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8 20:25: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记叙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 要: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下,有个性、有见解的记叙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追求。如何使记叙文阅读更加开放和更具活力是我们语文教师探求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新课改 记叙文 阅读 思考 方法
一、引言
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获得其意义的心理历程。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和状物为主要内容,以叙述、描写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在初中各类考试中,记叙文阅读是使用最广泛的题型,尤其是其考试形式有了很大变化。以前大多只考学生的基础知识,如字、词、句的理解,段意的概括。现在的阅读题更多体现人文性、教育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所以,我们教师应该更新观念,探索新的方法。
二、发扬教学民主
教学民主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认识到学生对课文的主观理解可以不求统一,允许学生质疑课文中的观点或老师的讲解,有保留独立见解的权力。当学生的思维和答案超出了教师的设计、安排和期望时,我们不应立即否定学生的思维,不强行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纳入教师设计的轨道。如果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理由,那就该鼓励。如在上《秋魂》这一课时,就文后的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世界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世界上有不经日光照晒而成熟的果实吗?”这两句话的顺序能否调换一下,为什么?教参给的明确答案是不能调换,因为它和前面内容相一致。但就有的学生认为可以调换,只要把前面相应的内容也调换就可以了,这是一个全新的见解。倘若教师照搬教参的答案并生硬地让学生接受,那就只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死读书,原本是丰富的记叙文阅读教学就变成了一潭死水。为此,教师应努力创造民主的课堂气氛,把过去那种千人一面、千声一腔的课堂还给学生,并让其自己去体会,我们从旁引导就足够了。
三、注重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
人是有感情的,因而写出来的文章也会带有感情。在记叙文中,这一特点尤为明显。写人叙事的叙事文,无不蕴含着人性的美丑善恶,蕴含着作者对美丑善恶的赞扬与讽刺,使读者得到心灵的陶冶、人格的升华。新编语文教材在选文上贴近生活,具有时代气息,把那些适合中学生阅读、记载人类先进的文化和思想成果的好文章编进教材,让他们享受文化“美味”,促进人文素质与文化素质共同发展。如《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在平实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着浓浓的父女之情。文章重点写了爸爸对“我”的深情和盼望“我”长大、懂事的情感,写得很深沉。文中写父亲不许我逃课的这部分内容,有这样一道题:在你眼中,你认为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通读全文人们能感受到父亲表面严厉,实际内心非常爱“我”。写逃课的这部分内容就表现了这位父亲对子女的严格要求,但后来父亲给“我”送来了棉袄这一情节又让人们感受到了深沉的父爱。学生读了全文就很容易知道这其中蕴含的父爱,体会了这点,学生就很容易答题了。所以,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是中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的重要任务。
四、注重学生主观看法的培养
从“阅读文本只能是个人行为“这句话当中可知:阅读教学要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的模式,应该让学生有权利各走各道,按照自己的看法找直觉、经验。如果同一个班的几十个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不能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寻找直觉、经验,那就不可能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因此,教师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应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阅读文本方面。苏轼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就说出了这么一个规律: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会有不同的表现。“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雷特”一句话中也总结了这样的规律。文学形象就像生活中活生生的人一样复杂,不同的读者从语言的描述中所感受的东西都会不同。初中教师所面对的是正处于青春期、最富于联想和想象的中学生。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并常常有新的看法。不同主体阅读文本的心理活动也就不同,甚至差别很大。记叙文以写人叙事为主,对人物形象及事件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都会因人而异。我们应懂得尊重这“一千个哈雷特”,而不能用自己的想法去取代学生的思维,压制学生的思维。学生如不能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寻找直觉、经验,也就不可能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理解,这决不是所需要的阅读教学。纵观这几年来的中考记叙文阅读所设计的开放性试题,平时教学中应该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展开思维,大胆陈述自己的观点,尤其是有独特见解的观点。