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领域最新技术

计算机领域最新技术

时间:2023-09-15 17:32: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领域最新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领域最新技术

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教育;大众传媒;机遇

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计算机网络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它以其先进的科技手段, 改变了人们的传统教育观念,为教育形式的转变提供了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既给我国当前的教育带来了巨大机遇,但同时也使计算机网络辅助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对此我们必须加以辩证理性的分析,以取长补短,使传媒载体更好地为计算机辅助教育服务。

大众传媒作为计算机辅助教育的载体和重要环境,不仅深刻影响着计算机辅助教育过程的各个因素,改变着人们的教育观念,也为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从而推动了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大众传媒的繁荣发展,对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宣传,促使计算机教育进入日常教育领域成为可能,而且,大众传媒对于计算机基础和技术的普及具有重大作用,一般来讲,正是大众传媒的影响为计算机辅助教育在短时间内为大众所知成为可能。

一.大众传媒的宣传提高了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知名度

大众传媒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能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同步化并且不受时空的限制。尤其是互联网以其受众多、传播快、覆盖面广,而且平等、自然、轻松,不具有强制性、形式多样、操作灵活的特点,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与认可。互联网这种迅速、及时、准确的传播方式,有利于传播新技术和新知识,计算机辅助教育正是在这种新的媒介环境背景下逐渐被大众所接受,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大众传媒对于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宣传起到重点作用,大众传媒对于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广泛报道对于各个领域的教育工作者及时了解、学习计算机辅助教育这种新技术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此外,最大程度发挥大众传媒在宣传过程中的作用,引导大众传媒对于新技术的积极宣传效果,对于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宣传引导具有广泛作用。

二.大众传媒的宣传扩大了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影响范围

大众传媒渠道多,覆盖面广,深入社会的每个角落,影响到每一个人,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借助不同类型的大众传媒获得跨越家庭、学校、工作、社区乃至国界的各种信息,传媒传播的各种价值观念、思想观点、社会规范等,使人的精神世界受到极大的影响。这种大众传媒的广泛性是宣传的范围广泛成为可能,范围的扩大、深度的延伸对于宣传新事物来讲具有促进作用。

大众传媒的广泛宣传,具有巨大影响力。即便是在偏远乡村和边疆、民族地区,大众传媒也能够通过广播、电视或者互联网等同时、同步地传播到那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代社会中每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几乎都不能摆脱传媒的作用。因此,通过大众传媒如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进行计算机辅助教育,就能广泛地作用于社会的各个阶级、阶层、各利益群体乃至每一个人,使计算机辅助教育真正具有全民性。这种全民性是指人们广泛的了解这一新的技术运用,为大众所接受。

三.实现了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多样化

大众传媒的发展使计算机辅助教育告别了过去相对无人知晓的的情况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单一化、简单化、说教式的方式方法,大众传媒的宣传使得大家对于新的技术的广泛接受,对于计算机辅助教育这一技术的深入了解。从而使得人们知道更多的教育新技术的应用。从而为各个领域的教育实践提供了多样的、可供选择的教育形式。

大众传媒具有声色俱全、图文并茂、声情融会等特点,实现了多种感觉形式并用,可以增加信息的获取量,为人们提供真实的表现效果,感染力极强。使大学生在形象、生动、直观的教育教学中,思想得到升华,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大众传媒的广泛性、驱动性、反馈性、被择性、导向性的传播模式和特点为计算机辅助教育开辟了新的空间和新的渠道。传统的大众传媒加上新兴的互联网上的 QQ、MSN、电子邮箱、BBS 论坛、博客、手机飞信等交流工具以及开心网、人人网等互动交友网站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传递和沟通交流方式,有助于大众传播在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形成交互式、开放性、平等的沟通渠道,为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更为丰富和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四.丰富了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内容

新型的计算机辅助教育存在着技术发展不成熟、内容未经过实践检验的缺点,新鲜感、新颖度过分强调使得在技术成熟水平上备受人们质疑,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应用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吸纳现代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以及关于全人类发展的最新理念,同时也没有改变以往的技术枯燥的形式。这种情况常使受教育对象感性地将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内容归之为空洞、枯燥、甚至无聊,难以接受和认可。

第2篇

如何使航天三大支柱民品,特别是航天计算机及应用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发展、壮大,形成产业,是目前航天系统各单位共同面临的生死攸关的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民品发展重视不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科研单位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是“稳住一头,放开一片”。在航天系统“稳住一头”就是要进一步稳定航天型号科研生产队伍,保持已确定的规模,不再扩大,并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国家航天型号任务的圆满完成;“放开一片”就是要进一步放开民品的开发经营,采取更加灵活优惠的政策,鼓励职工积极投身民品的经营,参与市场竞争。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同志对军工研究单位大力发展民品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没有把民品当作与军品同等重要的一项事业加以重视。有关的民品政策,民品开发人员的各种待遇等仍与军品有较大差距。

2运行机制、管理办法不够完善。虽然目前航天各单位对采用公司机制发展民品已是普遍的共识,但在运作和管理方面不够合理。多数单位的民品公司与上级主管单位的关系只是一个简单的承包关系,上级不投资或少量投资,公司一切自负。每年上缴部分利润或管理费,且上缴比例及管理方法时有变化。这种管理方法使公司过多考虑短期行为,不想搞大,也不可能搞大。

3观念更新不够。在民品工作中,由于受旧观念的影响,常采用计划经济条件下,从事军品研制、开发的做法。如在民品开发中重出成果,轻成果转化;重要经费,轻项目推广;项目报价不合理,随意性大;习惯于像军品一样向用户要研制费,研制周期长等等。这些做法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4知识老化,不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产品更新换代日益加快,用户普遍要求使用最新技术和最新产品。航天计算机开发人员虽然技术素质很高,但十分缺乏对当前计算机最新技术及产品的了解和熟练使用,这无疑严重影响了我们承接大型工程项目和开发新的有竞争力的产品。

5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目前航天系统各单位在民品的开发和市场营销方面,很少开展合作或联合。各自为战,老死不相往来。凡是自己能干的,不管水平高低,成本大小,决不外协。其结果往往是导致产品的低水平。甚至多家单位争上同一类产品,难免造成低水平重复。这些都妨碍了航天计算机民品上规模,创高效。

二、加快航天计算机民品发展的几点建议

1转变观念是发展民品的首要保障

航天民品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比较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远远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观念转变不够。

转变观念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树立以民为主的经营思想,改变过去那种发展民品只是拾零补缺,只是解决一时困难的权宜之计的思想;二是要树立市场观念,变单一追求技术先进为瞄准市场,加快科研。以市场需求为先导来驱动民品的研制、开发和生产;三是要树立商品化观念,改变过去那种重技术、重性能、轻外观、轻宣传的观念,促进科研成果向商品化转化;四是要树立大生产观念,树立民品发展必须靠规模经营,实现产业化的强烈意识,变过去那种“手工作坊”式的小生产为规模生产。

只有转变了观念,才能真正地统一思想,激发起科技人员开发民品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才能使航天民品真正大发展。

2改变民品运行机制,提高竞争力

航天系统各单位科研体制基本上是以军品研制为目的设立的。这种体制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品大发展的要求。为了参与市场竞争,必须改变民品运行机制,由研究室车间管理民品研制、开发、生产、销售的小而全方式,逐步转向分工明确、合理灵活的公司运行机制。按照市场规律,对民品独立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为了按公司机制发展民品,目前首先必须深化军民分线。不仅要做好人员分线,而且要进行合理的资产重组,使民品线上形成有利于快速发展的人、财、物资源。在军民分线过程中,要注意选配精兵强将,而不要将民品线变成富余人员、下岗人员的收容站。在完成军民品分线后,应认真按照公司法组成公司。在保证有效监督的条件下,应尽量减少行政干预,使其自主经营,在市场竞争中,靠自己的优势和实力发展壮大。

3重视计算机应用发展战略的研究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有人曾形象地形容计算机领域唯一不变的是变化。面对巨变中的计算机领域,总公司的计算机应用要大发展,少走甚至不走弯路, 就必须认真研究计算机技术最新发展动态,预测今后的发展趋势,深入了解国内各行业、企业、个人用户的需求,确定航天计算机应用的主攻方向。

建议每年初由总公司军转民科技委召开计算机发展战略研讨会,研究今后1~2年计算机发展方向及发展战略,并不断补充修正,提交总公司领导及有关机关决策参考,使其真正指导总公司计算机应用产业化的发展。

