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5 17:32: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的教学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教育学课程文化性的研究背景
教育学是师范类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自进入到近现代社会之后,教育学研究方向体现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融合,因此教育学教学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综合知识的讲述,由于这一学科与自然科学及实证科学不同,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教育学研究的方向、层次也发生了改变,与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密切契合,更体现了教育学历史文化变迁的继承性和创新性。由此可见,在教育学融入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仅仅将教育学当成是基础教育知识构成的静态系统,在课程中讲授不变的基本原理、原则,不仅难以适应日益更新的教育学理论知识体系,而且导致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不能正确运用教学理论处理教育问题等现象。为进一步完善教育理论体系及解决这一冲突性教育问题,应当将教育学的文化性作用凸显出来,将教育学理解成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知识体系,把教育学更多地和教育实践相互联系起来,着力文化内涵建设与学习,丰富教育学文化底蕴,加强逻辑思维的辩证性[1]。
二、教育学教学需要凸显文化性的原因
(一)能够让学生养成正确的教育理想
从教育学教学目标的角度上进行分析,教育学文化融入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业务水平,教育学文化不仅承载静态教育学逻辑体系的综合、归纳、传授,还承担历史背景分析的植入、理性分析。鉴于此,教育学的教学工作体现了综合性和特殊性特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仅仅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讲授教育学理论知识体系,没有有的放矢开展实践活动与原理的融合,难以满足新时期的教育要求。教师应在教育学教学中凸显文化性,并以教育学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为基础内容,推动教育学教学的横向联系和纵向发展[2]。纵观教育学事业的发展进程,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学的理论体系有着全面的掌握,并对完善教育理论、运用教育理论解决教育实践问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对教育事业有着由衷的热爱之情。兼具有文化性教学的优秀教师对学生教育理想的形成及塑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推动学生形成健康的教育个性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榜样的示范者。教师的一言一行将在无形中传递给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的行为习惯。教师良好的品格,对学生品格及个性的养成具有深远的意义。在这里所说的教育个性,从知识结构的角度上分析,其实就是哲学、心理学以及历史学等知识的融合体,知识结构的多样性及知识面的广度、宽度是成为优秀教育工作者必备的条件。为此在教育学教学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应采取多种举措、多管齐下、融通多个学科,完善教师教育学理论知识体系,为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更强的竞争力、综合力、创造力,奠定稳固的教育学理论知识体系及文化内涵。
三、教育学教学中凸显文化性的方法
(一)大力弘扬人文精神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弘扬人文精神,让学生正确理解教育学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提升学生分析、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陶冶爱国情操,促使学生更好地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于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学生难以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遇到教育问题时,生搬硬套教学原理,不能科学地运用发展的教育理论解决问题,人文精神更是无处体现。
(二)有效整合各种课程资源
从教育学的角度上进行分析,课程资源应以多元化的形式展现出来。作为从事教师工作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应当正确认识课程资源的作用及价值,为日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出调整。如果想要在教育教学中将文化性充分展现出来,教师可以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作为出发点,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将科学、艺术以及人文等领域中的课程资源有效整合起来,为各个课程之间的融合做出保证,有效弥补现行教育制度当中的缺陷,解决以往分科教学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将教育学课堂教学转变为学生获取灵感的场所,让教育学的人文性及个性大幅增强[3]。
(三)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做改变
人文精神培养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注重的是理解与感悟,并不是单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需要深入把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人文精神,使其可以在学生的理想信念中渗透。传统教学理念认为:知识来源于书籍,教学来源于教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是基本职责,仅仅依靠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整合教育学与边缘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时俱进,用运动、变化、发展的思维正确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是反思教学的重要方式,促进教学相长。
(四)积极构建学科内部知识体系
在分科教学体系的影响之下,大部分学生仅重视学科自身的知识逻辑体系,不会对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从系统的角度上来看,各个学科内容之间有一定的关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科的逻辑体系,而且须将各个学科间的联系凸显出来,逐渐推动课堂教学内容向着系统化的方向发展。教师应将教材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课堂教学作为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内容,在向学生传授各个知识点的过程中,致力于发展德育,从而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协调发展,为学生人文素养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将教育学教学中的文化性充分展现出来。
(五)凸显教育学的民族特色
以往教育民俗被认为是不成熟的教育理论知识,常常被排除在教育学理论知识体系之外,但是,广大劳动人民日常生产生活中创造并使用的教育方式、制度以及故事等等,都是重要的教育文化内容。教育民间文化也是教育理论的重要来源。各国教育历史、民族文化的特征各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民族特色。作为一名教师,应当详细对民族文化教育知识进行分析,才可以为日后更好完成教育工作做出保证[4]。
四、结语
[关键词]网络技术研究性学习思想政治课
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同年6月,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确定了基础教育的改革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纲要》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而网络技术为主导的信息技术教育和研究性学习又成为其中的亮点。
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学生的自主性、操作性学习为基础,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独自自主开展研究,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的层面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地接受转向主动地探究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享受极大的信息资源的同时,学习手段、学习过程、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大大的改变。网络技术教学就是以网络技术为物质手段,学生自主化学习,对需要的网络信息进行查找、筛选、核实、分析、研究,用网络信息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研究精神,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网络技术学习有关的问题。基于网络技术的研究性学习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的。
一、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整合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
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可能性与现实性。研究性学习,网络技术都是教育科研领域两个崭新的课题,探究二者在特定学科教学中的关系,对于更好的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
1、国家教育行政强制力与政策指导为开展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年1月国家教育部决定,研究性学习成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重要内容,列为必修课,教育部还专门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施行)》,要求各学校从年9月开始实施,对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特点,学习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实施、评价、管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年10月,教育部决定从年起利用5到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提出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目前,各校、各地区都在加快教育信息化,尤其是网络技术应用的进程,探索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的人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由此拉开帷幕。
2、网络技术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许多地区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其中教育资源的匮乏显得尤为突出。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研究性学习需要更为集约丰富的共享资源,包括需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丰富的导师资源,导师资源可以通过专门师资培训和能力应用培训实现,而信息资源可以通过网络实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与主导,在应用教学中具有如下特点:
