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7 15:04: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部门资产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固定资产管理;管理问题;对策
固定资产管理是指对固定资产的计划、购置、验收、登记、领用、使用、维修、报废等全过程的管理。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意义重大。
(一)绩效考核体系导致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视不够
当前交通运输部门的绩效责任考核目标主要是公路建设工作,而固定资产管理是后勤保障服务工作,属于交通运输部门任务中的边缘工作,所以领导对固定资产管理采取粗放手段,导致出现固定资产帐实不符、无固定资产交接转移手续、固定资产丢失不明原因等诸多问题。
(二)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不健全
1、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不正确、手续办理不及时
由于有些会计人员专业知识不熟练,将价值达不到固定资产且易损坏的资产列入固定资产管理,如:饮水机。已损坏和丢失的固定资产,没有及时办理报废报损手续,账面上仍有大量早就损坏和丢失的固定资产,导致账实不符,虚增单位资产。
2、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没入账
交通运输部门因为业务需要,接受了上级单位赠送的固定资产,由于缺乏相应的购置发票和会计人员的失误,此类资产漏入固定资产帐,造成账实不符。
3、入账不及时
购置固定资产时会计人员只记了经费支出,没有相应增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导致许多固定资产有花费而没有入账,账实不符,并增加了固定资产盘点的难度。
4、没有按照规定盘点固定资产。
按照规定,年度终了应当进行资产的全面清查盘点。特别是办公设备类固定资产使用人变动情况较大,如果长期不盘点,资产状况不明,清理工作难度加大。
(三)固定资产采购与预算脱节
对需采购的资产没有全部纳入部门预算,没有制定采购计划,采购具有随意性,打乱了资金使用计划,不利于部门预算的执行。
(四)没建立资产转移使用登记制度,造成资产使用状况不明
对电脑、打印机等使用频率高、容易转移的办公设备,没建立资产转移使用登记制度,给资产清理盘点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并无法追究丢失和损坏固定资产人员的相应责任。特别对于机构改革、人员异动、办公室搬迁等情况,在没有建立资产转移使用登记制定的情况下,资产清理工作将面临巨大的困难且无法追究责任。
二、加强交通运输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为实现固定资产的规范化、精细化管理,需从小处入手,加强基础管理工作,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具体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增强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意识
增强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意识。要使负责人高度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真正承担起资产管理的责任,杜绝“重建设,轻管养”,“重采购,轻保养”,“重资金,轻实物”等意识作祟。
(二)配备专门的资产管理人员
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应设置固定资产管理岗位,配备专门的资产管理人员。并明确其岗位职责、权利和义务,督促其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并定期不定期对资产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更新其资产管理知识,提高其业务水平,树立其全局观念,从全局的角度合理配置固定资产,杜绝资产闲置浪费,以使资产使用效益最大化。
(三)增强资产使用人的责任意识,建立一定的惩处机制。
应加大固定资产管理财经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资产使用人的责任心,应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维护资产安全完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于保管不善致资产损坏和丢失的,要建立一定的惩处机制,应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责令赔偿相应的损失,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四)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
1.建立健全本单位固定资产购置、验收、使用、保管、维护、转移、处置等内部管理制度,规范资产使用管理流程,明确资产使用部门和保管责任人,对资产的流动实行全程监控,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
2.对本单位购置、接受捐赠等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应及时办理验收入库、登记手续,并为资产贴上标识标牌,标明资产名称及使用人。对达到报废条件的资产应按规定及时办理资产处置手续。财务人员应及时进行账务处理,该入账的入账,该核销的核销,谨防漏记固定资产,确保账实统一。
3.应建立健全资产领用登记转移交回制度。资产领用应办理审批程序,经批准后方可以领用。领用时应登记,明确使用人和保管责任人。使用人员如有异动,应及时办理登记转移手续。如有人员调离、退休等,其所用固定资产应及时如数交回。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
4、资产管理人员应认真做好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管理工作。资产管理人员应定期不定期的对在用的所有固定资产进行检查,本着勤俭节约的方针,改善资产的使用状况,杜绝浪费,减少损失,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5、要定期对资产进行清查盘点,每年至少一次,核对账、卡、物,保证账账、账卡、账物相符。要真正做到物物有人管。并不断完善资产相关帐表及资料,做到账物清晰,完整对应。
6、应积极推进本单位资产的共享共用工作,建立资产共享共用与资产绩效、资产配置、部门预算挂钩的联动机制,使资产的使用效益达到最大化,减少浪费,节约资金。
7、在财政部门的引导下,积极推进本部门的资产条码工作。通过扫描资产的条码,来进一步实现资产的精细化管理。
(五)资产采购与部门预算相衔接
资产采购应与财务人员积极沟通,提前做好规划,尽量将资产采购纳入部门预算,通过政府采购,规范采购流程,节约购置资金,避免打乱单位用款计划。
总之,如果交通运输部门能做到如上所述,是一定能够实现有序的资产管理,保障和促进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作者单位:玉溪市交通运输局)
参考文献
[1]中华会计网校编著.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及相关制度应用指南.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2]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教材编委会编.新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实务.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3
摘 要 固定资产是属于企业生产资料,是企业物质生产的基础。其涵盖内容有电子设备、机器设备、房屋建筑物、运输工具等,在企业经济活动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与流动资产相比,固定资产的购置或取得,通常要花费较大的代价。在绝大多数企业中,固定资产所占的资金在其资金总额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是企业家底的“大头”。由于经济价值大的特点,固定资产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反映也有很大影响,任何在固定资产计价或记录上的错误,都有可能在较大程度上改变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但由于旧的管理方式和新形势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并且电网企业的固定资产种类多、数量大、使用分散、使用期限较长,在使用和管理中容易发生被遗忘、遗失、损坏或失盗等事件。
关键词 固定资产 财务部门 问题 对策
引言
作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主要职能部门之一的财务部门,如何有效地发挥出作用,减少国有固定资产的闲置,避免国有固定资产流失,挖掘其最大价值,进一步促进国有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以下以某电网公司下属某局为例浅谈关于固定资产管理所出现的一些经验、问题及对策。
一、固定资产存在的问题及经验做法
(一)固定资产存在的问题
经财务部对某局管辖范围内的固定资产进行了全面盘点清理,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代管资产方面:
目前,某局代管其上级公司的资产主要有两个变电站、一个串补站、集控中心一次、二次设备及部分输电线路等生产设备。进行切实盘点后发现存在四点突出问题:一是财务资产账信息缺乏及时有效更新。对生产设备确认为固定资产主体的概念标准界定不明、分类不清,账上资产名称、核算单位模糊,资产型号、调度编号、存放地点不全、较笼统;二是运行设备台帐建立不全、质量不高。现某局仅三大变电站一、二次设备设有台账,而辅助设施、输电线路等资产均未设台账,生产部门台帐建立与财务资产账的编制标准不一致;三是财务资产账与设备台帐无法有效衔接。两者缺乏固定规范的资产链接信息项,财务资产名称与设备台帐的叫法、分类不同,财务与生产人员对资产概念的理解不一致,固定资产账、卡、物不相符;四是未落实管理责任、建立管理机构。对已报废、属于其他单位、局自管的资产未进行有效的区分,资产的盘点多半流于形式,未真正建立资产管理组织,资产使用部门未对资产未派专人负责。
