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担保公司风险分析

担保公司风险分析

时间:2023-09-15 17:32: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担保公司风险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担保公司风险分析

第1篇

关键词:担保公司;风险评估;模糊风险树

中图分类号:F2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15)23—0030—02

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长期受到资金少、融资难的困扰。在此背景下,我国的担保公司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逐渐成长起来,其标志就是1992年中国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的建立。担保公司的存在和发展为我国中小企业实现有效融资,从而抓住发展机遇,不断做大做强,为中小企业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担保公司在最近几年迅猛发展中呈现出不少问题,特别是实力弱、风险大等,阻碍了其长远的发展。

1担保公司运营中的风险

在担保公司的运行过程中,企业会面临内外两方面的风险,主要包括。

1.1内部风险

1.1.1资金风险。如果担保公司为了自身短期利益盲目提高代偿率,使其资本额低于代偿额的话,很可能出现资金链断裂,以至于破产。发展下去,中小企业的贷款将会被银行提前收回。资金的突然抽离将会引发系统性的资金风险。1.1.2经营对象风险。我国的担保公司将其主要经营对象定位于中小企业。这是因为,中小企业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很难从正规的大型金融机构获取贷款。它们缺乏正规的抵押物,没有强烈的信用观念,还款意识也相对淡薄。担保公司为其提供担保就意味着面临这更大的风险和考验。

1.2外部风险

1.2.1政策风险。为了进一步的刺激内需,国家大力支持担保公司的发展,帮助其组建公司,这在客观上也为担保公司的良好运行奠定了基础。然而,在国情和市场变化的情况下,这种政策可能会做出改革,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加上政府部门进行相关决策本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贯彻落实过程中还可能出现无法全面实施的问题,从而影响投资担保公司的发展。1.2.2法律制度风险。我国在担保行业的法律法规目前还处于创立阶段,缺乏有效的、系统的、权威的法律法规约束。相关监管部门还不完善,处于多头监管的情况,监管系统相对杂乱无序,影响了投资担保公司的正常运作。

2基于模糊风险树的担保公司风险评估———以M担保公司为例

2.1M担保公司简介

2009年M担保公司成立,最初注册资本1千万元人民币,2014年最后一次增资后注册资本达到15亿元人民币。当前,该公司的主营业务是为中小企业综合信用担保服务,在此基础上公司又拓展业务范围,实现了融资租赁、典当、股权投资、小额贷款、资产管理等其他金融业务。2014年,公司应收代偿款余额较大,①是由于公司营业收入的增长,例如2013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较2012年增长了97.49%;②是整体经济环境影响,2013年、2014年国民经济增速放缓,资金成本较高,中小企业违约率有所增加,公司担保代偿率有所提高,未来的经营中需要进一步提高防范风险和控制风险的水平。

2.2风险识别与风险树构建

通过调研和总结,得出M公司的内部风险主要包括战略风险、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外部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宏观环境风险和法律风险。其基础风险包含战略决策错误风险、战略执行风险、预算差错风险、资金流动性风险、业务集中风险、风险管理制度及内控系统不完善、人员缺失风险、道德风险、公司治理风险、声誉风险、银行无法提供充足资金风险、融资市场资金需求降低风险、受保客户违约风险、合作银行违约风险、经济下滑风险、产业内竞争风险、法律、政策的不利变动风险、合同风险、诉讼风险等19项风险。然后根据M担保公司风险结构,结合风险事件间的“或门”关系构建M担保公司风险树。

2.3确定隶属度

首先根据上述风险类别确定应赋予不同调查对象不同的权重,然后按照调查问卷进行统计结果,得到综合风险评分结果,以数值最大法确定风险的相应级别,集合Refaul等对评语级的假设和三角模糊数模型,可以得出19项基础风险的风险级别和对应的三角模糊函数。

2.险定量分析

经过确定隶属度函数,确定了所有19项基础风险的三角模糊函数,也大致确定了各基础风险的风险水平,现在按照基础风险水平确定中间风险和顶层风险的风险水平。以各风险事项的均值作为衡量风险大小的指标,可知中间风险排序如下:经营风险>宏观环境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战略风险。另外,风险事项对应的三角模糊函数上限与下限差代表了风险的模糊性,即风险的不确定性,从上述的计算结果也可以得出中间风险的不确定性排序,其排序结果如:法律风险>宏观环境风险>战略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信用风险>财务风险。为了得出M公司整体风险水平,根据上述的二级中间风险项计算一级中间风险项,及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水平,计算其结果如下:内部风险=(0.9145,0.9775,0.9953)外部风险=(0.8888,0.9685,0.9929)总体风险=(0.9905,0.9993,1.0000)上述计算结果显示投资担保内部风险的上下限与均值都高于外部风险,说明M公司的内部风险大于外部风险,但是内部风险的模糊性小于外部风险,即外部风险相对于内部风险更不容易把握,不确定因素更多。

