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语文的重要性

学语文的重要性

时间:2023-09-15 17:32: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语文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语文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实践教学;重要性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和学生都会存在着“语文就是课堂教学”的错误认识,忽略了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课堂确实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平台,然而想要把语文学得透彻只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是完全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把生活实际与语文结合起来,形成语文与实践的结合,才可以真正了解到语文学习的奥妙与乐趣,为语文学习打下最为坚固的基础。

一、实践教学的理论依据

1.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传统语文教学的模式中,语文老师总是课堂的主角,正常情况下都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或者由老师设计好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来进行解答,然而这种教学方法的知识转化率很低。主要还是由于学生对于语文的积极性不是太高,真正参与到这一环节并且主动的学生很少,最后导致小学语文课堂的知识转化率很低。即使学生与老师付出了大量的宝贵时间,课堂的教学效果依然比较低。

2.学生喜欢在愉快的环境之下学习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把课本上的文章进行分析,然后老师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理解,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是学生的天性,将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完全激发出来,就可以完美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所以,如果小学语文老师将课堂的形式变为语文活动,学生对于参与其中就会变得特别积极,而在参与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活动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学习能力就会得到缓慢且稳定的提高。如在学习《晏子使楚》这篇文章的时候,给学生讲解当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可以切身感受到晏子出使所肩负的重要责任。在“狗国、狗洞”的故事后,教师可以拓展晏子的其他故事,让学生能够更加了解晏子的特点,从而调节语文课堂的愉快

气氛。

3.小学语文的教学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

小学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主要表现在教学活动要借助某些问题与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里面扮演一些角色,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有很大的灵活性,学生可以自由品读各类文章,不但可以完成老师布置的教学任务,还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要比设计一些问题强得多,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二、小学语文的重要性分析

1.小学语文学习是其他科目学习的前提

学好语文这一门学科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以及创新力等等。小学生在学习小学语文之后能够给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怨痰幕础,同时也培养了学习能力。

2.学以致用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

学以致用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所在,这就和唐诗宋词差不多。学生有着各种疑问,其中一点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样一种历史久远的知识。简单来说,对小学生而言不仅仅要通过来学习唐诗宋词去了解古人的心情与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写作素养与能力。小学语文老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有一种学以致用的学习观念,把自己学到的所有东西在自己的语文作文中表现出来。

三、小学语文实践性教学措施分析

1.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组织管理

现阶段的小学语文实践性教学不管是在时间的安排还是课堂的形式上都是非常妥善的。很多学校最主要的任务是依据任课老师的感受以及教学目的、方法和主题进行相关的核实工作,完善乃至建成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再者,由于现阶段学校对于小学语文实践性教学的关注力度比较大,所以能够建立真实、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使小学语文实践性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小学语文实践教学具有的有序性,能够完美地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环节进行融合,也能明显地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

2.小学语文课堂开展实践教学的必须条件

小学语文课堂开展实践教学不单单是老师一个人的事情,这需要任课老师、学生、学校、教学环境、经费和时间等方面的通力配合。现阶段,很多学校所具备的语文实践教学设备与经费还是较为完备与充足的,学校在语文实践教学课时安排方面的规划也是非常详细的,也正在提高小学语文老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3.如何科学设置小学语文实践教学

现阶段所有的实践教学环节都有:利用多媒体设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老师与学生开展课外活动;通过图片与摄影的展示,对小学语文课堂从具体到细节进行重现,让学生对于相关的知识进行复习,由此来加深印象,增加了解。

在小学语文中开展实践教学,不单单让学生知道学习语文对于他们未来有多么重要,更能让学生受到语文的熏陶,迅速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所以,注重学生完成知识的转化,让学生把学到的语文知识学以致用,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重要性

课外阅读是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的形式,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育界普遍认为: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是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

关于课外阅读曾经有人说过:“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局限在课堂是有缺陷的,其源泉应源于课外阅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把课外阅读列为主要内容之一,把课外阅读作为语文知识的补充和延伸。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一书中多次谈到了阅读,他认为那种只会死读教科书不会真正阅读的人,是“不善于思维”的人,是“命运不值得羡慕”的人。我国历史上一些文人也对阅读的价值给予肯定:朱熹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指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的重要性。课外阅读对小学生的发展的重要性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课外阅读有利于小学生发展个性

扩大孩子的课外阅读面可以使孩子的个性健康,阅读好的书刊、作品可以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提升人的素养和修养,开阔视野,塑造一个人的个性,使人的心理品质比较健全。

