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5 17:40: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衔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初高中;衔接阶段;教学;学习问题;策略
从初中生变成为一名高中学生,对于高一新生来说意味着太多东西,初高中阶段的过渡,并不是看起来那么简单。初中学生要学会面对高中紧张的学习气氛,接受更高难度的学习内容,有全新的心理状态去处理自己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衔接阶段的教学是很重要的。衔接阶段的教学成功,学生就能自然接受高中学习,衔接阶段的教学失败,学生就有可能从优秀生变成学困生。重视初高中衔接阶段的教学策略,是保障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初高中衔接阶段教学困难原因分析
(一)学习心理与环境发生变化。进入高中校园,无论是学习环境还是生活环境,都是全新的。刚刚毕业的初中学生要面对新的同学、新的老师以及新的教材。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学生需要经历一个适应的过程。每一个进入高中校园的学生都经历了紧张的中考复习,很多学生会在进入高中的初期产生放松的念头,没有学习的紧迫感。还有学生会产生高中学习的恐惧感,他们早早听说高中数学很难学,面对高一数学课本中抽象的数学概念,他们感到无趣,学习效率很低。
(二)数学学习内容发生变化。在初中阶段,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与生活较为贴近,课本上的数学陈述也大多通俗易懂,题型相对简单。但高中数学知识较为抽象,不像初中数学研究常量知识,不断增多的字母与变量知识,使得数学的理论性提高,难度上升。初中所学知识是高中知识的基础,高中知识则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延伸,但初高中知识内容的衔接存在脱节现象,部分知识要求降低,这无疑加大了初高中数学知识之间的差距。
(三)数学学习方法发生变化。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的讲解十分细致,也会帮助学生归纳,学生也有充足的时间将知识点的应用练熟。也就是说,学生只要记住数学概念与公式,再与教师一起分析各种题型,就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但在高中,数学学习内容明显增多,但学习时间却极为有限。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中讲解每一种题型,给每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学生需要靠自己去思考与总结,学会在自主学习中举一反三。初中数学学习方法并不适用于高中数学学习,不改变学习方法,学生的高中数学学习质量会受到影响。
二、初高中衔接阶段教学优化策略研究
(一)做好初高中数学衔接阶段准备工作。首先,教师要做好高中学生的入学教育工作。入学教育工作,是初高中衔接教育的首要环节。教师要利用入学教育,让学生认识到高一数学学习对整个高中数学学习的作用。更要从实例入手,对比初高中数学学习内容,让学生认识到高中数学知识的特点。在实例分析中,向学生传授一些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或者请现在的高中学生现身说法,说一说高中数学学习的体会,让学弟学妹们少走弯路。
其次,教师要做好学生数学学习的摸底工作。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点,是做好初高中衔接教育的重中之重。这项工作的完成,需要初高中数学教师之间的相互协调与互动。经过三年的初中教学,初中数学教师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与特点较为了解,在毕业之时,应当在学生的学科学习评价中写清学生的特点与不足,给高中数学教师提供参与。高中数学教师则应当重视学生初中数学学习的信息,针对学生的能力对数学教学进行整体规划。只有准备工作做得充分,才能让初高中数学衔接教育得心应手。
(二)做好初高中数学衔接阶段的学习方法指导工作。从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分层教学,有利于学习方法指导工作的落实。在初高中衔接教育阶段,高中数学教师要多考虑学生的学习起点,实施小梯度地教学。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分层,再对高中数学教学目标、内容与练习题目进行分层,使学生选择与自己学习能力相符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教学理念的改变,能够改变学生死学课本的旧观念,促进学生重视个人特点,活学数学知识。
(三)做好初高中数学衔接阶段的教育管理工作。初高中数学衔接阶段的教育管理工作,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学习的信心与热情。在临近初中毕业的教学阶段,初中数学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数学复习情况给予学生正面的数学学习评价,让学生肯定自己初中三年来的学习成果,使学生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高中数学知识。高中数学教师也要在刚刚接触学生时,多提供一些成功体验,利用成功的喜悦感去培养学生高中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像在讲解《集合》知识时,教师可以针对一些生活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分类与集合,让学生感觉到高中数学知识易上手,重总结,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初高中学习环境的变化,对于初入高中学生会产生直接影响。作为初高中数学教师,应当为学生的个人成长考虑。初中教师要做好高中数学学习的铺垫工作,而高中教师要做好高中数学教学的引导作用。通过初中与高中数学教师的共同努力,让学生完成自然的数学学习过渡,才能保持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加坦然地面对高中数学学习。
参考文献:
[1]李益民.初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衔接的几点建议[J].教学与管理,2010,04:60-61.