3担保公司风险防范措施

通过分析发现,内部风险的可控且影响巨大,以及外部风险的不可控性,本研究的对策建议以内部风险为主,外部风险控制为辅,可以尝试采取以下措施。

3.1全面控制预算

担保公司应该加大对全面预算的管理与控制,制定规范的预算管理体制,并明确指出各部门应该承担的预算管理职责,授权批准程序要严格执行,协调好各项工作。具体来说,担保公司可以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部门,专项负责各项预算目标和政策的设定、实施和监管,最终实现公司的预算,保障公司资金安全。

3.2落实项目经理第一责任制

在担保公司中,项目经理往往处于业务的第一线,能够发现项目中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发展方向。项目经理第一责任制要明确规定项目经理对所调查信息的来源、准确性及系统性、全面性负有责任。同时,在进行受保后对客户进行跟踪调查中,要认真细心,发现可能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3.3进行有效的保后管理

担保业务并不会随着担保合同的生效而结束。这是担保公司履行担保职责的起点。担保公司应该建立完善、及时、系统的管理措施,跟踪管理相关客户,直到担保终止。融资担保公司面临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完全消失,只可能进行控制和减轻风险带来的损失。这就意味着,担保公司需要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债务追收和资产保全体制,必要时用来降低损失,防范风险。

3.4实施外部风险补偿机制

从外部来看,政府相关部门给与了担保公司一定的支持,用以促进资本市场化的发展。因此,政府相关部门更应该加大对担保公司的补偿力度,提供定额补助或者按担保公司的担保方式进行补偿。同时,也可以采取减免税收或者经营性补偿的方法对担保公司的风险准备金进行补充。总之,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该领域,从而保障其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亮.优化制度管理,激发自主管理对全面提升担保公司风险管理水平的意义[J].企业技术开发,2014,(19):99~100.

[2]李永清,任小强.融资性担保公司展业中的错位与矫正———基于东营市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调查[J].中国商贸,2013,(23):88~89.

[3]殷智鸢.担保公司风险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3,(3):120~121.

[4]马良.我国借贷市场中商业银行和担保公司的博弈分析[J].时代金融,2011,(33):93~94.

[5]曹宏杰.担保公司风险征兆因素侦测模型[J].经济研究导刊,2010,(29):100~101.

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措施

银行信贷风险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在银行的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实际收益结果与预期收益目标发生背离,有遭受资产损失的可能性。

一、商业银行存在的信贷风险分析――以A银行为例

(一)关联企业风险

多个关联企业同时在A行融资的风险,贷款资金实际被直接使用。案例:XX亨利轴承有限公司、XX华中轴承有限公司、XX英泰轴承有限公司。三户借款企业主为兄妹关系,2012年5月28日同一天取得A行授信,使用亨利达名下同一房产的多个楼层分别作为抵押物,共用一本土地证。贷款资金实际被亨利达集中使用。

(二)担保圈风险

企业主涉及担保圈,抵押物被查封、账户查封、法院诉讼等,被迫履行担保责任,代偿全部或部分债务,造成资金链紧张,影响正常经营。

(三)民间借贷风险

企业主涉及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无法归还贷款,导致逾期。今年A行新增逾期贷款中,因涉及民间借贷风险导致逾期的共有6户。

(四)担保公司担保风险

1. 担保公司整体运营情况

截至3月末,A行小企业贷款中担保公司类贷款余额为43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34%;今年1季度小企业担保公司类贷款新增逾期金额10280万元,占全部贷款新增逾期金额的53%。目前逾期余额为5080万元,占全部贷款逾期余额的13%。

2. 担保机构风险暴露案例

(1)丹阳市XX担保公司

A行存量在保客户22户,余额8876.6万元。2014年以来代偿金额超过1亿元,都通过扣减保证金代偿逾期贷款,担保机构自身基本已失去代偿能力。目前,A行面临担保权落空的风险。

