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5 17:32: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问题的提出
游戏是一种自愿进行的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活动。传统儿童游戏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经过实践检验并世代相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传统儿童游戏的种类繁多,玩法各式各样,有着浓厚的趣味性,不受时间和空间条件的限制,其组织和取材比较随意,最重要的是传统儿童游戏可以发展特殊儿童的器官功能,促进身心健康,丰富特殊儿童生活经验提高生活技能。魏轶兵等人认为,游戏不仅是促进正常儿童的重要活动,也是对特殊儿童进行功能训练的重要内容。[1] 但由于现代社会电子娱乐盛行、特殊家长对特殊儿童的过度保护等原因,使传统儿童游戏在特殊儿童的教育中使用较少,甚至濒临失传。本文通过探讨传统儿童游戏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价值以及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以期促进特殊儿童的发展,同时传承和延续传统儿童游戏的文化。
二、传统儿童游戏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价值
传统儿童游戏来源于生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人们将日常生活中劳动的情节、尊老爱幼的良好品质、艺术生活的魅力等融入到传统儿童游戏中,不仅使游戏更容易贴近儿童的生活,而且使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到游戏的魅力。传统儿童游戏不仅对普通儿童的成长非常重要,而且在促进特殊儿童的发展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
1.促进特殊儿童身体功能的发展
特殊儿童由于生理的缺陷,其身体功能的发展比较缓慢。传统儿童游戏可以很好地发展特殊儿童的基本动作,为提高特殊儿童的运动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传统儿童游戏中,既有促进特殊儿童小肌肉发展的游戏,比如“弹蚕豆”“买买肉”等;也有发展特殊儿童大肌肉动作的游戏,如“跳格格”“新娘坐轿”等;还有促进特殊儿童感觉系统发展的游戏,如“跳房子”“滚铁环”等,以及很多帮助特殊儿童发展动作的协调性、敏捷性以及平衡能力的游戏,例如手指游戏可以训练特殊儿童的小肌肉群,补偿弱智儿童的精细动作不灵活的缺陷。[2] 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还比较落后,针对特殊儿童的活动设施及玩具比较缺乏,但传统儿童游戏的开展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随机性,不受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可以使特殊儿童灵活利用空余时间和有限的空间开展游戏活动,保证特殊儿童的活动总量,促进其身体功能的发展。
2.促进特殊儿童智力的开发
特殊儿童由于生理的缺陷,其感知、语言、认知等各方面的发展存在困难或迟缓,而传统儿童游戏可以对这些缺陷起到补偿作用。例如有的传统儿童游戏可以让盲童通过触摸来认识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玩具,促进他们感知能力的发展,发展其以手代眼的能力。传统儿童游戏具有很强的自发性和自主性,特殊儿童在自由玩耍时,其思维会处于高度活跃的状态,他们不仅自己决定玩什么、怎么玩,而且还会自主生成新的玩法和规则,这些有利于提高特殊儿童游戏的认知和技能,也有助于他们获得成就感和自主感。
很多传统儿童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还伴随着唱儿歌、童谣等形式,如木头人、点数歌、网小鱼、拔萝卜等,这些游戏为特殊儿童的语言能力提供了发展的机会,使特殊儿童把视、听、想、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体育知识、技能以及生活知识经验集于一身,这些都有助于特殊儿童观察力、判断力的锻炼和提高,使他们的各种感官会更加敏锐发达,使其认识能力、接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3] 因为传统儿童游戏的玩具大部分来自生活和大自然,是自然的材料和半成品,没有固定的形式,特殊儿童可以随意将这些材料加以组合和创造,这为特殊儿童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加上传统儿童游戏情节有趣,形式多样,易于保持特殊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积极探索和主动参与的愿望,从而使他们的智力和创造力得到全面的开发和提高。[4]
3.促进特殊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特殊儿童最终要融入社会,那就要学会与他人交往、合作、生活。然而,特殊儿童由于自身的缺陷或障碍大大减少了这种社会交往的经历,他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显得比较木讷,不懂交往技巧。传统儿童游戏大多具有重情感交流、重群体合作、易学、易会、易传的特征,可以帮助特殊儿童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学会自己解决人际矛盾,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例如,在传统儿童游戏中,特殊儿童通过游戏角色扮演,可以模仿成人活动,了解和学会社会生活,通过游戏获得他人的表扬或惩罚,逐步体会到社会规范的存在,学会遵守社会准则,形成对社会价值的初步认知,使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逐步形成。通过传统的儿童游戏,他们逐渐学会了解认识同伴、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问题,学会遵守自己所在集体的规则,学会履行集体生活中赋予自己的职责,学会与人合作、与人共处、与人分享等。特殊儿童通过这些游戏的方式参与社会交往活动构成了社会关系网络,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最后融入正常社会。[5]
4.促进特殊儿童的情感发展
由于特殊儿童在生理或心理上存在一定缺陷,所以心灵特别脆弱、敏感,也更渴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关爱与肯定,一些特殊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过于严苛,或是过于放纵,没有树立科学开放、以人为本的特殊儿童美术教育理念。
由于特殊儿童的特殊性,开展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往往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个别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因为缺乏耐心、拈轻怕重或是只求速成等,忽视了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需求,造成教育责任缺失。
在日常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中,许多教育工作者并没有针对特殊儿童的生理及心理缺陷影响适度调整教育方法,以致于将传统的用于普通儿童的美术教育方法生搬硬套到了特殊儿童美术教育的课堂中,削弱了美术教育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意义。
现代教育需要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在特殊儿童美术教育中更是如此,个别家长由于自己孩子的身心发展缺陷,错误地认为特殊儿童美术教育仅仅是学校的一个“课堂游戏”,不予重视、不予理解,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特殊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我自从事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以来,深深感受到特殊儿童美术教育事业的不易,通过自己的工作经历及探索,我认为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改善。
一.积极转变特殊儿童美术教育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理念。例如,在特殊儿童完成自己的美术作品后,我们在必要的时候多给予鼓励,多给予肯定,让他们喜欢美术,让他们从自己的美术作品中逐渐树立自信,而非机械化地评审他们的美术作品。在我看来,特殊儿童的美术作品,往往表达了他们自己的心声,反映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一个合格的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不仅仅要会“看”特殊儿童的作品,更为重要的是要“听”懂他们的美术作品,实现特殊儿童美术教育的良性互动与沟通。
二.加强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的道德教育与道德建设,培养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或许只有亲历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不易。特殊儿童,特别是智障特殊儿童,对于一些常人看似简单的美术技能,传授给他们时,却要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教导他们,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精力。因此,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理论知识和美术技能,更为需要的是一颗以仁爱施教的心和良好的教育品德。
三.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地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总结工作经验,不断探索适合现代特殊儿童美术教育的方法,创新教学。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不同于普通的儿童美术教育工作,普通的儿童美术教育工作,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方法都比较多,然而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却不一样,因为各类特殊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障碍不一样,哪怕同一类特殊儿童的实际情况也未必相同,这便造成了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的困难,我们在采用普通的儿童美术教育工作方法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施教。例如,在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中,在课堂上导入游戏教学环节,是近年来比较常见且合理的普通儿童美术教育方法,但是在特殊儿童美术教育课堂上是否适用,如果适用,要在课堂上导入游戏教学环节,又要选择什么类别的教学游戏、要做到何种程度才比较适宜,这就需要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并不能一概而论,全套照搬。简而言之,特殊儿童美术教育需要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不断的学习、探索和创新。
