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大学语文的建议

对大学语文的建议

时间:2023-09-15 17:32: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大学语文的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大学语文的建议

第1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 学习态度 教学策略

为考察少数民族预科生对大学语文学习的兴趣态度,方法,情感认知,学习动机,学习目标,了解预科学生对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想法与建议,课题组对2011级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包括文、理科)进行了大学语文学习态度及教学策略的问卷调查。

一、调查问卷分析

问卷包括两大部分:

(一)第一部分调查预科生语文学习的基础,语文学习的兴趣、动机、目标,以及对于大学语文学习的认识、观点和看法。从第1、2、3小题可以看出,大部分预科生认为自己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基础,但成绩不很理想,其中64.3 %的人成绩一般,而自认成绩不错的只有27人,占23.4%, 成绩不好的占12.1% ,有9.0%—9.6%的人学习语文的目的并不是因为兴趣,仅仅因为是高考的必考学科,从调查情况不难看出导致这种成绩的直接原因是学习语文的兴趣问题。

1.关于预科阶段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一系列问题。第4、5、7、10、15小题是针对预科阶段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设置的。其中62.6%的学生认为目前大学生语文水平一般,因而82.6%的预科生认为开设大学语文课很必要,87.0%认为不管文理科都应该继续学学语文,70.0%很希望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第6、9、11、13、14探讨大学语文课程学科性质以及如何定位。47.8%的学生认为大学语文对专业课有一些帮助,52.1%的人认为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74%认为自己现在的语文水平不适应将来工作和个人的发展,因而有74.8%预科生认为高校应该将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必修课开设,44.3%的预科生认为该科每周4课时为宜。

2.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及授课方式。问卷的第8小题是针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而设,有90.4%的同学认为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文学鉴赏和审美水平,加强人文修养,增强文学底蕴。64.3%的预科生喜欢上语文课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第12题调查学生喜欢的授课方式,有55.7%的学生认为课堂形式要灵活多样。27.8%的同学则主张课内外结合。

3.学生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参与度。问卷的第17小题是针对预科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参与度调查,有76.5%的学生愿意就大学语文的学习与老师交换意见。

(二)问卷第二部分调查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期望、理想模式、课程内容设置、作业形式,有关课程资源的系列问题,对大学语文课的整体感受,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心理取向,主要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及对课程和老师的希望、建议 。

1.在18、19题中,学生阐释理想的大学语文课堂也即喜欢的原因,大部分认为大学语文课堂更应注重人文性,丰富知识,感悟人生。主张因生活而学,因兴趣而学,真正享受语文。同时更追求一种师生完全投入境界,透进文化底蕴的教学模式。

2.对于学科课程内容的安排建议,则主张将古今中外结合更广,更深层次更多样化的呈现,适当打破课本局限,课内外结合,适度课外拓展,在形式上提出多设学生自主学习,老师讲解答疑,

3.关于作业的布置,应该灵活,有创见性。有人提出多一些赏鉴性作业,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另外有一些同学认为应多布置阅读性质的作业,作业量上要适度。

4.关于理想中的语文老师一项调查中,大部分同学喜欢有底蕴,有内涵,有激情,不拘于时,有独特见解,有独特教学方法的老师,而且语言表达要生动形象,讲课有重点,最好多讲有意义的故事。在对老师的风度气质的期望中喜欢有亲和力、感染力的、具有现代品格与精神气质的老师。

二、大学语文教学方略

1.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充满趣味的课程,课堂气氛积极活跃,课程内容涵盖面广。课程内容专题化,学习自主化,课堂开放化。带给学生欣赏、激动与智慧。

2.激励学生学习的外部动机。通过设置一定情境,比如合作学习,给与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促使学生完成与文本的积极对话。

3.摒弃应试教育的不利束缚,给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广阔平台。学生基础薄弱,加强广泛的阅读指导,通过课内外强化,开阔知识视野,应试教育教学模式对于这一部分学生来讲是耗时而效微的,而强化这一基础的唯一途径就是达到最基本的阅读量。

4.教师的观念的改变,自身能力的提高,风采与信念的提升。大学语文教师要树立参与课程建构的意识,在教学中,不仅只关注和思考“怎么教”的问题,还要关注和思考“教什么”和“为什么教”的问题,关注“教学内容”及其“价值”问题,注意师生互动的动态性和生成性。

第2篇

[关键词] 大学语文;边缘化;可持续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 H1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6-209-1

2013年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对全国91所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的仅有34.8%,课时也在逐渐减少,超过八成任课教师对大学语文的前景表示担忧。可以说“边缘化”已成为近些年大学语文课程发展不争的事实。但不可否认,很多高校和学者也在为大学语文课程的发展做着积极的努力。对处于尴尬境地的大学语文而言,“变则立,不变则废”似乎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下面就大学语文边缘化的问题进行探究,以期引发大家的共识。

一、大学语文边缘化的的原因

(一)教材可谓“百花齐放”。一是从大学语文教材来看,大学语文课程的教材可谓“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据统计有几百种甚至一千多种不等,编写思路也有很大不同。教育部全国高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一项调查数据表明,当时全国一百多所高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中,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约占市场的30%。二是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思路来说可谓“异彩纷呈”。目前的大学语教材,有的按照文学史脉络来编写,有的则按爱国、青春等专题来分类,还有的按记叙文、议论文等文体来编排。三是大学语文教师大多自己选择教材,也有的老师不用教材凭经验教学。

(二)课时、课堂设置“五花八门”。目前从设置大学语文的角度来看,大学语文设为必修课的高校属少数,有的学校只是将部分专业设为必修课,而且是否开设由院系自己决定。一方面在开设大学语文必修或选修课程的学校中,该课程一般上一个学期,2个学分,大概32个课时。授课教师主要为各高校中文系的教师。另一方面教学课堂“规模过大”。就目前来说国内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经常是公共课,一般都是一二百人的规模,班级规模太大,师资力量不足也是语文教学边缘化的原因之一。

(三)教学目标“各自为政”。2013年11月25日《新京报》评论:高校对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有的老师会上成文学作品鉴赏课,有的老师则侧重于应用习作。大学语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是语言能力,也存在争论。老师不一样,学生群体不一样,课程发挥的空间就很大。“这是优势,也是劣势,这是大学语文迟迟没有发展成一个学科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大学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令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一直较为模糊,大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长期存在选文教育派、人文教育派、文学教育派、语文专题派、人文语文派等各派纷呈的现象。另一方面大学语文教材的编著、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目标的设置等均呈现出各自为政、各以为是的局面。这种局面导致了许多人对大学语文的误解以及教学方向上的无所适从。

(四)教学模式“弊端百出”。一是在大学语文课堂,很多老师照搬中小学的教学模式,忽视它本应承载的人文精神素养及语文习惯的养成。二是考试评价体系的相对落后,也使得不少学生依然满足于考前突击和死记硬背,使得大学语文的授课效果与授课初衷渐行渐远。三是基础教育中语文素养与阅读习惯培养的缺失。语文绝不仅仅是一门课程,而更应是一种习惯,其最终指向的则是大学生能力与素养。

(五)教学用意“功利化强”。新时期的市场经济和功利化的社会风气也导致大学语文遇冷。我们知道相信绝大多数人的回答是一致的:为了升学考试,为了职称评定,为了出国深造,为了晋级晋升。而大学语文的特点在于人文性,同英语相比,大学语文少了几分功利性,却也少了被重视的程度。校园里, 我们会看到很多晨读英语的人,却甚少听到诵读中文的声音。

二、大学语文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一)人文性的大学语文教学应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一是新时期的大学语文教学应与此前学习阶段的语文教学有明显区别,要按照新时期素质教育教学的要求,以学生为本,有合理分工,不能仅仅止步于“大学汉语”这样工具性较强的通论性课程,应该更加突出人文性,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二是大学语文教学要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注重新时期的学生的特点向上升华,向纵身拓展,培育学生的专业表达能力;三是近些年大学生眼高手低现象突出,为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向实践延伸,培育学生综合性的语言应用能力。