[2]陈文亮.谈新课程初高中数学的衔接[J].科技信息,2010,23:838-839.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与高中数学衔接;校本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128(2012)09-0059-03
九月,随着新学期的到来,又一批优秀的初中毕业生怀着憧憬迈入高中校园。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中间往往有较多的同学感觉高中数学学习困难,有少数同学甚至进入数学学习的“困惑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我们对近2000名人学1个月以内的高一新生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有70%左右的同学感觉自已在初中与高中数学衔接方面面临问题。在此背景下,我们申请立项了广东省“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研究》,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与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特别是校本课程的开发问题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开发初中与高中数学衔接校本课程的意义
1.初中与高中数学在知识铺垫、呈现方式、教法学法上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高中数学知识的学习需要初中知识作为铺垫,《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与《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虽然都相继调整了部分教材内容,降低了难度,但初中阶段为适应义务教育需要,降低的幅度较大,而高中数学难度降低不大,甚至还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与要求。例如高中数学对计算能力要求较高,而初中对一些重要的计算技巧有所淡化,如将十字相乘法、根与系数的关系等进行了删减。
初中与高中数学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与抽象程度上存在脱节现象。初中数学教材坡度较缓,概念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较为贴近。而高中数学涉及到的概念多,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较为注重逻辑性,在数学语言的抽象程度上有更高的要求,如学生高一必修一第一章的集合部分就具有概念多、符号多、抽象程度高的特点。例如高一新生对φ,0,{φ},{0}就较难区分,对φ∈{φ},φ∩{φ},φ∈{0},φ∩{0}很难正确辨析,对于象A|B=φ,M={X|∩A}、N={y|y∩B},求M|N这类问题的理解就更为困难了。
初中与高中数学在教法与学法上存在脱节现象。初中教学内容相对较少,教师对一些典型问题注重反复示范,课本对每一类题型都配备了较多相接近的练习与习题。高中知识点增多,课时紧,教学时更为注重方法的讲解和思维的碰撞,要求学生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与此同时,由于学生找到适合自己高中数学学习方法的形成需要有一个反复磨合的过程,而大多数高一新生继续沿用初中学习方法和习惯,注重听与记,缺乏积极思维,不会科学地安排学习时间进行高效的自学,知识内化与建构能力也不强,因此新生面对新的老师、新的课堂、难度显著提升的学习内容,就会存在一定的学习困难。
探究初中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着手校本课程开发,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已成为推进初中与高中新课程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2.开发初中与高中数学衔接校本教材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着手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与高中数学衔接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将引领教师从全新的视角整合教学内容,并使之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引领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把握教学规律,也必将促使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是促使教师以研究的视角来审视数学衔接问题,引导教师深入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数学,解决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好的问题,并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促使教师更好地理解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是有利于引领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反思自已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适合大多数学生的三维目标实现方案,更好地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促进学生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三是为校本课程的开发积累经验,能锻炼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积累开发经验。促进课程观的变革,从而提升一线教师的校本教研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开发初中与高中数学衔接校本课程
应遵循的三个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一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着眼点是学生。主体性学习理论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启发、讲解、点拨等,都需要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选择与运用才能内化为他们的智慧和才能: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必须从受教育者的身心出发,适应他们的认知水平,知识基础。因此,在开发校本衔接课程时,所选取的内容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可选取与学生所学知识单元相关的数学史知识、应用性知识等,从而突出所学知识的人文价值与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高中新课程的内在动机。开发初中与高中数学衔接校本课程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所编写的教材要努力做到语言简洁明了,贴近学生,适合学生自学,从而树立为学生高中学习奠基的教学理念。
二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是教师。要从现实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人手,以教师为主体,立足解决数学课堂教学在初高中衔接与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要求教师能走进新课程,深入领会好新课标、新教材的编写理念,更新教育观念,努力使自己从单一的知识传播者角色向学习者、编著者、研究者转化。
2.渐进性原则
一是解决初高中衔接问题不能一蹴而就,而是应该有一个渐进的上升过程。要注意针对具体课例、具体的教学阶段、或学生某一个具体的发展时期进行个案研究,提出阶段性衔接方面的共性问题与解决方法开发课程。
二是校本课程的完善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不断地进行归纳、总结,最终形成适合本校、本地区特点的有特色的数学校本课程。
3.适度性原则
一是适度选取衔接知识点。教师在开发初中与高中数学衔接校本课程时,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大量补充初高中课程标准已作出删减的内容。而要在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大纲的前提下,对学生已有知识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从而正确估计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认识水平,选取急需解决的衔接知识点编入课程。
二是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对课标已降低要求的内容不能过度拓展,要坚持适度拓展原则,把握好知识难度,不盲目拨高,否则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开发初中与高中衔接校本课程
应从三个维度上整体把握
1.知识维度
初高中知识衔接是一个系统的、有计划的过程。开发初高中衔接校本课程应注重从“知识衔接”方面进行系统、整体的把握。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是当前困扰一线教师与高一新同学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但各地、各校所面临的问题又不尽相同。学生入学以后,要通过精心设计的“学情调查问卷”及与初中数学教师的联系、沟通。结合对初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精选出学生高中学习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基础,列出知识衔接提纲,通过研究设计出知识衔接的整体规划,为高中新课程的教学打下厚实基础。
2.学法维度
建构在初高中衔接背景下的校本课程及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多下功夫;要注意引领学生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并尝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设计出能引导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的探究性问题,培养探究能力,为学生快速适应高中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3.教法维度
关键词:数学衔接;原因;内容;措施
许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解决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是很重要的因素。讨论和研究初高中的衔接问题,指导和引领学生适应数学学习的变化,对高中数学的学习十分重要。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