二、课外阅读有利于学生智力潜能的开发

阅读是一个充满了丰富的智力活动。学生在形成和发展阅读能力的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也能激发出创造潜能。

三、课外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

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更多地需要在课外阅读实践中逐步养成。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课外拓展和延伸。语文能力的提高更需要课外阅读的辅助。

四、课外阅读有利于各科的学习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实践教学;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一直被教师和学生们误解为是纯粹的课堂教学,而忽略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课堂是学习知识的平台,但是却并不是唯一的平台。语文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而学习语文的时候,教师应该联系实际生活,将语文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特别是小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的时候,教师培养他们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语文的教学特点分析

从目前大部分的教学现状分析,语文教学都比较困难,缺乏趣味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学生厌学的情况,而束手无策。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写作的问题,比如,课文中对于一个实物、一处风景、一种意境或是场合的描写。教师们一般都会对其进行讲解,让大家去体会或者是思考。但是这就忽视了一点,为何不让学生们去生活中去寻找这些描写?此外,小学语文注重朗读与写作,这是小学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那么在写作方面,学生们是否真的能够贴近生活去写?还是参照着一些作文辅导,或者是在教师的要求下进行冥思苦想的写作呢?学生在朗读的时候,是不是只是觉得这是一种任务?有没有想过朗读怎样与实际生活相关联呢?以上分析可知,小学语文教学与实际教学完全脱节,教师缺乏实践性教学的理念与方式。

二、小学语文实践性教学的实行

实践性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将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以作文写作为例,文从心生,心有所感,感从生活中来。这就是一条小学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连接的主线。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实践性教学的时候,可以从这条主线入手。例如,作文题目为《我心中的XX》。如果在学生们的心中对XX有印象还好,但是如果没有任何印象,那么就应该带领学生们去参观,去亲身观察,绝对不能总是让学生们在封闭的教室中,学习着那些基础知识,而却不知道为什么学习这些。写作是语文与实际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方式,也是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关键。写好作文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在生活中寻找灵感,而不是在教室与课堂上去凭空想象。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们多去观察身边的事物,留意对于生活中点滴的感触。最好是让学生们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将生活中的点滴记下来。养成这样的习惯,学生自然就会发现,原来我们学习的知识都来源于生活。

三、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培养小学生的能力应该作为首要课题。而实践教学正是培养小学生能力的最佳途径,所以,小学语文的实践教学就显得更加重要。

首先,小学语文的学习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前提。注重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能够从不同角度,如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对小学生进行培养与训练。

其次,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学以致用。在学习唐诗的时候,很多小学生也曾经想过,这些这么久远的知识我们学习有什么用呢?教师应该让学生树立学以致用的学习观,课文以及诗词的学习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写作,而写作的目的则是能够通过自己的文字描绘现实的生活。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们学到的知识得以体现,尤其是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要在其中找到生活的意义,学习写作也是要能够表达自身对生活的感悟。

最后,实践性的融会贯通。实践教学是为了满足社会未来的需求,对学生的生活与工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完全可以在教学课堂上告诉小学生们,学习是为了将来能够得到使用。语文的学习让我们更加有素质以及涵养,写作可以让我们通过自己的文字来批判或者是赞扬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如“三鹿奶粉”事件。如果我们能够有良好的文字功底,我们就可以用自己的文字来批判这些丑恶现象,为社会做贡献。让语文教学更加贴近生活与社会,那么教学的意义才真正得以体现。

总之,小学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倡实践教学,让学生们能够明白学习的真正目的。教师要通过创造独特的实践教学方法,实现小学语文的实践性教学。学习一定是为了要使用,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才真正拥有学习的。小学语文的实践教学要从根抓起,并给予重视。

参考文献:

1.宋慧珍,《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初探》[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2

2.陈永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实践与探索》[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2

3.胡丽萍,《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实践》[J].教学导刊,2011

第4篇

文关键词:教学;朗读

G623.2

小学语文教学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朗读教学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力求让学生投入饱满的热情,绘声绘色地朗诵,即可积累词汇,又可培养语感,使学生能充分体会文章的情感和主旨,逐步深入分析文章的重点词句和重点段落,为理解全准备,也为今后的阅读与写作教学作铺垫,更有助于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

一、朗读是小学阶段学好语文的基础。

在以往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重点在阅读和作文训练上下功夫,往往忽视了朗读教学,认为朗读无法提高阅读和作文水平。我认为,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必须从朗读开始,朗读教学是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只有把朗读抓好了,才能为学好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有些教师和学生都忽视朗读这一环节,因此达不到对学生的朗读要求。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关于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朗读教学方法的偏颇

