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5 17:32: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互联网普遍的时代,互联网也新兴起了新型的服务,比如说交友网、移动互联网等,互联网的普遍导致人类要面临的数据类型也越来越多样,这些数据的规格更新也越来越快,由此意味着我们人类社会即将进入一个大数据的新时代。这个新的时代的到来,引起了各部门的重视,以及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根据调查,现在我国的各个高校都已经开设了计算机的课程,也培养了不少的这方面的人才。大数据的到来,为计算机行业开辟了新的道路,同时也给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了不少的难题。因此我国的各大高校要及时的对计算计专业的人才融入新的知识才可以跟得上企业的要求。所以在大数据时代下,应该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人才的培养和擅长的数据搜索。因此计算机的教育不单单是课堂上,还是在实践中的创新都已经是成为人类关注的热点。
二、大数据对计算机的影响
第一,大数据。“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是美国政府在2012年提出的。该计划中表明人类可以在复杂广泛的数据中获得有利的知识来自我提升,另外还提出了大数据就是未来的石油,跟随大数据的变化国家的传略层次也跟着有所提升。在目前看来好多企业对大数据的认知力度还不够没有得到一定的统一。一些书籍中对大数据的的理解是:大数据的形成是由大型的数据集组合成的,大家熟知的G或者T单位的单位已经不能来衡量数据集的大小,由于数据集的过大,已经使用P和E来进行对数据集的衡量。这些的数据集已经超过人们能够接受的时间内的处理能力、管理、获取、收集、存储、很细已经共享。并且这些数据集的发展速度十分的快,所以就称之为大数据。大数据时代的带来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计算机专业角度来看,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中的方法。[1]第二,大数据对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影响。计算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上那个都已经是非常普遍的,并且社会中和企业上对计算机专业的相关的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国的各大高校都已经开设了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工作都带来了不小的影响,社会受到的大数据影响也是无处不在,就算是计算机专业也受到了大数据的影响。在大数据时代的影响下,计算机技术专业教育将会面临一下的情况:其一,计算机方面的专业教育的方法是永远跟不上计算机专业的变化的。教学的环境和教学设备是满足不了计算机专业的创新;还有就是对用工的需求,教学的方法对用工的需求是脱离的;最后是专业的教材选定和教学课程的设定是不合理的;其二,计算机专业相关的大量的学习对象。目前我们计算机专业的的学习资料不管是书店还是网络上都是应接不暇,参差不齐的。学习资料的不一致对专业的读者在选择自己需要的资料时不知道从何着手甚至是在无关的资料上浪费过多的精力和时间。[2]
三、大数据计算机专业教育的更新
第一,更新方向。大数据时代的影响下,我们应该结合目前情况综合思考行业前沿和科研前沿,探讨所具有这一方面的高性能计算能力、大数据分析能力、云计算能力的计算机技术专业的教育体系,从而定向培养有关计算机技术专业的教学方案。在计算机教学的平台下,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的评价和变更,为大数据时代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挖掘了更有力的方案。第二,调整教学内容。计算机专业是结合软件和硬件综合的一个技术专业,计算机专业是侧重应用和面向系统的专业。这个专业的覆盖面很广,里面包括算数、信息化管理、智能人工和电子技术,这些学科和计算机专业的教育都有着联系。其他的学科因为有着大数据的研究所以得以有利的条件。所以现在对学生们的重点栽培已经不能仅限于本学科。大数据的到来已经明确的说明计算机专业已经成为真正的信息化行业。计算机的发展速度主要看计算机的硬件的发展,目前大数据的处理是我们一直关心的。大数据时代下软件都已经不再是单一的以编写为核心了,已经转变为以数据为核心。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要以大数据为核心。并且,计算机的实践操作的性能非常强,在实践操作的方面紧随大数据的发展,加强和建立起相对应的实验环节。第三,计算机专业教育。为了能够紧随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改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疑问,要根据结合的基础知识和实验的方向进行改善,总结出一套专属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方案。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在目前已经相当的成熟。各大高校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应该利用当下最为成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并且要加强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课下要对学生进行抽查,让学生们可以对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巩固。同时,学生们要通过实践操作更好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四、结束语
国内的各个行业都收到了大数据时代的影响,就算是各大高校的教学都受到了大数据的影响。在学校计算机专业已经成为一门不可缺少的课程。结合大数据时代下对行业或者学校发生的影响提出了在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专业所受到的影响进行一些列的改善工作。大数据时代下所有的教学都在跟着改革,计算机专业的也不例外。只有这样才可以满足用工的的需求,才能培养出真正的计算机专业的人才。
作者:薛强 单位: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传统的计算机授课方式多为“板书+讲解”,而现在的计算机软件教学均以图形界面和鼠标操作为主,其界面友好,操作直观、便捷,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既使老师在台上“手舞足蹈”、“绘声绘色”,台下的学生也会满脸茫然,一头雾水。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因此,现代计算机教学必需打破传统,教师首先以贴切实际的举例和形象直观的课件进行功能说明,让学生从感观上对新内容进行认知,再使用投影、多媒体软件等演示设备向学生进行演示操作,然后让学生自己操作实习验证,初步形成技能,最后由教师进行操作订正并对其进行拓展,学生便可修正、巩固自己的操作方法,同时在知识的连续性上,学生也有了发展创新的空间。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应该以基本讲解启发思考示范操作辅导实习巩固讲解设计练习拓展延伸为主,即采用边讲边练,精讲多练等讲练结合的授课方式进行授课。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也就收到了笔记心记大胆质疑理解认知操作验证巩固提高展开讨论自主创新的效果。再加上现在的计算机教材大都简明、通俗且图文并茂,是名符其实的“零起点”书、“傻瓜”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贯通、点拨的作用,少讲精讲,多读、多做、多思,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锻炼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其今后在工作岗位上的“二次学习”打下了基础,增强了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任务驱动
1计算机专业模电数电教学现状分析
计算机专业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专业,同时它又需要一定的基础学科作为基础。模电数电是计算机专业所必修的两门基础课程,它能使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电路基础知识,为其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就当前的教学实践来看,模电数电的基础教学在教材的选择和使用上还有许多待改进的地方,当前的教学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授课的内容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当前计算机专业的模电数电教学中,教师授课的内容兼顾了知识全面性的要求,但是其专业性相对不足,没有将模电和数电两门课程深入的展开教学,只是停留于皮毛,使得一些学生无法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相关基础知识。但就模电和数电两门课程而言,对于计算机相关的通信、信息工程等专业都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不同专业对其课程的要求也有一定的差异,这便要求教师在给不同专业学生上课上在内容和深度上进行有效的把握和调整。教学实践中,对于计算机专业的模电数电教学很多学校都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没有做到从专业的现状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
其次,教师更多的注重理论教学,应用教学相对不足。模电数电教学中,教师面向计算机专业的模电数电教学联合改革的探讨周荣健南通工贸技师学院江苏南通226010在课堂授课中对理论知识的讲述占据较大的比例,对于模拟电路以及数字电路的底层结构原理的教学中很少有实际应用的知识,比如对信号的处理以及采样、量化等。这种理论教学使得学生只能从字面意思来理解理论内容,无法通过实验予以佐证,从而使得其在计算机专业中无法灵活应用。
再次,模电与数电的教学是相互独立的。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模电与数电在教学安排上有着一定的先后顺序,通常是先有《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然后才有《数字电路与数字逻辑》,从两者的安排顺序上我们可以看出模电技术作为数电的基础。在授课的内容上,模电与数电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模电的课程不会涉及到数电相关的概念等知识,但是作为其发展课程的数电,在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会有模电的知识,而教师在教学中可能知识简单的回顾知识,没有将两者有机的联系起来。
最后,模电数电教学中实验环节的重视相对不足。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更多的注重计算机相关实验的开展,而对于模电数电的教学来讲,很多学校都没有完善的实验设备。而模电数电的教学内容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其相关理论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所得出的。比如,模电中的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实验是以教材基本的以及标准的电路比例为对象设计的,通过这种实验,使得学生能够以简单的实验操作过程来验证相关的原理同时也锻炼学生的电路设计能力。
2当前计算机专业模电数电教学中存
在的一些问题
2.1学生对于模电数电的学习兴趣相对不足
在计算机专业的模电数电教学中,由于没有专门针对计算机专业设计的模电数电教材,很多学生对于这两门课也缺乏正确的认识,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时,学生变会对这两门看似不具有实用性的课程失去兴趣。只是简单的概念和理论学习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多的需要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而这正是模电数电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这种教学现状使得学生学习兴趣缺失,无法保证教学的质量。
2.2模电数电的授课内容与计算机专业没有实现有机的衔接
数电模电作为基础课程,其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计算机专对该两门课程的实际需求。针对通信、信息工程及计算机专业等的不同特点,对模电和数电教学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保证教学的深度能够满足计算机本专业的要求,使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电路模块的功能和实际应用,为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当前的模电和数电理论和实验教学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便是与专业的脱节,无法保证衔接的有效性。
2.3对于模电数电的联合应用关注不足
模电与数电是两门有机联系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看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两者的有效贯通。但是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更多的是将两门课程分开来讲,其实验的设计上也是相互独立的。但是在实际的电路中,模电技术与数电技术常常是联合应用的。这种独立教学的情况会使得学生只会独立使用相关知识,无法有效的将模电与数电联合应用,从而使其应用能力的提升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4当前的模电数电教学对于学生实用能力的培养不足
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其面向的未来就业方向是计算机相关领域,不可避免的会有计算机底层电路的设计等内容,从而使得模电数电的作用得以突出。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电路实用能力的培养成为一种必然的要求,但是只注重理论教学并且忽略模电数电关联关系的教学模式下,无法实现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得计算机专业教学的质量无法保证。
三、计算机专业模电数电教学联合改革的措施
