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市场调查方案的评价标准

市场调查方案的评价标准

时间:2023-09-17 15:04: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市场调查方案的评价标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市场调查方案的评价标准

第1篇

【关键词】市场调查实务 三维教学模式 应用 高职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C-0066-03

市场调查实务课程作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一直以来是教学改革的重点。笔者认为,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可考虑采用“三维教学模式”。所谓“三维教学模式”,就是指在确定课程目标,即课程改革的任务与方向的基础上,对课程结构进行模块化的项目设计,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市场调研基本技能,同时创建产学结合的崭新教学形式,构建“三位一体”的考核办法,培育具备综合职业素养的高技能复合型营销人才。本文拟探讨“三维教学模式”在高职市场调查实务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及对教师的要求

“三维教学模式”首要是确定课程目标,就教学中具体的应用来看则要确定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本文以“市场调查课题的确立”这个较为典型的教学单元为例进行阐述。

(一)“市场调查课题的确立”单元教学目标

一是能力目标:能完成调查方案的设计并拟订调研计划。二是知识目标:掌握市场调查的含义与作用;了解课题的调查途径,把握市场调查的背景、市场调查方案的内容等知识。三是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科学、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的精神。

(二)实现教学目标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应当围绕职业能力、知识与素质的要求来组织各个教学环节,以市场调研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来整合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市场调查课题的确立”单元为例,对教师具体有以下几点要求:

1.教师必须转变“身份”。在“三维教学模式”中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市场调研的基本技能,因此教师就不能像传统教学中那样依据知识点来授课,而必须转变身份,从讲授者转变为市场调研工作过程的引导人,教师的课堂教学要从“知识与学科本位”向“学生发展与能力本位”转变。例如,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就不应“灌输”给学生调研计划拟定的知识要点,而应引导学生如何在工作过程中把握任务实施的关键步骤,从而拟订调研计划、实现能力目标。

2.运用发散性思维组织教学工作。在教学组织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运用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实现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思考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答案。例如,为实现本单元素质目标,即培养学生科学、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等,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即如何从抽象思维到具体,如何运用连续性思维进行逻辑推理等。

3.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不同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兴趣、增强教学效果。例如,针对知识目标中的“掌握市场调查的含义与作用”,可采用问题驱动法,即不是直接传授学生现成的知识,而是先给出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分析案例,教师则引导学生点评案例,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得出对知识点的正确理解。再如,针对“具备团队合作的精神”,可采用情境教学法,在工作任务分配时采用角色扮演来营造交流沟通的和谐氛围,引导学生协作互动。

二、职业能力导向的项目化教学实施及其关键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单元设计

教学设计基础:“三维教学模式”实际上是基于市场调研的工作过程对学生的基本技能加以培养,所以要求对课程结构进行模块化的项目设计,同时要创建产学结合的教学形式,培育出复合型营销人才。所以,本单元的教学设计以管理系的校内实训基地――大学生实验超市为基础来进行;大学生实验超市由管理系学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是一个多功能的实战基地,可实现产学结合的微观形式――工学结合。

项目描述:学校设立了分校区,拟在分校区建立大学生实验超市的分店,教师给出的总任务是“大学生实验超市开店前期调查”,而本单元的任务则是此项课题的确立。

教学情境设计:各个小组/公司(可自行拟定公司名称)需要开展调查工作,并且将公司根据实际的工作任务安排分为若干部门,每组6~7人,所有成员都担任调查员,小组的组长担任项目经理。

工作任务的细分:本单元的内容是关于“大学生实验超市开店前期调查”的课题的确立,即确立本次调查的实施关键及工作程序,所以“市场调查课题的确立”工作过程将任务细分如下:任务一――调研主题的界定。第一步,大学生实验超市经营现状分析;第二步,将营销管理决策问题转化为市场调研课题。任务二――调研方案的设计。第一步,明确本次调研的目的和意义;第二步,明确本次调研的对象及单位;第三步,拟定调研的提纲;第四步,撰写调研方案。

(二)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工作过程的关键环节

笔者依据多年的授课经验及实战型教学课题研究的成果,认为在学生实施工作任务前和实施中都应当有重点,即关键环节,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抓住重点。下面就以本单元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提出项目经理的选拔、职业知识的准备、定性分析法的使用、专业技能的针对训练四个关键。

1.项目经理的选拔――综合管理能力的形成。项目经理对完成工作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慎重选择。在工作任务初期可以有候选人,之后要选拔有领导力、执行力的学生担任。项目经理要有为小组成员服务的精神,逐渐养成把握全局、指挥并组织组员分工调研,及做好成员间的沟通,强调成员间团队协作的综合管理能力。以上是任务一――“调研主题的界定”的实施关键。

2.职业知识的准备――专业知识的储备。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知识准备”并非本单元要实现的知识目标,而是工作任务实施前的知识储备。本单元工作任务实施前的职业知识准备如下:一是调研的基本方法及数据的处理。市场调研的方法多种多样,完成一次课题并不一定都能用上,应当选择最适合本次调研的方法。因此,教师有必要在任务执行之前,对任务进行深入剖析,对将要使用到的调查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提前指导学生学习。例如,本单元会使用到文案调查法搜集实验超市的现有资料,那么教师可提前培训学生包括纸质、视频、音频等各类文献资料的搜索方法,资料的筛选与数据分析方法,并在学生执行任务的过程中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二是组织沟通的基本内容。本单元的质素目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而项目小组的沟通效果决定了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因此,在调研之前教师应当对管理学基础中涉及组织沟通的内容做好复习,并且在学生执行任务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增强团队协作的能力。以上是任务一中第一步――“大学生实验超市经营现状分析”的实施关键。

3.定性分析法的使用――陈述问题及形成决策的能力。企业进行市场调研的目的往往是营销管理决策中发现了问题,而本次调研就是关于如何开办超市分店的问题,如何将这个问题细分并转化为市场调查的课题来研究难度是比较大的。例如,管理决策的问题“新超市开设的地点在哪里?”如何转化为市场调研的课题?实施的关键:对于此类专业的难题任课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定性分析法,例如运用“头脑风暴法”、顾客意见征询法等去初步搜集一些零散的意见,即具体的问题有哪些;接下来则应当采用深度访谈的形式,进一步访问超市指导教师、专业教师、校外企业的指导教师,并采用德尔菲法搜集和反馈意见并综合,从而将管理决策的问题转换成可以研究的市场调研的课题。经过对这些关键环节的把握,上述问题就可转换成:“确认目标顾客在课间和休息日经常活动的地点。”这是任务一中第二步――“将营销管理决策问题转化为市场调研课题”的实施关键。

4.专业技能的针对训练――能力目标的实现。这是任务二――“调研方案的设计”的实施关键。本单元的能力目标是:完成调查方案的设计并拟订调研计划,所以针对性训练是任务二的实施关键。是如前文所述任务二――“调研方案的设计”分为四步,这里仅以第三步――“拟定调研的提纲”为例谈谈实施的关键,因为拟定调研提纲不仅是本单元的工作环节,也是市场调研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很重要的工作内容,而“调研时间的统筹安排”及“调研经费的预算”又是其中的难点。

第一,调研时间统筹规划的能力训练。调研提纲要对调研的时间进行统筹安排,既要选择接受调研的对象的空闲时间,同时又要考虑到由于使用调查问卷,安排的时间长度也要足够,而本次接受调查的对象,即师生在校期间的课程安排时间却很不一致。实施的关键:首先,要确定调研的单位,如确定了以“专业”为单位抽选调查样本,那么教师可引导学生以询问、沟通交流等形式向管理系办公室索要各专业团队的课程安排表;其次,要求学生尽可能地罗列出本次调研必须进行的各项活动以及各项活动的时间长度;再次,各小组规划出可以安排的课余调研时间;又次,教师规定收集各项资料的期限;最后,根据上述的各项安排或规定统筹规划调研时间。

第二,调研经费项目陈列的能力训练。拟定提纲时需要预算调研经费,而学生往往会出现调研经费项目陈列不全面的问题,未能涵盖各项经费。此时,首先,要以调研时间表为基础陈列出本次调研必须进行的各项活动,考虑可能产生的各项费用;其次,教师要特别提示学生调研资料收集结束后,完成调查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及编写调查报告阶段也会产生费用,请学生记入预算;最后,小组讨论、小组间互相审核,确认经费预算的项目是否全面翔实。

综上所述,职业能力导向的项目化教学实施关键首先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项目的描述,并以市场调研的工作过程为导向将工作任务细分,在实战型的教学过程中找出任务实施的关键,从而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综合培养。

三、“三位一体”的考核办法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三维教学模式”对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市场调研的基本的职业技能,同时还应具备综合职业素养。以本单元为例,可结合“三维教学模式”、单元的教学目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以基本能力、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三位一体”为评价标准的单元考核办法。

基本能力是任何一位职业人都必须具备的,包括社会生活常识、基本生活技能、学习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等。专业技能是指调查人员在企业从事特定的调研工作时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素质与技巧。综合素养则是指创新的能力、发展自我的潜质、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等深层次的要求。根据这三方面的能力要求,通过10人组成的专家小组,运用德尔菲法得出本单元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评价的综合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本单元职业能力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权重) 二级指标(权重f)

基本能力(20%) (1)计算机应用能力 (4.3%)

(2)工作中考勤情况 (5.7%)

(3)社交礼仪常识 (4.7%)

(4)安全节约意识 (5.3%)

专业技能(50%) (1)掌握本单元涵盖的重要知识点 (15%)

(2)能制定市场调查方案 (25%)

(3)具有科学、严谨、求实的专业态度 (10%)

综合素养(30%) (1)陈述问题、分解问题的能力 (6%)

(2)总结经验、形成决策的能力 (6%)

(3)任务分工的团队协作能力 (6%)

(4)随机应变的能力 (6%)

(5)沟通的能力:主要指语言理解与表达的能力(6%)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量化

对学生的考核本身是一个量化的过程,也就是说最终要以数字来反映考核的结果,因此需要对测评指标进行量化。下面使用李克特的五级指标进行量表设计,对学生的成绩评价标准分为五个等级,如表2所示。

表2 单元考核的五级评价指标

评价标准(x)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

赋值(得分) 5 4 3 2 1

接下来对职业能力考核进行加权平均:

其中,f指表1中每一项二级指标的权重;x指表1中每一项二级指标对应的得分,得分等级见表2。

加权平均后可得每位学生职业能力考评的综合得分,即。得分等级也分为五等:5分为优;4分为良;3分为中;2分为及格;1分为不及格。

在市场调查实务课程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及对应工作任务的性质设立“三位一体”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每个单元的考评结果可作为课程考评时的参考,例如平时成绩或综合测评成绩的一项。

综上所述,专业课程的教学不仅要给学生传授予专业知识,尤其要按照企业与行业相关职业岗位对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加强对学生相关技能的培养,而“三维教学模式”的提出及其具体的实施方式将为学生掌握市场调研的专业知识以及实践专业技能,培育出具有综合职业素养的复合型营销人才提供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陈曦.市场调查实务课程“三个维度”教学模式的设计[J].广西教育,2014(4)

