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7 15:04: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有企业资产安全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山东省广饶县城市资产运营管理中心,山东东营257300)
[摘要]内部会计控制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与管理质量的有力措施。本文针对信息化时代国有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工作,首先概述了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概念及其目标要求,进而全面总结分析了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系统地论述了改进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的可行措施,可以为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实施提供合理的参考。
[
关键词 ]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信息化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2.135
国有企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内部会计控制作为国有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提升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国有企业改善自身管理体系,就必须结合新时期内部会计控制管理的要求,特别是信息化条件下内部会计工作的要求,不断地改进完善国有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促进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正常开展。
1内部会计控制概念及其目标
内部会计控制就是指为了确保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以及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可靠,确保国家法律法规以及会计规章制度得到有效的执行,而在企业内部制定的一系列的内部控制管理方法以及措施。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提高国有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国有企业通过内部会计控制管理手段,确保会计信息中所涉及的原始数据全面准确、真实可靠,能够真实的对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记录与反应,并防范国有企业财务舞弊以及会计失真问题的发生。
(2)保护国有企业的资产安全完整。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管理活动,能够通过有效的监督管理手段确保国有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通过对国有资产的运作使用以及租借、投资担保等环节的强化控制,避免出现国有企业资产的不正常流失,同时控制国有资产的闲置浪费,提升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
(3)确保国有企业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通过强化内部的会计控制管理,落实不相容职务分离、财务稽核等相关的管理制度,可以确保对国有企业的每一项经济活动业务进行控制管理,进而避免在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违法违规的行为。
2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1)内部会计控制环境不够完善。国有企业内部的治理机构不完善,未能实现股东、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之间有效的权责分配,内部会计控制管理意识欠缺,也缺乏专业化的内部会计控制管理人才,这些都制约了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开展。
(2)信息化条件下的内部会计控制管理不力。虽然大多数的企业建立了相应的信息化内部会计控制管理体系,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尤其是信息系统运行不畅,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制约了内部会计控制管理效率的提升。
(3)内部会计控制监督评价机制不完善。突出的表现就是内部审计的无力。由于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往往独立性较差,因此在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也会受到较多的制约,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无法及时地进行披露与处理,因而这制约了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的改进与提高。
3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完善策略分析
(1)完善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建设。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应该结合现代信息化的管理理念,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会计控制体系,重点是在会计核算监督与会计制度监督两方面提高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水平。在会计核算监督方面,主要是加强对国有企业经济业务过程的监督,特别是在会计凭证、账簿、实物资产、款项、财务报告、财务收支等方面加强监督管理。在会计制度监督方面,重点是完善国有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制度建设,会计岗位管理、会计业务操作处理、内部会计控制监督评价等方面的制度建设。
(2)优化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环境。在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环境的建设上,首先应该对企业的治理结构进行改进提升,特别是进一步的强化董事会的作用,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监事会对于管理层的监督作用,通过对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改进提升,提高国有企业内部管理的效率。其次,应该进一步的提高国有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的素质水平,加强对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人员在专业知识、信息技术知识、内部会计控制知识以及业务处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能力水平,为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实施开展提供人才保障。
(3)强化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首先,应该加强对整个系统的安全控制,计算机硬件设施、财务会计软件、网络安全以及会计档案资料等方面的安全管理,避免重要信息的损失。其次,应该制定会计信息系统操作管理制度,在会计信息系统的输入上重点通过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确保原始数据与实际业务之间的一致性,保证信息输入的真实完整;在会计信息系统的处理方面,应该做到结合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会计政策;在会计信息系统的输出管理方面,重点是做好信息管理的授权控制,合理设置操作权限以及文档管理责任,确保数据安全。
(4)增强对风险的防范控制管理能力。在对风险的控制上,应该完善风险预警系统的建设,对国有企业所有的经济业务活动环节进行全面的梳理分析,特别是对经济业务活动中涉及国有企业的资金、资产、存货、产品、采购、投资、筹资、法律法规等进行风险控制点的梳理,明确风险控制管理的关键;之后,建立风险预警模型,对国有企业的业务活动分别进行动态的识别监督与评价控制,以风险控制管理的模式指导国有企业的重要经济活动以及重大经济决策。
(5)提高国有企业的内部监督水平。在国有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方面,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施信息化的审计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开展要确保形成事前、事中与事后的全过程审计管理,对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合法公允以及合法合规性进行审计监督。其次,应该做好内部会计控制的评价管理,通过在内部会计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督等要素方面,合理的设置评价指标,对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有效性进行全面的评价监督,并及时总结制约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有效性的问题,不断改进国有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管理。
4结论
国有企业管理部门应该充分重视内部会计控制管理的重要性,并结合现代化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理念,创新调整国有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确保会计信息质量,提高风险控制管理水平,促进国有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丁俊玲.企业财务控制的具体内容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1(23):17-19.
国有企业改革、民营企业发展涉及许多问题,大有研究和讨论的必要。目前,亟需进一步理清国企改革和民企发展思路,从顶层设计入手,做到未雨绸缪。
国企改革五问题
一是分类管理问题。
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厘清公益性国有企业、垄断性国有企业和竞争性国有企业的分类,不能把三类企业混为一谈,论证其所谓的进退问题。公益性国有企业和垄断性国有企业有相同或相近之处,而与竞争性国有企业有较大差别,甚至可以说,国有企业就不应该存在于竞争性领域。至于现在存在或有的国有企业目前在竞争性领域搞得比较好,或由于行政保护导致或权宜之计,但这只是暂时现象和不得已而为之。从长计议,一定要明确国有企业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的基本原则。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可能更好地研究进退问题。
对于公益性国有企业和垄断性国有企业必须明确以国有资本为主导的生产经营模式。至于是否允许向民营企业或外资企业开放,一定要有全局性的战略思维和工作部署,不能笼统地提公益性国有企业和垄断性国有企业向外资和民营企业开放。现在对这两类企业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没有认真地做好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的试点,也就谈不上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更有序地进入;另一方面,在理论问题尚未厘清的情况下,过早地引入了外资企业的进入,而且造成了国有资产向外资企业的大量流出和利益输送,导致了严重的社会不公平现象。与此同时,部分国有企业,尤其是一些财大气粗的中央企业在竞争性领域纵横驰骋、大举进入,利用其资金、资源、土地和政府背景等优势,大大挤压了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种暂时的盈利假象为以后的退出埋下了重重隐患,也造成了只要“国进民退”就可以促进经济繁荣的错误判断。
二是社会责任问题。
首先,如果该类企业的社会责任是第一位的,而经济效益是第二位的,那么,在这类企业实行所谓的管理层高薪分配制度等就不合理,甚至已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后遗症很大。
其次,对于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如现在正在进行的文化企业的改革,不仅社会责任是第一位的,而且要求企业具有弘扬正气、针砭时弊、传播民主理念和引导法治精神的观念,甚至要给持有不同政见者的作品创造优先发表的机会和条件,促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对一些具有深刻思想和社会效益,而经济效益一般的作品,应给予一定的财力支持。
第三,关于目前事业单位改为企业的问题要慎重对待。主要包括改革后的企业性质、出资人、业务范围、事业单位职工身份转换等问题。其中,事业单位职工的身份转换是核心问题。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原来的国有企业改革思路尚未理顺,又要把现有的一部分事业单位转为企业,这种“渐进改革”的思路和模式没错,但人员还是彻底解决为好。即由财政出钱一次“赎买”,不留后遗症。这种长痛不如短痛的改革举措在改革开放初期因缺乏财力不好解决,现在则不然。
三是出资人问题。
从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国有企业发展趋势来看,“大国资”统一监管是必然趋势。这里讲的“大国资”,主要是针对出资人问题。
首先,从国家和全民的角度考虑,国有企业应该只有一个出资人。即不管是公益、垄断,还是竞争性国有企业;不管是生产经营企业,还是商业贸易流通企业;不管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其他服务企业,还是银行、证券类企业;不管是文化传媒、网络媒体企业,还是教育和医疗卫生企业,只要是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出资人都只能是一家,即各级“国资委”。
其次,在重视资金、土地、矿产资源的基础上,还必须重视国有企业的无形资产。如电视频道、广播频道、报刊杂志刊号和出版、传媒业的市场准入,甚至限制其他主体进入的行政保护等手段,都属于国有企业的无形资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任何企图分散出资人的想法和思路都是错误的。
