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机械原理基本知识点

机械原理基本知识点

时间:2023-09-15 17:32: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机械原理基本知识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机械原理基本知识点

第1篇

[关键词]机械原理 卓越工程师计划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CDIO 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1-0132-03

机械原理是机械类和近机类专业十分重要的主干技术基础课程,是理论课程向工程实践课程转换的过渡性环节,具有增强学生对机械技术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开发创造能力的作用,在机械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基础系列课程中是不可替代的。[1]但是,传统机械原理教学存在目标单一、内容陈旧、方法死板、考核简单片面等不足,与理论力学、机械设计等相关课程间存在教学内容重复或脱节、整体协调性不足等问题[2] [3],导致教师讲课费力,学生听课乏力,教与学的效果不理想,甚至造成对立的师生关系。

学校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的实施需要,进行了基于项目的CDIO教学模式、基于网络资源和创意兴趣的自主学习模式等教学方法改革探索与实践。本文从机械原理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角度进行全面介绍。

一、面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处理好机械原理与理论力学、机械设计等专业基础课间分工和衔接,不同于机械制图与建模、刚体运动与力分析、零部件强度计算与校核、材料成型与加工等专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4],机械原理以培养学生面向机械系统的机构设计与分析能力为主,在机构学、机器动力学和常用机构等基本知识学习基础上,更加注重机械系统的设计和综合创新能力培养。[5]处理好机械原理课程内部各章节间内在关系,机械原理教学内容可划分为机械系统、基本原理和常用机构三大模块,构建各教学模块间有机联系,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块关系如图1所示。

机械系统模块是培养学生系统观念的重要途径,利用完整的机械系统实例把课程知识点串联,贯穿绪论、机器人机构及其设计、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等章节的教学全过程,形成闭环。

基本原理模块包括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力分析、效率与自锁、机械平衡、机械运转速度波动调节等章节,重点讲授:1.机构结构分析中机构组成、自由度计算、组成原理和型综合等知识点;2.机构运动分析中解析法;3.平面机构力分析中运动副总反力和机构受力分析;4.机械自锁和速度波动调节。而与理论力学等前期基础课联系紧密的运动分析图解法采用实例化教学,在学生自学、练习、讨论基础上,点明速度影像和加速度影像等知识点;实践性较强的机构运动简图、机械平衡以实验教学为主线。

常用机构模块包括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齿轮系和其他常用机构等章节,重点讲授:1.连杆机构中平面四杆机构设计的图解法和解析法;2.凸轮机构中轮廓曲线设计解析法;3.齿轮机构中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啮合定律、啮合传动、变位齿轮和斜齿圆柱齿轮;4.齿轮系的传动比和效率计算。而常见多杆机构、凸轮基本尺寸确定、渐开线特性、其他常用机构等知识点以自学、调研等自主学习方式为主。

二、基于认知规律的“以生为本”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国内众多高校长期开展机械原理精品课程建设,使教学理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研究工作不断深入,在教材、电子教案、电子教具、教辅参考资料、教学视频和网络平台等教学资源建设方面进展显著,为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奠定基础。

(一)基于慧鱼组合模型的机械系统概念强化与贯穿

课程学习前,利用工程训练中心慧鱼创意组合模型,让学生按照已有拼装路线亲手搭建典型的机械系统模型,如各种类型机器人,使课程教学从“积木游戏”场景中开始,逐步了解机械原理所学的连杆、凸轮、齿轮及齿轮系等机构;课程教学结束前,要求学生根据学习内容,自主搭建一个新型的综合型机械系统。学生能够全程深度参与课程教学,实现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以学生自主搭建典型机械系统模型为课程学习对象,贯穿机构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和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齿轮系等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其隐藏的科学问题,包括概念理解、问题分析、问题求解等主要的学习环节,教师承担定义阐述、提出问题、思路引导、方法总结和疑难解答等辅工作,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辅助指导的教学模式。

(二)基于网络教学资源的自主学习模式实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学校园内学生上网便捷快速,机械原理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十分丰富,如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6]、江苏科技大学课程建设与辅助教学平台[7]、第一视频教程网[8]等,为机械原理课程的自主学习模式探索奠定基础。同时,在学校课程建设与辅助教学平台上开设相应的同步网络教学班级,实现课上课下同步进行。随着基于网络教学资源的自主学习模式推广,学生对机械原理课程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步得到加强。

由于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时间、地点具有很大程度的自由,且学生对自主学习的效率存在差异,教师需做好前期引导和后期考核工作:每次课结束前,应明确下次课教学内容和对应的网络资源材料;每次课开始时,需通过提问、课堂练习等方法检查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效果,对共同存在的疑难问题要及时解释,强化理解。基于网络教学资源的自主学习模式,不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自主学习环节实际上是一次学习阶段,课堂提问与检测环节则是二次学习阶段,课后作业、答疑等环节则是三次学习阶段,三者具有一定的时间差,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论和吸收具有良好效果,尤其是课程教学。

(三)基于计算机和编程技术的项目式教学模式改革

项目式教学分为科技论文写作与课外大作业两类。在机械原理学科发展方向调研和文献查阅基础上,每位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如机械发展史、医疗机器人、生物机械、仿生机构、微小机械等,严格按照国家科技论文写作要求和规范撰写报告,包含题目、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论和参考文献等部分。

课外大作业是项目式教学的重点,引入计算机技术和Matlab软件进行机械原理课程课外大作业的解析法分析。课外大作业包括运动分析、力分析、连杆机构设计、凸轮轮廓曲线设计、齿轮轮廓曲线设计和速度波动调节这六种类型,要求全体学生自行分成3-4人一组,从六类大作业题目中分别选择三项,共同完成分析建模、编程求解、报告撰写、演示答辩等环节,各团队成员必须有明确的分工与协作,禁止以逸待劳现象。完成后要求提交大作业实践报告、Matlab程序源文件及分析建模的关键草稿纸等材料,实践报告应达到内容完整全面、字迹图标工整清晰、格式符合国家科技论文规范等要求,Matlab程序源文件应达到运行流畅、注释合理充分、格式整齐美观等要求。

项目式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答疑作用,实现科研基本思路和规范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和编程技术进行学习、研究的能力,为学生后继其他课程的学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至毕业后科研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或工程设计的良好习惯。

三、课程综合改革实践效果与注意事项

通过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在掌握课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上,学生的机构设计、综合、创新等专业能力和系统性工程意识、基本的科研素养得到显著提高,在后续的专业课程、第二课堂(如课外科技制作、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毕业设计等学习环节中充分发挥作用,尤其是第二课堂,机械类专业学生兴趣浓厚,积极主动,上手快,创意多,动手实践能力强。

由于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涉及内容体系、课堂教学、课内实验、课外大作业和期末考试以及相应的考核方法,存在面广、点多、工作量大等问题。为保证课程教学与考核方法综合改革实践的效果,应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一)学生的兴趣与投入。课程学时不断压缩,课堂教学时间越来越短,但教学内容与要求反而提高,而课余活动(尤其是网络普及带来的网络活动)不断丰富,导致学习时间减少。针对现状,必须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投入一定的课外时间用于课外学习,包括项目驱动式课外大作业、课外科技创新与制作等内容。

(二)教师的钻研与投入。目前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使职称评审、考核奖励等活动的科研成果要求不断提高,导致教师对教学的专研精神和精力投入不足,需从学校制度上做适当引导,如我校职称评审中的教学绿色通道和重金奖励的教学模范奖,将教学成绩、学生评价作为考核指标。

(三)课外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应用。课外学习的硬件资源包括场地(如开放教室、实验室、机房等)和慧鱼组合模型、常用工具、常规机床等设备设施;软件资源包括课外大作业的项目和本科生创新计划、机械设计创新大赛等活动。

四、结束语

为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层次上提高机械原理课程教学质量,进行了课程体系梳理、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构建有机统一的课程教学模块,实践基于慧鱼组合模型、网络教学资源、计算机和编程技术的新型教学方法,有效提高了学生知识水平、专业能力、工程意识和科研素养。

[ 注 释 ]

[1] 孙桓,陈作模,葛文杰.机械原理(第八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 于晓红,王小群,邱丽芳.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J].中国大学教学,2008(7):34-36.

