、内部管理尚有不足。

1)由于行政部管理幅度较宽(行政部现在涉及的工作已经越出了单纯一个部门的范围)、事务性强,需要部门员工普遍做到一专多能,且相互之间有团队、补位意识。这一点上还需进一步加强。

2)行政部内部管理,如车辆、人员管理、文件传递等,仍有提高的余地。

2、责任心、责任感有待进一步加强。

1)行政部工作“即时重要”的性质,决定了工作琐碎但责任重大的特点。

2)部门内个别岗位尚存在人员不足等问题,

3、服务意识与服务水平尚待提高。

1)目前部门个别岗位服务意识不足,需要提高工作责任心。

2)服务水平与服务技能有直接关系,好在部门员工普遍悟性较强,且大部分均有上进心。

九、小结

行政部在公司安排的任何工作中一定要首当其冲。困难是存在的,现实的,难免的;我们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但行政部有决心也有信心迎难而上,在伴同公司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整体提升!20__年已经过去,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围绕公司中心工作,克服缺点,改进方法;深入调研,掌握实情;加强管理,改进服务;大胆探索行政部工作新思路、新方法,促使行政部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为公司的健康快速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写工作计划的模板3一、加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及宣传

企业文化是公司文化,是老板的文化。是企业中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企业成员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它包含价值观,目标,行为准则、管理制度、道德风尚等内容。它以全体员工为工作对象,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和文化娱乐,交心联谊等方式,以限度地统一员工意志,规范员工行为,凝聚员工力量、为公司总的战略目标服务。

二、优化后勤保障

没有后勤的保障,就保证不了生产稳定正常的进行。要保证公司稳定正常的生产经营必须要有一个坚强的后勤做后盾。势必首先制定相关制度,优化对食堂,宿舍,水,电,办公用品的监管。优化零星修缮,部分固定资产的的申报监管,优化卫生,环境,车辆等监管(按程序)。

1、加强行政岗位责任制、完善行政岗位制度。

2、加强行政后勤岗位责任制、完善行政后勤岗位制度。

3、加强行政总务岗位责任制、完善行政总务岗位制度。

4、加强保位(保安)岗位责任制、完善保安岗位制度。

5、加强财产管理及零星修缮、完善财产管理及管理制度。

6、加强食堂、宿舍、水、电及办公用品领取等监督管理措施,完善管理制度

7、加强车辆的停放工作。

8、加强环境卫生的监督管理

9、做好与公司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工作。

三、强化安全保卫

评比一个企业的强大,好坏,盈利,亏损,就在于这个企业势必是具备有一个安全感。所以要安全就得强化公司员工的安全意识、提高保安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加强“四防”工作,落实保安管理制度,培训提升保安队长的管理水平。加强对人员进出,公务访客,车辆物品出入,消防安全。做好防火、防盗、防灾,防破坏、防职业安全事故等管理。同时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贯切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创造一个安宁祥和的工作,生活环境,保证公司财产和公司员工的人身及合法财产的安全。

1、建立健全安全保卫管理制度,落实安全生产经营责任制。

2、建立健全消防安全制度,强化消防安全管理,管理到位、层层落实到人,层层签订责任书。

开展消防灭火演练。

四、开展员工思想教育培训工作。

1、公司形象教育培训。

2、员工行为礼仪教育培训。

3、办公职场的教育培训。

4、安全教育培训。

五、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临时工作任务。

写工作计划的模板4保教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生命线,优质的保教服务质量是幼儿园赖以生存的前提。上学期,我园在不断规范保教常规工作,努力提高保教服务质量,促使我园保教工作质量有大幅度提升,得到了广大家长和社会的认可,社会声誉也越来越好。本学期,我们将结合上学期保教工作查差补差,实事求实,使我园保教质量更进一步提高。

一、我园保教现状分析

1、幼儿园教育环境急需改善,在“用环境说话”、“环境育人”方面还有所欠缺。

2、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实践能力与现代化教育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对《纲要》的理解与实践中的应用还需不断深化,常规教学质量要更进一步提高;

