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二数学的主要知识

高二数学的主要知识

时间:2023-09-15 17:41: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二数学的主要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二数学的主要知识

第1篇

一、高一时做好初高中衔接工作

中考后,学生一直绷紧的弦彻底得到了放松,课本不翻了,习题不做了,整天沉浸在长假的快乐中。进入高中校园后,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不适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高一时我们必须认真做好初高中数学的衔接工作。

1.激发学习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全面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从高一起,就必须注重学习兴趣的激发。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老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做好初中数学知识的复习工作。当学生学不好数学时,少责怪学生,要多找自己的原因。要深入学生当中,从各方面了解关心他们,特别是后进生,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学习及生活上存在的问题,给他们多讲数学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如函数奇偶性一节的教学,对于定义的引入,我借助多媒体采用初中代数中代数式赋值计算方法进行逻辑推理,分析引入,然后抽象概括出奇偶函数的特征,这样更切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结构实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做好初高中课堂教学模式的衔接工作。热热闹闹的课堂,强调合作探究、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这是初中数学教学给人的印象。可目前的高中数学课堂由于新课改开展较晚,所以虽然教师早已了解课改理念,也经常参加课改培训会和专家报告会,但是很难落实在实际教学中,再加上高考的压力,高中数学的教学模式还没有质的改变。初高中课堂教学模式的区别,造成了一些高一学生的不适应,同样老师也感到不习惯。要想全面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就必须做好初高中课堂教学模式的衔接工作,既不能纯粹追求课堂的热闹,让学生参与太多的讨论,而忽视对探究结论的准确无误地归纳和总结,又不能像原来那样大搞“应试教育”,“满堂灌”。

二、高二时发挥承前启后工作

高二是高中的关键时刻,高二数学在整个高中数学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数学的学习中要做好对高一数学的巩固,同时还要为高三的全面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做好反思工作。由于在解题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在解完一道题后就很有必要审查自己的解题是否混淆了概念,是否忽视了隐含条件,是否特殊代替一般,是否忽视特例,逻辑上是否有问题,运算是否正确,题目本身是否有误等。同时对于同一道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研究,实现“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从而深化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认识,真正领悟到数学的思想和知识的结构,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充分发挥出智能和潜能。

2.突出数学思想方法。关于数学思想方法,除了应精选“最基本的,同时又是学生所能接受的”以外,还应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予以突出。高二教科书继承了编写高一教科书的做法,把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传授作为本书的主要特色之一。(1)突出数形结合思想,利用数轴来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作出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定理的一种几何解释;将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紧密联系起来,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利用方程的特性研究圆锥曲线的性质,等等。(2)突出化归思想。在证明不等式时,着重讲授分析法、综合法和比较法;在根据轨迹特性推导曲线方程时,一般也是在进行等价化归,教科书特别注意了这种等价化归的条件,以满足对曲线的方程的两项要求。(3)重视向量的运用。在学生已学过平面向量初步知识的基础上,教科书在解析几何的内容中,尽可能运用这一工具。在推导直线的斜率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直线、圆、椭圆的参数方程时,都用到了向量的有关知识。

三、高三时全面复习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高三阶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做好复习,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为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打下基础。高三数学不同于高一高二阶段,随着新授课的结束,进入了全面的复习阶段。高三数学的复习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单元复习阶段,二是专题练习阶段,三是模拟测试迎接高考阶段。每一个阶段侧重点各有不同,但一定要结合自身特点,有选择地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复习,形成自己的学习规律。

1.单元复习阶段。第一轮复习重在基础,指导思想是全面、系统、灵活,在抓好单元知识、夯实“三基”的基础上,注意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初步建立明晰的知识网络。

第2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建模教学

一、引言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力求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以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加强高中数学的教学研究,不仅仅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需求,更是新课程改革中数学教学目标的要求,是探索素质教育的一条途径。而“数学建模”教学方式能很好地满足新课改的要求,能够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点。

二、数学建模教学的概述

1.数学模型的内涵

数学模型是指借助于数学语言对现实世界进行的一种描述,具体而言,就是针对现实世界的某一个特定对象,采用抽象且简化的数学结构进行表现。其中,数学结构可能是各种概念、公式以及算法等。从狭义上分析,数学模型只是反映特定问题的结构。

而数学模型的特征主要有抽象性、准确性以及演绎性等。其中抽象性是指数学模型对原则进行了要素形式化处理,对本质进行了概括性简化;而准确性是指借助于数学语言的严密性对演绎推理奠定基础。

2.数学建模的内涵

数学建模是数学的一种思考方法,主要是借助心智活动明确现象特征,常以符号加以表示。本文研究的数学建模主要涉及七个阶段,分别是:模型准备、模型假设、模型建立、模型求解、模型分析、模型检验以及模型应用。

数学建模的基本原则是:具备较高的精度,一定要将现象本质的关系以及规律均加以充分描述;注重简化,避免因为繁琐而造成求解困难;数学理论依据要充分,涉及的公式以及图表必须合理;模型所描述的系统应具备很好的操控性,这样可以方便对数学模型进行检验以及修改。

三、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开展

高中数学建模必须要与高中数学知识相同步,同时应充分考虑到高中生的特点。只有选择了合适的数学建模型课题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过程,并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下面重点探讨一下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开展流程。

1.简单建模教学

简单建模环节主要是针对高一学生,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断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的培养,可以选择一些典型实例,指导学生共同参与数学建模的建立,该环节可能使用的教学知识点有:集合、函数、等差数列、不等式、指数函数以及三角函数等。

