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园林绿化调查报告

园林绿化调查报告

时间:2023-09-15 17:32: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园林绿化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园林绿化调查报告

第1篇

【关键词】园林企业;科学发展;转变方式

0.引言

城市园林绿化不仅仅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也是城市现代化建设重要内容。园林绿化行业被公认为“永远的朝阳产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截止“十一五”末,全国公园绿地面积40.16万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66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22%。但城市园林绿化企业的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与国际发展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探讨如何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体系化城市园林绿化企业,如何解决发展的现实难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在分析目前城市园林绿化企业现状的基础上,结合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思考城市园林绿化企业科学发展和转变方式。

1.现状及问题

1.1发展规模不断壮大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城市园林绿化突飞猛进。文献[1]调查表明,截止2009年1月,具有城市园林绿化一级资质的企业达到216家,具有资质等级的园林企业16000余家,约66.36%的园林绿化企业设置了分支机构;全国约78.18%的企业通过了ISO9000、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约55.45%的企业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ISO14001、GB/T24001)两项认证,约50%的企业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GB/T28001、OHSAS18000、OHSAS18000)三项认证。没有通过认证的仅占11.8%。同时,由于我国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大型跨国公司的进驻,林业和工艺美术等打破行业界限进入园林绿化设计领域,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

1.2企业产值持续增长

城市化建设扩大了园林绿化市场,促进园林绿化企业产值持续增长。文献[1]表明,从每家企业的平均值来看,参与调查的企业营业收入高达1.39亿元,工程产值近1273.3万元,苗木营业收入达1175.83万元,园林养护产值近1749万元,设计收入650.3万元。各项指数相比前几年的调查结果都有一定程度的增长,原来发展较慢的园林绿化养护市场产值也快速发展。但设计收入仅占总营业收入的2.97%,所占份额较小,有必要在设计标准、科技创新等方面加强重视。

1.3园林绿化起步晚

我国园林绿化行业法制标准化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制定园林绿化技术标准。1991年建设部修订颁布《城市园林绿化行业技术标准体系表》,属于早期颁布的标准,列出了百余项拟编制的技术标准。1992年建设部颁布了《城市园林绿化条例》,2002年颁布了《城市绿线管理办法》。一系列法规和标准的颁布,为我国园林绿化行业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为在推动我国园林绿化企业高度协调统一,管理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方面起到了极好的促进作用,但相比发达国家起步较晚,有待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完善和发展。

1.4 发展不均衡

我国园林绿化企业发展较快,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全国发展不均衡,部分城市园林绿化结构不合理、城市中心区绿化相对减缩。调查数据显示,城市园林绿化一级资质企业主要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浙江、江苏、北京、广东和山东等城市,近十个省份目前还没有城市园林绿化一级资质企业。企业分布呈现出大企业相对集中、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特征。城市园林绿不均衡性发展容易造成城市热岛效应、增加能耗、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下降等严重后果,要引起足够重视。

2.机遇与挑战

当前,我国园林绿化行业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各地陆续出台园林绿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将城市绿化覆盖率、公园绿地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绿化指标作为发展目标,更加注重城市园林绿化对人民生活环境的实质改善作用。我们要认识到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1发展机遇

一是国家政策支持园林绿化行业的发展。我国面临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任务,有良好的建设生态文明政策环境,城市园林绿化产业发展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二是城镇化进程推动园林绿化企业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2010 年11月,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 49.68%。中国社科院《中国城市发展报告》蓝皮书,预测到 2030 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5%左右,为扩大园林绿化投资需求提供了强大持久的动力。三是我国生态湿地修复和保护的促进。国家林业局提出,“十二五”规划建设完成时,全国自然湿地有效保护面积比重要提高到55%,各省市对湿地修复和湿地公园建设也提出了相应规划。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企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2.2 面临的挑战

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企业发展机遇难得,同时也面临重大挑战。一是行业管理体制、制度规范不完善。多数地方园林绿化规划、建设与管理自成系统,没有全局性、系统性、规范性的管理体制,很多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部门也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没有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综合协调作用,管理工作后劲不足。很多省份没有相应的地方规范,城市园林绿化的规划设计、建设监理以及养护均缺少具体可参照的标准。二是专业人才缺口较大。目前,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企业普遍缺乏既懂景观设计又有项目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差异明显,无法满足我国园林绿化企业快速发展要求。

3.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

3.1 转变目标

要结合我国实际,实现城市园林绿化的专业人才结构、组织结构、市场结构和资质结构等方面的调整。逐步实现由注重产值扩张的数量型向注重质量的内涵型转变,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增强城市园林绿化的内生性;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注重对人民生活环境的实质改善作用,既立足企业当前发展,也要注重企业长远利益,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加强城市园林绿化技术在规划设计、选种育苗、工程施工、栽培养护等环节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努力提高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

3.2 转变建设模式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模式要转向节约型绿化,实现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在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等各个环节,综合考虑节地、节水、节能、节土、节材、节力措施,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和能源,实现生态效益、绿地景观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遵循城市发展规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合理规划城市绿化建设层次和投资规模,建设优质工程。

3.3 科技创新

大力打造科技人才高地,积极引进专门人才,组建人才结构合理的梯形队伍,为城市园林绿化企业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奠定人才基础。条件允许的省市要积极创建研发中心,结合园林绿化工程需要和地方特色总结省市级工法,积极主动参与各类规范和标准的编写,推广应用工业化、信息化技术。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造的基础上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3.4 完善体制

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现代城市园林绿化企业的制度建设,构建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具有现代特征的职业经理人管理模式,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同时要加强城市园林绿化企业的自律建设与信用建设,为转变发展方式和转型升级提供体制性保障。

4.总结

城市园林绿化企业的发展要结合实际情况,运用系统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认识科学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城市园林绿化企业要认清全国和自身的发展规模、产值等现状,把握难得的机遇,勇敢迎接挑战,努力实现企业科学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城市园林绿化企业经营状况调查报告2008-2009年度[R].2010.

第2篇

关键词:绿化养护管理问题对策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TU522.06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吴忠市园林绿化现状

近年来,吴忠市高度重视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牢固树立“抓绿化就是抓环境,抓经济,抓发展”的理念,以打造沿黄城市带上最具特色、最有魅力、最富活力的滨河生态水韵城市为目标,以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暨绿化美化“两大工程”为抓手,以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生态旅游城市“三城联创”活动为载体,做足做活“水、路、绿、特色、产业、文化”六篇文章,大力实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城市绿化水平大幅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截止2012年年底,市区城市绿地总面积达到2020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8.5%、39.5%和18.5平方米。2012年2月,吴忠市被国家住建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总体来说,通过近几年的集中建设,吴忠城市绿地系统布局趋于合理,各类绿地比例适宜、绿量充足,分布基本均衡,植物配置科学,公园绿地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服务半径和承载能力均能满足广大市民的生活需要,城市绿化总体水平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立足现状,展望未来,今后一个时期,吴忠城市绿化工作重心必将“由建向管”转变,发展的基调是:加强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建设生态、经济和谐发展的新吴忠。

二、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吴忠市园林绿化事业发展迅速,成绩突出,但在养护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不足和问题。

(一)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机制落后。

长期以来,吴忠市对园林绿化的养护工作一直沿用“事业单位”管理的机制,也就是“以费养人”,先付工资后干活,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养护管理体制不完善,监督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不完善,导致职工工作积极性不高,束缚着园林绿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影响了园林绿化成果的有效巩固。

(二)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投入不足。

园林绿化“重建轻管”、以建代管现象严重,搞好绿化工程可以名利双收,而养护管理却犹如一个填不满的“无底洞”。虽然政府每年都下拨绿化养护经费,但对于庞大的养护队伍和逐年扩大的绿地面积而言,这些经费捉襟见肘。截止2012年年底,吴忠市区内需要市财政直接投资管理的城市绿地1553公顷,参照住建部1988年绿化养护管理标准定额和银川市现行绿地养护费用标准计算,每年需市财政投入城市绿地养护管理费用应不少于2500万元,投入养护人工不少于1500人,现市财政每年安排城市绿地养护费用不足800万,仅为定额费用的30%左右,市园林部门现有直接投入绿地养护人员不足300人,不到定额人工的20%。资金短缺、人手紧张成为制约城市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瓶颈”。

(三)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技术落后。

目前的绿化养护基本停留在维持绿地基本的面貌层次,如保洁、除草、常规的修剪等等,属于手工作业、经验性管理水平,缺少定量的技术理论支撑,远未达到综合运用多学科技术手段,从生态学的角度对绿地进行功能性培育和维护的层次,绿地养护科技含量低的状况没有根本性改变。同时,缺乏专业的养护管理技术人员和必要的技术培训,导致技术差,养护管理水平不高,达不到预期效果。

(四)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设备短缺。

由于养护管理费用严重匮乏,无法正常购置养护机械设备。目前市园林部门仅有浇水车3辆、割灌机8台、剪草机6台、绿篱机2台,没有打药车和修剪车,根本无法满足现有的绿地养护管理的需求。由于设备的缺乏和老化,大部分养护管理任务都由园林职工人工完成,机械化作业水平低,安全隐患大,直接影响绿地养护的质量和效率。

三、提高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一)发展方向:改革现行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机制,加大养护管理经费、人员投入,推进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市场化。围绕事业单位“人事、劳动、分配”三项改革核心,变“以费养人”为“以费养事”,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变“档案工资”为“按劳取酬”,向辖区下放部分管理事权,逐步实现“市区共建、适度下移、分级管理、以奖代补”的管理格局;改革现行财政补贴方式,按照绿地养护标准核拨绿化经费,实现“以费养人”向“以费养事”的转变;根据不同的职责任务和服务功能,对市级园林事业单位实施分类改革和管理。

(二)主要内容:

1、改革市、区两级绿化管理体制,下放管理事权。

根据“权责明确、事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进行体制改革,从体制上、机制上实现根本性的转变。划清权、责关系,对养护管理范围的任务、数量、质量要求、计划成本、考核方法作出具体规定。市级园林绿化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城市主干道、大中型公园及新建大中型公园的绿化管理,统筹城乡重大绿化工程建设工作。城市次干道及次干道以下街巷的行道树、小型公园绿化养护工作由利通区负责。

2、改革绿化经费补贴方式,实现以费养事。

研究制定《吴忠市绿地养护管理质量标准及技术要点》,对全市所有绿地详细划分管护类型和等级,分别测算、确定合理的养护定额标准,按照养护面积和定额标准核拨管护经费。市财政改变以往按“人头”为各养护单位安排经费为按“地头”拨支,即由拨支“养人费”改革为“养事费”。其具体的做法一是在相关部门的参加下,对所养护的绿地面积进行全面的普查确认;二是对所养护的绿地进行质级划分,通常划分为三个等级,即一级、二级、三级,对行道树按种植年限和所处地段划分质级;三是对不同质级的绿地按单位面积(平方米)核定年度养护费定额,行道树按株核定;四是园林部门按养护绿地的质级、面积,行道树按株、质级定额核定养护单位年度的养护总费用。在绿地养护管理措施上,实行任务到管理站、队、所(绿地养护单位内部所设的绿地养护的直接部门),责任到人的办法。对在编的事业单位身份的职工由以往的按身份发放工资的办法转变为按现所从事的绿地养护岗位、养护面积、养护效果发放的机制。即工资由按身份发放转换为按岗位、绩效发放。

3、改革养护管理模式,实现社会化管理。

打破行业垄断和区域垄断,开放园林绿化养护市场。在提高园林事业单位活力的同时,鼓励具有相应资质的园林绿化企业参与市场竞争,采取定向承包和公开招标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择优选用养护队伍,充分发挥园林绿化养护事业单位和社会绿化企业相结合的优势。这样既促进了园林绿化专业市场的发展,又提高了管养水平,彻底改变过去的养护成本高、政府负担重、养护质量得不到保证的局面。