2.自管资产方面
目前,某局自管资产主要是由生产工器具、仪器仪表及上级公司下拨资产组成,进行切实盘点后发现存在五点突出问题:(1)固定资产卡片未下发到资产使用部门,实物未贴卡片,不利于现场管理。(2)局属资产与代管公司资产未区别标记,不利于现场人员的区分与辨识。(3)资产盘点流于形式,有些使用部门未按制度要求盘点固定资产或盘点资产时敷衍了事未认真核对资产信息。(4)固定资产领用、调拨、变更使用地点时及固定资产变更、报废申请手续不及时,导致固定资产台账与实物不符。(5)未标识区别继续使用的已报废资产。部分已报废的固定资产仍在继续使用,但未进行备查登记管理,也未贴标签与正常使用的固定资产进行区分。
(二)固定资产管理的经验做法
针对某局盘点中出现的问题,财务部门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变:
(1)将清查后局属所有固定资产按要求粘贴固定资产卡片,并由财务部门将编制好的电子固定资产卡片及资产明细发给各使用部门存档,综合部、生技部、政工人资部、财务部组成联合检查组对资产贴卡片情况进行了抽查。将代管公司的固定资产与本单位固定资产进行区分标记,以便于现场人员资产的辨识、管理与盘点。
(2)把固定资产按生产性与非生产性进行区分并归属于不同的职能部门归口管理。由职能部门督促各使用部门定期对本部门的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及时了解固定资产的增减、位置变动及使用状态等情况,并反馈到财务部门。有效改善了由于财务人员不熟悉生产设备,生产人员不了解财务信息造成的沟通不畅现象。
(3)按实际情况修改不适用的制度规定,并以流程表单的形式明确了人员变动时资产管理的交接过程以及相关人员责任。
(4)针对资产盘点流于形式的现象,由财务部发起联合各部门组建资产管理机构。主要做法是在指定生产和非生产组成兼职资产管理员,在部门层面也相应指定专人对资产进行管理、在各变电站及集控中心指定一名生产人员作为兼职资产管理员,形成资产实物管理部门主导、资产使用部门执行、资产价值管理部门监督的管理机制。由固定资产管理委员会对资产管理工作进行监督、考核、奖惩,并纳入绩效考核,在全局范围形成一个资产管理的独立议事、办事组织,切实把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具体的人身上,保证资产管理持续有效。
二、关于固定资产管理的想法:
我们认为对于财务部门而言,在资产管理中最重要的是:资产安全与资产价值最大化;在基层财务管理中最主要的就是:如何做到资产安全,确保账实相符。做好这一步主要是要建立一个机制、把好三个关口,抓住资产一条主线,以资产卡片为依托。
(一)建立一个机制――建立自上而下的资产管理机构,有培训、有监督、有考核。
(二)把好三个关口:
购置关――严格做好资产购置计划、资产合同管理、资产接收、资产调拨。
此处的购置是广义的购置,是指资产的来源,包括:零星购置、上级划拨、工程移交、兄弟单位调拨、外部单位赠送等等。
关键词:院校 资产
一、军队院校办公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把关不严,资产购置随意性大。一是资产购置缺少计划性。教学科研类资产购置都有预先规划,能够按照预算开支购置,而各部门、机关办公类资产购置存在盲目性,购置办公类资产往往是添置打印机、计算机零部件、照相机、办公桌椅等范围,购置的价格不高,往往得不到相关领导和财务部门重视,部门领导批准,财务部门登记就可以购置,随意性较大。二是资产购置无标准。在资产购置环节中,存在同样一种资产,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购置价格,甚至有同一型号资产购置价格差别较大现象,因市场价格波动,可以存在相应的价格浮动,差别较大现象往往是虚标资产价格等违规问题的具体体现。院校资产管理部门缺少市场调研,没有对资产购置的类别予以明确规定,没有对资产价格的浮动范围进行规定,也是资产使用部门资产购置随意性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2、资产管理信息更新不及时。一是各部门资产管理信息失真。按照规定,院校资产管理部门与各基层部门每年都有联合资产清查行动,对于核对资产信息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各基层部门资产管理人员更换频繁,资产账目交接不清,资产增减不登记,导致资产信息的掌握不准确,存在账实不符现象。二是财务部门资产管理信息更新不及时。由于财务部门对各单位进行资产登记仅仅看购置资产的票据,只对票据的规范性进行审核,没有对资产进行现场核对,这就存在资产管理漏洞,对没有购置资产而进行资产登记的单位资产账目,在清查时必然会出现账实不符现象。
3、人员管理制度不健全。一是资产管理人员教育到位。存在管理人员意识淡薄等问题,各基层部门的资产管理人员委派随意,资产的管理不在日常财务及教学科研活动范围内,导致大家从主观上认为单位对资产管理不重视,同时由于部分办公资产数量多,价格低,部分人员法纪意识淡薄,出现公物私用甚至侵吞办公资产等违纪问题。二是业务水平不高。资产管理人员在资产出现问题时不会处置,不知道基本的处理程序,甚至出现小问题就对资产予以报废处理。三是相关奖惩措施不到位。资产管理责任没有落实到个人,对资产管理优秀的个人没有明确奖励规定,对资产管理出现问题的人也没有相关处罚措施,最终导致资产管理无效率。
4、资产处置不科学。一是资产内部流通机制不健全。对于使用不频繁价值较大的办公资产,各部门之间没有相互调剂使用机制,如部分部门购置相机,追求高质量高价位的数码单反相机,购置后既不经常使用又不外借,资产闲置现象比较普遍。二是资产处置不规范。多数部门在资产处置过程中,不按程序执行,不按规定权限审批,经部门领导审批后直接处置,处置的资产去向无登记,资产处置人员无签字,资产流失问题比较严重。
二、对资产管理问题的思考
1、严把资产购置关。一是各单位科学制定资产购置计划。财务部门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各部门根据本部门年度建设计划,综合评估办公资产使用及报废年限,提出年度资产购置和报废计划,上报财务部门审核评估,并提交党委会审批。二是进行集中采购。对于审定的资产购置计划,财务部门联合院校采购中心,招标采购通知,集中组织招标采购,数量不多的,联合各部门资产管理人员,组织实施集中采购,尽可能做到资产统一购置,节约经费,提高效益。三是财务部门严把资产购置关。对于部分部门未列年度购置计划的资产购置行为,财务部门增加资产购置程序,并提交分管后勤院校领导审批,同时在校园网予以公示,做到公正、透明。
2、改变资产管理模式。一是院校训练部门统管部门办公资产。院校训练部门统一管理教学科研类资产,例如计算机、打印机等,有专人负责,专人管理,办公资产大部分是院校教员办公用资产,也包含计算机、打印机等,院校财务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与教学相关的各部门办公资产管理活动转移到训练部门,在各部门购置资产后,财务部门根据训练部门出具的资产购置审核证明按程序对资产进行再审核、登记。对于此类资产报废,同样需要训练部门出具资产报废审核证明,财务部门再进行登记处理。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训练部门资产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对部分办公资产进行专业管理,提高财务部门的管理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约束各部门不规范的资产管理活动。二是营房后勤部门统管营房相关资产。对办公桌椅、文件柜等与营房管理相关的办公资产,财务部门可以转移到营房后勤部门管理,由营房管理人员集中统管,财务部门根据相应的资产管理信息对营房类资产按规定程序进行复核登记。
3、加强各部门资产管理人员的管理。一是组织进行资产管理法制教育。各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完善相关资产管理制度,明确实物管理原则和相应职责,并加强宣传教育,提升法规权威性,强化资产管理人员的法规意识。二是组织业务培训。财务部门邀请资产管理专业人员对各部门资产管理人员集中进行资产相关业务知识培训,提升资产管理水平。
4、完善资产处置。一是建立健全内部流通机制。提高资产相关的信息流通范围,财务部门建立资产实时使用信息登记平台,建立资产使用调剂制度,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二是加强对资产处置的监督检查。财务部门建立资产处置公示制度,对各单位的资产处置信息予以公示,对资产处置收益集中管理,对出现的问题提交纪检部门进行审查、处理,提高资产管理的严肃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内部控制;管理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事业单位履行职责和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国有资产管理是事业单位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近年来,财政改革的推进和事业单位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由于现行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对滞后,例如资产管理基础薄弱,资产管理不规范,导致资产的闲置浪费,降低资产使用效益。因此,要不断完善和健全资产管理内部控制,服务于事业单位更好的发展。
一、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
(一)国有资产管理观念有待加强
部分单位领导将国有资产管理视同于固定资产管理,认为资产管理工作主要是做好固定资产的采购、登记、验收和处置工作,只要将严把固定资产管理就高枕无忧了,实际把国有资产中的对外投资、流动资产、无形资产等其他资产分离出来。部分单位领导仅考虑资产管理中的实物管理,而忽略了资产的价值管理。部分单位投资后忽略企业的管理,没有履行出资人的监督管理责任。部分单位重视基本建设项目的投入,未及时交付其形成的资产,更没有同步考虑资产运行维护费用来源。