第三,要正确处理好出资人和监管的关系。不应把解决“产权”问题与“安全管理”划等号,如山西省在解决煤矿生产乱象时,错误地认为国有企业取代民营企业就可以解决矿难问题,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荒诞之举。
众所周知,矿难频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法规形同虚设,有法不依,失职违规,监管不力和造成了政府失灵,但总结经验教训时,却把板子打在了市场的屁股上。短短一两年,山西煤炭的产供销又被行政全程管制,一夜回到20年前。这种所谓的政府创新之举其实后患无穷。
四是管理体制改革问题。
主要是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的分类监管问题,如果说“国资委”是“管人、管事、管经营”,那么在“大国资”统一出资的前提下,政府的行政监管主要是行业的分类监督。如除现有的证监会、银监会外,还应根据国有企业在行业的分布情况和行业性质成立文监会等相应的政府监管组织。
五是自身改革问题。
前述四个问题,主要是讲“如何做正确的事”,而国有企业自身改革则是“如何正确地做事”。如果对这两方面改革思路不清,存在糊涂认识,很容易陷入所谓的“国进民退”与“国退民进”的表象之争,或者说就“伪问题”争论不休,那么结果可想而知。
民企发展两方面
一方面是政策问题。
首先,“放开”比开放更重要。在我们过去的改革开放中,对外企和外资的进入在很多领域已经开放,却对民营企业未放开。如对民营企业在银行业的准入方面限制颇多,以致造成了国有银行一统天下的格局和地下金融泛滥的混乱局面;民营企业在垄断行业的试点很少等。
其次,对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未能一视同仁。近两年的税收政策有所改观是一大进步,但在很多竞争性领域对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限制条件仍然多如牛毛。
另一方面是自身改革问题。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无形资本将取代有形资本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导要素,这意味着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进行制度创新,为无形资本的发展壮大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
一、传统资本理论的新拓展
无形资本就其本质而言,是在资本的发展过程中,从有形资本中独立出来的,不具有实物形态的资本。以技术、品牌、商誉为代表的企业无形资本具备了资本的一般属性,而且具有远比有形资本强大的价值增值能力。无形资本的特征和运动规律与有形资本有所不同,无形资本理论是对资本理论的新拓展。
1、无形资本的价值取决于个别劳动时间,一般具有较高的价值(或价格)。大多数无形资本是由劳动创造的,其中包含着大量的高风险、创造性的智力劳动,因而具有很高的价值。象特许经营权这样的无形资本,是“权利资本化”的结果,没有价值,但却有价格。从均衡价格理论来看,由于无形资本对企业有很高的效用强度,使其成为市场中一种稀缺的商品,因而有较高的市场价格。无形资本的创建,具有个别性生产的特点,不象一般商品那样可以成批重复生产,所以它的价值量应由个别生产者在个别生产中耗费的个别劳动来决定。实践中,企业在创建无形资本中的各种耗费,很难完整准确的计量,现在通行的做法,是用无形资本可能带来的收益,确定无形资本的价格。
2、无形资本使用的可重复性造成其产权容易被侵害。无形资本使用的可重复性表现为,它可以被一个主体反复使用和被多个主体同时使用,这使得无形资本被侵害的机会大大增加。加之无形资本存在方式的非实物性,造成产权主体对无形资本的独占能力弱化,因而无形资本的安全对法律有绝对的依赖性。
3、无形资本具有强大的增值功能。无形资本的增值能力源于它的强大的竞争功能和垄断能力。新技术可以数倍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技术附加值,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品牌、商誉、特许经营权等经营用无形资本,可以使企业的产品占有更高的市场份额,使同样质量的产品可以以更高的价格出售,使企业垄断某种产品的某个细分市场,从而使企业获得丰厚的利润。无形资本自身的增值过程,是一种典型的质量型而非数量型的资本增值方式,其价值可以在数量不扩张的情况不断地积累,这也是无形资本具有较高价值的一个重要原因。无形资本在使用过程中,本身并不发生有形磨损,有些无形资本反而可以自动增值。例如品牌资本,使用的次数越多,其知名度越大,价值越高。
4、无形资本与有形资本的良性互动,保证了企业的跳跃式发展。实现无形资本与有形资本的良性互动是无形资本经营的主要方式,即“有中生无,无中生有”。企业以有意识、有计划的有形资本的投入,催生和扩张无形资本,即所谓的“有中生无”。同时,企业应发挥无形资本的强大的增值功能,以无形资本带动有形资本增值,提高资本利润率,迅速扩张企业规模,即所谓的“无中生有”。无形资本作为一种价值存在,多数具有相对独立性,而且具有可重复使用的特点,企业可以通过资本市场用无形资本进行投资、出售、出租、特许经营,以实现其的价值或取得某种收益权。
二、无形资本理论呼唤企业制度的创新
1、无形资本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工业化初期,以机器、设备、厂房为代表的有形资本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处于支配地位。此时,企业生产的技术含量较低,市场竞争的广度、深度和激烈程度有限,技术、品牌等无形资本在生产经营中处于辅助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市场化、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市场竞争变得激烈而残酷,企业之间的竞争重心开始由生产环节转向产品开发环节和销售环节,技术、品牌等决定企业产品开发能力和销售能力的无形资本,逐渐从有形资本中独立出来,进而取代有形资本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企业的竞争实力和发展潜力,将取决于企业拥有无形资本的质和量,以及管理和经营无形资本的能力和水平。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好的想法和技术发明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它是生产函数的内生变量,而且它不存在物质资源面临的有限性的约束,本身又能以低成本复制,因而资本收益递减的法则不再成立。对无形资本的开发和使用,大大缓解了企业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空前地拓展了企业发展的空间。
2、无形资本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要求企业进行制度创新。当企业的发展主要靠有形资本的投入来实现时,企业的制度安排是以生产环节为重心的,企业的资本结构以有形资本为主体,企业的组织结构以生产组织为主体,企业的产权制度以无形资本产权制度为主要内容,企业的劳动力构成以工人为主体,企业的管理制度以对有形资本的管理为核心。当无形资本超越有形资本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导要素之后,企业的制度安排则要围绕无形资本的开发和经营这两个重心来进行,这给企业制度带来的变化是全方位的,涉及上面提及的所有方面,这种变化过程就是企业制度创新的过程。
3、企业的制度创新,同时又促进了无形资本的形成和发展,大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所谓制度创新,就是指能够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的现存制度的变革。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创新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企业家的基本职能,制度创新是企业创新的重要内容。创新活动使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从而使无形资本从幕后走到了台前。那些始终保持着旺盛生命力的企业,正是那些无形资本的富有者和高水平的经营者,也毫无例外的是始终进行制度创新的企业。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这些企业都经历了大幅度的改组,特别是近年来,大公司之间的兼并联合令人瞩目,企业无形资本的规模越来越大,作用越来越突出。
4、无形资本理论对企业制度创新的导向作用。创新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无形资本的发展为这种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无形资本理论为这种创新指明了方向。从前面的分析中,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提高企业开发和运用无形资本的能力,应该成为企业制度创新的一个基本目标。拥有世界第一品牌的可口可乐公司,其可口可乐品牌和配方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本,而且还在继续为可口可乐公司创造着丰厚的利润。比尔·盖茨创造的微软神话更为我们昭示了这样一条真理,无形资本创造价值的能力是有形资本无法比拟的,知识经济时代将是无形资本的时代,无形资本将把企业带进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为国有无形资本的有效开发和经营提供了操作平台
1、制约国有企业无形资本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无形资本意识淡漠、认识落后,是导致无形资本理论和实践低水平的主观原因。认识上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第一,无形资本存在意识淡漠。由于无形资本没有具体的实物形态,不易被人的感官感觉和把握,而且企业对无形资本的管理和运营也不太熟悉,这些往往使企业忽视无形资本的存在,甚至对其流失也视而不见。第二,无形资本的生产要素意识淡漠。在传统的观念里,企业的生产要素仅包括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如土地和有形资本,而忽视了无形资本,更不能认识到无形资本是生产函数的内生变量,在企业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对无形资本的功能认识还不到位。虽然企业对技术开发、品牌培育等的重要性的认识已有明显的提高,但是大多数企业还认为,技术开发和广告等的投入是企业的费用而不是投资,说明企业对无形资本的认识还有差距。
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组织结构、人才结构的不合理以及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中的不合理因素的存在,都在影响着无形资本的形成和发展。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又强化了这种不利影响,使无形资本的形成和发展面临重重障碍。第一,国有企业现有的组织结构,普遍仍带有明显的“生产型”特征,还没有质的改变,势必会限制企业无形资本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收入分配中的平均化倾向,使从事无形资本开发和经营的企业人力资本,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结果导致人力资本供给的严重短缺。第三,国有企业人才的流动和使用,仍带有明显的行政化色彩,离“市场化”的距离还很远。在人力资本的选用和开发上,用行政手段是代替市场选择的做法是低效率的。第四,我国《公司法》中规定,股份公司以无形资本方式的出资,不得超过公司注册资本的20%,否则工商部门将不予注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的无形资本的核算范围、入帐价值的确认方法以及费用摊销方法等,导致无形资本帐内无价或帐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背离。类似这样的制度安排,无疑是企业无形资本形成和发展的障碍。第五,对国有无形资本监管不力。国有企业在与外商合资过程中,以及在兼并等资产重组过程中,存在不计算或低估国有无形资本价值的情况;国有企业的技术诀窍流失、专利技术被侵权、商业秘密泄露、名牌商标被假冒等现象的大量存在,造成国有无形资本大量流失。第六,国有企业无形资本的投资水平不高。一方面是不舍得投资,不敢冒风险。一方面是投资效率不高。比如,前几年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标王之争,中标企业花费的巨额广告费用并没有给企业带来预期的收益,投资行为带有明显的盲目性和投机性,没有和企业有形资本的生产经营很好地结合,巨额投资开发出的是“泡沫”无形资本。
2、通过企业制度创新为国有无形资本的有效开发和经营提供操作平台。首先,要改革无形资本产权制度。明确产权主体、明晰权责边界,保证产权的可交易性是实现无形资本优化配置和使用的一般条件;反映无形资本特点,保证无形资本的安全,是实现上述目标的特殊条件。国有企业中建立的“法人财产制度”,为明晰国有资本的产权找到了有效的办法。现在的主要任务是,要逐步取消对包括无形资本在内的国有资本进入资本市场的限制,改善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具体来说:一,除了与企业无法分离的无形资本(如商誉)和企业无法完全控制的无形资本(如供销网络),应允许可交易的无形资本进入资本市场;二,对于产权可以自然人化的无形资本(如专利技术、专有技术),不应片面强调其国有化或法人化,应鼓励国有企业的无形资本的结构中存在自然人产权,并赋予其与国有产权和法人产权平等的权利,这样可以鼓励技术创新,同时可以避免非自然人产权带来的交易费用,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三,应在法律的层次上明确国有企业在国有无形资本的安全和保值增值上的责任。通过产权制度的改革,解决国有企业中存在的无形资本产权模糊、产权主体错位和产权结构单一化的问题,将会改变国有企业中无形资本开发无动力、经营无活力、负责无能力的状况。
其次,要建立企业人力资本制度。如果说有形资本的积累主要依赖于大自然的恩赐的话,那么无形资本的发展壮大则主要依赖于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就是企业中进行创新活动的企业家和技术人员,他们虽然是人,但是他们所具有的创新能力却具有资本的功能。建立人力资本制度就是要承认他们的资本所有者地位,他们进入企业就是以人力资本对企业投资,虽然他们没有投入货币资本,但是应该拥有产权。相应的,他们的收益应该是投资收益,而不是工资。具体来说,就是要在企业的股份构成中设立人力资本股,其产权属于企业中的人力资本,并适当限制其转让或上市交易,以此作为企业人才激励制度和约束制度的基础。湖南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在企业中建立人力资本股制度的代表,袁隆平院士拥有该公司的250万股份,占公司股本的5%,这250万股就是袁隆平院士人力资本投资,体现的是他所拥有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袁隆平”品牌的价值。我们认为,这种人力资本股制度比经营者年薪制更科学、更规范、更到位,因为它把分配制度完全纳入到股份制度中去了。