4了解新热点、新技术,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断形成一些新的热点,拓展出一些新的应用领域及新产品,这些新领域及新产品创造了大量的商机并极有可能形成新的有前途的产业。

建议重点关注internet/intranet,Java,VOD,NC/BC,WebTV,GPS,VC等项热点技术。跟踪、分析其新进展,研究国外新产品,寻找新的突破口,带动总公司计算机应用向新的、更深的领域发展。

5选好切入点,力争进行业,集中力量,重点突破

计算机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使我们面临巨大的风险和激烈的竞争。我们应结合航天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选好切入点、突破口,力争使计算机应用的某些领域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应调整航天产品的结构,开发技术领先、附加值高、市场竞争激烈的高新技术产品。在大力发展高科技产品的同时,也不放弃发展技术含量不一定很高,但用户需求量大,市场占有率高的大众化产品。同时努力改进工艺及生产条件,使产品高质量、低损耗、上批量、创高效。并注意搞好市场调研,努力做到生产一代,研制一代,构思一代, 保持发展的后劲。

建议总公司加强已有一定技术和市场优势的产品及项目的研制开发和市场营销。如计算机安全产品、特种用途计算机、数控系统、集散过程控制系统、智能仪器仪表、计算机通信产品(GPS,电子地图,程控交换机等)、软件等。在调整产品结构的同时,更应重视将这些产品打进行业和参与国家各行业重大工程建设。承揽能在某个行业,如金融、公安、邮电、电子、税务、铁路、医院等或某地区推广应用的项目,通过一两个样板工程,为以后的推广应用,打下牢固的技术基及良好的公共关系基础。

6扶优,扶强,实施大公司战略

为了加快总公司计算机应用产业化的步伐,上规模,实现集约化生产经营,提高自身发展能力,增强参与国内外竞争的实力,应充分发挥大企业、大公司的引导和带头作用,实施大公司战略。这样可以有效地实现总公司人、财、物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重复分散,各自为战,从而提高参与国内外竞争的能力。实施大公司战略还可使总公司集中使用宝贵的资金,重点支持,提高投资回报率,并可能获得国家重点支持和政策倾斜,使企业具有发展后劲。在组建大公司时, 应严格按经济规律办事,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运作。

7走联合之路、优势互补,共同开拓市场

总公司在重点抓好大公司的同时,应大力倡导走联合之路,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技术专业领域越分越细。一个单位不可能在各个方面均具有优势,要想使产品有竞争性,必须走出“小而全”,凡事自己干,肥水不外流的误区。走联合之路,可以所所、厂厂、厂所联合, 可与地方联合,与行业部门联合,与国外公司联合。联合可以扬长避短;联合可以利用已有的资源和开发新的资源;联合可以降低成本;联合可以提高质量;联合就可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此各单位应加强联合、合作,共同开拓国内外市场,使企业兴旺发展。

8加强市场营销,培养高素质的市场营销队伍,建立广泛而有效的销售网络

民品工作的成败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和认可。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市场营销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市场营销队伍。可通过从社会招聘,内部培养,选拔等方法,迅速组成市场营销队伍。并通过他们在国内外建立起广泛而有效的销售网络,扩大产品销路,占领市场。

第3篇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对性能永不止步的需求以及创新,贯穿了近十年的超级计算机发展。

2008年6月,TOP500.Org组织公布了备受瞩目的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排名。作为衡量当今高性能计算领域发展水平的最高标准,人们从中不但可以了解高性能计算领域的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更可以据此预测未来高性能计算产业的走向。那么我们从此次的TOP500榜单中可以窥见到怎样的产业发展趋势?究竟谁才是今日高性能计算领域的王者?

排名的微变与巨变

首先是入选TOP500主机厂商份额的变化。一个明显的变化是,除了IBM,其他几大主机生产厂商入选500强的主机数量均有了提高。虽然IBM依然以209套高居榜首,依旧显示了IBM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的领先实力,但从近半年的变化看,惠普正向IBM发起强有力的挑战。惠普从去年TOP500排名中的166套,占33.2%,上升到今年的183套,占36.6%。相比之下,IBM则从去年11月排名中的232套,占46.4%,下降到今年的209套,占41.8%。尽管从峰值运算能力上看,惠普仍然逊于IBM,但这其实一直是惠普这几年来在服务器市场与IBM过招的招式,即先拿到市场份额的优势,然后再从销售额上缩小与IBM的差距,直至超越,最终再在峰值运算能力上赶超。

其次是超级计算机操作系统份额的变化。Linux继续在扩大自己在高性能服务器上的份额,从2007年的423套上升到2008年的427套,而Unix和Windows则继续下滑,Windows从2007年的7套下降到5套,Unix从30套降到25套,采用多操作系统的则从2007年的36套增加到40套。可以预计的是,随着开放式系统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以及虚拟化技术得以进一步深入应用,这个变化趋势还将继续。

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来自于芯片厂商。自去年11月TOP500排名中,采用英特尔处理器的高性能计算系统份额占据绝对优势之后,今年其份额再次创下新高,达到75%。更让人吃惊的是,在英特尔最新的45纳米制程工艺仅仅半年多的时间里,采用英特尔45纳米四核Harpertown处理器的高性能计算系统就达到161套,占了整个TOP500系统的32.2%。仅仅这一比例就已经是自称在高性能计算领域领先的AMD所有系统(AMD仅占TOP500系统中55套,为11%)的3倍多。如果从整体份额比较的话,英特尔所占份额是AMD的7倍多。在最新的排名中,Power也借助去年的Power6,以68套占13.6%的市场份额超越了AMD。这也不难解释不久前Cray公司与英特尔结成战略研发合作伙伴,开发下一代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从而结束了Cray在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中一直排他性地采用来自AMD公司处理器的原因。

如果比较各国部署和应用超级计算机的数量,美国依旧是老大,虽然比起2007年的281套有所下降,但依然入围257套,依然是超级计算机部署最多的国家,而且在前10台中美国有6套。中国可谓有喜有忧:喜的是入围项目从上一届的10个增加到12个,并且其中没有网络游戏项目――在上一届项目中,网络游戏项目占了6个;忧的是国内项目排名继续下滑,排名最高的仍然是胜利油田的项目,但是排名已经从第59跌落到111位。但是这种排名的下滑也许并不能够完全反映国内的实际情况,目前计算能力超百万亿次/每秒的两个项目不日就会宣布,其中,曙光5000 230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可以位列本届排名的第5位。此前曾有国内专家预测,百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将无法进入TOP 500 排行的前20名。但是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虽然,最高的超级计算能突破了千万亿次,但是百

万亿次仍然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用户需求的变化

可以看到,这两年TOP500排行榜的涵盖范围已经从单纯的高性能计算扩展到企业级解决方案。实际上,虽然高性能计算和企业数据中心系统的使用模式和应用软件有所不同,但多数技术趋势是一样的。高性能计算领域中的复杂模拟和研究需求与企业数据中心市场的虚拟化运用,与多核处理器的主导地位及更快的存储系统需求相结合,在高产出和低延迟I/0解决方案方面开始一统江山。

从排行榜可以看出,榜单中多数系统都运用在企业级数据中心。业界专家认为,随着高性能计算市场推动IT技术不断发展,只有那些被高性能计算领域尤其是商用高性能计算市场普遍认可并证实有效的解决方案,才能延伸至企业数据中心市场并为之接受。

在统计结果中,工业、科研、学术、金融系统是当前超级计算机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厂商和政府方面应用的系统数量基本未变。值得注意的是,在信息服务和信息处理方面,超级计算机的应用范围正在进一步扩大,从2007年的16套上升到2008年的40套。而在媒体应用行业,超级计算机也有了8套应用案例,而在去年,这个数字仅为1套。

而另一个需求的变化是商业领域的需求开始出现,如信息服务、零售、信息处理等领域已经出现了比较大型的超级计算机,而在能源开采、地质勘探等热门领域,高性能计算机的需求依然呈现增长势头。

从应用上来看,一些传统的行业如气象、高教科研等领域的应用已经开始从基础教育或科研走向其他商业应用,诸如商业计算、航天航空、气象服务等。而如何充分利用这种趋势带动自己的业务增长已经成为众多服务器厂商探究的重点所在。