有些教师上语文课,先范读课文,然后让学生照葫芦画瓢的读一遍,便开始讲解分析段落大意及课后问题的解答,却忽略朗读环节的设置。这样貌似在朗读,其实则不然,因为朗读要大声地放开嗓子,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加强朗读训练,合理安排朗读时间,要求学生高声齐读,或让学生分组朗读,分男女生朗读,分角色朗读,使之充分得到朗读方面的训练与指导。

2.朗读教学方向的谬误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朗读的要求是“准确、流利、富有感情”。这三者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有的语文教师往往只注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却忽视了“准确和流利”这两个先决条件。所以部分学生达不到朗读的基本要求。

三、朗读教学方法的改进

1.改变过去“随心所欲”的朗读方式,杜绝教师在课堂上范读,学生小声阅读,必须认清朗读的重要性,完善朗读教学的方法。

2.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课外阅读书籍上各种类型的文章,不仅从中学到知识,而且通过对各学科的文章的对比找到这类文章的特点,为后来的阅读与写作方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5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语文;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239-01

新课程改革提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自主学习的模式,使学生自主学习。具体该怎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兴趣是成功的老师,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兴趣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心理学家都有不少的论述。我国两千年前的教育学家孔子就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认为: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学生学习语文也必须以兴趣作基础,有了这样的心理条件,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就语文学习兴趣与语文学习的关系,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这样的概括:当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学习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力求掌握知识的理智感,使大脑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引起语文学习中的高度注意,使感官更加清晰、思维更加深刻、想象更加活跃、记忆更加牢固,能抑制疲劳,产生愉快情绪,能够最佳接受教学信息。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其潜能便会得到开发,主体性便会得到弘扬。因而,语文教学应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应做到:

1、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语文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借助灵活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及时评价,以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学习。

二、注重指导,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1、目标指导。小学生自主意识差、学习目标不明确,所以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学会依据学习目标进行学习。学习时紧盯学习目标,边读边想、边听边记,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和参加讨论。优化教学环节,发挥训练主渠道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和谐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创设主动参与的条件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参与教学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2、学法指导。在语文学习中小学生往往分不清各阶段,也更不知道每个阶段应该怎么学怎么记。所以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过程的几个阶段进行学法指导:预习阶段―学新阶段―消化阶段―应用阶段―复习阶段。但是学法指导不能采取一次性处理,应当分点、分层、分阶段地指点。学法指导,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具体的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自身的条件来选择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3、问题指导

(1)存疑。存疑包括字词的音形义;存疑于句子的表达形式;存疑于文章的内容;结合课后思考题存疑。

(2)质疑。在语文学习中要指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对于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教师的作用则主要表现在激活学生的思维,发挥其内在的动力。作为教师,千万不要毁灭学生智慧的火花,要恰当地把握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充分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做到相机诱导,有的放矢,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从解题、抓关键词句,或从文章结构、写作等方面质疑。我经常对学生说,老师最喜欢爱提问题的同学和敢于回答问题的同学,甚至喜欢问题提得不好或问题回答得不全面的同学,这样一来就消除了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敢问;当学生提的问题离题了,我就教给学生问的方法,并热情鼓励,让学生会问、爱问。

(3)释疑。对于质疑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区别对待,分类解决。对于较简单易懂的问题,可以通过思考自行解决。对于有一定难度的疑问,可以采用同桌或四人小组讨论的形式,互学互教,互助解疑。当学生的疑问很有价值时,也正是引导大家深读课文的难得时机。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相机释疑,深化认识。

三、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自主学习的情意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和老师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这种关系就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和谐的合作关系。良好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四、创造实践机会,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第6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 现状分析 高效课堂

一、前言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场所,是学生们学习教学内容、发展个人潜力以及提高自身能力的主要途径。对于中学语文教学而言,建立高效优质的教学课堂成为当前的首要话题。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们学到知识,懂得如何去学习,因此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学到知识,学会知识。评价教学课堂的质量,首先要根据其是否能够让学生有学习的欲望,能够在教学课堂上培养其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努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现阶段,中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教学课堂效率低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和谐。就教师而言,很大一部分教师仍然使用陈旧的教学模式,上课过于死板,没有任何创新可言,导致教与学完全脱节。教师对于教学只注重结果,而忽视学生们在课堂中以及平时的努力与进步,不能够给予学生科学客观的评价,造成课堂教学的重心偏移,大大降低了教学课堂的效率。再加上,教师备课时过多的考虑教学内容,完全没有考虑到师生课堂互动的活动,缺乏对语文知识体系的方法指导,致使教与学不合拍。就学生而言,学生的学习基础不一样,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被动;有的学生依赖性很强,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有的学生厌学情绪严重,缺乏良好的学习情感体验及个性品质。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及时发现以上情况,结果导致教师费了力学生学习却不见效果的现象出现。