首先,要注重教学理念的转变。在计算机专业的模电数电教学中,要有联合的思想,对模电数电的教学内容和实验等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完善,使其能够更符合计算机专业的要求。从计算机专业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出发,对数电和模电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注重电路功能等的教学内容,并且有效的量这两门课程予以结合,从而实现授课方式和内容的科学化和合理性,也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电路知识,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其次,在基础教学基础上实现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综合性。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所开展的模电数电教学,要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通过理论知识的讲授及相关实验的开展,使学生对相关原理等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从而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等的培养,从而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为其构建知识体系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奠定良好的基础。
再次,对课堂教学及实验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从模电数电联合的角度出发,对于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优化调整,使这两门课的知识不断丰富的同时也针对不同的要求进行合理的调整,使其更好的满足专业学习的要求。以计算机专业为指导,对电路的功能和应用等内容进行重点讲授,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及实验室的操作掌握基础知识。对模电和数电的可能分别予以优化,针对不同的知识侧重点展开,使得学生在分别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联合,从而保证其能够有效的予以用用。从实验室的角度讲,要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思考,并且要引导学生对于电路的设计和应用等进行综合的思考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实验室的改革,引导学生动手参与,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实现其综合能力的提升。
最后,以校园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对模电数电的兴趣。鉴于许多专业都开设模电数电课程但又有所不同,可以通过在校园中开展模电数电联合大赛的形式,使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电路的设计,针对各自专业特点对电路的结构以及功能等进行区别性设计,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能够在竞争的过程中更好的掌握知识。
四、结语
关键词: 中职教育 计算机专业 教育教学改革
近年来,中职教育蓬勃发展,各级各类教育部门都对职业教育进行了积极探索,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落后,中职教育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笔者以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为例,谈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计算机专业课值得教师认真思考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的现状及改革的必要
由于普通高中过于白热化,许多中等职业学校陷于招生难,不得不花费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年年的招生工作当中,以致许多学校都没有能力在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素质、增强学校竞争力上下工夫,这样就使得许多学校教学设备严重不够,师资匮乏,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落后,所招的学生质量远远滞后于普通高中。我校近年来虽然也投入了一些资金建设了多媒体计算机教室,但仍然满足不了教学需要。
虽然计算机专业仍是一个相对热门的专业,但由于职业学校面临着生源少、生源质量差、学生学习难、教师教学难、毕业就业难等现实问题,因此笔者认为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培养出新型的适应社会的人才,这样职业学校才能得以发展。
二、中职计算机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计算机教材本身发展的滞后性,决定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只依附于教材,不能与社会的需求相脱离,而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岗位能力。
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服务为宗旨,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与兴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模块化的学习资源。计算机专业的课时安排,可以适当减少文化课的课时,在开设专业基础课的同时,从社会“所需”、学生“想学”的角度调整课程安排。
三、计算机专业课教材应体现职业教育的实用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化要求
计算机专业课的教材编写应注重学生的学习现状。首先要淡化学科本位的思想,降低教材的起点。要通过降低教材的起点弥补学生的知识缺陷,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引导学生提高专业学习兴趣,建立自信心,体验到有成就感,提高认知能力。
教材的编写应关注人的智力差异,将教学内容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为必学部分,是基础,是每个学生都应该掌握的;第二层面是提高部分,与之相适应,例题、习题也应包括两个层面,为不同需求的学生而准备,同时也为分层教学打下基础,为针对性教学创造条件。这样一方面考虑了学生的基础,另一方面考虑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可以满足立志于升学深造的学生与毕业后从事技能型职业的学生的不同要求。
在编写教材时,应体现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相联系,关注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中职教育的实用性。
四、中职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建议
很多人都认为中职计算机教学就是在课堂上教会学生怎么使用计算机,如何用计算机解决某些问题。笔者认为,这种观念是片面的,必须及早转变,进行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师应随时关注计算机的发展,了解市场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明确学习方向。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都有着丰富的计算机操作经验和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随着计算机知识的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不断落伍,因此计算机教师应该随时关注计算机的最新发展动态,及时地向学生介绍课外的新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的正常开展。计算机教师还应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动向,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2.相互学习,启发教学。
对于计算机操作,同学们学得特别快,也很容易接受,有的东西尽管老师没有介绍,通过自己上机摸索和相互学习也能很好地掌握操作方法。
3.运用任务驱动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驱动,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和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以学促教、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和探索的新型学习模式。运用任务驱动教学,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以使同学们互相学习好的技术处理手段,拓宽知识面,提高创造能力。
4.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让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计算机理论学习和实践,当学生面对实践问题时,他们就会无所适从手。计算机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直接参与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这样有利于他们树立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
在计算机教学中,理论固然重要,但如果只有丰富的理论而没有实际操作的能力,则最多只是“纸上谈兵”。我们应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先进的教育教育手段创设情境,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培养自学能力,不断完善自我。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一个人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他们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总之,我们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学能所用,学有所用,只有不断地探索和解决新的问题,弥补自身的不足,才能使学生学有所得,使学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找到立足之地。只有这样,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朱君颜.中职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键词:中职学校;应用型人才;职业技能;校企合作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需要大批量的技能型人才,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促进技能型人才输出的重要手段。据统计,当前我国计算机技能型人才缺口巨大,不仅人才数量匮乏,人才质量也欠缺。因此,促进计算机专业的建设,加强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近年来,中职学校情况堪忧,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的2013~2017年各类学校招生情况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中职学校招生人数由674.8万人次逐年降低至582.4万人次。生源困境严重限制其生存和发展,越来越少的人选择中职学校、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导致中职学校越办越少[1]。研究影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因素,加强其职业技能的培养,是中职计算机专业从“谋生存”走向“内涵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职业技能的内涵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提出“大力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并提出了“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政策措施”。从心理学发展的角度研究职业技能内涵的发展,行为主义将职业技能界定为职业行为,即更加关心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可测量的、操作性的、明确的职业行为;认知主义将职业技能内涵界定为职业认知,应理解并掌握专业相关学科知识;人本主义将职业技能界定为行为表现,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就应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建构主义对职业技能的理解包括知识、技能、态度等综合的心理表征,即情境性的综合能力。[2]职业技能的内涵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不是某种单一的能力。结合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特点,本文将职业技能界定为与计算机专业相关职位或工作角色联系在一起的、从事计算机相关行业所必须具备的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类型能力的综合。[2]
二、计算机专业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意义
职业技能是学生未来就业必备的能力,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就业质量,同时对学生今后的职业规划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必须严格贯彻职业教育方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方法技能、实践技能、社会技能、个性技能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最终通过综合素质的提升来提高学生的技能型人才职业技能。因此,中职学校要宏观把握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仅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要重视职业技能教学的开展,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将知识和能力并重,充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对于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技能型人才职业技能基于职业基础知识,需要通过职业实践课程的反复锻炼来不断积累。
