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机械原理知识点汇总

机械原理知识点汇总

时间:2023-09-15 17:32: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机械原理知识点汇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机械原理知识点汇总

第1篇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of Mechanical Principle, aimed 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course, this paper abstracts the generic knowledge of Mechanical Principle, grasps the continuity of the precursor and follow-up courses to apply the teaching methods in the teaching of Mechanical Principle, mak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online education complement each other, put forward the direction and method of improving the teaching of Mechanical Principle and provide some new ideas for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Mechanical Principle.

关键词: 机械原理;教学质量;共性知识;项目教学;在线教育

Key words: Mechanical Principle;teaching quality;common knowledge;project teaching;online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0-0135-03

0 引言

《机械原理》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其不仅担负着为学生学习后续相关技术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奠定良好基础的重要作用,而且负有培养机械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机械技术工作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的重要任务,为学生今后从事机械设计、研究和开发创新奠定必要的基础。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器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常用基本机构的分析和综合方法,初步具有进行机械系统运动方案分析和机构设计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和新的科学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门课程通常在本科二年级时开设,机械原理课程一方面较物理、理论力学等理论课程更结合工程实际,另一方面,它又与讲授专业机械的课程有所不同,它不具体研究某种机械,而只是对各种机械中的一些共性问题和常用机构进行探讨。[1]目前的教材一般理论分析多,实践应用较少,学生在初学时普遍感到抽象难懂,难以入门,在课程设计环节往往难以将所学理论知识付诸实际。因此,如何提高机械原理教学质量一直是教研组研究的重要内容,根据多年的教学检验并结合机械原理教研成果,本文探讨了提高机械原理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1 课程共性知识的提炼

机械原理教材中的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和知识点通常贯穿于各章节内容中,在授课过程中将这些方法总结、归纳融会贯通形成讲授体系,帮助学生找到这些章节的内在联系,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从而更好地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例如贯穿机械原理课程始终的“反转法”,在平面连杆机构设计中,无论是刚体导引机构还是函数生成机构的设计,都可以采用“机构倒置的方法”来设计,即通过选取不同的构件为“机架”,把问题转化为求解“机架”的固定铰链点进行解决。又如在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中,通过给整个机构加上一个与凸轮角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公共角速度,将凸轮反转固定,假想为“机架”,然后按照从动件与凸轮的相对运动关系求出凸轮轮廓曲线。而在推导周转轮系传动比时,也是通过给整个机构加上一个与行星架角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公共角速度,将行星架反转固定为“机架”,把周转轮系转化为定轴轮系进行求解。[2]上述的转换机架法、运动倒置法从根本原理讲是一致的,都是相对运动原理在机构分析与综合中的应用。在学生第一次碰到这个概念时,就将这个原理讲透彻,以后在应用“反转法”时又适当重复,以加深学生对这一方法的理解应用。

又例如在机械原理中压力角的概念,压力角的本质是从动件所受的力和受力点速度方向的夹角,在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和齿轮机构中均是机构传力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3]在每一章讲到压力角时,应把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和齿轮机构中的定义联系起来讲,比较它们的共性和表述的不同,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

此外还有机械原理课程中常用到的“当量分析法”以及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中的“矢量多边形”方法等等[4]。在讲解相关的内容时,用共性知识将不同的内容贯穿起来,使学生触类旁通,逐渐理清思路,加深理解。

2 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机械原理与前驱课程如理论力学等的内容关系密切,前驱课程的思维方法对机械原理课程也很有帮助,授课时把前驱课程中所学过的理论与机械原理要讲述的问题和内容联系起来,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例如在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一章中,采用矢量方程图解法进行机构的运动分析时,所采用的基本原理是理论力学中的刚体平面运动和点的复合运动原理;而在平面机构力分析一章中,确定运动副中的摩擦和反力,采用的是理论力学中的机构静力学模型,等等。[5]在这部分内容学习时,学生往往对“矢量方程图解法”感到困惑,可以在授课之前,布置学生将理论力学的相关内容复习一下,课上再分别帮助学生复习一下,加深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开展机械原理部分的学习。

此外,机械原理也是后续课程机械设计的基础。例如,机构力分析确定的运动副中的反力,是机械设计中构件结构设计的依据,也是确定轴承强度、刚度的理论依据。再如机械设计课程中关于蜗杆蜗轮和螺旋传动设计时提及自锁概念也和机械原理课程中的摩擦密切相关。另外,机械原理课程中介绍的关于斜齿轮、锥齿轮等的当量齿轮也是后续齿轮强度设计的设计依据。[6]在授课时,将这些联系与应用总结、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在应用机械原理课程所学知识时注意融会贯通,培养自己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去发现、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基于项目实践的教学

普通高等学校机械类各专业的《机械原理》课程,内容通常包括三部分:机构的结构分析、机构运动学和机器动力学,从课程间的关系来看,《机械原理》课程是以《理论力学》为基础的。而在《机械原理》的教学中,也较易出现工科教学理科化的现象,传统的机械原理教学方法容易导致知识僵化,很多同学在学习之后不知道这个知识点在何种情况下使用。为了提高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可应用性,同时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在课程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加项目教学内容,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项目教学是通过完成一个整体的项目而实施的教学活动,它可以是围绕一个大项目,展开一个个小项目,而每个小项目都是大项目中一个个内容的分解,最后在小项目都完成的情况下,保证大项目目标的完成。项目教学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在机械原理授课过程中,以某一项目为主线精心设计教学,项目选择时应当尽量涵盖课程中涉及的多种典型机构和知识点,从而有利于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学习内容。[7]授课伊始即将设计任务布置下去。通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先将教学任务进行分解,把要讲授的知识蕴含于学生所需完成的任务之中,让学生通过项目设计从而掌握所学知识。这样,学生在学习完机械原理这门课程后,也完成了一个大的项目,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可引入一个项目案例进行讲解。例如:在机械原理的学习过程中,可选择内燃机作为主项目,内燃机中囊括了机械原理常用的三大机构: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和齿轮机构,所以该项目又可细分为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和齿轮机构等多个子项目。在讲解平面机构的动力分析时,可以内燃机中的曲柄连杆机构的受力分析和配气机构的动力学分析为案例,在讲解机械的平衡时,可以单缸和多缸内燃机的曲轴的平衡为案例,等等。这样,通过一个实际的项目案例,帮助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和技能,还可以通过案例举一反三,拓展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能力。

此外,授课教师在课程讲解时要紧扣实例,例如:在讲解连杆机构时,可结合日常生活中的雨伞,餐桌椅的折合装置,汽车上的雨刮器和转向机构、车门启闭机构、风扇摇头装置等进行讲解,讲解齿轮系的时候,可结合钟表讲解时针、分针、秒针的设计原理,还可介绍汽车变速器的工作过程等等,这些案例贴近生活,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4 两种教学模式的交互

目前的机械原理课程授课形式大部分还停留在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而且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机械原理的课时不断被压缩,这些都对基于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中心网站(即爱课程网)将在线课堂与面对面教学模式相结合,把学习效率低下的教师单向灌输的传输知识方式转变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对提高机械原理教学质量,深化课程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中心网站具有友好的用户界面,为师生用户提供了较完整的学习支持系统。任课教师可通过在线咨询、QQ群、个人邮箱等将教学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学生,包括课前要求学生观看视频和相应知识点预习,布置一些简单练习,课后布置学生完成在学习平台上每一个知识点配备的对应在线的自测题和离线作业,另外,学生在观看视频、完成练习时如果遇到问题,可以在系统中实时咨询老师或与同学进行讨论。[8]利用在线教学中灵活组合的丰富的功能模块,将课堂深度教学与在线自主学习结合。一方面,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可自由支配学习时间,完成基础内容的自学和自测;另一方面,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完成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学生要付出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在线教育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参与者,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

部分学生缺乏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常常会在网络学习中出现拖延症。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规定学生需要完成一系列学习活动,才可获得相应的学分,比如,学生需要在截至时间之前完成系统中相关的预习、自测和练习,及时提交,否则当次练习为0分,累计一定次数,则无法取得本课程的学分,同时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实时记录。

作为任课教师,在机械原理共享课程建设时,首先要保证教学资源的完整性,教学资源应包括教学录像、PPT讲义,课程教案、备课笔记、教学设计及知识点汇总、思考题、作业参考答案、题库或卷库、学科前沿研究的热点等。其次是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丰富性是指尽可能增加不同种类的教学资源,不仅有文本资源、图片和动画、还有视频资源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现代机械工业对创造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机械原理课程在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提高机械原理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师的教学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知识应用的能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与学融为一体。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教师一定要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提炼出教材的共性知识,重视课程之间的联系性,同时授课时要紧密联系实际案例,科学地混合运用不同的教学媒介,多方面、多渠道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机械原理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桓,陈作模,等.机械原理[M].八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黄茂林.机械原理[M].二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3]王贤民,潘金坤.机械原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

[4]王跃进.机械原理[M].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朱理.机械原理[M].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濮良贵,陈国定,等.机械设计[M].九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第2篇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引言

工程图样是现代工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文件,是承载信息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机械工程师的技术语言。因此,对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来说,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能力。机械制图是该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主要研究如何运用正投影的基本原理,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对培养学生图示能力和形体构思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机械制图也是学习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后续课程的基础。