①集约化的丰富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和智慧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坚实基础。
②网络资源具有共享性、大量性和广泛传播性的特点。
③网络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建构主义在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过程的同时,强调学习者的“协作”和“对话”,可以使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入,认识更全面;而且,资源的共享和时空的超越决定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更多自由选择机会。
④网络化学习的特点。网络化学习具有图文、音频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界面;网络能为学生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记忆特点的、以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学生可以查阅和访问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多种信息源,必要时可以从该信息源复制、下载所需的软件和资料。
3、以网络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教学中,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途径,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这种建立在“以教师为中心”靠灌输传授的教学模式中,学习的过程被理解为被动的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这种教学、学习模式的优势十分明显,却又存在严重的弊病: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器的地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完全忽略,甚至被压抑。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的新的学习方式,它注重学生动手实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与学的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相长教学环境,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技术本身就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手段之一,它要求研究性学习的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信息的搜索、整理、挖掘,以利于自身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学习效率。
可见,无论是研究性学习,还是网络技术教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重视教学、学习主体(学生、教师)的主体性、主动性,崇尚学习过程的自主、创造。
二、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的探讨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实际教育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它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地参与整个明日的社会”。的确,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给教育工作者以新的挑战;如何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随时代步伐,着力教育改革,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另一方面,全国上下兴起以改革课程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改革方兴未艾。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已经续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基础教育的研究热点。传统的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只注重确定知识传授,“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培养的学生是一种继承型、“知识”型人才,而非创造型、实践型人才。研究性学习,使学习的组织、单位、学习内容、形式、学习的周期、评价,教师与师生关系等教学元素发生了质的变化,向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与方法冲突,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
1、我国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现代教育的悖向性。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体现了国家、社会对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从学生能否有效地接受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理解国家社会对自己的德育要求的角度来看,必须强调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即应当充分重视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学生今天能否适应社会生活。思想政治课本身又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时代性、前瞻性和社会性特点,与时代和社会息息相关,与个人成长息息相关,从这个角度上出发,思想政治课的组织与教学应该是开放的、发展的,并且是使受教育者个体(学生)融进教学环境,接触生活、社会的过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与塑造完整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社会、国家是一致的,而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为考试而学,为考试而教”,教学的基础性在歪曲目的驱动下彻底毁灭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思想政治课与机械“倒灌”的教学方式教学,师生关系被禁锢在输入与输出的简单系统性,缺乏反馈、信息,学生思维僵化,实践能力差,创新与创造能力意识薄弱,培养一批又一批机械的“知识”型人才。
从20世纪90年代全球第三次教育改革浪潮至今,各国教育改革此起彼伏,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更是层出不穷,改革的焦点集中在课程的更新上。
在全球出现“教育战略热”和以“新国民精神”为主的新教育理念浪潮的大环境,我国教育以服务实现中华民族现代化为根本目标,教育改革和发展出现了如下趋势: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创新教育,从产学研分离走向产学研一体化,从学历型社会走向学习型社会,从教育国家化走向教育国际化,从封闭教育手段走向教育信息化,从教师的知识传承走向引导创新,从办学体制单一走向多元化,从集中统一模式走向非均衡发展模式。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理念,让学生适应以新科技革命为主导的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来临具有深远而中大的意义。
2、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的整合与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一致。
(1、)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在中学各门学科中,思想政治课与社会变革的联系最为紧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关注时事、政治理论的新动向,研究性学习主张探究社会生活,能迅速而直接地直接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学习的过程和终结又能把研究性的成果得以展现和评价,保证学习内容的更新,时代性得以体现。而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网络巨大的信息量,使网络技术教学能在巨大信息量的前提下开展学习活动,网络的同步新闻、滚动信息保证了学习者涉足知识的时效性。
(2、)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开放性的要求。一方面,当代中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较多地接触日新月异的现实收获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中学德育教学注重培养完善人格,发展个性,而德育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和基本点。无论是中学生接触社会社会、了解时事,分析问题,培养完善德育,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通过政策粉丝、社会调查,具体通过研究性学习和网络技术开拓视野,发展兴趣,完善人格。
(3、)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实践性的要求。研究性学习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在指导学生对研究专题(课题)的选择和研究方案的设计,着眼强化学生实践意识,提高学习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感性体验的机会和途径,如社会调查、模型模具的制作和建造、热点问题研究等等;而网络技术教学尤其是泛义上的信息技术教学,同样需要较强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教育、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到学习网站建立,资源库、网络平台营运,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参与其中,充分体现实践性。
(4、)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综合性的要求。思想政治课的综合性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教学要求、目的上的综合性。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所涉及的面都是相当广泛的,既可以是传统学科,也可以是新兴学科;既可以是科学方面,也可以是人文方面;既可以是单科性,也可以是综合性,充分照顾不同学习主体、学习内容的具体学习条件下的不同需要。另外,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质和综合行为素质,在这个层面上,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另外,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思想政治教学学习评价体系改进,与具体相关学科融合与综合,推崇人本主义理念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3、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具体运用
(1、)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施过程。根据研究性学习特点与网络技术教学的要求,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实施的流程可以分为:研读(初学)教材——确立课题——制定方案——指导并开展研究——成果表述与评价,共五个阶段,具体实施简单介绍如下:
研究教材。这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它决定着以后学习开展的内容、手段、过程,甚至最终的成果表述。按照经验,研读(初学)教材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朗诵、表演、图片展示、“修改”教材等形式进行。通过研读教材,使学生对教材对所需要再深入学习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能明确教材中的难点和疑点,从而研究课题奠定学习基础。
