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金融数据资产管理

金融数据资产管理

时间:2023-09-15 17:40: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数据资产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金融数据资产管理

第1篇

2012年的证券金融行业产品创新研讨会,基本确立了以资产管理业务为核心的产品创新发展方向,即由传统的货币类结构性产品、证券类产品向以期货、证券、债券、贵金属为核心的期现结合产品发展。而从上述相关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界定、投资范围的比较可以看出,期货公司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资产管理业务可以投资所有金融产品,是金融领域资产管理业务的“最高牌照”,这为银行等金融机构与期货公司合作开发新的资产管理产品打开了制度的空间。

1政策与监管导向带来的发展机遇

2010年,国家强调期货市场服务国民经济功能的发挥,监管机构开始注重投资者结构的完善和产品结构的规范,采取了一系列的调控措施;2011年强调虚拟经济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的发挥,在信托产品创新、银行理财产品创新、基金特定资产管理、期货投资咨询业务等方面都进行了规范与创新;2012年进一步强调与落实虚拟经济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发挥的措施,在金融机构可以参与股指期货和商品期货等办法颁布实施的基础上,于8月6日颁布实施了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这为整个资产管理业务创新和行业合作打开了制度上的障碍,为资产管理业务创新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创新发展机遇。

2“转方式、调结构”带来的发展机遇

在国民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过程中,国家强调利用资本市场实现虚拟经济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的发挥,这为金融机构为产业客户、产品客户提供以风险管理和投资收益为核心的资产管理业务带来了巨大的创新与发展机遇。例如商业银行可以为企业和个人提供针对性、差异化的资产管理业务;证券公司可以为企业和产品客户提供投资收益类资产管理业务;期货公司可以为产业客户提供基于风险管理、市值管理、期现结合的避险产品等差异化的资产管理业务,也可为产品客户提供基于收益的特色资产管理业务。

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定位

自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颁布实施开始,已有首批18家期货公司获得资产管理业务资格,标志着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试点的开始。那么如何发挥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优势,实现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等机构与期货公司的深度战略融合,创新资产管理业务,明确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定位,促进新型资产管理业务的快速发展?

1资产管理业务应有的定位

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是为客户提供以收益和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可以投资各类金融工具的全方位的资产管理业务,既可以面向单一客户,也可以面向特定多个客户进行资产管理业务。特别是在国家强调虚拟经济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发挥的背景下,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新的发展定位。在传统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定位于向客户提供证券类、货币类结构性产品服务的基础上,应将资产管理业务定位于服务高端个人客户的以投资收益和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新型资产管理业务,重在风险的规避与经营。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应定位于服务特定产品客户的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期现结合的新型资产管理业务。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应定位于为产业客户提供基于投融资、定价、风险管理、并购整合等全方位的新型资产管理业务。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应定位于服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产品、策略、投融资、股份托管、价值经营等综合性资产管理业务。

2资产管理业务的操作模式

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在传统资产管理业务操作模式的基础上,应紧密结合资本市场创新发展的实践,构建基于风险管理为核心的资产管理业务运行模式。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与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相结合,针对产业链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缺风险管理、缺专业人才等现实问题,为相关需求企业提供基于期现结合的一揽子综合资产管理服务业务。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与期货投资咨询业务相结合,在为产业客户提供风险管理咨询服务的基础上,通过资产管理业务为企业提供基于期货和现货咨询和实战操作的全方位资产管理服务。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在传统资产管理业务的基础上,引入期货套期保值、套利和趋势投资交易策略,构建期现结合型衍生理财产品的资产管理服务,推动金融衍生理财产品市场的创新发展。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应重点关注上市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为上市公司提供基于投融资、风险管理、市值管理、并购整合、企业托管、股权托管等全方位的资产管理业务服务。

资产管理业务的实现模式

金融机构在确定资产管理业务市场定位和操作模式的基础上,应搭建统一共享的资产管理业务平台,以实现渠道的拓展、资源的共享、规模的扩展和效益的突破。具体包括:

1构建统一的基础数据

基础数据库是金融机构构建集研发、产品、咨询、营销、服务、管理、考核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的资产管理综合服务平台的基础。具体包括基础数据库、应用数据库、专家数据库和产品资料使用管理库等。其特点是建立统一的数据采集平台、统一的全文检索应用、统一的储存与管理、统一的数据与产品展示平台、统一的研究服务模板的管理等。

2构建产品咨询、服务平台模块

该模块主要包括为各类客户提品与服务支撑的“知识管理平台”和提供“营销、咨询、服务、产品推送”等为核心的“投资顾问营销管理平台”。实现产品、策略的营销、咨询、服务、推介等综合服务功能,具有展示产品、咨询、服务、在线咨询、客户管理等集合化功能。

3构建产品集群化展示平台模块

根据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市场定位和所服务投资者的需求,结合产品创新、咨询、营销、服务的需要,可以将金融机构的产品集群化展示功能设计为期货、银行、信托、证券、期货、基金等大类资产管理产品,实现服务产品标准化提升工作效率和品牌形象的目的、精准定制服务提升服务准确度和高效性、增值服务收费提升服务价值和客户忠诚度、动态产品提升客户的选择空间和营销效率等。

4VIP终端设计模块

对金融机构可能拓展的各渠道客户实现推送服务的手段是VIP终端,可以选择账号与密码结合登陆的模式,也可以选择捆绑电脑的模式。VIP终端分为机构版和个人版,按照客户的权限级别分享相应的产品与服务。VIP终端具有产品集群化展示、智能化交易、需求咨询、在线咨询、产品推送、营销等多种功能,既满足一对一产品推送服务功能又能实现在线咨询与营销还能实现智能化交易等,是服务既定客户和开发服务潜在客户的最佳载体。

5创新营销、咨询、服务运行模式

在实现VIP终端安装的基础上,对内实现总部产品咨询、营销、服务、管理、考核的支撑,分支机构咨询、营销、服务拓展模式的确立,实现模式是通过总部管理平台实时进行的;对客户实现一对一咨询、营销、服务、管理等综合服务功能,是通过VIP终端的安装、产品的展示、专项服务项目的推介与路演、意向客户的深度沟通、调研与服务项目的签订、针对性产品与策略的设计、制度与业务流程的构建、策略的实施与绩效评价、方案的优化与持续服务等实现的。

第2篇

【关键词】大资管大数据应用

一、“大资管”背景介绍

2012年以来,国家监管部门推进了一系列市场化改革措施,逐步打破了银行、券商、保险、基金、信托、期货等各类资产管理机构之间的竞争壁垒,形成了相互交叉、跨界竞争、创新合作的发展态势,“大资管”时代正式来临。在“大资管”背景下,商业银行将加快推进资产管理业务向“代客理财”的资产管理本质回归,逐步改变目前部分理财业务成为资产负债调节的附属工具、理财产品成为存贷款替代产品的现状,真正向为客户切实提供价值增值的资产管理本源转变,进一步获得相对独立的业务发展地位。

二、“大数据”介绍

2011年5月,麦肯锡首次提出大数据(柴洪峰,2013)。一般认为,大数据就是规模巨大、结构复杂,采用传统数据处理方法无法很好地在合理的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进行存储和处理的数据。大数据的产生主要源于数据的爆发式增长,其核心理念是一切皆可数据化。

中国银行业正在步入大数据时代的初级阶段。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累,商业银行的数据量已经达到100TB以上级别,且非结构化数据量还在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商业银行在大数据应用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一方面银行在业务开展过程中积累了包括客户身份、资产负债情况、资金收付交易等大量高价值密度的数据,这些数据在运用专业技术挖掘和分析之后,将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具有较为充足的预算,可以吸引到实施大数据的高端人才,也有能力采用大数据的最新技术。总体看,正在兴起的大数据技术将与银行业务呈现快速融合的趋势,给未来银行业的发展带来重要机遇。

三、“大资管”时代商业银行对“大数据”的具体应用分析

(一)挖掘客户需求、促进产品创新方面

在“大资管”时代,由于打开了混业经营的大门,牌照管制放宽、投资范围扩大、相关限制减少,各类资产管理机构不再被限制在特定的业务边界内,业务范围不断扩展并交叉,资产管理领域的竞争更趋激烈。在这场竞争中,谁能率先开发出切实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谁才能获胜。因此紧跟市场和监管变化步伐、贴近客户需求的产品创新,是资产管理业务快速发展的关键推动力。而大数据可以有效记录客户的金融资产持有和使用等信息,商业银行可以在分析客户投资行为模式的基础上,将客户行为转化为信息流,从中分析客户的个性特征和风险偏好,更深层次地理解客户的投资习惯,智能化分析和预测客户资产管理需求,从而为产品创新奠定基础,提高产品的差异化水平。

应用案例:2012年年中,光大银行面向全行财富客户和私人银行客户推出了其自主研发的阳光理财・资产配置平台(AAP)。截至2014年3月25日,AAP平台直接和间接促成的理财产品、代销基金、代销保险和其他产品的销售总额达到84.28亿元,其中通过AAP平台直接促成的销售额为28.73亿元,基于AAP平台生成的财富管理报告书达成的销售额为30.81亿元,预估通过门户网站达成的销售额为24.75亿元。据了解,AAP平台通过对海量、真实的客户信息进行分析,形成15类客户投资偏好;然后在产品端进行跨部门整合,创建了以客户需求为分类导向的产品库,再辅之以客户经理的微调建议,形成了基于客户个性化投资偏好的金融资产最优配置比例建议。目前,AAP平台不仅能够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合理、个性化的资产配置建议,还能够对客户的持仓资产进行持续跟踪,根据宏观市场环境变化动态调整资产配置方案。

(二)实现客户细分、提升营销效率方面

“大资管”时代,资产管理行业为投资者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差异化的投资产品和投资渠道,掀起了全民理财的浪潮。为此,甚至有媒体把大资管解释为“大众资产自主管理”。面对众多的投资者群体,如何迅速、准确、主动地为其匹配投资产品,将成为制胜关键。商业银行须以客户需求和客户体验为中心,根据大数据分析了解客户的资金水平、投资偏好等信息,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客户细分,从而帮助银行将最合适的产品服务推介给最需要的客户,变被动营销为主动营销,化同质营销为差异营销,提升银行的营销精准度和交叉营销率。

应用案例:2013年6月份,10万经过挑选的平安微信服务账户的用户收到了平安银行主动推送的贷款产品的信息。约有1万人打开了并阅读了这条信息。在此之后,平安银行接待了2000人左右的电话询问,他们都是通过这一条微信信息反向联系银行。平安银行借助其在银行、证券、保险跨业经营的优势,通过“一账通”产品将客户在信用卡、房贷、寿险、车险、基金、信托、证券等方面的信息进行整合,使得客户的习惯和需求得以通过数据更精准的描述,再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客户进行细分,实现了银行产品的精准营销。

(三)甄别投资风险,优化资产配置方面

“大资管”背景下,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多元化投资需求,将不断扩大投资范围,资产管理业务的复杂性进一步增加,投资交易、产品设计等环节蕴含的风险因素也在不断积累,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持续优化风险管理工具、增强风险评估能力,有效控制资产管理业务的市场风险和产品风险。对风险管理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能否事先发现风险苗头,提前采取应对措施,防止潜在风险演变为事实风险。而大数据最核心的应用在于预测,为商业银行提前研判风险提供信息支持。如银行在配置资产端的资产时,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综合资产端客户的资产负债、支付以及流动性状况,对资产端投资对象进行全面评估,提高对外投资的精准度,降低投资风险。

应用案例:Thasos Group是美国一家初创对冲投资公司,据其首席科学家潘巍,该公司是目前唯一一家使用大数据投资的对冲基金,而且收益率超过非高频交易之外的对冲基金平均交易水平,而他们之所以能够表现优异,就是缘于对大数据的科学和充分运用,通过这些数据的挖掘来准确判断美国消费者的行为,进而了解美国宏观经济运行的趋势,从而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四、商业银行大数据应用建议

(一)加强数据的整合和数据应用平台的开发

大数据运用的关键在于有大量有效且真实的数据。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考虑搭建自有的大数据平台,掌握核心数据的话语权。目前,已有部分银行开始谋划布局。譬如建行打造的电子商务平台“善融商务”已于2012年6月正式上线,业务涵盖电子商务服务、金融服务、营运管理服务、企业社区服务及企业和个人商城。在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的同时,获得客户的动态经营信息和消费习惯。另一方面还要加强与电信、电商、社交网络等大数据平台的战略合作,建立数据和信息共享机制,全面整合客户有效信息,将金融服务与移动网络、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等密切融合。

(二)加快数据分析队伍的建设

大数据时代面临客户关联信息越来越丰富,客户关联的信息种类和信息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如何理清这些关联关系,将大数据得到的结论和行业的具体执行环节一一对应起来,给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销售和服务,对数据分析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据分析人员不仅要有较高的业务理解力,而且还要有很强的数据建模、数据挖掘技术能力。因此,人的因素成为制胜关键,必须加快适应大数据时展的人才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娄飞鹏.商业银行应用大数据优化经营管理策略研究[J]南方金融,2014年第05期.

