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的前沿技术发展

计算机的前沿技术发展

时间:2023-09-15 17:32: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的前沿技术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的前沿技术发展

第1篇

摘 要:从“通才”教育、前沿技术课程和校企合作三方面进行中美微电子产业工程师培养教育比较研究,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提供借鉴。

关键词:微电子;比较研究;美国教育;卓越工程师

微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关键技术,关系到国家产业竞争力和国家信息安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战略性作用。美国半导体咨询委员会在给奥巴马总统的国情咨文中称其为“生死攸关的工业”,韩国称其为“工业粮食”。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崛起,我国市场对微电子产品的需求持续增加,国家已经意识到发展微电子产业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开始加大对微电子产业,尤其是集成电路行业的支持力度。截至2009年,国家教育部、科技部确定了20个国家级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选定了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作为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培养基地,为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进入世界第一方阵提供高素质人才保证[1,2],这就对微电子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学生应具有更扎实的专业基础,更宽阔的专业口径,更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但是,我国微电子专业人才的培养目前正面临着人才总量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人才层次结构不合理、地区分布不平衡等问题。教学中暴露出课程跟不上微电子技术发展,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等一系列问题。

毋庸置疑,美国在世界微电子技术领域摇摇领先,与微电子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几乎全部由美国学者提出或发明,如微电子领域的两个诺贝尔奖:1956年晶体管的发明,发明者肖克利(W.Schockley)、巴丁(John Bardeen)和布拉担(W.Brattain)都来自美国;2000年集成电路的发明,发明者杰克?基尔比(Jack S. Kilby)也来自美国。在半个世纪的微电子工程教育发展过程中,美国以其独具特色的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在世界范围内树立了成功的典范,引领了世界工程教育的发展方向。我国教育部于2009年推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国内61所高校被批准为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这是一项重大的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旨在培养工科专业本科、硕士和博士层次学生,提出其应达到知识、能力与素质的专业要求。

进行中美微电子产业工程师培养教育比较研究,可以从中借鉴一些符合我国国情的成功经验,这将有利于改革和完善现今高校的培养体制,有利于培养出更多适合时展的高素质工程师,同时对促进我国科技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巨大作用。笔者通过三个方面的比较研究,指出我国微电子产业工程师培养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使其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有所启示。

第一,高等工程教育应打破原有院系限制,鼓励多学科交叉的“通才”工程师教育。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多种文化互相碰撞和融合,灵活的工程师培养理念也在这样的沃土中茁壮成长[4]。所以,美国的工程师培养重视跨院系、跨专业和跨学科的人才培养,学院甚至整个学校范围内拆除壁垒,进行广泛的合作,开设交叉专业,安排综合课程,不同专业教师合作教学,跨学科的教育机制已经建立。如哈佛大学,课程体系分为:核心课、专业课及选修课3个部分。核心课属于专业课之外的通识教育范畴,内容包括文化、历史、文学艺术、伦理道德、自然科学等六大学术领域。攻读工程专业学士学位的学生必须保证在六大领域内各有一门核心课程,否则不准毕业,可见学科交融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5]。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在专业设置方面也在朝着综合化方向发展,其电气与计算机学院的本科生可以自由选择管理学、经济学、数学甚至艺术学的课程,目的是培养出一批知识面宽、综合素质强的工程人才,这也符合当今科技产业发展的趋势,即成功的科技产品是艺术与科学的嫁接,成功的企业模式是管理与科学的融合。苹果公司前CEO乔布斯经常指出,苹果和其他所有计算机公司的最大区别在于苹果设法集成艺术与科学,iPhone和iPad的设计团队拥有人类学、艺术、历史和诗歌等学科的教育背景。所以美国微电子专业本科生的教育是学科交叉的“通才”工程师教育。而我国高校的专业课程和教育教学过程按照统一计划运行,大多数高校的教学是以课堂教学、教师和课本为中心,课程、教材、教学大纲、考试严格统一。学校教学灵活性不足,学生个性发展不充分。而我们的学生将来所要面对的是以知识为中心的经济社会,而知识经济的发展必将引起人才需求结构的巨大变化。社会所需要的不再是缺乏个性的标准化人才,而是具有个性的、知识面宽、综合素质强的复合型人才。打破学科限制,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6]。

第二,开设与当今技术发展紧密联系的前沿技术课程。美国大学教育非常注重前沿技术课程的讲授,由于任课教师大都从事一线科研,他们对当前科技研究及发展方向有深刻理解,而前沿技术本身在整个国家人才类型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扮演着纽带角色,前沿技术课程不仅有教书育人的功能,还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前瞻意识,从而使美国大学始终保持科技先锋作用[7,8]。如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系开设的iPhone设计课程和布法罗大学电子工程系开设的Smartphone课程,紧密联系当今发展迅速、深入人们生活的智能手机设计领域,课程内容包括软硬件设计方法、嵌入式操作系统等,不仅高校学生对这类课程倍加喜爱,就连业内资深工程师也经常旁听课程。很多此类课程视频已被新浪网等门户网站引进为网络课程,点击率达百万次之多,可见课程的受欢迎程度。而我国的大学教育,一味照本宣科,知识严重陈旧。从事一线科研的教师,由于课本的束缚无法施展手脚来讲解最前沿技术。更有一些教师由于学校考核要求宽松,对本专业的前沿不关注,所以此类教师的专业课程与当今的技术发展步调不一,学生越学离实际越远,学习没有兴趣。教师授课缺乏更新,严重影响了知识的与时俱进,造成了理论和实际的脱节,不利于学生的就业,更不利于学生的科研,这也是我国高校专业课程授课中的通病。而且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强调面向未来的卓越工程师,所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应该改进现有授课内容,开设前沿技术课程来切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宗旨。

第2篇

关键词:科技期刊;市场意识;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8-0108-02

期刊市场化就是用市场化手段办刊,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精神文化产品。近些年,我国的期刊业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拥有期刊上万种,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学科齐全、基本满足科研和生产需要的科技期刊体系,而且,大部分已直接面向市场,但是,期刊的进一步发展仍然存在着制约因素,除体制和机制问题外,如何在市场化进程中保持期刊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我们最为关注的。

一、科技期刊的市场化经营现状及其原因

在我国正式发行的期刊中,科技期刊占全部期刊的50%左右,但从经营的角度看,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1.规模小。我国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分散、实力单薄,期刊的经营规模与国外大型期刊出版集团相比差距较大;2.影响小。我国科技期刊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影响因子多数都很低,但这些评价在作者和读者心目中却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3.精品少。目前国内大多数的科技刊物中真正面向市场的商业化期刊并不多,版面大多面目呆板,喜欢长篇大论,缺乏精品内容、精美设计,难以吸引读者,选择稿件也有时只注重名人效应却不注重质量。

我国科技期刊之所以面临目前的困境,其原因主要是:资金匮乏、经营人才短缺、市场化经验不足、体制的束缚。

二、科技期刊的市场化对策

目前大多数期刊还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符合市场发展的盈利模式,科技期刊要想不断增强市场竞争优势,首先就要确立自己期刊的读者群。只有这样才可以确立以读者为中心的办刊理念。我们认为科技期刊一般都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读者比较稳定,所以我们不能把“读者面广”作为科技期刊的优势。但行业科技又有着众多分支学科,读者也就有着不同层面的阅读要求,特别是在日益细化的期刊市场,满足所有读者的阅读要求也是不现实的。另外在对待广告客户方面,更要有明确的定位,因为针对某一行业的媒体要比针对所有行业的媒体更具有吸引力。所以,一旦目标读者群体确定,在编辑、发行、广告经营各方面就要始终围绕这一目标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赢得自身在期刊市场中应有的地位,才能争取到刊物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一)刊物定位要准确,明确办刊宗旨与办刊方针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杂志1993年创刊,我们的办刊方针是“报道前沿技术,引领测控领域发展,突出前瞻性、导向性和实用性”,办刊过程中始终围绕着这一方针努力地为国防工业和民用工业服务。在报道内容上主要以报道“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主,并把自己定位在自动测试试验和控制技术领域,重视基础理论,以应用技术为主,既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又兼顾提高与普及并举,使新技术应用和科技成果能尽快向生产力的转化。通过努力,目前我们的读者已分布在航空、航天、国防、工控、能源、铁道、交通、核工业、通信、电力、水利、石油化工、冶金、医疗等各个领域。