[2]陈曦,张亚玲.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基于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案探讨[J].广西轻工业,2009(4)

[3]臧伟,李孟晋.引入人才测评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6)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B379)

第2篇

(一)学习动机多样化

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比较多样,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自尊心、进取心和不甘落后的心理;其二,考虑到将来能有一份好工作,多挣钱以使自己和家人能生活得好一些。许多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限于对知识的渴望,因此,他们的学习意识、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及学习动力相对欠缺。面对高职学生多样化的学习动机,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需求,科学地设计课程模块,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二)学习较情绪化

高职学生的学习情绪化较强,喜欢学习感兴趣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学生对未知的东西、知识等探究欲望比较强,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的趣味性要求较高;二是他们缺少企业工作经历,不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不熟悉市场情况。而高职大部分学生毕业后最终要进入企业,所以要通过实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实训项目,使他们在实训过程中了解企业、了解市场。同时,在实训过程中应着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

(三)知识迁移能力

较弱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素质和能力。高职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普遍较弱,仅凭老师课堂上理论知识的讲解和案例的分析,高职学生大多无法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这也是学生进企业后常常觉得力不从心、与企业的要求有差距的原因。所以,实训教学的设计应通过贴近调查员岗位工作过程的项目的设计,使学生在学校就可以学到企业一线市场调查知识,这对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岗位需求大为有利。此外,部分高职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自主学习意识不够,遇到困难容易退缩。如果单独完成一系列市场调查实训项目,会有一些难度。因此需要成立项目小组,以团队的方式完成实训任务,这样可以使学生扬长辟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高职“市场调研”实训项目设计

(一)高职“市场调研”实训的教学目的

高职“市场调研”的实训项目设计要满足高职教育改革中“以就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理念在课程上和教学上的要求。目前大多数企业迫切需要既具备基本市场调研理论、实际动手能力又强的市场调查人才,因此,高职“市场调研”进行实训教学的目的是组织学生亲自参与调研,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市场调研的基本理论,掌握市场调研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流程,能够分析市场、收集市场信息,预测市场的发展趋势,具备组织和实施市场调研活动的职业能力,培养销售人员的基本职业素养。

(二)高职“市场调研”实训的设计思路

1.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

高职“市场调研”实训教学设计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任务驱动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角色,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可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实训教学,让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技能得到培养和提升。在实训时,要让学生根据实训项目自主选择调研主题、设计实训方案、编写调查问卷等一系列任务,教师主要扮演组织者和指导设计者的角色。

2.创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人才培养必须满足

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在进行实训项目设计时要紧紧围绕“市场调研”岗位实际工作过程组织教学,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组成项目团队完成每项工作任务。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市场调查的相关知识和主要技能,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3.非现场教学和实地调查实训方式的有效配合

一般来讲,非现场教学是“市场调研”实训的主要方式,包括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计算机软件模拟练习等,但仅用非现场教学无法满足学生提高职业技能的需要,所以实训项目必须要设计实地调查项目。大部分高职院校受实训场地、经费等因素影响,实地调查项目的开展受到限制。综合考虑需求与限制,目前在高职院校学生实训中比较可行的实地调查方式有访问法、观察法,只要课题设计合理,就可以既满足课程实训教学要求,又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有效保证“市场调研”实训的开展。

(三)高职“市场调研”的实训项目市场调研实训的教学内容较多

在设计过程中应合理安排实训项目。根据“市场调查员”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结合市场调研企业实际工作过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组织教学,可以设计七个实训项目,包括设计市场调研方案、设计市场调查问卷、实施市场调查、整理和分析调查资料、撰写市场调查报告、评价市场调查报告和市场调查软件练习。这些实训项目的实训时间应该紧密结合理论课程的教学进度进行合理安排;在各项目的课时安排上,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可以采用非现场教学、调查软件练习和实地调查按3∶1∶1的课时比例来安排教学。其中,调研方案设计包含抽样方案设计、整理和分析市场信息资料包含市场预测部分。考虑到高职学生的特点,实训时主要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每项工作任务。每个项目从开始选题、撰写方案、实施、总结汇报都是学生分组完成,任务完成的各个阶段都要以小组形式在班级内进行汇报、交流,教师给予指导。以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为例,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在教师给出的实训项目及其主要实训任务,主动选择贴近自己生活并感兴趣的一些项目,如大学生手机消费情况调查、学院食堂满意度调查、大学生专升本情况调查等。学生根据项目内容确定了调查方法,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实施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分析,运用市场调查和预测的知识得出调查结论,最后将成果写成书面调查报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让学生自主选择调查项目不仅能更好地贴近学生现实环境,还使得学生必须自己动手动脑来策划最佳方案,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对市场调研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从课程结束时回收的课程调查问卷来看,该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市场调研”课程实训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高职“市场调研”实训的考核方式

实训课程的考核相比理论课程具有一定难度,要在结合完成各项任务的基础上,全面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1.实行分层次管理

实施多样化的考核方式首先将实训任务设计成基本任务和扩展任务,对于学生不同的项目团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任务,最后结合完成任务的层次进行考核。这样可以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满足优秀学生的知识需求,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开展调研。比如,同样是拦问,要求学生必须完成校内拦截项目(基本任务),还可以选择完成扩展任务,如街头拦问、其他高校校内拦问等。

2.综合评价

采用多角度的考核方式实训教学的考核应采用多角度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这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课程考核的参与者。市场调研课程考核的参与者包括教师和学生,其中教师评价占最终成绩的70%—80%,学生评价占最终成绩的20%—30%,成绩分为优、良、中、合格、不合格五个等级。教师评价时以过程为主,不仅关注学生成绩,而且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对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学生评价目的是让学生在评价活动中加深对市场调查实施的要点、调查过程中易出现问题的总结,同时学习其他同学的经验,学会反思,这还能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为保证学生互评效果,实施时要采取匿名的方式。其二,课程考核内容方面。应根据各个阶段实训项目完成的情况考核,从书面报告、调查软件操作、口头汇报(综合表达能力)、平时表现等几个方面综合测评学生的实训成绩。其中书面报告所占比重最大,包括市场调研方案、市场调查问卷、市场调查报告三份作业,是市场调研员应掌握的核心技能。

三、高职“市场调研”实训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配合理论课安排实训

时间实训时间安排一般要与“市场调查与预测”等理论课联系起来,在理论课开课一段时间后开始实训的第一个项目,才能保证理论与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相辅相成。以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为例,“市场调查与开发”理论课程课时为17周,在理论课程学习到第10周时,就开始安排学生上实训课,布置实训任务,利用学生的课后业余时间完成一些实训项目,如调查方案设计、撰写调查报告等。此外,“市场调研”进行分散实训的效果比较好一些。

(二)考核时学生互评要匿名

在实训的考核方式上,学生互评如果实施不好,效果会受到影响,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可能会对评价内容把握不到位、理解有偏差,另一方面是学生可能会互相打高分,降低了互评的效果。因此,在学生评价时统一评价标准、采用现场匿名互评非常重要。

(三)争取与企业合作开发实地调查

第3篇

一、幼儿教师口语模块式教学研究的背景

当前我国学者对幼儿教师口语教学模式的研究者较少,并且鲜有实践价值,主要表现为:一是研究内容相对单一,未能形成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缺少对教学模式相配套的课程开发程序、师资队伍建设、评价机制等内容的系统研究。二对国外教学模式理论的论述,缺乏对相关理论的实践应用,使得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案例、教学实例研究过少。三是虽然提出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但由于缺乏对我国学前教育现实需要的考虑,实践起来缺乏可操作性,实践意义并不大。理论研究者少,实践层面更缺乏科学、规范的操作性强的实用教材。目前我国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教师口语教材大部分与人才培养方案脱离、对职业发展需求缺乏关注。

二、幼儿教师口语模块式教学研究的方向

针对当前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口语教学模式的现状和研究中存在的弊端,笔者所在的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幼儿教师口语教学多年来一直在不断探讨研究、运用模块式教学方式,并取得显著效果和初步成果。主要做法是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对现行幼儿教师口语教学模式梳理的基础上,以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教师口语教学模式改革为个案,采用国际先进的模块化课程开发方法,将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以可供选择的模块课程教学的形式具体化,以课程体系建设为基础,在课程目标(知识、技能、态度领域)、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培养幼儿师范学校学生的职业素质。以期通过一个专业的模块式教学模式构建,抽象出具有实践意义的、可资借鉴的、以模块化课程体系为特色的幼儿教师口语“模块式”教学模式。

三、幼儿教师口语模块式教学研究的主要环节

一个科学的具有实践意义和价值的教学模式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设计开发的一套较为完整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的能力本位的幼儿教师口语教学模式。首先必需有科学的理论基础,这就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掌握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课程设计理论等现代科学理论,结合中国学前教育的现状与国情,从“幼教师资调查与分析、幼儿教师职业能力分析、教学环境的开发与利用、教学实施、教学管理与评价”等五个环节,做较为深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这一模式分为五个环节,具有周期循环提高的特点,称之为“五环节周期循环教学模式”。第一环节:幼教市场调查分析环节。一是市场调查,主要研究国家特别是本地区的有关政策,调查幼教市场需求,正确作出模块设置的决定;二是模块设置的可行性研究,就是根据幼教市场人才需求,决定人才培养方式、学制等。第二环节:幼儿教师职业能力分析环节。经过幼教市场调查分析,确定了开设的模块,就需要研究模块培养目标。根据职业教育能力本位原则,应用职业能力和素质分析方法,进行培养目标专项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分析。第三环节:教学环境开发利用环节。教学环境开发利用包括开发教学软环境和开发教学硬环境两方面内容。软环境主要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改完善,课程标准的规范制定及执行,教材的选用以及校本教程的开发。开发教学硬环境主要是指教学实训室的开发以及实习实训基地的开辟与建立。第四环节:教学实施与管理环节。教学实施过程分为四部分:一是入学水平测试,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面试环节必须通过普通话口语表达测试;二是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制定幼儿教师口语的教学计划;三是实施教学计划,这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利用多种方法与手段实现教学目标并完成教学计划;四是教学效果的考核与评定,这是模式化教学成果的考量与展示。第五环节:教学评价与考核环节。教学评价是教学模式环节中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教学评价必须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以保证模式的顺利运行和周期提高。教学评价包括:学生学习目标评价、教学环境评价、教学过程评价、教师评价和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

四、幼儿教师口语模块式教学研究的构建模块

深入研究幼儿教师课程模块,建立科学、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块。教学模块包括普通话训练、一般口语训练、职业口语训练三个模块,为了模块的可操作性,整合这三个模块的知识点、能力和情感,确定教学目标及内容,从而进行口语模块教学目标与内容的设计研究,将模块细化为语音训练、朗读、说话、讲故事、幼儿教师教育口语、幼儿教师教育口语等六个项目内容。同时,着手对口语模块教学课堂过程的研究,体现在模块教学课堂过程生动化、专项化、应用化和系统化这四个方面。口语模块化教学的开展需要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结合新课程改革和新课标的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口语模块化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最后,从设定多元性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及同行评价,学生及考试评价这几个方面幼儿教师口语模块教学进行评估与反馈的研究。