近些年来,机械制图课程经历了从单纯的黑板徒手绘图教学到现在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为主的转变过程,教学内容和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三维CAD软件的应用,使机械零件的空间展示非常方便,因此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1]。尽管如此,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还是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机械制图课程分为画法几何和机械制图,学生常常无法将两者有效地衔接起来,在遇到复杂机械零件的具体视图表达时不能灵活运用画法几何中的基础,不清楚何时该利用剖面或剖视图表达内部结构,尺寸标注混乱等,对后续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二是大部分的教课仍停留在老师课堂讲授学生纸上练习的阶段上,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要求高,学生主动参与少。为了改善这种状态,五年来我们进行了一系列课程改革,主要是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是要学生真正做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内容,而不是贪多贪难。高深的题目有时候反而不容易使学生掌握知识点,而是容易引起厌学的情绪。对于制图课,教学内容也不应只设计成知识点的讲授,还可以插入实践等环节。课堂上,正确引导充分尊重,懂得尊重学生的人格,懂得放活课堂,懂得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个体,给学生提供足够宽松的心理空间。例如,对一个知识点的理解和分析,不应只有教师的声音,而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要尊重学生的思考权力和精神自由,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倡学生展开思维碰撞,鼓励学生发表富有创造性的观点或看法;有疑问或不同见解时可随时发问,许多的时候情不自禁发表出来的意见,往往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2]。教师还要在课堂上要创设宽容、友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轻松、愉快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得以发挥,思维得到拓展、个性得到张扬。

2.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改革

2.1调整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1.1去年对2013级新生采取了在新生实践周就让他们进实验室,拆装减速机,按照自己的表达方式绘制减速机零件图甚至装配图,让大家发现:一样的零件,表达五花八门,需要有统一的制图规范,激发学习的欲望。还将往届学生中较好的图样拿给学生作对比,让他们在有新鲜感的同时能够体会到,学会机械制图,就是掌握了一门工程技术。

2.1.2削减画法几何的部分内容,以“必须”、“够用”为度,在画法几何教学中加入计算机制图。原有的画法几何占了很大一部分内容,但是对于实际工作中,有些内容相对较难用处较少,比如投影基础中的换面法等。适当删减这些内容,讲授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又与机械相关的知识点。同时,在画法几何中加入计算机绘图的内容,讲授计算机三维绘图。实体建模不仅充分完整地表达了形体的几何信息,还包括了形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完整的拓扑信息[3],有助于学生对画法几何的理解。

2.1.3合并部分画法几何和机械制图部分的内容。以前画法几何几何体与机械制图部分关联性较小,只要求会画几何体的三视图,调整以后,几何体的画法中所选几何体为机械的零部件。比如曲面体的截切,可以选择端盖类的部件,曲面体相交,可以选择手压阀的螺旋杆与绞杠。在讲解立体三视图的画法的时候,同时加入局部视图、剖视图、断面图等机件常用画法。这样,使得两大部分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不易使学生在后期学习时造成混乱。

2.2 思考与动手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课堂,必须摒弃以往的“教师主导授课,学生被动听课”的教学模式,而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注重学生的思考,将知识点转换成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们进行思考、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路,最后再由教师汇总,并将其中的一些具有规律性的方法向学生推广。比如,常见的题型是给出三视图中的两个视图,求作第三个视图,或者给出三视图补画漏线,这种题型大多数是唯一解,限制了学生思维。可以先只给出一个视图,让学生自己思索、研究立体模型的可能性,然后再确定另一个(两个)视图,根据绘图方法最终得出几套可能的答案。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机械制图是门内容复杂、较抽象的课程,学习难度较大,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入相关的动手制作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手段。比如,在画法几何部分,要求学生建立空间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构思能力。但是很多学生的空间逻辑思维不是很强,不易理解和接受,因此,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模型。将学生分成小组,课堂上,每组可以用橡皮泥制作简单模型,有助于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课下,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建立空间概念。这种实践方法不仅丰富了课余生活,也很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有的用纸板拼接成了几个零部件的装配,有的用毛衣针和皮筋搭建模型,有的用塑料泡沫和塑料水瓶制作了模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3 组织相关竞赛,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竞赛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方式,也是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好机会。尽管大一的学生对机械的知识了解的不深,但仍可参与到竞赛中。比如,在计算机绘图竞赛中,学生不仅知道了读图能力直接影响到一门技术的掌握,还充分了解了读图能力在整个机械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对学生看图、识图、绘图的全面测试,让机械的相关标准在头脑中得到强化,可以使学生将良好的绘图习惯带入工程实践当中。在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中,学生查找相关的技术原理资料,通过制图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并应用到实际中去,对他们是个很好的鼓励。竞赛的引入,直接激发了学生对机械其他课程学习的兴趣,点燃了学生的求知欲。

2.4 改变考核方式,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以学生为本的制图教学,强调的是学生参与课程的全部过程,因此,每个过程都占有一定的分值比重。学生每次课堂表现、每次上机操作、每次作业、每次模型的制作,都将折合成分值作为制图成绩,促使学生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完成好每次任务。这样的考核方式,可以更好的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3.结论

3.1新生实践周的减速机拆装与图纸试绘,遵循了认识论的规律:认识从实践开始。

3.2试绘图纸的比较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制图规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3一题多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3.4模型制作可提高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性,降低对学生空间想象力的要求。

3.5竞赛让学生享受到学以致用的快乐,发现自己的不足。

参考文献:

[1]冯冬菊,虹.基于项目驱动的机械制图教学改革[J].实验室科学,2012,15(3):25―27.

[2]陈建国.职业教育如何做到以学生为本[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8 (4):12―14.

[3]刁叔钧. 现代CAD/CAM技术对机械制图教改的影响与作用[J].工程图学学报,1999,(4):108―112.

作者简介:

第3篇

【关键词】跨越式发展;少数民族学生;专业基础课;教学方式

培养大量的少数民族技术工人,是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新疆经济跨越式发展,保持国家长治久安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大举措之一。我校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南疆偏远的农村,汉语水平尤其是的听力和口语能力大多很低,对《机械基础》教学过程中涉及的一些概念、专业术语等理解起来尤其困难,无形中加大了他们的学习难度。如果按照常规的教学模式,无疑会降低其学习兴趣和信心,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如何做好民族学生专业课程的引路人?针对民族生与汉族学生表现出的不同学习特点,笔者在民族学生专业课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借此供同行参考。

一、用挚爱的心拉近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情感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验清楚地表明:如果教师具有一颗挚爱的心,那么学生就会奋发图强、朝气蓬勃地对待学习和生活,焕发积极向上的信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自觉钻研和深入探索未知世界的学习激情。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明确指出:?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兴奋的情绪、热情的关注、勃勃的生气以及殷切的期望都会转化为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在教学具体实践中,笔者尽可能多的了解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及风俗习惯,上课时多引用其民族优秀人物和事迹,大力宣扬少数民族在中华文化和经济建设中的贡献,并从各方面关爱民族学生,使教师积极融入到民族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中去。在课堂上,建立以人为本、平等相处、彼此尊重的良好师生关系,使少数民族学生拉近与授课教师的距离,尽可能做到对每一个民族学生因材施教,做到多些关注、多些鼓励、多些耐心,课堂上做到能够普遍吸收所教授知识;对个别不明白问题的学生,课下单独认真讲解,直到明白,做到尽心尽力,每个学生都不能掉队。对学习热情不高的个别学生,采取鼓励代替批评的方法,用其民族优秀人物与事例作比较,多讲国家、父母对他们的期待,态度做到诚恳、平静,不用含讽刺意义的词句,使学生感到批评背后的善意与友情。通过循循善诱,热情辅导,正面的鼓励,教师就会赢得少数民族学生的爱戴和尊敬,使少数民族学生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为专业授课打好良好的心理基础,自然而然爱上了所教的学科,达到古人说“亲其师,受其教”的效果。

二、教学内容“深入浅出”,教学方法 “灵活多样”

虽然少数民族学生经过小学、初中汉语学习,但是由于他们大多来自南疆偏远的农村,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汉语理解水平尚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数学、物理、化学基础普遍很薄弱。目前对少数民族学生使用的《机械基础》教材,基本上是工程力学、工程材料、机构与传动、机械零件、液压传动等课程的内容精简整合而成,学科知识点多且面杂,无形中加大了他们的学习难度。如果采用原有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仅凭他们现有水平,很难使他们将掌握所授内容,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介于此种情况和对疆内相关企业的中职学生用工情况调研,教师要本着教学内容“深入浅出、适当够用”、 教学手段“灵活多样”的原则授课,让大多数学生能听懂,学习知识能基本掌握,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对于一些抽象概念的讲解,可适当加一些相应的肢体语言来进行解释。如在讲解运动副中相对运动概念时,请两位同学站在讲台上进行演示:①一个站在原地不动,另一个向前或向后走;②两人同向一起走,一个快,一个慢;③两人同速走,方向相反;④两人同向同速走;⑤两人同时站立不动。通过肢体表现,学生很快判断出前三个动作相对运动,后两个动作不是相对运动。从而理解相对运动的概念;上课举例应符合实际、易懂。由于民族学生大多居住在偏远的农村,城市中常见的装置没见过,所以在讲课过程中,最好根据民族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条件来举例。如讲解杆件的四种变形时,拉压、剪切、扭转及弯曲变形分别以拉压弹簧、剪刀剪纸、拧矿泉水瓶和臂力器为例,使学生轻松地了解了各种变形的特点;上课时还要善于发现和使用笑料,增加幽默感,加深记忆。如对于机械、机构、构件、零件之间的包容关系,用俄罗斯套娃等来举例(最外面的一层是机械,最里面的一层是零件),再引用相声中的一个笑话加以讲解。使学生在欢笑之余,加深理解,化难为易。达到了教学效果;教学中应个别辅导、以优带全。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对汉语理解能力强的学生,采取“开小灶”的方式加大辅导力度,形成不同小组的学习带头人,鼓励他们成为教师课后辅导的得力助手。在一些难懂专业术语讲解中,通过他们直接翻译成民族语言,讲给一些汉语接受能力相对低的学生,以此形成了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提高了整个班级的学习效果。

