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的利弊

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的利弊

时间:2023-09-15 17:40: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的利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的利弊

第1篇

【关键词】 通货膨胀;财务管理;资金

我国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7.9%,曾有人预计,我国2008年通货膨胀率将达到7.2%,我国企业已经切实体会到通货膨胀对生产经营的影响。在通货膨胀时期物价不断上涨,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巨大挑战。在通货膨胀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一、通货膨胀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分析

(一)资金需求量增加,资金的供应量反而减少

通货膨胀的发生,使得资金需求量增加。一方面,由于物价的上涨,使采购同等数量的物资将需要占用更多的资金,企业为了减少原材料不断涨价所产生的损失,或想在囤积原材料中获得利益,企业就会提前进货,进行超额储备,造成了资金的大量需求;另一方面,在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期,按历史成本原则进行核算,会导致少计成本和虚计利润,使得资金补偿不足,企业必须通过追加资金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与之相反的是当通货膨胀发生时,企业资金的供应量将会大大减少。在通货膨胀期间,绝大部分企业都会发生资金紧张,企业间相互拖欠货款的现象会更加严重,应收账款的回收率降低,从而引起经营资金供应量的减少;在物价波动剧烈时,投机利润大大高于正常的生产利润,这时,越来越多的资金用于囤积商品、抢购黄金等投机活动,使闲置资金转化成信贷资金的过程受到严重阻碍,大大减少了民间信贷资金的来源;当发生通货膨胀时,国家会采取货币紧缩政策,会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水平。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将使银行的信贷规模大大减少,这也迫使银行在进行贷款时特别谨慎,贷款的条件也会更加苛刻;通过提高利率,使得企业的资金成本不断升高。物价上涨,引起利息率上涨,使股票、债券价格暴跌,增加了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筹资的困难;因此,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资金的供应量受到多方限制,使得企业资金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二)企业持有货币性资产遭受购买力损失,持有货币性负债获得购买力收益

在通货膨胀条件下,由于货币性资产的金额是固定不变的,付出同样多的货币,只能获得较少量的商品或劳务,因而持有货币性资产必然遭受到一般货币购买力下降所带来的损失。货币性负债,意味着债权人收到的款项没有期初借给借款人的款项值钱,反之,也就意味着企业归还货币性负债时获得购买力收益。非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负债的价格一般是变化的,它们所蕴含的购买力不随物价水平的变动而变化。一般物价水平变动是个别物价变动和币值变动交叉影响的结果,个别资产商品价格的变动趋势通常情况下是同一般物价水平变动趋势一致。所以,当物价水平上升时,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的价值也随之上涨。

(三)企业的再生产能力受到损害

在通货膨胀发生时,按历史成本确认的会计收益,将会造成低估成本、费用,高估利润,使得盈亏不实,最终也将损害到企业的再生产能力。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其一,成本补偿不足。销售收回的补偿资金难以维持企业简单再生产,使生产资金在物价上涨时处于萎缩状态;其二,负担不必要的税赋。在通货膨胀下,企业高估收入低计成本,导致利润虚增(甚至明盈实亏),从而引起企业应税所得增加。例如,当通货膨胀率为8%,税前资产收益率为10%,如果企业以25%交税,投资者的税后收益仅仅为7.5%,甚至不够补偿通货膨胀成本,该企业的税后实际收益是-0.5%,从而损害企业的再生产能力;其三,当企业利润增加时,股东要求分配更多的股利,但此时的利润是虚增的,这种虚利实分的现象,将会削弱企业的财力。这种情况的存在使企业丧失了补充存货和更新固定资产的能力,也就是说,企业无法保持简单再生产的能力。

二、在通货膨胀环境下财务管理的对策

为了减轻通货膨胀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笔者认为在通货膨胀期财务管理应该采取以下相关对策:

(一)现金管理的对策

企业持有一定数量的现金,主要是为了满足三个方面的需要:交易性需要、预防性需要和投机性需要。由于现金属于非收益性资产,尤其是在通货膨胀期,持有的现金会遭受购买力损失,若现金持有量过多,势必使企业遭受损失。然而,由于通货膨胀期货币的供应量减少了,而货币的需求量却增加了,如果企业缺现金,不仅难以应付日常的业务开支,坐失良好的购买机会,还会对企业的信誉造成一定的影响。在通货膨胀期,企业面临着更多不确定的因素,企业临时短缺现金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企业必须拥有足够的现金来应付燃眉之急。因此,在通货膨胀期,企业现金的管理目标首先要考虑是否有足够的现金维持正常生产经营, 而后再考虑持有现金所遭受的购买力损失。

(二)存货管理的对策

存货是企业日常运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存货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及时供应公司经营中所需要的存货。持有存货会发生储存成本、存货所占用资金的机会成本、存货的磨损等相关的成本,一般情况下,企业希望尽量减少存货。在通货膨胀情况下,一方面企业要充分考虑物价上涨对存货的影响。另一方面,企业要考虑由于国家实施通货紧缩政策,社会投资、消费、出口等方面对企业产品的需求会减少。因此,企业根据自身情况权衡利弊,需要储备适当数量的存货。除此之外,企业应该与客户签订长期购货合同,以减少物价上涨造成的损失。

(三)应收账款管理的对策

在通货膨胀期,应收账款属于货币性资产,会遭受购买力的损失,而且由于企业间的资金紧张,应收账款发生坏账的可能性增大。因此,企业应该制定更严格的信用标准和缩短信用期间,要设立专人催收账款,让应收账款尽快转换为现金,以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四)投资的管理对策

投资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短期投资无需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短期投资是指能够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不准备超过1年(含1年)的投资,一般包括股票、债券、基金等,因此短期投资是现金的暂时存放形式,其流动性仅次于现金,具有很强的变现能力。在国家经济结构稳定下,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还不足以影响投资的赢利,短期投资就不必考虑通货膨胀。长期投资需要充分考虑通货膨胀。长期投资是指不准备或不能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拟超1年的投资。一般包括长期债券投资、其他长期债权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通货膨胀率的波动具有较强的突发性和随机性,必将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能够精确的预测通货膨胀率对投资分析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在进行长期投资决策中,都必须充分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并对其影响加以调整,以免导致错误的投资。

(五)减少税赋的对策

为了减少当期的税赋企业可以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费或是缩短固定资产的折旧期限,对存货可采用后进先出法,对非专利技术、商誉等无期限的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对应收账款计提更多的坏账准备等方法。由于在纳税范围和应纳税额的界定上,法律都赋予税务机关一定的职业判断,企业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应该及时与税务部门联系与沟通,使得税务局认可企业在通货膨胀下的这种变更,从而达到减少税赋的目的。

(六)提取物价变动准备金

为了让企业在通货膨胀下有足够的财力进行再生产,企业要对某些价格变动剧烈的机器设备,按重估价值提取物价变动准备金,对某些价格变动剧烈的原材料物资,按现行价格提取物价变动准备金。只有这样才能使资产消耗与补偿平衡,保证企业再生产能力,使资本得以保全,投资人和债权人的权益得到保障。

(七)建立财务预警系统

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通过现金流量分析,可以将企业动态的现金流动情况全面地反映出来。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构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从综合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即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等方面入手防范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谷继建等. 通货膨胀现状及其对投资影响探究. 特区经济,2008,(1).