一、为什么要讨论衔接问题
首先,课改以来的教材变化和课程标准的变化使初高中数学知识在具体内容上出现了较大的跨度。初中数学教学内容有较大程度的压缩,而高中数学在教材内容上有所增加,而且有些内容没有衔接,使得学生从初中到高中要跨越很高的台阶,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其次,初高中数学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和要求也有很大的不同。初中涉及的思想方法较少而且要求不高,甚至没有明确地提出思想方法的概念,而高中涉及较多的思想方法,而且要求学生熟练地运用这些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这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许多学生不能很快适应。
二、哪些具体内容需要衔接
1.初中删去的,高中经常要运用的内容
(1)立方和与立方差公式在初中课程中已删去,而在高中课程的运算中经常用到。
(2)因式分解在初中课程中一般仅限于二次项系数为“1”的分解,对系数不为“1”的涉及不多;初中课程对高次多项式因式分解几乎不做要求,但高中课程中的许多化简求值都要用到这些因式分解。
(3)二次根式部分对分母有理化在初中课程中不做要求,而分子、分母有理化是高中课程中函数、不等式部分常用的运算技巧。
(4)几何部分很多概念(如重心、外心、内心等)和定理(如,平行线分线段比例定理、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等)初中课程中大都已经删去,而高中课程中要经常涉及这些内容。
2.初中要求低,而高中需要熟练运用的内容
(1)初中课程对二次函数的要求较低,但二次函数却是高中课程中贯穿始终的重要的基础内容,而且对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2)二次函数、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在初中不做要求,而在高中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相互转化被视为重要内容,高中教材却未安排专门的讲授。
(3)含有参数的函数、方程、不等式,初中不做要求,只作定量研究,而高中课程中这些内容是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
3.数学思想方法的衔接
(1)初中对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只是有一些渗透,而高中就要求学生理解并在解题中应用。
(2)配方法、待定系数法、分离常数法、十字相乘法等运算方法和变形技巧,初中做要求,而高中数学中却要求学生熟练掌握。
三、怎样做好衔接工作
1.教学内容的衔接
在高中阶段刚开始的数学教学中,适当放慢教学进度、降低课程难度。新授课的导入,尽量由初中的角度切入,注意新旧对比、前后联系,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从而顺利地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2.数学思想方法的衔接
初中生的思维主要停留在形象思维或者是较低级的经验型抽象思维阶段;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属于理论型抽象思维,是思维活动的成熟时期。初高中的数学衔接主要是做好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积极鼓励学生展开思维活动,努力克服初中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惰性,将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新的知识体系联系起来,实现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深化和运用。
总之,在高中数学的起步教学阶段,分析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抓好初高中数学衔接的教学工作,在教学中适时补充拓宽初中数学知识,加强知识、方法、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更快地投入高中阶段的学习。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学;衔接;策略
一、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意义和必要性
数学课程是初中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一方面,学生通学习数学知识,可以有效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长期以来,各学校的数学教学都围绕提高成绩开展,一切学习都是为了中考做准备,导致学生基本都是在被动接受知识.通过调查还了解到,教师由于过分地重视短期学生成绩的提高,往往忽略了另外一个问题,即:数学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不仅为了满足中考需要,还是在为高中阶段数学的学习打基础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上,除了要做好大纲规定的教学以外,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学习习惯、思维层次以及学习方法上,通过不断地调整教学模式,促进初中与高中数学知识之间的衔接,为使学生从初中到高中实现顺利过渡打下良好基础.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主要策略
1.注重学生正确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的塑造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上课记笔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这是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基础,这对于高中高强度学习环境下,学生健康心理状态的保证,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离不开长期的正确引导.对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刚从小学阶段走过来,很多学生对于中学的概念还比较模糊,不知道怎么进入状态.如果这时教师仍然一味地强调提高成绩,甚至为了让学生提高成绩,有意无意地默许学生不良学习状态,那就得不偿失了.比如,为了迎接考试,很多学生熬夜“战前突击”,这样可能在短期内可以提高考试成绩,但是,从长远来看,单纯依靠“战前突击”,不仅不能提高学习能力,而且很容易形成懒惰心理.并且在高强度的高中学习生涯中,科科考试依赖“战前突击”,对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健康也会造成很大影响.为此,教师需要从学生初中时期开始,就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平时多积累,不盲目地考前紧急突击.而且,要让学生养成上课做笔记的习惯,并且要学会如何利用笔记进行复习和预习,如何利用笔记进行知识的提炼和总结.
2.结合课堂教学方法改变,促进学习能力形成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单纯依靠教师的灌输式授课,很难真正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归根结底,还是有调动学生自身的主动性,活学活用,形成自学的能力.因为,不管什么样的课堂,让学生“学会”只是一种结果,让学生“会学”才是更高境界,这也成为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在这方面,教师可以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以及所讲授的内容,编拟问题,引导阅读,如概念的叙述与理解,定理、命题的证明方法与思路等.让学生边阅读边回答,对概念要求会联系、会举例,对定理要求会分析、会应用,解题要求尽量一题多解,一章结束后会用图表归纳结论和要点,能前后对知识进行联系.比如学习立体几何中,体积公式由柱、锥到台,由多面体到旋转体,由浅入深,最后再由台体体积公式h(S+SS′+S′)3,当S=S′,S′=0时就分别是V柱、V锥这一由特殊到一般再反馈一般包含特殊这一原则,以此顺序讲授,就可以使立体几何的思想有效地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学生如果可以掌握这个方法,这种转换的思路一样可以在高中立体几何学习中用到,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在初中与高中数学学习之间构建一种联系的纽带.
3.因生制宜,循序渐进地推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
初中阶段的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其思维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逻辑思维能力有限,而且,由于小学阶段的基础不一样,再加上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学生之间的发展潜力差异比较大.而到了高中阶段,高中数学不仅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而且具有严格的系统性,对学生能力要求更高.为此,需要教师从初中开始,就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生制宜地开展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引导.为此,新课改也提出:“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从而在培养对象上从面向少数学生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要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初中阶段就结合同组异质的原则,通过合理地分组,分层开展教学,差异化引导,最终使学生可以实现个体和集体共同进步,为高中学习打下基础.
总之,新课改为初高中数学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为推进初中与高中数学教学之间的衔接提供了平台和可能.这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结合实际不断地提炼和总结经验,另外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最终才能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一套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初高中数学衔接方法.
【参考文献】
[1]周冬霞.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教学衔接[J].学习方法报(语数教研周刊),2012(32).
[2]张小鸽.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自学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0(10).
[3]杨凯泗.优化课堂教学,强化思维意识[J].连云港教育学院学报,2000(1).