(二)资产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部分单位资产管理一直是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薄弱环节,对资产管理人员岗位设置不重视,一般由办公室或财务部门人员兼职,职能相当于仓库保管员,只负责收纳财物,登记造册,对人员专业素质要求低于其他专业素质。随着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资产管理任务日益重要和繁重,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对资产管理人员的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部分资产管理人员认为自己从事资产管理很多年了,都没有出现问题,说明有能力有资历管理好资产,不屑于学习新方法新制度新工具,单位领导也疏于对他们进行后续教育培训,导致部分资产管理人员已经不适应事业单位发展的配置。
(三)国有资产制度有待健全
内控制度是事业单位正常开展资产管理的保障。部分单位虽制定了一些资产管理制度,但也存在制度不完善问题,特别是基层单位没有形成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约束人的良好内部管理机制。资产配置标准尚未出台,资产配置不合理直接影响到资产使用效益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资产管理缺乏明确的资产责任主体,不仅会导致资产的浪费,也导致财务部门、资产实物部门、预算部门之间在资产管理过程中扯皮现象。
(四)国有资产管理不规范
大部分单位资产配置标准体系尚未健全,配置预算未通过资产管理部门审核或者没有以资产存量作为增量配置基础,资产存量不清无法作为资产增量管理决策基础。对流动资产疏于管理,对长期的应收款不进行催收。对其投资不按照规定进行严格的可行性论证和必要性分析。未开展资产盘点工作或者资产盘点流于形式。资产处置随意,未按照规定履行资产处置审批程序。
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风险
(一)流动资产管理风险
流动资产管理的主要风险主要是收入不入账和未及时催收应收款。
(二)固定资产管理风险
固定资产管理风险主要包括资产配置、资产使用和资产处置等方面的风险。
1.资产配置标准不科学、资产预算安排不公平、不透明
资产配置未执行通用设备配置标准,未考虑资产存量情况和资产使用年限。资产购置未执行政府采购制度,购置后未及时办理资产入账手续和落实保管人。
2.资产使用不规范
资产盘点组织不力,盘点工作走过场,导致资产存量不真实不完整,丢失毁损资产不能被及时发现。擅自对外出租国有资产。出租收入未办理入账手续,未纳入预算管理。人员调动、退休资产动态管理不及时。
3.资产处置不规范
未批准或者超越处置权限擅自处置国有资产,国有资产出售、对外投资、置换未履行评估程序,出售未在产权交易机构进行。处置收入未上缴国库。报废资产处置不透明、暗箱操作,以报废资产的名义,将资产据为己有。报损资产处置不规范,责任不清,处理不当,以报损资产的名义将资产据为己有。
(三)对外投资管理风险
对投资可行性没有进行充分论证,存在超出单位的经济实力进行投资。对外投资未经单位领导集体决策或没有报送相关部门审批,存在决策失误和程序不当的风险。投资后没有加强对投资项目的跟踪管理,投资收益未纳入部门预算,导致国有资产流失风险。
三、事业国有资产管理的控制措施
(一)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机制
事业单位要健全长效机制,建立资产监管部门,实物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分工负责、职责明确、权责结合的管理体制,明确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及其职责。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应当制定《办公设备配备标准》、《固定资产集中采购工作规程》、《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国有资产清查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办法》以及《对外投资管理规定》和《贷款担保和借出资金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既管人、又管物、还管流程的制度体系,规范和加强国有资产管理行为,保障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要明确资产管理各个环节的责任主体,对单位资产从预算管理、购置、验收、入账、日常使用、维护保管、处置到信息公开和监督检查等环节的管理活动进行约束,避免盲目购置资产、随意处置资产等行为的发生,降低行政成本,预防腐败行为。
(二)提升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素质
资产管理人员要熟悉各种资产管理及其相关的规章制度,根据单位业务和人员状况合理配置资产,订立资产配置标准,进行资产种类和标准的配置,以及开展资产的监督、调整和审批等管理服务工作。还要建立和使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促进预算数据、财务数据和资产数据有机结合。因此,资产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产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只有不断加强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资产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加强资产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使其适应新的管理方式,夯实资产管理基础,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三)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程序
1.资产配置环节
资产配置要坚持以存定增,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原则。资产管理部门要依据配置标准,结合单位资产存量情况,发挥对资产配置的审核与决策前置审核作用,并适时引入专家评审制,加强设备购置方案的论证。预算管理部门根据资产管理部门审核结果和配置方案,合理安排预算资金。对不同类型和规模资产的配置预算安排,要制定审批权限,由各级资产管理部门按照审批权限完成,实施对资产的分级、分类管理。资产购置要严格执行国库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按照预算规定的用途和价值执行采购,并实行管、采、用三分离。
2.资产使用环节
要建立资产日常管理和定期清查制度,采取资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和处置资产,防范重配置轻管理现象发生以及资产流失的风险。在资产使用部门建立资产管理员制度,配合实物管理部门和资产监管部门开展资产管理工作。资产购置和基本建设项目资产移交后,要及时办理资产入库调拨手续,并落实资产使用人和保管人。实物管理部门要重视实物资产的盘点工作,盘点实施“必见实物”原则,实现人工盘点和电子扫描盘点同步进行的盘点方式,保证盘点的真实性,确保实物账和资产账一致。要做好人员调动时的资产移交工作,资产管理同人事干部的调动挂钩,人事调动手续办理前经资产监管部门签字,审核调动人员是否还有尚未移交的资产。应当加强对资产出租出借进行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按照规定履行报批手续,其收入纳入部门预算,统一管理,统一核算。
3.资产处置环节
要严格按照管理权限和程序处置国有资产。要注重报废资产的管理,报废资产应当由资产使用部门提出,由实物管理部门统一回收。报废资产实施必见实物的原则,实物管理部门组织专家逐一对每台资产的型号、资产编号进行核对,将鉴定结果予以公布并报资产监管部T。报废鉴定后,由实物管理部门、资产监管部门、监察审计部门组成工作小组公开处置。对于丢失的资产,资产保管人要及时向实物管理部门报告,提供必要材料,分清责任,因本人保管不当造成的丢失,要按规定赔偿,杜绝保管人以报损方式隐匿资产。资产出售、置换应当严格履行资产评估程序,实物管理部门根据资产处置批复文件,委托具有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组织资产评估。评估结果备案后,资产出售应当在产权交易机构进行处置。处置收入要及时上缴国库。
(四)推进国有资产信息化建设
要建立国有资产信息共享制度,逐步推进资产配置和处置信息公开,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充分发挥部门、职工监督作用。推进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将所属事业单位资产纳入到主管部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主管部门借助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实现资产管理、预算管理、财务管理和政府采购管理等系统的有机统一,加强对所属单位资产管理情况在线监管,提高资产管理效率和管理信息质量。
(五)强化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
要强化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加强财务监督、审计监督与外部监督、党纪监督共同配合、协作。在内部监督方面,要注重事前、事中监督,使监督关口前移,将风险尽量消灭在萌芽状态。在外部监督方面,要充分运用外部监督结果,举一反三,深刻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准影响资产管理的关键节点,完善内部控制,在制度上约束、在程序上规范,堵塞漏洞,防范风险,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四、结束语
(一)固定资产账实不符。医院固定资产多头管理职责不明确,大部分固定资产管理属于设备科和总务科,设备科管理医疗设备,总务科管理房屋、家具,财务科管理总账和金额,各部门管理没有建立明细账或者明细账不完整,使用部门没有设立台账、无专人管理资产,管理科室没有建立设备收、发、维修记录,设备在科室之间转移没有手续,报废毁损不及时通知财务,固定资产多年不盘点,管理科室不与财务对账,导致固定资产管理脱节,固定资产账账不符、账实不符。
(二)固定资产购置存在盲目性。部分科室紧追潮流添置新设备,不调查研究,不进行科学的分析、论证,设备盲目购入后,由于病人少,无法开展工作,导致设备闲置;有的设备即使使用了,由于没有加强维修保养,坏了就买新的,即使可以局部维修再使用,也不维修,根本不考虑资产的使用效益,“不计成本”的投入加大了医院医疗成本开支,造成资金的严重浪费,导致医院固定资产利用率低。