四.尽可能地加强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宣传,进一步获得家长及社会的支持。近年来,由于国家的大力支持,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大力培养了一批批专业的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但是,仅仅有国家和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支持是不够的,一个完善的特殊儿童美术教育体系,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和社会的支持。因此我们很有必要通过宣传和沟通,转变家长观念,相互配合,促进特殊儿童美术教育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特殊儿童;青春期教育;存在问题;教育策略
前言:
随着青春期教育在我国普通中小学的普及和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特殊儿童青春期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世界各国青春期教育的目的就是面向全体学生,特殊儿童虽然存在着缺陷障碍,但在生理发展上与常人有着相同需求,会面临着更多问题。特殊教育意在改善特殊儿童异常的情绪波动和行为,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实现缺陷补偿的教育任务。这不仅减轻了特殊儿童家庭、学校、社会的负担,更有利于帮助特殊儿童健康成长,快乐的度过青春期。
一、特殊儿童青春期教育的重要性
青春期是生长和成熟的重要时期,是为人一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时期。青春期教育的成功与否关系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这不仅对普通学生有着重要作用,青春期教育也能够体现在特殊儿童的教育中,由于特殊儿童自身发展的特殊性,青春期教育对特殊儿童的健康发展同样存在着特殊的教育意义。
(一)特殊儿童青春期教育有利于改善不适当的行为
青春期是人身体急剧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续婴儿期后第二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般来讲十二三岁就进入了这一时期,身高体重迅速增长、男女性生理都出现各自的第二性征,同时心理也会产生变化。特殊儿童虽然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了不同方面存在着缺陷。学生的这些行为不仅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对学校的工作也带来严重的后果。增进学生对自己的了解,还可以消除对性的好奇感学会保护自己,使自己的行为更符合规范化、大众化,为将来更好的生活、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二)特殊儿童青春期教育有利于填补教育的缺失
自古以来,我国一直都是十分注重青春期教育的。《礼记・礼运》也有“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从家庭教育方面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对孩子造成影响,而特殊儿童的家长更多注重的是孩子医学治疗带来的效益,往往缺失教育,对于青春期的教育更是不加重视、家长们都持着“无师自通论”,而这些做法更激起孩子们的好奇心,对自己原本正常的生理变化产生恐惧、焦虑带来心理问题,对特殊儿童从小培养卫生习惯,适当地进行健康教育,对其一生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家庭青春期教育不容缺失;从学校教育角度来说,在特殊教育学校的特殊儿童程度不同、年龄差距较大,对他们的教育不仅仅包括文化知识和生活技能,更要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促进特殊儿童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特殊儿童青春期教育有利于提高外因带来的不良影响
特殊儿童由于自控能力和抵御侵害能力较弱,易受诱骗、易模仿电视、电影中对未成年人的不良R头、黄色期报,暴力等因素的负面影响,近年来,、感染艾滋病事件的屡次发生,这些有害因素都侵害着儿童的健康发展,教会特殊儿童防御的措施,可以提高儿童的觉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才能使特殊儿童避免受到更多的伤害。
(四)促进社会的稳定和文明发展。
特殊人士是社会的组成成员,只有抓住青春期这有利时机,对他们进行有目的的青春期教育,才能提高他们性文明的程度。同时,由于特殊儿童的性无知及自控能力差等特点,会造成他们容易受到性的侵犯或发生性罪错事件,带来相应的社会问题,因此通过开展教育活动,可以减少这类问题的发生,保证社会的稳定。
二、特殊儿童青春期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在现今,即使青春期教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特殊教育学校课程也已开始改革,但是想要在特殊儿童中实施青春期教育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来自于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加强法律的保护、师资的培训等各方面的阻碍。
(一)传统教育理念的根深蒂固
我国教育深受传统封建意识的影响,古代时期就有“三纲五常” “男女有别” “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我国的性教育起步较晚,对性教育的态度上还存在着偏激,青春期教育还是比较闭塞,当今仍然存在一些陈旧的“封闭保险论” “不能唤醒论”等观点,我们想要对儿童进行青春期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特别是对特殊儿童进行青春期教育,尤其“特殊儿童”青春期要比正常儿童更易出现情绪上的波动和心理问题,在特殊儿童青春期教育上要改变传统的观念,帮助他们甩掉思想包袱,健康愉快度过这一时期。
(二)青春期卫生保健知识的忽略
青春期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授不够,使特殊儿童不能正确看待异性,克服青春期带来的困扰,影响健全人格的建立。
首先,学校课程设置对青春期教育的忽略。特殊教育领域课程虽然已经开始改革,但在智力障碍青春期教育中相关的教材和课程十分匮乏,迄今为止,并没有符合特殊儿童青春期教育的相应教材,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更应结合现有资源,让特殊儿童了解自我,正确地对待青春期发育带来的生理问题,让他们知道这是一种正常的发育现象,从而消除他们的不安与恐惧,更重要的是要提高特殊儿童性心理、性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道德品质,树立法治观念,在人际交往中学会明辨是非,帮助他们学会自尊、自爱、自重。
其次,家庭教育中青春期教育的不重视。据调查表明,90以上家长的性知识匮乏,许多家长存在观念问题,认为性教育是没有必要的,对性教育更是力不从心,在孩子的教育中,家长的行为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丰富性知识不仅可以让家长面对孩子的性问题得心应手,还有利于改善家长对性教育的态度,进而对孩子实施影响,针对家长对青春期教育忽视这一现象,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家长热线、家校交流多种方式来传授知识,帮助家长提高意识,争取家长的理解和配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队伍的专业性有待提高
我国的青春期教育起步较晚,专业的师资更是严重缺乏,阻碍青春期教育的发展,教师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角色,有着特定的职业,教师是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因而,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是很严格的,但在现实中,往往达不到专业素质的严格要求,师资缺乏更为严重。
三、特殊儿童青春期教育的策略
特殊教育工作者必须针对特殊儿童青春期的行为特征和心理发展特点,以人为本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的循序渐进地开展青春期教育,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一)利用行为改变技术帮助儿童消退不良行为的发生
在对特殊儿童一些青春期不良行为的改变过程中,可以尝试采用行为改变技术的方法,来帮助特殊儿童处理各种不良行为,养成昕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健康人格。
正强化是心理学家们普遍认同的一种行为矫正方法,是利用正强化物提高行为出现频率的一种处理方式。用正强化来矫正特殊儿童青春期的不良行为,就是要选取特殊儿童最喜爱、最想得到的刺激作为强化物,以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运用惩罚的方法矫正特殊儿童青春期的不良行为,就是通过撤消正强化物或施加惩罚,以增加良好行为的发生,惩罚物并不是责骂或是暴力,可以选择儿童不喜欢或是厌恶的东西来作为惩罚物,当出现不良行为时立即撤销奖励的正强化物。
消退法是指逐渐减少或中止正强化,不良行为出现的频率降低直至消失,或是说停止使用惩罚使原来良好的行为有所增加。在日常生活训练中,配合行为矫正的方法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使其消退该行为。
(二)采用心理引导的方式宣泄儿童情绪困扰
特殊儿童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第二性征的迅速发展,内分泌的变化,常常会引起不安、情绪激动、心情烦躁,特别容易对异性产生好感,出现早恋,但由于自控能力低、理解能力差,对性的觉醒与萌动,情感的需要与体验,往往表F出来的行为比较张扬、直接、外露。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教师要善于关注特殊儿童的微妙变化,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如:群体授课、个别辅导、成立讨论小组、教师设立“心理信箱”提供良好的沟通桥梁,适时适度的引导和帮助他们,促进特殊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三)注重家校教育的结合,共同开展特殊儿童青春期的教育
特殊儿童的青春期教育除学校施加教育外,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协助,在家中家长要多关心、多与特殊儿童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发现不良行为及时给予指导,形成家校同一合力,学校可以通过对家长进行培训,让家长更好的了解孩子青春期教育的特点,家长适时适当地为孩子介绍青春期的有关知识,既可以为日后孩子接受青春期教育打下良好基础,又能为正接受青春期教育的儿童巩固对相关性知识的掌握,共同携手帮助特殊儿童快乐的度过青春期。
特殊儿童青春期教育是新课改下的重要研究课题,只要走进特殊儿童的心灵深处,不断探索他们身心发展规律,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道德和健全的人格,构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网络,多方力量协助特殊儿童青春期的教育,本着精诚所致,金石为开的理念,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信心,特殊儿童的青春期教育工作一定会开展的更好。
参考文献:
[1] 郑清松 《福利院弱智生青春期教育初探》 中国儿童福利政策研究第五届全国儿童福利院长论坛 中国 湖北 武汉.
[2] 王雁,王姣艳 《培智学校教师青春期性教育培训研究》 教师教育研究 2005年11月第17卷第6期.
[3] 王雁,张艺华《特殊儿童家庭性教育状况的调查研究》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3年12月第24卷第12期.
