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营管理风险及对策

经营管理风险及对策

时间:2023-09-15 17:32: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营管理风险及对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营管理风险及对策

第1篇

关键词:经营管理;模式;商业银行;对策

前言:

对于中国银行而言,外资银行竞争会有很大的压力,我国发展新兴股份制的商业银行,对于中国银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市场的逐步适应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但是,我国的商业银行在经营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从经营管理模式上来看,还比较落后,不能够结合市场的需求和环境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1]。

一、我国商业银行在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从定位上来看,长远发展战略比较欠缺,分业经营是当前商业银行主要运用的经营制度,银行与保险和证券机构在利益上,都具有竞争和冲突。商业银行与同行业之间合作氛围也欠缺,在很大程度上,使合作的深度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金融的创新产品相对比较少[2]。公司内部之间需要进行协调和沟通,才能够使金融控股集团发展得更快,但是,没有很高的整合力度,集团在管理上也比较松散。从当前来看,利用借贷将利息收入获得是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收入来源,但是,这样会增加投资业务的比重,银行经营的结构也比较传统。集团资源配置不合理和内部合作松散,都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中所存在的重要问题。1933年发生的经济危机,导致世界经济都变得比较萧条,金融行业经营上的不规范,加大了银行面对金融的风险,从当前来看,商业银行控制风险的系统还比较滞后,对混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发展非常不利[3]。降低了商业银行应对风险的能力。我国的国情比较特殊,因此,在金融市场上,商业银行必须要将抗风险能力提升。我国的商业银行法健全的法律依据比较欠缺,存在比较大的法律漏洞,商业银行的内部,虽然将相应的制度和法规制定了,但是,在选择和组建银行混业的经营模式上,交易和实施公司业务和管理上,以及监管方面专门的法律规范也比较缺乏。导致商业银行在经营中,风险挑战非常大,从而使经营风险加大了。商业银行的内部竞争力比较薄弱,绩效考核的机制也不科学,过分地强调将经营成本利用资金管理和客户关系统管理以及全面服务来进行降低,从而使资金使用的效率得以提升[4]。这种做法将银行潜在的综合性和资源价值的服务技能忽略了。从当前来看,金融方面在监督的成效上比较低,经营管理模式在交叉业务的监督上不到位。监管部门没有明晰的责任界限,浪费了监管资源,造成商业银行金融上的风险,从而使混业经营管理等产生了不稳定的因素。

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分析

虽然我国银行的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公司基础管理薄弱,内控机制不健全,治理也不完善,无论是控制能力,还是风险管理都需要提升,基层网点和分支机构也需要深入地进行改革,必须要提高金融服务水平。针对于外部环境而言,其一,经济全球化正在进行深入地发展,与金融市场的联系也更加紧密,金融创新更新很快,致使不确定的因素快速地增多,从而导致金融领域的竞争也非常激烈;其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处在完善的重要阶段,不断地调整产业结构和国民经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也容易增加,同时,金融法制建设虽然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但是还未完善,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也在刚刚起步。将商业化银行进行有效地改革,既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又具有长期性,商业化如果想要形成现代化的大银行,必须要具备内控严密、资本充足、服务优质、运营安全、效益良好、服务优质以及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都强,这就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5]。因此,在如今的金融法律的框架下,因为法律规定金融资本必须要与产业资本相融合,商业银行也想将自身产业的支柱建立起来,但是,却一直很难如愿,就是因为这些银行从资本形态上,没能够将工业资本的强力支撑获得,商业银行发展必须经历阶段的金融资本省略了。

(二)主观原因分析

必须要有专业化的服务和管理,才能够将银行的竞争力进行有效地提升,同时,专业化服务和管理的主要来源就是精细分工专业化,是最重要的,反而要求员工成为复合型人才;将银行运行的效率提升,才能够提升竞争力,但是,却没有注重提升效率的同时,必须将专业化的精细分工与新技术运用的依靠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反而只是徘徊在放与收之间;将有效内控机制建立,才能够提升银行竞争力,而却没有注重在业务流程和精细分工的内控要求的计算机化基础上,建立现代的内控,反而只是将制度不断地增加,以及对员工的道德素质的要求不断地提升,甚至对于员工8小时以外的言行进行全面的控制,都归到严厉处罚当中,作为主要的内控诉求[6]。所以,制度管理的制度管人良好的初衷,因为认识上过于肤浅和管理构架上的一些缺陷,将依靠人主观条件管理的人管制度的主观要求改变了。

三、建立科学经营管理模式的策略

(一)改进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的对策

将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的现代化和科学化进行推动的必须要求,就是将金融体制进行有效地改革,商业银行必须要改革各分支机构的管理,从而将内部核心的竞争力得以提升[7]。将应对的金融风险能力进行有效地提升,并且将合理的考核制度制定出来,将改革人力资源进行加强,做到“以人为本”,对于组织内部机构进行优化,高质量的人才不断引进。将更多培训的机会提供给员工,员工专业素质得以有效地提升,从而使激烈机制形成。对于国内外的合作伙伴和同行的联系和沟通必须要加强,对金融内外部的信息应该及时地进行了解和掌握,需要有前瞻性的风险意识。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和组织内部设置以及金融产品,将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不断地进行提升。商业银行为了将融资的渠道增加,可以将工业资本引进,企业管理能力得以提升,从而将经营重心把握好[8]。这种方式能够使银行将金融的支持有效地获得,同时,还能够将资金的使用效率得以提升,从而使金融业抗风险的能力得以提升。将计算机等科学技术充分地进行应用,对于控制银行内部得以加强,从而使更加快捷的信息共享速度得以实现,经营成本降低,致使管理更加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科学化,必须要有健全的监督机制和法律法规,针对于企业的内部来说,必须要对高层领导职能进行明确地规定,同时,外部监督部门,也应该将责任界限进行明晰[9]。

(二)引进工业资本,作为强力支撑商业银行的有力支柱

按照商业银行历史发展规律,应该将工业的资本引进,从而成为强力支撑商业银行将产业取得的有力支柱。从当前来看,将工业资本进行引进,对我国的金融产业是一个巨大的创新。通过将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进行有机地融合,其一,资本作为商业银行的纽带,能够将产业支撑比较顺利地获得,按照资本的构成将不同的产业支柱形成,然后,使银行的后顾之忧得以解决,重点和精力银行有条件从生存确保,转到新的科学和现代经营管理模式的构建上来,同时,商业银行借此还可以将行业专才当前存在的严重不足进行解决,对因为行业变化所造成的风险缺乏的掌控能力困境,在很大程度上将自身应对市场风险能力进行了提升;其二,有效利用资本整合,产业资本既能够将金融基础更有力的支撑有效地获得,又能够很大程度地将金融服务条件得以改善,从而使资金使用效能得以提高。将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之间的优势进行互补,致使整个金融和经济的效率和质量,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有效地提升[10]。银行与产业这种资本的整合,一些弊端也会产生。例如,介入工业资本,对于商业银行所做出的非专业化决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业务关系过于紧密可能造成风险很难控制;银行决策层对银行专业经验支撑很难得到等。但是,首先,改革举措只要有利,产生一些新的问题都是再所难免的;其次,在国际上,这种资本的整合曾经有过广泛的经验,借鉴是完全可以的,可以利用法规法律界定以及制约监管的方式进行有效地控制;最后,引进工业资本,对于商业银行根据监管的要求,将专业团队进行聘用,专业经营商业争行,并不会受到影响,产生妨碍。总而言之,将利弊进行权衡,只是将商业银行发展历史的阶段跳过去,来将现有的商业银行进行改造的做法,会遇到很多很大的问题。所以,引进工业资本,作为强力支撑商业银行的有力支柱是一个关键性的战略选择[11]。

四、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我商业银行管理模式而言,有一个新的且明确的改造认识以后,在新的指导思想下,就能够将清晰的战略管理框架建立起来,同时,将银行各项业务的岗位分工和流程进行重新构建,在规模比较大的计算机系统上,将经营管理的各项要求进行有效地建立,然后整个银。行经营管理模式进行创建,就可以水到汇成。

参考文献:

[1]赵栓文,刘青.管理会计在我国商业银行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6,(04):19-22+45.

[2]钟倩.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6.

[3]李婧.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管理模式发展及对策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

[4]黄卫琼.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模式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5.

[5]王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5,(19):267.

[6]韦媚.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问题与对策[D].西南交通大学,2015.

[7]陆铭.商业银行条线经营管理模式的优化研究[D].苏州大学,2015.

[8]马棪.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D].河北大学,2014.