三、理实教学,增强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

《机械基础》教学涉及的很多概念和具体的图形,若沿用原有形式来教学,仅靠教师讲解来掌握机械各种零部件及机构运动原理,对于由于汉语水平不高的少数民族学生,他们很难理解得明白、透彻,学习起来既困难,又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针对此种情况,教师首先通过大量实物、教具、视频及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教学手段,增强直观性教学,从而便于有关原理、理论知识的讲解,达到更好的效果。其次让学生在“做中学”亲自参与,使教学成为动手实践。具体是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在小组中展开动手实践活动,让所有的人都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使他们边做边学,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如在讲铰链四杆机构时,结合教学内容,先采用直观教学,让学生通过对模型及运动进行观察,掌握其组成、名称、画法、类型及运动特点。讲其判定方法时,课前事先让学生用硬纸条作两个四杆机构模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用不同的杆为机架,对铰链四杆机构进行观察与汇总,报告教师,教师再进行总结,从而得到铰链四杆机构类型判断的方法,使学生在直观印象中把握了重点;然后辅以视频、动画手段,使学生能够通过动态的画面,来加深印象,形象直观、吸引了学生。最后,再选1至2名学的好的民族同学用维语进行讲解,以点带面,利用了民族同学的语言优势,弥补汉语能力的不足,使教师知识的传授与民族学生知识的掌握变的更加容易。

少数民族学生是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摆脱贫困、封闭的希望,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培养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以上授课方式,民族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下很快掌握内容,教学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4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项目考核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是体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要求,只有打破传统单一的试卷考试模式,采用项目化的考核方式,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才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思考能力,达到结果和过程考核并重的目标,实现真正的“教、学、做”的一体化。通过本次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研究,可探索出具有我院特色的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课程考核方式,从而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实现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同时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的课程。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掌握教学效果,实现真正的“教、学、做”的一体化,有必要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实施多元化的考核方式。项目化的考核方式不仅能够客观地检验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程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以考促教”的作用,从而达到教考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最近几年,不少院校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在专业定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随之而来的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与之相辅相成的考核方式也需要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作为机械制造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塑料模具设计》,以模具结构基础知识为主,通过讲授常见的模具成型工艺、原理,注射机型号及选用、塑件设计要点、常见的模具类型、结构及主要零部件的作用和设计原则等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及掌握模具的主要结构及设计要点,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模具相关的设计、制造与维护等相关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通过此次考核方式的改革,能帮助学生掌握理解课程的知识点,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目标,并且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1课程考核方案设计的必要性

本课程一直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手段,后来结合了多媒体教学,引入了大量的动画实例,但由于条件、资源有限,缺乏真正的实践练习,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汇总起来有如下几个问题:首先,《塑料模具设计》课程知识点多,模具结构图也比较抽象,传统的一张试卷的考试模式无法涉及所有的知识点,并且考试受题型、题量和时间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很难客观反馈学生的真实水平,导致考试成绩会有所偏差,使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失去对专业课学习的兴趣,丧失学习的自信心,进而导致学风的下降。其次,对于传统的期末考试,大部分学生是期末临时磨枪,在考试前的几周内对重点内容进行突击复习,这些应试型的学生虽然能应付考试,但考完就忘,不能及时反馈问题和总结经验,知识点根本没有理解透,更别说融会贯通了。考核方式改革后,可以督促学生对重视学习过程,并积极参与项目化的教学过程,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知识过程和综合应用能力进行评价和分析。本次考核方式的实施,以项目化的方式引入考核内容要求,教学过程结合“模具设计过程行为导向”教学模式,以某一塑料制品为例,以产品的模具设计为任务进行驱动,以模具的整个设计工作过程为导向,要求学生提出设计方案、优化方案、确定关键零部件结构及尺寸、最终完成设计的思路完成考核项目。通过模具设计过程加强理解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点,在设计过程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设计,实现真正的“教、学、做”的一体化,不仅能够客观的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以考促教、教考结合”的作用,更好的实现教考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课程具体考核方案

2.1指导思想

项目考核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式,体现在考核过程中,与学习密切相关,是对学习态度、效果的一项综合考评,更能客观的反映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能够帮助老师总结难点,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及时进行查漏补缺,是一种可持续的考核方式,实现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2.2考核方案

按照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效果,考核方式采用学习过程的开放式和项目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最终成绩认定方式由平时成绩和模具设计制作成绩两部分组成。

2.2.1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40%:主要有由课堂出勤、作业、课堂表现及学习态度等几部分组成。根据了解理论知识、重在实践培养目标主要,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应用,体现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由课堂考勤、作业、讨论和课堂提问等项目组成:平时成绩=课堂考勤(40%)+作业(40%)+课堂表现(20%),老师依据学生表现进行不同的成绩评定。课堂出勤率保证教学环节的首要前提条件,也是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严抓考勤,特别是自制力、约束力有限的学生,必须严抓、狠抓。因此在第一次课,就向学生说明考勤制度,并公布了本门课程的考核方案,以督促监督学生实现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实现“人在课堂、心在课堂”的教学目标。并且在本门课的授课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辅导员的管理制度相结合,随时和辅导员沟通上课出勤实况,也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完成作业和课堂的学习态度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因此在讲完模具设计基础这一部分内容之后,就采用了任务驱动法给学生布置作业,启动项目。首先是发散性的让学生自己想题目,汇报设计思路,然后老师对题目进行筛选,并给出建议与评价,最终确定题目及方案。对于作业及时上交并保质保量完成的学生给予加分奖励,这种人人参与的考核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作业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也使他们的思维方式受到了启发,更有利于筛选合理的题目和方案。另外,对于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加分奖励,也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果。反之,学生若学习态度不端,缺课或作业量缺交,到一定程度便可按照学院的规定,取消其考核资格。须进行重修申请方能重新学习、参加考核。

2.2.2项目考核

项目考核即模具设计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60%:主要考核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老师根据课程特点,要求学生对某一塑料产品的模具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实行过程控制,按环节给分,具体操作流程环节及评分标准如下:(1)方案设计(20分)。根据老师下达的设计任务,制定出设计方案,要求方案合理,能清晰的体现出设计思路。(2)设计说明书(30分)。根据给定的塑料产品外观尺寸、生产纲领、工作条件等等要素,选择模具类型、确定型腔数目、确定浇注系统、推出机构等关键机构,并进行尺寸的计算和校核,并且以说明书的形式完整的展现出来。(3)图纸绘制(30分)。根据已确定的模具结构尺寸,绘制出模具装配图和主要零部件的零件图,要求总图纸量不低于2张A1图,绘图规范、技术要求合理。(4)教师评价(20分)。要求学生能清晰的表达出设计的思路、模具结构的设计原理等设计要点,并能表述出模具工作原理。展示任务实施结果的正确性、完整性和创新性及团队精神。

3项目考核效果

3.1课程实施项目考核的优势

课程本次实施项目考核之后,不仅反映出了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考查了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还容易查漏补缺,对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通过查阅课本、参考书的形式来加深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消化学习中的重难点。鉴于本次的考核项目是模具设计,内容多、任务重,学生在设计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还练习了UG、Proe、SolidWorks等绘图软件的使用,由于这些软件没有专门的讲授过,使用过程中需要查阅资料、讨论问题,所以也培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蹭进了感情、促进了相互间的友谊。由于对学生有绘制模具图的要求,在本次课程考核过程中还巩固复习了机械制图客、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工程材料等中的易混知识点,真正做到了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标。同时,通过此次项目化的考核方式,教师真正参与到学生的练习过程中,也利于教师发现问题、总结难点,对教学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分析,最终达到一个教与学的良性循环。教学实践表明,采用“不断修正、不断改进”的项目考核方式,达到了以考促学的目的,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2科学设定考核项目

该课程的考核项目取自常见的塑料成品,并且是学生经过调研分析选定:如电脑音箱外壳、打印机外壳、电子秤底盘等常见的塑料制品,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从中体验了学习的快乐,这种灵活设定考核项目的考核方式,不仅大大能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又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真正实现了教、学、做”的一体化,起到“以考促教”的作用。

3.3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

课程考核采用项目化后,在教学开始阶段,仍采用随堂讲课的方式进行,先要进行知识点的讲解,随着项目的引入,方案的细化和深入,需要学生自己的参与度越来越深,对问题的分析也越来越细,教师不仅要讲解知识点、管理课堂,还要把关进度,分析方案、结构,并且提出合理建议并反馈给学生,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每到阶段性的工作完成后,还要进行点评,集中讲解一些难点和共性问题,以避免下次再出现同样的错误和问题。并且,还要对学生的总体方案和学习态度进行综合评价,因此对教师的责任感和综合素养要求的更高。

3.4问题及解决方案

本次项目化的考核方式的实施,老师和学生都付出了大量的课余时间,最终才顺利的完成了考核。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从不同方面提高了学生了综合应用能力,但是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比如课时少、老师讲授时间有限,知识点不能面面俱到,并且没有消化时间,单纯的依赖考核来巩固知识点有所被动,并且时间紧、任务量大,难免会有所顾及不到,建议增设课程设计,通过练习巩固、理解知识点,这样就能和考核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促进教学的发展。

4结束语

本次机械类专业模具课程项目化的改革考核方式的革新,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方式、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参与其中、学在其中的乐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的动力,真正起到了“以考促教”的作用,更好的实现教考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促进了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实现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石晓梅.浅谈过程性考核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

[2]李学锋.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陈璟,谢帮灵等.过程性考核在《塑料成型模具拆装与测绘》实训课程中的应用[J].模具工业,2015.