(三)固定资产移交手续不规范,资产流失严重。各科室负责人调动、离职时,没有执行严格的移交手续(又加上由于原使用科室没有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台账,移交没有确实的依据),对于科室公共财物的转移使用缺乏专人监督和管理制度,往往“物随人走”,资产流失;医院在应对突发疫情时,增设临时应急科室,待疫情缓解后,调配的科主任、护士长都回到原科室,资产管理科室在接收应急科室资产时没有与原应急科室管理人员办理资产移交,可能导致资产流失。
(四)固定资产重采购轻管理,利用率低下。近年来,医院为了发展的需要,购置了大量的医疗设备,改变了设备陈旧的状况,提高了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在设备采购中,医院管理层重视资产的采购,轻视管理,只要是临床提出的,在不充分考虑利用的基础上购买,没有对整体医院资产进行全盘管理,申请购买设备是否属重复购买,能否各科室之间调剂使用,没有进行完整的分析研究,导致购置资产占用大量资金,设备利用率低下,同时资产损耗不能从收入中补偿,形成恶性循环……。
(五)会计核算方法不完善,报表反映固定资产价值失真。医院会计报表反映的固定资产价值为固定资产初始建造或购置价值,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固定资产的磨损在加大,资产的实际价值在减少,由于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资产的损耗无法从收入中得到补偿。旧会计制度下,医院是按照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由于结余少,往往无法按照规定比例提足),提取修购基金计入净资产反映,不是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所以医院固定资产直到资产完全报废前,会计报表中资产价值一直保持不变,无法准确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导致会计报表固定资产反映失真,医院管理层和主管局无法对资产的实际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
二、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以适应新形势下固定资产管理要求,确保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高效:
(一)建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加强对固定资产购入的控制。医院应成立专门的资产领导管理小组和资产管理部门,对固定资产从论证、决策、构建、安装、交付使用、清理的全过程进行管理,财务科负责固定资产总账、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一级明细账,资产使用部门建立二级明细账,资产管理小组负责固定资产购进的审批,资产管理部门掌管全院的资产分布和使用情况,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进行统一控制和管理,全院所有固定资产购置及入账均需先通过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建立固定资产购置论证制度,特别是对大型医疗设备的购进,应由使用部门提出申请,组织相关人员对本地医疗市场进行调查研究,写出可行性报告,报资产管理部门审核,资产管理部门报请资产领导小组审批,资产管理小组组织相关专家人员对报告进行评价,充分考虑设备的先进性和实用性,防止盲目购置;进行公开招标,对固定资产的购置实行公开集中招标制度,任何部门不能私自购买,采购部门要和使用部门及资产管理部门一起严把质量关、价格关,保证固定资产采购过程开支的公开透明。
(二)转变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认识,完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医院属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年财政拨款只占人员经费开支的4%,医院大部分开支属自挣自吃,固定资产是医院资产的重要组成,是临床医技开展诊疗服务的物质基础,医院管理层要转变过去“重采购、轻管理”、“重货币资金、轻实物资产”的错误观点,管好用好实物资产,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能够节约资金、减少设备购置支出,同样会给医院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回报,因此医院管理层要转变观念,把固定资产管理和临床诊疗服务看得同等重要。
1、建立固定资产业务的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固定资产业务流程中不相容岗位的设置,即同一部门和岗位不得办理固定资产业务的全过程。固定资产业务不相容岗位包括: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的编制与审批,审批与执行;固定资产购进、验收与付款;资产处置的申请与审批,审批与执行。
2、建立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制度。资产管理部门要建立设备技术档案、维修报告制度,设立专门技术人员负责资产的日常维修和维护工作。对于固定资产的大修和技术升级,要由使用部门提出申请,按程序申报给管理部门,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调查、论证和经济效益分析后,报请资产领导小组批准后方可进行;固定资产处置应由资产管理部门会同专业技术人员、财务人员共同审核鉴定后,提出处置申请报告,报告医院管理层审批,同时报同级财政部门和主管局批准后才能办理处置手续,对于大型设备要进行招标处置;资产管理部门要建立大型设备的全过程监管制度,定期进行收支效益评价,并把评价报告汇报给医院管理层,为管理层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资料,以提高设备的营运收益。
3、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制度。固定资产清查是资产管理的常规工作(过去医院虽有制度,由于是多头管理,责任不清,没有认真确实的执行盘点制度),医院应定期对资产进行清查盘点,由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使用部门、审计部门共同参与进行清查工作(资产盘点以资产管理和使用部门为主,审计和财务部门参与监盘),对账实不符、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应查明原因,报请医院管理层或主管单位批准及时做账务处理,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确保会计报表反映的真实性、完整性。
4、建立资产管理考核奖惩制度。医院要加强固定资产管理考核,将固定资产管理内容列入对资产使用部门的考核范围,与科室绩效考核挂钩,资产使用部门将资产管理落实到人,资产管理科定期对各科室资产管理情况进行考核,并把考核情况上报财务科,财务科将资产占用、毁损、维修开支情况量化成数据,列入科室绩效体系考核,设立设备管理奖励基金,奖励设备管理成效显着、经济效益突出的人员,并将结果定期公布,提高全院职工资产管理意识、增收节支意识。
一、树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理念
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两者互为前提和基础。一方面,财政预算是高校资产形成的主渠道,高校国有资产的日常维持运转和价值补偿主要依靠预算安排来实现。预算安排是否合理,决定着高校资产配置的公平与否以及高校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资产存量是核定高等院校预算的重要基础,资产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预算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只有在准确掌握高等院校资产存量、建立科学的资产配置标准体系的基础上,才能结合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科学编制和核定高校有关的各项预算。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是存量管理与增量管理的关系,二者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加强高校资产管理可以为深化预算管理提供准确的信息,促进预算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水平。同时,预算管理的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是提高资产管理水平,优化资产结构,发现和纠正资产管理偏差的前提,实现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既是加强资产管理、从源头优化资源配置的客观需要,也是细化部门预算、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的有效手段。
二、当前高等院校资产与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账实不符
资产与财政预算和财务管理相分离,缺乏有效约束机制,资产管理与财政预算和财务管理相分离,资产的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脱节,导致高等院校普遍存在资产账实不符的现象。如果资产管理脱离了财政预算和财务管理手段,不问资金去向与资产来源,管理将是“空中楼阁”很难落到实处。多年来,部门单位之间借用、调用资产频繁,比如车辆在上下级、部门单位之间,随意调换,缺乏对资产有效的财务监督,使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分离,出现“不对称”的状况。
(二)监督不力