(2)其他地区担保公司风险暴露

福建福州某担保公司因经营困难,在A行的2000万元保证金已全部代偿完毕,未进一步补充保证金,逾期贷款短期内无法代偿。

(3)担保机构管理的建议与意见:以我为主关注第一还款来源,不盲目信任担保公司担保;关注反担保措施,尤其为第三方担保的情况,防止资金挪用;关注担保机构代偿及回收情况,对于代偿较高的要重估其担保能力;按照银行文件要求,落实担保机构保证金缴纳;注意担保机构真实财务情况,防止资本金挪用(报国资委报表);落实担保机构逾期贷款回收,防止出现担保机构在A行贷款不良率连续三个月超过4%、按照制度需采取退出的情况。

(五)资金挪用风险

企业贷款用途不实,A行小企业贷款实际为关联企业其他用途集中挪用引发的实质风险。案例:B集团为当地规模企业,由于市场下行、投资房地产等因素导致企业濒临崩盘。A行共为B集团3户关联及与其资金往来的上下游客户3户提供贷款,其中一户为抵押类贷款,其余5户为XX信用担保公司担保贷款,反担保措施皆为B集团旗下公司法人保证,6户3000万贷款实际用款人皆为B集团,可能导致风险集中爆发。

(六)第三方抵押风险

第三方抵押存在的潜在风险主要有:

一是全部贷款被关联企业使用。企业为贷款主体,资金实际使用人为其关联企业,A行无法了解贷款实际使用企业经营情况、无法及时跟踪落实贷款资金回收情况。

二是部分资金被关联企业使用。借款企业与第三方企业之间存在不清晰的账务关系,应收应付账款复杂,互为债务债权人。一旦出现借款企业不能正常还款的情况,很难顺利处置第三方抵押物;某省内分行累计出现了12笔逾期贷款,其中有4笔均为第三方抵押的情况,累计金额1400万元。

(七)信息不对称风险

企业主未如实反映对外担保及他行贷款情况,导致分行对企业主实际偿债能力了解不足引发的实质风险。

某企业在A行部分支取贷款后,由于涉及对外担保,被并判决承担连带责任担保,在这期间,企业其他两家银行续贷均未通过,导致企业资金流紧张。同时,A行未能及时发现上述问题,仍给客户进行第二笔的贷款支用,最终由于他行抽贷,盲目扩张导致企业发生贷款逾期。事后,客户经理在网上查到了客户涉及法律诉讼的情况。如能在支用前及时发现,也许能避免。

(八)预判不足、心存侥幸

部分分支行对存量客户中的潜在风险客户心存侥幸,未能采取坚决的退出措施,甚至对个别已经列入退出计划的客户仍然予以续贷。对潜在风险客户被动应对,未能及早采取主动的风险化解或处置措施,甚至存在坐等逾期后进行法律诉讼的现象。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根据中国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14年年末,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额为842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25%,分别比上年增加了2505亿元、0.25%。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已连续13个季度上升,而且关注类贷款也比上年增加逾5000亿元,其中相当部分可能向次级及以下迁徙。这反映出中国银行业信用风险暴露处于近10年来的高峰期。与世界各国大型商业银行相较而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差距还很大,具体问题表述如下:

(一)各商业银行公司管理结构不够先进

我国商业银行的现代企业制度还在努力完善的过程中,各方面问题还很多,比如说在国内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银行,其所有权与经营权尚未分离,最终的风险承担并没有真正的落实到位,同时,其商业化水平还不高,还受到国家政策等多方面的影响。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沿袭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老套的管理体制,各方面都存在着问题,这也是不良资产的根本成因。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制不完善

风险管理是整个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环节,需要建立有效、完善、全面的风险管理机制。

第一是体制不够集中,各行各业、各地区都是分散管理,没有统一标准,导致准入退出冲突很多,因此给一体化经营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第二是决策机制不够完善,,无论是决策的专业化程度,还是决策程序对道德风险的约束力,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这也是造成不良贷款的重要原因。第三是对市场风险等各方面的风险的洞察能力以及注意力都不到位,不能及时察觉,并作出有效反应,同时风险管理不全面。

(三)风险管理理念的认识比较片面

在国际上来看,先进的银行都不会忽视风险控制,甚至他们会认为风险的控制与收益的创造是同样重要的事情,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2R” is the same coin。意思就是风险和收益是同样重要的,两者都不能被忽视。但是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人们似乎还没有这样先进的理念,与国外的银行之间在认识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平时的业务经营中,总是将业务经营与风险控制看做两个独立的个体,并且一味的追求效益、收入,而忘记风险控制。同时,授信产品的风险通常具有滞后性,风险不能被及时的发现,等到被发现时为时已晚,很多商业银行的失败教训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加强国有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很重要。