同时,要建立人力资本投资制度,包括人力资本的引入制度和开发制度。就引入制度而言,一,国有企业应打破地区和部门的条条框框,打破户籍甚至国籍的限制,依托人才市场而不拘一格引入人力资本。国家作为国有企业的最大股东,当然有权力选择企业的经营者,但选择的对象应该是市场中形成的企业家,而不应该是政府的行政人员;二,以人力资本股制度的建立为龙头,确立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特殊地位和权利,创造吸引人力资本的企业制度环境;三,为人力资本充分发挥其功能创造宽松的环境和广阔的舞台;四,与引入制度相配合,建立相应有退出制度,保证人力资本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就开发制度而言,企业对人力资本开发要舍得投资,同时要建立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回避制度。企业要清醒地认识到人力资本投资意味着要企业放弃一些眼前的利益,而得到的将是长远的利益。企业可以依托院校培训和市场实践为企业开发人力资本,并把人力资本的引入和开发结合起来。
第三,要加强企业的无形资本开发组织和经营组织。企业无形资本的开发组织和经营组织,好比是企业的“两翼”,缺少任何一个会失衡,只有“两翼”丰满,富有力量,协调一致,企业才能展翅高飞。就技术开发而言,第一种模式是设立企业的研究所或研究院。其优点是技术的可转化性强、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能掌握竞争的主动权。第二种模式是与国内的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进行联合,把技术开发交给他们去做,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精简机构,转移开发风险,缺点是开发周期长,技术的适用性差。第三种模式是完全通过技术市场购买企业所需技术。引进的技术不可能是最好的技术,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竞争优势。改革开放中,我们提倡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但是从长期来看,我们还是要立足于自己开发,特别是一些关键技术,以避免在技术上受制于人。从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考虑,我们主张企业设立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这样既有利于企业形成技术优势,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同时,又有利于提高技术的转化率。从宏观上讲,国有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和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技术和人才上的优势,是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重要保证。
就企业营销用无形资本(如品牌、商誉、供销网络等)的开发和经营而言,应该是企业的整体行为,不是哪一个部门可以单独完成的,但应配备具备创新能力的专门人员负责。由于这些无形资本一般存在于企业同其他市场主体的关系中,所以协调企业同外部环境的关系是他们的基本职责。加强企业的开发组织和营销组织,并不是否认生产组织的重要性,而是我们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制造加工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不同企业之间不会有太大差异,因生产水平上的差异而形成企业在竞争中绝对优势的情况,不具有普遍意义而已。
第四,要调整无形资本的管理制度和经营制度。无形资本的管理是无形资本经营的基础,主要涉及无形资本的价值管理和安全管理。就价值管理而言,无形资本没有具体的实物形态,而且价值量难以准确计量,给无形资本的价值管理带来很大难度。价值评估和财务核算是无形资本价值管理的基本工作,其具体制度应以企业无形资本的完整、合理和及时地计量为原则。现行的无形资本核算制度和注册制度应予以调整,解除其对企业进行无形资本价值管理和引入无形资本投资的影响和限制。同时,应特别注意对无形资本的效益进行监控,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设立反映无形资本效益的指标体系,并把其纳入企业的效益指标体系中去,这是企业配置和使用无形资本的依据。无形资本的安全管理完全不同于有形资本的安全管理。有形资本的安全管理主要是防盗、防火等,是防止有形事故的发生,而无形资本的安全管理主要是防侵权、防损害、防泄密等,其难度更大,对人才、制度的要求更高,对法律的依赖性更强。
无形资本经营是发挥其增值功能的关键。在国有无形资本可以进入市场进行交易的前提下,通过转让、租赁、特许经营等方式,充分发挥无形资本可以被多个主体同时使用的特点,实现无形资本本身的价值和价值增值。充分认识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之间相互促动的关系和无形资本在企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用企业无形资本带动有形资本的生产和经营,实现企业资本的迅速增值。以无形资本为纽带,进行企业间的兼并联合,迅速扩张企业规模,增强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旭亮等.资本一般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保健云.知识资本.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3〕王军旗.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现代化建设.东方出版社,2000
〔4〕卢宏定.现代企业无形资产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5〕霍宏.知识产权管理是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现代企业导刊,1996(4)
改革开放以来,新泰市的私营、个体、股份制、中外合资(合作)、外商独资等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很快:
在工业产值中,1978年国有与非国有经济之比为77:23,到2009年两者之比为39:61;
在批发零售贸易销售额中,1985年国有与非国有之比为44:56,到2009年两者比例为18:82;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1978年国有与非国有之比为98.8:1.2,到2009年,国有经济投资比重已下降到57%。
据统计,到2009年,某某市非公企业有1895万个,从业人员43781人;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非公有制企业的数量还将进一步增加。
(二)非公有制企业安全生产特点
经抽样调查,某某市非公有制企业基本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由国有或集体企业通过改制而建立的,约占企业总数的25%;二是由原国有或集体企业的厂长、经理或科技人员开办的企业,约占企业总数的15%;三是外商独资或外资占相当比重的企业,约占企业总数的5%;四是由自然人开办的企业,约占企业总数的55%。
调研情况表明,非公有制企业在安全生产上具有以下特点:
1.普遍规模小,投入不足,设备陈旧,安全状况差。非公有制企业大多是民间投资、或改制的中小型企业,资金极度匮乏,生产设备普遍为超期服役,或采用土法自制、或从国有企业购买淘汰设备,安全状况差,普遍存在着厂房陈旧、设备老化、工艺落后、安全性能差等问题,经营者抱着侥幸心理,违章指挥,冒险蛮干,大量隐患得不到检查和整改。如某某镇非公有制企业达到20世纪90年代水平的设备只有13.4%,大部分为20世纪60至80年代的设备。
2.经营者素质不高、员工流动性大。被调查企业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懂安全、会管理的业主不足30%。座谈中,大多数业主都知道安全生产重要,都担心发生事故,但对国家在安全生产上颁布了哪些法律、法规、标准,企业应遵循哪些安全标准,一无所知;对如何防止事故知之甚少;有的经营者甚至是文盲,老板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此外,非公有制企业用工灵活,员工流动性大,使得老板大多不愿意在财力和精力上对从业人员进行必不可少的安全技能培训,员工安全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和群体保护能力。
3.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相当一部分企业缺乏现代安全管理意识,采用的是经验型、家族式管理,部分企业法人或经营者法治观念淡薄,搞以包代管,甚至与员工签订生死合同,有的相当规模的企业不成立安全管理机构,不配备专职人员,不投入必要的资金用于整改隐患,不为员工提供必备的劳动防护用品,安全管理基本处于失控状态。
4.具有高危性和分散性,管理难度大。非公有制企业大多分布在建筑业、机械业、交通运输业、纺织业等行业,点多、面广,分散在乡村、山区,乡镇一级政府苦于无人力、无资金、无手段,难以对其实行有效的监管,使不少非公有制企业成为安全监管的“真空”和“盲区”。
某某市非公有制企业安全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不熟悉,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视不够
90%以上的企业没有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对生产经营活动中应遵循的法规、标准不了解,在安全生产上处于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混乱状况;在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上,普遍规律是规模大的企业比规模小的重视,外商投资的企业比国内投资的企业重视,特种行业企业比一般企业重视,改制后的企业比改制前的企业重视。
(二)不能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与安全投入的关系,事故隐患突出
非公有制企业大多处于资本原始积累初期,经营者安全意识不强,重生产、轻安全,重发展、轻投入。少数地方政府不能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生产的关系,片面强调要为“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要求所有部门都要为其发展“开绿灯”,使非公有制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处于“不好管、无人管、不敢管”的失控状况,少数非公有企业长期游离于国家安全法律法规和政府监控之外。
(三)从业人员素质不高,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非公有制企业由于用工形式灵活,员工流动性大,且大量招收的是民工,文化素质低,大多未经过安全知识系统培训就上岗,安全知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三违”现象十分普遍。
(四)政府对非公有制企业监管缺乏必要的条件和手段
由于非公有制企业点多面广,遍布城乡,情况复杂,而乡镇一级政府由于机构、人员、经费、手段等条件限制,难以对所辖非公有制企业实施有效的监管,不少乡镇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安全监管处于应付状态,政策、文件贯彻不下去,安全生产情况甚至伤亡事故统计不上来,对非公有制企业安全生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心中无数,谈不上对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安全管理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五)非公有制企业是伤亡事故易发源,且呈上升趋势
据统计:2009年,某某市非公有制企业发生死亡事故2起,死亡3人。
调查表明,绝大部分乡镇非公企业事故均呈逐年上升趋势。某某市近年来非公有制企业发生的伤亡事故占事故总数的70%以上。
抓好非公有制企业安全监管工作的对策
非公有制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必须用市场经济的新思维、新办法去解决非公有制企业在安全生产上存在的新问题。
(一)建立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审核准入制
1.抓源头,把好非公有制企业准入关。对非公有制企业申请开办、新项目投产严格实行“安全生产条件准入制”,要求新办企业必须严格履行“三同时”,按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有关要求,达到相应的安全生产条件,并具备达到和满足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须的资金投入能力,以及一定的风险承担能力,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核发给“安全生产许可证”或经“三同时”验收后,工商部门方可办理营业执照。在年检时,安全生产条件作为否决条件,参与每年一度的年检。
2.抓重头,把好高危行业业主经营资格审核关。对申请进入采掘、石油、化工、民爆、建筑施工、运输等高危行业的企业业主,除对企业应达到的安全生产条件进行审核外,其经营者自身应具备经营高危行业相应的安全知识,经市级以上安监部门培训考核取得资格后准予其担任业主。
3.抓大头,把好从业人员社会化培训、考核关。针对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流动性大,培训速度跟不上员工流动速度的状况,建议将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纳入社会化培训体系,由社会上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对有关人员进行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培训,取得资格后凭证到相关企业应聘上岗,未经岗前安全培训合格者,任何企业一律不得录用。
(二)明确归属、理顺安全管理体制
针对部分企业改制后没了主管部门和非公企业本无主管部门这一客观实际,为便于加强安全管理,应明确非公企业安全管理归属,理顺非公企业安全管理体制。一是将城区和乡镇所在地的非公有制企业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其安全生产由其辖区政府管理。二是将有主管部门的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为承包、租赁、股份合作制的企业,其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隶属关系不变,仍由原主管部门负责。三是外资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由外经部门管理。某某市经过实践证明,隶属关系明确后,非公有制企业由原无主管部门变成了有主管部门,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非公企业安全管理新体制,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