确立课题。选择课题应当以课本知识为依托,关注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趋势与走向。一般说来,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手段,确定课题可以教师选题,学生选题等形式进行。在实际的操作中,无论是教师选题还是学生选题,教师应当着力指导学生侧重一个方面作为研究方向,依据具体、可行、新颖、现实的原则,确立学习课题。
制定方案。在确定研究学习课题之后,学生依据分组,各个课题小组结合自己的课题构思、目的、目标等,查询资料、调查访问,确定自己课题小组的具体研究内容,写出课题研究方案,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应当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各课题小组子课题的研究方案,以便进行课题的开题论证与评审。
指导并开展研究。在前面的几个准备环节之后,便进入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质阶段,既开展学习活动。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常用的研究方法,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调查法、咨询法等,以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开展学习。其次,要求学生制定一个学生目标,学生就可以上述目标和方案进行自主研究学习。在获取所需的信息之后,要对已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综合。研究成果的表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教师要教会学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
成果表述与评价。这是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水平会因此而得到提高。常见的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交流方式有研究,论文、多媒体、表演、展览,成果可以同网页(校园网)展示,体现网络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优越性。
(2、)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实例。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的学习形式不仅是开放的,而且还是多种多样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最好是由学生从显示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课题,教师可以指导,也可以推荐课题,凡是与思想政治课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大胆地运用两项教学技术,发挥学生主动性,实施研究性与网络技术教学。
本文以“加入WTO对我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例,对在网络技术教学条件下的研究性学习作一简单叙述。
[1]研究课题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了解“入世”对我市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的影响,尤其是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网络信息处理与现实生活的体会,着力解剖“入世”后,同学们身边的微妙变化和对未来形势的展望。
[2]研究课题的具体实施:
阶段一:准备和指导。专门安排一节课,介绍该课题的研究意义、程序,对于开展研究性学习较晚的学校,可请校外的专家或其他有经验的人员做一个专门讲座,对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知识做必要的辅导。同时,向同学们展示有关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成功案例,以便于同学理解和增强实验信心。
阶段二:设计方案,开展研究。首先,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我国为争取“入世”所做的努力,“入世”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入世”我国在经济、教育、社会等领域将实现怎样的改变与为“入世”条款做怎样的承诺。其次,了解本市的经济基本概况,尤其是对本市历年经济的发展,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如属于什么产业结构、出口和对外贸易占全市的经济总量是多少、国有企业的改制和效益如何等等)。最后,把收集和整理的资料进行汇总,开展研究(研究的方法这里不作赘述,可参考有关开展研究性学习常规方法进行),得出结论,在研究的基础上,写出研究报告。
阶段三:评价与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应该先进行自评,总结整个研究过程的不足与成功;然后,有条件的学校通过校园网上的论坛、BBS、留言板进行交流,也可向有关媒体(如报纸、杂志、有关网站)投稿,尽量使成果得到最高效的展示。
摘 要:如何提高幼儿教育的效率和效果一直是教育的重难点,本文结合游戏教学方法,分析了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给出了游戏教学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教学;重要性
游戏对于幼儿教育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不仅能够帮助幼儿愉悦身心,同时好的游戏还有助于开发幼儿的智力,大大巩固了教学效果。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如果能恰当地引用游戏,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水平,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也是非常有益的。从当前的现状来看,游戏教学已经开始逐渐渗透到幼儿教育当中。
一、游戏教学的重要性
1.作为理论知识的补充
从小的方面划分,游戏教学的目的还是有区别的。从教学内容上讲,游戏教学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部分,由于幼儿对好多概念都比较陌生,如果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不仅枯燥乏味,幼儿的掌握程度也无法保证。这样就需要其他方式来辅助教学,游戏教学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幼儿在游戏中有了更多的自,有了更自由的提问空间,通过游戏将实践与理论联系起来,既收获了游戏的快乐,又学习到了真正的知识。
2.锻炼幼儿的表达和学习能力
游戏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在不同的游戏当中,幼儿可以亲自参与到每个环节中去,亲自感受游戏的魅力,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还能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小伙伴们的交流,还能锻炼彼此的沟通能力,这样很多能力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传统的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不能够很好地让幼儿亲自感受游戏的乐趣。游戏教学还能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提高生活技能和本领
游戏中蕴涵着许多常识性的知识,这些知识在游戏中呈现往往会让幼儿更容易接受,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生存本领和技能。让他们真实地去接触游戏,既激发了他们求学好问的好奇心,也给他们解决了平时生活中的一些疑问。比如,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用具的了解,避免了他们接触危险的可能性,也能加深他们的记忆,为今后的使用奠定基础。游戏教学不需要完成家庭作业,幼儿是非常愿意参与的,自然而然地也就掌握了更多的生活常识
二、游戏教学的实施措施
1.做好游戏的设置,增加趣味性
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他们可能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针对他们的这一年龄特点,在设置游戏时,教师应该注意到可能存在的问题,引导幼儿试着去提出问题,让他们不仅敢于提问,而且要善于提问,这样在生活中就能够养成多提问题的好习惯。游戏还不能和生活脱节,一定要让幼儿有着很深的理解,不能太抽象,过于抽象就有可能导致幼儿失去做游戏和学习的动力,阻碍他们的健康发展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好的游戏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求知欲望,还能激发他们深入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游戏的设置也要力求简单,可操作性强,不然幼儿很容易丧失做游戏的热情,增加他们的挫败感。
2.尊重幼儿在游戏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游戏教学的目的是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当中学习知识,打破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但也正是因为游戏教学的新颖性,难免会有一些不足,如能否落实好寓教于乐,能否让幼儿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因此教师在进行引导时,一方面要给予足够的指导,另一方面还应该让幼儿有足够的空间去发挥,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并且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
3.注重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幼儿是祖国未来的栋梁,首先具备的就是创新能力。游戏教学也应该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渗透到幼儿教育的很多方面。教师需要通过正确的启迪,帮助幼儿形成创新意识,并且将他们可以创新的空间拓展到最大。例如,教师和幼儿进行拼接组装的游戏时,教师不能仅仅要求幼儿循规蹈矩,而是给予他们鼓励,让他们自由地去发挥,摆出各种各样的空间组合。在做游戏的过程当中还可以多提问题,教师要肯定他们善于思考、敢于表达的求学精神。
综上,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势必将会起到非常关键的推动作用,幼儿在学习中感受到了游戏的快乐,又在快乐当中学习到了知识。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充分开发幼儿的想象能力,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特点安排合适的游戏内容。设计合理的游戏内容意味着幼儿可以获得相应能力的提高,包括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创造能力,既接近了幼旱纳活,又使得他们的身心得到了愉悦,有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从长远的角度考虑,有利于幼儿未来的学业发展和在社会上的立足。
一、教师重“教”向重学生“学”的转变
当代中学美术教育课程标准已经指出,现在的美术教科书都比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参与表现与鉴赏活动欲望的思想,这一角色的转变,充分发挥了学生在美术课程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创造了发现自己个性和创造能力的空间。这样使得学生们在表现过程中真正感受到创造的喜悦,在自己制作的过程中发现艺术的丰富性、深度以及魅力。这一点的发展正是美术教育在制作创作领域中突飞猛进的结果。说实在话,美术是一门很特殊的学科,单纯依靠老师的教是无法激起学生广泛的兴趣,只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美术的魅力就是体现在运用、制作、创作的活动过程中,而从事这一过程的是学生,因此学生的“学”便提高到一个高度,成为美术教学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一环。发展到现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求知欲,这不仅对于美术学科的学习,对于其它学科的发展也是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的。
二、教师要专研美术教材与音乐的融合