2.典型案例建模教学

典型案例建模教学主要是针对高二学生。因为高二学生已经对数学基本知识点有了一定的掌握,可以独立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应用问题,需进一步渗透学习的知识点有:圆锥曲线、导数、坐标系以及概念等。

3.综合建模教学

综合建模教学环节主要针对高二下学期以及高三的学生。一般情况下,教师只需要给出问题的一般情景以及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根据这些情况及基本要求收集信息,甚至需要自行假定与设计一些已知条件,提出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案,进而得出或繁或简的结论。学生可分小组或独立进行设计和建模活动。就某一问题的建模展开充分的讨论。

四、总结

高中数学建模课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数学课,而是引导学生“学着用数学”。目前,对于数学模型还不存在现成的普遍适用的准则以及方法,需要通过教师的经验见解以及有效措施,才能建立并优化数学建模教学流程。对于高中生而言,有效的数学建模思想可以帮助他们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相关问题,这也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高中学生蕴藏着极为丰富和巨大的创造力,关键是我们的教育能否为他们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氛围环境和舞台,能否为他们提供更多发挥其创造性的机会。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及高考选拔制度的改进,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必将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数学建模教学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探究能力、微型科研能力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高二理科;诀窍

1. 前言

高二是高中学习的关键时期,高二的学习成绩好坏决定了高三的心态、节奏和走势,尤其是高二理科更是学习中比较难学的课程。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介绍高二理科各学科的一些基本学习技巧,希望对高二理科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有所帮助。

2. 高二数学学习技巧分析

高二数学的理论性、抽象性强,需要在对知识的理解上下功夫,要多思考,多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习:

(1)记数学笔记,特别是对概念理解的不同侧面和数学规律,教师在课堂中拓展的课外知识。记录下来本章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题,以及你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将其补上。

(2)熟记一些数学规律和数学小结论,经常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形成板块结构,实行“整体集装”,如表格化,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经常对习题进行类化,由一例到一类,由一类到多类,由多类到统一;使几类问题归纳于同一知识方法。

(3)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总结归类。比如:从数学思想分类;从解题方法归类;从知识应用上分类等,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专题化、网络化。

(4)经常在做题后进行一定的“反思”,思考一下本题所用的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想,是否还有别的想法和解法,本题的分析方法与解法,在解其它问题时,是否也用到过。

(5)建立数学纠错本。把平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犯。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达到:能从反面入手深入理解正确东西;能由果朔因把错误原因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解答问题完整、推理严密。

3. 高二物理学习技巧分析

高二物理知识体系严密而完整,知识的系统性较强,应该注重掌握系统的知识,培养研究问题的方法。

(1)重视实验,勤于实验:电学实验是高中物理的难点,也是高考常考的内容,因此一定要学好这部分的内容。在做实验之前一定要弄清楚实验的原理及步骤,注意观察,做好每一个实验。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自己设计一些实验,并且到实验室进行验证。这对实验能力的提高是有很大的帮助。

(2)听讲与自学相结合:高二物理的教学内容比高一的更多,课堂容量大。上课认真听,是同学学习的方法,提高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在听课中要积极思考,不断地给自己提出问题,再通过听讲获得解答。要达到课堂的高效率,必须在课前进行预习,预习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迅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预习既增加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审题能力。

(3)定期复结:在学习过程中要养成定期复结的好习惯。复习不是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升华提高的过程。一是当天复习,这是高效省时的学习方法之一。二是章末复习,明确每章知识的主干线,掌握其知识结构,使知识系统化。找出节与节之间,章与章之间的联系,建立新的认识结构和知识系统。既巩固和加深了所学知识,又学到了方法,提高了能力。物理上单纯需要记忆的内容不多,多数需要理解。通过系统有效的复习,就会发现,厚厚的物理教科书其实是“很薄的”。试着对做过的练习题分类,找出对应的解决方法。

4. 高二化学学习技巧分析

学好高二化学,需要掌握以下五点:

(1)学会自学教材。学会自学才能主动地接受书本知识,而预习则是自学的必要步骤。

(2)学会听课。听化学课应全神贯注,做到眼到、心到(即思想集中)、耳到和手到,关键是心到,即开动脑筋,积极思维,想懂所学内容。

(3)学会比较归纳。可使陌生的事物熟悉化,从而实现对新知识的掌握。如学习第一章氮族元素时,可根据它们原子结构相同点与不同点,推出它们性质上有相似之处也有递变规律,并注意联系高一年学过的卤族元素和氧族元素进行横向比较及归纳,既有利于理解新知识,又巩固了对旧知识的掌握。

(4)学会质疑。即追问为什么,用挑剔的眼光来看待已有的事物,达到对化学事实的深层理解。要善于质疑、发现问题,必须学会对事物进行全面的观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才能实现。可用“逆向思维、觉察异常”法来提出问题,或“善于对比”才能发现问题,并“穷追不舍”、“刨根究底”。

(5)学会记忆。大家都知道化学属于理科,但在学习过程中你应该感觉到它有着很大的文科特点:内容多、知识碎,大多是实验结论。需要准确记忆要求记忆的每一个化学方程式和学过的每一种物质典型的物理、化学性质,记住几个常用的解题方法和基本的实验操作,然后经过一定的训练,将所记的知识融会贯通,最后形成能力。

5. 高二生物学习技巧分析

生物是正确了解身体,学习人和环境(植物,动物,自然界)之间关系的科目。不要盲目记忆,跟生活中的经验联系起来理解。高二生物的学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1)仔细了解课本内容,理解和记忆基本概念。根据每单元的学习目标,联系各个概念进行学习。正确把握课本上的图像、表格、相片所表示的意思。把内容用图或表格表述后,再进行整理和理解。