[2]谢利,光大银行:“大数据”推动银行业务创新[J]金融时报,2014年08月01日.

[3]迟慧,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创新之道[J]新金融世界,2014年第10期.

[4]楼文龙,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趋向[J]中国金融,2014年第20期.

第3篇

作为一个大型的金融企业,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称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深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性,公司总部与各省分支机构之间已经有2M链路相连,总部与各省分支机构均与Internet连接。

“双刃剑”困扰公司发展

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现代金融企业的业务开展越来越依赖于网络。但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在帮助公司发展业务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安全问题。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意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并决定建立网络安全体系。

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总部的安全建设已经部署了防火墙FW、防病毒AV、入侵检测IDS和补丁管理系统。但各省分支机构在安全建设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技术力量弱,IT技术人员缺乏。

关注“短板”的建设

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信息技术部安全处处长曾德超表示,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的关键和核心数据存储在总部,分支机构的服务器没有存储重要数据。针对目前的这个现状,把总部的安全建设作为工作重点的做法是比较可取的,也是比较经济的。但是分支机构的安全建设与总部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会使总部的安全建设的成果和效果大打折扣。因为信息安全建设的总体效果不是取决于最坚固的环节,相反是取决于最薄弱的链条,这就是著名的“木桶原理”。因此,分支机构的基本安全保障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细粒度的访问控制、病毒和蠕虫的防护以及总部与分支机构之间数据的加密传输和身份认证等等,都是来自分支机构的安全需求,因此对于分支机构来讲,选择一种包含防火墙、VPN和病毒防护等多种功能的安全产品,即UTM(统一威胁管理)是满足上述要求的最佳解决方案。

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总部与分支机构之间通过单一链路很容易出现单点故障,因此,需要增加冗余链路作为备份。另外,就当前网络现状和应用功能,该公司的安全建设和管理,比较适合采用总部统一安全管理策略,对分支机构进行集中管理的方式。

经过仔细的调研和分析之后,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决定实施如下的安全战略:采用集中管理策略,并使用UTM产品 ,在公司总部和各个分支机构进行统一部署。

一方面,集中管理可以从最大程度上节约公司的安全成本,特别是安全管理成本。同时利于总部及时掌握各个分支机构的安全状况,对整个公司的安全状况了然于心,也便于进行安全检查和安全审计。

另一方面,选择UTM产品进行统一实施,可顺利解决分支机构的基本安全保障问题,在所有的分支机构全部部署UTM产品,一揽子解决所有分支机构的安全问题。此外,UTM产品具有如下功能上和管理上的优势:支持点对点VPN连接,实现集中式管理;建立总部与各省分支机构之间的VPN连接,作为现有专线的备份链路;保护各省分支机构免受来自Internet的恶意攻击或者蠕虫/病毒感染;实现移动用户的安全接入;实现统一威胁管理,构成立体防御体系,避免多种安全产品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等。

择UTM铸造网络长城

“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对市场上的多功能安全网关产品进行逐一比较和分析后,最终选择了天清汉马多功能安全网关,它集成了多种强大的功能,不仅提供防火墙、病毒过滤功能,还提供TCP技术防范拒绝服务攻击、连接数限制、灵活的策略路由、AAA认证、准确的BT封锁功能及完备的NAT功能等,能够很好地满足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的安全需求。” 曾德超如是说。

该项目实施后,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总部与各分支机构IT系统的安全性得到大大加强,公司运营效率和管理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编辑点评:现代金融企业的业务开展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与之相应的安全问题亦越来越突出。对金融行业来说,安全问题往往是致命的,网络安全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业界动态・

McAfee发现第20万个恶意威胁

McAfee 近期宣布McAfee Avert实验室把第10万个威胁添加到其2004年9月份的数据库当中,并已经发现第20万个恶意威胁。 (李)

SONICWALL公布UTM设备市场报告

7月25日,SonicWALL宣布连续第五季度保持全球统一威胁管理(UTM)安全设备市场领导地位。根据今年7月IDC的全球安全设备跟踪报告,于第一季度SonicWALL在销售数量和工厂营收方面处于总体领导地位。 (刚)

联想网御开启全国技术巡礼

近日,联想网御正式在广州开启主题为“蓝海”的“2006年联想网御全国技术巡礼”。本次巡礼历时3个多月,覆盖了包括华东、华南、西北等在内的全国上百个城市,是目前业界覆盖范围最大的一次信息安全技术巡礼。 (何)

第4篇

【关键词】证券公司;证券市场;财务核算

一、引言

在世界范围内的金融体系中,证券市场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它的繁荣或衰退都会或多或少影响到金融体系,进而波及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证券市场稳健、有序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证券公司作为这个市场中的主体,也为大多数人所关注。在满足自身的利益同时帮助一些投资者交易,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很多人都会在证券交易的过程中达到目的,获得好处。保证证券公司长久、快速的发展成为了很多业内人士关心的问题。

财务核算是证券公司运行机制的重要一环,它的管理体制是否完善成为了焦点问题。我们通过现有的经济模式以及相关的财经纪律总结出现在财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核算结果不准确,财务核算工作成为操控利润的手段,核算办法混乱等。从历史上、主客观因素寻找原因,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办法,为证券财务核算工作高效、有序的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二、证券财务核算的内容

众所周知,证券公司经营的业务主要有以下几个种类:证券自营业务、证券承销业务、证券经纪业务、证券资产管理业务等。企业内部财务核算工作也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开展,我们简单介绍两种主要业务的核算方式。

(一)证券自营业务核算

证券公司在证券交易所交易自营证券,需要把企业资产进行分类。依据持有证券的目的把它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交易性金融资产。企业可以根据这些分类核算自营业务资金,具体的核算内容就和普通企业财务核算大致一样了。

(二)证券承销业务核算

证券公司承销记名债券的发行方式主要为柜台发行和网络发行,由于网络发行比较广泛,我们就讨论一下这种承销债券业务的核算方式。

1.企业在证券上网发行日按照承销价款记录证券情况。

2.同证券交易所计算清楚,只把实际收到的资金数目记入账目中。

3.承销期结束后,企业把承销证券款额交由委托的单位,同时向他们收取一定的手续费。对于没有售出的证券,使用余额包销方式把证券承销出去的,由证券公司认购,按照承销价款记入到帐中。

4.承销期结束后,在代销的情况下,就应该把还没有卖出的证券退回给委托单位,并把这些记载下来。

三、证券财务核算存在的问题

证券公司的国际化越来越明显,业务量也在蒸蒸日上,在这个局势下,财务核算的制度已经远远落后于当前先进的核算理念。很多证券公司都有自己的一套核算方法,这种现象导致的结果就是各个证券公司的财会信息没有可比性,财务核算混乱。

(一)席位费处理方式不同

众所周知,证券交易所里的会员只有在交足席位费的情况下才可以在这里取得一个席位,而证券公司对这笔数额不菲的资金的处理方式都不相同。调查研究到每个公司在这笔费用上的处理方式都不同,在会计报表中可以看到有的公司把他们作为无形资产,有的作为长期待摊费用,还有的成为长期投资等。

(二)买卖证券款核算内容混乱

公司接受客户的委托,客户买卖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而获取到的款额是买卖证券款。财务人员在处理这部分款项时,有时容易和公司自己的资金核算混淆,在买卖证券款这一科目中的记录不明确。有时也没有根据客户类别分类记录、核算。这些都会对今后的具体核算工作带来麻烦。

(三)受托资产管理业务的会计核算处理方式不同

目前,证券公司承担了很大一部分受托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和报酬。资产管理业务的会计核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帐内核算表外反映:没有核算受托资产的浮动亏损和已核算受托资产的浮动亏损,但是依然把它当做不承担报酬和风险的情况处理;已经把受托资产浮动亏损和未结算资产管理亏损划在了利润表中。

2.帐内核算表内反映:把受托资金按照借款业务核算,归入流动负债的项目中。把受托资产归入自营债券的项目中,做好升降价的准备。

四、解决财务核算存在的问题对策

(一)集中财务核算

证券公司为了适应市场竞争和现在的金融环境,可以集中财务核算处理和监控财务,来得到及时的反馈信息,避免经营的风险。在这个集中式的财务核算系体系中,主要决策和主管部门要掌握住财务数据的变化情况。

集中财务核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集中数据归集

为了避免数据反馈上来这段时间造成的延误,收集数据过程中传递的错误,可以把整个公司上下的各个账目的数据由公司的总部统一存放,进行统一管理。这样可以确保真实的数据不被埋没,有利于经营者有效监控和分析。

2.设置集中式管理监控的手段

在一个完善的帐套体系中,每个帐套参数都可以找到不一样的控制程度和级次,例如折旧政策以及核算政策等。通过这个过程来建立证券公司的管理体系和财务核算体系。我们可以制定比较严谨的作业流程管理和严密的参数控制,化解公司财务风险,保证核算数据规范、科学。

(二)集中报表分析

证券公司的特点是高收益、高风险,主要运营方式是资金运营。针对证券公司的如下特点,我们能够知道方便、快捷、灵活的数据分析工具是多么重要。决策者可以很清晰的透过功能强大的集中报表分析系统了解财务核算工作的成果,以便准确、果断的做出决策。报表输出、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构成了集中报表分析系统。

1.报表输出

具有很强的定制表格格式的能力,还有定义报表格式和模板的功能。在报表输出中能够构建三维立体表格,还有查询远程报表的功能。

2.采集报表数据

数据源主要有业务和财务系统中的数据,其中有格式化数据,也有非格式化数据。将这些数据按照组织关系集合在一起之后再进行分析和报表。

3.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是一个很复杂繁琐的过程,而数据库的联机处理分析系统是一个非常高效的分析工具,通过它可以深入挖掘数据,进行数据建模,最终实现多单位,多角度的分析,充分利用它帮助决策者找到解决方案。

(三)全面业务监控

针对财务核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证券公司的财务管理人员要进行全面的业务监控,把出现在每一环节上面的问题找出来。通过建立信息系统来实现这一监控,可以提高监控的效率,更好的帮助管理者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监控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清算中心:把一级清算数据导入或拆分,接下来再把这些数据传输到各个证券营业部门中。并进行往来对账、资金计算利息。

2.自营证券:可以清算数据或者导入资金,进行自营管理。这里有一些设定的组合项目,其中包括操盘手、股东号、库位和资金号等,根据项目组合来进行自营证券的核算成本,分析盈利、管理资金等行为。

3.客户资产:对客户的资金实行银行第三方存管方式,客户的资金由第三方银行来保管,确保客户资金账户与证券公司自有资金账户有效分离。对于客户和公司签订的合同也要仔细审核,以确保公司的利益得到保障。除此之外,客户的投资管理和损益管理都是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要施以有效的监控。

4.资金拆借:证券公司在经营时如果缺乏资金,可以从同业的拆借市场通过拆入中筹得弥补这部分资金。如果有多余的资金,同样可以从同业的拆借市场中拆出。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收入和支出。对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利息计算,收付资金等是十分需要监控的。

5.人力资源信息:人力资源信息看似与资金核算、财务系统没有什么关系。但事实并非如此,财务核算工作需要一个高效运作的团队来完成。因此对于即将入职的员工进行严格筛选,对于在职员工进行严格考核是保证企业财务核算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手段。

(四)集中资产管理

目前证券公司内部的固定资产管理一直都由于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的局限性,存在着很多缺点。管理成本高、信息滞后等使得管理处于分散的状态。我们要推陈出新,通过资产的采购和预算、报表汇总统计等方面来进行集中资产管理。

1.资产预算是公司确保高效运行的必要过程,证券公司完成资产预算后,要根据预算上面的数字来指导资产采购入库。

2.要根据预算直接采集资产数据,把采集之后的数据集中处理,在整个公司内部建立一个固定资产管理核算体系来实现公司正常运作。

3.有效的资产分析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强有力的决策依据,因此建立健全一个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全方位资产分析统计数据的资产分析体系是十分重要的。

4.在资产核算的过程中要按照规定好的政策来执行,不能一意孤行,在核算的同时要保证核算信息的准确性,降低人为因素对核算的干预率,在保证这些的基础上提高核算效率。

5.证券公司要制定并完善审批流程,确定审批权限,对没有达到权限标准的行为坚决不予审批。各个岗位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要明确责任和权力,不能以一己之私损害公司利益。资产管理中有各项申请流程,对于这些流程中的细节也要仔细推敲,有效预防违规行为产生。

6.证券公司的内部存在着很多分支机构,这些分支机构之间彼此作用,彼此影响。资金在这些分支机构中的分配可能会不均匀,因此要实现资产调拨的管理。

以上在证券财务核算的内容,证券财务核算存在的问题,相关解决对策等方面做了简要的论述。其实尽管中国的证券市场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证券财务核算的制度也不能和西方国家所媲美,但是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已经算是一个比较好的开端。目前证监所也在大力研究这些问题,找出事情的根源,完善市场建设。在对财务核算工作进行集中财务核算、集中报表分析、全面业务监控和集中资产管理方面改进后,一定会为证券公司带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郭晓燕.证券公司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监管对策[J].工作研究,2003(9).