[9]姚晓翠.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

第2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内部审计

一、健全企业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当今现代企业面对着许多隐藏在不同层次的各种风险, 使利润的增长变得不稳定, 而同时现代企业又要面对投资者不断提高的各种要求, 因而迫切需要采取各种方法控制风险, 避免损失。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手段不应是在企业内部另外增加一个成本高昂的官僚管理机构, 它应该能够帮助企业建立并强化应对困难的组织能力, 这也是现代企业能够在当今不断变化的全球经济中生存所必须拥有的一种关键能力, 就是现代企业必须构建一种切实有效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

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内部审计的关系

(一)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COSO 认为,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一部分。COSO 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定义及其组成要素分别是:

内部控制:企业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层以及其他员工共同实施的,为财务报告的准确性、经营活动的效率与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它包括五个方面的组成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

风险管理: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是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人员共同实施的,应用于战略制定及企业各个层次的活动,旨在识别可能影响企业的各种潜在事件,并按照企业的风险偏好管理风险,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它有八个组成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

从COSO 的两份报告来看,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有以下相似或不同之处:第一, 它们都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人员共同实施的”,强调了全员参与的观点,指出各方在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中都有相应的角色与职责。第二,它们都明确是一个“过程”,不能当作某种静态的东西,如制度文件、技术模型等,也不是单独或额外的活动,如检查评估等,最好是内置于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作为一种常规运行的机制来建设。第三,它们都是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风险管理的目标有四类,其中三类与内部控制相重合,即报告类目标、经营类目标和遵循类目标。但报告类目标有所扩展,它不仅包括财务报告的准确性,还要求所有对内对外的非财务类报告准确可靠。第四,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组成要素有五个方面是重合的,即(控制或内部) 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这些重合是由它们目标的多数重合及实现机制相似决定的。风险管理增加了目标设定、事件识别和风险对策三个要素。第五,风险管理提出了风险组合与整体风险管理的新观念。《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借用现代金融理论中的资产组合理论,提出了风险组合与整体管理的观念,要求从企业层面上总体把握分散于企业各层次及各部门的风险暴露,以统筹考虑风险对策,防止分部门分散考虑与应对风险,如将风险割裂在技术、财务、信息科技、环境、安全、质量、审计等部门,并考虑到风险事件之间的交互影响

(二)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澄清认识,转变观念,正确处理内控与内审的关系,是加强企业内控的前提。在实际工作中,内控工作往往被领导委派给内审部门去计划和安排,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一些单位没有理解内控工作的内涵,简单地把内控任务交给本单位的内审部门。其次,具体业务部门有重业务经营,轻管理控制的传统倾向。有些业务和管理部门习惯于执行各种业务的“硬指标”,而把内控作为“ 软任务” 推给“综合部门”去应付。 第三,尽管各经济实体中都存在内控制度和控制机制,但其控制系统有不同程度的缺陷。第四,内审部门曾经是缺乏权威性的比较薄弱的部门,现在虽然提高了该部门的地位,但在许多单位仍显现不出稽核部门足够的重要性。

要正确理解内控与内部审计的关系,明确内控主要是经营管理部门的责任,对内控的检查评价也主要是经营管理部门的责任;同时,内部审计部门要把工作的重点尽快转向对经营管理的内控系统进行有效的和全面的审计再监督,并在监督评审中注意保持独立性,建议和敦促经营管理部门纠正控制的缺陷。

三、对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一些建议

在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上,必须转变观念,以风险管理为中心来设计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一)开展建章立制,搞好内部控制制度的创新。依据有关的法规政策,认真分析解剖自己企业存在的问题,抓住改进和改善企业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这个中心,围绕减少企业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赢利水平这个核心,制订本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或具体的实施办法。

(二)分级风险管理。风险可以分为战略风险、日常经营管理风险、财务风险。 对于涉及到战略风险,如合并兼并、重大的投融资、新产品的开发等涉及到企业未来发展的重大前景的,要通过股东大会或董事会的进行表决。

(三)搞好内部会计控制的体系建设。

1.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的班底。就公司制的企业而言,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层为内部控制机构的建立、职责分工与制约提供了基本的组织框架,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建立适合企业内部控制需要的职能机构。董事会下可以设立包括审计委员会在内的若干专业委员会,作为实施决策和内部控制的支持机构。

2. 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促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正常进行。内部审计是企业对其内部各项经济活动和管理制度是否合理、合规、有效所进行的监督和评价,它可以说是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内部审计有助于企业发现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促进企业依法经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3篇

关键词:中国 国有银行 经营 控制 管理 风险

一、我国国有银行的经营存在的缺陷

我国国有银行在社会经济的影响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其经营模式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对自身的发展具有不利的影响,具体的缺陷有以下几点:

(一)我国国有银行的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在银行经营的过程中未能准确掌握银行的发展状况,并根据社会环境对其造成的影响制定相关的解决措施和相应的章程,使得银行的发展受阻,银行经营的安全性较低。虽然银行的业务在进行不断的变更,但其经营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使得新业务在实行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缺乏可行性。我国国有银行的经营管理欠完善,主要要的就是相关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比较薄弱,造成业务操作规程的不合理。我国国有银行的经营管理制度上存在的缺陷,往往会对银行的控制造成影响,到时操作失误,加大了国有银行运营的风险性。

(二)我国国有银行的资产质量达不到要求,主要原因就是银行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没有建立并实施必要的监控机制。现代化的国有银行虽然在技术上进行了改善,对银行的自动化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但其控制机制不能在个关键环节得到应用,管理机制缺乏完整性。此外,监督部门的权威性差,也会对银行的监督管理造成影响,会计监督力度不够,会导致舞弊行为的发生。会计人员的风险意识薄弱会使得可算数据失真,账目处理缺乏可靠性,从而严重降低了国有银行的资产质量。

(三)我国国有银行的赢利受阻,主要是由于国家的资金成本核算和资金调控系统存在缺陷,造成资金风险。我国国有银行的资产质量低下使得银行的到期资金收回受阻,资金的流动性变差,银行资金调剂上的盲目性,会导致资金运用不足,收益低下,并耗费大量的经营成本,使得国有银行的会获利机会存在着巨大的风险,甚至面临着巨大的损失。

二、完善我国国有银行经营机制的有效措施

在我国国有银行发展的过程中,其经营管理模式的缺陷会对我国有银行和进驻的外资银行的竞争造成影响,对银行的发展是不利的,应对市场金融发展和银行经营管理进行调查监督,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一)国有银行运营安全性问题的解决对策

国有银行都有贷款这项业务,银行在进行贷款后,必须做好每笔款的跟踪和监督工作,以避免到期不能还款现象的发生。对我国国有银行的经营管理制度进行完善,要充分考虑银行的安全维护问题,确保运营的各个环节都没有差错。银行的面临的风险有很多方面,包括利率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资金流动风险等,在我国国有银行的运营过程中,要对这些风险进行考察分析,根据它们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不能进行盲目性的治理。解决国有银行安全性问题,不仅要对信贷风险的防范措施进行加强,还要充分考虑外界的市场环境对我国国有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按照合理的章程有条不紊的进行经营管理,加快国有银行外部环境建设的步伐,对社会信用体制进行完善和改革。

(二)国有银行运营过程中资产质量问题的解决对策

资产质量成为影响国有银行运营的主要因素,为有效解决该过程中资产质量过低的问题,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必须加大账目核实的力度,对不良资产进行清收,贷款后进行跟踪和监督,以避免不良贷款现象的产生,对新增贷款的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督,防止不良贷款反弹。此外,还要对重点行业和地区的不良贷款进行集中坚攻,积极寻找有效措施,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对不良贷款行为进行处置。国有银行在遭遇不良资产冲击的时候,要积极采用呆账核销、清收及拍卖等方式进行自救,加快国有银行资产质量低下问题解决的步伐,严格跟踪并审查可能形成不良贷款的业务,通过实时监控减少不良贷款的产生率,以保证资金的质量。

(三)国有银行赢利性问题的解决对策

在经济发展十分动荡的市场前景下,只有加强国有银行的经营管理,才能有效提高自身的赢利。提高国有银行盈利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讲:

一是对非生息资产和盘活存量进行有效控制,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使得运营资金能够良性循环。

二是对经营成本进行实时监控,增强银行会计的责任感,对其进行全面管理,从而有效控制经营成本,降低经营费用。

三是对国有银行的经营进行革新,不断增加业务的种类,使其和收入结构都能呈现多元化特征,提高银行的非资产收入。

四是对人力资源进行大力开发和利用,国有银行是管理者必须能够充分掌握当前的市场金融、国际贸易、经济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对员工进行全方面的培训,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金融人才,使得员工能有熟练掌握新型的金融操作技能,让我国国有银行的经营进行的更加顺利,保证各环节准确无误的运营,从而有效提高银行的赢利。

