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会计核算的主体

会计核算的主体

时间:2023-09-15 17:32: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核算的主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会计核算的主体

第1篇

【关键词】 政府会计; 会计核算; 国外政府; 比较

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要不断借鉴国际经验,全面推进行政与事业单位会计改革。”随着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对政府会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政府的会计核算是政府会计工作的核心环节,是对我国政府资金运动变化状况进行的客观反映。世界发达国家政府受新公共管理主义思潮的影响,并在21世纪伴随着IFAC、IMF、OECD等国际性组织的大力推动,政府会计核算已趋于成熟。因此,将我国政府会计核算与国外进行对比,探析我国会计核算的完善措施,对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乃至“十”后推进新一轮政治体制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政府会计核算与国外的对比

(一)我国政府会计核算模式与国外政府的对比

会计模式是对政府会计行为特征的全面表述与反映。我国政府的会计模式是建立在“预算会计”的基础上的,将“行政单位”作为一个会计主体,以总预算会计为主导,采取按照不同的层级上报“预算计划”及“预算执行情况”的方式,通过行政单位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等方面对会计主体进行核算,在核算过程中,一切以预算为标准,很少进行成本核算。我国政府的会计核算模式优点是减少了会计核算的复杂度,提高了会计核算的效率;缺点是使得政府会计核算与资金实际使用情况相互割裂,机械的预算不能够适应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的变化,同时也导致各行政分支单位过于注重中央预算内资金的争取,忽视资金的实际使用。

与我国政府“单一会计主体模式”相比,国外政府采取“复合会计主体模式”,将不同来源的资金及专项经费设置为各类“基金”,将不同来源的资金都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核算,自成一个核算系统,拥有一个独立的账户,将与“基金”使用过程中相关的“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科目进行有效的归集,从而为政府会计核算提供便利条件。例如:美国政府用于扶持科研项目的“科技基金”分为“中心基金、交叉学科基金、信贷基金、留本基金、基金”等子基金,每个基金都有专门的用途,并形成一套自动平衡账户的会计主体。国外政府以“基金”为基础的会计模式其优点是能够对每一笔资金的流向进行有效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其缺点是由于基金种类繁多,为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难度,同时各基金间的转账也较为繁琐,不利于对各项基金的科学统筹。

(二)我国政府会计规范与国外政府的对比

会计规范是会计核算中所要遵循的所有法律、法规、准则的集合。我国会计准则体现出静态性、政府性与制度性的特征。我国会计准则由国家财政部下属的“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会计准则由《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等条文组成。会计准则对必要性论述较多,可操作性不强。国外的会计规范体现出动态性、民间性、开放性的特征。例如:美国政府的会计规范由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决定,在每一项会计准则出台之前,先期广泛征求民意,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等机构取得沟通,对政府各项基金的会计计量及报告问题进行调研,从而将FASB的会计准则作为政府的会计准则。通常由联邦政府制定《政府单位会计与报告准则汇编》,由州政府对会计准则进行细化,出台相应的细则与释义,根据本地实际,州政府可以及时对细则进行调整。

(三)我国政府会计核算基础与国外政府的对比

会计基础是会计核算过程中收入与支出的确认标准。我国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中指出“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为基础”。采取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基础为会计确认工作带来了便利,使得会计只需确定实际收到或支付的现金,而不用考虑责权关系。但同时也为非现金交易的确认带来了困难,对未来现金流的确认极为不便,容易导致会计信息不客观、不真实、不全面,无法有效衡量政府财务的受委托责任。国外政府核算基础的主要特征是“权责发生制”,将收入与支出的确认建立在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前提下。例如:美国的《政府单位会计与报告准则汇编》,对会计确认过程中采取“权责发生制”进行了硬性规定,即:“除政府基金与可支用信托基金可以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进行确认收支外,其余所有的会计核算业务均采用权责发生制。”

(四)我国政府会计核算要素与国外政府的对比

会计核算要素是会计报表通常要包括的各个项目,是会计核算的基本组件。我国的政府会计核算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类,国外的政府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基金余额、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五项内容,从表面上看两者间的差异不大,我国的政府会计核算要素也较为符合国际惯例。但是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基金余额”与“净资产”上。其根源在于国外会计核算要素是采取“基金模式”,会计要素要对基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的展现,而我国的会计要素是基于“预算模式”,是对政府完成预算情况的阐述与说明,而忽视资金的使用。

二、国外政府会计核算对我国的启示

(一)构建“双轨制”会计主体核算模式

我国实施的以预算完成情况为标准的“单一会计核算模式”,拥有较多的弊病,其注重资金的争取,轻视资金的利用,导致会计核算不能够完整地反映出政府这一会计主体的资金流向。国外以基金为主体的“复合会计核算模式”拥有“中心基金、交叉学科基金、信贷基金、留本基金、基金”等繁冗的类别,也不能完全适合我国“精简机构”、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需要。因此应从“单一会计核算模式”与“复合会计核算模式”两者的优缺点出发,探索适合我国政府特色的“双轨制”会计主体核算模式。一方面,根据资金的不同流向实施“双轨制”核算。在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日常财务小额运转及经费开支过程中,保留以预算为主体的会计核算模式,继续通过行政单位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对会计主体进行核算。对于中央划拨的大额专项资金,则采取以基金为主的复合型会计核算方式,细化基金分类,对每笔款项的利用进行核算稽查,记录基金的资产、负债、剩余权益及其变动。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为了刺激内需实施的4万亿投资计划,将中央预算内资金下发到各级政府,作为某一领域的扶持资金。对于这种资金可采取以基金为主导的“复合会计核算模式”,保证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资金周期的长短来实施“双轨制”会计主体核算模式。从政府的资金流量信息出发,抓住政府整体及政府单位的核心业务,对周期长的资金流实施“复合会计核算模式”,对周期短的资金流实施“单一会计核算模式”。

(二)实现会计规范的“去行政化”

首先,应在未来的新规范出台前,广泛征求各级政府部门及民间的意见,建立健全咨询系统。探索将国家财政部的“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权力下放,在省级政府部门成立分支机构,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会计规范。其次,积极推进“第三方”注册会计师协会建设,赋予注册会计师协会更大的自,去除会计规范的“行政化”,使之能够与会计行业的变化相适应。再次,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对现有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等规范进一步进行细化,明确具体做法,使会计规范更具有可操作性。根据现实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及时对规范进行实时更新,使之能够满足新时期政府会计核算工作的需要。

(三)促进会计核算基础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转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财政透明手册》中指出:“政府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我国政府应积极借鉴OECD与IMF的相关经验,逐步在我国政府推行“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基础,增强现金流确认的便捷性,使会计信息更加准确、全面、合理,提高政府财务运行和绩效考核效率。首先,政府会计确认要引入权责发生制。政府相关财务事件发生后,应从权责关系出发,对财务事件进行实时记录和计量。在对资金流进行核算的同时,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使会计确认与政府绩效相结合,为进行全面成本评估提供依据。其次,要在政府预算中采用权责发生制。传统的“收付实现制”过于注重资金预算完成情况,而忽视资金的使用情况。因此,必须将权责发生制与预算相结合,在会计产品和服务的确认中,将现金流成本划分到不同的收益期,在政府预算中引入“资产—负债”理念,借鉴企业的“利润”确认的相关方法,将资金利用效率作为考核政府会计工作的重要指标,使核算的盈亏更加准确,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例如:我国海南省政府2010年选取海南省农业厅作为“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试点,使政府会计核算更有利于掌控财务资源、资金,合理安排预算,防范风险。通过对固定资产采取分期折旧的方法进行确认,截至2012年7月,海南省农业厅实现结余3 000万元,比2009年的“收付实现制”原账套增加了45%的结余,实现了财政资金的高效利用。海南省政府的做法在全国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四)全面设置会计核算要素