4、实施园林事业单位改革和管理。

改革公益型绿化养护事业单位,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将市园林系统具有绿地养护属性的城市绿化队、公园管理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广场管理中心、清宁河管理所等五个单位改制为事业单位企业管理单位。并明确改制的政策及单位的运行机制,如在改制的绿地养护单位内部实行管理层与作业层分开的机制,作业层人员实行自由组合,双向选择的机制等。

5、加强监督管理,严格检查验收,切实提高养护管理水平。

市园林部门内部成立绿地养护监管单位,制定严格的绿地养护管理技术标准和考核办法,定期进行督促指导和监督检查,严格考核,奖优罚劣,对于考核合格的,足额划拨养护经费。考核不合格的,按规定比例扣发养护经费,扣发的经费全部用于机械设备购置等开支。市园林部门依据“建成一处、管护一处”的原则,每年对增加的绿地及时划定责任主体、养护管理等级,确定养护管理方式,测算养护管理经费并上报市财政列入预算,保障绿地有建有管。对需要调整养护管理等级和方式的绿地,重新核定养护管理费用和人员,确保绿地按功能养护管理到位。测算制定的绿地养护管理费用标准以3年为一个使用期,3年后根据人工、材料价浮动等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确保养护管理工作正常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陈刚 园林城市的建设与管理基础理论研讨.2008.46

[2] 王祖祥 园林绿地养护市场化农技服务,2007,24(4):95,117

[3] 张自煌 浅谈园林绿化养护的长效管理广东园林2006.28.38-39

[4] 吴忠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申报材料2011.5

第3篇

武建军:我们将坚持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打造精英团队,实现东方园林的品牌价值,并通过资本市场,整合行业资源。

CFO小传>> 武建军

42岁,现任北京东方园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财务负责人;

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系。经济学硕士学位;

历任河北农大邯郸分校社科部助教、河北省科技进出口公司出口部项目经理、石家庄信托投资股份公司证券总部经理助理、联合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投资银行总部高级经理、唐山晶源裕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

2009年11月27日,中国园林景观业的龙头企业――北京东方园林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园林”)在深市中小板挂牌上市,标志着中国园林景观“第一股”正式诞生,也把一向不为人所知的园林景观行业拉进了人们的视线。

事实上,园林景观是一个极具发展前景的庞大产业。根据建设部的统计,截至2007年底,我国园林绿化企业数量为1.5万家左右,其中园林设计类企业1200余家,但像东方园林这样同时拥有甲级工程设计资质和城市园林绿化一级资质的企业仅有10家,发展空间可谓巨大。

“我相信,在成功的利用资本市场实现融资后不久的将来,投资者们也将会看见更加成功的东方园林。”东方园林CFO武建军在接受《首席财务官》杂志的独家专访时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多舛的资本之路

事实上,这家园林景观业的高成长企业不乏传奇色彩。

1992年,一家专门出售盆景的小公司在北京成立了,其创始人是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毕业的高材生何巧女。这位小巧玲珑的江南女子出生在一个绿植世家,也正是这样的家世和教育背景使得她的眼光没有局限在盆景和绿植之间。从东方园林艺术服务部一步步扩张成为东方园林有限公司,再整合成为北京东方园林股份有限公司,东方园林也一路从出售盆景绿植的小公司发展到中国园林景观业的领军企业,如今已成功地将园林景观这一领域嵌入资本市场的行业分类标准。

根据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公布的《中国城市园林绿化企业经营状况调查报告(2006年)》显示,东方园林在园林绿化行业综合竞争实力、工程业务收入、净利润、跨区域经营收入、千万元以上工程收入等五项排名位列第一。如今的东方园林,俨然已经成为中国全方位发展的环境景观建设行业的龙头。

然而东方园林的上市之路,并非一片坦途。

对此武建军坦言,“2000年到2003年,东方园林在全国制定了全方位的发展计划,成立了12家工程分公司,12家设计分院,吸收了全国各地、各行业的精英人才。可以说,当时是在集中全力冲刺创业板。”

最终,由于创业板未能成功推出,东方园林上市的计划不得不半路搁浅。

武建军坦承,放弃创业板的上市计划后,原本以规模扩张为主要发展方向的东方园林迅速做出大规模调整,收缩分公司及分院,在人才队伍上也进行了大力精简。不过放弃了单纯规模扩张的战略导向之后,东方园林开始真正从行业特点出发着手构建核心竞争力,建立了苗木链条,并提出艺术造园的理念。由此,东方园林也真正走上了专业化发展之路。

凭借具有城市园林绿化一级企业和甲级工程设计资质,以及拥有与美国EDSA合资成立的EDSA―东方环境设计研究院和全资子公司――北京东方利禾景观设计公司(甲级资质)的优势,东方园林把业务重点从地产景观转向市政工程,承接了如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北京运河文化广场、苏州金鸡湖国宾馆、昆明莲花池公园、上海佘山高尔夫球场等五十几个大型项目。武建军自豪地表示,“我们完成的这些项目不仅代表了东方园林的施工水平,更是中国园林工程建造企业的莫大荣誉。”

经历了一次上市的“波折”,东方园林在九年之后登陆中小板时已显得沉稳许多。武建军表示,“此次上市,东方园林是作了充分准备的。”事实上,由于各方资金的追捧,原本只想募集2.8亿元资金的东方园林,最后竟然超募了5.6亿元,实际募集资金近8.5亿元,最终东方园林仅发行价格就高达58.6元/股,发行市盈率达51倍。

“我们是国内第一家拿到行业甲级资质的民营企业。和同行业其他公司相比,我们具有独特的优势:第一,艺术造园。我们是国内首家将艺术产业化的企业,目前的高度是别人无法模仿的;第二,全产业链。从设计、施工、养护,到苗木等,我们现在可以拥有全套资源,目前园林行业做到这种程度还是很难的;第三,资金优势。受益于上市,可以很大程度缓解资金紧张局面;第四,人才优势。我们的人才都是独一无二的。”东方园林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何巧女在回应业界对其高市盈率的质疑时表示。

从东方园林的业务重点上可以看出,公司主要以承接大中型项目为主,工程施工期普遍较长,相应地应收账款周期随之增长。东方园林在其招股说明书上也表示,“随着本公司园林绿化施工业务规模的迅速增长,根据公司所在行业的特点和公司项目的具体情况,应收账款余额可能继续保持较高的水平。”

对于应收账款产生坏账的风险,武建军解释道,“我们的客户大多数为政府部门或其所属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他们普遍具有较高信誉。有些工程项目也关系到政府的脸面,拖欠工款的发生机率比较小。”

尽管武建军表示“至今还没有坏账的情况出现”,但仍制定了严密的风险管控方案:首先是对所要承接的项目进行调研,分析工程所属的主管部门的情况,以及工程款的来源,查看是否有专项资金;其次,在双方签定的工程合同上添加相关的条款,以保证工程款能按时支付。武建军一再强调:“在承接一个大型项目时,对于这些风险,我们也是会慎重考虑的。”

人才“景观”独好

针对上市以后成为公众公司所带来的一系列外部环境的影响,武建军选择了推动管理创新来进行应对,主要的管理创新有三个方向,一是对架构进行调整,二是对事业部进行考核,三是对资金集中管理。

现年42岁的武建军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系,作为东方园林的副总裁兼董秘,不仅主管财务,还分管人力资源。而园林景观业恰恰是资金和人才双重密集的行业,武建军的角色定位与行业特点不谋而合。

2005年,武建军第一次以财务负责人的身份开始全面接管东方园林的财务工作。相对于那些财会科班出身的CFO来说,经济学出身的武建军的确面临着诸多挑战。对此武建军并不避讳,“虽然我不是财会科班出身,但在这些年的职业生涯中,对财务的理解和浸非常多,而且经济学专业与会计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关联的。更重要的是,CFO的角色更多是在战略和组织的层面,我们的财务团队大多是高校毕业的高材生、经验丰富的海归派等,在具体和微观的层面上会完成得非常好,而我更多是发挥好一个领导者的作用。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财务工作并未给我带来太大的压力。此外,目前公司正在培养有潜力的财务管理人员,在不久的将来,还会设立一位财务副总监来管理具体的财务工作。”

对于人才队伍的管理,何巧女也曾公开表示,“笼络人才最有效的方法,是为他们搭建共同成功的平台,既要给他们创造有序的成长环境,也要给他们提供积累财富的途径。民营企业家只要有这种体制与用人的胸怀,企业才可能做大。”在东方园林的招股说明书中,可以看到核心技术团队中不乏博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美国北达科他州立大学教授、上海园林科研所所长等背景的高端人才。

武建军告诉记者,东方园林在2010年乃至更远的以后,都将会把人才队伍的建设纳入公司财务预算的重点中去。武建军强调说,东方园林与大多数公司不同的是,它上市的主要目的不是融资,而是为了采用期权激励机制,因为开放的股权设计,可吸引精英人才。

第4篇

关键词:箬竹;资源调查;发展思考;云和县

中图分类号:S79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5-0095-2

阔叶箬竹是多年生禾本科竹亚科箬竹属植物,该属植物呈灌木状或小灌木状,地下茎复轴型,杆箨宿存,杆节生枝1-3枚,枝通常直立,与主杆的直径近相等,叶片大型,宽度在2.5cm以上。据调查,云和县箬竹资源大都阔叶箬竹,且大都为野生,叶片大,长10-30cm 或更长,宽可达5cm,背部灰绿色,具微毛。其叶可用作食品包装物、茶叶、斗笠、船篷衬垫等,还可用来加工制造箬竹酒、饲料、造纸及提取多糖等;箬竹叶、笋及其产品,药用价值高,对癌症特有的恶液质具有防治功效。箬竹作为一种可再生绿色资源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一、云和县概况

云和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 瓯江上游, 东邻丽水市莲都区, 南接景宁畲族自治县,西郊龙泉市, 北连松阳县,是“浙江绿谷”的腹地。东经119°18'-119°44', 北纬27°53'-28°19′之间。县境南北长47,东西长38,全县土地总面积991.06 km2。气候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6℃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465-1969,因山地相对高度的差异甚大,地形复杂,所以气温、光照、降水量有所不同,局部小气候明显,对于林业生产具备了较好的有利条件。

二、箬竹生产经营现状

(一)箬竹资源分布

调查发现,全县箬竹资源总面积约4400亩,集中分布在安溪乡、崇头镇和云丰乡3个乡镇的8个村,占比达到86%;从地理位置上看,全县箬竹分布海拔基本上都在400m以上,占比达93%,只有很少部分分布在海拨400m以下。调查还发现,箬竹在阔叶林、杉木等采伐后湿润、排水良好的山谷、山麓、山腰地带长势特别旺盛,向周边扩延的速度也很快,但在阔叶林、杉木密集地箬竹的生长就会受抑制。(具体情况见表1和表2)

(二)箬竹的经营现状

1.管理现状。在端午前后,当地农民会自行采摘部分箬叶用作棕叶,如有外商收购,农民也会纷纷上山按照收购要求采摘箬叶和竹杆,进行出售。全县几乎所有箬竹都处于荒芜状态,生产开发可以说完全空白。这种只是索取而没有给予的做法,不利于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增加效益现状。

2.利用现状。食品包装物:用箬竹叶包粽子是中国人在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传统习俗,云和也不免俗。食品蒸煮铺垫物:利用箬竹叶作铺垫经过蒸煮而成的清明果,是云和传统佳节小吃,芳香诱人,风味独特。传统用途:传统上还利用箬竹叶良好的防潮、防风、防腐蚀等特性,编斗笠、编衣等。园林绿化树种:箬竹叶大、植株矮小、常绿、姿态优美,是理想的庭院观赏和园林绿化竹种(可丛植、片植等) 。同时,它还与枪刀竹、水竹、石竹等灌丛植被构建小径竹群系或作为优势种群构建垂直结构完整(灌木层) 的群落体系。另外,箬竹亦适合庭院栽培和盆栽。