三、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技能内容在课程设置中未能凸显技能课程是职业技能最主要的载体。不少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虽然开设了计算机专业技能课程,但课程设置及内容安排都显示出“轻技能、重文化”的问题。如有的学校设置的技能课程只要求学生按规定的操作步骤按部就班地完成技能操作内容,并不关注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习得和熟练程度,学生并没有从中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甚至,有的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没有确定职业技能指导用书,缺乏一套比较完善的、能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相结合、有利于学生顺利走上计算机专业相关行业的实践课程体系,使得很多计算机专业技能课程的实施流于形式。
(二)职业技能培养在校企合作中融合不够计算机专业是一门技术更新换代较快、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为了使中职学校培养出的学生能满足企业用人要求,在岗位上学习、在企业中锻炼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是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校企合作在职业技能培养上融合不够:第一,由于对产业情况缺乏了解,课程设置没有针对性,专业课程内容繁杂,学生学了很多抽象的知识和技术,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第二,学校实践、实训设施陈旧,跟不上企业中计算机专业相关岗位发展的需求,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弱,创新能力不足;第三,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会面对一些实际困难,但企业师傅教学指导能力不强,学生职业技能提升效率较低。
(三)职业技能教学在教师发展中不受重视中职计算机专业的部分教师比较欠缺企业实践经验,从而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有的中职学校不重视教师继续教育,导致计算机专业教师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教学方面都与当前产业和企业的要求相去甚远。首先,由于缺乏系统的继续教育,教师的教育理念、理论知识结构没有及时更新,实践技能较欠缺,教师的职业技能和企业相关岗位要求脱节;其次,中职学校学生活动多、课程杂,教师一学期往往需要承担几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精研一门课程,致使教师的专业性不强;最后,职业教育教研体系还不完善,各专业教指委及教研员队伍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不少地区缺乏有效的计算机专业教研活动,教师接受高水平培训的机会较少。
四、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路径分析
(一)制定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应充分结合计算机相关行业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制定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此,通过对计算机专业工作岗位群的需求进行分析,对其职业技能课程进行科学的调整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各工作岗位的人才需求不同,计算机专业应当从有利于服务企业发展的角度选择职业技能的侧重点。结合德国的职业技能分类法,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职业技能课程可由专业能力课程、方法能力课程和社会能力课程三个层面组成:专业能力课程最具职业特殊性,与计算机专业工作岗位密切相关,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方法能力课程直接对应计算机岗位工作任务和技能的需求,是形成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的重要能力课程,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社会能力课程是根据计算机行业相关领域及学生就业方向的需求而设计的拓展型课程,是职业技能课程的深化,为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保驾护航。[3]
关键词: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 教师培训 课程改革 校企合作 教学设备
21世纪的计算机及其应用是发展最快的行业,也是国家紧缺型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方面。许多技工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相关专业,但是其就业现状却不容乐观,一方面社会上对计算机类人才需求的缺口很大,另一方面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形势却呈现出下滑趋势。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反过来导致招生难,同时在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受到影响,认为学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致使学习兴趣大减,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从而在毕业时由于掌握技能不足错失好的就业机会,导致就业出现困难,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产生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认识不足,缺乏学习兴趣
很多学生在报名上计算机专业时,对该专业认识不足,比如说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将来的就业方向和前景,对学生有哪方面的素质要求等等。例如广告设计专业,对学生美术素养有一定的要求,如果不具备一定美术素养,在以后的学习中则会遇到较大的困难。很多学生对选择计算机专业比较盲目,或是听从家长安排,自己对此没有深刻认识,结果在学校学习时,遇到一些理论性强专业课的时,由于并没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以致跟不上,学不会,从而导致学习兴趣下降。
二、教学设备和内容落后,课程设置不合理
计算机专业是目前各种专业中,知识变化最多,更新最快的一个专业。但教学设备不足和教学内容老化现象却比较普遍。学生在学校期间接触不到当今社会计算机相关行业正在使用的最新的知识,技术和设备。学生毕业后进入相关行业,就会出现很多设备没见过,没用过,不会操作,更不会维护修理的情况。或者是学生在学校里面学习和实验的内容与社会上的企业所需要的内容脱节,只会单一的照着课本模仿制作,不会丢开课本进行创作。只会完成老师具体要求的作业,而不会有创新。
三、教师培训与社会需求脱节
要想让学生适应社会需求,学习到计算机行业内最新的知识、技术和技能,那么计算机教师首先就要掌握这些。而现在我们的计算机老师在学校时学习的都是理论知识,工作后很少进入到计算机相关企业、行业去进行学习,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所教的东西难免和社会所需要的脱节。
反思我们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明显落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要求,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我们应该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已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题,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与兴趣,来培养学生。对此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 使学生明确计算机专业定位
学生入学以后,要明确所学专业的定位,包括专业的特点,就业方向,就业前景,所需掌握的专业知识等。为了使学生更加清楚的了解这些,可以让学生在学校的组织和安排下逐批的进入企业和相关行业中进行实践调查,这样等学生返回学校以后,学习就有了主动性,学习效果就会明显。
二 加强师资力量,培训注重与企业接轨
要想培养出毕业就能进入企业工作的学生,就需要计算机教师紧跟社会需求,了解最新的行业人才需求。但这也是计算机教师所缺少的,因为很多计算机教师没有在计算机相关行业工作的经验,对计算机行业最新知识和信软件的应用等都缺乏了解。所以对计算机教师的业务培训不应局限在以理论学习和软件操作的基础上,而应当让老师们走进企业和相关行业中去,了解本行业的最新的知识和技术,并且熟悉本行业的相关业务流程等信息。
三 加强教学设备的投入,特别是专业设备投入
计算机教学应当加强专业设备的投入,使学生能够在学校就接触到社会上正用的最新的软硬件设备,这样就业时才能和企业实现无缝对接。像多媒体专业的学生在平时学习处理图像,影像的时候,用的素材都是老师给的现成的素材,比较单一没有代表性,使学生局限在其中,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果能够配备一些如摄像机,数码照相机等设备,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从照相,录像等素材采集到用软件进行素材的处理,修饰,最终完成一个作品的过程,那么就会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就业时,也更具有竞争能力。
四 进行课程改革,注重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职业教育课程目标要体现岗位内涵,而现行课程目标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忽略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因此很难使学生专业技能与岗位要求全面对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知道课本的理论知识不懂实践,或者只会单一的软件操作而不会创造性的创作作品。所以在某些软件课程学习上,如PS,FLASH、AI等需要打破常规教材系统性的教学方式,以模块化或任务型教学方式组织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之初就能完成一个小任务或项目,增加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 加强校企合作,使学生的就业途径变宽
要想使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问题得到改善,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加强校企合作。 可以请一些计算机相关企业负责人到学校作报告,介绍工作经验,让学生到企业去参观学习,使学生对以后的相关工作有感性的认识。同时,学校也可以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和企业签订订单式培训方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招生和就业分配问题。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学生毕业后就能直接进入企业实习,经过考核优秀者可以进入企业工作。这样也解决了学生实习场地和一部分的就业问题。
以上是我对计算机专业现状的几点想法。学校要想使自己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还需要经常进行社会调查,做好毕业生的跟踪工作,根据社会需求进行调整。只有这样,学校培养的人才才会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从而真正做到在激烈的竞争中长盛不衰。
1.教材出版市场缺乏规范计算机教材的需求量大,定价高,其发行往往能够给出版单位带来丰厚的利润,因此,很多出版单位都涉足这一专业领域的教材出版。然而,由于计算机教材出版市场没有统一规范,导致各类教材没有形成统一的专业标准。例如,一些新的计算机名词、概念和计量单位等术语,出现了多版本称谓,如“复制”和“拷贝”“;默认”和“缺省”“;Windows”和“WINDOWS”等。教材出版物中,若出现这类规范不统一的现象,则很容易引起教材使用上的混乱,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2.教材内容严重滞后目前,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与技术发展前沿严重脱节,存在教材内容陈旧滞后的情况。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产业发展对教材内容更新的推动力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为纸质教材出版涉及编写、排版、印刷和发行等多个环节,在时间上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对于快速发展的计算机行业来说,教材落后于实际的局面就很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不利于学生学习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
3.教材形式单一迄今为止,许多高校计算机教材的形式仍停留在传统的纸质图书上,对数字化、网络化教学手段借鉴不足,缺乏多元化的教学元素,不符合当今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潮流。单一的教材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多层次的教学需求,而且不利于个性化教学的开展。