以往,美术课和音乐课是各属一家的,而现在中学的美术教材中却将美术和音乐融合为一体构成了我们现在的艺术课。教材里面,美术和音乐分别以一个个小单元互相交叠穿插出现,让学生得到视、听觉美的全面感受,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尝试,开辟了艺术教学在新世纪新课程中的新的天地。让学生内在思想与感情得以表现,进而发展他们的个性。学生在追求美好事物的同时,也能洞察音乐的韵律和调和,从中又感受到情感的线条和协调色彩,动感地带。而在动感和美妙的音乐氛围中挖掘美的内涵,真的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说实话,音、美本一家,将它们割裂开来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错误。你说美妙的音乐、动人的舞蹈、感人的戏剧中没有透漏出美的含义吗?而精彩的绘画中,强烈的色彩、振奋人心的设计中没有音乐的动感在里面吗?一个好的网站,精彩的图片、完美的排版、优美的文字、动听的音乐,都是构成一个成功网站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将美术、音乐的融合作为艺术课向学生传导,不仅锻炼了学生,也给老师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给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和深度。
另外,音乐、美术在融合的同时,自身内容也在不断地改进和提高。如美术除了保留传统的美术史(古今中外历史),美术作品的欣赏、素描、水彩绘画外,新增加了雕塑、工艺设计、建筑设计、动感网页制作等一些很新潮的内容。而音乐中除了保留传统的音乐歌曲外,新增加了各民族的舞蹈(傣族舞、新疆舞蹈、藏族舞蹈),地方戏剧(包括沪剧、昆剧、越剧、京剧、黄梅戏),世界性舞蹈(有伦巴、芭蕾舞、恰恰、街舞)等一些很独特、时尚的内容。同时美术与音乐的内容还作了融合,如描绘京剧的脸谱,画出芭蕾舞的造型,舞蹈中服装的穿着,颜色的搭配。走进大自然中聆听大自然的音乐,描绘大自然的风景等。这些都是新课程中艺术课的新特征、新特点。这些新发展是值得肯定的,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见证。
三、教师对于学生作品的评价方式多元化,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中给学生布置美术作业就象一件任务一样,只求数量,不求质量,一味让学生临摹书上现成的作品而忽略了学生在艺术活动中的创新。而现在就学生作品来看,非常全面地从色彩、形状、构图着眼,并表现在创作作品中的美感特征为标准,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美学知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善用各种美术材料,从而创作出具有美感的作品。新的评价标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是值得肯定的。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技、信息都飞速发展的世纪,美术教育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跟上时代的步伐。本着创新和跨越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挑战,并树立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我认为新世纪下,中学美术教育发展的新的方向应该是:
(一)进一步确立与终身学习,信息化发展相对应的美术教学目标,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美术的生命就在于和社会的接轨,离开了社会生活这片土壤,美术就如一朵枯萎的花朵毫无生气可言。适应社会,就要适应广大人民的口味,生产的产品,创作的绘画作品要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甚至它还可以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因此落实在美术教育中,为了培养新世纪的优秀人才,教学目标要与信息化社会发展密切联系。
(二)不应该忽略美术的历史潮流,要注重发掘其中所包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中国有着悠久而古老的文化传统,作为中国的炎黄子孙,都应该了解一点中国古老文化的底蕴,并可以向国内甚至国外传播中国的艺术渊源和艺术精髓。贯穿在我们的美术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是永远不可缺少的。
(三)更加重视美术与日常生活的关联,美术的本义就是美好,因此创造美妙的东西、创造美好的生活是它最基本的要求,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不能分开。所以美术教育中应该贯穿一些和日常生活联系的知识,才能发挥它的本质含义和现实意义。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丰硕的成果,但是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深刻剖析了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制在人才个性化教育和实践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加强个性化教育和实践教育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 个性化 实践教学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的高等教育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高考招生录取人数从1979年的28.4万人到2012年的685万人,增长了24倍。高等教育扩招使得更多的人接受了教育,也改变了命运。但是现行的教育体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68%。在经济快速发展,人才急缺的中国,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却不能充分就业,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窘境,说明大学教育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的大学教育,从教育的目的,方法,手段都存在改进的可能。
许多天赋异禀的孩子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本科乃至硕士教育之后大多往往成为了庸庸碌碌之辈。在我看来,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教育意识的问题。常年的应试教育导致一个奇怪现象:高中的教育是为了分数、本科的教育是为了工作、而或许只有小学甚至是幼稚园中的教育是更接近于教育本身。而更加令人可悲的是,现在的小学教育也披上了“功利”的外衣,无休止的奥数班、无休止的加课、无休止的拖堂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即“小升初”。通俗的讲就是小学升初中考试中的那个分数。也就是说,如果达不到相应的分数,一个12岁的孩子,可能面临无学可上的境地。这就是我们真实的教育,我们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它,那边是 — “功利”。教育的目的是功利的、教育的方式是功利的、教育的途径是功利的、教育的本质也是功利的。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创私学,广收门徒,号称弟子三千,达者七十二,他的教育主张、教育目的、治学方法,直到今天仍然闪耀着思想的光辉。 在其一生的教育工作中,总结出了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教育理念,那就是“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何为“有教无类”, 孔子此语的本义便是: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庶鄙,不论种类、族类。任何人都有受到教育的权利。在孔子的学生当中,甚至有小偷和盗窃犯。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此粗鄙之人都能够享受教育的权利,而在今天,一个正值花季的少年却因为分数不够、没有关系、没有金钱而无法继续求学,这是多么的可笑而荒谬。那么什么又是:“因材施教”呢?我们知道教学活动不同于一般的生产活动,它的教育对象是各个不同的有着独立意识的人,这就决定了教学活动中不能用同一种方式、方法同时教育好所有的受教者。孔子很早就注意到这一点,并创造性地施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看看我们今天的教育,从我们上小学第一天起,就是一个老师在课堂上面对所有的学生喋喋不休50分钟,如此往复不停的持续了16年。而就是这样的“一言堂”成为了我们16年间主要的教育方式。这恰恰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什么是教育,在我看来,教育是心与心的沟通,而绝非仅仅知识的传播这样简单。如果教育的本质只是在传播知识的话,那么在课堂上放一个录音机,甚至一个电脑视频就足矣了,还需要老师干什么?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首先是让一个学生成为一个完整健康的人,其次才是让其掌握一门技能。而前者相信才是老师这一神圣职业更应担当的重任。
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是我们真正所需要的呢?这里本人所倡导的教育必须和实践相结合,脱离实践的教育应称之为“说教”,而说教正是我国教育方式的最大败笔。那么什么又是具有实践意义的教育呢?这里我举一个例子予以说明,众所周知,在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有一人名曰司马懿。司马懿一生功勋卓著,战功赫赫,人称之“上马拿刀、下马拿笔,文武全才”。而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的两个儿子司马昭、司马师继承了父亲非凡的素质和能力,最终为司马氏家族建立西晋王朝铺平了道路。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司马懿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呢?而这对我们今天的大学教育又有什么样的启发呢?从三国的历史中我们会发现,司马懿走到哪里总是会把两个孩子带在身边,无论是上朝、为官、还是带兵打仗。其根本目的是让其一生的惊涛骇浪都让两个孩子与自己一起去经历,只有经历过风雨之后,才能长成参天大树,而温室里养成的永远是一颗纤弱的小草。我们把司马懿的这种教育方法称之为“实践训练法”。我认为采用实践训练法对于改革现在的教育体制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有人可能会说,学校就是做学问、搞科研的地方,再说也没有那个条件去实践。但我认为这是一个教育意识的问题。实践训练并不是说让学生在课堂上实际的操作,而是从实践的角度出发理解和感悟所学到的知识。要知道,理论不是孤立存在的,理论来源于实际,而又高于实际,因此它具有指导实际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要“接地气”。何为“接地气”?那就是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来理解和感悟知识。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 如果我们把这里的“鱼” 比作是知识,那么“渔” 则可以代表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也就是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而“欲”则是获取知识的欲望和灵感。鱼、渔、欲三者孰重孰轻恐怕一目了然,而我们做老师的如果能够通过对知识的讲解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技巧甚至是学习的欲望,夫复何求。
如何通过实践训练法的方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能够获得学习的方法和求知的欲望应该说现今为止在教育领域还是一个非常前沿的课题,但同时对于大力提倡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人文创新的今天,又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出发,说明了个性化教育和实践意识在教育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实践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陕西 西安710054)
一、语文教学中“教育性和趣味性”的内涵
在语文教学中,“教育性”是本质的一种特征,语文教师通过语文教学传输给学生一定的语文知识。另外,还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灵,教导学生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教育的内容,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语文教学中教育性的内容和主要特点。