【关键词】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8-0147-02
高一是数学学习的一个关键时期。许多小学、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第一个跟斗就栽在数学上。对众多初中数学学习的成功者,进入高中后数学成绩却不理想,数学学习屡受挫折,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同学不了解高中数学的特点,学不得法,从而造成成绩滑坡。
为了使高一学生能尽快适应高中学习,笔者认为在高一新生入学时很有必要做好初高中数学的衔接。在分析初高中数学衔接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初高中数学衔接的问题分析
1.心理状态方面
学生初三下学期为迎接中考紧张了一学期,中考结束后整个身心松弛下来,紧接着两个多月的假期,一般学生均不看书,知识遗忘多。步入高一后,不少学生在新鲜后,认为高考还早,不必开始就如此紧张,这种突击取胜的侥幸心理,使松懈情绪得以蔓延。还有不少学生进入高一前,通过各种渠道早已耳闻高中数学难学,考入高一后,由于开始教材中映射函数等知识以及立体几何线线、线面、面面关系确实有一定难度,似乎证实了耳闻的正确性,使学生产生了畏惧心理,影响了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
2.教材内容方面
首先,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而简单;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字母,不仅注重计算,而且还注重理论分析,这与初中相比增加了难度。
其次,由于近几年教材内容的调整,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没有降低。因此,调整后的教材反而加大了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
3.教学方法方面
首先,初中数学教材每课时安排内容较少,对重点内容及疑难问题教师均有较多的时间反复练习、答疑、解惑;而高中数学教材每课时内容通常较多,即使是重点内容教师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反复强调,这对习惯了初中较慢教学进度的高一新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对部分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或基础缺陷的学生,常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
其次,初中数学教材中习题类型较少,且较单一。教师一般均有时间在课堂上讲授各类习题的解法,为学生示范,供学生模仿,考试时学生只要记住概念、公式、定理和法则及老师示范的例题类型就能取得好的成绩,而高中教材中不但习题类型多,且较灵活,习题类型复杂多变,每一个选择题要容纳三个以上的知识点,教师不可能讲各种习题类型。
4.学习方法方面
在初中,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到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题型讲全讲细,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因此,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然而,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困难较多,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因此,不能较快地适应高中数学教学。
二、新课改下初高中数学衔接的一些建议
1.搞好衔接的基础工作
搞好衔接的基础工作,也是首要工作。其一,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高中数学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其二,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其三,请高年级学生谈体会讲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学习;其四,通过进行摸底测试和对入学成绩的分析,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然后教师以此来规划自己的教学和落实教学要求,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2.注意挖掘新教材的内涵
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知识的引入借助实例,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应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出课本中的典型题目,并努力创设出问题解决的各种情境,设计新颖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解决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发现、猜想、探索、验证等思维活动过程中受到不同层次的思维训练,真正体验到成功者的喜悦与满足,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
立足新教材,也不完全局限于新教材,有些地方作适当的补充,如实例引入时,我们适当增加学生比较好理解的实例,教材跨度大的地方,我们依据学生的情况加入过渡知识,如新教材在不讲极限来讲导数,我们便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再如,平面几何中,两条直线不平行就相交,到立体几何中就不一定是相交,也有可能异面。其实,有不少结论在平面几何中成立的,但到了立体几何中就不一定成立了。如果能一步一步挖掘、深入,不仅可使学生巩固初中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逐步得以接受、理解新知识。
3.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传统的课堂教学仅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课堂教学逐渐走向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平台的使用、网络技术的应用等,都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新的课程标准把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整合作为基本理念之一,我们应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标准》要求普遍使用科学型计算器以及各种数学教育平台,加强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如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矩阵、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概率,都可应用几何画板、Flash等应用软件进行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就是新课程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重要步骤。
例如,教学必修3中“统计”中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习题时,教师可以利用电脑设计教学情境,把课本上的插图变成实景,屏幕上有声有色地出现一辆辆摩托车、小汽车、大客车、载重车通过路口的画面,学生在实景中搜集数据,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高涨,充分体会到实地收集数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应该过分依赖于多媒体课件,而是根据教学需要适当使用。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计算机是辅助教学,而不是教学的主宰,我们应根据内容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1)培养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只要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度过这个衔接阶段。要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课前有必要布置预习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有选择地记笔记。
(2)加强学法指导。高中数学教学要把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指导以培养学习能力为重点,狠抓学习基本环节,如“怎样预习”、“怎样听课”等等。具体措施有三:一是寓学法指导于知识讲解、作业讲评、试卷分析等教学活动之中,这种形式贴近学生学习实际,易被学生接受;二是举办系列讲座,介绍学习方法;三是定期进行学法交流,同学间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重视专题教学。利用专题教学,集中精力攻克难点,强化重点和弥补弱点,系统归纳总结某一类问题的前后知识、应用形式、解决方法和解题规律。并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点,有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4)培养自学能力。根据高中课程的特点,由于时间的局限,老师讲课的内容是有限的,无限的知识探索和掌握还是靠学生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特别要注重“导”与“学”。“导”就是教师在自学中起好引导、指导作用,开始教师列出自学指导提纲,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教会学生怎样找疑点和难点、怎样归纳等,教师逐步放手,学生逐步提高;“学”就是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使学生课前做到心中有数,上课带着问题专心听讲,课后通过复习,落实内容才做习题,作业错误用“红笔”订正。这样能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成绩,而学生有了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学习。
三、结 语