五、实施效果

我国的课程模块化教学起步较晚,经验不足,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课程模块化教学上,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和进步中。这种模式化教学方式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将技能培养、职业素养放在首位,课堂可操作性强,并且教学效果显著。徐州幼儿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连年达100%,在幼儿园受到单位的好评,这得益于科学的培养模式锻造了学生完备的职业素养。

作者:张海清 单位: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4篇

一、设计评价的概念

评价,即“评估价值”,通常是指经过全面、系统及严谨的分析与评估,对评价对象的内容、含义及价值进行选择与决策的过程。针对相同事物,人们往往会根据不同的评价标准来进行好坏、美丑、优劣、高低等评判,这种评判也直接决定了人们该对事物的认识以及后期的判断决策,是一种有效的选择手段。结合设计活动来讲,设计评价就是设计师参照一定的标准对设计对象的相关要素进行分析,选取有价值的要素来进行设计活动。设计活动是设计师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巧妙的艺术表现形式对设计对象进行创造性改造的过程,因此需要通过运用技术手段、美学法则及相关数学方法,对设计资源的相关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和判断。

二、设计评价的特点

1.多元性

所谓多元性,是指根据设计内容的多元性,评价活动也是意向众多方面,除自身的艺术与技术的相关要素外,还会受到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设计评价的内容也十分广泛,呈现出多元性的特征。设计内容的多元性,在于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以及审美经验、生活习性、个性特征的千差万别等,同时也会受到复杂的市场竞争的影响。

2.复杂性

所谓复杂性,是指结合设计要素而形成的评价过程复杂性。社会中的万事万物间关系错综复杂,设计评价遵循设计原则,化繁为简,找出各要素之间能够相互匹配、相互协调的点,达到最优的状态、实现设计目标的整体功能。

3.组合性

组合性则是针对评价要素众多而进行有效的评价方法组合性。设计评价的内容涉及面广,可能由几个或者多个个体组合而成,组合性就是将这些相关联的所有部分合成、形成整体。它强调由众多的个体组合构成一个整体。

三、设计评价的分类

结合设计活动的复杂性,设计评价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在不同领域的不同应用上,设计评价的类型会多种多样。因此,借鉴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和经验,我们从性质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对设计评价进行划分。从评价的性质来看,设计的评价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定性评价较主观,是设计师根据自身的经验,对设计对象不可来量化的要素,根据平时特征进行直接定性的判断,如设计对象的美观性、舒适度等;定量评价是科学、精准的一种评价方法,是要通过对对象的调查进行数据分析,采用数学方法对设计对象进行量化评价,如设计对象涉及到的成本等。从评价的内容上看,分为综合评价和单项评价。设计的综合评价是对设计活动所涉及到的艺术、技术、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相关要素进行整体性的评价活动;单项评价指的是对设计活动中的某一特定的要素指标进行评价活动。

四、设计评价的意义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都在不知不觉地进行着不同的评价与选择,而随着市场的复杂多变、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需求越来越追求个性化,仅凭经验和主观的判断来评价设计活动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快节奏变化了。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设计评价活动能够帮助设计师快速、准确地完成设计方案,创造富有竟争力的产品,帮助企业高效地实现战略目标,树立企业形象。

1.设计方案可行性的决策依据

评价活动对设计过程中的设计资源具有价值识别、筛选和认定的作用。通过市场调查、资料收集与信息处理与分析,打破传统的由设计师主观意识对设计方案进行筛选和决策,将设计活动中所涉及的相关要素进行合理分析,科学地进行设计决策,为设计方案选择提供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

2.正确引导设计活动实现设计目标

设计评价通过科学的方法对新技术、新材料等相关要素进行处理,以实现功能性为目标,判断实施过程中的要素是否合理、技术是否可行,来引导设计活动最终实现设计理念,完成设计目标。

3.及时发现问题,科学解决问题

即通过评价,发现设计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或者是隐形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帮助设计师科学可靠地依据问题,快速找出原因,提供修改途径和措施,积极完善方案。

4.激发对象潜力,推动设计成果的实现

第5篇

关键词:高职;与人合作能力;项目驱动;行为目标

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对我院毕业生就业追踪调查时我们也看到,很多毕业生最欠缺的不是技术,而是综合素质。即缺乏与岗位合作伙伴的沟通合作能力,缺乏工作中的计划、组织、协调能力,也缺乏遇到问题及时应变的能力,这些都对传统的高职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单纯的专业技术教育难以适应多变的社会需求,综合素质日益成为衡量高职教育的关键因素。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凸显能力本位?如何把行为养成教育贯穿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把能力培养外化陈述为行为目标加以实现?是值得每一个高职教育者深思的问题。《与人合作能力训练》课程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针对高职教育不同专业的实际需求,以项目驱动的方式,我为本院视光技术专业的学生设计的《与人合作能力训练》课程如下:

一、总体构想

以完成“创业初体验——视光技术专业眼镜市场调查及模拟开店”工作任务为驱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运用项目教学法,根据工作进度的需要将总体工作任务分解为:1 形成合作团队并部署“眼镜市场调查”策划方案; 2 面向大学生群体及校外眼镜市场开展“眼镜市场”调查; 3针对创办眼镜店的可行性,形成书面调查报告;4校园模拟开店等四个二级子项目和若干个三级子项目。在具体项目任务的驱动下,旨在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和与人合作两大能力,同时将应用写作与口语交际这两项传统上相对独立的语文应用能力重新整合渗透进整个项目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整体知识与能力目标如下:

1、运用与人交流的一般知识和基本技巧,选择交流对象,确立交流主题,采用正确的口头和书面交流方式,运用必要的辅助手段,准确全面地传递信息。清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意见,并能倾听和正确理解交流对象的讲话。

2、运用与人合作的一般知识和基本技巧,与人建立合作关系,协商合作目标、相互配合工作、并能根据合作状况调整合作方式,不断促进和改善合作关系,最终依靠团队完成特定工作任务。[1]

二、课程安排与项目设计

(一)能力训练项目设计(表一)

创业初体验——视光技术专业眼镜市场调查及模拟演练

I.形成合作团队并制定“眼镜市场调查”策划方案

1.形成合作团队;

2.确立“眼镜市场调查”策划方案,明确分工建立合作小组。

1.能根据工作任务积极寻求并争取合作伙伴,准确清晰表达合作愿望;

2.积极参与讨论制定计划方案并能以恰当方式明确工作任务。

1建立合作关系的常识与技巧;

2制定方案、明确合作条件的技巧。

1以自愿组合与老师协调结合的方式组成合作团队;

2制定策划方案。

6个合作小组

6份策划方案

II.面向大学生群体及校外眼镜市场开展“眼镜市场”调查访问

1.讨论制定调查问卷;

2 面向大学生群体进行调查访问;

3.走访周边眼镜商店,了解销售信息;

4.访问结果总结与口头汇报。

1 能灵活运用调查访问的形式与被采访对象进行沟通交流,围绕调查主题获取相关信息;

2能简明扼要地进行调查访问记录;

3能在合作团队中条理清晰进行调查结果汇报。

1收集整理调查问卷的方法;

2.简要记录调查访问内容的基本知识;

3、撰写发言提纲的基本知识。

1校园内外实地调查访问为主,网上调查为辅;

2汇总并讨论分析相关资料和信息。

6份调查问卷样本

6份针对调查结果的发言提纲

创业初体验——视光技术专业眼镜市场调查及模拟演练

III.研讨并拟写开办眼镜商店的调查报告

1依据调查结果组织会议讨论在校区周围开办眼镜店的可行性 ;

2讨论拟定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案并完成调查报告的写作。

1能主持会议或积极参与讨论,观点鲜明表述开办眼镜店可行性的看法;

2能倾听和接受别人意见,并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

3能根据讨论结果完成“开办眼镜商店”的调查报告。

1主持会议与会议发言的基本知识;

2会议记录的基本知识;

3撰写调查报告的相关知识。

1.会议讨论拟定调查报告写作大纲交教师修改后实施;

2分工协作完成调查报告的写作。

6份会议记录

6份调查报告

IV.眼镜店营业状况的课堂模拟演练

1.讨论制定课堂演练活动计划;

2准备相关教具,在团队内分角色进行眼镜店经营演练活动;

3本次活动的口头汇报与总结。

1.能根据角色分配完成演练任务;

2.能根据演练情况在班集体内进行口头汇报与总结。

1撰写活动计划的相关知识;

2依据不同角色及时与合作者沟通的方法技巧;

3 口头汇报、总结的相关知识。

1教师检查模拟演练计划并提出意见;

2 依据教师拟定的总结与评价标准对本人及所在团队进行评价。

6份课堂演练活动计划

6份工作总结

三、课程开发与构想

(一)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教师——明确工作任务和预期能力目标,指明训练方法、手段及步骤,并全程指导、协调、观察、记录、考核。

学生——充分发挥其教学主体性,自主交流、组队、分工,制定并实施工作计划。[4]

(二)预期成果:

1 制定“创业初体验——视光技术专业眼镜市场调查及模拟演练”实施方案。

2 建立合作团队,绘制合作团队分工协作构架图。

3 团队合作完成的调查问卷、调查报告、课堂模拟演练计划及工作总结。

(三)考核方式

1.采用过程考核法,综合评价学生完成整个工作任务的质量和表现。

2.将教师考核和学生互评相结合,教师考核和学生互评原则上各占50%。

3.四个子项目均采用百分制,根据子项目考核内容的难度系数,计算相应成绩。

四、结语

我院眼视光专业开设十余年来,业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就业市场。但随着视光专业毕业生的增多,各大医院的需求已成下降趋势,而社会对视光专业人才的总需求量不减,大量眼镜店对视光专业的需求呈增加态势,创业也成了毕业生不错的出路,在校学习期间的创业初体验恰恰是学生踏入职场的预演,为他们将来创业打下基础。这个基于项目驱动的专题项目为高职视光专业学生量身定做,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收效颇好。这种颠覆传统意义的教学法得到了同学们广泛的接受,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传授者和测评者,还是设计者、指导者、协调者、合作者;而学生的角色定位也不再是单纯的学习者和被考核者,还应该是整个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参与者和测评者。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项目进行中教师更像一个总设计师,关注进展情况,观察各个小队成员的情绪变化,随时调整项目步骤与节奏,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足够的认真与热情,对每一次每一个小队交来的成果都要及时、详细地批改,走到各小队中间对取得成绩大力赞扬,提升同学们的合作的信心与创新的勇气,同时指出不足与希望,交由小队修改,有时要反复几次才能达到满意效果。在这个过程里,教师的认真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认真程度,教师的热情鼓励更是整个项目得以顺利完成的精神支柱。可以说,教师才是《与人合作能力训练》课程的灵魂,多能、多专、多思、多做才是新时期高职教育需要的教育者。

[参考文献]

[1]童山东,钟华.《与人交流能力训练手册》[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0-11。

[2]训练项目与活动[EB/OL] http://wwwhxnlcn/。

第6篇

关键词:工作流程;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715 文献标识码:A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职业教育的论述中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从2007年开始,结合广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项目,进行了连续6年基于工作流程的“校企共育”高职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结合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在实施该模式的构建方案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积累的一些经验和启示做一探讨和思考。

