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技术就业方向及前景

计算机技术就业方向及前景

时间:2023-09-15 17:32: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技术就业方向及前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技术就业方向及前景

第1篇

关键词:专业方向 校企合作 理实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158-02

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刚起步,国家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外资企业纷纷引入计算机辅助办公,社会上急需大量的计算机应用人才。综合性大学、职业院校纷纷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当时社会培养了大量的计算机应用人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一直都是最热门的专业之一,一直占据着人才需求排行榜的前几名,这种状态持续了20多年。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功能越来越丰富,价格却越来越低。到21世纪初,计算机基本普及,办公环境中:文档处理、数据管理、业务办理、信息展示等等都要离不开计算机。城市中多数家庭也都拥有了个人电脑,有的甚至不止一台,计算机使用者的年龄在不断下降。新成长起来的一代,对计算机的熟悉度非常高,他们对自己的计算机水平非常的自信,认为自己就是个电脑高手,在他们眼里,网上冲浪、网络购物、网络游戏、看电影听歌曲等等就是计算机的所有功能。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逐渐冷下来,甚至到了招生困难的境地。

1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概述

计算机应用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该专业应用十分广泛,它以计算机基本理论为基础,突出计算机和网络的实际应用。

传统上,该专业一般文理兼收,不但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理论和应用开发技术,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又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从事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开发、维护等工作。随着社会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越来越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就业稳定率下降。

权威统计机构“麦可思”花了3年时间开展持续的企业调研后,了2011年麦可思大学毕业生就业分析报告。该报告中列出了近年来就业形势不好的一些专业,分别用红黄绿牌来分级预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榜上有名。麦可思指出计算机相关专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计算机类专业失业量较大,但是相关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仅以软件行业为例,每年人才缺口大约几十万。人才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原因在于目前的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对于这类的专业,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改进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

从这个结果看,当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不是饱和了,而是人才的专业性不突出,专业技能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的问题。从2009年开始,我们也一直进行着企业走访和毕业生跟踪调研,我们的调研结果和麦可思的结论非常的一致。每年到我们学校要毕业生的单位一直不断,动手能力强、学习成绩好、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总能在第一时间找到自己满意的单位。连续多年,我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的初次就业率都保持了100%。但后期的职业稳定率和对口率与以前相比,有明显的下降。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动手能力无法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2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突破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几乎到了存亡危机的时刻。院校必须开展深入的专业建设,采用了不同的改革方式,来破解当前的困境。具体的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细化专业方向

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原来的专业名称后面加上具体的应用方向。那样,培养的人才专业性更强了,也更加符合当前社会的需求。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有“嵌入式与计算机架构技术方向”“云计算技术”“软件技术(应用本科)”三个培养方向,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方向为“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方向为“智能楼宇技术”,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方向为“动态网站开发技术”。

目前,比较适合高职院校,社会需求度高,发展前景好的计算机应用方向有软件技术(理科)、物联网技术(文理兼收)、移动互联技术(理科)、动态网站开发(文理兼收)、网络安全技术(理科)、网页设计(文理兼收,可招美术方面艺术生)、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文理兼收,可招美术方面艺术生)等。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应用极为广泛的学科,在它应用的每一个方向中都已经诞生并继续诞生出新的学科和专业,像比较新兴的移动互联技术、物联网技术等,都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学校在选择应用方向的时候,最忌一窝蜂,而是要突出自身特色,给社会培养真正有用的人才。例如北京北大方正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就有一个“方正激光照排”方向,充分利用了方正集团自身的产业优势,教学与产业互助发展。在专业方向的选择方面可以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

(2)当地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与;

(2)学校的优势资源与发展方向;

(3)学生生源情况(文理科情况和招生地域);

(4)专业师资与实验室条件。

2.2 与企业合作办学

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为职业教育行业发展带来了一片春天。当前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2篇

通信工程专业主要课程主要课程有:电路分析、低频电子线路、脉冲与数字电路、高频电子线路、电磁场理论、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及应用、单片机技术、微波技术与天线、通讯原理、程控交换技术、移动通讯、计算机网络通讯、光纤通讯等。

毕业生应掌握电子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理论与设计方法及程控交换技术、光纤通讯、移动通讯和计算机网络通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方法,具有各类通讯系统的设计、研究及开发的工作能力。

通信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面向新的世纪,通信工程专业将会迎来其发展的广阔天地。随着通信技术应用的日趋广泛,和信息化社会的逐渐发展,这势必会给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而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短缺成为我国参与国际间竞争的一个十分不利的因素。因此,在未来若干年,我国势必会更加重视通信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加重视通信工程专业的教育,提高教育水平。

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应该说就业面非常宽泛,炙手可热的都去了华为等公司,也有去移动、联通及电信等通信公司,还可以去很多大国企负责,当然也可以进政府,考公务员,可以说这个专业的就业面非常广,同时,这个专业的毕业生的薪水也是非常令人咂舌的,估计除了财经类专业,工科的通信工程类专业就算刚毕业的起薪也是非常令人羡慕的。

通信工程专业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的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通信、新能源、计算机软件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通信/电信/网络设备;

2 新能源;

3 计算机软件;

4 通信/电信运营、增值服务;

5 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6 互联网/电子商务;

7 计算机服务(系统、数据服务、维修);

8 其他行业。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通信工程师、硬件工程师、项目经理等工作,大致如下:

1 通信工程师;

2 硬件工程师;

3 项目经理;

4 网络工程师;

5 无线通信工程师;

6 技术支持工程师;

7 嵌入式软件工程师;

第3篇

在高考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很多家长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如何的问题很关心。下面是由本站编辑为大家整理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如何 主要课程有哪些”。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如何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各行业大都需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中国IT行业起步至今有十年,很年轻。新鲜的事物、朝阳的产业总是备受注目。正是这个原因,计算机专业迅速成为高校的热门专业。相比前几年的计算机专业的火爆,这个专业的选择渐趋于了理性和客观。学生和家长考虑更多的是一种基于更利于个人长远自我发展的出发点。

毕业后既可以到电子系统行业从事系统整理、分析及部件的设计、分析、研究与开发。也可以到邮电、能源、交通、金融、公安、国防、广播电视等部门从事电子设备与系统的.运行和技术管理工作。考研是不错的选择。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需求持续增长,但用人单位对人才层次的要求也在不断升级,即由本科、专科向硕士生和博士生发展;

信息工程技术人员:到各类应用电子技术的企业从事引进、开发、运行、维修等工作。信息软件工程师:在计算机行业从事各种软件开发工作。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要面向和可以面向的行业方向非常多,需要有选择有专业特长。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主要课程有哪些

