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

时间:2023-09-17 15:04: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

第1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措施

国有企业应加强资产管理,促使国有资产价值得以提升,进而加大生产经营规模,最终提升企业竞争实力。但在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实际执行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亟须加以分析解决。

一、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内涵及目标

(一)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内涵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是指国有企业按照国家资产管理相关规定的要求,推进其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及监督等管理工作的有效执行,以促进国有企业资产良好运作,防止国有企业资产产生损失,最终确保国有企业资产价值得以提升的管理活动。[1]

(二)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目标

国有企业资产属于国有资产,国有资产受法律保护,国有企业应当保护其资产安全。因此,国有企业应通过搭建完整的资产管理组织架构、完善资产管理制度、提高资产管理工作的质量,才能保护国有资产安全,进而提升国有企业的资产价值。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目标是国有企业通过科学配置、有效使用、规范处置及严格监督其资产,保护国有资产安全,进而提升国有企业资产价值。

二、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基础环境有待改善

1.相关管理制度不健全在我国,部分国有企业是成立时间比较久的老国企,在企业管理模式上大多保留传统的模式。主要表现在,一是有的国企资产管理制度主要是照搬同类企业或相关行业的资产管理制度,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脱节,导致在制度建立方面不完善,实际执行时才发现不科学、不适用。二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信息技术等各方面的不断变革发展,国家相关政策随之不断调整和完善,但一些国企仍沿用过去的资产管理制度,这就导致在管理上有漏洞存在,导致企业资产管理工作与国家相关政策偏离,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2]2.资产管理组织结构不合理,权责划分不明确目前,部分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组织架构松懈、随意,资产管理人员的权责始终无法落实到位。例如:在部分国有企业内部,国有资产是采用某几个部门(如财务、采购、业务等部门)合作管理的方式。这种方式易出现部门之间职责划分不清晰,推诿扯皮,严重时候还会出现坏账、资产损毁等问题,最终难以找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尤其是资产管理工作没有安排专人负责的国有企业,易导致分工不明确、不合理,具体工作落实难,出现有的工作多人共同负责,而有的工作又没人跟进,进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3.资产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为了提升资产管理质量,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都在利用信息化技术,但资产管理的信息化也大多局限于与财务相关的信息系统,没有真正扩展到相关业务部门,进而导致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无法实现资产信息实时共享,沟通不畅,同时也加大了资产监督环节的工作难度。[3]

(二)国有资产配置不科学

部分国有企业对资产配置的管理或多或少都存在着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但对于资产配置工作,仍有一些国有企业没有严格把控资产配置流程,资产由使用部门直接购置,每个部门出于各自的使用目的而开展的资产购置工作太过盲目,购置行为既没有统筹企业整体资产配置情况,也没有考虑到企业预算管理目标,随之而来的是资产浪费和闲置问题。

(三)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不高、处置不规范

部分国有企业对资产的利用率都不高,存在浪费现象。例如:少数国企并没有真正重视国有资产的实际使用率,随之而来的资产闲置问题间接导致国有资产收益损失,就更难做到提升国有资产使用价值了。还有少数国企设法将闲置资产进行盘活,以提高国有资产利用率,但也大多停留在租赁等方式上,方法比较单一,进而导致国有资产价值提升的幅度不大。另外,部分老国企仍局限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在国有资产处置工作中掺杂的人为因素较多、处置工作较随意。

(四)对国有资产管理监督不到位

目前,部分国有企业对资产管理各方面的监督控制还存在不完善的问题。首先,与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相关的内控机制薄弱,存在漏洞。第一,财务人员对资产管理的审核监督大都停留在财务制度合规性方面,企业内控制度合规性方面的监督还没跟上。例如有的国企财务部对预算内的、超预算的以及预算外的资产报销审核流程都一样,只考虑票据齐全与否,根本没有结合预算管理进行把控。这就造成资产管理脱离预算管理,将会产生国有资产浪费和损失。第二,没有单独设立内审部门,内审监控力度小。例如有的国企把内审机构设在财务部门内或是安排财务部的一些人员从事内审工作,这就造成内审监督流于形式,没有起到独立监管的作用。其次,与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相关的绩效考核机制不完善。例如一些国有企业虽然把资产管理工作与绩效考核奖惩机制挂钩,但涉及资产管理方面的绩效考核指标设计或制订得不科学、不全面,考核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并没有从根本上管控到资产管理工作,无法提升资产管理工作的水准。还存在一些国有企业甚至没有对资产管理工作进行绩效考核,这就导致资产管理工作的执行与考核相脱节,不利于调动职工资产管理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企业内部管控。

三、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措施

(一)改善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基础环境

1.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国有企业应制订和完善资产管理的各个方面的制度。包括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和监督方面的制度。首先,对于国有资产配置方面的管理制度,应将企业经过可行性研究分析后的实际配置需求,依据国有资产配置相关法律法规、企业内部控制规定以及企业订立的预算管理目标相结合。例如:制订国有企业固定资产购置、工程类投资建设等管理工作的规定。其次,应制订国有资产使用方面的管理制度。第一,与财务类相关联的资产使用制度应把《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财政部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与国有资产使用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相结合,并考虑企业自身实际状态。例如:制订国有企业资产划分标准与分类、固定资产卡片、固定资产折旧等管理工作的规定。第二,制定与业务类相关联的资产使用方面的制度,应结合国有资产使用的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规定来制定,同时,针对不同的业务部门,还要结合各业务部门的特点和管理职责来制定。[4]再次,对于国有资产处置方面的管理制度,应将企业经过可行性研究分析后的实际处置方案,依据国有资产处置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企业内部控制规定等制定。例如:制订国有企业资产出售、转让、报废或发生毁损等管理工作的规定。最后,对于国有资产监督方面的管理制度,应把国有资产监督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与企业内部控制规定等结合起来制订。与此同时,还要对照企业订立的预算管理目标,并挂钩绩效考核办法等。监督手段要多样化,避免因监督制度订立不周密,造成国有资产损失。2.重塑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组织架构国有企业应搭建一个完整的资产管理组织结构框架。把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各方面工作的履职内容按不同层级、不同部门来做相应的规定,保障责任归口落实。促使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工作在整个企业内部得以强化。首先,企业最高管理层要定位好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目标。然后自上而下地向企业中层、基层推进,并听取相关资产管理部门的反馈。还要结合企业总体战略目标,订立资产管理任务,促使国有企业资产价值提升,进而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其次,企业中间管理层要互相协作、充分沟通,避免细节冲突影响整体资产管理工作。例如可通过在国有企业内部单独设立一个资产管理机构,对国有企业资产各方面的管理工作进行整体策划、统筹调配。同时,也可以通过资产管理机构,对企业运营各个环节的资产使用情况做出评价、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从企业宏观的角度提出解决方案。从而帮助企业摆脱产生资产收益损失的风险,促进国有企业良性发展。最后,企业基层人员要有资产管理的全局意识。例如国有企业内部可以通过开展组织讲座等,促进资产管理全局意识的提升。尤其针对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相关业务部门的资产管理人员等还要加强资产管理各方面的业务知识培训,促进知识更新,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国有资产收益损失。3.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资产管理的各方面在资产管理过程中,国有企业要往全面信息化方向发展,这不仅仅涉及财务部门,其他相关业务部门也要跟上。例如,在资产管理实际工作中,可使用条码技术,避免登记信息因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也能够通过条码系统快速与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关联,做到信息更新准确、及时,提高企业资产管理工作的质量。尤其是还可以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信息等技术,把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与财务管理系统对接,实现数据共享,便于财务人员对资产进行监控。

(二)严格把控国有资产的配置管理

国有资产配置讲求科学与合理,国有企业应当把先调剂租赁、后购置的思路引入到资产配置实践工作中。例如可通过资产管理机构对国有企业资产进行整体管控。针对必须配备的资产,由资产管理部门牵头业务、采购、财务部门进行市场调研,结合企业资金预算情况对比,做出更新、改造或是租入等选择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并按程序报批企业管理层、上级主管部门等,待审议通过后执行。通过统筹调配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资产使用部门间资产闲置和资产紧缺的矛盾,避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脱节,使国有企业资产配置工作更加科学合理。