[4]汪定妮.基于《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考核方案设计[J].职业教育,2012.

第5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研究热点;社会网络分析;可视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250.252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物流管理一直是实践领域和学术领域研究的热点。国内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从经济管理到机械工业、数学和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等,横跨人文社科到理工科学诸多细分领域,涉及现代物流、逆向物流、绿色物流、应急物流、国际物流、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和不同类型企业的物流管理优化等众多研究主题。目前,对物流管理的研究状况纷繁复杂,到了亟须梳理与总结的阶段。虽然有少数定性和定量的文献综述对这一研究领域进行了概括和总结,但仍难以从海量的物流管理研究文献中廓清该领域的研究全貌。鉴于此,本文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梳理和剖析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可视化的形式将国内近10年物流管理研究概貌呈现在大家面前。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采用的社会网络分析主要是在共词分析基础上,借助社会网络分析软件,构建关键词节点和网络,以网络图谱形式揭示研究主题的热点[1]。

1.2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5—2014年核心期刊物流管理论文的高频关键词作为分析载体,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高级检索系统,检索题名或关键词“物流管理”,时间范围为2005—2014年,来源期刊为核心期刊,操作时间为2015年6月9日,检索得到926篇期刊论文,共包含4207个关键词,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教育学等多个学科。

2数据处理

2.1高频关键词选取

为了保证期刊论文关键词的有效性,我们对所获得的4207个关键词进行预处理。首先,将相同或类似的关键词进行去重、合并,如将“中小型企业”汇总到“中小企业”,将“RFID技术”“射频识别”和“无线射频识别”汇总到“RFID”,将“供应链管理”汇总到“供应链”,“人才培养模式”汇总到“人才培养”,将“逆向物流管理”汇总到“逆向物流”,“物流人才”汇总到“物流管理人才”,将“高职”汇总到“高职院校”等;其次,删除没有实际意义的关键词,如“理念”“措施”“实现”“现状”“建议”“探索”等,将关键词简化为2161个。在这些关键词中,本文选择出现大于等于8次的关键词,共45个,占全部关键词2.08%,频次占全部关键词频次的43.71%,将这些关键词作为确定物流管理研究热点的基础,如表1所示。

2.2关键词共词矩阵的构建

基于表1所示的高频关键词,利用相关软件,对45个关键词进行两两共词检索,并统计其在926篇文章中同时出现的频率,构成了一个45×45的共词矩阵。由于原始数据之间共词频率差异较大,本文运用Ochiia系数方法[2]将共词矩阵转换为相关矩阵,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在此不做描述。鉴于共词矩阵中的0值过多会导致相关矩阵中0值过多,统计时容易造成较大误差,因此,用1与相关矩阵数据进行相减,得到表示两个关键词的相异矩阵(部分数据如表2所示)。

2.3社会网络分析

本部分内容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原理,将表2所示的关键词共词矩阵导入Ucinet软件,绘制成社会网络图谱,该图为已进行中心性分析得到的图(见图1)。(1)密度。网络密度体现了网络图中各节点之间的密切程度,数值越接近于1,说明网络联系越紧密。图1的网络密度为0.7192,标准方差为2.7878,表明在物流管理研究领域,具有明显的集聚性。从图1中也可以看出,除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一词只与GPS有连接外,其他词与靠近中间词之间的连线较多。(2)点度中心度。点度中心度的绝对值大小表示某个关键词与网络中其他词共同出现的频率,频率越高,越有可能是主题研究中的热点[3]。分析显示,供应链、高职院校、逆向物流、物流管理专业、第三方物流等的点度中心度较高,这反映了物流供应链与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数据挖掘、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生产物流、基于物联网的物流管理和农产品物流管理这几方面研究较薄弱,研究应该更加深入。(3)中间中心度。中间中心度测量的是节点对整个网络中资源的控制程度[4]。网络的中间中心度为49.81%,其中,供应链、GPS、现代物流、第三方物流、人才培养、逆向物流、物联网和RFID具有较高的中间中心度,说明这些关键词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其中,RFID、物联网、GPS、仓储管理、应急物流和绿色物流具有较高的中间中心度,但是点度中心度较低,可能成为下一阶段关注的焦点。

3研究热点主题探讨

3.1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这一研究主题主要包含“高职院校”“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创新”10个关键词,这些热点词反映了学者们对高等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及人才培养方面研究的重视。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流管理专业目标定位、教学手段与方法、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其中,实践性教学和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是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表明现阶段我国高职物流管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更加趋向于实践性和创新性。

3.2物流供应链

从社会分析网络图谱可以看出,供应链处于中心的位置,且中心度较高,说明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是近10年来物流管理研究领域的核心内容,该主题包含“供应链”“第三方物流”“仓储管理”“ERP”等高频关键词。供应链管理是目前企业获取竞争力一种重要的管理方式,随着供应链管理快速发展,物流外包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并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5]。在物流外包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第三方物流兴起并不断引起学者和业界关注,成为此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3.3中小企业的农产品物流管理

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中小企业、农产品、管理模式、信息系统、优化、物流配送这几个关键词。由于现代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高效的物流管理模式和完备的物流信息系统对中小企业、农产品至关重要,可以使它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但是现实是我国的中小企业、煤炭企业和农产品物流管理存在各种问题,如管理观念落后、管理模式不规范、信息化程度低等,因此未来关于这一方面研究空间还很大。

3.4绿色物流

“绿色物流”包括“绿色物流”“可持续发展”“逆向物流”和“循环经济”,其中包含3个研究热点:绿色物流、循环经济和逆向物流。循环经济与绿色物流发展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绿色物流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实践,两者相互结合可以有效地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再制造、再循环与再使用是绿色物流与逆向物流共有的内容[6]。两者的不同在于绿色物流强调所有物流活动尤其是正向物流对环境的影响[7]。

3.5现代物流

现代物流是由“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物流成本”“信息化”“企业物流”和“物流作业”6个研究角度构成。反映了在当今的经济全球化和电子商务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日益广泛用于物流管理,现代物流呈现出信息化、标准化、系统化等发展趋势。电子商务与物流的结合,提高了物流企业服务的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

3.6应急物流

应急物流包含“应急物流”“物流系统”“物联网”“电子标签”和“RFID”4个关键词。应急物流提出的目的是追求时间效益的最大化,将损失及不利影响缩小到最小[8],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整个物流系统至关重要,而物联网技术(RFID、GPS、GIS3)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解决应急物流中信息化偏低导致的物资配送缓慢、配送车辆路径不合理、物资跟踪丢失等问题,提高应急物流管理的效率。

3.7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只与一个高频关键词GPS有连线,从网络分析中可以看出,该知识点具有较高的接近中心度,远离网络核心,说明它在研究方法和内容上不同于其他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如李一波介绍了基于GPS和GIS技术的可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9];杨宝森通过XML软件技术构建了跨组织、跨部门的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10];张文建介绍了基于B/S模式一体化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及其关键技术[11]。

4结语

本文以2005—2014年CNKI收录的物流管理核心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可视化分析方法,描绘出我国物流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在热点研究方面:供应链、GPS、现代物流、第三方物流、人才培养、逆向物流、物联网和RFID等关键词对其他关键词具有较强的辐射和影响力,是这一阶段我国物流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其中,供应链是联结这些热点最重要的桥梁。在研究趋势的预测方面,有的高频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联系较少,也可能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如物流管理信息系统,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其在物流管理领域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目前,国内物流管理研究主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物流供应链、绿色物流、现代物流、应急物流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小企业和农产品物流管理。其中,供应链、现代物流、第三方物流、人才培养和物联网居于核心地带,与环绕周围的其他的主题一起构成我国物流管理研究的热点主题。

参考文献

[1]刘军.整体网分析讲义:UCINET软件实用指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2]张勤,马费成.国外知识管理研究范式:以共词分析为方法[J].管理科学学报,2007(6):65-75.

[3]魏瑞斌.社会网络分析在关键词网络分析中的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2009(9):46-49.

[4]朱庆华,李行亮.社会网络分析法及其在情报学中的应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2):179-183.

[5]周永祥.第三方物流在供应链中的作用研究[D].上海:上海海事大学,2005.

[6]RogersDS,Tibben-LembkeR.AnExaminationofReverseLogisticsPractices[J].JournalofBusinessLogistics,2001,22(2):129-148.

[7]DeBritoMP,DekkerR.Aframeworkforreverselogistics[R].ERIMReportSeriesResearchinManagement,ERS-2003-045-LIS,2003.

[8]王宗喜.大力推进我国应急物流建设与发展[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24):37-39.

[9]李一波,张志勇.基于GPS和GIS的可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J].冶金自动化,2005(5):11-15.

[10]杨宝森,刘鲁.基于XML的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6(6):26-27.