1 基于工作流程的“校企共育”高职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

基于工作流程的“校企共育”高职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基于平等自愿,互惠互利条件下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的一种校企合作办学的思想,是战略联盟理念在教育中的实践与应用,是教育一体化的先进理念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校企共育”的条件下,学校与企业一道制定、实施和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一起教学现场实施“教、学、做”一体化,一起制定学习评价体系,从而提升对学生的职业培养质量,达到校企共赢的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为参考,以行业企业中的职业活动领域为学习内容,运用行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培养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式。高职院校在深入实施“校企共育”高技能人才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该模式的实质就是让学生在职业性的教学情景中参与学习、体验学习,最终学会学习, 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基于工作流程的“校企共育”高职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1)从关注局限于传统高职营销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关注基于整个工作流程的“校企共育”高职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从而实现“校企共育”高职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真正的应用普及与提高。

(2)从关注课程整合的个体研究转向关注基于整个工作流程的“校企共育”环境下的高职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研究,使得各学科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再是单独研究个体,而是基于整个工作流程的系统研究,是基于市场调研、商品推销、营销策划、销售管理、终端营

销五大专业技能训练为重心的“五环相扣”的系统研究,使人才的培养阶梯推进,逐步提高,更有针对性的把学生培养成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3)从关注课程整合的形式转向关注策略和方法,使注基于整个工作流程的“校企共育”环境下的高职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整合研究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4)关注典型学校、典型教师的典型做法,产生示范带动效应;关注基于整个工作流程“校企共育”环境下的高职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真正实施和可持续发展。

2 基于工作流程的“校企共育”高职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该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四个主要特征:第一,在组织教学内容上,以行业、企业的职业活动为导向, 以“工作任务”为线索,以“项目”为模块,通过“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行为”的分析,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提炼出相应的课程模块及学习任务。通过完成一个个与工作任务相对应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初步具备解决生产实际任务的职业能力。第二,在教学方法上,通过创造某种特定的“职业环境”或“岗位情境”, 让学生在校企双方的教师所开发、设计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 倡导学生参与教与学、学与做的全过程。教与学、学与做通常围绕行业、企业的某一课题、问题或项目开展教学活动, 重视学习过程的体验。第三,在培养学生能力上,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职业导向型”教学模式以完成一个“项目”作为目标来进行教学,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 会积极地去思考、探索, 每个人的思路、想法不尽相同, 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讨论、交流, 并适当地给以点评, 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 这种形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最后,在考核评价方式上,对接职业考核标准,采用多元主体考核动态评价。为满足职业岗位群对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方式注重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校内与校外评价相结合并充分关注学习态度。考核评价方式以现场“过程考核”为主,突出“工学结合”及“实践成果”,终结性考核为辅;评价内容以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考核”为先,“理论知识考核”为辅;评价标准立足岗位、课证捆绑融合,学习或实习结束后,校、企双方、“教师―学生―基地”组成多元主体进行考核评价,对整个学习或实习过程进行总结和评比。

3 基于工作流程的“校企共育”高职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随着我国世界制造中心的确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而作为中国的高职教育中的运用型学科―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却与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有一定的脱节。比如:教学内容的完全教材化、教学模块顺序与企业工作流程完全脱轨、课堂教学的填鸭式、校外实习的形式化或干脆放羊、学习的考核机制仍然是考核学生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记忆。这种现状无疑影响学生营销职业能力的形成。招聘市场陷入二难境地,企业招不到适合的人才,而学生又面临就业困难,要摆脱这种现状的唯一办法只有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才能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学校与企业二个主体共同制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共同实施教学现场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共同形成学习评价。

我院经济贸易系市场营销专业自2010年被批准为省级示范性专业以来,除了继续打造“三五一”工程,培养“四能四会”营销人才以外,更是以工作流程为导向,与企业紧密合作,做了如下的工作:以工作流程为导向建立了推销实务、市场调查与预测、广告策划与创意、品牌经营学和终端营销共五门工学结合的核心技能课程;增加了方舟市场调查公司、易博士等校外实习基地;投资近100万建立校内营销实训室;派教师下企业锻炼,培养真正的双师素质教师;努力改革课程内容,包括教师以工作流程为导向编写教材,课程内容除了教材以外还有教师在企业工作的实践案例和工作经验形成的课件,以及指定的课外参考书等;在教学计划中加大课堂实践性教学比例;打破原有的毕业实习及论文的要求,强调毕业论文必须是毕业实习岗位的工作总结;加快精品课程的建设等。更重要的是我们有校企共育的基础,我们将企业请进学校,在校园建立邓老凉茶连锁店,学校和企业二个培养主体一起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一起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实施营销所有的课程“教、学、做”一体化,使师生在学院和企业二个主体中实现学习领域和工作领域双向互为转化,从而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

3.1 创新组织管理体系

3.1.1组织管理体系框架

“校企共育”是一种基于董事会领导下的校企合作新模式。以我校与新南方集团合作建立的创业就业实践基地为例,校企共同开发《创业拓展课》,共建实训“基地”,该基地是具有法人地位的独立实体,资产所有权按出资额归校企双方按比例持有。“基地”董事会由校企双方代表组成,在董事会授权下,学生经营团队(每个团队由8-12人组成)通过竞争上岗产生执行总经理及运营总监、财务总监、物流总监、市场总监和行政总监等,每个经营团队以1-5天为周期轮流全面负责基地经营活动,并对经营结果负责。因此,可以说,“基地”的成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完全真实的“实战”平台。实践管理体系框架具体如下图1所示:

3.1.2 双方职责和任务

(1)企业方的职责和任务:企业方负责基地的装修建设以及物品设备的前期投入工作;企业方负责办理基地的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卫生许可等相应证照,并出任法定代表人;资产所有权归甲方所有;企业方拥有基地的经营权和冠名权,并按连锁管理的统一规定进行管理;企业方委派一名创业导师全程跟进学生经营团队的运营,并给予指导和管理;企业方定期派出培训团队或导师,对学生经营团队进行系列的创业理念、创业思维、技能、市场营销、营运、物流、财务、行政、人力资源、团队等各方面经营管理的实战培训和指导,帮助学生经营团队解决实际经营中的问题;企业方有权利和义务组织基地内和校园内,以及校际之间的经营、推广、创业比赛,为学生经营团队提供更多的实战锻炼机会;企业方有义务为在经营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团队和个人颁发由公司或公司与相关部门联合颁发的相关荣誉证书,为学生创造毕业后更容易就业、创业的通行证;企业方今后的招聘中,有责任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聘或直接录用在基地经营实践中表现优异(尤其是获得荣誉证书)的学生;通过公开培训、选拔考试的基础上,按程序和相关规定决定入选学生经营团队的人员及负责人,当某个学生经营团队经营不善时有权利向董事会提出撤换负责人及相关人员之要求;企业方在基地合约期满后,有权利按相关优惠条件优先续约;实践基地经营过程中,在基地运作盈利的情况下,在涉及学校已有其他公司经营产品,尤其是某些专营或限制同类经营产品合同到期的,在同等条件下,甲方及其关联企业有优先谈判、优先进驻权,目的在于扩大基地的经营范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企业方有义务遵守乙方校园有关管理规定,如有违反,按校方相关规定处理。

(2)校方的职责和任务:校方尽可能出具相关证明协助公司办理相关证照;校方有可能的情况下委派一名工作人员,参与基地董事会工作,并出任监事,除担负正常的监督职责外并负责协调公司与学生经营团队之间的关系;校方协助甲方进行每期学生创业实践团队的前期招募工作;校方对参加基地董事会的学生经营团队代表有提名权;有权利在基地盈利的基础上,在扣除经营成本和优先支付给学生经营团队奖金后,根据实际情况,收取一定的管理费,具体数额由董事会讨论决定;有责任和义务为基地的学生经营团队免费提供在培训、经营、竞赛、市场推广过程中所需的帮助,如培训场地、竞赛场地、仓储场地、会议场地、推广场地、市场准入、学校内部沟通等。

3.2 建设专兼结合指导教师队伍

校企共育实体的指导教师队伍,由我校教师和企业的营销人员共同组成,我们会采取有效措施,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专职教师向兼职教师学习工作领域中的岗位职业能力,兼职教师向专职教师学习教学规律,专兼教师持续不断地交流使教师队伍的素质呈螺旋上升的发展,形成了专兼制度的长效机制。

3.3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工作流程为导向、学校和企业成为共同的培养主体。

打破原来校企合作时企业只是被动地接受邀请参与培养人才的状况,教育主体双方按照工作领域的岗位技能工作流程转化为学习领域的教学模块顺序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岗位工作流程中的节点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的标准共同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专兼职教师共同制定在现场实施工作流程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共同制定学习评价标准并一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3.3.1 企业的主观能动性

以前的校企合作的课改是企业被动地接受学校邀请后为了短期利益而参加,而我们的校企共育其教育主体是双方,企业为了长远的人才需要而与我们一起主动地参与课改,教育主体双方按照工作领域的岗位技能工作流程转化为学习领域的教学模块顺序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岗位工作流程中的节点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的标准共同设置教学内容、专兼职教师共同制定工作流程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共同制定学习评价标准并一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3.3.2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以工作流程为导向的课改必然会满足学生对职业能力的需要,加上“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等,所有这一切将会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就能与学生一起共同构建他们的知识与能力结构。

以前的校企合作的课改是企业被动地接受学校邀请后为了短期利益而参加,而我们的校企共育其教育主体是双方,企业为了长远的人才需要而与我们一起主动地参与课改,教育主体双方按照工作领域的岗位技能工作流程转化为学习领域的教学模块顺序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岗位工作流程中的节点(即分项职业能力)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的标准共同设置教学内容、专兼职教师共同制定工作流程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共同制定学习评价标准并一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以工作流程为导向的课改必然会满足学生对职业能力的需要,加上“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等,所有这一切将会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就能与学生一起共同构建他们的知识与能力结构。

4 基于工作流程的“校企共育”高职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绩效

成果推广及受益面:

市场营销示范性专业通过建设,特别是建立基于工作流程的“校企共育”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了,更切合企业的需要,完善了我们的内涵建设,对外会产生积极的品牌效应。这一切将会给学院其他专业、广东省及全国兄弟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形成楷模作用,同时会吸引中小企业积极参与。从而满足珠江三角洲乃至全国对市场营销高技能人才的需要,所以应用前景广阔并可以实现以下三个效应。

(1)提升效应。在校企共育的条件下,与企业共同依据工作流程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共同在教学现场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共同制定学习评价体系,从而提升对学生的职业培养质量。

(2)促进效应。为了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我们势必会完善各种机制包括:营销专业与行业企业信息互动机制、工学结合机制、“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职业技能鉴定的协同机制、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结合机制、与行业企业合作的课程开发机制、实训教材开发机制、教学做融合机制、教育资源整合机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机制、双师教师培养机制及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等。