(三)提高国有企业资产使用效率

国有资产使用力求做到物尽其用,国有企业应当把统筹管控、整合调配的思路运用到资产使用管理的过程中。例如国有企业可以由资产管理机构全面管控企业内部资产,通过整合、调配等手段,提高资产利用率,最大限度地避免资产闲置;也可以通过挖潜增效,进一步盘活国有企业资产,最大限度地缓解资产闲置、发挥资产使用效益,有效减少国有资产的浪费和损失,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四)规范国有资产的处置流程国有企业资产处置工作涉及的面较广,应严肃对待,防止因处置不力产生国有资产收益损失。例如可通过资产管理机构牵头处置工作,先按照企业有关国有资产处置的制度规定,安排业务、财务、内控等部门,以及外部评估机构一起配合完成资产评估工作;再结合资产评估报告对比做出出售或是转让、报废等选择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并按程序报批企业管理层、上级主管部门等,待审议通过后执行,从而能有效避免国有资产流失风险。

(五)加大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管力度

首先,应当加强国有资产的内部控制。可以通过加大财务和内审部门的监督力度,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例如:财务部门可以通过建立财务授权审批制度、对资产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盘点等手段,强化对国有资产的监控,从中发现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存在的漏洞,并向资产管理机构及相关业务部门反馈,进而避免出现国有资产收益损失。内审部门可通过对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方面的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资产配置、使用及处置情况进行过程控制和跟踪分析,披露其背后存在的问题,帮助国有企业提高风险预判。其次,应当强化国有资产的绩效考核机制。可以通过制订与资产管理工作相挂钩的绩效考核奖惩机制,促使资产管理工作得以有效执行。例如:国有企业可依据具体资产管理工作的内容,形成不同的考核项目进行考核。同时,考核评价结果按成绩高低分成优秀、合格、不合格等几个等级,根据不同的等级,给予相应的奖励或处罚,有助于提升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内部监控。

四、结语

总而言之,国有企业为适应现代化发展趋势,增强市场竞争力,最终提升国有企业价值,就必须通过理顺资产管理工作来实现。因此,要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工作,确保国有资产得到科学配置、有效使用、规范处置、严格监督,促使国有资产价值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周燕萍.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21(6).

[2]李妍.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对策探讨[J].中国产经,2021(2).

[3]于兰.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有效措施探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1(1).

第2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 资产管理

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属全民所有,在经营管理中主要的目的是要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确保所有者的权益不受损害。因此,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是确保国有企业的良好发展与生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概述

(一)国有资产的含义

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它是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或是经授权的其他相关部门、机构,分别代表国家以国家出资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出资人权益。经营性国有企业,主要通过经营生产,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与使用,以赢利为主要目的,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公益性国有企业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行下,部分资产为社会提供公益性的服务,部分资产经营带来的经济效益用于回馈社会。如国有保安公司,是国有企业中典型的公益性企业,它的社会效益往往要大于经济效益。

(二)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资产的管理就是通过对企业的资产进行整合优化,提高企业的资产利用率,减少企业资产的闲置、流失。资产是企业经营运作的前提,管理是使用企业资产的重要环节。

1.国有资产安全与完整的必要保证

加强对国有企业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优化整合闲置资产,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率,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是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保值、增值的保证。

2.规范管理的需要

随着法规制度的不断更新、企业的不断发展与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现有的管理制度没有进行更新,存在不规范与管理上的漏洞,已不适应当下的管理需要。加强与规范管理制度的建设,是促使国有企业资产的管理更加规范与切合企业的实际管理需要。

二、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者的重视程度不

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往往只重视经营业绩,与流动资产方面的管理,而不够重视企业的固定资产方面的管理。经常出现固定资产重复的采购现象,资产日常也缺乏维护与保养,后续管理未落实责任到人,在使用过程中责任部门与责任人划分不清,难以追究责任人的责任,从而导致资产因闲置、保管不善等而流失,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失。

(二)国有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健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固有的相关国有企业的法规制度已不能有效地结合市场发展需求

国有企业有别于一般企业,它既要遵守一般企业适用的相关规范性的规定,又要遵守国有企业所特有的相关法规,从发现问题到制定政策法规,其过程相对漫长。新的政策法规出台后,新的问题已又出现,周而复始,使得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建设滞后、不健全。而一般企业可以在《公司法》、《会计准则》等相关法规规定范围内,根据企业自身经营管理发现的问题,及时做出对策,并建立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在国有企业里,由于高层管理者绝大多数是委派的,并不是企业资产、权益的所有者,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的薪酬考核在原行政单位,对资产的经营管理观念不足,仍停留在行政单位管理观念上。受委派的管理者在职期间与离任后,未对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管理者在任期间不重视国有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与加强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在固有不健全、不完善的内部管理的基础上,加上部分国有企业的内部管理执行力不如一般企业的执行力,企业文化也不及一般企业,以及国有企业存在着一些人为的因素。

(三)资产的使用缺乏监管

制度的不健全、体制的不完善,出资人职责与监管的不明确,使得国有企业在现代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建设上先天不足。在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对资产的管理和使用存在着不同的监管要求,具有不同特点的监管重点、要点。国有企业的管理与监督往往都是“政出多门”,这一状况必然导致各个政府部门之间、各个政府部门与国有企业之间的权、责、利的行使、承担的混乱。职责与责任的不明确,以致出资人对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使用、处理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管。

(四)资产的闲置与流失

1.资产的闲置

制度不健全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是存在缺陷、漏洞的。由于这些缺陷的存在,国有企业在资产与物资的采购上是造成资产闲置的主要原因之一。部分国有企业缺乏预算管理,采购存在临时性采购、突发性采购,采购的手续、程序不完善。如国有保安服务企业按受政治任务的临时性大型社会治安安全保卫,往往是突发性的,物资是根据现场安保需求购置。采购后的后续管理跟不上,企业内部信息的传递、协调不畅,资产的在跨部门调动存在责任归属问题,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同难度大,以致造成资产的闲置。

2.资产的流失

制度的不健全给资产的闲置提供了温床,管理上的不力出现管理上的漏洞。资产的保全缺乏监管,维护、保管的不力,造成资产遭受不同程度、原因不明的流失。如上文所述,突发性、临时性采购的物资,往往是使用率不高的,甚至是只有该次任务特定使用的物资、设备、器械。使用收回后,由于企业的保管不善、管理疏忽、管理漏洞,以致该批资产的流失,给国有企业资产造成损失。

(五)考核机制不健全

企业管理者的考核指标往往是业绩指标,资产管理的考核指标往往是被忽略的,或是没有制定资产管理的考核追责制度。在管理者对企业的资产管理不重视的情况下,企业内部的考核机制也相对不健全,没有将资产管理的职责与员工的绩效挂钩进行考核,也没有形成相应的追责制度,从而无法促使企业管理者与企业员工对资产管理的责任心,也无法促使管理者与企业员工对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经常出现资产的重复采购,导致资产的闲置。由于资产管理不善,疏于监管,最终造成资产的流失。

三、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管理者资产管理的意识

企业管理者应当对企业的全部资产进行分类管理,不能偏向地进行管理,特别是实物资产的完全与完整,是出资者对管理者最直接、最显而易见的考评指标。在实物资产较多的企业里,实物资产过多闲置是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绊脚石,过多的闲置不能提高资产的使用率,也是直接影响企业盈利的一个因素。管理者应当全盘考虑企业资产的分配,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合理地进行购置,避免造成铺张浪费。

(二)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

虽然在大层面上的制度对国有企业有所影响,但企业内部应当根据自身企业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制定适应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

首先,制定国有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组织架构,明确清晰各岗位的职责,也包括受委派管理企业的管理者的职责。其次,完善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制度。如《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固定资产核算管理办法》。再次,加强会计核算与监督。完善制度建设的同时,企业应当加强资产的日常管理,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设立资产管理台账,完善资产的报废手续与审批程序,完善资产定期盘点的监督机制,明确资产使用人的保管责任,责任部门的责任划分界定。