【关键词】中国 特殊教育 影响因素 对策
一、我国特殊儿童教育发展现状
革国家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殊儿童教育事业也随之发展起来。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把特殊教育作为教育发展任务之一,体现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对特殊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在《纲要》中指出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这些要求也为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是我国特殊儿童数量庞大、发展过程中深层次的因素,截至2013年底,全国有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8.4万人。由此可见,特殊儿童教育在发展时需要注意其本身存在的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我国特殊儿童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特殊教育机构少,资金缺乏。“党的十报告指出'支持特殊教育'。”根据我国国情,中国目前处于社会初级阶段,特殊教育相对于其他各类教育事业底子薄、发展相对滞后。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特殊教育经费在投入总量上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占全国教育经费的比例却呈下降趋势。特殊教育是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大量的特殊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的格局,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在残疾儿童教育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二)特殊儿童诊断评估系统不完善。教育诊断评估是特殊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系统地搜集资料,对评估对象作预测性、估计性地评判,以便协助教育决策者从若干种可行的策略中择一而行的过程。统一、完善的特殊儿童教育诊断评估方法是了解特殊儿童、保障他们享受受教育权利的前提。我国对特殊儿童的诊断评估程序还未形成统一的标准,而且诊断评估程序过于单一。查找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已有公开发表的文献可知,我国最早研究关于残疾儿童诊断的文献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表于医学刊物上,而最早关于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诊断评估的文章则是发表于1997年。
(三)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质量不高。目前我国特殊儿童教育模式主要是随班就读,而在随班就读教育模式下特殊教育的质量与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数量、水平有着莫大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特殊教育学校数量在逐步增加,比如教育部2012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853所,专任教师43697人,在校学生378751人。这与发达国家特殊教育学校1:4的师生比上来看,我国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此外,教师学历中专以下达一半以上,并且其中大多数没有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即使有受过相应的培训,也多数是学校自己组织座谈、研讨等。伴随特殊教育硬件的投入,教师素质问题、敬业精神也同样需要重视,特殊教育的发展需要硬件与软件的相辅相成。
三、我国特殊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多方筹集资金,增加特殊教育经费投入。解决特殊儿童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特殊教育上要多渠道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这就需要我们更加关注社会团体或个人办特殊教育。这类教育机构往往有良好的社会声望、声誉等,能够吸引更多的社会、民间资金。政府对社会团体或个人办特殊教育应给予肯定,并提供相应的信息、资金支持。同时这也会增强特殊教育的社会认知度,吸引更多的特殊教育参与者,比如企业、个人、民间团体等。
(二)规范特殊儿童诊断评估系统,提高评估人员专业素质。特殊儿童的诊断评估应以家庭为中心,将家庭作为整个教育干预系统的核心。全面、系统地从其父母、亲戚、教师、邻居等处收集信息,有利于诊断人员对诊断测验工具进行调整,让测验工具更加适合特殊儿童,以此更准确地评估特殊儿童各方面能力。同时,诊断工具应做到本土化并结合动态评估的模式来进行。在制评估量表时,应根据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地域差异来进行编制,使用外国制定的测验量表也需要专业人员对该量表进行评估、修改、试验,以适合我国本地特殊儿童诊断评估的特点。在特殊儿童的诊断评估中,需要的是动态的过程。在第一次进行评估后,并不意味着对该儿童诊断评估的结束。美国教育部规定,至少每三年要对儿童进行一次重新评估,除非家长或学校觉得没必要重新评估。
(三)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特殊教育学校在逐渐增加,特殊儿童入学率也在逐年增加,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许多学校聘请了退休特殊教育教师重返课堂,担任部分甚至是全部教学任务,以减少新教师的需求量。特殊教育本身任务繁重,但是如果使岗位变得更有吸引力在增加教师数量的同时也提高教学质量 ,并且也可以对特殊儿童的学习起到一定作用。此外,还可以吸纳社会人员(比如残疾儿童的家人、邻居等)经过严格的培训并且通过考核进入特殊学校任教。这不仅拓宽了特殊教育师资,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师资源短缺的问题。
总体来说,我过特殊儿童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并参与到特殊教育事业中。但在特殊儿童的投入经费、诊断评估、师资、人们认知程度上还存在不足,这些问题的提出,是我们对特殊儿童教育问题进一步的思考。特殊儿童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坚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很多问题终究会迎刃而解,让更多的特殊儿童感受到幸福的新生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2013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残联发〔2014〕29号
[2]谢敬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残疾儿童生涯发展[J].现代特殊教育,2012,10(04):1
常建文.困扰当代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几个问题[J].绥化学院学报,2014,34(1):141-145.
关键词:特殊儿童;心理健康;心理教育;自信
一、当前我国特殊儿童的生活现状解析
特殊儿童的成长和教育一直是教育关注的焦点问题,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对特殊儿童的高度关注,促进了特殊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但就当前的实践来看,我国特殊儿童的教育和生活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普遍存在的特殊儿童心理问题
特殊儿童一般是指生理有缺陷的儿童,因为其身体存在的缺陷,使得这部分儿童在语言、行为、情绪等方面导致了与正常儿童的差异。这些儿童在与正常儿童的交往过程中认识到自己存在的身体缺陷后,容易表现出自卑的情绪,进而不愿意与周围的人交往,尤其是对于那些有交流障碍的儿童,如盲童、哑童、聋童等,时间久了势必会产生交流障碍,甚至会出现自闭的病症。此外,焦虑敌对也是特殊儿童经常会出现的一种情绪,自身的生理缺陷和长期的自卑心理使得这些儿童表现出过分的敏感和容易激动,常常会因为一点小事就无端发脾气,如多动症的儿童,尤其害怕受到教师和同学的歧视,攻击性特别强,会出现过度焦虑敌对的情绪。长此以往,这种心理问题将会严重制约儿童的成长与成才。
2.对特殊儿童教育的理念和认识不够全面深刻
在我国,普通存在着对特殊儿童教育认识不够全面深刻的情况。一方面,在我国愿意从事特殊教育事业工作的人不多,带着这种不情愿的思想从事这份需要付出足够的耐心和爱心的工作势必会影响到儿童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社会对特殊儿童由于根深蒂固的思想传统存在不同程度的歧视,并不能把他们当普通儿童来对待,这种环境不利于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更容易给其心理造成一定的阴影,甚至一些家长有放弃这些特殊儿童的想法,这种种有失偏颇的认识都严重制约着特殊教育的长足发展,自然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和成长也有负面影响。
二、加强和引导特殊儿童健康成长的建议和思考
在我国,对特殊儿童的关注和对特殊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随着发展的深入,也出现了诸如上面所述的问题,笔者认为,要促进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必须从以下几方面下足功夫:
1.了解特殊儿童的特殊需求,注重引导与满足
教师和家长要了解每个特殊儿童的特殊需求,一方面尊重特殊儿童的这些特殊需求,另一方面最大程度上的对其进行满足和引导。这样就容易和特殊儿童建立起一种信任的友好关系,也更容易了解他们的心思,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偿,根据不同特殊儿童的兴趣、爱好的差异性设计和重构不同的教育课程与体系,加强与特殊儿童的互动,培养和引导其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走出自卑与封闭,用文化强化和克服其心理缺陷,真正做到了解特殊需求,利用特殊动力逐级超越需要,提升生活意义。