(二)刊物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坚持自己的经营理念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杂志针对的是计算机测控行业,报道的内容包括总线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等,很多内容在航天和国防的各类系统及民用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我们把“突出前瞻性、引领测控领域发展、报道前沿技术、导向性和实用性”作为办刊方针。为突出本刊在学科领域的优势,重点加强特色栏目设置,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另外,还不断研究国内外在计算机测控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及时修改报道内容,使读者对新技术的需求得到满足。这既突出了本刊内容的先进性与导向性,又注重了技术的创新性与可读性,受到了读者的喜爱,也赢得了更多的读者。

在办刊理念上我们注重做到:1.要树立策划意识。提高可读性,期刊策划是必不可少的;2.要树立品牌意识。打造适合自己的品牌,就奠定了发展的基础;3.要树立广告意识。提高期刊的经济效益,广告是其重要的来源之一;4.要树立发展意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才能做到不断创新;5.要树立经营意识,只有坚持自己的经营理念,才能不断提高期刊的市场化经营能力。

(三)注重整体策划,提高期刊质量

目前测控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基于总线标准的测试技术不断出现,作为编辑必须要对该学科的发展和变化有所了解,努力提高把握新信息的能力,在策划选题上注重瞄准前沿、跟踪新技术发展的热点、难点和焦点,更好地为本学科领域的读者服务。编辑工作的本质是选择,而选择的核心是前瞻性,这就要求编辑具有强烈的前沿意识,注意关注和报道测控领域的发展动态,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捕捉到具有学术价值的高质量稿件,避免低端稿件的出现。

第3篇

关键词: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结合;计算机专业

基金项目:江苏省中小企业应用软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JH10-42);淮安市创新载体平台(HAP201010)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B

Depend on the Training Pattern of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o Advance Computer Specialty

JIANG Dao-xia TU Gang ZHU Shi-gao

(Depart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Artistic Design, Jiangs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uaian 223003,China)

Abstract: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firm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internship and study” serves as an efficient pattern for the computing faculty of a high vocational school to educate required students for companies. However, for the moment “profit” and “short-term” contracts are commonly concerned when it comes to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firms. It is only when government exerts its functions of dominance, firms transform their concepts and high vocational schools achieve more progress that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firms” can efficiently help in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ing faculty in high vocational schools.

Key Words: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firms, Combination of internship and study, Combination of manufactures and education, computing faculty.

计算机技术是以智力和人力为主要资源、以知识和信息为载体、以创新为特性的密集型产业。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已占据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担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是为信息化行业输送计算机技术合格人才的摇篮。

综合近年来美国网络和信息技术国家协调办公室、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GartfIer等国际IT权威机构的信息显示,当前国际上关注的IT前沿技术与需优先攻克的关键技术有10个方面[1]:

(1) 大规模网络体系:传感器网和互联网的高效融合;

(2) 高端计算(虚拟计算、网格计算、云计算、泛在计算):资源聚合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检验;

(3) 系统芯片(集成芯片):从片上系统(Sygceln on Chip)转向按需芯片(Chip 011 Demand);

(4) 软件工程:基于网络环境的需求工程;

(5) 知识处理(海量数据库和数据挖掘):挖掘从信息到知识到决策的元知识;

(6) 高效系统:在高性能计算系统别关注高效能;

(7) 高可靠软件和系统;

(8) 移动和无线通信;

(9) 开放源码;

(10)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

Gartner未来的技术趋势为:社交化计算、传感计算、高级数据分析、云计算演进。

这些IT前沿技术和需优先攻克的关键技术涉及计算机网络、计算机通信、软件技术、计算机应用等各个专业,技术的攻关和运用都需要大量的人才,所以计算机专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 计算机新技术的发展急需大量的专业技能人才,而计算机关键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主要在企业,这就决定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实行校企合作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任,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各种层次和各级水平的大学并存,每种类型的高校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针对市场岗位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顶级的研究型高校,要能够引领新技术发展,攻克关键技术,在攻坚克难过程中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这一层次的人才培养即对应高校的博士、硕士生培养。关键技术的攻克产生的研究成果必须转化为实际运用,才能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企业,所以对于研究型高校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也需要与企业合作。

随着企业新技术的推广,以及现有业务的维持和进一步发展,都需要大量的能运用新技术的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能培养大量的技术劳动者,针对相关行业、岗位确定人才培养方案,以保证培养的人才符合企业或市场的需要,发挥高校应有的职能。要达到这一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必须要有企业参与,这更要求校企合作。

所以说,企业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忽缺的,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否顺利就业是对“校企合作”的有效检验,尤其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职院。因此实行校企合作办学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根本特征。

2 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高〔2010〕8号)、教职成[2006]4号)文等国家重要政策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指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即将学生校内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使学生体会校内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之间的联系,提高理论学习的积极性。

为了保证“校企合作”关系稳定,达到“工学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主导,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相关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调动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主动性、责任感,即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指导和扶持下,我国软件技术与产业规模有了长足的进步,产业规模以年均超过30%的速度高速增长。但面对全球软件产业的迅速发展和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挑战依然严峻,其中最主要的是核心技术缺乏,科技创新与竞争力不强,不足以支撑软件产业的更迅速发展和应对挑战。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缺乏,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市场实际需求之间还存在偏差[1],软件人才与培养机制不完善。

目前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校企合作形式一般是与北大青鸟、NIIT、微软等各类培训机构合作;将培训企业的课程体系嵌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师资由企业培训或直接由企业技术能手担任的形式,采用工程化、项目化、案例化等教学方法,学生毕业前的半年时间由培训机构推荐到相关企业顶岗实习、就业,企业接纳这些学生后,仍然要花一段时间和费用进行岗前培训。软件人才培养过程虽然接近了企业需要,但因不是软件公司直接参与,不能完全实现无缝对接。

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一般是与主流网络公司如思科、锐捷、华为进行合作;网络公司与学校共建实验、实训室,捐赠网络设备,把公司相关技术课程嵌入到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鼓励学生认证,掌握相应公司产品技术,但因企业之间网络设备使用的指令不通用,结果是学生对某一公司设备使用较熟,而对于其他公司设备的使用则要重新学习,对学生的对口就业效果不明显。新技术如三网融合、物联网技术[2][3]是近年国家倡导大力发展的网络应用技术,教育部鼓励高校申办对应专业或专业方向,但由于技术还在发展阶段,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都不确定,相关的企业也才刚刚起步,学校没有现存的教材使用,更需要企业和学校紧密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选择课程内容、师资培养及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培训机构往往以追求利益为主导(根据江苏省软件人才培养的政策,“嵌入式软件人才”培养可提高学费1/3,而这提高部分由培训机构所有),虽然他们提供的课程体系与当前企业或行业有较强的联系,但缺乏对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短期内有一定的效果,但没有长远的规划。而通过企业以捐赠设备、共建实验、实训室的形式参与高职院的人才培养,这些企业只推广其自身的技术,赚取认证费用,而不是根据整个行业的人才需求和行业对人才发展的要求去积极主动地参与校企合作。究其原因是,企业追求高利润的特点,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在短期内得不到回报,企业缺少合作培养人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政府的主导也仅限于倡导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没有成熟的政策法规,对企业没有强制的约束力,校企合作很多时候还是学校的“一头热工程”,导致近年来的就业结构失调。东南沿海中小企业“用工荒”矛盾突出,一方面岗位需求与应聘人数比往往是5:1、10:1甚至20:1,另一方面企业招来的人不经过三五个月甚至一年的培训,胜任不了岗位工作[4]。