4.教材缺乏实践性和创造性计算机是对实践性要求较高的学科,要求教材体现一定的应用性和创造性。虽然部分计算机教材的内容足够新颖,知识体系更新也比较快,但往往偏重于理论教学,片面地追求知识的灌输,缺少与实际案例的结合。从根本上讲,计算机作为一种技术工具,其实用性非常重要。例如,针对编程语言的学习,很多计算机教材里是一种纯理论讲解的语法结构知识,而没有可操作性的程序案例供学生参考。这种教材往往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学生动手编程能力却比较弱。
二、计算机专业教材的多维属性分析
1.目标属性——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科学的培养目标体系是开展专业化教育的关键,更是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的重要依据。就高校而言,计算机学科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拥有系统性和创造性思维,并能够胜任与计算机相关的技术、生产、服务和管理等工作岗位的应用型人才。然而,由于学校类型与办学定位的差异,不同高校对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因而,计算机专业教材建设应充分体现教学目标的特殊性。例如,综合性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其教材建设便可以发挥学科交叉的资源优势,体现多学科融合的特点;而研究型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其教材应特别注重理论知识的丰富化,教材内容紧跟学科理论前沿,并且要注重学生对专业领域理论研究兴趣的培养;高职高专院校则应该在教材建设中加入更多的实用性元素,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应用能力。总之,计算机专业教材中知识结构、能力层次和内容编排等要素,都应该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设定。计算机专业的教材建设应着重考虑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从而使计算机专业教材更好地服务于计算机学科的长远发展。
2.内容属性——以先进性为原则自计算机技术诞生并获得广泛应用以来,计算机软硬件、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通信等新兴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正在快速地更新换代。而专业教材的编写、排版、印刷和发行等环节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从而导致计算机专业教材出版跟不上计算机产业的发展速度,使得教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与实际脱节。从内容属性的角度上看,计算机专业教材的出版建设应体现出“新、用、适、精”的基本要求。“新”指的是教材内容应及时跟进研究前沿,一方面,要体现本学科的最新理论与技术成果,包括新材料、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案例等;另一方面,要剖析这些新成果在制造、金融、管理和服务等领域的运用情况。另外,对于一些新兴的计算机应用领域,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也应该有深入浅出的讲解。“用”指的是教材建设的易用性和实用性,即要求计算机专业教材反映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可用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适”是指教材内容的知识量及难度应适合所服务的办学层次,应与大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相匹配,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精”明确了计算机专业教材建设对质量的追求,符合当前国家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精”是指计算机专业教材建设在“新、用、适”的前提下完成质量的提升。教材内容质量的出版建设对教材编写者的知识体系具有较高要求。
3.对象属性——以学生为中心计算机专业教材出版建设的对象属性,即强调学生在教材与学科建设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理念的延伸。以学生为中心,就是一切从学生的自身情况出发,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材出版建设,可从三个方面来考虑:第一,教材的出版建设可以通过学科渗透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计算机专业是典型的科学与工程相结合的学科,具备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教材编写可以基于计算机学科体系,适当加强计算机与数学、物理、电子和自动化等基础学科和工程学科的融合,提高计算机教材的综合性特征,从而开拓学生的学科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第二,教材的出版编排应遵循人的认知发展规律。学生作为处于特殊发展阶段的个体,其认知心理、能力素质的形成和发展都表现出特定的规律。因此,计算机专业教材的出版建设应以学生心理发展,特别是认知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遵循适用性和因材施教等原则,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第三,教材内容的编排应结合相关案例和问题情境。计算机教育说到底还是要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多维属性下的计算机教材出版对策
1.做好教材出版建设的“顶层设计”专业教材出版建设的顶层设计工作需要由出版单位牵头,分别召集教育界和计算机产业界的多名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经长时间、广泛地调研整理,逐步形成计算机专业教材出版的指导性方案,然后,围绕这一主体思路确定教材建设的组织框架,制定出教材出版流程中各个环节的工作规范。另外,专业教材出版建设的顶层设计工作还要结合历史经验和未来需要,确定教材出版工作的质量标准,要求每个环节要按照这个标准执行。教材顶层设计理念应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材顶层设计理念还要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这些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全面体现了国家教育改革事业的根本方向,以及创新型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
1社会发展的需要
1.1“文化消费”与“视觉享受”
现代中国社会进入“消费时代”,“文化消费”指在现代传媒高度发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公众对文化这种特殊精神产品的生产方式和接受方式。富有意味的是,消费信息的传播途径或方式,主要是官能感觉,尤以视觉为最。视觉是以图形、文字与色彩等基础元素为视觉认知语言而进行艺术化的表现。在某种意义上,消费时代也是个“一味迷恋视觉享受的时代”。其范围涉及文字、图形、图表、摄影、动画、商业广告、展示空间及视频影像等。
1.2“计算机文化”与“视觉文化”
这个时代也是计算机飞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已然成为了一种大众消费品。计算机文化中的视觉文化占了绝对重要的比例。计算机产业的操作员或设计员也应该对视觉的消费观念和视觉艺术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设计出更赏心悦目的作品。只有顺应了时展的潮流,具备了全面的文化素质,我们才能在专业上走得更远,设计出更符合大众审美的计算机语言。
2学科间的交叉性
在信息产业飞速发展、信息化社会需求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产生了学科间的交叉性。这种交叉性面向未来,强调信息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学科交叉的教学应侧重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与艺术方面的整合、策划、创意设计的能力,以数字内容、人机交互方式为研究对象,致力于创建简洁优美的信息界面、信息产品和信息环境,为观众和消费者创造和谐美观的交互方式和体验。计算机美术是跨越艺术和计算机科学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3学科间的共通性
3.1计算机产业需要创新人才
众所周知,计算机产业从早期大型电脑演变到今天的个人电脑,从硬件配置到软件开发和应用,无一不经历一个创新的过程。如果你问盖茨:你宁可要公司全部的科技,还是要公司全部的人才?他会告诉你人才比科技更重要。在今天是最新的科技5年以后就过时了,但是人才却可以永远继续创新。
3.2美术课程是对创造力的培养最具成效的课程
关键词 非计算机专业 C语言程序设计 教学改革 案例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是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的必修课程,C语言以其知识结构体系合理、使用灵活、实用性强、可移植性好等特点使其成为众多高等学校的非计算机理工学科专业的计算机基础必修课。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一种软件开发工具,了解计算机的功能和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逻辑编程思维。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编程技术在本专业领域中的作用,以便于在后期的专业课学习过程中进行相应的程序设计和开发奠定基础。
但是,在国内的多数高校仍然采用“多媒体教室讲课+学生上机训练”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中的教学内容一般脱离了实际应用,将学习重点放在C语言的语法和理论讲解上,学生并不知道所学习知识的实际应用方向和价值,也就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普遍存在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状况。针对目前C语言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本文结合作者多年的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育教学的经验,总结了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方法,从而提高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教学的教学质量。
1 C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缺乏兴趣,学习主动性不足
自从我国大学教育实现扩招以来,很多学校均采用了多个班级同时上课的大课堂教学模式,大课堂导致学生很难始终保持精神集中,甚至有些学生上课期间上网、发短信、打游戏等等。另外,由于授课对象多为一年级的新生,对社会、职业和自己所学的专业尚无清晰的认知,往往会认为这是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也就对该课程提不起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1.2 教师教学方法不妥,影响教学效果
很多学校的教师仍然采用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讲授过程中只注重了知识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传授,但缺乏对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综合运用的深入分析和讲解,更忽略了对学生编程思想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这是一个教师向学生单向传输过程,教学过程空洞、呆板、缺乏互动,学生很容易会感到课堂的枯燥乏味,造成课堂教学的效果不理想。
1.3 理论教学与专业需求脱节
目前,多数学校教学过程中仍采用“多媒体教室讲课+学生上机训练”教学模式,两者的学时比例一般为2:1或3:1。多媒体教室授课重点是对语法概念和语法规则的分析与讲解,内容枯燥、抽象,尤其是学生缺乏对实际物理对象和计算机逻辑思维方式的直观理解。同时,学生实践训练所占的课时比重过低,并且用于实践课程中的训练题目,大多数是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也就无法真正体会到C语言在其未来专业课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1.4 考核方式不合理
目前,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考核方式是“笔试+上机”的考核方式,笔试成绩占到总成绩的80%,明显偏重于对语法知识和语法规则的考查,而缺乏对学生实际编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往往会导致学生“只会考试,不会编程”。上机考试占到总成绩的20%,重点是考核学生上机操作和现场编程能力,但上机考试的评估不够准确客观,而且所占比重过轻,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训练。
2 第一堂课尤为重要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因此,在第一堂课上如何激发学生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主动性将对后期的教学产生重要影响。对于刚刚接触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学生,往往存在这样的误区:“计算机既然是智能的,那我们还学编程做什么”、“学习C语言到底能做什么”等等。因此,教师在第一堂课程教学过程中,首要任务是向学生解答这些疑问,让学生理解和认识到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目的和作用,尤其是对后续专业课程的重要作用,从而令其能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具体可以采用如下途径:其一是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实例,如贪吃蛇、俄罗斯方块、网络聊天等小程序,让学生直观地看到C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其二是教师可以结合往届学生编写的课程设计程序或参加科技竞赛的实例程序,给学生展示C语言并不难学,只要建立主动学习意识和不断实践编程训练就能学好C语言。其三是要结合学生的专业明确地讲述学习意义,例如给自动化专业学生任课时,可以结合同期开设的专业认知课程,将学生接触的实际自动化系统,通过实际的专业案例介绍程序设计课程的应用和重要性,使学生切身体会到C语言在自身专业上的重要作用。
3 多层次案例驱动教学