应借鉴国外的“基金模式”会计要素设置方面的经验,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对会计核算要素进行设置。首先,政府会计核算中应增加“社会效益”科目,以预算资金运动为对象,反映预算执行情况以及资金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社会管理效益,使会计核算更加贴近政府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这一职能,使会计核算单纯从资金流的角度转变为“价值流”。其次,要增加财政预算会计核算内容。摒弃传统的只进行财政收支预算的做法,将固定资产折旧与负债纳入核算要素中,建立政府固定资产折旧计算方法,提高国有资产的管理效能。拓展预算类账户,在传统的“一般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预算支出”的基础上,增添“基金收入”。为政府支出设置“预留科目”,实现动态化的设计,对政府采购行为进行记录,以应对未来不断增加的政府公共管理行为的需要。

总之,政府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核心环节,国外政府在会计核算模式、会计规范、会计核算基础、会计核算要素等方面都对我国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政府只有积极构建“双轨制”会计主体核算模式,实现会计规范的“去行政化”,促进会计核算基础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转变,全面设置会计核算要素,才能全面提高会计核算效能,更有效地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

【参考文献】

[1] 黄晓芝.政府会计财务报告发展探讨——兼论国外政府会计财务报告经验借鉴与应用[J].财会通讯,2011(1).

[2] 于国旺.国外关于政府会计改革的争论:综述与启示[J].财政监督,2011(14).

第2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会计集中核算 存在的问题 完善措施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为了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的管理和监督,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了构筑公共财政框架、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建立公开、高效、廉洁、务实的财政管理运行机制,全面开展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已势在必行。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是在“三不变”即:预算执行主体地位不变、资金使用权限和财务管理权限不变的前提下,是以统一核算为手段、集中资金为基础、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管理为目标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是财政支出管理的一项深层次的重大改革。 

1.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重要性 

1.1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工作效率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行政事业单位设报账员负责办理日常现金收支事务,会计业务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统一核算,会计核算中心选配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会计,并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严格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进行核算,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保证了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统一性。 

1.2加强会计监督,减少了单位财务支出中可能发生的违规违法行为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支出都必须经过会计核算中心的审核,不合规定票据不予受理,不合理开支不予报销;一定程度上减少部分单位在使用国家资金上的随意性,给贪污犯罪和挥霍浪费行为亮起了红灯。 

1.3强化预算管理,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能够全方位,全过程掌握和监督各单位每笔资金的活动情况,核算中心为预算的编制提供了准确的信息和基础的资料,也促使单位严格执行预算,保证其支出的有序性、计划性,从根本上杜绝在预算执行中的克扣、截留、挪用等现象。 

2.目前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2.1核算单位的财务管理和内部监督弱化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财务管理保留在原单位,而会计核算工作由会计核算中心完成,这使得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脱节,不利于财务工作的有效进行,加上很多核算单位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等同起来,导致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弱化。另外,由于核算单位内部的会计与出纳牵制机制消失,报账员实际上履行了会计出纳双重职责,造成了财务内部监督工作的“空档”和“缺位”,影响了单位经济业务活动健康有序进行。 

2.2 会计责任主体不明确 

我国《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会计集中核算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单位的核算权和会计监督权,也相应地改变了会计责任主体资格。由于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增加了“中间人”——会计核算中心,会计核算中心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可能就一些会计责任问题出现真空,使得资料提供、具体问询、责任认定难度加大。 

2.3 制度不健全,缺乏可行的、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 

在会计集中核算实践中,现行行政事业单位开支标准与具体繁杂的实际支出有较大差距,常常会遇到合理不合法或合法不合理的报销事项。 

2.4控制和监督职能弱化 

首先,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移至会计核算中心,而财产物资仍由原单位进行管理,这种资产管理与会计核算相分离的情况,导致核算单位资产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分离,失去了实地实时监督的优势。其次,单位报账时,会计核算中心往往只注重票据是否合规、审批手续是否齐全,而对票据内容的真实性无法判断,一些单位为了使一些不合规的支出合法化,可能采取巧立名目、弄虚作假的手法进行报销。如何控制好既坚持规章制度,以达到节约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又实事求是地处理好实际开支的报销问题,以保证行政事业单位正常业务活动的开展,这是对核算中心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的严峻考验。

3.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措施 

3.1 加强核算单位财务管理,强化财会队伍建设 

首先,核算单位与会计核算中心要切实加强横向交流联系,建立互补、互促、互动的分工协作机制,切实解决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脱节的问题。其次,完善核算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第三,加强报账员的管理和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加强国家各项财政法规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使其充分发挥会计集中核算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3.2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范支出审批程序。 

由于现行的资金支出标准缺乏可行性,执行起来较困难,所以建议有关部门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查研究,尽快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经费支出标准及福利补贴制度,逐步规范单位各类分配支出标准,使会计集中核算有法可依,保障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规范运行。同时,建立会计核算制度。一是按照会计主体不变的原则,分户建账,集中核算;二是严格按账务处理流程操作;三是及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主体单位负责人签字盖章后,再对外提供;四是分单位建立会计档案并妥善保管。再次,严格凭证审核制度和实行财务会签制度。 

3.3 增强责任意识,明确责任主体 

会计集中核算,并没有改变核算单位的经济体制与经济地位,且会计原始资料来源未变,会计核算基础未变,资金使用权和财产所有权未变。因此,核算单位负责人理应是单位的会计责任主体,如果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掺进了杂质,出现了问题,按照《会计法》的规定,会计核算中心相关责任人员也理应承担一定的责任。 

3.4 加强内部控制与监督 

第3篇

关键词:企业会计核算;问题;改善措施

在企业管理中,会计核算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处理记录,对企业资金和经济活动进行价值核算与全方位的反应,对资产盘算、财产安全等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竞争越来与激烈的情况下,企业只有通过财务管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维护财产安全才能提高核心竞争力,而这一切都需要依靠会计核算去完成。会计核算作为一种企业各项生产与经营活动的反应,通过它即可以提高企业资金管理效率也可以了解各项经营活动的成果,为经营决策的制定提供可靠的参照资料。

一、企业会计核算及其作用

现代意义上企业会计核算不仅是企业经济活动的事后反应,也是企业会计工作记账、算账和报账的总称,是企业会计工作的基础。会计核算按照《会计法》和相关规章制度来进行核算,如债权债务计算、款项和有价证券收付、基金增减及经费收支、财务收发及使用、财务成果计算及处理,其他会计核算事项等。因而,会计核算是企业管理者进行及时查漏补缺和实现企业不断发展的主要依据之一,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有着重要作用,具体如下。

第一,通过会计核算能够及时发现财务问题,提高财务管理质量和水平。企业通过财务核算可以把及时整理会计凭证,以及一些分散及零碎的会计资料,然后分类、汇总,以期实现对各项经营活动的财务状况进行监督与反映,与此同时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维护企业持续发展。

第二,加强会计核算工作利于帮助企业建立内部核算责任体系。企业内部会计责任体系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经营者责任,即企业经营者对财务活动的负有主要责任,要求其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使财务人员能够依法行事;财务部门负责人负有相关责任,即有领导、监督和管理会计核算工作的责任;财务人员负有直接责任,即财务人员是会计核算的直接参与者,他们行为是否规范直接影响着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性,并与自身的会计核算能力高度有着密切关系。

第三,利于抱枕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完整,推进廉政工作的开展。关于企业内部的廉政建设,紧靠财务人员的自觉性远远不够,需要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和工作机制并彻底落实,以防治“弄虚作假”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财务信息真实、准确,提高企业资金运作的透明性和公开性。