3.效益情况。据调查了解,目前粽叶的平均收购价为3元/斤(鲜重),按现今箬竹的经营状况统计,粽叶的产量为400斤/亩,直接收入可达1200元/亩,扣除采摘和晾晒的人工,经营粽叶的纯收益还是相当可观的。以安溪上村为例,全村今年经营粽叶的总收入为6万元,全村600余人口,人均收入达100元。如果全县集中分布的4000余亩箬竹资源全部开发出来,照丰产栽培的产量标准,年产竹叶可达6600t,年产值可达3960万元,其经济效益相当可观,必须高度重视,把箬竹发展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分析

1.有利条件。

(1)箬竹作为一种可再生绿色资源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发展箬竹产业是发挥我县山地资源,发展山区经济,增加欠发达乡镇农民收入的途径之一。

(2)我县森林茂密,空气清新、水质清澈、无污染源、生态环境良好,十分适合箬竹生长,且箬叶有特殊的香味,是绝佳的天然粽叶,深受各地喜爱。

(3)我县箬竹多为野生,路途遥远,多为散生,采摘工效低。在生产实践中,广大林农十分迫切需要提高箬叶的产量和质量,以提高经济效益。

(4)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我县山区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纷纷外出打工、经商,留下相当部分的农民像年长的、体弱的,他们不能或不便外出。为箬竹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劳动力基础。

(5)箬竹的多种用途决定了其广阔的市场,再加上目前箬竹经营开发有限,其市场经常出现供不应求现象,市场前景良好。

2.不利因素。

目前我县箬竹资源多为野生,随着采摘箬叶力度增强,以及林木郁闭度增加,箬竹林出现衰退迹象,箬竹产量和质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如何开发和利用好现有箬竹资源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同时箬竹的高产栽培、连片培育等技术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些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箬竹的开发利用的进程。

三、发展建议

(一)大力开展箬竹低产林改造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目前,我县的箬竹资源几乎全是野生的,箬竹林多年无人经营,林相参差不齐,生产力低下,必须对低产箬竹林进行改造。同时还要着手新建高标准的箬竹高产栽培基地,进行高产栽培试验,加强管理,不断增加资源量,逐步形成规模效益。此外,还必须聘请首席林技专家指导林农开展箬竹高产栽培技术,确保技术到位。

(二)及时制定有关资金扶持政策

我县山区农民经济状况不好,而箬竹基地的培育开始时投入会比较大,所以广大农民会千方百计争取政府有关农业扶持资金,帮助其开展箬竹基地的培育。反过来说,资金的有效扶持,必将在一定程度上调动林农开展箬竹低产林改造和箬竹高产栽培技术推广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加快培育加工龙头企业

随着箬竹低产林改造和箬竹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箬竹资源量将大大增加,生产规模也会立即形成,箬叶量必将大大增加,加工、箬竹系列新产品开发的脚步会逐渐逼近。这为当地加工龙头企业的培育奠定了物质基础。从全县的实际出发,将发展1-2个科技型、外向型、规模型、带动型的箬竹生产加工龙头企业,让全县农民群众安安心心发展箬竹生产,并充分调动各类农业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全县关注与支持现代农业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云和县林业局.云和县森林资源调查报告[R].2008,(10).

[2]艾文胜,李昌珠,陈明皋,等.箬竹丰产栽培及高效利用[J].湖南林业科技,2004,31(4):15-17.

第5篇

为全面摸清全市森林资源家底,掌握资源现状,科学考核全市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成效,根据XX文件要求,决定从今年XX月起,在全市开展第七次县级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为确保顺利圆满完成本次调查任务,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调查目的与任务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是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以满足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规划设计、森林分类经营和编制森林采伐限额等需要而进行的森林资源调查,是林业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和公益性工作。搞好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对准确掌握全市森林资源状况,建立林业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及时、快捷进行信息交流和科学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具有重大意义。

调查的目的是掌握全市森林资源分布状况,森林覆盖率指标现状,建立或更新森林资源档案,为调整我市林业发展方针政策,制定林业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编制森林采伐限额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科学指导森林经营提供依据。

调查的任务是查清区域内森林、林地和林木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与分布及其消长变化,客观反映调查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经营管理状况,综合分析评价森林资源与经营管理现状,提出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利用意见,并逐步建立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科学考核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完成情况提供依据。以本次二类资源数据为基础,组织完成全市“十二五”森林采伐限额编制工作,加快推动各类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实施和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

二、调查范围

全面完成XX四县以及XX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任务,总面积约740236公顷。各县(区)区划面积为:XX区1723公顷、XX区1897公顷、XX谱区1204公顷、……

三、技术方法

调查方法采取地面调查为主、地面调查与遥感判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地面调查采用小班调查和固定样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通过固定样地调查(复查),估算总体蓄积、计算间隔期内森林资源消长变化,并控制和平差小班蓄积;通过小班区划调查,把森林资源落实到山头地块。遥感判读作为补充调查,利用卫星遥感影像资料,辅助判读森林地类、林种和树种等重要因子,提高小班调查精度。

四、组织领导

(一)成立领导小组

本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和编制“十二五”森林采伐限额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涉及面广,为切实抓好调查、编限工作,市林业局成立XX局长为组长,XX副局长、XX副调研员为副组长,XX为成员的二类调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林政资源管理处,XX兼任办公室主任,XX为副主任,工作人员有XX。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市县级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审查调查工作方案,安排筹措调查经费并监督使用,接待上级来人检查,组织专家鉴定调查成果及其他重大问题的决策。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做好上传下达工作;制定全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方案、技术方案、外业调查操作细则以及质量管理办法;组织全市调查队伍技术培训,统一标准和工作程序;组织完成全市质量检查和调查成果材料验收;接待上级来人检查;完成全市调查成果材料的编制汇总、印刷、存档和上报等工作。各县(区)及有关单位应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负责本地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和编制“十二五”森林采伐限额工作。

(二)组建调查队伍

本次二类调查由市统一组织管理,以县(区)为单位进行调查。各县(区)应成立外业调查工组和质量检查工组,抽调素质高、责任心强、身体健康、能吃苦耐劳,并参加过森林资源调查、有实践经验的林业专业技术人员或林业院校大中专毕业生参加这次调查。每个外业工组,配备2~3名专业技术人员,挑选参加过2006年一类调查或参加过2003年二类调查的骨干任工组长;每个质量检查工组,由调查经验丰富的2~3人组成,组长必须具备林业中级及以上职称。

(三)组织实施调查

本次二类调查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由各县(区)林业主管部门或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城区)组织实施,提交全面、准确的调查成果。驻县(区)中央、省、市属单位的森林资源调查,由所在县(区)统一领导,单位可自行组织调查,也可以委托当地林业部门组织力量调查,调查经费由驻县(区)单位解决,调查数据按属地原则,归口当地县(区)统计上报。

五、工作安排及时间要求

(一)调查工作量

全市国土总面积740236公顷,按平均10公顷区划一个小班、平均每工组日调查70公顷(含小班区划调查和标准地调查)计算,全市共需区划小班74023个,小班调查工作量为10596个工组日;采取系统抽样调查,1×1平方公里布设一个固定样地,全市共需布设7443个样地,按平均每工组日调查2个样地计算,样地调查工作量为3225个工组日;根据省厅质量检查规定,需质检小班2991个,调查工作量为826个工组日;需质检样地986个,调查工作量为治理发愣功个工组日。全市外业调查工作量总计为15257个工组日。

按实际开展调查工作167天(5个半月)计算,全市需组建73个外业调查工组,技术人员219名;组建外业质检工组22个,技术人员66人;组建后勤保障工组15个,后勤人员83人;全市共计需组建110个工组,抽调368名人员参加本次二类调查(全市二类调查工作量、工组、人员统计表详见表一)。

(二)时间安排

1、前期准备(2009年5月中旬)

包括全市二类调查工作方案的制定;各调查单位工作方案的制定、审查;地形图以及有关仪器设备、软件的购置等。

2、技术培训(2009年5月下旬)

组织参加全省二类调查工作启动会、技术培训班;召开工作部署会议,明确调查任务、时间及有关要求;并举办技术培训班,邀请省厅的专家对各调查单位技术人员进行全面培训。

3、区划调查(2009年6月-10月)

调查单位组建的调查工作组,严格按照省、市有关文件和规定的要求完成外业调查任务,市、县(区)同步开展技术指导和质量检查工作。

4、内业计算汇总(2009年11月-2010年1月)

小班属性逻辑检查,面积计算及平差,样地、小班调查数据及代码表输机,数据处理、统计汇总与分析,成果编制等。

5、成果审定(2010年2月1-15日)

完成各调查单位二类调查成果的审定及补充完善。

6、上报成果(2010年2月16-28日)

完成各种成果编制、印刷及上报。

7、建立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2010年3月-11月)

完成小班图形矢量化和属性数据挂库,基本完成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8、总结表彰

全市二类调查结束后,市局将适时召开总结表彰大会,对本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完成质量好的单位和工作突出的个人进行表彰。

六、经费筹措

全市二类调查统计单位为14个,参照上期工作情况,预计调查总工作量为15258个工组日,调查总经费预算为444.3万元。其中:准备阶段经费37.0万元;外业调查经费300.3万元;内业成果汇编经费39.7万元;总结阶段经费67.3万元。各调查单位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二类调查经费预算,积极争取本地财政资金支持,确保资金按时、足额到位。(全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经费预算详见表二)

七、质量管理

1、检查验收工作和质量标准严格执行《江西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操作细则》及省有关规定执行。

2、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质量管理坚持“实事求是、质量第一”的原则,严格执行“事先指导、中间检查、成果校审”三环节管理。

3、实行技术质量责任制和分级检查验收制度,将质量责任落实到人。在检查验收中发现质量问题,必须限期改正或返工;对弄虚作假、不按技术规定执行的,要坚决惩处并责令全部返工。工作中的违法乱纪问题,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4、内业数据录入要坚持背靠背方法,进行数据对比,防止出现录入错误。

5、按国家、省有关规定制订专项检查验收制度和质量检查办法并严格执行。

八、成果提交

提交成果材料包括纸质材料和电子版材料;调查成果需经同级人民政府审定后,由林业主管部门行文上报。

1、数据库:以县(调查单位)为单位建立的样地、小班调查因子数据库,乡(镇、场)代码库、村(分场)代码库,小班图形和属性数据库;

2、统计表:按照《江西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操作细则》要求编制森林资源统计表(附表1-附表33);

3、报告:包括调查报告、质量检查报告、工作总结报告;

第6篇

一、城市林业的概念及其内涵

“城市林业”第一次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美国,这一偏向系统管理的概念主要为了解决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环境、社会、生态效益如何达到最佳结合点的问题。1962年美国肯尼迪政府在户外娱乐资源调查报告中,首先使用城市林业这一名词。1965年美国林务局向美国政府提出城市林业发展计划,同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ErikJorgensen教授首先提出城市林业的概念,指出“城市林业并非仅指城市树木的管理,而是指对受城市居民影响和利用的整个地区所有树木的管理,这个地区包括服务于城市居民的水域和供游息的地区,也包括行政上划为城市范围的地区。”

美国林学家协会于1972年成立了一个工作组,其为城市林业下的定义为:“城市林业是林业的一个专门分支,是一门研究潜在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福利学的城市科学。目标是城市林业的栽培和管理,任务是综合设计城市树木和有关植物以及培训市民,其范围包括城市水域、野生动物栖息地、户外娱乐场所、园林设计、地面污水再循环、树木管理和木质纤维的生产等。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林业手册》中把城市林业定义为:城市林业是林业的一个专业化分支,是对树木和森林进行培育和管理,以对城市社会居民的心理健康、社会福利和经济繁荣发挥作用的一项高尚事业。[3]

迄今为止,有关城市林业的重要研究来自北美,上述定义都强调了城市树木、森林的培育和管理是城市林业的重要内容,其目标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989年中国林科院开始研究城市林业。1992年在天津召开了首届城市林业研讨会,1994年中国林学会设立了城市林业专业委员会。我国林业工作者在城市林业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对城市林业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定义:

城市林业是由林业和园林融合而成的,是建设、经营和利用城市林业的事业。城市森林是指城市范围内与城市关系密切的,以树木为主体,包括花草、野生动物、微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及其中的建筑设施。

城市林业是建筑在城市森林体系的资源基础上,以乔灌草为主要成分,与城市建设布局相适应的,支持城市持续发展的城市森林体系的建设与管理体系。

城市林业是全方位为城市服务的林业体系,是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点、块、带、网、片相结合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景观系统。[4]

上述这些定义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都强调城市林业是为城市服务的,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城市林业的研究对象是城市森林,较侧重从系统角度下定义。

总结对城市林业的各种诠释,现代城市林业内涵至少体现四点思想内容:一是体现了服务城市、带动周边农村地区,取大林业、园林之所长,补其之所短,达到持续发展、共同进步;二是体现市区、郊区及近郊区一体化绿化体系的指导思想;三是体现了有别于大林业和乡村林业的不同特点,特别是融合了园林、园艺的优势与长处;四是体现了大都市林业的典型性、示范性、生态性、服务性的特点。因此,城市林业作为现代林业的一个重要专门分支,是为城市生存和发展创造最佳状态的生态林业;是园林与林业融为一体的多功能林业,是城郊一体化、林园融为一体的高效林业。它即是园林的扩大、又是林业的提高与升华。

二、城市林业的三大效益

1、生态效益

城市林业在城市生态系统的动态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生态效益来实现的。它具有调节气候、阻隔和销纳污染物、吸收和降低噪音、杀菌、吸收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生态效益。

2、社会效益

城市林业对人类的影响非常深远,其社会效益广泛。美化城市、活跃居民生活、疏通交通。城市林业在美化市容方面起着主导作用,春天的花、夏天的绿、秋天的果、冬天的枝,无不展示其丰富多彩、姿色秀丽,是居民心情舒畅。道路两旁的绿色行道树,调节光线并减少光线直射,使司机和行人减少疲劳。同时可以把树种的变化作为标志,以减少交通事故。

公园、街头绿地是居民、游客休息、锻炼、交谈、娱乐交流的场所,可以展示文化修养、风俗习惯、衣着款式、相互观摩、增进友谊。森林是绿色文明,能激发艺术家、文学家、企业家、科研人员思路活跃,产生创造灵感。有人观察发现:生活在广植树木花草地方的人,不仅身体健康,而且很少得癌症。科学家解释,由于花草树木周围空气特别新鲜、阴离子积累较多,人们经常在新鲜空气中活动,会得到更充足的氧气,对心肺功能很有益处。加之树木花草多为绿色,绿色能给人以温柔、舒适、宁静之感,可以镇静神经、降低血压、解除疲劳及增加精神欢娱作用。这样就会促进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提高自身免疫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或促使疾病自愈康复的效果。

3、经济效益

据美国林务局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说,从长远来看,在城市和郊区植树能节省大笔开支。报告还说,1991年,5000多万株树木消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和空气中的颗粒物质,而给杜配奇县和库克县创造了920万美元的财富。他们研究发现,种植位置得当的三棵树每年可以为每位芝加哥的房主节省50-90美元的取暖费和降温费。例如,在房西侧和南侧植树可以遮荫降温。即使光秃树枝也能使太阳辐射降低30%-40%。另一方面,在北方寒冷地区,房屋北面和西北面树木则可以抵挡凛冽寒风,从而降低取暖开支。研究指出:在芝加哥地区中9.5万棵树的费用和30年的养护费共计约2100万美元,而可节省费用3800美元,即每棵树创造环境价值可获402美元。另外,在美国纽约周围有树木的房屋,房价提高5%;在公园、公共绿地附近的住宅价值可提高15%-20%。城市林业可创造直接经济效益,如公园的门票、经济树种的果实等,为生产经营单位创造直接经济效益。[5]

三、我国城市林业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林业研究起步较晚,但城市林业的建设工作一直受到政府各方面的重视,并已取得了较大成绩。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城市林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同时也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城市林业建设资金不足

由于城市林业的经济效益不像其他行业那样明显,所以许多地方都被投资到有直接经济效益和高额利润的行业,城市绿化费所占的比例很小,致使有些城市环境不断恶化,从而间接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城市林业的经营管理粗放

由于我国技术设备落后,机械化程度低,缺乏精通业务的管理人才,导致我国城市林业经营管理粗放,使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在生物多样性、持续稳定性及再生能力等方面表现不良。粗放的管理水平使得城市森林的健康状况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城区的内环绿网树木,由于在水分,尤其是在养分供给上受到限制,枯枝落叶被清扫、营养元素不能循环,又没有必要的施肥措施因而导致林地养分锐减,影响树木生长。同时,城市内空气中各种污染物的侵害也抑制了树木的正常生长发育,使树木生长缓慢,更容易滋生病虫害,造成防护效益的下降。另外,由于我国城市林业尚属起步阶段,城市森林资源和经营管理尚未形成一套符合城市林业特色的法规和法令。特别是由于我国体制上的特点,城市林业涉及林业、环保、城建、土地等多个部门,在关系及职能协调上尚存在一些问题。这也给城市林业有序、稳定和持续的发展带来了障碍。

3、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有的领导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将仅有的一点城市绿地也大搞开发区建设,使人口愈来愈多的城市,人均占有绿地面积不断下降,城市环境进一步恶化。

4、现有城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难以保障

由于历史原因,在城市总体规划上城市林业缺乏合理的整体结构,以北京、杭州、桂林这些历史名城为例,由于兴建了为数不少的污染型工厂,一方面使城市的性质、规模、结构与布局失去控制,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阻碍了城市林业的发展。[6]一些原有的城市绿地和都市森林被征占和毁坏,同时也对形成整体规模的城市林业规划建设带来困难,导致城市林业局部的结构松散,特别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城市建设方兴未艾,各地开发区不断涌现,大中小城市市郊和建制镇的扩建使城市规划发挥不了作用,给城市绿化带来困难,尤其是对市郊林业建设影响更大。造成市郊森林结构松散,部分城市绿化覆盖率呈下降趋势,就全国而言,城市绿地难以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

5、城市林业结构不合理

由于技术和认识上得滞后,我国城市林业总体质量不高,生态、社会及经济综合效益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对环境压力的承受力还很有限。长期以来,用来衡量城市绿化的指标是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导致绿化工作错把手段当目的,盲目追求绿地数量而忽视质量,树种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规模的防护林体系,经济林建设没能得到足够重视。特别是在树种选配上的树种单一,使许多城市形成“多街一树”的单调景观,立体绿化效果差,因而难以充分发挥三大效益。

6、市民爱护环境认识不足

由于市民对森林的作用不甚了解,造成思想上不重视,从而出现各种破坏城市绿化现象。如采摘花草、践踏草坪、在行道上锭钉、拉绳晾衣等,使许多城市绿地遭到不幸。城市绿地面积不但没有增加反而逐年减少,森林环境也不断恶化。[7]

四、发展城市林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城市污染日趋严重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的发展,城市的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由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向大气排放各种污染物,如烟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这些排放物已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使大气的质量发生恶化,从而对人们的生活、工作、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建筑物以及财产设备等方面,直接或间接的发生破坏性恶劣影响。除了大气污染外,城市中水污染、噪声污染也十分严重。水污染已是供水问题日益严重,在我国大多数城市供水中,地下水已成为重要水源,但地下水资源毕竟有限,加上不少城市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造成饮用水紧张。城市噪声污染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噪声对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健康、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所用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威胁着城市人民的生活,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引起人民关注。

2、城市生物界的退化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绿色的自然界正在退化。城市是砖瓦和泥浆的连接物,使钢铁和混凝土的堆砌物。人们运用先进的技术知识在城市里创造了现代的物质文明,却使城市中的生物界严重退化。在当今城市里,原始植物已面临绝迹,现在的绿色植物大多是人工栽培的。生物界的不断退化,说明城市环境对生物生存的不利,这个现象引起人们的警惕。

3、城市绿地普遍较少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城市中的建筑物与绿地的竞争非常激烈,使得城市中的绿地面积普遍较少,与发达国家相比,水平远远落后,这与现代化的都市发展是不相协调的。

五、我国城市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城市林业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由口号变成实际行动的生态工程,也是21世纪城市园林绿化的必由之路,城市林业是城市实现环境与发展相统一的关键和纽带。作为陆地生态环境主体的森林,一方面是自然界功能最完美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起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它作为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城市林业肩负着绿化城市环境与促进城市发展的双重使命,如何实现城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呢?

1、合理规划、统一布局。

有关部门应在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搞好城市林业规划,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的共同发展战略,而城市发展是对自然界绿色空间的最主要威胁,因此要做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城市发展与城市林业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把城市林业纳入市政发展的总体规划、要根据自然环境的特点,因地制宜进行规划设计在扩大城市绿色空间布局时要坚持贯彻普遍绿化与重点美化的原则,见缝插绿,把凡是能够种树、种花、种草的地方都充分利用起来;在绿地较少的老城区要大力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以增加城市绿色覆盖率和绿视率;最后,要协调好林业、园林、环保、城建、市政、国土、交通等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确保规划的实现。

2、保护第一,开发利用第二。

因为原有森林是多年努力的结果,且正在发挥重要作用,如不好好保护,将使多年辛勤成果付之东流,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为此,我们要加强宣传,提高全民对城市林业重要性的认识,要扭转在城市建设中,有森林更好,没有森林也可以的旧观念;要研究当代人的生活规律,让全体民众充分认识到城市林业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不仅要把他们从重要性上深入理解,而且要从技术、实际知识予以掌握,成为既是城市林业的受益者,又是城市林业的设计者,树木花卉的种植和养护管理者,提高他们利用植物材料改善城市环境的能力;另外,要寓教于参观游览之中,以确定市树、市花、植树节绿化周等方式向全民普及城市林业知识,提高“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意识。

3、建立城市林业建设基金,实行补偿使用制度。

城市林业的发展于城市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乃至社会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林业属于社会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以成为当代人民的普遍共识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8]为了把城市林业建设真正落到实处需要集思广益,调动全社会各种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城市林业建设基金。为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增进后劲,要实行公益林补偿制度。要充分利用新森林法、保护天然林、,控制采伐量,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制度,使生态林区实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并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支持城市林业的发展。

4.科学地经营管理城市林业

城市林业经营管理的总目标使改善城市环境,具体讲要达到美观、安全和高效。这必须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实行高标准的养护管理,集约经营。同时,要理顺体制,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我国在管理体制上形成了园林部门管理城区、林业部门管理城外,而且分属两个管理系统的经营方式,这种方式不利于城市林业的建设和发展,如果把园林部门和林业部门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就容易解决矛盾,有利于我国城市林业的健康发展。

5.加强城市林业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我国城市林业建设尚在起步阶段,缺乏专门的经营管理人才和科研队伍,因此,必须加强人才的培养和科研队伍的建设。在我国高等院校开设城市林业的有关课程,使园林、林业、以及城建规划专业的学生都能了解城市林业的内容,培养大专以上的专门人才,健全科研机构,组织多学科、多部门专家学者共同协作攻关,研究我国城市林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发展道路、发展战略,发新技术、新设备,并与决策部门通力合作,确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林业体系。[9]

六.对城市林业建设的几点建议

1、规划城市总统绿化目标

作为一个现代文明城市,应有一定的绿地面积,以及人均占有绿地面积,不能低于人们生活所需要的最低线,所以各城市在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中,应将城市绿地面积作为重要内容规划进去,并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按城市实际财力分年度实施,使城市逐渐改变为“林中只城”。同时,把这项总体绿化工程作为领导政绩考核项目之一,作为文明城市或文明单位达标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在向这个方向努力进取。

2、提高全社会对城市林业的认识

由于对城市林业内涵、作用和功能认识的不足,导致了解决城市问题方法的偏废,对城市林业认识上的不足,导致了资金投入不足和投入不当;对城市林业认识上的不足,导致城市绿地经常成为城市建设蚕食的对象,遭受人为破坏。[10]