技术决定排名效能问题备受重视

在此次排名中,在处理器方面,应用四核处理器的系统已经达到283台,双核系统有203台,而单核系统则逐渐淡出,只有11台。这说明高性能计算正在朝着并行多核快速发展,而这也正是AMD被Intel在份额上大幅超出的原因所在。NetBurst架构的失败让AMD追上Intel,但现在这种情况不会再度发生。新技术让新四核心Penryn处理器在功耗上有了飞跃,从单一核心110W功耗,降低到四核共50W功耗。和Intel的Penryn处理器相比,AMD新的四核巴塞罗那处理器来得太晚,在性能提升幅度上也有限。这种窘境已经让AMD无力反击英特尔,英特尔后来实施了降价政策,可以说直接导致了份额的变化。

在连接方面,自从InfiniBand首次亮相TOP500排行榜以来,作为先进互联架构,其连接集群计算机的数量在每届TOP100排行榜榜单上都呈现出积极的增长态势,这次也不例外。预计这种趋势在随后几年还将继续。特别是每台服务器节点上的中央处理器核心数量的不断增长,也要求更高的带宽和更低的延迟。10G以太网解决方案在TOP500中已经难觅踪迹,毕竟在性价比标准方面落后于InfiniBand架构和千兆以太网,加上随着虚拟化深入人心,10G以太网将无法提供所需的生产能力,还将继续落后于InfiniBand架构――InfiniBand架构每秒40GB的传输速度可以佐证。随着InfiniBand技术在企业数据中心市场得到认可,InfiniBand架构将成为集群计算机和虚拟化环境中的关键所在。因为功效是系统设计的重要因素,功效与性能的比率与性价比一样是关键性的衡量指标,低功率高产出的能力也是推动InfiniBand架构被认可的动力所在。

因此,有业界人士指出,InfiniBand是唯一能够提供所要求的带宽、延迟、电能利用等特性的工业标准化互联方式。InfiniBand也成为高性能应用软件在互连方式上的首选并且向企业数据中心逐步渗透。InfiniBand将借助其无以伦比的性价比和高功效,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将这种渗透进行到底。

能耗问题已经成为重要技术指标。

在此次榜单中第一次加入了节能效率统计,主要是看该系统在运行一个典型HPC应用负载时的情况,而没有考虑到外部制冷、磁盘以及其他外部环境带来的能耗影响。统计显示,进入TOP500前十的计算机中,平均能耗(Power Consumption)为1.32 Mwatt,平均能效(Power Efficiency)为248 Mflop/s/Watt。前50名中,平均能耗(Power consumption)为908 kwatt,平均能效(Power Efficiency)为193 Mflop/s/Watt。

具体到产品,Roadrunner尽管运算速度最快,但其能效亦十分可观,资料显示,IBM QS22 Cell 处理器能效比达488 Mflop/s/Watt。基于英特尔的Harpertown 四核刀片系统也表现出色,IBM BladeCenter HS21平均能效(Power Efficiency)为265 Mflop/s/Watt,SGI Altix ICE 8200EX Xeon nodes(E5472)为240 Mflop/s/Watt,惠普Cluster Platform 3000 BL2x220为227 Mflop/s/Watt。这些系统的能效比都已超过了BlueGene/L(210)Mflop/s/Watt。

实际上,如何有效解决超大处理中心的高密度机架的绿色供电、散热、高功耗问题,利用风道设计、智能冷却、能量智控等技术建设绿色数据处理中心,已经成为全球主要高性能计算机制造商所关注的焦点。

第4篇

关键词:高级计算机系统结构;双语教学;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裴颂文(1981-),男,湖南邵东人,上海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讲师。(上海 200093)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1K-12-302-001)、上海理工大学核心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1K-00-302-01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076-02

面对国内知名高校计算机专业建设国际化教学的大趋势,上海理工大学加大计算机专业课程国际化建设的力度,培养国际化教学团队,开辟国际化精品课程。从课程设置、教材选编、师资队伍、助教制度、国际交流等五个方面建设一套上海理工大学独特的国际化教育模式,体现出教育差异化优势。培养既具有专业背景又能走向国际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推进上海理工大学由教学研究型向研究教学型大学转变,把上海理工大学建设成“卓越工程教育”的上海市旗舰高校、全国工程教育的示范高校。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变革日新月异,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发展突飞猛进,通过引进全英文经典教材实施双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计算机专业本科生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的前期尝试,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本科生的英语听力和阅读能力欠缺,难以有效地理解课程内容;第二,本科生的专业基础的知识结构尚不完整,无法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结构的研究前沿课题。而针对研究生的“高级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因为绝大多数研究生都具备大学英语六级的水平,外国留学生也均来自母语是英语的国家,英语听说能力基本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同时,研究生绝大多数都是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具备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

通过对“高级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双语教学,一方面使得研究生能获得最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热点,另一方面将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专业英语能力,使得研究生在未来的研究和工作中受益。特别是在2011年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发展机遇期,增强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领域内的科研力量,扩大科研创新增加科技成果,推进“高级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的双语教学能力和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优化课程设置

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其相关专业的学位课,其教学内容涵盖了计算机组成原理、编译系统、操作系统、数据结构、数字逻辑等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因此,国内外著名大学计算机系对这门课程非常重视。据调查,美国的MIT、CMU、UIUC、Stanford 等著名大学都采用最新的计算机系统结构领域内的权威教材,如David A. Patterson等人编写的《Computer Architecture:A Quantitative Approach》。上海理工大学计算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课程“高级计算机系统结构”,进一步量化分析和设计计算机系统结构,多年来一直将该课程列为研究生的学位专业课。从前几年的教学情况来看,这门课程在课程设置上的主要问题体现在:

最近几年计算机系统结构发展迅速,如多核处理器、内存技术、总线技术等都取得了飞跃发展,而前几年的课程内容知识陈旧,难以跟上最新技术的步伐,学生希望接触到最前沿的学科发展和研究动态。

“高级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教学内容与本科阶段的课程内容差别不大,学生觉得有重复教授的内容出现。

由于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机专业综合性最强的一门课程,涉及到计算机软件设计、编译系统、硬件设计等全面知识,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从而导致愿意从事计算机系统结构前沿研究的学生不多。

学生反映该课程教学内容多,知识结构全面,前沿课题突出,学习难度大。但是,该课程的学时数和学分数严重偏少,难以深入理解和讲授,不愿意花费大量时间着重学习一门学分偏少的课程。因此,该课程的重要性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

因此,对“高级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非常重视教学内容的更新,坚持每年更新的内容占15%~20%。因此,本课程决定不选用前几年教学中的老教材,而选用最新的、全英文版本的《Computer Architecture:A Quantitative Approach(Edition 5)》作为高级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教材,并且跟踪计算机系统结构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成果,组织研究生分组讨论和课程报告。不仅让学生学习计算机系统结构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引导学生提出新的方法和新的解决方案,而且要求学生采用最新的研究工具,亲自动手设计设计实验,完成方法的验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编程能力。

二、更新教学内容

一方面采用最新版本的、与国际接轨的计算机系统结构量化分析教材,由主讲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另一方面采用研讨式教学方法,在主讲教师对前沿课题进行介绍的基础上,由学生分组就某个领域进行专题研究,并由学生提出新方法或新的解决方案,分享新思想,研讨新办法。如此,采用师生互动方法,学生既学习到了基本方法又能体会到研究最新技术的乐趣,获得研究成果的成就感。因此,教学内容主要包含计算机系统结构量化分析课程教学和前沿课题研讨两个方面。专题教学内容更新如表1所示。

三、强化师资队伍

从事国际化教学的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师资队伍建设:

加快青年教师国际化交流与培训的力度,培养本校青年教师骨干,建设一支稳定的全英语或双语教学队伍。近几年连续、有序地派出优秀青年教师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著名大学进行教学培训和合作研究。

引进具有国际教育经历的教师,开设具有国际特色的专业课程。近几年连续引进了包括来自德国、日本、美国等国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教授或博士毕业生,提升了教师国际化教学水平的整体实力。

邀请国外专家来华开展学术讲座、学术论坛等。通过教师“走出去”、国外教师“引进来”的战略,可以有效促进学术交流,提高学校知名度,对学校的国际化招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推动上海理工大学国际化教育战略、促进学校办学方向的转移具有重要作用。

四、建设助教制度

建设稳定的助教制度,形成有效的助教评估体系。有助于巩固国际化教育的成果,提高理论教学的效果,学习国内外著名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经验,开展综合性课程设计课程。稳定的助教队伍对稳定教师的教学精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其中,需要涉及以下相关制度的改进工作:改进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估体系,进一步规范教师对课程设计教学弹性工作的认定;设立稳定统一的助教制度,设置助教专项基金,保证助教的适当报酬,提高助教的责任心。学校要有专门的资金和相应的岗位安排。无论是研究生当助教还是新招聘的毕业生当助教,都应该遵守明确的岗位责任和职业规范。

五、促进国际交流

国际交流对提高上海理工大学的国际知名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教师与学生的研究能力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以下方面加强建设:设立国际会议资助专项资金,资助学生或青年教师参加高水平的国际会议;积极开展与国外知名大学、教授的合作,加强对上海理工大学专业的介绍;派遣青年教师访问国外知名大学、研究所等;学校设立专项基金,鼓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筹办高水平的国际会议;加强学校同海外留学生、各使领馆的联系,促进国际化教育的顺利开展。

六、修订考核方式

由于这门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因此学校将以前注重考核基础知识的学习转变为着重考核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进行研究的能力上。因此,修订后的考核方式如表2所示。

七、结论

通过对“高级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的双语教学,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既锻炼了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又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计划在巩固当前双语教学的基础上,在后续几年针对外国留学生开设“高级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全英语教学课程,逐步打造计算机系统结构的精品课程,提升课程的教学品质,推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国际化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丁红.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双语教学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9,(15).

