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5 17:40: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的区别,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深化企业资产减值准备核算,已成为加强企业经济核算,落实财务管理谨慎性原则的重要举措。在新形势下应怎样深化此项核算呢?笔者认为,应在努力做好有关工作的进程中注重:
一、正确理解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标准
所谓资产减值准备是指企业按《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对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等应收款项计提的坏账准备;对股票、债券等短期投资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对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等长期投资计提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对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库存商品等存货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对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以及对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委托贷款的委托贷款减值准备;除了货币资金、应收票据、预付账款、长期待摊费用等外的资产均计提了相应的减值准备。即八项资产减值准备金。
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即判断资产是否发生减值,企业应当以账面价值与其可收回金额进行比较。
1.坏账准备。企业应当在期末分析各项应收款项的可能性,并预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对预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
2.存货跌价准备。企业应当在期末对存货进行全面清查,如由于存货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或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等原因,使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应按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成本部分,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在符合条件下,除了对一些特殊情形的存货全部转人当期损益,一次性予以核销外,可以对减值的存货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3.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企业应当在期末对各项股票、债券、基金等短期投资进行全面检查,如果短期投资市价低于成本,应按其差额确认并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4.长期投资减值准备。企业应当在期末,对长期投资进行逐项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恶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并且这种降低的价值在可预见的未来期间不可能恢复,应将可收回金额低于长期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5.委托货款减值准备。企业应当定期或年终,采用委托贷款本金与可收回金额比较法对有迹象表明本金高于可收回金额的委托贷款,其差额计提减值准备。
6.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企业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不用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即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实质上已经发生减值,应按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孰低法按单项计提全额或部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对于全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不再计提折旧。
7.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对在建工程项目进行逐项检查,如果有证据表明在建工程已经发生了减值,应当计提减值准备。
二、掌握资产减值准备金计量方法
1.企业对短期投资按照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并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或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重较大(如占整个投资的10%及以上的),应按单项投资为基础计算并确定计提的跌价准备。
2.企业应当对委托贷款本金进行定期检查,并按委托贷款本金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可收回金额低于委托贷款本金的差额,应当计提减值准备。
3.存货可以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提,当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时,存货按成本计价;当可变现净值低成本时,存货按可变现净值计价,即提跌价准备。实际工作中,通常按单个存货项目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计提,如满足制度规定的条件,可以合并计量成本与可变现净值或按存货类别计提。
4.企业应采用备抵法核算坏账损失,并遵循一致性原则。在确定坏准备的计提比例时,应当根据以往的经验、债务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等相关信息予以合理估计,并自行确定计提坏账准备的提取方法(如销货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
5.企业应当在期末对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恶化,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采用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法的原则按单项项目计量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6.企业应当对有证据表明已经发生了价值减值的在建工程,按其差额计提减值准备。
三、加强资产减值准备账户管理
1.设置资产减值准备的账务账户。因企业各项资产的性质不同,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账务处理也不尽相同:(1)对应收款项、存货两项流动资产发生减值而计提的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因其主要与企业日常管理水平有关,故将其发生的价值减损计人“管理费用”账户。(2)对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委托贷款三项投资性贾产发生的价值减损而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因均属于企业对外投资,并且均是为了获得投资收益,故将其发生的价值减值计人“投资收益”账户借方。(3)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三项资产发生的价值减损而计提的减值准备,因其均属于企业非投资性的长期资产,通常它们的价值减损与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故将其发生的减值计人“营业外支出”账户。
2.落实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企业计算的当期应当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金额如果高于已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账面余额,应当按其差额补提减值准备;如果低于已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账面余额,应当按其差额冲回多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实际发生的资产损失,冲减已提的减值准备。即提取时,借记有关损益类账户,贷记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账户;资产价值恢复需要冲销时作相反分录;实际发生资产损失时,借有关资产减值准备账户,贷记相应资产账户。作为备抵账户的资产减值准备账户余额一般在贷方,并且一般以减至零为限,但对于“坏账准备”可能出现实际发生的坏账超过已提坏账准备,即可能出现贷方余额,也可能出现借方余额。
3.编制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报表。企业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在期末对外提供财务会计报告时,在资产负债表附表“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上分别具体项目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为了区别固定资产净值、净额,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会计报表上单独列示,其余七项资产减值准备作为调整账户在资产负债表上均以账面价余额减去有关资产备抵账户在报表上反映,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则按贷款到期年限的长短分别列示于“短期投资”“长期债券投资”项目中。具体讲,资产负债表上的“应收账款”项目应根据“应收账款、预收账款”明细账的账面余额及其相应的坏账准备填列;“其他应收款”应据“其他应收款”账户的账面余额扣除相应的坏账准备填列;存货项目应按库存商品、原材料、生产成本等总账的余额合并后扣除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后的净额填列;短期投资项目应据短期投资账面余额加上一年内到期的委托贷款的本息扣除相应的短期投资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填列;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项目中的长期股权投资项目应按照有关股权投资账面余额减去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后的金额填列;长期债权投资项目应按长期债权投资账面余额加上一年以上的委托贷款额减去有关债权投资减值准备和一年内到的长期债权投资后的金额填列;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项目则分别由相应账面余额扣除相应的减值准备后的净额反映。
需要加以说明的是,关于固定资产的调整账户累计折旧与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之间的内在关系是:累计折旧是企业对资产有形磨损状态所选择的一种核算政策,一般一经选定后并不轻易变更。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更多的是对固定资产无形磨损而引起贬值状态所做的价值调整,一般要适应技术进步和市场的变化而变动。
一、资产减值准备的制度规定和重要意义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为何要对没有发生只是可能发生的资产损失作确认呢?因为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存在着各种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所以制度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即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少计负债或费用。确保资产的真实,符合资产定义(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要求。
我国目前的关于资产减值准备规定不仅说明了谨慎性原则的重要性,也是为了避免资产的虚增导致企业利润的虚增,同时保证企业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可比性。需要注意的是,运用谨慎性原则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设置秘密准备,否则就属于滥用谨慎性原则,将视为重大会计差错处理。
二、资产减值准备的范围
自1999年实施了坏账损失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四项准备后,2001年财政部又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及补充规定,其中新增加了四项资产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由此扩大成了八项资产准备。
1、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企业在期末对各项短期投资进行全面检查时,要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是指对期末按照成本与市价两者之中较低者进行计价的方法)计量,将市价低于成本的金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损失,并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2、坏账准备
企业在期末分析各项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时,预计可能产生的坏账损失,并对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计提的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
3、存货跌价准备
企业在期末对存货进行全面清查时,如由于存货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或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等原因,使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估计售价减去估计完工成本及销售所必须的估计费用后的价值),应按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成本部分,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4、长期投资减值
企业应对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定期地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变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应将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是指投资的出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有和投资到期处置中形成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较高者。其中,出售净价是指资产的出售价格减去所发生的资产处置费用后的余额。)低于长期投资账面价值发生的损失,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5、固定资产
企业应当在期末对固定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是指资产的销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的较高者)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对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6、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企业应定期对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至少于每年年末检查一次,并对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同上)进行估计,将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可收回金额的部分确认为减值准备,对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7、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企业在建工程预计发生减值时,如长期停建并且预计在3年内不会重新开工的在建工程,按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同上)孰低计量,对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计提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8、委托贷款减值准备
企业应当对委托贷款本金进行定期检查,并按委托贷款本金与可收回金额(同上)孰低计量,可收回金额低于委托贷款本金的差额,应当计提减值准备。