(3)是带动效应。我们将总结出基于工作流程的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和制度,会给其他学院营销专业形成楷模作用,带动其他学院营销专业办出特色,提高水平,使基于工作流程的“校企共育”高职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让广东省的高职营销专业步入良性的发展循环。

综上所述,我们一旦对基于工作流程的“校企共育”的高职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对全国的示范作用不言而喻。 学院着眼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努力创新办学体制,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学结合的顶岗实习为手段”的基本理念,积极探索互惠双赢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通过连续5年进行职业导向的“工学结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采取“学工交替”、 “订单式”、“推荐式”、“代培式”等多种形式,进一步促进毕业生就业,取得了毕业生就业率在100%、签约率100%,专业对口率85%以上,企业对学生的满意率在95%以上的较好效果,甚至出现2008级旅游管理专业13名学生在大二时就与浙江省首家五星级饭店宁波南苑饭店签订了协议,成为“南苑管理班”的学员,毕业后直接在南苑饭店就业的好现象。在实践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管理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取得了新突破,内涵建设取得了新进展,探索出了一条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行之有效的专业建设之路。

5 实施基于工作流程的“校企共育”高职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在借鉴董事会领导下的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产业优势和学校的区位优势,积极拓展校企共育的新领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

5.1 具体建设思路

(1)依托通过校企深度融合,企业全程参与,搭建校企共育平台;创新基于工作流程的“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由校企双方根据合作协议在企业内按行业建设若干子基地,如中医药营销实践基地、房地产营销实践基地、酒店服务业实践基地等。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将基地逐步建成“新南方中医药营销班”、“新南方房地产营销班”、“新南方酒店服务业班”等订单班,实行人才的定向培养。

(2)由参与共建的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组织实施人才的培养过程,共同评价人才的培养质量。

(3)由我院市场营销专任教师和合作企业方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组成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加强校企双方指导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5.2具体实施内容

(1)进一步完善“以岗位核心技能为导向,校企双主体育人”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广东新南方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完善我院市场营销以五大专业技能为重心、三个方向细分培养的“岗位核心技能导向,校企双主体育人”人才培养模式。锻炼学生在团队管理、市场营销、门店运营、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实践技能,特别是强化其在市场调研、商品推销、营销策划、销售管理、终端营销五大专业技能。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

(3)与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设计与改革,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实施方法:

依托与广东新南方集团有限公司的深度合作。采用调查分析法,深入企业,获得第一手资料,在课题组校企双方共同努力下完成工作流程及工作流程中的节点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的标准的界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共同制定实施教学现场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共同形成学习评价标准。

6 基于工作流程的“校企共育”高职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与创新之思考

校企共育的实体由校企双方主要领导担任负责人。企业和学院一样成为教育主体,以人才培养为目标,打破原来校企合作时企业只是被动地接受邀请参与培养人才的状况,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教育主体双方按照工作领域的岗位技能工作流程转化为学习领域的教学模块顺序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根据岗位工作流程中的节点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的标准共同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专兼职教师共同制定在现场实施工作流程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共同制定学习评价标准并一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具体说来,可以通过我院与广东新南方集团有限公司的深度合作为切入口,目前双方正在实施的“邓老凉茶工贸店”已经由校企双方主要领导担任负责人。企业和学院一样成为教育主体,为了与学生一起共同构建他们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由企业经理人和校内专任教师组成课程建设团队,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 专兼教师一起根据工作流程中的节点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的标准, 针对实训内容的特点和目标, 编写具有岗位针对性、实用性且合乎高职学生认知结构的实训教材、指导书,形成创业拓展课,它与其他课程一样,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教学内容、考核方案等教学文件完备。

我们将工作领域的工作流程中的节点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的标准转化为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并形成创业拓展课。课程教学及考核过程与经营及考核过程高度一致,按进程分为上岗前培训及考核,试经营阶段培训、经营及考核,熟练经营阶段培训、经营及考核,提高门店营业额方案策划及考核和提高门店利润方案策划及考核等五个阶段。

专兼职教师共同在现场实施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与学生一起共同构建他们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并依据共同制定的学习评价标准进行学习评价。

以工作流程为导向,以创业拓展课为样板,改革原来的课程体系。

特色:

(1)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将理论教学穿插于工作过程中,通过真实工作任务加深对基本理论、原理的理解。

(2)课程设计与工作过程一体化。与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3)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一体化。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

(4)教室与工作实践岗位一体化。相关教学活动在工作实践岗位中完成。

(5)课程考核与实践绩效考核一体化。课程考核与实践业绩考核高度一致。以《创业拓展课》为例,按进程分为上岗前培训及考核,试经营阶段培训、经营及考核,熟练经营阶段培训、经营及考核,提高门店营业额方案策划及考核和提高门店利润方案策划及考核等五个阶段。

综上所述,我们一旦对基于工作流程的“校企共育”的高职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对全国的示范作用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 姬海莲,郑磊.培养与企业零距离无缝对接口腔医学技术应用型人才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8)

第7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 会计专业 教学改革

在众多培养人才的模式中,工学结合模式占据重要地位。工学结合也叫工学交替,是一种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能够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技能,培养学生职场竞争力和就业信心。会计专业看重实践,对专业知识在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效果要求更高,同时,企业财务工作往往涉及保密性,这些特点都决定了会计专业教学实施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困难性。因此,如何做好教学设计和改革,制定出合理可行的教学模式,关系到学生在校期间能否充分掌握知识,做好工作岗位实践。

一、会计专业工学结合存在的问题

会计专业工学结合一般存在以下三个问题。首先是教学观念问题。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秉持传统观念,认为课堂教育,知识讲授才是最正统的教学方法。这种观念下,教育过程往往只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略了学生才是被教育的主体。其次是教材建设问题。当前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所使用的教材还都是以往的教材,无法满足实训要求。实训教材匮乏已经严重阻碍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发展,成为急需解决的瓶颈问题。第三是实训基地的建设问题和管理问题。在组成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诸多因素中,校外实训基地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而很多学校的实训基地都存在过分追求利益,无法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规模小,无法提供与学生专业对口的实训岗位,无法保证接受能力等问题。

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会计专业培养方案的设定

(一)目标设定

目标设定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目标设定首先要明确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也就是将学生培养至何种规格。了解工学结合模式的要求以及社会企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设定目标前,要开展具体的市场调查工作。

(二)课程设定

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工学结合全新教学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及所包含的内容必须突出职业具体要求和岗位职责特色,确立职业岗位课程的核心地位。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程都将围绕职业岗位课程开展,保障实训课程的安排具备科学性。此外,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增强学生具备的综合职业素质和专业素养。

(三)课程体系设定

学校每学期安排的课程体系,都要经过前期设定工作。工学结合模式下,往往采用“411”模式作为课程设置标准。该模式将学生在学学习阶段进行有序规划,前四个学期以专业知识讲授,公共课程为重点,保证学生能够掌握理论知识,同时结合相应的单元技能训练,学校实训室的模拟实训。第五学期开始后,学校与企业结合,根据其需求,遵照岗位职能要求和专业要求,以之前学习的理论课程为基础,开展综合训练,培养职业能力和素养。第六学期则将学生就业置于首位,并以之为目标开展校外学习,培养学生核心技能。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方法改革

工学结合模式下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时候,学校可与财务公司联合办学,在校内成立企业分支,利用企业真实案例,采用情景化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情景化教学更能满足工学模式教育模式需求,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探究能力,为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供平台。情景化教学模式下,选择教学内容更突出其真实性和实用性,教师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讲授,而是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传递给学生。情景化教学往往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开展,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解决真实问题,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所学知识。情景化教学模式下,教师首先引领学生进入问题,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工具,然后为学生确立目标,让学生独立进行解决问题的尝试和探索。这种教学模式相较传统模式更容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伴随着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由此可见,教学与真实情境相结合,能够满足工学结合模式需求,更好的培养人才。教师开展情景化教学前,首先要深入企业进行调研,通过对企业需求,企业资料,会计信息等数据的手机整理,为学生营造更加真实的企业会计工作环境。更有序的规划学生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

情景化教学的实施需要满足几个条件。首先,采用情景化教学模式的教师应当具备相应的素质,不但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还拥有合格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教师和会计师双资格。其次,学校应当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景化教学平台。教室的设计应当真实还原会计工作环境。第三,保证顶岗实习工作切实开展。受限于真实条件,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会计专业教学不可能完全放置在企业中完成,因此顶岗实习工作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最后,还要注意对教学评价标准进行改革。魍车慕逃方式,教育环境,教学方法评价标准并不适用于课堂情景化教学。对新兴教学方式的评价,更要突出教师设计能力和工作能力以及组织课堂和对学生的驾驭能力。只有与情景化教学模式相契合的评价标准,才能够对教学效果做出最准确的总结。

四、结束语

总之,作为教学改革的前提,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教学改革应当充分挖掘教师的潜力,调动其创新改革精神,改变和完善传统教学评价方法中的不足。通过学校,企业,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探索出更为科学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贺海毅.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5,(3):131-132.

第8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 考评体系 课业考核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测量和监控教学活动效果的工具,考试的方式、内容及评价标准将引导着学生学习方式,最终影响着培养人才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本文通过对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的深入研究与剖析,力求探索出与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考试方法,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我院现行考试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1.考试目的与培养目标偏离

在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对培养目标的理解不深刻,没有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没有真正构建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考试模式。过分夸大分数的价值,强调分数的能级表现,关注考试的结果即分数的差异。把学生考试的分数与评优评先、奖学金、特困金、就业推荐甚至入党等学生关注的因素联系得过于紧密,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考试特别是分数的高低产生了功利化倾向,违背了高等教育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目标。

2.考试内容与职业需要脱节

在市场营销专业考试内容的选择上,仍局限于教材和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就业岗位不相吻合。技能和能力考试标准不明确且成绩所占比重过小,实践教学考试仍处于探索阶段。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指标体系、评价方式及组织体系不完善。

3.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脱节

考试过分偏重于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忽略了学生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考试课程,大多采用闭卷考试,卷面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80%;平时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20%。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考查课或选修课,考核形式和成绩判断的随意性大。实习实训、实践环节的考核基本上是100%通过。这种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技能,重记忆轻分析的考试方法,必然导致学生不注重知识的迁移和综合应用,“考前背笔记,考后多忘记”,学生毕业后眼高手低,不能及时适应工作岗位需要。

二、市场营销专业考试改革的两个理念转变

1.由专业能力考核向综合职业素质考核转变

教育首先应该培养的是“社会人”,是能够融入社会,与社会环境相和谐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基于高等教育培养“社会人”与“职业人”双重职能的统一,需要转变考试观念,把专业考核与综合素质考核融为一体。专业考试成绩仅仅是学生学业考核的一部分,学生在各项活动中表现出的综合能力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能力评价应由专业能力考核向综合职业素质考核转变,实现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智商”与“情商”双轨考试的模式,培养全面发展的劳动者。

2.由理论考核向“理论――实践――能力”一体化考核转变

作为学生学习指挥棒的“考试”,必须针对营销毕业生的职业岗位群,突出技能和实用的特点,发挥考试在实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功能。因此,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建立与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营销师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的校内考试体系,使学生掌握标准中要求的“应知、应会”内容。为进一步开拓学生视野,还设立营销实战考核项目,如要求学生参与市场调查、营销方案策划、商品推销等实战项目,以实战业绩作为评价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标准。实现“理论―实践―能力”一体化综合化考核,收效显著。