二、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企业而言,会计核算是企业会计管理的核心内容,在企业运营中主要起到两个方面作用。一是真实、完整、及时记录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二是客观、公允地反应经营活动的信息。企业通过会计核算不仅可以了解内部的财务情况和各项活动的运营成果,也可为其今后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为此,会计核算在企业经营中有着重要作用。随着企业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现行的会计核算中的问题日益突出,制约着企业发展和会计核算体系的完善,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会计核算主体界限不明确

对于一些中小企业,项目投资者往往也是经营者,以致企业财产和个人财产无法明确分开,核算主体界限不明确,账目混乱,使得会计核算工作无法正常进行。这种企业产权和个人产权不清不明现象在中小企业中尤其明显,当企业项目活动的投资者是经营者时,企业成了经营主体的“活期存款”,随时都可以从账目中支取资金,且理由不明,难免为会计核算带来麻烦。

(二)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在我国,不少企业基于成本考虑不设会计机构,即使设置了,机构也非常简单,层次不清、分工不明,硬件设备跟不上,以致工作环境环境非常不好、办公条件差,浪费、重复核算等问题日渐严重。除了会计机构设置不善,从业人员任用上也存在问题,尤其一些中小企业此问题表现地尤其明显。如,用人唯亲,用兼职人员担任会计核算职责,这些兼职人员通常一人兼职数个单位,定期到企业做账,无法保证会计核算的及时性和时效性。

对于一些大中型企业而言,即使具有足够的能力去吸收优秀的会计人员,但是由于受到某些因素制约,机构层次不清、从业人员职责不明、核算行为不规范等行为仍然存在。

(三)账目建设不规范

一些企业在实际经营中不设账,以票代账,即使设有账目,账目也较为混乱。另外,还有不少民营企业设有两套或多套账目,会计核算科目设置不规范,无视会计核算规范和会计准则,以致影响了会计核算的规范性。

(四)会计核算失真

一些会计从业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时,由于受到利益驱使或受限于相关利益人权威,往往违规操作,虚列成本,隐瞒利润等,导致财务信息失真,不能切实发挥会计核算的监督职能,为企业发展埋下严重隐患。

(五)会计管理内部制度不全

企业内部与会计核算相关的制度有稽核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正常情况下,一个发展成熟的企业都要具备这些制度,并在日常管理中严格落实,但是实际工作中却做不到这样。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制度与体系不仅“残缺不全”,仅有的几项制度也得不到彻底地贯彻落实。之所以造成这样的问题,关键在于企业负责人对此认识不足,执行力度不够。

(六)财务人员素质不高

大型企业由于具有足够的能力吸收优秀的财务人员,与之相比,中小企业则没有那样的人才吸引能力,所以会计核算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学历低,专业资质低,而企业又不能为其提供良好的培训与学习环境,以致相关从业人员的个人发展不能满足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且满足不了企业长久、持续发展的要求。加之,会计核算涉及经济这一敏感话题,管理人员用人唯亲,根本保证不了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成果。

三、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完善措施

(一)明确界定产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企业是否具有市场法人资格,通常由企业的产权决定,企业能否成为市场主体在于企业产权界定是否清晰,为此,只有企业产权明晰才能成为市场主体。为此,无论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都要明确企业产权和负责人产权之间的界限,不可任由负责人不明理由地随意支取企业资金,也不可操纵利润等,这些都要依靠完善的会计核算法律法规来进行约束和指导。目前,我国已经重现修订了《会计法》,企业应根据新修订的《会计法》内容制定与企业相适应的实施细则,使其成为会计人员在工作中的行为准则,利用法律的权威性规范企业产权和会计核算行为,消除产权不清、会计秩序混乱等,使会计核算工作顺利开展。

(二)加强会计核算责任体系建设

在企业会计核算行为中涉及的责任人有企业负责人、财务部门负责人和财务人员,每一位责任人都要根据职务、权限的不同等负有相应的责任,构建一套健全的企业会计核算责任体系,赋予会计核算中的每一参与人员一定责任,让其在责任制驱使下认真完成自身所肩负的任务。与此同时,建立企业会计核算责任制度不仅利于责任明确,也利于相关问题的责任追究,一旦发现问题能够立即揪出与此相关的责任人,追求其经济责任或法律责任。

(三)规范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

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会计机构设置,二是从业人员配置,三是会计资料管理。在会计机构设置方面,无论企业规范大小都要设置会计机构,并确保组织层次清晰、分工明确。同时加强办公环境建设,如办公设备、应用软件等配套设施建设,为会计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在从业人员配置方面,在企业条件允许情况下要平庸专业强、素质高的会计人员,定期组织培训工作,促进会计人员自我素质的提高。另外,禁止“用人唯亲”,搞“家族经营”并不利于企业快速发展,尽管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安全性有了保障,但是不利于激发企业内部潜在生产力。

另外,只有真实、完整的企业会计信息才能客观、公允地反应企业资金运作过程、经营成果。为此,必须加强会计信息这一基础工作建设,做好会计基本信息的档案管理工作,保证财务信息完整的同时也可以提高会计核算水平。企业的会计档案主要是记录企业经济业务中重要历史资料,应该给予重视,企业应该依照相关规定整理、装订及保管会计档案;当企业的会计档案保管到期之后就应该依照规定程序来填制销毁表,同时建立销毁会计清册,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之后,再依照相关要求进行销毁。

(四)完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切实发挥监督作用

现代企业发展中,其要按照相关法规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提高内部机制在财务信息、资产和经营活动等方面的控制力度,切实发挥会计核算监督职能,进而强化企业会计核算在企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另外,还可借用外部监督管理工具促进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标准化,完善会计账簿管理体系,一旦发现不合理或不规范行为都要及时处理,纠正不规范、不法行为。

四、结语

鉴于会计核算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研究分析当前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措施,对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效果和水平,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现实的意义和价值。除了文中提到的完善措施,还要加强从业人员素质建设,为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冬敏. 论当前时期下企业会计核算问题的对策[J]. 东方企业文化. 2012(03).

[2]黎寿石. 会计核算既要遵守规章制度,也要研究核算方法[J]. 中国证券期货. 2012(01).

[3]俞娜. 试论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作用[J]. China’s Foreign Trade. 2011(16).

[4]于桂鑫. 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1(14).

[5]李文玲. 试论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2010(17).

第4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一、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重要意义

1、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工作效率

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有效地解决了单位各自为政资金封闭运行的弊端,会计信息在阳光下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公开透明,有效地杜绝了造假、欺诈、瞒报等腐败现象,会计核算中心严格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进行核算,保证了国家财经政策和财经纪律的执行和落实,也有效地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保证了会计核算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统一性和真实性。会计信息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大大增强。

2、加强会计监督,减少了单位财务支出中可能发生的违规违法行为

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筑起了一道堤坝,通过严格审核的有效手段,使单位不合理的开支不符合规定的票据严格按照国家政策执行,维护了国家财经政策和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资金使用的随意性,给挥霍浪费和贪污犯罪亮起了红灯。会计监督的加强,让财务支出中的违规违法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

3、强化预算管理,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各单位每笔资金的运行情况,使财政资金的运行情况得到了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核算中心为财政预算的编制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信息和基础性的资料,也促使各单位严格执行财政预算,保证了支出的计划性和有序性,有效地杜绝了预算执行中的截留、挪用和克扣现象的发生,从而强化了预算管理,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目前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存在的问题

1、核算单位的财务管理和内部监督弱化

集中核算制度的实行,造成了这样一种现象,原单位保留了财务管理的职权,而会计核算工作在会计核算中心进行,这就使得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相分离,不能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些核算单位错误地将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等同起来,混淆了二者的职责权限,使得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严重弱化。

2、会计责任主体不明确

《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单位的核算权和会计监督权,也相应地改变了会计责任主体资格。由于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增加了“中间人”――会计核算中心,会计核算中心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可能会就一些会计责任问题出现真空和错乱,使得资料提供、具体问询、责任认定难度加大。这是一个值得重视和应该加以解决的问题。