2.争取家长对特殊儿童教育工作的支持,畅通家长与学校沟通合作的通道
特殊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关心,因此特殊教育的学校和教师要跟特殊儿童家长建立起长期的信息回馈机制,要及时跟家长了解特殊儿童的成长情况,建立每个特殊儿童的成长档案,了解其出现的问题和困惑,对在学校初次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联系家长了解情况,并定期向家长反映孩子的进展,寻找合适的机会邀请家长参加亲子活动,在温馨和谐的气氛中让孩子们感受到温暖,感受到爱,让他们和正常的孩子一样,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在爱和关怀的氛围中成长。
3.更新特殊教育观念,加强对特殊儿童的人文关怀
要让特殊儿童像正常儿童一样能够快乐地成长,就必须摘掉对他们的“有色眼镜”,让他们像正常儿童一样,真正融入社会,享受到快乐。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都要更新教育理念,摒弃“要不放弃,要么过度呵护”的这种错误理念,让孩子们从内心里真正树立自信,不觉得自己矮人一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挖掘出他们的潜力,了解他们的特长,进行快乐培养。
4.提高特殊教育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强化特殊儿童的心理素质
特殊教育不同于平常的教育,必须要求工作人员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因此,首先,特殊教育学校在选聘教师和工作人员的时候,要把握这一要求。其次,要对现有的教师和工作人员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培训,加强对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心理健康的专业培训,用爱心温暖和感化这些儿童。再次,对于特殊儿童的课堂教学也要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尽量做到切合实际,寓教于乐。最后,要创设合适的活动平台,优化特殊儿童的心理素质,要通过体验、合作和自我反思等活动,让特殊儿童能尽可能直观地感受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其从内心里想学,懂得学,懂得合作,懂得爱人,懂得关心别人,这样才能让其更好地成长。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特殊儿童要能健康成长,学生、家长和社会必须给予足够的爱,让其在其乐融融的环境中放松身心,才能真正克服自卑、封闭等心理问题,扬起自信的风帆,不断地超越缺陷,超越自我,快乐生活。
参考文献:
2研究方法及过程
2.1研究对象随机选择了南京、南通和连云港等地区家中有2~7岁的特殊儿童的家长,请他们填写问卷调查表。为保证资料的可靠性,实行匿名填写,共发出问卷40份,回收有效问卷36份。
2.2研究工具
采用的工具是自编的调查问卷,包括家长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特殊儿童的年龄、残障的类型、所上学前教育机构的类型及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希望选择的学前教育机构及理由、希望孩子学习的内容及最终的教育目标、希望社会给予的帮助等。
2.3数据统计与处理所有数据输入电脑,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入学现状
但仍有半数的特殊儿童未能进入学前教育机构接受教育。这其中,去除2~3岁这些未到入园年龄的儿童,在4~7岁年龄段的特殊儿童中,仍有10名儿童未到任何学前教育机构接受教育,占所调查的该年龄段特殊儿童的35.7%,即4一7岁年龄段特殊儿童的入园率只达到64.3%。
3.2所入学前教育机构的类型分析己经入园的特殊儿童中,有一半的儿童在普通幼儿园受教育,另有约一半在特殊学校学前班和残联的康复中心上学,一名儿童偶尔去亲子园。在普通幼儿园上学的9名儿童中,有4名儿童的家长明确表示:普通幼儿园不适合他们的孩子,孩子在普通幼儿园里受欺负,因此他们希望能让孩子上特殊儿童幼儿园或特殊学校的学前班,那样“孩子容易合群、不感到自卑”“感到平等、有自信”;有的家长表示:这里有懂得特殊教育的专业教师;其他在普通幼儿园上学的孩子家长则认为:在普通幼儿园里孩子能和其他儿童一样学到知识,将来好找工作。而让孩子在特殊学校学前班和残联的康复中心上学的家长都表示:该机构适合他们的孩子,理由是‘这里的老师比普通幼儿园的教师更有爱心,能有针对性的地教育他们的孩子。
3.3家长希望选择的学前教育机构分析能到特殊儿童幼儿园、特殊学校学前班、残联的康复中心及其他机构接受教育,选择的理由是“教师能根据孩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教”、“能针对小孩的特殊情况进行专业性的教育,方式、方法会有助于孩子的发展”、“适合孩子成长”、“容易合群”。但也有25%的家长选择让他们的孩子上普通幼儿园,选择的理由是‘能让自己的孩子与正常的孩子一样的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将来好找工作”、“能跟其他孩子一样学习知识”。
3.4家长希望孩子学习的内容
这是一个多项选择题,除了两位年龄只有2岁的儿童的家长以外,所有的家长都希望孩子能“生活自理”。这种希望符合该年龄段儿童共同的发展目标,也体现出特殊教育的特殊性:对残疾儿童来讲,学会生活自理应该是特殊教育的首要目标。其次,大多数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学到文化知识”,因为这是孩子将来能在社会上立足的基础。对于调查中所列出的其他内容,家长们都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作了回答:聋童和部分多重障碍的孩子家长希望能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语言训练,而视觉障碍孩子的家长则希望对孩子进行定向行走的训练。
3.5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写、做简单家务”就行了,说明相当一部分家长还是能接受现实,较为理性地看待孩子的将来。
3.6家长希望得到的帮助这是一道开放式的问题,很多家长认真作了回答:有三分之一的家长把“不歧视”放在了首要的位置,期望社会不要歧视他们的孩子、不要歧视他们的家庭,期望社会“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善意”,“希望社会对残障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对待”,也能尊重残疾儿童;有10位视觉障碍孩子的家长希望能治好孩子的眼睛,改变现状,说明他们对孩子的关注主要还是集中在求医的问题上,认为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能改变孩子生活状态。也有部分家长希望社会能帮助解决孩子的上学、就业等问题,能提供经济或生活上的帮助;有两位家长明确提出,希望能提供特殊教育方面的信息、能有专业人士给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
4.1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
婴幼儿时期是儿童身心发展最为迅速、也是一个人大脑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如果残疾儿童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较好的教育,那么就可能事半功倍,使他们的缺陷补偿达到最佳的效果。而如果错过了这个儿童发展的关键期,许多的教育训练就可能是事倍功半,很难达到理想的水平。但“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现实是:全国约数十万有特殊需要的婴幼儿大都被拒于托幼机构之外”111。本调查也显示,有一半的特殊儿童未能进入任何的学前教育机构,同龄的特殊儿童的入园率只达到64.3%,远远低于普通儿童80%以上的入园率。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一是普通幼儿园不愿意接受特殊儿童。理由是教师不懂得如何教育这些孩子,家长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和特殊儿童在一起,担心这样做会影响自己的孩子,因而许多普通幼儿园,尤其是各级示范幼儿园,明确拒绝特殊儿童进他们的幼儿园;二是特殊儿童幼儿园、特殊学校学前班等机构还比较苏这样特殊教育发展相对先进的地区,也并不是每一个区县都有特殊儿童幼儿园,或每一所特殊学校都设立学前班,许多家长不知道到哪里能找到适合他们孩子的学前教育机构,就是知道了,也因为离家较远,不放心孩子离开家人,而只能放弃让孩子接受教育的念头;三是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因为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再加上特殊儿童的教育训练成本较高,因而一些特殊儿童学前教育机构的收费比较高,部分家庭的经济条件难以承受,有一名市区的视障儿童的家长就明确表示:特殊儿童幼儿园收费太高,负担不起。”
种种原因限制了特殊儿童进入专门教育机构受教育的机会,而大多数特殊儿童的家长并不懂得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我国目前也缺少专家上门指导父母教育特殊儿童的机制,虽然爱德基金会开始了培养专门的盲教育专家、对视觉障碍儿童的家长进行教育方法指导的试点工作,但真正能享受到这项服务的毕竟是极少数的特殊儿童及家长,相当多的特殊儿童只能得到基本的生活照料,他们在漫长的等待中错过了教育训练的最佳时机。
4.2家长的选择对特殊儿童幼儿园、特校学前班的教师提出了特殊教育专业水准方面的特殊要求大部分家长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到特殊儿童幼儿园、特殊学校学前班、残联的康复中心等机构接受教育,选择的理由是“教师能根据孩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教’、“能针对小孩的特殊情况进行专业性的教育,方式、方法会有助于孩子的发展”。这样的选择实际上对这些机构的教师提出了特殊教育专业水准方面的特殊要求。