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的目的是将其作为一种应用技术,而不是作为学习理论知识的课程。因此,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需求,我们采用了多层次案例驱动教学方法,采用知识导入型案例来引导新知识点的学习,从而让学生快速理解所学知识点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了解各个知识点的具体用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用一个专业综合应用型案例使学生了解本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以及综合应用所有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新形势;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迅速发展。目前来看,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已超过百万,高校为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输送了大批人才。在高校招生中,计算机专业也深受学生热捧,报考比较积极踊跃,学生就业的机会也比较多。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专业人才数量的大幅度增加以及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高要求标准,其他专业信息化的不断普及,使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和挑战。怎样在新形势下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是需要各大高校解决的重要难题。
一、新形势下计算机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领域逐渐扩大,主要从事软件开发、信息应用、平面设计等工作。随着社会的进步,计算机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普及,许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单位也需要计算机相关的技术人员,社会对计算机人才要求的质量越来越高,所以面对就业面如此广泛的计算机专业,就业难问题依然存在,企业在招聘员工时首先参照是否参加过项目实习。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基本不太符合岗位的需求,所以需要让新员工先接触工作岗位,慢慢地进行针对性的培训。由于就业难问题,导致供需结构失衡,高校在计算机人才培养方面虽然也在强调实践工作,但是力度远远不够,还是注重理论更多一些,使得学生踏入社会后一时不能够适应岗位需求,不能最大化地发挥自身价值。信息化社会需要的是全能型人才,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企业希望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有项目开发的经验,有创新性思维,可以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毕业生无法找到心仪的工作,充分反映出了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学习目的不够明确。由于计算机应用专业技术性比较强,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所以许多学生对这一学科并不感兴趣,学习这门专业课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顺利毕业。课堂上对教师所教的知识不能够充分理解,也不能够了解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真正内涵,对社会的需求认知不清,导致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不能够适应全新的工作环境,不能够把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运用到工作中,造成了企业的人才损失,也影响了自身的前程发展。2.教学方法落后。许多高校在计算机教学课堂上,还是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坐在台下听,完全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不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只是完成课时内容,学生也不与教师积极互动,形成了机械的教学模式,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够对本专业的知识扎实地掌握,这样的教学方法显然会造成课堂死板,给学生的学习也带来压力,使得学生渐渐地对计算机应用专业失去兴趣,对自己也失去了信心。3.师资力量薄弱。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师需要知识与技术的全面性,许多教师都是从一个学校毕业到另一个学校工作,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所以,高校在计算机教师招聘中,要注重教师的综合素质,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教师要组织其参加企业挂职锻炼,到国内外知名企业进修学习,参与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来开阔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出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带头人和教师骨干。4.不注重实践培养。计算机应用教学是一门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并重的学科,但是目前来看,学校给学生提供走出去参加工作实习和项目实践的机会太少,传授式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于高校中,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实践操作的培养,形成了机械式的教学模式。高校对计算机人才培养也不够重视,培训经费严重不足,没有培训基地,给学生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造成了阻碍,虽然学生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但是不能够学以致用。
三、计算机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
1.明确学习目标。计算机应用专业是应用型、系统性的专业,其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这要求计算机应用技术人员要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创新能力。学生要明确学习计算机应用的目标,激发自身对本专业学习的兴趣,了解经济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专业人员的需求标准,努力掌握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学校要根据社会的需求以及自身的优势开设选修课,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达到学以致用。学生所学的知识要能够充分运用到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中,不能以考试和顺利毕业为目的,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积极配合教师的引导,扎实地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为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的根本,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高校计算机应用人才的培养质量,高校要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全面提高计算机应用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积极组织计算机教师参加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以及讲课大赛、教学技能大赛等活动,提高教师自身应用化培训。加大教师培训经费,组织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学习交流,了解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标准,组织教师进行课题研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教育水平。3.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导。计算机应用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高校在培养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时,要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引导学生抛开书本的束缚,把实际的应用项目作为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强化实践教学中的技能考核,采用项目驱动的方法,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让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强化学生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4.校企结合。学校要重视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实践动手能力,设立实践培训基地,与企业签订学生实习合同,组织学生到企业中合适的岗位进行岗位实习。实训的内容要和岗位的需求保持一致,借助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优势,不断地强化学生的实际技能,学以致用,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毕业之后可以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通过观察、学习等各项环节,更早地与企业接触,深入了解企业对计算机应用人员的需求,及时地发现自身的不足,分析并且重点培养。在实习过程中,掌握行业的发展趋势,通过学习和锻炼把在学校所学知识与实际的生产应用有效地结合起来,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锻炼沟通与交际能力,提高团队合作精神。5.改革人才培养理念。计算机应用专业是理论性与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专业,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教师往往都采用一种灌输的培养方式。按照自己的思路讲课、考核,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改革教学理念就是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计算机应用专业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扮演组织者与指导者的角色,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对计算机应用专业产生兴趣,注意力集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通过多媒体等教学资源,以讨论、情境的方式带领学生们完成学习。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时刻了解经济时代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标准,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拓宽知识面,在教学上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学习活动,活跃课堂气氛,与学生积极互动讨论,利用网络资源,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使得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学习不再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建立师生平等的关系,对学生尊重。在最终考核方面,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课堂上的教学,在课外,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学科竞赛,参加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各项认证考试,邀请高资质计算机应用人员给学生进行主流培训,提高学生的自豪感,吸引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结语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实际操作性比较强,不能够单单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要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计算机专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高校要重视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科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不断地调整教学计划,完善培养方法,不断地分析和探讨,给学生创建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型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樊富有,孟林,李忠.新形势下软件应用人才培养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3,(7).
[2]杨宏雨,王森,黄贤英.计算机卓越应用人才培养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2,(7).
[3]李江华,兰红.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8).