(2)把所学的内容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理解。把日常用语和科学用语互做比较,确实理解整理后再记忆。

(3)实验整理以后跟相关概念联系起来理解。把握实验目的,把结果跟自己的想法做比较,找出差距,并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养成写实验观察日记的习惯。

(4)以学习资料的解释部分和习题集的整理部分为中心进行记忆,并根据内容用不同方法记忆,也可以利用对自己有特别意义或特殊意思的词进行记忆。

(5)通过解题确认所学内容:整理做错的题,下次考试前重点复习;不太明白的题查课本和学习资料弄清楚;以基本题――中等难度题――难题的顺序做题,理解内容。

6. 结束语

总之,在高中二年级的理科学习当中,只要勤奋努力、刻苦扎实,并掌握高效有用的学习方法,就可以让学习成绩越来越好,学习效果越来越明显,从而为高三的学习和复习打下良好基础,为自己的未来梦想铺路。

参考文献:

[1]高永金.学好高二理科的诀窍――基于学习心理学的探讨.中学生数理化(高二版),2006(7).

第4篇

【关键词】普高;工美班;数学作业;优化设计

普高工美班是以美术为专业的高中班级,它与一般的普通高中不同,在高一时只进行文化课的学习,但是从高二分班之后,开始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需要一方面学习美术专业,一方面学习文化课程。我校的普高工美班有多年历史,学生从高一开始就要学习美术专业课程,还要学习语文、数学、英语,以及高二的学业水平考试课程。普高工美班是一群特殊的高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的内容等,设计最优的数学作业。

一、普高工美班数学作业设计中的主要问题

1.形式单调在数学教学中,不少教师布置的数学作业只是枯燥的运算和试题,很少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自身的特点相联系,数学作业的形式单调枯燥,缺乏实践探索的内容,缺乏趣味性,很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普通工美班的学生不同于一般高中生,他们感性洒脱,富有艺术家的浪漫,对理性、思维逻辑要求较高的数学有些抗拒,再加上数学基础薄弱,高中数学内容数学概念较多,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平时学习练习的时间较少,完成作业更是吃力,学习效率很难提高。形式单调的作业更是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数量和难度没有差别课堂教学后,在课下布置作业已经是教学的常态,数学教学也是如此。通过练习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数学知识,从中找出自己学习上的不足,同时达到巩固学习的目的。普高工美班数学作业与普通高中一样,实行题海战术,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作业,作业的难度和数量没有区别,不仅可能造成重复学习浪费时间,也很容易超过普高工美班学生的学习能力,难以达到教学效果。普高工美专业的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的数学基础不一样,文化劣势尤其是数学十分突出,再继续沿用和普高一样的教学模式和作业方案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情况,学生只会力不从心。而且数学作业布置不灵活,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没有难度和数量层次,不利于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

二、优化设计普高工美班数学作业的对策

1.降低起点,放小步子普高工美班的学生,数学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在教学中不能与普通高中的学生一样。教师要降低起点,在设计数学作业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联系复习旧知识,要减少数学学习的难度,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于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要加强对比分析。数学学习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放小步子,及时进行查漏补缺,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和反思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2.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普高工美班的学生普遍具有文艺家的气质,缺乏理性和逻辑思维,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在数学作业设计中,按照教学的内容,将知识点编成层次分明的阶梯性组合习题,使学生突破思维的障碍,学习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设计多角度的数学习题,使学生能够看到习题时,根据内容的变化改变思维的角度,突破难点,提高逻辑思维能力。3.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普高工美班学生与其他学生一样,也有个体的差异,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等都不一样,数学的层次水平也不一样。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减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心理压力和课业负担,使水平不同的学生都能够有所进步[3]。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设计具有想象性和开放性的数学作业,充分挖掘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学习潜能。4.丰富作业内容形式普高工美班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重数学作业的多样化、生活化和趣味化,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专业内容相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学生的数学基础,自编课时作业,要丰富数学作业的题型,比如探索题、画图题、实践作业等。设置作业的难度要适中,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增强学习的乐趣,使学生逐步提高数学成绩。总之,普高工美班教师要谨慎安排数学作业,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开放性、趣味性的作业,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学仪.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作业设计优化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6):22-23

[2]邵传经.高中数学课后作业设计与布置的优化策略[J].语数外学习:高考数学,2012(3):3-3

第5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自主学习;学习能力

“谁要是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是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强调的是人需要自立自主,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同样也是如此,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我们目前教学的重要目标,从高中数学教学的角度来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尽管目前素质教育的模式已经得到学界与社会的广泛认同,在很多地方也在逐步在施展,但是传统教育模式的思维依旧影响着我们教学的效果,阻碍了学生学习上独立、创新等能力的发挥,使得很多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上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知道其一却也不愿或者不会知道其二,这些尴尬现象的产生不仅不利于高中数学教学的开展,更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拓展与数学能力的进步,所以,本文也就从高中数学教学角度,来分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教师教学理念需与时俱进,课堂主体地位需把握得当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一直是我国教育方阵的体现,正如在许多学校中的可见到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标语,教学的关键在于人,简单来讲教学的目的并不是使学生达到某一具体的分数,而是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首先,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而教师所处的位置主要还是灯塔的作用,引导学生朝着这个目的前行,而并非被动接收教师的数学思维模式,在长期的教学经验中这一点已经得以论证。比如,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出现过许多的典型案例,包括教师一味的按照教材试题进行讲解,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灌输数学的相关理论,甚至还出现完全按照试题的出题范围进行重点介绍,而最终带来的反馈是,学生掌握单一的解题方法,或者只对相似题型会做而无法形成数学思维,无法做到举一反三,在社会的实践中反映出来的现象也就只能是纸上谈兵了。从这一点的本质上来看,还是教师教学理念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其教学的目的也就演变成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而非数学学习能力了。其次,从课堂教学主体关系上来看,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的主体应当与学生为主,一方面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围绕学生数学能力培养而展开,因而在教学实践中,不仅仅需要学生知道,还需要达到学生会的效果;另一方面是课堂教学的互动中,教师是指导与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而非单纯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开展,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是需要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的认同。