[3] 赵京,赖德华,门淑贵.以认知学习理论指导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J].大学教育科学,2004(2):50-52.

[4] 陈文华,陈秀宁.“机械原理”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1(1):71-74.

[5] 于晓红,韩建友,邱丽芳,等.深化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5(4):25-26.

[6] http:// / details?uuid=8a833996-18ac928d-0118-ac9291e8-0636 / 2014-02-20.

第2篇

关键词:教材;教材内容;组织形式;编写模式

0引言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工科院校机械类及近机类各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对机械的概念有清楚的认识,掌握机构和通用零部件设计的基本知识和设计技能,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及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该课程实践性强,许多知识点都有一定的工程实际背景,对于没有工厂实践经验,缺少机械方面知识的学生而言,课程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而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资源,是学生系统地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平台。因此,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机械概念,尽快掌握机械设计基础方面的知识和设计能力,课程团队在积累多年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认真分析汲取其他高等院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面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精心编写了有特色,适用于机类、近机类专业的《机械设计基础》教材,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本教材在保持其原学科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前提下,在教材内容、组织形式、编写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改进。

1教材内容

应用型本科教育在于其“应用性”,为此,教材以机械设计为主线,从实际应用出发,着重介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内容;着重介绍公式建立的前提和意义,强调公式在工程设计中的实际应用,淡化计算公式的理论推导;强调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机械零部件设计部分,遵循零部件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失效形式—设计准则—材料选择—受力分析—强度计算—结构设计”的规律性加以介绍,使内容脉络更清晰,便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因为零部件设计最终结果要反映在零件图上,而目前较多的机械设计基础教材已将原有的零件工作图删除掉。为了使学生掌握标准、规范的零件工作图的表达,教材中对带传动、齿轮传动、轴等各典型零件的设计,都附有相应的最新国家标准的零件工作图示例。教材中还增设了结合工程实际应用的工程案例导入内容和课后阅读材料,即突出了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的结合,又开拓了学生的工程视野。

2教材组织形式

为了使学生对机械整体有个清楚的概念及认识,了解机械设计的一般过程,教材在机械零件设计部分,以项目为牵引、以设计为主线,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认识到分析表达,再到设计这样的思路来构建教材体系的。首先以典型机械—带式输送机为项目载体,让学生认识机械的全貌,然后围绕其结构组成逐一分解展开教学内容。将带式输送机分解,分析机器的结构组成,初步了解机器中的传动零件(带传动、齿轮传动等)、支承零件(轴、轴承)、联接件(螺纹联接、轴毂联接及联轴器和离合器)的作用及相互联系,然后再逐一分析各组成零部件的基本知识、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内容最终落在设计上,通过设计例题,系统地完成带式输送机从电动机的选择,到机器中各典型零部件的设计,将理论知识点穿插在项目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掌握整部机械的设计过程,也引导学生树立工程意识,增强实践能力,也便于理论教学和课程设计同步进行。对教材中的各种零部件及定位装置、装置、密封装置等的类型和特点等内容均以图表的形式清晰地列出,把零散的知识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使内容简明扼要、信息集中、条理清晰,便于不同结构间的区分比较。以往教材中的机构和零件结构都用简图形式表达,学生较难读懂其结构特点、工作原理等。本教材则大量采用了机构和零部件的三维实体图和实物照片图,其直观性较强,增强了学生对机构、机械、零部件的感性认识,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3教材编写模式

教材内容按模块设置。传统教材是以学科逻辑为基础组织教材知识结构的,本教材按照常用机构及其各通用零部件在机械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将全部内容归纳为机械设计基础知识、常用机构及其设计、机械动力学基础、机械传动设计总论、传动零件及其设计、支承件及其设计、联接件及其设计等7个模块。符合人们认识问题的一般规律,也使学生对常用机构及其各通用零部件在机械中的功用、类型的划分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做到主题明确、条理清晰。为了使学生了解各模块的主要教学内容及其在工程实际机械中的应用,在教材各模块的开篇,分别以蜂窝煤成型机、曲柄压力机、带式输送机等工程实际应用案例为教学导入,在认识机械的全貌及工作过程情况下引出模块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各模块教学内容结束后,还增设了项目实训大作业等内容,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及设计能力。在各章内容开始,安排有教学提纲和教学目标,使学生充分了解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以达到的教学要求。各章内容结束,还配有教学内容在工程实际中应用的阅读材料,以引导学生树立工程意识,拓宽工程视野。

4结束语

本教材编写本着知识化、项目化、应用化、工程化的理念,力求在原有教材基础上有所改进,使学生在使用本教材学习时易读、易懂,尽快掌握知识并应用知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及设计能力。通过在教学中对本教材的使用,感觉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苗淑杰,刘喜平.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李书环,等.《机械设计基础》教材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建议[J].天津农学院学报,2016(6).

第3篇

【关键词】机械设计技术基础;教学改革;模块化;理实一体化

《机械设计技术基础》即是一门技术基础课,也是能直接用于生产设计的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机械原理、常用机构,通用机械零部件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设计计算方法,设计步骤,分析解决机械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和各种实践教学手段,进行机械工程技术人员基本素质的训练,培养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为学生进入企业从事机械设计工作打下基础。

一、机械设计技术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公式多、图表多、选择系数多、标准规定多,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比较抽象,学生缺乏耐心和学习兴趣,使教学中存在着很大的难度。

2、理论性强、系统性强、实践性强、需要掌握的知识面广,学习难度大。

3、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机械工程设计人员要求高。不仅要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设计方法和步骤,还要了解材料的选择,毛坯制造,加工设备的选择,加工工艺的确定,生产组织方式及制造成本等。

4、随着教学的改革和课程体系的调整,课时越来越少,需要讲授的内容越来越多。有的职业院校把金属工艺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都融汇到机械设计技术基础一门课,知识点太多,使学生很难联系起来融汇贯通。

5、传统的教学方法,板书加幻灯片,讲完布置作业的教学方法很难适应教学的需要,传递的信息量少,学生被动接受,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对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有必要改进行改革。

二、机械设计技术基础教学方法改革措施

1、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以适用够用为原则。重点在机械传动,常用机构,通用机械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技术标准、加工工艺、材料选择、使用维护;掌握基本的设计原理、设计方法、设计步骤。删减那些过深、过时的理论推导和证明,高职培养的是技能型、适用型人才,没有必要把理论的推导,公式、定理的证明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应重点教会学生怎样实际运用这些基本理论、公式、定理、设计方法、技术标准、设计手册、技术资料来计算、查找、选择、确定所需要的参数;运用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来进行构思和结构设计,解决工程设计的实际问题,这样即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也能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2、改革传统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

课程设计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具体的机械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机械设计技术基础和其他相关课程知识进行机械设计的能力,训练学生查阅标准、规范、手册和相关技术资料的能力。将原来理论教学结束后两周的课程设计溶入到理论教学的各个模块中。第一堂课就给学生下达《课程设计任务书》,使学生明白这门课学习后要完成的具体设计任务。以带式输送机减速器课程设计为主线,每一个模块给学生下达一个《学生工作任务书》,使学生知道这个模块学习后要完成减速器的哪部分的计算和设计,让学生带着工作任务去学习,把课程设计大量的设计计算工作分解到整个学期,学了就用,边学边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训练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课程学习结束的同时完成相应的课程设计任务。

课程设计完成后,让学生把自己的设计拿来进行分组讨论,讲述自己的设计思路、设计方法、设计的特点,主要参数的确定,工程图的表达,相互之间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找出不足,进行完善,提高学生设计能力和设计水平。