第2篇

一、通货膨胀预期引发成因

(一) 流动性过剩是导致通货膨胀的首要因素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面临出口下滑、实体经济回落的危险。为避免经济的快速下行,中央政府迅速启动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以帮助宏观经济重回增长轨道。地方政府又投入了几万亿来催热地方经济。积极的财政政策成为了扭转我国经济的主要动力,同时使得货币供应量快速上升,银行信贷激增,大量的信贷资金导致货币的供应量远远大于实际所需的货币需求量。

(二) 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开始显现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进出口严重萎缩,我国总需求严重不足,制约了通胀的发生。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企稳回升和全球经济的复苏,我国对资源性产品的需求量将会上升,我国是原油和有色金属、铁矿石的进口大国,随着美元持续走弱、全球经济复苏及可能的供应短缺将导致今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上涨,这将持续加重今年我国“输入型”通胀的压力。

(三) 巨额外汇储备增加通货膨胀的风险。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使得我国对外贸易将出现大量的顺差,而大量的贸易顺差的存在,又同时迫使我国的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外汇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中是资产,其对应的是单位或个人的人民币存款,这意味着外汇增加的同时国内人民币也相应增加,相当于增加了货币供应量,从而引起国内利率降低,投资增加,并最终导致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四) 资产价格过快上涨引发通胀的风险。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了我国经济的复苏,但信贷结构及其对资产价格的不利影响不能不引起高度关注。一是股票市场价格指数快速上涨可能带来泡沫风险。我国股票市场基本上仍然属于资金推动型市场,天量的信贷资金通过各种渠道进入股票市场,加大股票市场波动。二是大中城市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可能带来的泡沫风险。以上海为例,上海内环的住宅均价在短短十三个月的时间,上海内环住宅均价每平米上涨了将近50%。三是天然气、自来水、电、食用油等基础性消费品已拉开了涨价的序幕。根据弗里德曼传统货币供应理论可以推导出泡沫生长的三部曲:股价涨―楼价涨一物价涨。这里的逻辑是:投资者为规避未来通胀风险而购买资产,导致资产类别中变现最易的一类――股价首先上扬;随后,通胀预期促使购房需求提前预支,楼价随之升高;之后,财富效应和买房后的关联支出推动消费,致使物价全面上涨。

二、预期通胀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一) 筹资决策的影响筹资决策的关键是决定各种资金来源在总资金中所占的比重,即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以降低筹资风险和筹资成本,提高企业价值。通货膨胀的发生,将对企业的筹资环境、筹资风险及筹资成本产生影响。从外部筹资环境来看,国家将采取货币紧缩政策,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水平,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将使银行的信贷规模大大减少,这也迫使银行在进行贷款时特别谨慎,贷款的条件也会更加苛刻。在资本市场上,随着市场利率的上升,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的市场价格暴跌,也增加了企业从资本市场上筹资的难度。从企业内部筹资环境来看,在通货膨胀发生时,按历史成本确认的会计收益,将会造成低估成本、费用,高估利润,使销售收回的补偿资金难以维持企业简单再生产,使生产资金在物价上涨时处于萎缩状态。最终的结果是使企业遭遇现金短缺的困难,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不断膨胀。这种供需不平衡的异常现象,改变了企业筹资的环境,从而影响企业筹资风险及筹资成本,企业的筹资风险将加大,高风险对应着高报酬,这意味着企业的筹资成本上升。

(二) 投资决策的影响投资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短期投资无需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随着通货膨胀的发生,短期投资的市价会有相应的波动。长期投资需要充分考虑通货膨胀率的影响。长期投资是指不准备或不能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拟超1年的投资。因此,在进行长期投资决策中,必须充分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并对其影响加以调整,以免导致错误的投资。

(三) 资金营运决策的影响企业资金营运决策的关键是既要防止营运资金不足,又要避免营运资金过多,这是因为企业营运资金越大,风险越小,但收益率也越低;相反,营运资金越小,风险越大,但收益率也越高。资金营运决策时涉及大量的货币性资产、货币性负债及非货币性资产。在通货膨胀条件下,由于货币性资产的金额是固定不变的,因而持有货币性资产必然遭受到一般货币购买力下降所带来的损失。反之,也就意味着企业归还货币性负债时获得购买力收益。非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负债的价格一般是变化的。它们所蕴含的购买力不随物价水平的变动而变化。因此,在通胀期,企业不仅要对营运资金风险和收益之间进行权衡,而且要考虑持有货币性资产所带来的购买力损失。

(四) 分配决策的影响企业取得的各种收入在补偿成本、支付费用、缴纳税金之后,还应对剩余收益予以分配。通常指的分配是指对企业净利润的分配。通货膨胀情况下,由于净利润是历史成本和现时收入相配比的计量结果,造成企业当期利润虚增。在其净利润中,不仅包括企业正常盈利的营业收益,还包含着企业已实现的资产存置收益,后者是在通货膨胀情况下资产增值而获得的。如果进行分配决策时未考虑虚增的利润,把虚增的利润进行分配,相当于将一部分股本作为股利分给股东,使企业陷入不能维持正常运转的困境中。

三、减轻通货膨胀对财务决策影响的措施

(一) 选取合理的股利政策和多提取任意公积金在通货膨胀时,企业利润增加,股东要求分配更多的股利,但此时的利润是虚增的,如果大量支付现金股利,影响企业的发展后劲。因此,在通货膨胀年份应采用股票股利作为股利的支付形式,因为发放股票股利使企业留存了现金,便于企业内部筹集大量资金,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此外,发放股票股利还可以降低每股价值,吸引更多的投资者。通货膨胀使得企业外部融资变得更为困难。在通货膨胀时企业可以加大任意公积金的提取比例以减少可向股东分配利润的基数,这样就可以抵消一部分由于通货膨胀所实现的虚利。此外保留盈余与发行新股相比不需花费筹资费用,降低了筹资成本,是一种比较经济的筹资渠道。

(二) 充分考虑通货膨胀附加率因素在筹资时考虑的资本成本,应包括纯粹利率、通货膨胀附加率和风险附加率三部分内容。特别要注意的是来源于企业内部的资金资本成本要考虑通货膨胀附加率。企业筹资的目的是投资,在投资决策时将考虑了通货膨胀率资本成本和投资回报率进行比较。在做资本投资项目评价时,预期项目投资回报率也应加入通货膨胀附加率因素,并计算投资项目的净现值和动态投资回收期。