3、在教科研中教师的研究意识还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系统性、科学性,教研活动还不够深入,还须加强创新和探索;

4、在活动的安排上,要进一步探索主题活动教学模式,灵活应用新教材。

5、新教师培训力度还需加强。

二、新学期保教工作计划

1、指导思想:

(1)坚持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努力将《纲要》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到教学管理和保教工作第一线,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得到进一步转变,深化课堂教育改革,优化幼儿一日活动教育,促进师生全面、个性化的发展。

(2)围绕“和谐、健康、快乐、启智”的办园理念,营造快乐、健康的育人环境,构建和谐、平安校园。进一步在保教常规工作中以实际行动去阐释、践行办园理念,彰显我园的办园特色。

(3)围绕“力争在省级示范园复审中一举达标”这项艰巨的目标,进一步改善办园环境、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提升保教服务质量。

2、工作目标与重点:

(1)以“幼儿园环境创设”为本学期教研主题,通过教研活动,使教师全面了解环境的教育价值,理解环境创设的重要性,形成园本文化和特色,提升办园档次。

(2)增强保育服务质量,规范保育工作各个操作环节,加强对幼儿的护理照顾,做好特殊儿童转变工作。

(3)进一步抓好常规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行为及卫生习惯,关注幼儿社会性发展,建立科学有序的班级常规。

(4)以研促教、以研兴园,充分发挥教研组小阵地作用,通过组内研讨、交流、学习,深入探讨教育策略、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常规教研的实效性和常规教学质量。

(5)营造浓厚的园文化学习氛围,倡导终身学习思想,鼓励教师通过园本培训、个人自学钻研、和利用外出学习机会,让教师学专业、开眼界、强素质,促进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

(6)重视家园联系,实现一致教育,继续以多途径、多形式增进家园沟通与协作,继续探讨多途径的家长工作,提高家长对我园工作的满意度。

(7)举办好庆“六一”大型活动,积极向社会展示、宣传我园的特色教育和保教工作,扩大社会影响。

(8)做强做大幼儿活动中心,增加活动中心特色,培养幼儿兴趣和特长。

3、主要措施及内容:

1)增强保育服务意识,规范对幼儿一日活动中的护理要求,加强护理照顾。领导多深入班级了解情况,进行实地指导,注重细节,加大对日常保育护理的督查。

2)继续加强对班级卫生消毒、

洗晒的检查记载力度,做到每日一查、每周一公示、每月一小结、每期一考核。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和规范性,进一步规范保育员对卫生消毒工作的要求。

3)关注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与成长进步,建立特殊儿童成长档案,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对特殊儿童进行心理疏导、耐心细致的照顾和教育,使他们在老师的关爱下得到转变,从而健康快乐的成长。

4)做好春季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做到宣传到位,预防及时,措施得力,控制有效。

5)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加强安全教育。教师要增强安全责任意识,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强化各项安全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杜绝重大事故发生。

写工作计划的模板5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及保教主任。我深知幼儿的教育是根的教育,在本学期严格遵守教育法规,师德规范,作到为人师表。在工作中要求真、求实、求新。以积极热情的心态完成园里安排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园里各项活动。

一、教育教学工作

在教学中,为了实现有效教学必须认真备好每节课,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机会与条件,提供充足的操作材料,注意将理论贯穿于教学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认真撰写教育随笔,以提高自身能力与写作能力。了解幼儿原有知识技能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遇到的困难,并采取相应措施。激发幼儿情感使幼儿产生愉快的心境,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要积极参加公开课,多看对业务有帮助的书籍。不断拓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的活力。在教学活动中,根据班上幼儿年龄特征,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感知事物。在一日活动中注意教给幼儿初浅的、简单的生活知识经验,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处理好师幼关系,以多种形式引导幼儿有兴趣地参与活动,并主动地去学习,更好的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更好的培养幼儿全面发展能力。