3、采用模块化教学

打破教材章节的限制,把培养目标相同的相关的教学内容集中到一个模块,每一个模块都有培养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培养目标明确化。每一个模块配一个《学生工作任务书》使学生知道这个模块学习后要完成的工作任务,让学生目标明确,有的放矢的进行学习。例如在学习带传动这个模块时,把电动机的选择加入进去,因为电机的动力往往是通过皮带轮和联轴器来连接输出装置输出的,《学生工作任务书》要求学生学习这个模块后,计算带式输送机减速器需要的输入功率,分配各级传动的传动比,确定电机转速,根据功率和电机转速选择电动机,V型带型号及数量的确定,带轮的结构形状和尺寸的确定,带轮工程图的设计。

4、改革教学手段,加强实验教学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改善教学效果。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利用各种软件进行多媒体课件开发,如利用Flash软件开发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高质量课件,模拟演示四杆机构的运动过程,知识容量大,内容充实,生动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利用实物、模型进行课堂演示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利用机原机零实验室和实训车间让学生参观了解各种机构的运动形式和特点及通用机械零件的结构;在齿轮传动模块学习时,让学生进行减速器的拆装和测绘,使学生对齿轮传动的特点、标准中心距、齿轮侧隙、顶隙更充分的理解;在学习通用机械零部件的过程中,安排学生进行一周的普通机械加工实习,加深学生对机械零件结构和加工工艺的了解;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机械设计为线索,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目标,提高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5、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敬业精神

工程设计的目的是生产应用,设计时必须注重实用性和经济性,设计人员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因此要把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即注重知识的学习又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教师要不断地创新、总结和完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和岗位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机械基础与结构设计 重庆大学出版社.

第4篇

哲学认为,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它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又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从认识论的观点出发,人们总是从简单的个体出发,逐步到比较复杂的整体,也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针对该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加强直观教学,应采用以下几个方法。

(一)采用实物进行直观教学

剖解其部件及零件,使学生知道其内部结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逐渐提高其操作技能和技巧。例如讲解排水设备的水泵时,教师以单级水泵为例,把水泵拆卸成零部件,使他们知道排水设备主要由水泵主体、电动机、起动设备、管路、管路附件及仪表等组成,并分别讲解各部件的作用,克服学生的神秘感,从而达到提高学习兴趣的目的。排水设备中,水泵是它的核心部件,在进行拆卸,了解其构造后,再讲水泵的工作原理,使学生加深了理解,为以后的操作练习打下一定的基础。其它如矿井通风设备、矿井压气设备,如有可能也可采用直观教学方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达到教学目标

对于《煤矿机械》课程中的提升设备、煤矿采掘运输设备来说,不可能把这些大型机械设备统统搬到课堂上,这就要求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相关机械的运行状况,制成教学片,放映给学生看,使其有直观的感性知识,再进行理性剖析,效果肯定好些。在进行电化教学前,教师应先引导学生预习教材内容使他们对所学教材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其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可以边讲解,边看教学录像;也可以先看录像,然后进行归纳剖析,至于采取哪种可行的方法,一是针对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二是针对班级学生的整体状况而定。在观看教学录像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座谈讨论,使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谈其收获体会。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又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在座谈发言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教师可根据所学知识和学生接受状况,给予启发或解释,使问题迎刃而解。

(三)加强实习教学,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技巧

实习教学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本专业工种学生应掌握的实际操作技能和技巧要求,在校外、校内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的一种教学方法。针对《煤矿机械》教材内容较多的特征,实习教学可以集中安排,也可以分散安排,只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技巧就行。安排实习教学计划时,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所谓基本操作技能主要是指机械设备的维修知识,即小、中维修知识。这对于了解机械设备的技能、运行状况很重要。就好比汽车司机一样,只会开车而不会维修、保养是不行的。另外在安排实习教学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人数多少,实习内容的多少,安排轮换实习,使学生对各种设备都有一定的了解,为适应以后工作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教师既要重视学生对机械设备操作技能和技巧的学习,又要重视对学生劳动观点,团队协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同时作为教师,要与实习单位、实习师傅保持联系,及时掌握实习学生的动态,针对情况进行个别教学,促进他们切实掌握应该学到的实习知识和本领。

二、加强理论教学,提高学生驾驭知识的使用能力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但切不可忘记,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意识的反作用也是特别大的。当一个弱小的国家、民族受到外敌侵略时,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可以使他们团结起来,奋起反击外国侵略者取得胜利,这在中外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同样,理论对于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也在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无论是基础课程、技术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必须重视理论教学,增强学生的意识,加强知识的学习,从而提高他们驾驭知识的能力。

(一)复习与集中辅导相结合,掌握与课程相关的基本知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从心理学角度讲,人们学过的知识有46.2%的遗忘特征,多次地复习,使其重新认知,才能达到理解和记忆。对于制图和电工学基本知识,以能看懂图纸与电工使用方法为主,对于涉及水力学基本知识,本课程应用较多,则集中进行辅导,讲清知识要点,辅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增强记忆。对于个别差的学生,伴之以个别辅导,使学生掌握其知识要点和使用方法。

(二)抓住教材重点,讲清机械设备的构造特点和工作原理、使用方法

本课程涉及机械设备较多,在讲解构造特点和工作原理时,先讲清设备构造中元件组成及作用,有条件的学校,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其次讲解设备的工作原理,使学生更深一步了解和把握知识内涵。再次,最好结合实物,讲解设备的使用方法,使其会用知识解决相关问题。还可采用请有实践经验的师傅讲维修与设备保养知识的方式,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前边所提及本课程机械设备较多,教师在讲解时不能采取同一教学模式,避免形式过于呆板,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其原因在于各种设备肯定有自己的特点,教师要驾驭知识的领空权,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方法新颖多变,激发学生兴趣达到教学目标。

(三)采取归纳总结教学方法,使教材知识化、系统化

同志说过:“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使其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提高,有所前进。”按照教学环节,教师对于每节课都要总结,一是归纳本课所讲知识重点、难点,使学生掌握知识内容;二是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或错误,以利于改进教学工作。这里所提及的总结归纳,是指对每一种机械设备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使用方法进行系统的概括,理顺各知识点的联系,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在全课程讲完以后,可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找出其共同性,提出不同性,借以达到全面深刻记忆,了解知识含义的目的。这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又是向学生讲解了辩证的学习方法。

(四)把知识的运用方法教给学生,提高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

主席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无论是讲解理论知识,还是讲实际操作知识,都要力求用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使用问题,使他们逐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解离心式水泵的工作原理时,水泵启动前,首先用水注满泵腔及吸水管,它的原因就是造成近似真空,减小大气压强,才能流速升高。同样,如果底阀漏水,开启水泵依然抽不上来水,也是同样的原因。在整个教材中像这样的知识点比比皆是。只要教师留心探讨,对教学效果是有帮助的。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点,教给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是很有益处的。

第5篇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进行学习.教学中可以通过分析和比较,研究各种各样管理经验,从中抽象出一般性的结论和原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教师采取机械安全案例、现场事故案例教学,可以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生动的案例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内容生动形象,条理清晰,使学生从安全知识角度出发,明确知识点间承接递进关系.机械安全工程课程的知识点和安全要素分成普讲和精讲,普讲的内容是机械安全工程的基本理论,精讲内容是经常发生事故或事故后果较严重的机械设备或部件,通过“基础机械知识+实际操作+事故隐患+视频演示+案例分析+自由讨论+对策措施”七个阶段,使知识的讲解主次有序,条理清晰,便于记忆.

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依托课件演示展示机械安全工程课程图片及结构图形,播放该机械设备的操作视频,将新的机械设备展现给学生,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清晰简明的讲解,满足机械安全工程课程教学的需要.多媒体教学要与传统授课方式结合,将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做成课件,减少教学中板书的书写时间.多媒体课件要准确充分地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做到多媒体课件来源于课本,高于课本,避免照本宣科.多媒体课件要体现实用性、艺术性、交互性的特点,要有扩展性,以利于课件的后期扩充和修改[5].