3、制度不健全,缺乏可行的、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

在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大量实践中,往往出现现行行政事业单位名目繁多的实际支出和具体开支标准之间的较大差距,合法而不合理,合理而不合法的报销事项究竟何去何从,难以定论。制定一个统一的可行的标准,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4、控制和监督职能弱化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在会计核算中心进行,而财产财务仍在原单位进行管理,这样的二元运行机制,导致会计核算与资产管理相脱节相分离,使得实地实时的监督而不可能,这就使财会工作控制和监督职能在某种程度上弱化。另一方面,核算单位在报账时,会计核算中心只能从票据是否合法合规,审批手续是否完备方面进行审查,而对票据内容的真实性无从判断,一些单位为使一些不合理的支出合法化,就极有可能巧立名目弄虚作假。要杜绝这种现象,就要采取多方面的有效措施。

三、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措施

1、加强核算单位财务管理,强化财会队伍建设

切实解决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相脱节的问题,就要加强核算单位与会计核算中心的横向交流联系,建立责任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建立互促互动互补的分工合作工作机制。第二,要完善核算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提高单位内部会计的职业道德水平、业务水平,强化其责任心和使命感。第三,加强报账员的管理和培训工作,提高政策水平、法律法规水平、职业道德水平、业务水平,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2、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范支出审批程序

现行的资金支出标准缺乏规范性和可行性,可操作性不强。有关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经费支出标准,使会计集中核算有据可依,保证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规范运行。另外,建立具体可行的会计核算制度。一是在会计主题不变的原则下,实行分户建账集中核算;二是严格按照账务处理流程操作,杜绝随意性;三是及时准确地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责任主体单位负责人签字后再对外;四是分门别类建立会计档案;五是严格执行财务会签制度和凭证审核制度。

3、加强内部控制与监督

会计集中核算要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不断强化核算中心的管理监督职能。核算中心的职能要改变重核算,轻监督,轻管理的倾向,应向预算执行约束、支付的直接监督、承担国库委托的单一账户、对国库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的核算管理等综合职能方向上转变。其次,建立健全核算中心内部监督和外部审计监督等监督制约机制。核算中心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发挥会计集中核算的监督与服务职能;成立内审部门加强监督,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并引入财政资金效绩审计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第5篇

    (一)受行政处罚企业中存在的会计核算基础性缺陷

    可靠性是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所在。财务报告是会计核算的最终成果体现,故以财务报告是否符合会计准则规定的质量要求为起点,逆向考察某会计主体是否存在会计核算基础性缺陷,是较便利的切入点。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委员会在2007年、2008年各查处20起违法案件,其中有10起直接显示会计主体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原则,具体表现为不按规定进行票据结算、往来款项科目混乱、随意进行账务调整等。

    (二)限期整改案例中存在的会计核算基础性缺陷

    上述受行政处罚的案件,需要会计基础性缺陷和当事人不良动机两大因素并存才会发生。如果会计基础性缺陷客因已经存在,但不同时存在不良动机的当事人,或存在不良动机的当事人,但因尚未被随意滥用,此时中国证监会只需发出“限期整改通知”。如中国证监会深圳监管局于2008年10月8日至10月30日对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现场检查,并于2009年1月5日下发了《关于要求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限期整改的通知》。该上市公司会计核算基础性缺陷表现如表所示。

    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会计核算基础性缺陷

    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在业务处理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会计核算基础性缺陷在其他企业也普遍存在。这说明我国会计核算基础的现实状况并不乐观。

    二、会计核算基础性缺陷对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会计制度重大交替背景下的会计年度,往往也是某些会计人员容易背离诚信、违法乱纪的会计年度。传统的会计信息失真,主要表现为“舞弊性信息失真”(做假账)或“操作性会计信息失真”(因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低或工作责任心不强而发生)。从目前来看,“舞弊性信息失真”更多以“选择性会计信息失真”的变形方式呈现。“操作性会计信息失真”也附加了有专业胜任能力的人士在业务素质低、工作责任心不强的会计人员背后的操纵,使主观不良意图蒙上保护层,变形为“复合性会计信息失真”。从会计基础性缺陷的潜在危害看,变形后的两种会计信息失真更值得警惕。

    “操作性会计信息失真”和“复合性会计信息失真”的共同点,是在会计制度、准则提供多种会计政策选择空间时,任意地选择了不恰当的会计政策,选择后并不遵守该会计政策的规定,反而与其他政策同时使用,更有甚者,不用规定的选择而“自造规则”。变形后的会计舞弊行为,由于“以明隐暗”贯穿于会计核算,从财务报告当期和近期表象观察,不易被发现。它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表现为“慢性杀伤力”。

    三、完善会计核算基础性缺陷的对策

    (一)确立财务会计的基础地位

    伴随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会计人才需求结构正在逐渐发生变化。但是,将会计同现代管理技术结合,通过经济信息与会计信息相联系的加工、改制,延伸为企业内部经济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是需要建立在以定期提供财务报表为主要手段、以为企业外部与企业有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的社会集团服务为目的,按照会计核算原则准确地记账、算账、报账为职责的财务会计基础之上的。

    当前,我国正在建立健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目标定位于会计标准国际趋同,它对会计核算实务提出的要求更高、难度也更大。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仍然应把会计队伍建设的基点放在财务会计方面,以纠正会计核算基础性缺陷为切入口,提升财会队伍素质和会计核算质量,为未来工作重点转向管理会计创造条件。

    (二)设置和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架构

    会计核算基础地位不被削弱的根本,是会计人员结构优化和合理配置。为此,笔者建议: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已经将总会计师一职改为财务总监、不便做变动的情况下,可以试点对超大规模上市公司增派总会计师,即实行“财务总监、总会计师双岗委派制”,总会计师隶属于经营班子序列、财务总监隶属于监事会序列(也可设监事会副主席兼任财务总监一职)。与此同时,对一般规模上市公司实行“财务总监、财务经理(有的称为计财部长)双岗委派制”,财务总监目前地位、职责均不变,但随同下派的财务经理,应将部门日常工作重心放在会计核算方面。

    鉴于会计核算基础性缺陷既与完成外部财务报告压力增大,也与内部实施管理会计职能相关,为此,笔者建议:在一些迅速扩张或已经扩张成超大规模的公司,可参照某些发达国家现代大型企业以财务副总经理为最高层管理人员,之下设会计部长、财务部长各一名,分管会计记录和财务管理工作的财务管理模式,试点建立类似“财务副总经理领导下的会计部长、财务部长负责制”的组织架构。财务副总经理对公司获取和有效使用资金的活动负总责。会计部长管理会计部,承担财务和经济信息的记录和报告,根据经济事项发生原因记录会计主体的资产、负债的增减,对登记过的数值进行必要的计算和加工,并将其结果传达给会计信息使用者;财务部长负责发行公司证券和筹措银行贷款、管理现金和流动资金、制定信用和收款政策、从事证券投资以及安排股利发放等工作。

    无需或不能做上述制度性改进时,则可在集团或控股公司总部财务部(或计财部)名下设立“会计辅导员”岗位,选用专业技术能力较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会计人员担任该职,巡视下属子公司,帮助子公司提高会计核算技能。

第6篇

一、税收会计核算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税收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不明确

按照我国现行对会计体系的分类方法,把会计分为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两类。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是预算会计体系的组成部分;另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并非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税收会计与预算会计是并列的关系。对于这一问题,国家有关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中没有明确说明,甚至在1997年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中出台的一系列预算会计准则和制度中也只字未提税收会计,给人的感觉似乎税收会计不属于预算会计。因此,从上个世纪后期开始,税收会计总是独立于预算会计之外,其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始终不明确。正是这种模糊定位使对税收会计的研究无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制约了税收会计的进一步发展。