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电路理论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信息理论与编码、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理论、自动控制原理、感测技术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实验、计算机上机训练、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一般要求实践教学环节不少于30周。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有小伙伴比较关心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主要学什么?下面是由本站编辑为大家整理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有哪些 就业前景好吗”。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主要学什么 摄影摄像技术、艺术设计基础、数字媒体技术概论、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交互式多媒体网站开发、数字信号处理、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人机交互技术、多媒体数据库、动画设计与制作、3D造型、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音视频信息处理、特效制作与非线性编辑等。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就业前景 数字媒体产业是朝阳产业,它依托互联网和IT,正逐步成为未来发展的驱动力和引领创意产业不可或缺的基石。在当前互联网及移动互联服务呈爆炸式增长的时代,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政府也开始大力扶持数字媒体创意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已将创意产业列入优先发展目标,数字媒体行业有望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行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人才缺口巨大。当然,如果你是一个技艺双修的优秀数媒毕业生,既有宏观的视野,又能把握技术走向和艺术效果,从创意策划到流程管理都不在话下,自然是不愁找到好工作。但是,该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经常遭遇技术不如计算机专业、设计不如广告专业的尴尬。这就要求在校期间要有所侧重地学习,使自己成为兼备计算机技术和艺术修养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单纯地做一个程序员或是美工。只有这样才能在就业市场上游刃有余,充分实现自我价值。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

本专业方向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内外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具有先进的游戏设计理念、设计思想,熟悉各种游戏类型,熟悉游戏设计流程,具有扎实的数字媒体技术基础理论、宽厚的专业技术基础、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的程序开发能力,具有较强的游戏创作实践能力,能够从事游戏程序设计、游戏数值及逻辑策划、游戏项目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培养要求

具备良好的数字媒体技术和艺术基础,能够进行数字媒体作品的设计,熟练掌握数字媒体的制作基础。同时具备坚实的数字媒体软件系统开发能力。技术与艺术并重。既有丰富的艺术细胞,又有坚实的技术支持。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

档案学的传统面貌

最早的档案是甲骨档案。商代、西周时又出现了简牍档案,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缣帛档案,西汉发明了纸张,近现代档案类型基本成型。档案学通俗地说就是把需要长期保存的相关资料和信息通过收集和整理,使之能够更好地保存、备查以及日后供利用者更加方便、迅速地查找相关信息。

在档案学的专业学习中,也有很多传统性的课程实用性是较强的,例如:《文书学》主要学习政务方面的公文写作,学好该课程,那么你以后拟写公文就不用愁了;《档案保护学》《秘书学》对于以后从事秘书、助理等文职人员的同学来说帮助挺大的。从中学习相关工作技能和注意事项,能提高在工作中的保密意识;《信息检索》能提高自己在信息搜索方面的能力,在搜索中不仅仅局限于对百度、谷歌等搜索工具的依赖,更多的会运用到相关的数据库去检索更专业、更具代表性的信息,让我们收集的信息更加全面和广泛,同时通过编制检索语言能更快、更准地查找到所需信息。

脱胎换骨的档案学

以上估计就是同学们对档案学的基本认识了,是不是觉得这个专业老气横秋、没有朝气,完全不是咱们“90后”所渴望的前卫专业?正是因为大家的此番认识,愿意报考档案学专业的同学成了“稀有物种”,档案学也自然成为了冷门专业。

现代的档案逐渐由纸质文件向电子文件转变。与纸质文档相比,电子文档是指以计算机光盘等化学磁性材料为载体的文字材料,主要包括电子文书、电子信件、电子报表、电子图纸、视频等等。大家这时候可以尽情发挥一下想象力了,还记得《碟中谍4》里面的眼镜扫描仪、《全面回忆》里的身份识别仪吗?它们所记录的信息都属于电子档案的一种。这么一解释,大家是不是顿时觉得档案学变得高端起来了?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手工管理为主的档案管理手段正在发生变化,逐渐向利用现代先进技术的方式、方法过渡。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计算机技术,促进了档案管理模式的改变,促进了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检索利用管理等的网络化,极大地提高了档案管理的应用水平和利用质量,为社会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了服务。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进一步发展,电子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将不可阻挡。

我国档案部门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档案管理工作中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到20世纪90年代,档案计算机管理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目前,其应用范围也已由单机运行向网络化、由单一载体向多媒体等档案现代化管理领域扩展。

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方面有:档案计算机著录与自动标引、档案计算机编目与检索、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缩微技术与档案信息缩微胶片数字化、档案光盘存储技术、档案全文存储与检索、计算机局域网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计算机档案保护及库房管理、档案信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在档案部门中应用等。

这样说来未免也太笼统太枯燥了,我以医院为例,介绍一下现代化档案管理在行业中的作用。大家都知道,大型综合性医院,每天都会接待成千上万的病人,如果还用传统纸质档案保存病人信息的方式,很有可能造成资料缺失或者弄错的现象,如果用电子档案的方式就极大地降低了出错的风险。病人到医院后都会建立一个自己的电子档案。并有一个专属的ID号,不管你去这家医院多少次,只要输入ID号,就能查到自己的所有病历。不管你在哪个科室看病,医生都会把你的诊断信息、开药信息、化验结果等输入你的信息库,这样,你的个人病历档案就逐渐建立起来了。这样的电子化档案管理有保存时间长、便于查询、出错率低的特点。

当然。并不是说纸质档案就完全一无是处了,电子档案最终取代纸质文档将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比如现在医院同样会给病人开具纸质检查结果,目的是便于保存和随时查看。在这段时期内,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将、优势互补、共同发挥“历史记忆”的作用。

冷门专业高就业

档案学专业就业去向主要有:档案馆、史志办、党政机关、科研单位以及企、事业单位等,当然还有前几年才兴起的“档案寄存中心”。档案学的毕业生大部分选择去了企业工作,其中有的进入国企,有的进入三资企业,还有进入世界500强的。用我们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档案学每年总会造福一部分人”。随着国家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对档案人才的需求也更加旺盛。总的来说档案学的就业方向广而多。

档案学专业一次性就业率高于教育部公布的全国平均值近10个百分点。比如武汉大学档案学专业近年来一直是所在学院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各学校档案学就业率基本上达到90%以上,相对于一般的文科类专业来说,排名是比较靠前的。

报考须知

该专业更适合女生报考。因为在具体的档案工作环节中有些繁琐,女生比较有耐心而且细心,因此更适合这方面的工作,同时此专业也与文秘工作相近,所以在就业中女生的优势大于男生。

第6篇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分析;就业;规划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现况分析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社会背景