3、开展全民植树活动

充分利用每年的植树节期间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让每个市民都参加到这项工程上来,增强市民的知绿、爱绿意识。开展一些纪念林、纪念树的栽植活动,还有结婚纪念树,学生毕业纪念林以及某些重大节日纪念树的栽植。另外还可以通过社会的力量让市民自愿成立“文明护绿”“社区护绿”等自愿工程,开展多样化的植树护绿活动,人人懂得“人建设环境,环境陶冶人”的辨证思想,这样才能使城市逐渐绿起来,变成“房在林中,人在绿中”风景优美的城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将得到保证。

4、城市林业规划设计思想应是生态观与人文观相结合

城市林业的规划和设计是城市林业的重要内容,其规划设计理念影响城市林业的布局,有助于城市问题的解决,城市问题实际上是人、城市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作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不平衡、不协调的现象,建立生态城市被认为是摆脱城市困境的根本途径。[11]生态规划在当今方兴未艾,要针对的正是传统城市规划不太重视城镇空间的绿色效应,过分强调城镇发展的眼前局部利益,造成城市生境持续恶化而提出的,强调的是城市各系统之间的协调而非单因子的最优控制。其次城市作为一个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城市林业的建设目标是为人创建一个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景观舒适度。因此城市林业规划应以人文关怀为原则,促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华民族“以人为本,天人和一”的传统观点在现代社会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7篇

关键词:城市林业 城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思考

前言

城市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以人为主体并与周围的其他生物和非生物建立相互联系,以人类的技术和社会行为为主导、生态代谢过程为经络,受自然生命支持系统所供养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1]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是人类走向文明,生活走向富裕,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城市最多的国家之一,现有城市680多座,建制镇1700多个,城市人口已约占总人口的50%,虽然城市化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但在没有强有力的控制的条件下,城市化不可避免地导致城市地区生态的退化,各种环境困扰和城市病愈演愈烈。而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自然环境中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最大的生物群落。世界上象莫斯科那样直接在森林中建造的城市并不多,大多数城市是在人为活动剧烈的地域成型发展的,这样的城市往往缺少森林、更缺少以森林为主体的生态环境。因此,把森林引入城市,使城市坐落在森林之中,发挥森林特有的生态功能,改善和提高城市环境,从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2]

一、城市林业的概念及其内涵

“城市林业”第一次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美国,这一偏向系统管理的概念主要为了解决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环境、社会、生态效益如何达到最佳结合点的问题。1962年美国肯尼迪政府在户外娱乐资源调查报告中,首先使用城市林业这一名词。1965年美国林务局向美国政府提出城市林业发展计划,同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Erik Jorgensen教授首先提出城市林业的概念,指出“城市林业并非仅指城市树木的管理,而是指对受城市居民影响和利用的整个地区所有树木的管理,这个地区包括服务于城市居民的水域和供游息的地区,也包括行政上划为城市范围的地区。”

美国林学家协会于1972年成立了一个工作组,其为城市林业下的定义为:“城市林业是林业的一个专门分支,是一门研究潜在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福利学的城市科学。目标是城市林业的栽培和管理,任务是综合设计城市树木和有关植物以及培训市民,其范围包括城市水域、野生动物栖息地、户外娱乐场所、园林设计、地面污水再循环、树木管理和木质纤维的生产等。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林业手册》中把城市林业定义为:城市林业是林业的一个专业化分支,是对树木和森林进行培育和管理,以对城市社会居民的心理健康、社会福利和经济繁荣发挥作用的一项高尚事业。[3]

迄今为止,有关城市林业的重要研究来自北美,上述定义都强调了城市树木、森林的培育和管理是城市林业的重要内容,其目标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989年中国林科院开始研究城市林业。1992年在天津召开了首届城市林业研讨会,1994年中国林学会设立了城市林业专业委员会。我国林业工作者在城市林业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对城市林业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定义:

城市林业是由林业和园林融合而成的,是建设、经营和利用城市林业的事业。城市森林是指城市范围内与城市关系密切的,以树木为主体,包括花草、野生动物、微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及其中的建筑设施。

城市林业是建筑在城市森林体系的资源基础上,以乔灌草为主要成分,与城市建设布局相适应的,支持城市持续发展的城市森林体系的建设与管理体系。

城市林业是全方位为城市服务的林业体系,是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点、块、带、网、片相结合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景观系统。[4]

上述这些定义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都强调城市林业是为城市服务的,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城市林业的研究对象是城市森林,较侧重从系统角度下定义。

总结对城市林业的各种诠释,现代城市林业内涵至少体现四点思想内容:一是体现了服务城市、带动周边农村地区,取大林业、园林之所长,补其之所短,达到持续发展、共同进步;二是体现市区、郊区及近郊区一体化绿化体系的指导思想;三是体现了有别于大林业和乡村林业的不同特点,特别是融合了园林、园艺的优势与长处;四是体现了大都市林业的典型性、示范性、生态性、服务性的特点。因此,城市林业作为现代林业的一个重要专门分支,是为城市生存和发展创造最佳状态的生态林业;是园林与林业融为一体的多功能林业,是城郊一体化、林园融为一体的高效林业。它即是园林的扩大、又是林业的提高与升华。

二、城市林业的三大效益

1、生态效益

城市林业在城市生态系统的动态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生态效益来实现的。它具有调节气候、阻隔和销纳污染物、吸收和降低噪音、杀菌、吸收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生态效益。

2、 社会效益

城市林业对人类的影响非常深远,其社会效益广泛。美化城市、活跃居民生活、疏通交通。城市林业在美化市容方面起着主导作用,春天的花、夏天的绿、秋天的果、冬天的枝,无不展示其丰富多彩、姿色秀丽,是居民心情舒畅。道路两旁的绿色行道树,调节光线并减少光线直射,使司机和行人减少疲劳。同时可以把树种的变化作为标志,以减少交通事故。

公园、街头绿地是居民、游客休息、锻炼、交谈、娱乐交流的场所,可以展示文化修养、风俗习惯、衣着款式、相互观摩、增进友谊。森林是绿色文明,能激发艺术家、文学家、企业家、科研人员思路活跃,产生创造灵感。有人观察发现:生活在广植树木花草地方的人,不仅身体健康,而且很少得癌症。科学家解释,由于花草树木周围空气特别新鲜、阴离子积累较多,人们经常在新鲜空气中活动,会得到更充足的氧气,对心肺功能很有益处。加之树木花草多为绿色,绿色能给人以温柔、舒适、宁静之感,可以镇静神经、降低血压、解除疲劳及增加精神欢娱作用。这样就会促进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提高自身免疫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或促使疾病自愈康复的效果。

3、 经济效益

据美国林务局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说,从长远来看,在城市和郊区植树能节省大笔开支。报告还说,1991年,5000多万株树木消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和空气中的颗粒物质,而给杜配奇县和库克县创造了920万美元的财富。他们研究发现,种植位置得当的三棵树每年可以为每位芝加哥的房主节省50-90美元的取暖费和降温费。例如,在房西侧和南侧植树可以遮荫降温。即使光秃树枝也能使太阳辐射降低30%-40%。另一方面,在北方寒冷地区,房屋北面和西北面树木则可以抵挡凛冽寒风,从而降低取暖开支。研究指出:在芝加哥地区中9.5万棵树的费用和30年的养护费共计约2100万美元,而可节省费用3800美元,即每棵树创造环境价值可获402美元。另外,在美国纽约周围有树木的房屋,房价提高5%;在公园、公共绿地附近的住宅价值可提高15%-20%。城市林业可创造直接经济效益,如公园的门票、经济树种的果实等,为生产经营单位创造直接经济效益。[5]

三、我国城市林业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林业研究起步较晚,但城市林业的建设工作一直受到政府各方面的重视,并已取得了较大成绩。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城市林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同时也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城市林业建设资金不足

由于城市林业的经济效益不像其他行业那样明显,所以许多地方都被投资到有直接经济效益和高额利润的行业,城市绿化费所占的比例很小,致使有些城市环境不断恶化,从而间接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城市林业的经营管理粗放

由于我国技术设备落后,机械化程度低,缺乏精通业务的管理人才,导致我国城市林业经营管理粗放,使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在生物多样性、持续稳定性及再生能力等方面表现不良。粗放的管理水平使得城市森林的健康状况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城区的内环绿网树木,由于在水分,尤其是在养分供给上受到限制,枯枝落叶被清扫、营养元素不能循环,又没有必要的施肥措施因而导致林地养分锐减,影响树木生长。同时,城市内空气中各种污染物的侵害也抑制了树木的正常生长发育,使树木生长缓慢,更容易滋生病虫害,造成防护效益的下降。另外,由于我国城市林业尚属起步阶段,城市森林资源和经营管理尚未形成一套符合城市林业特色的法规和法令。特别是由于我国体制上的特点,城市林业涉及林业、环保、城建、土地等多个部门,在关系及职能协调上尚存在一些问题。这也给城市林业有序、稳定和持续的发展带来了障碍。

3、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有的领导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将仅有的一点城市绿地也大搞开发区建设,使人口愈来愈多的城市,人均占有绿地面积不断下降,城市环境进一步恶化。

4、现有城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难以保障

由于历史原因,在城市总体规划上城市林业缺乏合理的整体结构,以北京、杭州、桂林这些历史名城为例,由于兴建了为数不少的污染型工厂,一方面使城市的性质、规模、结构与布局失去控制,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阻碍了城市林业的发展。[6]一些原有的城市绿地和都市森林被征占和毁坏,同时也对形成整体规模的城市林业规划建设带来困难,导致城市林业局部的结构松散,特别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城市建设方兴未艾,各地开发区不断涌现,大中小城市市郊和建制镇的扩建使城市规划发挥不了作用,给城市绿化带来困难,尤其是对市郊林业建设影响更大。造成市郊森林结构松散,部分城市绿化覆盖率呈下降趋势,就全国而言,城市绿地难以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

5、城市林业结构不合理

由于技术和认识上得滞后,我国城市林业总体质量不高,生态、社会及经济综合效益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对环境压力的承受力还很有限。长期以来,用来衡量城市绿化的指标是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导致绿化工作错把手段当目的,盲目追求绿地数量而忽视质量,树种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规模的防护林体系,经济林建设没能得到足够重视。特别是在树种选配上的树种单一,使许多城市形成“多街一树”的单调景观,立体绿化效果差,因而难以充分发挥三大效益。

6、市民爱护环境认识不足

由于市民对森林的作用不甚了解,造成思想上不重视,从而出现各种破坏城市绿化现象。如采摘花草、践踏草坪、在行道上锭钉、拉绳晾衣等,使许多城市绿地遭到不幸。城市绿地面积不但没有增加反而逐年减少,森林环境也不断恶化。[7]

四、发展城市林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城市污染日趋严重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的发展,城市的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由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向大气排放各种污染物,如烟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这些排放物已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使大气的质量发生恶化,从而对人们的生活、工作、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建筑物以及财产设备等方面,直接或间接的发生破坏性恶劣影响。除了大气污染外,城市中水污染、噪声污染也十分严重。水污染已是供水问题日益严重,在我国大多数城市供水中,地下水已成为重要水源,但地下水资源毕竟有限,加上不少城市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造成饮用水紧张。城市噪声污染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噪声对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健康、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所用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威胁着城市人民的生活,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引起人民关注。

转贴于

2、城市生物界的退化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绿色的自然界正在退化。城市是砖瓦和泥浆的连接物,使钢铁和混凝土的堆砌物。人们运用先进的技术知识在城市里创造了现代的物质文明,却使城市中的生物界严重退化。在当今城市里,原始植物已面临绝迹,现在的绿色植物大多是人工栽培的。生物界的不断退化,说明城市环境对生物生存的不利,这个现象引起人们的警惕。

3、城市绿地普遍较少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城市中的建筑物与绿地的竞争非常激烈,使得城市中的绿地面积普遍较少,与发达国家相比,水平远远落后,这与现代化的都市发展是不相协调的。

五、我国城市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城市林业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由口号变成实际行动的生态工程,也是21世纪城市园林绿化的必由之路,城市林业是城市实现环境与发展相统一的关键和纽带。作为陆地生态环境主体的森林,一方面是自然界功能最完美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起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它作为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城市林业肩负着绿化城市环境与促进城市发展的双重使命,如何实现城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呢?