三、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以及对企业会计数据的影响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增加当期费用,减少资产,减少当期利润。如果少计或不计资产减值准备就会减少当期费用,增加资产,从而虚增当期利润。
尽管企业已经普遍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开始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但是由于准则对具体情况界定的不明晰,在计提具体内容上没有明确的计算程序,因此留给企业很大的选择空间。
目前,八项准备中频繁被部分企业当作调节企业利润粉饰会计报表的利器的主要项目是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及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这几项。以下笔者试对这四项进行浅析。
1、坏账准备
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分析各项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并预计可能产生的坏账损失。对预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坏账准备计提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在确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时,企业应当根据以往的经验、债务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等相关信息予以合理估计。
由于会计准则允许企业可以对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对于那些资产较好,会计核算规范的企业来说确实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使财务报告更能真实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反之,只能成为部分企业调节财务状况的砝码。调增计提比例,就会增加当期费用,减少利润,还可以减少当期纳税。
2、短期投资减值准备
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运用短期投资成本与市价孰低时,可以根据其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或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较重大(如占整个短期投资10%及以上),应按单项投资为基础计算并确定计提的跌价准备。
由于准则规定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或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给了一些企业灵活选择的空间,使部分企业通过对计提方法的选择――总体、类别和单项,达到左右利润的目的。例如,投资类别分A、B、C等多种类别,其中A分a1、a2两种,B分b1、b2两种,C分c1、c2两种。期末对各项投资进行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各项投资跌价损益如:a1为-200元,a2为200元,A类合计互为抵消;b1为-300元,b2为200元,B类合计为-100元;c1为400元,c2为-200元,C类合计为200元。分别按三种不同方法计算如:单项计提的跌价损益为:a1+b1+c2=-700;分类计提的跌价损益为:A+B+C=-100;总体计提的跌价损益为:A+B+C=-100。
3、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投资准则要求,企业应当定期对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逐项进行检查,至少于每年年末检查一次。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变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应将可收回金额低于长期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损失。企业持有的长期投资有的有市价,有的没有市价,对持有的长期投资是否计提减值准备,可以更据下列迹象判断。
对有市价的长期投资可以根据下列迹象判断是否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市价持续2年低于账面价值;该项投资暂停交易1年或1年以上;被投资单位当年发生严重亏损;被投资单位持续2年发生亏损;被投资单位进行清理整顿、清算或出现其他不能持续经营的迹象。
对无市价的长期投资可以根据下列迹象判断是否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影响被投资单位经营的政治或法律环境的变化,如税收、贸易等法规的颁布或修订,可能导致被投资单位出现巨额亏损;被投资单位所供应的商品或提供的劳务因产品过时或消费者偏好改变而使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被投资单位财务状况发生严重恶化;被投资单位所在行业的生产技术等发生重大变化,被投资单位已失去竞争能力,从而导致财务状况发生严重恶化,如进行清理整顿、清算等;有证据表明该项投资实质上已经不能再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其他情形。
这里所说的"判断"主要是要求企业的会计人员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做出主观的职业判断。客观的说,由于每个企业实际情况的不同和每个会计人员的价值观的不通,可能会使判断的结果有所偏差,这也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有某些企业却利用这个空子为达到自身目的,对资产减值在提与不提之间随意判断。
另外,从会计处理的角度上看,长期投资有成本法和损益法两种。一般情况下,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成本法核算;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一般情况下投资比例不低于20%即可采用权益法)。权益法要求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当期损益要计入当期的"投资收益"(投资损失为负"-"表示),因此部分企业就根据自身的利益对被投资企业的投资比例在20%上下随意变动,以致达到控制利润的目的。
4、存货跌价准备
存货准则规定,存货跌价准备应按单个存货项目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计量,如果某些存货具有类似用途并与在同一地区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系列相关,且实际上难以将其与该产品系列的其他项目区别开来进行估价的存货,可以合并计量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对于数量繁多、单价较低的存货,可以按存货类别计量成本与可变现净值。
当存在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市价持续下跌,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无回升的希望;企业使用该项原材料生产的产品的成本大于产品的销售价格;企业因产品更新换代,原有库存原材料已不适应新产品的需要,而该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又低于其账面成本;因企业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过时或消费者偏好改变而使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导致市场价格逐渐下跌;其他足以证明该项存货实质上已经发生减值的情形。
当存在以下一项或若干项情况时,应当将存货账面价值全部转入当期损益:已霉烂变质的存货;已过期且无转让价值的存货;生产中已不再需要,并且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存货;其他足以证明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存货。
由于准则允许企业对存货的跌价准备进行单个或分类计提,以及对发生存货计提情况的判断由企业自行决定的灵活性,又不免给一些企业空隙可钻。
四、相关实例说明
我们知道企业的会计行为受会计准则等制度规定的约束,但会计准则在具有统一性和规范指导作用的同时还兼有一定的灵活性,给会计人员区别不同情况留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和判断余地,如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存在多种备选的会计方法或可由会计人员做出不同的判断。准则的灵活性是为了让更多的企业从实际出发多种会计处理方法并存为企业进行会计操纵提供了可乘之机,有些企业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选择会计方法,操纵会计报表。具体的会计操纵行为多种多样,现举实例说明如下:
1、利用资产减值准备增加企业利润
TCL通讯(000542)于2003年3月29日了一则《关于对公司2000年度会计报表所反映问题整改报告》的公告,公告显示了TCL通讯2000年虚增利润4952万元的情况。其中包括少计坏帐准备4392万元,少计存货跌价准备2813万元,少计长期投资减值准备685万元。TCL对此事件仅解释为会计处理不当、会计估计不当以及会计信息传递不及时、不真实等原因造成的,而有关专业人员却有不同看法。1999年TCL通讯亏损17984万元,如果2000年继续亏损,则将被ST。
但是"会计处理不当、会计估计不当"就有蓄意作假之嫌。不计或少计资产减值准备不仅与与会计谨慎性原则背道而驰,还反映出上市公司依然难以摆脱年末粉饰报表的情结。而且在当时给投资者造成的重大误导,也已经构成虚假陈述。
2、利用资产减值准备减少企业利润
当然每到年报公布时,也会出现一些形形的亏损企业,亏损的原因亦是多种多样。其中的原因之一是企业资产"缩水"形成的损失。这种现象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滥用谨慎性原则,设置秘密准备造成的。
ST鲁银(600784)在2002年度报告中显示每股收益-1.07,亏损额高达2.65亿元。实际上鲁银投资2002年度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分别比2002年增长了24%和40%,但由于在期末因应收账款、委托贷款、对外投资等资产方面的巨额计提高达1亿元,使得管理费用剧增。这是导致公司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公司为此也带上了ST的帽子。由于会计制度要求的追溯调整公司将2001年378万元的盈利也调减为亏损2490万元,连年的亏损使其成为了交易所首次实行"退市风险警示"的特别处理的企业之一――*ST鲁银。尽管巨额计提增加了当年的费用,却降低了来年的费用。鲁银投资2002年第一季度的报告中显示,公司已经扭亏为盈,实现每股利润0.03元,净利润718万元。
ST天鹅(000418)2002年年报显示公司中期的每股收益由0.04元到年末的-1.15元,净利润也从中期近1628万元的盈利到年末的-4.18亿元巨额亏损。大量坏账损失、存货跌价损失,是导致2002年亏损的重要原因。2002年年报显示,公司的应收款和存货计提减值准备高达4.5亿元,担保损失1.39亿元。同时由于追溯调整,不仅让公司三季度报告中盈利的2317万元变为整个年度亏损,也使2001年业绩也由2683万元的盈利转为-5750万元的亏损。不仅带上了ST的帽子,同样也被实行了退市风险警示的特别处理――*ST天鹅。另外,在小天鹅公布的2003年一季度的季报中显示公司已经扭亏为盈,净利润为2941万元,每股收益0.08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61%。
如果说银鲁投资、小天鹅等公司的忍痛"瘦身"为了来年的轻装前进,似乎还有一点积极意义的话,更有甚者则是完全为了替大股东买单。ST轻骑在2002年年报中称,大股东轻骑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营状况持续恶化,已经不能偿还对公司的关联欠款,为充分揭示风险,董事会全额计提相应账目坏账准备。34亿巨亏中坏账计提竟然高达42亿元,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诸如此类的公司不胜枚举。事实证明,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已经成为企业调节利润的砝码,随意变更会计政策也成了家常便饭。公司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一些政策达到自身的目的,其实最终的受害者仍然是投资者。一些企业对于由此产生的重大会计差错也只是在公告里的某个角落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而已。例如小天鹅公司2002年年度报告中这样显示"由于发生漏计2001年度营业费用的重大会计差错而追溯调减2001年度净利润8524万元"等等类似内容。:
五、对资产减值准备问题的几点思考
应该说,资产减值准备的影响只是使企业潜在的问题进行了曝光,其实质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现阶段实际情况看,我认为当务之急是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待完善
会计控制不仅具有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等作用,更重要的是对于提升现代企业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财政部在2001年6月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以下简称基本规范),基本规范的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担保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规范除了对"货币资金"有细则规定外,对其他各项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仅就方法和检查做了基本规定,使法律制度出现了真空段。
(2)会计人员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严格自律性管理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是指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职业活动中所遵循的会计职业行为规范。会计人员不仅要精通业务,胜任工作,更重要的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对需要反映的经济业务的判断和表达,应当基于客观的立场,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严格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现实的会计实务中,业务素质、本位利益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使会计人员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可见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和自律性管理迫在眉睫。
(3)解决"一股独大"的问题
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解决"一股独大"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控股大股东经常利用关联交易,拖欠上市公司巨额资金,侵占上市公司资产,而结果往往是伤害中小股东利益,并最终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
关键词:投资策略 概念体系 分析框架 分形市场
一、引言
证券市场存在分形现象已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认可。实务中已开始利用分形现象定性的指导实际投资,并获得了可观的收益。基于分形理论对投资策略进行量化研究更是具有非同寻常的理论意义。一方面,统计套利、算法交易、资产配置等传统量化模型由于忽略了投资者行为、证券价格的长记忆性、证券收益率的“尖峰肥尾”等分形特征而存在刻画不精确、忽视风险等局限。利用分形理论量化研究投资策略可对证券市场中分形现象量身度造,可充分克服传统量化投资模型的不足,从而更好地指导实际投资;另一方面,基于分形现象进行量化投资的理论研究至今仍是空白。因此,在证券市场呈分形现象的背景下,运用分形理论来构建量化投资策略可弥补此理论空白,具有较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然而,利用证券市场的分形现象来量化研究投资策略的前提和基础是理解分形市场中投资策略的相关概念及其分析框架。目前,国内外尚无文献对其系统探讨。鉴于分形市场中投资策略的相关概念及其分析框架的重要性以及研究现状,本文将对其进行系统探讨,以期为构建分形市场中投资策略的量化模型奠定基础。
二、分形市场中投资策略概念体系
( 一 )分形市场的界定 1970年,Fama创造性的将有效市场假设(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EMH)归纳为公理。EMH为传统资本市场理论(CMT)奠定了基石、提供了分析框架。在EMH下,证劵的价格代表了证劵的真实价值,证劵价格的变动必将遵循随机漫步(Random Walk);从而,寻求价格偏离内在价值的证劵,以及寻找证劵价格的起伏周期和预测模式必将徒劳无功。然而实证表明,证劵市场的运行方式与EMH所描述的情况相差甚远,而是呈现分形特征。Peters(1994)集众人之智、采众家之长,在EMH和协同市场假设(Coherent Market Hypothesis,CMH)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分形市场假说(Fractal Market Hypothesis,FMH)。 FMH的基本内容:市场由众多投资者组成,不同投资者的投资期限不同;市场信息对不同投资期限的投资者产生不同影响。短期投资者主要注重历史信息,基本遵循技术分析;较长期投资者更加偏重基础信息;市场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市场流动性;价格反映了短期技术分析与长期基本分析的结合;如果某项资产与经济周期循环无关,那么将不具有长期趋势。FMH是EMH的有力扩展,FMH强调信息接受程度和投资期限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在FMH下,投资者仅是有限理性的。信息积累和信息滞后对投资者的影响将造成证劵价格的有偏随机游走,表现出长记忆、混沌序等分形特征。投资者的投资期限上的差异将保证市场的流动性和稳定性。在FMH下证劵市场不仅仅是经济和商业形势的映射,更是投资者情绪的晴雨表。樊智、张世英(2002)基于对EMH与FMH两者联系与区别的详尽讨论下,给出了分形市场的一般性描述;分形市场是指具有正反馈机制和非线性结构特性的资本市场,其价格序列波动的表现形式为具有一定维数(Hurst指数 )的分数布朗运动(Fractional Brownian Motion, FBM)。该描述切中了分形市场的反馈机制及结构特性,但稍显片面,同时过于复杂。因此,本文对分形市场作如下简单明了的定义。所谓分形市场是指以FMH作为市场运行机制的市场。