(三) 营运资金管理的对策现金管理的对策。在通货膨胀期,企业面临着更多不确定的因素,企业临时短缺现金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企业必须拥有足够的现金来解决燃眉之急。因此,在通货膨胀期,企业现金的管理目标首先要考虑是有足够的现金维持正常生产经营,而后再考虑持有现金所遭受的购买力损失。存货管理的对策。在通货膨胀情况下,一方面企业要充分考虑物价上涨对存货的影响,另一方面企业要考虑由于国家实施通货紧缩政策,社会投资、消费、出口等方面对企业产品的需求会减少。因此,企业根据自身情况权衡利弊,需要储备适当数量的存货。除此之外,企业应该与客户应签订长期购货合同,以减少物价上涨造成的损失。应收账款管理的对策。在通货膨胀期,应收账款属于货币性资产,会遭受购买力的损失,由于企业间的资金紧张,应收账款发生坏账的可能性增大。因此,企业应该制定更严格的信用标准和缩短信用期间,要设立专人催收账款,让应收账款尽快转换为现金,以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总之,企业应合理安排债权债务,争取保持净债务人的地位,即让货币性资产小于货币性负债,企业以货币性负债上获得货币购买力的效益,补偿货币性资产购买力下降而遭受的损失。

第3篇

关键词:转投资;新公司法;研究

“转投资”这一概念源于公司法原理对公司权利能力限制的规定,它并非立法中的固有概念。我国新旧《公司法》都没有对投资和公司转投资的概念作出界定。对此我们可以借鉴一下我国《企业财务通则》第23条中关于投资的规定:投资,系指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作为出资而成为另一法律实体的所者或债权人,它包括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而对于转投资包含哪些,是长期投资还是短期投资,是债权投资还是股权投资,理论界存在很大的争议。笔者从各国法律条文及立法意图出发,认为所谓公司转投资,是公司对外的一种投资行为,相对于公司股东对公司的投资而言的,是公司对自己财产的一种处分行为。

一、公司转投资的必要性

公司转投资是经济发展及资本流通的必然产物,公司的营利性决定公司应不断的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就使得公司不能仅仅满足于资产的保值,更重要的是资产的增值。而资本的流通正是资产实现其增值的必要途径。公司为追求高额利润必定不断调整自身投资方向,转投资就是其中不可缺少的方式之一。

(一)公司转投资是公司独立人格的体现

法人的名称、独立意识、独立财产和独立责任是法人独立人格的四大要素。公司是具有独立人格的民事主体,其中公司拥有独立的财产权、独立承担责任,必然要求自主经营。公司对外转投资是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司以所有者或经营者的身份使用、处分自己财产的民事法律行为。既然确认公司的独立民事主体地位,就应当承认公司处分自己财产的权利能力,就应当允许公司基于自身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投资方式组成不同的市场主体,这也是企业经营权内在要求的外在体现。反之,如果对公司的转投资进行过多的限制,也就是对公司的独立财产权进行限制,从一定意义上讲也即是对公司独立人格的否认。

(二)公司优化配置资源,增加资产的盈利选择的需要 企业法人不是公益社团法人,而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社团法人。公司的营利则是指通过营业获得利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应仅仅局限于资本的维持、资产的保值,还应通过对公司的经营力争促进利润的增长,实现资产的增值。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司是资本的集合体,对外投资是公司追求利润、寻求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

(三)公司优化组合的重要途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通过公司并购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已成为现代企业获得最佳规模和最大实力的最有效方式。而公司转投资是现代公司并购的前提,是公司之间联合的重要途径。公司之间通过转投资建立一种投资关系,能够形成规模效应、整体效应和组合效应,有利于促进公司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规模化发展。

二、转投资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资本虚增

无论公司相互投资,亦或公司单向投资,都会产生虚增资本及“空洞股份”的现象。“空洞股份”的出现,必然使公司的真实股东的“真正股份”在总股份中所占比例下降,当这种“空洞股份”与其他股东的“真正股份”同样行使股东权时,真实股东的“股利分配和剩余财产分配”遭到了来自“空洞股份”的欺诈,其表决权即公司支配权亦随之稀释。同时,虚增资本不利于保护债权人利益,使债权人盲目相信公司实力而与之交易,有害于交易安全。

(二)经营者滥用表决权控制股东会

依据现代公司法,对外代表公司进行活动的是公司经营者,毫无疑问代表转投资公司行使对目标组织的出资者权益归根结底亦只能是经营者。在公司转投资形成的经营者支配的环境下,其所带给转投资公司股东特别是少数股东的危害十分明显。实际出资人从支配的地位上被排除掉,而没有出资的人却在支配着公司,单向投资的情形亦是如此。转投资公司一旦将一部分资产转投资于目标公司后,初始股东便失去了对该转投资部分资产的最终控制,不得对目标公司中的该部分资产行使控制权,而由转投资公司的经营者代表公司行使出资者权益。这样,一旦初始股东对目标公司失去了控制就很难防止董事、监事、经理以损害股东利益为代价来获取他们自身的利益。此外,在公司转投资情形下,经营者处于绝对的控制支配地位,极易形成无责任经营,即使其未尽管理人义务或过错造成公司损害亦很难受到责任的追究。

(三)公司取得自己股份

此种情形主要发生在母子公司双向转投资的情况下。一公司通过拥有他公司一定数量的股份或通过企业合同实际控制了他公司后,使得两公司间形成母子公司关系后,子公司又转投资于母公司,此时就出现了子公司持有母公司股份的情形。由于母子公司间财产一体及支配从属关系,子公司持有母公司股份的后果在性质上与母公司取得自己的股份并无很大区别。各国公司法原则上都禁止公司取得自己的股份。这违背了公司资本充实原则、股东平等原则及股份交易公正性原则。

(四)形成关联企业,转移风险,规避责任

无限制的转投资行为很有可能导致关联企业的产生,使大股东易于操纵公司。在关联企业中,子公司虽然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但实际上是在母公司的控制之下。母公司可以操纵子公司的经营政策,子公司丧失了部分或全部经营自。不良企业经营者会利用关联企业进行利益输送,侵害小股东利益,或分散所得逃避国家税收。母公司极易为关联企业的整体利益而牺牲子公司的利益,从而导致子公司责任财产的不当减损,子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将受到极大的影响,中小股东的利益也面临威胁。

关联企业的形成,很容易使控制股东为了一己私利,利用子公司的独立人格,作为规避法律或契约义务的利器,损害其他债权人和社会的公共利益,从而违背了法人制度设立的初衷,也不利于经济的有序发展。由此可见,必须建立有效的法律机制来规范转投资行为以及因此形成的关联企业关系。

三、我国的公司转投资立法现状

《公司法》涉及转投资问题的规定主要有第15条、第16条和第22条。仍然延续了对转投资进行限制的模式,同时又有了很大的放宽使得公司自身在经营上有了更多的自。

(一)新《公司法》的进步之处

1.取消对公司转投资的条件限制

首先,扩大了公司转投资对象的范围。将公司转投资对象由原来的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扩大到所有的企业法人,此项修正扩大了公司的自治空间而又不失稳健。其次,取消了对转投资比例的限制,法律不再对数额作出强制规定,而是将这一权利归于公司董事会或者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或者公司章程决定。