3 依托有效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计算机专业建设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计算机网络、计算机通信、软件技术、计算机应用等都需要大量的人才,而这些领域的前沿技术推广和应用都在企业,职业教育要培养这些领域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须依靠企业。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切实发挥政府统筹规划、宏观指导和政策支持的作用,实行政府主导下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以办好职业教育与相关产业系统对话为新起点,鼓励教育、行业、企业、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不断创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

(1) 政府必需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各方在校企合作中的地位和职责,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切实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给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明确、稳定的政策支持、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方面优惠,让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真正得到实惠,提高积极性。另外,政府还需要搭建一个推动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稳定平台,让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直接交流,强化行业与教育合作,推进产业与教育融合[5]。

(2) 企业需要转变观念。国内已存在多年的“用工荒”足以警醒企业,提前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十分必要。企业如果能和职业学校开展委托、定向、订单式培养,建立稳定的人才培养渠道和机制,将能有效解决企业人才资源补给问题。在具体实施校企合作过程中,可根据企业的核心技术特点,精选合作院校的相应专业,为自己所需要的人才量身定制培养方案,确定培养目标,开发并建立有利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或技术劳动者成长的课程、教材体系;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共建实训基地,营造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专业环境和工作氛围。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说:“教材应来源于企业生产实践而不是专家。希望企业为教材改革作出贡献,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对学生的培养提出意见。教材创新以企业为主体,以生产实践为主体、为来源,来创造教材。”[6]

(3) 职业院校需要更加有为。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着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不够紧密、不能引领甚至远远落后于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教师实践能力与实际脱节、更多的是向企业索取等问题。要发挥行业组织最了解本行业领域的技术前沿、内在动作规律、人才需求优势。大胆吸引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充分激发他们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勇于改革创新课程教材,吸引行业企业一线的工人、技术专家、能工巧匠参与到职业教育专业教材的建设和编写中来,使企业在“教学指导、实习指导、教材指导、评价指导、规划指导、教师队伍指导、人才需求指导、专业布局指导”等八个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探索引企入校、办校进厂、企业办校、校办企业、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半工半读、学徒培养等多样化校企合作实现方式;和有关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共建技能教室、共同培养教师,共同开发教材,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共同开展师生技能大赛,共同设立优秀技能人才奖学金等[7]。

4 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计算机通信、软件技术、计算机应用等专业技术水平,是一个国家信息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培养计算机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模式。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是产教结合的基本途径,是工学结合的体制基础,是解决当前职业教育诸多问题的关键,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根本特征。而要有效实施“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共同努力,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激发行业指导、企业和学校参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而学校方面则更要有所作为,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推进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双师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企业输送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而推进计算机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 高毓乾,朱仲英.软件技术发展现状研究[J]. 专家论坛 截型电脑应用,2010,26(12):1-4,12.

[2] 袁超伟,张金波,姚建波.三网融合的现状与发展[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33(6):1-8.

[3] 李航,陈后金.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前景[J]. 中国科技沦坛,2011,(l):8l-85.

[4] 现代学徒制破解东南沿海“用工荒”大有可为[N].中国青年报,2011.3.21.

[5] 校企合作:政府、企业、学校的共同责任[N].江苏教育报,2010.12.30.

第4篇

关键词:数字信号处理;前沿处理;技术战略

一、数字信号处理的概念和特点

1.1概念

数字信号处理指的就是利用转换器将模拟状态转化为数字状态,并对真实世界的连续讯号进行模拟和测量,简而言之就是将真实可见或可听的物体转化为数字信号,例如声音、图片或者是视频就可以通过数字信号的处理转化为数字信号。作为数字信号处理理论应用技术,其在很多领域都有涉及。尤其是在下文将要叙述的通信、图像图形、仪器仪表、PC、助听器以及汽车电子系统等领域,数字信号处理都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

1.2特点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开发和应用前景较为广阔,尤其是在创新技术和高新技术领域上,因此从整体上来看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具有广泛性的巨大特点。其次无论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还是数字处理理论,在应用上更加节省成本且高稳定性特点非常明显,这是由于数字信号处理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较小;数字信号处理容易做成大规模集成电路,这不仅可以减少调节点和调节量也可以保持长时间不变。最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相对于模拟信号处理更为精确,其能够进行多次重复计算保证数据的准确化。

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创新应用

1、通信领域。通信领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其发展势必也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出现促进了通信领域行业的开拓与发展。在通信领域中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应用较多,例如可视电话、modem以及通讯扩频等这些都需要结合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由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发展前景较广且应用度较高,因此当前和未来都应该加大对通信领域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开发。

2、图像图形技术。图像图形处理技术在很多行业都有所应用,尤其是随着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更是将图像图形技术进一步扩展。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图像图形技术中也有所应用,例如在DVD中的活动图像压缩以及译码器等都在很多领域中加以运用。有线电视、卫星广播等存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运用,同时在这些领域中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显得更为高效、性能表现的更为优良。

3、仪器仪表。仪器仪表在日常生活中较为普遍,尤其是在测量仪表和仪器行业中开始采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使得高档单片机的使用画上了句号。在仪器仪表的开发和设计中融入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理念,可以不断提高产品的档次和层次感。测量精度和速度是仪器仪表效率高低的重要标志,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大大提高了仪器仪表的精准度和效率。由此可见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开发,为精度化仪器仪表的设计做了良好的铺垫。

4、PC领域。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中在PC领域中也有所涉及,这主要体现在可编程多媒体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将高速通信技术与MPEG图像技术相互联系起来。一些带有高品位信息视频和音频的计算机数据之间进行来回切换,也可以通过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来实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PC技术领域也会因此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

5、助听器。由于传统的助听器在应用上有很多问题和瑕疵,因此给听力有障碍的人们带来了很多麻烦。为此全数码助听器应运而生,其解决了大部分听力障碍者的实际问题,满足了他们对声音的需求。全数码助听器结合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帮助听障患者听到想听的声音,屏蔽烦躁的吵闹声和杂音,因此全数码助听器更为科学和先进。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输入和输出频率响应时,可以进行灵活地调整,这也是全数码助听器的特点之一。

三、数字信号处理前沿技术

在了解了数字信号处理基本和创新式的功能后,本文将针对最前沿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促进功能消耗较低、效率更高、速度更快、性能更好地产品出现,为此要不断开发和研究数字信号处理技术。

3.1小波变换

小波变化是一种新变化分析方法,其是进行时频分析和处理最为理想的工具之一。小波变化在功能上有很多的创新,在特点上也有了一些改变,例如小波变化的分辨率相对较高,并且带通滤波器在不同的尺度下能够对信号作滤波功能。在信号瞬态的检测工作下可以通过采用基本小波,其能够在时频两域中发挥表征信号局部特征的作用。随着小波技术的应用不断扩增,在故障诊断、预测控制、机器人控制、软测量技术等方面,小波变化都有所运用。

3.2将小波变换分解成有限步

小波变换是建立在卷积运算的基础之上,因此这类小波变化不仅会产生较大的计算量而且对于存储的空间要求是会提高。再加上小波变换不能够满足傅里叶变换的实际要求,因此提升小波变换工作迫在眉睫。很多专家和学者利用小波变换分解为有限步,这样既可以摆脱傅里叶的限制,也可发挥同址计算的功能。除此之外变化后的系数不需要量化,也给无损压缩的实现创造了可能性。

3.3经验模态分解

经验模台分解可以应用在很多类型的信号分解,因此其在很多工程领域都有着较广的运用。其次非平稳和非线性数据的处理过程是十分复杂的,但是有了经验模态的分解就大大提高了对这类数据的分解效率,因此可以看出经验模态分解有着较大的信噪比。

3.4独立分量分析

在多个信号源中有效在混合信号中找到源信号,这种技术就叫做度量分量分析技术。独立分量分析技术主要是为了消除噪音,其对于其他信息不会产生什么负面影响。传统的滤波方式就是消除噪音的一种,而相对于独立分量分析来说就略逊一筹。通信、医学等工程都有用到独立分量分析,其在各领域的价值也是有目共睹的。

3.5模糊计算

模糊逻辑以及模糊集理论是模糊计算的基础和中心,其主要模拟人脑的一种非线性信息处理技术。模糊计算最开始是由美国的科学家设计出来的,其是数字信号处理前沿技术的一个重要部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模糊计算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同时其应用范围也是较为广阔的。

3.6神经计算

神经计算是以高级动物的神经系统作为开发对象,并在设计中融入神经智能的工作原理,再加上其发挥效用的组织和计算机制。机器开发可以依靠神经计算,使得机器能够实现人工智能。智能应用是当前社会最为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若是能够将神经计算与信息技术理论相结合,相信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对智能控制开发工作有所突破。

3.7进化计算

生物的遗传和进化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进技术的发展,例如人们利用生物遗传的知识和理论,再结合遗传算法、进化策略以及进化规则实现模拟进化计算。当前人们对遗传算法的研究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信息科学、通信工程以及计算数学等,都充分利用了遗传算法。

4结束语

数字化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其次也给社会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效益。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各行各业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且促进了行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因此如何进一步促进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应当作为未来技术发展的重点工作。只有不断更新和拓展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技术的发展。

作者:李昌聪 单位: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邢文.数字信号处理中的前沿技术分析[J].炼油与化工,2015,06:4-6.