平等式课堂教学

教育作为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其本质便是人与人的交往,只是在交往的过程中涵盖了教与学的过程,平等的交流才会让交流的主体彼此接纳,彼此敞开心扉[6].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我学习;教师充当引导者,学生充当知识的探究者,参与教学过程,使知识理解更容易,记忆更深刻;要创设趣味性课堂,准备一些实体模型,用贴近生活的故事或者问题引入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讨论,在互动氛围中学习.如在压力机原理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动画形式引出传动原理问题,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更容易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

增设课堂习题练习环节

习题练习的目的是使学生明其理、知其用.在课堂教学中增加练习,给学生独立演练的机会,让学生消化和理解;教师通过考察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习题设计可考虑加入机械设备现场实际问题,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引入口试识图考试

考试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必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概念、理论和方法的理解程度.口试和笔试相结合的方式能更好地考查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能力.口试是教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学生现场作答,多以图形题为主;笔试以客观题为主.考试内容主要是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应用能力,突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口试与笔试成绩比例分为4∶6.

第6篇

摘 要:电力拖动控制线路故障排除是维修电工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是学习生产机械电气控制线路的基础。本文根据多年的实际教学经验,总结出三步快速故障排除方法。

关键词 :电力拖动控制线路故障排除 原理图分析 故障分析 三步快速测量法

电力拖动控制线路故障排除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是学习生产机械电气控制线路的基础。无论多复杂的线路,都是由基本控制线路组合而成的,因此学生必须牢牢掌握常见的基本控制线路,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一、掌握原理图的绘制及动作原理的分析

电气原理图能充分表达电气设备和电器的用途、作用及线路的工作原理,是电气线路安装、调试和维修的理论依据。学生能否在初学的过程中激发出学习兴趣,关系到整个课程教学的成败。因此在学生初学电力拖动时,我们要对简单的电路进行详细讲解,对每个电器元件在线路中的作用、用途、选用以及结构技术参数做详细的讲解。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绘制电路原理图、写出动作原理、绘制接线图等的能力。接线练习是重点,要花费时间,放慢教学进度,紧紧抓牢每个环节;要保证人人过关,各个击破,然后再进行下一个电路的练习。同样,放慢教学进度,仔细学习每个知识点,每位学生都要在老师面前背诵讲述一遍,保证做到不放弃每位学生。如此方法练习3~5个图,就能保证所有学生对电气控制线路原理图绘制、分析、安装接线内容的掌握得心应手。后续内容就可以加快教学进度,多学多练。

二、故障排除练习

1.用试验法观察故障现象,初步判定故障范围

在不扩大故障范围,不损坏电气设备和机械设备的前提下,对线路进行通电试验。通过观察电气设备和电器元件的动作是否正常、控制环节的动作程序是否符合要求,根据分析电气原理图初步确定故障发生的大致部位或回路。这就要求熟练掌握电气原理图的分析技能。

2.用逻辑分析法缩小故障范围

根据电气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控制环节的动作程序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结合故障现象做具体分析,缩小故障范围,这样特别适合对复杂线路的故障检查。这也要求熟练掌握电气原理图分析技能。

3.用测量法三步快速确定故障点

利用电工工具和仪表对线路进行带电或断电测量。常用的方法有电压测量法和电阻测量法。测量方法很重要,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总结出能快速排除电气控制线路故障的方法,只要三步就能确定故障点。下面以“具有过载保护的正转控制线路为例”,以电阻法测量说明。

例:如下图所示,故障现象是:合上QF,按下SB2时KM不吸合。

根据故障现象,依据下面的电气原理图,用逻辑分析法确定故障范围缩小在第一回路中。以万用表作为测量工具。

第一步,用万用表(R×100)挡测量熔断器前L1-3号线之间电阻,万用表通(回零)说明L1-3号线之间无故障。若不通再测L1-2号线,若不通再测L1-1号线,直至找到故障点。

第二步,测L2-4号线,若有阻值则无故障,若无阻值再测L2-0号线,直至测到故障点。

第三步,若L1-3号线和L2-4号线无故障,则故障点就确定在SB2按钮上。

总之,以启动按钮为分界点,或以常开触点为分界点,先在上面测量一下,后在下面测一下,再在中间测一下,故障点就能确定。以此类推复杂电路也是如此,这样故障排除要快得多。

主电路排除故障也是如此,以接触器主触点为分界点,主触点上部分进线端前用电压法测量,三相均为380V,则以上无故障;主触点下部分出线端用电阻法测量会更安全些,同样也是三步就能找到故障点。这样反复多练,相信练得多,见得多,准确率就高。在实际维修工作中,同一种故障现象,发生的部位不同,现象也不一定相同。因此,我们在采用以上介绍的步骤和方法时,不能生搬硬套,而应按不同的情况灵活运用,妥善处理。

三、善于介绍新知识,注意总结经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低压电器的新品种、新规格不断增加,产品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向学生介绍一些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便于加深理解。在故障排除后,要求学生做好记录,并及时总结经验,与他人交流。

第7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模式 微课 机械基础

一、翻转课堂模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手机、网络等与我们的工作、生活联系更加密切。学校的教学模式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般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内容,然后学生课下完成作业。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则不同,它是教师给学生提供微课视频或课件让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教师提问检查,并解答学生的疑难和不懂之处。课堂由以前的教师讲授、学生练习变成了教师学生交流、探讨的平台。该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微课主要是针对某门课程的内容要点或教学活动制作的学生学习资源,主要以教学视频为载体,可以随时随地点击观看。微课着重于某个知识要点,视频的录制时间控制在五分钟以内。讲解的内容要抓住关键问题,讲清重点、难点。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观看视频进行学习,不受时间地点约束。

翻转课堂以微课为前提,微课是翻转课堂的基础。翻转课堂以微课作为知识载体,在课前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进行知识的预习。在课堂上,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人人参与,协作探究。这种模式激发了学习的动力,提高了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发现,真正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

笔者在此以机械基础课中齿轮传动这一教学内容为例,阐述如何在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应用。

机械基础是机械类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在机械课程中处于重要地位。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程的作用是使学生了解机械原理初步知识,熟悉相关的国家标准,掌握常用机构,零件,液压传动的工作原理,并能对一般的机械传动系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计算。

机械基础这门课的 知识点相对其他课程来说,比较多且很分散。这门课与实际生产联系比较密切,有些内容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很抽象,在课堂上很多东西很难理解。这就需要学生在课下多观察实物,理论联系实际,能够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变成形象直^的物体。

1.教学内容分析

机械基础这门课是关于机械综合知识原理和运用的基础课。齿轮传动是机械基础课中关于机械传动的重要内容之一,齿轮传动是常用机构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类传动。学习了本课内容后,学生知道了齿轮传动的基本知识及计算等,为后面学习其他的机械传动提供理论方法依据,并且为以后学习机械设计打下扎实基础。

齿轮传动这部分内容与生产实际联系较大,需要根据公式进行相关的工程技术计算,而直齿圆柱齿轮应用最为广泛,因此,把直齿圆柱齿轮的参数和计算作为教学重点,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教学难点。要让学生做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学会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达到学以致用。

2.教学流程设计及评析

首先是课前三环节。

(1)设计导学案。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备课写教案,并给学生制定自主学习任务单。导学案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依据,给学生的学习指明正确的方向。

①学习目标:熟悉齿轮传动的类型及应用,理解渐开线齿廓的形成,掌握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及尺寸计算。

②学习内容:齿轮传动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概念,传动的类型及其传动特点,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齿轮有关的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

③学习任务:仔细认真阅读自主学习任务单,掌握重点,观看微课视频,完成相应的练习题,做好课前学习。

(2)教师录制教学视频。根据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录制了三个微课视频:齿轮传动在生产、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渐开线齿廓的形成过程,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的介绍