三、建立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方法策略

教学是一种实践性非常强的事情,要提高教学课堂的效率,并没有完全固化的方法与答案来予以解答。总体来说,要根据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给予解决,即找到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才能真正的提高教学效率。

1..加强学生们对于语文的价值性认识。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对于语文的学习,很多学生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实际上,学习语文可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能力以写作能力。教师要提高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展现语文的魅力,让学生喜欢学习语文。最为重要的是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让学生从内心了解学习语文的重要意义,从而达到持久学习的目的。

2.趣味是学习语文的最大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基础,这是不争的事实。在中学的语文教学课堂上,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兴趣是推动学习的最大动力,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如果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够达到高效课堂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运用语文的环境,让学生体会渐入佳境的喜悦,树立起语文学习的信心。

3.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需要一个反复的过程,即学习的时候,需要有一个从学习然后到思考再到实践的过程。学习实际上是一个实践的过程,知识需要在学习中记忆而更加重要的是能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4.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提供充足学习时间。要想保障在大班额教学环境中全员互动,最好的方式就是组建责任制合作学习小组。切实做好课堂评价工作,这是激励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也是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取得高效的保证。必须坚持只要有要求,就一定有评价,评比上墙,先进展示,就是最好的激励。当然,如果有条件设一些物质奖励,效果会更好。对表现突岀者予以肯定赞扬,对暂时落后者予以鞭策鼓励,方式是“表演节目”,可以表演课本剧、“编故事”接龙、用语言“画像”等,以达到既能对学生有所激励,又能训练语言思维能力。

5.教师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巧妙点拨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思维的碰撞中,使语言能力得到升华,思维潜力得到开发。正所谓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并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到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堂,气氛很活跃,很开放,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并实现自我价值。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学要想得到长足发展,就必须懂得如何进行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不仅要讲授课本知识,还要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针,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科学教学方法,以此来提高中学语文课堂的高效率。

参考文献

[1]玄艳霞.新课改视野下建构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

[2]刘英林.注重学习兴趣培养构建语文高效课堂[J]现代阅读(教育版)

第7篇

首先是作业评价的方式、内容和主体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为片面单一。现阶段老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方式仍以对错为主,语文和大多数的其他科目有很大的不同,它关注的更多是感受与情感,而对于这两方面的评价而言,对错的评价方式就过于单薄无力了,对于一些主观题目,其实对错的界限并不明显,单一的对错评价方式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

对于评价内容而言,老师只是注重了作业本身知识层面的问题,而忽略了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感情态度,语文的教育除了要传授基础的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这种评价内容无法照顾到学生的情感等一些思想范畴内的付出。评价主体上,缺少的是学生互相之间的评价。同时,教师爷很少对自己评价的方式与过程做出充分的反思。这些都不利于语文作业评价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2中学语文作业有效设计与评价的相关措施

2.1语文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原则与方法

对于作业的设计阶段,中学语文作业的设计要遵循多元化与体系化两方面的设计原则。所谓多元化,即是注重语文与其他课程甚至是社会实际的融合和关联。在语文作业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其他课程与语文课程的广泛联系,并在作业的内容里充分体现出来,对于一些主观的论述问题,要密切联系实际,不要局限于教科书的内容,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观察社会体验生活、感悟人生,这样的语文作业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语言文学的应用与创作能力。同时在作业的数量上,也要关照其他课程的作业量与学生完成的质量问题,不能一味追求题海战术。

2.2提升语文作业评价效果的措施

对于中学语文作业的评价,要充分关照到语文的主观性,要考虑到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感情与态度情况。主要遵循这样几个原则:客观公正,激励与发展。语文作业在设计时就要考虑到最后的评价阶段的操作,因此要对学生完成作业过程中的实际思考与付出的过程有所了解,在评价时要客观公正,尊重学生的思想和付出,对于作业的成绩评定,要尽量采用鼓励的评价模式,减少等级的硬性区分,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同时,对于作业的评语,要有引导性,以促进学生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在作业的评价形式上,还要鼓励学生互相之间的评价过程,让学生在评价别人的劳动成果时,能对自己的作业有所对比和反思,这样可以互相学习和进步。同时,教师对于自己的评价过程也要及时总结反思,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减少过多的自身主观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3结语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反馈 重要性