参考文献:

[1]张杰.中国金融改革的“市场化悖论”——基于海南案例的分析[J].金融研究. 2007(08)

[2]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课题组.2005年中国最大50家商业银行排名[J].中国金融. 2006(21)

第4篇

【关键词】工程项目;经营;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993(2016)01-0119-02

一直以来,在工程管理中,工程项目的经营管理都是不可忽视的关键工作,并且其自始至终贯穿了整个工程建设。就工程施工企业而言,项目经营的成败直接影响其是否盈利,对施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带来直接的影响。在工程建设期间,应该做好项目管理各个方面的交流与总结,能够做好成本的管控,具体而言,需要从项目经营管理的现状与对策入手,然后具体分析项目工、料、机生产费控制,风险管理等方面,才能够为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从而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占据一席之地。

1工程项目经营管理现状及对策

1.1现状

法制制度的完善,让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朝着标准化、法制化以及国家化的方向不断前进,通过不断的实践以及国外工程项目经营管理经验的借鉴,对于现阶段的经营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在项目的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且也出现了符合国内建筑企业发展的管理程序、管理模式以及管理方法等,但是因为传统思想的制约,使得项目管理难免会存在弊端,直接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带来制约,如传统的项目管理更注重眼前效益,而现阶段的项目管理则更偏向于整体的把控。那么,积极改善,确保经营管理理念能够适应发展要求,就成为施工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

1.2发展对策

项目经营管理指的是对于建筑施工项目各种事项的管理与监管。项目部作为施工一线组织,做好项目经营管理,才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的丰收,一旦出现经营不当的局面,很容易让企业丢掉整个市场。所以,作为建筑企业就应该强化的项目部的管理,尤其是项目部所涉及到的人工、材料、机械生产控制费用;风险管理控制;成本管理控制。只有通过一定的经营管理手段,才能够推动工程项目经营管理的不断发展,让经济效益推动社会效益的全面提升,这样才能避免经营管理受到其余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具体我们从下面的章节做出具体分析。

2项目人工、材料以及机械费控制管理

2.1人工费的控制管理

建筑工程的人工费用是包含在工程合同之内的,不会单独加以反映,所以,对于人工费的控制只需要按照合同要求实施就行。对于工程项目施工队伍的人工费用可以根据事先编制好的目标成本人工控制,如果施工队伍全年所完成产值当中的人工费用大于或者是等于全年的工资总额,那么人工费就会出现亏损情况。在人工费用的控制中应该注意到:控制用功数量与用工单价,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尽可能将非生产人员的数量减少;注意人机的配套以及劳动的组合;有效地利用一切工作时间,杜绝出现工时浪费的现象;减少非生产的日常工作时间。在人工费的控制上,还应该细化到每一位施工各人员的各项经费的控制上去,比如工资、补贴、福利等,都需要进一步考虑,才能将人工费的控制管理落实到更具体的位置上去。

2.2材料费的控制管理

通过成本的分解,能够得到工程所需要的各种类型材料的实际数量,然后根据市场的调查以及采购招标将材料的价格与总价确定好,同时,将施工队伍指定工程完成所需要的材料数量与价格确定好。施工队伍所需要的材料消耗都应该根据合同进行相对应的处理,并且控制好施工队伍材料的消耗量,实施节奖励、超惩罚的控制制度,具体控制管理如下:第一,按照工地试验或者是定额来使用材料,一旦超量,必须处罚。第二,对于定额中的场外运输出现的损耗以及场内的定额消耗需要做好具体的控制。第三,做好材料的回收利用。第四,避免出现场地的二次倒运费用产生,因为一旦出现倒运,不仅会浪费材料数量,还会增加机械费用和人工费用。第五,在外购材料时,要做好材料质量以及市场价格的比较,进行充分的调查,选择物廉价美、供货及时,拥有良好品牌信誉的材料生产供应厂家。材料确定的价格采购费用一般不能够超出中标价。一旦超出,要及时考虑工程造价增涨预留费的使用。第六,完善材料仓储管理,做好入库要点收,要记账,并且必须附带材料质量合格证明书;在材料出库时,需要做好点付、记收,确保领用手续的完整。在工程项目中,材料费用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很多项目施工就是因为出现材料的严重超量或者是采购材料的价格远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而出现亏损。所以,在经营管理中,项目部必须要对材料的采购与使用做好认真的研究,严把材料关。

2.3机械费的控制管理

对机械费用的选择与控制,本文就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在博弈中,要懂得多联系市场实际,根据市场的走势进行分析。对于通过成本所分解得到的机械类型以及使用费额的主要控制方法包含了:第一,做好油料消耗的严格控制。根据实际工作当中机械耗油量,将耗油指标确定出来,然后根据实际的工作量来确定油量。第二,机修费:机械修理费用需要严格控制,首先从操作人员的技术素质入手,严格的按照相应的操作规程进行机械操作,能够根据环境条件合理使用机械,定期开展机械设备的维修与保养工作,如此就能降低机械的折旧度与损耗度。另外,如果操作人员拥有较高的水平,一般的保养与维修工作也能够完成。如果遇到大修,则维修费用必须进行市场的调查。第三,在控制机械的租赁费用时,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来实现。其一,按照工作量来计价,这属于相对较好的方式,一般都会选择这一种方法。其二,按天数计价。这是最不可取的方式,除非时间短,工程量较少,通过分析,对于项目有利,才能够选择这一种方式,但是在合同当中需要将工程量的考核以及停置的时间考虑到其中。其三,按照台班来计价。在租赁机械时,要考虑到所租赁机械的实际用途,才能选择合理的租赁方式。在租赁价格制定时,要做好市场的调查,通过详细的比较之后再确定价格水平。如果无法根据工作量来承包租赁或者是无法使用定格台班的产量来加以考核的特种机械,在租赁使用过程中,就需要进行合理的调度,充分的安排,确保其使用效率。

3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控制的流程及内容

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对于工程项目风险的分类、产生原因、风险的规避与识别等方面都需要做出详细的描述。

3.1风险管理流程

3.2工程阶段的经营风险规避措施

就公测阶段的经营风险主要偏向于现场的经费使用。现场经费一般包括现场管理人员工资、现场办公费、差旅交通费、通讯费、固定资产使用费、保险费、招待费、检验试验费、工程排污费、特殊培训费等,内容多,人为因素多,不易控制,超支一般较为严重,根据现场经费的收入,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对一些不易控制的项目如交通差旅通讯费可实行包干制。对于一些不宜包干的项目如业务招待费、信息费等可通过建立严格的审批手续来进行控制,只有如此操作,才能够将工程实施阶段经营风险的规避做到最佳。总而言之,对于工程项目的经营者而言,在经营管理方面不仅需要一定的组织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熟悉建筑法、招投标程序、合同法等与工程项目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和业务。在经营管理中,也只有真正地做到“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警惕天上没有掉馅饼的好事,才能避免工序项目的经营管理面临风险。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工程项目的经营管理中还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只有在具体的经营管理环节,通过各项管理制度,确保经济措施、管理措施、组织措施、技术措施以及合同管理等都能够相互的结合起来,才能够对项目经营管理加以强化,才能推动企业朝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罗鹏.试论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经营效益考评[J].交通财会,2014,09:71-75.

[2]陈丙军.浅谈建筑工程项目的经营管理[J].价值工程,2012,07:104.

[3]谭玉娟.企业工程项目经营风险管理及其防范策略研究[J].现代商业,2013,02:116-117.