(三)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走规模经营之路
某某市众多小矿山经资源整合、重组、走股份合作、组建矿业集团的经验证明,通过舆论引导、政策支持,鼓励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走联合经营之路大有可为。
某某市个体客运通过走联合经营之路,一改过去个体客运无序竞争、管理混乱、事故频发的被动状况,解决了多年非公企业难以解决的难题:事故防范由难变易、秩序维护由难变易、“黑车”查处由难变易、事故处理由难变易、纠纷排解由难变易、效益增长由难变易,税费征收由难变易、车辆更新由难变易。
实践证明:非公有制企业走规模经营之路,一是可集中财力,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再生产、用于隐患整改,提高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程度,增加企业抗风险能力;二是可通过吸纳人才,提高管理水平;三是可避免市场的无序竞争;四是可促进企业管理上台阶、安全生产工作上台阶、企业经济效益上台阶。
(四)建立安全整改专项基金,用于非公有制企业隐患整改
关键词:煤炭企业;重组改制及上市;意义
中图分类号:F276.5;F83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01
一、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有企业也处于改革的重要关头。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传统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资源型企业如何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紧跟市场经济发展步伐,通过不断改革,再造辉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二、国有煤炭企业重组改制有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有的难以模仿的发展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所具有的学习能力、进入市场的能力、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能力等方面。国有煤炭企业由于普遍存在产业结构“大而全”、“小而全”、产业领域分布过宽、产权不清、投资控制力度弱、经营机制不活、适应市场变化能力不强等制约因素,阻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国有煤炭企业通过重组改制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优化资源重新配置的配置效应。通过将非经营性资产或盈利能力低下与主业无关的非主营业务剥离,转让资源枯竭的矿井,整合下游产业,清理企业办社会职能。例如剥离盈利能力低且与主业无关联的房地产公司、物业公司、建材公司、餐饮公司等,连同土地、地上附着物与资源即将枯竭矿井一起出售,清理职工技能学校、医院等社会职能机构,可以有效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减少亏损、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赢利能力。将优秀资源集中于核心业务,升级改造有潜力的矿井,扩建或新建矿井,收购优质煤炭资源,突出主业优势,将主业做大做强,形成核心竞争力。
二是发挥管理重组的协同效应。通过建立业务标准化、流程化、业务线贯通化等标准制度,建立并完善煤炭企业的统一信息平台、煤炭生产平台、煤炭供销业务平台、关键数据管理平台、物质设备管理及采购等系统平台,促进业务间的协同,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不断释放管理重组新效益,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三是外向联合重组,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当前,全球范围内煤炭的竞争激烈,而国有煤炭企业的状况尚不能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今年以来,国内煤炭价格和销量受经济危机影响持续走低,受进口煤的冲击也很明显。新形势下迫切需要煤炭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引进优秀战略投资者,充分利用各方区域优势和互补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重组改制及上市是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最好平台,通过重组改制及上市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战略投资者,使其更好地了解国有煤炭企业。
四是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激励效应。通过重组改制,可以使企业摆脱包袱,轻装上阵,使企业成为真正完全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依靠核心业务,提升市场竞争能力。竞争的外在压力将发挥其对企业内部效率的激励作用,使之起到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并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三、国有煤炭企业上市有利于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必要条件,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要保障。企业的发展,是一个融资、发展、再融资、再发展的过程,企业发展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规模的资金需求。传统的资金来源为企业经营积累或负债筹资。依靠企业自身积累往往规模较小,企业跨越式发展对资金需求是巨大的,企业积累的资金往往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负债筹资具有使用上的时间性,需到期偿还,不论企业经营好坏,需固定支付债务利息,从而形成企业固定的负担,增加企业风险。在经营不利的情况下,可能产生不能偿付的风险,甚至会导致破产,债务筹资也不能满足企业跨越式发展的资金需求。
企业发行股票并上市,可以为企业搭建融资平台,建立长期融资的机制。通过股票的发行和增发、配股,实现融资、再融资,满足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企业上市后,从资本市场上募集到的资金将远远超过企业多年的经营积累,只要企业运行健康,有资金需求,就可以连续不断地从市场中再融资。
四、国有煤炭企业重组改制及上市有利于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我国国有煤炭企业是高度集中计划经济的产物,其生产经营不是按市场规律进行,而是由政府进行统收统支,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很大程度上国有煤炭企业是政府部门的附属单位。改革开放后,这种状况有所改变,但仍是政府附属物。在上世纪末煤炭部被撤销,大部分国有煤炭企业由央企转变为省属煤炭企业,政府部门对煤炭企业仍有不同程度的干预。这样的管理模式成为煤炭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增强活力的障碍。国有煤炭企业的改制,需要政府实现职能的转变,从过去既是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又是国有企业经营者的身份中摆脱出来,成为一个单纯提供法律、政策、服务等公共产品的主体。政府应以制定煤炭企业发展战略、行业规划,组织制定行业章程、整顿经营秩序、实施安全管理等方面为主要职责。将政府与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转变为资产纽带关系,把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国有资产管理职能与企业经营管理职能分开,使企业摆脱与政府的依附关系,具备与其他经济成分平等竞争的外部条件。
通过重组改制及上市,无论是企业的所有制形式还是内部机制都将发生本质的变化,政府对国有煤炭企业也从传统意义上的管理变为国有资产监管,即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监管型转变,最终实现政企分离。政府职能的转变既有利于国有煤炭企业自身潜在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政府职能的改变,使双方各自专注于自身的本职任务,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率。
参考文献:
为切实抓好某某市非公有制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从根本上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某某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组织调研组,对某某镇等非公有制企业的安全生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了为期6天调研,采取座谈、考察等方式,重点考察了某某厂、某某有限公司等企业,召集8家非公有制企业负责人、安技干部进行了座谈。从调研情况看,非公有制企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安全生产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通过政策引导和强化监管,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思路、新办法、新途径,从而实现安全生产与监管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背景及其安全生产特点
(一)异军突起,非公有制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新泰市的私营、个体、股份制、中外合资(合作)、外商独资等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很快:
在工业产值中,1978年国有与非国有经济之比为77:23,到20__年两者之比为39:61;
在批发零售贸易销售额中,1985年国有与非国有之比为44:56,到20__年两者比例为18:82;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1978年国有与非国有之比为98.8:1.2,到20__年,国有经济投资比重已下降到57%。
据统计,到20__年,某某市非公企业有1895万个,从业人员43781人;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非公有制企业的数量还将进一步增加。
(二)非公有制企业安全生产特点
经抽样调查,某某市非公有制企业基本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由国有或集体企业通过改制而建立的,约占企业总数的25%;二是由原国有或集体企业的厂长、经理或科技人员开办的企业,约占企业总数的15%;三是外商独资或外资占相当比重的企业,约占企业总数的5%;四是由自然人开办的企业,约占企业总数的55%。
调研情况表明,非公有制企业在安全生产上具有以下特点:
1.普遍规模小,投入不足,设备陈旧,安全状况差。非公有制企业大多是民间投资、或改制的中小型企业,资金极度匮乏,生产设备普遍为超期服役,或采用土法自制、或从国有企业购买淘汰设备,安全状况差,普遍存在着厂房陈旧、设备老化、工艺落后、安全性能差等问题,经营者抱着侥幸心理,违章指挥,冒险蛮干,大量隐患得不到检查和整改。如某某镇非公有制企业达到20世纪90年代水平的设备只有13.4%,大部分为20世纪60至80年代的设备。
2.经营者素质不高、员工流动性大。被调查企业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懂安全、会管理的业主不足30%。座谈中,大多数业主都知道安全生产重要,都担心发生事故,但对国家在安全生产上颁布了哪些法律、法规、标准,企业应遵循哪些安全标准,一无所知;对如何防止事故知之甚少;有的经营者甚至是文盲,老板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此外,非公有制企业用工灵活,员工流动性大,使得老板大多不愿意在财力和精力上对从业人员进行必不可少的安全技能培训,员工安全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和群体保护能力。
3.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相当一部分企业缺乏现代安全管理意识,采用的是经验型、家族式管理,部分企业法人或经营者法治观念淡薄,搞以包代管,甚至与员工签订生死合同,有的相当规模的企业不成立安全管理机构,不配备专职人员,不投入必要的资金用于整改隐患,不为员工提供必备的劳动防护用品,安全管理基本处于失控状态。
4.具有高危性和分散性,管理难度大。非公有制企业大多分布在建筑业、机械业、交通运输业、纺织业等行业,点多、面广,分散在乡村、山区,乡镇一级政府苦于无人力、无资金、无手段,难以对其实行有效的监管,使不少非公有制企业成为安全监管的“真空”和“盲区”。
某某市非公有制企业安全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不熟悉,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视不够
90%以上的企业没有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对生产经营活动中应遵循的法规、标准不了解,在安全生产上处于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混乱状况;在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上,普遍规律是规模大的企业比规模小的重视,外商投资的企业比国内投资的企业重视,特种行业企业比一般企业重视,改制后的企业比改制前的企业重视。
(二)不能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与安全投入的关系,事故隐患突出
非公有制企业大多处于资本原始积累初期,经营者安全意识不强,重生产、轻安全,重发展、轻投入。少数地方政府不能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生产的关本文来源:文秘站 系,片面强调要为“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要求所有部门都要为其发展“开绿灯”,使非公有制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处于“不好管、无人管、不敢管”的失控状况,少数非公有企业长期游离于国家安全法律法规和政府监控之外。