但我国这些机构的教师素质能实现特殊儿童家长的良好愿望吗?目前在这些机构里从事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教师,大部分接受过普通幼儿教育或特殊儿童义务教育的专业训练,在从事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以后,部分也教师接受了一些特殊教育的专业训练,但离真正的专业化要求还相差甚远,迫切需要对他们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培训,或将受过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专业训练的教师补充进这个领域,以满足家长的实际需求,促进特殊儿童学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4.3学前全纳教育的实施需要给予教师特殊教育专业支持以及普通儿童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学前全纳教育,是指将特殊幼儿安置在全纳幼儿园,让他们和其他正常发展的同伴共同接受学前是把他们纳入传统的隔离式特殊机构中学习,己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潮流”“绝大多数研究说明全纳教育有利于特殊幼儿的发展”12。在本次的调查中,有四分之一的家长选择让他们的孩子上普通幼儿园,就对普通的幼教机构提出了接纳特殊儿童的要求。
要真正使特殊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普通幼儿园教师能得到特殊教育的专业支持,二是普通儿童的家长对幼儿园接纳特殊儿童不持异议。对于第一个问题,我国目前许多地方己经开始了尝试,如在普通幼儿教师的专业教育课程中加入特殊儿童教育训练的课程,同时由特殊学校的教师承担特殊教育的巡回辅导工作,给普通幼儿园的教师提供特殊教育的专业指导等。对于第二个问题,除了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以外,更需要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传达这样的观点:在全纳教育环境中普通幼儿的语言、认知、逻辑思维等能力的发展,不仅未受到特殊幼儿表现出来的不良模式的影响,而且比起传统普通教育机构中的幼儿,也未见其呈现出发展缓慢的现象,甚至在有些标准化测验中,这些全纳教育机构中普通幼儿所获得的分数还高于那些在传统普通教育环境中就学的儿童……另外,在全纳教育环境中的普通幼儿,能快速地解读特殊儿童的需要信号并做出恰当的反应,其社会帮助技能水平远高于在传统教育环境中学习的儿童”。|3|“有机会与障碍儿童互动、一起成长的无障碍儿童,长大以后会变得更宽容。他们成年后会对社会中的弱势人群具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尊重”14。当家长了解到了自己的孩子与特殊儿童在一起,不仅不会受影响,反而有助于自己孩子的发展,将有利于学前全纳教育的实施。
4.4当前的社会中还存在歧视特殊儿童的现象
当前社会上还有很多的特殊儿童处在受歧视和受欺负的状态中,如在一所大学校园的家属区,一名弱智儿童正在独自玩耍,突然另一名普通儿童走过来狠狠踢了他一脚,原因是“他傻”无怪乎在本次的调查中,许多家长对社会的唯一要求就是“不歧视”。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连起码的同情心都不具备,怎么可能有高尚的道德呢。为此,一些学者提出:有必要把生命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孩子开始,培育生命尊严的意识,善待自己的生命,也善待一切生命。”
5对策与建议
5.1全社会通过各种途径解决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各级政府也应从办学政策、人员编制、财政扶持等方面,给予接纳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机构和特殊儿童的家庭一定的支持和帮助。
5.2培养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专业教师,或通过培训等途径加快现有教师专业化进程,促进特殊儿童学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5.3加大宣传力度,使普通儿童家长理解全纳教育的意义,真正实施学前全纳教育,让特殊儿童从小就能在正常的社会环境里成长、发展。
【关键词】运动干预;行为;障碍;环境适应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246-01
特殊儿童概念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狭义的特殊儿童指的是身心发展有缺陷的儿童,广义指的是与正常儿童有明显差异的儿童。这些差异具体表现在语言、智力、情绪、肢体等方面。近年来,随着教育的发展,特殊儿童的教育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将舞蹈治疗引入特殊儿童教育当中,对全范围的特殊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特殊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特殊儿童教育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变化、生活压力等原因,造成我国特殊儿童的人群不断扩大。特殊儿童由于自身存在肢体残疾、智力残疾、视力障碍、听力障碍等问题,心理上的自卑、自闭、孤独、厌学、恐惧等心理上的问题,导致他们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目前国家对特殊儿童的康复治疗等制度还有可提升的空间,不少家长迫于一些心理因素或者重视程度不够,在孩子患病初期没有引起重视,导致孩子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治疗,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一些儿童更是因为心理疾病,早早画上了人生的句号。所以加强特殊儿童舞蹈治疗迫在眉睫。
二、舞蹈治疗对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
经调查数据显示,在狭义范围内的特殊儿童数量在逐年上升。面对这样一个不断增大的特殊儿童群体,有效的治疗干预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无论特殊儿童有什么样的缺陷,无可否认他们都有接受舞蹈治疗干预的必要。因此我们在提倡美育的同时也要加强特殊儿童在歌舞方面的治疗释缓教育或活动,这是让他们能更靠近其他正常儿童。通过舞蹈治疗,特殊儿童能更好地融入到社会,远离孤单、消除自卑、建立生活和学习的自信心。如今很多特殊儿童不敢与外界接触,交流能力下降,内心缺乏安全感。通过舞蹈治疗课程的干预,可以很好地改变他们的这种心态。舞蹈节奏欢快、感染力强,且具有团体性、互动性,可以有效提升社交能力,调动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很快融入到舞蹈和音乐的气氛中,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更加积极的态度和更加客观的生活态度。
三、舞蹈治疗对特殊儿童身心健康的作用
舞蹈是肢体艺术,它将人体的动作进行美化、加工、提炼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通过舞蹈能表达人的感情、思想、情绪。舞蹈治疗作为舞蹈的功能延伸对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释压作用。舞蹈治疗主要疗法形式有:(一)调和动作疗法。治疗师以非语言的同步和相应方法与特殊儿童建立信任和同感关系。(二)反应、对照动作疗法。以语言及非语言的模仿性反应及对照技巧,帮助特殊儿童建立自我感觉意识。(三)交流动作疗法。帮助特殊儿童建立表达能力、对应能力、物我交流的敏感度。(四)真挚和创造性的动作疗法。以自发性和创造性动作体验,培养特殊儿童内省能力,建立自然和真挚的表达能力和习惯。(五)动作质量的训练疗法。改善特殊儿童的表情动作在张力、空间、力度和时间上的素质,从而调整并提高生活中各种相应的行为能力。(六)群体动力疗法。通过群体动力的体验,化解特殊和的交流障碍,提升人际关系处理的能力。
通过运用这些实际操作实践,随着治疗干预的推进,智障儿童在训练中的情绪表现会有很快进步。平静愉悦的情绪比例有很大提升,而不当兴奋和不当低落的比例也有所下降。可见舞蹈治疗干预,效果是明显的。一般说来,需要更多支持的患者采用一般性的舞蹈疗法,而相对更有独立能力的患者更适用于创造性的舞蹈,智商处于临界点的患者大多则采用团体舞蹈治疗。舞蹈伴奏音乐的选配也需要谨慎考虑。年幼儿童和特殊儿童通常会对欢快的、节奏感强的乐曲感兴趣,因此,要尽量选择那些音律及节奏简单并且是用单一乐器演奏的音乐。
治疗实验的行为观察表明:智障儿童在上学的意愿上以及生活状态上有明显改善:孩子们表现得活泼且愉悦。愿意参与活动的意识有所增加,在与同学和老师的交往中表现得更加积极,人际交往的伙伴数量有很大提升。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延长了,在课堂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四、结语
舞蹈治疗是一种身心的互动,舞蹈治疗对特殊儿童具有重要意义。舞蹈治疗可改善智障儿童的情绪,可以促进智障儿童的适当行为,减少不当情绪的发生。舞蹈治疗实验教学能够改善智障儿童的行为表现。通过舞蹈锻炼他们的身体协调能力,训练孩子的对称、定向能力也是非常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张歆冉.论舞蹈教育对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J].才智,2015,(27):121.
对特殊儿童而言,在一所对象来源单一,且以隔离、分类为特征的特殊学校里,对他们的社会融合是不利的。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推行的“随班就读”是一种实用主义的特殊教育模式,但在我国教育界却并未得到较好的推广。在一些人心目中,教师的主要时间和精力应在普通学生身上,普通学校里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常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主动或被动地受到隔离和排斥等不公平的教育待遇。文章研究的问题:当前我国教育体制、社会文化与社会网络三个维度如何排斥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特殊儿童、普通学校、主流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如何?社会工作如何介入来降低特殊儿童教育过程中的社会排斥?