第5篇

长期以来,我国的电力企业由于受到计划经济和政府调控的影响,市场意识相对淡薄。虽然近年来我国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当中的问题依然存在,笔者就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促进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电力企业 经营管理 对策分析

电力企业关系着我国的经济命脉,也是我国的垄断行业,因而有着独特的经营管理特点。下面笔者就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经营管理制度问题。

随着经济转型与企业体质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电力企业也逐步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逐步与市场接轨,经营管理的模式也进行了较大的改变。但是与市场的发展需求以及自身的需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经营管理的制度上缺乏高效的决策、监督、激励机制,经营管理的效率较低,进而增加了经营管理制度的风险。

2.客户服务问题。

客户服务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只管重要,虽然这一道理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可,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并没有得到较好的实践。服务的流程繁琐、基础设施不健全、投诉处理困难等问题一直存在。

3.电力人员的素质问题。

电力工作人员的素质也是制约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原因之一。电力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等,是电力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而当前窃电、违章用电等问题比较严重,电费复核质量有待提高,电力企业的发展也受到制约。

二、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的对策分析

1.完善电力企业的内部管理体制。

电力企业的内部管理体制的完善要立足于自身实际和市场需求,首先要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意识,逐渐形成较完善的股份制形式或领导体制。对于电力企业的结构进行优化,并对组织规模进行调整,促进电力企业朝着柔性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其次,应完善电力企业的管理制度,提高决策的民主性,提高企业内部监督的有效性,并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季度以及相应的激励制度。对于电力企业的营销流程进行规范,同时规范电力企业的相关操作。加强对财务制度的管理和调整,提高财务制度的有效性,岗位职责的划分要明确,做到责任落实到人,通过财务管理制度的调整,提高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性。

2.提高服务管理的质量。

电力企业应当对当前的服务管理模式进行调整,采用适应市场要求的服务模式,同时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对经营管理的模式进行调整。在实践当中,可以适当借鉴其他企业或行业的优秀服务管理理念,对自身的服务管理模式进行调整。通过市场挑檐,提高阶梯电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并加快对企业资源的整合,采用精细化的企业管理方式。充分考虑到客户的服务要求,为其提供人性化的服务管理,根据不同的客户提供不同的、多样化得服务。尽量缩短服务管理的流程和实践,方便为客户服务。通过良好的客户服务。打造电力企业的良好形象,提高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加强电力企业的文化建设。

为人民服务是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社会效益是出于第一位的。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优质的服务是其文化见着的具体体现。电力企业在加强文化建设时,应处理好企业、用户之间的关系,通过多元化的文化活动将企业的基本价值理念进行宣传,促进员工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发展意识,加强管理层和基层员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和民主意识,通过文化建设增强电力企业内部的凝聚力。

4.提高电力工作人员的素质。

电力企业的发展当中,高素质的人才是有力的促进因素。在人才的选择方面应不断增加渠道,选择优秀的专业人才。。可以通过内部的管理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让他们更好地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电力营销人员素质也应加强,以提高电力营销的计划性和针对性。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通过有效的绩效考核,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保持电力发展的活力。通过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良好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等,加强对企业的内部管理,提高电力企业的效率,提高电力企业的发展水平。

5.加强财务管理,降低企业风险。

满足市场需求、提高服务等是当前电力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在财务管理方面,电力企业应综合分析企业的近期与远期发展计划,并综合考虑企业的内部与外部的市场环境,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通过完善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对电力企业的监督。对于电力企业的生产、成本、竞价信息等进行动态的统计和分析,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可靠的依据。采用科学的风险评估方式,加强对电力企业风险的评估,做好电力企业的概率预测、项目模拟等工作,并根据结果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有效识别和防范风险。而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改善也是提高电力企业防范风险能力的手段之一。通过科学的财务管理、加强企业的监督以及风险评估防范能,提高电力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提高电力企业的竞争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需要企业不断完善内部的管理机制、提高电力工作人员的素质、建设电力企业的文化、加强财务管理等措施,提高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洪军,叶立运.电力企业管理与激励理论在管理中的运用[J].广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04:42-49.

[2]王昊.浅谈我国电力企业管理的现状及创新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5:219.

[3]刘新江.电力企业管理的特点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9:258.

[4]杨晓东.我国电力企业管理中的缺陷与优化策略探析[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11:176-177.

[5]杨晓溪.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分析[J].广东科技,2014,22:36+27.

[6]王琛.企业文化在电力企业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4,22:260.

[7]“第五届中国电力企业管理论坛”推进电力企业流程优化与再造[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9,34:14.

[8]沙亦强.我国电力企业管理的十年变革[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3,19:47-53.

[9]肖素文,范明,邹克利.电力企业管理的基本内涵探究[J].中国商贸,2013,18:34+37.

第6篇

关键词:企业经营管理;法律风险;原因;应对策略

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决策层和执行层由于对法律法规的不熟悉或一知半解而疏于法律风险防范,最终导致企业蒙受巨大经济损失,并使自身合法权益遭受严重侵害的情况并非个别案例;而企业管理层因曲解、误读法律法规,并出于企业自身团体利益的考虑,盲目“规避”法律法规,而最终难逃法律严惩和追究,此类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因此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守法合规经营,始终如一筑牢法律风险防范的大堤。这是对企业在我国市场经济日趋发展完善大环境下,守法合规经营的客观要求,也是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并迅速融入世界,实现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要求。

一、我国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法律风险探究

根据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不同问题,可以将企业管理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划归为以下几种:(1)设立企业时:在我国境内,投资主体只有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才可以进行投资、注册登记、设立企业,只有通过符合相应的法律法规等非禁止性规定的要求及国家的相关产业政策审查后,才能依法取得相应的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和税务登记证等。企业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也才能够随时受到法律法规应有的保护。一旦触犯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不仅难以顺利进行,还必然要受到法律的追究。(2)投资人在出资设立企业的过程中:根据我国法律相关规定,公司股东需要依据公司章程规定按期缴纳出资。同时,一旦投资人将属于自己的资产按应缴纳的出资额投资到新设立的企业后,就不允许抽逃出资。否则,就要受到法律应有的制裁。(3)签订合同时: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进步,合同法律制度已经发展到相对成熟的新阶段。在签订合同过程中,合同应当是合同当事人之间的真实意思表示,确保合同订立主体各方对有关重要合同条款无重大误解或受胁迫等影响合同履行的情形,同时合同标的不能违反法律法规等禁止性规定要求等。一旦这一过程出现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内容,必然导致合同无效而解除,或因无法履行而出现违约责任而赔偿合同相对方的经济损失等,这同时必将对企业的商誉、品牌等造成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4)企业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方面:这主要表现在企业在人力资源和薪酬福利方面的管理、劳动用工制度、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带薪休假、竞业禁止、保密规定、经济补偿等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与现行法律法规相冲突的情形,企业管理层必须认真梳理,加以完善,做到守法经营、合规合法。(5)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各类不法奸商出于赚黑心钱目的,使用各种卑鄙伎俩制售各种假冒伪劣产品的花样和方法层出不穷,对依法从事生产经营的企业,造成极大的损害,因此保护自主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当今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并关乎企业兴衰的一件大事,必须坚决依靠自身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力量依法加大打击力度,有效保护企业知识产权,从而扩大企业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和社会影响力,使企业得以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导致我国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各种法律风险的原因

正如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内、外部因素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一样,我国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之所以出现各种风险,不仅与企业自身发展有关,也和我国的市场环境及诸多社会因素息息相关。具体来讲:

(一)导致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各种法律风险主观方面的原因有:(1)法律知识的匮乏。这表现为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往往从习以为常的经验出发,即使少部分拥有法律知识的企业管理人员,其对于法律的认知也停留在初级层面,并没有形成系统法律思维、完善的法律知识架构,特别是在中小企业中,企业管理层、经营层和广大员工对于法律的认知就更为匮乏。(2)企业社会公德和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明显缺失,热衷于维护自身的蝇头小利,缺乏对员工的关爱及社会责任等。

(二)客观方面:由于地区差异以及行业状况的复杂程度不同,对企业经营管理风险影响十分明显。在企业发展初期,企业往往更注重于产品的质量,会花费较大的精力在产品的社会影响上。而一旦在社会上造成“明星效应”、“轰动效应”后,各种模仿、抄袭、假冒伪劣产品则会在短时间内蜂拥而至,增加企业的经营管理法律风险。

三、有效预防企业经营管理法律风险的策略

(一)有针对性的对企业广大员工进行普法教育并常抓不懈

法律与企业经营管理和广大员工合法权益密切相连,并非高深莫测、遥不可及,它贯穿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始终。企业经营管理层必须从思想层面上真正意识到防范法律风险意识的重要性,切实建立起防范法律风险的管理机制,使法律真正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具体而言,企业管理层应当与时俱进,及时跟踪、了解国家政策法规的最新动向,适时在企业内部开展法律法规学习培训,使广大企业员工及时了解法律法规最新知识的同时,能够立足岗位学以致用,适应法律风险防范管理机制的要求,为共同有效防范法律风险奠定坚实基础。

(二)高度重视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项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企业各项规章制度,是保证企业经营管理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其对于化解企业运营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基于此,企业必须始终将制度建设看做是推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抓手。