1、合理规划、统一布局。

有关部门应在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搞好城市林业规划,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的共同发展战略,而城市发展是对自然界绿色空间的最主要威胁,因此要做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城市发展与城市林业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把城市林业纳入市政发展的总体规划、要根据自然环境的特点,因地制宜进行规划设计在扩大城市绿色空间布局时要坚持贯彻普遍绿化与重点美化的原则,见缝插绿,把凡是能够种树、种花、种草的地方都充分利用起来;在绿地较少的老城区要大力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以增加城市绿色覆盖率和绿视率;最后,要协调好林业、园林、环保、城建、市政、国土、交通等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确保规划的实现。

2、保护第一,开发利用第二。

因为原有森林是多年努力的结果,且正在发挥重要作用,如不好好保护,将使多年辛勤成果付之东流,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为此,我们要加强宣传,提高全民对城市林业重要性的认识,要扭转在城市建设中,有森林更好,没有森林也可以的旧观念;要研究当代人的生活规律,让全体民众充分认识到城市林业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不仅要把他们从重要性上深入理解,而且要从技术、实际知识予以掌握,成为既是城市林业的受益者,又是城市林业的设计者,树木花卉的种植和养护管理者,提高他们利用植物材料改善城市环境的能力;另外,要寓教于参观游览之中,以确定市树、市花、植树节绿化周等方式向全民普及城市林业知识,提高“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意识。

3、建立城市林业建设基金,实行补偿使用制度。

城市林业的发展于城市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乃至社会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林业属于社会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以成为当代人民的普遍共识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8]为了把城市林业建设真正落到实处需要集思广益,调动全社会各种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城市林业建设基金。为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增进后劲,要实行公益林补偿制度。要充分利用新森林法、保护天然林、,控制采伐量,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制度,使生态林区实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并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支持城市林业的发展。

4.科学地经营管理城市林业

城市林业经营管理的总目标使改善城市环境,具体讲要达到美观、安全和高效。这必须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实行高标准的养护管理,集约经营。同时,要理顺体制,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我国在管理体制上形成了园林部门管理城区、林业部门管理城外,而且分属两个管理系统的经营方式,这种方式不利于城市林业的建设和发展,如果把园林部门和林业部门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就容易解决矛盾,有利于我国城市林业的健康发展。

5.加强城市林业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我国城市林业建设尚在起步阶段,缺乏专门的经营管理人才和科研队伍,因此,必须加强人才的培养和科研队伍的建设。在我国高等院校开设城市林业的有关课程,使园林、林业、以及城建规划专业的学生都能了解城市林业的内容,培养大专以上的专门人才,健全科研机构,组织多学科、多部门专家学者共同协作攻关,研究我国城市林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发展道路、发展战略,发新技术、新设备,并与决策部门通力合作,确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林业体系。[9]

六.对城市林业建设的几点建议

1、规划城市总统绿化目标

作为一个现代文明城市,应有一定的绿地面积,以及人均占有绿地面积,不能低于人们生活所需要的最低线,所以各城市在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中,应将城市绿地面积作为重要内容规划进去,并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按城市实际财力分年度实施,使城市逐渐改变为“林中只城”。同时,把这项总体绿化工程作为领导政绩考核项目之一,作为文明城市或文明单位达标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在向这个方向努力进取。

2、 提高全社会对城市林业的认识

由于对城市林业内涵、作用和功能认识的不足,导致了解决城市问题方法的偏废,对城市林业认识上的不足,导致了资金投入不足和投入不当;对城市林业认识上的不足,导致城市绿地经常成为城市建设蚕食的对象,遭受人为破坏。[10]

3、开展全民植树活动

充分利用每年的植树节期间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让每个市民都参加到这项工程上来,增强市民的知绿、爱绿意识。开展一些纪念林、纪念树的栽植活动,还有结婚纪念树,学生毕业纪念林以及某些重大节日纪念树的栽植。另外还可以通过社会的力量让市民自愿成立“文明护绿”“社区护绿”等自愿工程,开展多样化的植树护绿活动,人人懂得“人建设环境,环境陶冶人”的辨证思想,这样才能使城市逐渐绿起来,变成“房在林中,人在绿中”风景优美的城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将得到保证。

4、城市林业规划设计思想应是生态观与人文观相结合

城市林业的规划和设计是城市林业的重要内容,其规划设计理念影响城市林业的布局,有助于城市问题的解决,城市问题实际上是人、城市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作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不平衡、不协调的现象,建立生态城市被认为是摆脱城市困境的根本途径。[11]生态规划在当今方兴未艾,要针对的正是传统城市规划不太重视城镇空间的绿色效应,过分强调城镇发展的眼前局部利益,造成城市生境持续恶化而提出的,强调的是城市各系统之间的协调而非单因子的最优控制。其次城市作为一个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城市林业的建设目标是为人创建一个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景观舒适度。因此城市林业规划应以人文关怀为原则,促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华民族“以人为本,天人和一”的传统观点在现代社会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王木林.城市林业的研究与发展.林业科学.1995(5):460-466

2、 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3、 李秀芹,张国斌.略谈现代城市林业的发展.中南林业调查规划.1998(4):48-50

4、 李增禄,雷向东.城市林业的兴起与发展.河南农业大报.1995(3):317-322

5、 从日春,李吉月.试论城市林业在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北京大学学报.1997(4):1-10

6、 张庆费,徐绒娣.城市森林建设的意义和途径探讨.大自然探索.1999(2):82-86

7、 刘森茂.关于城市林业的几点认识.林业经济问题.1999(5):40-43

8、 许正亮.城市林业概述.贵州林业科技.2002(2):56-59

9、 李永芳.建设城市林业,保护生态环境.

10、 李锋,刘旭升,王如松.城市森林研究进展与发展战略.生态学杂志.2003(4);55-59

11、 孙冰,栗娟,谢左章.城市林业研究现状与前景.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7.21(2):83-88

12、 关景芬.我国城市林业持续发展研究.林业经济.1995(2):26-33

13、 丘国栋.试从可持续发展看城市林业发展问题.96年广东省第二届城市林业研讨会论文.

14、 杨士弘等.城市生态环境学.北京:科学出版社96’

15、 王详荣.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中国园林.1998(2)

16、 王永安.城市林业新认识.林业资源管理.1995(6):19-21

17、 李永芳.城市林业之我见.绿化与生活.1992(6):2-3

18、 赵义廷.城市林业发展(综述).林业资源管理.1998(4)

引注:

[1] 马世骏,王如松.1984.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 .生态学报.4(1):1-9

[2] 李锋等.城市森林研究进展与发展战略.生态学杂志.2003(4):55-59

[3] 涂慧萍,颜文希.关于城市林业几个问题的思考.世界林业经济.2001.10(5):63-68

[4] 王木林,缪荣兴.城市森林的成分及其类型.林业科学研究.1997(5)

[5]、[7] 李秀芹,张国斌.略谈现代城市林业的发展.中南林业调查规划.1998(4):48-50

[6] 李增禄,雷相东.城市森林的兴起与发展.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5(3) .317-322

[8] 陈炳超等.城市林业与城市生态平衡.

[9] 丛日春,李吉跃.试论城市林业在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北京大学学报.1997(4):1-10

第8篇

[关键词]管道工程 安全管控 探究

中图分类号:P61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0-0366-01

应当看到,燃气具有高效、环保、低碳等特点,可以节约能源,减轻城市污染,方便人们生活,促进工业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综合效益显著,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发展循环经济都具有重要意义。由此,燃气成为城市能源供应的优先选择。不少城市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把城市燃气管网作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这就要求燃气企业在燃气工程施工中要严把质量关,加强人员的管理,秉承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的理念,提高监理工作效率,真正做到保障安全生产、稳定供气。

一、管道施工常见事故因素

1.承建方技术水准低,施工质量差

燃气管道工程庞大而复杂,一些单项工程数量多投资小,利润空间小,很难吸引实力雄厚.技术力量强的施工单位,只能让挂靠相应的单位资质,施工队伍人数少素质低,机械设备配备落后的缺乏实力的施工单位夺标,从而影响燃气管道工程建设的质量;需要架空敷设的燃气管道因为技术难度较大,所以质量往往存在瑕疵;由燃气企业供应主材的工程施工单位只是负责清工;燃气立管在户外安装,由于施工设备简陋,没有足够的劳动防护措施,很容易发生事故;有些燃气管道工程需要在带气.带压条件下施工,如果方案不周密,缺乏有效的检测.监护手段,一旦发生燃气泄露往往发生事故。

2.管理不到位,因小失大

常见一些燃气事故调查报告,事故之所以发生大多因为管理不善而造成,或临时用电管理不善,不安装漏电保护器,电缆电线粘结胶布不用绝缘胶布,钢卷尺搭接到破损的电缆上发生触电事故;或隔离带、防护栏、警示灯等缺失,发生行人跌落事故。醉酒驾驶单车通过未修复完好的燃气管沟造成严重损失。这些都是损害燃气企业的常见表现。

3.工程摊大点多,管控难度大

这在大中城市表现得尤为突出,施工地点常常分布范围广,加之燃气经营企业的工程管理人员有限,在工程项目集中的时候,难以监管到位,给工程管理带来很多的困难。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形:管道沟槽开挖几十天不能回填、防护不当就容易导致造成塌方、行人跌落。同时由于土方施工队伍安全意识不强没有施工经验,强行承接,又不接受燃气经营单位的管理,在超深挖掘时不加支撑,塌方操作给施工人员带来严重的人身伤害。

4.非人为因素增多

燃气管道的施工受诸多因素影响,诸如房屋拆迁.、市政道路园林绿化手续办理.、临时占地补偿以及地方势力干扰、材料运输过程中的交通事故等,都往往使工程拖延迟迟。加之燃气管道工程分散,工程量也不是很大,受材料供应、存放等因素影响,运输材料量不大,施工单位图省事省钱,往往超载运输,致使管材跌落发生交通事故。而爆破施工、管道下沟吊装作业、钢管焊接无损检测等施都易发生安全事故。诸如此类,不可控因素占有很大比例。

二、管道敷设安全管控的有效途径

1.招标透明公开,明晰责权利

燃气公司要认真验证施工单位资质,选择有实力、安全管理软件和硬件方面都有较好保障的大企业合作, 抓好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燃气企业要把安全管理水平作为考核施工单位的重要内容。签订施工合同时签订安全管理协议,明确对方的安全管理责任,严格检查并协助施工单位做好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一线人员的安全意识。

2.未雨绸缪,制定应急预案

严格审查施工方案的安全技术措施,细化安全技术标准,针对特定的工程项制定应急预案。核实施工工作许可证,核查燃气检测设备和消防设备安装数量,尤其是沟槽的沟壁是否放坡或加支撑物、围栏、警示带、警示灯等装置完整程度;管道测试是否划定了足够的安全区域以及足够的人员巡视、是否具备高空作业的实力。燃气单位安全管理人员要对这些特殊部位特殊时段加强巡查和监护。

3.制定安检制度,常抓不懈

燃气公司对工程现场要进行定期检查,随时抽查,多方位多角度排查隐患。燃气企业管理人员要把工程现场的安全检查作为重要工作来抓,重点抓好施工方案中安全技术措施的落实情况。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必须责令整改并适时跟进,尽力采用安全检查表的形式,避免发生漏项情况。

4.建构质量管理体系

施工质量管体系的建构是燃气企业对工程质量有效管控的保证,它将质量管理方案落实到每一个工序每一个环节。施工管理组织网络从公司管理者到员工,从上到下责任到人,明确职责分工。通过各级质管人员对施工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质量进行检验评定和认证,从而达到监控整个工程质量的目的。施工质量监控体系的有效运作,关键在各级质检人员的素质和工作的责任心。质量监督机构通过核查现场施工、监理人员的岗位资格,抽查在建工程的过程质量,检查施工现场质量检验评定资料等方式,评判施工资料的真实性,以此督促施工质量监控体系有效运作。