( 二 )分形市场中投资概念的理解 研讨投资策略的前提和基础是理解投资。不同学者关于投资的定义说法各异。投资是指投入资金赚取更多资金;是指投入当前资金或者其他资源以期获取未来收益的行为。尽管说法各异,但对其本质特征的描述却是殊途同归。投资的本质特征就是放弃或牺牲某种现在有价值的东西,期望从未来收益中获得补偿;即期望资产增值,即追寻 是投资活动的核心。基于前文对分形市场的界定,本文对投资进行结构性分解时,主要是针对分形市场中有价证劵的投资。投资是一项经济活动,因此,对投资活动的主体——投资者进行分析是至关重要的。在分形市场中,基于短期与较长期投资者对信息敏感度的差异,不同类别投资者对投资策略的偏好将存在差异。较长期投资者相对于短期投资者对基础信息具有更加敏感,因此,对价值投资更具有倾向性;而短期投资者相对于较长期投资者更注重历史信息,因此,对基于技术分析的投资策略更具有倾向性。同时,由于同一投资者也难保持其投资期限时间一致,因此,同一投资者也难保持其投资策略偏好的恒常性。在分形市场中,千差万别的投资者驱动着证券市场的流动,支撑着证券市场的稳定;形形的投资者形成行影无踪、变化无常的市场动力,驱使着证券市场呈现分形特征。金融工具作为投资活动的客体,是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中的选择集。金融工具作为资金融通的载体,风险收益组合多样。投资者对金融工具的选择的实质就是对风险收益组合的选择,这依赖于投资者的投资目的、风险偏好等因素。因此,金融工具制约着投资者执行投资策略的可行性。因此,金融工具特征的确定是理解投资的又一关键因素。投资过程,作为投资活动的核心,连接着投资者与金融工具。投资过程主要由两部分工作组成。一部分工作是证券与市场分析;第二部分工作是对最优的资产投资组合进行构建。在投资过程中,投资者对证劵与市场分析的根本目的是寻找出内在价值偏离价格的证劵;基于证劵价格起伏周期预测模式的市场时机选择是构建最优资产组合、优化资产配置的核心。投资过程的本质是通过选择或协调各种金融工具,从而选择与投资者的投资目的相适应的风险收益组合;是投资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保障。因此,投资过程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投资活动的成败。
( 三 )分形市场中投资策略的厘定 基于对分形市场的界定以及分形市场中投资概念的厘定,便可对分形市场中投资策略展开详细探讨。所谓投资策略就是指投资者根据自身需求和风险承担能力对投资资产进行安排、配置。确定投资者收益需求和风险厌恶特征是构建其投资策略的前提。随后,投资者设计可实现其目标的投资策略。投资者将根据自身对资产的内在价值、预期收益、风险等因素的推断结果进行投资资产选择、配置。因此,投资者对资产内在价值、预期收益、风险等因素的推断结果是构建投资策略的基础,投资者根据推断结果设计使自身效用最大化的投资策略。在EMH下,由于市场具有竞争性以及投资者具有同质预期,风险收益完全匹配。追求高收益,必然要承担高风险;不接受高风险,便只能接受低收益。在分形市场中,形形的投资者对资产内在价值、预期收益、风险等因素的推断方法千差万别;因此,基于推断结果所设计的投资策略便具有差异。投资策略的差异表现为投资者历史投资行为的差异,最终造成证券收益与风险的分形特征。证券市场存在分形特征,因此,证券收益、风险的时变特征具有复杂性、非线性。从而,分形市场中风险收益不完全匹配;在实际投资中,存在套利机会。因此,优异的投资策略可充分利用风险与收益非完全匹配的特征;从而,可以在减少一定程度的风险的同时并增加一定程度的收益。基于此,分形市场中投资策略的一个直观描述就是指投资者根据自身需求和风险承担能力设计协调和选择风险收益组合以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的方案。
三、分形市场中投资策略分析框架
( 一 )分形市场中的推断方法 由前文讨论可知,确定投资者收益需求和风险厌恶特征是构建其投资策略的前提,而投资者对资产内在价值、预期收益、风险等因素的推断结果是构建投资策略的基础。因此,准确的推断结果是投资策略有效的先决条件;而推断结果的准确性依赖于投资者所采用的推断方法。在分形市场中,推断方法的设计是设计投资策略的必要步骤。传统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方法等量化投资模型,其推断方法常常基于线性范式,难以追踪分形市场中的分形信号。现有基于人工智能、小波分析、支持向量机等理论的量化投资模型,其推断方法对分形市场中的分形特征也不是量身度造。为克服证券价格、收益、波动中的分形特征对推断方法的干扰,在分形市场中,所设计的推断方法不仅要可充分克服分形噪音的干扰,而且还要能更好的追踪分形信号。因此,在分形市场中,设计投资策略的先决条件便是设计资产内在价值、预期收益、风险等因素的推断方法。
( 二 )分形市场中投资策略的分解 理论上,在分形市场中寻求价格偏离内在价值的证劵、寻找证劵价格的起伏周期和预测模式并非无稽之谈。与此相反,由于分形通常具有精细结构,而证劵价格又往往表现出分形走势;因此,波动的证劵价格蕴藏着许多低买高卖的机会;从而,优质的市场时机选择策略可以让投资者获得盈千累万的资本利得。证劵的内在价值是指证券未来收益的风险调整贴现值。由此可见,证劵的内在价值受证劵未来收益水平和风险调整贴现率的影响。而未来收益水平和风险调整贴现率具有不确定性;因此,证券内在价值也具有波动性。同时,由于激发证券价格和证劵内在价值波动的因素不完全相同;从而,证券价格和证券内在价值的波动往往具有不一致性。因此,根据证券价格和证券内在价值的变动特征,选择内在价值被低估的证劵并非是天方夜谭。基于上述分析,在分形市场中,选择价格偏离价值的证劵和选择基于证券价格预测模式的市场时机均具有可行性;且无论是证劵选择还是市场时机选择都影响着风险收益组合。因此,证劵选择策略和市场时机选择策略是影响投资策略的两个因素。另一方面,基于早期研究可知,投资的业绩可以通过证劵选择能力和市场择时能力这两个角度解释。而投资业绩的好坏是投资策略优劣的外在表现,因此,在分形市场中,可将投资策略分解为证劵选择策略和市场择时策略。其中,证劵选择策略,就是指识别价格偏离内在价值的证劵的策略;市场择时策略就是指掌控证劵价格起伏周期的策略。
( 三 )分形市场中投资策略的分析框架 基于前文对分形市场中投资策略的厘定及分解可知,投资策略的设计可通过证劵选择策略设计和市场择时策略设计实现,构建有效投资策略的关键是分析证劵选择策略和市场择时策略。(1)分形市场中证劵选择策略分析。根据前文的厘定,证劵选择策略,是指识别价格偏离内在价值的证劵的策略。识别价格偏离价值的证券的前提和基础是确定证券的内在价值。证劵的内在价值是指证券未来收益的风险调整贴现值。其中,未来收益是指包括资本利得、红利在内的全部现金回报,风险调整贴现率等于无风险收益率与风险溢金(Risk Premium)之和;风险溢金是指针对投资某项资产时的额外风险所需的额外回报率。在理论上和实务中,未来收益常常基于历史数据、经济形势等因素给出判断;风险溢金的确定取决于投资者对超额风险和额外回报二者间关系的看待,依赖于投资者的风险厌恶程度。投资者常常希望承担低风险并享受高收益,从而常常利用风险资产组合构建或协调风险收益组合。有效前沿或称最小方差边界、有效投资组合、有效边界、最优资产组合等,其上的风险收益组合是约定风险范围内预期收益最高的投资组合,是投资者首选的风险收益组合。因此,优异的证劵选择策略必将在有效前沿上选择风险资产。从而,设计证劵选择策略关键在于设计有效前沿的构建策略。传统有效前沿构建基于Markowitz的资产组合理论和市场完美性假设,在期望收益、方差、风险资产间协方差已知的情况下,便可根据均值——方差准则构建有效前沿。在EMH的假设下,市场具有完美性;然而,实际的市场并不完美,交易成本、资本利得税等因素影响着风险资产组合的构建,从而影响着有效前沿的构建。Jarrow et al.(2007)研究表明,即使很小比例的交易成本也可能严重扭曲无交易成本下的最优资产组合。与此同时,在FMH的理论下和金融市场的现实背景下,较长期投资者和短期投资者对期望收益、方差、风险资产间协方差预期非同质。因此,分形市场中的有效前沿是代表最佳风险收益组合的变动曲线。综上所述,基于投资者投资期限构建动态有效前沿的策略是设计证劵选择策略的关键。(2)分形市场中市场择时策略分析。根据前文的界定,市场择时策略是指掌控证劵价格起伏周期的策略。证劵价格起伏周期的掌控基于对证劵价格趋势的把握。因此,对证劵价格趋势的分析是设计择时策略的重中之重。所谓证劵价格趋势,是指证劵价格朝某方向运行的过程。实操中,常常以某种移动平均线(Moving Average,MV)朝某方向运行的过程作为价格趋势,但确认价格趋势并非易事;同时,以移动平均线作为证券价格趋势会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投资者掌控证券价格趋势的根本目的是希望低买高卖,并顺势而为。因此,设计低买、高卖策略便可掌控证券价格趋势,实现优质市场时机选择。而低买、高卖策略的设计,关键在于捕捉证券价格的低位、高位。所谓证券价格低位或高位,是指在既定的投资时间区间内,相对最低或最高的证券价格。其中,投资时间区间由投资者的投资起点和投资期限确定。在分形市场与真实证券市场中,由于投资者投资起点和投资期限的差异,因此,不同投资者的投资时间区间不尽相同。从而,证券价格的低位与高位只是相对的,紧紧依赖于投资者的投资时间区间。同时,由于信息对不同投资者影响不同,致使不同投资者投资行为不同。短期投资者因受信息扩散缓慢以及对信息反应迟钝的影响,表现出惯,造成证券价格的惯性效应;较长期投资者受此影响不大。投资者对信息反应行为的差异,致使较长的投资时间区间内证券价格分形波动。从而,较短投资时间区间内的证券价格低位、高位混杂在较长投资时间区间内的低位与高位之间;这是是短期投资者惯的结果,也是短期投资者市场择机根本的根本依据。设计低买、高卖策略便可实现优质市场时机选择,因此,设计低买、高卖策略就是设计市场择时策略。对于短期投资者,市场择机的根本依据就是把握惯引致的惯性效应。低买策略和高卖策略并非两种不同的策略,本质上高卖策略和低买策略并无区别,会在证券价格高位卖出证券便会在证券价格低位买入证券。这是因为,当投资者卖出证券时,相当于用股票在买现金。如果投资者能在证券价格高位卖出证券,那么,以证券作为现金价格必然是在价格低位买入了现金。因此,要想在证券价格低位买入证券,只需要在现金价格高位卖出现金。综上,设计市场择时策略关键在于设计高卖策略,在投资者的投资时间区间内捕捉证券价格的高位,掌控短期投资者的惯。(3)有效前沿与惯。证券选择和市场择时二者相互影响,因此,作为两者核心依据的有效前沿与惯也将相互影响。短期投资者严重的惯,将导致证券价格过度的惯性效应,营造出市场情绪潮流。此时,非完全理性的较长期投资者也难以完全摆脱市场情绪的影响。在情绪潮流中,部分较长期投资者将重新衡量预期收益、风险等因素;并根据其重新衡量的结果,做出推理,改变其投资行为。如:舍弃既定投资期限、改变投资风格等。最终,与短期投资者一起致使市场偏离既定的有效前沿。另一方面,基于投资者投资期限构建的有效前沿可反映短期投资者的惯。在分形市场中,市场偏离既定有效前沿伊始,由于较长期投资者更加偏重基础信息,短期投资者更加关注历史信息;因此,此时的市场动力主要源于短期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此时,短期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是对历史信息的反应,表现为惯。综上所述,严重的惯将导致市场偏离既定的有效前沿,基于投资者投资期限构建的既定有效前沿可反映惯。有效前沿与惯分别作为证券选择和市场择时的核心依据,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 四 )分形市场中投资策略设计的展望 由前文可知,投资策略的设计可通过证劵选择策略设计和市场择时策略设计实现。基于市场择时的资产配置对投资业绩具有绝大部分的贡献,且证券选择本身也依赖于时间因素,因此,本文仅对市场择时策略设计给出一些展望。设计市场择时策略关键在于基于证券价格的惯性效应设计高卖策略。高卖策略即在投资者的投资时间区间内捕捉证券价格的高位。由于证券价格具有分形特征,而分形通常具有自相似性,通常可由一些迭代过程得到。从而,证券价格走势是自相似吸引子或几个自相似吸引子的迭加。基于吸引子定理和拼贴定理,证券价格的这种分形走势可用少量几个压缩映射和生成元产生一个新的分形走势来无限逼近。由于这个新的分形走势由其生成元和迭代函数系唯一确定,因此,其未来走势确定。在证券价格未来走势不会较大偏离此前分形走势的假设下,便可利用这个构建的分形走势寻找证券价格未来走势中的相对高位,进而根据投资者的投资期限做出投资决策。可见,寻找证券价格走势的逼近分形走势是设计高卖策略的方法之一。另一方面,证券价格的分形走势具有标度不变性特征。标度不变性是指在不同时间或空间尺度下证券价格的分布函数间具有幂律关系。由于较短时间间隔观察到的证劵价格相对于较长时间间隔上观察到的证券价格具有更多的数据,因此,也包含着更多的有效信息和信息噪音。利用高频数据和低频数据间的标度不变性特征,可获得较之低频数据更多的有效信息,可免受较之高频数据更少的噪音干扰。从而,更有利于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分形分布(Fractal Distribution)可真实描述证券市场收益序列的“尖峰肥尾”现象,是对真实证券市场收益序列的统计描述,可充分反应证券市场中的标度不变性特征。基于分形分布的市场择时策略可克服基于正态分布的市场择时策略低估风险、过早卖出等不足。从而,利用分形分布可以更加精准的计算出证券价格未来走势的概率,进而可根据概率的大小进行市场择时。然而,分形分布的参数估计具有较大困难,因此,设计分形分布的参数估计方法是设计高卖策略的又一方法。总之,利用证券价格的分形走势设计投资策略关键在于充分利用分形的种种特征,充分利用分形时间序列中的有效信息和尽可能去除分形时间序列中的信息噪音。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分形市场中投资概念的理解,在投资者协调和选择风险收益组合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将投资策略厘定为投资者根据自身需求和风险承担能力设计协调和选择风险收益组合以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的方案。在此基础上,对设计分形市场中投资策略的先决条件——资产预期收益、风险等因素的推断方法进行了分析。在把投资策略分解为证券选择策略和市场择时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形市场中投资策略的分析框架。在分形市场中,设计基于投资者投资期限的有效前沿和基于投资者投资时间区间的高卖低买策略是构建投资策略的关键路径。而设计高卖低买策略关键在于投资者在投资期限内有效捕捉证券价格的高低位,掌控短期投资者的惯。本文对分形市场中投资策略分析框架的建立,将为进一步构建贴近证券市场分形现象的量化投资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本文系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分形市场环境下开放式基金业绩持续性之关键因素挖掘研究”(项目编号:2012017212005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明星效应下基金家族价值偏爱及家族造星策略有效性研究”(项目编号:13YJC79015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分形条件下基金投资风格漂移与股票市场波动效应量化研究”(项目编号: 2013ZB0016)及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开放式基金投资风格漂移及风格资产轮换策略有效性研究”(项目编号:12CJY006)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丁鹏:《量化投资——策略与技术(修订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
[2]许林:《基于分形市场理论的基金投资风格漂移及其风险测度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集》(2011年)。
[3]苑莹、庄新田、金秀:《多重分形理论在资本市场中应用研究综述》,《管理学报》2010年第9期。
[4]黄怡蓉:《中国股市的分形结构:理论与实证》,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樊智、张世英:《金融市场的效率与分形市场理论》,《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3期。
[6]马慧明:《英汉证劵投资词典》,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7]B B Mandelbrot,Richard L Hudson著,张新等译:《市场的(错误)行为:风险、破产与收益的分形观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Kenneth Falconer著,曾文曲译:《分形几何的数学基础及其应用(第二版)》,人民邮电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美]加里·加斯蒂尼,马克·克里茨曼著,谌季强等译:《金融风险管理词典》,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10][美]加里·加斯蒂尼,马克·克里茨曼著,谌季强等译:《金融风险管理词典》,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11][美]R A贾罗,V马斯科西莫维,W T津巴编,吴文峰、仲黎明、冯芸译:《金融经济学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2][美]维克多·斯波朗迪著,俞济群、真如译:《专业投机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13]蒋晓全、丁秀英:《我国证券投资基金资产配置效率研究》,《金融研究》2007年第2期。
[14]王征:《资产配置对基金收益率的贡献度分析——来自中国市场的经验数据》,《经济科学》2005年第4期。
[15]苑莹、庄新田:《基于多重分形的金融市场复杂特性分析及应用:以中国股票市场为研究对象》,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年版。
[16]Kyoung Eun Lee , Jae Woo Lee. Scaling and Multiscaling Properties in the Korean Stock Market.Journal of the Korean Physical Society,2007.