对此,一方面,平时要增加阅读量。正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增加阅读量主要是依靠课外阅读,所以,我们应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书籍报刊、文学作品和其他各类读物,或鼓励学生上网浏览,广采博闻,开阔视野。随着阅读量的增多,学生头脑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另一方面,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提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对句子“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能把花比喻成眼睛?有的学生会想“花上有露珠亮晶晶的”所以像眼睛。也有学生这样想“是不是有的花形状和眼睛相似”等等。对此,我们应启发、引导,当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风吹过来,花瓣上下翻动,就像人在眨眼睛。在这一过程中,或多或少就培养了他们主动思考的习惯。教师之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是相机指导、点拨。只要点到好处,就能帮助学生打开一扇思考的窗户,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下面将我平时教学中积累与借鉴的一些方法介绍如下:
一、从课文中学拟题
拟题,永远是作文教学的第一步,标题也是文章的眼睛,而中学语文课本中所收篇目,标题可谓异彩分呈。或直奔主题,气势逼人,如《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艰难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我的信念》;或托物言志,巧用修辞《海燕》《丑小鸭》《大自然的语言》;或意境深远,含情脉脉,如《爸爸的花儿落了》《孤独之旅》;或言简意赅,高度概括,如《杨修之死》《香菱学诗》《唐睢不辱使命》……
对这些颇具特色的标题,在导入新课释题之时,我着重从内容、范围、文体、语法、修辞等方面启发学生品味,抓住文章的“眉眼”让学生明白绘人重绘眼,写文先抓题的道理。学生既掌握了命题技巧,又深味了文章内涵,同时我也补充以最新的诗词拟题法,悬念拟题法,修辞拟题法等新颖的拟题技巧,就这样点面结合,在自命题作文课上学生根据平时的训练,随性而作,拟出了很多颇具吸引力的好题目。例如《一碗牛肉面》《项羽新说》《春天就在冬天的身后》《轻叩记忆的门》等许多夺人眼球的好题目。
二、从课文中学立意
意旨犹如作文中的太阳,太阳一出,光芒四射,整篇文章顿时生辉。反之,则使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堕五里雾中。作文构思立意方法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都可以从课文中找到可供借鉴的佳作。例如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余映潮先生曾就此写过文章《一课三学:的作文技法》使我很受启发,此文记叙在前,抒情议论在后;记叙生动细腻,抒情议论生动简明;记叙着眼于表现人或事,抒情、议论借文中故事的意义表明自己对人生的感受,从而在立意上以小见大,化实为虚。这种“人生经历+人生感受”的两段式结构是写作的基本结构,叙议结合,结尾画龙点睛,深化主旨,学生易学易用。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也用四次背影的描写,极其自然的体现了在乱世之中弥足珍贵的父子之情。对这些构思精,立意深的课文,在教学时则不必面面俱到,选其最精当的一点与学生共同揣摩、研讨,引导学生悟出“怎样写”的规律,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准相似点,选好依据的文例,快速运思成文。学生经过“借瓶装酒”到“借神骨以创新篇”的历练,很快会有新的发挥与突破。
三、从课文中学技法
这一部分我着重推荐余映潮先生的《读美文、学作文》系列,他的这一系列文章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从课文中可以学到怎样的写作技法,对老师、学生都有裨益。例如读莫怀威的《散步》,学记叙文的“五笔”:文章开头是倒叙,开门见山“轻点一笔”;文章中间对第一段所叙写的事进行补说、解释,可以说“交代一笔”;再回到叙事主线,开始出现“镜头”,略写一家人“散步”,这叫做“简叙一笔”;中间散步过程出现“分歧”,由于“分歧”,散步中就有了“故事”,就有了“波澜”,这叫做“巧折一笔”;最后一段,抒感,又表达感受,画龙点睛,这叫做“深化一笔”。“五笔”,呈现了一种记叙文的写作模式。
四、从课文中学语言
课文多为名家名作,可谓字字珠玑。先说句式,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和“或许……或许……或许……”,《星星变奏曲》中“如果……如果……谁不愿意……谁不愿意……”都给学生们创造了仿写的空间。再说词语,可以说每篇文章都有各自独特的美文美词。例如《老王》中“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这“镶嵌”二字用得精妙,不说站,不说立,不用伫,也不能用靠,只有这二字能把老王病如膏肓、骨瘦如柴、身体僵直的形态刻画出来。再如社戏中“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的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了。”其中“回望”“漂渺”“罩”这些词语都值得细细品味。
在平时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一要咀嚼,领悟美文,感受它美在何处,培养语感;二要多读多写,以读促写,注意对课文中词汇的积累与摘抄;三要学以致用,要在课堂说话训练与写作训练中运用所学词语。最重要的是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美点,感悟美点。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用好用活课本这个“例子”,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资源,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这种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点好处:
一是有利于师生省时省力。由于这种方法重视挖掘教材资源,在平日的文本教学中即可边学边用,学生进行词句段篇基础知识学习和听说读写基本功训练时即练就了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些知识技能通过领悟内化,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写作能力,既节省了资源,又充分利用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时效性。老师也不用穷经皓首地遍翻典籍,只需借这一泓活水来引导写作。
二是有利于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虽然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资源定义很广,但对于农村、山区偏远地区的教师而言,教材仍然是最直接,最普遍的信息载体,而其他的如图书、报刊、电影、报告会、网络等课程资源使用起来要受到当地经济文化水平的制约,不如教材这种经典的资源易于发掘与捕捉,更能体现教育的公平性。
【关键词】连贯性;写作;目标
【作者简介】郭家海,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江苏省特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小学写作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全国中语学会“十二五”重点课题“中学写作教学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运用”(课题批准号:0076)、江苏省教科院“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SOLO理论的写作评价量表开发与运用研究”(课题批准号:B-b/2013/02/235)研究成果。
近十几年来,新课程改革在各个学科教学中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语文也不例外。但是,在语文的写作教学领域,似乎没有什么改观。小学自由习作,初中写记叙文,高中写议论文,积习几十年,绵延至今。严格地说,初中的记叙文、高中的议论文也不是规范的记叙文和议论文,而是通篇充斥着“文采”的“小文人”语篇。更大的问题是,学生读书从小学到初中,由初中而高中,是一个自然成长的连贯的过程,但是,教育设置了3个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各自为政,几乎不考虑前后学段的教学,而是人为地割裂了学生的学习。这种割裂具体表现为不同学段内的教学目标不清,教学内容混乱,教学策略简单,教学评价欠缺,不同学段之间更是缺少连贯。
关于中小学连贯性写作教学,吴红耘教授非常明确地指出,“连贯性写作教学是指教学目标连贯的写作教学。教学目标涉及两个要素:教学内容和掌握水平。”可见,教学目标的确立绝不是简单随意的事情。事实上,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一个适宜的教学目标的确立,除了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学段层次、掌握水平的学段层次之外,还要从具体学情出发。
一、课程标准层面中小学写作教学目标的确立
国家为了规范基础教育课程,制定了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实施教学的指导。由于语文学科的复杂性,中小学写作教学部分在《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也是一个薄弱部分。尽管“课标”制定者作出了努力,但是,《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内部的写作部分、义务教育与普通高中“课标”的写作部分之间,都基本看不出内容的层次性和能力水平的层次性。下面是我国课程标准12年语文教学写作部分的28条目标与内容:
(一)第一学段(1~2年级)・写话
1. 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
2. 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 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二)第二学段(3~4年级)・习作
1. 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 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3. 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
4. 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 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6. 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三)第三学段(5~6年级)・习作
1. 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 能写简单的记事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4. 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 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第四学段(7~9年级)・写作
1.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2. 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3. 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
力。
4. 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 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
6. 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 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8.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五)普通高中必修“表达与交流”・写作
1. 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 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任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3. 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4. 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5. 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6. 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