此外,除了“教育性”,还有“趣味性”的特点。语文教师讲授语文知识,不应该只是一味地、枯燥无味地灌输,而应该让课堂生动活泼起来,多教授学生感兴趣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对待语文的审美情趣及综合素养。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育性”与“趣味性”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趣味性很浓的讲解,成功地教授给学生语文知识。这样让学生有很丰富的体验,真正地让语文学习成为一门让人享受的课程。
二、为什么要注重“教育性和趣味性”的教学功能
在语文教学中,“教育性”和“趣味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甚至是评判语文教学实践是否合格与优秀很重要的一个标准。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成长成才,教育学生成为一个综合素质很强、能够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缺失了教育功能的语文课不能称之为语文教育,任何时候,教育性的功能是最本质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缺失了趣味性,语文教学才会成为枯燥无味的“灌输”。这样的教育方式,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甚至有可能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反感。在这种情况下,不利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不利于践行新课标的有关精神,不利于深化语文教学实践与改革。
三、怎样让语文教学更好地达到“教育性和趣味性”的效果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学会在语文的阅读、写作等各个版块中,渗透进更多优秀的思想。不仅仅是让学生单纯地学习语文的表达,而应该将它与爱国主义情操、团队意识、民族情感等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吸收有助于提高自己综合素养与情操的东西。
其次,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避免“知识面窄”的现象,尽量让学生学到多元化的语文知识。比如,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学点“四书五经”以及中国其他传统文化知识。可以让学生练毛笔字、学习朗诵、表演小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到的语文知识面会很“广”,避免了狭窄性,受到的教育会更加广泛。
然后,还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念,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语文的学习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而是终身的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可以让学生一生保持一个学习的状态,积累更加丰富的语文知识,为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保障幼儿游戏的权利
当我们去逛超市的时候,我们总会在儿童玩具区看到一些孩子对玩具爱不释手的场景。然而,我们很多家长却限制孩子玩玩具,因为他们觉得孩子整天玩玩具,以后的学习会受影响。其实,家长们大可不必过分担心,对于孩子来说玩具也是他们学习的一种方式,还会有助于他们的智力开发,如果家长一味地限制孩子玩玩具只会扼杀孩子的天性。要想让孩子有一个健康、自由的成长学习环境,家长们就应当保护孩子玩玩具的权利,而不是剥夺这种权利。
二、推动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由于儿童年龄的限制,他们还不具备成熟的心智及对事物的分析理解能力。他们想要了解、学习、熟悉一种事物,通常都是从最基本的操作和对事物长时间的观察开始。所以,依据儿童的特性,幼儿园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全面考虑教具的合理使用。教具对于儿童来说既是他们的玩具更是他们的“玩伴”,同时,也为他们了解事物和熟悉事物提供了参考。相比教科书,教具更容易激发儿童动手、动脑的兴趣。因此,针对儿童这个特殊的年龄段,幼儿园要合理科学地利用教具这种教学辅助工具。正如上面所提到的,教具并非是单一的。教具可以分为“显在教具”和“潜在教具”,这就决定了并非所有的教具我们都可以在市场上买到。这就要求幼儿园充分利用一些资源来自制教具,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特征和幼儿园的实际情况来自制一些教具。在开展自制教具活动中,可以让所有的小朋友都积极地参与进来,这样既保障了孩子游戏的时间,还为幼儿园节省了成本。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活动,可以培养小朋友动手、动脑的习惯。
三、走可持续发展的幼儿教育之路
如今,我国各行各业都在提倡可持续发展,幼儿园也不例外。在全社会都在提倡可持续发展,杜绝浪费,倡导节约的大环境下,幼儿园的自制教具应符合时展的要求。自制教具可以实现资源的二次或多次利用,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资源,同时还减少了幼儿园的成本开支。而且,在自制教具的活动中,老师可以将这种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传达给小朋友,让他们从小养成节约、环保的好习惯。这也是我国幼儿园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四、继承文化传统的需要
教具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出不同阶段人们的思想及智慧,教具也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幼儿教育的发展,教具承载着一定的历史文化。对于这种文化我们有义务去传承,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满足现代幼儿教育的需求。
五、促进家园合作
通常情况下,幼儿园都会组织亲子活动。幼儿园可以在亲子活动的项目设计中设计一个亲子自制教具的环节,可以让孩子和父母充分互动,让孩子在完成自制教具的过程中有一种自豪感。这种家园式合作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和信心培养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小朋友的天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幼儿园老师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幼儿园要定期举办幼儿老师的培训教育活动,不断提高老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为小朋友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七、教具制作应统一标准
关键词:小学教育;师生关系;重要性
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两大主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两者处于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的相对位置,导致教师和学生先天就处于不平衡状态。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平等性,使得如何处理师生关系成为诸多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小学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中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教学目标顺利达成的关键所在。
一、能够有效的拉近师生距离
小学生处于人生的起始阶段,其年龄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多数小学生一方面对于教学充满好奇心,但是另一方面对于教师总会有一定的畏惧之情。这种情况下如果在没有处理好师生关系的情况下就盲目的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教师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获得学生的尊重、认可和信任,增强孩子对教师的依赖性,如此一来在课堂教学中孩子能够顺利的融入教学氛围中,而不是始终因畏惧之心游离在教学之外。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主动的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进行交流,从而使得学生产生一种被尊重和被重视的感受,从而有效的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以笔者为例,有一次在接待新生的时候,笔者发现孩子始终躲在父母的背后,与他交流也得不到回应。这种情况下笔者灵机一动,针对孩子的书包说到:“好别致的书包,我也想买一个,就是不知道在哪买?”,孩子马上用自豪的语气回答“这是妈妈亲手做的,买不到的”,然后笔者就接着孩子的回答进行交流起来,从书包谈到文具,再到玩的游戏等,很好的消除了孩子对陌生环境的畏惧感,获得了孩子的认可。事实上,受年龄的限制,大多数孩子虽然对外界人和事都持有一定的好奇心和畏惧感,但是只要教师能够以真诚的语言主动和学生互动交流,是很容易获得孩子的认可的。当然,年龄较小也很容易导致孩子对教师信任因一句话、一件小事就消失殆尽,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尽可能采取措施的维护师生关系,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和采取教学策略,从而让他们更乐意在学习中获得教师的肯定与鼓励。
二、能够及时的掌握学生情况
对学生学习、生活状况的把握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虽然说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观察来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也能够通过与家长的交流来掌握学生的生活状况,但是一方面教师精力的有限性,另一方面学生生活的独立性使得教师对于学生情况的把握往往是片面的,这就需要教师尽可能的与孩子进行交流来获取信息。这种情况下,良好的师生关系毫无疑问能够更好的让孩子在交流时敞开心扉的将自己遇到和看到的事情和教师分享,并在一个相对轻松的心理状态下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此外,良好的师生关系也能够保证孩子在遇到生活和学习上困难的时候第一时间向教师求助,从而有效的避免一些校园安全问题的发生。在教学中笔者曾有过相同的事件不同的结果的经历。同样是家庭父母吵架,其中一个孩子由于和教师关系较好,因此第一时间向教师寻求帮助,在家访之后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另一个孩子由于性格较为孤僻,教师对其注意不多,随着父母吵架次数的增多最后竟然选择了离家出走,虽然最后及时的在同学家找到了孩子,但是带来的教训却是极为深刻的。如果教师能够处理好和每一个孩子的师生关系,那么很多问题就不会再发生,例如同学之间的打架、校园安全问题、家庭问题等。从这个角度来说,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获得孩子认可的基础,孩子的认可则可以保证教师为孩子的成长进行全方位的护航。
三、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很多教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课堂难以控制的情况下,有的教师轻轻的一句话就可以将教学拉回到正常的轨道中,有的教师无论采取怎样的措施都难以获得成效,甚至出现师生冲突现象。究其原因就在于是否处理好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一方面能够促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富有激情的进行授课,另一方面学生也乐意去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从而确保了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和教学质量的不断的提高。相反,师生关系较为冷淡的情况下,很多小学生对教师没有足够的认同感,在教育教学中往往是自顾自的做自己的事情,对教师的课堂活动完全不予理睬,甚至会出现唱反调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不仅影响了教育教学的开展,也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长期下去教学质量出现不升反降的现象。不同于中学和大学课程,小学教学内容相对较为简单,教材的设定也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主,而建立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则可以确保小学生在课堂上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师所设置的各种活动,从而使得小学生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掌握相应的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有助于孩子养成正确的人际观