目前,随着信息化教育的普及,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和步伐的加快,使得社会需要一大批从事IT技术创新的人才。也可以说,IT产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高水平的IT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是走向IT产业大国和强国的前提条件。所以,无论是从大的方向讲,还是从小的方面讲,培养和储备高素质的IT人才都显得非常重要。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院校状况

1、我国该类专业的计算机教育中有两种倾向:一种是过分强调计算机的工具性,仅仅给学生教授一些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传统管理手段,计算机化即告完成;另一种则过分夸大计算机的重要性,恨不得将所有的计算机专业课程都传给学生,将信息管理系办成准计算机系。

2、大部分教师在从事计算机技术课程教学时,往往就事论事,没能把计算机同管理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专业培养过程中会学到企业管理、会计学的基本知识,以及计算机方面知识的课程,但这些课程在大学中学习都是不完整的,况且即便是学习了这些内容也大多因为没有结合具体的案例和ERP系统进行系统的学习,导致知识不能直接转化为自身的工作能力,为企业创造价值。

(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观点

1、学院课程科目繁杂。信管专业所设课程达到几十门,涉及经济、管理、计算机及网络,属三个不同的社会的领域。学习的知识面看起来很广,但学到的只是表面的东西,没有深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所学的计算机相关语言种类太多,涉及c语言,c++,vb,java等,学生不能精通每一门,掌握的均是潜在知识。

2、专业实践性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活动比较少,大多数科目的考试类型为笔试,学生基本只掌握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经验较少。在面临就业时,比较迷茫,没有掌握很多技术。

3、就业导向不明确。学生普遍反映不清楚未来就业趋势。信管专业是管理与计算机的结合,比起计算机专业在管理工程方面占据一些优势,可相对于用人单位却并不清楚信管专业的优势。而且一般企业不可能招聘应届毕业生作为管理级人员,就业岗位不容乐观。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规划建议

(一)对院校专业的建议

1、院校负责人应弄清专业知识结构中各领域的地位和作用。适宜的安排要学习的知识。我们知道,"信管"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的领域是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不是计算机算法理论或硬件理论,也不是计算机自身资源的管理,只是将其作为工具和手段,因而对计算机科学知识的学习应该侧重应用。

2、院校教师应进行系统教育的模式,课程中不仅要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教授给学生,更要运用一些例子,将管理学方面的知识融洽的运用其中,体现出各学科的紧密联系。

(二)对信管专业学生的建议

1、信管专业学生首先应有正确的态度。

(1)不能因为自己不属于计算机专业的就认为一些计算机相关的技术课程不重要,忽略学习的侧重点。学生自己应该有探究精神,多思考,多钻研。

(2)在面对就业时,要树立正确的择、就业观,不要眼高手低,面对就业形势要积极调整心态,降低就业期望值,主动搜集就业信息和推销自己,到中小城市、到企业、到基层、到急需信息化人才的地方和单位去。

2、学生应该多多充实自己。21世纪是信息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管理领域应用广泛,网络经济的发展对电子商务、金融工程等人才的需求势必增加,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的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的人才将受到人才市场的青睐。只有自己有能力了,才不会被埋没。

3、就业方向。这是一个适应面相当广的专业。就业机会很多。

(1)因为掌握了计算机相关的知识,信管专业本科毕业生能从事中小学IT课程的教师和高校的专业教师实验室工作人员。

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偏软件方向时,毕业可从事软件开发、网络应用系统维护员、程序设计员、电子商务的技术员和网站管理员等等。

(2)由于信管专业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方向,毕业生也可以从事企事业单位的信息系统分析员、信息系统设计员、信息系统的数据库管理员(DBA)、IT项目开发组管理员、信息系统管理员、信息部门主管或信息产业或其它企事业、农村乡镇村的多种多样的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等等。

三、结束语

现代社会正是信息化社会,大量纷繁的信息如何管理,并且从中获得有效的信息,正是信息管理科学的研究重点。我们在学习时要与计算机结合,使计算机作为工具,将信息管理的更加有效和实用。作为还在学校学习的我们要努力把自己充实成一个综合复合型人才,在就业时才有更多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卢冰源.黄传峰.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面向就业需求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研究[J]. 2010

[2]雷秀娟.李永明.吴振强 计算机教育[J].2010.11.

[3]康振华.刘希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创新培养模式探究[J].2012

第7篇

摘 要:本文对目前计算机专业规范进行分析和比较,阐明了首都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案,解读了该培养方案下的课程体系,探讨了方案建设中地方因素和学生地域因素的影响,以实践总结了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专业规范;课程体系;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 计算机专业建设的背景

过去10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但是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99年至今)却用一个单一的专业去应对这种变化,对快速发展的学科结构和大规模、多规格的社会人才需求估计不足,由此在计算机人才培养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针对传统计算机专业设置存在的弊端,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提出了以“培养规格分类”为核心思想的计算机专业发展的建议。给出的新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以下简称新规范),新规范把培养规格分为研究型(或者说科学型)、工程型(包括计算机工程和软件工程)和应用型(或者称信息技术型)三种不同类型。与之对应地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下简称计算机专业)本科专业下面设置了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和信息技术四个专业方向[1]。2004~2007年间,相关高校对各自的计算机专业重新进行了定位和分类,制定了新规范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新的改革,增加了新的前沿技术(例如嵌入式系统),合并和淘汰了老旧的课程(例如微机原理),重视了基础知识的作用(例如高等数学),加强了实验和实践环节。应该说,新规范对高校计算机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成为近年来高校中变化最大的专业。

2 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比较

教指委建议在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名称下,鼓励不同的学校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但都要达到本科水平)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因此各高校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

2.1 研究型大学

北大的课程设置理念是“重视理论基础、加强工程实践、细化专业引导”。其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保持基础扎实的传统(数学、程序设计、体系及系统软件基础课),打通本科生选修研究生课程的通路,增加与最新计算机技术接轨的新技术课[2]。清华大学办学理念是“营造创新氛围,强化优质人才培养”。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优秀综合素质和通识型知识结构的,具有系统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理论和现代专业知识,并且具有卓越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毕业后能从事该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及管理等工作。课程设置强调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注重素质教育[3]。哈工大2005版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树立了培养学生成才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倡个性、重创新”的基本原则[4]。

2.2 地方性大学

烟台大学基于地方经济建设的特点与发展要求,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为:学科发展达到省内一流,总体水平达到省内先进,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过渡[5]。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根据社会对IT人才的需求。以现代高等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确定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使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强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突破口[6]。