(3)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课下观看视频后,对视频中不懂的地方或有疑问的方面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来。另外,学生要根据教师给出的导学案的内容进行课前学习,以巩固知识并发现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布置学生课前练习的题目数量、难易要求、达到的目标等,让学生完成旧知识的巩固复习和新知识的提前预习。学生可以在家、在校,随时随地观看视频进行学习。教师学生之间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等方式进行书面留言、语音交流、视频交流等。同学之间也可以讨论交流,互动解答。

其次是课堂四步骤。学生课前对知识已经预习,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内化,真正掌握学习内容。

第一,检查提问。教师首先检测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情况。检测的目的主要是查看学生课前预习掌握的情况。对于学生的表现,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第二,合作探究。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个任务。这些任务要比课前学习难度大一点,让学生感觉只靠课前的努力还不够,需要更加关注于课堂的学习。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对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交流、合作、互助、探究。

第三,成果展示。讨论结束后,让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展示本小组的学习成果,并进行讲解。成果展示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对新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第四,评价总结。课堂任务结束后,学生应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调整心理状态,以饱满的热情进行后续的学习。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由教师评价、同学评价、自我评价三部分构成。

最后是课后工作。课堂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在课上的问题进行总结整理,并将学生前期完成的电子任务书整理后,上传至班级群进行资源共享,以便学生随时查看学习。

三、关于翻转课堂的思考

第一,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学生不用跟着教师的节奏来学习,可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翻转课堂,有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探讨、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三,翻转课堂不同于传统教学,要求教师除了具备一般的教学能力,还要有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教育技术能力。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微课视频,设计课前预习问题、课堂的引导性问题。

第四,翻转课堂有一定的优点,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是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教师对于学生的课前学习缺乏监管,学生是否能独立认真地学习,思考问题是否真正动脑,作业是否是自己完成的等教师不能掌握的实际情况。这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以保证教学的顺利实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第8篇

【关 键 词】 课程建设;机械基础;教材开发

《机械基础》是一门从基础课程向专业课程过渡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的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到该课程能否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机械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中,课程建设小组教师,熟悉本课程内容,在教研活动中与基础课教师、专业课程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探讨,充分了解涉及的前段和后继课程,对将要教授专业的所有课程进行了比较清晰的系统了解。结合企业调研中,工程机械技术人员的建议,与兄弟院校合作,于2012年8月由人民交通出版社编制出版了这一本,不需增减,可以直接用来授课的一本新颖教材《机械基础》(图解全彩版)。现将教材的研发过程简单记录。

一、《机械基础》教材编写思路

教材研发思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 抓住学生兴趣点。从实例出发。始终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在每个章节中注重生产和生活实例结合。要多用“图解”,“图片+简要的文字说明”是最好的表达方式。

2. 编排顺序,根据多年教学,讲解中,按照从小到大:连接(零件)――机构――传动-轴系(零部件)――最后总体装配:减速器(机器);由浅到深:机械零件的结构、特点、应用――机械零件的精度与技术测量;由动到静:由机械部分到材料部分,学生在理解上可以更好的由直观到主观,由易到难,学生在学习中更容易接受,不会产生畏难情绪。

3. 简化原理阐述,剔除无用的陈旧内容和繁冗计算。讲究针对性、实用性和直观性。

4. 教、学、做有机结合。工作过程和认识过程兼顾,突出科学性和实用性。理论部分建议采用“行动导向教学”,结合多媒体教学,同时与操作部分、练习部分有机结合, 真正做到“做中学,练中学,学中做”,学以致用。

5. 难点部分:“机械零件的精度”,与操作部分“常用量具测量”有机结合,可以有效克服难点。

6. 保留简单计算:齿轮尺寸计算和定轴轮系传动比计算。针对学生实际,建议有效利用行动导向教学,用大量实例和相互学习及评价,在课堂内完成。

7. 每个单元的主体内容要求,具体参见教材编排大纲。

8. 对课后作业,精选基本知识点对应练习,真正做到以题巩固,学以致用。

二、《机械基础》教材编写过程

(一)前期调研

课题组多次召开教学研讨会,课题组成员、《机械基础》任课教师、基础课教师、专业课程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探讨,充分了解《机械基础》涉及的前段和后继课程,对将要教授专业的所有课程进行了比较清晰的系统了解,对相关知识点进行专业论证。课题组成员利用假期,深入企业工厂一线进行实地考察,结合企业调研中,工程机械技术人员的建议,及对毕业学生的调查,做出初步的教材编写大纲。机械基础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如下:

前期课程:

1. 《数学》为《机械基础》课程支撑的主要是基本计算能力、一些常用字母概念及单位应用能力。

2. 《机械制图》为《机械基础》课程支撑的主要是基本识图能力。

后期课程:

1. 《机械加工技术》需要《机械基础》课程支撑的主要能力是:尺寸精度、配合精度、几何精度的相关基本概念,相关的技术标准。游标卡尺测内、外径检验孔轴零件的尺寸精度和配合精度。外径千分尺测外径检验轴零件的尺寸精度。

金属材料的性能、黑色金属材料、有色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等各类材料的分类和牌号,各类材料性能和实际应用,了解钢热处理的基本形式。

2. 《内燃机构造与维修》需要《机械基础》课程支撑的主要能力是:螺纹零件、键、销、联轴器和离合器等常用连接零部件及连接方法的特点、类型及适用场合,相关标准及选用方法。

平面四杆机构、凸轮机构等机构的组成、工作原理。

3. 《底盘构造与维修》需要《机械基础》课程支撑的主要能力是:螺纹零件、键、销、联轴器和离合器等常用连接零部件及连接方法的特点、类型及适用场合,相关标准及选用方法。

平面四杆机构等机构的组成、工作原理。

齿轮传动、蜗杆传动、齿轮系、减速器、等传动的组成、工作原理、分类;齿轮传动、蜗杆传动、定轴齿轮系的传动比计算及简单选用方法;减速器的结构及简单拆装。

4. 《液压与液力》需要《机械基础》课程支撑的主要知识点是:齿轮传动的组成、工作原理;力学基础知识。

5. 《工程机械驾驶》需要《机械基础》课程支撑的主要能力是:螺纹零件、键、销、联轴器和离合器等常用连接零部件及连接方法的特点、类型及适用场合,相关标准及选用方法。

平面四杆机构、凸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等各类机构的组成、工作原理;各类机构的特点和生产生活应用实例;各类机构的工作运行情况;各类机构的组成构件的常用材料和结构。

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齿轮系、减速器、螺旋传动等各类常用传动的组成、工作原理、分类;各类常用传动的传动特点和生产生活应用实例。

6. 《土方机械》需要《机械基础》课程支撑的主要能力是:联轴器和离合器等常用连接零部件及连接方法的特点、类型及适用场合,相关标准及选用方法。

平面四杆机构、凸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等各类机构的组成、工作原理;各类机构的特点和生产生活应用实例;各类机构的工作运行情况;各类机构的组成构件的常用材料和结构。

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齿轮系、减速器、等常用传动的组成、工作原理、分类;各类常用传动的传动特点和生产生活应用实例;各类常用传动的失效形式、基本加工方法、组成传动的零构件的材料与结构;减速器的结构及简单拆装。

轴及轴承的分类、结构、材料、型号,轴系零件的定位方式。

7. 《桥隧机械》需要《机械基础》课程支撑的主要能力是:联轴器和离合器等常用连接零部件及连接方法的特点、类型及适用场合,相关标准及选用方法。

平面四杆机构、凸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等各类机构的组成、工作原理;各类机构的特点和生产生活应用实例;各类机构的工作运行情况;各类机构的组成构件的常用材料和结构。

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齿轮系、减速器、等常用传动的组成、工作原理、分类;各类常用传动的传动特点和生产生活应用实例;各类常用传动的失效形式、基本加工方法、组成传动的零构件的材料与结构;减速器的结构及简单拆装。