具体来讲,在投资过程中,企业投资者必须深入调研,多方调阅并穷尽相关法律法法规的规定,充分了解、掌握国家产业政策最新发展动态及地方政府、部门规章对于投资企业的各项规定,杜绝由于不知法或违法而受到的法律制裁,从而增加企业经营管理成本,并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和负面影响等;同时,提前防范与合作者之间出现的法律纠纷。为进一步优化企业合同管理,企业必须做到以下三方面:首先,将审查看做是重点,必须对合同内容了然于心。在合同签订的时候,企业必须全面了解合同标的、履行期限、违约责任以及解决争议方式等重点条款。其次,通过严格的跟踪监督,保证合同顺利履行,避免出现违约情形的出现。最后,企业应当尽可能的使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巨大便利,将法律风险、经营风险以及财务风险等内容放置在同一信息平台上,以便能够快速有效的对合同所涉及到的内容进行动态监控。

在劳动合同的管理上,企业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做起:首先,必须建立健全工会组织。工会组织作为联系广大员工与企业管理层的桥梁和纽带,其对于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发挥着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企业集体薪酬福利政策方面,充分代表广大员工履行集体协商和对话作用,立足于劳资双方的充分民主协商、对话,达成企业发展目标和员工利益、愿望的协调一致。其次,在内部管理制度的制定上,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要求。企业并非是与世隔离的一个孤立团体,其各项工作必须落脚于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才能确保企业各项活动依法合规经营。最后,对于企业的劳动规章制度,企业管理层必须及时予以更新。

由于信息化时代市场环境日新月异,企业不仅应当遵循法律法规的要求,同时应立足自身的改革,瞄准进军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革故鼎新,深挖企业发展潜力,不断完善内部各项管理制度,确保在符合市场法制经济的条件下,不断经受住市场大潮的种种考验和洗礼,立足持续、健康发展,成就企业基业长青梦想,更好的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为国家兴旺、民族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结语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企业的发展只有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下,才有可能获得长远的发展和保障。笔者结合现阶段我国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在详细分析其原因之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途径,希望为我国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合法合规经营提供一定的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民营集团公司 财务风险 管理 控制 构建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涌现出大批资金雄厚,规模庞大,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民营集团公司。民营集团公司主要是由母公司和众多下属子公司组成的,母公司通过产权控制的方式来控制子公司,使其经营管理能够符合集团公司整体的战略目标,最终使得集团公司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民营集团公司由于其内部构成的复杂化,导致其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面临着类型多样的风险,包括战略风险、运营风险、合规风险、市场风险以及财务风险等。其中,财务风险是民营集团公司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集团公司一定要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体系的建设,不断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和能力,保证集团公司能够平稳健康地发展。

一、民营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控的现状

1、民营集团公司缺乏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

健全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是构建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控制体系的基础。虽然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在民营集团公司中的应用发展,集团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得到了很大的进度,但是我国很多民营集团公司由于受到传统的管理机制的影响,仍然没有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很多民营集团公司仍然处于传统企业制度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型的过程中,没有按照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建立明晰健全的产权机制,使得集团公司和子公司在产权归属方面仍然存在一些模糊的地带。另外,一些集团公司也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缺乏有效的约束监督机制和财务管理制度,从而难以有效地对子公司实行财务管理与控制。内部治理机制的缺失,使得集团公司不能对于公司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很好的管理以及控制,很容易发生由于内部控制不严而导致的财务风险问题。

2、民营集团公司缺乏完善的财务监控体系

民营集团公司由于受到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的影响,使得其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监控体系,财务政策缺乏统一性和有效性。由于集团公司的规模大,管理层次众多,利益关系非常复杂,因此,集团公司对子公司进行财务管理与控制,需要完善的财务监控体系和统一的财务政策。目前,一些集团公司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财务监控体系,缺乏贯穿全过程的事前、事中、事后的财务监控手段,使得各个子公司的财务管理活动比较混乱,存在很多的监管真空地带。另外,由于缺乏完善的财务监控体系,集团公司不能从整体出发统一安排公司的投资、筹资、融资活动,子公司独立为政,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来进行各自的投融资行为,经常会出现投资效益下降、筹资成本过高等情况,使得集团公司的整体优势难以发挥。财务监控体系的不完善,导致民营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目标不能得以统一,使得财务风险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3、民营集团公司的财务风险控制主体不明确

民营集团公司由于内部产权关系的复杂性,导致财务风险的控制主体不明确,对于财务风险的管控意识比较薄弱。许多民营集团公司将财务风险管控的任务完全交由财务部门来完成,对于从整体上构建财务风险管控机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民营集团公司是通过重组和兼并成立的,产权关系比较模糊,母子公司的职能定位不明确,没有根据公司的要求界定各自的权责利范围。这种情况导致民营集团公司的财务风险管控主体比较分散,很多集团公司的各个子公司都独立进行财务风险控制,这种分散化的财务风险控制方式使得集团公司整体的财务风险无法得到有效的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管控的效率比较低下。

4、民营集团公司缺乏统一的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是民营集团公司进行财务风险管控的重要方式。民营集团公司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将子公司的各项经营、财务等活动全面的纳入到公司整体的预算管理体制中来,从而很好地对于公司整体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管控。目前,很多集团公司的子公司各自进行自身的财务预算,但是没有与集团公司整体的财务预算相协调,造成集团公司的整体经营管理目标难以有效的执行。一些通过改制或者重组的方式产生的子公司,其经营管理者往往会站在各自公司的立场,来制定经营管理决策,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缺乏统一的预算管理,使得民营集团公司难以对潜在的财务风险进行预测,也难以通过预算控制的形式来防范财务风险。

二、构建民营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控体系的对策

1、优化民营集团公司内部治理机构

随着集团公司越来越多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场活动,公司必须完善内部的机构和部门的设置,优化内部治理结构,为财务风险管控体系的构建奠定良好的组织基础。首先,集团公司要明晰公司的性质和地位,要以市场化作为指导,通过现代企业制度对公司整体的结构进行改革和完善。要进行现代产权制度改革,明晰集团公司内部各个公司的产权归属。其次,集团公司要建立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促进公司股权多元化,积极引入外部投资者,改善公司的股权结构,从而提高集团公司的活力,提高其经营管理的效率。另外,集团公司要重视发挥独立董事在企业内部治理中的作用。一定要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提高独立董事的话语权和决策权,避免将独立董事制度形式化和边缘化,让独立董事真正的参与到公司的治理中来。通过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为实现对公司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奠定基础。

2、通过全面预算来实现集团公司的财务风险管控

民营集团公司要通过全面预算来实现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通过合理的预算以及有效的预算执行,集团公司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规避财务风险。集团公司要将财务风险管控的目标以及手段融入到全面预算中去,从而使得全面预算管理能够更紧密地与集团公司的财务风险管控相融合,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效率,保障集团公司的财务风险管控目标能够得以有效的完成。首先,要通过预算管理将企业各个子公司的财务、经营等活动纳入到集团公司的管理与控制中。通过全面预算,将各个子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予以明确,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预算的编制、执行、考核等,将财务风险管理的的目标层层分解,分散到全面预算管理的各个环节,从而保证风险管理的目标能够更加科学具体的执行。其次,集团公司可以以全面预算管理的流程为基础来构建公司的经营管理流程。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管理平台,将公司经营管理的所有环节实现了全面的覆盖,并对集团公司整体战略经营目标进行层层分解来执行。因此,集团公司在构建经营管理的流程中,以全面预算管理的流程为基础,将风险管理流程与全面预算管理的流程相融合,能够保证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能够更加细化的完成,实现集团公司的财务风险管控的目标。另外,集团公司要严格保证预算的执行,加强对各子公司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从而使预期目标能够有效地完成。

3、提高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对于财务风险的防范以及控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民营集团公司要提高对于财务风险的认识和重视,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定期对各项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对于可能面临的潜在财务风险进行及时的监控和防范。一旦发现财务指标或者数据出现异常、恶化等表现,要及时采取措施,对财务风险进行化解和防范,确保公司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其中,资产收益率、获利能力、经济效率、偿债能力这几种指标最能充分反映企业的财务风险。资产收益率指标是对公司的经营的持久性和稳定性的分析,从而确定公司在未来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民营集团公司应该根据行业平均的水平,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资产收益率指标。一旦没有达到预先的要求,一定要加强重视,采取措施,提高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是指负债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如果过高,往往会给公司带来很大的偿债风险,不利于公司长久持续的发展;资产负债率过低,则会使得公司可使用的资金减少,不利于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因此,集团公司应该根据自身的收益状况以及市场情况,制定最优的资产负债率指标。经济效率主要是通过资产运营能力来反映的,其指标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以及资产周转率等,其直接反映了集团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民营集团公司要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主要包括公司规模、公司业务领域等,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4、通过会计集中核算加强财务风险管控

会计集中核算是集团公司实现财务集约化管理,加强对子公司的财务管理与控制,从而提高财务风险管控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主要是通过将下属的各个子公司的会计核算工作统一纳入到母公司中来,从而提高母公司对于子公司财务信息和活动的控制能力。会计集中核算一般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会计核算中心来完成。集团公司设立专门的会计核算中心,将各个子公司的会计核算工作集中到核算中心来完成。会计集中核算,实质上就是集团公司承担了各个子公司的会计核算工作,从而实现了子公司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分离。通过会计集中核算,集团公司能够对各个子公司的原始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等进行有效的监控,及时掌握各个子公司的经营管理以及财务状况,为集团公司进行财务风险管控提供了信息以及数据基础。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深化,民营集团公司一定要重视新形势下面临的财务风险,不断优化集团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实现全面预算管理,构建先进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等,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来提高集团公司的财务风险管控能力,保证集团公司能够平稳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俞林均:新经济环境下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及其预警管理[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1(2).