2趣味性教学方法的开展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养成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学生对数学科目本身的兴趣,而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养成,很大一部分内容就在于教师教学方法的运用上。通过以前的教学经验我们看到,单纯数学理论知识或者例题的讲解,一方面容易让学生在产生思维的疲劳,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的乏味;另一方面也容易局限学生数学知识运用的延伸。而通过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表达就能够及时的调动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

具体的趣味性教学方法开展,可以总结为在教学语言、教学互动两个方面。首先,从教学语言的角度斫玻高中数学所涉及到的知识范围都比较严肃,知识理论本身直观的趣味性有所缺乏,比如集合、函数等,都需要做到数学逻辑上的严谨,因而其趣味性的表达就需要教师运用教学语言的趣味性融入到我们的知识中来,多加强逻辑性悬念语句的表达,层层引导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以及情境的创设的方式让学生形象的理解数学知识。比如,对于子集的解释“如果集合A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任意a∈A则a∈B),那么集合A称为集合B的子集”,直白的表达难免过于抽象,我们可以说“高二年级是一个集体,高二年级下的每一个班级也都是一个集体,那么每个班就是高二年级的子集”。其次,从教学互动的层面上来说,教师单方面的讲解促成的只是学生被动的接收老师的知识,学生自主思考的实践不足,不利于学生数学自主学习,因而可以通过探究式教学方式,加入数学竞技比赛、分组讨论、解法创新比拼等数学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加入到互动中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3课后实践创新,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经说过,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其实强调的也就是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在实践能力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就占到很大一部分,所以为学生数学学习实践创造空间也是必要的。比如,一方面可以适当的开展必要的数学竞技活动,而竞技活动形式则需要更加的丰富有趣,关于数学学科的竞技活动并不缺乏,但是由于参与名额的限制以及竞技形式的单一化,导致许多学生无法参与到其中去,所以教师可以进行较小范围的课后实践比拼,加强学生的兴趣。

另一个方面则在于课后作业的设计上,许多教师在数学作业的布置上大多是进行测试题的形式进行布置,学生如同完成任务一般,按照教师例题的讲解进行解答,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缺乏自主性的学习,因而在作业的设计上,可以将与题目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题型通过小组配合的方式完成,比如在进行随机事件极其概率的教学时,就可以将学生分组完成对学校某些概率性的事件进行统计,并分析其中的数学内涵,最后在作业上交的方式上也可做相应的调整,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完成教师的作业,并由教师进行批阅,由于作业方式的单一,很多时候批阅的结果和意义就仅仅停留在作业的分数中,所以在作业的上交方式中可以加入更多互动的环节,让学生能够清楚的了解到自己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比如以汇报分享的形式进行作业的提交,而不是仅有教师进行单一的批阅,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结语

所以,综上来说,高中学生数学学习自主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利于数学教学效果的提升,更重要的在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思维,让学生不仅学数学,还能会数学,能够将数学的知识充分合理的运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来,这也是学校教育“树人”功能的重要体现,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第6篇

1.数学考试对学生数学观的影响

通过访谈了解到,来自考试的压力导致了高中生对数学的看法的变化,影响着高中生对数学知识、过程及方法等方面的认识.如以下看法:

“我对数学认识的改变,依赖于我的数学成绩.上高中以来,数学考试从没有及格过,我就觉得数学就是让我头疼的东西.”

“通过我的努力数学成绩提高了,我就喜欢数学,也就觉得数学很有用.”

“数学问题,就是考试的时候需要写解或者证明的问题.”

“现在的考试使人感觉数学不过是符号与思维过程的组合,感觉数学难和无用……”

访谈中学生一次次提及考试,提及考试让他们感受不到数学除高考外的其他作用,由此,全面地认识与改革数学考试,以及改变评价制度是数学教育改革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学生正确数学观培养的重要手段.

2.数学教材内容

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最直接、最简单的载体,也是学生可触及的“数学”,因此教材是影响高中生数学观的重要因素.如访谈中,有学生谈道: “高中的数学课程设置太难,数学问题特难,不会做的题很多.”很多同学谈道:“立体几何的学习改变了我对数学的看法,原来数学也可以研究图形.立体几何的证明是那么严谨、科学.”“立体几何的三视图很好看,我感受到数学中的美.”“解析几何让我对数学有了新的看法,原来数学中的数与形可以结合起来研究.”“概率统计让我发现数学很有用.”……

3.教 师

从访谈来看,教师对数学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访谈中问道:“什么因素最大限度地影响了你对数学的看法?”

学生给出了共同的回答如下:

“老师和课本内容,特别是老师.”

“老师的授课,简单易懂,条理清晰,对我的数学观影响最大.”

“高一时,数学老师说我笨,我讨厌他,更讨厌数学.高二时新换的老师总是鼓励我,我的数学有进步了,也体会到数学其实挺有意思的.”

“老师,老师,老师!!!”