G623.2

从目前来看,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仍然对教学反馈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有着比较模糊的认识,因此使其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从而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只有提高教师对教学反馈的认识,明白教学反馈的重要性,才能让教师的教学处于最佳状态。因此,加大力度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反馈的重要性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学反馈的内涵

教学反馈作为小学语文课堂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其对教学模式和教学质量都有着非常严重的影响。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学反馈主要由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完成。其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所获取的知识情况进行考虑,并针对于此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同时合理的调整教学程序,为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而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根据教材体现的知识以及教师传播的信息,通过各种手段进行自我反馈,例如课堂回答问题,课后练习等,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唯有如此,才能将教学反馈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二、教学反馈的各个阶段

(一)课始反馈阶段

课始反馈阶段主要是指学生的课前准备,还未进入学习状态的时期。例如在《牛顿暴风雨》这堂课的开始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一段暴风雨的视频,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对暴风雨的强度和状况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同时也有了急于表达自己想法的冲动。此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从视频中看到了什么,让学生用一句话描述出来。这个阶段的反馈不仅让学生对暴风雨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而且还能让学生深刻体验到牛顿在暴风雨中坚持实验的勇敢精神。但是需要教师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涵盖面非常宽广,在课前准备的时候,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手段加以反馈。

(二)总体反馈阶段

总体反馈阶段是学生对整篇文章的一个总体理解。例如在《跳水》这篇文章中,学生进行全文阅读后,就会在脑海中产生许多问题,跳水者是谁、跳水的原因以及跳水的方式方法,这些问题不仅是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也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此时,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的归纳方法以及中心思想。在语文课堂中,教师接受到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归纳反馈信息,便可以知道学生对文章的掌握情况,从而为后面的课文学习奠定基础。

(三)总结反馈阶段

总结反馈阶段主要出现在课堂的最后时期,是教师对课文学习的一个升华性总结,例如概括文章的总体内容、升华文章的中心思想、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状态以及对学生的希望等等。这个阶段的反馈主要以教师为主,或者是转变对象,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对整堂语文课的学习模式、学习习惯以及学习状态等进行总结和评价,从而提提升学生的自我反思与完善能力。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反馈的重要性

(一)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进行肯定和鼓励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接收到学生反馈的信息后,对于其正确的观点应进行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使学生受到鼓舞,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正确认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当一个人受到肯定或鼓舞的时候,将会发挥出更大的潜能。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善于捕捉到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和鼓励。例如,针对课文中要求背诵的内容,教师要对能够正确、流畅、熟练的背诵出来的同学,可以适当给予其口头奖励或者是一朵小红花。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还能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对于学生的不足和错误,能够及时得到及时的改正

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经验、认知、学习水平等原因,对于一些问题的认识往往是比较片面的、不完整的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并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和缺点,同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同时,教师还应该对此加以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韩国是国家,英国是国家,但是英国和韩国是我们自己的祖国吗?使学生对“祖国”一词有了进一步和的理解。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片面认识进行一步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认知系统。

(三)有利于将反馈的“负”变为“正”

由于小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对同种事物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对于如何把学生的分散意见进行统一,把片面认识引向全面,这就需要教师寻找到契合点,把学生们反馈的“负”转变为“正”,从而提高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对事物的认知。例如,在讲授《揠苗助长》这篇课文的时候,很多学生对于“第二天,禾苗都枯死了”这句话产生不同的意见,有的学生问:“禾苗真的会枯死吗?”有的问我:“禾苗虽然全部被拔高了,但是有些禾苗应该不会枯死吧?’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善于抓住这两种观点的契合点,即禾苗的全部枯死或是部分枯死,引导学生再次对课文进行理解,让学生抓住课文中“长高了一大截”的语句,并结合教材中的图片进行指导,从而将分散的意见进行了统一。同时,教师还不能对课文的理解进行标准化。由于语文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因此不像数学那样具有统一、固定的答案,对于观点不同,但是有于情于理的答案,都应该给予肯定,从而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

结束语:

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学反馈的重要性,并将其灵活的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新课改的要求,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群.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反馈[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47).

[2]谢守伟.讨论,小学语文课堂的一剂良药[J].新课程・小学,2013,(12).

[3]苏碧莲.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探究[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4,(5).