在高一数学的起步教学阶段,教师要分析清楚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充分认识高中新生在数学学习上的特点和现实困难,尊重学生的这个基本实际,多想办法,研究规律和遵循规律,抓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便能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跨初中到高中这个学习台阶,从而更高效、更顺利地接受新知和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 马仁珠.构建桥梁.走进高一――浅析初高中数学的教学衔接.龙岩师专学报,2005(S1)
关键词:初高中数学;课程衔接;教学对策
很多刚刚踏入高中校门的学生,对于学习高中数学都会产生无能为力之感,听课费力,做题没有思路,又不晓得问题的症结所在。实际上,这是因为学生刚刚步入高中,而思维习惯和学习模式却依然停留在初中。所以,把初中和高中数学的衔接教学工作做好,成为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价值
通过分析初高中数学教材内容可以看出,初中时期的教学内容已经有了很多调整。高中时期的一些常用知识点,如韦达定理、立方与立方差公式、分子分母有理化等,都做了删除处理,由此使初中数学教材展现出浅显、量少、易懂的优势特点,可优势存在的同时,劣势也变得更加明显,高中数学教材内容增加,初中数学教材内容减少,势必会出现学生学习断层的现象,因此初高中数学的衔接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其次,初中时期的数学内容和实际生活有非常密切的关联,形象化和直观化的数学知识,便于学生接受。但是高中生所接触到的则是集合、函数、解析几何等抽象性更强的内容,学生难以快速理解是很正常的事情。如何让学生重拾数学学习的信心,同样需要关注初高中两个学段的教学衔接问题。
第三,初中阶段所涉及的数学知识在逻辑性方面不是十分明显,各知识点间的联系不紧密。而高中数学思想的介入则要丰富得多,如数形结合、化归、分类讨论、数学建模等概念,一些建立其上的数学能力,如逻辑分析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计算能力等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如果不做好衔接工作,学生是无法顺利度过过渡期的。
二、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对策
1.导入是衔接的关键点
若想把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做好,教师需要全面了解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科学合理的导入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点所在,如果成功应用,将有助于学生迅速产生求知欲,课堂也就会达到变讲为导的效果。比如在接触到集合知识时,“集合”概念学生还很陌生,若是直接讲起来,肯定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这样进行引入:一位同学去超市买了饮料、面包、茶叶,第二次又去买了饮料和饼干,那么这位同学两次总计买了几种东西?答案很显然为4种,之所以不是5种,便会涉及新的运算形式,即集合运算:{a,b,c}∪{c,d}={a,b,c,d}。在这种类型的问题里面,研究目标不再是单纯的数,而是事物的集合。教师以生动的事例引入新知,学生在无形中得到思维转换的机会,可以说是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
2.以课堂氛围促进心理衔接
教师要在课堂上构建更加民主、愉悦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表现自我。例如,接触到异面直线有关内容时,此概念的定义并不算复杂:两条直线不是处在相同的平面内。但是学生理解起来是有困难的:怎么样才能不处于同一平面中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使位于同一平面中两条直线的某一条离开此平面,让大家了解异面直线的特点。然后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如何确保两条直线不处于同一个平面内,需要符合什么条件才能做到此点。让学生开拓思路、勇于发言。教师也要做出鼓励,使其继续思考:是不是能够利用延长线的办法证明呢?如果这种方法不管用,那么将其中一条直线置于某一平面之中,观察另一直线与其是否平行的做法可以吗?总之,教师尽可能采取学生易于理解的表述方式进行教授,让课堂氛围更具亲和力,才可以满足知识、教学、情感的多角度衔接要求。
3.用探究方式做好深化衔接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教师需要提出数学问题,带领学生进入更加宽广的数学学习渠道。这种空间的广阔性,让原本嗫的初高中知识内容自然接续起来,而不必做刻意的强调。比如在讲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内容时,教师可采用探究式方式教授新课,分别提出下述三个问题:问题一,解方程3x+2=0;问题二,做出函数y=3x+2图像;问题三,求解不等式3x+2>0。学生在探究这三个问题的过程中,会主动对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函数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等概念进行探讨,了解三者的内在关系。教师后续进行提示:大家是否可以将要解决的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相结合进行分析,从而得到问题的处理策略呢?学生主动思考,对其产生深刻的认识,将有助于其思维的深度、广度拓展。
总之,初高中数学课程教学的衔接,一方面要强调知识内容的联系,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教学方法、师生情感。只有全面考虑各方面的统一性,才能制订出与学生特点相统一的教学措施。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高中;数学课;课改;衔接
每一位初中生在经历了中考之后,带着强烈的自信心进入了高中的学习生活,但是随着学习的开始,学生普遍反映出高中的数学和初中数学有一种“掉链子”的感觉. 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授宛如天书,而且单调、乏味,让学生感觉无论是在课堂的学习知识还是课后的巩固知识都像“无头的苍蝇,到处乱撞”. 这样的环境也使得部分学生进入了一个“牢笼”,相比初中成绩,那更是一落千丈,从而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心理上感觉难以面对这样的学习,最终失去信心.
分析初高中数学衔接不顺利的原因
(一)课程标准存在阶段性的差异
在新课程标准之下,初中义务教育的阶段强调初中数学应具有基础性,一切的数学知识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全面发展而去;在新课程标准之下,高中则是注重数学的选择性,一切的数学知识都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发展空间以及提高思考能力. 在初中的数学学习中,多以“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课题学习”为主线来安排学习知识逻辑体系,而高中的数学则是以专题教学和模块相结合,完全与初中教学模式不相同. 教学主线的不同,也使得新课程标准之下的初高中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等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最终导致不能顺利地将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上,最终影响高中数学的教学效果.
(二)课标教材内容出现了错位
为了适应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数学的难度与深度都适当地降低了,更多的是拓展了数学知识的“宽度”,例如初中的概率计算、数据的统计与处理、三视图等新的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大多都与现实的生活和实际应用想联系,多常量的运算,少代数式,学生很容易掌握其中的知识点. 但是在高中数学中,更多的是接触二次函数、分数指数幂以及对数等知识点.传统中的初中数学教材符合了“浅、少、易”三点,就算是新添加了内容,也没能够与高中的知识有效地衔接在一起. 例如:高中数学中的统计分层抽样,仅仅是在初中教材中零星地出现了点点,而在高中教材中却作为了一个重点进行介绍;初中教学的三视图与高中立体几何初步里面所讲授的三视图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这样就导致高中数学教材在知识点、教学的要求上偏离了初中的难度要求,导致内容发生错位.
(三)学习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异
当初中生通过中考进入了高中,学生需要一个时间段来熟悉全新的学习环境.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刚刚通过了中考,考上了自己理想的高中,都会为自己留下“放松”的阶段.而在刚进入高一,面对的就是如函数的单调性、集合等等很难理解的概念,使得从高一开始,就从心理上产生了对数学的畏惧,最终影响数学知识的学习.
(四)教法学法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初中,教师喜欢将每一个知识点加以归类,而且讲的比较详细,更多的是针对中考而去,学生只需要找准这点,就能够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而高中教师对于学生在初中的学习方法、心理需求都不是很明白,再加之新课改后,高中的知识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教师在讲授的时候一样是满堂灌,但是对于概念的讲述都很粗略,对于针对性的练习都是采用的高考题. 这样使得学生在没有掌握概念的情况下,面对高考题也听不明、弄不懂. 初中,需要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然后自主的去探究;高中,需要学生勤于思考,要懂得自己去总结学习中的规律,对于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创造性等都有了更高水准的要求. 这也使得初高中数学学习不能正常的衔接,导致学生适应不了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
研究初、高中教学衔接的有效措施
(一)整体把握课程标准的变化
作为高中教师,应当全方位的了解初、高中两个阶段数学学习课程标准的差异.如: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
(二)系统化的研究初、高中教材
例如:我们在研究教材的时候,可以充分的考虑本地区所使用的教材版本,从中考虑到:其一,对本地区的初中教材进行研究,找出初、高中教材本身存在的关系以及衔接;其二,对其他版本的初中数学教材的区别、联系等进行详细的研究,以便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准确地驾驭教材.