(二)统一使用权威的大学语文教材应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目前各高校各自为政的局面,致使没有通用的权威教材,使得各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缺乏必要的交流,这也影响了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为此笔者建议新编《大学新语文》,该教材选文要避免和高中教材的重复,要凸显教材的价值性和可用性,冲淡知识性,舍弃工具性,限定学时和教学目标,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新奇感受,真正适应新时期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起到了指导大学生精神成人的作用。

(三)大学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要有创新的方式方法。新时期的大学语文教学要按照素质教育教学的要求,结合新时期学生的特点,在改革大学汉语课程教学的同时,要出台“一揽子”计划,创新教学方式,进行详细的顶层设计。一是在课堂教学方面,从建设通识教育大讲堂课程群、原著原典选读课程群、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群等,加强文化历史教育,着重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汉语文学素养;二是在课外教学方面拓展教学,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优秀的历史文化经典、开设“作家谈写作”等系列公开讲座,有针对有需求的学生开展个性化写作指导等。三是加强大学语文教师素质培养,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升教师自身的母语水准和教学能力,教师要有“一缸水”的资源来对应学生“一碗水”的需求,进一步探索研究大学语文的教学、增强学生文化底蕴的路径。

(四)大学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应消除功利心态。一是大学语文教育的边缘化的起因从源头上看不在大学,而是在于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因为在应试教育机制体制下,一部分学校、家长和学生都认为语文成绩单提高难以短期拿出好成绩,升学考试更是无法用语文成绩来提高成绩,所以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大部分)都会把语文学习一推再推,甚至根本不为学习语文留出时间。在今年各地开始研议的中高考改革方案中,语文分值将大幅提升必将唤起学生、教师、家长对语文的更多重视。二是语文教学需要跟上时代节奏,改变目前呆板生硬的教学模式,更多去引导学生多读书,学会享受阅读与写作,而不是怀着功利的心态,为语文学习所累。

参考文献:

[1]邢宇皓.大学语文日益边缘化?遭遇前所未有尴尬[N].光明日报,2004-02-13.

第3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军校;文化建设;分析

军校是为军队培养高素质、高技术、高水平人才的基地,不仅要求军校学员学习各种军事方面的知识,掌握作战、指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能,而且也非常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以促进军校学员高尚良好文化的熏陶。其中不乏很多的军校把大学语文融入到必修课程中,要求学员学习中国语言,体会文学的博大精深,提高思想境界,更加提高了军校校园的文化建设。但是在目前的军校大学语文的教学工程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并没有起到理想中的效果,需要不断改进,共同促进大学语文的学习和军校校园的文化建设。所以,在军校校园高质量的实行并坚持大学语文的教学课程是很有必要的[1]。

一大学语文内容及作用

(一)大学语文内容

简单来说,表达方式中的语言就是语文,它具体包括的内容比较多,日常的交流沟通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记录写作能力等等都是语文的一部分,语文学习成绩的好坏潜在地影响着这些能力的表现,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精神意志有很大的提升。如果说小学语文的内容更多的是学会书写,会朗诵基本的、日常交流的字词,那么大学语文更多的理解和感悟,加上学生自己亲身的生活经历,更多的像文学艺术和思想境界方面拓展和延伸,而初中高中的语文教学则是两者之间的过渡。比如,小学语文教学生了解鲁迅是一名伟大的作家,学会读写“鲁”、“迅”两个字。而大学语文则是带来学生学习鲁迅的《骆驼祥子》、《祥林嫂》和《朝花夕拾》,理解鲁迅写这些书目的背景和表达感情,用鲁迅的民族劣根性影响学生,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二)大学语文的作用

语文学习贯穿学生时代的整个生涯,如果说之前学习的语文知识是课本上的语文的话,那么大学的语文就是对学生知识延伸、生活作风和文化素养的提升。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思想意识基本成熟,能明确分析事物的好坏。大学生学习语文,会欣赏文章更深层次的文学性和育人的道理,提高文化素养,从而受益终生。并且大学生有充足的资源阅读文学的课外书,进一步提升语文水平,对价值观、世界观的纠正有重要的作用。大学语文最重要也最实用的就是沟通能力的加强,也是通过学学语文最直接的反应。大学生刚刚脱离了自己的小世界,五湖四海的学生聚在一起,突然感觉沟通能力差距很大,声音小、语音不佳、怕公众面前发言、交流礼仪等问题各种各样,大学语文会在一定程度上改进这些毛病,逐渐变成沟通小达人[2]。

二军校的特点及文化建设

(一)军校特点

军队是个纪律要求最严格的单位,这个问题毫无争议,同样,军校的纪律要求也是较同等高校非常严格的。学员在军校期间要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对一个大学生,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意志品质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特别是对于当代的年轻人来说,军校学习是极具意义的。军校校园处处讲究制度化,走相、服装、就餐、起床以及就寝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着学生规范的行为举止和做军人的精神状态。只有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学员才能养成很好的生活习惯,严格要求自己,精神饱满,充满激情,并且动作舒展大方,钢劲有力,是中国人民的接班人。

(二)军校的文化建设

军校最大的缺点就是学习生活单调,文化建设薄弱。军校严格制度要求的同时,过于严格的规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渐渐把个性迥异的学生培养成了身高、行为习惯以及精神状态等方面极像的多胞胎。另外,军校校园存在严重的文化建设薄弱现象,过于注重军事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文化素养和思想境界的提升,可以说是军校教育有点空缺的部分。军校的文化建设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优秀的军人应该是文武兼备,思想道德和军事能力两手抓,两手都要有。所以,积极在军校校园中倡导文化的建设,会使军校学员充满生气,在高层次高境界中学做一名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军人,对军校的整体提升都有一定的帮助。

三军校开设大学语文教学课程的发展现状

(一)大学语文教学课程在不同专业的教学效果

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在各大高校基本都有开设,教学效果各色各样,对学生个人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的帮助程度也不一样。比如说在中文系中开设的大学语文,仿佛是其他小专业的基石一样,宽宏亮气,在缓解复杂小专业的同时,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高深莫测,给思想提供一片广阔无垠的跑马场,培养学生的精神意志。但如果在数学系中开设的大学语文,由于数学系的学生本身都是擅长理性思考,喜欢用数据说话,大学语文的教学给他们带来的感触就没有那么深了,没有较强的感性思考在里面,自然大学语文的教学没有在中文系中的效果那么好[3]。

(二)军校开设大学语文教学课程的特殊性

同理,在军校开设大学语文中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每个学生理解程度不一样,学习成果也不一样。尤其是军校的课程设计专业性较强,而且这些专业的军事课程与人文知识的联系较少,站在学员的角度考虑,只要学好了专业课,那么毕业后的任职就板上钉钉了,从思想上放弃了文化素养的建设和提高。语文在学生时代贯穿始终,然而,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人生三观,不同时期的语文教学意义和作用也不相同,大学语文作为之前语文教学的延伸,对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思想觉悟有非常大的帮助。

四对大学语文与军校校园建设的可行性建议

(一)军校校园加强对大学语文教学成果的重视

首先,要使学生、老师在心里上重视到大学语文的地位,加强大学语文在军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要求教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自我修养,用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使学生从心里感受做一个文化素质高的人是多么自豪和骄傲。接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感受,从军校学员的角度出发,逐渐引导他们慢慢理解大学语文的的内涵,欣赏其中的文学艺术,感悟其中的哲学道理。使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最大限度的语文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之后积极思考,为学生营造充满文学氧气的氛围,逐步完善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成果。