二、班级日常管理

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了解自己与集体的关系,让幼儿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并乐于参加集体活动。教育幼儿关心集体,关心同伴,礼貌待人。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使幼儿养成有道德、有智慧、有礼貌的好孩子,并同家长密切联系,加强幼儿一日常规养成教育,加强幼儿幼儿各种行为习惯培养训练,使幼儿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在上学期原有基础上有一定发展。

加强晨检工作,如实填写"消毒记录"、"出勤率记录"、"交接班记录"等各项表格。做好毛巾、口杯、寝室的消毒工作。坚持用紫外线消毒,加强晨检工作,对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消毒。经常开展户外体育活动,增强幼儿体质,根据天气的变化,督促幼儿增减衣服,给生病的幼儿以特殊的关爱,按时喂药,观察孩子身体的细微变化,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三、安全工作

教给幼儿一些安全知识,强化幼儿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不吞食异物,不玩火、水、电、不从高处往下跳,不乱爬高,不吃陌生人东西,不跟陌生人走,发生危险时会大声呼救。加强一日活动各个环节的管理,做到人到心到,谨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四、家长工作

我们班孩子一部分坐通勤车,一部分家长接送。我可以利用晨送晚接时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家园同步,才可以让孩子有更大的进步。

总之,我深深的体会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我自己也要不断的洗脑,以空杯的心态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总结他人及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学习他人的长处,更好的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相信我会以饱满的热情,全新的姿态投入到自己的教育事业中。

写工作计划的模板6一、情况分析

优势:

1、各类常规性家长工作开展有序,教师对家长工作有足够的重视。

2、幼儿园各项家园活动的开展,老师能以积极地态度面对,活动的质效受到家长好评。

3、能采用多种途径与家长进行交流与沟通。

存在问题

1、加强“家园APP”的使用率,让家园成为家园沟通的主要平台。

2、专家引领,加强对家长科学育儿方面的指导。

二、指导思想

立足本园实际,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__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为依据,幼儿园五年发展规划为目标,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能力。积极探索3—6岁幼儿家教指导工作的有效途径和形式,促进幼儿园办园水平提高;强化服务家长、服务幼儿的质量,促进幼儿园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增强家长对幼儿园的信任感;提高家长对幼儿关心的程度;强化家长教育动机;提高家教素质和家教质量。全面提高教职员工的基本素质,真正做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家长、服务于幼儿。

三、工作目标

1、结合课程,开展行之有效的社区活动,进一步加强与拓展家园、社区的活动形式与内容。

2、形成家园网络互动,拓展家园沟通的途径。

四、主要工作及措施

1、学期专题工作

2、开展“快乐半小时”家庭亲子表演活动及研讨。

写工作计划的模板7一、销售工作策略、方针和重点

为确保销售工作具有明确的行动方向,保证销售工作计划的顺利开展和进行,销售部门特制定了相应策略和方针,用以指导全年销售工作的开展。

1.销售部门工作策略:

要事为先,步步为营;优势合作,机制推动。

要事为先:分清问题轻重缓急,首先解决目前销售工作中最重要、最紧急的事情;

步步为营:在解决重要问题的同时,充分考虑到公司的战略规划,在解决目前迫在眉睫的问题同时,做好长远规划和安排,做到有计划的层层推进。

优势合作:充分发挥每个销售人员的能力,利用每个销售人员的能力优势为团队做贡献;

机制推动:逐步建立解决问题和日常工作的常态机制,通过机制推动能力养成、管理改善和绩效提高。

2.销售部门工作方针:

以提高销售人员综合能力为基础,逐渐形成销售工作常态机制,并最终提高销售人员和部门门的工作绩效。

3.销售部门工作重点:

1)规划和实施销售技能培训:强化销售人员培训,并逐步形成销售人员成长机制。

2)强化销售规划和策略能力:注重销售的策略性和销售的针对性(每接待一个客户都需要策略、。

3)规范日常销售管理:强化销售日常管理,帮助销售人员进行时间管理,提高员工销售积极性和效率。

4)完善激励与考核:制定销售部门日常行为流程绩效考核。

5)强化人才和队伍建设:将团队分组,组长固定化,垂直管理,并通过组长的形式逐步发觉团队中的管理人才。

二、销售部门工作计划

1.建立一支熟悉业务而相对稳定的销售团队

一切销售业绩都起源于有一个好的销售人员,建立一支具有凝聚力,合作精神的销售团队是企业的根本呢,在明年的工作中建立一个和谐,具有杀伤力的团队作为一项主要的工作来抓。

2.完善销售制度,建立一套明确的业务管理办法。

完善销售管理制度的目的是让销售人员在工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提高销售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因此不能单凭业绩来考核为尺度,应该从以下几方面:

(1)(出勤率、展厅5S点检处罚率、客户投诉率、工装统一等。

(2)业务熟练程度和完成度,销售出错率。业务熟练程度能反映销售人员知识水平,以此为考核能促进员工学习,创新,把销售部门打造成一支学习型的团队。

(3)工作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如果一个人能力越强,太对不正确,那么能力越强危险就越大。有再大的能耐也不会对公司产生效益,相反会成为害群之马。

(4)KPI指标的完成度。例如留档率,试乘试驾率,成交率等

3.培养销售人员发现问题,总结问题。

不断自我提高的习惯

培养销售人员发现问题,总结问题目的`在于提高销售人员综合素质,在工作中能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并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业务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

4.建立新的销售模式与渠道。

把握好制定好保险与装潢的销售模式,做好完善的计划。同时开拓新的销售渠道,利用好公司现有资源做好店内销售与电话销售、邀约销售、车展销售等之间的配合

5.专职专业,强化对拓展客户资源的利用率。

销售部门电话客户资源、汽车之家网站、车贷网络客户等不被重视,准备开展销售电话专人接待,专人回访,专人营销,电话营销,此人为两个组的组长,负责把网络的资源和客户信息进行记录和收集,并将顾客邀约到店。业务指标由销售经理直接考核。

写工作计划的模板8一、总体目标

通过去乡镇进行汽车销售巡展和发宣传单活动,一是扩大汽车销售市场,从城区扩展到乡镇,使乡镇具备购车能力的客户,可以在家门口买到称心满意的汽车,从而增加公司经济效益。二是扩大公司声誉,不仅使城区客户知道我们公司,也使乡镇客户知道我们公司,在扩大公司声誉的同时,提升公司经济效益。三切实提高自己与整个销售团队的服务水平、服务能力,增强服务形象和体现服务价值,达到“服务好、质量好、客户满意”的目标,从而助推我们公司汽车销售业务平稳较快发展,为公司创造良好经济效益。

二、汽车销售巡展

去乡镇汽车销售巡展时间定为个月,即从月起至月止,做到每个乡镇开展一次汽车销售巡展,大的乡镇汽车销售巡展时间为7-10天,小的乡镇汽车销售巡展时间为3-5天。积极与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联系,确保汽车销售巡展顺利进行。在汽车销售巡展中,挂横幅、树彩旗,营造一定声势,吸引众多客户前来观看、洽谈、购买,突出我们公司“方便、快捷、优质”的经营服务理念,让广大乡镇客户对我们公司有更为直观的认识,真正把公司品牌驶入广大乡镇客户的心中。

三、发宣传单活动

在去乡镇汽车销售巡展中,要抓住一切场合和有利时机,开展发宣传单活动,把宣传单发放给广大乡镇客户,做到边发放边宣传。在发宣传单活动中,着重提高客户认知度,扩大我们公司的汽车消费群体,增强公司品牌影响力。同时树立优良服务意识,认真细致为客户做好全方位服务,积极向客户讲解汽车相关知识以及使用特点,使越来越多的客户了解我们公司,愿意到我们公司购买汽车,成为我们公司的合作伙伴。