学生的回答令我汗颜,作为教师,我们在学生数学观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的教学、一句鼓励、一种思想可能都会对学生的数学观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许多高中数学教师重视数学的纯形式和逻辑性,轻视数学的实践应用性;重视数学的纯理性、结构性,忽略非理性的直觉、猜想、归纳等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重视训练和模仿,轻视构造和学生的个人数学现实.在这种数学教育观下制定出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日积月累,学生仅有的一点学习数学的兴趣都被这种以教师为中心、训练为主的方法冲荡得干干净净.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当注意纠正这样一种倾向.

4.数学观与学生数学学习策略及学习成绩的关系

通过与学生的访谈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学生的数学观与数学学习策略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具备积极数学观的学生则学习策略水平较高,具备消极数学观的学生运用学习策略的水平较低.另一方面,数学学习策略水平高的学生和学习策略水平低的学生相比,他们对数学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对“什么是数学”的认识更深刻,随着学习的成功又进一步形成积极的数学观,这样能形成一个理想的良性循环模式.

学生的数学观与数学成绩也呈现显著的正相关.通过访谈分析,学生的数学成绩受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影响最大,也就是说学生越能够对数学学习认识清楚,其数学成绩越好.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对学生的数学成绩有一定影响,但是相对来说影响较小.对数学内容及数学问题的认识对学生的数学成绩的影响是最小的.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在一定程度上与其现有的数学观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改善学生的数学观,也要依靠优化其数学学习策略来实现.

第7篇

一、学会区别正常学习心理状态与不良的学习状态

1.培养主动的学习态度,体会“要我学”与“我要学”的区别

初中生在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是很明显的,是“要我学”.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学生的学习依赖于教师为其提供套用的“模子”;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经常“参与学习”,进行课后辅导检查.升入高中后,高一年级的学生,习惯依赖的套用“模子”没有了,家长辅导的能力也跟不上了.许多同学学习不制订计划,课前没有预习,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其学习因依赖心理而滞后,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时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单元小结和及时改错.把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优秀同学树为榜样,让其他同学借鉴.

2.正确区别正常的心理与异常的心理状态

经过中考后,高一年级的学生有的思想开始松懈,尤其在初一、二时并没有用功学习,只是在初三临考时才发奋了一、两个月就轻而易举地考上了高中的同学,甚至错误地认为高一、高二根本就用不着那么用功,只要等到高三临考时再发奋一两个月,也一样会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的.而高中数学的难度远非初中数学能比,需要三年的艰苦努力,加上高考的内容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具有很强的选拔性,想等到高三临考时再发奋一两个月,其缺漏的很多知识是非常难完成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提倡学生制订高中三年学习计划:高一打好基础,高二是关键,高三出成绩.有利于在学校形成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在三年各有侧重,培养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3.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体会“死记硬背”与“活学活用”的区别

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不能抓重点难点,不能体会思想方法,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因此作为教师,要让高一新同学有个改变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准备;同时,在课堂中研究讨论各种困难问题,让高一新同学体会强化良好的学习方法.

4.重视基础发展健全的人格,改变“一听就明”“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学习误区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训练,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基础教学,强调每一个题目都应该有完整的过程,要有始有终.帮助学生体会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知识的深度、广度的区别,多用“问”“想”“做”“评”的教学模式,鼓励思考,让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发展健全的人格.

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

1.课前预习,做到心中有数

每一节课老师都要认真准备,学生当然也不例外.只有课前预习过所要学习的知识,才能知道自己哪里有问题,心中有了疑问才能认真听课,而且带着问题听课也能提高听课效率.

2.注重课堂,做好笔记

在预习充分的基础上听课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带着问题听课,才能注意力集中,注意思考、分析问题,特别仔细听老师的分析思路,把关键性部分听懂听会.这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锻炼自己的思维.要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阵地,学习数学的过程是活的,在随着教学过程的发展而变化,尤其是当老师注重能力教学的时候,教材是反映不出来的.数学能力是随着知识的发生而同时形成的,无论是形成一个概念,掌握一条法则,会做一个习题,都应该从不同的能力角度来培养和提高.所以要让学生养成认真听课的好习惯.

要教育学生听的时候不能光听,要学会记笔记.记的笔记主要反映老师在课堂上的主要精神与意图、典型问题、普遍性的问题,还有老师的板书.只有科学地记笔记才可以提高45钟课堂效果,这也可以方便以后的复习.

3.课后认真整理、复习,写好总结

听课之后,必须对笔记、知识点进行整理、复习.笔记上有老师讲的在这一小节中有哪几种题型,每种题目的一般解法和思路是什么,从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题的能力.复习过知识点之后,才能掌握并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也可以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在不断的整理、复习的过程中,你也会逐步总结出一般性的学习步骤,简单概括为四个环节: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和一个步骤:复结.每一个环节都有较深刻的内容,带有较强的目的性、针对性,要落实到位.一个人不断接受新知识,不断遭遇挫折产生疑问,不断地总结,才有不断地提高.

4.独立、规范、按时地完成作业

第8篇

高中数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随着我国教学改革课程的发展,我国目前的高中数学面临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课堂效率比较低下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限制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因此,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进行深入的研究,追求教学过程的优质化,从而对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有一定的效益。

一、高中数学的特点

高中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思维能力是数学这门学科的核心,高中数学的思维能力是以数学知识为素材,通过空间想象、直觉猜想、归纳抽象、符号表示、运算求解等方面对客观事物中的空间形式、数量关系和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判断。

1.数学的思维特点

(1)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它反映了学生智力的敏锐程度。

(2)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它反映了智慧能力的迁移,跟随事物的变化而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不局限于某一方面,能克服消极定势的负面影响。

(3)广阔性。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维活动发挥作用的广阔程度,它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寻求答案的思维品质,其反面是思维的狭隘性,表现为思维的封闭状态。