目前,高校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没有列入单位领导干部任期考核目标责任制,也没有认真执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领导干部的任职、调离,只进行财务审计,不进行资产移交审计,客观上也导致部门、单位领导对资产与财务管理不够重视,不问资产存量、质量、效率。再加上一些部门、单位领导和主管人员在思想认识上“重进、轻出”,“重资金、轻实物”这些因素,导致部门、单位资产与财务管理松懈,造成“家底不清”,资产损失情况严重,资产存量不清,形成大量账外资产。
(三)资产配置不公平
我国现行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导致了资产的购建、配置、占有、使用和处置的权利实际上都在占用单位,造成了国有资产事实上的部门化,成了单位利益化资产。一方面,由于缺乏公平合理的国有资产配置标准和定额标准,以及资产购置资金来源的多样性,目前我国高校资产随意购置和重复购置现象比较普遍,导致部门或单位资产配置不公平,另一方面,由于资产的无偿性、单位占用性和财政配置性,导致单位或部门之间无限度的争资金、争项目,善于争的单位或部门资产过剩,不善于争的单位或部门连必备的资产都得不到满足,而财政在此方面的支出却居高不下,造成各单位或部门在资产使用和占用上的“苦乐不均”的现象。
(四)在资产购置环节中资产预算约束力差
在资产购置环节,一些单位不按预算规定的用途和标准配置资产,削弱了预算管理的严肃性和政策性,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之间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协作监管机制,在投资决策和预算审核时缺乏必要的沟通和联系,有关信息无法实现有效共享,资产预算审批与资产管理结合存在先天不足。
三、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措施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资产配置标准及相关制度
围绕部门预算管理要求和资产管理实际需要,制定和完善资产配置标准体系,资产配置标准要坚持为预算管理细化服务的原则,以资产信息报告和资产使用绩效为基础,分类制定或完善资产配置标准,如制定房屋建筑物、小汽车、大型设备、电脑等配置标准。在制定配置标准时,不仅要考虑人员定额、而且还要考虑资产费用定额(初始购建费用定额和日常运营费用定额),同时要逐步建立、健全与部门预算相适应的高校财务管理制度,为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提供制度基础。
(二)规范和完善预算决策程序
财政部门应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工作,提高财政资金分配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实现国有资产配置的规范合理。要把资产管理有机地结合到预算程序之中,把住资产入口关。一是在预算编审环节,制定资产配置标准,科学合理配置资产,从源头上解决重复、超标准购置及部门单位在资产使用和占用上的“苦乐不均”的问题,并对现行的预算编审程序进行逐步完善,建立和充实高等院校单位资产管理数据库,将其作为资产配置和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二是在预算执行环节,建立资产预算执行报告制度,跟踪资产预算执行结果,规范资产购建和使用行为,检查督促资产占有使用单位或部门不断提高资产使用效率。财政部门在调整资产预算时,首先考虑现有资产的使用状况,通过建立有效的资产调剂制度,促进存量资产的优化配置。
(三)建立和完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在开展资产清查,摸清各单位或部门“家底”的基础上,做好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基础数据收集整理工作。以规范单位资产管理流程和明确管理责任为基础,建立高校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和实现事业资产的动态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四)加强对高校国有资产和预算管理的监督检查
本文作者:康俊兰 单位: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
医院固定资产在管理和使用上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多方参与,财务科负责总额控制,设备科管理医疗设备,总务科管理房屋及家具,设备日常使用以专业科室为主。设备科和总务科各设有明细账,由于设备管理部门、专业科室和财务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由于资产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相互脱节、沟通不够、缺乏制约,造成固定资产的真实使用状况不明,总账、明细账不符,账实不符,出现问题时各部门互相推诿责任,职责权限无法划分,这样导致固定资产信息失真,管理决策的依据也就缺乏有效、可靠的基础。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也存在问题,一些医院没有订立必要的保管维护规章制度,科室领用设备后缺乏必要的维护保养体系,特别是在使用公用医疗设备上,各科室都是只管使用不管维护,出现问题直接推到设备管理科,使机器损耗率过大,维护成本增高,无形中大大提高了固定资产的维护支出成本。
多数医院没有统一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固定资产的报废也是分散管理。财务科负责总账核算,专用固定资产由设备科管理,其余的由总务科管理,原则是哪个职能科室购置的就由哪个职能科室负责管理,由于各职能部门之间,职能部门与使用科室之间内部沟通、衔接效率低,造成报废的固定资产反映不真实、已报废的残值不入账和资产的盘盈盘亏处理不恰当等问题,长此下去,极易造成医院固定资产的流失,从而影响医院决策的质量和政府对医院的监管。
固定资产采购必须实行申购制度。需求部门提出申请、编写申请报告及可行性论证报告,医院管理层应在设备购置的可行性、有效性等方面进行充分调研。采购部门要召开由固定资产使用部门、设备维护部门、财务部门等相关科室组成的讨论组进行专项讨论论证,并提出本部门的建议,进行购置前的事前控制,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并报医院管理层共同研究处理。固定资产采购必须采用招投标方式,通过招标、询问、比较、议价确定供货商。严把设备购入的质量关。采购部门是资产管理的重要部门,除根据规定实行公开招标外,采购部门要和使用部门、管理部门一起从实际出发,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及国内外先进技术,购入设备时严把质量关和价格关,保证设备的先进性和安全性。
医院应该完善现有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改变多头管理的局面。医院可以建立一个统一的固定资产管理中心,由院长、分管后勤设备的副院长、采购、设备和财务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全院的固定资产管理,召开采购设备的论证大会,组织设备清查盘点的领导工作、讨论审查设备报废等工作。固定管理中心下设一个固定资产管理科,负责制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培训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以及全院房屋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的日常管理和设备安装验收及固定资产明细账的入库、变更登记。这个科室是固定资产管理的关键环节,是管理中心和固定资产使用科室联系中承上启下的环节,要经常和固定资产使用科室负责人沟通,及时了解各科室的需求,并形成汇总意见上报管理中心。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卡片,并分科室、分部门设立数量金额式明细账,详细记录固定资产的入库、领用、维修、报废等情况,定期与财务部门金额对账,并到领用科室与实物核对检查固定资产的现状,达到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账实相符。固定资产领用使用部门是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部门,应设专人登记固定资产卡片,资产的领用、维修、流转等事项由专人签字负责,订立专项制度定期盘点固定资产并和固定资产管理科定期对账,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处理。
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实施是医院固定资产效益提高的关键,固定资产管理科要从本医院实际出发,建立从固定资产的入库到使用再到报废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并积极实施。固定资产入库的验收包括设备、物资的质量和价格。要准确地登记资产购置的总成本,从而保证固定资产统计的准确性,这是保证账实相符的关键。设备一旦购入就要及时验收入库,核对好设备的各项技术指标和参数,调试安装完毕后就要办理各种相关的手续,及时入账和建立固定资产实物卡。在调试中发现问题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和生产厂家反映,做好固定资产购置中的事中管理控制工作。在固定资产使用中建立“三账一卡”制度,所谓“三账一卡”,即总账、一级明细分类账、二级明细分类账、固定资产管理卡片。由医院财务部门负责建立并登记固定资产总账和一级明细分类账;由固定资产管理科建立二级明细分类账,并按资产使用科室进行归类管理;各使用科室建立固定资产登记卡,卡片一式两份,一份存放在财务科或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另一份给使用部门存查。固定资产管理科应对固定资产使用、保值增值情况进行检查,将其使用效率和完好程度作为使用部门负责人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保证固定资产的合理配置和科学使用,创造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推行医院全成本核算,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益。