四、树立信心,排除万难,全面完成任务

当前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激烈,充满机遇和挑战。去乡镇进行汽车销售巡展和发宣传单活动肯定会遇到许多困难,我要树立信心,坚决执行公司的各项工作决定与工作措施,想方设法,排除万难,争取完成汽车销售巡展和发宣传单活动任务,力争取得优异成绩。

五、加强团队建设,确保活动顺利

搞好汽车销售巡展和发宣传单活动,团队建设是根本。在实际工作中,我要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与建议,充分调动每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做到全体人员同呼吸,共命运,团结一致,齐心协力,认真努力做好汽车销售巡展和发宣传单活动。在活动中,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管理,规范工作,强化措施,不出现以外事故,确保活动顺利开展,圆满完成,取得实际成效。

写工作计划的模板9一、建立一支团、上进、稳定而又训练有素的销售队伍。公司的发展成长首先是要用销售业绩来说话的,而要实现更高的销售目标,销售人才是关键。也许有人认为,现在汽车行业很火暴,顾客主动找上门来,所以销售人员也只是走过场,因此对销售人员的素质没有太多要求。我要说这其实是个错误而危险的观点,我们应该站在高处看问题。现在市场竞争其实日益激烈,回望20__及20__上半年汽车市场一直不是很景气,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渐趋理智,只有一流的销售人员才能准确有效将品牌价值、先进技术、品质服务甚至品牌的增值行为等传递给消费者,东风风行做为一个国内老字号品牌,它成熟的科技、高标准的品质、可靠的服务。这其中的东西绝不是一个普通人能表达出去的。所以我工作中的第一重点就是要建立一支既有凝聚力,又有杀伤力的销售团队,做成泰安汽车行业服务第一的团队。

1、人员的挑选我相信贵公司不乏一流的销售人才。

但是优胜劣汰,好的人才有更高的标准来衡量。我认为专业销售人才必备的五个基本素质缺一不可,那就是:正确的态度、专业的知识、销售技巧、自我约、履行职务。

2、人员的培训。

在这个信息社会,只有不断地用知识武装自己,才能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销售人员就要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信息。我们要制订好计划,定期进行专业培训。销售礼仪、产品知识、销售技巧、标准销售流程都是销售人员的必修课。在培训的方法上主要注意培训内容的系统性与连贯性,打造汽车销售的正规军。

3、建立激励机制,增加销售人员的动力。

具体操作例如将底薪+提成分解为底薪+提成+奖金,销售人员划分明确的级别(具体细节详细汇报),这样做能促进员工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公司与员工的双赢。

二、规范展厅管理:

1、推行展厅5S管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修养),打造规范化现代化展厅。

(具体细节制定计划)

2、人员规范要有详细周密的展厅值班计划分工明确,责任明确,逐渐养成良好习惯。

三、加大对风行品牌的宣传力度,提高品牌影响力,限度发挥品牌效应的作用,用品牌推动销售。我有选择地调查了数人,其中有风行车主,也有待购车族,有熟悉汽车品牌的人,也有车盲。果大家对风行这个品牌都没有过多的了解。确实,本人对风行的深入了解也是近段时间的事,大家都知道,品牌在产品的宣传中简单而集中,效果明显、印象深刻,有利于消费者熟悉产品,激发购买欲望,所以,我们日常一定要加强对风行品牌的宣传:

1、店面宣传。

包括店面里醒目的店招及平面宣传、销售人员与顾客面对面的口头宣传、印发广告资料、品牌店面标志的小礼品等等。

2、户外广告宣传。

建议在高速公路连接段或汽车城等位置至少有一个大型的、有震憾效果的东风风行的广告。

3、汽车展销。

包括每年泰安的重点车展,以及各乡镇县城巡展。风行一直是一个面向普通消费人群,定位于大众化的品牌,我们要让它更加深入人心。

(考虑到我们的市场定位及成本投入,广宣一定要节约成本花最小的成本起到最有效的效果不一定靠报纸,DM宣传,可充分利用店内现有资源进行有效的宣传)