(4)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深度和难度。

2.数学的知识特点

(1)知识的抽象性大,在初中学习的函数,高一又要学习集合、对应、反射等更为抽象的知识。

(2)知识的密度增大,高中数学教材的内容多而杂,这就决定了高中数学每节课的内容较初中时要多,且密度加大了。

(3)知识的独立性大,高中数学除了立体几何解析还有相对明确的系统,代数、三角的内容具有相应的独立性。

二、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1.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是老师占据主导地位,这种主导地位,错误地使老师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体,使学生处于被动,成为客体。教师作为权威对于学生听进未听进、听懂未听懂都不知道。学生也无法及时发表意见和建议,自己的疑问得不到解答。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并不是所有学生需要面对的问题,这样就导致部分学生的思维始终被老师所强迫和牵制,无法集中到真正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上。传统的教学方法缺少创新,教师存在日益严重的教学倦息,缺少寻求新方法、新思路的欲望,单调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减退,没有积极思考、创造的热情。

2.课堂教学中的评价不科学

常常见到课堂教学中不少学生不能够放开来积极思考、回答问题,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一部分学生也表示,害怕自己说错了,遭到老师和同学的嘲笑,一个错字禁锢着学生,学生不敢多想其他的方法、形式,从老师的角度来讲,不科学的课堂评价活动,起不到激励学生的作用,而老师鼓励的少,批评的多则会使学生慢慢变得自卑,打消了学习的积极性。

3.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很多学生眼中,数学是一门很枯燥的学科,经常需要面对一些繁琐的公式,而无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数学都是他们高考需要面对的一门学科,文科生较理科生而言,缺少数学的思维能力,在他们眼中,数学都是单调抽象的,这就导致许多学生提不起兴趣来。在高等教育中,数学都是被老师和学生公认为最难学的科目,它不像语文或英语这类语言学有很多规律可寻,对于数学的灵敏性都是学生自身的逻辑能力。随着课程的不断加深,数学的教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高中数学就变得十分繁琐,一道题就有可能占据一节课的时间,这就导致许多学生丧失耐心,显得不耐烦,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慢慢消失。

三、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1.关注全体学生,提升有效互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要更好地激发学生说的欲望,与其进行友好的沟通和交流,对学生的了解是必要的,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才能找到与学生交流的话题、方式等,尤其是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习惯、方法、能力等,这样在教学中有利于设计数学教学环节和策略,有针对性的教学,才能使学生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因此,教师在组织师生互动时,必须关注学生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尽量引导不同层面的学生参与互动,帮助他们树立起参与教学的信心。让他们展示不同层面的思维水平,从而有利于调动起各个层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有效互动。

2.师生角色互换,促进教学的有效互动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生学,新型的教学模式主张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互换,师生角色互换也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学生充当教师的角度,让学生体会自己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中,每位同学都充当着不同的角色,可以给优秀的同学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可以让他们帮助有难点的同学去解题,这样可以提高二者的积极性。

3.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1)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新知识的接受,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别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上课要跟进老师的思路,课后要及时复习,不留疑点。

(2)适当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要想学好数学,多做题是难免的,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刚开始要从基础题入手,以课本上的习题为准,再找一些课外的练习题,以帮助开拓思路。

四、总结

根据以上分析,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高中时期是学生数学学习发展的关键,发现数学的特点,培养数学的能力是提高数学成绩的重点,希望以上的分析,对高中教学的效果有一定的提高,能够帮助同学学好数学这门学科。

参考文献:

第9篇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教师的教学观念在不断更新,那种把学生的头脑当做容器,由教师一味进行灌输的教学目前在课堂上是很少见的,较为普遍的现象是,由教师简单浅显地提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入预先设置的圈内.在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清楚要教什么、为什么教和怎么教,而学生却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么学.学生的学习缺少方向,缺少动力,缺少方法,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是难以得到发挥的. 研究性学习以“问题”为载体,学生在教师的激发诱导下,积极主动的探求知识.它关注的不是“懂不懂”而是“能不能”,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引导学生沿着前人探索的路子去思维,实现知识的“再创造”.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还能学会学习的方法.“授人以渔”这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要条件.渗透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做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使课堂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学堂.

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培养了学生:(1)发现问题的能力;(2)搜集、分析、利用、处理信息的能力;(3)科学的态度和道德观;(4)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5)分享与合作的意识 .同时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对于改变周边学校当前数学教学单纯重“演算”轻“思考”,“课堂”脱离“生活”的不良倾向有一定的辐射影响.

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应以学生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和学生关心的一些社会问题为主要内容.根据各年级具体情况,各年级数学研究性学习内容按以下安排:

1、高一年级:主要依托数学学科,开展主题、专题探索学习.

鉴于高一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这部分的内容设置应结合正常教学内容而设定,并以教师讲解为主.对此,教师应该结合有关内容讲授观察、实验、调查、模拟、比较、分类、归纳、分析、综合、科学假说等基本方法.比如教师可以把如何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的基本方法介绍给学生,可以介绍性地给出几个数学模型问题.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让他们开始接触一些在应用领域较常用且较易理解的数学知识.

这一部分的活动过程可以分为:引出(问题),思考(问题),引导(学生从复杂的表面中去找潜在的规律),总结(规律及解题思路),发散(到生活中的其它类似问题).

2、高二年级:紧密结合实际问题,基本按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多元应用型专题或项目研究.

这部分教学是以课题研究为渠道,学生在学校组织、教师指导下进行.由于这部分要求在较高的层面上应用数学,因此这一部分的活动将适当的介绍一些超出高中范围的知识(主要是一些经常用到的应用数学工具).