(三)留心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
1. 新生心理的衔接工作
首先,让学生在心理上认识与了解在整个数学的学习中,高中数学所占比例;其次,将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进行对比,让学生对高中数学的内容结构、体系以及课堂教学的特点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其次,阐述初、高中数学在学习方法上的区别;最后,请部分高三学生为新生讲述学习体会.
2. 提问――重视兴趣培养
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刚进高中,面对数学困难,很多学生都会表现出胆怯的一面,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与主动探究能力的提升,同时还能够激发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去主动的思考、积极的探索. 课堂提问是一个提升学生衔接初高中数学带来“兴趣”的有效手段.
3. 教学需要有针对性
在高中的数学教学当中,需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出发,摸清学生的基础能力;更要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四)各种有效教学策略的落实
1. 教学需联系学生实际,实行分层教学法
教学中,时刻留意对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工作,最佳时间是选择在学生入学一个月左右.在不影响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可适当的减缓教学进度,提供部分难度较低的教学课程,给学生留一段“缓冲期”,让学生在一个逐渐摸索的进程中适应高中教学.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集合、函数等入门的课程,带给了学生很大的困难. 所以需要考虑学生实际,掌握“难度小、梯度缓、多层次”的教学手段,将数学教学层层剥离,分解落实. 在教学速度上,需要放慢开始进度,懂得教学的渐进性;在知识上,多以案例,实例教学入手;在落实上,首先针对教学课本,然后延伸至课本之外的“课本”;从难度上,掌握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与吸收能力,对课本教材做好处理与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总结及举例说明;在进行知识系列训练上,开始时可多作一些模仿性的练习、变式,加大学生在黑板上的练习量,不仅方便教师找准学生的问题所在,而且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的培养. 另外,在进行平时的考试、测验的时候,题目难度不应过大,尽量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及格.这样的手段能够使学生逐渐地适应高中数学教学.
2. 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
一、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现状
(1)教材的差异
初中的教材比较通俗易懂,其涉及到的思想也比较简单,题型也不复杂,但是高中数学的内容就比较的抽象,涉及到大量的字母以及变量,注重计算的同时更注重分析。高中的数学教材与初中的相比,难度加大了很多,所以初中学生升入高中之后对高中的数学学习不适应,学习兴趣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2)学法的差异
在初中的数学学习中,老师对学习内容讲得很详细,对题型的归纳也做得比较全面,课后的练习时间相对比较充足,学生只要掌握好题型,记住解题公式以及相关的概念就能获得不错的成绩。但是升入高中以后,学习的内容大大增加,教师的教学任务也变得更重,不可能把知识和题型讲得很详细,只是针对一些典型的例题进行精讲,这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很不适应,学习方法上跟不上,学习数学的信心也会降低。
(3)心理上的原因
与初中生相比,多数高中生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内讨论气氛不够热烈,有时点名回答问题也不够直爽,与教师的日常交往渐有隔阂感,心理学上把这种青年初期最显著的心理特征称为闭锁性。
二、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设计
(1)做好衔接的准备工作
做好衔接工作的第一步首先就是要让学生认清高中数学所占的位置和作用,从心理上做好准备;再者就要结合实际的题型,将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进行比对,将高中数学的特点以及思想做一个大致的讲解,让学生先有个底,在学习中知道哪是重点;此外,教师还要对学生的数学成绩进行摸底,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再结合教材的内容,将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体系做一个归纳性的对比,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做好衔接的准备工作。
(2)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学习本身的特点是循序渐进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认知能力也是有低级到高级逐步培养的,在学生刚接触高中数学的时候切记不可因为教学任务而强行对学生进行高层次的思维锻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将初中的思维模式逐渐转变为高中的思维模式,加强思维分析,强化逻辑推理能力。第二,重视学生对知识发展过程的探索,在认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将知识产生的背景以及形成过程做一个详细的讲解。
(3)调整学习节奏,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
学习数学和学习音乐一样要把握好节奏,轻重舒缓都要有度,把握好学习的节奏,学生才能进入学习的状态,才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比如对于数学的基础知识部分,就要扎扎实实的完成,把每一个概念的含义以及延伸意义都弄清楚,将基本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掌握牢固,要让学生学会分析题目,懂的运用合适的方法和正确的思想去思考,这样的学习才能事半功倍。再者,要注重学生学习心理素质的培养,高中生的学习心理素质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传输知识给学生,还要适时适当的给学生鼓劲,鼓励他们上进,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让他们抱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投入学习,在学习中始终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
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难发现,绝大多数高一新生都不能很好的适应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其中有不少原本在初中阶段数学成绩不错的学生,一旦进入到了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中,其数学成绩就进入了快速下滑的阶段,甚至有部分学生会直接在短时间内跌落谷底。这就导致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如果一时间无法进行适当的调适,学生就极易对高中数学的学习丧失信心,进而让学生放弃对高中数学的学习。针对学生的这样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不良情况,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进行深入分析,特别是要重点对高一新生进行全面而细致的了解,以便能够找到学生学不好高中数学,甚至是放弃对高中数学进行学习的原因,并据此来找寻出一些合适的教学措施,来让学生能够将高中数学学好。或者说是,教师要在教学中实施一些必要的措施,来让学生能够对高中数学学习感兴趣,从而为学生能够学好高中数学提供必要的前提保证。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扭转当前高中数学教学的不利局面,让学生能够不再惧怕高中数学学习,让学生能够在高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表现更为积极主动,让学生的高中数学学习成绩能够得到较为明显的提高。
1.高一新生数学学习成绩出现波动的因素分析
我通过多年来在从事高中数学教学时的认真观察和研究发现,大多数高一新生都会对数学产生一种惧怕的心理,从而导致了数学成绩出现了较大的波动。
第一,学生从初中阶段的学习转入到高中阶段的学习后,学习的具体环境发生了改变,造成了学生的心理不适应。大多数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多遵从的是就近入学原则,这样学生就基本是在熟悉的环境中进行完成学习,且父母也能从一定程度上督促自己的学习。而到了高中阶段的学习后,由于教学资源的匹配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在选择高中就读时,均不会优先考虑到学校是否离家近这一问题,大多数都会离开父母、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从而到一个略显陌生的环境中去进行高中阶段的学习。对于青春期的高中学生而言,其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而在这陌生的环境中根本无法找到适宜倾诉的对象,也没有办法快速的寻求到有效的帮助,这就对学生的高中数学学习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特别是现在很多学生都是父母的宝贝,父母及其他长辈平时对他们可谓是呵护备至,大有一种"捧着怕摔,含着怕化"的趋势,从而养成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这样在学生进入了高中阶段的学习后,需要完全的融入到学校的集体生活中,虽然此时班主任和科任老师都会对学生施以无微不至的关心,但是仍然无法避免学生心理不适感的产生。此?r,在加上学校的一些其他因素,如作息制度、严格纪律、同学间交往、食堂伙食等,这会从某种程度上加重学生的心理不适感。