二、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一)研究方法
本文以半结构式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为主,以文献法为辅,进行质化分析和研究。笔者选取X机构6名社会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深入了解儿童在学校的具体情况,以及寄养家长、学校老师的评价。笔者查阅与特殊儿童教育、社会排斥理论、增能理论、社会融合理论等相关文献,对本文的研究设计与内容富有启发性。
(二)研究分析框架
基于社会排斥视角,本文认为教育体制、社会文化与社会网络三个排斥维度是导致特殊儿童教育被排斥、被边缘化的机制和过程。当教育体制不健全时,社会建构起一种忽视特殊儿童教育需求的文化,许多特殊儿童被排斥于社会普通教育计划之外。特殊儿童受到主流社会的排挤,日益成为孤独、无援的弱势群体,他们受教育的权利被排斥与剥夺。随着这种文化内化在社会大众的意识形态里,从而产生更加持久与深远的影响(见图1)。从图1可知,特殊儿童教育被排斥和普通学校排斥、主流社会排斥三者之间构成研究的互动框架,其中教育体制、社会文化与社会网络三个排斥维度是特殊儿童教育社会排斥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排斥系统中,普通学校、主流社会是主体,特殊儿童是客体,他们之间社会需求的出发点不同,在彼此互动关系中产生排斥与被排斥,与影响因素一起形成一个复杂的循环怪圈,共同影响着特殊儿童接受教育。
三、特殊儿童的基本情况暨三个排斥维度的分析
(一)个案基本介绍
儿童A:男,9岁,两性畸形术后,被遗弃时约18天大,入院至今由X机构监护抚养。儿童B:男,8岁,地中海贫血,被遗弃时约10个月大,入院后由X机构监护抚养。6岁时家庭寄养,目前就读小学二年级。儿童C:女,8岁,精神发育迟滞,被遗弃时约5个月大,入院后由X机构监护抚养。6岁时家庭寄养,目前就读小学二年级。儿童D:男,9岁,语言障碍,被遗弃时约5岁大,入院后由X机构监护抚养。5岁时家庭寄养,目前就读小学三年级。儿童E:男,8岁,先天性唇腭裂术后、先天性指趾畸形术后,被遗弃时约12天大,入院后由X机构监护抚养。4岁时家庭寄养,目前就读小学二年级。儿童F:女,10岁,脊柱侧弯术后,被遗弃时约7个月大,入院后由X机构监护抚养。3岁时家庭寄养,目前就读小学三年级。
(二)特殊儿童教育的问题暨三个排斥维度的分析本文尝试通过“社会排斥互动框架”,分别从教育体制、社会文化、社会网络三个排斥维度探讨特殊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这三个排斥维度对特殊儿童教育的影响与作用。
1.教育体制排斥及其引发的问题我国制定的《义务教育法》、《残疾人教育条例》都规定普通学校不可拒绝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然而,X机构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适龄儿童却常被排斥在外。经多次协商无效,X机构将情况如实反映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某普通学校迫于来自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压力,为X机构申请就读的适龄儿童专设了入学面试,经校长面试合格方可入学。一般情况下面试通过率不高,直接影响X机构儿童随班就读率。学校不愿意接收,校长的面试很严格,孩子当时没达到入学标准,X机构尝试了好多方法,学校才给临时安排就读。(寄养家长1)我们是普通学校,老师都没有参加过特殊教育的相关培训,学校里也没有设置适合特殊儿童的课程。(学校老师1)一个班级只能有2个左右的特殊儿童,不然这个班级会很难管理。很多授课老师都不会对他们提什么学习要求。(学校老师2)当前教育体制的各种政策、制度都致力于保障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但是政策执行过程却有太多的不尽如人意,导致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不平等,形成了教育体制对特殊儿童的结构性社会排斥。
在新时代下,尤其是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律动教育作为特殊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提升律动教师的职业素质,加强内涵建设,不仅能够提升律动教学的效果,而且能够帮助特殊儿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对特殊儿童的成长有积极的影响。
一、特殊教育及律动教学的概念
特殊教育是指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模式和教学设备等多方面做出针对特殊儿童的修改、设计与编排,以适应特殊儿童的学习习惯、目的与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取技能,完善人格,最终适应社会,成长为有用之才。特殊教育在我国起步时间较短,在实践方面取得的成果不多。大力发展特殊教育,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素质,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的内涵建设,对提升我国特殊教育水平有着重大意义,将有更多的儿童从中获益。
律动教学是指系统地、有计划地组织特殊儿童开展律动教学活动,以矫正或补偿特殊儿童的身体或心理的缺陷,促进特殊儿童身体和心理各方面实现健康的、全面的发展。律动教学的主要教学活动有舞蹈、基本体操、音乐和游戏等,能够让特殊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体验情感,培养素质。教师作为律动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和引导者,其职业素质决定了律动教学的效果。高素质的律动教师是特殊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推动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特殊教育律动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及内涵
1.渊博的知识。作为一名律动教师,需要具备渊博的知识,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还应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美学和社会学等相关知识。律动教师应保持时刻学习的态度,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使自己在学生面前有威望,得到学生的认可。特殊儿童不同于普通儿童,大多数在生理或心理上有缺陷,需要律动教师在教授知识、传授技能时有更多的激励、鼓舞。这就对律动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律动教师拥有广博的知识,能够引导学生发展具体和抽象思维,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对特殊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2.正确的动作示范。作为一名律动教师,正确的动作示范能力对律动教学非常重要。正确的动作示范将教师的知识、技能与身体相融合,直观地展现教师的职业技能,是衡量律动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因素。正确的动作示范能够提高律动教学效果,律动教师以正确的动作示范和富有感染力的表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觉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面对特殊儿童的律动教师。特殊儿童在身体或心理上有一些缺陷,在学习知识与掌握技能等方面比正常儿童慢,这就更加需要律动教师以耐心、热心、积极的心态教育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让律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耐心的态度教育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当学生犯错时,以鼓励取代批评,以包容的心态进行日常教学活动。这样特殊儿童才能够在一个包容、积极、乐观、向上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对他们的未来大有益处。
4.科学的教学管理能力。科学的教学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作为一名律动教师,需要具备高水平的教学组织能力,有效掌控课堂,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科学的教学管理能力能够让律动教师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进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有所收获。尤其是面对特殊儿童,他们的接受能力差,学习效率低,更考验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当学生认真学习时,教师应当及时表扬,对影响课堂纪律和教学进度的学生,教师应当与学生一起,找出原因并帮助其改正。
三、特殊教育律动教师职业素质现状
1.职业感不够强烈。职业感是教师最根本的素质,是指教师对事业拥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作为一名特殊教育教师,在热爱教育事业的同时,更应有为特殊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敬业精神。强烈的职业感能够让教师更加热爱教育事业,也更容易从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特殊儿童的缺陷和障碍使其更加需要教师的关爱和教育,成功的教育能够帮助特殊儿童正视自己的缺陷或障碍,更好地适应自身与社会,教师也能够发现职业的意义与价值。与普通教育相比,特殊教育是一项艰辛的工作,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职业感,才能更好地胜任这份工作。目前,特殊教育律动教师的职业感并不十分强烈,大部分教师只是将其视为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工作动力主要来自于生存需要,只有少部分人认为工作能够体现自身价值。大多数特殊教育教师认为假期长、压力小,或者没有更好的选择,迫不得已才选择这份工作。由此可知,律动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不高,缺少职业理想,职业感不强烈。
2.专业知识相对不足。特殊教育对专业知识要求比较高,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教育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还需要具备特殊教育知识。目前,大多数特殊教育律动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较高,能够掌握相关教学技能,完成日常教学活动,但专业知识相对不足,主要体现在特殊教育理念和特殊教育专业知识方面,尤其是科研能力较差。一部分特殊教师没有学习过特殊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入职后的专业知识培训较少,在教学工作中更是追求教学工作的熟练化,加之平时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阅读相关书籍。此外,有关特殊教育的课题研究成果比较少,科研层次低,律动教师参与科研的主要动力是评职称,绝大多数不会主动参与科研工作,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科研。
3.教学能力仍需提高。特殊教育律动教学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比较高,要求教师在掌握科学的教学理论体系后,能够因材施教、启发引导,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良好的律动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符合学生发展水平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控制课堂,有计划地完成教学目标。特殊教育律动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能够根据特殊儿童的身体和心理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科学的课堂设计,同时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号召力和感染力。目前,特殊教师律动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是很高,律动教师的课堂设计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相对较强,但因材施教的能力则稍显不足。这主要与特殊儿童的个人差异较大有关,律动教师的精力有限,无法根据每一个特殊儿童制定出不同的课程设计。