(三)从业人员素质不高,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非公有制企业由于用工形式灵活,员工流动性大,且大量招收的是民工,文化素质低,大多未经过安全知识系统培训就上岗,安全知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三违”现象十分普遍。
(四)政府对非公有制企业监管缺乏必要的条件和手段
由于非公有制 企业点多面广,遍布城乡,情况复杂,而乡镇一级政府由于机构、人员、经费、手段等条件限制,难以对所辖非公有制企业实施有效的监管,不少乡镇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安全监管处于应付状态,政策、文件贯彻不下去,安全生产情况甚至伤亡事故统计不上来,对非公有制企业安全生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心中无数,谈不上对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安全管理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五)非公有制企业是伤亡事故易发源,且呈上升趋势
据统计:20__年,某某市非公有制企业发生死亡事故2起,死亡3人。
调查表明,绝大部分乡镇非公企业事故均呈逐年上升趋势。某某市近年来非公有制企业发生的伤亡事故占事故总数的70%以上。
抓好非公有制企业安全监管工作的对策
非公有制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必须用市场经济的新思维、新办法去解决非公有制企业在安全生产上存在的新问题。
(一)建立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审核准入制
1.抓源头,把好非公有制企业准入关。对非公有制企业申请开办、新项目投产严格实行“安全生产条件准入制”,要求新办企业必须严格履行“三同时”,按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有关要求,达到相应的安全生产条件,并具备达到和满足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须的资金投入能力,以及一定的风险承担能力,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核发给“安全生产许可证”或经“三同时”验收后,工商部门方可办理营业执照。在年检时,安全生产条件作为否决条件,参与每年一度的年检。
2.抓重头,把好高危行业业主经营资格审核关。对申请进入采掘、石油、化工、民爆、建筑施工、运输等高危行业的企业业主,除对企业应达到的安全生产条件进行审核外,其经营者自身应具备经营高危行业相应的安全知识,经市级以上安监部门培训考核取得资格后准予其担任业主。
3.抓大头,把好从业人员社会化培训、考核关。针对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流动性大,培训速度跟不上员工流动速度的状况,建议将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纳入社会化培训体系,由社会上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对有关人员进行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培训,取得资格后凭证到相关企业应聘上岗,未经岗前安全培训合格者,任何企业一律不得录用。
(二)明确归属、理顺安全管理体制
针对部分企业改制后没了主管部门和非公企业本无主管部门这一客观实际,为便于加强安全管理,应明确非公企业安全管理归属,理顺非公企业安全管理体制。一是将城区和乡镇所在地的非公有制企业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其安全生产由其辖区政府管理。二是将有主管部门的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为承包、租赁、股份合作制的企业,其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隶属关系不变,仍由原主管部门负责。三是外资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由外经部门管理。某某市经过实践证明,隶属关系明确后,非公有制企业由原无主管部门变成了有主管部门,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非公企业安全管理新体制,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
(三)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走规模经营之路
某某市众多小矿山经资源整合、重组、走股份合作、组建矿业集团的经验证明,通过舆论引导、政策支持,鼓励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走联合经营之路大有可为。
某某市个体客运通过走联合经营之路,一改过去个体客运无序竞争、管理混乱、事故频发的被动状况,解决了多年非公企业难以解决的难题:事故防范由难变易、秩序维护由难变易、“黑车”查处由难变易、事故处理由难变易、纠纷排解由难变易、效益增长由难变易,税费征收由难变易、车辆更新由难变易。
实践证明:非公有制企业走规模经营之路,一是可集中财力,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再生产、用于隐患整改,提高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程度,增加企业抗风险能力;二是可通过吸纳人才,提高管理水平;三是可避免市场的无序竞争;四是可促进企业管理上台阶、安全生产工作上台阶、企业经济效益上台阶。
(四)建立安全整改专项基金,用于非公有制企业隐患整改
《安全生产法》的实施和各级政府安全监管力度的加大,将迫使非公企业业主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加大对各类隐患的检查和整改力度,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企业的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达到国家有关标准要求。否则,将面临着查封、关闭和停产的危险。安全投入力度的加大,将导致非公企业资金匮乏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为缓解这一矛盾,建议政府采取低息或无息贷款方式,建立或鼓励银行建立安全整改专项基金,督促非公有制企业抓好隐患整改。
(五)推行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
2008年以来,中国加大了“走出去”对外投资的发展战略步伐。截至2009年底,已有1.2万家中国境内投资者在境外设立了1.3万家企业,遍布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外投资的存量约2460亿美元,居全球第15位,发展中国家第3位。可以预见,中国今后的对外投资必将延续持续攀升的势头,以适应企业境外的融资经营、建立战略资源基地、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需要。
鉴于近年来中国在海外投资发展中面临的种种问题,有必要充分认识中国海外投资风险,从制度层面构建风险与安全管理体系,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稳步推进“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当国内大规模投资分散于世界各地时,必须考虑到这些投资可能面对的各类风险,以及防范、转移和补救风险的方法,从而将损失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以加强对海外国有资产的安全管理,建立与完善对境外投资的协调和风险管理机制。就此,提出的政策措施与对策建议可包括以下框架内容与基本原则。
确定海外投资风险类型与原因构建海外投资的风险防范与保障机制
首先,可由政府主管部门组织专门机构对海外投资风险的类型与原因进行分析,总结与归纳其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失误教训以及国际成功经验,并从法律制度整合角度构建海外投资的风险防范和管控机制,促进海外投资发展战略的稳步实现,切实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一般而言,海外投资风险分为外来风险和自身风险两大类。
具体而言,外来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包括违约、侵权、诉讼、不正当竞争等);国家风险(政策与法律变动、征收、政府违约等)。
自身风险包括:管理风险(公司治理、劳动管理、合同管理、企业变动的法律风险);经营风险(涉及产权、产品、采购、融资、财务、环保等法律风险)。
转变风险防范和安全保障思路确立风险转移、分担和补偿机制
我国现行的投资监管行政规章涉及审批、监督、融资支持、外汇管理等方面。这些规则大多以消除风险为主要规范目标。2009年,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分别对有关海外投资审批和监管的规定做出修正。新的审批机制严格区分市场风险和国家风险,分别从总量控制和定向促进的角度对海外投资实施监管,具有很强的事先防范特征。
新审批机制虽可在一定程度上过滤风险,但不能满足海外投资企业的要求。实际上,某些表面上没有风险的投资(如投资美国国债)极有可能蕴含着系统性风险(如美国政府将债务货币化)。考虑到海外投资风险及其不确定性难以根本消除的现实,单纯以消除风险为己任则意味着一定程度上放弃盈利机会。
因此,应当转变风险防范和管控的思路,修改现行的投资监管规定,改变“不出风险”的不切实际思路,而代之以风险的转移、分担和补偿等成本收益方法,以构建投资风险的防范与管控的法律机制。通过实行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实现投资风险有效转移。在风险分担与补偿方面,应通过投资国和东道国解决风险的协作机制和法律框架下对风险损失提供救济措施来解决。
建立国内与国际两个法律层面的海外投资风险防范与安全保障体系
除了从国内法层面构建投资风险防范与管控机制外,还应从现行国际法层面的双边、区域与多边条约人手,建立投资风险防范的国际合作机制。海外投资涉及投资国与东道国双重管辖,我国作为投资国可通过国际协定促使东道国保护其投资者权益。当前,中国已与其他国家签订了多达127个双边投资保护协定(BIT),但不少BIT并未虑及风险防控机制问题。为此,有必要从制定模范BIT文本起步,以风险防控为视角,逐步推进国际投资的国际合作机制。
国内法层面的政策与法律应包括:投资合规监管、风险评估与管理、投资失误问责、投资保险等机制。国际法层面应充分利用中国加入的双边机制与多边机制。前者为投资保护协定(BIT)与亚太区域机制(APEC);后者为多边投资担保(MIGA)、投资争端解决公约(ICSID)、WTO投资措施协议(TRIMS)等国际合作机制。
投资风险防控机制的基本步骤与相应措施
虽然通过风险识别可进行投资风险管理,但难以完全消除前瞻性风险中的不确定性。因此,风险防控的政策措施可分为三个步骤:评估风险,即投资主体能够准确、及时和完整地识别与评估其面临的风险;传送风险信息,投资主体应当将评估后的风险信息准确、及时和完整地传送到有权决定风险承担的责任者手中;决定是否承担风险以及承担多少风险。
针对近年中国海外投资发展中所面临的风险与问题,还应采取以下相应政策措施。
强化企业风险管理体系要求海外投资企业从公司治理角度建立和强化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并在公司章程中明确风险管理机制的地位,充实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管人员对公司的忠实和勤勉义务。
建立相应的问责制与奖惩制现有的审批条件对于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体系有“市场化”倾向;现行的监管法规还有待完善。应加强对国有企业海外投资的风险监管。国有企业很少受制于被并购或破产的威胁,因而往往倾向于忽视较大的商业风险和体系风险。为此,应建立相应的问责制与奖惩制来限制国有企业过度冒险的投资行为。
进行海外投资风险的政策调整应从行为法学的角度对海外投资风险进行分析。在这一分析框架下,投资者具有有限理性和信息,除了效率因素外,公平因素也应在决策层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投资者的决策应不仅考虑利益最大化,还应着眼于通过收益分析、风险转移、试错后调整,而不断地适应投资环境的变化。因此,在通过常规策略管控风险的同时,投资者必须具有战略思维以应对投资中的不确定性因素。
推进证券监管的标准化中国的海外证券投资源于跨国并购,现已发展为证券交易,并面临着东道国更为严格的市场监管与经营风险。因此,应当分析海外证券投资形式与问题,专项研究海外证券投资风险的防范与应对。在当前中外双边备忘录基础上,努力推进证券监管的标准化,并最大限度地推进各国公司法的协同化发展,从而将规制性风险降至可接受的程度。
财富基金海外投资的风险防控与安全保障
财富基金(SWF)实为政府控制的投资体,其资产主要源于一国外汇资产的转移。如2007年9月成立的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CIC),可被视为中国的SWF。此前,中国财政部已通过发行特别国债的方式筹集1.55万亿元人民币,购买了2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作为CIC的注册资本金。相应地,CIC则负责这2000亿美元的保值与增值工作。
中国财富基金海外投资的风险分析
中国近年积极推动SWF在海外的投资,为保证外汇资产的增值而以股权、政府债券、房地产基金为投资对象,并主要投资于美国和欧洲等发达资本市场。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与加深,cIc在哀鸿遍野的美国资本市场不仅毫无斩获,而且损失惊人。就在美国次贷危机即将的前夜,中国SWF仍在不断增持美国债券,尤其是投资于美国“两房”等金融服务机构的债券而遭受巨额损失。
截至2011年4月,中国通过财富持有至少1.152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仅2010年,就购买了26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作为美国政府的最大债权人,中国政府需要认真评估所面临的投资安全与美债缩水风险。2011年7日初,标准普尔公司评级委员会对外宣称,美国在今后三个月内失去AAA信用评级的可能性大为增加,如果国会不上调14.29万亿美元的债务上限,这家评级机构将会下调美国国债的信用评级。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最近也将美国国债的AAA级债券评级列入“可能下设的复评名单”,并称“法定债务上限不及时上调,导致美国国债违约的可能性正日益上升”。
美国债务危机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不可低估,各国金融机构一直习惯以美债作为抵押品互相融资,美国如不能在限期前提高发债上限,其后果当然严重。理论上,美国财政部将不能发新债集资,为现有的国债还本付息,届时就可能出现债务违约。除了超过1.1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外,中国的财富还持有3000多亿美元两房债。美债数量如此庞大,要沽货离场基本上不可行。现实分析美债违约风险,美国并不会因此进入停止偿付债务状态。一方面,美国国会经过磋商已同意将债务上限提高2.4万亿美元。另方面,他还会通过不断发行美元货币对他国偿付债务。但由此产生的美元大幅贬值,中国无疑将遭受极大损失。