第6篇

何谓一体化教学?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简称《方案》)等文件中的相关说明,一体化教学即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

自《方案》以来,全国技工院校开展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和大胆而又具有创新精神的实践探索。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已经有一部分课程基本实现了一体化课程教学。完成了由传统的理论与技能分离的教学向以职业活动为导向、校企合作为基础、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会贯通的转变。

一体化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受到学生、企业及社会的广泛好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体化教学一定会向着更加有深度的方向发展。但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已经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课程基本上都是属于较容易实施改革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依然存在很多至今未实施一体化改革的课程。这些课程在内容和教学过程组织上进行改革有一定的难度,机械加工工艺与装备课程就是其中之一。在教学过程中,经过大量的思考和讨论,笔者认为对机械加工工艺这门课程进行一体化教学改革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依然有很多的想法和措施可以加以应用。下面,结合近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对一体化教学改革的理解,对机械加工工艺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进行简要阐述。

二、机械加工工艺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机械加工工艺是技工类院校机械制造类专业的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由于种种因素,机械加工工艺课程如今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如今的一体化教学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较大的冲突,在一体化课程改革大力推进的今天,已经很难满足企业和社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1.教材内容与社会需求存在差异

现在技工院校采用的机械加工工艺课程教材基本上是本科院校教材的微缩版。而本科院校的相关教材偏重于理论和逻辑推理,在经过大量的删减之后,初中毕业生在面对教材时更加茫然。教材在内容上还是沿袭多年以前的图例,同时教材中大量的零件结构都是以二维平面图形进行展示,对于空间想象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更不知所云。同时,案例过于陈旧,随着我国机械制造工艺设备及工艺水平的提高,很多已经非常不合时宜。企业现阶段对毕业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其能够实现学校与工厂的无缝对接,毕业后到企业能够迅速适应企业的生产环境。而一直沿用这些传统教材进行教学显然是无法实现企业的现实要求的。

2.教学理念与方法陈旧

在一体化教学全面开展的今天,开展机械加工工艺课程教学的部分教师由于种种原因不肯融入到一体化教学改革中去,依然坚持进行纯理论教学,坚持一支粉笔一本书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以老师讲解、学生听课为主的老师“表演式”的教学方法,讲课内容不能以学生的学情为基础进行因材施教。课堂上没有积极采用先进的电教手段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3.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未能有机统一

机械加工工艺课程的理论教学主要以概念、原理的讲解为主,在课程中单纯地进行介绍显得枯燥无味,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不愿听老师的讲课内容。机械加工工艺课程所安排的技能训练只是在课程结束后安排课程设计,完成一个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设计和工装设计,由于学生在前面的理论学习中没有打好基础,所以这些技能训练也是仅仅完成在纸面上,未能结合生产实际落实到实物的生产加工中去。

三、机械加工工艺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

针对前面所述机械加工工艺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结合一体化教学改革要求与经验。利用现有的设备和教师资源,积极地开展机械加工工艺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工作。

1.制订课程一体化教学大纲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要求、结合企业用工的现实需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老师为课堂的主导者,制订机械加工工艺一体化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对象为即将下企业进行实习的学生,模块课程时间设计为五周内完成一个模块的一体化学习任务。模块内容以企业实际产品为蓝本,结合教学实际设计模块任务,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模块内的相关产品的设计、工艺、加工、装配及检验工作。老师根据产品的具体零件结合机械加工工艺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授课,指导学生完成模块任务。

2.课程一体化模块设计及组织实施过程

开展前期企业调研活动,调查学生实习企业的产品类型及生产情况,根据收集的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归纳出三至四套既包含企业产品信息又符合学生学情、教学条件的产品。

根据机械加工工艺一体化课程大纲要求分解为产品三维及工程图设计、零件加工工艺过程设计、零件加工及产品装配四个项目。根据班级人数将学生平均分组进行学习,每组由组长负责任务分配与协调,最终每组完成一套产品的整个项目过程。模块设计如图1所示。

图1 机械加工工艺课程一体化模块设计图

在项目一中,一体化老师根据项目的具体任务,有针对性地讲解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及软件的使用方法。学生利用所学习的UG或CAXA三维设计软件完成从二维装配图向三维零件图的转化,并完成虚拟装配和运动仿真,最后利用软件的工程图设计功能完成由三维零件图向二维零件图的装换。在项目二中,一体化老师结合项目中的零件加工工艺详细讲解机械加工工艺课程中需要掌握的工艺知识,学生根据所学习的知识完成项目中具体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机械加工工序卡的编制工作。在项目三中,学生根据所编制的机械加工工艺文件至具体的机床上加工,一体化老师全程保证机床的正常运行以及加工安全工作,确保机械加工工艺车间的正常运行。最后在项目四中,根据项目的装配要 求,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零件的装配和修调工作。

针对上述一体化模块设计思路,必须为机械加工工艺一体化教学配置一间一体化专用教室。该教室内必须具备理论教学功能与技能操作功能,所以既要有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备,又要有具备完成各种机械加工的设备。根据具体的教学设计,机械加工工艺一体化教室平面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 机械加工工艺一体化教室平面示意图

3.设计课程考核过程

为加强一体化课程教学过程性管理,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本课程考核加大一体化技能部分的比重。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实际特点,本课程的考核主要采用过程考核和卷面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评定。在学生分组完成每个产品的过程中,根据每位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阶段评定,最后根据每组完成的整体情况进行产品综合评定。产品综合评定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由各组互评成绩的平均成绩决定产品综合评定的30%,另一部分由一体化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决定产品综合评定的70%,而过程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70%,卷面成绩占总成绩的30%。

四、小结

第7篇

所以,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性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也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那么什么样的学习叫自主学习?学生如何进行自主学习呢?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那么我们教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为主题、组织学生主动、积极有效地学习呢?

一、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心理学认为,动机是个体发动和维持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激励人去达到行动目标的主观原因,表明人为什么要达到那个目标。自主性学习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把“苦学”变为“乐学”。因此,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正如李政道教授对学习主动性的精辟论述:“一个上海学生对上海马路很熟悉,另一个外地学生没有到过上海,若给他们一张上海地图,告知明天考其中的街道名称,结果外地考生成绩好。但把他们放在上海市中心,摘掉所有路牌,成绩完全变了。”李教授接着说:“真正的学习,是要没有牌子也能走路,然后轻松走出来,这才是学习的本质。”要改变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不良学习方式,需要教师身体力行实现。

课堂不仅是老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更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应该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比如,我们在上“等比数列前n项和”这节内容时,可以通过印度国王奖励象棋发明者的故事展开,随着故事的推进,困惑来了,整个国库的小麦都不够用,这是为什么呢?这样将一个看似神奇的故事,演变成一个数学问题,即如何求前n项和Sn。这样用趣味故事引入,提升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某种程度上也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学生当“老师”,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

自主性学习必须由依赖性向独立性转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知识的增长是不能替代的,智慧和能力更是不能移植的。因此,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核心特征。所以我们要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不良学习方式,如:上课精力不集中,做小动作,没有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等。比如,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首先,每一节课要向学生展示教学目标,明确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让学生把握好自主学习的方向,避免学习的盲目性。

其次,课堂上,通过前一天的预习作业,让学生自己讲对数学定义、公式、定理的理解,这样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发现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指导他们自主学习打下基础。同时,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让学生一起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然后通过小组的讨论和动手来解决问题。教师在最后进行点评、补充和拓宽知识面,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且让学生做下节内容的课前预习。总的来说,教师在课堂上应像主持人,主要角色应该是嘉宾(学生),让他们充分的表演,主持人(教师)应该协调和组织整个过程,对一些问题进行诱导深入,让学生能够自己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自己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真正理解定义、定理、公理的目的。

三、创新作业模式,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课后,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作业要有别于传统作业。传统作业经常是做书上习题、完成试卷或是辅导书上的题目。而自主学习的作业要有部分软性作业,软性作业一般没有固定的模式。比如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请大家归纳整理等差数列解题方法、一般思路、常见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这样的作业,学生会自己去总结和复习巩固等差数列这一部分的知识,掌握比较好的学生可以少花时间在作业上,掌握慢的学生可以慢慢的巩固和复习这部分知识。作业的检查可以通过公开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每位学生将自己的总结成果与大家分享,这样通过交流,汲取所有同学的总结成果。最后,教师将所有方法进行汇总,分析优缺点,讲解难点、重点,指出独特、关键之处。再加上传统作业的巩固,效果会更好。这样学生才能学会通过自己归纳掌握的知识运用到解题中去,并且可以通过练习作业来检验自己对该部分内容的掌握程度。这样,相信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关于等差数列的一系列的知识。

第8篇

关键词:车辆工程;传感器;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030-02

一、前言

《汽车试验传感器技术》课程目前作为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汽车试验学方向本科教学专业基础课,面向本科生教授有关汽车和发动机试验测试过程中所涉及的传感器测试原理及方法。教学涵盖内容不仅包括以往传感器教学所涉及的数学、物理、力学、电子学、材料学、计算机科学、信号处理等多方面知识,还包括了发动机原理、汽车构造等方面知识,课程所讲授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分散。另外,有关传感器原理方面的计算与公式推导多,概念难于理解。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还发现,学生对测试对象工作原理理解不深刻(例如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汽车构造等),也增加了《汽车试验传感器技术》教学过程中的理解难度。由于车用传感器的新知识、新内容越来越多,对学生在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的显现也越来越重要。《汽车试验传感器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重点是培养学生在汽车试验和测试环节的应用能力、开发能力及创新能力。本文针对当前本科学生的学习特点,对传统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提出《汽车试验传感器技术》在教学中的新方法。