第8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会税收,对策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体之一,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并为我国社会稳定和劳动力市场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受到外部宏观经济形势、传统的经济体制、技术含量低、资本匮乏和企业规模有限等因素的影响,很多中小企业在财会税收管理方面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并成为了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1、中小企业财会税收管理的意义。第一,财会税收管理有助于国家税收制度的完善,对于中小企业财会税收中出现的避税、逃税问题,国家税收管理部门可以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不断完善税收管理制度以及税收方面的法律法规。第二,财会税收有助于中小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财会税收管理是以企业对自身经营管理清晰了解为基础的,能够对企业的资金运动过程进行清晰的反映,也是企业整个经营管理过程所必须贯彻的基本原则。企业经营决策的制定也应以财会税收为基础,因此,加强企业的财会税收管理,有助于企业经营、筹资、投资过程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以及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第三,财会税收管理有助于降低中小企业的税务风险,防止企业因税务问题而遭受经济损失。财会税收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所面临的潜在税务风险,以及“税务风险”所带来的损失,从而有助于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2、中小企业财会税收现状

2.1中小企业并未充分重视财会税收问题。很多中小企业并无专门的财会税收管理人员,对于税务问题的规划管理也仅仅流于形式,并未真正开展有效的财会税收管理。而且,很多企业对于财会税收重要性的认识层次也较低,对于企业税务筹划缺乏战略性的、整体的、长远的考虑,在进行税务筹划和管理时,仅仅从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阶段出发,只对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安排购销活动、选择会计方法和选择经营规模等问题进行规划,却很少涉及新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经营衔接段以及企业设立之前等阶段的规划[1]。

2.2忽视财会税务风险。在中小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并非全部的财会税收管理都能够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一旦税务管理出现漏洞,企业就会面临较大的税务风险。笔者通过对财会税收失败的中小企业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导致企业财会税收失败的主要原因包括:中小企业财会税收信息不真实、企业税务管理人员主观判断不合理、财会税收管理造成的投资失败、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存在认识差异、企业税务管理意识较弱等等[2]。

2.3 中小企业财会税收管理不专业。企业财会税收管理与会计、税收等多方面知识都存在直接联系,同时涉及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管理科学。现阶段,这种适用于中小企业的“一专多能”的税务管理人员数量较少,无法满足中小企业日益增长的需要。所以,中小企业现有的财会税务管理制度通常经不起稽查和推敲,企业的税务筹划方案经常被税务管理部门,因而不仅需要补缴少缴的税款,还需要缴纳罚款或滞纳金[3]。

3、中小企业财会税收问题的应对措施

3.1强化中小企业财会税收意识和风险规避意识

首先,树立明确的税务管理目标。中小企业通常缺乏明确的财会税务管理目标,仅仅着眼于近期经济利益,而选择不交税或是少缴税,而这种行为实际上会对其长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企业应从长期发展需要和战略目标出发,制定长期的税务管理目标,为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其次,奠定良好的会计核算基础。若中小企业财会税收制度不完整、不健全,就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若以失真的会计信息为基础进行企业财会税收管理,则会增强企业的税务风险。最后,加强企业与税务机关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各个中小企业应熟悉税务征管的具体要求和特征,系统学习国家相关的税务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从而为企业财会税收管理的合理性、规范性与合法性提供保证[4]。

3.2加强企业税务管理人员的培养工作,加快税务行业的发展。一方面,国家应制定实施促进税务行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我国应在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税务师法》、《税务法》,从而明确规定出税务的法律责任、义务、权利、范围、宗旨和性质等,将业务监督、后续教育、规章制度的制定、执业范围、资格认定和资格考试等内容纳入税务管理体系之中,从而为税务市场的良好、健康运行提供保证。另一方面,还应不断加大对于税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投入,为现有的税务和会计管理人员提供培训和教育机会,从而提高其执业能力[5]。

4总结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受到资金筹集能力、融资渠道单一、管理水平滞后、经济规模较小等因素的限制,中小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所以,从财会税收方面入手,建立和实施规范、合理的财会税收制度,能够为中小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蔡楚悦.现代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2,1(6):106--107

[2]金永龙.浅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集解决对策[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7,1(14):45--46

[3]杜学锦.我国中小企业的税收筹划研究[J].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2(1):9--10

第9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资金风险;内部控制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与财务管理不断融合,为企业资金管理创造并提供了新的高效便捷的管理模式,成为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但同时也出现了诸如财务数据安全、利用信息系统舞弊犯罪等新的资金管理风险,因此,必须充分认识信息环境下的资金控制问题,合理制定风险管控措施,有效规避企业资金管理风险,从而确保企业资金安全高效运转。

一、资金管理控制概述

资金管理控制是为了防止企业资金流失,预防资金支付危机,通过对资金流的有效控制,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良性循环,实现企业盈利最大化。资金控制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对资金运动及日常财务活动等进行控制,是企业经营运作至关重要的内容。

二、信息技术下的资金管理控制特点及管理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企业资金管理出现新的特点,给企业资金控制提出新的要求。

1.资金管理难度加大。虽然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财务管理状况得到更快捷和详实的反映,但由于硬件损坏、网络病毒、操作失误等会导致数据差错,甚至导致系统瘫痪;另外,还有利用信息系统进行经济犯罪现象,这些无疑增加了资金控制难度。信息环境下,资金控制采用人工控制与信息系统控制相结合的方法,要进行有效的程序化控制,必须在严格的控制制度下,防范因系统本身运行失效和对信息系统过分依赖所引发的风险。

2.资金管理环境更加复杂。信息技术下的资金管理融入了更多的科技元素,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操作流程更加复杂。资金控制的主体涉及多个部门、多个作业岗位,整个管理过程都需要进行严谨规划。资金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还必须充分考虑高层控制决策风险、资金控制信息化总体方案等一系列问题。

3.资金管理评估更具风险。从制定企业战略到日常经营管理,资金控制过程贯穿其中,会计信息传输的网络化和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使会计信息系统存在操作失误、遭受外部攻击或病毒等风险,都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审计线索混乱,从而增加了资金风险评估的难度。

三、提高资金信息化风险管理的措施

1.增强风险意识,强化信息安全管理控制。要做好信息环境下的资金管理控制工作,必须高度重视信息系统安全问题,要注重加强相关人员信息安全风险教育,切实树立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意识,确保信息系统在安全环境下运行。

2.健全信息化管理控制制度,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按照内部控制要求,遵循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和内部牵制原则,建立科学严谨的财务信息化管理内控制度,科学设置岗位、合理进行分工,设立相互监督和制约的管理机制,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要加强信息化操作程序控制,制定科学的操作规程,合理设置操作权限、明确操作命令及非常情况处理程序等。同时运用防火墙、身份认证、入侵检测、网络防病毒等网络安全技术,防控网络病毒,做好系统的日常维护和数据备份工作。

3.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财会人员素质。要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就必须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财务人员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对财务人员的培训要系统化、周期化,要在提高财务人员财会专业水平的同时,进行有针对性地信息技术培训,不断更新计算机管理知识,提高对信息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和引进既懂财务又懂计算机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4.完善资金管理监控体系,实行全方位监控。构建起融资金管理系统、会计核算系统和预算管理系统为一体的资金管理平台,加强资金的审批管理和财务监督,完善信息的实时共享和查询功能,实现对资金的统筹调度、合理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使用成本和运营风险,对资金运转进行实时监控。同时加强内部审计监督检查力度,对资金流转、信息系统的构建与使用等内容进行严格的审计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错整改,以规避资金管理风险。