(三)加强资产监督力度

针对资产的使用缺乏监管、资产的闲置、流失,国有企业除了应当遵守、做好《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等法律法规所规定的管理监督要求外,企业内部还需要结合法律法规定,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实际管理制度,加强企业的资产监督管理工作。首先,国有企业应当根据企业内部的资产管理制度,加强资产的采购环节、领用的手续,做好领出、调拨、借出、回收、处理的登记工作。其次,加强会计核算工作,加资产实物管理的工作,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检查与盘点。对检查、盘点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对闲置的资产进行重点管理。再次,加强建立企业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协作,强化企业各部门的相互监督机制。

(四)加强资产的管理

通过健全的资产管理制度,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一切问题从源头抓起,严格控制采购环节,避免重复采购造成的资产闲置。实物管理人员做好资产的登记,集中统筹管理,统一调配,提高资产的使用率,减少资产的闲置。对资产使用频率较少,或是大宗大额单次使用的资产,通过对项目的评估,可采用经营租赁的方式解决。加强资产的后续管理与维护,资产的使用人对资产的保管、使用与其绩效挂钩,避免责任不到人所造成的资产流失的损失。

(五)建立健全考核体制

1.建立管理者的考核体系

委派单位应明确派出人员在企业任职管理的各项考核指标,制定管理者对国有企业资产的经营和资产管理的责任状,杜绝管理者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没有业绩、业绩平庸与效益不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与资产管理的好坏与其关系不大,没有责任意识。剥离派出人员的行政职务,管理者作为企业的CEO,薪酬按照企业的考核体系,使其在企业中的责、权、利清晰明确,与业绩挂钩,激励、调动管理者在企业资产经营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其跳出行政管理的思维与管理理念。

2.建立企业内部员工的考核体制

没有考核,再健全的制度久而久之都会流于形式。国有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存在着沟通不通畅、不协调、相互推诿的普遍现象。企业应建立连带责任的考核体制,如资产实物的管理在盘点中发现流失的,追究其保管不善的责任,部门负责人负管理监督不力的连带责任。建立绩效考核制度,与业绩直接挂钩进行考核,不能做好做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

四、总结

综上所述,健全资产管理的制度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必要条件,建立考核体制是资产管理责任落实的推动剂。国有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脱离不了健全的制度与有效的考核体制。

参考文献:

[1]徐传谌,翟绪权.国有企业分类视角下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理论学刊,2016,(5):46-53.

[2]林少芬.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对策分析[J].中国商论,2016,(20):70-71.

[3]樊云丹.浅谈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及措施[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27):152-153.

[4]王东.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应对办法研究[J].中国商贸,2014,(2):30-31.

第3篇

[关键词]资源;国有资产;深化改革;可持续发展

1导言

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但是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增长速度加快,自然资源承压能力面临挑战。而资源性国有资产的流失、资源利用率不高是一大因素。主要原因是资源型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体制的缺陷。文章结合笔者工作实际,基于产权视角下提出深化资源型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改革的举措,借此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2资源型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2.1权责不清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自然资源属于全民所有,国家代表人民行使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其任何个人、组织都没有权利随意处置自然资源。只有国家权力机构能够作为这些自然资源的最高、最终代表。但是,我国的资源型国有资产分散在各级部门、政府中,涉及自然资源管理的行业包括了水利、煤炭、金属、石油、国土、农业、海洋、旅游、环保、规划等,这些行业分属不同行政部门管理,一定程度上又隶属地方政府管理,由地方政府和当地的资源型国有企业进行独立决策。这就造成了自然资源的多头管理,进而出现了权责不清、利益互抢、责任互推的情况。

2.2资产流失严重

以煤矿行业为例,由于我国长期以来追求粗放型的发展,使得煤矿资源采掘投入高、资源消耗过快、利用率不高。多年来,煤矿企业的回采率不高,有些地方甚至是“半采半扔”。大型国有企业的回采率在40%左右,小企业连15%都不到,远远低于60%的国际平均回采率。以2013年的数据为例,国有企业仅仅是矿产资源的采掘损失高达1.55万亿元。

2.3综合利用率不高

短期行为突出、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是资源型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另一弊端。以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为例,总体综合利用率偏低,粉煤灰利用率47.7%,煤矿石为35%。自然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短视行为很突出。很多国有企业拥有短期的使用权,所以为了短期利益,企业只进行开采投入、不进行污染治理、提升矿产利用率,进而造成了矿产资源浪费、环境污染。

2.4使用价格偏离市场机制

国有企业资源无法完全资产化,也是限制国有企业资源的勘探、开采、使用与保护的因素,这样很容易忽视资源资产化后以资本的视角进行管理和为企业未来带来收益。很多资源型资产在定价过程中只考虑到了矿产的开采、使用、运营、维护的成本,忽视资源的未来收益。容易造成资源型国有企业在将产品进行销售过程中,偏离考虑市场因素,过低的资源价格投入容易造成产品的浪费。

3原因分析

3.1产权主体的缺位和越位

主体缺位就是该管不管;主体越位就是不该管要管。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产权界定模糊,国有资源资产的管理非常混乱,部门之间、企业之间缺乏协调机制,权责利界定不清。法律上规定了全民所有,但是实际执行中,主要通过地方部门的行政手段进行。导致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难以一致。加上分类管理过程中,多个部门管理资源产权,造成了相互争抢,影响正常管理。

3.2委托风险

根据委托理论,只要产生委托—关系,人就容易发生道德风险,造成委托人利益的损害。资源型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公众与国家、中央政府和地方部门、地方部门与开发企业三层关系。其中,公众和国家利益一致,不存在风险。中央和地方往往因为利益不一致,地方偏重提升政绩,容易造成过度开发、寻租。地方部门和开发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情况,有可能企业不具有合理开采能力。多层次的造成了资源浪费、国有资产流失。

3.3对被管理人的激励约束不足

被管理人包括了资源型国有企业、地方相关主管部门,对他们的激励、约束不足,失去管理的有效性也是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之一。我国规定,自然资源的开采使用期限为不超过50年,企业为了获取自然资源许可,在有限时间内获取足够经济利益,最快的办法就是尽量开采。如果采用一些环保的技术、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往往会造成时间的拖延、财政上的压力。国家又没有对环保创新技术给予必要的激励,使得企业创新力量不足,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消耗。

3.4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

当前在资源开采使用过程中,对企业仅仅征收资源开采税、资源补偿费,仅仅面对土地资源、矿藏资源进行征收。多数国有企业依然是依靠行政方式获得这些自然资源,这些资源的生态成本并没有被纳入到资源整体价格中。

4基于产权视角下的资产管理体制创新措施

4.1明晰产权,统一管理

建立统一、权威的资源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加强国有资产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的有效管理。改变当前分头管理的弊端,可以通过国资委牵头组织,使得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政府形成制衡,约束政府行政主管部门随意批准的行为。另外,产权明晰有助于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的管理,有效保护国家所有权的收益利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增值,促进自然资源行业的良性发展。

4.2改革现有资源型国有资产产权制度

当前我国国有资源资产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是产权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相适应,没有对自然资源进行细分,统一采用一个产权制度。对于矿藏、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具有可枯竭的资源,要采用国家所有,强化开采许可的认证程序科学性,避免地方政府的寻租行为。对于草原、森林、动植物等生物可再生资源,可以推行产权多元化,打造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个人所有的多元产权体系,通过市场手段抑制乱砍滥采,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水、土地等非生物可再生资源,个人与组织可以通过交一定租金的形式获取资源使用的权利,要健全法律制度,适当条件下延长资源使用期限,促进使用权所有人的权益保护和长期行为。

4.3不断完善约束激励制度

委托—理论的道德风险防范关键问题在于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对于人、委托人行为的激励和约束,要协调两者利益,实现正激励、负激励两种手段。正激励是以人和委托人目标相一致的标准,借此衡量与确定人的奖励水平。对于资源型国有企业的工作人员、政府的管理人员还可以以职位升迁的方式作为激励,对于表现良好的组织机构和企业可以采取表彰、政策扶持、税费优惠的措施。负激励是通过制度克服人采取机会主义的行为,包括行政处罚、法律处罚、退出处罚等手段。负激励的关键在于制定公平、透明的运作机制,防范为主、惩戒为辅,避免人的道德风险为目标。

4.4建立科学定价体系

应当组织各个领域的专家,借鉴国外经验和技术手段,对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计算。形成一个以市场供求为导向、生态和谐为目标、市场机制为效率的资源定价体系。让资源的生态价值能够反映在供求关系、市场价格上,实现资源配置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作者:付云 单位:贵州天福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王秀芝.基于国有煤炭企业深化改革的思考[J].商业文化月刊,2015(9).