众所周知的是,小孩子有两个重要的榜样,一个是家长,另一个则是教师。对于小孩子来说,教师对师生关系的处理往往会影响到其未来的人际交往观,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曾花费十年对学生人际交往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小学阶段能够和教师友好相处的小学生在未来十年之内能够结识到更多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朋友,相反在小学阶段和教师冲突不断的学生在未来也难以获得别人的认可。由此可见教师对小学生人际观的影响,教师采取各种措施例如交流的时候尽可能的站在小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以真诚的语气、平等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那么学生在未来走入社会之后也必将受到教师的影响,能够有效拓展自身的人际交往范围,获得他人的认可。
作者:王海霞 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教场小学
参考文献:
[1]陈年喜.浅论师生关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06.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重要性
随着新课标理念的不断深入,实验教学在初中化学教育的重要地位日益显著,然而我国现今的初中化学教育中实验教学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针对这些不足,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实验教学对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性,以求引起初中化学教育的重视,进而完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争取更好的提升初中化学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化学实验学习奠定夯实的基础。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发展现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不断发现规律、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探索规律的一门实验性学科,化学这门学科特有的“神奇”化学反应现象总是能够引人入胜,吸引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实验动手环节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发散自我创新性思维,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我。初中是学生化学学习的起步阶段,对学生将来的化学学习起着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新课标提倡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我国初中化学教育体系也在新课标的呼吁下得到逐渐完善,然而在个别学校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力度还不达标,存在仅仅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教学、忽视实验教学等现象,若缺乏对初中化学的实验教学力度,会大大阻碍学生在化学实验学习的动手实践能力发展,打消学生对初中化学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上述现象,本文探讨总结了关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几点建议,以求提升初中化学的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我国初中化学教学发展。
二、实验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鉴于初中化学教育中实验教学的发展现状,分别从实验教学在提升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发展学生独立思维形成、提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锻炼自作能力出发,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进行以下探讨: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化学特有的实验现象总能处处引人入胜,通过演示实验的教学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和热情,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思维随着实验教学的进行不断自我发散,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积极学习化学。例如,在学习钠与盐酸发生置换反应时,会生成大量气泡,反应结束后,钠消失的无影无踪;燃烧剧烈的火柴在放入装满二氧化碳的瓶内时,会瞬间熄灭;没擦干的小刀在火上烘,刀的表面会变蓝;削皮的苹果放在空气中会变色等,这些神奇的化学现象可以极大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刻维持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然而这些现象若是仅仅通过书本上的文字或者某张图片传达给学生,很难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反应的精髓,通过演示实验可以真正的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反应的神奇所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在观看完演示实验后,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化学反应的原理进行讲解,令人难忘的化学反应现象极大地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2.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同学们沉浸在化学实验神奇的现象时,教师可以及时将实验教学与书本知识教学相融合,将实验想象和课堂知识联系起来,进而避免学生处于盲目的看热闹的状态。在实验教学前,教师可以做好学生的准备工作,让学生能够明确实验目的,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观看实验现象,结合书本知识不断的进行自我提问、自我思考,在实验结束后,总结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在课堂上积极寻找答案,同学们也可以将自己的问题与大家分享,在团队小组中进行讨论。通过实验教学,学生们对化学的学习态度,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这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在实验教学中加入师生互动环节,同学们相互探讨问题的环节,设置答案不唯一,有理即可的开放性问题,来活跃学生们的思维,以保证时时刻刻抓住同学们的注意力,保证学生在化学实验教学的时间内,可以提高听讲效率,集中自我注意力,随时准备回答老师和同学的提问,在实验演示时积极思考问题,进而培养自我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提升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角,讲解化学知识点占据了课堂的很大部分,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突破被动学习的限制,对化学的学习完全遵循教师的路线,完全处于被动的位置,实验教学的出现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窘境,提升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例如,在学氧化碳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引入动手实验环节,鼓励学生组建讨论小组,实验前组内讨论二氧化碳具有怎样的性质,明确实验目的后分组进行试验,将燃烧的火柴放入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内,观察火柴的燃烧情况,再通过组内讨论将结果总结下来交给教师检查。在这样的实验教学模式下,学生有效的占据了化学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按照自己的思维路线探讨问题,这对提升创新思维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4.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验教学的主体就是学生,在初中化学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化学实验中,真正做到用实践检验真理。化学实验的操作技能、步骤方法是学生今后实验的基础,教师在讲解完实验注意事项后,要对学生实验方法、实验步骤进行详细说明,学生从准备实验用品、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到清理实验现场,亲力亲为,逐渐培养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经验的积累,这对巩固学生理论知识,锻炼自我的动手实践能力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学生今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夯实的实验基础。
三、增进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
化学作为一门实验学科,无论是在工作生活、工业生产、军事医用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实验教学在化学教育中又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实验教学的大力推广,极大地提升了初中化学的教学质量、初中化学的学习效率,推动了我国化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为学生今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夯实的实验基础。初中化学教育应该大力提倡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动手实践能力,以求培养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顺应21世纪人才素质全面化的时代潮流,为我国的化学事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四、结论
实验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准备实验、进行试验、完成实验,不断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学以致用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千奇百怪的实验现象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学生作为实验教学的主角,在学习中时刻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增强学习效率,学生可以通过自我提问、自我思考来不断培养自我的独立思考能力,真正做到按照自己的思维路线探讨问题,夯实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进一步锻炼自我实践操作能力,发散自我的思维方式,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沈建玲.实验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5年9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5.
[2]孟建山.浅谈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J].学周刊,2015,(03):71.