[4]刘伟芳.新形势下计算机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浅析与对策探究[J].科技视界,2013,(2).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为解决地方高校本科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出现的人才供需矛盾问题,文章研究目前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形势、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不足,针对加强重视、完善体系、优化实验课管理、改进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及产学研基地的建设、改革毕业设计、规范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框架。
关键词: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1 地方高校本科计算机专业现状
目前许多与计算机相关的用人单位都要求毕业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备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教学中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实验教学、项目训练、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应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开展工作,互相促进。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关键步骤,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根据文献的统计,我国各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剧增。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有计算机或相关专业。由前程无忧招聘网站统计的数据看,近年IT行业招聘的职位需求均排在各个行业的前列。麦可思研究院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对全国各专业的就业数和就业率统计表明,2012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都是2012年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地方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初次就业率只有70%左右,其中还包括了不少学生从事的是与所学专业不太相关的工作。对于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就业所出现的人才供需矛盾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能水平不高,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经研究发现,地方高校本科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观念,或者重课堂、轻课外的现象依然存在。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包括作业、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但是一般教师都认为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完成后,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了,而实践教学不好把握效果,常被置于次要地位。此外,学校管理部门的考核也更加看重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的课时和要求都相对较低,因此学校各级都有待加强对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
(2)专业课程体系有待完善。地方高校本科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往往是参照了重点高校的课程体系,缺乏自己的特色,对于实验和实践的环节也大多是单个课程的实验内容,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与联系不够紧密。
(3)实践教学内容与实际的就业需求不符。目前,一般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是由授课教师确定的,但由于大部分学校的教师对实际就业需求不够清楚,对各种招聘单位的最新业务要求不够熟悉,只是习惯性地沿用以往的教学方式和内容,造成教学跟不上实际的用人需求。
(4)学生不够注重实践学习。学生在实践实习的学习环节中,由于受学校的统一安排,自己对学习的目标不够明确,缺乏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导致实践实习的过程多数流于形式,对实习报告等很多人也是敷衍应付了事,以至于最后很多学生的实践能力难以真正提高。毕业设计是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培养过程中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最重要的一次全面而系统的综合实践训练。但由于临近毕业,找工作或考研等事情也迫在眉睫,很多学生不重视毕业设计,得过且过,并且毕业设计的研究内容陈旧、简单,缺乏创新性与实用性。
(5)实践教学的考核制度有待完善。地方高校本科计算机专业的实验或实践课一般是随理论课同步开设的,实验类型主要以验证型实验为主,一般会在实验课前提供详细的实验步骤,以致学生较被动地参与实验实践,而且主要是以批阅实验报告的形式进行定量考核,考核制度欠科学性与全面性,这样难免会有学生抄袭或编造数据,效果堪忧。
2 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框架
(1)从上至下加强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要从主管领导开始,定下相关制度来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提高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积极推广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定期举行专业实践技能竞赛,加大奖励力度。
(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计算机专业的实验和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通常一刀切的做法,会让水平低的学生感到恐惧,水平高的学生却觉得没有挑战性,浪费时间,因此计算机实践教学必须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正视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差异,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符合认知规律,从低到高逐步提升,建立多层次、多类型、多步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其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图1中的3个层次是紧密联系,层层递进的。其中,观测验证性实验是每个学生必须要完成的实验内容,以加深和巩固课堂的学习。综合设计性实验是对课堂上所学内容的综合运用,一般可以分组进行,组员可担当不同的角色,负责不同方面的内容,共同完成实验。实验完成后每个小组内各成员要进行实验总结的书面和口头陈述演示,每个小组组长也要代表该组进行各小组实验总结的书面和口头陈述演示,以此评定各人实验成绩。研究创新性实验则是在提供给学生选题后,由指导教师指导分工、合作完成,如创新设计的竞赛题目、科研项目子课题等,最后也要做出实验总结的书面和口头陈述演示。严格地考核评比,让每位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参与实际的研究体验,了解各种综合应用的实践过程,并互相学习交流,取长补短,不断进步。
(3)优化对学生实验课的管理。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自主实施实验过程。教师为主导,要注意及时给予启发和指导,使学生能真正体验自主实验带来的成功与失败,锻炼自身实践动手能力,并注意总结,提高创新能力。为了让学生在实验课中能积极主动地专心投入做实验,课前要教会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布置实验任务时要充分准备,布置的内容和表达要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在实验课进行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和监管,对学生的实验效果要进行评比,也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评比,促进学生间积极的学习竞争,建立奖优罚劣、人人争先创优的良好学习氛围。
(4)改进实验、实践课的教学方式。本科计算机专业的实验、实践课要针对实际情况,改进实验教学方式。例如:程序设计类课程中的观测验证性实验,地方高校一般会让学生照着课本中的代码输入,然后调试修改,验证程序输出的结果。有人认为这样会让程序设计实验变成打字练习,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其实也不应该全盘否定这种输代码的实验方法,因为学生调试修改程序的能力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训练。而且要多次进行以真正熟练掌握观测验证性实验的内容,强化调试修改程序的技能,但是当学生具备了调试修改能力后,就可以减少这种花时间在打字上的训练了,更多地应该让学生投入时间到掌握编程思想以及算法设计方面,并鼓励学生在完成了观测验证的任务后,能够进行自主探究,争取改进或研究出更好的设计。
对于综合设计性实验,可以参考美国的顶峰体验课程(Capstone Experience Course),如专业课程设计、专业实训等初步的项目研究体验。主要的环节包括实际案例分析、项目计划方案设计、团队合作交流、开发实践、书面和口头交流沟通以及撰写总结等。整合各交叉学科知识,针对社会的需要,集中时间积极开展开发研究,有助于优化我国地方高校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体验;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在相互协助和交流促进中实现知识的整合;优化课程计划与培养过程,使学生能够较系统地掌握实际的工程开发应用技能、初步的文档书写技能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
对于研究创新性实验,可以借鉴近年发展起来的CDIO教育模式,参照工程项目从构思、研发改进到运作实施的整个过程,即: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4大步来组织实验实践教学。首先,建立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备选课题库。鼓励学生自定课题,每年也向教师们征集课题名,并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论证审核,从中选出有研究价值的课题,进入备选课题库。其次,经常邀请企业的技术骨干和资深工程师来校作技术讲座,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加深学生对各种课题的相关技术背景和实际研况的了解。然后,学生可以在网上自由报选已入库的课题,选了同一课题的学生形成项目组,再在指导教师的召集和指导下,进行任务分解,按兴趣和能力分工,确定研究组长。指导教师引导学生组织书写研究开发的计划和设计方案,定期集中了解实践研究学习的进度和存在的问题,协助排解疑难。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深入考察研究项目的需求和可行性,自主学习相关技术,进行实验测试,拟定设计方案,并进行反复验证和改进。各项目组中的每个学生成员在实施各自研究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动积极实践,经常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最后,将遇到的困难问题以及解决方案、项目开展过程中的经验体会、各种不足与改进意见等撰写成项目总结报告,以项目结题汇报演讲和组织竞赛评比的方式进行展示,并对优秀的研究成果进行奖励,推荐参加各种相关竞赛。
学生在积极参与这种研究创新性实验实践的过程中,积极性很高,主动学习,系统地掌握与项目相关的大量知识,且印象深刻。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实践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交流能力、文档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5)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等平台的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计算机的新技术日新月异,层出不穷,产学研合作可以为高校、企业和科学研究机构,建立一种良性的互补互利机制,充分地发挥各方优势,促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经济发展结合,缩小学校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不断接近科学技术前沿,主动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地方高校应该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的要求,积极建立各种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并健全管理制度,为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提供场地与制度的保障,以各种形式鼓励师生参与企业项目的开发研究,激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和学科竞赛,让学生尽快地将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投入应用,体验理论的实用性,提高学习兴趣,并且能够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时做出深入研究,不但有效地巩固了课内理论,还学会了大量的课外知识,积累了实际的工程实践经验,培养了创新思维,提高了专业实践能力。
(6)毕业设计环节的改革。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在大学期间所掌握的知识与能力最综合的检验。毕业设计的质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反映出实践教学的优劣。为了避免大部分学生到四年级时,不得不因为要面对各种紧张的找工作和考研复习备考等压力,而无法集中精力专心地投入到毕业设计的实践中,以至于不少的毕业设计最终未能全部按计划完成预定的任务,甚至出现最后临时、马虎、勉强应付等更差的情形,应该让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准备最后的毕业设计,尽早地培养学生探索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让学生早日参与项目研究,体验团队开发过程。争取在四年级的第一学期实习前就基本完成毕业设计的初步作品,。在毕业设计开展期间,再进一步修改完善并总结成毕业论文后参加答辩,这样可以保证足够的研究时间,让学生尽可能亲自专心地投入到毕业设计的实践中去。
以毕业设计作为本科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最终检验目标,建立图2所示的层次递进结构的毕业设计培养体系,对一年级的学生就要开始加强专业基础实践技能的学习训练,鼓励学生加入计算机专业各种技术型的学生社团,学习相关实践技术。二年级学生则提倡加入学生的项目开发组,进行团队项目开发的锻炼。三年级则尽可能参加各教师的实际科研项目,或参加学科竞赛,进行创新设计研究。到了四年级的第一学期基本上都能够并且已经可以独立地做出一些实用创新的作品,再进一步完善总结之后就可以成为一个较成功的毕业设计了。