[2]张丽.我国证券市场常见违规行为及监管研究[J].金融市场,2011(7).

第5篇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不良资产处置工作的不断推进,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不仅指导着资产处置价格,而且成为考核资产公司经营业绩的重要依据和监督资产处置行为,防范道德风险的重要措施。

一、我国金融不良资产的现状

金融不良资产是指银行持有的次级、可疑及损失类贷款,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或接管的金融不良债权以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持有的不良债权。

截至2007年第一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2455.5亿元,其中:次级类贷款2613.2亿元,可疑类贷款5176.6亿元,损失类贷款4665.9亿元,分别占全部贷款的比例为6.63%、1.39%、2.75%和2.48%。与2006年第一季度末相比,不良贷款余额减少了669.2亿元、次级贷款减少了668.2亿元、可疑类贷款增加了141.5亿元、损失类贷款减少了142.3亿元。不良贷款按机构划分:主要商业银行为11614.2亿元、城市商业银行为659.6亿元、农村商业银行为150.6亿元、外资银行为31.3亿元。其中,后三者与2006年第一季度末相比,分别减少了201.9亿元、7.5亿元和5.4亿元。

截至2006年第一季度末,中国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共累计处置不良资产8663.4亿元,累计回收现金1805.6亿元,现金回收率20.84%。其中:华融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2468亿元,回收现金546.6亿元,现金回收率22.15%;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2707.8亿元,回收现金278.3亿元,现金回收率10.28%;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1419.9亿元,回收现金328.1亿元,现金回收率23.11%;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2067.7亿元,回收现金652.6亿元,现金回收率31.56%。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金融不良资产在总量上呈现下降的趋势,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的不良资产也在不断增加,但是从总体来看,形势依然严峻,如果不尽快将金融不良资产降到合理的区域,势必会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当然,对金融不良资产进行有效处置的前提是对其进行正确的评估。

二、评估在金融不良资产处置中的作用

(一)为处置金融不良资产提供定价基础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金融不良资产涉及到不同的经济主体,处置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不同经济主体间利益分割的过程,利益分割量的计量就要依据价值评估。金融不良资产的处置方式主要有以资抵债、实施债转股(投)、采取法律诉讼和减让清收的方式追偿债务等三种。财政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管理办法》的规定,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必须先经合法、独立的评估机构评估后方可处置。由此可见,在整个不良资产的处置过程中,评估工作是前提条件和基础,是资产处置程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环节。

(二)为考核资产管理公司经营业绩提供重要依据

财政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管理办法》第四条规定,资产处置损失是指公司对从银行收购和接收的贷款及利息(包括表内利息、表外利息和孳生利息)、抵贷资产及享有所有权和处置权的其他资产进行处置后,回收的资产价值与上述资产收购和接收时价值的差额以及回收资产再次进行处置发生的损失。要真实计量和核算这两次损失,必须通过评估,以处置资产的公允价值同收购面值和实际处置变现值进行比较才能反映实际经营损失,才能客观公正地衡量资产处置效果和经营业绩。

(三)为防范道德风险提供重要措施

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金融不良资产时经常会面临市场风险和道德风险。同时由于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受成立时间短、经验少、任务和地位特殊、缺少健全的法律和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资产管理公司防范道德风险高于其他一切风险。为此,财政部要求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应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和择优、竞争的原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管理办法》规定,资产处置要严格处置程序,实行评估和处置相分离,加强对处置过程和结果进行检查和审核。

三、我国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一)评估理论严重滞后

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工作有许多特点:一是评估对象为“不良债权”;二是评估对象涉及的债务人企业大多是资不抵债的关、停、倒闭企业;三是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资产的处置,一般都是以快速变现为目的。截止目前,资产评估所遵循的评估操作规范主要是《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试行)》(国资办发[1996]23号)、《房地产估价规范》(GB/T50291-1999)、《城镇土地估价规程》(GB/T50291-2001)、《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财会[2001]1051号)。这些规范只适用于实物资产价值的评估,不适合对不良金融资产进行评估。同时由于我国二级市场极不活跃,也难以采用现行市价法进行评估。而采用重置成本法则受到《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试行)》中诸如尚可使用的房屋成新率不低于30%、设备成新率不低于15%等规定的限制,致使评估结果与最终的处置价值严重脱离。

资产管理公司虽然也已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实践中的摸索制定了相应的不良资产评估操作规范,但这些规范也只是作为一种内部的参考,并没有上升为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的统一的标准。因此,也并不具备整体的代表性。

(二)评估价值与市场价值产生背离较大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的程序一般是先对不良资产进行分析,制定处置预案;然后对不良资产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谈判或拍卖底价;最后由处置人员进行具体的操作,变现不良资产。但在现实中,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的拍卖底价在招标过程中往往无人问津,作为谈判底价也得不到对方的认可。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职业惯性的影响,因我国评估业起源于国有资产的评估,多年来评估业务也以国有资产评估为主,而评估国有资产同时负有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所以,评估师宁可高估,不愿低估;另一方面,由于对不良资产的认识不足,评估师较少考虑不良资产特定的处置方案及其处置中的特定个别因素,也导致评估价值与市场价值产生较大背离。

(三)部分债权性资产权属不清,产权依据不足,偿债能力判断失真

由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委估对象涉及的债务人企业大多是资不抵债的关、停、倒闭企业,当中有许多企业财务会计资料不连续、不完整、不健全。相关的其他评估资料更不完备,由于历史原因,有的企业账面有长期股权投资但提供不出投资合同或协议;有房地产却拿不出房屋所有权证和土地使用权证。而按照现有的评估惯例,委托方应出具委估对象的有关产权证明,评估机构只对委托方的合法资产进行评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委托评估机构评估待处置资产时,很多情况下无法提供完备的产权证明,致使评估机构难以确定评估客体的产权性质和数量,从而给委托和评估带来一定的困难。

而当以假设清算法评估分析企业偿债能力而需要对债务企业的整体资产进行评估时,有些债务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要资产在进行转让时具有一定价值的资产却无产权证明,由于此时评估机构无法对债务企业无有效权属的资产提供评估结果,最终致使债务企业的整体资产评估结论无法满足处置债权的需要。同时也给债务企业恶意隐匿资产提供了可乘之机。

(四)不良资产的处置进度与评估咨询报告质量的矛盾突出

评估咨询报告作为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唯一的参考依据,应当起着指导处置价格、监督处置行为、衡量处置效果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目前对资产管理公司是以现金的回收额作为主要考核指标,致使评估管理工作处于“服务于处置”这样一个被动的地位。很多处置项目存在着评估与处置时间上的矛盾,为了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评估咨询报告,中介机构难以完全按照评估程序操作以保证报告的质量,逆程序操作的现象比较突出,同时也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笔者认为,随着金融不良资产商业性剥离的出现以及资产管理公司向投资银行方向的发展,处置变现不宜再作为不良资产处置的主要方式,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也将逐步向多元化过渡。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将与企业的效绩评价相结合,使分析结论更加趋于合理。资本运作手段的增强将会引出多种债务重组形式的出现,对中介机构专业技术知识多元化的综合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进一步做好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的设想

(一)要研究制定有关金融资产评估方法标准体系

金融不良资产的评估与普通的工业企业的评估存在较大的差别,是资产评估中较为特殊的一种情形。因此,金融不良资产的评估方法不能完全照搬工业企业资产评估的方法。在认真总结工业企业资产重组资产评估方法的基础上,认真研究金融不良资产的状况、结构特点及金融资产重组的政策和要求,借鉴国外先进的金融资产评估方法,研究制定出适合金融资产评估的方法标准体系。

(二)有效处理非市场性因素对金融不良资产评估造成的影响

在实践中,金融不良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处置价格往往会产生较大的偏差,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非市场因素。非市场因素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密切相关的。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不能仅仅依靠具体的规定和方法,最好的解决方式是,先由评估机构提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然后资产管理公司根据具体的非市场因素进行分析,依据分析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在调整处置价格中,资产管理公司要充分考虑到企业、政府、法律等方面的情况,从而使处置结果更加合理和恰当。

(三)在金融不良资产的评估中要不断总结工作,丰富经验

多年以来,我国的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了大量的金融不良资产,在处置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同时,这些年资产管理公司也在不断地承受着来自各个领域的质疑,这些都是金融行业和评估行业的宝贵资源。因此,应该对这些案例进行搜集整理,建立数据库,利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各种处置因素对资产价值的影响,建立合理规范的评估参数体系,为交易案例比较法等评估方法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基础,合理体现市场机制对资产价值的影响。

(四)认真评估金融不良资产的真实价值

在以往的政策性处置业务中,资产评估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防范道德风险等方面起到了有效作用;在各家资产管理公司逐步实现商业化转型后,资产评估的定价职能将被赋予更高的期望和要求。金融不良资产处置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业务决策具有更大的难度和风险,资产评估作为定价工作的中心环节,如何使评估结果更符合处置实际、更贴近市场价值,是下一步评估实践的重要课题。《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提供了更多样的评估方法和更宽泛的价值类型,为评估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依据,有利于提高评估服务质量和效率。

(五)加强评估行业建设,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加强行业诚信建设,提高执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创造良好的执业环境;统一计费标准,提高评估机构参与积极性。统一计费标准,制定比较合理的计费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评估机构对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工作的参与积极性,对该工作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评估人员应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业务较一般的资产评估业务复杂,需要评估人员具有丰富的知识。因此,做好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工作,评估人员必须下功夫学习相关知识,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否则,很难搞好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工作;严格执行评估程序,正确使用评估方法。评估人员要树立风险意识,克服糊弄心理,以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执行有关准则和指导意见的规定程序。评估人员在执行程序和分析过程中,要积极发掘有用的信息,充分考虑各种不确定因素,提升不良资产的价值。在评估方法上,也要充分考虑各种评估方法的假设前提和使用范围,以正确衡量不良债权的价值。

第6篇

[关键词]大客户管理;资产管理公司;客户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5-0010-02

1 大客户管理的内涵

大客户(Key Account)通常指市场上买方认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客户。大客户管理(Key Account Management,KAM)是一项关系导向的、长期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企业经营管理行为。其管理过程是通过对外部客户资源的分类筛选,实现供应商企业内部的资源合理配置;通过持续为客户量身定制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大客户的特定需要,从而培育忠诚的大客户群体,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服务。因此也更为适合处理B2B领域的客户关系。大客户管理是卖方企业的一种战略选择,通常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多元化,甚至是跨部门的协同管理组织。这种对待大客户的方式,将对企业的组织结构、价值传播和管理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以大客户管理为视角,着重分析当前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在客户管理方面值得关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2 实行大客户管理的必要性

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在我国的金融市场变革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成立以来,在经历了政策性存续期的资源积累和资本沉淀之后,近年来正积极谋划各自的商业化转之路。他们拥有不良资产经营管理的稀缺牌照,同时又通过多种子公司平台的搭建逐步成为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供应商。在我国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中,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金融服务对象上更加侧重于面向企业级客户的定制金融服务。由于内外部资源有限,资产管理公司需要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坚持实行大客户股战略。对大客户进行有效管理实际上也是资产管理公司在政策和市场的夹缝中谋求自身发展的现实选择。