(二)经常性组织军校校园诗歌朗诵、演讲竞赛等文化活动

军校校园的文化氛围需要营造,需要建设。定期组织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或者知识竞赛,可以促进校园的文化建设。最简单的可以适当邀请一些文学界的专家到军校开展讲座活动,改进学生的语文观点,转变学生的思想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语文兴趣,建设校园的文化素养。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征文大赛或者成语接力比赛等等,刺激学生积极学学语文,多多阅读课外书,积累文学知识,不断充实大脑。在生活学习中,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沟通交流技巧,提升聊天的质量和水平,告别苍白无力的大白话,为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铺下一个又一个坚实的台阶,逐步为军校校园的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三)加强军校学员语文学习与实践生活的紧密联系

我们常说“学以致用”,有些知识是学习了,是理解了,但就一直藏在脑袋里,就像是存在银行的人民币一样,只是简单的物理堆积,没有发生化学变化。需要练习学生语言交流沟通的能力,多参加学习组织的文化活动,比如轮流画黑板报、设计班里的誓词、辩论赛等。在实践生活中,把学到的语文知识加以利用,不仅巩固了已学知识,让这些知识真正成为自己的财产,而且提升了自己的文化修养,在交流沟通中充分展现了自己,给别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自己的未来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4]。

五结语

总之,在军校开设大学语文的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大学语文对军校校园的文化建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用成年人的思想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学学语文,会有不一样的收获,真正学习体会到语文的含义及深远意义,对文化底蕴的培养和思想境界的提高确实有非常显著的作用。所以,希望通过本文的呼吁,大学语文能在军校校园里得到重视,让文学素养在每个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使军校校园的文化建设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促进军校校园整体建设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蔡静平.大学语文与军校校园文化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11).

[2]江树人,奉公.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8,(09).

[3]郭孝文,吴玲.论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机制与特征[J].现代教育科学;1992,(01).

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育;边缘化

良好的语言文化基础是学好任何一门专业课程的基础,大学语文的学习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是大学教育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据《光明日报》报道:高校教学体制中的某些不合理因素更让一些优秀教师纷纷远离大学语文的讲台。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大学生对中文的驾驭能力、对文学的品鉴水平却不容乐观。

一、当前大学语文教育所遭遇的尴尬现象

(一)“大学语文这门课究竟有什么用,我们为什么学这门课”是当前很多大学生的困惑,这样的反问导致了大学语文教育的边缘化:学生对待大学语文可有可无的态度,语文课堂上的散漫,大学语文教材过于泛滥,而且许多篇目和中学语文课本重复,因此大学语文被戏称为“高四语文”。

(二)而受过大学教育的当今大学生毕业后其人文素质和思想深度与其天之骄子的身份极其不相匹配。据有关报道表明,某些大学生拿着打印好的简历去面试,在面试现场,在招聘方的要求下手写简历时竟出现了“提笔忘字”和“错字连篇”的现象。语文教育是大学的基础学科之一,而以上这些现象都说明大学教育遭遇尴尬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三)同时不少大学语文教师也反映,有些学生根本没有读过四书五经唐诗宋词,不愿或者说根本就读不懂中国历史书籍和古典名著,更不用说能深刻理解和吸收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文学知识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认知水平上。

二、大学语文教育遭遇尴尬的成因

语文教育是大学的基础学科之一,而以上这些现象都说明大学教育遭遇尴尬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孔庆东说:“语文本来应该是最受欢迎的一门课,最感兴趣的一门课,现在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成了最讨厌的一门课。这是我们从事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反思的一个问题。我们是怎么把那么好的东西讲成了学生最讨厌的东西的呢?而身处于研究学问和科研教育前沿阵地的高校校园内的学子坐拥如此得天独厚的外部环境和文化熏陶氛围,本该熟稔于此的他们何以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表现出如此的漠视和淡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英语霸权对大学语文教育的巨大冲击。大学里无论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对英语四六级的重视程度都令人吃惊。虽然现在的大学已经不再把英语四级考试作为一种硬性学科要求,也不再与学位证挂钩,但学生依然对英语四级考试敬若神明。相比之下,大学语文就处于较尴尬的境地了。一直以来,许多大学生都仅仅把大学语文视作一种单一的知识,而没有注意到它对我们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心灵的净化和民族自豪感的陶冶作用等隐性影响。在很多高校,语文只是一门象征性的课,而对学生来说语文课是可有可无的。语文课上备战四级考试也是屡见不鲜的现象。更有甚者,有相当一部分全日制综合大学理工科专业甚至将大学语文教育从现行教学任务中剔除。

(二)大学语文教材的单调与落伍。大学语文遭遇边缘化的尴尬很大一部分原因与大学语文的教材有关。大学语文教材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忽略了与中学教材的衔接。现行的《大学语文》教材中高达30%的文章在统编中学语文教材中被选收。如果包括语文读本上的文章在内,则重复的篇目更多。除此之外大学语文教材的局限性和内容的落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大学语文教材关注一直都是那些古诗词,新诗,白话文等,很少有文章涉及到当下的生活,脱离现实感的语文教材很容易造成学生学习这门课时的抵触情绪。

(三)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呆板和应试化消解了大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虽然高等学校的学习氛围较之中学阶段活跃了很多,但大学语文教育依然停留在“一堂课,一间教室,一个老师,一本书”的局面上,这对于刚刚摆脱高考前压抑学习状态的学生来说显然不具有吸引力,无法满足兴趣广泛,精神亟待成熟的学生的需求。应付考试,修够学分显然成了大学生学习语文的唯一目的。

(四)除了教材,教师,授课方法以外,高校教育观念的转变也是大学语文教学遭遇尴尬的原因之一。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由于我国的大学教育实行的是“精英化教育”,国家对大学生实行毕业包分配政策,学生无需为毕业后的生计操劳,不存在市场选择一说。高校比较注意引导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高雅情操的陶冶,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专业课知识之余,拥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在语文课上对一些比较严谨的文史专著进行深层阅读和研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逐渐加强,而与此同时,中国高校大举扩招,教育资源紧缺,高等教育产出品整体综合质量滑坡,国家取消包分配政策。高校为保证毕业生就业率,纷纷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思想,强化专业教育,重视科技知识的传授与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语文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和陶冶。

(五)社会选择的片面性也消解了学生学学语文课程的兴趣。相较于学生的人文素质而言,用人单位更为看重的是大学生对科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水平。科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作用往往是直接的,立竿见影的,能为企业带来直观可视的经济效益,而人文素质的影响则是隐性的,不可视的,然而其影响却是巨大的,长远的。用人单位为了自身生存和趋利需求,往往只看重大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水平而忽视对他们人文素质的考察,从而使在校大学生为了迎合用人单位的需求,体现自身的价值而重此轻彼 ,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教育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找一份好工作。语文学习不像其他学科可以是一种技能,学习之后立即就能用来工作挣钱。语文是一种灵魂的东西,它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以无用达到有用的学问。但现今的大学生越来越功利,不考试,不能带来直接利益的知识不会主动学习另外,整个社会的浮躁更加重了了大学生学习的功利性。许多学生在选择学习内容的时候唯一的衡量标准就是“有没有用”,在社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压力逐年递增的今天,身处象牙塔内的学子们更为关注的是各种从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和大学英语四六级等安身立命的“经世致用”之业而忽略了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 由于缺乏理解力和思辨能力,人云亦云的大学生无法理解大学语文的学习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因此在学习目的的市场化,和时事的裹挟之下,更多的大学生忽视了语文学习的重视。

三、消解大学语文教育遭遇尴尬的几点建议

大学语文教育对塑造当代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他们自身修为以及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增强民族自豪感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大学教育的缺失对大学生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不容小觑,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传统的大学语文教材因其因其陈旧而无法满足当今大学生的需要,因此教材的更新应当是解决大学语文教育遭遇边缘化尴尬首当其冲的问题