(四)风险管理分析技术不先进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都重视定性分析,忽视量化分析,定性分析固然重要,但是量化分析在风险识别、度量方面也有着不容小视的作用,这与国外的先进银行也有着很大的差距。

三、降低信贷风险的对策

(一)建设完善的社会信贷体系

1. 树立全民信用理念

良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信用和优秀的国民道德水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信用和高的道德水平,那么经济发展必然也不会很好。因此,我们要通过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来加强国民的信用理念。

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国家政府应该完善与金融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比如说合同法、经济法、民法、刑法等法律,对社会的信用行为做出明确的规定,对于失信行为要做出明确的处罚标准。这样就可以为信贷行为提供法律上的相关保障,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前信贷活动失信的机会成本过低的现状;同时,不仅仅需要完善上文所述的法律法规,还需要完善包括规范中介结构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这样也可以保证信贷活动的正常进行。

3. 大力建设信用服务体系

因为我国目前信贷信息分散,所以可以从行政方面采取措施,可以让政府出面制定相关管理信贷信息的方法,专门成立一个机构来登记、咨询并管理信贷信息,从税务、银行、工商等部门及时整理和收集借款人的金融机构往来活动、债权债务变动、民事刑事纠纷以及主要管理人员状况的数据和信息,这样就可以让银行得到更加全面、及时的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采取有效的措施。

(二)改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构

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中,应该减少信贷风险管理机构的层次,扩大信贷风险管理的范围,提高信贷风险管理的效率,强化管理信贷风险的权威性。应该给商业银行更多的权利,比如说在政策制定方面、决策制定方面等等。根据自身的情况,商业银行可以决定是否要设立信贷风险管理委员会,来进行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与控制。由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委员会监督信贷资产安全,统筹制定信贷风险的识别、报告程序与方法,全面控制信贷风险,对信贷风险进行持续监控,信贷风险管理委员会应该专门负责对全行信贷资产情况、整体信贷资产回收情况进行监督,对潜在的信贷风险进行评估,向银行董事会和投资者提供信贷风险报告,并建立起以风险为评价基础的绩效考核体系。

(三)进行信贷风险全面管理

第3篇

关键词:融资租赁;动因分析;路径选择;对策建议

文章编号:1003-4625(2011)06-0114-05 中图分类号:F832.49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融资租赁是当今国际上发展最为迅猛的新型服务产业之一,也是国际上仅次于银行贷款的第二大融资工具。我国融资租赁业的发展已经有三十年,但一直没能进入国民经济的主干地位。在国家大力推进加快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保险业的发展,建立完整的融资体系的大背景下,融资租赁业正成为新一轮中国经济发展热点但在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的河南省发展步伐却相当的缓慢,除了几家企业在维持小规模的一般性租赁经营业务之外,还没有一家专门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本土企业,这与河南省的经济发展情况极不相称。基于经济发展强势和融资租赁业的弱势所呈现的不协调性,探讨河南省融资租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外融资租赁业的发展历程

融资租赁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创新潮流,在短短的50多年时间里迅猛发展成为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融资方式。

(一)国际融资租赁业的产生与发展

1.美国是现代融资租赁的发源地。1952年美国成立了世界第一家融资租赁公司――美国租赁公司(现更名为美国国际咨询公司),开创了现代租赁的先河。从20世纪50年代起,融资租赁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租赁业务不断发展创新,租赁业对美国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租赁业务量在世界租赁业务总量中的比例最高,近年来,其租赁渗透率一直维持在30%以上,融资租赁市场处于较成熟阶段。

2.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租赁业发展国。日本的融资租赁业诞生于1963年,从“日本租赁株式会社”成立起。融资租赁在日本经历了两次大的发展:一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日本的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旺盛,融资租赁作为筹措设备的融资手段,适应了当时的经济发展需求,为日本20世纪80年代的高速增长奠定了基础。二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专门行业加人租赁业界,融资租赁的投融资双重职能被更多的企业看好,专业化租赁市场连续问世,租赁业以平均23%的年增长率增长,以银行为首,批发零售、制造业、运输、通讯、电力等各种企业都参与了租赁业。其繁荣发展一直持续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3.欧洲是世界上第三大租赁市场。1960年,英国的第一家租赁公司一英美合资的商业租赁公司正式成立,接着英国的很多金融机构也开始开办租赁业务;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成立了设备租赁协会,把那些经营租赁贸易的各类融资机构和商业附属机构都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完善的发展体系。法国于1961年从美国接触了设备租赁的概念,1962年成立了第一家租赁公司。在法国,中小企业一直面临自有资金不足和自筹资金能力降低的困难,设备投资需求却日益增长,所以这种以缓解中长期信贷困难的融资方式在法国国内得到了迅速发展。即使是20世纪80年代法国经济的萧条,也未能阻挡租赁业的蓬勃发展。目前其租赁渗透率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