以上28条写作教学目标与内容,能体现层次性的不足五分之一。一线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落实课程标准,必须对这28条进行科学合理的重构。我们可以借助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的分析理论,从能力的角度,对课标的写作教学目标进行重构。我们以义务教育4个学段“外在表达要素”为例。
(一)义务教育语文写作部分“外在表达要素”梳理
1. [表达]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总体目标与内容)
2. [表达]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总体目标与内容)
3. [表达] 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第四学段・写作)
4. [想象]写想象中的事物。(第一学段・写话)
5. [记叙]观察大自然,用文字表达观察所得。(第一学段・综合性学习)
6. [记叙,议论]用文字表达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的见闻和想法。(第一学段・综合性学习)
7. [记叙,抒情,描写]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第二学段・习作)
8. [记叙] 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用书面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第二学段・综合性学习)
9. [记叙]能写简单的记事作文和想象作文。(第三学段・习作)
10. [记叙] 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第四学段・写作)
11. [记叙] 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教学建议・第一、二、三、四学段)
12. [描写,抒情,议论]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第四学段・写作)
13. [描写,抒情,议论] 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第四学段・写作)
14. [议论] 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第四学段・写作)
15.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第三、第四学段要通过多种评价,促进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评价建议・第三、四学段)
16. [阐释]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第二学段・习作)
17. [阐释] 学写读书笔记。(第三学段・习作)
18. [阐释] 学写常见应用文。(第三学段・习作)
19. [阐释] 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第三学段・综合性学习)
20. [阐释] 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第三学段・综合性学习)
21. [阐释] 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第四学段・写作)
22. [阐释] 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第四学段・写作)
23. [阐释] 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第四学段・综合性学习)
24. [阐释]能从书刊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第四学段・综合性学习)
25. [阐释] 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第四学段・综合性学习)
(二)义务教育语文写作部分“外在表达要素”重构(每条后面数字对应于梳理的条目)
1.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总体目标与内容) [1]
2. 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总体目标与内容/写・四)[2,3]
3. 积极记叙、描写想象中的事物,写想象作文。(写/教・一、二、三、四)[4,9,11]
4. 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积极参加校园、社区以及社会各项活动,不拘形式地记下自己的见闻,写记事作文,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评・一、二、三、四)[5,6,7,8,
9,10,15]
5. 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抒发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和体验。(写/评・二、三、四)[7,12,13,15]
6. 积极参加校园、社区以及社会各项活动,写出自己的认识和思考,第四学段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写/评・一、二、三、四)[6,12,13,15]
7. 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写・二)[16]
8. 学写读书笔记、活动计划、活动总结、简单的研究报告和常见应用文。(写・三)[17,18,19,20]
9. 学写简单的研究计划、简单的研究报告、多种形式的调查报告和常见应用文。(写・四)[21,22,23,24,25]
以上25条是从义务教育4个学段22条目标中提取出来的,9条则是对25条的重构。重构后的课标目标变得清晰。一线教师要落实课标,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分层分级,否则一团乱麻,根本无法落实。