二、《汽车试验传感器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改革

在完成对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后,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课程内容以及课程体系的改革可以与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设计思想相结合。《汽车试验传感器技术》课程的教学组织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并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课堂讨论、课堂启发等教学方法[1-3]。

1.根据专业方向改革教学内容。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根据该专业学生毕业后所从事行业的专业知识进行有重点、有目的的整合。并对其余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突出重点。这样既能让学生有重点地学习,给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接受环节带来方便。《汽车试验传感器技术》课程需要学生最好对汽车构造及发动机原理等专业课程知识点有明确掌握,在明确被测对象工作原理基础上,即可以有目的地对其工作过程的物理参数,选择合适测量方法,施加准确和有效测量。因此,在讲授《汽车试验传感器技术》课程的过程中,需要对有关汽车专业课程和知识点进行适当的补充讲述,以达到学生对专业方向的把握,加深对自身专业的理解。

2.紧密联系实际环节,采用试验案例式教学。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将基础理论课以及试验内容通过演绎归纳,使教学内容以及有关试验的具体案例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单一向综合过度。《汽车试验传感器技术》课程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在设计以及综合应用的效果,并且要提高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汽车试验传感器技术》课程包含了物理、化学、机械、电子以及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内容,因此可以将汽车传感器技术与相关的电子技术、动力机械等试验结合起来,可增加大型综合性试验教学案例。还可采用项目教学的方法,即每个项目都可作为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并且项目内容的设定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定,遵循有简单到复杂的规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技能,培养学生学会综合应用知识的方法以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对于有关汽车试验测试方面的设计性、应用性、综合性测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可加强讨论环节,并跟随现今汽车试验测试技术的最新发展,充分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视频等课件,即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学生能够与实际相结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归纳共性,总结规律。一是《汽车试验传感器技术》课程可以根据输出量或工作原理将有共性的传感器归并分类,将传感器的种类从烦琐变为精简。把输出量或原理有共性的传感器归并成一类,既便于学生对传感器原理的理解,又便于学生掌握这一类型传感器可用的接口电路。二是可以根据传感器测试对象的不同进行分类汇总,比较学习,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不断总结。三是可以将测量不同被测对象同一物理量时的不同传感器进行比较学习,为传感器的实际应用做好铺垫工作。

4.加强《汽车试验传感器技术》教材建设,拓宽学生知识面。要想深化教学改革,增强教学效果,还要非常重视教材建设,并且要向学生介绍一些国外原版教材作为参考书。教师也可以此来探索双语教学的方法。汽车试验方向作为同济大学车辆工程本科专业的一个新分支,课程建设也处于新阶段。而《汽车试验传感器技术》作为汽车试验方向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包含了汽车和传感器等综合知识,在整个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过程中,还需不断借鉴其他相近专业。

教学改革作为一项永无止境的系统工程,要想切实提高《汽车试验传感器技术》的教学效果,不仅要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全面探索和改革,还应加强教材建设和实践教学等环节。同时还应把这门课程看作是汽车试验技术学科方向整体的一部分。从加强学生对传感器基础知识的学习入手,不断提高学生对传感器的理解能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从以上各个方面不断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切实提高《汽车试验传感器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并在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加强教学文献建设等方面做好积累工作。

根据作者近两年的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可把《汽车试验传感器技术》的教学内容总结为一条主线,即汽车和动力系统分析、设计及应用。围绕这条主线把教学内容划分为几个主要部分:(1)传感器的一般概念。(2)数学基础与数学模型。(3)传感器原理的分析。(4)测量电路的分析。(5)车用传感器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其中在传感器原理分析这部分的讲解过程中,可先仔细介绍各种传感器的原理;而在测量电路的分析这部分的讲解中,着重介绍几种典型的分析方法,包括电桥法、调频法、调幅法等分析方法。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围绕汽车与动力系统分析、设计这条主线进行,从而对整个《汽车试验传感器技术》教学内容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而不仅仅只是应试教学。

三、结语

本文对《汽车试验传感器技术》课程从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教学改革探讨。讨论了根据专业方向改革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际环节,采用试验案例式教学,归纳共性,总结规律等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改革。使学生学习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在车用传感器技术方面的综合能力。由于汽车产业在迅速发展,对汽车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多。为此,结合专业方向,提高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也不断给当前学科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在不断探索和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还需要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在实践环节的理解,采取多种途径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才可以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1]胡向东.对“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课程内容体系优化的思考[J].新西部,2007,(4).

[2]姚永刚,陈新亚.《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3]熊旭军,姬五胜.对多媒体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甘肃科技,2006,(6).

第9篇

关键词:宏微符;三重表征;化学方程式

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化学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理解基本的化学原理、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大量的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能否理解“可观察现象的宏观世界,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的微观世界,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和元素符号构成的符号世界”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影响学生化学学习的重要因素。

一、学生学习的困境

学生最初学习化学方程式时,一般是通过感知宏观现象从而建立起与符号间的联系,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出现的化学方程式越来越多,部分学生较难做到把宏观现象和微观世界联系起来,他们就会采用记忆的方式去掌握化学方程式,这样就出现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学生在符号表征层面上陷入了困境,对化学方程式的掌握困难重重。所以,了解学生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困难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走出学习的困境就是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二、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困境原因的调研

1.相关研究现状

查阅资料过程中发现相关的文章不少,大多出自中学教师,但是其中绝大多数为初中教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顺利掌握化学方程式。部分学生采用记忆的方式学习化学,但是美国南达科他州的大学化学系的Grigoriy Sereda认为随着高中生认识有机物的数目的增多,他们会被要求写出物质的结构并预测化学反应,而单凭记忆是无法实现这一目标的,学生需要记忆的东西越多,他们就越讨厌化学。可见把记忆与化学、记忆与化学方程式连在一起未必是件好事。所以,在教学中不能特别强调化学与记忆的关系。

2.学生问题汇总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不清楚常见物质间的转化关系;

(2)不理解原理,死记硬背,弄混化学方程式;

(3)看不懂或者是忽略题目中的信息,提取不到有用的信息,找不到主要的反应物和产物,或是漏写反应物和生成物;

(4)不能正确分析与量有关和试剂添加顺序不同时反应的产物;

(5)遇到陌生的化学反应,不能利用反应原理分析,做不到举一反三;

(6)配平有困难,不清楚物质中元素的化合价等等。

3.困境的根源――在“宏微符”层面上对化学的认识不够

从20世纪80年代“宏微符”三重表征思想提出至今,对于化学“宏微符”三重表征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者有了更为丰富的认识。领会“宏微符”三重表征思想,能帮助学生从化学学科特点的角度重新认识化学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到宏观、微观、符号间交错相融的关系,能养成一种学习化学的思维方式。

三、基于“宏微符”三重表征思想对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建议

1.重视实验,增强学生对化学反应宏观过程的感性认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若学生能观察到具体的实验现象,分析反应历程,就能深切感受到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有理有据的。所以,教学中要尽可能多为学生提供实验探究、实验验证的机会让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现象、归纳总结物质的性质,分析反应历程,并上升至用化学的语言表示出来。要让学生意识到实验在化学学习特别是化学方程式学习中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2.分析微观粒子重组过程,应用化学反应原理,挖掘化学知识内涵

化学方程式反映的是物质间发生化学变化总的结果。例如,甲烷的取代反应,可以通过对甲烷和氯气球棍模型的拆解和重新组合,形象地展示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从而实现符号表征和微观表征的自然转化,有助于学生理解有机反应的机理。

3.结合学生的易错点,强调化学方程式中各种数字的意义及其联系

个别学生对于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酸根离子的角码等数字概念不清。更多的学生对化学方程式隐含的质量守恒、电子得失守恒、离子方程式的电荷守恒不够敏感,不能发现这些数字间丰富的联系,失去了掌握化学方程式的数字支撑。因此,应引导学生注意分析化学方程式中各种量间的丰富联系,找出其中的必然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发现学习化学的乐趣。

4.创设情境,设置问题

机械的化学方程式重复记忆训练已经被证明效果甚微。化学作为实用性的学科,与我们的生活生产联系紧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寻找隐藏在社会和生活中的化学反应,让学生不再感到化学是枯燥无味的,而是紧密联系实际,要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5.分类总结,把握规律

有些学生认为化学知识点琐碎,毫无规律可言。事实则不然,虽然化学不存在放之四海皆准的规律,但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总结规律,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发现规律的体验会留下更深刻、更持久的印象。

6.大胆假设,勇于创新

在许多新信息新情境问题中,题目蕴含的物质变化,大多是我们是没有见过的,有些学生一碰到这样的题目就胆怯,不能静心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宏观、微观两个世界的认知和联系,进而用化学语言表达出来,了解其中蕴含的化学原理,就能逐渐提高在“宏、微、符”之间自由转换的能力。

掌握化学用语核心部分的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唯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把宏观的物质世界和微观的粒子世界通过符号联结起来,才能达到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理解化学科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10篇

一、小升初学生具有的数学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分析

1.记忆型.

这种数学学习习惯及思维方法是通过大量做题,对做过的题加以记忆,在数学考试中依照记忆进行解题.本质上是一种用记忆的机械方式取代思维的方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在升入初中后,初中数学知识一是内容多,二是难度大,难以有效记忆,具有这种数学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的学生往往出现成绩下滑,学习困难的现象.