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反馈 重要性

课堂反馈作为教学重要环节之一,在整个教学的系统中包含了较强的技术性要求。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以发挥教学反馈的重要作用。虽然目前教学反馈已经全面应用于教学课堂中,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教学反馈的有效性是建立在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但教师中普遍存在喜爱优生的现象。当教师在课堂中重点收集一两个人的反馈时必然会导致信息的失真。其次,教师收到的信息往往是以表面现象的形式出现的,教师如果就事论事地评价信息,那么教学指导就必然缺乏深刻性和针对性。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正确的应用教学反馈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语文课堂中的教学反馈

(一)教学反馈的概念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反馈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作用,一方面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随时针对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中反映出来的情况进行分析,并及时采取措施,对后面的教学过程进行调整,以保证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个过程体现的是教师的“反馈―控制”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了教师和教材的信息之后,通过回答问题、练习等取得自我反馈,逐步加深记忆和理解,直至掌握和灵活运用。这个过程体现的是学生的“接受―反馈”作用。因此,只有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活动共通过参与,才能构建有效的教学反馈。

(二)教学反馈的类型

语文课作为一门语言学科,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而小学阶段是学生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特别关注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就时间上而言,教学信息反馈分为即时反馈与延时反馈。

1.即时反馈

即时反馈就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信息和学生信息获得即时信息,根据反馈的作用即时反馈又可以划分为直接反馈和间接反馈。直接反馈是指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在课堂上立即收集到学生信息的一种反馈行为。问题式教学是获取学生信息反馈的最直接方式。通过对学生设问,让学生思考、讨论、解答,可以准确地找到学生的思维障碍,找准学生的掌握程度,从而调整教学策略。例如《地球爷爷的手》的这篇课文是通过熟桃子自己落地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引入“地心引力”这一比较深奥的物理概念。为了了解学生关于这篇课文的学习情况,教师可这样提问:“你们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地球爷爷有‘手’吗?”教师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要考察学生是否理解地球的“手”即是“地心引力”这一概念,通过学生的答案就能立即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间接反馈主要是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眼神或肢体动作来得到学生对教学效果判断的有益反馈。教师在课堂中应通过眼神交流和肢体语言积极地与学生互动,以便收集到更多的反馈信息。例如《小小的船》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由于在生活中学生对星星、月亮、天空等自然现象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独立的阅读,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观察学生的阅读情况,注意学生的面部表情和行为动作,并根据这些反馈的信息来制定之后的语文教学活动。在评课实践中,即时反馈能在较短时间内向教师提供需要的信息,使教师能及时调控教学。因此,即时反馈信息的收集是教师了解教学情况,针对性调整教学计划的有效途径,并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2. 延时反馈

课堂测试,课堂练习是延时反馈最主要的方式。教师可根据教学任务设计相应的练习题和测试题,采取讲练结合,练查结合,从而达到巩固课堂知识的目的。同即时反馈相比,延时反馈有两个非常突出的优点。首先,延时反馈能使听课者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更科学。学生在听课后在头脑中往往就已经形成知识点的初步印象,但那些内容大多是粗浅的。因此练习的过程促使学生能够冷静地思考一些问题,从而将已有的知识进行强化和优化。其次,延时反馈更利于学生与教师的相互交流。测试实际上是师生双方共同探讨的过程,教师可从测试的结果中回想上课的全过程,从学生的错误中找出自身可以吸取到的经验教训。教师从延时反馈中总结出的见解能够有效的运用于下堂课的教学中。当然,和即时反馈一样,延时反馈也有其不足之处:学生的诚信行为会大大影响测试的客观性;二是信息的滞后会让缺乏经验的教师难以掌控课堂的节奏。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反馈的重要性

(一)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性

新课改下,明确提出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单向授课方式,在教学反馈中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例如《燕子妈妈笑了》这篇课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于阅读和识字的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情感体验。《燕子妈妈笑了》这篇课文长,识字量大,因此教师在课堂设计时先要明确如何有限的时间内解决读书识字这个难点问题。首先,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通过多次朗读来熟悉语言坏境,为下一步的识字学习做准备。这时教师可提问:“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学生答道:“圈出来,看生字表上的注音,也可以查字表。”也有学生说:“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教师通过直接反馈的形式获取到学生对看待生字词的态度,这时教师可总结性的说:“好!同学之间应互相帮助,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按照大家刚才说的这些办法来解决。”通过教学反馈在课堂中的运用,学生既从独立阅读中学获得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又在与教师的问答中充分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整堂课师生之间维持着亲切交流,平等对话,将和谐的课堂气氛贯穿始终,学生在课堂中保持高度的课堂参与性。