(二)税收会计核算功能趋于统计化

从现行税收会计核算科目设置和核算内容来看。历次税收会计核算改革或会计报表的调整,都是根据税收政策的变化而变化,核算内容越改越复杂。核算指标和核算体系越来越庞大,也使得税收会计核算的信息化举步维艰。目前,全国尚没有一套成熟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其原因就在于对税收会计核算功能的定位不准,从目前的核算功能看,很多是属于统计范畴的,会计与统计不分,所需的统计指标用会计核算的方式反映和获取,势必加大会计核算难度,也不利于税收会计职能的发挥。

(三)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过于复杂

1、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税收会计设置了上解单位、混合业务单位、双重业务单位和入库单位四种不同的会计核算单位,四种核算单位核算范围不尽相同,除了入库单位完整地反映了税收资金运动的整个过程之外,其他三种核算单位只是部分反映了税收资金的运动过程。这种多层次的会计核算单位的设置,虽然与税收征管机构的设置比较接近,但从会计核算体系上看并不科学,造成了对同一核算对象多次重复核算问题。

2、会计核算科目设置较多、较繁。由于税收工作的特殊性,经常要求税收会计对同一个数据从不同角度进行反映,以满足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不同管理需要,使得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设置非常复杂。主要是明细科目层次多。例如,反映“欠缴税金”的科目,既要按纳税户设置明细,以满足分户管理的需要,又要按税种设置明细,以满足分税种管理的需要,有的还要按征收单位或征收人员设置,以满足考核各单位或各征收人员的工作质量的需要。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这种复杂性在其他专业会计中较为少见。

3、会计核算凭证的取得缺乏客观性。税收会计核算的主要凭证――税票,既是完税证明,又是预算收入凭证,还是统计核算凭证;同样一份税票,它的不同联次具有不同的作用,有的是在途税金核算凭证,有的是入库税金核算凭证。几乎所有的税收会计核算凭证均由税务机关统一制定、统一印制,绝大部分凭证由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统一制定并集中印制,少部分由地(市)、县级税务机关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规定的格式自行印制,这种主要核算凭证由一个部门制定和印制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会计核算客观性的条件。

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基本思路

1、在核算内容上,应主要从进行税收收入的核算,逐步过渡到对税收成本收益的核算。应对税收会计进行重新定义,确立新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改革核算内容,明确划分范围。在对税收收入的核算上,立足于宏观税收收入的核算,注重分征收单位和税种来源的核算,取消分户核算,进一步减轻税收会计的核算压力。在支出核算上,确立一个基本核算单位,支出项目分别从人员经费、征收费用两方面进行核算。

第7篇

除了各类经营主体和会计核算单位外,《会计法》规定“各级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但现实经济工作中,由于对会计资料的依存度不同,各部门对会计资料的监督检查等会计管理工作有如九龙治水而弱化。中央作出的营改增部署将会彻底改变这种现状。一是营改增试点的实施,无论是地方主体税种还是地方财政收支都将发生重大改变。这种变化将会增强各试点地区和部门对会计资料和会计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二是营改增试点单位的计税方式、计税依据以及抵扣政策的衔接,税收优惠政策的过渡等等,与国家税收及税务部门管理利害攸关。税务部门由此大大地增强了法定的会计管理工作。三是营改增下一步将扩大至建筑施工房地产、金融保险行业,其纳税人之广,其会计核算层次和程度之深,其税收涉及利益之多,也必然会引起其行业主管部门重视会计工作。

二、营改增强化了经营主体的会计核算,对原营业税纳税人是一场会计革命

过去,我国实行经济核算制,企业实行会计核算带有强制性。改革开放后,企业单位独立核算,自主经营,依法纳税、自负盈亏。会计核算虽然是法定的要求,但也是单位的自主意志。实行营改增,试点单位的会计核算不仅与国家税收利害攸关,而且与自身利益攸关。由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其计税方式、征税依据引起纳税人的会计核算对象、核算内容,会计政策发生变化,而企业为了争取利益最大化,必将制定或修订会计政策,加强会计核算,强化内部管理制度,甚至调整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推进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从而提高整体会计管理工作水平。

三、营改增扩大了会计主体规模,增加了会计核算总量,推动会计工作向广度进军

由于营业税的纳税人所占比重大,改征增值税后会计核算要求进一步提高,试点企业纳税人规模和会计核算总量扩大。营改增改善了重复征税的问题,将促进制造业主辅分离,有利于专业化分工的细化和发展,加快新兴业态的发展,也将促进了服务业加快管理模式调整和组织结构更新,势必增加新的纳税人,从而增加会计核算主体和会计核算总量。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个季度,全国市场主体发展稳定,新登记注册企业增长52.44%,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新登记户同比增长98.5%,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也增长七成以上。这些新增的纳税人和会计核算主体不仅增加社会会计总量,而且也增进全社会的先进文化。

四、营改增促进经营主体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会计管理向深度进军

(一)营改增试点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相应改变

营改增后收入入账原则和方法发生较大变化,收入需要按适用税率计算并扣除销项税额后予以确认,同时,进项税额也在列支成本时剔除,这就要求企业会计核算时准确的对不同税率以及不同业务行为的应税销售额和进项税额进行核算。

(二)企业不同的商业模式和经营流程直接影响流转税负的轻重

企业在经营决策,签订合同,采购、销售取得发票等环节的不同安排都将会影响企业税负,纳税人提供适用不同税率或征收率的应税服务,应该分别核算适用不同税率或征收率的销售额,未分别核算的,从高适用税率。因此与会计管理相应的企业运营管理和内部控制水平必将得到加强。

(三)营改增促进企业完善成本管理

第8篇

关键词:PPP项目;会计核算;职责范围

引言

从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来看,多数PPP项目都具有工程量较大、施工周期长、建设资金大等特点,且PPP项目对于市场因素较为敏感,而市场因素波动较大就会给PPP项目实施造成较大影响。通过加强 PPP项目会计核算,将整个项目建设理置于系统的控制之下,从对象、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对项目成本控制财务会计审核问题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从而达到全方位提升PPP项目质量的目的。

一、PPP项目会计核算的作用

PPP项目会计核算是指在进行PPP项目经济、财务评估的时候所采用的数据或者是某一事实是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事件或者是能够证明这些事件的科学凭证为支撑,并且确保所用的财务信息都是正确的、客观的,能够如实反映项目的开展情况。会计核算信息的可靠性是PPP项目的基础要求,也是保证项目质量的前提条件。PPP项目会计核算提供的各项信息是从国家政府部门到企业单位进行相关决策时的有力支撑,也是包括投资者在内的其他经济主体在进行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如果会计审核不能够如实反映项目的真实财会情况,那么就会给相关的投资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体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PPP项目会计核算的可靠性体现财会信息没有重要错误或偏向,能够反应出实际情况。

PPP项目会计核算应该包含以下内容:①会计核算反应了哪些人的需求,即会计核算是为哪些群体、机构、部门服务的,哪些人对于会计审核的相关性有影响;②会计审核的相关性与哪些因素有关,即企业在进行会计审核决策的时候,要考略到哪些因素会对项目的决策起到影响。③会计审核相关性相关程度的判定,这个主要是在政府以及企业进行决策的时候不可能完全考虑到所有因素的影响。

二、PPP项目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PPP项目范围界定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PPP项目涉及到的范围、领域也在不断扩大,从地区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到城市交通轨道项目建设都能够看到PPP项目的身影。而随着项目范围的不断扩大,PPP 项目的结构和形式也因项目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化。同时随着PPP 项目的发展,PPP 项目的种类将会不断增多,因此为了提升PPP 项目执行效率,就需要从其本质上进行限定。