[2]杨智明,俞洋,姜红兰.便携式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实验教学平台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01:76-80.

第5篇

关键词:本科教育;计算机;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13-01

目前本科高校的计算机教育往往还只是依照课本的教程进行教学,而且由于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学生在操作课不认真作业,无法提高学生的能力。然而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渐增加,目前社会对于大学生各项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高校对于计算机教育的模式进行调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1.计算机本科教育现存的问题

1.1 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当前的社会要求。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量的增大以及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的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多次进行了扩招。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每年在增加,一些岗位的竞争日益激烈,一些人才的缺口还是存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与市场脱节,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本科院校的计算机教育来说,虽然近些年来社会取得很大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高校对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却并没有多大的改变。社会需求发生变化但培养计划不变化,这是目前本科计算机教育的致命问题。

1.2 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一直以来我国的大多数学校都是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这种教育模式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无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虽然近些年来我国一直在进行教育的改革,对教师教学方式以及课堂都在进行调整,但实际成效并不大,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大多又比较枯燥,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也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代教育应该意识到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提高学生主动性是教学成效提高的重点。除此之外现代社会对计算机人才要求的是实际操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目前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外的应用能力较差,这就需要高校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1.3 教学环境相对封闭。高校教学的目的就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高校也只有与社会相接轨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建设的需求,提高的人才的质量。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与社会相区别,可以让学生安心学习的环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应该完全封闭,尤其是在思想上。学校如果完全封闭,学生的思想就会被束缚,无法完全掌握社会发展,也就会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现象的出现,因而高校应当注重与社会以及其他高校思想的交流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

1.4 高校教师的能力有限。目前本科院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尤其是理工科的教师,这种现象非常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各种新技术、新理念、新理念层出不穷,然而高校一般不会设置本科教师的培训工作。因而一些毕业已久且本身又比较懈怠的教师就可能因为不了解社会的最新动态导致教学中无法贯穿新的理念和思想,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十分不利的。因而在当代的本科计算机教育中也要就需要定期进行教师的培训,注重教师教学知识的补充和教学能力提高。

2.解决计算机本科教育现问题的有效措施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已经在很多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下面我们就计算机技术在当前本科院校教学模式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2.1 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针对目前的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状况,本科院校需要对目前的培养计划进行调整,对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在调整课程前对需要对市场进行详细的调研,了解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各种人才目前是处于盈余还是紧缺后对本校的专业设置进行调整。除此之外,不是每个学生都适合培养成实用性的人才,有些学生的思考特点就比较适合搞科研。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将本科计算机教育进行细化区分,分为实用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研究专业、计算机教学专业等多个板块并进行不同的课程设置。由于我国的初级及中级教育一般都是应试教育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学生个人特长的发挥,因而在高等院校中就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培养。

2.2 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现代教育模式应当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成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的高校普遍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经常逃课的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在对本科的计算机教育模式进行改造时首先需要对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在课堂上要多与学生进行互动,明确学生的课堂主人地位,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思考能力,对于改善学生的逃课现象也有着重要意义。此外在上实践课时也要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要死板地按照课本的教程进行教学,应该提前针对一些重难点布置一些操作作业,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2.3 营造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注重开放性的学习环境的营造,注重各种积极思想对学生的促进作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处于不断发展中,封闭的环境不仅不利于该专业学生对前沿技术和思想的了解和掌握,也不利于各种思想间的融合,这对于综合性人才的培养也是极度不利的,针对这种情况高校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学习和思想环境。定期开展高校间的交流,促进不同院校间的思想的碰撞,也有利于学习其他学校先进的管理和教学经验。另外可以定期召开一些计算机前沿技术的交流探讨大会等,促进学生了解当前计算机行业发展动态,在大会上让学生亲自体验这些技术,也有利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还可以举行一些编程大赛或者设计大赛等等。

2.4 注重教师的培训和能力的提高。就当前来说高校老师的整体质量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大量的硕士博士走进高校担任计算机教学工作,这些教师个高校的计算机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我们也需要看到一些老教师的存在。资历较老的老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较高但是对一些前沿的计算机技术了解程度不够,而新教师对行业掌握以及新技术应用方面要优于老教师,但是教学能力会比较低。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让新老教师相互配合,定期召开教师交流会,让教师之间可以互相促进。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不同院校不同专业之间的教师交流,因为现在的专业一般都是多学科交叉。还可以利用高校第二次教育、学术研讨会等培训方式让教师掌握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并且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结论

综上所述,在当前这种知识经济的时代大背景下,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计算机专业人才也受到各界的青睐,因而本科计算机教育就需要对当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造,注重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和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丽萍 高等院校计算机实践教学模式及研究型教学法的探索[J] -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8)

[2] 刘黎志 浅谈如何培养和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J] - 中国电力教育 2012(23)

第6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8-0000-02

独立学院属于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1]。所以,要在高等教育中树立独立学院的竞争优势,人才培养就必须有自己的特色,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从理论、技能和创业素质三方面考虑,只有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既高于“二本”学生的技能素质和创业素质,又强于高职学生的理论修养,并且也符合独立学院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目标要求[2]。

由此,独立学院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学,强调学生专业技能。计算机专业是一个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技能为目标的工科类专业,它的专业技术性强,应用面也很广。目前独立学院的计算机实践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不论是在实验教学体系上,还是在实践项目内容上都跟不上迅猛发展的计算机技术,无法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要想提高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对计算机类实践教学的改革就势在必行。

一、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是将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内化为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环节,同时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的重要举措。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实践教学尤为重要,是培养计算机应用人才的基础。我国高校计算机学科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同当今社会的需求差距还是有一定距离,很多学生毕业后,到了工作岗位,常常只能照搬照套别人的东西,不善于把自己所学的理论、原理和方法进行综合运用,缺乏进行新产品、新技术革新的能力。导致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计算机类实践教学体系、实践项目内容以及实验条件跟不上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无法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二、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

(一)明确实践教学目标

独立学院本科培养的是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社会对这种人才的要求是:既要掌握本专业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掌握在本专业应用中的非技术的知识。所以,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是:既要培养学生计算机专业的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完善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的内容应由基础实验、综合实习和集中实训三部分组成。

1.基础实验:包括计算机各专业课的基本知识点的验证实验和综合实验等。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功。

2.综合实习:包括专业课的课程设计和毕业实习等。综合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3.集中实训:包括毕业设计和各类专业资格考试认证、兴趣小组和科技竞赛等。实训部分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中,为了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能真正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技能,应该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

(三)校企联合培养

为了达到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高校已有的实验设备,借助企业工程技术的人才优势,把市场上的职业培训引入高校,在校内建立职业培训和高校的联合实训基地,在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并且可以将项目经理,工程师请到学校,亲自指导学生做项目,这种方式不仅节约了技术培训成本,还可以让教师参与其中,有利于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3]。