第二,高中数学教材难度系数有所增加,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使学生开始出现了心理不适的不良现象。高中阶段的数学内容大多是一些新的东西,特别是对高一的新生而言,其突然在新的学习环境中接触到了新的知识,这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些不适应。当然,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有一部分也是从初中数学中延伸出来的,但是这部分知识并不是初中阶段考查的重点,且在初中阶段所涉及的知识深度也远不及高中阶段。如二次函数的相关知识,其在初中阶段并不做特别的考查要求,主要就是让学生进行简单了解即可,具体的知识内容也安排得较为浅显;高中阶段数学中的二次函数知识则是考查的重点。因此,教师会在教学的时候予以重点突出。但是问题就在于,这一知识在初中和高中均有出现,但其知识内容实际上是没有任何衔接存在的,和其他独立存在的知识点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区别,因此高中学生在初初接触到这部分知识是等于也是从零开始,所以出现一些听不懂的情况也是极为自然的。另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行,现行的初中、高中数学教材也经历了几轮更迭,从表面上看来是在不断的缩小初中和高中数学教材之间的距离,正在让二者知识体系从难度上逐渐开始靠拢,可是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因为,当前的高考体制虽然在不断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多局限于稳中求变,并没有太多的颠覆式创新;所以,大多数教师并不敢对高中数学课程教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从而导致了初中数学知识在改革的过程中难度得到了有效的降低,知识结构也变得越来越简单了,而高中数学的知识结构却没有太多的改变,反而是一些重点部分的知识开始变得复杂起来了,使得初中和高中数学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这种课程难度的不对等必然会导致学生心理上的极度不适。
第三,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手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与初中数学教师相比较是截然不同的两套教学方法。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因为教师所教授的内容不同,及具体教学内容的结构和难度的不同,造成了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的不同。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让学生放开手脚去进行学习,但是又要同学生保持积极的互动交流,在学生需要教师的时候及时出现,并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这是一种教师指导为主的教学模式;等到了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虽然也要和学生保持积极的活动交流,但是教师给予学生的自由度也更高,多是以一种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来让学生去进行学习,在学生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并不会十分主动的对学生施以援手,而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或渠道来获取更多的信息,以便能够尝试将这部分问题予以解决,这种教学模式在于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对学生的数学思想进行养成,并让学生能形成较为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就获得了提高。
另外,就学生的学法来进行看待,初中学生多是对一些数学基本概念和公式进行记忆,随后再进行套用即可;而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融入了大量的抽象知识,且再加上数学课程所占的学时有限,更多的时候都是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完成告诉数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也就是说,初中阶段侧重于知识本身的传授,而高中阶段比较侧重的是知识传授的方式方法,特别是学生是否能够顺利的培养起数学学习的相应方法。
当然,高一新生的数学能力水平发挥或学习能力的具体水平,这些也都是能够影响到高一新生数学学习的重要因素。
2.让初中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具体措施
高中教师要能够对初中数学及高中数学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找到其中能够影响到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些因素,并想尽一切可能的来找到这些影响因素的对应解决办法,随后形成具体的教学衔接措施,以便能够让衔接工作得到更为顺利的开展。特别是在高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对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及其他情况进行大致的了解,然后给学生制定出极具个性化的学习方案,让学生能够顺利的迈过初中数学到高中数学的这道坎,之后学生才有可能能够顺利的完成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任务,并在日后的高中数学学习中得到不错的成绩。
我结合多年来从事高中数学教学的经验来看,要想将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教学进行顺利的衔接,就必须要多种措施均要采取,以便能够让高中数学教学在快速完成的同时,也不对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之间的衔接工作开展造成影响。接下来,我们就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进行简单了解。
一方面,从教师的层面来看,初中学生到高中学生的转变,并不仅是表现在年龄之上,而是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独立自主的意识也会从开始的萌发到壮大,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更乐于对自我进行思考,并开始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数学进行更为积极的研究。同时,教师也要能够顺应这个时代和社会的基本潮流,要在具体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做到"以生为本",从而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具体变化进行关注,从而用积极有效的方法来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就这样一步一步的让学生能够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让学生更乐于对数学去进行学习。
关键词:初中数学;应对方法
每年秋季开学,都有一批信心满满的初中生怀揣着大学梦想走进高中校园,然而要实现梦想顺利升入大学,学好数学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经过短暂的高中学习,在初中引以为傲的数学居然成为了很多学生的丢分大科,这对高一新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信心都是一个打击,教师如果没有用心引导,久而久之新生就会产生学习障碍。要想有效的引导高一新生学好高中数学,首先要分析清楚初高中数学的不同特点,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症下药。
一、初高中数学的不同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初中数学抽象内容较少,形象内容居多,教师的教学容量小,进度慢,教学时主要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联系实际生活较多,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较低,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容易理解和把握,运用起来也比较自如。而高中数学则包含许多抽象内容,如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函数语言,图像语言等,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新生对教师所讲内容都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第二,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教师习惯为同一题型建立统一的思维模式,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都有明确规定,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变为一种明确的“机械”操作。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内容抽象化、复杂化要求系统、灵活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的突变往往使很多学生感到不适应。进而导致成绩下滑。
第三,高中数学与初中相比,在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高中数学在两年的时间里至少要完成5本必修和3本选修的教学量。在教学量增加的同时,辅助练习,消化巩固的时间却大大减少,从而造成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不理解。
从以上分析中不难发现,初高中数学有着很大不同,教师应根据这些不同,做好新生。
二、教学衔接阶段的过渡,在以下几个方面都下工夫