(二)政府主体的会计核算问题

当前政府主体针对PPP项目的会计审核缺少专门的监督机构或者是专门的监督委员会来进行监督,这就带来了一些列的会计核算问题。同时由于PPP项目涉及到的范围以及子项目众多,公共基础设施项目配套的辅助设施建设并没有被列入政府的账单之上,而这些项目都需要在会计审核报表中予以体现。PPP项目多为政府主导的公共基础设施,因此评估项目的基础设施资产总额,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的分配等内容对于PPP项目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PPP项目公司主体的会计核算问题

对于很多PPP项目来说,政府都是通过转让部分基础设施的使用权以及收益权来获得私人企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因此自从PPP项目设立之处,PPP项目公司主体就需要认真分析项目公司成立阶段、项目建设阶段、项目运营阶段与项目移交阶段的会计核算,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项目执行的高效性。

三、PPP项目会计核算建议

(一)完善PPP项目范围界定

依据项目类型可以分为建设型PPP融资模式、发展型PPP融资模式和服务型PPP融资模式。在界定 PPP 项目范围时,应该紧紧围绕着项目建设的本质,从项目的内在特征入手,实现对项目的有效控制。政府部门应该明确PPP项目的建设目的,要求PPP项目必须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向谁提供服务。在特许前后,政府或其指定的授权者能够对基础设施的任何重大剩余利益进行控制。在特许期执行期间,PPP项目公司能够在协议期间内拥有持续使用基础设施的权利,对于产生的利益能够进行支配;在协议终止之后,政府及其授权者应该回收重大剩余利益,无论PPP 项目重大剩余利益为多少,都属于PPP 项目的适用范围。

(二)对政府主体的PPP项目会计核算的建议

完善政府主体的行政工作制度,就需要加强政府部门对于PPP 项目各个部门会计信息的审计工作。行政主管部门对于PPP 项目主体传递的会计信息要及时予以核实、确认,建立健全相应的规划预算以及监督管理机制,从而保证PPP 项目主体能够及时准确地将会计信息予以披露。主管部门以及监督机构要定期对于PPP项目会计进行核算。同时,将PPP项目会计主体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以及审计的结果公之于众,保证整个过程的独立性,以提高审计工作的开放性和透明度。对PPP项目会计各项商活动进行审计,通过行政监督、投资控制、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审计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剖问题的原因,以促进项目的有序进行,促进商业银行全面发展。

(三)对PPP项目公司主体会计核算的建议

会计集中核算向纵深发展是PPP项目集约化管理的要求,也是提升财务管理质量与管理效率的重要措施。在财务管理中,应加强财务原始凭据的管理,强化会计审计工作管理,夯实会计基础工作,改变传统人工报表数据输入方式,不断推进财务管理的电子化、信息化,确保城市建设项目能够顺利展开。积极应用最新的会计审核系统,积极开拓系统报表的应用范围,不断优化主要业务的集成、整合和优化等工作,将各级单位的原始会计信息的监督审查作为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转变财务报表方式,将报表由定期汇审转变为日常审核,实现财务报表的现代化运作管理。实现会计审核工作由数据反映向数据分析方向转变,建立健全财务指标核算体系,对各单位财务情况进行测评诊断,着力提升财务分析能力,积极拓展经营分析的广度和深度。

结语

PPP项目是指政府部门与私人企业开展长期的、广度的项目合作,实现公共基础项目设施的共同建设、共同管理,此举可以有效缓解政府在公共项目上的支出压力,提高项目建设效能。通过加强PPP项目会计核算,可以进一步规范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负债率、财务管理情况、内部的商业风险制度、资产类型确认、计量等方面的行为,从而极大地提升PPP项目执行效率。(作者单位:中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田振清,任宇航.北京地铁 4 号线公私合作项目融资模式后评价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1(12):5-9.

第9篇

基本职能是:会计核算中心对各单位的财务收支采取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的办法。在纳入集中核算单位的资金所有权、资金使用权和财务自主权不变的情况下。它实行财务集中管理、统一开设账户、统一会计核算、统一收付资金、统一调配资金的管理形式。行使了财政资金的监督职能,同时对国库来说,它还行使了一部分支付功能。纳入集中核算的单位一律注销银行账号,其各项资金的收支由核算中心严格按规定的标准和相应的科目列入预算,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统管。单位所有开支在单位领导审核批准的基础上,再经会计核算中心审核后入账,从而保证了各预算单位开支符合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指: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所有财政性收入都要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所有财政性支出都要在支付行为发生时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以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方式支付到收款人或用款单位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具体讲,就是要达到一个目标即建立现代国库管理制度;实现一个基础即改革传统账户体系。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抓好两项改革即支出支付方式改革和收入收缴方式改革。

(一)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两项制度改革的管理主体相同,都是财政部门;

2、两项制度改革的目的基本一致,都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目的:

3、两项制度改革的形式基本相同,都要求取消单位账户,建立集中管理的单一账户体系,并且其改革环节体现在预算执行过程中:

4、两项制度改革的前提基本一致,两者都不改变预算单位的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主体资格。并在此前提下对财政资金进行管理与监督;

5、两项改革的作用相同,即两项改革在加强财政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以及从源头上遏制****行为的发生等方面具有很多相同作用。

(二)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区别

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两项不同的改革,它们之间虽然有以上联系。但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核算主体不同。会计集中核算的主体是行政事业单位,尽管单位只设报帐会计,其核算由财政部门的会计核算中心进行,由于单位的预算没有改变,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主体资格三权没有改变,所以核算的主体依然是单位,只是财政部门记账。国库集中收付制的核算主体是以财政资金为核心的财政部门,表现为以政府会计为主体。尽管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把过去许多由单位会计核算的内容改为财政会计核算,但主体没变,只是范围扩大,也没有代替单位会计。

第10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完善措施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为了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的管理和监督,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了构筑公共财政框架、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建立公开、高效、廉洁、务实的财政管理运行机制,全面开展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已势在必行。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是在“三不变”即:预算执行主体地位不变、资金使用权限和财务管理权限不变的前提下,是以统一核算为手段、集中资金为基础、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管理为目标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是财政支出管理的一项深层次的重大改革。

1.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重要性

1.1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工作效率。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行政事业单位设报账员负责办理日常现金收支事务,会计业务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统一核算,会计核算中心选配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会计,并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严格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进行核算,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保证了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统一性。

1.2加强会计监督,减少了单位财务支出中可能发生的违规违法行为。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支出都必须经过会计核算中心的审核,不合规定票据不予受理,不合理开支不予报销;一定程度上减少部分单位在使用国家资金上的随意性,给贪污犯罪和挥霍浪费行为亮起了红灯。

1.3强化预算管理,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能够全方位,全过程掌握和监督各单位每笔资金的活动情况,核算中心为预算的编制提供了准确的信息和基础的资料,也促使单位严格执行预算,保证其支出的有序性、计划性,从根本上杜绝在预算执行中的克扣、截留、挪用等现象。

1.4为进一步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奠定了基础。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核算中心为财政部门提供了准确的会计信息和基础资料,财政部门能够及时掌握各核算单位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经过综合分析,为财政宏观管理提供服务,从根本上改变财政管理分散的状况,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资金加强统一调度和管理,保证资金使用的有序性和计划性。同时,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1.5监督职能进一步体现,核算单位财务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会计集中核算以后,财政部门的监督领域得到进一步拓展,通过会计核算中心,实现了财政对核算单位资金收付全过程监管,特别是对支出的方向、结构、规模等方面的监督,把许多不合理的支出消灭在萌芽状态。各核算单位的财务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改变了过去资金使用上的随意性,增强了财务收支活动的规范性,避免了多头开户、多种账户、多渠道流出等现象的发生,提高了各核算单位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自觉性,堵塞了一些单位少扣税或不扣税的漏洞,切实发挥会计核算作用,增加了财政收入。