[2]高平湖.国有企业机制创新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第4篇

关键词 国有企业 资产管理 问题

一、加强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意义

如今,市场经济体系日趋完善,国有企业的竞争也进入到白热化状态。从企业的生产实践来看,要想使企业在经济的大潮中成为佼佼者,增加企业效益,提{企业的综合实力,仅靠产品是行不通的,必须加强企业的管理,其中固定资产管理是重中之重,资产管理为相关经营管理人员经营决策提供了更充分准确的信息。由此可见,要使企业立足于长远发展,发挥自身优势,合理的固定资产管理在企业保值增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工作的问题分析

(一)企业资产使用效率低下

一是因为在经济过热中企业盲目低水平地扩张,带来了严重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造成的“产能过剩”,从而出现大量设置闲置浪费;二是因为企业应对金融危机无方,不能及时适应市场,导致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的设备闲置。伴随的是企业原有资产设备的报废与闲置,此类设备虽然在生产上推动了它原来的地位,但在人工看管上占有一席之时企业还要为此负担一定的费用,闲置资产的管理及人工成本耗费大,不但使企业包袱沉重,而且造成大量资源浪费。

(二)新设备取代旧设备造成闲置

随着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以及大量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许多传统设备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企业更新设备,导致原有资产的报废,未提满折旧,造成资产闲置。

(三)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

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明确财务资产管理部门、材料采购部门及实物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明确固定资产增加、变更、处置的审批程序。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部门配合不够,虽然按照正常的工作流程进行,但由于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单据流转速度慢,导致财务入账时间滞后,转资、处置不及时。

(四)国有资产管理法规不够健全

国有资产的法规大多数都是属于企业部门的规章制度,并且大多数法规都是以暂行规定的形式存在,导致建立的国有资产管理法规在实践操作中缺乏执行力。早在 2008年,我国就出台了《国有资产管理法》,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该法规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国有企业的发展需要,该法规在经济业务上缺乏法律保障,导致大多数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只注重企业内部组织部门、主管部门的管理,却忽略了资产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性。

三、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建议

(一)针对国有企业闲置资产处置及再利用

1.开展租赁业务,进行闲置资产的再利用。企业重组改制造成的闲置资产,可以通过寻找租赁市场、开展租赁业务,进行闲置资产的再利用。资产租赁不仅可以解决重组后的企业和股份公司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还可以提高集团公司整体的经济效益,加快企业的发展。

2.实行个人承包企业投入。对于闲置的资产整体完好无损的、有可利用价值的,但对于企业生产的前沿产品来说已不需用的设备以及因企业改制造成的不需要的房屋、场地等可实行个人承包,减少企业投入。

3.进行资源再配置,发挥最大效能。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母公司应起到桥梁作用,把各子公司不适用及不需要的闲置资产在国有企业内部进行互相调剂,相互调拨,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充分利用企业资产,创造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国有企业整体的生产能力以及增强抗风险能力。

4.适当进行资产置换,节约资金。对于生产上需要的存货或设备,可以利用现有的闲置资产进行置换,以节约企业的货币资金。现代企业用资产换资产的非货币易已成为企业优化资产结构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规范交易行为,建立对外投资担保的内部控制制度

1.规范改革改制程序。一是界定清楚国有资产的范围;二是对改制企业首先进行清产核资,再聘请中介机构对改制企业资产进行专项审计,同时对法定代表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三是对清查的各项财产损失,严格按规定上报有关部门审批;四是严格按照《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针对企业实际情况,采取重置成本法、收益现值法、清算价格法等方法,对改制资产进行评估,注意防止 “漏评”“少评”和“私评”现象的发生。

2.规范产权交易行为。规范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行为,建立企业国有产权交易制度,已成为从源头上防治腐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国有产权交易监管的制度性要求。要防范企业改制的暗箱操作,降低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那么企业改组转制的每道程序都应及时向企业职工公开,接受O督。

3.建立企业对外投资和对外提供担保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应当建立对外投资、担保业务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对外投资、担保业务不相容岗位的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对办理对外投资业务人员实行岗位轮换制度,严禁未经授权的部门或人员办理对外投资、担保业务。

(三)加强财务监督定期开展资产清查

1.加强财务监督。注重财务基础管理,规范会计核算,充分发挥财务的反映和监督职能,使会计报表如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注重成本费用控制,成本形成于生产全过程,因此要把目标成本层层分解到各个部门甚至个人,将成本费用控制作为应对竞争的首要任务。

2.注重财务风险防范。高度关注市场形势的变化,强化风险意识。特别重视过度负债、对外担保、金融及衍生品业务等风险管理,优化融资和资本结构,避免“短融长投”的高风险行为。同时要强化内部审计监督,推动内部审计职能由单一的合规性审计向效益、风险审计等职能转变。

四、结语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应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制度和监督体系,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并完善法人治理机构,提高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水平,进而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

(作者单位为中原裕阔商贸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第5篇

1、固定资产的配置问题。国有企业中的固定资产配置问题主要是标准不统一以及配置不合理。在国有企业当中,固定资产所承担的任务量与固定资产所占用的资源无法达到合理的比重,在需要较多资产的单位中缺少资产,在不重要的、不需要太多资金的单位中固定资产配比过高,造成了工作效率上的负面影响,形成了较大的资源浪费。

2、固定资产价值与实际价值脱节。目前,在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中,由于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以及价值管理是分属于不同的部门的,在账面上所反映的固定资产变化往往不全面,不能够反映出固定资产的各种变化,在这种管理状况之下,国有企业很容易出现账物不一致的现象,固定资产价值的真实性得不到保证,账目的真实性也难以保障。在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时,台账与财务账的脱节风险较大,在监督上也很可能出现缺失,容易导致固定资产的流失。

3、固定资产的后期处理不科学。固定资产的后期处理主要是指对企业当中的闲置资产以及报废固定资产的处置以及拍卖,在现今的国有企业当中,这部分固定资产的价值往往被低估,主要的资产流失现象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在固定资产的拍卖过程中,拍卖的竞买人与拍卖人、竞买人与竞买人之间出现恶意串通的状况,压价、霸市现象致使资产流失;二是有的固定资产没有经过评估备案,或者出现了越权处置以及压低评估价的现象,导致资产的流失;三是报废资产以及限制资产的处理不当,资产流失较严重;四是决策失误,这种状况一般是导致资产隐性流失的主要原因,流失数额较大,影响也较大。

二、加强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分析

1、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建设。良好的固定资产管理离不开健全的制度,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首先应该从制度方面入手。首先,要制定长期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在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中,应该对固定资产进行统一的管理,明确管理的权责关系,形成良好的权利体制。其次,在企业中还应该设立一个资产管理委员会,加强国有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在固定资产的采购、调配使用、后期处置环节都应该采用统一的手段。最后,国有企业还应该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保障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落实。