母语教学,通俗地说,就是教会学生正确使用普通话和书写规范汉字。口语交际与写作都是用语言来进行交流、沟通的母语活动,而这一母语的运用过程,往往是老师教学重难点,学生大多存有畏难情绪,造成习作及口语交际难以突破的困难,在民族地区农村学校这一现象较为明显。因此,民族地区农村学校课堂教学中更应该注重母语教学。笔者认为母语教学不仅应该在课堂上渗透,也应该在课外使用,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的理论,更应该营造语言环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练习和巩固,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
一、农村学校学生普通话现状
在民族地区农村学校,学生只在课堂上甚至是语文课上才会使用普通话。因为四川话有很多前后鼻音不分、平翘舌不分、“h”“f”不分等现象,所以学生学习普通话比较困难。而语文课是教给学生语言文字知识,使他们具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一门基本课程。语文课历来讲究听、说、读、写四样功夫,就其中听、说、读三样都是需要用说才能完成,也就是说能正确“说出来”占了大部分。而单靠每天的语文课来完成“说”是完全不够的。比如,就我所刚接班的三年级学生来看,在语文课上也存在着用普通话表达困难、运用能力差的现象,常常用方言来回答我的提问,因此,我就要求他们在学校上学期间必须使用普通话,但我的要求刚一提出,就有学生用四川方言回答:“说不来的嘛。”其实不是他们不会说,是没有形成一个语言环境,他们害怕说,甚至是羞于说。因此,给他们创设一个语言环境来练习用普通话进行语言表达显得至关重要。
二、母语教学的重要性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说普通话,用规范汉字”是当前语言文字工作对学校、机关、媒体等提出的基本要求。“说普通话”包括“掌握普通话”和“使用普通话”两个方面的要求。在正式场合和公众交际场合能否自觉地使用普通话,是一个人是否具有国家意识、法制意识和现代意识的具体表现。因此,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教育的同时,都应该注重母语教学的渗透。有些数学老师认为教普通话是语文老师的责任,因此在数学课中就使用方言,以致学生使用普通话的机会就更少了。当学生在用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就很难把方言中的一些词汇转化为普通话词汇。各级各类学校在普及普通话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历史责任。全社会普及普通话的基础在于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普及普通话要做到“三纳入一渗透”,就是要求学校把普及普通话纳入培养目标,纳入管理常规,纳入教师基本功训练,渗透到德智体美和社会实践等各项教育活动中。
1.课堂教学
学校是学生学习、练习普通话的主阵地,学校如果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普通话语言环境,经过长时间练习就会逐渐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运用文字的能力。语言是思维的主要载体之一,如果学生在口语交际时能正确流利的使用普通话,边说边思考就能把作文的大体结构说出来,学生的作文水平也会有很大提高。同时,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对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有所提高,进而也能促进学生阅读时更好的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意思,由此可见母语教学的重要性。
2.社会效应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它的来临,意味着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将成为经济发展最基本的资源和生产最基本的要素。正确的语言表达能促使思维开拓,从而达到创新。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是语言,所以我们不能忽视母语的教学。更要重视应用,学校是学生能应用母语的最佳场所,所以母语教学不应只停留在课堂,而应遍及整个学校教育。
三、提高母语教学的重要渠道
1.教师的示范作用
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学校可以采取众多有效的措施,如:举行故事会、演讲比赛等。但是,我认为,在众多环节中的主导者是教师,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所以我在学校就让学生在课堂下也运用母语,带头在平时的课间休息、校园内与学生的对话使用普通话,鼓励学生参与到普通话的应用中来。
对于小学生来讲,眼睛和耳朵是他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通道。不管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他们都会无意识的模仿,不知不觉中,学生与他们身边教师的行为模式就会非常接近。因此,教师的影响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教育学生的全部内容可以归纳为一句话――改善和提高自己。因此,母语教学的责任在每一位教师的肩上,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2.学生的参与效应
在教育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风格,直接影响学生如何获得知识。何谓“学习风格”?学习风格就是指一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接收信息、保留信息、处理信息的主观方式。为了让学生更有效率地学习,教师必须了解他们拥有的不同学习风格。有了这个理解,教师将能够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传统上,有四种不同类型的学习风格:
一、视觉学习风格
视觉学习风格是教学环境中,占三分之二数量的学生最常用的学习风格。在普遍遇到的教学环境里,学生容易接受视觉信息,学生让学习的内容在脑海中形成可视化,把学到的东西组成图像、符号、颜色、片段,体现出较高的效率; 这在更高的等级尤其如此。视觉学习风格与听觉或动觉学习不同,视觉学习风格依赖于查看信息,无论它是写在书中,显示在插图上还是投影在屏幕上。依赖阅读作业,工作表或其他传统课程元素的教师通常只吸引那些依赖视觉学习风格的学生。一些最常见的教学技术允许学习这种学习风格的学生取得成功。视觉学习风格的学生比较喜欢理科。喜欢从事画家、设计师、技术员等工作,可以采用看电影、电视、幻灯、计算机、展览会等视觉呈现方式进行辅助学习。
依靠视觉学习风格的学生通常称之为视觉学习者,我们应经常努力使他们的头脑中的内容可视化; 当学习测试时,例如,许多人承认能够准确地看到答案在页面上的哪里,使用这得出正确的响应。视觉学习者经常沿着教科书走,或训练自己保持他们的眼睛在插图或地图上; 这种做法可使他们能够专注于提供的教训。教练应该注意减少视觉学习者的注意力。通过将它们安置在远离窗户或教室前面的位置,他们不会因为他们在外面看到的东西或他们面前的人正在做什么而分心。颜色编码笔记,在书的边缘书写笔记或突出相关信息也是视觉学习者可以并入以增加其成功的可能性的成功策略。
二、听觉学习风格
听觉学习风格是三种学习风格之一,它允许学生通过听觉信息学习,而不是看到或行动。
在听觉学习风格中,个体在接触到他们可以听的东西时学得最好; 无论是歌曲,一段音乐还是录音演讲,表现出听觉学习风格特征的个体都需要听到某些东西来保留信息。读书或表演场景并不能帮助有这种学习风格的人; 听到读出的故事或说话人物的对话是更有效的教学手段。学习内容经过教学者的讲解后,他们容易理解记住。听觉学习风格的学生,比较喜欢文科。
依靠听觉学习风格的学生通常称之为听觉学习者,听觉学习风格对于教师来说,吸引具有听觉学习风格的学生可以很简单。为学生提供录音的副本或允许他们下载播客是一种策略,可以使教学更有意义。通常,依赖于听觉学习风格的学生,可能看起来好像是盯着空间; 如果他们被布置了阅读任务的作业,他们很容易变得无聊或分心。教他们如何在自己的头脑中朗读一些东西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方法; 允许学生形成小组完成作业任务,他们可以互相阅读。几乎任何课程都可以适应依靠听觉学习风格的学生,只是由教师根据需要做出这样的改动。
三、触觉学习风格
触觉学习风格,允许学生通过移动,触摸和做,而不是看或听的学习。触觉学习风格需要有学习者的积极的信息被提出以有效保留。使用这种学习风格取得成功的学生通常依赖于身体运动和所呈现内容之间的关联; 允许他们以某种方式活跃,可以帮助增强学习体验,并提高他们的整体保持率和成功率。
依靠触觉学习风格的学生通常称之为触觉学习者,对于一些触觉学习者或具有触觉智力的人来说,简单的动手示范可能是有效的。允许学生在学习诸如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时操纵对象比标准讲座或工作表更有效。有时,使用地球仪而不是纸张地图也可以有效。对于其他运动学习者,行动必须更加重要; 一些触觉学习者需要身体活动来有效保留信息。在故事中演出一个场景是结合这种类型的学习风格的一种方式; 使用学生自己作为模型时学习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也可以工作。当然,随着学生达到更高的等级,这种体育活动变得更加困难。然而,通过在众所周知的框架之外进行思考,教师可以建立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的动手或体育活动,允许包括依赖动觉学习风格的那些学生。