2.目前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2.1核算单位的财务管理和内部监督弱化?。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财务管理保留在原单位,而会计核算工作由会计核算中心完成,这使得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脱节,不利于财务工作的有效进行,加上很多核算单位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等同起来,导致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弱化。另外,由于核算单位内部的会计与出纳牵制机制消失,报账员实际上履行了会计出纳双重职责,造成了财务内部监督工作的“空档”和“缺位”,影响了单位经济业务活动健康有序进行。

2.2会计责任主体不明确。我国《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会计集中核算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单位的核算权和会计监督权,也相应地改变了会计责任主体资格。由于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增加了“中间人”——会计核算中心,会计核算中心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可能就一些会计责任问题出现真空,使得资料提供、具体问询、责任认定难度加大。

2.3制度不健全,缺乏可行的、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在会计集中核算实践中,现行行政事业单位开支标准与具体繁杂的实际支出有较大差距,常常会遇到合理不合法或合法不合理的报销事项。

2.4控制和监督职能弱化。首先,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移至会计核算中心,而财产物资仍由原单位进行管理,这种资产管理与会计核算相分离的情况,导致核算单位资产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分离,失去了实地实时监督的优势。其次,单位报账时,会计核算中心往往只注重票据是否合规、审批手续是否齐全,而对票据内容的真实性无法判断,一些单位为了使一些不合规的支出合法化,可能采取巧立名目、弄虚作假的手法进行报销。如何控制好既坚持规章制度,以达到节约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又实事求是地处理好实际开支的报销问题,以保证行政事业单位正常业务活动的开展,这是对核算中心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的严峻考验。

3.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措施

3.1加强核算单位财务管理,强化财会队伍建设。首先,核算单位与会计核算中心要切实加强横向交流联系,建立互补、互促、互动的分工协作机制,切实解决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脱节的问题。其次,完善核算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第三,加强报账员的管理和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加强国家各项财政法规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使其充分发挥会计集中核算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3.2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范支出审批程序。由于现行的资金支出标准缺乏可行性,执行起来较困难,所以建议有关部门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查研究,尽快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经费支出标准及福利补贴制度,逐步规范单位各类分配支出标准,使会计集中核算有法可依,保障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规范运行。同时,建立会计核算制度。一是按照会计主体不变的原则,分户建账,集中核算;二是严格按账务处理流程操作;三是及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主体单位负责人签字盖章后,再对外提供;四是分单位建立会计档案并妥善保管。再次,严格凭证审核制度和实行财务会签制度。

3.3增强责任意识,明确责任主体。会计集中核算,并没有改变核算单位的经济体制与经济地位,且会计原始资料来源未变,会计核算基础未变,资金使用权和财产所有权未变。因此,核算单位负责人理应是单位的会计责任主体,如果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掺进了杂质,出现了问题,按照《会计法》的规定,会计核算中心相关责任人员也理应承担一定的责任。

第11篇

关键词:PPP项目;会计核算;问题研究;政策支持

站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角度分析,PPP项目存在着工程量大、施工时间长、投入资金多等特点,同时市场因素对PPP项目有着极大的影响,一旦市场波动显著,那么PPP项目的具体实施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故而如何强化PPP项目会计核算工作成为了当下研究的重点。通过PPP项目会计核算可以实现对项目建设的全局控制,这就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从对象、内容以及方法等多角度对项目成本控制财务会计审核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为PPP项目质量的提升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PPP项目及其会计核算内涵

PPP,英文全称为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PPP项目主要应用对象为政府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其出发点是为了缓解财政资金不足的局面,提升项目管理效率。PPP模式实现了政企合作新形式,保证了公共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等项目的建设完成,同时也为后续投资回报目标的实现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单从理论方面分析,PPP项目运行具体机制如下:第一,相关政府部门同企业之间达成并签订特许经营权协议;第二,政府部门与某些投资机构达成共识为PPP项目公司的PPP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或者是协同合作。就目前情况分析,上述投资机构主要是指地方投资管理中心等。PPP项目建设及运营内容主要包括建设工程的分包、融资、投保以及相关内容的咨询等,同时也包括项目后期的运营管理工作等。会计核算是通过相关理论及方法利用货币来对经营活动主体在经营过程中或者是预算执行阶段的所产生的行为进行准确的记录、汇总分析、考核控制等,并最终以会计报表的形式将所有的会计信息数据呈现在经济主体管理者面前。而PPP项目会计核算主要作用对象就是PPP项目,针对的主要问题就只PPP会计确认问题。从国外相关会计核算经验分析发现,其依据是《服务特许权协议》,该协议中规定基础设施的控制权为授权人,若待《项目服务特许权协议》执行结束后还存在着一定的剩余利益,那么基础设施的控制权仍旧属于授权人。

二、PPP项目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1、PPP项目范围界定模糊

在我国社会经济高速运转背景下,PPP项目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地方基础教育设施、城市交通设施等建设都可以发现PPP项目的存在。究其原因在于PPP项目无论是从资金管理方面还是从建设经验方面都具有传统项目融资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为我国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向前推进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但是在PPP项目范围日渐扩大的今天,其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尤其是PPP项目结构和形式等悄然发生着明显的变化。例如就现阶段而言,PPP项目建设类型越来越多,但是相关单位对PPP项目认识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一些新型的PPP项目管理不到位,项目执行效率也随之降低,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正常开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政府主体会计核算问题分析

受到过去现金收付制度的影响,大多数公共设施等固定资产的核算以收支性核算为主,例如一些公路、桥梁以及辅助设施等在有关政府部门的账上并未有所体现。而在权责发生制背景下,PPP项目建设完成的公共基础设施资产必须进行会计核算。政府是PPP项目基础设施资产所有权的拥有者,而PPP项目公司仅具有占有权、使用权以及收益权。在PPP项目建设中,政府获得基础设施资产的代价并不是全额投资,而是以基础设施资产经营权的出让等来得到该项目资产的拥有权的。而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对PPP项目资产的定位对PPP项目资产核算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3、PPP项目公司主体会计核算问题

依据PPP项目运行程序可将其分为项目公司成立、建设、运营、移交四个阶段,下面将对其中主要的会计核算问题进行研究分析。第一,项目公司成立阶段。在过去,会计核算工作中是以企业整体为核算对象的,对内部产权主体的划分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在进行产权主体与经济利益关系分析时会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对PPP项目公司会计目标的实现产生了不利影响,故而必须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地完善会计核算工作;第二,项目建设阶段。在项目建设阶段,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较多,例如PPP项目公司应当对完整产权的资产和特许经营权资产进行明确的区分,但是就目前情况分析,PPP项目公司在进行这部分内容会计核算过程中经常出现混淆的问题,片面的认为PPP项目特许经营权资产为固定资产,这种错误的认识必然会导致PPP项目会计核算结果不准确。

三、我国PPP项目会计核算建议

1、PPP项目范围界定

首先在进行PPP项目范围界定过程中应当掌握其本质特点,通常情况下,PPP项目应当符合以下几点:第一,相关政府部门或者是授权者应当对PPP项目公司所提供的服务内容、服务对象以及服务成本进行确定;第二,一旦特许期满时,政府部门或者是授权者拥有基础设施剩余利益的控制权。一些与之相关的监管部门或者是机构也包含在上述政府部门或者是授权者的范围内。另外对服务价格的控制并不是绝对的控制。政府部门或者是指定授权者、监管部门等结合市场情况制定价格上限机制就可以。也就是说,授权人对大量剩余利益的控制应当局限在营运商出售或者抵押基础设施实际能力范围内,同时规定在特许期内,授权人仍旧具有使用并运营基础设施的基本权利。一旦在特许期结束后,PPP项目仍旧具有大量的剩余利益,那么该利益的受益者为政府。