[17]Yudong Wang,Li Liu,Rongbao Gu.Analysis of efficiency for Shenzhen stock market based on multifractal detrended fluctuation analysis.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2009.
[18]A Ganchuk, V Derbentsev, V Soloviev. Multifractal Properties of the Ukraine Stock Market.Workingpaper, 2006.
[19]Justine Gregory Williams, Bill M Williams.Trading Chaos-Maximize Profits with Proven Technical Techniques (2nd Edition).New Jersey:John Wiley&Sons, Inc.2004.
[20]Daniel O Cajueiro,Benjamin M Tabak.Multifractality and herding behavior in the Japanese stock market.Chaos,Solitons&Fractals,2009.
[21]Jozef Barunik,Tomaso Aste,T.Di Matteo,Ruipeng Liu.Understanding the source of multifractality in financial markets. Physica A,2012.
[22]Edgar E Peters.Fractal Market Analysis:Applying Chaos Theory to Investment and Economics.New York:John Wiley&Sons, Inc. 1994.
[23]Zvi Bodie, Alex Kane, Alan J Marcus. Investments(8th Edition).New York: McGraw-Hill,2009.
[24]Andrew Pole. Statistical Arbitrage: Algorithmic Trading Insights and Techniques.New York: John Wiley&Sons,Inc.2007.
[25]Luciano Zunino, Alejandra Figliola,Benjamin M. Tabak et al. Multifractal structure in Latin-American market indices.Chaos, Solitons and Fractals,2009.
[26]Man-Ying Bai, Hai-Bo Zhu.Power law and multiscaling properties of the Chinese stock market. Physica A,2010.
[27]Roger G Ibbotson, Paul D Kaplan. Does Asset Allocation Policy Explain 40, 90 or 100 Percent of Performance.Financial Analyst Journal,2000.
[28]Gary P Brinson, Brian D Singer, Gilbert L Beebower. Determinants of Portfolio Performance II: An update. Financial Analyst Journal,1991.
[29]William Forbes. Behavioural Finance. New York: John Wiley&Sons,Inc.2009.
[30]Jerome Chave,Simon Levin.Scale and Scaling in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Systems.Environmentaland Resourmics,2003.
[31]Robert A Meyers. Complex systems in Finance and Econometrics. New York: Springer,2009.
近几年,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普通家庭投资行为日趋活跃,特别是退休者用多年的积蓄购置一套房屋,以备养老或者作为遗产留给儿孙,都是很常见的理财方式。
从投资者预期收益的多少及获取方式上,投资住宅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期望一次性获取较高的收益回报而做的中短期投资。包括选择有升值潜力的期房,或在房市低迷及启动上升的初期购进低价现房,待房价上涨后迅即抛出,以获取较高收益,俗称“炒楼”。一是期望在较长时期内获取稳定的定期收益而做的中长期投资。投资者购房后主要用于出租的目的,靠按月收取租金得到回报。
任何投资都有一个投资成本的测算问题。同其他投资领域比起来,投资房地产的投资成本测算要复杂得多,需要较多的专业知识。其投资成本除了资金成本外,还有各项费用,如购房入户费用、税费,还受到汇率变动、通货膨胀、政策变动等因素的影响。投资房地产特别是中长期投资这些投资成本需要详细测算,但又不易测算,这就产生了投资风险。
房地产本身所具有的区域性,决定了房地产市场带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不像股市、邮市等,具有全国统一的市场。这也是投资房地产与投资其他领域的区别之一。
房市和股市一样,也有其相应的周期。房市周期与经济发展周期大致同步。举例来说,对于以出租为目的购房的中长期投资,根据测算,当楼盘售价与月租金之比为85∶1时,基本保本,当这个比例达到或接近100∶1时,就可考虑适时投资购房入市。
住宅楼盘与股票一样,有绩优绩劣之分。因此,要选择抗跌能力强,具有较高升值潜力的楼盘投资。一般来说,应从价格、环境、区位、房型及功能、物业管理等方面综合考察。房地产投资中商铺物业的投资价值远没有普通住宅投资价值大。虽然现在不少房产中介不停鼓吹“旺铺”的巨大潜力,却也有不少投资商铺有去无回的真实案例,原因是风险太大,只要地段不合适就满盘皆输,而目前的大中城市里居民消费力有限,好的地段都被占据了,挑选地段并不容易。
住宅投资的情况则很不同,虽然不大可能像商铺一样获得几倍的增值,但实用价值大,整体出租率高,风险小,比较适合普通人介入。一般家庭,但凡有三四十万元的“闲钱”,不需要做太过深入的市场研究与技术分析,就可以投资一套中小面积的住宅,对外出租,获得平稳收益。很多投资者经常担心购置的房屋地段不好或者位置不佳,成为“有价无市”。目前,在房地产市场白领公寓、单身公寓等细分物业概念不断创新之际,养老居住需求也开始被关注。带电梯的多层公寓、2房1厅、兼顾社区会所老年社交活动的小区,已经成为中老年购房者青睐的物业类型。
还有投资者担心房屋使用年限的问题,根据新出台的《物权法》:“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满70年后自动续期,续期的期限、土地使用费支付的标准和办法,由国务院规定。”也就是说,届时房主只要补交地租,就可以继续拥有物权。其实住宅只有70年产权,对于个人来说完全够用。按目前住宅的建筑寿命,70年后房子必定破旧不堪,不要说儿孙不愿住,就是出租也值不了几个钱。如此分析,即便没有70年使用权限,又何用之有?
在投资房产的时候,要警惕的是物业费用和房产税。在美国,物业税或者说财产税的负担让业主难以承受。房产税是州和县、市两级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大部分的税率为房产价值的1.2%-1.8%(每年),而且房价越高,税率越高。这就是所谓的“买(继承)房容易养房难”,就与现在有些人买得起车却应付不了高油价的性质相似。对业主们来说,物业税率的高低,更关乎切身利益。
(责编:孙展)
关键词: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金融资产的会计核算因金融资产的分类不同而有较大差异,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要求,金融资产应在初始确认时划分为以下四大类:(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2)持有至到期投资,这类金融资产的外延接近旧准则中的长期债权投资;(3)贷款和应收款项;(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金融资产如何分类,主要取决于企业管理层的投资决策、风险管理等因素,是管理层管理思想的具体体现。对金融资产分类以及核算的难点在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这三种上,本文仅探讨除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外的另外三种金融资产的会计核算。
1、持有的目不同:
交易性金融资产最大的特点就是短期投资,处理灵活,想什么时候卖出去都行,没有限制,其目的就是为了获取短期收益,赚取差价的,它是由以前的短期投资科目转化来的。
持有至到期投资顾名思义就是这类金融资产打算在手里放到到期为止,持有目的并不是为了赚取差价的,而是为了获取稳定的、低风险的、长期性的回报,这一般都是长期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则是介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投资之间的一种投资,可以出售但是投资的时间一般比交易性金融资产长,又比持有至到期投资短,持有时间是相对较长的(一般是要超过一年的),但却又是不准备持有至到期或企业没有能力或意图要持有至到期的。
2、投资对象不同: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投资对象可以是股票,也可以是债券。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投资对象则只能是债券,而不能是股票。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交易性金融资产是一致的,其投资对象可以是股票,也可以是债券。
3、初始确认时核算不同:
交易性金融资产在取得时所发生的交易费用是计入到当期损益(投资收益)中,而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取得时发生的交易费用是直接计入到所取得的金融资产的成本中。但相同点是对于已宣告发放的债券利息或股利,都应计入“应收利息”或“应收股利”科目。
[例1]:A公司于2012年7月1日,购入B公司发行的债券,支付价款204000元,含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4000元,另支付交易费用2000元该债券面值200000元,期限为2年,票面年利率为4%,每半年付息一次。
情况(1),A公司将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200000
应收利息4000
投资收益2000
贷:银行存款206000
情况(2),A公司将其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200000
——利息调整2000
应收利息4000
贷:银行存款206000
情况(3),A公司将其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200000
——利息调整2000
应收利息4000
贷:银行存款206000
4、后续计量时核算不同:
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均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也就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则是计入所有者权益也就是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但两者的相同点是在处置该金融资产时,应将公允价值变动部分转回;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后续计量是以摊余成本计量,采用实际利率法。
[例2]:接[例1],2012年12月31日,A公司持有的该债券的公允价值为210000元(不含利息)。
情况(1),A公司将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时的后续计量: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10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000
情况(2),A公司将其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时的后续计量:
这种情况下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公允价值只是作为和摊余成本(也就是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判断其是否需要计提减值准备的一个判断标准。如分析未达到计提减值准备的标准时,公允价值则不需要考虑。
情况(3),A公司将其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的后续计量: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10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0000
5、减值的计提与转回的方法与渠道是不同的。
关键词:农业上市公司;投资规模;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79.2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6-0046-06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06.12
一、引言
投资决策是企业最重要的财务决策之一,是公司财务决策的起点,其对公司的运营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投资规模是企业投资决策的一个重要内容,企业投资规模的大小反映企业未来生产能力的高低,投资规模如何安排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投资经济效益产生各方面的影响。
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农业上市公司作为连接农业生产和资本市场的重要纽带,对推动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国家对农业上市公司的发展壮大日益重视,不少学者纷纷对农业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进行研究。但就目前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学者对企业投资规模的实证研究较少,特别是还没有学者专门展开对农业上市公司投资规模的研究。因此,本文以农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财务角度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投资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充分考虑股改的影响,以期对农业上市公司的投资决策、资本市场监管和国家宏观调控提供一些参考。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经过长期的发展,西方经济学中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分析已较深入。早期的企业投资理论主要包括Clark的加速器投资理论、Dusenbery的流动性投资理论、Jorgensen的新古典投资理论和Tobin’s Q理论。[1]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理论、非对称信息理论的发展,理论界开始基于资本市场不完备的前提下研究融资约束对投资行为的影响。
早期的研究分析了融资方式对投资规模的影响,如过度投资与投资不足理论等。其后,学者们研究了不完全市场条件下的融资行为和投资特征,普遍认为企业的投资决策将受到信息和成本的影响,投资决策和融资决策之间存在交互影响。[2]考虑到融资约束、不确定性各自都不能完全解释公司的投资行为,一些学者开始将融资约束和不确定性结合起来研究其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3]
近年来,大股东控制、投资行为、经营绩效及其公司价值的关系受到学者们的特别关注。如Baek et al(2003)当股权集中达到一定程度时,最基本的问题将从投资者和经理人之间的冲突转移到控股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冲突。[4]
(二)国内相关研究
从国内现有的文献来看,有关企业投资行为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末才逐渐发展起来。梅丹(2005)研究结论显示,经典投资理论对我国上市公司确定投资规模具有适用性,上市公司投资规模主要取决于面临的投资机会、内部现金流和负债程度,且大公司在确定投资规模方面对远期投资机会远比小公司敏感。[5]
此后,何青(2006)对我国企业投资行为的目标函数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的市场化并不纯粹。同时,利率、固定资产折旧率、税收等成本因素对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6]何金耿、丁加华(2001)率先验证了公司投资与现金流之间具有较高的敏感性。[7]吉瑞、王彦博(2007)发现企业的投资水平与企业内部现金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8]