四、动觉学习风格
动觉学习风格是指身置和运动。这个词的根源来自希腊语的运动。具有动觉学习风格的人能够控制他们的肌肉和巧妙地处理对象。这些人被认为是运动员,舞蹈家和演员,以及警察和士兵。
动觉学习风格通过触觉刺激和运动促进学习。这样的个人也被认为在运动或舞蹈中很好,或者甚至在物体的物理操纵中。精细运动技能和手眼协调是动觉能力。具有动觉学习风格的人将被认为善于骑自行车、游泳、滑冰等。
依靠动觉学习风格的学生通常称之为动觉学习者。当应用于教育教学环境时,教育者认为动觉学习风格体现在通过亲身体验最好地学习的学生的不断运动中。动觉学习者通常协调良好,并且与他们的手工作良好,并且经常被标记为心灵手巧学习者。学习变得印记在身体的特定肌肉运动。
论文摘 要: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类型,高等职业教育的作用是把学生们引向工作体系。学习的整个过程是一个“学习”和“工作”一体化的整体综合发展过程。而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是“费事低效”,要想转变这样的局面,高职英语教育的实践性不得不被高度重视,在校园内外搭建起实践的平台,提高语言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们的英语表达能力。
一、高职英语教育实践性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里的一种类型,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为高职教育)和普通教育虽然都属于教育活动,但两者的作用完全不相同。普通教育的作用是将学生们引向知识体系,而高职教育的作用则是把学生引向工作体系①。换言之,高职教育的学习过程是“学习”和“工作”一体化的整体综合发展的过程,是开放性、职业性和实践性三位一体的,其工作对象、要求、内容等都是经过一个个的具体工作任务反映的。
高职英语教育尤其如此,职业英语不同于普通英语,两者是一组相对的概念,职业英语侧重的是语言的交流能力和运用能力,尤其是在职业场合下和现实的工作环境中。所以,开设职业英语课是在以通用英语课为基础的前提下,把职业英语与通用英语结合在一起的,因此,职业英语的职业性一定要突出。
高等教育的实践性往往是与职业性不可分割的。首先,英语语言的实践性就是很强的,最好是在应用中学习,才会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高职英语教育的职业性注定了职业英语是在职业场合和现实工作环境中学习的,这十分有利于实践性教学的开展。在高职英语教学当中,实践和学习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高职英语教学的目的只有通过实践这种方式才能够实现。
二、高职英语教育中实践性教学的特点
培育高等应用性技术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高职教育中的一个重点需要进行的任务就是高职英语教育。高职教育有以下几个特点。
1.高职英语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并以此为干线建立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的培养方案,培养出理论基础知识适度、技术运用能力强、高素质结构、宽知识面的优秀毕业生。
2.高职英语教育实践性教学中占较大比例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这也是实践性教学的主要目标。
3.高职英语教育的教学内容系统是以“应用”为中心建立的,充分体现了实践的重要性。
4.高职英语教育的实践性理念是:学校和社会用人单位相结合、师生和劳动者相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相结合,这也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途径之一。
5.高职英语教育究其本质还是属于技术教育的领域,强调“以人为本”,重视的是能力而不是学历。
在高职英语教育的以上特点的基础上归纳出高职英语教育的主旨,其主旨是训练在第一线工作时所需要的外语交流能力和应变表达能力。语言的实用性在高职英语中一直被强调。所以,高职英语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展露和教学中的互动,结合现代的教育技术来表现高职英语教育的实践性特征。
三、高职英语教育中的实践性教学策略
1.理论与实践有机地合而为一,突出实用技能的训练,避免许多不实用的理论性质的基础教学。
学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涉外业务英语,教学中需要以此为中心组织一些教学内容,以体现高职英语教育对于应用型的重视。除此以外,注重语言基础和语言运用并重也是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抓住的要点,但必须突出的是培养语言的运用能力。
当前的信息技术早已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生在日常交际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信息技术的应用。如“多媒体教学与互联网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的英语实践教学,从而加强学生们应用语言的能力。
2.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输入”和“输出”共存,深化学生应用英语的各项能力。
在各项应用英语课程的教学中,适度地降低学术要求,通过深化实际语言运用知识的培养,加强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实现实践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学一点,用一点,就会一点,不要为了打基础而学习,实现英语的交流能力才是关键,处在一线的实践型、应用型人才遇到英语交际的机会多数是一些简单的口语和基本的书面交流,并没有太多的长篇大论。所以,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的主要精力还是要集中在语言交流上,并进一步集中于语言的精准度。
3.学生在教室的引导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无论什么学科,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英语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对语言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根据学生的情况,教师应该提早意识到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他们对以后的事业生涯的美好憧憬,鼓励、引导学生自觉收集相关学习素材,并进行总结归纳,然后用英语表达出来,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这样的好处是既开阔了学生们的思路,又锻炼了他们的英语综合表述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可谓一举多得。
4.生活化的学习对培养英语实践能力非常有帮助。
随着越来越快的国际化趋势,英语已经渐渐融入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角落。无论是休闲娱乐生活、外文网站、电台,还是出境旅游等,我们无时无刻不和英语在一起,英语早已渗透到中国人的生活中。在生活中记录下自己常用到的英语词汇、句型,在实践中一定会有用处。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这类生活中的英语,鼓励学生们观察身边的英语,以更好地提高生活英语的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语言不是数学公式,也不是任何规则,而是一种技能。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来讲薄弱一些,只通过理论知识不足以令学生掌握足够的语言能力,高职教育把实践作为英语教学的最重要法则是必不可少的,加强高职学生从学习生活中实践英语,提升应用英语的技能才是高职英语教育的关键。语言的积累和实践是统一的,二者既相互依存又彼此促进,只要在高职英语教育中不断努力,加强实践性教育,高职英语教学的水平提高就指日可待了。
注释:
①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的元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3):5-8.
参考文献:
[1]朱勇.高职院校英语教育的反思及对策.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2011.
[2]邵红万.论高职英语教育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2011.
[3]李吉英.浅谈高职英语教育的实践性教学策略.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