轴及轴承的分类、结构、材料、型号,轴系零件的定位方式。

(二)教材编写研讨会

2011年12月17~18日,人民交通出版设在北京召开教材编写研讨会第一次会议,课题组负责人蒋丹与会。会议主要议题:

(1)研讨、贯彻新时期教材开发指导思想,以此为基础展开教材编写工作;

(2)汇报、讨论课程大纲及编写思路,修订和完善编写方案;

(3)确定编写分工及进度计划。在会上,与参编兄弟院校教师认真讨论课题组的编写思路与大纲,进行修订,定出《机械基础》教材编排大纲。并初步定出各个单元编写教师名单。

(三)教材编写、统稿、定稿、出版

2011年12月~2012年5月,由人民交通出版社牵领,主编蒋丹教师于2012年1月给出示范章节,并制定出计划,发放各参编院校。几个月内,主编教师与参编教师,频繁交流,积极沟通,编著教师积极、认真、敬业,用严谨的治学态度、准确的专业知识,在最短的时间内于2012年5月初完成各个章节的初稿。刘宏亮、王振华两位主审认真审阅,主编教师在一个月内顺利完成核实、校正,于2012年5月正式交稿。《机械基础》(图解全彩版)于2012年8月由人民交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三、《机械基础》教材编排和学时建议分配

为方便各个专业学习,将教学内容模块化,分为除绪论外七大单元:连接、常用机构、机械传动、轴系零部件、机械零件的精度与技术测量、工程材料、力学。其中将“机械零件的精度与技术测量”“工程材料”和“力学”部分划为带“*”部分,各个学校、不同专业,可以视具体情况灵活选用。建议安排50~80学时进行教学。带“*”单元内容,为各个专业、学校视实际情况灵活选学内容。

【参考文献】

[1] 东北工学院《机械基础》编写组. 机械基础[M].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78.

第9篇

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机械工程材料》是我院机械类和近机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能够掌握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种类、成分、组织、性能及改性方法等,具备正确选材和工艺分析的能力,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从事机械设计及制造工作奠定基础。该课程涵盖的内容较多,包含工程力学、金属学、热处理原理及工艺、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等多门学科的知识;课程特点是概念多且比较抽象,内容广且比较分散,理论性和实践性强。在学生整个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不论是设计方面,还是成型、制造、工艺方面,无不涉及到“材料”这一实际对象。《机械工程材料》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技能。然而,不论培养计划制定得多么规范,教学大纲编制得多么合理,教材选择得多么适当,对于在校学生来说,课堂学多数是被动的。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被动性,主要是因为课程学习过程不是为有了问题寻找答案,而是为了将来遇到问题能够找到答案。因此,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常常会因为没有动力而失去学习兴趣。那么,在课堂上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成了承担课程的每一位老师面对的实际问题。我总结该课程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教学心得,与同仁讨论。

二、关键的第一节课

第一节课必须交代清楚课程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和方法。对于《机械工程材料》,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今后在设计中合理地选材,能够针对设计对象的材料合理地安排成型工艺或加工工艺。正如课文前言中所描述的:机械工程材料是用于制造各类机械零件、构件的材料和在机械制造过程中所应用的工艺材料。合理选择材料或合理安排材料工艺的基础就是必须掌握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纵观机械工程材料所囊括的内容,可知该课程具有“三多一少”的特点,即概念定义多(涉及概念定义300多个),原理规律多(涉及原理规律几十个),内容头绪多(含金属学与热处理工艺、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等),理论计算少(除相对量计算外,基本没有计算的内容),另外该课程大量涉及材料的微观结构,内容抽象、繁杂。[1]目标清晰,内容繁杂,要求我们必须提出学习要求和方法,要求一:课后必须布置预习内容,学生必须预习,这样老师在讲课时会避免一味“灌”,多数时间可以用来解疑;要求二:课后必须独立完成布置的思考题,加深知识的理解和消化;要求三:课后要结合前期所学的课程或生活中的实际机械来思考问题。第一节课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急迫性或学习兴趣,而不是让学生感觉课程繁难、复杂。所以在交代上述相关事宜时不要就一个问题说得太多。可以联系现实社会中的一些具体的实际例子,突出课程在创造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突出课程在个人成才方面的重要性,突出课程在自我发展中的重要性,要让学生产生一种学好课程的冲动。另外,利用“第一堂课”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最后,通过提出明确的要求,促进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三、精心调整教学方法

调整教学方法的目的就是要形成“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以教师引导和指导为辅”的教学课堂。课堂教学中经常用到讲授法、演示法、提问法。对于《机械工程材料》课程,课堂中单一应用上述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明显不好。讲授法和演示法均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听讲,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时间不足,学习兴趣不高,实践中证明课堂教学效果不良;提问法虽然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传授知识效率不高,知识的系统性及完整性传授不易实现。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课堂教学都应该有呈示—对话—指导这样的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自觉接受新领域的新概念、新术语,理解性地记忆某些原理及原则条例,结合实例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自己找答案或符合原则的理由。对于知识背景、难点、重点、特殊的技巧、知识的总结与归纳,教师要给予必要的讲解和指导。但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最终目的是要解决学习者自觉接受新知识,掌握并学会灵活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达到教与学的最佳效果,应采用灵活多样的“综合性”教学方法。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分析和总结了以前所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之特点和效果,归纳出一种“演示—再阅读—提问—讨论—启发—归纳”的教学方法。该方法旨在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便捷效果,展示相关知识点,节约板书时间,让位于学生快速再阅读课文中有关内容,最后通过教师引导,提出问题,讨论概念或新术语的关键词或知识点,进而进行互动、启发、解释,以接受、消化、理解和记忆知识,利用课件展示实例应用知识,然后归纳总结,以达到所学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该方法的设立,延续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但将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主,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快速阅读促使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提问、讨论、启发进行互动,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果,通过归纳总结,使学生有效掌握当堂课的内容。

四、精心设计教案

上述综合性教学方法的应用关键在于课程教案的设计。设计教案时,不同的内容可采用不同的的形式。对于概念或术语之内容,教案设计如图1所示的“凝固”。学生阅读课文,提问概念的关键词,启发、讨论、归纳。譬如不同结构的物质:晶体在凝固时为何称其为“结晶”?其影响因素是什么?晶体类物质和非晶体类物质从液态转变为固态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对上诉问题进行思考,以形成急于寻找答案的动力,激发学习兴趣。

五、其他措施

(一)学习方法的指导

“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人以渔,惠其一世”。教师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如温故而知新,注意课程知识的前后连贯,以及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对知识消化的重要性,知识的熟练对实际问题的关键,等等。基本知识不熟练,面对实际问题可能就无从下手。另外,还应结合适当的工程实践来串联知识,应用知识。

(二)适当的激励和批评

大学生仍然是学生,对于学习态度(包括上课迟到早退,听课精力不集中,作业不认真)不好的学生,必须予以恰当适度的批评,并关注他们。对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提高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激励。“关注”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第10篇

关键词:物理中考;试题;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8)03(S)-0014-3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物理试题具有毕业和升学考试双重功能。泉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物理命题力图促进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为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的发展服务;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命题力求符合教育部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试题的命制着重有利于在泉州普及高中教育,淡化试卷的选拨功能,体现义务

教育阶段物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1 对试题功能的反思

考试指导思想:有利于引导物理新课程的实施,全面落实“课程标准”所设定的目标;有利于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物理课程的学业水平;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体现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理念。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立足于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注意将基本知识与技能放在真实生动的情境中进行考查,强调了灵活地运用基本知识进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在立意、选材、呈现等方面努力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内容注重相关学科的基本核心内容与基本能力的考查,关注学科思想与方法,在加强“双基”考查的同时,重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积极探索新的试题题型,合理地设置适量的体现开放、应用、处理信息、实验操作等类型的试题;加强与社会生活、学生经验的联系,增强问题的真实性和情境性,重视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提出、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收集、整合运用信息的能力,体现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导向。