这一部分的活动过程可以分为:介绍(已有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一些规律以及常用数学工具的使用方法,如简单的线型规划、简单的求导、简单的图论知识),练习(进行知识掌握情况反馈)和实践(让问题的范围扩展到真正的生活中,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再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第10篇

关键词:衔接 探讨 原因 培养

初中生经过中考奋力拼搏,跨入高中,但经过一段时间,他们普遍感觉高中数学太枯燥、晦涩,从而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根源还在于初高中数学教学上的衔接问题。下面就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其原因,寻找解决对策。

一、造成高一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

1. 教材的原因

现行初中数学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难度、深度和广度大大降低了,那些在高中学习中经常应用到的知识,如对数、二次不等式等内容,都转移到高一阶段补充学习。这样就加重了高一数学的份量。相对而言,高中数学一开始就比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明显提高,体现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例如:高一《立体几何》第一章有基本概念37个,基本公理、定理和推论21个,两者合在一起仅基本概念就达89个之多,并集中在高一第一学期学习,形成了概念密集的学习阶段。加之教学进度一般较快,增加了教与学的难度,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

2. 教法的原因

初中数学教学进度较慢,对于难点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为应付中考,初中教师大多数采用“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结果造成“重知识,轻能力”、“重局部,轻整体”、“重试卷(复习资料),轻书本”的不良倾向。但是进入高中以来,教学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教学进度快,知识信息广泛,题目难度加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像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从而产生学习障碍。

3. 学生自身的原因

(1)心理原因

与初中生相比,多数高中生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内讨论气氛不够热烈,有时点名回答问题也不够直爽,与教师的日常交往渐有隔阂感,即使同学之间朝夕相处,也不大愿意公开自己的心事。心理学上把这种青年初期最显著的心理特征称为闭锁性。

(2)学法原因

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反复练习。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需要独立思考和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而到了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出现困难。

二、搞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帮助学生渡过学习数学“困难期”

1. 做好准备工作,为搞好衔接打好基础。

(1)搞好入学教育。

首先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所占的位置和作用。其次,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方法,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的特点和课堂教学的特点。此外,结合实例,给学生分析初高中教学在学习方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最后,可以请高二、三年级学生谈体会和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2)摸清学生学习基础,以此规划教学和落实教学要求。

教师一方面通过测试和了解入学成绩,了解学生的基础,另一方面认真学习初高中教学大纲和教材,比较其异同,以全面了解初高中数学知识体系,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

2. 搞好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教学。

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高中的数学知识也涉及初中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两者的衔接,深入研究两者彼此潜在的联系和区别,做好新旧知识的串连和沟通。

3. 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学习习惯是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这几个方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要引导学生学会听课,要求做到“心到”,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眼到”,即仔细看清教师每一步板演;“手到”,即适当做好笔记;“口到”,即随时回答教师的提问,以提高听课效率。

4.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能力,是初高中数学衔接非常重要的环节,主要有:

(1)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在高一年级开始,可选择适当内容在课内自学。学生自学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并给予自学方法的指导,以后逐步放手让学生自拟提纲自学,并向学生提出预习及进行章节小结的要求。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后,就能使他们的学习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这必将大大提高教和学的效率。

(2)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高一开始,应要求学生把每条定理、每道例题都当作习题,认真地重证、重解,并适当加些批注,特别是通过对典型例题的讲解分析,最后要抽象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做好书面的解题后的反思,总结出解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以便推广和灵活运用。

(3)培养学生的准确计算能力。

能准确进行计算是一项不容忽视的能力,这要靠平时认真坚持和严格训练才能养成。几乎每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计算,因此,要使学生明白这一点并在平日里从严要求。

(4)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可训练学生从下列两种角度提出问题:其一是从逻辑角度。例如:一个真命题的逆命题是否也真?一个命题的前提部分若由好几条组成,那么每一条对结论有何影响?若把其中某条换成别的条件又会有什么结果?某个特殊命题是否是某个一般问题的特例?其二是从学科或章节内容间的联系上找问题。如:某个代数中的定理有什么几何意义?有什么物理意义?等等。

(5)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第11篇

关键词:初高中数学;衔接;实践;体会

初中生刚进入高中,都有十足的信心、旺盛的求知欲,都有把高中课程学好的愿望。但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普遍感觉高中数学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易学,而是太枯燥、乏味、抽象、晦涩,有些章节如听天书。渐渐地他们认为数学神秘莫测,从而产生了畏惧感,动摇了学好数学的信心,甚至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根源还在于初、高中数学教学上的衔接问题。本人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其原因,通过自己的实践寻找解决对策。

一、学生学习数学产生困难是造成数学成绩下降的原因

1.教材变化的原因

由于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现行初中数学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难度、深度和广度大大降低了,那些在高中学习中经常应用到的知识,如:对数、二次不等式、解斜三角形、分数指数幂等内容,都转移到高一阶段补充学习。这样初中教材就体现了“浅、少、易”的特点,但却加重了高一数学的分量。另外,初中数学教材中每一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比较形象,并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

2.课时变化的原因

在初中,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因此,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的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而到高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和新工时制实行,使课时减少,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和巩固强化,这也使高一新生开始不适应高中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3.学法变化的原因

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到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题型讲全讲细,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以落实“三基”培养能力。

4.环境变化的原因

对高一新生来讲,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必有些学生产生“松口气”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耳闻高中数学很难学,高中数学课一开始也确实是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如映射、集合、异面直线等,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怵头无趣的被动局面。以上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高一新生的学习质量。