(四)鼓励学生走出校门,提前上岗实习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为了使学生更贴近前沿技术,了解企业的需求,学校应该推荐学生到专业对口的实训基地进行培训。学生毕业设计也可以采用学校和企业联合指导的方式:毕业课题的选题与项目制作在企业中进行,学生培养的要求与规格由校方规定执行。这种培养方式不仅使学生所设计的课题更加具有前沿性和实用性,而且也保证了毕业设计中所采用的技术更加先进,与行业同步。

(五)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素质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状况息息相关,因此,要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就必须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操作动手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内外的科研项目,送教师出去参加专业培训,鼓励教师申报课题,申请项目。高校只有建设一支属于自己的“双师型”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学生。

三、总结

计算机专业是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工科专业,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所有的课程计划都应该是两者兼而有之。学生只有通过实践应用,才能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内化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达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moe.省略/

[2]肖满生,刘双强.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探索[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0,24(5):95-97,96

[3]沈凌,彭庆喜.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2:212-213,213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名称:重庆市西永保税区IT行业紧缺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13092)

第7篇

1.物探技术

在石油地质勘探的发展过程中,物探技术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物探技术是指人为地对地质进行人工地震波,利用弹性波反馈地质信息进行勘探作业。由于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提高勘探效率,这种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油气地质勘探。随着社会经济、科学的创新与发展,除了反射地震技术、数字地震技术、三维地震技术外,更加先进的高分辨率油藏地震技术四维监测技术也开始得到应用。同时,与高新技术相匹配的设备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改进。物探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提高勘探效率,降低勘探成本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2.测井技术

计算机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为测井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创造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完成包括测井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技术的成像测井技术,是现如今测井技术中较为前沿的一种。相对于传统的数据测井技术,成像测井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质量和速度,还能在测井过程中,将现有的数据转变为图像,从而提高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还有其他前沿技术像快速平台测井技术、随钻测井技术、核磁共振技术以及套管径测井技术等也都取得了相应的发展。有了这些技术,在勘探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中,就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区、地质、地理情况去选择恰当的勘探技术。

3.虚拟现实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三维地震模拟方法和技术取得快速的发展。所谓虚拟现实技术就是基于计算机辅助可视化环境与大屏幕可视化环境等多种系统,将石油地质勘探过程中所得地质数据用三维动态模拟模型的方式显示出来的技术。将数字化的勘探平台转变为可视化的勘探平台,将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大幅度提高石油勘探的工作质量。在石油勘探常规工作中,虚拟现实技术可在大屏幕上直观地显示勘探过程中的情况,不仅能够提升问题决策的准确性,还能够提高各学科工作组的配合效果,使得勘探工作更快速,更准确。

4.空中遥测技术

空中遥感技术是指通过地震源和石油地质探测仪器以及相关软件进行遥测勘探来快速准确地找到油藏的新技术。空中遥感技术多为以无人机携带遥测勘探设备,保持低空飞行时快速测量地面下的地质。通过传输网络为数探信号,提供多重传输路程,以降低失真度,将遥测结果传输回数据中心。无人机对起飞降落的场地要求不高,可以适应人们难以到达的环境,可以代替勘探人员勘探多种复杂地形,真正做到无障碍化勘探。另外,空中遥感技术通过集成电子部件,可以适应任意角度的测量条件。通过遥感,可以记录地面三条正交轴线的运动情况,提高石油地质勘测数据的分析能力。使用空中遥测技术,勘探人员就可以不受地形的限制,达到事半功倍的勘探效果。

5.光纤传感技术

光纤传感器本身具有高灵敏性、抗电磁干扰性、可塑性等性质。其中,对于石油监测井光纤传感技术最重要的就是可靠性和能源消耗低。光纤传感器无论是在高温还是高压的严酷环境下都能保持高度的灵敏性,这就保证了勘探效果的准确。目前光纤传感器大量应用于油藏监测井下的P/T传感。除此之外,光纤的可塑性导致其可以适应任意环境,任意体积,这就使其使用前景更加广阔。

6.层序地层学技术

层序地层学主张对现有材料进行重新检测,对沉降相关的问题进行回顾,从时间空间的四维的角度去看待岩层分布。运用精细层序地层的划分对比技术,建立油田乃至油藏级储层的成因对比骨架。研究在构造运动、海面升降、沉积物供应和气候等因素控制下,造成相对海平面的升降变化及其与地层层序、层序内部不同级次单位的划分、分布规律;研究其相互之间的成因联系、界面特征和相带分布。以建立更精确的全球性地层年代对比、定量解释地层沉积史和更科学地进行油藏以及其他沉积矿产的钻前预测,从而提高石油地质勘探的效率。

二、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发展中的注意事项

1.增强能源开发的合理性

我国目前能源开发正在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在收获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能源的开发势必会带来环境的污染,由于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每年的矿难也是频频发生。能源开发是利国利民的事业,石油勘探企业要以社会利益为主,增强开发的合理性,降低生产成本是统一的,不是互相违背的。所以如何在能源开发过程中加强安全管理和环境治理是我国能源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长久的话题。

2.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计算机仿真技术给勘探技术带来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所以我们更要大量引入高新技术来提高勘探质量和综合勘探水平。新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勘探效率,节省人力、财力,这对于我国的油气资源更好地面对市场竞争大有裨益,对于节约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成本有着重要的意义。

3.重视合作研究

第8篇

自2014年Facebook豪掷20亿美元收购Oculus以来,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便成了全球智能市场的新宠。谷歌、索尼等科技巨头先后推出了自己的VR产品,成了VR产业的先行者;国内的小米、百度、腾讯和阿里巴巴等科技巨头企业也相继进军VR领域。

VR作为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基于3D动态视景的沉浸式交互环境,伴随大数据、新一代显示技术、可视计算、人机交互和数字感知等技术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热潮。在百度百科中这样解释VR――综合利用计算机图形系统和各种现实及控制等接口设备,在计算机上生成的、可交互的三维环境中提供沉浸感觉的技术。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沁平所言,虚拟现实可能是一项颠覆性技术,是未来互联网的入口和交互环境。其已经成为支撑各技术发展的新的现实平台,可以推动许多行业实现升级换代式的发展。

新兴产业“一路高歌”

VR作为科技前沿领域,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美国、英国等科技发达国家均从政府层面支持虚拟现实产业发展,中国也出台了许多利好政策。

虚拟现实技术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一系列具有指导意义的政策为我国VR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2016年8月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对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诸多前沿科技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划。强调要突破虚实融合渲染、真三维呈现、实时定位注册等一批关键技术,在工业、医疗、文化、娱乐等行业实现专业化和大众化的示范应用,培育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产业。同时,《“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强调超前布局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以构筑新赛场先发主导优势。除此之外,《“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和《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2016-2018年)》等扶持政策也陆续出台,均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VR产业的发展。

2014~2016年,VR处于市场培育期,对于一个新兴的产业来说,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很大程度可以从宏观上推动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在VR初期发展阶段。据《2017中国VR产业投融资白皮书》预测,2017~2019年,随着广泛的产品应用出现,VR将进入快速发展期,行业对标准、相互兼容的应用、配件需求出现快速增长,VR消费级市场认知加深,VR企业级市场将逐步启动发展;预计到2020年左右,虚拟现实市场将进入相对成熟期,硬件解决方案趋合、平台系统开源化、大部分技术难题将有效得以解决、内容支撑全面、应用场景改进,产业链逐渐完善。

在政策的东风下,VR实现快速发展,同时也给投资人注入强大信心。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VR投资规模为21.8亿元,投资案例共60轮;2016年投资规模已达49.8亿元,投资案例178轮,投资规模增长128.4%,投资轮数增长196.7%。

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曾在公开场合表示:“社交网络的下一步是虚拟现实”。从国外的谷哥、索尼、惠普、因特尔、苹果、Oculus等科技公司,到国内的乐视、华为、阿里巴巴、百度、HTC等科技公司都相应设计了VR的开发计划。据了解,2016年中国虚拟现实市场总规模为68.2亿元。2017年伴随着Oculus Rift、HTC Vive、索尼PS VR等多款产品的上市,VR将迎来快速发展期。基于整体市场、产品成熟度及关键技术等指标的研判,赛迪顾问对虚拟现实发展预测倾向乐观,预计到2020年,市场进入相对成熟期,规模将达到918.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25.3%。