中国应采取的风险防范与安全措施美国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任何旨在让美元贬值的举措都会迫使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走高,从而加剧中国的通货膨胀。当务之急,一方面停止增持美国国债,另方面通过国际组织与外交渠道叫停美国以美元弱势化为导向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要求美国采取负责任的态度,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对于外汇储备的对外投资,国际公认的原则是安全第一,分散为宜。为降低市场风险,国际上SWF大多选择投资多元化模式。因此,有关SWF的对外投资,应通过国家立法,从制度上明确安全第一,稳健至上,比重分散,结构多元的原则。以避免出现将巨额外汇储备投资于美国“两房”的这种“将大部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投资决策失误。
应建立SWF金融资产的经营绩效考评制度,确立绩效与风险、责任相挂钩的原则。在审批程序上,应将SWF的投资行为置于对外投资审批制度的监管之下,并可采取重大投资决策听证制度与决策失误问责制,以改变过去SWF在“外储外用”旗号下豁免审批现象,保证SWF投资的稳健与安全。
关键词:煤炭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优化;人本理念
中图分类号:F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083-01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煤炭企业传统的经营管理机制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煤炭企业将经营管理推向更高层次,转变观念、落实责任、创新思维,切实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使之附合当前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立足之地,才有可能在竞争中取得胜利,保证企业强健的生命力,促进企业安全、和谐、科学、有效的发展。
一、我国煤炭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自2001以来,随着煤炭行业市场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煤炭企业呈现出快速发展局面,企业经营管理创新能力也不断加强,出现了大集团重组整合、企业战略管理细化、集团管理控体系调整、自主创新加强、精细化管理渗透、组织结构优化、安全管理机制创新、物流系统优化等良好现象,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煤炭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依然落后
虽然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煤炭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不断加强,但由于传统经营管理理念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国有企业自身企业性质等原因,大多数煤炭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依然注重于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而忽略了成本的市场价值和市场效应,这种落后的经营管理理念,导致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出现偏差,经营目标的确立,实现手段的制定均不科学,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煤炭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在落后的经营管理理念影响下,我国大多数煤炭企业经营管理体系极不健全,包括财务管理、行政管理、安全管理、物流管理、仓储管理、绩效管理等诸多方面,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缺陷。如企业生产成本核算、销售成本核算、储存成本核算、安全制度规范、员工绩效考核等,不完善的经营管理体系,极大的降低了企业生产效率,甚至造成企业财务状况不明析,利润计算错误等现象,不利于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运营方针的制定。
(三)煤炭企业缺少企业文化建设
煤炭企业大多处于大山和深山之中,交通不变,信息不畅,落后的经营管理理念下,煤炭企业对企业发展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文化不够重视,建设度极为不足,缺少对员工思想和意识的培训提高,导致企业整体素质不高,甚至出现意识偏差等现象。
二、煤炭企业如何优化经营管理机制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家宏观调控影响下,面对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要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我国煤炭企业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地区特色,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经营管理机制:
(一)提高经营管理理念
由于我国煤炭企业大多数属于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在国家统一管理和布局下,我国煤炭企业形成了较为顽固的计划式经营管理理念,这种被动的、落后的经营管理理念在国家对能源行业进行统筹安排的情况下,对企业发展影响不大,但在煤炭行业市场化的情况下,这种经营管理理念已经完全不能附合市场的发展,尤其是在这种理念下所采用的成本管理措施、投资项目分析等,更是难以满足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煤炭企业要充分认清煤炭行业的发展变化,树立附合市场竞争机制的现代的经营管理理念,从传统观念的束缚中摆脱出来,才能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注入新的思想。
(二)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体系
煤炭行业市场已经不同于十几年前的市场,天翻地覆的变化要求企业经营管理体系必须充分完善,各类机构必须进一步健全。如附合企业经营管理的财务管理体系、附合企业资产增值的绩效考评体系、附合煤炭企业生产经营特征的成本核算体系、附合企业市场布局的物流体系等,与此同时,完善的经营管理体系和全面的经营管理机构,需要大批专业的技术人才支持,企业还必须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而不是仅关注于煤炭的开采、销售、储存方面的人才建设。附合企业需求的掌握现代经营管理技术的专业型人才,才是企业建设和发展,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领头羊。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可以说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交往越来越为频繁,国际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对我国企业形成了巨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都从国际先进企业中学习经验,认识到了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对于煤炭企业来说,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视程度却远远不足,大多数煤炭企业如同没有灵魂机械一样,从事着煤炭的生产、经营活动。要适应新的竞争需求,煤炭企业必须打造属于自己的,具备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为企业贯注灵魂,为员工渗透企业思想,使全体员工能自发的围绕着企业共同目标而奋斗。
结束语:总之,长期以来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严重制约着我国煤炭企业的发展,严重影响了我国煤炭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煤炭企业必须从提高经营管理理念入手,建立和完善经营管理体系,引进更多专业人才提高企业综合素质,打造具有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只有这样才能附合新时期市场竞争的需要,才能保证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贵州林东煤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于鹏海.试论如何强化国有煤矿的经营管理[J].时代经贸(中旬刊),2008(S7).
[2]钱胜国.试论如何抓好国有煤矿的经营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J].经营管理者,2010(13).
创新发展 助推产业升级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在一片河滩地创业,到年营业收入近百亿的行业领军企业;从一个曾经面对诸多困难、一煤独大的传统煤企,到煤、化、电、路、建筑建材、生态农业六业并举的大型能源化工企业。黄陵矿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断进取,最终获得我国工业领域的最高奖项。底气何在?原因何在?黄陵矿业党委书记、董事长范京道给出了答案:“我们坚持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实现了黑色资源、绿色发展,高碳产业、低碳运行。企业正在由要素驱动的规模扩张型,向创新驱动的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两化’融合、技术密集型转变。特别是智能化无人开采技术的成功应用,圆了煤炭人地面采煤的梦想,开创了行业先河,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占领了世界采矿技术的制高点。我们颠覆了人们对煤矿的传统印象,引领了煤炭工业的发展。”“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不神秘、创新在身边”。这样的创新理念始终贯穿于黄陵矿业的发展过程之中。特别是近年来,黄陵矿业致力于探索“互联网+煤炭产业”新模式,以煤炭绿色安全高效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为主线,依托“两化”融合,瞄准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实现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煤炭行业结束了“黄金十年”,在困境中改革发展之时,黄陵矿业交上了这样一份答卷:2013年,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焦炉煤气制甲醇项目;2014年,智能化无人开采技术的成功应用开创了国产综采成套装备智能化无人开采的先河,并建成全国首台(套)汽轮机带动压缩机生产液态氨系统;2015年,西北最大的煤矸石电厂项目建成运行。用坚持“做强做优做大”的成绩和目标奏响了新时代的发展强音,在行业转型升级的探索史上留下了创新驱动的坚实足迹。谈及企业发展创新成果,范京道笑着感叹:“真是高手在民间,职工的力量是无穷的,黄陵矿业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广大干部职工智慧与汗水的结晶,也为全国煤炭行业开采技术升级转型做出了贡献。”据悉,仅“十二五”期间,黄陵矿业就有144项科技项目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另有183项职工创新成果获得国家授权专利。正是这些创新理念、创新项目,有力地支撑了黄陵矿业的转型升级发展。
黄陵矿业走过的27年,是企业从无到有、规模由小到大、实力由弱变强的27年,更是一条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革故鼎新之路,黄陵矿业发生的变化,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陕西乃至全国煤炭发展上,都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绿色发展 引领企业转型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2012年底,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此时,煤炭行业刚刚步入寒冬期。2013年,黄陵矿业审时度势,提出了黄陵矿业人的“绿色强企梦想”,这是黄陵矿业对中国梦最好的诠释和践行。的确,黄陵矿业近年来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循环经济战略,在生产侧不断研究探索绿色高效开采技术,节约有限资源;在消费侧实施清洁利用、超低排放,符合国家推动能源供给革命的要求,实现了黑色煤炭向绿色发展转型,为传统能源企业转型发展做出了有益尝试。
在中国工业大奖会上,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中国工业大奖审定委员会主任李毅中对黄陵矿业的绿色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黄陵矿业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成了煤炭开采洗选―精煤炼焦―焦炉煤气制甲醇―驰放气制合成氨和煤炭开采洗选―煤泥煤矸石疏干水发电―灰渣制建材两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了绿色发展,为我国传统能源企业转型升级做出了有益探索、提供了有效途径。”这两条产业链是黄陵矿业实施循环经济战略的成果,更是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在27年的发展历程中,黄陵矿业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各产业链之间、上下游之间形成相互关联闭环,将固体、液体、气体封闭在链条之内循环利用。吨煤产值由300元提升到600元以上,实现了资源清洁高效利用。从2012年至2016年,黄陵矿业累计实现利润70亿元,上缴税费68亿元,企业总资产由199亿元增加到255亿元。
谈及企业发展,范京道掷下了铿锵之言:“对于黄陵矿业而言,实施循环经济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发展型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顺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抵御煤炭市场寒冬,完成百亿产值目标,实现绿色强企梦想的必由之路。”