(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教学反馈的效果来看,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还可以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因此教师的角色应从传统的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有效地指导和组织学生更主动参与学习,实现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例如在《迷人的张家界》这一课时,首先教师借助多媒体的辅助帮助学生对张家界有一个大体的认识。接下来教师可组织小组交流活动,并要求每个小组分别承担了一个景点任务,最终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学生在这个活动中经历了小组讨论、推选代表、资料整理的各个环节,并且每个环节都高度的自由空间。最终各个学生小组都圆满的完成了任务。从以上实例不难看出,教师在收集反馈信息的同时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了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当学生的学习需要得到充分满足时,教学的整个过程必定是和谐且有效的。

(三)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通过教学反馈能够更充分的了解学生自身情况,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和学习现状,对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进行更改。学生通过教学反馈这一途径可及时的对教学方法的设计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在教学活动的参与过程中逐渐学会自我反省,进一步学会自我评价。在目前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模式已不符合现阶段的教学要求,应逐步转变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教学观念。因此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是现阶段教师在课堂主要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可课堂中要鼓励学生敢于独立思考,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向学生提问的同时要敢于承认学生发现的错误,并做到及时纠正总结,这样才真正体现了教学反馈在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结束语: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教学手段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参与的状态,这样才能真正收集到全面准确的反馈信息,也是实现教学反馈重要性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第10篇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现在我们的课堂上有太多的讲解和不达标准答案不罢休的引导,虽很充实,却给人一种密不透风的感觉。学生被圈在一个用标准答案和规矩筑成的圈子里,虽偶有挣扎,但大多碰壁。因此常想起两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要推动地球”。“给我一个空间,我要放飞心灵”。《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一、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愿意主动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我揭示课题。

学生的思想是万花筒,他们的世界比成人精彩,有时甚至是成人无法想象的,或许以我们的观点来说是错误的。然而,错误中不乏宝藏。不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就谈不上放飞心灵,在避免错误的同时,必将丢失宝藏。如在教学古诗《春晓》时,我把诗写在黑板上,反复引导学生阅读和体会一个学生突然冒出一句:“老师,你最后一句的标点加错了。”我吃了一惊,连忙翻书对照。最后一句是“花落知多少”。我的标点符号没错呀?我感觉莫名其妙,因为这个孩子平时比较调皮,课堂上经常随便说话,因此,我怀疑他是故意捣乱,没有理他,接着往下讲。但我还是给了他一个说话机会,我问了一句:“那么你认为这儿应该是什么号呀?”他小声地说:“我认为这儿应该是感叹号。”我忙问:“请你说说自己的理由。”他见了我的笑容和鼓励,于是大胆地说:“诗人想起夜里的风雨,为那么多花儿的凋落感到难过,感情非常强烈,所以应该用感叹号。”“好,老师现在就把它改成感叹号,你能为大家读读吗”?他读了起来,果然沉郁顿挫,无限伤感,连我都被打动了,同学们也都赞同他的提法。

二、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群鸟学艺 》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答案用直线画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边动手。这样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方位参与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地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思考后,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明白学习永无止境的道理。这样,课堂气氛很活跃,焕发出生命活力,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活力。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只有耐心、虚心、认真地学习,才能学到真本领。可有一个学生的回答得与众不同,他说是凤凰老师教搭窝的方法不好,才使有的鸟没有学会搭窝。他的回答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并列举出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最后,我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做了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既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又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张扬。

三、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热爱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优势。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分层教学,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一部分,立即加以表扬。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困生在不断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做出激励性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等等此类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促进了学生的进步,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受到了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喜欢上语文课,这样语文课才会充满生命活力。

第11篇

一、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1.不断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现代教学理论主张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也就是教师、学生共同来表演,教师唱主角,学生唱配角,不能让学生简单地从属于教师。课堂提问正符合这一教学理论,它能不断地引起学生的注意。课堂提问给学生以外部刺激,防止注意力的分散,并使学生经常保持有意注意,对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归纳整理并做出回答,使学生有一种紧迫感。实践证明,通过提问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印象深刻,记忆牢固。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所学知识比由教师对学生单向传递信息所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得多。

2.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提问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支配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动机,其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依存于外界的刺激,它对于接受外界刺激、同化外界刺激进行信息处理的学习过程来说是非 常重要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回答问题是面向全班学生的,对问题所作出的回答体现了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能力大小,因此,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总是希望得到称赞和自尊心的满足。这种竞争意识促使学生对问题积极思考,课前做充分的准备,平时多进行阅读以拓宽知识面,这样,提问就能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通过对学生答案的肯定或否定,使学生知道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在多大程度上取得了进步,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目标,这些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课堂提问的技巧