2.建立了规范机制

新《公司法》取消了对转投资的诸多限制,建立了相关的规范措施,进行相应的配套性、支持性的制度安排。

(1)正式引入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公司法》第20条,第64条正式确立了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对于公司转投资可能引起的消极影响,特别是针对通过设立子公司非法逃避债务以及应负责任的,以及通过循环持股导致的投资者虚化的问题,如果能证明转投资公司与被转投资公司主观上具有滥用公司法人形式逃避债务、规避法律、以牟取非法利益的故意,客观上两个公司又存在着经济利益和人事关系上的关联性,则可以援引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原则。

(2)规定公司转投资的法定程序

《公司法》第16条规定了公司向其他企业投资应该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会或者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公司章程对投资的总额及单项投资的数额有限制规定的,不得超过规定的限额。实际上法律将转投资数额及设立其他转投资条件的权力下放给了公司章程,由公司内部自主决定,允许其针对公司自身情况作出选择。

(3)规范关联关系

公司转投资很容易形成关联关系,这违背了转投资的立法本意。《公司法》规定了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利用关联关系损害公司利益,否则给公司造成损失要承担赔偿责任。当上市公司的董事与董事会会议决议事项所涉及的企业有关联关系的,不得对该项决议行使表决权,也不得其他董事行使表决权。该董事会会议由过半数无关联关系的董事出席方可举行,董事会决议需经无关联关系董事过半数通过。出席董事会的无关联关系的董事人数不足3人时,应将该事项提交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审议。

(4)重视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

虽然这不是特别针对公司转投资而规定,但是不可否认的当公司转投资出现相同情形时,一样可以援引这些法条保护自身利益,这无疑对不法公司转投资行为是个间接的约束,而对相关的利益群体是个很好的保障。这方面的规定主要体现在:股东知情权的扩大,少数股东召开股东会的请求权、召集权、主持权,异议股东股份收买的请求权,公司司法请求权,股东代表(派生)诉讼。

(二)立法缺陷

1.未对转投资可能出现的弊端进行规制

新《公司法》对于公司转投资后现出的法律后果如控制企业利用从属企业侵害其他债权人的利益时如何实现债权的合理分担、公司相互转投资中的控制股东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如何既不伤害投资的积极性又能够切实有效的保护这部分利益群体的利益以及如何保证信息畅通以使公司转投资制度更加透明化更加合法化等等问题,目前的公司法都尚未做出合理安排。

2.未规定违法转投资行为的民事法律责任

法理上看规范包括行为模式和行为后果两部分内容,如果仅有行为模式,没有行为后果的规定,在逻辑结构上就是不完整的,在实践中规范的立法意图也很难真正实现。我们看到《公司法》关于公司转投资的规定恰恰缺少了行为后果的内容,因此可以说立法是有缺陷的,应该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会计制度 小企业 利弊

一、小会计会计准则的优势

1.有利于满足税收征管信息需求。相对于《小企业会计制度》而言,《小企业会计准则》减少税会差异,与税法高度一致。在税收规范上,采取了和税法更为趋同的计量规则,要求企业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所得税,对短期投资、应收款项、存货等,均不再要求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相关资产的转让呆账和损失、坏账损失均在实际发生时予以确认,从而基本上消除了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暂时性差异,大大简化了所得税的会计处理,大大简化了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协调,有利于满足税收征管信息需求。

2.有助于小企业更好的满足金融机构信贷需求。金融机构主要是利用小企业会计信息做出信贷决策,它们更希望小企业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提供财务报表。《小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的理念、框架结构、计价方法、核算原则等都充分考虑了金融机构等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有助于金融机构更好的了解小企业的资金动态,满足其信贷需求。

3.有利于简化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由于小企业规模小,融资渠道也相对单一,这种特点在一度程度上决定了小企业的会计核算主要是应对税务部门以及银行贷款等机构审查的。《小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制度》以及《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比较而言,使得会计科目账务处理大量简化,其统一采用成本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统一采用直线法摊销债券的折价或者溢价,要求企业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所得税,大大简化了所得税的会计处理。缩小了职业判断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节约会计核算成本。

4.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决策效益。如前所述,《小企业会计准则》简化了会计核算程序以及会计科目的设置,职业判断空间也由此缩小,在一定程度上与税收法规也相对协调,比较显著的就是简化了融资人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简化了借款费用的核算,所以这些简化,使小企业的财务会计的核算时间大为减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应对企业的内部监控和财务决策,能够在减少会计核算成本的基础之上,提高会计分析和预测以及决策效益。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劣势

1.增加了小企业的融资难度。小企业融资渠道多样,小企业向第三方的长期以及短期贷款,向第三介入合法化,会导致融资混乱。从《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来看,其规定小企业可以不计提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委托贷款和无形资产以及在建工程等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如果上述的长期资产发生了减值的事实,就会造成未计提减值的现象,从而本期业绩也会夸大。又如,《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小企业的财务报告仅必须包含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以及报表附注等要素,小企业选择编制现金流量表以备融资需要,而债权人往往更关注企业的资金流情况,从而也会增加小企业的融资难度。

2.加重小企业的所得税负担。为了达到简化小企业所得税的核算手续,一般情况下,小企业都是采用应付税款法进行核算所得税,这也是《小企业会计准则》所规定的。虽然在手续上,所得税的核算得以简化,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却有所出入。 一个比较明显的事实就是导致企业多缴所得税。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税务部门在税务检查时只注重检查企业是否少缴税,一般不考虑企业是否会多缴税,再加上当前税收征收的政策大多是“补税必罚”,所以无论是企业还是税务部门都很重视当期发生的税前会计利润小于应纳税所得额差异;另一方面由于前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在当时是按永久性差异处理的,没有递延税款的记录,导致后期无法转销,即使企业凭备查登记簿记录进行转销,也难以得到税务部门的认可;即使能得到税务部门的认可,申请与审批的时间也会很长。

3.不利于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小企业会计准则》一般的适用是在我国境内设立的经营规模较小且不对外筹集资金的小型企业。其中“不对外筹集资金”的可以理解为除向商业银行贷款外,不公开发行企业债券或股票的小型企业。《小企业会计准则》严格规定,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的小型企业,假如有发行股票或者企业债券的需要,需要转为以《企业会计制度》为准进行相关的操作;如果因企业本身的规模发生变化,使得其连续三年或者三年以上都不符合小企业的规模的,也应该转为以《企业会计制度》为准进行相关的财务操作。会计制度的转换属于会计政策变更,需要进行追溯调整。由于小企业的会计基础非常薄弱、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也不高,因此会计制度的转换成本很大,不利于小企业的发展壮大。