依托煤而不依赖煤,兴于煤而不困于煤,立足煤而又超越煤,黄陵矿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煤炭企业发展观念,煤矿不见煤,采面不见人,废物全利用,废水零排放成为黄陵矿区新印象,天蓝地净、山青水秀成为矿区环境新面貌。
安全发展 筑牢发展根基
安全稳则企业稳,对于能源企业而言,安全生产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更不能滑坡。目前,黄陵矿业已经连续多年实现安全“三零”目标,这与其系统性、连续性地推行强化红线意识、坚守底线思维、加强一线管控、确保防线牢固的“四线”安全管理是分不开的。“越是产业涉及门类增多,越是发展任务繁重艰巨,越要确保安全生产;越是安全生产周期延长,越要警钟长鸣,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范京道不断强调安全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黄陵矿业开采条件复杂,煤、油、气共生,水、火、瓦斯、煤尘、顶板、油型气、油气井“七害”俱全。但经过27年的发展,干部职工逐步形成了冷静理智不浮夸的平常心和低调务实不张扬的风格,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和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完善安全管理措施,慎言成绩,盯住问题,通过理念渗透、行为养成、监督检查和激励约束,全面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为实现安全“三零”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凡事都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坚守底思维是黄陵矿业重要的安全管理方法。黄陵矿业人认为,底线就是安全生产中必须遵守的基本条件、作业标准和法律法规。为此,黄陵矿业将隐患视为事故,并努力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坚持灾害区域超前治理,加大对矿井灾害防治力度,做到灾害治理不达标不生产,提升了矿井防灾抗灾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安全管理标准。
一线是安全生产的主战场。黄陵矿业坚持加强一线管控,把安全管理关口前移到现场、重心下移到每个岗位、责任落实到每名职工,发挥试点先行、典型引领的作用,创新开展了“五精”岗位、“五精”现场管理,推进安全精细化管理与质量标准化管理的融合提升。同时,采用先进科学的管理方法,确保生产过程中管理到位、操作到位、措施到位、监督到位,切断事故的因果链。
职工素质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安全发展。黄陵矿业的安全管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倡导岗位安全自主管理,多措并举确保防线牢固。强化安全生产为了自己、依靠自己、需要人人负责的共识,解决了职工“不愿自主管理”的问题。深化并完善岗位价值精细管理系统,发挥其在薪酬分配和绩效考核的主导作用,加大安全生产因素所占比重,解决了职工“不想自主管理”的问题。坚持科技兴安、人才强企战略,深入开展“三功两素”修炼和岗位创新,提升安全综合素质,解决了职工“不能自主管理”的问题,使“安全至高无上”理念在每名职工心中落地生根。同时,重点发挥群安员、青年监督岗员、家属协管员的监督、协管的作用,构筑安全生产第二道防线,形成人人关注安全、时时防范隐患、处处杜绝违章的良好局面。
莫道前路多坎坷,一路风雨一路歌。安全生产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安全管理难度增大、安全条件日趋复杂、安全风险日益增加的条件下,诚信敬业的黄陵矿业人强化“四线”管理,紧绷安全弦,推进“两化”融合,提升装备技术水平,着力破解影响企业安全高效发展的难题,达到无人则安、少人则安的目的。这是安全管理工作的起点,更是走好战略发展的第一步,也为企业深化改革与发展奠定基础。
协调共享 履行社会责任
“新时期的大型国有企业,就要有大视野、怀、大魄力,更要有大承担,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甘于奉献、挺身相助、不计劳酬。”这不仅是陕煤化集团履行社会责任的一贯理念,更是黄陵矿业作为陕煤化集团核心骨干企业积极参与统筹城乡发展的真实写照。“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和群众的支持,是鱼水之情,我们履行国有企业职责,让群众与矿区职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范京道说,作为根植于革命圣地延安的国有大型能源化工企业,黄陵矿业始终将企业发展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的大局之中,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当地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城镇化建设,为延安老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与当地百姓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不断延伸的乡村公路,造型别致的住宅新居,亮点频现的特色产业,欣欣向荣的工业经济,扑面而来的文明新风,在黄陵矿业积极实施统筹发展的生动实践中,让人们看到了延安老区更加美好的前景。近年来,黄陵矿业累计投资近3亿元改造交通道路、建设水利设施;投资1亿多元建设南河寨移民新村成为黄陵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投资建设储存能力5000吨的生态果蔬中心,解决了黄陵果蔬储销难题;帮扶的8个村两人均增收超过1000元,被授予陕西省“千企千村”帮扶先进单位;与地方政府共同投资25亿元建设污水处理厂等21个基础设施项目,使身处边远山区的职工群众能够同时享受山水乡恋与城市文明。黄陵矿业在改革发展的同时,想职工之所想,解职工之所忧,大力提升职工幸福生活指数。建成了大学生公寓、职工公寓以及31栋住宅楼,1845户职工喜迁新居。在不断完善中心小区幼儿教育、医疗、健身、就餐、购物等配套服务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整合、升级改造的方式增设了小区美食城、绿色果蔬超市、家政服务、治安联防、汽车维修保养站和温室花房,满足了广大住户日常生活所需,一个职工住有房、行有车、乐有场的现代化矿区屹立于陕北黄土高原。
诚如范京道在中国工业大奖颁奖仪式上的获奖感言中所说:“黄陵矿业从圣地延安走来,带着煤炭人炙热的情怀,科技引领,安全发展,精细管理,以人为本,书写了中国智能化无人开采的精彩篇章。我们向未来走去,创新驱动,升级转型,文化治企,追赶超越,在煤炭安全绿色智能化开采和清洁低碳集约化利用的能源革命洪流中勇立潮头,打造“四个示范”、实现绿色强企梦想。黄陵矿业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奉献社会、惠泽地方、造福职工。”
先进文化 助力改革创新
十年企业靠管理,百年企业靠文化。支撑黄陵矿业站上全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荣誉台的,不仅仅是占领世界采矿技术制高点的关键核心技术和“绿色+智能”的创新发展模式,还有黄陵矿业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心,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凝心聚力,核心是修养人心。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黄陵矿业牢固树立起“打造成干事创业的乐园、幸福生活的家园、成长成才的校园,让黄陵矿业人岗位自主、学习自觉、生活自信、人生自豪”的理念。在全体干部职工的心中,黄陵矿业就是一个温馨的“家”,是一个有温度、有情感、有寄托、有牵挂的“家”。特别是在2014年,“家”的文化让黄陵矿业顺利走出又一次困境。
当时,陕煤化集团落实十项改革措施,把陕西煤炭建设公司4对矿井和实业集团黄陵分公司划转黄陵矿区,这次改革一次性移交3000余人。黄陵矿业充分发挥企业文化作用,融合“新老”职工。对新职工说,“同在桥山下,共饮一河水,同采一层煤,本来是一家,黄陵矿区欢迎大家回家”。对老职工讲,“我们是国有企业,为社会做了这么多贡献,为集团内部职工为什么不能作贡献?墙推倒就是一家人,还分什么你我、彼此”。黄陵矿业运用“一家亲”理念,发挥了1+1>2的协同效应。在这个欢乐的“家”里,活跃着一批鲜活、纯朴、认真且顽强坚韧的“家庭成员”。正是依靠着黄陵矿业人诚信敬业、追求卓越的精神,才铸就了今天的辉煌成绩。
作为实现全国首套国产综采设备智能化无人开采的区队长,全国劳动模范曲志欣和他的同事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黄陵矿业人的“精气神”。2014年初,1001智能化无人开采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在一号煤矿开始探索施行,这是一项全新的煤炭开采核心技术,也代表了我国煤炭开采技术的最高水平,干部职工从来没有见过,更没有尝试过,要完成这次任务,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困境看精神,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作为队长,曲志欣感到压力很大,同时也感到使命光荣。为了让煤矿无人开采变为现实,降低职工劳动强度,把煤矿职工从复杂作业环境解放出来,圆煤矿人多年的梦想,他不顾常年缠身的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病症,放弃了节假日,不分昼夜地深入井下和职工一起探索研究。
2014年4月25日,一个令人激动振奋的时刻!在黄陵矿业一号煤矿调度指挥中心,采煤机司机和综采支架工身着白色短袖衬衣、胸佩工牌,进入工作岗位。他们娴熟地通过地面指挥控制中心的控制系统操控按钮,启动了井下综采工作面各个生产设备,顺利实现了远程控制煤机采煤和综采支架的推架移溜作业。这一瞬间永远刻在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心中,也载入了黄陵矿业建设发展的史册,在中国煤炭建设发展史上书写了辉煌夺目的一页。
一、企业治安保卫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1、有些企业将保卫工作与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对立开来,认为企业保卫工作不产生效益,视保卫工作可有可无,甚至撤消保卫组织,导致企业各项治安防范措施得不到落实,治安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
2、经济结构的调整,生产关系分配机制的重大变化,优胜劣汰竞争机制的形成,企业内部减员增效,职工下岗分流等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
3、企业改革、改组、兼并、破产可能会给部分职工带来暂时困难,由此引发的各类不安定因素。
4、企业经营不善,生产不景气,工资发不出而引发的上访及闹事事件。
5、企业被盗窃、抢劫、诈骗,货款被拖久,国有资产损失严重。
6、一些企业保卫组织软弱涣散,内部防范薄弱,存在严重问题。
二、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对策和措施。
(一)实行三个转变,改革内部保卫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中。
1、实现由静态管理向动态转变。企业保卫工作要转变观念,彻底打破过去那种游离于生产经营之外,只单纯地管理治安的传统工作[本文转载自模式和只坐等在办公室静等问题上门再去处理解决的方法。保卫干部必须走出科室,深入到车间、部门、厂区参与现场管理服务,要根据企业各自的生产经营特点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厂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各生产部门建立以动态追踪管理为主的重点人口、帮教对象、安全、治安、消防隐患整改管理制度。版权所有
2、实现由被动处置转为超前控制服务,建立预测防控机制和“三级信息”管理网络制度。企业实行现代制度后,内部保卫工作就成了企业自身行为,企业保卫工作必须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结合企业改革的中心工作,自觉地把保卫工作真正融入到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活动中去,建立健全自上而下层层负责的治安保卫责任机制,强化内部各项管理措施。由于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减员增效、职工下岗分流、转岗、福利待遇
等问题面临矛盾突出和不安定因素增多。因此,保卫干部在深入各分厂生产车间、部门参与现场管理防范时,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把通过职工、班组、车间等各种渠道收集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预测可能引发的治安、消防、安全和闹事苗头,掌握各种动态,及时调整工作重心,制定相应的工作预案。
3、实现一岗多人向一人多岗的综合化管理转变。企业保卫部门要树立服务观念,明确在企业的位置,企业保卫工作必须实现由传统的治安工作为中心向综合化安全管理为核心的转变。生产经营活动是现代企业工作的中心,企业所有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这一中心,保卫工作也不例外,要以开展主动服务,参与生产,说办就办,为一线生产经营服务,当好配角,切实转变观念,解放思想,突破旧习惯思维的束缚,自觉服从服
务于企业改革和生产经营的需要,调整工作重心,提高对环境的适应性,保卫干部主动深入各部门开展服务,为部门领导和职工群众排忧解难。如一家私人企业租借某厂场地,拖欠租金及水电费8000余元,并准备悄悄溜走,该厂保卫部门得知这一信息后,立即采取措施,追回欠款,为企业挽回了损失。保卫干部要用优质的服务与管理和无私奉献精神,才能赢得广大干部职工的理解和支持,才能使保卫工作有了自己的位置
,才能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二)实行竞争上岗机制和目标管理机制,提高队伍素质。
1、实行逐级聘用、竞争上岗制。企业保卫工作的职能,工作方式转变后,对保卫人员的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保卫工作顺利地开展,关键是建立一支高效的保卫队伍,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转变原有保卫部门内部管理方式,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从精干高效的原则出发,引入竞争机制,实行逐级聘用,采取自荐、答辩、民主评议等形式聘用保卫处、科级领导和保卫干部,真正体现能者上
、庸者下的用人机制,从而提高了保卫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