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制度环境的逐步完善,未来各实体行业会相继掀起类似于欧美国家20世纪90年代时期的整合并购浪潮,大型客户乃至特大型客户将会充斥于各个实体领域,因此发展大客户关系,推行大客户战略,将成为金融服务企业,尤其是为企业级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企业的远期核心战略。

3 构建客户管理体系需要关注两个矛盾

目前资产管理公司客户管理体系属于层级式大客户管理体系。即集团总部参与并一定程度地负责对集团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大客户”的开发、维护等工作。办事处(分公司)与子公司负责区域客户以及金融平台业务的专项客户的甄别、营销、维护等工作。一线的客户经理人员负责具体区域、具体行业的客户接触管理工作。客户主体主要由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业级客户三部分大客户群构成。

3.1 统一的大客户认定标准与地域性客户差异存在矛盾

资产管理公司在政策性业务的积累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特有的、覆盖全国的分支机构网络。从集团客户管理角度,需要建立统一明确的、符合集团整体发展状况并具有一定聚合度的分类标准,对公司层面的大客户进行认定。同时,由于地方市场环境、客户特征的不同以及区域性分支机构发展程度的不同,地方客户管理工作存在现实的差异。为缓解这种统一的标准与地域性差异存在的矛盾,一方面需要将绝对性指标与相对性指标相结合,使标准的实施具备适当弹性;另一方面也需要各地分支机构充分发掘地域特色,因地制宜、灵活掌握。一般来讲,集团的区域性分支机构的设立和存续是要符合整体战略意图的。集团对于客户群体的地域构成、行业构成应形成一定的战略图景。对于符合战略意图但发展滞后的地域应适当降低标准。

3.2 客户数据信息整合不足与客户信用评价需求存在矛盾

客户信用风险、履约风险的排查需要历史数据积累和及时的监督预警,目前资产管理公司针对企业级客户群,缺乏用于信用评价的历史内部数据积累以及有效可用的外部数据资源。同时在客户数据信息整合方面缺乏系统性和有效性。除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外,其余三家资产管理公司在客户信息管理系统方面都缺乏顶层设计。已有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后台统计、轻前台应用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首先需要注重对客户信息的整合,加快研究业务信息系统同财务系统的有效对接,加快研究内部系统与外部数据资源的有效对接,为未来商业化业务中客户的评价、管理和维护提供更为丰富的管控手段。其次要注重保证信息录入准确性和有效性。一般来讲,如果负责录入的营销人员的日常工作没有对信息系统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那么将很难利用制度约束保证系统中客户信息的可靠性。只有通过技术手段以及先进的信息管理理念,使得信息系统不仅具备集团层面客户信息整合的意义,同时对一线营销人员的客户营销管理工作具备提高效率的意义,切实帮助营销人员提高客户信息管理水平,客户信息系统的信息可靠性和系统有效性才能真正得到保障和发挥。

4 现有客户管理模式需要面临两个转变

4.1 客户管理模式面临由“猎手”式向“农夫”式的转变

“猎手”式的客户管理模式在快速成长和买方推动的市场中较为普遍,这种方式强调采取积极的手段获取新的业务,因此特别适用于特定的金融服务市场和商业化转型初期的特定发展阶段。但在寻求发展大客户时,猎手方式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可能缺乏长远考虑使得客户关系趋于暂时性,另一方面会出现饥不择食的情况,不利于长远发展。一个形象的比喻是,当一头狮子在猎捕一群羚羊的时候,它选择的往往不是最健康的那部分羚羊。随着商业化转型的深入,单纯的“猎手”模式不能够满足公司大客户管理的需要。

“农夫”式的客户管理非常适合发展大客户,强调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客户的潜力,强调保留客户、拓宽和加深与客户的关系,强调培育未来的机遇。伴随着地方分支机构逐渐走出了饥不择食的阶段,资产管理公司在商业化运营中的市场地位和话语权得到增强,相应的客户管理模式也有必要逐步向“农夫”式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有诸多因素可能会阻碍“农夫”模式的实现,如过分崇尚效率忽视有效性、过分强调短期的利润目标以及不完善的佣金激励等。

4.2 客户接触模式面临由“蝶形”向“菱形”转变

图1 “蝶形”客户接触模式

图2 “菱形”客户接触模式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客户经理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将个人关系营销转换到组织间关系营销中去。如图1、图2所示,尽管“蝶形”的客户接触模式的运作维护成本占优,但沟通效率较低,不便于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定制服务的提供。将客户接触模式转变为“菱形”,可以进一步促进客户营销由“散兵游勇”的状况向“集团进攻”的方式转变。例如,在尽职调查中,建立由会计、法律等专业人才组成的团队,对客户进行集中走访,往往可以突破客户经理单独走访调查的信息获取瓶颈,在提高效率的同时,甚至可以获取意想不到的收获。再如,在与大客户沟通过程中,容易陷入一种打“乒乓球”式的沟通瓶颈。双方的交流可能因缺乏新鲜话题已经流于程式化,或因为戒备心理而趋于僵化。通过发起和组织由双方员工共同参与的社交性活动,增加接触范围,从而寻找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渠道,这也是客户接触方式由“蝶形”向“菱形”转变的一种体现。

公司层面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摆脱长久形成的对单一大客户经理的依赖。长期维持在“蝶形”模式会形成对单一大客户经理的过度依赖,只要这种“蝶形”模式不加以改变,公司整体利益将持续面临客户经理的道德风险。“菱形”的客户接触模式,不仅是对于客户经理心理承受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挑战,同样也对集团层面的制度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配套相应的客户管理制度和专业人员调拨制度等。

参考文献:

[1][美]麦克姆•麦克唐纳,等.大客户管理[M].徐嘉勇,等译.2版.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2]Peter Cheverton,Bryan Foss,Tim Hughes,Merlin Stone,Key Account Management in Financial Service:Tools and Techniques for Building Strong relationships with major clients[M].

Kogan Page Ltd;Pap/Cdr,2008.

第7篇

关键词:数据挖掘;高校资产;资产管理;决策支持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9-0041-06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网络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数据挖掘技术正在迅速地改变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计算机技术与Internet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大提高了数据挖掘(Data Mining)、收集与整理加工的能力,当今社会数据资源变得日益丰富,各行各业充斥着大量的数据源。正当此时新的问题应运而生,如何挖掘出数据源中蕴含的知识与信息并加以利用,怎样处理不断涌现出的信息源噪声问题,已迫在眉睫。

新兴技术即数据挖掘技术与知识发现(Data Mining and 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s)顺势而生,并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学者们汇聚了数据库技术、数据统计学、人工智能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科,致力于这一边缘科学的蓬勃发展,解决当前数据源噪声问题。自此,数据挖掘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了极大应用,为资产管理、生产运营以及信息处理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于此同时,高校是特殊的事业单位群体,其资产管理效率直接关乎于高校的整体运行。当今,高校的资产管理已经普遍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并针对其数据的存取与检索配备了相应的设备。但当前高校资产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存在一个致命性问题,即数据源未得到充分应用,蕴藏在其中的信息未得到有效挖掘与开发。高校资产信息化处理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会收集大量数据信息,而在实际操作中系统管理员仅具有简单的统计评估与分析功能,而隐藏在数据背后的价值却不能进行深度挖掘与应用。资产管理者需要采用一种有效的方法自动的发现与分析隐藏在各数据之间的关联性与动态的发展趋势,从而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以此来发挥信息系统收集的当前与历史数据的价值。依前文所述,数据挖掘技术与知识发现能够有效地将信息系统收集的大量数据源进行整合,提高高校资产管理效率。为此,本文会引入数据挖掘技术与知识发现对高校资产的需求与使用情况,以及资产的损耗情况进行深层的剖析,以为决策者的资产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撑,从而合理有效地利用高校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更优越的教学育人环境,进而提高其整体的教学质量。

一、数据挖掘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国际上召开了第11届国际联合人工智能的学术性会议,首次提出了数据挖掘。此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美国的计算机年会(ACM)召开之际,首次确定了数据挖掘技术的概念,指出集来的大量且不完全的有噪声的随机数据中,提取出蕴藏在其中的有价值的信息与知识即为数据挖掘,通过这种数据挖掘技术能够有利于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自此,学者们汇聚了数据库技术、数据统计学、人工智能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科,致力于这一边缘科学的蓬勃发展。到了二十一世纪初,数据挖掘技术已经渗入到了各个学科领域,并在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于2002年中,在加拿大举行了第八届关于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KDD)的ACM. SIGKDD国际性大会,将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技术这一边缘学科推向了新的研究进程。

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出版的会刊中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多次出版关于KDD技术的专刊,专门对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技术进行专项研究。除此之外,其他领域的专业技术学会也出版了专刊,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工程技术方面纷纷展开了对数据挖掘技术的探讨,KDD技术的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领域学者的重视,如在《半月刊》中发表了关于KDD的诸多研究成果。时至今日,美国人工智能协会关于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技术方面的国际性研讨会已经举办了数十次,涉及范围越来越广。有关KDD技术的学术成果越来越多,研究领域也逐渐扩大,逐渐由原来的方法发现扩大到了系统应用,从而扩大到了大规模的综合系统的应用与开发。于此同时,学术界还注重了对多种技术的集成,以及交叉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在实践方面,诸多数据挖掘软件在国际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早在二十一世纪初期,美国IBM公司就研发了智能开矿工(Intelligent Miner)软件,而美国硅图公司则开发了SPSS软件(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当前,KDD技术已经成为了数据库与信息应用方面最前沿的研究领域,KDD技术已然成为世界计算机领域最大的研究热点。

相对来说,国内关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且研究的进程相对缓慢。直到上世纪就是九十年代中期,才逐渐引入数据挖掘技术。在研究的进程中,《计算机学报》与《软件学报》纷纷刊载了一些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多借鉴于国外先进的学术成果,其重点也是从发现方法到系统的应用问题,但在实践方面的研究十分匮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次出资支持KDD研究项目是在1993年,经过几年到二十一世纪初才形成KDD研究的基本框架,自此以后研究的重点逐渐侧重于如何将知识发现与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到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当中。当今,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以及华中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正致力于数据挖掘技术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而复旦大学与吉林大学则对关联规则挖掘算法的优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北京大学对数据立方体代数领域的探索成为推动数据挖掘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于此同时,随着数据挖掘技术理论研究的发展,国内学者开始了对数据挖掘技术应用方面的探讨,尤其是金融与商品营销领域。随着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既包括了证券银行等金融行业,又包括了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KDD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成为了基金与企业投资的热点。学者们普遍认为数据挖掘技术拥有者广阔的应用空间和无限的发展潜力。但纵观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众多学者的研究重点仍是理论方面,在实践方面的研究成果匮乏。与此同时,已有的数据挖掘方面应用的研究多是金融行业或生产零售业等商业领域,鲜有对高校等事业单位方面应用的研究。当前对数据挖掘领域的研究涉及到高校资产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有关于高校资产管理的研究多侧重于资产采购环节,而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设计高校资产管理系统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其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十分有限。如何提高日趋庞杂的高校资产管理的效率,是数据挖掘技术应用方面的一个新的课题。本文旨在引入数据挖掘技术与知识发现对高校资产的需求与使用情况,以及资产的损耗情况进行深层的剖析,以提高高校资产管理的效率。

二、高校资产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随着高校扩招扩建,其办学规模得到了跨越式的扩大,其国有资产得到了突飞猛进增长,但随之而来的是高校资产管理问题的凸显:高校不同部门间资产雷同,且长期搁置,资产利用率低下;资产购置价格过高,使用期限短,性价比低下;资产浪费严重。高校长期的教学管理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设备、仪器以及耗材等账目问题,形成了庞杂的历史数据记录。高校资产管理人员无法理清各种资产账目,资产购置、报废、外借等无法得到有效及时的动态化管理,数据源混乱。具体来说高校资产管理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现有的资产管理系统相对落后,无法满足日益庞杂的资产账目问题。

当前,高校扩招扩建严重,国有资产规模日益扩张,形成了庞杂的历史数据记录,而高校采用的资产管理系统多为简单化办公软件,在处置资产时多采取的是简单的计算机信息录入功能,对于资产流转无法进行动态化管理。高校资产管理人员在进行资产数据处理过程中,仅以数据统计为主,缺乏自动化管理和数据分析功能,无法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2)资产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合理有效的分工制度。