二、搞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对策

1.做好准备工作,为搞好衔接打好基础

提高学生对初高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消除中考后的松懈情绪,使学生初步了解高中数学学习的特点。为此,首先应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所占的位置和作用。其次,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方法,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的特点和课堂教学的特点。此外,结合实例,给学生分析初高中教学在学习方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最后,可以请高二、三年级学生谈体会和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2.搞好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教学

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高中的数学知识也涉及初中的内容。如函数性质的推证,求轨迹方程中代数式的运算、化简、求值。立体几何中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初中几何中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的点的集合,为集合定义给出了几何模型。可以说高中数学知识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延伸和提高,但不是简单的重复,因此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二者的衔接,深入研究两者彼此潜在的联系和区别,做好新旧知识的串联和沟通。

3.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学习习惯是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制订计划、课前自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这几个方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可以这样进行: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制订计划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从盲目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4.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习动机,而兴趣则是构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浓厚的学习兴趣无疑会使人的各种感受尤其是大脑处于最活泼的状态,使感知更清晰、观察更细致、思维更深刻、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不少学生之所以视数学学习为苦役、为畏途,主要原因还在于缺乏对数学的兴趣。

总之,在高一数学的起步教学阶段,分析清楚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抓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便能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从而更高效、更顺利地接受新知和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江家齐.教育与新学科(修订2版).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156.

[2]孔棣华.当代外国教学法(修订版).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89.

[3]张筱玮.中学数学理论与实践(修订版).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2000:125.

第12篇

一、初、高中数学教学中相关因素的比较:

教学的三大要素是教材(教学内容)、教师(教学方法)、学生,研讨“衔接”,必然从教学内容、教法、学生三方面着手。

1.教学内容因素: (1)初中数学内容量较小,偏重运算,归纳,侧重于常量计算及简单图形的分析,大部分内容较为直观形象,抽象程度不高。学生进入高中以后,所学内容将比初中内容远为丰富,而且开始注重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进行研究,侧重演绎,对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要求提高。随着学习进程的发展,需接受的信息量不断增大,对运用各部份知识和多种技能进行综合分析推理的多维应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高一学生往往难以适应。(2)初中阶段因属义务教育,教材深、广度均受到严格的控制,致使一些与高中数学教学密切联系的内容(如四种命题关系二次函数等)不讲或少讲,形成了高、初中教材内容上的脱节,对高中数学的学习也有一定的影响。(3)高一阶段开始学习立体几何,从初中基本上限于在平面内研究图形位置关系上升到从三维空间进行研究,不但内容更丰富,而且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这是初中阶段较为薄弱的环节,而且初中阶段的平面几何学习中形成的思维定势更容易对立体几何的学习造成负面的干扰。

2.教学方法因素:(1)初中数学教学因为内容相对较少,往往进度较慢,对同一内容经常反复阐释,详尽细致。(2)初中数学习题相对类型较少,解题技能较为简单,教师常在课内讲授许多分类型的所谓典型“套题”,作业中习题大都可通过模仿例题解决,变化程度不大。(3)一些高中数学教师由于没有经历过初中数学教学,也没有对现行初中数学教材进行认真研究,对初中数学内容、要求、教法了解不够全面。

3.学习方法因素:(1)初中学生在学习上较多依赖教师,缺乏主动、独立的学习习惯,许多初中学生的学习一般只注重完成课外作业,轻视教材阅读理解,对我校一个高一班级新生数学学习状况调查表明:(2)部分高一学生升入高中后,由于高中数学教学上的不适应,成绩开始下降,与初中阶段的成绩形成很大的反差,自信心受到较大挫折,认为高中数学太难,不好学,产生了畏难,厌学的情绪,从而导致数学成绩进一步下滑,形成恶性循环。

二、改善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若干途径:

1.重视教材研究,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搞好教学内容的衔接:

(1)复习巩固旧知识,为引入新知识作好铺垫。

高中数学许多知识点与初中数学内容有密切的联系,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发展和深入,要解决好衔接,首先就要求高中教师应全面深入地掌握初中教学内容,注意知识点和基本技能间的联系。

(2)学习新知,联系旧知,不断完善学生结构。

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同时新的知识能帮助学生加深,扩广对已有知识认识。学习新知识,不应忘记随时引导学生从新概念,新方法的角度对旧知识进行再认识,这既可加强初、高中知识的纵横联系,又可加深对高中新知识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意知识类比,防止知识的负迁移,克服思维定势的负面作用。

(4) 找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点,更要注意引起概念及方法质的飞跃的关键点,即重点知识的连结点,能力要求的转折点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点,教学中应注意使学生明白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及时渗透各种数学技能和思维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新的认识结构。

2.重视教法研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逐步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

(1) 重视把握教学速度,面向大多数学生进行教学。

(2) 重视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重视数学符号的运用,培养学生理 解和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4) 做好小结回味,培养学生探索能力。

3.重视研究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注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2)注意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自学能力以阅读能力为基础,高一新生大部分没有自学的习惯,要培养学生自学阅读能力首先应打好两个基础:①理解“数学语言”提高数学语言与普通语言的“较译”能力。②掌握“教材结构”,使学生了解数学课本的结构和本章节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还应做到:①编好阅读提纲,以帮助学生有目的,有条理地学习。开始提纲可以拟得较为详尽,逐渐简略,最后过渡到不给出提纲,让学生逐步掌握阅读的方法。②不断提高阅读要求,阅读课本,首先要求学生读懂,弄清书本中有关概念、公式、定理的基本内容;但这还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深入下去,要善思考,勤钻研,把书读通、读透、读活。要引导学生不仅要看到书上的东西,更重要的还要看到书“后面”的东西,要深入想一想,课本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引进了什么数学工具和方法,从而使学生到如何读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