2.模仿型.

这种数学学习习惯及思维方法是通过模仿例题及习题的方式,在考试解题中采用模仿类型题的方法.采用这种数学学习习惯的学生在思维上倾向于模仿性,在升入初中后,数学题型更加多样,学生难以进行针对性的模仿,数学学习效果不尽理想.

3.思维型.

这种数学学习习惯及思维方法是通过对题目加以思考,总结题目和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的联系,能够做一题,会一类题.采用这种数学思维,能够在数学考试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升入初中后,在数学学习上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既快速适应了初中数学的新特点,又能提高数学学习成绩.

由此可见,小学升初中后,数学知识内容增多,难度加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有相应的强化,才能做好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有效衔接.要开发学生数学思维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预习、听课、练习及复习等多方面给予指导.下面对这四个方面加以着重介绍.

二、小升初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开发途径

1.预习环节.

不管是小学数学还是初中数学,预习环节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通过预习,能够使学生对数学课的内容及方向有一个大体了解,从而强化听课效果.预习环节,要着重提高学生的数学课本阅读能力,通过阅读,明晰课程教学重点及难点.在课本阅读中,需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首先,进行粗读.粗读就是对数学教材章节内容的主要知识点加以了解,明确学习重点及难点;其次,进行细读.细读过程中,着重对概念、性质、公式、原理等加以仔细体会,思考数学知识当中的因果关联.

此外,在做好阅读的基础上,还要通过划、批、试、分的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划就是圈划重点概念及知识点;批就是将自己预习过程中的体会及无法理解的内容,批注于课本空白区域;试就是根据预习情况,简单进行相关的练习;分就是将自己已掌握的和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加以分类,提高听课的针对性.

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上,学生就可通过自行预习,把握方程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的关系,通过细读课本例题,掌握基本解题思路,在后期课堂学习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听课环节.

听课环节,也就是课堂学习环节,这一环节在数学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听课效率高的学生,往往数学学习效果就好,考试成绩也更为理想.在听课中,要摒弃一种错误观念:课上不听,课下恶补,这种观念及做法十分不可取,效果微乎其微.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以确立,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着力改善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为有效提高学生听课效率,教师要采用问题引导式或创设数学情境的方法,调动学生听课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讲课及听课中,注重师生间的互动,通过提出问题―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步骤,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数学实际应用能力.

作为学生来讲,在听课中要做到“三动一专”,即动脑、动口、动手,同时,专心听取教师对例题的剖析,总结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在听的过程中,要用“记”的方式加以强化,对一些教师补充的知识点及解题思路技巧进行记录,便于后期的复习.

例如,在一次函数的解题中,有时为了较为快速地求取答案,教师会提出一种较为便捷的解题方法――特殊值法.这种方法课本中涉及不多,学生在听课中可以及时记录,在碰到可以应用这一方法解答的函数题时,往往能够绕开复杂的推理,节约解题时间.

3.练习及复习环节.

练习是深化数学思维,提高解题能力的必要环节,这里所说的练习,包括课堂的实时练习,也包括了课后的作业练习.在课堂练习中,要注重解题技巧的运用,提高解题速度.在课后作业练习中,一方面教师通过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布置,在制定学生可承受的作业量的前提下,在作业布置中侧重对知识重点及难点进行巩固,提高作业的“含金量”;另一方面学生要重视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在保证作业完成真实度的基础上,养成先思考再解答的习惯,领会习题的考查意图,仔细审题,找准关键,避免出现无用计算的状况,提高作业解题的效率,在作业完成后还需加强检查,总结出错点.

在复习环节上,要养成当天功课当天复习的习惯,在复习方法上,先进行全局浏览,初步构建知识体系,再对相关内容加以梳理,强化理解,最后巩固整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复习的重点是学习中的薄弱环节.

三、小升初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总结

从前面的数学学习习惯培养途径中,我们也能够总结出初中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总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自学与求教相结合.

一方面学生要通过预习,提高自学能力,培养数学探究思维,另一方面又要及时获取教师与同学的帮助,实现自学和求教相结合.

2.思考与学习相融合.

初中数学学习中要勤于思考,对各项公式、法则、定理要搞清其内在关联,梳理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在学习及解题中灵活运用多种解题途径,不拘泥于传统机械的学习方法.

3.注重学以致用.

初中数学理论抽象性相比高中数学要弱,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寻找到较多的应用实例,因此,学生可以借助具体数学案例,将数学知识及思维与实际相验证,强化数学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

4.扩展知识结构.

课本虽是学会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但也并非是知识唯一来源.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可以广泛阅读与数学相关的课外读物,一是不断扩展自身的知识结构,二是通过课外资料阅读,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坚定数学攻坚决心.

5.强化练习及复习,及时总结.

第11篇

通过这些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

【关键词】有效;学案导学;学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2.421

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更是一个由诸多因素相互作用而成的多维运动系统。既有时间的轨迹,也有空间的维度,更要有时空之外的思维;既是教学预设、生成和延展的有机合成,又是教学课前、课中和课后的辩证统一;课堂教学也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培养多种能力的主渠道。优化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更是势在必行,下面就如何优化初中生物复习课的课堂教学谈谈我的几点思考。

一、有效备课

要求对教材有效利用,并“再度开发”教材是众多学者、专家心血的结晶,是经过精挑细选、反复洗练的。教师必须给予重视,充分利用教材,进行教学设计。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属于人的非智力因素,它对认知活动起着指导、调节和强化的作用,是学习过程利而有效进行的心理条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生物现象、认识现象本质及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过程中感到兴奋和激动,使之体会到学习生物知识的乐趣和成功的愉快。

三、积极诱导学生参与教学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双方必须共同参与、相互配合才能获得成功。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应该为“学”服务。学生只有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中,才能使课堂中的问题成为学生自身的问题,学生才会学得积极主动、生动活泼。正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任何知识、解决的任何问题,是他们自己获得的,所以就比通过其他途径得来的更彻底地属于他们自己。但是"一刀切"、"齐步走"等陈旧的教学组织形式,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少、慢、差、费的现象。

首先,应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学案导学”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学案即导学方案,是指教师在准备教案的同时,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目的,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导学法就是以学案、教案为载体,以教师为主导,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情感态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以"导学、诱思"为特点,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教学模式。

我们在实施学案导学的结构程序:第一、我们教师将学案精心编写好后,于上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并在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的预习。第二、上课时的方法指导,如要控制自己的预习时间,以提高效率;可以要求学生用红笔划出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带着学案上的问题看书,并标出自己尚存的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逐步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等等。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学生预习的反馈信息,以使上课的讲解更具针对性。第三、当堂训练讨论交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须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而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讲释疑时帮助学生解决。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四、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另外,教师还应对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提出的具有独创性的问题给予表扬,而比较幼稚的问题不应讥笑、挖苦,以保护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第五、收发学案布置作业收学生本节课学案,课下进行批阅。当能,在试行初期,由于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差,没有形成自学的习惯和掌握自学的方法,教师要带着学生一起看书,教授他们研读教材的方法。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之后,就可以借助“学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

这种“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善于挖掘素材,努力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帮助他们不断挑战自我,挑战极限,享受到探索问题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其次,注重学生思维的参与。课堂中学生的参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如讲述《生物的生活环境》一节时,笔者把一盆月季花放在讲台上,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要让月季花生活下去,需要同学们提供什么条件?反之呢?这说明了什么?如何把影响月季生活的因素进行分类?”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问题回答的也比较准确深刻;二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创造性。如,教学目标可由学生提出,使教学中的问题真正成为学生的问题;教学过程主要通过学生自学、讨论完成;实验先由学生设想、设计、操作,再由教师点评;各种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及其应用前景让学生畅所欲言等等。在整个教学中,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是教材或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自己主动努力获得的丰硕成果。

四、有效提问

1、有效提问要求问题保持大众性提问能引起大多数同学的思维共鸣,学生跃跃欲试,争先恐后要求回答,课堂气氛可立即活跃,提问要向全体学生发问,抽答面要广,这就必须要求所提问题必须具有大众性。提问之后要留有时间给学生思考,在适当的时候(如课堂气氛活跃时),可以适当增加提问的难度,但难度不可过高。教师可以相应到引导。

2、有效提问要求问题有一定的价值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材中找出标准答案的问题是常见的。有效提问要求教师尽可能多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问题提有所用,有学习价值。这些问题的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有效提问要求避免“满堂问”曾经的教学是“满堂灌”,新课程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于是“满堂灌”的现象少了,但我们的课堂又遭遇到了“满堂问”的尴尬。教师用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诸如“对不对”、“是不是”等低级问题充斥课堂,这种课堂气氛可能是活跃了,但学生收益不多,虽然在形式上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本质上没变,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淹没了教学重难点,挤占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也限制了学生思维。

五、加强学法指导

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习方法不够科学、有效。因此生物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习方法的指导应注重生物学科的特点,这是学法指导的核心。也就是说,学法指导应着重指导学生学会理解生物知识,学会解决生物问题,学会交流,学会阐发自己对生物现象的认识与理解。教师应通过观察调查、归纳总结学生学习生物知识中存在的问题,如学习懒散,不肯动脑;不会听课,事倍功半;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等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

(一)阅读指导

阅读是自学的基础,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它还有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阅读从时间上分课前、课中、课后阅读。课前阅读可以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课课中阅读帮助形成正确的概念、原理和规律;课后阅读温故而知新,梳理知识形成网络。只有当学生明确了阅读的意义,才能积极参与阅读并乐于阅读。在阅读时让学生做到眼、口、脑、手并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知识精加工的指导