2.3 高职方案

以南通职业大学为例,其培养要求是应用型、技能型和复合型的计算机技术人才,培养目标是:适应现代经济发展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系统的安装、调试、维护能力,在信息管理和电子商务领域具有较强编码能力的蓝领人才;在网络技术领域中拥有编码能力或较强工程建设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课程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的特色课程体系,按职业岗位能力设置课程并调整、优化、整合课程体系[7]。

我们看到各个高校在新规范的指导下进行着不同的教学实践,各有重点,各有特色,对我校的教改具有参考意义。

3 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

首都师范大学是一所地方性高校,定位是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我校为数不多的工科专业之一。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地方政府的要求,我校计算机专业还保留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因此在制定新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时必须兼顾考虑。

在制定新的培养方案时,我们除了参考国内外各主要大学的方案外[8]-[11],我们还需额外考虑到我校所处的特殊地位。从学生生源看,由于地方政府利益因素,我校的生源主要来自本地,学生地域以周边区县偏多,性别上女生偏多,学生所在家庭城镇和农村大约各分一半。学生全部是高考重点分数线以上。因此,从学习意愿上更趋向于应用方向,毕业后的目标是尽快回报家庭和社会。但是这并不说明我校完全适合信息技术的应用型专业方向,因为学生中也有部分出类拔萃的人,他们更渴望投入到有一定难度的研究型方向去。这也使得我们在确定培养类型时不能以单一规格来限定,是“提供更恰当的教育,而不仅仅是更多的教育[2]”。另一方面,从学生毕业出口看,部分学生要考研并进一步深造(8%左右),其余大部分学生需要就业。从毕业学生就业的方向看,工程型有一部分(设计和编程),而计算机应用占了大部分(金融保险业、电信业和政府机关的网管等)。师范类除了承担中小学信息课程的教师外,许多毕业生还需要维护中小学的网站,解决教师和教室的计算机问题[12]。

经充分考察调研、酝酿讨论,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适应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专业素质,得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知识面较宽,有一定外语应用水平,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计算机专业高级人才。毕业生可以继续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可以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高校、科研单位和中外企业的研究中心),也可以从事计算机工程技术的系统工程(中外企业的软、硬件工程技术开发和中小企业的计算机技术骨干),还可以从事计算机应用(政府机构、教育机构、信息中心、数据中心及企业的技术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计算机教学、技术管理、系统维护和应用部署)的多层次、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计算机师范专业的培养目标中还增加了:具备现代教育理论,具有一定的网络管理、维护、应用能力,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教育技能,具有较强的教师教育能力,熟悉课程教学论,具备中小学教师的基本素质。

仔细解读上述培养目标我们不难发现,培养目标首先回应了地方政府的要求,满足教育部本科水平的培养要求,实事求是讲不敢苛求有较高的外语水平(毕竟中学的应试教育留下了太多的弊端),但是强调了实验和实践(作为北京市第一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我们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办学硬件条件优越)。毕业去向既有科学(研究)型,又有工程(开发)型,当然大量的是应用(服务)型(这里用到一个名称为“技术管理”,是指那些要求有一定技术的管理工作,例如课题组秘书,总工程师助理这类工作的统称)。

在上述培养目标指导下,专业方向很难明确在科学、工程或应用中取一,毕竟各个学校的学生中学习能力总是呈正态分布,秉承教育的宗旨,还是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总之,在教指委的新规范下,我们形成了以计算机应用为主,科学型和工程型为辅的专业建设指导原则。在该指导原则下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

在满足教育部对本科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上,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和学分分配如表1。

(需要说明的是,我校一个教学课时为40分钟,相比传统的50分钟课时有一个0.8的系数校正。)

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必修含马列、英语和体育等,通识教育课程选修主要考虑的是人文素质教育[13],也体现了我们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专业基础课程以高数和自然科学课程为主,辅助以程序设计基础,选修则将科学方法论,数理名题欣赏等启发性、激发性课程作为选择,开拓学生视野。

专业核心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区别于其它专业的标志性课程,没有这些课程就不成其为计算机专业,课程列表如表2。

考虑到我校已经有了软件工程专业,因此在核心课程里更多地强调了计算机工程的课程内容,由于我校学生就业去向的特殊性,因此将计算机网络原理并入到核心课内。

专业方向课程是体现培养规格的具体体现,鉴于上述原因,在设置专业方向课时总共组织了四组不同的课程组合,分别是科学型、应用型、软件类和硬件类组成四个不同课组。师范类还增加了教师类培养的课组。

实践教学历来是计算机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做实践课程安排时强调了实践课动手能力的培养,特别地将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剥离,安排最好的实践带队教师来完成该教学环节。实际上实践课虽然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其实质还是考验动脑的能力,是一种能力培养。实验课组安排不再赘述,具体方案欢迎向作者索取。

在如此复杂的课程安排下,对于现实中独立能力欠缺的我国中学毕业生来说,要解读该培养方案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考虑到这种情况,我们在本科学生中采用导师制。有别于研究生导师的职责,本科导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本科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合理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向以及将来的职业生涯,选择适应自己的课程。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选课,我们还提供相关的选课图表和范例,精确加以指点,见图1~图3。

图1 必修课程关系图

4 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尽管经过广泛而又充分地调研,并借鉴了兄弟院校的许多经验,该方案在实践中还是反映了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4.1 现行选拔制度不利于计算机人才脱颖而出

计算机的发展速度太快以至于搞计算机专业更需要偏才和怪才。现行的人才选拔制度扼杀了许多年轻的、偏科的人才。如何在公平和效率之间找到平衡点是需要系统解决的问题。对策是:能否给系里部分自主考察学生和招生的权力。

4.2 学校总体定位对专业的影响

首都师范大学定位于教学科研型综合性大学,传统的强项在于教育科学领域,各项管理制度无不留下传统的烙印,对计算机专业的束缚有加,激励不足。工具论[16]对计算机专业的地位更带来不利的影响,对策是: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以争取话语权,将计算机与传统学科相结合来获得空间。

4.3 工科办学成本居高不下

相对于文科、理科和艺术类办学,工科的办学成本是最高的,实验设备、实验耗材、实验费用等大大高于前述几个专业。学校从自身利益出发并不欢迎小班授课,而课程授课质量小班明显高于大班[9]。所以合理分配教学资源,重点支持特别课程,加强管理是可行的办法。

4.4 教师水平亟待提高

尽管一直在呼吁提高计算机教师的专业水平,但是现行的教师人事制度还是延续了过去的管理方式。当技术已经更新了三代了而教师还未经历一代。现行部分教师知识结构和能力落后于学科的发展。然而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人员难以进入高校。新进教师大量是以撰写论文见长的博士,对于工程背景的计算机技术难以胜任。对策是大力开展双师教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解决这个问题。