三、市场营销专业考试改革实践

1.建立考试大纲,统一考核标准

我院市场营销专业根据培养目标,结合包括行业专家在内的专业委员会专家的建议制定了各门课程考试大纲。建立考试大纲的主要目的在于任课教师可以按照统一的考试大纲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核心作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考试大纲中明确考试涉及的范围,即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等多维度实现教学目标的标准;注重技能、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考试要求从识记领会及应用、操作技能与能力和毅力、情商与素质三方面系统地进行。教师按“课程考核纲要”组织平时考核,并向学生公布、分析每次考核情况,以便引导学生明确课程重点内容,增加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按“课程考核纲要”组织期末考试。采取教考分离,集体流水线阅卷。

2.明确岗位要求,多种考法并用

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就业的岗位群主要是:推销员、销售主管、营销传播与策划员、销售内勤及客户服务和部门经理等。因此,必须根据就业岗位对本专业学生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需求,根据课程的特点,科学地、合理地分类组合考试内容,确定考试方法和考试类型。如在考试中我们采用:试卷加操作的考试方法,过程加结果的考试方法,设计作品加答辩的考试方法等。

3.创建课业考核,加大技能比重

市场营销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并且该专业与行业企业、社会联系紧密。在考核中我们较多地采用了成果试的考核方法,即以课业考核方式,以学生参入实际工作为背景选择课业问题。一般以个人或小组完成的方式,根据个人成果或个人在小组中的表现、付出进行评价。在课业考核中,一方面,学生可运用和发挥自己的心智与创新能力,完成课业并取得学习成果;另一方面,可以考查学生自我管理、沟通合作、分析解决问题、创新手段、运用现代技术等方面的能力。课业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并在专业技能方面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吴世芬.学生成绩考评改革的探讨[J].大理师专学报,1996,(2).

第9篇

关键词 教・赛・训 商务英语人才 一体化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7.018

跨境电子商务异军突起,已成为驱动我国外贸发展的新增长点,然而日益增长的电子商务需求和人才缺乏之间的矛盾,已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跨境电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无论是基础实操人才还是经理人才,都有很大的缺口,并已经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迫切需要革新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创建“教・赛・训”商务英语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引进新型教学资源、搭设形式多样的比赛平台、创造实操实训机会,培养出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人才。

1“教・赛・训”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1.1内涵

“教・赛・训”商务英语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是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它首先着力推行外语环境教学,提高学生的外语使用频率,使语言环境与商务环境实现“零距离”对接;适时改革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贴近;学生在语言实验室、商务实训室等多媒体或模拟仿真的教学环境中,对商务语言、商务技能、以及外贸、金融、法律等实务流程进行实际操练。其次对教学目标、实践能力、技能展示等进行革新,让学生多参与各类实践大赛以推进教学改革,推进“教学改革促人才发展”的良好局面。最后引进新型教学资源,如仿真实训教学,使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进行深度校企合作,建立“跨境电子商务离岸实操平台”,推进校企合作、产学融合,培养商务英语一体化人才。

1.2特点

1.2.1导向准确

“教・赛・训”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符合国家教育部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每项赛事都是本着产教融合的宗旨,再进行全面的调研,使比赛内容和评判机制等方面得到不断改进,将产业的专业要求和前景发展融入竞赛体系,从而促进教育总体水平的提高。0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培养成集外语水平、专业修养、职业技能、创业素质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使学生在人才市场抢占语言优势;形成以就业为导向,面向行业、企业需求,强化校企合作、产学融合,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教・赛・训”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

1.2.2模式新颖

“教・赛・训”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需对教材编写、教学设计、教学仪器设备的运用、教学形式的组织、教学方法以及实践性教学安排等教学要素进行重构。在教学中加入商务英语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的资源,并利用各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语言教学和商务专业知识教学有其固有的规律,但是它们既交叉又融合,既互斥又互倚,二者都必须兼顾,又应主次分明。如在商务英语视听说课程中采用任务型教学法,教师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参与、交流、互动、合作等方式,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语言。然后学生围绕所学内容进行商务英语语言技能比赛,并组队参加学校、华中区及全国商务英语实践大赛。对于外贸函电、国际商务制单等商务类技能课程,则利用实训室的实训系统,结合国际贸易实操业务的知识点,设计了大量贸易实务于关卡中,3D虚拟仿真各种外贸商务情境,为学生提供实用性、即时性、交互性、共享性、创新型开放式的实践平台。之后学生还可以在商务离岸产业园进行实操,或前往合作企业开展实习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为走入社会打下基础。

1.2.3评价多元

在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对学生评价标准学术化的现象。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也是以应试为主,其考试内容仍然是考核书面知识内容的测试,因此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商务英语应用能力。

“教・赛・训”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教学评价方法是多元化的,即评价方法、主体和标准的多元化: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并将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对知识模块的掌握度和转化度;在比赛和实训实操中的完成情况等;能力测评模块还可满足校内外各种连锁实训竞赛需求。建议一些课程如:市场营销学,商务谈判,管理学等课程可以由任课老师设计灵活的、合理的,可行的,能考查出学生实际水平的考核方式。例如: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组,采用现场陈述、现场答问和上交纸质版的商品创意设计计划书,营销策划书和市场调查报告一类的方式。另外,毕业论文也可以进行改革,启用双方案,可以是传统的毕业论文,也可以是以实践作业代替论文:实践作业包含项目报告(如:商业计划、营销方案、案例分析、翻译及评述等)和调研报告(如:企业、行业、市场调研分析等),这样将更好地检验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教・赛・训”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构建

“教・赛・训”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要结合专业、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展各项比赛以更好地促进教学的改进,联合校内实训模拟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制定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

2.1以赛促教

在“教・赛・训”商务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理念的指导下,依靠专业技能比赛促进教学改革进程,从而将比赛和课程及专业建设相结合。老师指导并带领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专业比赛,获知比赛内容和评价标准,从而针对性地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和实训实操项目,使教师所教和学生所学与社会需求步调一致,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型人才。为了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并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和主题举行商务英语语言技能比赛,要求每个班级自行组队全员参加初赛,每班指定2位指导老师,由3位专业或行业教师担当评委;每班获得前3名的队伍进入决赛,指导老师再继续集中指导1个月。决赛中取得名次的队伍再结合商务管理、营销、运营、会计等相关专业知识,围绕既定的主题挑选一家或几家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企业经营发展的资料、图片、数据和样本等,进一步探析研究企业开拓创新的实践历程和发展前景,并提出解决方案或见解。比赛让学生长了知识,锻炼了实践能力,培养了团队精神,也获得了荣誉。同时为参加全国商务实践大赛做好前期准备,大赛的举行为后续一系列实践活动与比赛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也激发了更多同学与指导老师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

2.2以训优教

为了让学生在校内就了解商务流程,实训室引入实训系统,如3D仿真商务英语函电实训系统、3D仿真商务英语单证实训系统和3D虚拟仿真国际商务谈判实训系统。系统以剑桥商务英语教材内容为依托,以听、说、读、写、译为实训模式。运用成熟的3D技术,界面设计新颖、辅以游戏互动、案例操作丰富、操作过程简单、实训功能齐全,结合国际贸易实操业务为知识点,设计了大量贸易实务于关卡中,如外贸业务中的函电撰写、单证缮制、3D虚拟仿真展会等各种外贸商务情境,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横向和丰富教学内涵的纵向出发深入挖掘了商务英语的要点,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综合技能实训平台。之后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通过与各类型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同发展一体化商务人才培养的战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

2.3以训助长

“教・赛・训”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通过设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加强校企间的交流与合作。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亲历公司或企业的生产、运营、服务和管理,学生对工作要求和技能有更深入和详细的了解,从而熟悉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适应社会和市场环境。每学期选派学生前往企事业单位实习,通过校企合作,切实实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聘请兄弟院校专业老师、企业和行业领导和专家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举办讲座和座谈,听取专家的意见,让专家们对专业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审定,共同探讨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协助管理学生的实训,并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3“教・赛・训”商务英语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成效

3.1集多种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方法

“教・赛・训”商务英语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为“语言交际能力+商务管理与操作能力+行业知识技能”,课程教学重点突出“夯实基础、突出应用、强化商务操作技能”的教学理念,突出商务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为实现复合型兼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可靠保障。

我国大部分高校商务英语专业“重语言、轻能力、重商务、轻文化、重引入、轻实践”,毕业生职业岗位能力普遍较低。因此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必须先认知学生现有的语言能力、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社会需求和个人预期目标。日趋明朗的商务英语学科属性认定英语语言学是其内核,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商务知识是其衍生,属矛盾次要方面,教学应更多注重商务英语的词汇、句法结构、篇章构建以及翻译,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手段多维度传授专业知识。其次开设专业实训课程,培养学生商务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利用实训软件,提供实训实操的机会。学生通过实操练习,巩固了所学的专业知识,并能熟练运用。最后要以校企合作为契机,以涉外商务活动为教学内容,实现理论、技能及实践教学相融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从而摆脱英语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脱节,学无以致用的尴尬局面。

3.2借比赛之契机,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在当今“互联网+大外贸”的环境下,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须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和商务实践能力。“教・赛・训”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应突出为“厚基础、宽专业、活岗位”,通过商务英语语言技能比赛,夯实学生在商务活动中进行交流与交际的语言技能;参加商务实践大赛,初步掌握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法学等知识,熟悉国际通行规则和惯例,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商务实践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

3.3搭实习实训平台,促“双师型”教师建设

教师是否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关系到能否全面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否能顺利达成。为了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建设一支结构合理、质素优良、高效精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迫在眉睫。因此可选派教师前往国外进修商科、国内高校访学进修,或参加各种培训班,如跨境电商培训班和高校法律英语教师培训班等。其次是在校内外建立教师技能合作培训单位,定期选派优秀的教师在校内外合作单位学习锻炼,全程参与相关专业课程有关的业务流程,鼓励他们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然后“立足培养、积极引进”的方针,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挖掘潜力,采取“外聘内训”等多种措施,开拓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最后成立专业评估小组,商讨确定双师型教师的评定体系和评价标准,建设校内外师资队伍培训中心,加速国内外访学步伐,自主培养和引进人才并行,借助校企合作、学研结合,协力培养“双师型”教师梯队,为构建“双师型”人才库提供能量加油包。

3.4携双管齐下,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第10篇

【关键词】金融 应用型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1-0025-03

【Abstract】Practice teaching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finance professional training, but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have the problem of no matching guidance materials、weak teaching facilities and imperfect evaluation system, which restrict the practice teaching effe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the specialty of school finance in our college finance professional training.