二、模块设计层面中小学写作教学目标的确立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说,中小学连贯性写作教学目标的确立至少要分出三步:课标的重构;模块的选择;专题的分解。上面分析了课标的重构,现在来谈模块的选择。是按照思维形态还是按照生活运用?是根据主题组块还是根据考试需要?这都是几十年写作教学一直纷争的问题。基于科学心理学的视角,从外在表达的智慧技能入手确立模块最合乎实际。中小学写作教学的外在表达的智慧技能就是“文类”,即文体大类。潘苇杭与潘新和新近指出“文体感,是写作行为的目标预期”观就很合乎科学心理学研究规律。潘苇杭与潘新和认为,从写作的角度说,语文主要不是学习单篇文章的个性,因为文章的个性是学不到的;可以学而用之的是一类文体的共性,即体式规范。文体感的作用不只在于动手写这个阶段,也不只是给内容找一个承载形式,而是贯穿于整个写作运思与表达过程。当然,从外在表达的智慧技能入手不等于只从外在表达的智慧技能一个方面关注写作教学的内容,而是以外在表达的智慧技能为主线,综合其他技能,构建一个立体的写作教学模块序列。
根据写作的外在表达的智慧技能,可将中小学写作教学内容分为4个模块:记叙类模块;描写抒情类模块;议论类模块;阐释应用类模块。笔者以小学为例,对习作教学目标与内容进行二次重构。
(一)四个模块的整体目标
记叙类模块
1. 留心身边接触的人、经历的事,写简单的写人记事性写实文章(含游记),写出人物的形象,事情的过程。(二、三)
2. 根据观察、阅读,写看图写话、简单的童话寓言故事等想象文章,表达自己的感受。(三)
描写抒情类模块
1. 观察大自然、社会,写简单的写景状物性写实文章,写出景、物的状态。(二、三)
2. 根据阅读、想象,尝试写简单的儿童诗,抒发自己的感情。(三)
议论类模块
1. 写简单的读(观)后感,谈自己对书本、影视中的故事、形象的看法。(三)
2. 写简短的演讲稿、评论,发表自己对一种现象或身边一些事件的看法。(三)
阐释应用类模块
1. 写简单的日记、书信、读书笔记、计划、总结、消息、倡议(建议)书。(二、三)
2. 尝试写简单的科普文、说明书(设计、流程)。(二、三)
(二)四个模块的外在表达要素目标
记叙类模块
1. 材料与中心。根据自己的经历,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中心。
2. 结构与思路。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写人叙事。
3. 语言与情感。运用自己平时阅读、生活中积累的有特点的语言,写出对人、事的真实的感情。
4. 人物与事件。写出人物的特点,把一件事叙述清楚。
5. 想象。根据自己的感受,想象图画中人、物的生活,动物、植物、各种静物的生活,想象人类未来的生活。
描写抒情类模块
1. 材料与中心。根据自己所见景物,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中心。
2. 结构与思路。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有顺序地分段描写景物。
3. 语言与情感。运用平时阅读、生活中学到的有新鲜感的语言描写景物,写出对景物的真实感情。
4. 描写。运用多种描法描写景物。
5. 抒情。用自己喜欢的语句尝试写儿童诗。
议论类模块
1. 看法与观点。明确表达自己对所读文章、书本、观看的影视节目以及身边发生的一些事的看法。
2. 材料与论据。用相关的材料证明自己的看法。
3. 思路与结构。条理清楚地分段表达。
阐释应用类模块
1. 内容与结构。根据学习、生活需要选取身边的素材,分段阐释文章内容。
2. 格式与规范。熟悉不同阐释应用文的基本格式,按照规范写作。
(三)四个模块的其他要素目标
内在构思要素
1. 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对象。
2.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提倡学生自主选题,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3. 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学会写作。
4. 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内容具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5. 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6. 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分享感受,沟通见解;积极合理利用多种媒介,增加交流机会;根据实际需要,用书面的或口头的,等级式或评语式,展示或交流等多种方式呈现评价结果。
7. 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8. 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引号等常用的标点符号。
情感态度要素
1.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鼓励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
2. 鼓励学生大胆习作,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积极合理利用多种媒介,丰富写作形式,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3. 要重视评价学生的写作习惯。
素材信息要素
1.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等途径,运用多种方法,丰富自己的见闻,搜集丰富的、真实的材料。
3. 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书写质量要素
1. 习作要有一定速度。
2. 关注学生书写的质量和卷面的整洁。
3. 第二、三学段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以上四个模块各自都有整体目标和外在表达目标,但是,“内在构思”“情感态度”“素材信息”与“书写质量”四个要素目标是共同的。这样的并列层次保证了有共性又有个性。在这个基础上,不同学段之间才能体现清晰的递进性。以记叙类模块整体目标为例,重构后的中学目标如下:
(一)初中记叙类模块写作教学整体目标
1. 留心身边接触的人、经历的事以及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写一般的写人记事性写实文章(含游记)、简单的人物小传,写出人物的具体形象和事情的主要过程。
2. 根据观察、阅读,写有内涵的童话寓言故事等想象文章,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
(二)高中记叙类模块写作教学整体目标
1. 根据身边接触的人、经历的事以及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写有意义或情趣的写人记事性写实文章(含游记)、人物小传,写出人物的独特形象,事件的重点细节。
2. 根据观察、阅读,尝试进行小小说、简短剧本创作,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