[2]范玉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业双语教学体系构建[J].计算机教育,2011,(24).

[3]张晨曦,王志英,刘依,等.“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内容体系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20).

[4]陈洁,张燕平,赵姝.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4).

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农业领域;应用

农业是基础产业,我国是农业大国。从现阶段现状来看,我国农业发展整体速度较工业发展速度缓慢,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水平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虽然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但是因农业生产者文化水平低、信息意识较弱等多种原因,导致整体应用水平不高,不能满足“科教兴农”的战略发展需求。当今时代是信息化时代,农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如何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加快科技促进农业发展,是当前探讨的重要的课题[1]。

1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必要性

我国农业信息化逐渐从科学计算、数学规划和统计方法应用为主,逐渐渗透到农业深层应用领域,如自然资源数据处理、农业规划与决策等。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渐覆盖农业各学科。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从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农业生产过程需要成熟的科学技术对其提供支撑,计算机信息技术是目前成熟的现代科技,农业的发展需要计算机技术作为重要保障。

2)伴随现代农业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完善,农业生产过程更为标准与规范,促进农业生产过程与产品的质量、安全性的提高。农业与食品息息相关,其安全性与产品质量是永恒不变的话题,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从农业生产源头把控,从而促进农业发展质量的提高。

3)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农业生产者从农业生产中得到解脱,机械与自动化设备取代了原始的劳动生产,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进而提升了农业成产总量,对农业可持续快速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2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2.1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资源与环境中的应用

目前,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资源与环境中的应用较为系统化,能够实时通过系统中的数据监测动态变化,对农业植物进行控制。我国已开发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数据处理、红壤资源信息等系统,中国农作物物种资源与国家农业资源等数据库。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管理农业资源与环境,利用计算机对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提升农业资源利用率,避免资源的浪费,同时,可通过信息技术监测农业植物所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2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系统中的应用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系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农业专家系统、作物遥感估产等。这些先进手段的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巨大价值。举例来说,农业专家系统解决了传统农业生产中闭门造车的缺陷,农业专家系统通过计算机模拟专家,与人沟通,解决人们在农业种植中出现的问题。在模拟专家之前,将计算机中有关农业问题解决经验进行输入,再用计算机进行经验反馈,模拟专家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建议。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指导农业生产操作,从而提高农业产量[2]。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研究与技术推广中的应用农业科研是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板块,是农业最新成果的代表。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研究与技术推广中发挥重要价值[3],目前,我国已建成农业科研项目计算机管理系统,中国农业文献数据库,科技成果库等。完善的文献资料与科研管理系统,为农业研究者进行科研项目提供了较大的便利,学者只需通过文献检索便可知晓最新研究动态,避免出现重复研究。同时,通过科技成果库,便于推广农业最新技术。

2.3计算机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防中的应用

自然灾害是农业发展中无法避免的,在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次数较为频繁,气象、洪涝、地震等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害,而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救灾的关键。当前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主要用于防洪灾、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火灾等。如在农作物病虫害预测方面,可通过光谱与周期分析,观测病虫害的流行趋势,以做到提前预测,加强防范意识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通过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可及时监测自然灾害,尽可能的将损害降低,保证农作物的产量。

3结束语

伴随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农业中的应用逐渐渗透到各个层面。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节省人力与财力消耗,还可建立农业数据库与信息化系统,实现资料共享,让人们足不出户,便可知晓农业最新发展动态[4]。科技的发展步伐仍在加快,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其在农业领域中应用的范围会进一步扩大,推动“科技兴农”战略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丁晓颖,吴海涛.试论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26(8):62-64.

[2]阿米娜•阿布都如苏力.信息技术应用于农机技术推广中的意义及方法[J].南方农机,2016,47(3):37-38.

[3]张善彬.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探讨[J].北京农业,2012(33):164.

第6篇

(包头市公路规划勘测设计院,内蒙古 包头 014040)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

参考文献资料,总结了我国公路勘勘测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推广先进技术、保证原始数据的采集精度、软件硬件的提高等方面做了分析,以期对今后的公路勘测技术的提高提供了参考作用。

关键词 公路勘勘测计;应用现状

按照公路设计过程划分,公路勘测分为勘测(外业)和设计(内业)两大部分。勘测部分的技术发展主要是地形数据采集的自动化和高精度,这取决于各种新技术、先进设备的支持;设计部分主要取决于计算机硬、软件环境和CAD研究与应用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公路勘测技术水平不高,集成化、系统化程度还比较低,还不能适应目前公路建设对勘测的要求,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1 公路勘测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公路勘测技术不先进

目前国内推出的基于航测、数模的路线设计一体化系统,并已在工程实际中得到应用,但在认识上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数字地面模型是公路勘测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之一,数模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相当成熟、实用,国内外的研究工作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如果数模技术不能很好地应用于实际工程,我国公路CAD技术也难以有新的突破,公路勘测技术的水平也难以提高。

1.2 勘测整体设计理念不全面

数字地面模型建立完成之后,除了可以进行线形设计,同时还可完成路基设计、路面设计、立交工程、涵洞设计、桥隧设计等等,甚至包括公路景观设计与造价分析。而我国路桥交遂彼此用不同的软件辅助设计,软件总类繁多,数据格式不统一,目前缺乏一个统一的“大软件”,或者说缺乏一个整体设计的标准。

1.3 技术系统工程理念不紧密

比如测绘、设计、放样、施工各个环节彼此独立,有时还相互脱节没有形成系统。造成数据反复采集、处理、计算。彼此之间缺乏配合,各自为政,基本数据资料亦无共享之体制。导致效率极低,浪费大量资金与时间。

1.4 数据采集技术不多样

虽然各个公路设计院在公路设计中已普遍采用航测方法,但航测的主要作用仅仅是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没有充分利用航测提供的丰富信息,特别是地形数据资料。设计所需数据大都还是采用从地形图上读取或由野外实测这种传统的勘测手段。直接从航片采集地形数据,利用全站仪野外采集数据与数字地面模型及CAD系统相结合,进行公路路线设计的方法以及采用gps进行路线控制,采用遥感手段进行地质判释等方法,虽然已在实际工程中应用,但还没有得到大范围推广。传统的勘测技术仍然滞后于CAD技术的发展,地形数据的获取成为公路设计中的一个最薄弱环节,形成了一个“瓶颈”,严重阻碍了公路勘测的速度和质量的提高,这是我国公路勘测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2 公路勘测技术存在的问题改善探讨

2.1 公路勘测高新技术的运用

结合航测、GPS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有关遥感地质判释技术、机载G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定位技术、航测数字摄影测量技术、GPS静态定位、GPS的实时载波相位动态定位(RTK)等技术在公路勘测中应用的方法,研究GPS与公路CAD系统的衔接技术,提出满足公路勘测的具体技术要求和作业程序。结合这些测量高新技术的发展,努力实现公路勘测工作的现代化。

2.2 公路勘勘测计一体化系统的推广

这是对航测方法的一种补充,当路线里程较短,或由于路线方案改动使路线超出原航摄区域范围,以及对于各种立交、广场、桥位等工点的地形图测绘和数据采集,采用航摄方法不太经济时,利用带自动记录装置的全站仪野外采集数据,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该方法所要求的硬件环境较低,都是目前各个设计院普遍采用的设备,所以该方法可直接面向各测量队一级,易于推广普及。基于野外数据采集的公路设计系统,是以数字地面模型为基础,利用计算机处理由全站仪采集记录的地形原始数据,建立沿公路走向的带状三角网数字地面模型,为公路路线设计自动提供纵、横断地面线数据,并自动绘制等高线地形图、路线平面图,形成以数据采集与处理、路线设计与计算的各种设计图表输出的设计一体化系统。