医院积极推行院科两级全成本核算,将固定资产折旧纳入科室成本范围,实行固定资产有偿占用,通过成本核算促进科室重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和利用,树立起投资要有回报,占用资产要交费的成本意识,用经济杠杆调节医院资金的投向,优化卫生资源的配置,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益。医院处置资产包括调拨、转让、报废、报损等,资产处置要严格按照“先报批后处置”的程序办理,由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对需处置的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损耗程度、处置原因等方面作书面说明报固定资产管理中心,由中心领导汇同使用部门、固定资产管理科、财务部门对资产评估做出处置意见并签署书面意见后,向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提出申请报告,并按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处置国有资产,否则应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制度再好也要有人来执行,能否建立一支高效的固定资产管理队伍是制度能否得到执行、能否执行得好的关键。固定资产管理中心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召开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及时了解固定资产管理的前沿知识;设备科要加强和厂家的联系,培训设备使用和维修人员,缩短设备维护时间,提高设备完好率,为医院增加经济效益;固定资产使用科室要设立经济核算员岗位,负责资产卡片、执行物资管理核算制度。
医院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可以引入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高效清晰地管理全院固定资产。通过建立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把固定资产管理各相关部门的终端链接起来,各终端安装客户端管理程序,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并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心设立专用管理计算机,使医院的管理者对全院的固定资产的分布、使用情况一目了然,从而为医院的管理、发展规划、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还可以在固定资产的“三账一卡”设备上贴上条码,便于随时随地查询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
【关键词】 企业 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管理 途径
固定资产是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不可替代的主要生产资料,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经济资源,是企业进行商品生产的关键要素和提供劳务的重要保障,企业拥有一定种类与数量的固定资产是企业经营能力与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了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中不改变其原有实物形态的有形资产。企业固定资产具有单位价值较大、使用期限较长、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实物形态的特点,它是一种有形的物质资产,其价值会随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物质磨损而逐渐地转移到产品成本中去,并构成产品价值的一部分。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是指在固定资产的管理活动中通过提高资产利用率,减少资产损失,最终使固定资产的效用达到最大化的一种活动。企业固定资产种类繁多,使用和占有状况复杂,增减变化方式多种多样,涉及部门众多,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具有复杂性与艰巨性的特点。固定资产管理应当在准确核算的基础上,对固定资产增减变动、实物存放、维护、维修、出售、转让、报废等情况进行账务及实物管理,设置固定资产卡片进行管理,确保账、卡、物三者相符。财务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价值核算,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使用与维护。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有利于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能,实现固定资产保值增值,保护固定资产安全与完整,保障企业经营活动顺利开展,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地发展,不断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一、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针对部分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缺失和执行不到位的现象,必须制定固定资产购建、使用、报废、处置等环节的各项管理制度,明确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的工作职责,规范工作流程,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化与规范化,明确固定资产处置的范围、标准、程序和审批权限,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切实把固定资产各项管理制度落到实处,防止固定资产管理中发生重大失误或舞弊行为,确保固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完成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目标。固定资产购置应实行集中采购和公开招投标制度,合理安排固定资产预算,固定资产配置应遵循“合理配置、有效使用”的原则,做到物尽其用,对价值较高的设备,要搞好维修与保养,对没有使用效能的固定资产按照程序及时进行处理;固定资产保管必须建立实物台账和实物卡片,用以记载固定资产的名称、规格型号、购进时间以及使用部门等信息,由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和财务部门负责保管,定期进行实物盘点,查明固定资产的使用、维护保养等情况是否正常,并对实物的盘亏和报废出具体规定,及时调整账务,做到账实相符,堵塞管理中的漏洞,防止固定资产损坏与流失;建立固定资产账簿记录制度,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会计部门要完整保存固定资产审批文件、采购发票、招投标记录、验收入库单以及保管、使用、维修、处置等各项原始记录;完善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发挥内部控制机制的作用,严格遵守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将固定资产的采购、审批、使用和管理等权限交由不同的部门办理,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与处置情况的检查与监督,将有关人员的年终考核与其负责的资产管理工作相结合,做到责任明确,奖惩分明,真正实现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
二、加强固定资产日常管理
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应实行归口分级管理,明确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和财务部门的管理职责。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进行固定资产的实物账和卡片记录的核算与登记;固定资产使用部门设置固定资产登记簿,负责本部门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与维护;财会部门负责资产的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核算,全面准确及时地记录固定资产数量与价值增减变动情况。企业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工作表现为固定资产的购置、领用、租赁、转让、重组、盘点、报废等大量频繁的日常业务活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应当加强固定资产账卡、领用、处置、清查盘点等环节的日常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固定资产实物台账,层层分管,责任到人,健全固定资产保管制度,验收入库的固定资产须按物登卡、凭卡记账,填写《固定资产入库单》,领用固定资产须填写《固定资产领用单》,经主管领导同意后,填写固定资产使用记录卡;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应建立部门固定资产实物台账,指定专人负责本部门固定资产的日常收发、维护与保管,确保资产按规定用途合理使用。此外,固定资产管理还应实行固定资产定期盘点制度,固定资产盘点的次数可根据企业规模、固定资产数量的多少等因素而确定,但一年不得少于一次。固定资产盘点需要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及财务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及时核对账、卡、物,盘点后编制“固定资产盘点明细表”,确保账账、账卡、账物相符,如固定资产盘点的实有数与固定资产账面数不相符,须编报“固定资产盘盈盘亏报告表”,列出原因和处理办法。
三、重视固定资产核算管理