4.5 学生来源的地域性限制了发展

由于地方性院校受制于地方政府,出于利益考虑学生主要是本地生源。北京有其特殊地位,北京学生可选择的高校众多。进入我校我专业的学生相对处于中等水平。我们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接受进入我专业的学生无论从自觉性和刻苦性上要逊色很多这个现实。如何对学生进行激励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4.6 就业市场影响专业的发展

无论是为国家信息化建设服务,还是为企业服务,最终都要通过就业市场的严酷认定。首都的学生可选择的余地较大,在可预见的将来,选择技术管理比选择技术本身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如何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重点培植传统就业领域也是我们面临的建设工作。

5 结论

教指委的新规范对我国计算机教育改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对于复杂的学科门类和高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以单一的规格分类进行评定还是不够的。课程体系的设置不仅要考虑到专业本身,还应该更多地为教育对象服务,并需要仔细考虑学校的定位和地域特征,就业环境等。新规范需要进一步完善,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工作。以上只是在专业建设实践中的一点拙见,不尽正确,提出来与同仁们共同商榷。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张铭,李文新.北大信息学院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建议[J].计算机教育,2007,(4):8-14.

[3] 冯建华.营造创新氛围,强化优质人才培养[J].计算机教育,2008,(7):5-6.

[4] 张国印,刘海波,沈晶.计算机专业人才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7):77-79.

[5] 任满杰,贺利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J].计算机教育,2008,(8):71-72.

[6] 杨起帆,陈观林,朱勇,柳俊.计算机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211”培养模式[J].高教探索,2006,(1):65-67.

[7] 曹洪其,董杨琴.学生三次选择和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6,(3):86-88.

[8] 任钢建.中美一流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设置之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6,(12):21-24,29.

[9] 邢松.美国高校的教育质量评估和教改措施[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2):1-5.

[10] 古夭龙,董荣胜.欧洲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形式化方法课程教学[J].计算机教育,2008,(10):99-103.

[11] 马楠.英国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J].计算机教育,2008,(7):80-82.

[12] 刘锐.皇帝的女儿怎么“嫁”――从计算机专业学生到IT人才[J].北京教育(成功就业版),2008,(1):16-17.

[13] 姚雅鹏.计算机专业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引入[J].计算机教育,2008,(10):61-62.

[14] 蒋宗礼.如何使专业办学从经验走向科学[J].中国大学教育,2008,(1):29-32.

第8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

21世纪是竞争激烈的时代,中等职业教育如何面向市场、适应竞争, 是中职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所需要的IT人才包括三个层次:组织软硬件系统开发的系统分析员、从事软件设计的高级人才和初级程序员。其中,初级程序员是大部分的企事业单位都需要的人才,有很好的就业前景。中职教育应对照IT人才的第三个层次,明确社会对该类人才的需求状况,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构建切实可行的知识、素质结构,进而确定翔实、具体的培养模式。

一、与专业特点相结合, 实行项目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师在设计课程时,不要孤立地只为本课程设计案例,应该按照项目教学的方式,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全盘考虑,将本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的专业课程融合在一个项目中,然后对这个项目进行拆分,按照涉及到的知识点分成模块。例如,一个账户管理程序,可以拆分成前台高级语言模块和后台数据库模块,这样不同的教师在讲授不同的课程时,可以根据课程情况选择相应的模块。在经过两年的教学与实践后,学生将对项目开发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而不是只知道分散的知识点。在这种培养模式中,事先确定出可用的项目是非常重要的。

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两方面的能力:一是学用结合的能力,“即学即用”、“即用即学”,在项目中综合运用学习过的知识,同时补充课堂教学没有学到的相关知识;二是学习高效的编程算法和培养良好的编程习惯。

二、与实训环节紧密结合, 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采用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职学校与产业、培训、科研部门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是当今世界上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产学研结合可以实现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学校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毕业生,为企业解决生产实践过程中的难题;另一方面,社会企业、行业部门参与培养计划的制定,有利于学校依据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与教学计划,这也是中职教育主动适应社会的充分表现。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辅助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1.资格认证――“双证书”

在中职教育中,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办学模式,是使中职人才培养工作与就业市场接轨、提高中职学生职业素质与就业竞争能力、培养与社会发展及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的需要。

2.计算机小组

建立以学生为主的研发小组――计算机小组,进行有价值的模拟开发和实际课题开发,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教学手段。

三、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核心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的人才。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所有素质中最重要的。首先,必须加强诚信教育,使中职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其次,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其具有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与合作能力,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再次,加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中职教育不能培养“工具化”的人,盲目追求工厂的“模具”效应,而压抑学生的创造性与智能发展是不可取的。

四、提高教师的能力和素质

对学生进行培养的主体,是我们的辅导员和授课教师。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中,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是基础,明确对教师的岗位要求是关键。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效果。

1.强调教师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人对教师的定位是神圣的,教师的责任是重大的。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具备奉献精神,具备特有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产生信任感和依赖感。

2.教师实践性教学能力的培养

教师的授课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一定要与项目结合。因此,我们的授课教师要具有一定的实际开发经验,学校要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到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成为“双师型”教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融入到企业中,积累企业工作经验,将之应用到以后的教学中。

职业教育进入大众化的主体是中等职业教育。目前,我国大量缺乏的不是学术型人才,而是中级技术人才, 所以作为中职学校设置的一个重要的专业――计算机技术专业,也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和发展的要求,通过贯彻执行合理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能适应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唐慧娟;范爱武.运用任务驱动提高中职计算机教学实效性[J].考试周刊,2011(40).

[2]马晓虎.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人才,2011(14).

[3]刘勇.探讨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实践[J].新课程(下),2011(5).

[4]任可明.基于软件服务外包嵌入式系统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陕西教育,2011(5).