高校是特殊的事业单位,其经费多由国家或省级财政予以拨款,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且官僚风气严重,多年来资产管理体制混乱,管理人员权责分配不对等,造成高校资产账目不清,统计数据存在偏差,资产流失严重。很多高校资产管理体制不健全,政策模糊、分工混乱,教学设备流转混乱,责任落实不到位,出现资产重复采购与提前报废等现象。分工不明,权责不清,资产责任人与使用人分离,约束不足,长此以往造成高校账目混乱、资产流失严重。

(3)资产管理缺乏规划。

在资产的流转过程中需要进行预先规划,而在高校的资产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仅凭经验进行采买与使用,缺乏理性分析和事前规划。在进行图书、仪器设备的采购前资产管理人员收集到各部门上报的数据后仅进行简单的统计就凭经验进行购买。缺乏理性的判断和合理的规划,往往造成了相同资产的重复购买和资源的浪费。而在集体采购过程中,管理者根据个人利益与经验选择供应商,事前并不对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性价比进行综合性分析比较。这种采购方式形成了主观臆断的决策,随意性强,给高校资源造成极大浪费。而在购置后的使用管理过程中,缺乏合力有效的规划,资产使用与报废仅凭经验处置,缺乏长期性规划,造成高校资产大量流失。

(4)信息传递存在障碍。

信息的顺畅传递是高校资产高效率使用的保障。而就当前高校资产管理的形势来看,仅有管理部门才拥有高校资产的全部信息,而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是闭塞的。每个部门仅拥有本单位资产的信息情况,而部门之间信息与资源不能共享,造成资源的重复购买与闲置。与此同时,不仅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存在障碍,管理部门与各资产使用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也存在障碍,为保障高校资产的完备性,管理者要在每年进行清查工作,但在资产盘点过程中,资产管理处仅为各使用单位提供账目清单,各单位根据清单进行实物盘点,然后管理处再根据账实情况对设备保管情况进行调整。这种资产盘点方法的信息传递效率低下,无法满足当前高校日益庞杂的资产账目管理的需要。

综上所述,高校资产存在着重复购买与资产流失的问题,亟待科学化与准确化管理。随着高校建校规模的扩大,积累了庞杂的资产,若仍像过去那样无纪律、无规划地进行管理,必然会造成高校资产管理效率的低下。而解决当前问题之关键在于充分利用购置资产过去与现在的数据,利用计算机技术与数据挖掘技术,构建高校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运用自动化办公系统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各部门资产需求度与资产采购匹配度,并深度分析资产购置价格、使用期限与频率之间的动态关联关系,挖掘出蕴藏在高校资产内部的发展趋势与规律,从而提高高校资产使用率,降低资产购置经费,为高校资产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三、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设计高校资产管理系统

当前,数据挖掘方法主要有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分类以及时序模式等,综合上述方法能够合理有效地构建高校资产管理系统,能够挖掘出蕴藏在海量的数据源中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提高高校资产管理效率。

1.以资产为中心的设计主题

在设计高校资产管理系统的过程中,首先要确定系统中最有价值的决策主题域以及各个主题域的维度。根据对高校资产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明确了数据库系统的主题域包含资产、部门(即系统用户)以及资金这三个主题域。而这三个主题域之间关系是,资产是管理系统主体设计之核心,通过对这一主题域数据分析,能够获得相应的主题域分析结果,从而为决策支持提供信息库。而部门与资金这两个主题域在系统管理过程中起辅助作用,反映一些需要关注的备用信息。具体来说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设计的资产管理系统拥有以下三个主题域:

(1)资产主题,即用来分析各单位的资产运行情况。

各部门的资产数据信息均会录入到资产管理系统中,资产主体会通过对各单位过去与当前的资产运行情况数据进行分析,获取资产更新或升级数据,从而对资产进行全面管理与调配。该数据域不仅录入过去与当前资产信息,还需囊括各部门下一年度的资产购置与更新的财务预算,以为决策者提供完备的信息库。

(2)部门主题,即对高校各部门(系统用户)状况的分析。

不同部门之间的职能不同,使得其购置的资产性质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不同部门之间的工作内容又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为避免资产的重复购置有必要了解不同部门之间的关联关系,从而促进部门间资源共享。而部门主题域的设计用途是容纳各部门性质与工作职能等数据信息,从而根据不同部门的特点制定资产管理与购置计划,以在制定下一年度的财务预算时有所侧重。与此同时,还可利用关联规则挖掘各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避免资产的重复购置。

(3)资金主题,即是对各部门与各资产的资金运作状况的分析,包括整体资金情况以及各部门资产管理资金配置情况。

资金域中录入的是已购置资产资金花销及来源,资产管理过程中的折旧、升级投入经费情况。不仅如此,这一主题还要涵盖资金分配规划和预处理数据信息。

通常,高校资产管理系统中都要涵盖以上三个基本主题域。但在实践中,有时为了简单化将三个主题域进行合并,即在资产主题域内对部门与资金主题进行考虑,但在数据库设计过程中需要通过增加维度的途径来达到相同之效果。

2.以决策支持与数据挖掘为目标的二级粒度设计

高校资产管理系统设计之目标在于对资产数据的有效挖掘,并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高校资产管理者为对资产管理系统提出各种要求,而高校资产数据会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而无限增加,自然分化出常调动数据与沉淀数据,在存储上有必要进行区分,即将沉淀数据存储在备用存储器中,并清楚报废多年资产的数据,这就要求粒度级别划分的精准性。经过对各大高校资产管理情况进行反复分析与合理推测,笔者认为可将高校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为二级粒度,即详细数据与综合数据。前者是指每天的资产数据,后者则分为轻度综合数据(每部门数据、每月数据或每大类资产数据)与高度综合数据(每年数据或综合大类资产数据)。详细数据冗杂,不宜长期在管理系统中保存;可定期整理生成综合数据并进行转存、清理,而综合数据量较小,数据关联性强,可在数据库中长期保存,并利用其定期生产资产数据报表。

3.资产管理系统逻辑模型设计

资产管理系统逻辑模型由事实表与维度表,前者是模型的核心部分。事实表包括键与详细指标两项,在模型中通过事实表的键将维度表组织连接起来,以为系统用户提供查询功能。事实表用来对设计的主题域多个角度进行描述,而维度表从不同角度对设计的主题域数据进行描述。通过对高校资产管理情况的深度分析,本文认为高校资产管理系统适用于雪花模型,据此设计出资产管理系统逻辑模型。其中“资产数据事实表”和后面的“部门表”、“资产编码表”、“资产分级表”以及“时间表”4个主维度表关联,而“部门表”、“资产编码表”以及“资产分级表”则分别具有“上级部门表”、“资产类别表”以及“资产指标表”3个2级的维度表。这种多层级的维度表降低了资产数据冗余度,节省了资产管理系统的储备空间,提高了系统数据挖掘粒度的灵活性。

模型设计后需要对管理系统进行数据装载(ETL),首先要对资产的源数据进行简单抽取,然后依据预先设定的逻辑模型对源数据进行转换并进行数据仓库的存储。

4.资产数据归约与取值

对数据的属性进行归约,能够使挖掘的数据规则更加简单化,本质来说大户也是对数据库施加的约束,能够缩减生成候选集的数量,从而能够快速发现数据关联规则。教育部规定,高校资产分为16个大类,既包括房屋等地产又包括了图书与器具等教学设备,对其进行管理是十分复杂的工程。为此本文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确定四个管理指标,即资产购置价格(A)、资产剩余使用年限(B)、资产年使用率(C)以及资产质量评估(D)。

对上述确定的资产管理指标进行统一的分级,即1~5级,分别用1~5表示实现指标数据取值的分类转换。

(1)根据购置价格、购置时间与当前市场行情等因素对资产进行评级。

(2)根据折旧情况与使用年限进行评级,在折旧与使用年限的确定上应根据会计与税务上的规定进行计算,得出资产的剩余使用年限率,并根据资产属性与具体使用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将资产使用年限分为五个区间,并根据资产的剩余使用年限率=(税务规定资产使用年限-已使用年限)/税务规定资产使用年限公式,计算出分区化的资产剩余使用年限的区间值。通过对高校资产情况的深度分析,将其区间值定为(1,0.8]、(0.8,0.6]、(0.6,0.4]、(0.4,0.2]以及(0.2,0],其分别对应着1~5各级别。

(3)依据资产使用率确定资产级别取值。资产使用率源数据来自于资产管理者定期的核查与记录,并据此做出评价,使用率越低则级别越接近1级,即使用期限越长,反之则越接近5级。

(4)根据资产定期的质量检查与评估。

综上,高校资产归约与取值的描述为:(资产编号,购置价格、剩余使用年限率、使用频率、质量评估值)。如编号414011的资产其购置价格是3级,剩余使用年限率是2级,使用频率是2级,而质量评估值为1级,则在数据库中为(414011,A3,B2,C2,D1)。

5.数据挖掘过程

上述通过对高校资产管理系统的设计,获得高校资产的数据库的具体构建,下面将分析如何对源数据进行整理与特征化转换。本文认为通过Apriori算法能够实现对资产数据库关联规则的数据挖掘。而利用高校资产的数据库多指标之间的关联规则就可以实现对高校资产的数据库进行多变量数据集合进行数据挖掘。

(1)在高校资产管理的指标设定下,将高校资产质量评估值作为规则目标,利用Apriori算法的生成频繁数据项集。频繁数据项集中可以确地各个高校资产资产管理系统中变量的信任度和支持度。

(2)通过分析高校资产质量指标数据集合之间的关联性规则,计算出满足最小信任度的相应规则。

(3)挖掘数据间的关联性,即计算出满足最小信任度的规则。

四、资产管理系统决策支持模块的实现

可想而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设计高校资产管理系统的目的,在于为资产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而通过管理系统挖掘出的数据越精准,得到的资产的动态数据越有意义,其关联规则对辅助管理者进行决策越具有价值。而通过上述方法设计的管理系统收集的数据十分庞杂,若直接进行数据挖掘其效率与实际价值定会十分低下,信息可信度会大大降低。这样,保证资产管理系统决策支持模块的实现,是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提高我国高校资产管理的效率的关键。资产管理系统决策支持模块是面向业务主管或更高级别管理人员而设定的,通过对高校资产管理系统收集而来的数据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分析而来,以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资产管理系统决策支持模块的实现是高校资产数据库建立的重要目标,依赖于资产管理系统,但又与其完全分开,即是高校资产管理系统的有益补充,弥补其系统功能之不足。

1.决策支持模块中的数据挖掘过程

决策支持系统的数据挖掘有别于资产管理系统,具体来说包括了管理问题定义、数据准备与转换、数据挖掘、结果分析以及知识运用等五个过程。

(1)管理问题定义,即数据挖掘的目标,即定义出资产管理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业务问题。

(2)数据准备与转换,是指根据确定的目标,在上述设定的资产管理系统中提取出特定数据集,并对这些数据集进行预先加工和处理,剔除数据缺值与冗余,并修正其存在的错误,从而完成数据的准备工作。

(3)接下来进行的是决策模块的数据挖掘,即根据上述收集加工的特定数据集的功能与特点,利用相应的数据算法建立分析模型,从而实现对经过转换的数据的挖掘工作。

(4)经过数据挖掘后,要对挖掘的数据进行结果分析,所谓的结果分析及对挖掘的数据进行系统分析、解释与评价,并运用文字或图表的方式将数据蕴含的动态关联规则进行转换与阐释,以被用户所理解与采纳。

(5)最后一步是知识运用,即将通过上述数据挖掘过程获得的知识集成到决策系统的知识库当中,构成决策备用信息库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

2.决策支持模块中数据挖掘的分类应用

决策支持系统是为高校资产管理提供决策支持的系统,具体来说包括了设备采购、资产配置、维修管理以及报废决策四个方面的决策实现过程。资产管理不同环节的决策依据不同,要根据管理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对数据进行有效的挖掘,为管理者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依据,是资产管理系统决策支持模块的实现的关键:

(1)资产采购环节的决策支持,采购决策的合理与否关乎后续的维护成本与资产使用效率。在这一环节,要挖掘资产管理系统中已有的海量历史采购数据,与此同时结合当前市场情况,对预采购资产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与性价比分析,并配合调研选型。在数据挖掘过程中适当采用聚类分析与关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市场上不同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进行差异性分析,根据大数据中提供的平均使用寿命与维修频率的综合性评价选择性价比较高的产品进行采购。于此同时,在采购过程中适当使用预测模式,对预购置资产价格进行初步概算,以对部门资产采购资金进行有效控制。

(2)资产配置环节的决策支持。购置后的资产要在各部门之间进行分配,资产的合理配置是提高高校资产管理效率的基础。资产配置的不合理会造成资产的重复购置以及资源的极大浪费。无论是购置资产的初次配置,还是特定资产的二次处理均需要数据挖掘技术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可采用聚类分析法,以各单位性质为依据,将其分派成不同组别,从而决策分析者根据聚类分析之结果,探索各组别间差异性,并通过建立决策树,来确定预配置资产分配方案。

(3)维修管理环节的决策支持。资产配置后的维修管理对提高资产使用效率至关重要,而“以养代修”是资产保管的重要方法。但何时养护,怎样养护却不能仅凭经验进行判断,在这方面可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时序模式与预测分析方法,对类似资产的使用情况与维修记录的数据进行挖掘与提炼,并结合该项资产的维修记录与具体情况,得出判断信息,从而对资产进行科学维修管理,以保证资产使用性能的充分发挥,提高资产利用率。与此同时,还可以采用预测分析法,促进资产维护经费预算与分配的科学合理化。

(4)报废更新环节的决策支持。资产的报废更新源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资产性能的下降,已经达到预期使用寿命;另一方面是由于高校教学与科研内容的革新所触发的,对资产性能方面提出了新的技术要求。要采用数据挖掘技术的关联规则分析资产关系,对资产进行动态化管理,通过对已有数据的挖掘及时剔除寿命降至的资产。而对于资产性能无法满足高校教学与科研革新需要的资产,要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制定多种方案进行计算决策,依据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资产管理原则,确定对原有资产进行改造升级,还是予以报废更新。

五、结束语

高校资产信息化处理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会收集大量数据信息,而在实际操作中系统管理员仅具有简单的统计评估与分析功能,而隐藏在数据背后的价值却不能进行深度挖掘与应用。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设计高校资产管理系统是很好的应用趋势,能够为高校资产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但数据挖掘具体工作的开展需要从事资产管理和系统设计人员充分的准备,以及对案例与算法的实际把握与分析能力。在资产管理系统的实际应用过程中,要注重归纳与总结,不断改进完善数据挖掘算法,找出数据背后蕴藏的关联规则,以便挖掘结果更科学化,为管理者与决策者提供便于理解的信息库,适应当前高校资产管理与决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袁隽媛.高校资产数据挖掘的研究与实现[D].湖南:湖南大学,2012.

[2]金豆.数据挖掘技术在资产管理系统中的应用[D].吉林:长春理工大学,2010.

[3]江敏,徐艳.数据挖掘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24):5741-5745,5760.

[4]刘治良,张庾.数据挖掘在设备管理中的应用探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33):7836-7837.

[5]陈永峰.大数据背景下数据挖掘在高校固定资产统计中的应用研究[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6-9.

[6]袁隽媛.数据挖掘在高校资产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5):26-28.

第8篇

目前,债券投资已代替银行存款成为保险公司最重要的投资渠道,然而,债券市场的走势也因此会影响到保险资产的配置,进而影响到保险公司自身的业务结构、发展规模及战略布局,加之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波动加大以及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全面开放,导致我国保险资产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若保险业要在与各大金融行业的竞争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要提高资产管理效率,直面各种挑战,在接连不断的挑战中谋求发展。现阶段,我国保险资产管理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严峻挑战。

1.1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

在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经济逐步与世界经济接轨,我国经济的发展影响着国际经济走势,同时世界经济的波动反过来也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分析我国保险资产管理问题时,不仅要分析国内的经济环境,还要将当前国际政治的变化和经济格局的调整考虑在内。

1.2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面临巨大压力

受托管理我国保险业约90%的可运用资金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2006年以前只能管理保险公司的资产,缺乏直接接触个人以及其他机构的渠道,而国外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不仅能够管理保险公司自身的资产,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够管理第三方资产,并且第三方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超过50%。同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允许符合条件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逐步扩大资产管理范围,推动资产管理公司由单一管理保险资产向综合管理社会公众资产转变。然而,逐步扩大的资产管理范围对于起步较晚的我国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来说,虽然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不可预知的风险。

1.3投资收益低下

随着我国保险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保险业的可利用资金也在不断增长,但由于我国保险业目前的投资渠道过于单一,仍然将资金投资的重点放在存款和债券资产上,而在基金、股票上的投资比例较小,加之近几年来我国外汇储备的超常增加,造成市场流动性泛滥,债券市场的收益率日趋下降,从而导致我国保险投资的收益率也随之明显下滑。所以,如何提高资产管理的投资收益率,是我国保险业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1.4资产负债管理难度加大

近几年来,保险行业续期效应降低,从而造成保险业的流通资金减少,成本压力增加,保险负债成本呈现出日渐上升的趋势,资产负债收益率匹配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如果投资收益率达不到预定利率水平,将导致新的“利差损”产生。目前国内保险公司的资产久期远远低于负债久期,“长钱短用”现象屡见不鲜,而且随着负债定价利率的上升,业务增加反而会造成附加费用的增大,此时负债成本较高,资金回报压力增大。由此可见,保险行业目前的这种资产负债管理机制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2构建保险资产管理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原则

科学地建立保险资产管理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考虑现有的统计制度和相关的统计数据,还要充分考虑到国际之间对比的需要,因此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除了要满足指标体系设置的一些基本原则外,还要满足以下几项原则。

2.1主次性原则

由于能够反映保险资产管理竞争力的指标较多,如果都用来当成评价标准,容易造成指标设置主次不分,给资产管理竞争力评价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在选取保险资产管理竞争力指标时,应该遵循主次性原则选取对保险资产管理竞争力产生主要影响的指标,而忽略那些影响较小的指标。

2.2可行性原则

影响保险资产管理竞争力的因素是各种各样的,有定性的不可量化的指标,也有能够定量描述的指标。无论是定性描述的指标还是定量描述的指标,都应该是可行的,有据可循的。因此,本文为了更好地将保险资产管理水平作横向与纵向的对比,所选取的都是评价资产管理水平的可行性指标。

2.3比较性原则

在运用保险资产管理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问题时,往往要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因此在选取保险资产管理竞争力指标时,不仅要便于保险资产管理自身前后进行比较,而且还要便于与其他金融业资产管理水平之间进行比较。另外,为了能与国际保险资产管理接轨,还要在指标选择上尽量靠拢国际通用标准。

3构建保险资产管理竞争力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

在我国保险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进程中,保险资产管理作为保险公司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之一,其盈利水平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决定了保险业的自主竞争能力,也成为保险业增强盈利能力和偿付能力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促进金融市场稳步协调发展的主要途径。为了构建科学合理的保险资产管理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结合我国保险行业的实际情况建立了我国保险资产管理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理论框架。

3.1保险资产管理的现实竞争力

所谓的现实竞争力就是指主体在现实中获取竞争优势所拥有的资源。保险资产管理的现实竞争力主要由资本市场的投资规模、资产管理效率、资产管理的业务能力以及风险控制能力等要素构成。资本市场的投资规模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融行业投资主体的资产管理能力,是各行业在资产管理上相互竞争的核心方面;不同行业资产管理业务能力的强弱也是现实竞争力的基础;而风险的管控能力是企业管理人自身管理能力、风险防范意识的重要体现,构成了资产管理公司之间相互竞争的重要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保险资产管理的效率与未来发展的高度。为了提高保险资产管理效率,有必要将国外先进的资产管理理论和方法应用到我国的保险行业中,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目前,我国保险业投资覆盖了证券、货币、衍生品等各投资领域,并在此范围内打造不同风险收益率的产品链,在更广阔的空间内为客户们捕获投资机会,分散投资风险。

3.2保险资产管理的潜在竞争力

潜在竞争力是相对于现实而言的,它对于未来整体竞争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保险资产管理的潜在竞争力是使现实竞争力得到有效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所在,主要包括市场环境、政策支持以及业务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等要素。在大资管时代,资产管理范围的逐步扩大,使得保险资金的风险进一步加剧,并且对现实金融市场环境变化的反应也更加敏锐,国家政策支持可以为保险资产管理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而业务、产品、组织上的创新对于提高保险资产管理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构建了以资产管理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为分体系的保险资产管理整体竞争力的理论框架。在此框架内,资产管理的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影响着保险资产管理的整体竞争力水平的高低。

4保险资产管理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

目前,由于我国保险行业的信息披露制度还不够完善,监管机构对于保险资金运用所涉及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估算方法并没有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使得国内各家保险公司的财务会计报表之间缺乏可比性。因此,本文在我国保险资产管理竞争力评价体系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对保险资产管理竞争力评价指标只作定性描述,并将保险资产管理竞争力评价体系分为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两个子评价体系,总共设置14个指标。

4.1保险资产管理现实竞争力评价指标

市场规模反映了资产管理业务的宽度和广度;资产管理效率是国内外资产管理竞争的一个核心方面,因此本文选取投资收益率来体现保险资产管理效率。资产管理的业务能力指标又可以细分为资本负债比、资本安全性、资本流动性、资本充足性、业务产业链和业务价值链。资本负债比是指一定时期内企业流动性负债与总资产的比值,不仅能反映企业资产管理所面临风险的大小,也能反映企业资产管理的能力。保险资金运用的核心就在于平衡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关系,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运用委托人的委托资金进行投资决策时,不能只考虑资产或负债,而必须要保证资产和负债的动态协调与平衡,为资产委托人提供长期稳定的预期收益;资本安全性、资本流动性客观上反映了资产管理的服务属性;资本充足性、业务产业链和业务价值链3个指标分别反映了保险资产管理的实物资源、业务宽度和业务价值。风险控制能力是现实竞争力的又一重要体现,本文选取资本缩水幅度这一负面指标来度量对保险资产的风险控制能力。

4.2保险资产管理潜在竞争力评价指标

第9篇

前10家券商管理规模达9.87万亿元,占据全部证券公司资管业务的大半江山。紧随其后的一批中小型券商,规模亦能跻身行I前列,其主因是找到了在市场上精耕细作之道

随着跨监管套利空间被压缩,券商资管将回归资产管理本源,向主动管理转型是大势所趋。从规模占比看,广发证券资管、齐鲁证券资管等,主动管理规模占比均超过三成

并非所有大型券商都在主动管理上有所作用。去年海通证券资管进行了增资扩股,但公司仍将八成多的精力放在通道业务上,这也是其资管净收入下滑超过五成的重要原因

在资管行业去通道化的大趋势下,资产证券化是时下券商资管开展的最热门业务,这也有力地推动了证券公司投行资管的转型

在通胀存在隐忧、人民币贬值的压力下,如何更好地配置自己的资产,成为国内高净值客户最关注的话题。对于资产管理机构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根据基金业协会的统计,去年基金资产管理规模约为52万亿元,其中,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规模已经飙升至17.58万亿元,同比增幅50%,管理规模远远高于基金专户和公募基金。也就是说,券商资管已经在众多金融机构中获得三分天下的资格。

那么在激烈的业务大比武中,哪些券商占据行业第一梯队?哪些券商掉了队?哪些中小型券商实现了弯道超车?