国内学界对企业资本性支出的实证研究,基本上都是借鉴了Tobin’s Q模型或者基于Tobin’s Q与销售加速相结合的模型,并在其基础上加入一些新的研究变量t或者控制变量I,构造研究中采用的模型。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属于新兴市场,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影响着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和效率。上市公司投资规模的确定以及投资规模的影响因素,对上市公司的投资过度以及投资不足等低效率的投资行为进行初步判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主要以农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企业面临的投资机会、内部现金流、负债程度、优惠政策和股权集中度的角度来研究企业投资规模的影响因素。
三、研究假设的提出
(一)投资机会与投资规模
投资机会是市场对企业收益的估价,是企业成长性及绩效的表现。Tobin’s Q的研究为度量投资机会提供了方便。梅丹(2005)验证了经典投资理论对我国上市公司确定投资规模具有适用性。[5]本文采用Tobin’s Q值代表公司面临的潜在长期投资机会对公司投资需求的影响,用营业收入反映当前投资机会对公司投资规模决策的影响,假设1:投资机会与投资规模成正相关关系。
(二)现金流与投资规模
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投资规模对内部现金流敏感。何金耿、丁加华(2001)证实了不同公司间投资需求对现金流量依赖性不同,股息发放率越低,对现金流量的依赖性越高。[7]Shin and Kim(2002)发现拥有大量现金的企业比持有少量现金的企业容易做出非效率的投资决策。[9]胡国柳等(2006)找到了内部现金流与资本支出水平显著正相关的经验证据。[10]鉴于此,本文用内部现金流量表示企业的资产内部现金流水平,假设2:现金流与投资规模成正相关关系。
(三)负债结构与投资规模
理论表明,股东与经理人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其反映在企业投资领域即是各种非效率的投资行为。童盼、陆正飞(2005)研究发现,负债比例越高的企业,企业投资规模越小,资产负债率与投资不足及过度投资行为的发生均呈现负相关关系。[11]本文用资产负债率表示企业的资产负债水平,假设3:负债水平与投资规模成负相关关系。
(四)优惠政策与投资规模
由于农业基础地位的极端重要性,加上农业自身的弱质性,为了发展和保护农业,我国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保护措施,制定了诸多优惠政策。何源、白莹等(2006)研究发现,税收优惠政策对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提升确实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优惠政策对农业上市公司的利润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2]本文采用实际所得税率的指标反映优惠政策对投资规模的影响,假设4:实际所得税率与投资规模成负相关关系。
(五)股权集中度与投资规模
大股东控制直接影响了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和效率,中小股东的利益则被置于次要地位。[13]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股权主要集中在前三大股东尤其是第一大股东手中。尽管股权分制改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但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股权高度集中和大股东控制现象。因此,大股东控制问题仍然是后股权分制时代我国上市公司的重要特征之一。本文采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作为股权集中度的替代变量,假设5: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投资规模成正相关关系。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对农业上市公司的样本选取遵循以下标准:农、林、牧、副、渔类上市公司2004-2008年均可获得相关数据的公司;剔除这五年中被ST和PT①过的公司。基于上述原则,本文选取了2004年1月1日前在沪、深上市的23家农业公司为研究样本,以2004-2008年为数据窗口,所有数据均来自国泰安中国股票市场数据库(CRMAR)中的财务和市场数据库、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以及和讯财经等网站。回归方法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分析过程由EVIEWS5.0软件、EXCEL2007完成。
(二)变量定义与模型设计
1.被解释变量――投资规模的替代变量。本文用企业固定资产原值的增量(I)/期初固定资产原值(K)的指标来衡量企业投资规模的程度,其中I =期末固定资产原值-期初固定资产原值。
2.解释变量――投资规模影响因素的替代变量。本文选取以下变量作为投资规模影响因素的替代变量。(1)Q:长期投资机会,用Tobin’s Q值表示,其中Q=(可流通股的市场价值+非流通股×每股净资产+负债账面价值)/总资产账面价值;(2)S/K: 短期投资机会,用营业收入表示;(3)L/A:负债水平,用负债账面价值/总资产账面价值表示;(4)CF:内部现金流,其中CF=(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债务利息-股利-企业所得税);(5)TAX:所得税税率,用企业所得税/企业利润总额表示;(6)Contral:股权集中度,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表示。
3.控制变量――本文选取公司规模(Size)、年份(Year)作为控制变量。其中公司规模根据国家2003年公布的企业规模划分标准,年销售额在3亿元以下的为中小型企业,3亿元及以上的为大型企业。相应地把样本分为小规模和大规模,分别用0和1表示。考虑到股权分制改革的影响,年份的具体取值如下:对2004、2005年度的相应变量取值为0,对2006、2007、2008年度的变量取值为1。
2.模型设计
本文借鉴Tobin’s Q模型,加入新的研究变量,构建的投资规模影响因素模型如下。
(1)考虑各变量的数量级不一致,笔者把企业的投资(I)、内部现金流量(CF)以及主营业务收入(S)都除以期初固定资产存量(K)加以标准化,见模型1:
=a0+a1Qit+a2()it+a3+a4+a5Taxit+a6Contralit+a7Year+a8Size+?着
其中Iit是i公司在t期的投资支出;Kit是i公司在t期的期初固定资产存量;()it是i公司在t期的资产负债率;Qit是i公司在t期的长期投资机会; 是i公司在t期的短期投资机会;是i公司在t期的内部现金流水平;Taxit是i公司在t期的实际所得税率水平;Contralit是i公司在t期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水平;Year和size是设定的虚拟变量,分别代表年份和公司规模的虚拟,是随机扰动项。
(2)大多数学者的研究表明,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都可以用投资规模对内部现金流的敏感性来解释。为了区分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本文借鉴通用的Vogt研究方法,在模型中加入交叉项Qit・。当交叉项的系数为正时,表示公司受融资约束,可能投资不足;当交叉项的系数为负时,表示公司存在过度投资,见模型2:
=a0+a1Qit+a2()it+a3+a4Qit・+a5+a6Taxit+a7Contralit+a8Year+a9Size+?着
(3)为了区别大规模公司和小规模公司投资影响因素的特点,本文分别加入公司规模与现金流、Tobin’s Q、主营业务收入、股权集中度的交叉项(size・、size・Qit、size・、size・contralit),以考虑大公司和小公司的资产投资分别对现金流、长期投资机会和近期投资机会的敏感程度,见模型3:
=a0+a1Qit+a2()it+a3+a4+a5Size・Qit+a6Size・++a7Size・+a8Taxit+a9Contralit+a10Size・Contralit+
a11Year+a12Size+?着
五、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从表1结果可知,长期投资机会Q的均值为1.5227,短期投资机会S/K的均值为0.6847。按照经典投资理论,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对未来投资收益持较乐观态度。
从内部现金流水平看,农业上市公司的内部现金持有水平不高,均值为0.0265,低于国内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从负债水平来看,国内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大约维持在50%-60%,农业类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为46%,处于略低水平,说明未能较好的使用财务杠杆;从实际所得税率比例来看,均值为9.38%,最小值达到-0.7724,远远低于其他行业水平;从股权集中度来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37.11%,股权较为集中。
另外,从图1可看出,各变量变动趋势趋于平稳。在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后均呈现出较大的波动上升趋势,到2007年趋于平稳。值得指出的是,2004-2008年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基本没有变化,股权集中度水平仍较高。
(二)相关性分析
由表2可知,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较低,不存在严重的多重线性关系。
(三)实证回归结果分析
整理后的模型1、2、3的回归系数及检验结果见表3、4、5。实证结果表明,以上实证检验的结果基本支持上文的分析。查表可得,模型1和2中的F值和DW值均通过5%水平上的检验,即说明模型1和模型2均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和一阶自相关,模型3中的DW值偏小,因含有交叉项而存在一定的多重共线性。
1.模型1的解释变量。模型1的解释变量中代表投资机会的Q和S、内部现金流CF/K、优惠政策TAX、股权集中度CONTRAL对农业上市公司的投资规模均存在着较为显著的相关关系。
(1)代表长期投资机会的Q对投资规模的影响不显著,但短期投资机会S/K对投资规模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当前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进行投资决策时,对未来潜在的投资机会并不是很关注,而考虑更多的则是当前的投资机会。
(2)代表内部现金流量水平的CF/K在5%的水平上较显著为负,与原假设相反,这说明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融资渠道主要来源于投资和筹资产生的现金流,而不是内部融资。
(3)实际所得税率TAX对农业上市公司的投资规模影响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这验证了税收优惠政策对农业上市公司的利润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股权集中度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这说明了农业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公司的投资规模决策具有较显著的影响作用,持股比例越集中,公司的投资规模越大。
(5)设置的年份虚拟变量YEAR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股权分制改革后减少了投资支出,缩小了公司的投资规模。
2.实证分析结果。实证结果显示,代表负债水平的资产负债率L/A、公司规模SIZE对农业上市公司的投资规模影响不显著。
(1)当期资产负债率L/A对投资规模的影响不显著,表明农业上市公司通过债务融资所获得的现金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投资,融资获取的现金流可能更多的用于农业补贴或其它的优惠政策上。
(2)公司规模SIZE对农业上市公司的投资规模成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在研究农业上市公司的投资规模影响因素时,公司的资产规模影响力度较小。
在模型2中,加入的长期投资机会Q与内部现金流CF/K的交叉项系数为正,但相关性并不显著,说明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尚不存在明显的投资不足状态。在模型3中,公司规模SIZE变量与现金流量CF/K的交叉项与投资规模均成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主要是由于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内部现金流CF/K和短期投资机会S/K对投资规模的影响力度比较大。
以上回归结果表明,农业上市公司的投资规模主要由投资机会、内部现金流、优惠政策、股权集中度等因素影响决定。
六、稳健性检验
(一)单位根检验
本文选用的是面板数据,鉴于计量经济理论表明,众多经济变量尤其是面板数据大都是非平稳变量,用非平稳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伪回归。为避免伪回归现象,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法,确定各变量序列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
ADF检验的原假设是存在单位根,查表可知,1%水平下的t统计值(临界值)是-3.488585,上述各序列变量原值在1%水平下的t统计值均小于临界值。因此,可以极显著的拒绝原假设,说明各变量序列均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的时间序列证明上述回归结果有效。
(二)邹氏突变点检验
本文在数据的选取过程中,为了研究股权分制改革的影响,设定了虚拟变量year代表突变点,取year=0(t=2004、2205);year=1(t=2006、2007、2008)。经过邹氏突变点检验到的结果验证了2006年是突变点,如表7所示。
七、研究结论
本文以我国农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投资规模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短期投资机会、内部现金流、实际所得税率和股权集中度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投资规模产生的影响较显著;而资产负债率、长期投资机会和公司规模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投资规模影响不显著,这与国内目前应已有的对其他行业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另外,本文分析得出股权分制改革对农业上市公司的投资规模产生了较显著的影响,股改后农业上市公司整体上减少了投资支出水平观点。
本文研究发现农业上市公司对政策支持的依赖性较大,融资渠道主要来源于外部,特别是政策性贷款,而企业的内部融资所占比例不高;其次,本文研究还发现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进行投资行为决策时,仍主要关注当前的投资环境,缺乏从长期的战略角度思考。
参考文献:
[1]Tobin,James,.A General Equilibrium Approach to Monetary Theory,Journal of Money[J].Credit and Banking,1969(2).
[2]Dittmar,A.,Shivdasani,A.Divestitures and divisional investment policies[M].Journal of Finance,2003,58:2711-2744.
[3]Bo,H., Lensink, R., Sterken, E..Uncertainty and financing constraints [J].European Finance Review, 2003(7):297-
321.
[4]Bakes, M.,J.C.,Steinand J.Wrugler..When does the market matter: stock prices and the investment of quity-dependent firm[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3(3):203-
218.
[5]梅丹.我国上市公司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财务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科学,2005(5):80-86.
[6]何青.我国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研究:基于新古典理论的检验[J].当代财经,2006(2):25-30.
[7]何金耿,丁加华.上市公司投资决策行为的实证分析[J].证券市场导报,2001(9):44-47.
[8]吉瑞,王彦博.转轨时期企业投资行为目标及影响因素[J].山西财经大学报,2007(1):92-98.
[9]Shin H.H.and Kim Y.H. .Agency costs and efficiency of business capital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quarterly capital expenditures [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2002(8):139-158.
[10]胡国柳、黄景贵、裘益欢.股权结构与企业资本支出决策理论与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6(1):137-147.