2.3 勘测技术系统的理念运用

做好已有公路CAD软件商品化的工作,在使用中完善、扩充、提高,使之转化成生产力,并根据实际需要,不断拓宽计算机技术在公路设计中的覆盖面。这个工作以提高设计中计算机的应用率、计算机出图率为主要目标。在CAD软件开发方面,跟踪国际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最新发展,借助计算机最新的硬、软件平台、程序设计思想和技术,以及先进的专业理论模型和算法,采用集成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可视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最新成果,提高公路CAD系统的软件设计水平,促进公路CAD技术在高交互、集成化、三维造型、动画、智能化以及商品化方面的发展和完善。

今天已开始走进网络CAD的新时代,公路工程协同设计方法的研究将给我国公路勘测领域带来又一次革命。CSCD计算机支持的协同设计是网络CAD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应用,其主要功能是支持设计主持人和设计参与人协同工作,及时交流信息、协调设计工作进展情况,发现并解决设计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避免或尽可能减少设计过程中反复修改而造成的浪费。公路工程协同设计的方法正处在研发之中。公路勘勘测计技术将不再是单一的学科应用,它必将随着信息技术和空间技术的综合应用而发生重大变革,进而提高公路勘测水平和效率。

2.4 原始数据的采集精度的保证

公路勘勘测计一体化系统要在实际工程勘测中推广应用,其关键是要保证原始数据的采集精度。数据采集的手段有多种,从软件角度而言,作为一个商品化的设计软件系统,不管用户采用什么数据源,其数据接口的重点应放在各种数据录入后的自动挑错处理,地形数据的粗差检测与剔除等方面,从而确保原始数据的正确可靠。对于数据采集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则必须有明确的精度控制指标和技术控制措施,以保证数据的精度。

3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公路交通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为了适应公路建设的需要,必须着力于提高公路勘测的效率、质量和水平,而其关键是迫切需要改革传统的公路勘测方法和手段,提高公路勘测的自动化水平。应充分做好已有成果的推广、普及工作,密切跟踪国际上公路勘测的高新技术及计算机科学的最新发展,利用GPS、航测数字测图、遥感地质资料以及GIS等新技术等,实现数据采集的自动化,促进我国公路勘测由传统方法到现代化的转变,以满足我国公路交通建设飞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永新.现代测绘技术在公路勘测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2(17).

[2]徐祖生.论测绘技术在公路勘测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6).

第7篇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技术;工程领域;应用

1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上世纪50-70年代,在当时个人计算机诞生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相较于传统的计算设备来说,个人计算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等诸多优点,其各项功能逐渐发展壮大,但是在此阶段计算机软件供应则成为阻碍计算机发展的一大难题,为了更好的满足各个行业领域的使用需要,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及Fortran等应运而生,批处理系统及分时操作系统的诞生也进一步优化了计算机软件操作系统的各项功能。二是上世纪80-90年代末,在这阶段计算机技术开始与最新发展的通信技术融合,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包含有数据库开发和型程序的开发,大规模集成电路CORBA和webservice软件的成型,其有效的实现了双方甚至是多方进行相互通信和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架构,逐渐形成了覆盖全球的计算机网络Internet,其使得计算机应用到了全球社会各行各业中。三是21世纪至今,进入到新世纪以后,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重要了,网络逐渐普及到了千家万户,尤其是在无线网和局域网的发展也给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计算机的应用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普及,使得人类社会进入了全球化的发展阶段,计算机软件技术可谓是无处不在。

2计算机软件技术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2.1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于文献整理工作

工程领域中,随着工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资料。传统的文献资料整理工作,基本上都是通过人工处理完成的,工作量大,工作内容繁琐,而且工作速度比较慢。如工作人员通过手工清点相关的文献资料,并查抄和完善各项数据,借助照相机等设备形成数据的摄制清单,,然后处理保存。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文献整理工作变得更加的方便简单,如在处理文献时,可以运用word和excel等计算机软件,制作和整理文献,然后利用打印机进行文档的打印,这种处理方式更加的方便和快捷,而且工作效率也大幅度提升,工作质量大幅度提升,同时,人们还可以借助这些软件,查找资料整理是否存在错误,提高了文献整理的正确率。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计算机的普及和发展,人们已经不再满足单一简单的文字处理和图片制作的等,其希望能够应用计算机技术简化工作效率,软件技术不断升级发展,各种新型文献整理处理技术可谓是层出不穷,其有效满足了工程领域中文献处理的多元化需求。

2.2模糊图像处理工作中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应用

图像处理也是工程领域中计算机应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图像处理软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一是对图像进行模糊处理,比如说工程建设过程中,经常会拍摄各种图像,但是由于操作不当或者是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所拍摄的图像模糊,而计算机软件在应用时则能够对这一类图像进行处理,使其变成清晰的图像。二是消除视频图像的噪声,借助图像自动增强等功能增强图像所反映的内容,去除图像噪声,如图像锐化和数字滤波的功能,这样能够有效的满足实际工作需要。三是图像重建功能。其可以将多帧图像进行融合处理。四是动态视频处理功能。其能够对图像整体的亮度、对比度和噪声的进行处理,此外其还可以还原图像的真实颜色,保证图片使用效果。

2.3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于工程设计

设计是工程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以建筑工程为例,在正式施工之前,一般都需要对房屋及其他建筑的样式进行设计,进而为后期的施工工作的开展做好保证,传统的房屋样式设计,多是通过手工完成的其耗时比较长,而且图纸还需要反复修改,各项工作开展的难度比较大。而计算机软件技术则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提高设计效率。如在图纸样式设计时,借助cad软件对图纸进行设计处理。

2.4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于工程管理

工程管理的落实决定着工程开展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一直以为以来都是工程领域的重中之重。以建筑工程为例,施工现场管理是工程的重要内容,其影响着工程的进度和质量,而且做好施工现场管理也是施工安全的重要保障。传统的工程管理主要是借助人工完成的,但是这种人工管理方式,效率不高而且还增加了工程的成本。如在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中,由于人工管理的疏忽,经常出现各种施工质量和安全方面的问题。但是将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于工程管理中后,该问题则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如可以借助计算机软件技术中的监测功能,实时对施工现场的各项工作进行管理监督,如果施工期间出现问题,故障警报系统则能够及时的给出提示,这样能够有效的保证各项工程的有效进行,保证了施工的安全。

2.5计算机软件技术有助于工程领域技术传播

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工程领域各项技术可谓是层出不穷,那么这些技术又该如何推广呢?传统的技术推广方式,推广速度慢,成本比较高。而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对于工程领域新技术的推广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比如说,在推广工程领域新技术的时候,可以将相关技术制作成网络视频,然后使其传播给更多的人,保证各项新技术的有效推广。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为人们学习和交流各项新技术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渠道,降低了新技术的学习成本。

第8篇

土木建筑计算机课程体系土建特色人才

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有两类不同的范畴:一类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科教育――计算机专业教育;另一类是对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普及教育。目前,在国内外计算机专业教育的研究工作相对比较成熟。在国际上,ACM/IEEE-CS不断推出计算机学科课程设置的最新方案,在国内中国计算机学会、全国高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清华大学出版社联合的《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China Computing Curricula 2002,简称CCC2002)是国内相关研究工作的总结。但是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问题,国外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寻,在国内,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和清华大学出版社于2002年成立了“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经过多年的对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实践和经验、条件基础和社会需求的研究和总结,相继提出了课题报告《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4》(China Fundamental Computing Curricula 2004,简称CFC2004),CFC2006,CFC2008[5],成为指导全国各类高校办学的重要文件。CFC2008是在CFC2004和CFC2006的基础之上,经过对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由课题小组提出的最新研究报告,它重新编写了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参考方案,提出了各类专业(包括理工、农林、医学、财经、文史法哲、艺术和师范类等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参考方案,提供了各类专业学生学习的计算机课程,列出了每门课程的要求和内容,以及与之相应的实践环节。在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的问题上我们国家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但是我们也看到,虽然CFC2008提出了各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参考方案,但是它在学科划分上还是比较笼统,对于要求彰显本校办学特色的各类高校来说,其课程体系设置还需要研究更详细的方案。同时,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应用技术飞速发展,各种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涌现,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出现新的变化和新的要求,因此,对于办学特色鲜明的学校来说,如何有效地设置和动态地调整计算机课程,研究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要求,是当前各类高校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主要研究讨论土木建筑类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设置与要求问题,目的是为了彰显土建特色,为社会培养所需的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计算机应用型土建类人才提出一点建议。