与时俱进的不断增删相应的教材内容,保持教材的鲜活,“引领潮流”是《大学语文》教材编撰工作必须注意的问题。新的大学语文教材应当在兼顾知识性和工具性的同时,增加人文教育的成分,通过引导学生感受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的同时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起大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二)高校应重视大学语文教学工作以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从学校的角度来讲,高校首先要转变思想,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大学语文教学工作,逐步解决大学语文讲师地位低,评职称难,课程受到其他课程挤压和竞争的的尴尬地位,这样才能人更多的优秀人才在大学语文教育的战线上工作和研究。同时,大学应该以崭新的姿态把数理化高才生们吸引到课堂上去。在这点,大学语文必修化是应该提倡的第一步,并以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对以大学语文为载体的历史文化的兴趣,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研究语文知识和学术的氛围:尽可能多开展一些与文学有关的主题讲座、比赛,使学生充分领略语文学习的魅力从而引导他们自觉去关注、钻研文学领域进而从更深的层次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和水平。

(三)社会也应该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对大学生的潜在影响

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兴起,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汉语热”和“中国热”,都说明汉语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提高,种种迹象都表明,世界文化格局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在未来的世界文化格局中,汉语以及汉语所负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将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因此,企业在选拔人才的时候,不仅仅要考察他们在职业技能和科技知识方面的掌握能力,也要对他们的人文素质水平做适当要求。这不仅仅是对学生负责,对企业本身的长远发展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5篇

1在独立学院中的“被边缘化”尴尬处境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垫脚石,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文素养的基础。但就目前,大学语文却面临着一个“被边缘化”的尴尬处境。大多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主,在课程设置上注重适量增加实践课时,缩减理论课时。大学语文成为了被缩减的对象,在保证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大多数专业选择砍掉大学语文,尤其是理工类院校,认为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理论性强,缺乏实践意义,对学生学习本专业知识没有帮助,浪费时间。所以大学语文逐渐被边缘化,从一门非中文专业应该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变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有些专业不开设或不再开设大学语文,甚至一些独立学院没有大学语文这门课程。但是,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这就决定了学习语言的重要性,王蒙在其《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一演讲中提到:“语言的功能实在太大了”。王蒙在此提到了语言的重要性,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问题,就是语言是否创造了人?语言是区分人与动物的界限,是文明是否发达的界限。所以学好语言,应用语言不光具有表意和交流的作用,它还有帮助学生产生思想、推动思想的作用。除此以外,对于文学的研究一般是从语言现象开始的,进而渗透到历史、哲学等其他学科层面。大学语文课程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分析这些文章作品,正确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面对独立学院中大学语文课程所面临的困境,我们可以从改变教学方法、建立新型教学模式上来改善及解决这一问题。

2建立新型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主要以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师既不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不了解学生对教授方法的意见。另外,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过于注重文学欣赏,理论性知识的把握,很难让学生认识到语言文学的实用性,继而忽略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所以面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我们需要做几点思考,建立新型教学模式。

2.1渗透式双向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独立学院的学生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能力较低,自信度不高。针对这类学生群体,要因材施教,掌握学生知识结构,根据实际情况对作品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另外,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与高中语文要有所区分,大学语文主要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逐渐延伸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交融,帮助学生建立立体知识结构。要达到以上效果,首先要使学生与教师思维互换,充分利用双向思维。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对本学科的意见建议,及时修改教学方式。另外,设置学生模拟课堂环节,学生会产生参与感,对学习内容产生重视感,在准备环节中也会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其次要针对学生的专业情况对大学语文的知识进行渗透式引导。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我们可以将文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引导学生转换思维方式看待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学科交叉的现象十分普遍,并最终实现科技整合。社会对于跨学科人才的需求已经成为一种主要趋势,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教授大学语文内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当下,许多高校已经开设了文学与其他学科比较研究的相关课程,如电子科技大学公开课,文学与科学:英美文学作品新读;南昌大学的现代汉语与社会生活;以及杨振宁、莫言的科学与文学的对话等等。这些课程在欣赏文学的过程中又从其他学科的角度对这种文学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如对卢纶《塞下曲》的不同角度理解:“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从文学的角度来分析,这句诗动静结合,唯美展现了唐代边塞场景。但从科学的角度看,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提出质疑:“北方大学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将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渗透讲解,学生在接受大学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学会转换思维看待问题,从跨学科的角度思考所学专业知识,更有利于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消化与吸收。

2.2应用型教学内容提高大学语文实用性针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及大学语文“被边缘化”的主要原因,大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应用性与素质性。除了分析理解文章作品之外,针对大学生未来的实际需要,可以增设应用写作相关知识的学习。无论是什么学科,学生最终都要通过毕业设计检验四年的学习成果,学术论文、毕业论文写作不可避免,但是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并不了解学术论文、毕业论文的撰写方法,可以将此内容纳入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当中。除此之外,大学生对于社会接触尚浅,但毕业后面临就业问题,如何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如何撰写一份优秀的求职信、简历等等,应用文写作相关知识对于不同专业学生都有所需求,既然如此,可以将实用性较强的应用型语文知识纳入到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中,提高大学语文的实用性。关于大学语文教学的几点问题及建立新型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应该尝试着纳入到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以期改善大学语文在独立学院中的尴尬处境,提高学生对大学语文重视程度,增强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的实用性。

作者:范雨杨玉玲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第6篇

关键词:语言 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

《大学语文》教材中“语言基础知识”的编写,主要体现在其“实用性”上。那么我们在教材的编写中,就要兼顾到文、理科各专业的学生,教材编写的内容要具有“普及性”,要让各专业的学生都觉得“有用”,真正体现其“实用性”。下面我主要从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这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现代汉语基础知识

(一)基本的语法知识

现在的高中教材几乎都已经取消了现代汉语语法的相关内容,有的教材即使设计到语法知识,也是以补充材料的形式出现,高中课堂上一般也不再讲授语法课了,所以学生进入大学后,甚至连基本的句子主、谓、宾都不知道,词类的划分更是不清楚。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如果知道一些汉语语法知识,那对于我们理解英语语法也是很有帮助的。有了这样的“实用性”,学生也会更乐于去接受相关的语言学知识。

(二)应用文写作

目前,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几乎都注意到了这一各方面,都涉及到了应用文的写作。这一部分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实用价值的。教材在编写这一块内容时,应该涉及到各种常用应用文的具体格式、规范、要求等各方面,每类应用文,最好都配以经典范围,以供学生参考和模仿,

(三)普通话训练的基本规律

《大学语文》课一般都在大一新生时开课,而大一新生刚入校,都要面临普通话训练的问题。大学生最后毕业,文科至少要达到二甲,理科至少要达到二乙。然而大一新生刚刚入校,刚刚离开家乡的高中,方音还很重。各自交流的时候,可能还是用方言进行交流。方言不好懂的,甚至会影响到彼此间的沟通,也可能会发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有些大学,在新生刚入校后,会安排一些学生专门“抓”那些讲方言的,用这种强制性的手段让学生讲普通话。学生自己也想讲好普通话,一方面,有利于同学之间的沟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普通话的过级考试。但刚入大学,普通话该怎么学,学生还是很茫然。我觉得,在《大学语文》教材中适当的加入一些普通话训练的规律性知识,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普通话的方向,这与学生的切身利益相关,自然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学习《大学语文》。

二、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一)古诗律、词律

在教学过程中,不时有学生会问我“古诗怎么作?词怎么作?”很多学生想要学生学着作诗、作词,但苦于不了解相关的诗律、词律,所以不敢动笔。中国古典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古诗词更是韵味十足,朗朗上口,易于记诵。如果新时代的学生也学着去作诗、作词,不仅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也有利于传承我们的古典文化。

(二)汉字的构造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有楔形文字、玛雅文字、汉字。楔形文字和玛雅文字已经不在使用,但是我们的汉字一直流传至今,其生命力之旺盛是别的文字所无法比拟的。中国古文化基本知识,有很多就蕴藏在我们的汉字里。例如“好”,有子有女谓之“好”。又如“奸佞、嫉妒、婢、奴”等这些词,几乎都有一个“女”部件,体现了汉字的性别歧视。也体现了古时候女子地位的低下。

三、结语

第7篇

长期以来,大学语文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基础性教育,对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大学语文作为一门综合度较高的传统学科,其对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强化大学生汉语言应用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可以将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至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国内高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很多高校均没有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针对大学语文教育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我们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推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强化大学生语文的现实功能,以便使大学语文教育可以更好地服务于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工作。