第9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课程;创新;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6-0000-02

1 中职教育中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教材偏向理论教学,与投入教学实训的比例分配不够恰当

中职教育的计算机课程,教材方面仍然没有更新,在知识理论构架方面和实际操作方面的教学内容还处于计算机技术早期发展的阶段。现如今的中职教学实训在业内规定的教学课程和实训课程的分配要均衡到1:1的比例,但是因为没有适用于中职IT教学的实用教材,所以导致了在实际教学中,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的比例是2:1。这一点,使得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没有达到理想化的状态,学生在就业时也面临动手操作能力不高的职业挑选问题。

1.2 教师自身知识更新不积极,缺少集体性质的培训

参与中职教学的计算机老师,只在从业上岗之前参加过相关教师专业的岗前培训,后续的培训锻炼只有每年一次,大约有48个课时左右的专业技术知识的继续教育。因为教学任务较为繁忙,也没有空余之间参与外出进修和同行交流。所以,有很多中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感觉到力不从心,不能给予学生更为全面和宽阔的知识授予。这种教学模式,在长久发展之下,会使得学生的培养显得空乏无力,跟不上时代要求,最终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就业压力增大。

2 目标化的课程设定,是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思想

2.1 教学课程改进需要向职业化转变

中职教育机构的根本目的,是促成学生的就业,就此来说,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必须要结合市场上计算机行业的需求来跟进。我们有对毕业生进行过就业统计,发现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没有在计算机领域从事较为有技术性的职业,例如系统维护、软件开发以及网络管理和外设维修。其实,计算机行业的人才并没有达到饱和状态,相反,行业内的职务空缺一直都对技术人员有很大的需求。“职业化”是计算机行业一个显著的特征所在,它所要求的,不是对计算机技术的广泛了解,而是对一门或者多门技术的精通。技术含量要达到精深、专业,才能符合于当下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标准。

2.2 教学课程改革要向目标化发展

学科的基本发展,要向相应行业的标准看齐,这就标志着,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也应该向目标化的轨道上转换。北大青鸟作为国内较为专业的计算机职业教育机构,提出了适合于中职教学的IT职业培训课程——ACCP启蒙星教育,在这项课程教育中,加入了教学目标化的教学意识。从课程开始的阶段,就明确了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与计算机技能相关的实践项目,其项目的设计方面也与现代的企业供求的要求所匹配。整体教学课程中,始终以项目为教学主体,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一些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予以讲授,让学生能够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工作有详细的了解,并保障他们能在今后的就业过程中较为顺畅地走向理想的岗位。类似的课程教学,已经被国内的一些中职学校投入试用,在成效上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所以说,课程的目标化,是计算机专业在中职阶层势在必行的一个改进方向。

3 课堂方面的创新改革

3.1 教师群体的观念更新

作为新生代的信息技术,计算机专业在学生领域的接受是较为迅速的。然而进入了后期学习,随着知识运用难度的加深和加大,当初带着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们也可能由此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感觉到这门专业的距离感,从而导致学习兴趣的降低。就此,授课老师就要针对这一问题做出相应的对策,利用当前的教学条件,对周遭有用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在教学研究方面抱着孜孜不倦的态度,进行各种教学方案的研究适用,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培养并给予学生自我想象的空间

想象能力比知识掌握更为重要,知识的局限性,远远不能与想象力所赋予的世界相比。要使得学生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有突出的表现,就要保持其想象力和发散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老师,就要在这方面起到一个引导和训练的作用。除了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之外,还要给予其一定的自我创造空间,不要让他们觉得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能够对这门课程充满兴趣,使它成为自己能够熟练运用的一种工具。课堂问题的提出,要做到既含有专业的技巧运用,也要让学生通过自我思考而知晓解决方法。让他们带着疑惑去学习,在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能够举一反三,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改革

4.1 课堂教学突出素质培养

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中职学生在今后的持续进步和终身学习的潜质都有很好的激发。语文、数学、英语、思政、法律等文化课程除外,素质化的教育模式应该还囊括有职业道德教育,举例说明:语文、数学、英语、思政、法律、职业道德、色彩配搭、书法、素描、标志设计、音乐基础、广告设计以及艺术摄影可以是“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配搭。这些课程调配在一起,有利于该专业的学生具备基本的文化素养,并且对专业所需的艺术素质和专业修养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4.2 课程培养要有技能模块化的理念

上述的素质化的课程教育意在对学生今后终身学习观念的长期发展而积累素养,模块化的教学则更侧重于对学生的专项技能进行训练和培养。按照当下计算机技术行业的发展前景,可将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教学分为以下几个模块形式:

(1)办公应用:包括word文档应用、excel表格编排、powerpoint图片编辑、办公设备使用和调试以及维护运行等教学。

(2)软件相关开发:基本的QBASIC语言、C语言、VB语言计算机应用语言课程。

(3)电脑硬件维护安装:电脑操作与基本维护、网络组建及维护、网络技术和internet应用等科目。

(4)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系统安全、web程序开发、网络营销、网站规划和维护以及网页设计等课程。

学习模块的选择,可以让学生对即将选择的专业性质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每个模块的设计中都有人文修养和技术培训的课程,从项目实际训练到就业技能培训,全方位对课程规模进行模块化,做到有方向地培养学生就业成才。

4.3 课程改进中,要注意应用实践的突出

这里提出的应用实践,是指切实的项目实践,专业化的中职教育模式和现在大多数的中职教育模式的不同就在这里。放在过去,所谓的“课程实践”指的只是单一的技能操作,让学生根据教学任务,上机做出相应的操作行为,这其实可以划分到专业课程本身的教学内容之中。而“应用实践”则是注重于多方面的“综合实践”,让学生直接着手于类似实际工作中的工作项目,一方面巩固了学科知识,另一方面也对今后从事的工作性质以及工作的大致流程有所了解。

5 总结

国家兴盛的表现,就在于新时代人才的引导和培养。中职作为一个保障学生自我完善和具备工作能力面向社会的教育机构,必须要紧跟上时代的脚步。本文结合了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中职教育中的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创新和改进,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从教师本身的教学领悟到引导学生的课程改进,都略有涉及,希望能与各位教学同仁有思想高度上的交流。

参考文献:

第10篇

一、管理会计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

1.实务界未对管理会计职位正确看待管理会计主要是为企业各级管理人员提供最优决策信息,其重点在于算活账,既反映过去,又能用掌握的信息反映未来。由于我国管理会计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中一般没有专设的机构和人员,大多由财务人员兼任,因此企业管理者很难改变观念将会计与管理地位挂钩。有些企业虽然设置了管理会计岗位,但往往不能发挥管理会计的经济效益,原因是管理当局“长官意识”太重,没有充分运用管理会计提供的资料。目前,管理会计主要应用在沿海城市和外资企业,中小企业的很多领导不懂甚至没听过管理会计。

2.缺乏管理会计协会和管理会计师队伍西方发达国家大都已成立管理会计师协会,如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和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CIMA),CIMA还进行管理会计师认证资格考试,培养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的战略管理能力,但我国至今没有管理会计协会,也没有管理会计认证资格考试,这对组织开展全国管理会计工作以及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工作产生阻碍。另外,无管理会计资格认证考试,使得我国目前管理会计人员素质及教育水平低下,会计就业门槛低,会计就业市场的规范化尚未形成。