2、规范固定资产的使用。规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就是要将固定资产的财务管理完善,将固定资产的调拨程序规范化,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内部的固定资产盘点制度。在国有企业当中,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以及使用部门都应该设置管理台账,管理台账要根据固定资产的使用单据登记,要对固定资产的增加变动进行详细的记录。在企业当中,有的设备由于其移动性强,在企业相关单位调整之后会很难查清资产的使用情况,很容易形成账务不符的现象。因此,国有企业要加强固定资产使用的规范,对固定资产的调拨要有规范的程序控制,做好登记之后才能进行变动,才能进行实物转移。在运用固定资产台账的过程中,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应该根据使用情况实施变更财务账目,保证账务的一致性。此外,在企业内部还应该加强固定资产的定期盘点,对固定资产要不定期地盘点以及抽查,保证企业内部的固定资产合理调配,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3、建立固定资产处置标准。国有企业应该依据现代管理思路,建立一套固定资产的处置标准,规范固定资产的配置、使用以及后期报废。应该建立一套固定资产的考核标准,实施跟踪监督,用信息化手段来实时记录固定资产的动态变化,并且依据这种变化状况制定新的固定资产投资采购计划,依据变动情况作为固定资产的预算基础,形成完整的固定资产使用周期。此外,国有企业还应该加强企业内部的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完善固定资产的操作流程,加强使用过程的监督,实现科学化的管理,达到部门注重资产使用及保管、注重实物的价值以及流通,通过规范化的操作实现固定资产人、财、物的统一。

4、及时处置闲置报废资产。闲置及报废的固定资产会占用国有企业的大量资金,对闲置报废资产及时处置是要将这些资产进行再优化,借助拍卖、报废的形式实现资源的再利用,从而杜绝浪费,减少企业成本。因此,在国有企业当中,必须树立起资产转化意识以及防止资产流失的意识,不能够偏重任何一面,应该建立固定资产的处置程序,按照科学的方法处置这部分资产。在进行闲置报废资产处置的过程中,还可以聘请外部专家或者外部机构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评估,将固定资产的处理科学化,使固定资产的损耗降到最低,提高企业效益。

三、结语

第6篇

在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主要是为了保证其公共支出的有效性,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结合对国有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之间的关系出发,分析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当前的现状,进而为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建议,积极推进国有企业资源配置深化改革。

关键词: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预算管理

1引言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推进,现代国有企业的管理运营模式和组织结构层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如何将管理理论体系和科学技术手段更新运用到管理实践中,已经逐渐成为各国有企业研究的重要课题,这其中比如,不少企业全面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就是为了使管理模式摒弃传统粗放式的弊端,进而向系统化管理模式进行转变,从而更加易于从战略层面对企业发展进行规划。还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结合,主要是为了帮助企业建立资产管理规范,进而提升企业的长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2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之间的关系

对国有企业而言,预算管理主要是对企业资金的统筹规划,进而合理配置以满足企业的增量需求。如果预算管理不到位,就会使得企业资产配置不均衡,部分资产使用过度,而另一部分资产长期闲置,或者现存资产无法满足资源配置需求,这一系列问题都会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开展。但是如果企业资产管理不到位,企业不能对自身的现存资产形成明确的数据管理库以及资产配置标准,就会使得企业预算编制难以精细化,对资金的配置不准确。因此,对企业预算管理水平必须积极改进,从而使得企业资产管理流程规范化、标准化,优化企业资产结构,这方面最关键的就是提高企业的电子信息化水平,积极推进企业预算管理的效率,提升预算管理准确性。预算管理是资产管理的根本,资产管理又时预算管理的延伸,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3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现状分析

3.1国有资产账目历史问题过于复杂

大多数国有企业成立较早,资产管理体系虽自成立之初就有,但是很多企业的资产管理模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资产管理仍存在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子,传统的资产管理模式主要采用人工管理,在账目管理方面容易与实物存在出入,并且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惩处制度,管理人员违规操作导致资产流失或损坏经常发生。这种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资产管理模式的现代化转型,要想全面实施信息化管理,就必须将账目与实物进行比对,只有这样才会使得相关人员承认问题,但是这样成本太高,耗时过久,这种账物不符的问题导致了资产管理模式信息化现代的转型难以继续开展,在编制预算的时候无法准确获取资产信息,进而严重影响了预算的准确性。

3.2预算制定与资产实际需求脱节

在国有企业进行预算管理过程中,预算决策部门对下级部门下达预算指标的时候,向来都是采用总额控制的方法,就是直接经济•管理•综述•164•给一个总金额的指标,要求下级部门不得超过该指标。而在批复金额与上报金额存在差额的情形下,各部门之间存在分配上的竞争关系,从而在利益的驱动下争抢经费、随意购置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人为干扰资金分配和资产配置公平性的行为,直接导致了预算分配与资产需求不符,使得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严重脱节。

3.3预算申报缺乏制度约束与执行标准

正常情况下,各部门各单位在申报资产购置预算的时候,应该结合实际需求,结合本单位资产现有存量和使用效率出发,预算下一年度的需求变化,进而开展科学规范化的申报。但是实际情况是,几乎绝大多数部门与单位都只考虑自身的短期利益,缺乏长期规划,盲目的增加自身的预算,提高设备规格,有时候甚至一些毫无关系的设备也向上级申报。这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主要就是相关预算申报制度与规范的缺乏,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预算审核的效率。

3.4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意识不够深刻

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不利思想的影响,导致国有企业的员工普遍以为国有资产与自己毫无关系,国有资产是国有的,不花白不花,搞坏了也没有关系,反正没人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毫无联系,认为预算就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与资产管理部门无关。有些部门购置设备通常都是先买再报销,有时候卖完无法报销后才四处询问。几乎每一位员工都只为保住自己的权力而工作,即使在相关资产管理办法颁布实施后,也不遵守制度规范,明知故犯。这些问题都是缺乏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意识而造成的严重影响。

4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具体对策

4.1全面推进资产预算管理体系改革

全面推进资产预算管理体系改革的关键在于积极开展制度建设,努力改进完善资产预算管理制度,从国有企业目前的现状出发,由内而外的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资产管理制度,强化资产存量管理,提升资产使用效率,通过对资产的定期盘点,在保证账目与实物相符的同时,为企业预算编制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资产配置而言,国有企业必须从当前的经营状况出发,严格制定资产购置标准,严格规定资产设备规格、数量及价格,同时要求各部门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申报预算,进而在整个企业内部形成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资产预算管理体系。同时,在资产配置预算编制时,国有企业必须将资产利用率与故障率收入编制参考依据中去,结合员工的人事调动、资产购置更新和生产使用计划等对企业资产进行科学合理的监测。

4.2继续健全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

继续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不仅是为了提升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水平,也是积极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有力途径。积极使用电子信息管理技术,是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进行现代化整合的最佳方式,从企业资产清查出发,以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形式,及时准确地将企业资产存量和使用状况直观的反映出来,优化管理过程,将传统的线下人工操作变成线上的可接受监督的操作,最大化的实现透明化,公开化,大幅度降低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同时,将企业资产管理系统与预算管理系统相整合,可以实现两者数据的共享,在进行财务报销时,必须通过两个管理系统的审查,不通过不予以报销,大大减小了部分不法人员钻空子谋取私利的机会。

4.3持续提升资产预算执行时效性

企业年度资产预算申请,主要是从企业现有的资产存量出发,对本财年的资产需求做出科学合理的估算,而企业资产预算的具体执行,则是要根据企业不同经营阶段的实际需求来落实。但是,由于各种不同的影响原因,比如预算发生变更,必然会导致预算无法与实际保持一致,因此,在实际执行时,必须确保能够满足实际生产需求。至于那些确实有足够理由进行预算变更的项目,必须经过企业管理者审批后,才可以对相应指标进行调整,以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图1为预算申请及变更申请流程图。

4.4努力完善资产预算执行评价制度

努力完善资产预算执行评价制度要求国有企业在每个财政年度结束后对本企业的资产预算整体情况做出深入分析,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如果存在预算不到位的情况,则需要协助相关部门对相关原因进行调查追责,该追责的追责,该处罚的处罚,积极吸取教训,防微杜渐。通过完善企业的资产预算管理执行评价制度,可以使各单位和员工不断提升资产预算管理意识,促使资产预算编制水平得到提高。

5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国有企业面临的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问题主要集中于资产账目与实物不符,预算与实际脱节,申报制度不健全,资产预算管理意识不强等四大方面。因此,要想全面推进我国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相关企业就必须全面推进资产预算管理体系改革,继续健全资产预算信息管理系统,持续提升资产预算执行时效性和努力完善资产预算执行评价制度,进而提升国有企业长期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朱英梅.分析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问题[J].财经界:学术版,2015(6):77.