一、概念上的比较
1.长期股权投资的概念。长期股权投资是一种权益性投资,分两个方面,一方面,长期股权投资是从事生产、运输、贸易等经济活动并且自负盈亏的生产性单位或社会组织,持有的对其子公司、合作管理的企业或者是联合营运的一系列企业的权益性投资;另一方面,按照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持股比例,20%以下的为权益性投资。
2.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概念。作为会计学2007年新增加的会计科目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是指从事生产、运输、贸易等经济活动并且自负盈亏的生产性单位或社会组织,由于最近一段时间销售而享有的,或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也为适应现代瞬息万变的市场交易,从二级市场买来的取代原先短期投资的基金、债券和股票这样的投资业务。原先的短期投资与之类似,又存有些许差异,各有侧重点,各有内涵。
3.二者概念上的区别 。虽然二者都被划分为资产类科目,其收益都归在“投资收益”一类里,但是区别如下:从目的看,交易性金融资产以赚取差价为目的,而长期股权投资是为了获得较大的投资利益。从途径看,交易性金融资产通常是通过对股票、债券、基金等的近期出售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则是通过分得利润或股利取得。从活跃性看,交易性金融资产具有活跃市场价格,相对固定报价;长期股权投资具有活跃市场价格,还包括没有活跃市场价格的权益投资。
二、特点上的比较
1.长期股权投资的特点。长期股权投资是通过长期持有投资实体的股票,通过对被投资单位持股,实现其所制定的规则、施加巨大的影响或改善加强贸易关系;长期股权投资相当于长期债务投资,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承担相应的风险,即利险并存;除了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通常不能在任何时间出售,即禁止出售。
2.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特点。 企业的目的是短期的,即其控股公司是为了短期利润而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一般期限不应超过一年;该资产具有活跃市场,可以由此来获取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它在会计工作进行的持有期间里,不计提资产减值损失。
3.二者特点上的区别。前者为非流动资产,后者则是流动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是对权益类投资对象的投资,而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以是股票也可以是债券。不同的会计原则:长期股权投资是用成本法和权益法来计算,交易性金融资产则是运用公允价值。不同的入账价值:前者不包含税收的费用,直接是买价,以成本法来算,其税费归到投资收益里;后者主要包括成本法和权益法这两个方法,成本按购买价加上税费的总价格来算,采用被投资企业投资的公允价值资产份额的总成本,以权益法入账。
三、账务处理上的比较
1.取得方面。当股票的成本大于公允价值和持股比例的积时,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作如下处理: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支付的价款及相关税费),应收股利(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贷记“银行存款”。交易性金融资产是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成本(价格),投资收入(税收),应收利息,应收股利(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贷方则相应的是:“银行存款(实际支付的金额),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从证券公司购买)”。当成本小于公允价值和持股比例的积时,长期股权投资在成本法下作如下处理,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支付的价款及相关税费),应收股利(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贷记“银行存款”。同时,长期股权投资在权益法下,借记“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公允价值和相关税费的比例),银行存款(相关的税收和费用的实际支付),营业收入(不包括税费和之间的总差异率的公允价值)”,贷方不变。这种情况下,交易性金融资产没有会计处理。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相关税费予以费用化,不计入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相关税费予以资本化,计入成本;当使用权益法时,记录成本小于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成本,而且在投资成本低于其主体下账面价值份额的公允价值时,才计入“营业外收入”。
2.宣告发放利息或现金股利方面。在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借记“应收股利(投资者分配利润×股权)”,贷记“投资收益”;在权益法下,借记“应收股利(投资者分配利润×股权)”,贷记“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与之相似,即借记“应收利息(证券应收股利的票面息率)”,贷记“投资收益”。持有期时,二者处理相同,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的现金股利或利润,计入“应收股利”账户,股票股利不作会计处理。但是在非持有期,应用成本法时,二者都算在“投资收益”里,而权益法之下,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科目“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会被调整。
3.收到利息或现金股利方面。长期股权投资用成本法和权益法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应收股利(利润分配股权投资者)”。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是借记“银行存款,应收利息(证券应收股利的票面息率)”,贷方同上。二者的账务处理的方法相同。
4.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方面。在净利润方面,长期股权投资在权益法下,借记“长期股权投资,利润和损失调整(投资收益×股份净利润)”,贷记“投资收益”。净亏损的问题上,长期股权投资在权益法下,借记“投资收益(净损失――投资者的持股报告)”,贷记“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交易性金融资产是相似的会计处理。与交易性金融资产不同的是,在采用权益法的时候,长期股权投资会调整其账面价值,再计入相应项目的损益调整里面。
5.被投资单位的其他权益变动方面。所有者权益增加时,长期股权投资在权益法下,借记“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所增加的公允价值×持股比例)”,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当减少时,在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贷记“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所减少的公允价值×持股比例)”。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不发生任何改变。当用权益法的时候,需要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将它计入到“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里。
6.资产负债表日的期末计量方面。当公允价值比账面价值大时,长期股权投资会计处理如下: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贷记“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当公允价值小于账面价值时,长期股权投资会计处理不变。交易性金融资产则是借方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贷方是“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二者做相应的会计处理,虽然都要调整账面价值,但交易性金融资产没有资产减值。
四、长期股权投资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相互转化
1.交易性金融资产转化为长期股权投资。(1)由于公允价值不能再可靠计量,从而进行二者之间的转换。当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特别少或者不再能够被计量,导致交易性金融资产不再适用于公允价值计量,这时候企业就能用长期股权投资来计量原先的这项资产,用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来转化之前的这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成本。随着会计工作的进行,在之后的会计期间里,当交易性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时候,把原本直接列入到所有者权益项里面的相关损失或利得,进行转出,归入到当期损益里面。当它被处置时就转出,列到会计分录“当期损益”里面。此外,同这项交易性金融资产所关联的,原先直接算到所有者权益中的损失或者利得,不发生改变,还是应该保存在所有者权益当中。(2)由于追加投资,从而进行二者之间的转换。企业购买股权的时候,这项投资满易性金融资产的确认条件,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自身经营办法的变化,增加股权投份的比例,被投资单位对企业本身实施操控、共同操控、或者产生很大作用的时候,交易性金融资产就能转化为长期股权投资 。这里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在企业追加股份的投资比例之前,这项投资要在活跃市场里,拥有报价并能可靠地计量公允价值。
(一)对证券投资所得重复征税
1.对已分配利润重复征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企业不允许从应税利润中扣除向股东支付的股息。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中规定,个人取得的股息、红利和利息所得,除国债和国家发行的金融债券的利息外,应当依法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这样,在我国,一笔利润先要缴纳33%的企业所得税,然后公司用税后利润进行分红派息时,这部分股息和红利还要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如果这部分税后利润分配到法人股东手中,可以享受境内投资收益的税收抵免,不会发生重复征税。但是如果这部分利润分配到个人手中,仍会发生重复征税的问题。
2.对未分配利润重复征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若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规定,除另有规定者外,不论企业会计账务中对投资采取何种方法核算,被投资企业会计账户上实际做利润(包括以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时,投资方企业应确认投资所得的实现。也就是说,即使被投资企业的利润未进行股息、红利的分配,利润保留形成的资本增值一旦实现为资本利得或转增资本,投资方依然要将之作为投资收益和转让收益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缴纳企业所得税。一笔利润在缴纳33%的企业所得税后,如果不进行分配,也会存在因利润留存所形成的资本利得被再次课税的可能。
(二)征税范围存在差异
在征税对象方面,目前我国仅对可流通股交易征收证券交易印花税,而对法人股交易、期货交易以及基金交易不征税;仅对二级市场的股票交易行为征收证券交易印花税,而对股票一级市场、基金、债券等的交易行为不征税;仅将内资企业的资本利得纳入企业所得税应税所得中,其资本损失不冲减当期所得,而对外资企业转让不是其设在中国境内的机构场所持有的B股取得的资本利得却暂免征税,并且资本损失可以冲减当期所得;对于在中国境内设有机构场所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外国企业,其取得的股息、利息及红利收入按30%(另有规定的除外)的税率纳税并附征3%的地方所得税,但对于那些未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的股息、利息、红利收入的外国企业,或虽设立机构但上述所得与其机构没有实际联系的外国企业则按20%的税率缴纳所得税。这些做法显然有违税收的公平原则。
二、完善我国证券税制的建议
(一)借鉴国际经验,消除重复征税
目前世界各国对公司所得税的课征,在形态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独立课税制,以“法人实在说”为理论基础,①认为法人与其股东在法律上是相互独立的两个主体,且均具有负担税收的能力,故应对其各自所得分别独立课税,并不构成双重征税,美国、荷兰和瑞士等国均采用了独立课税制;二为合并课税制,采用“法人拟制说”理论,①认为法人仅是个人股东的集合体,是其从事事业的工具,本身并非实在的主体,因此法人的所得实质上是个人股东的所得,而对法人所得的课税是个人股东所得税的提前征收,换言之,法人所得税是个人所得税的前置税,因而构成对法人所得的双重课税,这一课税模式为多数OECD成员国所采用。
相对于独立课税制而言,合并课税制由于承认双重征税的存在,并设法通过各种方式加以缓和或消除,因此较独立课税制更为合理,应当成为我国今后公司税制发展的趋势。
在各国避免重复征税的具体做法中,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种:
1.免税法。这是最为简便的一种方法。即股东个人所得股息全部免税。它的最大特点是能从根本上消除重复课税。
2.扣除法。即允许公司从应税所得中扣除部分或全部已付出的股息,就扣除后剩余的部分缴纳公司所得税。
3.抵免法。即通过将公司缴纳的部分或全部税款归集到股东所得的股息中,达到对股东个人所得税的抵免。
4.双税率法,又称分税率制。即对公司分配的股息按低税率征税,对留存收益按高税率征税。这种方法虽然可以减轻重复课税,却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证券市场的超额负担,故极少采用。
鉴于目前我国所得税在整个税收收入中的比重偏低,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同时考虑刺激投资这一宏观政策目标,可实行抵免法。或者一方面对法人实行“免税法”,即当法人从其投资的股份制企业获得股息时,若发行股票的企业用于发放股息的那部分所得已缴过企业所得税,则法人的这笔股息应免于征税;另一方面,对个人实行“抵免法”,即当个人股东收到股息或红利时,按个人所得税法规定计税,然后从其个人应纳的所得税中,扣除这笔股息或红利在股份制企业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已支付的税款。
(二)对征收范围、税率进行必要的调整以维护公平原则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会计核算;应用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9-0127-02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18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而新《企业会计制度》则更加明确地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正确理解谨慎性原则,并针对其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进行具体的阐述,对正确进行会计核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谨慎性原则的理解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在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判断时,保持必要的谨慎,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在会计核算中应当对企业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作出合理预计,要求会计人员对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存在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以尽可能选用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由于谨慎性原则充分考虑了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而不考虑可能取得的收入或收益,就使得会计信息比较稳健,或比较慎重,也就是作了最坏的估计。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市场风险,比如金融风波、债务人的死亡、破产、固定资产因技术进步而提前报废、恶性竞争等情况,谨慎性原则正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要求人们在会计处理上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这样有利于保护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也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但谨慎性原则若使用不当,也可能降低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同时还可能导致企业设置秘密准备,使会计信息失真。
二、谨慎性原则在中国会计核算中的具体应用情况
(一)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与体现
会计核算中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体现具体会计准则的诸多方面:
1.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存货采用实际成本核算时,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和各别计价法。在物价上涨时,发出存货的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会使本期成本接近当期水平,减少利润中水分,期末存货价值偏低,体现谨慎性原则。若采用先进先出法,则会使本期成本降低,利润中水分加大,期末存货价值升高,实现不了稳健性目的。
2.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平速折旧法和加速折旧法两大类,若企业选用加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则可使企业在固定资产使用的前几年多提折旧,从而减少利润,少交所得税,等于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又可使投入的资金尽早收回,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体现了谨慎性。
3.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中规定了企业计提的减值准备由四项增至八项。
4.设置资本公积准备项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对于因接受捐赠而持有的非现金资产;对外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因被投资单位增资、扩股、接受捐赠等原因引起本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增加时,暂不确认为普通权益,而计入资本公积准备项目,待非现金资产或长期股权投资处置后,才将实现的收益转入一般公积项目。
5.债务重组。企业在进行债务重组时,只能确认重组发生的损失,不得确认重组发生的收益,不预计未来的或有收益,但预计未来的或有支出。如果存在或有收益,也只能在实际收到时,才能作为当期收益处理,完全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内涵,有利于防止企业利用债务重组调节利润的现象发生。
6.收入的确认与计量。在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不能可靠估计的情况下,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中对收入区别不同情况予以确认和计量,方能充分体现谨慎性原则。
7.无形资产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对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的开发成本直接计入当期费用,不计入无形资产价值;当无形资产预期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时,企业应将该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予以转销。
8. 投资。《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对于对外投资投出非现金资产评估高于其账面价值,不确认收益;对于股权投资差额,若为借项,按不超过十年的期限摊销,若为贷项,按不低于十年的期限摊销;企业收到短期投资的股利或利息时,不确认收益,而是到处置时再体现在净损益中。
(二)谨慎性原则运用实例分析
1.案例
假设红星公司2007年2月8日以一台设备对外投资。设备原值1 000 000元,已提折旧250 000元,评估确认价值900 000元,2007年12月1日,红星公司预计该项投资可收回金额为700 000元。2008年4月1日,红星公司因为财务困难,原欠银河公司贷款950 000元无力偿还,经双方协商,红星公司同意以该项投资清偿债务。该投资的公允价值为920 000元(假设不考虑税金)。
2.相关会计处理
(1)2007年2月8日,以固定资产取得长期股权投资
非货币易准则规定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据此,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价值为750 000(1 000 000-250 000=750 000)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750 000
借:累计折旧 250 000
贷:固定资产1 000 000
(2)2007年12月31日,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投资准则规定,由于投资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恶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额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应将可收回金额低于长期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全部确认为当期投资损失,即为50 000(750 000-700 000=50 000)元。
借:投资收益 50 000
贷: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50 000
(3)2008年4月1日,以长期股权投资清偿债务
债务重组准则要求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全部计入资本公积或当期损失。在本例中,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950 000元与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700 000元之间的差额250 000元全部计入“资本公积”。
借:应付账款 950 000
借: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20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750 000
贷:资本公积――债务重组收益 250 000
3.结论
谨慎性原则的直接体现和深入运用,避免了一些企业滥用公允价值,借关联交易和债务重组等粉饰业绩、虚增利润,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企业会计制度》对谨慎性原则的全面体现和深入运用,将从制度规范上使会计信息更加接近企业实际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为遏制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了制度保证。
(三)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运用的两面性
1.谨慎性原则的优点
为有效遏制上市公司虚增利润的做法,体现了公平、公允原则,企业会计准则修订后对资产计提项目增加了,引进了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项目。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生存面临风险,高估利润无疑使企业生存的风险更大,盲目乐观会使企业面临无法维持经营的局面。因此,运用谨慎性原则可以预计企业未来损失,防范经营风险,体现了资本保全制度,有利于企业提高竞争实力。
2.谨慎性原则的弊端
一是具体操作烦琐,愿意完全采用的企业数量不多;二是谨慎性原则仅是对某一时间上而言的,对于整个会计期间则无法体现。如:计提坏账准备对当期利润起了稳健作用,但对于以后的会计期间也会造成利润反弹的现象;三是上市公司利用谨慎性原则操纵利润的现象并不少见。上市公司视自身经营情况决定谨慎原则的取舍,若其需要体现公司业绩时,往往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而有的公司在经营不景气时,采用稳健的做法,制造前期亏损后期经营业绩持续上升的假象,提高公众对其的期望值;四是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存在不协调,使企业因选择稳健而导致利润虚减。如:当期产品保修费用,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可于产品销售的当期计提,但按照税法规定于实际发生时从应得税中扣减。这使得当期费用增加,所得税却未能相应抵减,造成当期利润虚减。
三、会计核算中运用谨慎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对待谨慎性原则与相关准则的关系
从中国现有会计规范看,有些体现谨慎性原则的具体方法操作性是比较强的,如后进先出法、加速折旧的方法等,但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资产发生减值的判断标准不够明确,特别是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作为决定资产减值准备数额决定因素的“可变现净值”的确定较为困难,这为企业利用谨慎性原则进行操纵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二)正确对待谨慎性原则与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关系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奠定基础。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主要是指会计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和企业会计政策范围作出的判断性估计和决策。鉴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可选择性”的范围日益扩大,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提高职业判断能力,使其能够准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实质,在对不确定性的事项进行估计和判断时,力求客观和公正,避免主观随意性。
(三)正确对待谨慎性原则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关系
现代企业管理中应强化企业内在约束机制,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优化会计行为,从而使谨慎性原则得到合理的应用。所以适当地运用谨慎性原则需要会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四)正确对待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度”的问题
实行谨慎性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但在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过程中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只有适度地应用谨慎性程序和方法,才能真正提示谨慎性会计的本质。从理论上讲,谨慎性会计原则虽然具有较强的倾向性,但恰当地应用它并不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适度应用谨慎性原则对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有充分保证的,它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协调一致的。
参考文献:
[1] 丁尚禄,企业会计制度与谨慎性原则[J].中国科技信息,2005,(24).