复习时,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精加工是理解整理知识的过程,是去粗取精浓缩知识的过程,是去伪存真形成真知的过程。常见的方法有比较法、分类法、联系法、归纳法等。

1、比较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求同法和求异法是进行比较的两种重要手段。求同法即找出事物之间相同点。

2、联系法

每门学科都有其严密的知识体系,学科内部以及不同学科间都存在着联系。教学中应指导学生从横向、纵向两方面去挖掘相关知识的联系。生物体是一个互为联系的统一体,生物体各结构之间,结构与功能间、结构与环境之间都存在着联系。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从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四个水平寻找结构间的联系,体会结构与功能、结构与环境的统一性。

3、归纳法

归纳法是学生在占有学习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提纲挈领总结概括形成知识点或知识体系。归纳时思维方式可采用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归纳方法可采用符号纲要法和主题词法等。

4、记忆方法的指导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学习刚结束遗忘也就开始了,并且遗忘表现出“先快后慢”的规律。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及时复习,一章节一单元结束后再进行阶段性复习,与遗忘作斗争。

第12篇

关键词:机电英语;交互式微课;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7-0085-02

1前言

高职院校的公共外语课时不断被缩减,授课教师课时不足,面临转岗分流的压力。目前的许多专业英语课程是由专业教师兼任,尚未形成一支稳定的师资队伍。教学上过分依赖语法翻译法,普遍实行合班或大班授课形式,其教学效果不近人意。公共英语教师如果能和专业教师合作,共同承担起行业或专业英语教学任务,开展课堂创新改革,才能保证自身不被淘汰出局。以高职机电英语为例, 国内各大出版社发行的纸质教科书选材陈旧,赶不上时展需求,加上课文难度过大,篇幅过长,缺乏听说练习,对于基础薄弱的高职学生而言难以接受。教师用书及配套的多媒体资源极度缺乏,造成了公共外语教师难以接手专业英语教学的局面,制约了机电专业英语教学创新和改革。

随着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发展,交互式微课程应运而生。利用交互式机电英语微课件,通过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创新教学实践,开展混合式学习及课堂翻转教学,不但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了公共英语教学向行业或专业英语转型。

2基于交互式微课的混合式学习与翻转课堂

Adobe Captivate,Camtasia等软件可以用来制作符合SCORM (Shareable Content Object Reference Model)标准的交互式微课件。 SCORM的核心概念是“教材再用与共享”,其优势是课件可以透过统一的格式跨平台运行,还可以重复使用和追踪学习记录(百度百科,2016)。这种交互式微课课件可以到目前主流的学习平台,为混合式学习和翻转课堂创造了条件。

混合式学习顺应了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它是“一种将面授教学与基于技术媒介的教学相互结合而构成的学习环境” (赵国栋,2014)。 何克抗教授指出,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的学习方式的优势与网络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整体与个别化等各方面互相混合,表现为课堂教学与虚拟学习环境有机的结合。

翻转课堂是指一种以课堂面授教学为基础,利用多种技术工具来实现教学流程重组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习的主动权转移给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生能够更专注于基于项目的学习,从而对教学内容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何克抗,2004)

3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2013级机电一体化专业, 2013级电力专业, 2014级机电一体化专业, 2014级电力专业,2014级电气自动化,及2015级的中美合作机电一体化专业,除了中美合作班外,所有专业各2个班,每班人数在35-45之间。

2)使用材料

纸质教科书:自动化专业英语 (机械工业出版社), 电力英语(高等教育出版社),电力专业英语阅读与翻译(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专业英语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网络学习系统:机电英语微课程网;机电英语学习平台。

网址:

http://115.236.75.19:8082/wordpress/ (互联网)

http://10.10.0.110:8082/wordpress/ (校园网)

http://115.236.75.19:8080/moodle/ (互联网)

http://10.10.0.110:8080/moodle/ (互联网)

(无修改权限的教师账号:teacher 密码:Tj.12345)

3)研究过程

(1)交互式微课课件制作过程

首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及教学大纲制定学期授课计划;和专业教师合作,选取教学内容,以电力英语为例,按照发电原理,变电,输电,电机构造,电力设备检修,及操作安全等内容顺序,确定主题教学单元。

其次,通过公开出版物和互联网搜集符合学生认知程度的相关文本、图片及音、视频材料。

最后,对相关材料进行分类、选取、剪辑和加工,制作成符合SCORM标准格式的交互式微课件,并存放在服务器中;在机电英语微课程网中建立链接目录。网络平台和课件自动适应手机移动平台和电脑平台。

(2)交互式微课件在混合式学习,及翻转课堂中的运用

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按授课计划每周一定数量的交互式微课课件,要求学生登录系统,并在课前、课中、课后观看学习,最后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交互式微课件主要由四大模块组成:概念导入,授课视频,巩固测试,反馈总结;教师通过后台了解每个学生的访问次数,学习时间以及练习成绩;在课堂上,针对教学知识点及信息点和学生展开讨论与交流,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并与学生开展口语会话训练。

4)数据采集

通过网络平台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态度及学习效果,以下是网络问卷网址:

http://115.236.75.19/limesurvey/index.php/682534?lang=zh-Hans

http://115.236.75.19/limesurvey/index.php/682534?lang=zh-Hans http://115.236.75.19/limesurvey/index.php/439836?lang=zh-Hans

http://115.236.75.19/limesurvey/index.php/146566?lang=zh-Hans

13级机电一体化专业属于传统大班授课,作为对照班;14和15机电一体化专业采用交互式微课的混合式教学,作为实验班;14级的电气自动化及电力专业同样采用混合教学模式,正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

5) 数据分析

通过SPSS软件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的课堂学习满意度及课堂注意力等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4 研究结果

1)问卷结果描述

课程满意度调查:非常满意(5),比较满意(4),不知道(3)不大满意(2),非常不满意(1)。

学生对于基于交互式微课的混合学习模式的满意度显著高于传统大班授课模式,P

上课能否做到不玩手机及睡觉: 完全能(4) 基本能(3), 基本不能(3), 不能(1)。

实验班学生的上课时间利用率更高,学生注意力更为集中,很少有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或睡觉。P

2)其他调查及访谈结果描述

网络问卷结果表明超过95%实验班学生能适应这种混合式学习模式,能够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学生反映所学的内容更加贴近专业;语言基础较好的学生都能完成基础学习包和拓展学习包;语言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反映以前基础英语基本听不懂,但现在专业英语通过微课形式,能理解大部分内容,也能完成基本学习包的任务。在访谈中,学生普遍反映现在上课不好混了,不敢迟到和旷课;90%以上学生认可这种形成性评价方式,学生完成的每个学习任务都记录在学习平台上,最后汇总成为期末成绩。另外我们制作的机电英语微课件也得到了专业教师认可,并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有助于提高自身英语能力,部分动画和演示录像可用于专业教学。

5 讨论及建议

1)优点

教师在每节课中必须设计和布置多项学习任务,这就需要大量交互式微课件的支持。为此教师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但是当微课程数据库建设完成后,能极大减少教师备课、批改客观题作业的工作量,系统具备自动批改及成绩汇总功能,教师能抽出更多的时间来解答学生问题,师生交流的机会显著增多。

微课程资源库和网络教学平台为混合式学习及课堂翻转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学生也可以利用手机、平板等移动平台进行碎片化学习,这就拓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交互式微课具备一定的人机互动功能,能即时反馈学习结果,教师能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监控,形成性评价更容易操作,也更合理和科学。

动画演示和视频教学降低了以往抽象难懂的专业英语难度,增强了基础薄弱的高职学生学习自信心。

公共英语教师通过制作和运用微课程教学,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知识,同时网络课程平台也为其他的专业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英语创造了条件。

2)缺点

目前网络学习平台是基于开源免费的MOODLE系统开发的,其防作弊功能还不够完善,部分学生存在刷机现象,尽管作业及测试采用了随机排列选项,限制提交次数等措施,但仍然无法防止学生抄袭答案、登录代学现象。教师虽然在课堂上通过提问等形式能够发现作弊现象,但是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不可能对每个学生逐个进行检查和提问。

学生借助网络工具来理解专业文章,造成了部分学生过分依赖网络工具,例如:有道和百度翻译。他们遇到疑难问题不仔细深入思考,也不愿化时间背诵专业词汇。在翻译作业中出现大量的类同作业,甚至类同错误。

学生的登录及交互练习需要高性能服务器的支持。服务器的中央处理器不停的读取数据库并进行运算。如果遇到上百名学生同时登录,同时做在线学习,服务器CPU不堪重负,出现系统卡顿现象。

3)建议

建议学校允许新生带电脑进校园,尽早建立覆盖整个校园的无线网络。目前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资源有限,学生往往抢不到位置。由于微课件存在大量的音、视频资源,占用手机流量较大,学生不太愿意来访问。

在制作交互式微课件过程中,教师付出的工作量很大,尤其是起步阶段。为此教务处在计算工作量时,可适当提高课时系数。

6 结束语

交互式机电英语微课程系统为高职院校的外语教学转型打下了基础,它能消除机电专业英语教学的瓶颈。现在教学资源全部开源免费,真正做到了资源共享。在教学实践中,课题组成员将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更新和完善微课程资源库,推动机电英语教学的创新和改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