4.心理素质有待提升。特殊儿童作为弱势群体,在物质和精神上都没有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促进教学活动,提高自身的律动教学能力。例如,沟通感悟能力,通过多种手段与特殊儿童进行沟通;交际能力,争取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合作精神,与家长、同事和学校领导之间进行合作;心理承受能力,积极应对高强度的工作。律动教师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特殊儿童的素质状况,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律动教师的总体心理素质较强,但是面对特殊儿童,需要具备更强的心理素质,以满足特殊儿童的发展。
四、特殊教育律动教师职业素养及内涵建设的途径
1.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要加强律动教师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促进律动教师的职业素养及内涵建设。教师职业素养建设需要经过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使教师在上岗之前掌握相应的教育知识与理念,入职之后通过在职教育转变角色,增强职业感,强化知识,提高教学技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特殊教育律动教师。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构建完整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体系,有利于提高律动教师的职业素养,促进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2.运用专业语言艺术及手势语。律动教师的教学活动通常会涉及学生的形体和动作训练,教师应运用专业语言艺术及手势语,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语言艺术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手势表达能力和肢体语言表现力,专业的语言艺术能够使教师更好地讲解知识、表达意思、传递感情。在律动教学的动作教学中,主要涉及动作的构成、动作的要点和难点、实施方法和手段,律动教师需要实现口语、手势语和肢体语言的相互配合,准确表达意思,生动形象地展示动作。专业的语言艺术能够增加学生对教学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思考,激发他们的潜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3.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特殊教育律动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当积极学习特殊教育理论知识,并切实运用到日常教学实践活动中。理论知识是指导律动教师教学实践活动的准则,律动教师应当学习先进的特殊教育理论知识,了解特殊儿童的学习需求,运用符合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成为特殊儿童的知识传授者、技能培养者、道德培育者和良师益友,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特殊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4.校本培训与自我发展并重。特殊学校应当积极开展校本培训,结合校内外的各种优势资源,结合教学实际,促进律动教师的职业素质培养和内涵建设。同时,律动教师应当注重自身发展,以积极的态度提升自我素质,自觉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律动教师可以通过校本培训、在职研修、与他人沟通合作、教学反思等途径,提高个人职业素养。
特殊儿童在身体和心理上有缺陷或障碍,他们理应受到更好的教育和更多的关注。律动教师作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其职业素质和内涵建设直接关系到特殊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应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及学校层面和教师个人的重视,采取多种途径加强教师职业素质和内涵建设,从而推动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摘要]近年来,浙江永嘉县把随班就读工作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中,做到分工明确,目标责任落实到人,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随班就读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使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得到有力的保障,积极建立有利于智障儿童融合发展的多层次的教育支持系统。融合教育的发展趋势愈来愈明显。将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融合,安排在同一个教室里学习、生活,这是有很多好处的,这可以说是教育界的一大创举。这有三大好处:一是投资少、见效快,有利于普及特殊儿童义务教育;二是随班就读方便特殊儿童就近入学,符合实际需要,深受家长欢迎;三是随班就读有利于残疾儿童和正常儿童的“一体化”,实现教育融合。成功的随班就读应该是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共赢,都能得到发展。
[关键词]融合教育;实践;探索
一、建立友爱互助的班集体
特殊儿童由于生理、心理、智力或其他方面的缺陷,性格孤僻,有的时候甚至会出现一些奇怪的举动,他们就会成为其他同学们嘲笑的对象,从而导致特殊儿童产生自卑的心理,不愿意与他人有过多的交流。有些特殊儿童脾气比较暴躁,在与同学发生冲突时,会有粗鲁的语言或暴力的情况出现,这就使其他同学更加不喜欢他,乃至排斥、孤立他。特殊儿童融入不到班集体中,就会让他们丧失参与活动的兴趣,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想要使特殊儿童能够在普通班级里健康成长,教师就必须要想办法解决特殊儿童的融合问题,建立一个良好健康的班集体,使特殊儿童能够感受到来自于同学的爱。对于随班就读生,教师要降低要求,找机会多多表扬他们,让其他学生感觉到随班就读生与他们其实是没有什么不同的,还可以找一个善良有爱心的同学作为随班就读生的帮教者,使随班就读生能够在生活和学习上时时感受到来自小伙伴的关心爱护。随班就读生融入班集体中,对他的性格、人际交往、沟通表达能力的培养将会起到一个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随班就读更需教师的关爱
现实中,由于特殊儿童存在的先天不足,或是智力方面的缺陷,或是生理方面的缺陷,普通教师在刚开始跟特殊儿童接触时,会感觉这些孩子比普通儿童更加难以沟通,交流十分费神费力,或许就不愿意在特殊儿童身上投入太大的精力,可能从此就任其自生自灭。教师作为一个班级的引导者,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教师要教育班级的同学相互关爱,互相尊重,平等待人,不能带着歧视的眼光去看待特殊儿童。爱好学生易,爱差生难,爱随班就读差生更难。随班就读学生在学习上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事倍功半”的他们害怕和正常学生进行比较,他们在各方面都经受更大的考验,也需要教师更多的耐心与等待。教师应对他们有信心,对他们的教育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在各方面设置他们能力范围内的任务,给他们成功的体验。在他们成绩不好或遭遇失败时要多加开导,激发他们追求更高水平的欲望,培养他们对自己的信心。随班就读学生相比其他正常的学生,既是特殊的存在,也是弱势群体。他们也许有学习上的障碍、交际方面的障碍、生活方面的障碍,同时他们更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因为相对于正常学生他们的学习更困难、生活更艰辛、心理更脆弱。教师应主动了解这些特殊学生,加强家校联系,在生活上给予他们帮助。在学习上,采用与普通学生一起学习,单独设计作业和教学目标,个别辅导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充分了解他们的内心情感需求,时时关爱,处处尊重,多肯定,多表扬。特殊儿童更应该受到尊重和珍爱。正因为特殊儿童存在的问题,作为人民教师,我们就更应该有义务来帮助这些特殊儿童在未来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这实际上比教育一个普通学生更有意义。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细心地观察特殊儿童的行为,了解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要时刻关注特殊儿童的心理状况,并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才能。
三、建立良好的家校联系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基地,尤其对特殊儿童来说,他们和家人的接触要比其他正常的儿童更多,家庭对特殊儿童的生理发育、认知发展以及人格的成长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能够在家庭中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经验,那么特殊儿童的状况就会改善很多。这说明,积极的家庭教育对随班就读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很多的特殊儿童的家庭尤其是农村地区,往往很缺乏这种意识。许多家长意识不到他的孩子到底特殊在哪,也不知道到底该用什么样的方式与孩子相处才是正确的,随随便便把孩子带到上学的年龄了,往学校一送,给教师留下一句“老师,请你多照顾”就万事大吉了,什么都不管了。这些家长很少过问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表现,甚至当教师找到家长说明情况的时候,他们还表现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模样。许多家长认为这个孩子也就只能这样了,对孩子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家校互联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请家长到学校参加家长会议,教师向家长反馈儿童的教育情况,对一些普遍性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寻求解决的方法;二是进行家访。通过家访与家长沟通,教师能更好地了解儿童的家庭生活情况,对家长在教育和训练残疾儿童的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也能进行详细解答,同时教师也可以以家访的方式,对残疾儿童进行辅导与训练,给家长提供直接的示范;三是与家长建立微信群,通过微信,教师可以随时将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反馈给家长,对一些需要家长配合的工作也能及时通报给家长。与此同时,家长也可以将学生在家里的表现,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出现的问题等情况告知学校和教师,从而达到家校互联,提高教育质量。融合教育的宗旨,不仅仅是让特殊儿童进入普通学校,更是要让他们接受融合教育,接受适合他们的教育,让他们真正地学到知识,接触社会,适应社会,学会生存,缩小他们与正常学生的差距,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愿我们能用行动来传递爱,用爱来点燃随班就读学生的希望之火,用火来温暖这些特殊学生的心。
作者:金甫单位:浙江永嘉县乌牛镇岭下小学
一、班级氛围是影响随班就读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随班就读儿童中的弱智、听力障碍和视觉障碍儿童的生理因素就制约着儿童的心智和个性的发展,这也是在有随班就读学生的班级中,教师要特别关注的。心理环境即心理状态,主要包括认知水平、情绪和个性特点等。个体的心理状态一旦形成,就会影响以后的心理发展和变化。
随班就读虽然给特殊儿童创造了良好的和普通儿童交往的机会,但在几十年的实践中,随班就读效果并不理想。于玉东、郑艳霞、王新在《河北省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一文中得到的调查结果是:大多数学校领导和教师对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持有消极态度。86.6%的领导和86.4%教师不愿特殊接纳儿童。主要原因有,一、怕影响学校声誉和班级排名;二、对残疾儿童不了解,专业知识缺乏;三、管理难度大;四、缺少个人成就感。这种现象对特殊儿童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是极其不利的。来自学校和教师方面的不接纳,造成了特殊需要儿童在普通学校中艰难的学习氛围,也给特殊需要儿童心理健康设下了障碍。
现有随班就读儿童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是什么,那么如何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呢?