截至4月30日,138家券商公布了年报数据,《投资者报》选取了管理规模和资产净收入两个指标来衡量券商资管的综合实力。

Wind数据显示,百家券商中,有84家券商公布了针对资管净收入可供研究的数据。这84家券商资管净收入322亿元,同比略增;16家券商净收入超过了5亿元,当然也有高华证券、西南证券等资管净收入缩水五成以上的券商。

大型券商占据市场优势

管理规模是衡量资管机构实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最新数据,去年,中信证券、华泰证券(上海)资产管理公司以及中信建投资管总规模跻身行业前三,月均受托资金规模分别为1.48万亿元、8147亿元和6987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基金业协会首度提出月均受托资金这一指标,目的是为了防止券商年底、季度末冲规模。

从上述指标看,中信证券以绝对优势占据龙头地位。华泰资管公司排名稳步上升,从去年的第三名升至第二名。最励志的当属中信建投,去年上升第三名,成为券商资管第一梯队的成员。

去年的华泰证券资管业务产品线更加均衡,固定收益投资保持优势;主动管理能力提升,在银证业务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委外投资业务发展迅速;资产证券化领域引领了多项行业创新。2016年华泰证券的资管业务收入达到27.9亿元,同比增长29%。

中信建投业务上升势头也非常迅猛,去年在“募集资金规模”和“承销项目家数”统计中获得“双料”冠军,资管业务也是其重点打造的业务,不过从现有的数据来看,规模的增长多数来自通道业务,主动管理业务占比不足两成。

第4名到第7名的券商厮杀激烈,广发证券资管公司、国泰君安资管公司、申万宏源、海通证券资管公司,它们的管理规模集中在6000万~7000万,大家都是你追我赶,排名则会经常变化。

此外,中银国际、招商证券资管公司、华福证券也跻身前10名单,管理规模分别为6471亿元、5590亿元、5069亿元。这10家券商管理的规模达到9.87万亿元,占据了全部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大半江山。

中小券商靠特色突围

除了这些实力雄厚的常胜将军,第10~20名单中,还有一批中小型券商格外引人注目,包括华福证券、德邦证券、江海证券、华融证券、东吴证券、长城证券、第一创业和国都证券。

这些券商资管规模能够跻身行业前列,基本上是因为在一个细分市场精耕细作实现弯道超车。例如华福证券和江海证券,选择的是发力资产证券化ABS。华融证券则背靠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大力发展股票质押、定增等非标业务。第一创业则坚持以固定收益为核心、深入打造“固定收益+”的资产管理业务模式。

位列行业第10名的华福证券,尽管在综合券商中并不起眼,但是资管业务却非常出色。去年,公司营收25亿元,资管净收入就达到5.4亿元。2014年,华福证券资管开始发力,优势在通道业务方面。去年,华福证券资管规模达到4603亿元,由于通道的压缩,管理规模相比往年略有下降。

刚获得资管资格不久的华福证券,缘何能脱颖而出?有市场猜测主要来自兴业银行的支持,有一种说法是“兴业银行同业方面的业务走券商资管通道,兴业银行与华福证券紧密合作。”此前,市场盛传兴业银行将会收购华福证券,不过两三年过去还没有进展。但这并不影响两家公司人员的交往,譬如兴业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同时担任华福证券的首席经济学家。不过随着银行同业的整治,华福证券的优势也在不断缩小。

德邦证券的崛起则和公司深耕资产证券化相关。截至2016年年底,备案产品数量、发行产品规模均处于第一位的是德邦证券,发行产品38只,规模达624亿元。

德邦证券总裁武晓春曾对记者表示:“德邦证券布局资产证券化已有两年时间,主要通过与蚂蚁金服的合作,在个别业务领域,如互联网金融ABS、消费金融等领域取得突破。”

注册地在黑龙江的江海证券,去年被哈投股份收购,实现了曲线上市。资管的优势在定向资管,近年也在发力ABS,今年一季度的发行规模达到302亿元,同比增长近5倍。

值得注意的是,华融证券、第一创业和国都证券的资管业务规模首次进入行业前20,去年月度平均规模分别为2547亿元、2327亿元和2176亿元,分别位列14名、19名和第20名。而中山证券、渤海证券和华创证券的管理规模跌出了行业前20。

发力主动管理

2016年,资产管理行业的政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是国家大力支持资管创新,为实体经济输血;另一方面又严控、规范通过层层嵌套、通道等方式规避监管进行套利的模式,是最为考验资产管理机构创新能力和经营战略的一年。

在此背景下,券商资管纷纷在严控风险基础上加大业务创新力度,以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满足客户多元化的投融资需求,大力提高主动管理能力。

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规模为17.58万亿元,其中通道为主的定向资管仍然占据最大比例,占比为83%,较2015年的比重略有下降。而此前定向资管受益于政策红利疯长,规模持续攀升,2013年占资管业务总规模的93%。

在新规的影响下,各家券商也都在发力主动管理。第一创业副总裁、资产管理负责人梁学来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跨监管套利空间被压缩,券商资管将回归资产管理本源,资管向主动管理转型是大势所趋。

去年主动管理规模排名前五的分别是中信证券、广发证券、国泰君安、华泰证券以及申万宏源,规模分别为5270亿元、4618亿元、2462亿元、2165亿元以及1703亿元。

从规模占比看,广发证券资管、齐鲁证券资管、华融证券资管、国泰君安资管、光大证券资管以及中信证券,主动管理规模占比都超过三成。广发证券资管的主动管理规模占比最多,高达近七成,未来看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固收+产品模式,实现产品组合创新;二是专家计划,加强团队建设,发展资产证券化,提高投研能力以对冲风险。齐鲁证券资管和国泰君安资管的优势业务类似,即固收业务。目前齐鲁证券资管的负责人章飚就来自国泰君安资管。

当然,并非所有大型券商都在主动管理上下大功夫。海通证券资管、招商证券资管的主动管理规模分别为904亿元、907亿元,分别占比14%、18%。有意思的是,去年海通证券资管进行了增资扩股,在业务布局上扩张较快,但公司将八成多的精力放在通道业务上,业内人士对此颇为不解。

16家净收入超5亿

对于券商资管来说,要规模,更要收入,毕竟落袋为安的才是真金白银。依靠通道业务起家的券商资管,虽然规模大,但并不一定赚钱。

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30日,百余家券商都已经公布了年报,其中88家券商公布了受托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指标。

扣除4家2015年未有统计数据的券商,84家券商2016年资管净收入达到322亿元,略增长4.7%。与之形成反差的是,证券公司管理的资金规模大增了五成,这说明很多券商将重心放在了并没有多少利润率的通道业务上,规模的增加并未带来收入增长。

记者注意到,84家券商中,高达49家资管净收入超过1亿元;超过5亿元的有16家。不过这16家券商的资管净收入共计239亿元,占全行业七成,领头羊效应明显。

国内最赚钱的10家券商资管分别是中信证券、广发证券、国泰君安、申万宏源、招商证券、华泰证券、中泰证券、东方证券、光大证券以及财通证券,净收入分别为63.8亿元、41.6亿元、23.7亿元、18亿元、11.4亿元、10.4亿元、9.3亿元、8.9亿元、8.7亿元以及8亿元。与券商管理规模前10名单对照,两个名单中间还是有偏差。

净收入排名居前的中泰证券、东方证券、光大证券、财通证券,其管理规模并未进入前10名单中,东方证券和财通证券管理的资金规模前20都未进入。上述表现突出的4家券商有一个共同点――主动管理能力强。

例如东方证券资管受托资产管理规模虽然并不高,仅有1541亿元,但高达93%以上为主动管理产品,受到业内的关注,尤其在权益类投资成绩更是在业内名列前茅。财通证券的主动管理也不容小觑,自2012年开始快速发展,2014年达到219亿元,2016年更是增长到643亿元。财通证券的固定收益团队因能贴合客户需求的多样化产品设计辅以坚实的投研实力,在行业内小有名气。

净收入超过5亿元的还有广州证券(7亿元)、长江证券(6.3亿元)、海通证券(5.9亿元)、兴业证券(5.6亿元)、华福证券(5.4亿元)以及第一创业(5.2亿元)。

业绩分化严重

在资管大战中,有很多券商败下阵来,尤其是一些大型券商在大发展的环境中,净收入甚至出现了巨幅滑坡。Wind数据显示,84家券商中有31家资管净收入出现了下滑,11家券商缩水超过五成。

不进则退的11家券商分别是高华证券、西南证券、华西证券、安信证券、英大证券、财达证券、华龙证券、华金证券、海通证券、华宝证券以及恒泰证券。

缩水最严重的是高华证券,去年资管净收入仅有1247万元,同比下滑86.8%。不过,由于从公开资料很难找到高华证券关于开展资管的消息,因此不知缘何导致。

降幅第二的西南证券,在2016年可谓是“最悲惨的上市券商”。不仅因投行业务为涉嫌保荐企业财务造假栽跟头,资管业务也是遭遇滑铁卢。去年,西南证券资管净收入1.1亿元,而2015年高达6.8亿元,下滑83%。西南证券对外的解释是2015年参与定增项目报酬丰厚,而去年权益市场整体低迷,如果剔除该部分定增项目收入,去年的资管业绩是提升的。但是也有很多发展定增的券商面临同样的环境,其它券商却没有大幅下降。

海通证券是缩水名单中资产规模最大的一家券商。去年,海通证券资管净收入5.9亿元,同比下降56%。利润下降的核心原因在于,通道业务市场报酬率不断降低,影响了公司的资管业务收入。如果公司只有在主动管理业务上有所努力,业绩才有望回升。

虽然有四成的券商Y管净收入出现了滑坡,但是仍然有高达七成的券商实现了增长,净收入翻番的券商高达19家。其中,同比增幅排名前10的分别为联储证券(净收入1.96亿元)、九州证券(0.68亿元)、大同证券(0.46亿元)、华泰证券(10.4亿元)、华林证券(0.95亿元)、长城国瑞证券有限公司(1.2亿元)、广州证券(7.3亿元)、太平洋证券(2.8亿元)、红塔证券(0.8亿元)以及爱建证券(0.17亿元)。

华泰证券和广州证券的表现最突出,不仅业绩增幅高,而且从净收入排名来看居于前10。

资管转型新方向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经历转型期,并持续面临下行压力,加之货币市场的持续宽松,造成了资产端与资金端的不匹配现象。2015年6月股市异常波动之后,市场可投资标的更加稀少,“资产荒”成为资管行业面临的大难题。

在金融脱媒的大环境下,证券公司作为直接融资的中介,在资本市场的优势愈发明显。在资金端,证券公司已通过财富管理和经纪业务积累了大量风险偏好相对较高的理财客户,加之近年来,我国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保险、银行等资管机构管理规模逐年攀升,数万亿资金亟须对接优质金融产品。在资产端,券商投行已积累了大量并购重组资源,并直接接触实体企业的融资需求。产品端连接资金端与资产端,在中间发挥着桥梁作用。

证券公司转型“投行资管”,即加强投行与资管业务的协同效应。“投行资管”模式下,券商通过资管的买方视角掌握投资需求,凭借自身投研实力,主动创设金融产品,对接实体企业的融资需求。这样既解决了“资产荒”背景下券商被动接受市场产品、无高收益产品可投的窘境,又通过创设金融产品,开辟业务空间,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第10篇

    截至3月9日,已有8家保险公司通过各自“渠道”直接入市。其中,4家通过自有资产管理公司的独立交易席位,3家租用中金公司的席位,平安保险则租用集团下的平安证券席位,唯一还未入市的中国人保集团也有自己的资产管理公司。业内人士透露,虽然保险公司租用券商席位可为券商带来不薄的佣金收入,但保监会和保险公司都倾向于租用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席位,证券公司恐无缘从保险资金入市中分一杯羹。

    资产管理公司把持险资天下

    根据中国保监会《关于保险资金股票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可向交易所申请办理专用席位,保险机构投资者也可向证券经营机构租用专用席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必须通过自有的独立席位进行受托资产的股票交易。

    据业内人士测算,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再保险、华泰保险和太平保险等5家公司旗下的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的资产已占中国保险业1.22万亿总资产(截至今年1月份)的60%以上,其余的4家保险公司泰康人寿、新华人寿、太平洋保险、平安保险成立资产管理公司的申请也已经报送中国保监会。3月9日平安保险投下第一单的当天就透露平安资产管理公司目前正在上海筹建,成立以后亦将申请股票交易席位,转而成为集团公司的受托人。

    保监会副主席吴小平日前在召开的“保险资金运用国际研讨会”上表示,预计到今年底,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数量将达到6-8家,这些公司将逐步成为中国保险资产管理的主导力量。显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将把持保险资金入市的天下。

    选择资产管理公司可以节约成本

    一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分析师告诉记者,险资入市之所以倾向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一方面是考虑到资金安全,利用资产管理公司的独立席位规避了资金被挪用的风险;另一方面是出于费用考虑。

    “其实租用券商席位还是比较安全的。”平安证券经纪事业部的一人士表示,保险公司租用券商席位和基金公司一样,自行操作,其交易数据通过登记结算公司直接传给托管银行,证券公司并不知晓,只是通过席位交易获取佣金。银河证券研究中心的高级研究员吴祖尧也告诉记者,基金租用券商席位并没有发生过挪用的事情,因为有银行托管,资金是很安全的。