“下一步”走向应用

2016年12月,天后王菲“幻乐一场”演唱会刷爆了网络。与众不同的是,这一次演唱会还有VR直播。据微鲸VR?APP的直播页面显示,共有8.8万人在线观看。据了解,VR直播需要收取30元人民币的“门票”,其“门票”收入可达到264万元人民币。但是VR直播需要的设备要求和传输带宽比较高,以及可能产生的版权费分拆,这部分收入基本上是杯水车薪。微鲸在VR直播中尽量还原“现场气氛”,但是观众似乎并不买账。众所周知,VR具有沉浸性、交互性、想象性三大特点,然而屏幕分辨率低、颗粒感强烈、画面延迟和卡顿等问题影响用户体验,微鲸VR直播在沉浸感的用户体验上还不尽如人意,叫好与唱衰并存。

有人说,VR在2016年上半年一片火热,下半年便是冬天,历经了戏剧般短暂的热潮。对于VR到底是不是一场泡沫,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对此表示要持保留意见。虽然目前VR的发展还未达到理想的状态,不论是设备、内容,还是技术都存在一定的困难。例如,硬件设备标准不统一是隐藏在VR热潮之下的一大阻力;交互方式不完美,动作捕捉、眼球追踪等技术有待提高。作为一种新兴技术,VR的表达还有待完善,其“下一步”将走向应用。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硬件备受资本瞩目,包括硬件输出,比如VR眼镜、头盔、手柄、耳机等,以及输入端硬件,如动作捕捉和识别技术等。2016年,流向硬件端的资本明显减少,流向应用和内容制作端的资本有较大提高,包括游戏、视频、教育、直播等。目前单纯做硬件融资难度加大,能拿到融资的硬件商基本都是做“硬件+内容+平台+服务”的全生态型企业。资本在产业链环节做更全面的筛选,VR在进一步完善发展。

虚拟现实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硬件、软件、应用和服务等方面都是VR的自然表达形式。真正的VR创业者们,喜欢用“脑后插管”来描述最优秀的VR体验,它不仅可以满足娱乐消费领域的需求,其社交属性带来的爆炸性需求将使虚拟现实成为未来科技创新的基础性技术,也将给医疗、教育、娱乐、旅游等诸多行业带来本质变化,虚拟现实的应用前景广阔。

第9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办公自动化;应用;

(一)新的时代,我们要与时俱进,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利用科学工具来更好的工作。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是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1. 计算机网络是依赖于计算机而存在的,是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用通信路线将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相互连接起来,按照一定的网络协议交换信息,并实现资源共享。通过计算机专业技术的培训和相关书籍的阅读,加上实际的操作应用,从而更好的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来帮助我们实现办公自动化。

2. 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性:计算机网络20世纪后半叶最有成就的技术之一,目前它已经成为各国经济的重要产业。如今的计算机网络不仅是一种文化,融入了人类的思想,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扩大了人们的视野,慢慢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它也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现实社会有的一切在网络社会上几乎都有,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求职、娱乐、购物等待等,它还一种是带动其他产业的前沿技术,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我们工作中的应用是办公自动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极大地提高了办公信息处理的能力,实现了不同地点的办公室的联机办公,使相隔任意距离的办公室之间,超越了空间的限制,可以说计算机网络技术给工作带来了一次“工业革命”。

办公自动化是应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等先进的科学技术(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不断使人们的部分办工业务借助各种办公设备,并有这些办公设备与办公人员构成服务于某种办公目标的人机信息系统。

1. 办公信息处理内容:办公信息处理一般包括数据处理,即财务数据、人事数据、文档数据、产销数据、市场数据、产供销数据、人口数据、气象数据等各种数据的处理;文字处理,是办公室的主要工作之一,即包括微计算机文章、拟报告、发指示、写公函等以及对这些文件的复制、印刷等等;语言处理,是用微计算机对语音进行处理的技术,分语音合成和语言识别两大类;图形图像处理,即利用微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和较高档次的人事管理,还可以利用微计算机得到根据数据分析做出的各种统计图;最后一种是网络支持,即一个较大单位或一个行业的办公业务不可能在一个办公室内完成,而要许多办公室协同完成,这就要把许多办公室的办公机器联成网络,做到数据共享。

2. 实际应用:依据;办公类型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事务型、管理型、决策型。对于办公类型的不同,它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1)针对事务型的办公:

在文字处理方面,它可以帮助完成各种办公文件的参考、起草、修改、删除、排版、打印、输出等。可以为各级办公人员或组成机构建立日程、时间安排、具有提醒的功能管理以及合理安排个人日程。同时,管理个人文件,可以根据目录和主题词、时间等进行查询、检索。也可以进行文件收发、登记和领导批示签阅登记,并可提供行文追踪查询。对进行邮件编辑、修改、接受、发送、删除等等。在机关本身的人事、工资、财务、房产、基建、车辆和各种办公用品利用管理应用在系统进行管理并且对处理过的数据进行以报表形式的输出等。涉及事务办公的方方面面,同时在工作中有很大灵活性。

(2)针对管理型决策型的办公:管理型的办公是对事务型的进行管理。对此,计算机网络技术不仅有对事务型办公的所有功能外,还有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系统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辅助决策者进行决策。例如国民经济计划和综合平衡的决策,经济效益预测和经济结构分析等,可以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利用各种模型,根据大量的数据,分析出多个可能的方案,为决策者提出决策建议等。这些在自动化办公中方便了决策者对数据的清晰透明度的认知,了解到公司现状,从而作出更加适时科学合理的决策判断。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增强了管理的科学化。

结语: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应用于家庭生活,日常办公,企业管理,商业金融,教育教学,科学技术,医疗卫生,军事指挥等各个领域,已经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个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应该与时俱进,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的技巧,学习计算机知识,了解并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清楚它们的功能,熟练地应用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从而方便我们,更好的为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服务。

参考文献:

[1]梁红月.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第三代OA系统[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2]洪国彬.基于随机Petri网的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的理论与优化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3.

第10篇

摘要:“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是一门包含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又极具实践性的课程,它对提高学生掌握多媒体知识,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动手能力,推进素质教育有重要的作用。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的建设中,改革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教学的重点。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考核方式、实践环节、课程的深化拓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建立了该课程的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在实践教学方面引入了课程设计的理念,经过多年的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阐述了上述改革过程。

关键词:课程建设;教学改革;课程设计;网络平台;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多媒体是信息化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是一个崭新的技术时代。多媒体引起了诸多信息技术的集成与融合的革命,它将计算机、家用电器、大众媒体、人机交互、娱乐机器等原先并不搭界的产品,组合成了新的系统、新的应用,与Internet一起成为推动21世纪信息化社会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动力之一。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是一门包含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又极具实践性的课程,它对提高学生掌握多媒体知识、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动手能力、推进素质教育有重要的作用。 我校在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中设置了“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

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的建设中,改革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教学的重点。长期以来,我们按照“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应具有新颖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内容”等课程建设思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考核方式、实践环节、课程的深化拓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建立了该课程的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在实践教学方面引入了课程设计的理念,经过多年的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的改革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主要包括多媒体应用技术领域里的基本知识和内容,从总体上可以分为多媒体技术基本原理、多媒体硬件、多媒体软件应用设计三个大的方面,原理是基础,硬件和软件的应用是提高,它们是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多年来,各高校计算机专业开设的此类课程,教学内容都偏重于基本原理方面,而对随计算机技术发展变化很快的硬件,尤其是软件的应用方面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足够的灵活性,使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和目前的技术发展现状有机结合起来,出现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在实际应用中遇到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人才,这就要求学生除了要掌握扎实的多媒体技术基本原理以外,还要熟悉多媒体硬件的灵活应用,很显然,沿用这样的教学内容是不符合这一教学目标的。