【Key words】Finance Application type Practice teaching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普通本科院校金融专业如何应对金融行业日趋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冲击,满足经济发达地区金融行业快速发展对金融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成为当前金融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而实践教学体系对于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改善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提高金融人才的竞争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改革传统的金融实践教学,构建与金融应用型人才定位相匹配系统的、科学的金融实践教学新体系就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我校金融专业综合改造过程中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实践,就金融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路与具体做法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当前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早在20世纪50年代,金融理论从宏观的抽象理论描述转向了对微观资本市场运作为核心的研究。与宏观金融相比较,微观金融课程本身具有应用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例如以公司财务、公司融资、公司治理为核心内容的公司金融,以资产定价为核心内容的投资学等学科,都具体反映了证券市场交易的各类主体交易行为以及交易的过程,涉及企业、投资银行、投资基金、个人投资者等多方面。基于金融学课程微观化趋势要求,各高校开始加强实践教学。但长期以来,传统的实践教学存在着实践项目过于简单、项目相互孤立、缺乏系统性以及管理不规范等诸多缺陷,致使实践教学难以达到本应实现的教学目标及效果。

1.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

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包括实验、实训和实习,一类是为了巩固理论知识而进行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活动,如实验;另一类是具体运用专业知识、技能于实践,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专业知识,使职业技能熟练化,如实训与实习。而目前各高校金融专业一般都开设多为课程实验和校外实习,缺乏实训课程。就实验课程来讲主要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并且各门实验课程之间关联度较差;每门课程的各实验内容也相对分散、孤立。而现有的校外实多又是学生直接进入社会,使学生在金融机构的实践过程中无法找到与校内学习知识点的对接,同时也给金融机构形成一定的培训压力。造成这种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中缺乏了非常重要的连接实验和实习的纽带实训体系,具体来讲就是在课程验证实验的基础之上所开发的一些综合性、设计性的综合实训,而这种实训主要依托校内的资源整合达到的,是区别于社会实习的。通过实训项目的锻炼能大大提高学生金融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及根据个人兴趣所长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构建系统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加强实训环节的建设,同时注意实训环节与实验和实习的衔接。

2.实践教学缺乏配套的教材及指导材料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当前各高校所开展的实验课程所用指导材料大多是根据实验软件所配套的软件使用说明修改编写的,基本就是对实验步骤的说明,缺乏金融理论在实验中应用。而学生的校外实习所使用的指导材料主要是以金融机构业务操作流程及规范等内容为主,完全与金融理论相脱节。在这种环节下,实验课程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既定内容完成实验,学生被动学习;实习活动则是学生根据实习单位的业务性质,按部就班的完成业务操作,长期以往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的差异性不能体现,学生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兴趣自我发展,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实现更是南辕北辙。

3.实践教学设施及基地不健全

教学实践的开展必须要有一定的环境和基础。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校内来讲,一方面是实验室建设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是专业实训室严重空白。实验、实训室的建立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然而,国内高校单独建立金融市场实训室也是近两年才起步,许多高校在这一块还是空白,这使该专业的多数毕业生在毕业时也没有模拟环境体验“融资”、“公司上市”、“保险”及“证券交易”等金融活动,到实际工作中一筹莫展。另外,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往往出现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实践环节的课程,由于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和保证而搁浅。或者是象征性的投入一点,根本满足不了实践教学的需要,也无法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校外实习活动中的最大问题是难以建立起与金融机构合作的长期稳定机制。由于金融机构的工作任务较繁重,适合专业实习要求的机构担心接受学生实习会影响他们自身的工作。愿意接受学生实习的机构,又缺乏学校实习督导老师和机构督导老师,实习的机构不能完全了解学生实习的目的、要求和任务。

4.缺乏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

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能使实践教学在有效的管理下达到更好的实施效果。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应当围绕实践目标设置,重点关注学生在实践中的动手能力、分析和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目前的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仍很大程度上沿用理论教学的方法,对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流于形式化。特别是对于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由于学生分布相对分散等问题,管理难度很大,造成相关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缺失。

二、以应用型为导向的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实践教学目标是:通过系统的实践教学训练,培养学生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紧密衔接、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互促进、能力培养和素质铸造“三位一体”的金融专业教学理念,我校金融学专业提出了“专业认知――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实战训练”四个渐进式层次设置的实践教学路径,搭建了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经过了5年的建设与努力,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业务模拟实验和综合实战训练为核心的多层次体系。

1.基本认知实践

该层次主要面向入校不久的本专业学生(大一及大二的学生),通过与校外金融机构合作建立的实习基地、学生专业社团和制度化系列化的行业专家专题讲座,以增加学生对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活动的初步了解,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为今后专业学习打下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

2.基础理论实验

本层次则是依托商务基础实验室等公共实验室为平台的基础实验课程,如统计分析、市场调查、计量经济学和会计等实验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金融学专业所需的一些基础、工具类知识理论,为更好进入金融学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参与意识。通过学生反复的操作训练,掌握职业基础技能。

3.以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业务模拟实验为主的综合实践教学

该层次主要是针对已有一定金融学专业知识基础的中高年级学生,以金融实验室为实施平台,按照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专业方向的培养要求,构建以模拟仿真为特点的现代商业银行业务、证券期货及外汇业务和保险业务三大类综合实验。通过这一环节培养的学习锻炼,使学生具备在不同金融行业工作的必备工作技能。比如,教师给学生提供进行深入研究和具有创新意义的实践项目。要求学生作出金融产品投资组合的方案。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研讨小组,各小组成员对课题先进行自主分析,再进行共同探讨、碰撞思想,小组长在充分集中各小组成员的意见并确认可行性后,形成最终的组合方案。最后按照方案要求在仿真模拟交易系统里进行具体实施。

4.实战性、多层次的综合创新实战训练教学项目

这类项目是以金融市场综合实验室为基本平台,主要是以仿真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上市公司为平台设计的微缩金融市场活动训练项目,包括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金融证券交易、公司上市与运营等训练项目。通过多专业协作、资源共享、真实有效的校园微型社会经济环境,使学生获得与真实社会经济活动相近的实战效果,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在“干中学”,努力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对学生理论及实践能力的提升环节。例如,公司上市与运营是通过模拟公司上市及上市后的运营,在运营期间先后有几百位学生担任职务,并把根据自己所学理论确定企业战略规划、指导市场、形成投融资方案,最终以每股累计收益来衡量公司运营的效果,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与应用实践能力,见表2。

5.校外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综合性实践

校外实习的特殊性在于学生能够进入实际工作,学生在实践经验丰富的师傅的带领下,学习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思考分析问题,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这是对专业知识学习的一次拓展与拔高,也是对专业教学水平、教学手段与教学效果的一次验证。我院金融专业近年来,通过校企联合方式,与宁波市保险业协会、建设银行和期货业协会先后合作开办了“保险班”、“建行班”及“期货班”。这些金融特色班的学生能够在完成校内教学学习后,经过合作单位的岗前培训在第8学期直接由金融机构安排对应岗位进行专业实习。通过这种金融机构岗位的实战锻炼,使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质全面提升,实习期间综合表现优秀的学生,实习单位将直接录用。

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专业素质与能力水平的综合检验。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定位,毕业实习的方向要求从应用方面进行探索与设计。我院金融在毕业实习中要求学生结合当前金融机构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设计毕业论文选题,然后由学校及联合培养的合作单位共同进行选题和开题论证。这样可以使毕业论文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去分析和解决金融领域内某一基本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建立科学、全面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内容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内容以及评价标准4个方面。从评价的客观性和管理角度出发,评价主体一般由教务处和实践教学管理部门承担,而评价对象是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分院(系)的管理工作。对于评价内容,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应对相对独立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如实训、实习、毕业设计等进行,对于它们也应分别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下面结合我院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实践谈谈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1.实验类课程教学评价

这里所指的实验教学是指附属在理论教学中或短学期的实验课程教学。对于这些课程的教学评价,力求做到区分理论教学,形成自己的相对独立的评价体系。实验教学效果评价应以整个实验过程为基础,强调对实验全过程的整体、动态评价,而不是仅以实验结果为目标的单一、静态评价,这样可以让学生解脱标准实验结果的束缚,给学生更多的自,让学生放开思维,大胆探索,因此整个评价体系重点应放在内容、方法和效果上。如在教学内容的评价方面,其评价内容上强调实验内容的设计是否合理,目的是否明确具体,是否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2.实训类课程评价

实训类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应用型”素质为目标,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实施原则下确定的系列训练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学术修养和科研兴趣,提高学生的自我组织能力,评价体系也围绕此目标进行设置。因此,综合训练项目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够顺利实现,对其进行合理的评估非常重要,评估体系的主要组成如下:①训练项目设计方案评价。其中包括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先进性、科学性、可靠性、综合性、可行性及方案实施过程的难易程度,综合性指标系数的高低等。②训练项目实施过程评价。这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团队协作和吃苦耐劳精神。③训练项目实施结果评价。项目结果分析应具有科学性、正确性,对科学研究的价值及对生产过程的实际有指导意义。

3.实习设计类课程评价

校外实践活动主要以增强学生对金融机构业务经营管理及大型企业投融资活动的感性认识为目的。因此,对这部分的评价体系应以激励学生参与性、创新性为原则。对于这部分实习的评价应包括校内老师和实习单位两方面。校内部分主要有指导老师负责对学生实习是否符合要求等方面进行评价,实习单位则对学生实习期间表现等进行评价。毕业论文(设计)评价主要针对学生选题、设计能力和作品质量进行评价,如选题质量方面的评价包括是否符合综合训练要求、选题的难易程度、选题与实际结合程度来考核。

参考文献

1 王玲.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江南论坛,2011(8):56~57

2 王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的金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J].经济视角,2011(5):67~68

3 吕颖毅.论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中的课堂教学改革[J].市场论坛,2011(1):93~94

第11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截止2010年,全国开设市场营销本科专业的院校达到680所,每年毕业的学生达万人。营销人才一直是引领人才市场需求的主力军,需求持续名列第一。然而很多企业不愿意招收市场营销专业应届毕业生,偏向招收有工作经验的从业人员,这与应届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较弱有关。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曾对大学生的就业力做过调查,雇主最重视面试者什么?调查表明,大学毕业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等最受企业的重视。

市场营销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该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被看重。我校有相关企业实习、实践证明文件或各类比赛获奖证书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应聘时会受到企业青睐。高校要从企业要求的实际出发,设计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具体要求

教育部对市场营销专业的业务培养要求是: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市场营销及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营销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营销问题的基本能力。列出的对该专业毕业生的具体能力要求是: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分析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谢忠秋、丁兴烁认为,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职业技能培养目标分两类。第一类为初级目标,即培养企业所需的市场营销方面的实用型人才,培养内容包括专业基础技能和专业技能;第二类为高级目标,即培养企业所需的市场营销方面的发展型人才,该类人才的培养是要实现企业如何管理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一种市场营销管理能力。[1]梁文玲、高红静认为基层营销人员能力体系包括基础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营销管理人员能力体系包括基础管理能力、通用管理能力和专业管理能力。[2]具体到市场营销本科专业的培养要求,主要是为职业生涯做准备,因此培养重点在于基层营销人员的能力体系,即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者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需要拥有的实践能力体系的界定没有统一的定论,我们可以从大学生市场营销类比赛的视角来分析该专业的实践能力具体需求。目前全国类得比赛有中国市场学会等单位主办的“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全国商业联合会等单位主办的“全国商科院校市场调研技能大赛”等各类比赛。我校老师带领学生参加了这类大赛,这些比赛赛程、赛事大体相同:经过初赛、决赛,测试学生的市场营销知识,考核学生的市场调研、分析能力、团队合作、沟通演讲等相关实践能力。