固定资产核算是指在一定的财务时期,对固定资产进行重新估值、记录的财务处理过程。固定资产的核算内容主要包括固定资产增减变动、盘盈、盘亏以及计提折旧等。企业固定资产核算管理是指固定资产价值的确定、残值估计、折旧方法、资产盈亏与处置等各方面的核算管理。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财务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财务部门进行固定资产增减、折旧和报废等环节的会计核算,确保固定资产准确计价、合理摊销、正确计算成本费用等,在遵循会计法规和制度的前提下,实现企业收益最大化。财务部门应在遵循新《企业会计制度》的前提下,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固定资产进行总分类核算和明细分类核算,及时反映固定资产价值的占用和增减变动情况,界定固定资产的核算范围,确定固定资产标准,正确区分低值易耗品和固定资产,明确固定资产的计价时间,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和成本费用的摊销方式,对需安装的固定资产或自建的固定资产要与相关管理部门及时沟通,在设备和建筑物达到可使用状态时要及时估价入账,按要求及时归集费用。企业须指定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负责对固定资产进行卡片登记管理,记录资产名称、规格型号、购置或建造日期、资产价值、存放地点、资产状态等,不论是购进还是赠与的固定资产,都要登记造册,准确计价,统一入账,对于固定资产总账、明细账、卡片等资料做到账卡、账账、账实相符。由于固定资产种类繁多,其明细核算可以以表代账,按照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办公家具、电子设备、运输设备等设置分类明细表,各类资产明细表应详细记录资产名称、规格型号、入库日期、资产价值、应提折旧和累积已提折旧额、净值额等,月末应将明细表与总账进行核对,以确保账表相符,年终应将各月度明细表整理装订成册,连同会计账簿一并归档管理。
四、加快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经营规模的持续壮大,固定资产的数量与规模也随之扩大,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变得繁琐与复杂,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仅靠传统的手工管理和统计已远不能适应工作要求,而实行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既能反映固定资产增减变动及使用情况,又能将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记录、计算、记账和手工编制各种报表中解脱出来,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企业应加快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选用合适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来管理固定资产,可以采用条码技术,把原先的纸质固定资产卡片信息输入计算机系统,制成固定资产的电子卡片,建立固定资产的“电子身份证”,通过先进的编码技术和信息管理系统对固定资产购置、领用、转移、盘点、清理到报废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准确管理与监管,数据的统计汇总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中自动生成。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和财务部门利用网络系统,可加快信息传递,实现信息共享和各管理环节的有效衔接,随时反映和掌握固定资产购入、使用、转移、报废全过程的数量和价值变动情况,针对不同情况的出现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固定资产管理进行全程跟踪,实施计算机动态管理,实现固定资产的电子化管理与实时监控。
综上所述,固定资产在企业全部资产中占有较大比重,对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至关重要,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与重要保障。固定资产管理是保证企业生产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也是企业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做好固定资产管理,保证各种设备正常运转,是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运行的基础性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固定资产使用投资大、使用期限长、周转缓慢、种类繁杂,使用和管理部门较多,完成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任务需要多个部门相互协作与配合,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十分艰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积极探索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途径,不断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加强固定资产日常管理,重视固定资产核算管理,加快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才能实现固定资产合理配置与有效使用,保护固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最大限度地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边慧芳: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3(1).
[2] 孟娟:论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J].会计师,2012(12).
[3] 严军正: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2(18).
【关键词】 预算管理 资产管理 措施
随着财政改革在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管理等方面的逐渐深入,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是对财政管理职能的不断充实和完善。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是提高资产管理水平的一个出发点,也是最终的目的。
资产配置是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一个有效结合点,资产配置预算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促进事业单位资产的规范管理,并对提高部门预算编制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实现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的公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重要性
1、事业单位是我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主要载体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其履行职能的重要物质保障,是财政预算分配形成的物质形态。事业单位的资产占有、使用状况是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安排预算的重要依据。通过资产配置预算,可以避免资产配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避免资产重复建设或超标准购置,提高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
2、事业单位资产体现的是单位资产存量的基本形式
资产预算管理反映的是单位一定时期资产增量的形式,编制资产配置预算,加强了事业单位存量资产与增量预算之间的关系,达到以存量制约增量,以增量激活存量的目的,也为部门经费预算的细化和精确化提供了依据,提高了资金的合理安排,避免了事业单位其他经费来源购置资产,形成账外资产的情况。
3、资产管理的形成、使用和处置与预算管理的编制、执行和决算过程具有一致性
摸清资产家底,使预算与资产的现状、使用、处置相结合,需要新增的资产在审批后列入预算,是细化和精确预算的前提。在预算执行和调整阶段,资产的采购状况,资金的拨付情况,形成单位资产的增减数量,为单位部门预算提供动态数据,为单位预算执行、调整、资产调剂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实现了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的有机结合。
二、目前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目前事业单位资产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资金,在使用过程中不计提折旧,不考核成本和盈亏,也没有形成相应的资产保值和增值的管理和考核制度。在管理理念上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差,往往是为了管理而管理。上至领导,下至一般的资产使用人员,对资产的管理意识上重资金,轻实物,重购置,轻管理。缺乏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理念。对资产配置预算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缺乏足够的重视。
2、资产管理家底不清,资产配置预算管理难以到位
随着事业单位的快速发展,资产规模也日益庞大,资金来源和经营服务的多元化,资产的管理形态也产生变化,但是,资产管理机制和管理水平的相对滞后,往往是存在家底不清的情况,难以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资产存量和增量之间的关系,存在不必要的重复购置或者超标准购置,资产配置预算的执行结果没有对资产管理的使用效益产生有效的制约和激励机制,财政资金的分配效益和公共服务领域资产的配置难以达到均衡。