三、专题实施层面中小学写作教学目标的确立
中小学连贯性写作教学目标的确立第三步是专题的分解。其中又分三步,第一步是“课程目标的教学化”;第二步是“学段目标的模块化”;第三步是“模块目标的课堂化”。没有教学性的笼统庞杂,目标没有办法进课堂,有了学段模块目标仍不能在具体教学中落实。只有将学段模块目标专题化,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转化。我们以中小学记叙类文本写作为例,分析专题实施层面的写作教学目标的确立。
记叙类模块文本写作“材料与中心”三个学段递进专题目标:
小学
1. 能通过对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的观摩、分享与欣赏,养成良好的写作态度与兴趣。
2.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想象。
3. 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事情和想写的故事。
4. 习作意图明确,内容具体。
初中
1. 养成乐于从自己喜欢的写人记事散文和寓言故事中学习写作方法的习惯,养成勤于动笔的习惯。
2. 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留心身边接触的人、经历的事;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3. 自主选题,自由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4. 中心明确,内容充实。
5. 写作时考虑写作目的和读者的阅读兴趣。
高中
1. 养成从优秀写人记事散文、小说中体验情感、学习写作方法的习惯和勤于动笔的习惯。
2. 多角度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留心身边接触的人、经历的事以及当下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3. 自主选题,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4. 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能围绕中心选择最合宜的材料。
5. 根据不同的目的、要求写作,关注文章的效果反馈。
为了进一步实施教学,体现教学内容和掌握水平的层次,我们还可以对这连贯的三个学段专题写作目标作更加具体的分解:
1级:①能从周围事物或童话故事中选择材料;②含糊表达写作中心;③懂得选用材料体现中心。
2级:①能从周围事物与童话故事中提取材料;②清楚表达写作中心;③选用感兴趣的材料体现中心。
3级:①能从周围事物与童话故事中提炼材料;②明确表达写作中心;③选用恰当的材料体现中心。
4级:①根据自己的经历选择写作材料;
②明确表达写作中心;③中心和材料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5级:①能从观察的生活、身边接触的人、经历的事中选择写作素材;②明确表达写作中心,体现真情实感;③中心和材料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④考虑读者的阅读兴趣。
6级:①能从观察的生活、身边接触的人、经历的事以及自己喜欢的写人记事散文或寓言故事中选择素材;②明确表达写作中心,有个人独特的感受;③中心和材料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④依据写作目的和读者的阅读兴趣,确定中心和材料。
7级:①能从观察的生活、身边接触的人、经历的事以及优秀的写人记事散文中选择素材;②明确表达写作中心,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初步的感受和思考;③根据特定的类目和读者的阅读兴趣,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8级:①能从观察的生活、身边接触的人、经历的事以及当下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以及优秀的写人记事散文或小说中选择素材;②明确表达写作中心,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个性的感受和思考,思考具有现实意义;③根据特定的目的和读者的阅读兴趣,围绕中心选择最精当的材料。
9级:①能从观察的生活、身边接触的人、经历的事以及当下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以及优秀的写人记事散文或小说中提取素材;②明确表达写作中心,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深入的感受和思考,思考具有时代现实针对性;③根据特定的类目和读者的阅读兴趣,围绕中心选择最精当的材料负责任地表达真情实感。
1~3级适用于小学水平,4~6级适用于初中水平,7~9级适用于高中水平。借助这份层级目标,可以从专题的角度评价一个学生的写作水平。即使是小学6年级学生,如果其水平达到8级,我们也可以明白地告诉他:你的记叙文写作在材料与中心这个方面的能力已经达到高中水平。
语文教学中有听、说、读、写能力,在这四种能力中,其基本的东西是读、写的能力。读是学生获得知识,训练思维的重要途径,是写的前提;写是规范思想,体现情感,学生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品质的具体体现。正确地认识二者关系是改进思维的必要钥匙,处理好二者的教学方式方法则是取得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
一、关于读的认识和创新思维
读是我们获取知识,收集信息的主要途径,特别是目前国际国内形势下,知识渺如云烟,如果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品质,不可能在短短的一生中,尽可能多的获得知识。故在处理好这个问题上,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步骤进行:
1、科学证明:有目的阅读,最容易获得信息。所以在学生读之前,教师应有精心设计的问题导向,使学生能够明确读什么,怎么读,做到有的放矢,从而让学生在读后能心中有所得,初步树立读的成效感。如在教学记叙文上,笔者一般首先设计的问题:a、本文写了哪些具体的事件?b、这些事件安排的顺序是什么?c、作者选取这些材料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导向,学生通过第一次粗读,都基本上把握这些问题,再通过点名问答,肯定学生的成功,调动起班级的学习气氛。