4.亚洲其他国家的租赁业在20世纪80年代有了迅速的发展,韩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引进融资租赁的时间在20世纪70年代初,这时期是韩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期,投资需求旺盛。为了弥补国内资本的不足和引进外资,韩国开始对现代融资租赁业实施一系列鼓励政策和优惠措施,融资租赁业因此获得快速发展。韩国租赁业的发展为发展中国家利用融资租赁促进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中国融资租赁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融资租赁是在改革开放之初,作为我国引进外资的一种方式从市场经济国家引入的。1979年,中国国家信托投资公司率先将融资租赁方式推荐给民航总局,这标志着融资租赁业在我国开始了其独特的发展道路。中国金融租赁业的发展进程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基本同步发展,其发展可划分为五个阶段:

1.1980-1986年,初创阶段。在这一阶段,各家租赁公司陆续成立,先后领取金融牌照。由于尚处于探索阶段,金融租赁的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注册资本金很低,并且脱离主业,租赁资产比例偏低,为日后的经营埋下了极大的隐患。

2.1987-1996年,迅猛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新公司不断成立,存款余额和业务总量急剧扩张。总资产近140亿元人民币,但全部公司注册资本金总计只有6亿多元人民币,资本充足率普遍偏低。业务的急剧扩张忽略了政策环境因素,在法律、税收、监管和财会准则没有健全的情况下盲目发展,特别是1994年和1995年的两年时间又成立了5家金融租赁公司,全行业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3.1997-2000年,风险全面爆发。业务的急剧扩张导致资本充足率普遍偏低。另外,各公司短期拆借的资金占很大比重,存款的期限与租赁项目的周期严重脱节,造成资金管理的困难,金融租赁公司面临严重的经营危机。1997年后全行业陷入困境,广东国际租赁有限公司、海南国际租赁有限公司和武汉租赁公司由于严重的资不抵债相继倒闭,中国华阳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在2000年也宣布破产清算。

4.2001-2006年,制度建设基本完善。由于租赁的四大支柱――法律、会计准则、监管和税收的制度建设基本完善,使得各公司的各项经营活动有了依据,各公司的经营管理规范有序,我国的金融租赁行业不断成熟并开始走向规范。2002年下半年以后创新租赁业务不断涌现,各公司资本充足率达到新《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的要求,租赁资金回收率高,融资租赁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5.2007-2009年,融资租赁业振兴。在这一阶段,我国融资租赁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发展。2007年我国融资租赁业业务量和实现利、税分别比上年增长23.3%、55.6%和12.8%;2008年全国70家正式开展融资租赁业务的企业融资租赁业务总量达1550亿元;2009年我国各类融资租赁企业已有130多家,注册资本超过300亿元人民币,可承载的资产管理规模可达3000多亿元。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租赁委员会提出争取用三年的时间使中国融资租赁公司数量达到1000家,到2011年使我国的融资租赁业务额超过6000亿元人民币,融资租赁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超过12000亿元。

(三)河南省融资租赁业的发展状况

河南省是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部署,更加

凸显了河南独特的区位优势。2009年河南省全年生产总值19367.28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实现了GDP的连续增长,且增长速度高于同期全国水平。在中原六省的比较中,2009年河南省GDP总量居第二位,而租赁与商品服务固定资产投资却是倒数第二位,租赁业规模远远跟不上本土经济发展的步伐,在租赁渗透率和租赁贡献率上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河南省本土尚未有一家能够提供巨额融资租赁的金融租赁公司,与河南省发展区域金融产业以及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的规划的目标存在巨大偏差。这一方面在于市场对于租赁业的认识不足,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租赁业在河南省的发展存在巨大的障碍。2008年河南省21.2亿元的租赁和商品服务业的投资资金来源中,83%的资金来自企业的自有资金,本应是租赁业最大资金来源渠道的银行信贷只提供了3%的资金,而外资和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为零,这些都很好地说明了河南省融资租赁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与发达国家高达30%的租赁渗透率相比,我国的租赁渗透率只有3%-4%,河南省2008年的租赁渗透率只有0.88%,并且在2004-2008年间基本上是逐年下降,这与全国不断上升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按照全国的平均水平估算,如果河南省的租赁渗透率达到3%,这与2008年21.2亿元人民币的业务规模相比意味着河南省融资租赁业存在巨大的成长空间。同样,河南省租赁贡献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也存在巨大差距。2008年河南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的租赁贡献率分别为0.12%和0.42%,如果达到全国目前0.42%的平均水平,按照河南省“十一五”规划,2010年河南省的GDP总量超过十万亿元人民币,意味着租赁业有420亿元人民币的业务规模,融资租赁业发展的空间巨大。