3.管理会计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力度不够通过网络和计算机进行管理会计工作,不仅可以实现企业管理一体化,而且降低了信息处理的成本。但在我国企业中,电算化应用水平还不高,计算机技术与生产管理还未高度融合。即使运用了电算化的企业也是重核算、轻管理,而且这些电算化软件大多是运用于财务会计方面,很少用于管理会计,因此,企业很难实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

二、促进管理会计发展的对策

1.建立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体系首先,我国应建立起一支由高层次理论研究人员组成的管理会计理论研究队伍,比如中国管理会计学会,根据我国经济特点,应用多种理论和研究方法,在经济发展中对管理会计成功案例进行总结,研究和解决企业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并将这种理论和方法体系写进教材书中,形成相对统一的规范内容。其次,为保证理论体系的顺利应用,我国应该抓紧完善会计准则的制定,例如规定符合要求的企业必须设置管理会计岗位。

2.重视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⑴在高校推动管理会计教育改革。目前,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财务管理教材内容交叉严重,而且对这些学科的定义没有明确界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当然除了尽快解决教材问题外,管理会计应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教师在课堂上应配合案例讲解,将实际运用的思想带给学生。此外,组织学生对企业进行实地调查或开展案例分析竞赛也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好渠道。⑵管理会计资格认证考试。我国虽然有会计从业资格认证考试,初级、中级、高级会计师职称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但这些考试更偏向财务会计,鉴于管理会计特殊的管理职能,中国应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中国管理会计师协会,单独组织面向全社会的管理会计资格考试认证。⑶管理会计的继续教育。管理会计继续教育的对象应分为两类,一类是已上岗企业会计人员或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却未上岗的人员,通过在继续教育的内容中增加管理会计的内容,培养会计人员的管理意识;另一类是企业各级管理者,政府可以适当组织企业管理者共同学习管理会计的基本知识,使他们意识到管理会计岗位和管理会计资料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他们对管理会计的重视。

3.将管理会计与计算机技术结合企业的现代化发展必然离不开计算机技术,为降低企业成本,实现内部控制,及时传递信息,企业需将计算机技术与生产经营管理结合,借助计算机帮助分析和决策。目前我国会计软件很少涉及管理会计信息内容,开发管理会计软件是一个具有广阔前景且急需发展的领域。企业应该利用现代管理技术手段,将管理会计和计算机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最佳方案。

4.树立管理会计系统设置的新观念⑴市场观念。21世纪计算机的迅速发展,使科学技术处理信息的能力更强,不仅促进信息在企业上下级、企业不同部门间传递,也使企业与外界的信息交流更为便捷。目前,电子商务在市场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电子商务市场形成了新的市场主体、新的市场客体、新的市场载体和新的市场交易规则,未来的市场是以各个电子商务平台为结点的、全球化的网状结构市场,加上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市场份额和市场利润会很快被竞争者剥夺,因此企而业必须结合自身组织架构、生产组织形式的特点及其竞争环境的不同来选择相匹配的成本管理系统。⑵企业价值观念。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及其员工的价值取向,是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是为员工所接受的共同观念。价值观把所有员工联系到一起,决定着企业的基本特性,规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而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企业文化的确立和创造又与管理系统的设计紧密相关,这也就要求管理会计系统的设置必须考虑到人的因素。尽管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理论未形成中国特色,且管理会计人才素质及教育水平较低,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市场改革的深入,管理会计人才必将涌入市场,企业必将建立适合自己生产经营特点的管理会计系统。

作者:朱素瑶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第11篇

关键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就业前景;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TM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6-0037-02

1 电气工程的定义

传统的电气工程定义是用于创造产生电气与电子系统的有关学科的总和,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迅猛发展,电气工程已经不单单只在传统定义的范畴之内。21世纪的电气工程涵盖了绝大部分和电子、光子相关的工程行为,涵盖面大幅度增加,电气工程的从业者也应该顺应时展,创造出满足科技进步的先进科研环境。

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习中的要求

学生应该具有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和操作能力,能够独立解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技术层面问题。熟练的掌握操作机电一体化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

3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习中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

掌握基础的数理知识,具备一定的英语能力。熟练掌握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相关的电学与力学知识。熟练操作计算机,善于发现问题,大胆创新,并且能够独立解决问题,进行相应的技术开发,具备科研能力。

4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分支

4.1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此专业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的重点专业,主要做高压电器设备的设计、制造、运行和维护。培养国家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后,优秀的学生可以在电业局、发电厂等大型工厂工作,也可以从事电力设备制造行业,还可以进入各大高校从事理论工作。

4.2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方向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方向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就业前景良好。优秀的毕业生可以在工厂做设备维护,或者做相关电力产品的设计和开发。

4.3 电气技术方向

电气技术是多种电子技术相结合的现代电气技术,此专业旨在大规模的培养高级电气工程技术人才,进行信息处理等工作。学生毕业以后可以进行电参量和磁参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等科学研究工作,也可以进入科研机构专心于理论研究。

4.4 应用电子技术方向

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应用电子技术方向是极具特色的一个专业。此专业电力电子和信息电子相结合,电气和电子同时具备。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优秀的应用电子技术毕业生可在电子、通讯、交通等多个领域进行工作,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5 影响电气工程的因素

5.1 信息技术

百度百科上,信息技术被定义为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

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电气工程对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电气工程的不断进步,而信息技术发展得越迅速,电气工程也就有了越先进的技术依托,信息技术与电气工程相依相存,互相影响,推进了科研工作向前发展的脚步。

5.2 物理科学

固体电子学是曾经并不发达的电气工程能够发展起来的重要推动者,而在如今科技手段先进的21世纪,电气工程仍旧和物理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仅如此,电气工程还在其他领域进行了创新型的探索,未来将尝试进入到生物系统领域。

5.3 变化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发展的速度也逐渐加快,技术的不断完善和设计的飞速发展让我们必须学会迅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具有丰富的创新意识。

6 自动化

百度百科上讲,自动化是指机器设备、系统或过程(生产、管理过程)在没有人或较少人的直接参与下,按照人的要求,经过自动检测、信息处理、分析判断、操纵控制,实现预期的目标的过程。自动化科学涉及了很多学科,包括力学、化学和社会科学等。多种学科的掺杂使得自动化的应用及其广泛,不仅应用在控制飞机、汽车等交通工具上。更能够在制造生产工具的时候用自动化的机器取代人手进行工厂作业。随着时代的进步,自动控制理论出现了许多问题,很多涉及到计算机科学和数学学科的问题解决起来非常艰难,在21世纪,自动化逐渐被划分到了计算机和数学的研究范畴里。