一、当前计算机科学与应用技术在土建领域的发展形势,对人才的一般与特殊要求,现有人才状况。

众所周知,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应用技术从其诞生之日起,一直是飞速发展,其应用也遍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各个行业,专业技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及应用技术相结合越来越普遍,技术划分越来越细,水平越来越高。以土建领域为例,计算机的应用由过去的主要参与数据分析,到现在的辅助设计,辅助施工,数据处理,办公自动化等,为土建领域的技术革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计算机在土建领域的应用有以下一些特点:

1.全面参与土建领域的各项工作。土建领域的工作有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即设计、施工、销售和维护,以CAD、PKPM、SAP2000等为代表的制图和结构分析软件在项目设计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极大的提高了设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以广联达、求实等为代表的数据处理软件,在项目设计、施工管理、房屋销售和维护的工作中,提供各种数据预算,为项目设计、施工管理、房屋销售和维护提供了依据;以CAD、PHTOSHOP、3DMAX等为代表的图形处理软件为项目的设计、宣传销售等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全面参与项目的各种文档的建立,数据处理等项工作,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总之,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土建的各个领域。

2.计算机的应用在土建领域继续深化。虽然当前计算机的应用在土建领域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各种专业软件不断涌现,但和人们的期望相比,显然还有差距,各类软件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一些工作中计算机的应用还很薄弱,这些问题都促使了计算机在土建领域的应用继续深化,例如结构分析类软件是土建工作中应用最早,技术相对成熟的软件,但它在可视化、数据交换方面,还需要改进。所以在土建领域计算机的应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3.土建领域计算机的应用涉及计算机的众多技术。由于土建工作的特殊性,所以计算机在土建领域应用中涉及到计算机的众多技术,具体有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学计算和办公自动化技术等。

4.计算机在土建领域的应用未来发展前景广阔。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应用技术及土建领域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土建领域的应用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当前在土建领域和计算机应用有关的热门课题就有(1)土木与建筑工程中面向对象建模技术;(2)结构分析与计算过程的可视化技术;(3)施工过程中的计算机技术;(4)应用软件集成技术;(5)多媒体技术在土木与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等。

由于计算机在土建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也对从事土建领域工作的专业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们必须在计算机知识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具体的要求是一般的工作人员应该在计算机图形处理、数据库、多媒体、网络、数学计算和办公自动化等方面了解基本的知识和工作原理,掌握基本的操作,在某一方面结合自己的工作有所专长;特殊的工作人员应该为研究人员,他们应该为计算机在土建领域的应用做出自己的贡献,他们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在计算机的某一个分支中成为专业级的人员,所以他们必须要学习更多的计算机知识。

大学是培养各类专业人员的摇篮,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习内容与应用脱节是当前大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就造成了社会急需人才的短缺,尤其是复合型人才的短缺,当前对于计算机应用有所专长的土建类人才是土建领域急需的人员。

二、在计算机应用领域普通的应用型人才与特殊的研究型人才对计算机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要求

计算机的应用遍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都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每一个生活在当今世界的人都要主动或被动地接受计算机的教育,社会也急需掌握了计算机知识的各类人才。那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计算机知识和能力都有那些基本要求呢?这大致可以按需求分为两种类型,普通的应用型人才和特殊的科学技术研究型人才。对于普通的应用型人才在计算机知识和能力方面应该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应该包括计算机的硬件、软件的基本知识;计算机多媒体的基本知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计算机安全的基本知识、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等。基本操作应该包括计算机及其主要设备的基本使用与维护,网络的基本操作等。

2.掌握计算机常用软件的应用,会应用这些软件解决工作中的一些问题。计算机常用软件主要是指办公自动化、图形处理、多媒体以及杀毒、上网等大众常用软件。工作人员应该结合自己的工作需要能应用其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3.掌握某一种或几种专业软件的应用。专业领域的计算机应用往往都具有特殊性,一般使用的都是专门开发的软件,这些软件极大的提高了专业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所以要求专业人员必须熟练掌握。

4.掌握专业信息搜集的能力。网络现在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学习的有力工具,专业人员必须掌握利用网络辅助专业工作的能力。

5.具有促进专业软件开发和表达诉求的能力。计算机软件的功能是由用户决定的,用户的需要是计算机科学发展的动力,也是计算机在专业领域中发展的动力,专业人员在计算机的使用过程当中,应具有根据使用的体会和技术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关渠道,表达自己的诉求,促进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的能力。对于专业领域特殊的科学技术研究型人才,他们是计算机在专业领域应用和发展的骨干,对于这一部分人员,他们的计算机素质要求要更高一些,除了应该具有上述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之外,还应该在计算机应用的某一领域具有计算机高级专业人员的水平,对于计算机最新的科学技术有所了解,对于计算机在专业领域的应用具有前瞻性。

三、彰显土建特色的各专业计算机课程体系设置方案与教学内容探讨

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一所大学经过长期的努力形成的一种校园文化,对于一所综合性大学来说,形成一种特色是至关重要的。做为土木建筑类大学,土建就是其最重要的特色,各方面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着这个特色来进行,计算机的教学活动也不例外。但是我们也必须考虑到各专业性质的不同,要求的不同,学时的限制,学习条件的限制,学生基础的限制等客观因素,对教学活动做出合理科学的安排,因此本人对于土木建筑类大学计算机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1.根据专业的特点划分不同的学习模块。综合性大学往往办有很多专业,各专业之间对掌握计算机知识的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对于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应该根据专业的特点划分不同的学习模块,让学生能根据专业的需要学到有用的计算机知识。

2.每一个模块划分出三个层次。三个层次分为基础层次、专业层次和综合实践层次。基础层次主要学习一些计算机基础性课程;专业层次主要是结合专业需要学习一些计算机知识和专业基础软件;综合实践层次主要是根据社会需要,结合实际问题,学习应用计算机知识和专业软件解决实际问题。

3.加强选修课、培训班、讲座等教学活动。大学的专业课程设置,学时分配往往受到国家教委专业设置规定的限制,灵活性很小,而当今社会对人才计算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在规定课程中难以满足学习的要求,因此加强选修课、培训班、讲作等教学活动,是解决大学计算机知识学习的重要方法。

4.重视实践课,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实践课是培养各种应用型人才的最好教学方式,计算机应用的学习也不例外,学校应该针对专业需要,多开设一些计算机应用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并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使学生能尽快的掌握实际应用的本领。

在模块划分方面,可以以院系为基础,合并学习内容交集较多的院系,设置计算机学习课程,合理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但在综合实践层次的课程设置上,则必须以专业的需要设置学习课程,打破模块的限制。

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基础层次可以安排计算机文化基础、CAD基础、3DMAX基础、PHTOSHOP等课程;专业层次可以安排C语言程序设计、VF数据库设计、SQLserver、MATLAB、建筑CAD及其它各计算机和专业软件课程;综合实践层次应该以安排实践课程为主,同时各专业可以根据专业的需要安排专业软件的学习和实践,例如:土建类专业可以安排结构分析类软件、预算类软件的学习与实践;电子类专业可以安排电路图设计类软件的学习与实践等。

选修课、培训班、讲作等教学活动是大学辅助教学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它不受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时的限制,可以紧跟当前应用形势,讲授最新的应用技术,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培养特殊的研究和应用型人才。当前,可以通过选修课、培训班开设一些计算机实用课程,例如建筑三维动画、JAVA程序设计,网页设计、实用PHTOSHOP、实用3DMAX等应用热门课程,通过讲座讲授专业领域最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

大学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是大学办学的宗旨。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土木建筑领域急需要的是具有一定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土建类人才,所以做为土木建筑类大学,就要尽快适应当前的这种形势,改革自己的教学体系,加强计算机教育,为社会培养所需的土木建筑类人才。

参考文献:

[1]柯长仁,蒋俊玲.计算机教学在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培养中的改革探讨[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9(11):487-489.

[2]李永梅,孙国富.构建土木专业自主型计算机教学体系[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6):85-88.

[3]代晋,余文芳.对土木工程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J].消费导刊,2007(5):184-185.

[4]任爱珠.土木工程计算机技术新进展及研究热点[J].土木工程学报,1996,29(6):53-59.