三、成功经验借鉴及河南省融资租赁公司的模式设计

河南省融资租赁业的发展应该统筹规划,结合区域实际,借鉴先进经验,成立河南省融资租赁公司,实现河南省融资租赁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耦合效应。

(一)“浙租”和“上租”模式的扫描借鉴

1.“浙租”模式概述

浙江省华融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是先后经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主营融资租赁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注册资本5.16亿元人民币。该公司充分发挥融资租赁在促进投资、加速技术进步、涵养税源等方面的独特功能和优势,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金融租赁发展之路,得到地方政府、监管部门、业内同行的高度评价,被誉为“浙租模式”。华融租赁目前的主营业务为融资租赁业务,具体分为直租和售后回租两种模式,租赁物主要是机器设备。由于受进口、信用证、海关监管、税收等因素制约,售后回租模式的比重较大。依托中国华融在全国设置的30家办事处和2家营业部,华融租赁组建了全国性的营销网络。在公司组织结构方面,华融公司以《华融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章程》为基础,形成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独立运作、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引进独立董事,并在董事会下设战略、风险管理、薪酬与考核三个工作委员会,在公司内设项目审查、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财务审查三个专门委员会。发行人与控股股东在资产、人员、机构、财务和业务经营等方面相互独立。

2.上海模式概述

上海现代融资租赁公司的典型上海圆通融资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原上海金海岸租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圆通租赁公司),为原国家内贸局、国家信息产业部批准的国家级租赁试点及租赁电子商务试点单位,由一个全国最大的租赁中心市场和汽车、房产等多家专业租赁公司组成,并且创新性地建立了金海岸中国租赁网,网站具有自由交易、专业交易和交易三大系统,实现信息、分类检索、在线支付、连锁配送和信用评价等五大功能。圆通租赁的特色在于租赁模式的创新:

(1)东资西调的模式。圆通租赁公司通过整合资源,将西部一批负债率偏高,无法向银行融资,但又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未来现金流和经济效益好的优质企业(当地银行或担保公司愿意为其提供租金履约保函)与上海银行和制造厂商成功对接,实现了西部企业一西部银行一融资租赁公司一东部银行一东部制造商之间的超大价值链对接,实现了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三合一,达到多方共赢。

(2)中小企业按揭式租赁。在上海市政府的协调下,由财政局下属的担保公司为在上海注册的中小企业租赁提供85%―90%的低成本、政策性的担保协议。这是迄今为止国内中小企业免担保,免抵押,进入门槛最低(仅需要20%的保证金)融资的方式,也是政府、银行、企业联手,担保、金融、租赁联动的创新性租赁模式。

(3)理财租赁模式。圆通租赁公司根据上市公司、大型集团和金融企业盘活存量资产、加速现金流动、改善财务报表、均衡税收等理财的需求,利用融资租赁的售后回租等功能提供解决方案,把发达国家非常流行的理财租赁引进到国内。

(4)促销租赁模式。目前大型设备、交通工具一次性买断的交易需求将会越来越少,尤其是飞机、工程机械等大宗设备的融资租赁将成为营销革命的必然趋势。圆通租赁公司目前正与国内外部分大型设备制造商达成战略合作关系,搭建厂商租赁模式,致力于走制造厂商一租赁公司一承租企业多方合作,互惠共赢的发展道路。

(二)河南省融资租赁公司的模式设计

1.公司的发展模式设想

以河南市场为基本依托,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采取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成立河南省融资租赁公司。建议由河南省政府牵头,通过政府专项扶持基金形式注入资本,联合当地金融机构、制造厂商或各种类型的财务咨询、融资中介服务机构、外资和民间资本共同出资成立。采用独立机构的发展类型,这种类型的融资租赁公司不同于银行类金融租赁公司和厂商租赁公司,不附属于提供资金的银行,也不附属于提供设备的制造厂商和承租客户,是服务于银行、厂商和客户的独立负债、投资和资产管理的平台。