[2] 杜伟堂,陈支农.权责发生制原则与谨慎性原则[EB/OL].中华会计网校,2006-02.
[3] 财务管理如何运用谨慎性原则[EB/OL].中国管理传播网,2007-08.
2007年起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无论政府、金融机构还是个人都面临考验。继冰岛等国家破产,雷曼兄弟倒闭,美林、美国国际集团、汇丰、花旗等公司均爆危机。个人同样难逃厄运。投资理财亏损,未来生活堪忧。据美国国会预算局预计,金融风暴已经使美国人的退休金账户缩水2万多亿美元。
保险,作为一种规避风险、保障安全的有效工具,是个人理财规划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安排一个合理的安全保障规划,借助其规避风险、经济补偿的重要功能,可以确保个人或家庭具有合理的经济安全和财务自由。面对后危机时代,必须有效控制风险,掌握自己的命运,而建立一个安全保障规划,是完全符合个人和家庭理财目标的。
个人保险理财需求增长产品丰富
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保险理财需求日渐增长 2009年我国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17175元,需求水平增长,使人们的购买力增强,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使人们的保险需求进一步扩大。随着人们保险意识的增强,购买保险已成为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中一项必备支出了。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又为人们进行保险理财提供了购买力的保障。
保险意识不断增强。保险理财观念渐入人心 当今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特别是随着国家医疗、养老、住房、教育等各项制度的改革与不断深入,促使城镇居民风险意识增强,对保险产生了新的认识,尤其对医疗、养老有较强的保险愿望和需求。许多居民希望通过积极参与商业保险,重新制订个人理财规划,以寻求自身的保障,人们对保险理财需求呈不断增长的势头。
产品创新活跃,选择空间增大 从产品供给者保险公司来看,经过近些年的发展,保险公司产品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日益增强,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品种类较为丰富,涉及养老、医疗、意外、储蓄、分红、投连等多个险种,个性化产品不断涌现。据初步统计,保险公司新开发或修改完善的保险产品数量逐年增加,每年均在2000个以上。这些层出不穷的新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不同层次的理财需求,为居民制订保险理财规划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个人保险理财存在几个误区
虽然目前我国个人保险理财的发展有着许多有利因素,但从保险理财主体即投保人角度来看,其保险理财行为和观念,仍存在不少误区,直接影响其整体理财规划的完善和科学。
将保险与储蓄比较的错误观念 保险与储蓄无论在行为性质、资金支配还是资金回报诸方面,都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保险的行为性质是互助合作,每个投保人可能是帮助别人的人,也可能成为被别人帮助的人。而储蓄完全是一种个人行为,存款人对其存款具有完全的资金支配权,保险则不允许投保人随意支取已经交纳的保费。储蓄是为未来确定事件,如教育、养老、医疗等确定事件的准备,而保险则恰好是防范未来不确定事件而作出的财务安排。储蓄到期只能收获本息,而保险则可以小额的保费支出,换回大额的保险保障。有些人总是习惯将保险与储蓄对比,并根据所谓的收益率作出投资选择,这种观念显然是不正确的。
重投资轻保障的错误观念 诚如前述,购买保险的目的,首要是获得保障,其次才是投资收益。这里保障的含义是:消费者购买保险以后,无论其保费交费期限是短期还是十几年、几十年,甚至是终身,也不论投保人已经交纳了几年的保费,被保险人只要是在保险期间内遭遇意外事故、疾病或身故,就可从保险公司获得合同约定的保险金,甚至未交纳的若干年的保费,还可以免于缴纳。保险的这个保障功能,是其他理财方式不可替代的。保障功能对于保险消费者来说,应该是最关键的消费目的,但在实际中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保险理财应注重安全稳健
理财是为了追求特定的财务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规划,安全稳健应成为人们的首要追求。高额的保障和稳健的收益,是保险区别于其他理财工具的最大特点。
保险在家庭现金流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个人理财是个人财产管理安排的活动。理财是理财师通过收集整理客户的收入资产、负债等数据,按照顾客的愿望、要求、目标等,为顾客制订投资组合、储蓄计划、保险投资对策、继承及经营策略等财务设计方案,并帮助客户施行的过程。理财的动因在于资本要素的稀缺性,理财的目的在于提高资本要素的配置效率,平衡现在和未来的收支,使家庭财务经常处于“收人大于支出”的状态。因此,现金流的管理,成为家庭理财的核心。
保险理财是合理避税的有效途径 居民个人交纳的“四险一金”法定社会保险等费用,是税前扣除的,而对于社会保险之外投保的商业人寿保险保费,目前国家并没有规定可以在税前扣除,但在国外,这种商业人寿保险费是可以在税前扣除的。我国税法规定,企业或个体工商户投保的财产保险、运输保险等保险费,是可以在税前扣除的。对于人寿保险给付,实际操作中,居民个人所获得的寿险给付不必交纳个人所得税。保险受益人得到的保险金,也不属于遗产税的纳税范畴,这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也是保险的本质决定的。
保险理财可以规避通胀风险及利率风险,兼具保值增值的双重功能 投资理财是现代家庭财富积累的重要手段,我国目前投资渠道极为广阔,人们可以选择存款、债券、股票、房地产、外汇等多种投资方式。但这些投资方式,易受通货膨胀及利率波动的影响,而保险产品则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保险本身就是一种分散风险的理财行为,其预定利率具有前瞻性,且一般对国家的利率变化并不特别敏感,能帮助投资者在不断变化的资本市场中,顺利实现其理财需求。
保险可为投保人提供融资渠道,具有经济附加值功能 保险,尤其是长期寿险,可为投保人提供临时的融资功能,比如保单质押贷款,一旦投保人有突发的现金需求而又无其他途径可筹资金时,可凭保单到保险公司抵押贷款。此种贷款额度以保单的现金价值为限,且贷款利率一般较市场利率略低,属于保险的一种附加值服务,无须提供其他抵押与信用担保,就可获得短期融资。
后危机时代百姓如何理财
面对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百姓如何理财?应身处危机看危机,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把所谓的经济危机、经济萧条看得太严重。家庭理财的首要一点,就是财务安全,可通过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等多元化投资渠道,进行家庭财务管理,把赚到的钱放在安全的金融工具里,变成未来可以用的钱。家庭理财应遵循“三三制”原则,即三分之一用于保险,获得风险保障;三分之一通过中等风险投资,达成理财目标;其余三分之一用于高风险投资,实现未来财富人生。各类保险是家庭理财中必不可少的塔基,真正的投资策略,应该做到进可攻、退可守。
个人理财应该遵循的原则首先,必须在观念上对理财有科学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明确理财的根本目标在于个人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要注意个人财务风险管理,为个人及家庭的经常开支和意外开支做好准备,要安排好中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的比例,为经常开支和临时性开支留出一定的空间。
其次,在投资品种的选择上,要密切关注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在综合分析二者之间关系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选择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品种。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一般而言,高收益相对于较高的风险水平。但是为了有效地规避风险,可以采取选择多种投资方式,实现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相结合,高风险投资与普通投资相结合,这也是目前人们常用的可以有效化解投资风险的一种理财方式。
【关键词】 资产减值 会计估计 利润操纵
赵丽探讨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意义及理论依据、确认与计量方法、执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管亚梅阐述了公允价值,利润舞弊和上市公司的处理的方法,利用规则进行有计划的调节上市公司的年度利润,从而规避上市公司被暂停交易的制度,误导投资者。蔡昌、王彦浩提出了资产减值的流转过程中的实际操作方法及在实际中的操作误区及制度上的缺陷;文拥军具体讲述了资产减值核算的会计科目,计提的标准及理论基础等;亚历山大等阐述了资产减值有利于促使企业管理层定期去评价资产价值,增强企业间信息的可比性;斯蒂芬泽夫比较系统的阐述了在判断减值迹象、可收回性测试、预计未来现金流、确定减值的时间跨度、评价证据预警披露、与企业审计委员会的沟通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文将新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做出全面的分析,并对新准则改动的动因给出一定的分析。
在资产减值问题上,通俗的说由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八项资产减值准备后,过度到现在的单项资产和资产组的概念,比较复杂。但是由于在会计制度中对具体情况的阐释不够明晰,在资产减值计提的具体内容上也缺乏明确的计算程序,在相关概念的定义上也存在着不够严谨的地方,基于这种种原因,在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上留给了企业很大的自由处理的空间,各项准备中都存在着被企业频繁的当作调节企业利润、粉饰会计报表的工具,令舞弊现象找到了可乘之机。
一、企业自行操纵而达到调节利润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坏账准备
我国会计政策规定:每年年末,企业应对各项业务所产生的应收账款进行审核,对于可回收性强的应收账款应尽力摧回,对于预计可回收差的款项应预计可回收性差的款项应预计可能产生的坏账损失,进而计提坏账准备。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坏账准备计提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在确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时,企业应当根据以往的经验、债务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等相关信息予以合理估计。这种预计往往具有主观经验及利益驱动的倾向。因为对债务单位的经营状况及现金流量的估计是事后预测,是企业会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的主观职业判断,这种判断本身就存在着风险,也存在着企业通过对于坏账比例的调整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
2、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与存货跌价准备
在《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对于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计提应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市价低于成本的部分,计入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在计提方法上,可以根据其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或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同样,在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上也依据不同情况存在三种方法,即:按单个存货项目的成本与克变现净值计量。在各种方法的选择上,虽然企业会计准则中给出了一些区分,但由于这些区别的划分略显粗略,而对于短期投资和存货数目较大的企业而言,选择不同的跌价准备方法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重大影响,会导致信息的失真,财务报表所具备的相关性及真实性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甚至可能出现通过计提方法的变更而操纵利润的现象。
3、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关于无形资产的减值准备就准则要求“定期”检查,“至少于每年年末检查一次”,没有明确提出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的论断。此外,旧准则规定:“只有表明无形资产发生减值的迹象部分消失或全部消失,企业才可以将以前年度已确认的减值损失予以全部或部分转回”。也就是说原准则对于减值损失的确认是具备可逆性的。然而,时减值准备具有可逆性,增大了企业运用这一手段操纵利润的空间。许多亏损企业正是利用这一点粉饰财务报表,在亏损年度以后“奇迹”般的起死回生,把亏损认为的变为盈利。
4、计提时间问题
原《企业会计准则》虽然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减值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这样,造成一部分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时间上的随意性,使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同类企业之间也缺乏会计处理上的可参照性。
二、新旧会计准则中对于资产减值处理上的重要差异比较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处置中形成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的较高者。其中,销售净价是指资产的销售价格减去所发生的资产处置费用后的余额”这一处理,主要是根据对会计信息的历史成本原则的应用。在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同样采用了“公允价值”这一概念的争论由来已久,这源于在我国以往的会计核算体系中,一直较为偏重的是原始信息,在很多原则的制定上都着重体现了历史成本原则。就我国企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母子公司,关联方交易,捐赠与受赠,上下游生产之间的资产转移等众多情形往往不具备为资产制定明确的销售净价的条件。公允价值的提出更符合会计核算准则中的重要性原则、谨慎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可比性原则。
在新准则中规定“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换句话说,新准则中规定的可回收金额就是资产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高者。
三、限定了资产适用的内容
新准则引入了“资产组”的概念。资产组,是指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产生的现金流入。对于“资产组”这个概念的提出,是我国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问题上的重大改动。当然,在资产组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后,也就涉及到如何区分资产与资产组的问题。对于资产组这一概念的理解和界定,至少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资产的相关性
该资产组中的各项资产应在功能和使用方法上具备较强的互补性与配套性。通俗地说类似于“捆绑式”使用以进行生产活动,这种区分是最直观的从资产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上进行分类组合。如果不具备与改组资产在性能和生产用途的相关,则不能被归于该资产组中。
2、资产的独立性