(7)改革实践教学的评价方式,规范实践技能水平的考核。尽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形式多样,为了促进良性的学习竞争,对实践教学进行科学公平的评价,还是要以较统一并且可信实用的评价方式来建立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实践教学主要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操作能力,要针对各种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建立规范的评价机制。尤其是观测验证性实验,由于考核的次数多、量大,难以对每人的操作过程和结果等进行评价,所以除了参考实验报告和考勤外,更重要的是要尽可能进行学生之间的互评,最后教师也应对一部分学生抽样进行实际评价,以了解实情。
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评价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促进,既获得了反馈信息、吸取教训,便于反思与改进未来的实践学习,在对学生评价之后又提升了自身的认知水平。综合设计性实验以及研究创新性实验,要以多个相关学生和指导教师等的评价来综合评定,因此我们设计了一套B/S架构的实践教学评价在线管理系统软件,由参与评分的学生和教师根据评价指标,对被评价学生某次实验实践活动进行评价,可以录入定量的评价成绩,还可以录入定性的评价描述。对定量评价,系统可以自动去掉最低分和最高分,计算出最终得分。对定性评价,能够记录下每位评分者对被评价学生的定性评价意见。每一次的评价数据都记录下来后,师生可以随时列表查询,实现了较好的过程性评价,便于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实践学习的历史情况,也方便教师监控追踪实践教学开展过程的情况,以调整教学策略因材施教。这样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重,并综合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等,实现较全面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3 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效果
湛江师范学院在本科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建立了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基地,对实践实验学时与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调整,提高了很多实验内容在各课程教学中所占的比例。还注重不同课程之间实验的联系,在完成规定每人必做的基础实验外,增设了选做实验和自拟实验,在课外选修课、技术型学生社团或竞赛组中开设了研究型和创新型实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从2007年开始,学校每年都举办历时半年、形式多样、多学科并举,集专业性、创新性于一体的“IT科技节”,而且得到了多家IT企业的大力赞助,学生热情高涨。2012年的第6届IT科技节,学院仅二、三年级学生中就平均有一半以上参加了“IT科技节”中的各项比赛。2008年年底开始建立了校园智能OA系统,推进了学院的实践教学、学生导师管理、毕业设计全程在线管理等工作的开展。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各类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等活动,在近5年的实践教学评价和毕业设计考核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各类计算机相关的比赛中,获得的省级以上奖励比改革前增加了6倍多,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有明显提高。
4 结语
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笔者针对当前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形势和地方高校本科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以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探索研究了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改革完善情况,提倡对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加强专业实践技能的锻炼,从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组织、开展、评价等各方面,提出应用于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框架,以抛砖引玉,下一步希望有更加深入的研究,以探索出更科学完善的计算机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参考文献:
[1]王爱民,谷川.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143-145.
[2]赵丙辰.提高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就业竞争力的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12):179-180.
[3]王兴玲,李春荣,焦玲.高校计算机基础研究型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计算机教育,2005(6):34-36.
[4]张晓琴.建立实践教学向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转换机制[J].职业教育研究,2007(1):116-117.
[5]何静媛,朱征宇.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2):25-27,46.
[6]周启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5):74-76.
[7]张美平.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l,27(3):10-13.
[8]李文敬,刘之家,闭应洲.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计算机教育,2011(2):103-107.
[9]殷明,朱昌平.从众心理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7):128-130.
[10]那景芳,徐小平,段建民.多层次内容循环渐进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2):107-109.
[11]刘义良.计算机实验教学课堂行为管理的实践及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2):170-172.
[12]李作主,熊伟.增强学生主体意识,提高计算机实验教学[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4(3):695-696.
[13]江捷,冯士维.美国顶峰体验课程对我国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3):184-187.
[14]张璇,李彤.结合CDIO教育理念与案例教学进行教学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24):155-157.
当今社会,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经融入到社会的每个领域,计算机专业成了一个普及性非常高的学科。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方向就是向应用型、技能型发展。教学中怎样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成绩,让学生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不被淘汰,是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会发现,部分学生对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认知不足,到了学期末,发现整个学期学生们都不知道具体学的是什么,基础性的专业知识只能算是了解,再深入就不会了。教学大纲规定要学会的知识不能顺利掌握,没有起到专业课应有的作用。这些已经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 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出现的几个问题
1 学生生源质量下降造成教学困难
随着全国本科高校扩招,高职院校招生越来越困难,为了能录取到学生,只能相应地降低高职高专学生的招考分数线,这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整体成绩较低,山东省2013年部分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就是提档线(180分)录取。从高考成绩看,大约三分之一的学生语数外成绩不及格,从这方面可以看出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也较差。多年来养成的坏习惯加上没有自主学习积极性,使计算机专业教学较难实施。
2 高职类教材匮乏,与教学脱节
高职类的专业课程与本科院校的教学方向、目的是不相同的,但现状是多数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使用的教材基本上都是和本科院校相同的教材,内容深、不易理解,培养不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难以开展。再就是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理论强,企业、社会实践能力弱,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上不能及时与社会发展同步。
3 教学大纲安排不合理
几乎所有的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都是安排在第一二学年,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感觉又回到了高中一样的枯燥环境。大量专业课的开设一开始就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加上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本身就枯燥,多门专业课课程同时进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没有时间进行知识消化,教学效果达不到大纲要求。
二 改进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办法
1 教学大纲调整和教材改革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这使得计算机专业教学的课程调整要与社会同步,教学内容及时地跟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要针对高职类学生的需要修改制定新的教学大纲,做到社会需要哪方面的计算机技术,我们就及时开展相应的计算机教学。计算机课程偏向应用型,不一定要求学生把所有的计算机课程都学一遍,学得多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达不到,还有可能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前使用的教材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教材单一,照搬本科教材。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教材上进行重新编写,根据学习实际情况合理地增减教材内容。增加多媒体教学,减少教材中偏向理论的知识授课,增加应用型的教学内容。做到教材及时更新,与计算机技术发展同步。
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专业课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对重点、非重点分成不同侧重点进行讲解,重点内容精讲,非重点少讲,对于计算机专业应用较少的章节可以适当地少讲,做到教材中凡是与计算机专业有关的实践内容重点讲解,让学生有学习侧重点。所以根据专业制定新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大纲是非常有必要的,不能一味照搬本科院校的教学大纲,要用高职高专专用的教学大纲来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
2 教学方法改进和教师业务提高
教师教学要改变以我为主的教授方式,改变填鸭式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上通过实际分析高职类教学出现的优缺点、侧重点,在新的教学大纲前提下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由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转变,转变学生学习态度,让学生知道教材里的内容只是部分知识,使其知道需要通过其他的途径来提高自己的能力。主动学习能让学生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及时跟上技术知识的更新,培养自我学习的精神,实现学习态度的转变,这就是改进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
教学手段的信息化转变,现代化的教学平台,对提高教学效果起着相当大的作用。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用讲授的方法很难理解,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配合讲授,能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建立学科教学资源库、网站、精品课、优质课,增加教学资源,改进教学设施,改变传统的板书教学,加入信息化技术到课堂中,增加学校教学软硬件资源。同时培训教师,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定期派教师外出学习,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开展教学比赛、课件比赛,给予适当奖励,提高教师的自身能力。通过多种方法改进学校的软硬件资源,建立一体化教学平台,让学生在新的教学环境中接受教师的教学方法。
3 注重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就是通过学生实践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让学生能熟练地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通过上机操作与社会实践,能让学生及时地把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应用,也能让老师及时地掌握学生学习情况,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解决。作为实践性非常高的计算机专业,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在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中非常重要。
教学上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做的教学模式,脱离黑板,加入计算机专业相关教学内容,增加国外的新的教学方法。计算机专业学习如何能做到理论与实践在教学中联系到一起,这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教学改革方向,在这方面国外就已经走到了前列,部分国外院校就能做到通过编程把教学内容做成软件,通过计算机进行教学,通过编程解决教学问题,提高编程能力。引入计算机教学,通过计算机运算把板书教学中不易理解的内容,图形、图像化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一些程序运算结果。如美国的IMSL、英国的NAS都是计算机教学软件,以及我国的STYR,也是通过算法编写的计算机计算软件,通过计算机把公式运算结果显示给学生,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4 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辅助的作用,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实现学生自我学习的目的。让学生由被动式的学习转变成主动式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起到组织、引导作用,在学生需要时及时提供指导,让学生顺利地学会学习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增加自我学习的成就感。这不仅是教学方法的改变,还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三 高职院校计算机课教学质量的保障措施