5.把好验收质量关

燃气企业要对企业质量验收人员及时开展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通过标准、规范的宣传落实,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对于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相关指标方法、验收标准,还没有行业标准规定的,应由设计部门与生产厂家联系,确定相关的指标方法验收标准,在施工前技术交底时向施工单位交待清楚,以免影响施工进度或产生不必要的争议。

燃气管道工程管道建设的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这样才能把好质量验收关,才能做到位企业为人民负责。

燃气企业唯有扎扎实实抓好管道敷设的安全,才能为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工作中,燃气企业要及时排查安全隐患,完善应急预案,确保工作扎实有效,从而促进企业可持续稳定发展。

第9篇

一、明确高校学生社区的内涵,更新理念

近几年,我们常常提到的学生社区与平时我们印象中的学生公寓、学生宿舍不一样,学生社区的范围和含义要宽广的多,高校的学生社区包括哪些?笔者认为,杨世红等在《高校学生社区辅导员队伍建设刍议》一文中描述得最为贴切和形象,他们说:“高校学生社区是近些年伴随着高教园区、高校扩招、学分制以及后勤社会化等改革而出现的一种新的高校学生住宿形式。它是指以学生宿舍为中心,包括学生食堂、文化活动场所、宿舍区商业服务网点等在内的学生课堂学习之外的生活、休息、学习、交友、娱乐、个体及群体活动的校园内特定区域,它与教学区相区别。”可见,学生社区不仅要为学生提供“食堂”“宿舍”“商业服务网点”等舒适的学习休息生活环境,还要为他们提供一个“文化活动场所”,使他们学会与他人相处,进而适应群体生活,尽早地感悟人生,体验社会。可以说,学生社区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场所,步入社会之前的一个排练场和实习基地。一个和谐的学生社区不仅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日常教育管理和服务的重要职责,还能彰显本校办学理念和特色,走进一所学校,这里的一草一木,一颦一笑,迎来送往,上传下达,无不体现其办学理念;一个和谐的学生社区还能影响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不吸烟,平衡膳食,早睡早起,经常运动,保持卫生等;一个和谐的学生社区还会完善学生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里明确对人生目的和意义,明确对周围客观事物的评价和看法。因此,在学生社区管理和建设方面要由重管理轻育人、重权利轻服务等单纯的住宿管理理念转变为“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全方位对人的综合培养的社区理念,使学生社区工作实现教育、管理、服务、环境育人的功能。

二、完善高校学生社区的制度,发挥作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家依法律治国,学校依校规治校,一个“五脏六腑俱全”的学生社区也必须有制度,而且制度必须完善,达到以制度治区。在学生社区管理制度的制定上,必须做到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和人性化,真正做到既依法管理,又合情合理。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合法权益,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能参与其中。纵观学生社区的管理,主要可以从社区管理和学生组织两个方面进行制度制定。在社区管理方面,可以建立宿舍管理制度、学生安全保卫制度、学生卫生检查制度、目标责任制度、日常登记制度、量化考评制度、社区辅导员的例会、考核、巡视和值班制度,等等,可以颁布《学生宿舍管理条例》《学生宿舍卫生检查细则》《学生宿舍电器使用办法》《学生社区熄灯就寝制度》《学生社区宿舍门卫制度》《辅导员进社区的管理规定》等一些相关管理办法。通过这些制度来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引导学生从内务卫生到生活自治,再到礼仪规范,最终达到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的目的。在学生组织方面,可以制定自管会和楼层长的每周值班制度、每周例会制度、每学年考核奖励制度等,可以颁布《学生社区自我管理委员会职责》《大学生文明公约》《学生社区自我管理委员会干部考核办法》等,这些管理办法会在加强学生自我管理队伍的建设、树立社区学生干部的形象、增强“主人翁”的意识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改进高校学生社区的建设,全面育人

(一)重视学生社区工作队伍的建设

建立一支高素质、讲奉献、乐服务的学生社区工作队伍是保障高校学生社区建设顺利进行的基石,笔者认为,学生社区工作队伍包括社区辅导员队伍和社区学生干部队伍。

1.社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学生社区辅导员就是专门在学生社区开展学生事务工作,通过实际工作创建和谐的学生社区文化,有效实现高校学生管理职能与后勤服务有机结合、学生个人发展需求与高校德育工作原则相融合的一支与院系辅导员队伍并行、互补的队伍。”可见,社区辅导员是深入学生居住环境之中、通过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及时解决学生思想和心理等生活疑虑、充分锻炼学生自身成长的“人生导师”。这就要求这支队伍的成员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教育学知识、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心理学知识、社会学知识,等等,同时他们还得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社区辅导员大部分的时间都与同学们在一起,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曾明确提出:“学生公寓式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显然,要想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进社区,离不开社区辅导员这支队伍。高校应充分认识到社区辅导员队伍的重要性,在选拔和招聘的过程中,要注意他们的年龄、知识结构、成长经历,是否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管理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社区辅导员的学习、交流和培训工作,以提高其创新意识和管理能力,使之真正成为广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榜样和良师益友,以保证学校整体培养人才的顺利实现。

2.社区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生社区也担负着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重任。因此,社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最终要放在激发学生自主精神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社区的管理与建设,增强其自身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其在政治思想上能辨别、在行为举止能把握、在学习生活上能自理,以真正实现“三自”功能(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社区服务的学生干部队伍一般被亲切地称为“社区学生自我管理组织”。若欲成为社区学生自我管理组织的一员,必须经过学院推荐或自荐,再由学校、学院和社区管理中心共同参与选拔然后产生,在真正成为社区学生干部的时候,会参加相关的业务培训和素质拓展,使其在与广大同学进行平等沟通时发挥其重要的作用。社区学生干部应该是品学兼优、有激情、有热情、有奉献精神、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能进行舍务管理工作、能收集并沟通反映学生们合理化建议和意见、能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来丰富社区生活的学生代表。通过学生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不仅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包容和理解,而且还能增强同学们的集体意识,提高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体现社区一家人的和谐观念。

(二)加强学生社区环境的建设

一个硬件设施便利、生活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厚、服务质量高效的学生社区环境可以增强学生对学生社区的归属感。这里所说的学生社区环境,笔者认为,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

1.硬件环境的建设。学生社区的硬件环境是指学生社区内的房屋建筑、园林绿化、共用设备等与之相匹配的自然环境。张实才在《高校学生社区建设的改进策略》提到要“优化硬环境,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外部清新整洁,服务设施布局合理、服务环境舒适、服务手段便捷、服务范围广泛、服务质量良好的社区氛围。”而这其中,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社区工作人员的态度是否热情和亲切,质量是否高效和优质,决定了社区内学生生活的稳定和安全。因宿舍管理人员的态度冷淡、服务质量低下而产生的口角时有发生,有的甚至大打出手,因此,对社区宿舍管理人员、劳动服务人员、安全保卫人员要实施考核和奖惩,以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使他们提供的服务能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让学生在优质的服务中体会社区大家庭的温暖,进而帮助学生逐步强化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努力使学生社区成为高校真正的育人场所。

2.软件环境的建设。学生社区的软件环境是指学生社区内的人文素质、社区风气、文化氛围等社会环境。美国洛杉矶社区学院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学生渴望在学生社区内得到:学会某些技能;学会某些爱好;促进自己的文化素质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并获得应付各种生活方式的能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提高组织能力;希望参加创造性的活动并获得别人的赞赏和认可……可见,学生们的这些要求在一个良好软件环境的社区中不难达到。优化软环境,就是要以社区文化活动为载体,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融为一体,对提升社区的文化品位、营造社区的文化氛围、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和陶冶学生的文化情操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比如,利用社区内的宣传橱窗、楼栋内的宣传版、走廊的两侧墙壁等阵地对学生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方面进行宣传教育;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健康向上,且高质量、高层次、高品位的社区文化活动,等等,以达到社区的文化育人目标。学生社区是近几年来随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而生的新事物,我们在开展学生社区管理和建设的过程中,应把本校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社区自身的特点结合起来,不断地调查研究、反复地总结探索,及时修正工作的方法和策略,以求学生社区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更能符合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

作者:张英 岳志勇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杨世红,蔡明,王滢,尹云洪.高校学生社区辅导员队伍建设刍议[J].大家,2001(7).

[2]方婷.我国高校学生社区管理发展进程的回顾与展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

[3]蔡国春.中美高校学生观与学生事务观之比较[J].江苏高教,2001(4).

[4]刘圣兰,周婧.社区管理者素质极其影响力探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第10篇

有关农林经济管理类论文范文一:地方综合性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探讨

摘要:地方综合性大学在制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规范时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明确自己的定位,遵循相应原则,形成自己的专业规范。

关键词:地方综合大学 农林经济管理 专业规范

一、专业规范的作用

专业规范是高等院校深化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基础,它是对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内容的总体规范。具体地说,专业规范是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对本专业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等给出的定性描述和量化规定。具体包括本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育内容、教学条件等。专业规范的核心是构建本专业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提出多层次的规范性质量标准和教学要求。

第一,专业规范是大学本科培养的基本规则。所谓规则,或是说在一定情况下你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或是不能做什么、不必做什么。这就是制度的核心,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制度变迁则决定了社会演进的方式。有了专业规范,各个大学就得按照专业规范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

第二,专业规范是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制定专业规范有利于建立相应的社会评价、监督标准和机制。制定专业规范和教学规范是保证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措施,也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履行宏观管理职能提供了分类指导的依据。同时,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背景下,专业规范是高校交流合作的共同语言。高校间往往根据专业规范、课程设置与教学大纲等基础文件,来进行学分互认、判断是否授予学位等。

第三,专业规范是保证大学培养质量的基础。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来看,专业规范确立了大学教育的质量标准。美国原来没有全国统一的教育质量标准,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就更是五花八门,各个学校制定标准的随意性很大,差异悬殊。对此,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1983年发表了著名的公开信《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由此引发了美国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提高教育质量,而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制定和推行全国大致统一的质量标准。从我国的情况来看,随着大学扩招及学校升格,国家每年又新增很多本科专业,例如2010年公布高校新设置或调整的1733个本科专业和7个医学类专科专业,2011年公布高校新设置或调整的1887个本科专业,分别从2010年和2011年开始招生。大学扩招,尤其是新增本科院校扩招,导致大学生培养质量下降。诚然,大学培养质量下降是多种原因导致的,但缺乏专业规范,一些院校没有达到本科培养的基本要求就开始招生,或者得到国家批准为新专业之后,由于没有专业规范等原因,没有很好进行专业建设。因此,制定专业规范是保证大学生培养质量的基础。

二、制定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规范的基础

1.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

从本质上讲,全国专业规范对大学某一专业人才培养的共同要求,有利于保证大多数学生达到一个基本水平。但我们知道,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这就使得我们不能只用一个标准来要求来衡量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应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制定多样性的培养标准。在大学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同大学应根据自己的市场定位确定相应的专业定位,使得各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类型也应有所不同。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社会上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需求是有差异的,有些地区需求的重点是种植业经济,有些地区需求的重点是草业经济,有些需求的重点是可能是渔业经济,有些需求的重点是可能是林业经济管理,还有的地方需求的重点可能是海洋农业经济管理等等。各校不可能培养具有所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人才,而只能在某一方向上体现人才的特色,这就决定了各校人才培养的多样性。专业规范的制定就是力求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多样性化基础上的统一。

2.应从地方性综合大学的专业定位出发

地方综合性大学在思考自己本科专业定位时,应从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实际出发,如何培养农林经济管理本科应有一个清楚的定位。我们认为,地方性综合大学在培养农林经济管理本科定位时,应立足于地方性、综合性实际,让学生具有较好的农学、林学、畜牧学、生命科学基础,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尤其是有较好传统文化中经济、经营及管理素养;学生还要具有较强的数学基础、经济学基础和行为科学的基础;掌握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具有较强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能力。