该项资产组在使用过程中应该具有有别于其他单项资产及资产组的独立的功能在生产过程中能够在某一阶段中独立的完成某一步骤的任务,具备相对独立性。进一步体现在会计反映上即是能够产生独立的现金流量。
3、资产组的实质性
对于资产组这个概念的理解,重要的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例如,某家生产电子设备的企业拥有DVD,数码相机,录音机三个工厂,各个工厂核算和管理上都相对独立,那么,每一个工厂就可以被认定为一个资产组。又如,某服装厂属于上下游生产线,上游生产组负责织布,下游生产组负责加工服装。那么他们应该被认定为一个资产组。总之,对于“资产组”这一新概念的界定是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和法律法规的进一步规范的漫长过程,是制度制定者与企业实务操作者不断,磨合趋向统一的过程,也是向着会计准则靠拢的重大跨越。在现阶段,企业对于资产组的划分一经确定,各个会计期间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四、明确了对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
原来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企业应当于期末对各项资产进行检查,如发现存在下列情况,应当计算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以确定资产是否发生减值。”在新准则中对这一判断给与了详细说明,提出了对于“减值迹象”的判断。明确提出“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新准则规定,当存在“迹象”时,企业就应该在资产负债日估计该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并于其账面价值比较后确定资产减值的金额。而对于因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都应当进行减值测试。新准则对于减值迹象的详细划分,解决了长期以来的对于减值迹象判断标准不一致的矛盾,令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企业部门有据可依,减少了以往单纯依靠职业经验判断造成的不成熟性,使各企业的会计数据之间可借鉴程度进一步提高。
五、单独规定了商誉的减值测试与处理的方法
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在企业合并时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商誉体现着企业在某领域内具有的独特的优势或者高于一般获利水平的一种能力。初始确认后的商誉,应当以其成本扣除累计计提的减值准备后的金额计量。故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至少应当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
六、单独规定了商誉的减值测试与处理的方法
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在企业合并时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商誉体现着企业在某领域内具有的独特的优势或者高于一般获利水平的一种能力。初始确认后的商誉,应当以其成本扣除累计计提的减值准备后的金额计量。故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至少应当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
由于商誉通常是企业合并中产生的,故其不能脱离相关资产或资产组合而存在,单独的商誉也不可能产生独立的现金流量。商誉的形成,减值,甚至冲销都要以企业的资产为依附,具有与企业整体不可分割性的特征。由于商誉的这种特性,商誉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资产,新准则中单独规定了商誉的减值问题,在此,有几点需要进一步说明。
首先,是商誉的减值迹象测试问题。与其他资产减值的规定一样,应该判断商誉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如果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则需要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如果不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则不需要对商誉进行测试。然而,由于商誉并不能单独存在,所余对于商誉的减值迹象的判断同样要依赖于与商誉有关的资产组或资产组合。判断其减值迹象的依据是新准则中给出的“七条标准”。
其次,是商誉的减值测试问题。由于在企业合并日形成的商誉的帐面价值,应在购买日按照合理的方法分摊至相关资产组中去。
最后,讨论商誉减值损失的确认。如果与商誉相关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当确认减值损失。
【参考文献】
[1] 赵丽:资产减值会计研究[M].知识出版社,2006.
[2] 任凌玉:亏损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财会通讯学术版)[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3] 管亚梅: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管理层利润舞弊的影响[J].经济体制改革,2008(3).
[4]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5] 蔡昌、王彦浩:解析会计难题[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6] 文拥军:资产减值会计核算探讨[J].会计之友,2008(2).
【关键词】财务管理;地位;作用
一、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概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市场经济不断的繁荣、发展、完善,企业财务活动内容日益丰富,财务关系日渐复杂,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要充分认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财务管理这门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为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奠定了基础。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财务管理是从经济学中分离出的一门独立的学科,至今不过百余年的历史,财务管理迅速发展成为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融汇了多种学科知识,并在企业经济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的一门科学。
在财务管理的产生阶段,资本主义世界企业的工业化,企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迫使企业必须尽快的筹措资本以满足生产不断发展的需要,于是就产生了财务管理。随着世界的经济危机的出现,使得财务管理的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财务管理的重点由研究资金的筹措开始转向研究资金的运用,而且还必须探讨有关企业的破产、重组等一系列问题。随着电脑应用的日益普及,财务管理迅速朝着“严谨的数量分析”方向发展,各种复杂的处理财务问题的数学模式应运而生,以协助管理者对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投资和运用进行规划和控制,达到创造最大的利润和最大限度地扩大企业财富的目的。以提高资金利润率,提高股票价格为目标,以时间价值及风险价值为基础,以预算管理、资产分析和财务决策等为内容的一整套财务管理方法已初露端倪。这样,财务管理才成为企业管理的关键之一。历经上述几个阶段的发展之后资产负债表的右方――负债与股东权益的分析又再度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公司最佳资本结构的形成,研究投资组合理论及其对公司财务决策的影响,不确定条件下企业价值的评估成为财务管理的中心课题。
二、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根本和核心
财务管理学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的完善、发展和提高的,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和发展,就离不开财务管理,要想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离不开较高水平的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财务管理渗透和贯穿于企业一切经济活动之中。企业要想长期稳定地生存,就必须保持以收抵支和偿还债务的能力,减少破产的风险;要想发展,就必须筹集到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要想获利,就必须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使资产获得超过其价值的回报,这些也正是对财务管理的要求,也就是说,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根本和核心。
1.从企业筹资引起的财务活动看需要财务管理。资金筹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首要任务,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企业要想从事经营,首先必须筹措一定数量的资金,但在市场经济中,无论企业通过什么方式筹集和使用资金,都要付出代价即支付成本。资金成本就是企业为取得和使用资金而支付的各种费用,包括资金筹集费和资金占用费。对于企业筹资来讲,资金成本是选择资金来源、确定筹资方案的重要依据。为了便于对不同条件下筹集资金的资金成本进行分析比较,资金成本通常不用绝对金额表示,而用资金成本率这样的相对数来表示。在实际中,当企业只使用某种单一的筹资方式时,只需比较个别资金成本,即分别计算普通股成本、保留盈余成本、长期借款成本和债务成本,进行对比分析,选择资金成本最低者进行筹资;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企业往往需要通过多种方式筹集所需资金,这时就需要计算确定加权平均资金成本,合理确定个别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重(权数),以进行资本结构的决策;企业无法以某一固定成本来筹措无限的资金,在企业追加筹资时,要想知道筹资额在什么数额上便会引起资金成本怎样的变化,这就要计算边际资金成本,把计算结果列成表或制成图,企业就可以此作为追加筹资的规划了。
2.从企业投资引起的财务活动看需要财务管理。投资是指以收回现金并取得收益为目的而发生的现金流出。企业的投资决策按不同的标准,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不同的投资类型,决策的具体方法是很不一样的。如间接投资又称为证券投资,只能通过证券的分析与评价,从证市场中选择企业需要的股票和债券,并组成投资组合。而直接投资则要事先拟定一个或几个备选方案,通过对这些方案的分析评价,从中选择一个足够满意的投资方案。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的决策方法也有所区别。由于长期投资涉及的时间长,风险大,决策时更重视货币时间价值和投资风险价值的计算。可见,对于企业投资来讲,财务管理能帮助企业评价投资项目、决定投资取舍。
3.从企业经营引起的财务活动看需要财务管理。企业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的资金收支。这期间,企业的生产经营、进销调存每一环节都离不开财务的反映和调控。企业的经济核算、财务监督,更是企业经济活动的有效制约和检查手段。财务管理是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它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决定了加强财务管理势必能够帮助企业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4.从企业分配引起的财务活动来讲需要财务管理。如果经营得当,企业可能在经营过程中产生利润,也可能会因为对外投资而分得利润,这表明企业取得了资金的增值或取得了投资报酬。在年终,本年累计利润时则要进行利润分配,即依次计提法定盈余公积、公益金、任意盈余公积,最后向股东支付股利。在进行股利分配的实务中,企业经常采用一些股利政策,如剩余股利政策、固定股利或稳定增长股利政策、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等,它们各有所长,企业在分配股利时应借鉴其基本决策思想,制定最适合本单位具体情况的股利政策,吸引住部分股东。
可见,财务管理能迅速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与企业各方面都具有广泛联系,既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独立方面,又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在企业管理中,决策是否得当,经营是否合理,技术是否先进,产销是否顺畅,都可迅速在企业财务指标中得到反映。财务管理的触角,常常伸向企业经营的各个角落。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财务管理主要是运用价值形式对经营活动进行管理,通过价值形式吧企业的一切物质条件、经营过程和经营结果都合理地加以规划和控制,达到企业的效益不断提高,财富不断增加的目的。
三、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财务管理能够帮助企业正确、合理地筹集、使用和分配资金,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地发展。企业的生产经营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科技不断进步、产品不断更新换代的近代经济中,一个企业如不能正确、合理地筹集、使用、分配资金,就不能发展。企业要想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在市场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不被其他企业排挤出去,就只能依靠财务管理。
2.能够加强财务监督,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财务监督主要是通过对财务收支的审核控制和财务指标的检查分析来监督企业经济活动是否合理合法。企业提高加强财务监督,可以及时发现和制止一些不合法、不合理的收入和支出,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改进、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3.能够帮助企业理顺各种经济关系。企业的资金运动必然引起企业同有关个方面发生经济关系即财务关系。协调财务关系正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只有协调好企业与投资者、债务人、职工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财务关系,企业上下才容易达成共识,才有可能齐心协力,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而努力。
4.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其目标。企业的所有者创办企业的目的是扩大财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的投资报酬率、风险、投资项目、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这五个因素影响着企业的价值,而财务管理正是通过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股利决策来提高报酬率降低风险的。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企业日常管理中处于分配地位和理财地位,在企业前瞻性的战略管理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企业管理中经营与战略管理的日益分化,财务管理逐步上升到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在企业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