自动化技术能够按照输入的指令进行自动作业,节省了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国际上,自动化程度的强弱已经成为评判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7 就业方向

电气工程可涉及强电和弱电两方面,强电大多数是大型的电厂,以及制造大型机器的工厂。相较于强电,弱电覆盖面广,几乎涵盖了市面上所有的家用电器,所以比强电的就业面相对宽一些。但是无论强电还是弱电行业,都需要扎实的专业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努力。

1)认真学习课本知识,不能只注重实践而轻视理论,一定要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在缜密的理论基础上学会举一反三,才能更好的进行实践;

2)除了本学科的知识外,也要多去涉足其他专业领域。比如电子工程和弱电的很多专业相接近,就可以在本专业的学习结束之后学习一些电子方面的技术技巧,扩展知识面,多角度全方位的提高自己的能力。除了电子工程,机械也是和电气工程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在实际应用中很多产品的研发都离不开机械知识,多学习机械方面的知识有益于以后工作的发展,促进科研成果的取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不能拘泥于理论知识的束缚,而是应该自己动手去进行实践。学生可以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组成小型的实验室,每隔一段时间组织到一起去二手电子市场选购一些经济实惠的电子物品,通过对电子物品的拆卸和组装来进行设计与研究。这种团体实验室的研究方式不仅节省了实验成本,更能够加强同学间不同思想的沟通,全面的提高了学习效率和专业素养;

4)多多关注业界资讯,随时更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领域的实时动态,把握时代的脉搏。

8 结论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只有在对专业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才能更加明确未来的发展道路,端正态度,认真的学习与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从而更好地在实践工作中取得成果。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学习中,应该追根溯源,打好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清醒的认识专业以及专业的发展前景,制定好发展计划,勇于创新,迎接挑战,成为一名合格的科研工作者。

参考文献

[1]王锡凡.电气工程基础.2版.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第12篇

关键词:童装企业需求;童装结构设计课程;构建与改革

随着我国男装、女装以及运动装日趋饱和,各大企业家纷纷把目光瞄准了童装领域。目前服装整体行业处于调整期,男女装市场增长缓慢,但是童装行业仍处于发展较快阶段,而2013年出台的“单独二胎”政策又为童装行业带来新契机。二胎政策的放开将引发中国新一轮的新生儿高峰期,庞大的人口数量无疑给童装市场带来大量的需求,童装的发展前景自然引来众多国内外企家的青睐。大量国内外企业纷纷延伸童装板块,进军中国童装市场。但我国童装起步较晚,设计水平与制板技术较差,很多原有的职业技能与技术都难以适应新的行业要求,童装业只有在拥有大量技能人才的前提下才能逐渐转变为技术的专业化、技术的产业化以及技术的商品化。目前童装企业急需技术性人才,尤其的纸样师。有服装专业的院校应该注意到服装业格局的变化,童装逐渐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学校应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积极向市场输送相应人才,提高毕业生就业的同时也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童装纸样师或者打板师,必须要能够拥有十分精湛的专业技术与敏锐的判断力,同时还需要有时尚的品味与对当前的流行趋势的清晰认识。要想完全的掌握纸样设计,学生所需要掌握的内容相当多,但是都必须要与企业的需求相一致,才能够为他们今后的就业提供保障。

一、优化培养方案, 建设童装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前提和依据。优化原有的培养目标, 重点突出培养以童装产业链中需求的人才为主, 同时结合学校的现有条件合理开发课程资源,有效利用现有设备和师资力量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与社会、企业实践相结合, 有效利用学院所处“童装之都” 的优越性, 打造“ 以童装为特色” 的服装专业, 培养童装设计、制作、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学院服装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 需结合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结合服装行业市场细分的要求, 挖掘行业需求, 依托地方产业特色, 建立“人无我有” 的课程体系, 建构结构合理, 重点突出, 特色鲜明, 与培养目标相对应的课程体系。根据人才结构所需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进行课程设计的内容与布局,例如高职院校专业学习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一、二学期为基础教学模块, 主要学习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第二阶段:第三、四学期为专业技能教学模块, 学院按岗位需求安排课程, 通过在校内实训室实践操作掌握专业核心技能;第三阶段:第五、六学期为专业实习教学模块, 学生进入企业一线工作岗位顶岗实习, 从而达到技能运用的目的,本科院校可以将专业学习分成四个阶段,延长多一个阶段。这种教学模式中,集中体现一条主线, 即把培养技术应用能力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各个教学环节始终围绕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结合市场对人才的能力需求, 调整原有的课程比例关系, 增加童装的课时量, 将全部课程划分为三大模块,分别为女装模块、男装模块和童装模块。

二、对童装结构设计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的思考

很多教师都在不断地探索如何在企业岗位需求的提前下对童装结构设计理论体系进行尝试和改进,并不断地培养出学有所长、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运用、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快速普及,使得服装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现在的童装企业对服装产品开放与市场营销的快速反应机制十分重视,因此童装企业对所招聘的人员是否掌握了现代纸样设计与制作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必须要清楚的认识到,现在服装专业的教育的实践环节中将会大量的采用计算机技术,例如服装信息网络与处理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计算机辅助裁剪技术等许多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内容都会成为教学中的基本内容。同时,服装教学的形式也会发生巨大的改变。通过多媒体教学与网上教育,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进行规范化、高效化的教学活动,并让教育能够向着更广的范围进行延伸,同时也会对教学的改革提出更多的要求。针对这些内容,童装结构设计课程需要在对原有成果进行固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深化教学改革,在改革时可以注重从以下的几方面出发:①注重对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开发,这样可以更好地适应网络教学的需要,也有利于扩大教学优势,进一步的拓展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②在童装结构设计课程中布置作业时,尽可能地提倡学生运用服装CAD 进行辅助设计,这样将更加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③在完成童装结构设计典型款式作业与制作训练基础上,逐步积累建立符合服装产品质量标准的童装板型库和样衣库;④加强童装结构设计课程与设计、材料、造型、工艺等相关课程内容的衔接,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⑤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

三、结论

构建以童装为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突出以培养童装产业链中需求的人才为专业培养方向,是学院服装专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谋求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的竞争途径。在对童装结构设计课程进行改革时,不能够闭门造车,必须要充分地了解目前童装企业对于纸样技术人才的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更好的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结合人才培养计划才可以设计出合理的教学内容形式与模块,让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真正的能够适应童装企业的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周荣梅.基于岗位需求的服装纸样设计课程建设与改革[J].山东纺织经济, 2012(10):92―93

[2]鸳鸯.以童装为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构建实践[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