4、让公司每位员工全员参与宣传,宣传店面及品牌,有意识的随时随地宣传,全员宣传,全员销售。

四、市场调查、分析与预测

1、知己知彼,百战不贻。

我们应对市场上我们每个车型的主要竞品做调查与分析。具体包括品牌、参数、价格、特点等,掌握这些对于我们有很大的帮助。(对竞品信息本人还有待详细了解)

2、本公司产品的卖点,消费群体及精准的市场定位。

3、对周边城市特别是同行4S店的价格、政策也应及时了解。

4、开发二级市场,充分发挥各个县城汽贸的作用,前期尽量让利于二级经销商,提高公司整体销量(具体细节制定详细计划)

五、完成销售目标。根据公司下达的销售任务,要做一个具体的布置。在时间与人员的安排都要落到实处。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的力量是无穷尽的,代好团队就是提高销量,作为部门经理,要想作好本职工作,首先必须在思想上与公司保持高度的一致。我始终认为,只有认真执行公司章程,服从公司领导,才能排除一切干扰,战胜一切困难,干好管理工作。在工作中,我坚决贯彻执行公司领导的各项指示、规定。时刻不放松学习,始终使自己的思想跟得上公司的发展。

写工作计划的模板10一、以客户为中心,做好结算服务工作

客户是我们的生存之源,作为营业部又是对外的窗口,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行的信誉

1、我行一直提倡的“首问责任制”、“满时点服务”、“站立服务”、“三声服务”我们将继续执行,并做到每个员工能耐心对待每个顾客,让客户满意。

2、随着金融业之间的竞争加剧,客户对银行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不单单在临柜服务中更体现在我行的服务品种上,除了继续做好公用事业费、税款、财政性收费、交通罚没款、bsp航空等结算外,更要做好明年开通的高速公路联网收费业务、开放式基金收购业务、证券业务等多种服务品种,提高我行的竞争能力。

3、主动加强与个人业务的联系,参与个人业务、熟悉个人业务以更好为客户服务。

虽然已经上了综合业务系统,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还没有能做到真正的综合,是我营业部工作的一个欠缺。

4、以银行为课堂,明年我们将举办的银行结算办法讲座,增加人们的金融知识,让客户多了解银行,贴近银行从而融入到我行业务中。

5、继续做好电话银行、自助银行和网上银行的工作,并向优质客户推广使用网上银行业务。

二、强内控制度管理,防范风险,保证工作质量

随着近年来金融犯罪案件的增多,促使我们对操作的规范、制度的执行有了更高的要求

1、督促科技部门对我营业部的电脑接口尽快更换,然后严格按照综合业务系统的要求实行事权划分,一岗一卡,一人一卡,增强制度执行的钢性,提高约束力。

2、进一步强化重要环节和重要岗位的内控外防,着重加强帐户管理(确保我行开户单位的质量)和上门服务。

3、进一步加强会计出纳制度,严格会计出纳制度的执行与检查,规范会计印章和空白重要凭证的使用和保管。

4、重点推行支付密码器的出售工作,保证银企结算资金的安全,进一步提高我行防范外来结算风险的手段。

5、规范业务操作流程,强化总会计日常检查制度以及时发现隐患,减少差错杜绝结算事故。

6、切实履行对分理处的业务指导与检查。

7、做好会计核算质量的定期考核工作。

三、以人为本提高员工的全面素质

员工的素质如何是银行能否发展的根本,在目前人员流动频繁的情况下我营业部急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队伍:

1、把好进人用人关。

银行业听着很美,其实充满竞争和风险,所以到我营业部需要有一定的心理素质和文化修养。在用人上以员工的能力且要能发挥员工潜能来确定适合的岗位,从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2、加强业务培训,这也是明年最紧迫的,现已将培训计划上报人事部门,准备对出纳制度、支付结算办法、综合业务系统会计制度、新会计科目等基础知识以及各种新兴业务进行培训。

3、在人员紧张的情况下仍要加强岗位练兵,除了参加明年的技术比武更为了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

4、勤做员工的思想工作,关心鼓励员工,强化员工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