[2]张爽.关于加强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6(3):50~52.

[3]余叶茹.加强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6(10):125.

第7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 固定资产 管理 措施

一、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概述

固定资产指的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使用年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较高的劳动生产资料、设备、工具等。国有企业对固定资产加强管理,既能够维护固定资产的完整和安全,又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对国有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弊端

1、固定资产管理的观念淡薄

当前,我国的某些国有企业依然在沿用传统的资产管理模式,企业的管理者在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上意识淡薄,依然只注重对经费的管理,只要求企业做到收支平衡。这样从表面上来看,国有企业的资产已经得到有效的管理,然而这样做使得资产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导致资产只有社会效益,却缺乏了经济上的效益。粗外,国有企业中还存在着非经营性资产被非法占用的问题,使企业的固定资产不能发挥其效能,导致出现资产浪费的问题。

2、固定资产部门和管理部门的联系不够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着财务核算和实物管理相脱节的问题,尤其在固定资产方面,在传统的财务核算的模式中,固定资产的管理部门自身设有财务核算人员,这就使得对固定资产的调拨、采购等管理能够和财务部门在同一个部门进行。然而在当前财务统一管理的财务核算模式下,固定资产的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是分开的,在固定资产发生变动的时候,要管理部门提交相关的凭证给财务部门进行处理。这样就使得财务核算的原始凭证难以完整无缺地整理出来,很多固定资产的变动无法在财务上进行反映,财务核算的状况和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之间产生了差异。

3、资产报废缺乏监控

国有企业中固定资产一般要经过采购、调拨、使用、报废等一整套的管理环节,在固定资产实行报废之后才正式完成了其生产经营的使命。目前的国有企业一般对固定资产的采购、调拨使用的环节较为重视,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和监督制度,然而多数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报废环节却不怎么重视,也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企业的领导者认为固定资产的价值已经在生产和经营中得到了应用,因此其报废环节已经不再是管理中的重点,很多的企业在废旧物资的控制方面有着很严重的缺陷。而目前的废旧物资市场也并没有得到完善,加上企业内部缺少有力的监控,致使报废环节中很容易出现舞弊现象。

4、固定资产的流失严重

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中普遍有着固定资产流失的现象,固定资产的流失不仅对企业利益造成了损害,同时也是给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带来了损害。造成固有企业中固定资产流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国有企业中,固定资产产权和职工及企业之间的义务和权力没有明确的限定,使得使得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者和实际的操作人员没有明确的义务权利划分。②固有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得不到相关法律制度建设上的重视,使得其相关的法律法规极其不完善,在固定资产的核算、评估等环节的操作过程中没有法律和方法依据,使得其在工作中容易发生管理的混乱,也就容易发生固定资产的流失现象。

三、强化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1、重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国有企业的管理者除了要重视企业财务管理之外,还应该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有一定的了解。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对固有企业的财务状况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高度的重视起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来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并且改变之前重经营轻管理的理念。企业要想提高生产的效率,做好生产资料的管理和保护是必须的,因此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既是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提高的基础,又是对企业进行考核的主要内容,这样才能够做好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

2、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的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在固定资产的香肠管理工作上还有着薄弱的阶段。因此我国的国有企业应该注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建立,使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人能够和企业财务人员进行良好的交流沟通。还应该让固定资产的核算人员亲身对固定资产进行了解,作好记录,以此来保证对固定资产的监督工作。还应该建立有效的固定资产保养维护制度,使得企业的固定资产成本得到降低。

3、加强固定资产的报废制度

完善报废管理工作,首先就是应该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报废制度。在进行固定资产报废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企业管理层的同意和批准,才能对固定资产进行报废处理,同时为了体现报废过程中的牵制性,就不能把所有的报废程序交给同一个岗位上的人员来进行,在报废资产的销售中更应该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4、把管理职责细分到各部门

在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中,企业必须要把管理责任细分到每个部门中去,让各个部门能够各司其职做好固定资产的管理。现代的国有企业,一般是从固定资产的使用、管理、财务三个部门进行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的,因此就需要给这三个部门以明确的分工,资产的管理和使用部门负有对资产进行直接管理的责任,而财务部门负责对资产进行核算、检查和监督责任。

参考文献:

第8篇

为了加强对企业工资总量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做好1998年市属国有企业实行成本列支工资总额包干办法和成本列支平均工资核定办法的工资基数核定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自1998年起,原则上不再增加成本列支工资总额包干办法和成本列支平均工资核定办法的企业。凡新建企业具备条件的可实行工资总额同效益挂钩办法,暂不具备挂钩条件的企业,应按市财政局、税务局的有关规定,实行计税工资办法。

二、1997年前已实行上述办法的企业,自1998年起,除复转军人和经市政府批准占地农转工按规定核增包干工资外,原则上不再核增其它项目的包干工资总额基数。

三、凡1997年实发人均工资在7920元以下(不含动用工资结余)的工资总额包干和平均工资核定办法的企业,从1998年开始原则上不再实行上述办法。应按市财政局、税务局的有关规定,实行计税工资办法。

四、根据京劳资发〔1997〕58号文件精神,1997年经市劳动局、市财政局批准在包干工资总额外据实列支的工资在1998年核定时,可核入包干工资总额基数。

对成建制划出(含新办企业划出、托管试点企业托管人员)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或发展多种经营安置富余人员而减少职工的企业,要主动提出申请,由主管部门认真审核,报经市劳动局、市财政局后按减少的人数乘以上年人均包干基数分别核减100%和50%的包干工资总额基数。

五、实行工资总额包干和成本列支平均工资核定办法的企业,要严格按职工所在岗位正确进行工资核算,提取、列支工资费用。市劳动局、财政局将对企业工资核算进行抽查,凡不属于本企业成本费用中应负担的职工工资费用,以及对违反本通知有关规定超提、超发工资的企业,按市劳动局、市财政局、市审计局有关文件规定严肃处理。

六、工作程序和时间安排

(一)实行工资总额包干和平均工资核定办法的企业,要严格按照规定的表式和要求填报清算表,在规定时间内报主管局、总公司。

第9篇

一、国有资产所有者主体缺位――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之一

所谓所有者主体缺位,是指按照我国现行管理体制和有关立法,在叫J央和地方两级,无法在法律上找到一个代表国家统一行使出资人的职责,代表国家统一行使所有权职能的法律主体。按照我国现行管理体制国家对国有企业资产的管理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管理、企业自主经营的体制。所谓统一所有,就是所有国有资产都由国务院统’一行使所有权:所谓分级管理,就是具体的监督管理由各级政府实施,并对监督管理的资产享有资产收益权、处分权和选派管理者等项权力。现在理论界都强调国家对国有资产盼‘统一所有”,但在实践中,所有权职能的行使实际上是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没有一个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职能的具体代表者,因此,统一所有权成了一句空话,无法落到实处。

我国全民所有制实际上是国有制,但长期以来,无沦足理论上,还是在立法上,究竟谁代表国家统一行使国有财产所有权,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从建国初的《中国人民共同纲领》,到几经修改的《宪法》,都未能对此做出明确规定。

关于国有资产的所有权问题,只有《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159号)作了初步概括:“国务院代表国家统一行使对企业财产的所有权,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国有财产实行分级管理”,但并没有作进一步的阐述。