2、学生读的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好的习惯,才有好的开端与好的结果。一个高素质的人,不可能是一个品质、习惯低下的人。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自学生入初中来,就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强化培养;A、课前准备好语文课必需之物品:部标本、辅导练习册、笔记本、笔。这样就做到有备无患,不显得手忙脚乱。B、读的过程中,用笔做记号的习惯,标注:生难字词、时间语句、精彩段落,这样就使学生明确了自己注意力集中方向而不显得无所事事。C、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想法,如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好处是什么,假如是我该怎么做等问题。从而养成一个能思考问题的脑子,而不是一台生锈的不转的脑袋。D、听讲过程时,做笔记的习惯培养,常言说得好,“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说的就是这个问题,在上课时,重要的和需要学生作笔记的地方,注意语气与速度,让学生有时间和做笔记。通过读的过程中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强化,学生能够动起手、口、脑,从而养成这种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3、学生读的过程中,推敲标题、字句、语段、选材、篇章特点的能力。这是一种较高要求的学习,现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就越俎代庖,包办了,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体现于何处呢?故笔者在处理这方面的教学上,充分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自我或集体研究中,学到知识,形成能力。具体做到:A、对题目的研究,主要从题目的语法,文中出位置,由具体到抽象去思考。如对《背影》的学习。B、根据语境推敲词义,再给出相应的近义词,让学生休味作者所运用词的妙处,从而达到玩味的目的。C、选材的推敲,抓住作者对材料处理的详略、典型性方面入手。让学生试着替换材料,对比分析中体会作者选材的好处。D、感受作者在行文中所渗透的情感,绘出感情变化的曲线,进行精神熏陶。E、纵观作者的篇章结构特点,如开篇设置悬念、前后呼应、言尽而意无穷等写法体验,理解作者这样安排的妙处。总之,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的一些文章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范文,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应该用好,用足这些典型的材料,从而达到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关于写的认识与创新思维
读的目的是造就写,只有把读的信息转换为文字材料时,我们才能说读是有效果的,是成功的。而过去的教学中,有一种忽略写的重要性的倾向,认为学生只要阅读好了,写就不在话下了,其实这是一种十分极端的认识,它忽略写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活动的内在规律;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形象的展示,是创造的实践。初一的学生进入初中,有着底子薄的缺点,但也有可塑性强的优点。故笔者在以下方面做出了探索。
1、学生写的意识培养。写不只是思索,它是形诸于笔端的实际过程。有许多学生不会写,或者写不出来,因为笔头表达方式不够。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开学伊始,就有意安排学生进行日记训练。写一件小事,写一次小的心灵触动,写一次景物描写并且强调字迹工整,字数达到要求,记事要准确、生动,能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学生开始做得较差,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发觉自己能写了,原来认为自己都不能写那么多字的学生更是大吃一惊,这是我吗?这样,学生尝到了写的乐趣,从而使写变成了一个快乐的差使。
2、学生读与写的结合训练。学生有了写的习惯和兴趣,于是就苦恼写得不好,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痛苦,于是就渴求进步。教师应把握好这个时机那样就距离成功仅是咫尺之遥了。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以下探索:A、指导学生抓准结合点,所谓结合点,并不是件神秘的事,它只是一个摹仿的变式,在教学中,讲授一些典范的文章时有意识的针对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叙事的层次顺序安排、写法做深入分析,并选取身边材料具体举例,让学生感受课文的特色之外,也感受借鉴这样写法也并不难的心理。B、指导学生对所读精美范文的变式训练,借鉴只是写作的第一步,它距离独立写作还有一段距离,而接近这一境界的有效途径就是变式训练,囫囵吞枣它不利于消化,并且也不利于成长,故在借鉴的基础上,另一训练方式就是对范文的变式训练。C、指导学生进行全新的写作训练。一个伟大的作家绝不仅仅是局限于借鉴模仿,更为重要的是创新。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品质、创新意识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方面笔者做了以下探索:办壁报、作文竞赛、向报纸投稿等方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本质作一些有益的训练,并明了只有创新才是写作生命力源泉。总之,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中落实常规,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注重学生的个体素质、创新品质的培养,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脚踏实地的做艰险基础教育,只有具备坚实的基础,强烈的创新意识,才可能有瞩目的创新成果。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学生主体参与 素质教育 关系
一、在阅读训练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练习速读、泛读、跳读和扫读,从而获得四种基本能力。
①在阅读中准确获得信息的能力
②获得特定信息的能力
③领会文章大意的能力
④领会文章深层意义的能力