三、完善《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几点建议

1.简化会计处理与贯彻重要性原则并举。简化会计处理、降低会计核算成本是《小企业会计准则》制定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但简化会计处理的前提应该合理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如果能够在简化会计处理的同时有力地贯彻重要性原则,就可以避免重大的影响事项因简化而遗漏,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例如,对于明显存在重大减值的长期资产,就应该根据重要性原则而计提减值准备,而不是一味地适用简化原则不计提减值准备。同理对于达到重要性水平的股权投资差额也应该进行摊销。

2.进一步协调税法与会计制度的差异。进一步协调税法与会计制度的差异,可以降低小企业的纳税幅度,从而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例如,《小企业会计准则》有规定,在税前列支的企业正常管理所产生的费用中,未包括税法所允许的扣除的消防和绿化以及外事费等费用,可以通过在修改《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情况下,实现会计制度与税法的一定协同。

3.豁免由《小企业会计准则》转换为《企业会计制度》。可以豁免由《小企业会计准则》转换为《企业会计制度》或《企业会计准则》进行追溯调整的规定由于小企业会计基础非常薄弱、会计资料可能不完整,进行追溯调整不仅难度大,而且调整后的金额也不一定正确,因此可以通过豁免追溯调整来降低会计制度转换的成本,以促进小企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新国.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情况分析及对策[J].会计研究,2009,12:47-54+96-97.

第5篇

一、证券投资的分类

根据FASB第115号公告“某些债务和权益证券投资的会计”,投资证券按照管理者的意图被分为四类,交易证券(Trading Securities),可供出售证券(Available for Sale Securities),到期持有证券(Held-to-maturity Securities)和权益法证券(Equity Method Securities)。

交易证券,是指购入的以即期销售为目的的债务性证券和权益性证券。这类证券通常是为了赚取由价格短期内的差异形成的收益而频繁地进行买进和卖出的交易。

到期持有证券,是指购入的债务性证券,通常为债券,目的在于能够一直持有,直到该债券到期。这种分类的投资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有将此债券到期持有的目的,二是持有企业必须具有到期持有的能力。准备长时期持有的证券不满足这类条件,因而不属于这个类别。

可供出售证券,指的是既不属于交易证券也不属于到期持有证券的证券投资。包括债务性证券和权益性证券。

权益法核算证券,是指购买的权益性证券,旨在控制或对被投资企业的经营施加重大影响。为实现这一目的,通常需要占有被投资企业至少20%的股份。

在资产负债表的列示上,交易证券属于流动资产,到期持有证券和权益法核算证券属于长期资产,而可售证券的持有期一般为6-18个月,既可作为流动资产也可以作为长期资产列示。

二、证券的相关会计处理

将证券投资分为上述四个类别,目的在于针对不同的分类,进行不同的会计处理和披露。具体地说,不同类别的证券,在采购、期末计价、投资收益的确认、销售以及类别划转等的会计处理上有不同的要求。下面,就与我国现行准则和制度不同的证券价值变化、投资划转的会计处理结合实例进行介绍。

(一)证券投资价值变化的会计处理

对于投资证券采购的核算,不论哪种类别,都应按照其取得时的实际成本入账。在取得证券投资后当该证券的价格发生暂时性的变化时,FASB第115号公告要求:对于交易证券,以公允价值在资产负债表上进行列示,由此而产生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在当期的损益表中予以报告;对于可售证券,也以公允价值在资产负债表上进行报告,但产生的未实现价值增加或减少应在资产负债表的股东权益中作为单独的项目列示,不得影响当期损益;到期持有的债券,不是以公允价值,而是以摊余价值在资产负债表上进行列示;权益法证券不以公允价值进行列示,其投资根据被投资企业净资产的增减变化而变化。

例如,X公司2002年3月1日取得下列五项不同的证券,其分类、取得成本和2002年12月31日的公允价值如表1所示:

这五项证券在取得时应做分录(分类法):

借:交易证券投资 9000

可供出售证券投资14000

到期持有证券投资22000

贷:现金45000

在会计期间内,各项证券的公允价值会有不同程度的涨落。在期末编制财务报表时,该公司需将相关类别的取得成本调整成公允价值。

1.2002年年底,X公司为编制资产负债表,应该对五项证券按照分类调整其价值。

对于交易证券,其价值从$9000降到$8500,共计降低$500,对此,需做调整如下:

借:交易证券未实现损失 500

贷:市价调整―交易证券500

其中“市价调整―交易证券”账户与“交易证券投资”账户合并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中。而“交易证券未实现损失”账户将出现在损益表的“其他费用和损失”项目中。

对于可供出售证券的价值从取得时的$14000涨到$14600,需做与交易证券相似地调整,但不同之处在于未实现利得的处理不同:

借:市价调整―可供出售证券600

贷:可供出售证券未实现价值增加/减少600

其中“市价调整―可供出售证券”账户为“可供出售证券投资”的附属账户,而“可供出售证券未实现价值增加/减少”作为未实现利得,应增加或减少股东权益。

到期持有证券的价值虽然从$22000降到$21000,但是由于这类投资并不是以销售为目的,无需对其账面价值进行任何调整。

2.2003年年末,应同2002年年末一样,比照取得成本,对交易证券和可供出售证券的期末价值进行调整。假定2003年年底资料如下:

对于交易证券,其公允价值已经从取得时的$9000涨到$9300,即交易证券的调整账户应该有$300的借方余额。由于2002年末做了调整后,其现有贷方余额为$500,所以,应做调整分录为:

借:市价调整―交易证券800

贷:交易证券未实现损失 800

可供出售证券的价值从2002年底的$14600降到$14200,考虑2002年所做$600的借方调整,2003年年末,应做调整分录为:

借:可供出售证券未实现价值增加/减少400

贷:市价调整―可售证券400

以上是对投资证券价值的暂时性变化进行的调整。如果能够断定一项证券投资由于经济环境的原因不会再回升,即永久性的价格下跌,FASB规定,不管它的分类如何,都需通过贷记该项投资账户调低该项投资,而不是通过市价调整这个附属账户。相应的减值作为当期的损失计入损益表。即使该项投资以后的市价有所回升,一旦被断定永久性下跌后不能再被调回到原成本。

(二)投资划转的会计处理

由于管理者可能改变对某项投资的持有时间,也可能会发生投资类别变化的情况。FASB的115号公告规定,在对投资类别进行重新划转时,以其划转日的公允价值为计量标准,针对四类不同的类别转换实行不同的规定。仍以上述X公司为例,假定2004年间,管理者对某些证券的类别进行了重新划分,结果如下:

为了方便对比,将2#-5#证券的资料如下表4所示,不同的类别转换,应做的会计处理如下:

1.从交易证券转出

当投资从交易证券划转其他类别时,其在新类别中的价值为划转日的公允价值,划转日为止未被确认的价值调整将作为本期的收益进行确认,以前确认过的价值调整不再冲回。

属于这种划转的2#证券,由原来的交易证券被重新划分为可供出售证券,其取得成本为$2000,2003年底公允价值$2600,划转日该项证券的公允价值为$2800。应该做如下分录:

借:可供出售证券投资2800

贷:市价调整―交易证券 600

证券划转未实现利得200

交易证券投资 2000

通过贷记“交易证券投资”和“市价调整―交易证券”,使原分类中取得成本$2000和附属市价调整账户余额$600被结转,新分类中的证券价值$2800为其划转日的公允价值,它与2003年底公允价值$2600的差额作为证券划转的未实现利得确认。

2.划转为交易证券

当投资从其他类别划转为交易证券时,以前未被确认的价值调整将在本期的收益中予以确认。4#证券由可售证券被划转为交易证券,其取得成本$11000,2003年年底公允价值$10200,附属的作为可售证券的未实现价值增减贷方余额$800,划转日公允价值$10000。具体做分录如下:

借:交易证券投资10000

市价调整―可供出售证券800

证券划转未实现损失 1000

贷:可供出售证券未实现价值增加/减少800

可供出售证券投资11000

通过这笔分录,新类别中交易证券中的价值为划转日的公允价值$10000,原类别中取得成本和市价调整得以冲销。在损益表中得到确认的未实现损失$1000,既包括原来作为可供出售证券未实现价值增减的$800,也包括公允价值继续下跌的$200。

3.持有到期划转证券为可供出售证券

将到期持有债券提前处置在实务中并不频繁,只是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仍需以证券公允价值入账,并在股东权益中确认未实现可售证券的价值增减。5#证券由到期持有债券改为可售证券,由于该证券是以面值购买的,其摊余价值等于面值$22000。划转日公允价值为$22400。具体做分录如下:

借:可售证券投资22400

贷:可售证券未实现价值增加/减少 400

到期持有证券投资22000

划转日的公允价值$22400成为新分类可供出售证券的入账价值,公允价值与取得成本$22000的差额$400,将作为可供出售证券的未实现价值增加/减少列示在股东权益中。

4.可供出售证券划转为到期持有证券

在这种情况下,以债券划转日的公允价值作为到期持有证券的入账价值,在股东权益中确认的未实现价值增减,将在该证券的剩余持有期间利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3#证券的取得成本为$3000,2003年年度公允价值为$4000,划转日的公允价值为$3600。由此,将做下列分录:

借:到期持有证券投资3600

可供出售证券未实现价值增加/减少 400

贷:可供出售证券投资3000

市价调整―可供出售证券 1000

在新类别中的价值为划转日的公允价值。贷记“市价调整―可供出售证券”1000,是对原来可供出售证券未实现价值增减的结转。而借记“可供出售证券未实现价值增加/减少”,反映该项证券价值自上一个资产负债表日至划转日又降低了$400。这笔分录表明,3#证券的价值自取得日起价值增加了$600(3600-3000)。它应该在以后的持有期间内进行摊销,冲减该项债券的利息收入。

第6篇

关键词:会计;谨慎性原则;会计制度

一、谨慎性原则的涵义

谨慎性原则即稳健性原则,是指某些经济业务有几种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应当尽可能选用对所有者权益产生影响最小的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即所谓“宁可预计可能的损失,不可预计可能的收益”。

二、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制度中的体现

1.在资产方面:谨慎性原则在资产方面应用很多,下面举例说明。首先,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的开发成本直接计入当期费用,而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应选择合同期限、法律期限、经营期限,10年中最短者;其次,由于固定资产的使用存在较大的无形损耗,所以采取加速折旧法;再其次,企业应当定期或至少每年年度终了全面检查各项资产,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计提减值准备,其中包括:短期投资减值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坏账损失准备、存货跌价准备;最后、在物价上涨时,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选择后进先出法,物价下跌时选择先进先出法。

2.在收入方面:如果劳务的开始和完成分属不同的会计年度,应按劳务的完成程度确认收入,如果完工程度不能可靠计量,按实际消耗成本确认收入,当发生成本高于可能收回效益,按实际能收回收益确认收入。

3.债务重组方面:新制度规定债务人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或非现金资产清偿某项债务的,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现金或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若发生债务重组损失,确认为当期损失。在债权人方面,当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或债转股清偿债务时,债权人应按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作为受让资产或股权的入账价值,而不能以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入账。

4.投资及清算股利的应用:《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中规定,以放弃非现金资产取得的长期股权,股权投资成本以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公允价值超过所放弃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扣除未来应交的所得税后的金额,作为资本公积的准备项目。如果所取得的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更为清楚,也可以取得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确定。对于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有投资期限的按投资期限摊销,没有投资期限的按不超过10年的期限摊销。在清算股利方面,采用成本法时除追加或收回投资外,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一般应保持不变,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应作为当期收益。

三、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运用的两面性

1.谨慎性原则有以下几方面优点:有利于进一步挤去资产和利润中的水分,能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有利于做出准确的经营决策;有利于保护债权人和小股东的利益;有利于企业近期少交所得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有利于对其他基本会计原则的适应性进行修正。但谨慎性原则也有不足之处,具体表现为:(1)确认与计量难度较大。由于我国目前资产信息、价格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加之债务企业和被投资企业财务状况及持续经营状况很难认定。实际操作主观性很强,受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职业判断能力影响,会计信息很难验证。(2)计提被滥用,因为资产减值准备的具体比例由企业自行确定,而上市公司持续经营两年亏损将ST处理,三年连续亏损将停止上市,上市公司就可能少提减值准备虚增利润,而有些上市公司股东为了逃避债务而多提减值准备。同时可能会产生前期谨慎后期不谨慎,或前期不谨慎后期谨慎自相矛盾的情况。(3)由于注册会计师、证券监督管理机关、审计机关等企业外部人员对企业的资产状态、使用价值知之甚少,所以对减值准备的再确认缺乏权威性。(4)现行税法对税前列支的费用规定有别于会计制度的规定,当计提减值准备时,还需补交所得税,增加企业现金流出,限制了稳健性原则的运用。并且谨慎性原则与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真实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存在相冲突的方面。(5)有的资产按历史成本计价,有的资产按市价计价,缺乏一致性,当市价高于成本时资产负债表不能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可能会歪曲企业的年度收益状况,在短期内延缓国家税收,而且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管理者不能做出最优决策。并且在不同企业实际运用不均衡,只在上市公司计提减值准备,而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非上市国有企业未明确规定。