第9篇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教育;优化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与其他学科领域的结合度越来越高,作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要具备良好的计算机综合素质,包括计算机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不是停留在课堂所学计算机知识范围内。这就对高校计算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目前,高校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表现在对计算机课程的认识上,由于学生是非计算机专业,相对本专业课程来说,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多数学生认为与本专业关联性不大,学习计算机只是为了考级获取证书或应付院校期末考试,只学与等级考试或期末考试相关的部分就行了,没有意识到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不断提高。因此,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能力仅限于课堂老师所教的内容。另外,一些院校或部门本身对计算机基础教育没有充分的重视,或是过度重视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过级率,使得教师进行教学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计算机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将重点放在了等级考试中的重点、难点的讲解上。这些认识误区,影响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

在教学方式上,由于我国计算机教育起步较晚,计算机教育的发展程度与当地经济环境和教育水平有很大关系。高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有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开始接触计算机,入学时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有的学生则很少接触计算机甚至不知道什么是计算机,使得学生起点参差不齐[1]。另外,虽然我国计算机教育起步晚,但计算机技术的更新发展却日新月异,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式,一方面会导致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会因为内容难而丧失学习信心,另一方面也会使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因不能满足学习需求或因内容简单而忽视计算机的学习。

在课程设置上,许多高校对计算机教育的理论讲授和实验操作能够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合理调配课时比例,但是这些实践操作往往仅针对相应的理论部分知识,是跟学生所学专业割裂开的,而学生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不能在所学专业和计算机应用方面搭建起桥梁,缺乏融合。这就导致在以后的工作或科研中不能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应用到解决专业问题的实践中,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策略优化方案

首先,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知识与时俱进。当今社会信息化发展与计算机结合的非常密切,需要综合、创新型人才,面对种类繁多的计算机教材,高校应选用与学科之间融合度较高的教材。同时根据才人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特点,组织强大的教师队伍,对教学内容进行编排修订。教学内容修订由计算机本专业教师根据当今计算机新技术的发展状况更新补充到教材中,由其他学科教师将专业内容融入实例应用中,形成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为主线,多学科交叉为特色的新“教材”[2]。这样既满足了不同起点的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需求,又能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通过和专业学科的衔接,学生可以更深入掌握和了解计算机知识在专业方面的应用,拓展专业认知度。比如我校在讲授计算机基础中“演示文稿”部分的时候,临床医学专业的效果演示选用人体解剖学图片,口腔医学专业则用牙髓的图片做演示。

第二,采用多元化教学,以实践案例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由于计算机课时有限而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较快,传统的静态教学无法跟上技术更新速度,这就对高校培养学生计算机综合素质提出了挑战,对此,高校在进行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讲授和基本实验课程操作基础上,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建立一个有关计算机技术的网站交流平台,教师除了可以将课程视频或课程疑难、重点的分析总结与学生分享,也可以转载最新的计算机技术知识及计算机在专业方向的最新应用技术,使学生了解专业领域内的新技术和新动向。最重要的是,教师可以通过网站向学生布置课后拓展作业,一方面使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逐渐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技能,同时通过对网站计算机技术资料的阅读学习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3]能力的目的。比如我校在校园网中开设“教育技术研究”专栏,通过这个平台,各专业教师可以在上面获取新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多媒体教学中,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性的学习技术知识。这中有意识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以后进行工作研究有深远意义。

第三,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目前高校的教学体系中,教师是重要的教学主体。在传授知识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至关重要,尤其体现着计算机教学上,计算机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严密的逻辑性、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如果教师本身专业素养不足或者综合素质不强,不能生动的表述教学内容,很容易造成学生兴趣丧失,严重影响教学质量,违背计算机教育的教学目标。对此,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第一,鼓励教师科研活动和进修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其二,多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学生专业动向和计算机在专业方面的新应用和新技术,将学科知识融入计算机教学中。

三、结束语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与各领域的融合度不断提高,高校计算机教育工作任重道远。如何紧密结合不同专业领域知识、如何培养永续型学习的综合素质人才,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对当前计算机教育教学手段、课程内容进行改革,还需进一步加强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不仅要传授学生当前的计算机技术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有意识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为社会培养适应信息化发展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丁海燕,李莉莉,邱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创新与思索[J].计算机教育,2010(10).

[2]殷昱煜.王铮当前高校计算机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J].电子制作,2013(6).

作者简介:

第10篇

关键词: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  医院信息资源管理

        0 引言

        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影响,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化信息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时期,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巨大影响下,医院也进入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时期。而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医院信息管理的过程已经经历了传统管理时期,技术管理时期,信息资源管理时期,现在正逐渐向“网络信息资源管理”阶段演进。这种演进和发展对信息管理工作模式和服务模式造成巨大的变化和影响,产生了新的社会需求,而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正是这种新需求下的产物。医院信息资源和医院信息资源管理将随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而不断的发生变化。在医院管理中,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促进了我国医疗事业单位的发展,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的浪潮,也将革命性地改变医院获取知识、信息的速度。因此说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将成为医院建设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手段。

        1 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含义

        关于我们对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侠义的理解,认为医院计算机信息资源就是指医院文献资源或者医院数据资源,或者医院各种媒介和形式的信息的集合,包括医院各种文字,声像,印刷品,电子信息,人力资源信息,医疗器械,人员管理,数据库等等,这都是限于信息的本身。而广义的理解是,认为医院信息资源是信息活动中各种要素的总称,这既包含恶劣信息本身,也包含了信息相关的人员,设备,技术和资金等等各种资源。随着互联网发展进程的加快,信息资源网络化成为一大潮流,与传统的计算机网络资源相比,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在数量,结构,分布和传播的范围,载体形态,内涵传递手段,等方面都显示出新的特点。这些新的特点赋予了医院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新的内涵。

        2 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

        2.1 存储数字化 医院传统信息资源由纸张上的文字变为磁性介质上的电磁信号或者光介质上的光信息,是信息的存储和传递,查询更加方便,而且所存储的信息密度高,容量大,可以无损耗地被重复使用。以数字化形式存在地信息,既可以在计算机内高速处理,又可以通过信息网络进行远距离传送。

        2.2 表现形式多样化 医院传统信息资源主要是以文字活数字形式表现出来的信息。而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则可以是文本,图像,音频,视频,软件,数据库等多种形式存在的,涉及领域和行业广泛。

        2.3 以网络为传播媒介 医院传统的信息资源存储载体为纸张,磁带,磁盘,而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存在是以网络为载体,以虚拟化的姿势状态展示的,人们得到的是网络上的信息,而不必过问信息是存储在磁盘上还是磁带上的,体现了医院计算机网络资源的社会性和共享性。 

        2.4 数量巨大 CNNIC一年两次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面反映和分析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以其权威性著称。从本次报告中可以看出,截至到2002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计算机数量为2083万台;CN下注册的域名数量达到17.9万个;网站数量达到了37.1万个;国际出口带宽总量为9380M。

 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不是传统的网络信息资源,它是对传统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合理运用。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医院和医院、医药市场、药店之间的竞争也日渐激烈,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将成为一种战略资源,它同医疗器械设备和人力资源技术等一样成为推动医院向前发展的支柱。各种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利用将有效的改变医院面貌,为医院的正常运作注入了新鲜血液,为医院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医院的发展面临着激烈的竞争,除了医疗技术、医疗设备,优质的服务质量和合理医疗价格等各方面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它将会是医学信息的竞争。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图书情报、病案统计等部门提供的统计资料尤为重要。医院决策部门需要先进的信息服务系统,以获取最新的信息资料,掌握最新信息,以击败竞争对手,占领医疗市场。医疗及科研人员可以通过最新的信息服务来获取新知识、新技术,更好的为患者服好务,治好病,这样患者就能从更大范围内选取最新的医疗技术,治好他们的病,从而为医院赢得良好的声誉。

第11篇

本小节主要从机电一体化的相关基本概念、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特征、机电一体化的最新发展趋势等三个方面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做较为全面的介绍,接下来详细介绍。

1.1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

机电一体化技术从大的领域来说属于机械领域,其定义版本较多,其中一种较为权威的定义表述如下:机电一体化一般是指在机械的设计与功能扩展中,应用机械特有的主要功能、信息处理、功能控制等,把机械系统的控制中心进行集成化,并且与安装在计算上的上位机软件实现双向通信,一般来说,机电一体化技术也是一门交叉学科技术,涉及到的主要技术有通信技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核心功能就是把以上技术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并内嵌入机械系统中。