2、政府主体的PPP项目会计核算

现阶段,我国政府拥有PPP项目的全过程所有权。一旦规定的特许经营期终止后,PPP项目资产拥有权会归结到公共部门,也就是说待特许经营期满后,政府或者是其制定授权者掌握基础设施大量剩余利益的所有权。而如果政府或者是其指定授权者规定PPP项目公司服务内容、服务对象以及服务价格后,那么政府或者是其指定授权者在具有PPP项目资产名义所有权的同时还可以对PPP项目使用以及收益权进行控制,鉴于此,政府应当将PPP项目的所有权和控制权视为固定资产,这样一来,政府和PPP项目公司在进行资产确认时可以明确基础设施项目的所有权。

3、PPP项目公司主体会计核算

首先,PPP项目公司成立阶段。在项目公司成立开始阶段,应当明确项目产权主体,以相关标准为依据对会计核算内容进行准确的划分,明确投资机构和政府利益范围;依据会计核算单位对PPP项目建设的资产负债和收入进行明确的划分。另外过程中需要将上述会计核算信息公开,避免投资方和政府部门的权益受到损害。其次,PPP项目建设阶段。在这一阶段必须完成整体资产的科学划分,依据完整的产权实现对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的准确划分,并依据会计核算标准完成核算工作。另外在项目建设中,部分借款存在着资本化现象,这就要求在核算过程中需要将其纳入到无形资产中并进行科学的核算,以切实提高项目建设会计核算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再次,运营阶段。PPP项目建设完成后自然就会进入到运营阶段。在开始运营时期,投资公司是运营主体,其所产生的收益会自动进入到公司营业收入项目中,若将其纳入到投资收益中,那么会对公司收益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进而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行。另外一旦超过特许期后,会计核算中需要对其进行摊销处理,但是摊销处理过程中切不可将此产生的损失计入到公司收益中。

最后,PPP项目公司移交阶段的会计处理。待特许经营期满后,项目公司同政府部门之间需要关于使用权和收益权进行交接,在这一过程中,项目公司需要科学的完成会计核算工作,但是对于其许经营的内容,在交接过程中不需要进行会计核算。另外PPP项目公司在进行整体资产核算时,需要严格按照特许经营协议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保证整体的公平公正性。

四、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上述分析发现,现阶段我国PPP项目会计核算工作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鉴于此在今后的工作中,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强化PPP项目会计核算管理,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水平,为我国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坚实的基础,避免企业和政府利益受到侵害。

参考文献

[1]翟信峰:PPP模式下会计核算问题分析与阐述[J].财会学习,2017(04).

[2]彭小玮:会计核算与财务成本管理在工程项目中的作用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7(02).

[3]张强:PPP项目财务可行性分析———以某安置房为例[J].中国市场,2016(46).

[4]徐宗宇:对合同能源管理会计核算问题的探讨———基于我国会计准则和IFRIC相关规定[J].会计之友,2016(21).

第12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权责发生制

会计核算有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两种方法,目前在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中,多采用的会计核算方法是收付实现制,但是收付实现制存在诸多弊端,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采用权责发生制已势在必行。

一、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的区别

针对于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会计核算根据会计要素标准的确定方式不同,通常有两种核算方法,一种是收付实现制,一种是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也被称作实收现金制,这种会计核算方法是以现金的收支为会计计量的标准,用以明确的记录会计主体的经济支出和收入,在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方法中,将收入和支出具体的发生时间以及会计主体的实际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而对现金收支行为实质的业务却没有很好的说明。在收付实现制中,会计主体对基础数据进行处理,明确收支款项,而不需要对预支支出、预收收入多加考虑,只是通过会计账目上的数据来确定会计主体的经济收支,收付实现制核算方法,计算方法较为简单,会计结果较为直观,也符合日常会计核算的需要。权责发生制也称应收应付制,权责发生制的会计计量标准是以应收应付为会计主体经济收支的标准,而不考虑是否在经济业务已经发生,以时间确认为第一要素,对已经确认的标准形成相对应的权利和责任。实际上,权责发生制是以权利和责任的发生来确定会计主体经济活动和时间标准,对已经确定的经济活动要承担责任,即便没有经济业务上的收入和支出,也要按照已经确定的标准执行,而会计经济主体在已经确定的经济业务之外的收入和支出,同样也不纳入会计核算的基础数据中。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更好的解决了收支的数据确定以及收支活动的时间确定。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的弊端

(一)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能全面反映出事业单位的负债情况

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能全面的反映出事业单位的资产情况和负债信息。收付实现制重视的是未来的现金支出,而不是现时经济业务的发生,这种收付实现制度在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中,不能把政府部门对项目的计划和担保做出具体的会计数据并纳入会计核算中,导致隐性债务的发生。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特殊性,导致隐性债务频发,而在会计核算中关于隐性债务没有很好的数据体现,财务信息就不能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负债情况做出很好的说明,这有可能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资源枯竭,对社会的职能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容易使行政事业单位发生财务危机。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不利于绩效考核

参照多国的行政管理支出,相较于国际水平,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出现略高的局面,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主要是针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和执行以及控制整体的事业单位资金活动,对于成本核算没有相应的会计计算要求,对于绩效管理也没有相应的会计数据作为参考。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内部还存在错误的观点,认为行政事业单位不需要同企业单位的经济运营一样,忽视对于绩效考核的管理,实行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也无法做到收入与支出相匹配,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也无法做出数据说明,加大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

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必要性

(一)采用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有利于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宏观调控职能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重大的转变,从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事业单位通过直接分配任务和财政的方式达到行政管理目的,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的作用和职能也越来越明确,行政事业单位的盈利性逐渐向公共服务性转变,由对市场的直接干预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调控上转变,这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具备完善的市场信息和科学合理的决策,这些都需要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才能实现,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能够真实全面的反映出财政资金流动,为行政事业单位做出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二)采用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能全面反映出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情况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收支规模也不断扩大,赤字、公债等也相应的有所增加,通货膨胀率不断加大使得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的财政困难也随之加大。我国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在过去曾发行了大量的国债,如果在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中无法真实全面的反映出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情况和债务信息,就无法对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就无法发挥出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作用。权责发生制可以真实的反映出行政事业单位在一段时间内的成本费用,在会计核算财务报表上能够反映出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情况以及负债信息,这能够极大程度的减少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的管理。

(三)采用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能真实地评价行政事业单位绩效

对行政事业单位业绩的评价与考核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财务管理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资金收支管理,而必须要采用绩效考核为主导的现代化管理模式,这要求会计核算中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的支出与成本做出准确的计量,而权责发生制能够更好的适应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现状,为业绩考核制度提供完善的数据信息,及时的确认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活动成本,科学有效的将成本与缋效制度联系在一起,极大的促进绩效制度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实行,同时,也有利于激发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更好的落实行政事业单位工作计划,更好的发挥行政事业单位职能作用。

四、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建议

(一)会计核算制度改革要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并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

我国目前的行政事业单位改革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改革时切忌一蹴而就,与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相匹配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在对以权责发生制为主的行政事业单位改革中,要采用逐步推进的改革模式,在收支计算、资产管理以及负债管理上实行权责发生制,取得一定成效后,而后再在其他会计计算项目中实行。另外,要建立健全的会计核算改革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改革操作,并为改革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使权责发生制在行政事业单位改革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改革的宣传和教育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过程中,要积极开展相应的宣传活动,让社会群众了解改革的目的和意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改革的宣传,不仅可以充分的发挥出社会的监督作用,还可以使社会群众积极的配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工作人员的教育,要认识权责发生制的重要性,并培训和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更好的落实行政事业单位改革计划,更好的发挥权贵发生制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