三、制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规范的原则

地方性综合大学制定专业规范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原则。树立终身教育观念,注重本科教育的基础性,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专业基础及基本技能等有机结合的大基础教育体系。

第二,通用性与地方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做一种专业规范,应具有一定的通用性,要具有地方性综合大学的一般性,能够满足地方综合大学培养学生的需要,同时也对地方性综合大学如何培养本科生提出一般性的要求。同时,由于各个综合性大学都具有自身的特点,都有服务地方的任务,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因此,在制定专业规范时,应充分考虑到地方性综合大学的特殊性和地方性。

第三,专业建设应立足于综合性。综合大学不同于专业性大学,具有学科齐全、学科众多的特点,因此,人才培养应充分发挥综合大学的优势,真正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大学生。

第四,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原则。立足教学全过程,科学地处理好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增强学生适应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

第五,加强实践训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训练,密切教学与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的关系。提高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实验、各类实习、社会实践的质量,增强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落实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中,改革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术活动。一、二年级可结合课程学习写读书报告,鼓励和支持学生成立各种科研兴趣小组。院、系应创造条件吸纳二、三年级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参加创新性实验项目和科研活动。

四、地方性综合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规范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类农(林)业企业、教育科研单位、中介咨询机构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咨询服务、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2.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和经济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本知识,受到调查方法、研究方法、项目可行性分析、专业写作、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扎实训练,掌握企业经营管理基本原则和管理技巧,具备从事经营管理、政策研究咨询服务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第一,具备较深厚的农学、林学、畜牧学、生命科学、数学、计算机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文社会科学素质;第二,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对经济学、管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有所了解,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管理理论;第三,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经济研究方法、农村调查方法及分析方法,能够熟练地撰写各种专业文章;第四,对于会计、财务管理、统计学及项目可行性研究等应用较强的课程,不仅掌握基本原理,而且能够熟练地运用;第五,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能力、较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组织协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3.主干学科

农学,经济学,管理学。

4.主要课程

农学概论、林学概论、畜牧学概论、人文科学概论、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实验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林业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企业管理学、农业经济研究方法、农村调查方法、项目可行性研究、专业写作与训练、投资与理财、市场营销学、统计学、财务管理、组织行为学。

5.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包括教学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等;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学分比例占总学分的15-25%。

6.专业基本教学条件

(1)师资队伍。专业教师12-15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4-5人,讲师5-6人,助教1-2人,师生比20-25之间,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所比重应高于40%;其中60%以上的教师应具有硕士以上学位。

(2)图书资料、教材。公共图书馆中有一定数量本专业比较典型的和本专业有关的图书、刊物、资料、数字化资源的工具。人均图书100册,核心期刊应该全部订阅,电子期刊包括CNKI、维普、人大复印资料、万方数据库、EBSCO全文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馆。要选用符合专业规范的教材,基础课程的教材应为正式出版教材,专业课程至少应有符合本校教学大纲的讲义,对于新开办的专业,教材选用尽量用国家级教材,对于实力较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可以编写自己的教材,但应由国家正规出版社出版发行,尤其是特色教材可以自己编写。

(3)实验室。基础课程实验室要达到一定的要求,每个学生拥有的实验仪器设备要达到一定的数量。实验设置除计算机外,还应有数码照相机、数码摄相机、录音笔等。同时,还应有可供实验用的教学实习软件。另外,实验室还将具备利用实验形式讲授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条件。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固定资产总额应达到40万元以上,应具有可进行经济学实验(或者开设实验经济学课程)、会计模拟实习、财务管理模拟实习、投资、理财模拟实习等的基本条件。

(4)实习基地。要有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包括校外)2-5个,实习基地应要能够满足进行农学、林学、畜牧学、农村调查、统计、企业管理实习等课程进行教学实习的基本条件,能够满足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调查的基本条件。

(5)教学经费。新设本专业,开办经费一般不低于(不包括固定资产)20万元。每年的生均教学经费不低于金额500元。

7.主要课程教学要求

农学概论: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绪论、作物的生长发育、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作物与环境的关系、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等。

林学概论: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林业及林学的基本概念、掌握森林植物、林木与环境关系、森林分布、森林分类、林木育种、森林保护、造林、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森林可持续经营、城镇园林绿化等。

畜牧学概论: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动物营养原理、饲料、动物遗传基本原理、动物育种、动物繁殖、动物环境工程、动物保健、养牛生产、养猪生产、养羊生产、养禽生产、养兔生产等。

人文科学概论: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语言文学、社会学、心理学、音乐、艺术等。

微观经济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需求、供给及局部均衡价格的决定、弹性理论、效用理论、消费者选择、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博弈认入门、市场失灵等。

宏观经济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言、国民收入的核算与循环、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货币市场的均衡、双重均衡的宏观经济模型:IS-LM模型、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宏观经济政策、通货膨胀与失业、开放的宏观经济模型、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等。

实验经济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市场均衡实验、生产与成本实验、厂商理论实验、要素市场实验、博弈化实验、制度实施实验、市场失灵实验等。

农业经济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农产品需求与供给、农产品市场与价格、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业生产要素总论、农业自然资源:土地和水资源、农业劳动力、农业资本、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经济的微观组织、农业的宏观调控、农业产业结构、农民收入与消费、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等。

林业经济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林业资源介绍、林业资源配置、林产品的供给与需求、林产品市场均衡、林产品贸易、林业市场失灵、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林业制度等。

制度经济学: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基本假设、制度的基本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的基本理论、合约理论、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等。

管理学原理: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管理概述、道德与社会责任、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

企业管理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企业管理概述、企业管理的领导制度与管理组织、企业管理理论、经营策略、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库存管理、质量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等。

农业经济研究方法: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经济研究、研究方法概述、规范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等。

农村调查方法: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农村经济调查的方法概论、调查方案设计、传统的问卷调查方法、参与式的调查方法、质的调查方法、抽样基本原理、样本设计、问卷设计、指标与标度、调查的组织与实施、调查资料处理等。

项目可行性研究: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市场预测及建设规模、原材料及供应品、厂址选择、方案设计、企业组织与劳动定员、项目实施进度计划、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财务效益分析、国民经济及社会效益评分析等。

财经专业写作与训练: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专业写作概述、财经写作的概念、功能、特点极其要求、经济发展规划、经济发展战略、调查报告、工作总结、预测报告、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经济决策报告、招标书与投标书、经济合同、经济论文、本科毕业论文等。

投资与理财: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投资与理财的基本知识、投资和理财的基本理论、投资和理财的环境、农业的投资和理财、工业的投资和理财、流通业和服务业的投资和理财、风险投资、银行业的投资和理财、证券投资和理财、投资基金和基金投资、家庭(个人)投资和理财、投资理财的法律规范等。

市场营销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营销环境分析、市场定向、市场定位、产品决策、渠道决策、促销决策、价格决策、营销组织与控制、营销哲学、营销策划案设计等。

统计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统计数据与统计学的概念、统计数据的类型、数据的搜集、数据的整理与显示、数据分布特征的测度、时间序列分析、指数等。

财务管理: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筹资管理、流动资产管理、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管理、对外投资管理、成本费用管理、销售收入和利润管理、外币业务管理、企业清算、财务分析等。

组织行为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知觉与个体决策、个体行为、态度与管理、激励理论与应用、群体行为与沟通、领导行为与管理、组织行为与管理、组织发展与变革等。

会计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账户和复式记账的应用、账户的分类、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核算形式、财产清查、会计报表、会计工作的组织等。

参考文献:

[1]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4:4

[2]徐定华,关勤,楼盛华.论高校专业规范与专业特色的内涵及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8):57-58

[3]蔡克勇.大众化的质量观:多样性和统一性结合[J].高等教育研究,2001(4):7-9

有关农林经济管理类论文范文二:浅谈农林经济管理

【摘 要】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农林经济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增加。农村产业结构也跟随市场经济的变化在不断调整和升级,农林经济管理在此期间也面临着很多矛盾和冲突,因此,对农林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需要建设科学的经济管理体系,为更好地打造健康科学的农林发展环境奠定基础。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林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现代化的农林经济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但是现代的农林经济管理模式还有待完善,发展农林经济离不开完善的管理,需要我们从根本上研究农林经济管理,了解国家对农林经济实施的政策,才能解决农林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农林经济管理体系建设的研究,希望能够为农林经济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1 农林经济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数量众多,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与农业强国比较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由于我国的农业种植土地分布的比较散,而且农业种植缺少现代化的种植生产技术,农民的农业工作效率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慢的山区,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不能得到广泛的应用,还是需要靠人力去进行种植,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另外,我国很多农村人员选择进城务工,导致农村人口数量急剧的减少,大量的农田荒废、出现严重的土地闲置现象,这样家中了城市发展的负担,也拉大的城市与农村收入的差距,对城乡一体化建设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如果不能建立规范的农林经济管理体制很容易导致农林经济走下坡路。提高农林经济的管理,对提高农林经济竞争实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解决农村人口吃饭难,生活压力大等诸多问题。

2 农林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1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解决农林经济管理中的问题就要坚持不懈的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农村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无论是农业发展还是工业发展都应该遵循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原则。农民的工作热情要通过不断的鼓励来带动,这样才能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利益,才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保障现代化技术的实施。对农林企业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农林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

2.2 农林业现代化管理的实现

农林业要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就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根据农业的发展和改造情况进行规划,制定行之有效的农林经济的管理方法,提高农林建设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要求工作人员不仅具备农业操作的理论知识,还具备综合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让先进的科学技术真正应用到农林业的工作当中。

实现农林现代化的管理还需要有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能够给农林业的生产和销售方面做出正确的指导,同时政府部门的鼓励政策也对农林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实现农林现代化的管理提供有力帮助。

2.3 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

农林经济的管理问题关乎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其正确的管理不仅能够帮助农业企业稳定的发展,还能够提高农林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而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不仅能够提高农林经济的管理,还能够使我国农林经济的科技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现在我国农村普遍存在文化程度偏低的现象,不能够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所以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还需要尽快从农村教育抓起,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在农林科技体系的改革方面也要加强,无论是从技术服务管理还是科技管理方面都要实施科技兴农的战略,只有加大农林经济管理方面的力度,才能加强农林科技机构的管理,从而提高农林经济管理水平。

3 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与创新

农林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优秀人才的培养,因此,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和创新至关重要。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主要让学生了解到农林经济管理的重点内容和特色内容,以及如何协调好经济与管理的关系,在传统的农林经济管理的基础上如何进行创新。这也是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的重要任务。农林经济管理是以服务为特色的学科,服务于农林经济的发展是教育的使命,只有适应于农林和农村教育发展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有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目前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正在不断的创新和改革,是根据农村经济的转型所制定的。农村经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不断的提高其生产水平,加强生产经营方面的管理。迫使农林经济管理不断的提高和完善。同时农林生产经营方式封闭的自给自足的供销方式,需要改变为开放的生产和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方式。针对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型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可以通过具体的转型案例来对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体系的建立进行指导。让学生从资源的分配到产品的销售进行全过程的了解。总之,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需要建立科学的教育体系,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管理的人才,从而为我国农林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结束语

本文对农林经济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措施对问题进行解决。农业经济管理的重点内容就是农林技术的发展,需要从农林教育开始抓起,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同时对农林经济管理要建设完整的学科体系,对农林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市场需求不断的分析。在传统农林经济管理的方法基础上,采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管理。不仅需要学校教育,还需要在农村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农林技术水平。相信随着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的不断建立,以及科技兴农战略的重点实施,一定能够使我国的农林经济发展的更好,让农林企业在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为我国农林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沈宇丹,刘宇虹. 基于能力建设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究――以山西财经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4(04)

[2] 苏红伟. 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4(03)

[3] 徐秀英,付双双. 新时期农林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基于浙江农林大学学生的调查[J]. 人力资源管理.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