2 对试题难度控制的反思

为了推进素质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考的试题难度必须得到较为科学的控制,试题的总体难度分布应当合理,应当适合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使之具有一定的区分度。适当降低中考物理试题的难度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般认为0.55~0.65是选择性难度,0.70~0.85是水平考核难度。目前泉州市中考物理淡化选拨与甄别的功能,试题的难度值设定在0.7左右,试题易中难的比例为8∶1∶1。仅在高分段适当增加区分度,并力图使试题难度与两种考试功能(水平考试、选拔考试)相一致,以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注意由易而难的梯度。

命题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学习现状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力求降低试题的难度,突出重点知识的考查,力求80%以上的试题的难度值大于0.75,编制适当的试题,杜绝偏题、怪题,减少繁难计算,考查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确保80%的基础上,力争稳中有变,新而不难,在试题中体现新课程理念,加强对开放试题、科学探究试题的考查,加强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学会科学探究,为初中物理教学提供一定的导向,在试题中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加强了试卷的审查工作,认真负责,从科学理论、语言文字和技术层面上加强规范,减少错误的发生。试卷的结构力求科学、简约、合理。

3 试题的题量与履盖面的反思

如何把握试题对知识点的覆盖率是中考命题的一个难点。为了提高试卷的信度与效度,应当保持适当的知识点覆盖率。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关于知识和技能层次的划分,对考查范围的覆盖情况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我们注意到,如果太高的试题覆盖面,则可能变成要求学生要有较快的答题速度,从而导致在平时的教学中机械训练增多,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还要注意到不能刻意为回避教师的猜题而出偏、难、怪题,避免加重教师和学生的负担。

因此不能单纯强调知识的覆盖率,而应突出对简单的物理学思想方法和能力的考查。对覆盖面的要求是“理解”的内容覆盖面应高些,而要求“知道”的内容覆盖面可以低些。提高覆盖率有助于降低题难度,全面考查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在某些知识内容上挖得太深。但又不能盲目提高覆盖率,将平时的教学引向“题海战术”。应有所侧重,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与综合,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4 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的反思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学核心、基础内容。初中物理毕业升学考试重视考查对物理基本概念和原理、定律和公式的识记、理解,又重视考查运用物理概念和原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避免出现机械性记忆的题目,将物理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放在真实、生动、具体的情景下进行考查,而且往往是将多个知识点融合在一起,要求同学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此类题难度不大,但是情景性强,涉及面广,不仅能较好地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能让同学们在解题的过程中体味成就感,意识到“学科学、用科学”的重要性。因此在复习阶段同学们必须要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复习中除了要知道概念、规律外,还要知道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发现过程;对于重要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理解和应用,避免靠简单机械记忆的方法学习物理;要注意知识的拓宽和横向联系。

5 对科学探究能力考查的反思

物理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积,而是含有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研究的思想等。因此在考查学生时,还关注学生关于“过程与方法”培养目标的实现,考查学生实际的探究能力。加强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考查的内容应涉及到科学探究的各个要素,这将引导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物理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是组成内容标准的两个部分。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因此,科学探究是初中物理毕业升学考试的一个重要考查内容。由于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物理中考既可以对包含所有要素的探究过程进行评价,也可以只对探究过程中的某一个或几个要素进行评价。

探究设计题型编制的目的是考查学生进行实际探究的设计能力,主要考查探究办法的设计过程。通常此类题型注重过程而不过份对结果进行探讨,有的涉及探究课题所运用的主要科学研究方法;探究各个要素及其操作方法,如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要素中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和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等。选择有探究价值的科学问题设置情境,考查学生提出猜想的能力,能导向教学真正关注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有机会体验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是教学的基本任务。开放性、探索性和创新性的科学探究试题给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自由想象、自主发挥、自主探索的空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对推进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

6 泉州物理中考对教学的启示

(1)认真学习物理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树立科学教学的新理念,必须充分地认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运用现代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2)加强对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物理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是学好物理的基础,在教学中,要注意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本质特征,要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验观察、分析和总结中形成物理要领和物理规律的能力。加强对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能力的基础。教材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蓝本”,要用好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基础与示范作用。教学中不但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教材的各个局部知识按照一定的观点和方法组织成整体,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同时,还要注意知识的发生过程的教学,特别要重视有关原理、法则、定理和公式的提炼和推导过程,例题的求解过程的教学,学生的素质和技能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3)重视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科学是物理课程改革的方向,在教学中应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通过熟悉的自然现象理解所学的物理规律,学会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现象。

第11篇

一、提供实践操作环节,创造应用性教学情境

学生学习汽车机械基础仅是从书本到书本,所做习题也只是编者精心设计的,对知识点的掌握只是停留在某些形式训练上,或属纯理论方面考核上,淹没了其应用特性,学生学起来感到枯燥、乏味,摧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来源于实践,应逐步教会学生联系日常生活和专业工种中的具体实例,创造应用情境,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述普通螺旋传动应用方式时,针对螺母与螺杆之间四种相对运动关系时,不妨带学生走进实习工厂,让学生亲自操作一下台虎钳、机床工作台等,让他们亲身体验一下,以增加印象。在轮系传动中,有关变速级数的计算较为复杂,部分学生对一些变速机构不够熟悉,特别是常用的双联或三联滑移齿轮及塔齿轮(即罗通机构)的变速原理不够清晰,为此,可以将学生领到汽车维修实习车间,让学生自己换档,逐一操作,验证计算结果。

二、结合模型教学途径,培养应用性教学思路

模型教学具体直观,“百闻不如一见”。通过模型教学可以启发学生,加深印象,培养思路,特别对解决一些抽象性、概念性问题来说效果明显。如讲解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性质时,我便制作了一个简易的多用平面连杆机构教学模型,其模型材料很简单,一张1号图版大的三合板、几个长塑料直尺、量角器和麻将块等,三合板作底板,直尺作构件,麻将作滑块,利用小螺栓连接起来,便成可供操作的模型,调节曲柄长,通过固连在摇杆两端的量角器的测量,便看到摇杆摆角和机构压力角的改变,学生通过演示,抽象性的内容得到了具体验证,普遍认为此法其妙,这样就变抽象为形象,变难懂为好懂了。通过模型教学,增加了感性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总结概括过程,构建应用性教学框架

根据汽车机械基础课程的应用性,实用性特点,决定了部分章节的内容显得较为分散,甚至有点零乱,学生不易形成整体印象,也不易掌握。倘若我们尽可能采用图形或列表的方法,将一些内容进行总结和加以概括,就能使学生一目了然,也方便记忆。如讲述齿轮失效内容,我便从汽车变速器齿轮失效的类型、发生的部位、出现的场合和补救措施四个方面综合列表说明;教材中关于典型液压基本回路的内容,前后篇幅较大,“战线”拉得较长,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整体性印象较差,为此我便等讲完该部分内容时,通过画图将各种回路进行“连环”展开,加以概括总结,从而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

四、理顺课程设置关系,贯通应用性教学内容

汽车机械基础是专业基础课,应为后续课程服务,同时也要有基础课和其它课程为它服务,教者应结合专业设置的要求,在处理教材时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当运用到某些知识时须进行必要的补充。当讲到某些知识点时,考虑到后续课程及专业的需求,要提前说明,早作准备。如在介绍常用机械零件时,向学生讲清这里所研究的联接零件、传动零件及轴系零件等只是常用的通用机械零件,也仅从分析零件失效及服役因素出发,在研究了零件的类型、结构、特点和应用的基础上,进行选材、结构设计、强度、刚度计算的。这里应用到制图、力学、材料、公差等基础课程的知识,而一些专用零件的设计、制造方面的知识将由机制工艺、夹具、刀具等后续专业课程专题介绍,通过系统地将课程内容加以对接,贯通了整个知识点,进一步撩开了神秘的面纱,学生猛然觉得原来所设置的这些课程总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