1.2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特征

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一门应用广泛的技术,有其自身的特点,通过实际调查总结和查阅相关资料,本文总结出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3个主要特点,接下来详细说明如下。(1)应用的广泛性:机电一体化技术由于涉及的技术较多,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交叉技术,正是由于这一特点,使得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十分广泛,已经远远超出了机械工程的应用范畴,当然,本文的研究重点还是放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上的应用及发展趋势。(2)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由于机电一体化的核心任务就是把各种技术合理融合,应用到机械领域中,把系统的机械机构和上位机软件控制合为一体,也就是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这个层面来说,机电一体化技术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或者说拥有很强的系统性。(3)机电一体化具有很强的最优化建模理论:机电一体化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完整的最优化理论体系,相关算法可以参阅相关文献,限于论文篇幅,在这里不再累述。

1.3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

经过多年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随着我国高新技术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到机电一体化技术上,机电一体化的最新的发展趋势是控制智能化、精确化、零延迟化、结合计算机处理技术和信号传输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也朝着无线控制、高速控制、精确控制的方向发展。

2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上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分析

本小节在上文介绍机电一体化技术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探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领域的当前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结合实际,本文从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于机械工程领域的历程分析、机电一体化在现代机床控制上的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全自动包装机领域的应用等三方面简单论述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上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下面详细讨论。

2.1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于机械工程领域的历程分析

在国外,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到机械工程领域较早,通过查阅资料得知,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就把自动控制设备应用与机械制造领域,我国相对起步晚,但是起点较高,20世纪60年代,我国通过引进苏联控制设备,逐渐把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到机械领域,并在20世纪80年代,实现机电控制设备国产化,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以计算机处理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不断应用与机电一体化技术,这使得机电一体化技术焕发出勃勃生机,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

2.2机电一体化在现代机床控制上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在机械工程领域很重要的一个应用领域就是应用在现代机床控制上,现代机床控制要求精度高、速度快、智能化高,这就要求现代机床的控制系统具有很强的抗干扰性,机电一体化技术由于采用计算机处理技术,处理速度快,精度高、内置多块DSP芯片,抗干扰能力强。

2.3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全自动包装机领域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除了应用与纯机械工程领域,还大量应用于相关机械与电子相结合的控制领域,通过实际调查得知,我国全自动包装机已经全部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由于包装机械不但设计机械工程知识,还涉及机电控制技术,微机处理技术等,所以一般的控制系统很难胜任,机电一体化技术由于是一门交叉学科,所以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所以机电一体化技术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机电一体化把软件控制和机械控制结合起来,融为一体,通过上位机软件来控制包装机的运行状态。

3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领域的发展前景

通过对机电一体化当前发展趋势的调查研究,本文认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领域的发展前景包括以下几点:(1)专用化趋势不断加强:随着机电一体化应用到机械领域的不断深化,机电一体化技术表现出明显的专用化趋势。(2)智能化不断加强: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应用到机电一体化领域,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呈现了智能化趋势。(3)能耗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这种背景下,机电一体化技术积极加强自身改革,不断研发新技术,把能耗进一步降低。

4结论

第12篇

关键词: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8-0126-02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一门基础性、理论性、实践性相统一的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学生要了解计算机各种部件性能、理解主要部件组成原理及其作用、掌握计算机各部件的安装、使用优化,以及日常维护与维修,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及全面素质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特点分析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作为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需要学生在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开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课程地位重要。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尤其是当前就业前景较好的计算机维修师、网络管理和软件维护人员,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是各项工作的基础,占据较重要的技术分量。由此可见本课程的重要性。

2.课程知识更新快。著名的摩尔定律指出:“芯片所集成的晶体管数目与功效每18个月翻一番”,说明了硬件发展速度之快。计算机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日新月异,而本课程的应用领域涉及计算机产品最前沿的地方,知识更新周期短,时代特征鲜明。

3.课程内容综合。作为一门基础性、理论性、实践性相统一的课程,内容涉及计算机基础、软、硬件等知识,知识面较广且相关性较强。想要学好这门课程,需要多方面的理论和技能素质的支撑。学生既要消化理论知识,又要掌握相关操作技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现状分析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地位重要、知识更新快、内容综合性强,但很多学生对本课程认识不足,不够重视,甚至将其当做选修课看待,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职校学生的理论素养相对较低、动手能手相对较差、知识运用能力相对较弱,不会融会贯通,不能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动手能力。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教材内容滞后。计算机发展迅速,性能日益提高,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材却需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更新,使得教材内容严重滞后,不能及时把握市场发展动态,不能紧跟计算机发展步伐。当市场已经出现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方法时,即时使用的教材还停留在几年前,内容与现实生产生活严重脱节,无法做到与时俱进,极大地降低了学生所学知识的有效性,影响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教学方式落后。传统的课程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利用黑板、投影仪等进行理论知识和操作步骤的板书和演示,学生做好笔记,模仿教师操作。对于自控力不强、个性鲜明的中职生来说,这样的课堂吸引力不大。学生虽然学会了课内知识,但没有真正理解和使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为缺乏实际运用,就业时往往会出现无法胜任实际岗位需求的现象。

3.实践环节缺乏。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更需要具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能灵活运用相关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影响和硬件设备的限制,教师大多拘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份额较少,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的训练,无法达到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

4.考核方式单一。目前,多数学校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考核还是以笔试为主的理论考核,缺乏实践环节的考核,对学生评价往往只是以考试成绩作为依据,忽视了其他方面的能力。这样单一的考核形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使得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实际运用技术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三、《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中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社会、具有知识和技术应用的高素质劳动者,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上岗能力。中职的目标是学生毕业后要有一技之长,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顺利进入计算机生产和服务的一线岗位,成为应用型人才。因此,为了适应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突出技能培训、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1.加强教材建设。选择教材时,应考虑该教材是否适合中职教育培养目标、教学现状和发展方向。为了避免与现实脱节,要尽量选择较新出版的、内容相对前沿和可操作性强的教材。为了做到与时俱进,可通过网络和相关专业期刊等途径,了解本领域发展最新情况,熟悉当前市场的各个计算机配件的流行产品和软硬件发展技术,适当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减、调整、更新,使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做到教材的知识性、应用性、实用性、新颖性的统一,从而满足学生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的了解和最新技能的掌握。

2.改革教学方法。可以将项目教学法引入《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将传统的理论为主的教学变为以实训为主、理论为辅、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任务驱动、做中学、学中做、学中用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任务,实现思维过程的训练、创造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调整课程内容,实现模块化教学,将教材内容划分为4个课程模块,分别是“硬件组装”、“软件安装”、“故障测试”和“系统维护”,设计与实践相对应的4个教学项目。例如,在“硬件组装”教学项目中,设计以下项目教学步骤:①引出项目,明确任务,让学生知道“做什么”:教师首先引出项目明确任务“动手组装一整的计算机系统”;②制订方案,明确步骤,让学生知道“怎么做”:学生分组设计出组装方案、性能指标和基本配置;③小组合作,实施方案,让学生能够“做中学”:根据方案进行市场调查,让学生了解市场、认识市场,并模拟选购,在学校计算机组装室进行组装和系统设置实际操作,完成实训报告和项目任务书;④检查评价,完善方案,优化学生所得:通过小组内、小组间的互相检查和评价,优化完成项目方案;⑤巩固训练,总结提高,让学生能够“学中用”:通过相似项目的训练,对整个项目实施情况的总结和评价,使学生梳理知识,掌握技能和方法,灵活运用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解决同类问题。

3.加大实践环节。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操作能力,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去实现。学校要建立专门的计算机硬件实验室,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大实践性环节的比重,结合自编的模块化课程教材设计实践教学项目,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实践难易程度,引导学生主动去参与解决实际问题,做到教学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改进考核方式。本课程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为主要目标,所以考核的重点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考核也应以技能考核为主、理论考核为辅;以动手操作为主、笔试答卷为辅;实践操作分值比重大、笔试成绩分值比重小,以适应社会需求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考核部分包括3个方面:学生素质考核(10%)+学生技能考核(70%)+学生理论考核(20%)。其中技能考核由单项技能考核和综合技能考核两部分组成,单项目技能考核包括计算机硬件组装、BIOS参数设置、硬盘初始化、系统与常用软件安装和故障检测等方面;综合技能考核包括计算机硬件组装、系统安装、系统调试、软件安装、故障检测定位排除等对方面。用这样的考核制度引导学生对本课程实践环节的重视,突出操作技能和实用技术的训练,促进学生能力和个性的发展,有望全面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在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并应用于实际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课程教学和企业需求接轨,让学生与时俱进,从而实现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脑与电信,2010,(02).

[2]姜丽娟.关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思考[J].科技信息,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