在各省市的国有资产管理实践中,有的搞“三个层次”,有的搞“两个层次”在最高一层次都有“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等类似机构,但“所有”与“管理”,的界定上始终模糊不清。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央层级上,政资不分,行业主管部门与职能部门之间所有权职能与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没有分开,它们仍然兼顾着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管理职能。2.在国有资产管理上,管资产与管事、管人的环节分离,管资产、管事与管人的职能分别属于不同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实际上有名无权,形同虚设。3.中央和地方之间,权责关系不明,统一所有与分级管理的关系没有理顺。一方面,中央缺乏一个统一的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的法律主体:另一方面,地方与中央之间管理跨度与权界如何划分,没有明晰。这不仅影响到地方的积极性,而且妨碍了资产管理与运营的统一部署。4.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框架中,层级之间关系没有理顺。在上海和深圳,虽然都实行三层结构,行政机构与企业之间有资产投资公司或控股公司隔离,但由于第一层“国有资产委员会,,实际上是一个虚设机构,有名无实,因此,资产管理基础工作实际上只有第二层国有投资公司或国有控股公司行使,这样就导致国有投资公司或国有控股公司同时拥有国有资产行政管理职能、资本运营和实际资产运营职能,从而导致政企不分,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分。

二、确立国有资产的“人格化”机制,保证所有者真正到位

1.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资产“人格化”

在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国有企业实行的经营管理者制度安排很难满足“人格化”的要求,也无经营管理者人力资源贬值之虞。首先,在国有企业的既有经营管理者制度安排中,由于其前提条件为企业只是隶属于政府的一个行政性经济单位,因此逻辑上决定了政府将企业管理经营者视为其行政框架中的“行政官员”,即存政府看来,企业管理经营者与行政官员是通约的,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角色与行政官员的角色是可以互相反串的,政府可以直接派遣行政官员进入企业充当经营管理者,也可以直接任命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行政部门的行政官员,二者之间丝毫没有身份障碍。这样一种行政式的企业管理者安排制度,是无需专业化、职业化的经营管理者的。其次,这样一种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制度安排,决定了企业经营者会形成扭曲的“经济人”行为。由于企业经营者职务是政府行政机制生成的产物,因此经营管理者的评价是由纵向行政部门做出的。只要经营管理者的偏好与纵向行政部门的偏好甚至与纵向行政部门某一行政官员的偏好一致,他就会获得肯定性的评价,而个人的职务也可能会获得提升(习惯做法是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者升迁为政府某一行政部门的官员,以此作为对经营管理者评价的奖励)。在这种制度中,企业经营管理者并不是追求企业的目标最大化和出资者资本增值最大化,而是个人职务升迁目标最大化。最后,这种制度安排还决定了企业经营管理者并无“人力资本”风险,即个人的命运并不必然地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或者说与国有资产最大化形成有关。在现实中,甚至会发生企业经营管理者虽经营绩效劣化但却获得行政职务升迁的反常现象(或者在这种制度安排中应视为正常)。一个没有人力资本风险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可能并不会“心无旁骛”,地将全部心智用于如何优化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多种退路使他并无后顾之忧。

在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应通过以下若干制度确立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资产“人格化”机制:一是经理生成制度。国有企业应以市场生成的方式选择经理人员,即直接通过市场聘任经理人员。考虑到国有企业仍由国有资本控股,虽然由于股权使然,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可以直接向企业委派经理人员,但这种安排决不等同于既有制度安排中的企业经营者行政化生成的机制。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国有企业经理人员的选择,将不在以行政官员“身份”转换的方式进行,应以市场生成的方式遴选经理“候选人”,然后再行委派。二是经理运行制度。由国有资本控股国有企业其经理人员虽然是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直接委派的,但这种委派与既有的政府对铁路经营管理者的委派制度是不同的,即所委派的经营管理人员是没有行政化退路的,他必须承担自己的人力资本风险。一旦经营企业绩效劣化,他就可能被挤出经理阶层,而不会获得行政性的职务迁徙甚至行政的职务升迁。国有企业经理人员的这种人力资本风险,将会适当地保持一种压力,使他们“专心致志”于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优化。三是经理评价制度。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对国有企业经理阶层的评价,应收敛于其是否实现了国有资本增值最大化的要求。如果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员无法正常的满足这一要求,那么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应令其“退出”惭在国有企业。

2.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人格化”

在现实世界中,国有资产无法追溯到具体的自然人主体,因为,众所周知,国有资产其实是全体人民占有的社会财产,由于在现实中无法给出一种全体人民直接占有社会财产的形式,于是只能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实现对社会财产的占有,而为全体人民所有的财产也就转形为国有资产了。但随之产生的问题是,国有资产的所有权难以“人格化”。从所有者角度看,国家或者派生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都只能是抽象的或者虚拟的自然人主体,对国有资产的关切也很难达到自然人的程度。这一问题确实是构建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难点之一。而这一问题不解决,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就不可能对国有资

产的运营实施真正有效的监督、约束和激励。

确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的所有者“人格化”,使国有资产所有者真正到位,像自然人一样履行对国有资产运行的监督、约束和激励。也使行使国有资产运行监督、约束和激励职能的人员,像自然人一样对国有资本的损益享有利益和承担风险。还可使国有资产的管理者对国有资本的运行内生性产生监督的积极性。国有资产所有者“人格化”的确立程度,在一定意义上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程度的标志之一。

第10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绩效评价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的经济也在飞速发展。每个行业都在不断发展壮大,企业要想更好地立足社会,就要有立足的资本。从根本上来说,只有做好企业的内部管理工作,改善企业的不足和问题,才能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更大提升。目前,我国各大行政事业单位的竞争也逐渐进入白热化阶段,但由于国家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管理没有予以足够重视,导致许多行政事业性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都出现了漏洞,问题在不断地涌现,但是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本文在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做法和经验进行分析的前提下,根据我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特点,提出有效的措施,以期提升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水平。

1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现状

从我国目前的行政事业性国有企业发展中可以发现,大部分企业在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观念不足

虽然现在大部分行政事业性国有企业都在不断进行内部调整,管理工作也得到一定提升。但在管理观念上,还有很大不足。例如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较为淡薄,一直都是延续以往的管理方式,并没有作出实质性的改变和突破。更重要的是,管理人员普遍认为行政事业单位的所用资产和运行资金都是由国家统一拨款的,因此在如何获取盈利这一方面并没有多加考虑。国有企业管理层的管理观念一直都比较陈旧,甚至有一些企业的管理层认为强化企业资产管理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因此,有些企业不仅没有改善管理制度,甚至连最基本的管理制度都没有。

1.2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机制缺乏整体性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的机制是否科学有效,是否完整,关乎企业未来的发展运营。目前,虽然国有企业逐渐在内部建立起资产绩效评价体系和资产管理机制,但这些评价体系和管理机制并不成熟,缺乏整体性。从我国目前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现状看来,大部分国有企业存在裙带关系或私人利益等弊端。因此,即使国有企业内部建立了管理机制和绩效考核体系,也不会起到很大作用,这就会导致企业内部的相关管理制度不够严密规范。在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制度不严密的情况下,往往会导致许多问题的出现,例如企业内部组织架构不健全、制度形同虚设等。企业管理人员若是不能正确认识这个问题,不能意识到制度管理的重要性,就会导致企业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2提高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水平的措施

根据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现状和特点,笔者提出以下的措施和建议,以期实现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水平的提高。

2.1改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管理观念

从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现状分析可知,正是因为国有企业的人员管理观念淡薄,才导致不少问题的出现。因此,要想将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评价更好地应用到企业当中,就要从改变管理人员的观念做起。为了有效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观念,就要从根本上解决资产来源问题,要限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拨款,并且要有一个合理的预算,让他们认识到不能因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是由国家拨款就放松管理,忽视管理机制。另外,还应在单位内部建立一个有效、合理、科学的绩效监管机制,确保绩效评价实施的公平性。

2.2完善管理机制,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一个单位要想做好管理工作,得到更好地发展,就得有一个健全的管理机制。这样才能保障员工的工作秩序和工作效率。因此,健全管理机制和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已成为每个行政事业性国有企业的首要任务。此外,在完善管理机制之前,就要借鉴以往经验,制定出一个合理有效的管理模式。在必要时,应派遣工作人员参加培训,培养他们的工作素养和道德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3结语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竞争日趋激烈。要想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就要不断地提高竞争力。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评价还存在很多问题,其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也没能很好地应用到企业管理当中。但是,只要加强人才的管理和培养,不断地完善管理机制,从根本上做到奖罚分明,公平公正地对员工进行绩效评价,有效实施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就能更好地推动企业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郑兴文.浅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管理现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5).