1.问题的设计

课堂提问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精心设计,问题设计巧妙合理,能引起学生兴趣,启发思考,从而获得知识。反之,则会使学生厌烦。问题的设计要力求精当,“精”指的是精炼扼要、言简意赅,“当”指的是得当,所提的问题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还要富有思考,即紧扣教材,突出重点、难点,并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使学生理解词句丰富而深刻的含义及它在课文中的作用;问题还要紧扣文脉,紧扣文章的思路,可以是由整体到部分,先提出一两个大问题,再按重点词、句、段设计若干小问题来说明大问题,也可以由部分到整体,根据重点词、句、段先设计若干小问题,再提出总结性的大问题,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做出概括,也可以将两种方法有机结合,构成“整体―部分―整体”。问题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应服从总的教学任务,教师在备课时应进行充分地准备,做到适时适度,灵活多样。

2.提问的方法及提问后的处理

提问时要先向全体学生发问,然后做短暂的停顿,再指定学生回答。这样做可以使全班学生注意提出的问题;可以使全班学生都在心中拟定一个答案,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可能被提问而不得不进行思考;可以使全班学生对于某一学生的答案进行评定,因为每个学生都可以将自己心中的答案与被指定的学生的答案进行比较。提问时教师态度要自然,要相信学生能够回答,否则学生有一种恐惧感,不能安静地进行思考,也就不能畅所欲言。提问时,教师的语言要清楚明确,提问后不要再重复问题,以免养成学生不注意教师提问的习惯。当然,若学生不明白问题的含义,教师可以用更明白的词句把问题再说一遍。

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注意倾听,否则学生会敷衍塞责。若学生回答时没有进行思考只是脱口而出,教师要指导他们分析问题,并鼓励他们详细回答。学生的答案若很正确,应给予一定的赞许。教师不必重复学生的答案,要鼓励学生向全班学生说话,让全班学生注意听该学生的回答。回答完毕,让全班学生先来评定,进行纠正补充,然后教师再做必要的补充。若回答错了,教师要做出分析,指出错在什么地方,这种耐心启发学生寻找答案的方法,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习惯。

第12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有利工具。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对各科教学的作用越来越大。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实践,谈一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渴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的地步,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感兴趣才能有激情。语文本来是最开放的学科,与生活同在,色彩斑斓。长期以来,小学的各科教学无不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列为首要任务。小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但一直以来只是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手段单一,方法陈旧,教具不多,很难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持久性,更难真正产生一种学习的内动力,而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录像、投影、幻灯、计算机软件等信息技术再现课文情境,使课文内容形象化,其丰富的色彩,吸引人的动画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在创设情境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在教授《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首先播放了《美丽的西沙群岛》的光盘片断,再配以优美的音乐,动感强的画面使学生仿佛来了西沙群岛。然后自然点题,引出了《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这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发了,由此提出学习任务,在学生心中形成“认知”冲突,激起了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进入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的最佳状态。在揭示文章重点时,再次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重点展现无边无际的大海,海底有各种各样的珊瑚,活泼可爱的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还有千奇百怪的美丽贝壳,庞大的海龟……由形象的画面理解自然过渡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用学生的语言――创造性思维得出的结论作小结,这种教学活动自始至终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重点和难点进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

例如课文《鸟的天堂》中有一段描写榕树叶子的句子:“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引导学生理解“颤动”一词是个难点。“颤动”字面可理解为“抖动”,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晨曦中,那青翠、油亮的新叶在微风中轻轻地颤动。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学生便领悟到了“颤动”一词,在进行说话训练就水到渠成了。这样,从感知――具体――抽象,词语的理解在表象的作用下真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模拟课文内容,启迪学生思维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儿童的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并不说明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只停留在形象阶段,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材料,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进思维向深层次发展。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用信息技术对课文进行背景资料的介绍,帮助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了解,对课文的理解。因为小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不丰富,对于有些课文所涉及的背景资料如果缺乏基本的储备。对课文的理解则可能出现障碍,而教师适时的背景介绍就是有效的解决途径。

四、减轻学生在课文难点处理解的坡度对突出重点有益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审美情趣,这是因为小学语文教材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还蕴含着丰富的文、情、景等审美因素,利用信息技术CAI课件科学的、艺术的进行审美教育,可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充分地感受美、欣赏美和自我展现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材具有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优美的环境和景物描写,在教学中利用CAI或创造听学效果,或设置视觉形象,让美的情境感染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