总之,要使信息技术在企业资金管理中充分发挥科学化管理作用,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要不断研究,不断发现和解决信息化带来的管理风险,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资金管理模式,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确保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付婧.浅谈企业资金调度控制与管理[J].科技风,2008(12)

[2]郝向峰.浅谈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经营管理,2009(4)

第10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问题;优化策略

一、商业银行合规风险概述

商业银行合规风险指的是商业银行在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因为没有遵守行业规范或者法律法规而导致的法律处罚以及相应经济损失与名誉损失等现象。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方面来看,商业银行合规风险可以分为流程风险与非流程风险两类。其中,流程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流程所固有的,这种风险存在于不同工作流程的各个工作环节当中;非流程风险则主要体现为商业银行对行业规范、法律法规的理解存在偏差或者由自身经营管理理念所导致的风险,这些风险都呈现出了可控性特征。从商业银行主观能动性方面来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出现的合规风险还可以分为主动违规导致的合规风险与被动违规所导致的合规风险,其中,二者区别在于是否具有意识的违规以及是否蓄谋违规。前者具有主观有意性与恶劣的性质,而后者则具有主观无意性。

二、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中的问题

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规风险管理环境问题。

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风险管控工作中,虽然声誉风险管理、操作风险管理以及法律风险管理得到了较高程度的重视,但是合规风险管理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风险管控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却没有得到明确。与此同时,一些商业银行管理工作者并没有对合规风险管理的价值做出深入的认知,甚至认为合规风险管理会导致经营成本的提升以及客户的流失,因此相对于业务拓展而言,合规风险管理并没有处于一个较高的战略地位。商业银行管理层对合规风险管理所持有的态度,自然也会影响基层员工对合规风险管理的认知,而这也是商业银行中的工作人员普遍欠缺主动合规意识的重要原因,这些现象则对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工作成效的提升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制约作用。

(二)合规风险管理文化问题。

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商业银行所具有的文化直接影响与反映着商业银行所具有的经营管理理念,并且左右着商业银行这经营管理行为。良好的合规风险管理文化,能够为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在部分商业银行的合规风险管理工作中,合规风险管理文化仍旧没有从“要我合规”转变为“我要合规”。与此同时,虽然部分商业银行制定了“合规风险管理从高层做起”以及“做好合规风险管理,创造经济价值”等口号,但是这些口号也并没有真正转变为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这种现象反映出了商业银行对合规风险管理教育培训工作欠缺足够重视以及合规风险管理理念没有深入人心等问题。因此,如何构建起良好的合规风险管理文化,如何利用合规风险管理文化对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的工作意识以及工作理念做出指导,是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合规风险管理机制问题。

虽然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具有较为合理的合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以及完备的合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但在合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以及合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职责方面却缺乏详细的阐述。与此同时,当前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构建起合规风险上报机制,但合规风险上报的准确性、及时性仍有待提升,这导致一些潜在的或者已经产生合规风险难以得到有效的处理。总之,对于许多商业银行而言,合规风险识别、预警、处理工作体系的构建,仍旧处于探索阶段,而合规风险管理部门职责不清、职能重叠等现象也客观存在,因此按照与合规风险管理相关的文件对合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做出构建、对合规风险识别以及处理机制进行完善是十分必要的。

三、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策略

(一)对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环境进行优化。

在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工作的优化过程中,良好的合规风险管理环境能够为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具体而言,商业银行对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环境的优化,主要要求商业银行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方面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战略的制定过程中,商业银行需要明确合规风险所具有的功能、必要性以及战略定位,特别需要注意对合规风险管理、内控风险管理以及操作风险管理等作出区分。与此同时,合规风险管理工作需要体现出全面性、强制性的特征,在为合规风险管理工作配备充足管理人员的基础上,提升合规风险管理工作者在商业银行的地位、明确对合规风险管理工作者的能力要求,从而为合规风险管理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有必要对自身所具有的治理结构进行完善。在商业银行运营管理工作中,合规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开展风险管控工作中的关键任务,也正因为如此,商业银行有必要在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中对合规风险管理工作给予重点关注。

(二)重视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文化建设。

商业银行管理文化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且具有较高认同程度的思想与信念,相对于强制性的、制度性的管理,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文化体现出了“柔性特征”,并可以在提升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工作水平方面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在合规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工作当中,商业银行需要将合规风险管理文化提升到战略层面,并当作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中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合规风险管理文化的构建,需要体现出指导性与前瞻性,从而在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依据的基础上,适应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需求。在构建合规风险管理文化的过程中,合规风险管理文化的推广应当同时进行,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决策层、管理层应当率先垂范,在发挥示范效应的基础上引导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强化自身的合规风险管理意识、催生主动合规的工作行为与工作习惯。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应当重视合规风险管理文化的宣传与培训,依托于各类违规案例,普及合规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以及重要性,从而促使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对合规风险管理文化产生高度的认同感。

(三)提升商业银行合规风险识别与处理能力。

商业银行合规风险识别与处理能力的提升,是提高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工作成效的重要保障。在此方面,商业银行主要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商业银行所具有的合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进行完善与优化。商业银行中的合规风险管理机构应当具备正式性与独立性,只有如此,商业银行中的合规风险管理工作才能够呈现出专业性的特点,因此在合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完善与优化中,商业银行应当避免出现多部门共抓共管合规风险的情况。与此同时,在构建正式、独立的合规风险管理部门之后,合规风险部门需要明确自身职责,并与纪检监察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审计部门等强化合作,从而为合规风险的有效预防奠定良好基础;二是对合规风险识别、处理机制进行完善。在此方面,商业银行应当特别注意对各类金融产品所具有的合规性进行审查,并通过完善经营管理工作中的争议处理机制、纠纷处理机制,为各类合规风险的规避提供保障。与此同时,商业银行有必要对合规风险报告机制进行构建与完善,从而为识别潜在的合规风险提供依据,继而有效规避合规风险或者有效降低合规风险为商业银行带来的损失。

(四)对合规风险管理考核与问责机制进行完善。

合规风险管理考核与问责机制同样是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机制中重要的组成内容。从合规风险管理考核机制来看,商业银行应当以真实的数据为依据、以合规风险管理制度为准绳,对合规风险管理考核内容、评价标准等作出明确;与此同时,合规风险管理考核工作应当覆盖所有部门,从而确保考核工作的全面性,促使考核结果能够对商业银行整体合规风险管理工作成效做出反映;从合规风险管理问责机制来看,围绕合规风险管理考核结果,商业银行应当做好责任认定与处罚工作,从而利用反面案例发挥警示作用,促使商业银行工作人员意识到合规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引导商业银行工作人员树立主动合规意识,继而有效提升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工作成效。

主要参考文献:

[1]蔡宁伟.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内涵解析与改进路径[J].金融监管研究,2017(12).

[2]李娟.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合规风险管理的关系研究[J].金融纵横,2014(4).

第11篇

关键词:负债风险 控制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生存的经营方式之一。企业要持续经营,取得利润,使其价值最大化,就必须对资金合理运筹,促进资金良性循环。筹资分为长期和短期,其中长期筹资按照来源不同,可分为权益筹资和债务筹资。适度的负债经营,使企业更加注重合理运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效果,提高经济效益。但由此所引发的风险与收益问题也随之而来。以特定的偿付责任为前提,以获取利益为目的的负债经营,被现代企业作为重要的理财策略。负债经营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企业带来财务杠杆效益的同时,又会产生筹资风险。因此,必须衡量由其带来的收益和风险。

一、 负债经营的主要内容

负债经营就是企业以自有资金为基础,通过银行借款、发行债券等形式筹措资金,并运用该资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促使企业不断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筹资经营方式。

负债经营不仅是一种普遍的正常现象,而且是企业的重要的经营战略。从现代经营观点来看,一个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仅看自有资金,更要关注借贷与偿还债务的能力。企业负债经营不良,说明企业的经营效益未能达到最佳。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 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由于利用财务杠杆(即负债经营),而使企业可能丧失偿债能力,最终导致企业破产的风险,或者使得股东收益发生较大变动的风险。

财务风险就其产生的原因来看,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1)现金性风险,即在特定时日,现金流出超过现金流入产生的到期不能偿付债务本息的风险。(2)收支性风险,即企业在收不抵支情况下出现的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本息的风险。加大企业的负债筹资,会使公司财务风险增大,导致企业定期支出的利息等费用增加,同时投资者也因风险的增大而要求有更高的报酬率。所以企业的负债比例应保持在一个合理水平,不能无限度扩张。