1大学语文现实功能培养的重要性

1.1提高大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众所周知,培养大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是大学语文教育中的核心教学目标。对于大学生来说只有充分掌握好教师在大学语文课程中所教授的知识,才能使其明确如何正确地运用语言知识,为将来步入社会和职场奠定重要的语言能力基础。这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获取更强的竞争力。

1.2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水平

人文教育是高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是大学语文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教师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教学目标。大学语文教材中不仅具有大量经典文学作品,同时也包含了大量博大精深的哲理,以及寓意深刻的历史故事等。对于大学生来说,内容丰富的大学语文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学习,使大学生在优秀的传统文化熏陶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使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提升至一个更高的层次,确保大学生通过大学语文教育形成基本的健全人格,同时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1.3改善大学生的思维品质

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我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经典积淀,还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外国作品,都能很好地融入课程体系中。大学生通过接受这些优秀教学内容的熏陶,不仅有利于丰富个人知识面,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开阔大学生的视野,使大学生在掌握文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出良好的创造能力。另外,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使东西方文化发生了剧烈的冲击,影响了大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中具有大量积极优秀的思想理念,也就是今天我们提倡的“正能量”。大学生在这些积极思想观念的熏陶下可以培养出更为健全的思维品质,有利于大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1.4传承民族文化及民族精神

大学语文课程内容涵盖了文学、哲学、历史、社会学伦理学等众多领域,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思想的精粹已经融入其中。因此,大学语文教育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同时也可以促使大学生主动背负起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重任。

2大学语文教育现实功能培养的困境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发展开始陷入低谷,一部分高校的大学语文教育面临着被边缘化、甚至是夭折的危机,而很多高校在当前均没有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教育危机的后果。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本文整理了如下几点:

2.1时代环境的影响

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确立了改革开放政策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政策等,使我国国民经济在20余年中一直保持着蓬勃的发展态势,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社会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在这一因素影响下十分重视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严重忽略了大学语文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再者,我国在国际经济领域总体地位的不断上升使学习外语成为时尚潮流,导致大学语文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被不断削弱。大学生认识到外语对应试教育、就职的重要性,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其主观上忽略了大学语文的学习。上述多种时代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大学语文教育的现实功能不断弱化。

2.2教育体制的影响

我国教育部在高校教育改革中没有将大学语文列为公共必修课,所以导致不同高校在大学语文课程设置上呈现出多样化特征,还有一部分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处于无序的状态。高校面对现行教育体制中给予大学语文的不明确课程定位,均按照自身意愿来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安排,部分高校每周开设一节大学语文课程,还有部分高校出现了隔周设置一两节大学语文课程的现象,甚至有些高校直接取消了大学语文课程。另外,理工科院校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担负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很多高校鉴于大学语文教育在教育体制中地位的不明确,没有将大学语文作为一项重要的学科进行开设。

2.3大学语文教育自身的问题

大学语文教育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其存在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尽管新一轮教育改革中明确了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方向,但是由于其受到种种因素影响依旧存在较多问题,尤其是大学语文教材内容方面存在缺乏针对性、时代性等弊端。很多教育专家也明确指出当前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与现实社会生活严重脱节,使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另外,高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缺乏创新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大学语文教师依旧沿用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法,缺乏对各类先进教育教学工具的应用,使大学生逐渐丧失学学语文的兴趣。上述多种问题不仅揭示了当前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各种弊端,同时也明确了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必然趋势。

3强化大学语文教育现实功能的策略及措施

3.1科学定位大学语文教育

在过去,由于高等教育体系中没有给予大学语文一个准确的定位,导致大学语文教育已经难以适应高等教育体系发展需求。因此,只有科学定位大学语文教育才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首先,我国教育部在新时期要明确大学语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不仅仅要重视大学语文教育所具备的人文教育功能,同时也要明确大学语文培养大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作用,利用规章制度的方式将大学语文作为基础必修课程。另外,各高等院校要在教育部各项教育政策的指导下,充分解决大学语文的归属问题,处理好大学语文应该作为一门工具性课程还是人文性课程的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时不仅要站在国家人才培养的宏观角度上,同时也要充分明确大学语文教育对大学生未来发展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只有解决这一问题才能确保大学语文可以有效发挥出其所具备的现实功能,有利于解决当前高校部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价值观扭曲等一系列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大学语文教育和研究经验,建议高校在关于大学语文课程归属问题的研究上应将人文性和现实性相结合,只有充分发挥出大学语文教育所具备的人文教育功能,同时兼顾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和现实性,才能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不断提高其汉语言运用能力。

3.2凸显大学语文教育的时代性

大学语文教材内容缺乏时代性、教育手段落后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导致高校大学语文现实功能薄弱的根本因素。因此,在推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中必须要提高教材内容的时代性,并要及时将各种先进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技术引入其中,这样才能彻底解决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多种现实问题。大学语文教材编写要实现传统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结合,不仅要将唐诗宋词等古典文学作为大学语文教材的关键内容,同时也要将近代和现代大量优秀的作品融入其中,让大学生通过大学语文教材内容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的时代风貌。再者,推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育模式改革、教学手段现代化,是当前大学语文教育最为重要的一项核心内容。高校不仅要将计算机、互联网引入到语文教学中,同时也要充分利用智能手机、微博以及微信平台等手段来提高大学语文教育的趣味性,使大学生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更为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大学语文教师要明确时代给大学语文教育带来的巨大影响,要科学、合理地应用新时代给大学语文教育带来的各种机遇,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创新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模式和教育技术手段。

4结语

第8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师;建设

党的十报告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显然,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实现十提出的教育目标的根本保障。当前大学语文被赋予了太多的教育功能,现实又有太多的功利,要使大学语文教育受到学生的欢迎,单从语文教师自身来讲,语文教师必须是最优秀的教师。“腹有诗书气自华”,正是对人文素养好、文化底蕴深厚、有人文精神的优秀大学语文教师的写照。

一、当前大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师德至上

教师要以宽容和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现实中的不完美,把全部心智聚焦于事业,把教书育人作为提升人生境界的修炼,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由此形成的人格力量是对学生的“无言之教”,可以不断鼓励学生追求做人的崇高境界,使他们走出校门后,面对纷纭复杂的功利社会时,仍能保有一份对科学理想、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2.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通过对优秀文化的吸收消化和持久的人生历练而形成的稳定的人格、气质、修养及判断辨别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核心是“如何做人”,即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3.知识结构

语文教师必须具备雄厚的知识积累,其知识结构应是“杂家”与“专家”相结合的复合型知识结构。要对语文教学的学科教学理论和教材教法要深钻精通,成为行家里手。

4.语言修养

较高的语言修养是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语言应具有鲜明的个性,或严谨缜密,或富于哲理,或激情洋溢,或诗意盎然,或幽默风趣。

5.写作能力

判辞衡文是语文教师经常性的工作。教师善写,为学生做表率,会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望,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加强大学语文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教育问题说到底是人的问题,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一个有效的互动活动。 如何让教育政策付诸于教育实践,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育者的行为在教育活动中是一个关键性的要素。 从当前高校大学语文教学师资队伍现状中我们了解到,虽然当前多数高校设立了人文学院,承担大学语文的教学任务。 但是由于高校文科学院的建设相对滞后,在大学语文教学队伍中,副高和正高等高级职称人数占少数,教师队伍建设缺乏高水平的、高职称的教师,人才结构比例失调;大多数都是年轻的教师,素质与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足;同时,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没有很好地起到帮、带作用,主讲教师教学经验相对不足。 这就导致教学中出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无法真正达到大学语文所要体现的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建设一支修养好、专业知识深厚、学术造诣高的教师队伍,在当前形势下是十分必要的,这就要求学校、院系在人才引进、梯队组合、师资培训等方面加以整合,将相关的教育理念贯彻到团队建设的每一个环节,积极地去构建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去打造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使这个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将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带进教育活动,促进高校大学语文的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在人才素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