我校在计算机本科专业中开设此课程后,十分重视对教学内容的改革,突出教学的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扎实地掌握本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让学生明确当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发展方向及应用领域。我们通过精心研究和钻研教材,在保证教材原有体系结构的基础之上,突出重点、突出特色、突出反映时展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内容。

在教学中,我们将“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分成三个大的模块。

第一个模块是多媒体基础部分。通过这个模块使学生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其内容包括多媒体技术概要、多媒体数据压缩(音频、视频的各种压缩标准与算法)技术、多媒体存储技术、多媒体硬件系统及输入输出设备、超文本与Web等。

第二个模块是多媒体软件应用部分。通过这个模块要使学生能够使用多媒体制作软件进行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作品的制作。其中的内容有图形图像及动画素材的制作、数字音频和数字视频的处理、多媒体作品制作等。

第三个模块是多媒体的前沿技术与综合技术。通过这个模块使学生掌握目前多媒体技术的体系和标准、发展动态、应用领域等。其中的内容有多媒体数据库与基于内容的检索、流媒体技术、视频点播(VOD)和交互电视(ITV)、多媒体会议系统、虚拟现实、多媒体办公自动化系统、Internet中的多媒体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方向等。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研究与改革,突出了多媒体技术的重点,提高了学生掌握多媒体知识、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习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3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以应用为主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比掌握复杂的理论更有实际意义,因此,本课程的教学模式设计指导思想是在掌握必备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更注重实践,掌握更多的实践技能。

在教学中我们非常重视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有在多媒体教室,通过PPT演示文稿、多媒体作品制作演示、案例分析和讨论等方式进行理论教学;通过自建的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教学资源、自主学习、网上答疑、在线测试、提交作业等形式进行网络辅助教学;在实验实践过程中,通过引入课程设计的概念,分不同教学内容,制定相应的课程设计方案,采用案例教学法,加强实践训练。

(1) 案例教学法。为了突出本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我们精心设计了多媒体数据压缩、声音文件制作与处理、视频文件制作与处理、图形图像制作与处理、动画制作与处理、多媒体作品制作与处理等教学用案例,通过这些案例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去分析,如何利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完成作品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即提倡一种引导式的教学,灵活方便,绝对不能死板地把知识点与软件应用的模块单列地灌输给学生,讲究应用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2) 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

网络教学资源是一种新型的媒体,是利用多媒体和流媒体技术,通过网络表现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活动的综合性教学系统,具有丰富性、灵活性、动态性、交互性等许多优势。

我们设计开发的网络教学平台,包括教学资源、教学资源下载、网上答疑、提交作业、作品展示、实验指导、课程设计、在线测试等功能。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学习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对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热情和参与程度。

(3) 课程设计的引入

多媒体技术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实践性强,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习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引入了课程设计,通过精心设计的实例,将多媒体技术中的视、音频文件的摄录与编辑、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编著工具、网站开发等内容汇编在一起,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多媒体应用的无穷魅力,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课程设计,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复杂的概念,提高了专业技能,获得运用科学和工程知识解决多媒体信息处理的技能,设计实验和动手实验的技能、分析和解释数据的技能等。

(4) 综合能力的训练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说其无处不在,处处有。在学生的实验报告撰写中,我们改变常规的手写方式,要求学生一律使用Word字处理软件来完成,让学生在撰写实验报告的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超链接实验结果”的方式,充分体会超文本、超媒体的概念。对于学生的实验报告、作品等,我们要求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提交,在提交作品时要求学生进行压缩处理,使学生对多媒体数据压缩技术及其必要性有深刻的认识。通过这些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普遍得到提高,同时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有了更好的理解。

4考核方式的改革

根据“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特点,我们将该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即期中考试以笔试的形式进行,主要考核学生对多媒体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多媒体前沿技术与综合技术的了解;平时考核以完成的相应课程设计作品(独立模块的)为考核内容;期末考核以完成综合性课程设计作品为考核内容。通过这种考核方式,学生不仅掌握了多媒体技术的理论基础,更主要的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5结束语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模式及方法手段的改革,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得到了提高。学生不仅学习了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理论,学会了多媒体作品的制作,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将所学知识拓展到其他课程的学习、社会服务等领域。

参考文献

[1] 王秋云. 基于Web的课程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和实现[J]. 电化教育研究,2005,(11).

第11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图形处理技术;发展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7-0229-02

在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而计算机技术中图形处理技术已从开始时的图形修改与设计方面,发展为现阶段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学科。这表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图形处理中的应用也就越来越广泛,越来越重要。运用当代计算机技术对图形进行处理,比人工处理的效果更好,效率更高,因此,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的应用,是时展的必然产物。

1计算机技术的图形处理技术

1.1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概述

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的发展是以计算机与其设备的产生为前提的。其是近代计算机技术与电视、雷达技术发展融合所形成的硕果,图形的处理是计算机技术应用的重要方面。

自60年代初期始,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从一开始用于简单的图形处理,已发展为一门包含图形硬件、图形专用算法以及图形软件等研究内容的学科。而关于计算机图形处理的准确描述或者说基本内容,即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技术满足人们生产各种图形的需求。这里所说的“生产”即表示人们在计算机所输入的信息本身并不是图形,而是各种描述图形的数据或与之相关的信息,只有通过输入计算机并经过系统处理后,所输出的最后结果才是人们要求的各种图形。

1.2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的特征

当代计算机技术的图形处理技术,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主要形成以下几点特征;

(1)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具有很强的再现功能。在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图形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当代的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不会因为复制或者储存而降低图形的质量,复制后的图形仍保持的较高的清晰度,而传统图形处理技术复制后图形质量变差,清晰度不高,相对而言,前者对图形的再现功能较强。

(2)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频带较宽。将计算机的语音信息与图形信息对比发现,图形信息所占的频带数量较大,因此计算机在对图形进行处理时的难度也相对较高。

(3)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应用范围宽。由于科技的进步使得数据资源的获取渠道变得更宽广,如利用显微镜获取的图形,抑或天文镜截取的图像等,此类图形均可利用当代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进行处理。

(4)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灵活性强。在网络覆盖及智能终端普及的时代背景下,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可以灵活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逻辑变化或数学公式、美术教学等,很多生活中与图形相关的内容皆可采用计算机图形技术进行处理。

1.3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越来越成熟,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作为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技术,已受到广泛关注。分析其未来发展的趋势,主要朝着以下几个方面;(1)在当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推动下,未来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会朝着全自动化、高清化与三维立体成像等方向发展。(2)在高清、自动化发展的基础上,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会向着实际操作、运用便捷以及处理功能集中化的方向发展。(3)时代的不断更替,计算机技术需要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理论作为计算机图形处理的实践基础,在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为未来的发展中,会以全新的算法和先进的理论作为指导方向,使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向着更为广阔的方向发展。

2当代计算机技术的图形处理技术的应用

在当代社会背景下,由于计算机硬件设备与软件等技术的更新换代,以及图形处理系统功能的不断扩充,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日趋成熟,计算机技术在图形处理上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当前,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的应用领域主要有以下几个。

2.1计算机辅助设计

在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所应用的领域中,用于辅助设计是其应用最为活跃的领域。当代的计算机处理技术被人们广泛用来进行工程建筑、机械结构与零部件的设计,其详细包括发电厂的设计、化工厂的设计、汽车车身的设计、飞机与船舶外形的设计以及电子线路或器件的设计。设计师利用计算机将样图展现在显示屏上,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图形的审视与修改。当图形设计完成后,可输入自动绘图口令让自动绘图机绘制出所需求的图形,同时还可以复制、摄影或存入计算机等。也可以奖加工信息输出,以供生产时使用,因为系统中设有一套交互式图形处理装置,可实现人机对话。例如,在飞机制造工业中,飞机制造方案的选择与飞机外形的设计需要落实到飞机结构图纸以及飞机几何外形图纸上,而这些工作均可以使用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完成。其可以实现飞机外部形状展现、曲线与曲面的拟合、外形数学模型的建立等过程。