我们根据比赛要求设计了市场营销实践能力体系(见下表),对本校市场营销专业(包括三本)大三、大四100名学生进行了调研,调查他们的市场营销实践技能现状和需求。

二、目前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体系设置弱化实践能力培养环节。调查表明,有40.0%的学生对自己需要拥有的专业技能类型不了解。说明专业培养忽视了实践模块,或者没有实践能力的评价体系来培养、考核学生。包括我校在内的大部分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都是根据模块设计,包括:通识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课程设置与其它管理类专业没有显著差异:如课程名称、课程内容甚至任课老师都一致,造成了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都很模糊,就业应聘没有明显优势。甚至因为缺乏技术背景,应聘一些企业的市场营销相关岗位还有相对劣势。

(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认为自己欠缺的最多的是专业实践技能,占总人数52.5%。很多学校和任课老师都忽视实践教学。一方面是由于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任课老师大都是“门到门”,从学校毕业就任教,没有市场营销实践经验,因此教学也只能囿于理论。另一方面是评价体系导向的问题。现有的对高校教师的评价体系以职称为主,评价标准的基准是论文和课题,因而高校教师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此,而对学生能力培养、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不太关注。

(三)对于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性。有43.8%的学生认为自身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达不到企业标准。学校设计的实践教学方案大体从教学出发,而没有充分考虑或了解市场营销从业人员的能力需求,缺乏规划。本科四年是学生学习的黄金时间,学生的心智基本成熟、吸收知识很快、接受能力也较高,而很多学校对学生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递进性、系统性;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没有连贯和协调。

三、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改进措施

(一)学校要有实践教学模式的整体思路。要从企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出发,以提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为指导原则,确立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培养方法和培养方式等环节保障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市场营销教学团队的建设。(1)教学团队人员背景可以多样性,除了专职教师外,可以适当聘请市场营销从业人员做兼职教师。形成市场营销教学的“双师”结构。(2)提高专职教师的市场营销实践能力。学校要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利用各种机会诸如“校企合作”等平台,输送一线教师参与校企合作项目,体验市场营销实际工作,增加对企业具体运营细节的了解。(3)制定整体的、系统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培养方案,根据专业能力需求,设置教学模块。本专业课程任课老师要协调教学内容,规划各门课侧重点、实践能力培养的操作形式,如商务谈判课程侧重沟通能力、市场营销调研课程侧重调研能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综合培养学生。

(三)要组织、鼓励学生多参加各项校内外竞赛。学校要举办院级、校级的创业大赛、企划比赛;也可联合企业组织各类与市场营销关联的比赛;市场营销类的全国高校大赛也很多,如市场营销策划大赛、市场调研大赛等等。学生参加这类比赛,一是锻炼了自己。参加这类比赛需要管理类、市场营销等学科的相关知识,还考察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演讲等能力;二是扩宽了眼界。这类比赛汇集了各专业、各学校的学生,大家通过参赛,互相学习、增进了解、促进发展。三是有利于就业。招聘单位也比较关注学生的这些课内外实践活动,我校就业调研说明,有比赛获奖证书的同学在应聘时获得用人单位青睐。学校要在资金上、组织上扶持这些实践性的比赛,同时可以将参赛成绩计入学分。

(四)加强校企联合,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从目前自身缺乏统计,75.0%的学生认为自身缺乏实习工作经验。由于教学条件所限,一些实践类教学无法在课堂或学校完成,因此需要依靠企业资源。学校要与社会、企业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可以调整教学大纲,将实践教学纳入学分考核体系,安排教师指导学生在基地实习。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锻炼了自己,学校利用自身的智力资源、人力资源给企业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谢忠秋,丁兴烁.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职业技能培养考核方案设计[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3).

第12篇

[关键词]残疾人 高等职业教育 课程开发 职业测评

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就是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残疾人,在学校组织中所获的有计划的经验的总和。特殊的教育对象要求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既要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又要符合残疾人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但最初的残疾人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基本上都是在普通高职教育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上为兼顾残疾人的特点增设一两门特殊课程。这种嫁接的课程模式因其不符合残疾高职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影响着残疾学生的正常发展和成长。随着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越来越突显出它的不足。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书面的课程文件和材料,高职院校及教师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改革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缺乏可供借鉴的成熟模式。如何有针对性地设置个性化课程方案,不断缩小残疾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实现“人职匹配”,是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值得深入探究的一个问题。本文以职业分析和职业测评为切入点,阐述了对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探索与思考。

一、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

从哲学角度来看,“价值”是指客体的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人们对价值主客体关系的不同认识和评价,便构成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当前,残疾人高职教育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已成为人们对残疾人职业教育课程价值的共同取向,即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应始终以残疾人未来就业为准绳。在课程设置之初应通过科学的市场调查和分析,充分考虑就业岗位群的实际需求,确立明确的人才培养为目标。同时,应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倾向、职业能力以及相关岗位的就业环境,获得相关的职业信息。结合培养目标,为残疾人选配个性化的课程方案,进而有针对性地培养其职业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实现广大残疾大学生求职就业,更能促进社会的稳定,最终达到“双赢”的目标。

二、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现实诉求

(一)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个体差异性是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主要特性。一方面,残疾学生与健全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比如,由于视觉损失和器官的代偿功能,盲人高职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很低,但其听觉灵敏度较之常人要高很多,这些特点导致其在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方面与健全学生相比存在显著差异。这就表明,残疾人高职教育绝不能生搬硬套普通职教的做法,而应该切实考虑残疾学生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另一方面,残疾学生群体之间同样存在差异。由于致残时间、残疾类型、残障程度不同,每个残疾高职学生身上又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可谓千人千面。这种差异具有不确定性,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自我发展需求和原有基础,决定学生“学什么”“能学什么”,实现对受教育者个人特点和发展意愿的尊重,这是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原则。

(二)市场的选择性

对江苏省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残疾人毕业生的追踪调查显示,其中有27.8%的学生认为工作后不适应,还有33.5%学生表示根本不喜欢现在所从事的职业。再例如,目前我国培养聋人大学生的高等职业院校大多开设聋人动漫专业,在校的学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但有资料显示,动漫专业的残疾人毕业生每年仅有4.5%左右能进入动漫行业。我们知道,“若受训者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对口的工作,这只能说是职业教育的‘失败’。”究其原因,主要是职业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比如,不少院校为聋人动漫专业设置的课程停留在理论层面,甚至用计算机专业课程来充当动漫教学的主体课程,这显然有悖于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线技术和管理人才的目标,最终培养出来的动漫人才自然就会“四不像”。优胜劣汰是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要想适应市场需求,实现“人职匹配”,我们必须在课程设置之前进行前瞻性的职业分析。这样不仅能扩大学生的就业范围,同时也能实现残疾人高等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这是课程开发的又一重要原则。

三、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策略

(一)依据职业分析和职业测评的结果选择相应的课程模式

如何提高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最终达成“人职匹配”,本文认为应将测评和分析前移至课程设置之初,以保证职教课程开发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职业分析是指对特定职业和职业群进行系统分析,以明确该职业对从业者必备知识和能力的具体要求。职业测评则是指通过对某一个体的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职业人格等方面进行的系统性测评,可以确定个体的职业适应性。霍兰德指出,在职业指导时,首先应该通过测评确定个体的职业兴趣类型,然后寻找与之相匹配的职业。这一理论发展至今也引起了特殊教育界的重视。但残疾高职生因其致残原因、残障程度的不同,职业局限性更强。如果学习过程不能有的放矢,仅在毕业阶段对其进行测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

残疾人职业教育由于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其专业设置较为局限,随着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课程设置和调整就成为保持残疾人职业教育活力而必须进行的经常性工作。参与这项工作的人员众多,有学校、教研机构,还有残联和各级教育行政等部门。他们必须就需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怎样兼顾个体间共性与差异、应采用什么教学形式和方法、如何安排课程及各门课程内部结构等方面达成共识。也就是说课程的设置和调整必须有一个标准的样式。这一标准样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必然依赖职业分析和职业测评来保证。

(二)依据职业分析和职业测评的结果选择适当的课程文件

研究人员在课程开发过程中通过职业分析和职业测评工作,归纳出职业群中每个职业或多数职业都需要的能力、技能、知识,寻找贴近职业、贴近学生起点水平、接受能力、可用学时等因素,制定适宜的课程目标,编订适合的课程标准,开发特需的课程模块,制定符合职教培养目标和生源特点的评价标准。我们不难看出,职业分析和职业测评是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筛选、组织、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的依据,是残疾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以就业为导向的保证。

四、以职业分析和职业测评为起点的残疾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流程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在职业分析和职业测评基础上的残疾人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这无疑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有着消极的影响。下面对残疾人职业教育科学有效的课程模式加以探究。

(一)课程开发流程图

课程开发指产生一个完整课程方案的全过程,包括课程分析、课程方案设计、课程方案实施、课程方案评价等步骤,结合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形式如右图。

(二)课程开发流程图的具体解析

1.分析评定阶段。这个阶段是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主要完成以下任务计,一方面,对未来岗位和岗位群进行的全面分析,掌握具体的工作内容、环境以及进入该行业需要的相关条件;另一方面,残疾大学生的生理缺陷导致其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比普通人要多得多,对就业环境的要求相应较高,就业的范围也相对较小,因此,我们不应事先设置好专业和课程,让他们入学之后别无选择去学习,而应在他们入学后先通过访谈和科学测查来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包括残障的类别及程度、致残的时间、职业的兴趣、职业性向、潜在的职业能力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为后续的方案设计实施以及评价提供依据。

2.课程方案设计实施阶段。根据前一阶段分析和测查的结果,教育者可以掌握每个学生想学什么、能学什么、需要学什么,再结合岗位的具体需求,为他们配备个性化的课程。这样的课程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和灵活性。每个学生的课程都由不同的课程模块组合而成,有时甚至可以打破专业限制,在一个更广的范围内根据各人的不同水平和需要来组合课程。有的放矢地开展职业教育,不断无限缩小个人职业能力与职业需要之间的差距。

3.评估反馈阶段。教师要帮助学习者知晓特定的工作职责以及目标岗位的要求,并结合从雇主处获取相关信息,对学习的进展和效果进行阶段性的评估。必要时及时调整学习计划,并适时采取干预措施。上述职业课程开发流程体现了职业分析和职业测评的关键作用。但此模式的具体运作中还有一些问题有待于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去逐步解决。

五、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残疾人高职生的职业测评是人才测评的新课题,也是残疾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新课题。目前迫切需要建立专门机构并尽快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残疾人职业测评体系,并由一支掌握需求分析、设计和评价等相关技术的专业化、职业化的团队来操作实施。

[参考文献]

[1]刁春好.关于残疾人高职院校学生对目前课程看法的相关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4).

[2]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徐赛华.浅谈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和模式[J].现代特殊教育,2004(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