四、我国实施谨慎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1.对会计准则和制度进行不断完善,使相关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应尽量具有可操作性。首先,在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过程中如何把握“度”是关键。建立完善相应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使其条款尽量有可操作性,如对不同方法下的计量比例设置一个上下限,应收账款的收回应用后进先出法,既可指导企业的会计实践,又可避免企业应用不正当手段粉饰报表,这样各公司提供的信息才具有可比性。其次,为了解决企业实施谨慎性原则的后顾之忧,在国家财政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缩小税收政策和会计政策的差异。如各企业在会计政策范围内自行选定准备的计提方法及比例,报税务部门备案,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应允许在税前列支。再次,逐步扩大谨慎性的运用范围,谨慎性原则在上市公司实施试点以后,应将其运用范围扩展到非上市公司,促使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同一市场中进行公平竞争,使投资者及债权人对企业的分析有较强的可比性,从而使会计信息成为真正决策的有效信息。最后,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更详细地披露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情况,规范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的披露范围,增加公司运用谨慎性的透明度。

2.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会计人员除了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外,还应进一步掌握有关的经济、管理、金融、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以增强对经济环境的预测能力和客户经营状况分析能力。另外应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才能为会计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奠定基础。

3.企业外部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应进一步健全信息、价格等市场机制,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定期公布各种资产的价格、信息资料,为计提各种跌价减值准备的可操作性、公允性和客观性扫除障碍。另外,加强审计监督,防止滥用和曲解谨慎性原则,避免人为地加剧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

4.改进对上市公司的考核评价指标,以营业利润作为考核公司盈利能力和经营成果的主要指标。改进资产减值准备与公司考核指标之间的联系,减弱上市公司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操纵盈余的动机。改变“八项准备”入损益的做法,设置“资产减值损失”科目,集中反映计提的“八项准备”。

第7篇

【关键词】 星级宾馆 财务风险 风险管理

近些年,国际上一批大型集团出现了财务危机,特别是美国安然公司(Enron)超过12亿美元的假账(2001.11)、美国世界通信(Worldcom)一年中虚增38亿美元收入和16亿美元利润(2002.06)、意大利帕玛拉特(Parmalat)近40亿欧元的财务黑洞(2003.12)、美国雷曼兄弟(lehman)的破产(2008.9)等令人触目惊心。我国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仍然较高,据国资委公布,2007年平均为57.6%;民营企业短命现象仍然较多,据资料显示,我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不到10年,一些名声显赫的企业,如巨人集团、三株实业、德隆集团、格林科尔等都似昙花一现,还有较多的则负重运行,艰难坚持。究其原因较多,但无一例外的是企业缺乏科学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这同样也为我国星级宾馆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提供了有力的警示。毫无疑问,正确分析星级宾馆财务风险的类型及成因,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不仅是防范财务风险减少经济损失的需要,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星级宾馆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星级宾馆财务风险的内涵与特性

1、内涵

对财务风险,学者们的认识可归纳成三类:一是“危害损失观”,认为财务风险是未来可能发生的危害和损失;二是“收益差异观”,认为财务风险是未来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之间的差异;三是“不确定性观”,认为财务风险是未来经营的不确定性因素。经过综合对比分析,本文将星级宾馆财务风险定义为:星级宾馆在运营过程中因资金运动受难以预测的不确定因素影响,而出现与初衷利益相悖的潜在损失。它反映了星级宾馆财务风险的三层管理属性:一是由资金运动而引起的风险;二是风险的货币化表现;三是受不确定因素影响而形成的财务收益偏离预期收益的潜在损失。

2、特性

星级宾馆财务风险源于诸多不确定因素,即来自经营环境。星级宾馆经营环境既包括外部环境因素,又包括内部管理因素。内、外因素的变化都会产生或改变星级宾馆的各类风险。各类风险最终表现为财务风险。星级宾馆财务风险既反映了各类风险的一般规律性,又蕴涵着自己的特性。

(1)客观性。凡是有经济运营和财务活动,必有两种可能的结果,即实现预期目标和偏离预期目标,因此,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星级宾馆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经济实体,其财务状况失衡、投资失控、债务包袱过重、资金运作困难是屡见不鲜的,出现“资不抵债”的现象也是常有的。

(2)随机性。由于影响星级宾馆财务活动的因素是复杂的、多变的,既有国家政治经济环境变化、国家和地区性经济政策调整、金融市场波动、科学技术进步、竞争对手成长、客户的诚信缺失等的影响,又有星级宾馆内控制度、人员素质、管理水平等的影响,因此,事先对星级宾馆财务活动的最终结果难以准确把握,也即星级宾馆财务风险的大小事先难以准确预测。

(3)相关性。财务风险的大小与风险收益的高低之间具有正相关性。因此一些人把“承担的财务风险越大,风险收益也必然越高”作为星级宾馆大量负债和债权拖欠的理论依据。然而,这一观点的前提是负债和债权拖欠必须在其承受能力的限度之内。

(4)异同性。影响财务风险的各种因素对财务活动目标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对影响较小的财务风险,可不予考虑;对影响较大的财务风险要重点控制。

二、星级宾馆财务风险的构成要素

从星级宾馆财务活动与财务管理的实际来看,星级宾馆财务风险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四个方面。

1、筹资风险

由于星级宾馆的筹资渠道主要有两类:一是借入的资金,如银行借款、债券等;二是所有者的投资,如股票上市、投资公司投入、内部职工参股等,因此筹资风险是指由于负债筹资使星级宾馆出现筹资来源的不确定性和不良财务后果的可能性。筹资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与宏观环境因素变动有关,如资金供求、利率、汇率变化可能加大筹资成本,重大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变化会影响筹资规模和筹资方式等;二是与星级宾馆自身管理经营不善、理财决策失误有关。目前,我国的星级宾馆既有收支性风险,也有现金性风险。收支性风险主要是源于经营不善,具体表现为:内部管理水平低、市场竞争能力弱、经营亏损重等。现金性风险主要源于理财不当,资本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为:筹资成本费用过大;负债比例高,许多星级宾馆超过40%;筹资渠道单一,过分依赖银行贷款,资金结构、期限结构和债务规模不合理等。筹资风险的影响期较长。

2、营运风险

营运风险是指星级宾馆在其经营过程中由于运作管理不善而造成的财务状况失衡。其负面影响比较明显。我国星级宾馆的营运风险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内部经营管理风险。星级宾馆具有经营范围广、营业项目多、提品的时间性和季节性强的特点,而我国大多数星级宾馆的专业人才少、管理水平低,竞争能力弱,再加上债务负担重,经营风险大。二是应收账款风险。从本质看,应收账款是星级宾馆流动资金的投放,其风险主要是收回时间及金额不确定所导致的现金流量风险。应收账款的拖欠会严重影响星级宾馆的获现能力和收益质量。应收账款风险的产生与信用政策和信用环境有关。目前,由于竞争的压力,我国星级宾馆的业务销售中赊销比重大,而不合理的信用政策常使星级宾馆对应收账款缺乏应有的控制和管理,造成追讨欠款工作困难重重。宏观上,我国信用环境差,缺乏社会化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信用风险大,再加上落后的结算方式,使得与客户、供应商之间拖欠账款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星级宾馆的实际收益。