2.2计算机辅助教学

在课改的推动下,创新教学的理念以在各大学校开展,在这个“创新理念”中,其中以计算机辅助教学最为突出。而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中,又以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的应用最为广泛。因为现阶段的教育中,不管是高中的数学、物理,还是大学的高数、美术等课程,课程中都包含着许多图形,比如说数学的几何图形、物理的抛物线等,都属于图形。因此,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辅助教学,不但可以使教学过程变得形象化、直观化、生动化,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营造一个充满趣味的课堂,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在进行数学几何图形教学时,可以在连接多媒体的计算C上输入想要绘制的图形的相关信息,利用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将所需的几何图形通过多媒体展现在学生面前,并向学生解释当中的绘制原理。

2.3计算机辅助勘测图形绘制

随着我国的建设工程不断增多,工程勘测工作的任务量也随之加大。当代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工程勘测的工作量,有助于促进勘测工作效率的提升。由于工程勘测的地质数据不仅数量很多,而且还具有多样性和计算复杂性,因此绘制勘测图形的难度相当大,再加上目前市场上数据处理软件的品种很多,导致工程勘测出现数据计算的复杂性与处理方法多样性的局面。因此需要寻求有效的方法对勘y数据进行处理,以绘制准确的勘测图。而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可以根据勘测数据的特点,在勘测人员输入各种相关的勘测数据之后,计算机系统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并根据勘测人员所输入的各种指令完成勘测图形的绘制、复制与存储等。

2.4系统模拟及动画

科技的创新使得人们对图形的表现形态提出更高的要求,人们不再满足于图形的静态模式,对动态图形的表现也更为关注。因此,在人们需求的驱使下,当代计算机技术已经可以用来处理随时间变化的动态图形或者是受到外力作用下而产生变化的图形,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都可以讲这些图形的变化过程展现或模拟出来,如化学反应、物体在负载下变形等。同时,计算机技术还可以用来处理向动画这类特殊的图形,将其运用至动画图形处理中,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及使用效果。例如,利用计算机的图形处理技术处理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飞行动画,不仅可以获取飞行器实时运动的轨迹图形,同时还可以创造出云、雾或不同大小和形状的飞机图形。

2.5计算机辅助园林图形设计

运用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辅助现代园林景观的虚拟设计,是我国现代园林建设的主要手段。设计设通过计算机图形处理系统,采用绘图功能,可以将整体的园林立体图形很好的展现,同时利用图形处理技术对虚拟景观进行设计及修改,最终形成专业的、标准的图形,从而应用于现实的筹建之中。在园林建设中,利用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能够体现图形的设计的真实性与直观性,使得设计师在对园林的整体设计结构演示时,体现出良好的表现效果,这就能够有效减少建造过程中材料的浪费,降低建筑成本。同时,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还可以实现园林虚拟景观动态浏览及三维动画呈现,方便人们从多角度对园林进行观察。

2.6计算机辅助电视广告、影视动画设计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电视、电影等动态画面,其实都是由静态图形或图像演变而来的。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消费者成为了市场的主导者,因此为获得更多的利润各商家、企业不得不利用广告对经营的产品进行推广、宣传。在众多广告宣传方式中,其中以电视广告使用最为广泛。从而使得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在电、影视动画设计及制作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广告制作人员通过计算机将产品信息及图形输入至系统中,利用图形处理技术中的三维立体结构,能够将产品的整体信息与形态很好的展现在消费者面前,让人们通过欣赏商品动画信息,激发其对商品的潜在需求。

第12篇

[关键词]物流信息技术课程 教学改革 对策

一、中职物流专业课程教学中现实状况

我国开设物流课程时间较晚,不少高校虽然增设了繁多的物流相关信息技术课程,但成效并不明显。中职学校是继高校开设物流专业后,为补充社会物流人才需求不足相继增加的物流专业,其物流专业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尚缺少规范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物流信息技术相关课程主要有《物流信息系统》、《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网络技术》、《物流系统工程》等。设置这些课程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则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课程编排存在重复性,学生因为教学内容的重复,往往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现有的教材体系更新速度慢、理论知识与物流企业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不具有可操作性,不利于学生及时更新知识体系。

二、当前物流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形式单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

目前,学校物流专业教师讲授物流信息技术课程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一些重要章节虽选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但教师因为缺乏物流企业相关的数据资料,导致多媒体教学也只是演示工具,缺乏实际案例的充分说明,限制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因此,物流专业教师要改变以讲为主的教学形式,通过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发现问题、探索求知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教学内容空洞,教材编写周期长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物流信息技术也在日新月异的深入发展。例如与《物流信息系统》有关的企业局域网技术已经从“有线”转向“无线”,WEB技术更强调移动。但是,物流教师因为自身专业素质的落后,深入企业实践的机会为零,导致教学内容空洞,没有生趣;为学生配置的专业教材中也很少涉及前沿技术问题,教材的编写周期较长,很难与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相匹配。只有在教材的使用和编写问题上找到新的出路,才能保持教材的前沿性和创新性发展。

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足

实践教学设置应以企业岗位需求和职业核心能力为本位的设计原则,倡导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是主角,参与是关键,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主持人。教师要通过选定物流信息技术相关实验项目、物流案例或课题,让学生明确学习物流信息技术的目标;学生要根据个人能力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课程理论知识,掌握物流信息,提高物流信息处理能力。教师要增加学生实践课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参观物流企业,学让生真正接触物流企业第一现场,掌握具体的管理流程,实现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综合目标。

4.专业师资缺乏

中职学校中,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师资队伍缺乏学科带头人,教师水平差别大,专业素质水平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知识范围涉及了软件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程序设计技术、EDI技术、GIS技术、GPS技术、条形码技术、POS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等各个领域,范围广、内容多。虽然大部分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具有物流师资格证书,但缺少企业工作的实际经验,专业知识体系不够健全,导致实际教学效果明显不足。

5.实训设备水量少,使用频率低的

中职学校为满足物流信息技术的教学,新建了物流实训室,添置了诸如RFID设备、手持式条码扫描仪、固定式条码扫描仪等物流信息技术实训设备。但由于采购和维护成本昂贵往往采购数量很少,要想让每位同学在实习期间有充足的时间来操作机械设备,参与管理流程,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另外,信息技术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快,折旧率高,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故障问题,与之对应的设备维修费用也相对较高。一旦出现故障问题,就会增加经费开支,耽误学生的实训时间,给教学管理带来了巨大成本。

三、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对策

1.更新教材内容,缩短教材建设周期

教材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必不可少的武器。教材选编和教材建设的周期对于信息技术发展速度而言明显偏长,这都不利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知识。要想改变现状,学校在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选用上应给予教师更多的选择权,以出版市场的成熟教材为主,利用新兴的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资源共享平台获取更多前沿信息;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和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搜索引擎等途径获取物流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充实多媒体光盘内容,让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有更多的内容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更清晰的认识教学内容,更容易掌握知识。

2.加强“校企合作”,增加实践机会

物流企业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操作和管理的机会,帮助学生更直观的观察物流信息管理流程。学校要加强与物流企业,特别是物流信息系统利用率较高的物流企业间的深度合作,从企业经营活动中获得最新的物流信息系统案例,并从中发现问题,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增加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通过实践,学生可以熟练操作ERP(企业资源计划)仿真软件,熟练掌握企业信息化理论、电子商务、物流系统及ERP系统的实施和维护。

3.提高实践教学设备的利用率

如何提高学校实践教学设备使用效率,降低采购和维护保养成本,是学校亟须解决的问题。学校可以考虑租赁企业设备进行实践教学,或将实习地点从学校向物流企业倾斜的实践教学方式,这样其既可以满足物流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又能满足物流企业的部分日常工作需要。但如何鼓励物流企业帮助学校提供或者更新技术设备,以及降低物流企业接纳学生实习所带来的企业经营成本的增加是需要企业和学校共同面对的问题。

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要加强物流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的培养,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政策,积极引入企业物流信息管理人员、实践经验丰富的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人员作为学校兼职教师,同时鼓励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到物流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着重培养高校教师在物流企业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小丽.《物流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8(10)

[2]宾 厚,邹筱,肖军.高职学校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发展[J].物流教学,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