二、随班就读在班级环境中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1.学习心理障碍:消极心理、依赖心理 恐惧心理、焦虑心理、孤独心理、自卑心理等。
2.情绪障碍:抑郁情结、恐惧情绪等
3.行为问题:多动、冲动、退缩行为等
4.人格障碍:过于溺爱、保护或过于冷漠、歧视的家庭气氛以及社会遗留的偏见都是随班就读学生人格发展的不利因素,许多随班就读学生特别是智障学生自私、固执、幼稚、依赖性强、以个人为中心。他们往往缺少灵活性,缺乏个人动机与兴趣,主动性差,意志水平低下,这些因素反过来也会阻碍他们身心各方面的发展,成为自身发展的瓶颈。
三、营造良好班级氛围提高随班就读儿童心理健康
(一)建立民主师生关系融化特殊需要儿童内心坚冰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班级凝聚力、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提高班级凝聚力、融化特殊儿童内心坚冰的有效措施。
1.尊重学生,把缺点当特点。当我们用对待普通孩子的方法,在特殊儿童身上行不通的时候,我们不妨多用疑问句,这样可以避免将您惯常策略强加给特殊儿童,用“这么做怎么样”来代替“这样做好”。孩子们就不会感到受强制。学生也有了说不的权利,同意的也可以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我们不妨多听听儿童的意见。允许儿童表达自己的情绪,鼓励儿童把他们的感受说出来,这样可以让儿童的负面情绪发泄出来,消除抑郁情绪、克服焦虑心理。
2.多形式激励,提高儿童自信心。在随读生转化中,教师要花功夫、下力气帮助他们改进习惯和学习方法,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滋味。在课堂上,针对特殊学生的特殊问题,首先教师要容人之短,不怀成见,调查研究后再发表意见。
(二)融洽同学关系,接纳特殊需要儿童,克服儿童的孤独感和自卑感
迄今为止,似乎我们总在讨论教师该如何从事班级管理,其实不然,在师生构建的教育共同体中,管理的大部分工作是儿童的责任。教师只要在初期阶段劳神费力,而后便毋须事必躬亲了。普通学生对特殊学生的身心发展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模仿――特殊儿童通过模仿普通同学,学得新的行为方式,让学生产生归属感;二抑制效应与解脱效应,因为班级内的团体规范,特殊儿童业已习得的不良行为会行为受到抑制与解脱。
同伴关系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班就读儿童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班级因素是同学。所以教师应指导同学在课上、课下对特殊儿童进行帮扶。老师在学习上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找到成绩相近的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给特殊儿童以成就感;在交往上,发挥班级干部的带头作用,主动和特殊需要儿童交流,给学生以归属感。
(三)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面对特殊需要儿童,教师要有详尽的教学计划和辅导计划,对特殊儿童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根据学生实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特别关注特殊需要儿童的需求。备课要把特殊需要儿童心理方面的因素考虑进去。要做到目标适宜、方法得当、伙伴适合、难度适中。教师对特殊需要儿童的照顾要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给学生成功的体验,克服特殊需要儿童学习障碍。发现特殊需要儿童的特殊才能。很多智障儿童、盲童和听力障碍儿童,在某一方面也有其先天的素质,我们教师应该多观察,拓展孩子发展的空间。
四、提高特殊儿童的自我认知、自我教育
教育之中,最高级最有价值的是自我教育。前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大师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评价自我教育。教育同自我教育是统一的过程;自我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教育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教育的条件或内部动力。自我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只有学会了自我教育,人才真正成熟。
对于特殊需要儿童的自我教育,可以分成两个步骤。一、认识自我,让他认识到自身的特点,生命的意义。面对学习的暂时落后,面对同学的暂时不解,面对嘲弄,不自卑、不气馁,自己在努力的实现生命的价值,优秀是我们最求的目标,但暂时“独特”是我们的权利。学会遏制自身的暴怒情绪,适度表达自己的需要。学会向他人寻求帮助。二、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其实是一种自我修正、自我锤炼、自我提高,它的最大特点是自己发现思想问题,自己解决自己的思想问题。这种教育既没有外力的推动,更没有他人的强制,因此需要清醒和自觉。特殊儿童的自我教育,是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的,认识到自己的生理缺陷,坦然接受,也坦然接受由此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在自身现有条件下,提高自己的学业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权.班级管理论.上海交易出版社, 2004.
[2]促进小学随班生心理健康的实践研究.
[3]柯丹丽.随班就读弱智学生心理健康及其教育对策的研究.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
[4]钱丽霞,江小英.对我国随班就读发展现状评价的问卷调查报告》中国特殊教育, 2004.
一、存在严重自卑自闭症状
特殊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意识到自己和一般人的不同,非常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也逃避进行正常的交际活动,不愿意和别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尤其是盲童、聋哑等本身有交流障碍的孩子,他们总是因为自己交流上的缺陷而逃避和别人相处,长期以往他们就难以融入社会,很难和别人交流沟通,然后就表现出一些自闭症的症状。
二、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1.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相关专业人员培养。在当今社会日趋复杂化的背景下,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相关专业人员培养非常重要。重点是对师资队伍进行心理健康和教育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特殊教育教学能力,打造出有爱心、有耐心并且有教学能力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用爱感化学生,用寓教于乐、切实可行的新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
2.引导特殊儿童增强自我调适能力。特殊儿童的大部分心理问题都是由自身认知能力和调适能力不足造成的。特殊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引导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增强他们的自我调适能力。比如“特殊儿童怎样正视自身缺陷”这个问题,有些融合学校的教师鼓励普通学生不要嘲笑和歧视特殊儿童,不要用“聋子”、“瞎子”、“白痴”等字眼来称呼他们,这固然对特殊儿童是一种保护方式,但是也应该引导鼓励特殊儿童正确地认知自己在身体、心理、智力等方面的缺陷,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勇敢地使用助残仪器、配合教师、医生等的训练,才能勇敢地去接触社会。正如周婷婷在“聋人如何适应主流社会中”所说“:我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健听人世界里,这20年来,从意识到自己是聋人,到忘记自己是聋人,再到面对自己是聋人,最后到忽略自己是聋人、同时也正视自己是聋人,经历了一番颇为矛盾、痛苦的心理历程”。
3.要用足够的爱心、耐心对待特殊儿童。(1)用爱心抚慰特殊儿童受伤的心灵。对待特殊儿童的爱心要时时刻刻体现在教师的言行举止中,爱护关心学生并不需要说多少大道理,有时仅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动作,就能表达对特殊学生的关怀、肯定、鼓励,使学生心灵受到极大的鼓舞。在实际特殊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清楚班内每个特殊儿童的性格、思想,并充分尊重他们个体的差异和每个孩子本身的缺陷,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因材施教,综合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挖掘每个特殊学生身上的长处,不吝于给他们的任何细小进步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重新找回自信心,让他们在一次次的进步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不断进取的精神。(2)用爱心感受特殊儿童敏感的心灵。由于各种社会因素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大多数特殊孩子的心灵都比较敏感,任何人、事、物微小的变化都可能引起他们内心强烈的反应。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教师,需要能够时刻洞察到特殊学生的每一个内心的变化,用爱心来体会他们的内心情感。并利用现实中的具体实例、教学中的言传身教,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鼓励他们用积极的态度看待事物,引导他们学会怎样正确判断和应对各种事件。(3)用爱心理解并感化特殊儿童叛逆的心灵。特殊儿童由于自卑而敏感的心灵,容易有叛逆的倾向。教师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并经常以鼓励、表扬的话语,来使他们享受到成就感。还要充分理解他们身体或心理事实,不因他们本身的缺陷阻碍学习而责怪他们。比如有些在听力上存在障碍的儿童,他们听课主要依靠视觉等感官,使得他们眼睛等器官压力较大,容易产生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下降、记忆力下降等问题,可能在学习过程中进度比较慢,但这些问题并不是他们自己的过错。教师只有认识并理解了这些,才能从他们实际情况入手,为他们针对性地设置学习内容,有耐心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和训练,使他们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4.在教学活动中提高特殊学生的心理素质。教师除了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关注学生的心理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征设计出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体验、合作和自我反思的活动平台,将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存能力教育融入到科学的文化知识教学中。促使学生尽可能直观地感受和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为特殊儿童创造出轻松、愉悦、积极的学习环境,这对帮助减少特殊儿童的自卑、厌学、敌对等情绪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培养特殊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
5.注意教学理论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特殊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白,所有的特殊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为了让特殊儿童更好地生活和适应社会,所以需要注意将教学理论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不但设置各种教学活动来贯穿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在学生住宿或家庭中的日常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努力使心理健康教育和特殊学生的学习、生活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只有这样,特殊儿童才能将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主动自发地调适自己的心理以适应社会的实际情况。
三、结束语
最近几年来,特殊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和民众的关注,使得教育质量和教学设施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却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进行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不但要注重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更要用爱心、耐心给予特殊儿童心理上的关怀、理解,为他们的学习成长创建一个轻松愉悦的、充满爱的、积极向上的环境,促进他们生理和心理同步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