三、加强大学语文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

1.高校各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大学语文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骨干语文教师队伍,是各级领导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大学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突出能力的培养,他们迫切需要培训、进修或到工厂实地考察,他们通过教育实践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教育实践,使自己的业务水平、专业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又使自己成为了教学骨干,这对于自身的工作及职业教育事业具有积极作用。因此,一方面,学校领导要积极给广大教师提供力所能及的培训、进修和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引导和保护教师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专业课的教学研究工作。只有领导重视,教师的积极性才能发挥出来,职业教育的基础工作才会坚实,语文教师队伍才能逐渐形成并建立起来。

2.完善大学语文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开放灵活的大学语文教师教育体系需要健全的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予以支撑。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包括标准体系和监控体系。有了明确的标准,目标达成的系统监测就有了依据;有了健全的监控体系,标准的落实才有保障。构建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既是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也符合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

3.深刻解读大学语文课程的内涵、课程的设计、课程的实施和评价等基本的理论问题

要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建立开放的、系统的课程观和动态生成的课程观,用课程论来指导课堂的实践教学,将课程改革落到实处,真正实现大学语文的教育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作为一项动态的生成活动,需要教师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模式。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反思能更清晰地理解自己的课程行为及行为后果,从而能更加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并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师逐步实现向学者化过渡,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学术科研水平,不仅仅在于大学语文教师能够自觉地从事教学科研、着眼于大学语文的研究,更重要的是要把这种研究应用于大学语文的教学中,使学生真正能够感受到大学语文教师的学术素养和人格魅力的影响。

4.加强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学科造诣

大学语文教师的学科造诣是指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育工作应具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素养。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饱有学识,不仅掌握语文学科的专业知识,还应通晓教育心理理论,具有多方面的兴趣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并能够用以指导和丰富语文教学实践。语文学科的核心是语言文学素养。一是要提高语言素养。由于语文知识的传授主要是通过语言表达来实现。因此,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就要有“一副好口才”。讲解是否能做到清楚地表情达意,在准确地用语言完成教学内容的流程中,同时使学生的身心得以灌溉与滋养。这些就是指语言素养的体现。二是要提高语文素养。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理论等基本知识,更要有丰富的阅读储备,了解文学艺术的知识体系和历史渊源。不仅要博览群书,采纳百家,更要文理兼修,学习、了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领域。这样才能举一反三、信手拈来,才能感染学生,激起他们强烈的知欲望。

5.科学、合理的组织与管理是建设大学语文教师队伍的关键

语文教学在高校开展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领导是否重视。如果领导能真正重视起来,他们自然会自觉而积极地投入到教研中去。为此,在组织与管理工作中必须注意:第一,提出的语文教学任务必须是符合职业学校特点的;第二,经常在语文教师中开展教学研究座谈,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并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第三,让语文教师参与到专业课教学计划的设计中,但要求不宜过高;第四,必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系统、及时地给语文课教师和专业课一个交流的平台,帮助他们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难;第五、根据每位教师的具体情况分配任务,组织他们分工合作,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经济、科技、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要不断对大学语文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这就需要大学语文教师能够顺应时展的要求,不断完善自身的发展,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帮助学生掌握自我发展、自我成长和自我教育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 《大学语文》 核心技能 教学改革

一、《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在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中,《大学语文》的开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该课正在被各种新兴或热门的课程所取代,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现状。经调研,我收集了诸多语文教改的信息和建议,其中,学生对语文课的成见抱怨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艺术上。我主要从教学艺术环节总结实践教学改革的成果。

根据来自学生实习或就业的实务部门的反馈,学生的语文能力(运用语言文字知识去吸收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即与语文息息相关的自身修养、社会交际、信息活动、实用写作等)不如人意,主要是“核心技能”的缺失。这里所谓“核心技能”是指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学生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当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发生变化时,其所具有的这一技能依然能起作用,是他们维持生计并获得成功的关键。其中包括自我管理能力、群体工作协调能力、参与意识、主动性、专业性、信息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而以上核心技能是否可以通过全新的语文课教学改革来填补?这是本课题探究的重点。并且我院的学生(政法干警招录试点班除外)就业岗位的不确定性,更凸显填补“核心技能”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

关于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研究,国内外专家学者已作了些研究,提出了比较客观、科学的观点。如张静文副教授提出的高职院校语文应以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为本位,注重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着眼于通过好文章的欣赏和体味,提高语文实际应用能力;着眼于21世纪90年代出生的青年学生的兴趣爱好,着眼于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学习氛围的营造;着眼于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汪念明在《高职语文课程的学科定位》中提出,应将语文课程在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功能定为三个方面,即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发展能力、夯实就业实力。这些看法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根据政法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与相关的职业技能标准,为突出语用特色,填补核心技能,我认为我院所开设的《大学语文》定位为文化基础课,其功能应落实细化在帮助学生填补“核心技能”上,即强化其审美性、语用性与人文性。所谓审美性,就是以名家名作为载体,了解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和传承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倾听能力、欣赏能力;所谓的语用性,是指培养训练学生运用母语表情达意的能力,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写作)技巧,让学生学会思考,勇于创新;所谓的人文性,就是把文学作品当作文化的载体,当作文化现象来审视,理解其中的人文意蕴、人文关怀和文化价值,让学生学会感悟人生、学会生活、完善人格(具有成人意识)。这样对目前大学生的成才更有实际意义。

(二)创新性教学艺术探究

1.遵循“兴趣是最好的天赋”的教学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题组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更愿意说:兴趣是最好的天赋。曾经来自课堂教学效果的惨淡就足于令人惭愧:一群没精打采的学生,拿着英语书,带着习题集,他们是怀着对语文课的厌恶来的。学生抱怨堆积如山:“大学语文课有什么用?又没听头!老师讲,我们听,从小学到高中都学腻了。考了满分我还是不会沟通,不会写作。”趣味性不强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校本教材看来,丰富的史料知识、古老而新奇的经典读本、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呈现出浓烈的趣味性。

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尝试着首先将经典以时代的视角进行解读,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深度与理论高度。我告知学生:从实际操作来说,中国文化体现为无用,从生存层面来说缺失“大用”,跳出传统文化的知识性,你可以看到中国文化更像一种带着人文意味的生存智慧。譬如儒家的和谐原则,中庸之道,利于协调人际关系,解决现代人的信任危机;道家的“无为而治”“有无相生”的求异思维对于克服西方管理思想体系的弊病、建立东方式的管理模式大有裨益;“中国禅”对于当今社会大众的人格修炼等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这就很好地纠正了学生认为大学语文无用的偏见,并能引起学生继续探究的浓厚兴趣。

其次,培养兴趣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动起来。我把语文课上成文化创意课,从语文内容中提炼出不同课题,如音乐、婚恋、饮食、建筑(围绕传奇的世博建筑)、服饰等,由学生5―6人自由组合自主选题,用戏剧表演、网页设计、小品、相声、时装设计展示、专题报告、诵读等形式来表现。我在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指导时,不干涉其选题与切入点,而是主要在剧本或台词的打磨上给出建议。课题组在大胆尝试之后,惊喜地发现,学生的评价是大呼过瘾,学生的创作激情被极大地激发,经历这样的创意课,真正触动了学生创意的神经,推动他们做想做的事情。语文能力的外在展现与内在意蕴,更多地内化为人的修养,填补了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核心技能”。这样的课程学生还会拒之千里之外吗?