    而费用方面,据了解,向交易所取得一个席位时一次需支付60万元,分10年摊销;此外还有席位管理年费,深交所3万元,上交所2万元;运行费若干。因此,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取得一个席位每年的成本约10万元;而吴祖尧告诉记者,保险公司租用券商席位的费用与基金相当,一般是资金量的万分之八左右。目前真正入市的保险资金估计在100亿元左右,如果全部租用券商席位大约需要800万元。

    可能意在金融混业经营

    不过租用券商席位并非一无是处。“虽然保险公司资金入市可以自买席位,但保险公司在投资股市上能力和经验毕竟欠缺,而证券公司的研究能力和提供分析资讯能力较强,正可相互补充。”平安证券有关人士表示。

    银河证券吴祖尧也表示,租用券商席位,券商会免费提供研究服务,这节约了保险公司的研究成本。虽然券商研究报告可以购买,但价格也不菲,一般在40万至50万元左右,而且仅是提供了基本服务,在时效性上要打折扣,这对投资是有影响的。他认为3家保险公司都租用中金席位,可能就是和其独到的研究力量有关。

第11篇

今年5月到6月中旬的债市行情有调整、有震荡,之后重拾上涨走势。

5月初,财政部及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制定的《关于进一步明确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金融业有关政策的通知》开始实施,带动收益率小幅下行。9日,《人民日报》刊发权威人士的文章,提出“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等观点。国债期货随之大涨,现货二级市场各品种、各期限收益率明显下行,金融债中长端下行3~5个基点,5年期国开债表现较为突出,下行了7~10个基点,国债收益率维持平稳。利率债的火爆带动了信用债市场,3~5年期中票均低于估值成交,城投债交投也较为活跃,下行幅度更为明显。A股则下挫3%左右。10日,市场收益率继续下行。

13日下午,5月经济数据和金融数据公布,均低于市场预期,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对贷款及社会融资规模的影响较为显著。预期落地,交易盘获利了结,收益率小幅下行后随即调头向上。

5月17日,媒体公布了《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子公司风险控制指标指引(征求意见稿)》,其中制定了针对特定客户资产管理子公司的风险防控措施,要求专户子公司开展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应满足以下四项风险控制指标:一是净资本不得低于1亿元人民币;二是调整后的净资本不得低于各项风险资本之和的100%;三是净资本不得低于净资产的40%;四是净资产不得低于负债的20%。该文件不仅大幅降低了基金各类资管产品的杠杆,还加强了风险披露,明令禁止向投资者宣传预期收益率。基金子公司设立门槛也将提高,并需建立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监管全面向信托看齐。次日债市收益率大幅上行。7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7个基点,国开债各期限收益率均上行4~5个基点。

19日,美联储公布了4月议息会议纪要,显示6月加息预期加大。随后美元指数大幅上行,美债暴跌,日元贬值。国内债市收益率继续上行。

5月下旬,收益率稍有回调。由于5月新增信贷数据不如预期,市场情绪出现一丝回暖,一级、二级市场均较为活跃,收益率总体反弹幅度不大。

进入6月,债券市场经过了一个月的窄幅震荡后终于迎来希望的曙光。6月初,债券市场收益率基本在5个基点的空间内窄幅震荡,随着端午节的临近,交易日趋清淡。端午节后,各项宏观数据相继出炉。5月进口数据超过市场预期,显示内需出现好转,但出口依然疲弱,总体贸易数据不算乐观。随后,海外市场又出现一丝波动。随着英国可能退欧,亚洲和欧洲股市均出现大幅跳水,欧债收益率急速下滑,美国、德国、日本公债收益率均降至历史记录。A股市场也出现了超过3%的下挫,债券市场情绪高涨,各品种期限利率债收益率快速下行。10年期国开债收益率击穿此前一直稳定的3.3%。

总体来讲,5月至6月的债券市场行情较为平稳。收益率先呈V型走势,后转为窄幅震荡,最后在海外因素的引领下迎来了牛市的曙光。

作者单位:阳光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第12篇

关键词:地方债 国有商业银行风险 化解路径

目前,关于我国经济面临风险的讨论很多,比如房地产泡沫风险、影子银行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等。笔者认为这些风险的最终指向是系统性金融风险,更具体地说,是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房地产泡沫一旦破裂,除了房地产企业贷款、信托、债券引发违约风险之外,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重要的收入来源――土地出让收入将大幅下降。这将进一步引发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和影子银行风险(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最终投向主要是房地产和基建领域)。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一旦爆发,国有商业银行可能将受到强烈冲击。根据国家审计署公布的数据,2010年末,省市县级(不包括乡镇)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0.7万亿元,其中银行贷款8.5万亿元,占比79%。尽管2010年6月,国务院发文限制平台贷款的投放,但银行贷款仍在地方政府债务中占据绝大部分。因此,分析地方政府债务结构,有利于找到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路径。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及其分布

笔者在进行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分析时,将地方政府债务分为两部分:一是可以根据公开数据测算的显性债务,主要包括平台贷款、城投债、信托以及中央地方债;二是公开数据不可获得、难以统计的隐性债务,包括垫资施工、建设-转移模式(BT)、建设-经营-转让模式(BOT)、融资租赁、售后回租、发行理财产品、私募、违规集资和养老金隐性债务。

从显性债务看,2012年末,平台贷款余额为9.2万亿元,城投债余额2.5万亿元,基础产业资金信托余额1.7万亿元,中央地方政府债券余额0.7万亿元,地方政府显性债务余额大约为14.1万亿元。隐性债务难以统计,但可根据国家审计署今年所的《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审计署2013年第24号公告)中的数据做间接推算。

根据国家审计署上述公告,经审计抽查发现,2011-2012年,36个地方政府中,有6个省本级和7个省会城市本级通过信托贷款、融资租赁、售后回租和发行理财产品等方式融资1090.10亿元;12个省会城市本级和1个省本级通过BT和垫资施工方式实施196个建设项目,形成政府性债务1060.18亿元;3个省本级和3个省会城市本级的部分单位违规集资30.59亿元,以上各项合计2180.87亿元,占这些地区两年新举借债务总额的15.82%。按照这一比例推算,2011-2012年,全国各级地方政府新增隐性债务4905亿元(由于养老金隐性债务测算比较复杂,本文不予考虑)。2012年末,全国各级地方政府(包括乡镇一级政府)全部债务余额为14.5万亿元,其中银行贷款(平台贷款)占比63%。具体测算方法和测算数据可参见公式(1)、(2)、(3)和表1。

地方政府显性债务=平台贷余额+城投债余额+中央地方债余额+基础产业资金信托余额 (1)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信托贷款、融资租赁、售后回租、发行理财产品债务余额+BT和垫资施工债务余额+违规集资余额 (2)

地方政府全部债务=地方政府显性债务+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3)

表1 2012年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测算(单位:亿元)

年份 平台贷款余额 城投债余额 中央地方债余额 基础产业资金信托余额 地方政府显性债务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地方政府全部债务

2010年债务余额 91000 9444 4000 9946 114390 0 114390

2012年债务余额 92000 25490 6500 16502 140492 4905 145397

两年新增债务 1000 16046 2500 6556 26102 4905 31007

资料来源:国家审计署、银监会、信托业协会、Wind资讯、民生证券研究院

注:平台贷款余额是银监会口径数据

需要注意的是,笔者无法测算2010年末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上述结论(14.5万亿元)低估了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根据笔者分析,国家审计署公布的2010年末10.7万亿元地方政府(不含乡镇)债务余额中,并未包括BT、施工垫资等隐性债务。如表1所示,本文测算的2010年末地方政府显性债务余额为11.4万亿元,比国家审计署公布的10.7万亿元多出7000亿元,原因在于使用的平台贷款余额数据是银监会口径,包括乡镇一级政府的贷款。2010年末平台贷款余额9.1万亿元,比国家审计署公布的8.4万亿元多出6300亿元。由此可见,如果考虑乡镇一级地方政府债务,测算的2010年末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和审计署数据比较接近。由此可推断,审计署公布的2010年末10.7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数据并未包含垫资施工、BT等隐性债务。由于今年6月初公布的36个地方政府债务审计中,已经涉及到隐性债务,所以预计在8月1日国家审计署启动的新一轮政府债务审计中,将会审计垫资施工、BT等隐性债务。

从债务率(债务余额与地方政府综合财力的比率)角度来看,国家审计署抽样调查的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大体反映了全国的平均水平。国家审计署《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显示,在36个地方政府本级中,有10个地区2012年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超过100%;如加上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有16个地区债务率超过100%。根据笔者测算,2012年末,全国各级地方政府的总体债务率为102.1%(见表2)。

表2 2012年末地方政府债务率

项目 收入(亿元)

①地方本级财政收入 61077

②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收入 45383

③地方政府性基金本级收入 34204

④中央政府性基金对地方转移支付 1179

⑤地方国有资本经营收入 602

⑥地方政府综合财力(①+②+③+④+⑤) 142445

⑦地方政府债务余额 145397

地方政府债务率(⑦/⑥) 102.1%

资料来源:财政部、民生证券研究院

从地方政府债务结构来看,尽管2011-2012年平台贷款余额增加较少,但2012年末平台贷款仍占据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的绝大部分比重,占比高达63%(图1)。

图1 2012年末平台贷款仍占据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的绝大比重

资料来源:民生证券研究院

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的地方债务规模总体超过中西部地区,这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融资能力是一致的。但部分省市的融资平台发展与其经济发展水平背离较大,其风险值得关注。从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地方融资平台数量和经济规模的比较来看,浙江、四川、福建、云南、贵州、江西平台公司相对比较密集,风险相对较高(见图2、3)。因此,从目前地方政府债务状况及已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酝酿出台的政策来看,未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重点是化解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

图2 2012年末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地方融资平台数量分布(单位:家)

资料来源:民生证券研究院

图3 浙江、四川、福建、云南、贵州、江西平台公司风险相对较高

资料来源:民生证券研究院

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路径

(一)信贷资产证券化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监管层正酝酿相关细则,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逐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常规化发展”。细则出台后,银行的信贷资产可以作为资产证券化(ABS)基础资产向券商转让。此举既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又分散了商业银行的风险。如果未来由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导致银行不良贷款增加,银行可能将部分不良贷款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打折出售,虽然承担一定损失,但是资产证券化增强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大大降低银行的风险。

(二)成立地方资产管理公司

借鉴1999年中央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处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经验,地方政府也设立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处理地方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1。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注册资本金来自地方财政、地方国资企业。据《21世纪经济报道》,江苏正在筹备成立全国首家地方版、省级资产管理公司(AMC),注册资本50亿元,注册地放在无锡。

(三)贷款展期

贷款到期后,在地方政府无力还本的情况下,银行可能只能对贷款展期。根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2012年中国大约有3万亿元平台贷款展期。这一数据尽管无法得到证实,但是贷款展期无疑是推后地方政府债务到期时间的重要手段。

(四)发行长期限城投债

相对于贷款展期而言,发行长期限的城投债是将地方政府债务到期时间大幅推延的更佳选择。2012年以来,各地方政府发行了大量7年甚至更长期限的城投债。截至2013年8月,城投债的偿债高峰期已经推后至2018-2020年(见图4)。

图4 城投债偿债高峰期已推延至2018-2020年

资料来源:Wind资讯、民生证券研究院

(五)设立民营银行

今年6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探索设立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民营银行的设立一方面引入竞争,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置换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分散国有商业银行风险。

(六)出售地方国有资产,偿还地方政府债务

这是盘活存量的一个举措,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由于各地区、各级地方政府所拥有的国有资产规模差异很大,因此,偿还债务压力较大的地方政府未必拥有充裕的国有资产。

(七)中央发行特别国债兜底

为了避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可由中央发行国债,兜底地方政府债务。根据笔者测算,目前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广义债务余额大约占GDP的60%左右,中央政府在举债方面仍然有很大的空间。

上述方案中,方案1、2、5是债务在空间上的置换,是一种风险转嫁。方案3、4、7是债务在时间上的置换,延后债务到期时间,而由中央兜底则使偿债主体发生变化,是一种转移支付。从1999 年成立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经验来看,成立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债务在时间上的置换。一旦未来5到10年内经济重回景气区间,现有的不良资产很有可能转化为优良资产。方案1、2、6是盘活存量。

总体而言,上述方案多数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举措。化解债务危机的根本之道还是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效率,增强经济活力,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地方政府债务的预算硬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