公司的目标定位:成立河南省融资租赁公司旨在服务河南省经济发展需要,立足本土,面向全国,为河南省中小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解决河南省大型设备制造商产品销售难问题,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改变制造企业产品营销模式,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河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转型。在业务发展初期以河南省中小企业作为主要的目标客户,解决传统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在业务拓展上,利用河南省制造业发达的优势,加强与当地设备制造厂商的合作,发展与生产厂商合作的租赁机制,并利用厂商已有的客户群和业务往来拓展融资租赁市场。

2.公司的组织架构

(1)成立“三会一层”的公司治理结构。在公司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下面,引进职业经理人,实现公司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设立风险控制委员会和项目审查委员会。风

险控制委员会负责对公司业务的运行和拓展以及日常管理事务进行风险评估和预警,及时出示各类风险控制意见,处理突发风险,维持公司的稳健运作。项目审查委员会对公司各种创新型业务进行设计和可行性分析,拓展公司的业务领域,把握公司的战略发展方向。通过经营班子,风险控制委员会和项目审查委员会的合作与互相制衡,保障公司各项业务的顺利进行。

(2)构建系统性的风险管理体系。首先,确定公司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一是将风险控制在与总体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二是实现公司内外部信息沟通的真实、可靠;三是确保法律法规的遵循;四是提高公司经营的效益及效率。其次,明确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设置风险控制委员会,专门对公司日常运作过程中的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保障公司的稳定运行。再次,对公司所可能面对的潜在风险进行分类,在风险控制委员会下面设立战略风险管理处、财务风险管理处、经营风险管理处三个部门,各司其职。最后,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流程,分为风险识别,风险预警、风险分析、风险反映四个环节,三个风险管理处在日常工作中要依据这四个流程,有效控制公司所存在的潜在风险,及时处理出现的风险。

3.公司的发展计划

第一步:以政府专项扶持资金为基础,联合河南省区域商业银行、大型制造厂商等机构共同出资成立。

第二步:在前期政府推动下打造出区域融资租赁特色,激发国内外投资者兴趣,拓宽股东结构,引进外资、民间资本、战略投资者。

第三步:进一步完善公司结构,拓展公司业务,加大河南省金融租赁公司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战略布局。做大做强,争取成为商务部的试点企业。

第四步:迈向资本市场融资,努力让企业成为符合上市企业的要求,通过在主板或者创业板上市,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补充企业资金。

四、河南省发展融资租赁业的对策建议

河南省发展融资租赁业,在宏观层次上要有一系列的政策扶持,构建良好的市场环境;在微观层面要有良好的运行模式,才能保障融资租赁业的健康发展。

(一)河南省融资租赁业的宏观环境营造

1.政府政策的支持。要推动融资租赁的发展,地区政府也应该出台相应的优惠措施和政策对其进行鼓励。一是税收优惠,通过减免税,使得承租企业从租赁方式中得到的好处大于通过贷款买设备的好处。二是融资优惠,包括低息贷款、政府融资。如果租赁对象为新技术、新设备,政府对租赁公司提供低息贷款;如果租赁公司的业务符合政府产业政策的要求,政府可提供一定比例的融资资金,减少融资租赁公司开展业务所需的资金。三是设立信用保险,即当承租人无法交付租金时,由政府开办的保险公司向租赁公司赔偿一定比例的租金,以分担风险和损失。四是价格补贴,政府对承租人进行补贴,以降低企业在租赁高科技设备时的费用。

2.建立行业自律组织。组建区域性的行业的自律组织融资租赁业协会,逐渐将政府的一些管理职能转移给租赁协会,发挥其行业协调和规范的作用,对融资租赁业进行间接监管,不仅可以对政府监管进行有效的补充,弥补政府监管失灵的部分,而且可以以其民间组织身份和行业引导者的角色,协调各租赁机构之间的关系,加强行业内部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限制机构之间的恶性竞争,统一行业规范运作。同时出台行业标准等文件,对租赁法律法规不足部分进行有效补充,减少行业内部的冲突和保障融资租赁企业的合法权益。

3.市场舆论的支持。要加大对融资租赁的宣传,引起社会对融资租赁业的关注,改变人们传统的“所有权”偏爱观念。一方面要针对企业扩大宣传,帮助企业更新观念,重视设备的使用权而非所有权;另一方面利用时机向政府有关部门介绍融资租赁在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取得政府有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为融资租赁业的发展扫除观念上的障碍和体制上的制约。