2.运用“发散式思维”教学法

政法类高职院校学生的显著特点是思维活跃,但知识结构不够合理,基础不够厚实,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今后的发展。因此在人文基础课上,更要强调人文经典的熏陶。

在语文课的教法上,运用文本中心内容发散式教学,有利于扩大课堂知识面,拓宽知识平台,提高人文素养。具体做法是以文本内容为中心,向不同方向、不同层面进行辐射,并将得到不同与文本有关的知识、信息收集,形成小课题,变成专题化的教学方法。如,讲经典著作,以充分的理由推荐学生有计划地精读一下经典:因“半部论语治天下”而读《论语》;因“思想与文采齐飞”而读《庄子》;因“要看2000年前古人如何依法治国”而读《韩非子》;因“超越雅俗”而读《诗经》;因要“看中国人的人性”而读《金庸全集》;因“读史,读气节”而读《史记》;因“柏拉图的精神乌托邦,西方人的哲学大全”而读《理想国》,等等。辐射经典不要以考试为压力,但要求写读书报告,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与感悟。

另外,还可以建议和引导学生进行多维阅读,即尽最可能跨学科阅读,养成博览群书的习惯。有一条捷径是把生活当成书来读。被称为“最聪明女大学生”的盖尔・特里姆布尔的阅读心得值得我们借鉴。

这样的熏陶与训练,学生明显拥有与别人不一样的底蕴、学识和定力,其人文素质可想而知。

3.创设链接课堂内外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要突出其实用性,要将教学内容和空间引申到课外的图书馆、网络、社会中,开阔视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培养更加敏锐的社会现实洞察力。

如我们引导学生利用周末或假期,结伴外出游历,从追寻课本里的梦开始,去寻访名家笔下的美景,然后利用照片和文字记录下别样的人生足迹,制作成PPT进行交流,学生反馈说没有想到语文课还可以这样上,太惬意了。结果学生的创意让人耳目一新。在语文的语境下,与社会亲密接触,才不至于步入社会时产生“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巨大落差。

如对流行歌曲所蕴含的文化现象,罗大佑的《现象七十二变》的“就像彩色电视变得更加花俏,能辨别黑白的人越来越少”,歌词里沉淀着一种对逝去传统的感悟,是一种娱乐性的反思。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所喜欢的如周杰伦的《台》、《青花瓷》等歌词的美作点评,只要切合学生口味,只要心中有,下笔不会难,可以看到学生别具一格的灵性。又如,不断上涨的房价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文化意蕴?可组织班级讨论会,生动地展开探讨式学习。

在“核心技能”的列表中,写作可谓是高工资、高技术的标签。而写作是学生普遍存在的痛处。学生在学校遇到要动笔的活如入党申请书、个人总结、读书笔记、制作简历等,都会习惯从网上下载一些内容相似的模板,稍作修改,上交完事。这样的伎俩用在实习或工作中可就会碰壁了。所以,我让学生到语文课外分析奥巴马曾发表的作品,学生发现他的写作逻辑清晰,条理清楚,具有清晰的“金字塔结构”。金字塔结构(号称世界咨询业最牛的公司――麦肯锡内部培训员工写作能力的金钥匙)成为很多人练好写作的秘诀。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是有学生根据它制作出了突出自己个性的简历。事实胜于雄辩,语文能力的威力得以彰显。

4.独特的考核方式

在《大学语文》的课题建设过程中,随着课文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突破与创新,对学生的评价与考核方式也随之改变。基本实现了个性化、即时化和定向化,克服了一张卷子定成绩、对学生个性和特长茫然无知的弊端。具体操作如下:出勤占5%;参与课堂活动占15%;课外作业占15%;实践活动占20%;期末考试(或考查)占45%。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胆探究教学艺术性,教法灵活新颖,丰富多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浓厚兴趣。无论课堂内外、现实天地还是网络世界,始终有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追寻知识的眼睛和心灵,在全方位的网罗之下,学生的核心技能日益见长,终身受益;同时,考核方式颠覆了传统,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间自由发挥,所获得的点滴进步都在评价中得到显现,全方位地触动了学生的创意神经,张扬了个性,收获了成功,完善了人格。

第10篇

(一)大学语文学科地位不高

许多高职院校认为,必须把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实践性教学的比重,这本身并没有错误。但在课程的开设时,往往过分强调专业实践训练课程,对于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则认为是非专业性课程,课时安排随意性很大,甚至取消这门课程,这就不对了。在《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探索与教改实践》一书中,列举了11所高职院校13个专业的教学计划,其中,明确提出开设《大学语文》的专业只有2个。可见,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教育领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就是在已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的高职院校里,这门课程仍然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和尊重。

(三)大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意识不强

据调查,新余市民办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师年龄上两头大,中间小,退休教师和青年教师占整个教师队伍的比重很大,青年教师普遍占50%左右,老教师占30%左右,而35一60岁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只有20%左右,呈现非健康状态的哑铃式结构。老教师绝大数是国办高校退休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较强,但他们在教学上吃老本的心理严重,加上年事已高,精力有限,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并不高。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他们所掌握的知识较为陈旧,特别是运用现代技术教学能力较差,难以适应教学的新需求。不少青年教师来到民办高职院校执教,往往是找不到更好的就业路子,迫不得已暂时委身,总是想方设法另栖高枝,在专业发展方面沉不下心来,积极性不高。

二、大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一)大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各国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是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基石,也是综合国力的核心。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人才,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打造一流教育,关键在教师。只有强化教师专业发展,才能建设一流师资,培养一流的人才。大学语文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养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大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教师教学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

(二)大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最终体现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东西不是优越的硬件,而是教师。正如教育家梅贻琦所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是学校的立校之本。一所学校,必须在打造优秀师资方面积极作为,才能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自己的办学抱负。大学语文教学担负着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性重任,促进大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大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是师资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推进学校师资建设,加快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生成和提高。

(三)大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是实现教师自身价值的需要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承担着教化万民、培育后代,推动社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向前发展的重任。教师最大的幸福是看到自己的学生学业有成。教师的价值在于燃烧自己的生命,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大学语文教师只有通过专业发展,即通过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学识、修养,促进自身的完善,增加自己能力和智慧,才能更好地担负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教书育人工作,实现自身的价值。古代教育家孔子,通过完美的专业发展,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奠定了其万世师表的历史地位。

三、促进大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一)构建良好平台

1.改善专业发展环境

民办教育与公办学校同样是公益性的事业,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完全一致,因此,政府应出台更多更积极的支持政策,让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共同享受国家公共财政的扶持和奖励。创建基于身份平等的民办学校人事制度和教师社会保障制度,确保民办学校教师享受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的法律地位和待遇,解除他们专业发展的后顾之忧。应加大宣传力度,改变公众的传统观念,使他们认识到民办教育的重要性,让民办学校教师能够在社会上挺直腰杆,享受身为人民教师的尊严与光荣。

2.建立语文教师专业标准

美国非常重视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的制定。早在1987年,美国就成立了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1989年,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了《教师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够做什么》的政策声明,提出了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优秀教师专业标准制定的核心理念。建议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借鉴美国的这一做法,牵头制定教师专业标准包括大学语文教师专业标准,明确教师的专业身份,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大学语文教师依照专业标准,可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到目标明确,减少专业发展的模糊性,促进自身专业的不断成长。

(二)发挥高职院校的积极作用

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资源,教师兴则学校兴,教师强则学校强。学校要创造良好条件,帮助教师专业发展,形成优质师资资源。

1.开展教研活动

学校要辟出固定的场所,配备先进的专业设备,为教研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保障条件。要根据大学语文教学实际,着眼语文教改前沿,加强语文教师之间的沟通和校际交流,体现教研活动的本土性、合作性和先进性。通过典型引路,发挥名师、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语文教师提高专业发展水平。

2.强化职业培训

教师教育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培养过程,是对教师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职业院校应该着眼教师的长远发展,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教师职后培训和继续教育,开阔语文教师的知识视野和人文胸怀,促进语文教师专业的全面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培训内容应从大学语文的教学实际出发,突出大学语文教师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语文教师有效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培训时间应灵活把握,既要有暑假、寒假的短期培训,也应安排半年以上的长期进修培训,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培训形式应多样化,可通过到国办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公司等进行多渠道、多途径的培训。