高职院校认识到办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急需的技能型人才。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是根据社会需求合理开设专业课程,做到面向实践、面向社会需求设定教学目标,推进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让计算机专业课程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强化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检验,理论知识只是检验能力的一部分,加大上机、实践的考核比例,通过多方面的考核让学生全面提高专业能力。提高授课教师的水平,通过培训、进修,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能力。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在不断地改革转变,要及时跟进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步伐。教师在理论与实践当中,要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理念,推广信息化教学,增强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怎样让学生学好计算机专业课,这些年来一直是高职院校教学中非常棘手的问题。学生基础差,教学大纲老旧,教师业务能力有待提高,多种因素造成了学生对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认识不高、不重视,没有认识到学好专业课的重要性。
要通过分析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教材更新、大纲重新制定、教学方法改进、教师的培训进修等,实现学生的学习观念转变,形成新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对计算机专业课程产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培养自我主动学习的习惯。
近几年,有很多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并在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只是个开始,仍然有许多的问题没有解决,教学改革任重道远,需要我们进一步在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如何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水平,满足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是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针对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工作,从如何确定培养目标、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水平、规范考核方法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做一点有益的工作。
一个国家需要的人才是多元化、多层次的,既需要大批优秀的理论型、研究型人才,也需要大批优秀的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教育,它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在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不必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深奥的理论知识。明确了这个目标,才不致于丧失自己的办学特色,迷失自己的办学方向。才不致于出现社会需要大量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而学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又不能令用人单位满意的尴尬局面。
参考文献
[1]浅议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改革[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32).
关键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8-0274-02
教育质量是教学工作、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提高教育质量是教学改革追求的目标,更是打造教育品牌的路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如今的大学校园,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已经普及,但由于各个专业性质的不同,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对于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发展和学生的不断变化和增长的要求,本校始终坚持在做一些研究和探索,取得一些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并把这些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获得了较为可喜的教学效果,但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现象,需要我们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探求解决的途径。
1 当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十多年来,作为培养大学生基本素质和技能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全国各个高校全面展开,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部分高校的调查研究结果来看,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的进展情况并不理想,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
问题一:入校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较大。虽然在我国现在中学提倡普及计算机教育,但由于师资力量等原因。在一些边远地区,很多学生都没有上过计算机课,甚至还有学生从没有见过计算机。而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一般都受过较好的计算机教育,其中一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操作非常熟练,有的还掌握了一些儿编程语言(VB、C)、Photoshop等软件的使用。上述情况给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即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兼顾其基础差异明显很大的学生。在高校的计算机教学中,特别是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如果无视这种差异,对所有学生均采用一个起点授课的做法,则会出现基础好的学生不想听,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的状况。这是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问题二:内容较多,实践学时不足。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第一学期要普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其中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构成、OFFICE(WORD、EXCEL、PPT)办公软件的学习和网络基础的学习,内容较多,要掌握好这些内容,需要大量的上机实践。由于理论过多,有一部分学生无法对于所讲的内容进行很好的消化吸收。
问题三:存在应试教育的倾向。目前,在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中,学习计算机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握一门技术,而是纯粹的为拿到计算机相关的证书(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而忽略了计算机的实践操作技能,陷入了题海战术之中,学习的内容完全看对于等级考试有没有用处,不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
问题四:软件版本更新速度快。在当今世界,计算机软件的版本更新不断加快,新的功能和服务层出不穷,有些版本的升级甚至完全颠覆了低版本的使用。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可能总是学习最前沿的、最新的版本。以至于有些学生总认为自己在在学校学习的内容没有用,和社会的脱节过于大,打击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例如办公软件中的Word,几年前学习还是Word 2000,现在很多教材都已经改为Word 2003。学生毕业后,在公司中可能用到更高版本的办公软件。
2 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采用的策略
针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问题,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加以完善,以便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使不会的变会,会的变优,让每一个学生的计算机水平都得到相应的提高。提出下面的策略方法:
2.1 采用分层次教学的办法以使学生都能各有所获
由于每个高校新生入学以前计算机水平高低差异较大,学校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一次综合的计算机能力测试,然后根据学生的自愿原则实施分层次教学。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设不同难度的课程。将基础相当的学生集中在一个教学班中组织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实施分层次教学,应根据学生水平按教学内容进行分级。对于计算机底子较差的学生可增加计算机基础教学课时,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如办公软件、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而对于有一定计算机程度的学生,可根据学校的师资力量,进行相对应的进行兴趣教学,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开设应用性的课程,如图形处理,软件编程等内容,这样更加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 利用多媒体平台解决学生实践操作时间不够的问题
可以借助多媒体平台,建立融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于一体的学习环境。建议教师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要制作得简繁得当,体现精讲的原则。同时探索各种新的教学方式,进行现场演示,当堂让学生看到实际的操作过程,实现教师与学生课堂上的互动。为了解决理论课教学信息量大,学生难于吸收的困难,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学校建立公共的计算机实验室,以供学生平时课余时间上机进行操作练习。通过电子邮件或论坛等方法实现学生的课外互动。实验教学的目的首先是印证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然后熟悉、掌握所学技能,最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应详细设计实验步骤,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对学习的程序、工具及方法进行有效操作,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
2.3 实现以能力测试为主的全程考核模式
必须建立以能力测试为主的全程考试模式,以前的笔试决定一切。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推行全程考试制度,严格控制学生上机时的动手能力的测试,给出具体的实践内容,而且适当加大平时考核在全程考核中的比例。平时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课堂练习、学习中的互动、小测验、作业及学习表现等。这种办法可避免主要由期末考试决定学习成绩的弊病,可激励学生将功夫用在平时而不是期末的突击上,有利于学风建设。平时考核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外,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实时互动,在互动中完成作业提交、答疑、讨论、测试等;期中和期末考试也可以利用网络环境下的考试系统自动发卷、收卷和评分。在平时的测试中,要注重测试后的反馈机制的建立,让学生能在平时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也能通过对平时测试的分析,发现学生在知识学习和运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发挥考试的预测及诊断功能。此外,还应注意,等级考试的内容和形式是随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的,是随技术的不断进步而更新的,要避免出现学生为应试而学习的倾向。由于等级考试中没有考虑专业应用的特点,因此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切不可与等级考试的内容等同起来。
2.4 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现代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传统的“传道授业者”的角色变得不像以前那么重要,而作为“协作者”、“朋友”的角色更加突出。教学方式也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转化为“知识引导”,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成为学习知识的主人,而教师从知识的绝对权威和信息的唯一来源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帮助者,教师当前的作用只是协助学生建立学习的框架。因此教师应在基本保留传统课堂教学环境的前提下,创设多元化的软硬件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去主动地发现、探索和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认知能力,即“双主”教学模式。
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有效地解决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新生起点不同、计算机水平差异较大,内容较多,操作实践学时不足、应试教育倾向、软件版本更新快等问题。当然,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必定会给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但是,只要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勤于学习,勇于探索,积极参与,集思广益,就一定能跟上技术进步的步伐,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能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