五、改革试卷命题方法,促进应用性教学改革

考试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学生平时的作业是针对考题而言的,理论化的题型较多,应用性强的题目较少。诚然,应用性强的题目差异大、题型格式固定的也少,给命题带来了困难。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毕竟是一门应用性和实用性较强的课程,我们总不能回避困难,或是遇到困难绕着走。试卷中要是经常出现一些应用性强的应用题,学生自然会真正重视起来,做到学以致用。有这样的一道关于齿轮尺寸计算的考题,大体意思是:某汽车变速箱中有一破损的齿轮,用游标卡尺测量得相隔五个齿的两齿顶之距,再测得该齿轮轴孔边至上述两齿顶与卡脚接触点连线垂直距离,此外,又测得该破损齿轮的齿顶距安装轴孔边缘的距离,据此,要求该齿轮的齿数和模数。学生接此题后,表现不一,绝大多数同学感到题目简单,首先考虑到用公法线长度公式计算,结果无功而返,此路不通,也有一些学生无从下笔,只有极少数学生解答正确。我就提醒大家,像这种应用性强的题目,我们应从分析齿轮结构出发,而不能看到游标卡尺就想到公法线长度,这里的跨齿数是随意的,卡尺也没有卡在分度圆附近,而是卡在了齿顶处,只想到用公法线长度来求解的与不会解答的同学一样,同样是犯了概念不清、原理不懂的错误。自从有过这一教训后,学生对该部分知识倒是掌握得非常熟悉。总之,加强汽车机械基础课程的应用性教学是我们努力推进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机械基础;机械制图;课程整合;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221-03

《机械基础》是职业教育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是使学生获得机械的基础知识,对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有初步认识的课程。《机械制图》是职业教育机械类专业理论实践兼顾的一门基础课,是培养学生识图、绘图及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课程。这两门课都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有着直接影响,为与生产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以职业岗位为导向将这两门课进行重新整合是十分重要的。

一、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1.课程整合前存在的教学方法。《机械基础》、《机械制图》分别是两门独立的基础课程,从前的教学仍然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在教师的安排下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循规蹈矩式的教学方式,忽视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缺乏强烈的创新欲望和自我表现意识,习惯于记忆教师讲过的、书本上现成的知识或答案,难以激发出创新意识。授课及考核形式限于知识系统讲解、简单案例、课后练习、试卷检测考核,都是以教师为主导。

2.课程整合的意义。《机械制图》与《机械基础》是职业教育机械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整合绝对不能是两门课程的简单叠加和拼凑,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打破传统单一学科型课程内容体系,对教材内容进行有必要的取舍,重组知识体系,形成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新的课程体系。通过这两门课的课程整合,以贯穿项目为载体,从减速器的拆卸开始将《机械基础》的基本技能及知识点训练贯穿进去,同时学习测量仪器的使用并测量零件,加之零件的基本集合投影的认识,以测量的结果应用到标准件与常用件的绘图。这样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既形象的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绘图、测量及空间想象力。

二、以岗位为向导设计新整合课程

1.岗位分析。在进行课程整合的同时要明确学习了《机械基础与制图》这门课后学生能做什么,适用于什么岗位。图1-1是课程面向的岗位,其中包括初次就业岗位、二次晋升岗位和未来发展岗位,本门课程主要面向的是初次就业岗位。通过表1岗位分析能够非常明显地看出,岗位是本门课程整合的根本。

2.根据岗位确定贯穿项目及子项目。原来的教学知识点是不能丢的,在确立贯穿项目时也是岗位分析结合以前的知识点来进行的,但是项目的形式却有大的改变,项目处于情境之中。贯穿项目情境导入:我校有台老式混凝土摊铺机,但其刮板输送器的传动装置过旧,所以需要你设计一台一级减速器,请你在本学期完成刮板输送器的设计说明书和减速器的整套图纸。所以此课程中的贯穿项目就是“刮板输送器的传动设计”。贯穿项目中包含若干子项目,分别是:“拆装刮板传动减速器”项目、“选型并绘制刮板输送器传动装置的标准件常用件”项目、“设计并绘制减速器齿轮副”项目、“分析减速器的与密封并测绘箱盖零件图”项目、“完成刮板输送器传动设计说明书及装配图”项目。

3.根据岗位项目确立新的整合后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根据岗位的项目进行的,首先制定总体课程目标:通过摊铺机刮板输送器传动路线分析,学生能运用机械零件与传动知识、力学常识、常用材料知识、绘图基本知识绘制出刮板输送器动力传动路线图、简单零件的三视图、一级减速器各部分零件图及完整的装配图,并标注出各机构所用主要材料、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可能出现的损坏情况,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帮助。然后为各子项目制定能力目标,图1为课程整体脉络图,图中体现了各子项目的能力目标。值得注意的是项目6减速器设计说明书及装配图是本门课程的终极目标。在制定能力目标的同时要加入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

4.岗位情境设计。①贯穿项目情境设计,我校有台老式混凝土摊铺机,但其刮板输送器的传动装置过旧,所以需要你设计一台一级减速器,请你在本学期完成刮板输送器的设计说明书和减速器的整套图纸。②各子项目情境设计,各子项目都设计相应的情境,如表2情境设计所示,

三、整合课程的实施

1.重视第一堂课。《机械基础》和《机械制图》的整合无疑增加了很多知识点,这也提高了对学生的要求使学生不仅能学会还要有兴趣学。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上第一堂课时,进行情境导入,可事先准备课件以多媒体课的授课形式进行实物介绍,讲述工厂的实际情况。同时可以展示一些用各类常用教学工具和机械制图在工作中的作用,让学生真实地感知,从而加深学习的兴趣。然后要告知学生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的不同,告知学生课程的考核方式等。这样学生在新改革的课程中消除了对新授课形式的不适,便于学生了解课程、安排课余时间的预习和复习,也激发了对探索新鲜事物的兴趣。

2.运用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通过某个具体项目的实现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思考、解决的教学方法。学生在亲自处理项目的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授课过程中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完成任务的空间、时间去操作练习,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每次课通过列举工程实例引出任务,然后根据任务让学生进行操作,教师加以辅助,使学生更容易加深对机械原理、基本概念、传动机构、计算方法的掌握和理解。这样学生的印象就更深刻,一旦日后遇到某一任务时就会更易灵活运用。

3.多媒体与实物教学相结合。用形象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在上课时与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结合,用真实的案例和实物启发学生,再以分组讨论的方式得出初步结论,方便学生记忆和灵活应用。用分组的形式,明确项目中的任务。在绘图的过程中引入国家标准,使学生增加国家标准的意识,告知学生国家标准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每堂课都根据项目引入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情境,学生能够很形象地理解情境的所在,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以职业能力为标准进行考核评价。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打好坚实的基础才能更好地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所以平时的学习与熟练掌握很重要。由于各种职业岗位要求的差异和学生各有不同的具体情况,所以考核进行多样性和层次性。项目贯穿于整个学期,每次课的小作品进行单独评分,所以每次作业都是一次表现的机会。制作课堂作业的时候让学生与社会评价相衔接,引导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为适应国家推行技能鉴定的新形势而实行“双证制”。因此在课程中引入社会评价因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意识。

《机械基础》及《机械制图》整合后兼有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双重性,表现出从基础到应用的学科特征。因此,一个出色的职业人既要具备严谨的制图基础,同时又要具备系统而广泛的工程专业背景知识。课程的整合既体现作为基础学科的理论、方法的普适性、完整性,又突出学科作为机械工程科学的应用特征,是一个系统化的教学改革项目。通过新的整合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断获得以往学习中少有的成就感,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整合的实施有利于为职业学院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职业人。

参考文献:

[1]陈长生.机械基础(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张崇本,张雪梅.机械制图(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何丽辉.高职机械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与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07,3.

[4]朱根东.项目教学法在机电专业实践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