2、实行责任目标管理考核,建立内部激励机制。为实现保卫工作目标的完成,保卫部门负责人应与企业签订年度保卫安全责任书,由保卫部门负责把各项保卫工作目标进行量化,分解到每个保卫干部,实行按月考核,同工资奖金挂钩,改变以往干好干坏一样的做法,同时还可以在工资总额中留取一定数额经费作为奖励资金,对在工作中有突出成绩的人员给予奖励,做到上岗靠竞争,分配靠贡献,晋升靠实绩,以充分调动广大保卫干部主动性和积极性。版权所有
3、建立法制化、规范化的企业保卫工作机制,提高综合管理能力。内部保卫工作是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再是公安机关的基层组织或派出机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保卫工作已转向为企业自身服务,在客观上给保卫工作增加了艰巨性、复杂性,这就要求保卫干部不仅要熟悉保卫业务,而且要在动态管理中摸清本单位生产经营业务的规律和特点,掌握现代企业制度的相关知识和更新业务知识,提高工作技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挑战;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新时期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着财务资源配置不合理,目标多元化,工作模式效用化、信息化进程不够。新形势下,企业要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减低成本,提高资金周转效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要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强化财务管理,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
一、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
新时期由于企业竞争激烈,企业的财务管理又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然而现代企业的发展下,企业的财务管理面临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资源配资不合理
财务资源的配置受到产权理论的制约。产权作为经济制度的基础,对企业的经济行为起约束作用。当前我国的产权理论及制度存在着某些方面的漏洞,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对财务管理的作用。在新形势下,知识经济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了很大影响,使传统的以厂房、机器、资本为主要内容的资源配置结构转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资源配置结构。然而传统工业经济的产权理论及制度只注重有形资产和投入资本之间的配置,忽视了知识资本的相关利益者对企业的分配权,加剧了股东、经营者和员工的利益冲突。因而要加强新时期企业的财务管理,合理配置资源,缓解股东、经营者及员工之间的利益冲突。
2.财务管理的目标多元化
企业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企业的多元化结构体系要符合财务管理的目标多元化这一需求。企业持久的良性增长模式要有一定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这是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因而新时期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一个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核心、具体目标多元化的结构体系。它包括效益目标、能力目标、协调各方利益目标。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科学合理的组织财务活动,协调各方财务关系,平衡各方利益。这种统筹兼顾的财务管理体系,才能在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把握住方向,推进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
3.财务管理信息化进程不够
当前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以公有制为主导,中间管理层人员偏多,缺乏灵活性。知识经济下,一切活动都以快、准、全的信息为导向,数字化信息技术使得企业的交易活动瞬间完成,缩短了经济活动的空间。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理财观念滞后导致一些较为先进的管理方法在企业理财中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进程。因此要搭建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平台,促进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工作流的集成,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国际化。
二、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路径
当前财务管理呈现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便于整合资源,提升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财务管理将以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并重,合理分配财务资源,化解股东、经营者和员工的利益冲突。最后加强风险与安全管理,电子商务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造成企业业务发展和监督机制脱节现象,严重威胁企业财产安全。因而创新企业财务管理要加强信息化建设,转变财务管理理念,加强风险与安全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这几方面下手。
1.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搭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平台的关键因素之一。以财务为核心的企业管理流程,有效解决了财务管理资金、物流、供应商、客户与市场的信息孤岛,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工作流的集成,整合了企业的财务资源,降低了企业资金管理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提升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加速了企业信息化进程。
2.转变财务管理理念
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财务管理也要转变。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需要加大财务对市场经营的支撑力度,一边走市场竞争中争取主动权。然而相当多的财务人员对资本市场的概念认知不清,为保证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必须转变财务观念,掌握资本市场的运作技巧,适应市场对财务管理的要求。
3.加强风险与安全管理
电子商务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造成企业业务发展和监督机制的脱节,严重威胁企业财产安全。因此企业要加强财务管理风险防范机制和预警机制。准确的财务管理可以使企业了解自己的资金需求,提前安排融资计划,从而起到防范风险的作用。企业还要建立风险控制预警机制和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对企业生产过程进行全程监督,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及时调整财务政策。同时对企业业务发展要进行全程监督,防范企业财产安全。
4.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财务队伍建设
新经济形势下财务人员要加强专业素质和信息处理能力,提高管理的灵活性。当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师企业发展的无形资产。一流的财务人员队伍建设是企业实现改革、创新的重要保障。为实现财务管理的创新,应促进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一方面要挑选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财务管理人员,以提高财务管理的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强给财务队伍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尽快实现财务人员素质的转型。建立企业需要的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队伍,以适应市场对企业的要求。
三、结语
新时期的财务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带动下,合理配置财务资源,确保股东、经营者和员工的利益,就必须科学合理的组织财务活动。在现代管理制度下,要想降低企业成本、提高资金周转率,提升企业经济效率,就必须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转变财务管理理念,加强风险与安全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建立一流的财务人员管理队伍,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加强企业的风险防范机制,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快速发展,与国际接轨,提升国际竞争力,以适应市场的要求。
参考文献: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着成就。“十二五”时期是陕西省实现西部强省的关键节点,也是大幅提升综合实力、阔步迈向中等发达省份的重要时期。《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陕西纺织工业振兴规划实施方案》的颁布,给陕西纺织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人力资源整合的风险及控制措施
人力资源整合具有较高的敏感度,首先会对员工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纺织企业具有劳动密集型生产、女工人数较多的特点,如果这些心理变化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则极易出现恐慌蔓延、生产效率降低、集体团队意识减弱等现象。其次,高层管理者由于经营理念与管理风格不同往往会产生冲突,对人力资源整合风险进行控制要做到:各纺织企业、行业协会及政府部门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合力组织相关整合部门,以人为本,建立科学的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用于解决冗员的问题,同时防止人才的流失。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安排专人接待员工来访,消除或缓解员工的心理压力以及由此产生的消极行为。在集群内部、各企业之间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并通过行业协会及产学研合作机制及时化解矛盾与冲突。
二、资本资源整合风险及控制措施
资本整合风险主要是由于负债和融资而给纺织控股集团的财务状况带来的不确定性。首先,风险来自于在集团组建初期对各企业价值评估的风险。这种风险会造成集团对个别企业资产价值和经营状况做出过于乐观的判断,容易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影响其他企业健康发展;其次是只注重资产规模的扩大而不注重资产质量和资金效率,集群内企业众多,会存在结构问题,使得资产分布不合理,收益与风险不对称;再者是由于陕西省纺织企业普遍存在经营管理水平低、成本高,信誉不高,在经营过程中,吸纳外部资金的成本高昂。因此,对资本资源整合风险进行控制要做到:首
先,正确评估各企业价值,聘请经验丰富的中介机构做好审计与评估工作。其次是指导并督促集团与集群建立一套符合会计准则和法律的内控制度,实现有效的内部控制。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打造集群品牌,提高企业的享誉度。
三、信息资源整合风险及控制措施
信息资源整合中的风险是指由于信息资源整合带来的若干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如果处理不当,将会给信息化应用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此,对信息资源整合风险进行控制要做到:积极稳妥地推进电子商务,完善纺织产业集群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建立文件化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对涉及信息安全的,如人员安全、网络与通信安全、应急管理等领域制定详细的管理流程和制度。要以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对信息化系统进行开发,可与专业的第三方机构进行合作开发,也要避免盲目投资。
四、环境资源整合风险及控制措施
由于政府往往会存在政务繁忙,对纺织产业了解不够充分、专业的问题,从而在政策环境上很容易有所偏颇或无法创造或把握关键机遇。因此,对环境资源整合风险进行控制要做到:发挥纺织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服务作用。协会可为集群宣传产品,拓宽营销渠道;并为政府决策提供有效的产业咨询和政策建议,完成政府委托的各类行业性工作,诸如与国内外有关标准化咨询、认证机构合作,推动集群内企业贯彻ISO14000、ISO18000等国际通行的质量、环境、安全、生态标准,提高集群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目前,陕西等诸多省市地方政府对重要的支柱性产业——纺织产业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加以扶持。我们也期望陕西纺织产业以集群化发展为依托,能在资源整合等关键环节上实现突破,正视风险,采取措施控制风险,为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做出贡献。
参 考 文 献
[1]陕西省第十一届人大第四次会议.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2011
[2]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纺织产业集群发展报告[R].201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