第一,要摸好学生的底。高一教师要钻研初中课标和教材,对初中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在开学之初,通过摸底测验和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摸清“三个底”(初中知识体系、初中教师授课特点、学生状况)的前提下,根据高一教材和课标,制订出相应的教学计划,确定应采取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预习和记笔记的良好习惯。良好的记笔记习惯对于高一甚至是整个高中的数学学习都非常有帮助,但是很多学生在初中都没有养成记笔记的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的记笔记,笔记内容可以是预习时遇到的问题;也可以是某一套类型题的思路方法,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经验。
第三,认真编写学案,使学案充分贴近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共鸣。在每一张学案的第一部分要“创设情景”,尽量搜集一些与本章课题有关的小故事或典型事例,例如,在讲授“命题的否定”这章时,将歌德与一名批评家过桥的故事写进情景里,学生读了之后说,原来巧妙的对话之中居然也有数学的存在,进而对这一节的内容产生兴趣。
三、最后,要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五大方面的能力,即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课堂效率;数学;语言训练;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作者简介:韦邦伦(1969―),男,满族,辽宁本溪人,中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高中数学教育。
一、初高中数学的不同特点
1.知识密度、难度不同
从初中到高中,知识内容急剧增多,课堂密度突然增大,由此导致复习、练习的时间相应减少。更重要的是,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题型少而简单,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灵活,多研究变量,计算要准,分析要透,这显然增加了难度,提高了要求。
2.数学语言的抽象程度不一
初高中数学语言有着极大差别,初中数学主要是用形象通俗的语言进行表达,而高中数学则经常有难以理解的抽象语言。
3.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明显不同
初中生习惯于一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思维方式,习惯用老师建立的统一模式来解题,而在高中,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如果高一新生继续沿用以前的学法,那么很多人会感到力不从心。
4.环境不同
经过紧张的中考,升入高中后的有些学生还处于放松状态,还有些学生对学习数学心存恐惧,诸如此类的心理因素,易导致部分学生思想上松懈倦怠,缺乏数学学习的主动性。
二、初高中数学衔接策略
1.提高思想认识,做好思想衔接
在思想上做好衔接是首要工作。高一入学时教师就应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首先应对中考和高考的考试内容及目的加以区分,以增强其紧迫感,消除松懈情绪,采取对初高中数学进行对比的方式给学生介绍高中数学特点,传授学习数学的方法,如课前如何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如何复习等。
2.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教学具体而有针对性
为了做好初高中衔接工作,教师可以通过入学成绩分析及摸底测试来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通过初高中教材和大纲的对比,找出衔接点、区别点及关联知识,使课程设计更具有针对性。在教学中做到从衔接点出发,应尽量让学生从他们熟知的情景顺利地过渡到新课中。课余时间教师最好深入了解学生,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学好数学。
3.提高课堂效率
在了解学生和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体现教学的层次感。从实际出发,采取降低起点、多设台阶、分层次的方法,开始放慢速度,以后逐步加快速度,对教材做必要的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少走弯路,提高课堂效率;课堂上,多让学生动手、动脑,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4.加强数学语言训练和数学思维训练
高中数学抽象性、灵活性强,与初中数学相比,其深度和广度都已加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通过训练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规律。在课堂上多让学生参与、表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不断总结经验,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在初高中的衔接阶段,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可以在教学中、在单元结束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小结,整理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的方式方法,整理解题的思想方法和规律。
6.注重情感、兴趣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多渗透情感教育,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多介绍一些成功的励志故事,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其抗挫折能力,使学生能够冷静地面对失败,振作精神,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
了解初高中数学的差异,并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改进方法;了解学生在初中和高中不同阶段的不同心理,从而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深入了解学生,寻找适宜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有效的语言激励学生进取,通过多种渠道与学生交流,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的最终目的。总之,做好初高中数学的衔接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适应;新课标;巧衔
一、初高中数学存在的差异
1.内容方面的差异
初中数学大多以通俗、形象的语言来表述,直观性和趣味性都较强。而高中数学一下子转化成了抽象的逻辑运算、函数、集合等表述。高中数学知识难度加大,空间想象能力明显提高,且需要更灵活的去解题,计算也相应复杂,导致许多学生不能很快接受和消化。
2.思维方式存在差异
以几何为例,初中所学都是平面几何,而高中几何是立体几何,要在三维立体空间去解析一些立体空间的表面积或体积等。因此,初中数学是基础,本身具备形象化、浅显化、知识容量小等特点。高中数学的特点则是多元化、广泛性,能让学生更全面、深刻严密的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性以及思维递进性。
二、高中生学不好数学的原因
1.被动学习。许多学生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里,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无预习,没听到没记到,没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2.学不得法。上课不专心,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堆后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一知半解,机械模仿。结果是事半功倍,收效甚微。
3.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轻视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训练,经常不去认真演算,好高骛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考试中错误百出。
三、促进高中教学的有效途径
1.恰当铺垫,降低难度
任课老师在前几节课时,应侧重初高中数学的衔接点,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摸底测试,了解学生哪些方面掌握得好,哪些方面相对薄弱。针对掌握薄弱的知识点,可以进行详细讲解,或在教授新知识时将这些知识点融入习题中讲解,为以后更加深入的学习打好基础。教师教学要把握好初高中内容的断层,采用“低起点,小步子”的指导思想,帮学生温习旧知识。
2.改进教学方法,加强独立思维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通过设导、设问、设陷、设变,启发引导,开拓思路,倾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较重视学生自己学。这使得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不太适应,因而数学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学法指导。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这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养成制定计划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从盲目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可布置思考题和预习作业,保证听课的针对性:引导学生学会听课,做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等等,可根据情况具体操作。
3.结合身心发展,培养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