(二) 非负债节税

一般情况下,折旧抵税和投资减税与负债融资的抵免税有替代作用,通常称之为非负债节税。它们的存在会减少公司负债的节税作用。有时与投资相关的非负债节税,会刺激投资总量的增加,使公司现金流入量增加。这是一种补偿性的收入效应。因此,非负债节税对公司最优负债水平的实际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收入效用的效果。

(三) 成本

债权成本。债权人享有固定利息收入的权利,并无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的权利。当债权人贷款或债券投入企业后,企业经营者或股东有可能改变贷款用途,损害债权人的利益,使债权人承担了契约之外的附加风险但不能得到相应的报酬补偿。因此,债权人需要通过增加契约条款和实施监督来保护其利益免受公司股东的侵占,但会发生相应的成本,债权人一般以提高贷款利率等方式将该成本转移给公司,所以公司在进行资本结构决策时要考虑这一成本因素。

股权成本。股权成本是指与公司外部股权相关联的一种成本。总成本即为两类成本的叠加。这两种成本与资本结构的关系正好相反。在忽略税收及其他成本因素的情况下,最小总成本的资本结构应为最佳选择,而此时的负债规模更加理想。

(四) 破产成本

破产成本通常指企业出现支付危机的成本破产成本。企业负债越多,所需支付的固定利息越高,就越难保持财务上的稳定,出现支付危机的可能性就越高。一般认为破产成本与公司负债水平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在负债较低时,破产成本增长缓慢,当负债达到一定限度之后,破产成本加速提升。破产成本是企业不能无限扩大负债的重要屏障。

二、 负债经营的作用

负债经营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充分发挥其增值作用,给企业带来其他经营方式不能替代的经济效益。

(一) 优化资源配置水平

负债经营有利于企业加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负债经营,打破了资金来源的供给制和使用上的无偿占用。考虑到还本付息的压力,投资者必须注重投资的经济效益评价,关注资金的时间价值,避免在经营活动中出现闲置浪费现象。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增加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的目的。

(二) 提高权益资本收益

负债经营有利于企业获得负债效应,降低资金成本,提高权益资本收益水平。所谓负债效应,即企业采取负债经营所获得的额外利益。企业在财务处理上,贷款和发行债券所付利息计入“财务费用”,免缴所得税,保持资金成本低水平,借入资金越多,加权平均资金越多,从而加权平均资金成本也就越低,权益资本收益水平随之越高。只要企业保持税前资金利润率高于负债利率,增加负债额度,提高资产负债率,就必然会提高权益资本的收益水平。

(三) 规范经营管理行为

负债经营有利于企业强化风险意识,提供经营管理水平,规范企业管理行为。由于有偿使用所筹集的资金,企业必须承担到期还本付息义务。因此,负债经营的企业在偿债压力之下,只有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才能确保在负债经营中获得更大的利润。

(四) 减轻通货膨胀损失

负债经营有利于减轻企业通货膨胀造成的损失。如果企业的投资来自银行贷款,那么通货膨胀所引起的债务贬值的结果,企业就将其转嫁给了贷款银行。可以说,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企业投资中借贷资金比例越高,对企业相对越有利,长期债务比例越大,对企业越有利。

三、 负债经营的风险

负债经营给企业所有者带来收益上的好处,无疑也增大了经营风险。企业负债经营在保持股东的控制权前提下可以带来股东财富的较快增长,因此,负债经营程度是衡量企业是否自信重要衡量标志之一。但过度的负债经营又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危害。这些风险因素主要包括:

(一) 负债规模过度风险

“财务杠杆效应”能有效地提高权益资本收益率,但由于风险与收益并存的原因,财务杠杆效应如同一把双刃剑,同样会带来权益资本收益地大幅下滑。负债规模大于其偿债能力,会使企业面临资不抵债的风险,即在资金结构中,负债比例过大,风险就会随之增大。

(二) 投资决策失误风险

负债经营的风险有时来源于投资失误。从投资行为看,包括投资的决策、投资运作和管理,前者的失误可能导致的风险一般难以避免,企业会因此陷入巨大的债务危机。在合理决策的情况下,该风险也是可以回避的,但相对风险依然存在。如果投资资金的债务到期不能归还,必须延期或举新债还旧债,这样就会大大增加企业负担,降低投资效益。

(三) 内外部环境风险

企业内部风险是指企业内部环境不利于企业进行负债经营而产生的风险,如生产风险是因各种偶然事件的发生,使企业不能按照既定目标进行生产而带来的风险,财务风险是由于企业收支发生意外情况,使发生财务困难而带来的风险,人事风险是企业人事意外变动给企业生产经营造成重大影响的风险。企业外部环境风险,是指外部环境不利于企业进行负债经营而产生的风险,由于外部的政治经济、技术、社会等环境发生变化,将导致企业面临不能按预定目标进行经营活动的风险。

四、 负债经营风险的应对策略

(一) 建立高效的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主要应建立在货币时间价值观念基础上,促进早产出,早收益,早投资,早获利。适当借鉴西方的管理经验,真正建立一套高效、实用的管理体制机制。

(二) 提升管理人员素质

管理人员除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外,还应不断提高经营管理能力。优秀的财务管理能力,对加强企业筹资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利用多渠道的资金市场,选择最经济的资金成本,实现资产增值起着重要作用。

(三) 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及时掌握内外部信息,推动企业实现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四) 强化风险意识

企业从事生产经营过程中,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难以绝对避免实际与预期之间出现的偏差。为有效应对出现的风险,企业必须不断强化风险意识,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采取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

(五) 选择最佳负债时机

企业在筹集资金时必须根据资金需求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筹资时间。在资本结构适当、债务比例合理的情况下,选择最佳负债时机,有效降低资金成本。

(六) 优化资本结构

企业必须根据自身情况和客观环境,及时跟进调整企业的资本结构,提高或降低负债规模,不断完善财务状况。

(七) 合理运用资金

企业筹资的资金投向不同,对使用效益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必须科学进行投资预测,认真进行投资的可行性研究,合理控制投资回收期限,把筹资和投资效果有效统一起来减少投资带来的风险。

(八)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企业在不同环境下应采取不同的财务策略,把握经营管理和控制能力,权衡收益和风险,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以使企业负债经营处于不败之地,取得预期经营效益。

可以明确的是,企业负债经营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企业不仅要有勇气面对风险的存在,更要有能力采取有效的风险应对策略。企业面对负债经营中出现的风险,应在合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建立有效的风险防御体系,合理运用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等风险应对策略,分散负债经营风险,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进而提升风险应对能力,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初波,王雨松:《企业负债经营与财务风险研究》[J];北方经贸;2005年01期

2、 尉杨:《负债经营的风险及其防范》[J];财会月刊;2007年30期

第12篇

有关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及对策研讨分析

一、信贷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来自于银行方面的原因

1.金融体制改革滞后,理论认识和观念上存在误区。尽管商业银行进行了金融体制改革,实行了“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经营方针,但因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大部分银行从业人员商业意识、风险意识比较淡薄,信贷活动没有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2.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由于我国金融制度的不完善,各商业银行之间彼此之间进行了盲目、无序的竞争,如放弃原则为企业多头开户,致使企业逃避了信贷资金的监督。同一银行内部,还没有完全形成一个强健、高效、充满活力的有机整体。

3.商业银行缺乏高素质人才,是导致银行产生信贷风险的又一个内部因素。信贷管理工作需要大量既憧银行业务又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既有深厚而渊博的经济、金融、法律知识,又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既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又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的人员。

(二)来自企业方面的原因

1.企业认识上出现偏差,长期以来,受计划体制的影响,许多企业领导片面地认为企业是国家的企业,银行是国家的银行,银行贷款就是国家的贷款,赚了钱是国家的,亏损也是国家的,生产经营活动完全不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理所当然地认为,企业盈利是由企业创造的就应该由企业来支配,一旦企业亏损,就依赖政府,依靠银行贷款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根本不考虑企业是否有能力偿还贷款,长期负债经营。银行则背上了企业转嫁过来的包袱。

2.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经济效益低下、社会负担过重、设备老化,经营管理仍然走外延扩大再生产的老路子,以粗放式经营为主,市场应变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比较有限,所有诸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低下,资金使用效益不高,产品积压,难以销售,亏损严重,银行贷款无力偿还,积累了大量的不良债务,从而形成信贷风险。

(三)来自于政府、政策等其他方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