4.建立二手设备交易市场。融资租赁交易中的租赁后续市场充当着融资租赁最后“保险阀”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控制融资租赁企业的潜在风险,保障企业利益的实现。二手租赁设备市场的建立为租赁设备提供了合理合法的退出渠道,对于租赁双方都非常有益。有了二手租赁设备市场作为有效的退出渠道,就会有更多的企业敢于通过融资租赁来融资,有更多的资本也敢于投入到融资租赁交易当中来,二手租赁设备市场就会活跃,带动租赁业的发展,最终实现融资租赁业良性循环发展。

(二)融资租赁业发展的微观因子构建

1.企业业务的创新

融资租赁业务可以延伸到许多领域。从形式上看融资租赁业务有直接购买租赁、转租赁、售后回租赁、杠杠租赁、风险租赁等;从租赁标的看可以有生产设备、医疗设备、通信设备、运输设备、房地产等;从是否跨越国境看,有国内租赁、出口租赁和进口租赁。只有大力开拓这些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多元化创新业务,才能满足承租人复杂多样的市场需求,为融资租赁公司的业务经营注入活力。

2.企业风险的控制

融资租赁企业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公司的业务和公司内部的管理,要按照企业的现实运作情况,建立一套有效的外部和内部风险控制体系。

在企业的业务风险控制上面,第一,要全面建立租赁担保制度,重点是审查担保人的实力和资格,减少信用担保,增加抵押担保。第二,健全租赁业务程序,在租前与有关当事人配合进行严格的项目可行性论证,防范风险发生。在租后加强对承租人的监督,将违约风险降至最低程度。第三,建立科学的风险决策机制,明确风险责任人。第四,分散风险、建立出租人、承租人、供货商等当事人的利益共同体,互相关心、互相制约,改变以往租赁公司独自承担租赁风险的被动局面。另外,可以考虑建立租金保险制度,在承租人违约时由保险公司赔偿以减少损失。

在企业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的建设上,首先要建立约束有力、行为规范、业务精良的经营组织架构。健全“三会”制约的法人公司治理结构,公司需严格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确保公司决策科学、经营稳健、风险控制。租赁风险的控制首要的是业务人员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的控制。因此招聘人员最好是懂金融、精财务、明法律、守纪律的复合型人才,其次要建立完善的治理结构和科学的投资决策体系。公司项目投资应本着效率与安全并重的原则,严格按照申报一初评一复审一审批一归档的程序和审贷分离原则进行,并实行集体决策;为保证项目前期资料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前期工作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项目负责人承担;项目运行管理采取相对独立的项目经理负责制,以达到奖惩严明和便于监控的目的。

3.融资渠道的拓宽

(1)引导融资租赁公司发行金融租赁债券。通过引导融资租赁企业发行金融租赁债券,吸引保险、社保等各种市场机构的资金,解决租赁公司的中长期资金来源,支持民航、铁路、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地方财政和国有资本的投入。

(2)大力促进银租合作。银行要保证一个合理的信贷资产结构,保证资产的流动性,就不能过多地从事长期信贷业务;企业要追求股东回报和资产负债比率的合理性,避免设备的陈旧风险,同时又想要有一种在资产负债表表内不反映,表外披露的融资方式。因此采用银租合作模式,不仅银行扩大了投资渠道、改良了资产结构,承租企业也获得便利,让融资租赁业成为拉动银行和社会投资的重要渠道。

(3)政府引导,积极利用民间资本。在当前情况下,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由于企业条件不足、入市条件苛刻等因素难以获得,民间投资成为融资租赁企业的重要融资途径。普遍的做法是,国家出一部分资金另加一系列优惠政策f其中最有特点的政策就是投资抵免所得税),从而为融资租赁公司开辟一个新的资金来源渠道。

4.人才队伍的培养

融资租赁业作为一个涉及多行业、多学科的边缘性综合服务行业,需要知识和高能力的经营管理人才。河南省应当充分依托拥有相当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文优势,鼓励开设融资租赁专业,培育专业人才;同时加大在职培训和教育的力度,进行融资租赁高级管理人才的储备。一是在人才配置方面,要使人才的知识结构平衡,使专业水平适应业务发展需要;二是在人才选拔任用方面,要坚持任人唯贤的准则,实行竞争上岗,达到人尽其才;三是在人才的激励方面,创造有利于发挥个人潜质、潜能和潜力的环境,建立起一整套调动每个职工积极性的制度和措施。

参考文献:

[1]蒋振声,国外金融租赁业的成功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与经济,200t,(2).

[2]欧阳卫民,中国金融租赁业的现状与出路[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3]徐俞青,浅析我国融资租赁的发展前景问题和对策[J].经济师,2004,(1).

[4]屈延凯,金融租赁公司发展问题研究报告[R].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