[2]刘荣辉.我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对策[J].现代商业,2010(18).

第11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国有企业;高效管理

一、固定资产及其重要性

资产按其是否具有实体形态,可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属于有形资产。目前新规则对固定资产规定的标准是:持有的预计使用年限超过1 年、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有形资产。

固定资产是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大型国有企业而言,固定资产在所有资产中所占的比重更大。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好固定资产在国有企业中的作用、做到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的高效管理极其重要。

二、固定资产管理的内容

固定资产的管理主要涉及到三个阶段的管理。第一,申购。申购人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申请购买所需固定资产,用于满足本单位的正常生产需求;第二,使用和维护。资产购买后,购买单位应正确合理使用该资产,并且要做到正确的维护,更好的发挥固定资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第三,报废。是指固定资产由于长期使用中的有形磨损,并达到规定使用年限,不能修复继续使用,必须对其进行报废处置。

三、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资产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国有企业对固定资产管理越来越重视,每个单位都建立了自己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然而,一些单位把资产管理制度当作摆设,没有把管理制度落实到位,造成了固定资产管理混乱。其次,一些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在某些细节方面制定的不够准确合理,造成资产管理者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不到位。

2.账实不符普遍存在

通过对单位固定资产的盘查发现,账实不符始终是资产盘查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其中有固定资产流失、固定资产规格型号和资产表中的信息不一致等等。分析主要原因是固定资产责任人的责任意识薄弱,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对固定资产进行任意的处理,并且也没有履行相关的管理程序。这些情况都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损害了国家的利益。

3.固定资产位置不清楚

首先是由于单位固定资产较多,分布较散,造成资产管理者对有些资产所在位置不够清楚,不能及时找到这些资产,这样就对资产的盘查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工作量。其次是对固定资产的记录信息不够全面,在固定资产信息表中没有记录资产的具置信息。

4.资产责任人责任意识薄弱和管理水平欠缺

由于固定资产的责任人和使用人不一致,导致使用者对资产管理欠缺责任意识,对资产进行任意的使用和处理都会对资产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和问题。其次是单位某部门的资产管理员的管理水平欠缺,没有及时对固定资产的任何处理信息进行登记,从而对本部门的固定资产情况掌握的不到位。

5.资产闲置严重

造成单位固定资产闲置的原因很多,有单位审批不严格造成重复购买固定资产,有由于申购单位调查不充分造成资产够买数量超过需求,或者更新资产淘汰下来的资产没有及时处理,这些原因都容易造成资产的闲置,这些闲置的固定资产都会造成资产的浪费,从而降低了资产的使用效益。

四、实现固定资产高效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1.加强和完善企业关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

第一,领导带头制。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能否做好以及资产管理制度能否真正的执行下去,要有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要有领导带头负责才能实现。第二,专人负责制。固定资产的管理要实行谁使用谁负责的管理制度,这样就可以加强每个资产责任人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监督能力;第三,定期盘查制。每个企业都应当定期对本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盘查,防止资产流失,做到账实相符。

2.加强资产管理员培训,做好资产的动态管理

除了国有企业的财务部门负责固定资产整体的管理工作,还应在企业各部门设立一个专门负责本部门固定资产管理的管理人员。企业财务部门的固定资产管理者负责对企业各部门的资产管理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让资产管理员学习到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从而应用到日常的资产管理工作中,真正做到对本部门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

3.建立合理完善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国有企业要想把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做好,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应当专门建设一个本企业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所谓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就是以某企业为背景,依据该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业务处理方法和内部管理模式,并结合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概念、方法而设计开发出的一套资产管理软件。所以,企业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应当适合本企业的实际现状,不应一味的复制其他企业的资产管理系统模式。

参考文献:

[1]郑廉.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管理视野,2012(1).

第12篇

【关键词】国有资产 管理模式 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资产的规模在日益扩大,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现有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建立新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一、我国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类型

“深沪”模式。“深沪”模式,最开始是由深圳在1992年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第二年,上海也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形成了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三个层次:即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国有资产控股、参股企业。该种模式是为了适应我国国有经济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随后,其影响力波及到了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包括十几个省、市、自治区。

“一体两翼”模式。“一体两翼”模式,即指以财政部门为主体,国有资产管理局和税务局为其两翼,由财政部门统一管理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我国在1998年以前,包括中央政府在内的大部分地区都实行该种模式,有效地实现了“国家所有,分级管理”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98”模式。“98”模式,即将国有资产出资者的所有权通过不同的政府部门来行使,取消了专门管理国有资产所有权的机构,它是伴随着1998年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局的撤销和合并而形成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在“98”模式中,是一种新型的“五龙治水”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即由财政部,国家计划经济委员会,经济贸易委员会,组织部、大企业工业委员会和劳动部来共同管理国有资产。

二、我国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做了很大程度的改革,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在政府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分。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是政府,而国有资产的经营者则是企业,但大多数时候政府却直接下令经营管理国有资产,此举不利于企业对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政企不分。我国政府作为公共服务性政府,应当把社会管理职能作为自己的首要责任,提供公共产品,但政府在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的时候却把企业当成了实行其责任的工具,使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因此有时候企业也会不堪重负。

在企业方面则有以下不足。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按照我国公司法,董事会决策作为公司的“谨慎决策”,能保证公司的决策和管理效率。而政府行为在我国国有企业决策层面上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并不符合公司法。公司的监控体系不健全。即没有建立起以董事会为中心的监督控制体系,导致各种有效的监控手段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公司职工及其激励机制不完善。

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未能建立完整的国有企业市场退出机制。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三、改革我国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对策

本文在对前人研究进行综述的前提下,提出了改革现有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必要性的观点,尝试性的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对如何进行我国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发展作了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确立我国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改革目标。实现政企分开、两权分离,使国有企业彻底市场化,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首要目标,而民营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通过股权转让、企业拍卖等形式,将国有企业的股份出售给战略投资者或投资伙伴、公众和金融机构投资者,使国有资产合理退出,使国有资产从企业形态转化为货币形态,从而实现 “抓大放小”,缩小“控制跨度”,形成国有企业的良好治理。

对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适当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在纵向方面上,有两级管理机构,包括中央和地方,且地方应当服从中央;在横向方面上,对企业的财务、业务和人事则应当分别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应以财务管理为重点。各国均有国有资产的财务管理机构,其主要负责国有资产中的财务管理。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立法监督。任何资产的管理都应当以法律为基础,依法管理国有资产,不仅保持了管理的连续性,同时也明确划分了管理主体相互之间以及管理主体与国有资产运行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确定了各自的职责和权利范围,使国有资产的运行具有较高稳定性。依法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则提高了改革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不仅能够有利于改革的顺利进行,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国有资产管理的权威,同时稳定社会环境。当前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立法最权威的法律是以国务院令的《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其他的则全是部门规章。由于立法层次低,同时各部门自行立法,更导致了部门间的利益争夺,加剧立法的不统一,相互问难以协调甚至发生冲突。同时对一些立法难点却又都避而不谈。因此,要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立法工作,提高立法层次,树立法律权威,以立法形式明确国资委的责任、权利和法律地位,规范我国国有资产管理成为了当务之急。

总之,对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应当从我国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在积极借鉴外国成功的国有资产管理方式的前提下,探索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有国际竞争力的,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的新体制。

参考文献:

[1]窦喜生.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讲解[M].新华出版社,2007.

[2]黄庆华.我国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研究[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陈宝明.国有企业之路[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

[4]林永经,邱元拔.国有资产管理学[M].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

[5]瞿志华.论国有资产管理的新架构[N].中国经济时报,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