3.健全评价机制

吸收家长、学生和社会人士参加评价小组,体现评价活动的代表性、公开性,确保评价结果的正确性、公平性。表彰在专业发展方面成绩突出的教师,形成大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正确导向,激发大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潜能。对专业发展缓慢的教师,给予必要的警醒,强化其专业发展的动力。每学年对青年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作出评价,并计入专业化发展成长档案中。

4.设立语文教师名师工作室

许多职业学校都设立了专业教师工作室,专业工作室成为引领和开拓本专业的标志。名师工作室要按照“真诚服务、专业引领、实践探索、共同发展”的原则,创新运行机制,可采用导师培养制。所有导师都要根据培养目标制订具体培养考核方案,明确青年语文教师的发展方向和培养方法、途径、考核指标;帮助青年教师制订三年成长计划、方法和模式,实现青年语文教师在专业素养、专业能力上的快速成长。

(三)激发大学语文教师自我发展的欲望和动力

第11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1 引言

身处于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一直以来都有着这样一种困惑:既缺乏思想政治课的“红头文件”,也没有外语四六级考试的直接约束力,现在的高职教育留给大学语文的空间微乎其微并且不断缩小。课时的缩减、考核方式的随意使得语文教师连同大学语文课程被“边缘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

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和历史原因,也有当前的就业需求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因。作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改革,各种人文课程的兴起和人文类课程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最基本的人文课程很难定位和创新,从而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

2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一)高职教育课程中的大学语文――职业性

高职教育是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实用人才,课程设置提出显然是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需求。高职课程必须注重职业能力培养,充分体现专业的要求,实际的和开放的。作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大学语文也面临改革的要求。大学语文中立足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必须适应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要求,符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要求的专业相关技术领域。

职业教育的重点和核心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培训,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日益严重的就业现状、就业高职院校的学生应该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就业的范围并不局限于这个领域,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与人沟通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和工作能力与人的各种能力。其核心是集中在人际沟通与合作,是使用符号处理人与自己的,自然的,社会整合能力。

中国文化的符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使用语言符号,使用符号的能力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在关键能力。在这方面,听、说、读、写为主要手段,对语言的理解应用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的“大学语文”课程,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高职学生由于入学时高考分数低,所以广泛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阅读理解、表达和实际写作能力很弱,这直接限制或影响其他课程,包括专业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经常有老师这样的无助,当专业班主任在讲台上,困难点,学生甚至课本无法理解,文本的意义的一部分基本性质很难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分析了语法困难作为一名外语教师,学生连最基本的主,“还有不清楚;当就业指导课上老师要求学生介绍自己时,发现许多学生甚至不能表达这样的几句连贯的句子,它说明了一个事实,是人文课程,尤其是语言教育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基础上,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教育可以改善他们的基本工具,社会性,课程内容和广泛的文学知识,文化知识,还可以结合当代通俗文学,当代社会生活,年轻人关心新闻和时事和热点话题,通过案例,课堂讨论,工作场所场景模拟训练,演讲等产生多种形式的课堂的延伸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识别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几乎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二)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大学语文――人文性

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包括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是两个重要的方面。中国教育家:许先生在他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指令明确提到了人文主义在大学期间语言这门课的重要性。徐先生认为中国大学是一个可以有文理渗透,技术和文化交流,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创建一个文化氛围的大学基础课程。

中华民族的教育是人文精神,人文教育自古以来一直是教育的支点。但是近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量西方文化的入侵,以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非常大的影响,教育也受到功利主义,是否从学校学生“效用”,选择是否有直接效用规模、目光短浅的权衡专业和课程,这无疑增加了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进一步削弱了人文教育。很多高职院校,尤其是工程逐步减少人文课程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在整个教学计划占了几个小时。然而,文化基础课程,人文课程逐渐让位于专业技能课程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大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很低,学习能力不强,缺乏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课堂气氛通常是贫穷,考试通过率逐年减少,因此,高职院校和教师感到头疼的现象,我们必须反思的科学和人文素养,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必须考虑人文课程的核心和基础地位在大学语文课程的取向。

职业教育、教学的中心应该适当的职业能力和就业前景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生个人发展和未来面对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如果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没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知识狭窄,甚至掌握一定专业技能是很难满足社会的发展的需要,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卓越领域的专业人士。因此,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文科课程,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地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应该专业和道德考虑,技术与人文、学术氛围和企业氛围的融合性文化不相容。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校园文化,大学语文肯定是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民族文化传承中的大学语文――母语性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是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教育的基础和工具。注意我们民族语言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母语教育旨在通过深刻内涵丰富,母语教学的资源材料,使青年学生可以学习母语文化的精髓,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母语文化和身份。

很大一部分在高职院校学生来自农村,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正式的学习普通话,普通话基础薄弱,缺乏语言技能,和大一的基础上学习阶段通过学学语文课程的进一步巩固中国学生基础,加强普通话的听,说,阅读和写作实践,结合高职院校普通话培训,来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和技能。大学语文是母语教育在大学阶段的课程作为专业课程专注于目标。只有学习母语,英语口语3级和4级,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尤其是相对贫穷学生的基础,大学语文课程文化继承和遗产的功能语言尤为重要。

3 结束语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本地化是每个语文教师应该首先想到的。首先,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应当承担职业教育的任务,服务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职业道德,专业理想、专业质量发挥重要作用;其次,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弥补缺乏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工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再次,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一个重要平台继承民族文化和本土文化。最后,在现有的条件下丰富和扩展了大学语文课程的类型适合整个课程体系现状的一种完美和高校大学语文创新,采取行动。

参考文献

[1]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社,2000.

[2]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彭书雄.基于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提升的大学语文教育[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第12篇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道:“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因此,只有产生师生心灵碰撞的火花的课堂才能称得上是互动课堂,而这种课堂教学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内心的情感,引起心灵的共鸣。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堂的互动策略

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这一阶段的学习将在学生踏入社会后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关注学生敏感的心理,将思考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将学习的快乐传递给学生,才能实现高职大学语文互动教学的突破。文章将从统筹安排、精心设计、内外结合、情境教学四个方面浅谈高职院校大学语文互动课堂的构建策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统筹安排师生间互动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以整个大学学习阶段为整体来安排教学互动,这类教学尝试很少,考虑到90后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我们觉得阶梯式互动教学比较合适。要想真正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应该考虑课堂互动教学的系统性和连续性。过去所见的高职院校互动教学为什么取不到什么明显的效果,究其结果还是因为局限于课本的教学互动,让学生学习起来很茫然。

2.精心设计每个单元的互动教学计划

现阶段有些大学语文教材以模块化方式来整合教材篇章的设计,比较符合目前大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如果在上课之前,教师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那么在教学中再进行互动教学,课堂气氛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有所不同。每在学习一个新单元之前,我们会精心做好互动设计规划,并提交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明确这一阶段的学习目标,便于学生在学习中有目的性,为课堂上师生之间更好地互动教学做好必要铺垫和准备。其实这就是所谓的“课堂任务前置”,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的基础上,将课内的具体互动教学环节和课外的互动环节提前做一个前置性任务布置,并进行一定的指导,这样容易激起学生对课堂教学期待。同时,在教学互动环节之外,还组织了学生对《甘声八州》进行舞台剧的排演,让学生体验一把自导自演的感觉。任务设置开始,同学们就非常认真,对道具服装的安排、情感的细致、情节的曲折等等反复斟酌。在学习课文时,因为准备充分,所以课堂教学中对文本的挖掘、人物情感的体验都非常到位。

3.实现课堂内外双互动

在平时的互动教学中,我们将课内和课文的互动教学一并进行了设计。如在进行《苏武牧羊》授课之前,我们在课文的处理上主要是引导学生理清苏武背后故事的轨迹,除了理清故事轨迹和必要的文言字词之外,更多地引导学生对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的感受。学生们在上课的时候也是很好奇: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我们认为,互动教学的实质不就是让学生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吗?我们从学生易于接受和感兴趣的角度出发,并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诠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传递正能量的真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创设情境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