3、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指星级宾馆投资一定业务后,由于投资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使实际投资利润率低于预计利润率的可能性。从星级宾馆外部环境来分析,投资风险主要源于国家信贷规模、利率、汇率和通胀水平变化的影响。另外,经济的波动、疫情的扩散、恐怖活动也会引起消费需求和购买力的变化,从而给星级宾馆收益带来不确定性。从星级宾馆内部环境来分析,投资风险主要源于信息不对称和经营效率低下。星级宾馆固定资产投资标准高,资金占用量大,回收期长,设备更新快,经济效益的季节性和波动性强,投资的风险性不言而喻。而我国的星级宾馆,一方面由于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缺乏全面、准确的决策信息,造成市场预期不正确,导致投资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回避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能力,也导致实际投资收益与预期收益相差甚远。

4、分配风险

分配风险是指由于收益分配不当而可能给星级宾馆今后的理财和经营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3]。这种风险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收益确认不当的风险。由于会计方法的不当,虚增当期利润,导致提前纳税,大量资金提前流出星级宾馆而引起财务风险;或者虚减当期利润,影响星级宾馆的社会声誉和公共形象。二是对投资者分配收益的形式、时间和金额把握不当的风险。对星级宾馆而言,如果过多的以货币资金的形式对外分配收益,会大大降低自身的偿债能力;但如果宾馆投资者得不到一定的投资回报,就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降低自身信誉。因此,星级宾馆无论是否进行收益分配,也不论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进行,都可能产生一定的风险。

三、星级宾馆财务风险的管理机制

星级宾馆财务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运用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权衡风险与收益的利弊,作出在期望收益下风险最低或风险一定下收益最大的决策。因此,应该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1、科学决策机制

要进一步深化星级宾馆的管理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行科学的决策规则、决策程序和管理制度。实行集中领导、分级归口管理的财务决策与实施制度。明确财务决策的责任者,建立健全必要的原始记录,推行定额管理制度,加强计量工作,理顺内部财务关系,做到责、权、利相统一,加强对财务活动各环节风险的防范,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财务风险。同时,建立财务风险监管机构,从组织上保证科学决策和风险管理的顺利进行。可设立风险经理一职,或由财务总监兼任。财务风险监管机构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对星级宾馆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合理运用风险管理技术,促使风险管理制度化;认真分析理财环境及其变化情况,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方法。

2、风险预警机制

要建立星级宾馆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监测外部环境和内部运营动态,进行财务风险的识别、监测、评价和预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可分为内部报告子系统、市场信息子系统、风险分析子系统和风险预警子系统。前三个系统主要侧重于有关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分析;预警子系统则通过建立预警模型,观测各项财务指标的变化情况,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类型及其危害程度作出评价、预测,并在必要时发出警报。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正是通过这种不间断的跟踪监测,保证星级宾馆随时了解和掌握自己的财务风险情况。为了最大程度的防范财务风险,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星级宾馆内部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要保持与行业预警信息系统的协调和沟通。

3、风险控制机制

要建立星级宾馆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分设财务管理中心、会计核算中心,各司其职,加强授权批准、会计监督和内部审计。在财务风险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星级宾馆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采取控制技术,减少或消除风险损失。具体的控制和处理财务风险的路径和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回避。即设法避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从根本上远离财务风险源,从而消除财务风险损失。星级宾馆在选择理财方案时,应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前提下,选择财务风险最小的方案,以达到回避财务风险的目的。

(2)转移。即以某种方式将所面临的某些财务风险转移给他方。比如以购买保险将财务风险转由保险公司承担;通过契约的形式将财务风险损失转移给他人;通过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将财务风险横向转移。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大大降低星级宾馆的财务风险。

(3)分散。即通过宾馆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投资风险。同时星级宾馆还可以通过改变资金结构、负债期限等以达到降低债务风险的目的。

4、风险化解机制

要建立星级宾馆的财务风险化解机制。目前,我国宾馆业由于赊销业务而产生的信用风险巨大。为了防范信用风险,星级宾馆可根据自己的实际经营情况和客户的不同信誉情况制定正确的信用策略,加强信贷管理。具体做法有:

(1)切实做好赊销对象的资信调查。针对关系客户单位和个人,以及会议、旅游团队、旅游人的不同信用情况,制订合理的赊销方针,实行分级管理,建立科学的赊销审批制度,将风险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

(2)着力加强应收账款的单个客户管理和总额管理。星级宾馆对与自己有经常业务往来的客户应进行单独管理,通过付款记录、账龄分析表及平均收款期判断个别账户是否存在账款拖欠问题。信用管理人员应定期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编制账龄分析表,按账龄分类估计潜在的风险损失,以便正确估量应收账款价值,并相应地调整信用策略。

(3)严格推行销售回款责任制。根据客户按约付款的可能性,选择不同销售方式和结算方式;制定合理的收账制度,对应收账目实行严格的监控,及时催收货款,并把回款情况与相关责任人的经济收入挂钩,从而把应收账款风险降至最低限度。

5、风险抵抗机制

要建立星级宾馆的财务风险抵抗机制,根据国家财务会计制度规定,按照稳健性原则,在宾馆内部建立风险基金和积累分配制度,及时足额增补自有资金,如建立偿债基金、坏账准备金、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等,以预防财务风险损失。设立风险基金既可以减少危机发生时政府的财政负担,又可以使星级宾馆增强对财务风险的抵抗力。一旦其发生经营危机和财务危机,能够启用风险基金,帮助其渡过难关。

6、激励约束机制

要建立星级宾馆的财务风险激励约束机制,通过进一步深化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严格控制成本,着力提高效益,以提升星级宾馆的竞争力。星级宾馆的收入具有时间性和季节性的特点,即在一定的时间内收入是有极限的。因此,在实际运营中,应该推行“精干、高效、满负荷”的原则,实行严格的定编、定岗、定员,规范的岗位培训,有效的奖勤罚懒。应该建立“年薪制”和“股票期权奖励”的制度,给高管人员、关键岗位人员带上“金手铐”,以实行有效地激励和约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防止他们的不当流失。应运用预算控制、制度控制、标准成本控制和主要消耗指标控制的方法,严格各项成本费用开支。加强对客房、娱乐等物料用品的管理,可分别按住客率、消费人数等参数,实行标准化定额配发;加强餐饮成本的核算,建立内部转账制度,编制餐饮成本日报表;建立物资采购和审批制度,以经营收支、物资储备情况确定采购量,严格控制库存量;完善财务制度,压缩管理费用,控制营业费用,减少财务费用。

(注:本文为徐州师范大学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7XWB37。)

【参考文献】

[1] Anna Nagurney:Financial networks with intermedia -tion: Risk management with variable weight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6(1).

[2] Finke M S,Huston S J:The brighter side of financial risk:financial risk tolerance and wealth[J].Journal of Fimily and Economic Issues,2003(3).

[3] 史灵歌:加强旅游饭店财务风险管理的思考[J].财会研究,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