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预测下文、推隐含、筛选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例如推敲词义、分析长句。阅读中如碰到生词,考生要通过上下文、词缀、复合词的一些构造、词形的转化来猜测词义,碰到长句时,学生要学会把长句层层剥开,找出主干,然后再看修饰成分,降低理解的难度,以便充分理解文章,加强学生的语篇意识,阅读中遇到生词是常见的事,要读懂整个故事,必须弄懂这些生词的意思。学生可以运用语境来理解生词的意思。语境就是语言所描述的相关情景,即上下文。语境就是句子里的所有单词或者段落中的所有句子。一个句子里所有的单词构成一个语境,在一个段落中,所有的句子构成了一个语境,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测了解信息。教师应引导学生重视语篇承接语(connectors),表示句子交际功能的标识语(indicators)及代词的指称和照应等。阅读材料中往往有许多与目标信息无关的内容,如果一一阅读,将花费太多的时间,有时还无法找到所需的信息。因此,我们必须作出科学的安排。扫读的第一步,应是找出所需的关键词,快速扫描全文,锁定信息来源。第二步,在信息的方位锁定后仔细阅读有关段落及信息,判断信息是否正确,解决问题。
当然,要使学生达到这种境界还需要一个较长的实践过程。学生除了在课内进行阅读外,还必须把它延伸到课外,课外读得越多,词汇复现率变得越高,对单词和词组就越熟悉,阅读的速度也就越快,理解力也越强,进而形成课外阅读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对学生来说,课内阅读的时间和阅读量是有限的,而课外阅读的时间和阅读量是不受限制的。更重要的是,课外阅读书的选择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自由度。学生不为应试而读,不为分数而读,这时的阅读更具有真实意义的主体自我发起、自我体验和评估、提高阅读速度,这才是高层次的主体参与的阅读,并且它能够使学生掌握阅读的主动性,从而生动活泼地体现出自我学习能力。
二、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注重某种能力或素质的培养。
在大学英语教材中,有些优秀的阅读材料,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自我接受思想素质方面的教育,进行自我求治,如“Madame Curie and Radium”、“A Person of Great Determination”、“Three Gold Medals for Wilma”及“My teacher”,这些文章我都要求学生重点阅读,让他们从Madame Curie,Wilma Hartlely及Helen Keller的身上认识到“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Determination means victory,victories and defeats are ordinary things to a general.”受这些平凡而伟大的精神的感染和熏陶,学生认识到成功的道路铺满了困难和挫折,只要有坚强的意志拼搏的精神、强大的生存发展能力及良好稳固的心理素质就可以在社会竞争中获得成功。这种有侧重的阅读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抗挫能力。
三、优化阅读习惯,创造参与条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良好的阅读习惯非常重要,它是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先决条件。
阅读时可指导学生养成速读和跳读的习惯,经常进行限时阅读。因为限时阅读是培养学生快速敏捷思维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和途径之一。当然在进行限时阅读时,还应坚持课外抽查、课内快速检查,在逐步提高阅读速度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的准确度。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在主体参与方面注意增加学生参与阅读的机会和时间,不断提高学生参与阅读实践活动的深度和效率。因此英语阅读教学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式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式教学,也就是让学生成为阅读实践活动的主角。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应要求学生主体参与阅读,而且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主动阅读。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可以在课外补充一些有趣的课外材料,关键是要充分利用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上课时教师可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
①形象激趣,直观和形象的导入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如:SEFC BOOK 2 Lesson18 “Charlie Chaplin”一课时,老师可让学生看卓别林滑稽表演的录像。
②时事引趣。教学课文时联系时事新闻会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如教SEFC BOOK 1 Lesson 50 “Abraham Lincoln”之前,老师可向学生介绍美国的总统大选,并提问:Who’s the president of the USA now?Who were the candidates for the 2000 presidential election?Can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the president of the USA in the past?通过让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可使学生初步了解美国的一些事情,同时可增强其进一步了解美国历届总统的信息的欲望。
③设疑提趣。学生带着疑问阅读时对文章的理解会更快、更准,阅读也会变得轻松。例如,教学记叙文、新闻报道或人物传记类文章时,教师可以由Wh-questions导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的阅读不但目的明确、速度快,而且理解准确。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2007.6.
[2]石鸥.教育学教程.1998.11.
[3]《高级职业英语》系列教材编写组编.高级职业英语教师参考书1.2009.9.
[4]《新编实用英语》教材编写组编.新编实用英语教师参考书2.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