3、资产管理效率低下,存在资产前清后乱,信息化程度不高的现象
目前,许多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上还是采用人工的账务处理方式,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化和网络化程度不高。资产管理部门一般是附设在财务部门,资产管理员由财务人员兼任,资产管理部门和实物管理部门没有一套统一的管理系统。固定资产根据财务系统的资产数据手工登记资产账,实物资产管理部门则根据资产入库单和出库单登记实物资产账,财务资产账和实物资产账之间可能存在着入账时间、登记信息等方面的误差,财务资产账记录的是资产最初的入库信息,实物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增减、调剂变动情况只反映在实物资产管理部门的账务系统中,财务资产账并没有同步更改信息。固定资产清查首先涉及的就是财务资产账和实物资产账之间的账账核对,然后才是账实核查,资产信息的不对称往往导致固定资产前清后乱的结果。事业单位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事业单位与财政部门之间,内部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之间,资产管理部门与资产使用人之间,都缺乏有效的联系和沟通。资产配置预算和预算执行结果没有统一的信息系统提供全面、可靠、准确的资产数据作为参考。
4、现行的资产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管理制度的缺乏和滞后。缺乏一套严格的资产管理审批制度,对国有资产的购置、使用和处置进行有效控制;财务上对资产的会计核算缺乏科学的分类,不能真实反映事业单位资产价值;事业单位内部资产日常管理监督制度不完善,有的制度可能不再适应事业的发展,有的可能形同虚设,缺乏固定资产定期清查制度,也没有资产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
三、加强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措施
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资产预算管理意识
事业单位资产是提供事业单位全面、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资产管理首先要树立起成本意识,不再把占有使用的资产当作是“免费午餐”。单位领导和资产管理部门要加强资产管理在购置、使用和处置环节的决策和监控力度,高度重视国有资产在管理、维护、保值和增值的成效,提高各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作用,加强资产预算配置制度和资产管理相结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2、定期清查资产,结合预算编制,从源头上控制
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应该以清产核资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在定期、全面、彻底的资产清查的基础上,真实完整地反映事业单位财务资金和固定资产状况,摸清家底,综合分析实际在用和可用资产,毁损和待报废资产,减值和闲置资产,了解资产在科研、公共事务和服务中分布的比例,相应的价值和效益,可以结合资产配置预算编制,从源头上控制资产重复配置和超标准配置,调剂资产优化结构,提高预算分配的公平性和资产配置的合理性。
3、完善资产管理制度,结合预算管理,加强资产管理的有效控制
根据国家和各级财政部门制定的事业资产管理制度体系以及不同层次的事业资产管理办法,事业单位应该根据自身具体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的发展阶段来制定内部日常资产管理制度,才能有效规范资产管理行为。
目前,我国政府和社会上对公共支出绩效的评价已经进行了探索和推进,比如有关事业成本和教育成本等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的价值管理和成本核算,就需要完善科学的事业单位有关资产的会计核算制度;完善资产定期清查制度,才能摸清家底,结合资产配置预算,控制资产配置;完善资产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才能加强资产的有效维护和利用;完善资产毁损、遗失赔偿制度,才能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建立资产管理的激励和评价制度,把事业资产评价的结果作为部门单位预算的参考依据,并作为对部门领导的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4、实行资产管理信息化,结合预算管理,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
目前,财政部门已经建立资产管理系统,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数据全部导入网络管理系统,并借助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网络连接到各单位,要求实现资产实时,动态的网络化管理,同时实行网上办理资产配置、调剂、处置等相关业务的申报和审批,也实现财政部门对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管。
实行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化,可以提高事业单位内部资产管理水平,利用信息系统的资产管理级别设置身份认证,在相应的管理模块中进行资产的数据查询、数据分析,数据汇总统计上报等功能,为资产管理部门和实物管理部门提供了实时的信息交流,保证了各部门之间资产信息的对称和统一;把资产管理由静态转变为动态的管理模式,加强了对资产管理进行全面有效的控制,避免资产管理前清后乱的现象,提高了资产管理水平,也为预算管理提供了完整可靠的信息数据,最终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
[S].2006.
一、当前我国的商业批发公司实物资产管理的现状与不足
一是实物资产管理意识淡薄,未严格执行各项资产管理制度。商业批发企业虽然营业额大,经济效益好,但核算简单,管理者往往看重的是经济指标,对内部管理不是特别重视,资产管理制度都是照搬照抄通用的相关管理制度,没有结合商业批发企业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套适合自身的资产管理制度,导致制度的执行和实际操作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对实物资产管理意识淡薄,只是简单登记,应付检查,从思想上不认同。二是对实物资产管理重视不够,责任主体不明,管理缺位。企业没有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资产管理员一般也是办公室人员兼职,由于岗位职责不明确,出现多人有实物资产采购权限,受各种利益驱使,人们更看中的是实物资产采购权限,而对管理则互相推诿。对于购进没有达到固定资产核算要求的低值易耗品等实物资产也主要依赖于财务账本的记录,作为财务部门和实物资产管理部门如果不去一一盘点,就很难核实实物资产的真实存在性。三是实物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科学的考核体系。由于尚未建立起较完整的实物资产管理体系,使得实物资产采购、验收、使用、保管、维修、处置、清查等管理制度和考核奖惩制度难以落实,导致实物资产管理力度不强。
二、优化商业批发公司实物资产管理的策略与建议
一是建立科学的商业批发公司实物资产管理机制。从我国目前市场上的商业批发公司管理经营情况来看,很多商业批发公司采取实物资产管理负责人的管理方式,但该种资产管理方式存在维护困难、执行不便等问题与弊端。追究其具体原因,主要是由于公司出于生产与经营需要,经常变动员工的工作地点,因此其使用的办公用品与物资也需要随之调整和变动,这种频繁的实物资产变更与调整,如果缺乏及时、有效的监督管理,将造成实物资产管理工作的混乱。因此,建立了实物资产管理机制后,有益于增强公司内部员工对实物资产的管理意识,优化资产管理部门的责任与职能,从而不断提升公司实物资产管理的水平。二是提升商业批发公司领导管理者对实物资产管理的意识。当商业批发公司领导管理者的思想认识提升后,能够对公司实物资产进行全面、宏观、科学管理,也有利于提升其他各部门的资产管理职能,监督其他公司人员自觉遵守公司关于实物资产管理的规定。公司组织管理层能够察觉到实物资产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风险,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及应对策略,组织实物资产管理机制的构建,建立配套的人员绩效评估与考核制度,奖励正确的实物资产管理行为,惩罚错误的实物资产管理活动,在公司内部形成氛围良好的实物资产管理模式。三是明确各部门的实物资产管理职能,优化公司内部的组织管理结构。只有提升公司内部各部门的管理职能、优化组织结构,才能够确保商业批发公司实物资产管理的质量、水准与效率,对实物资产的报废、领用、保管、采购每个环节进行严格控制与全面跟踪监督。作为负责商业批发公司实物资产管理的财务主管部门,应当尽职尽责地履行好自身管理与监督责任,改变过去财务管理部门的实物资产管理意识模糊、职能管理能力较低、后续监管与跟踪意识不到位等问题与毛病。做好对公司实物资产的管理,首先需要公司财务管理人员对实物资产形成清晰、正确的价值认识,并能够应用科学管理的手段,对公司的实物用品与物资的报废、处置、使用、盘点、领用、入库、采购进行动态监管和控制,建立实物资产的处置账目、领用跟踪卡片;其次,各部门应当明确本部门对于拥有实物资产的管理与使用、维护职责。举例说明,各个部门需要对部门内部的容易消耗物资用品、固定资产,实施登录、统计、管理和维修与跟踪,尽可能避免实物资产的流失与损耗,为公司节约经营成本。财务管理工作者应当积极主动与各部门的物资使用与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加强对公司实物资产的监督与管控。四是提升公司实物资产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从商业批发公司内部各部门中选拔、任用具有财务管理能力、职业责任心高的工作人员负责其部门中的实物资产管理工作,并制定相对应的实物资产管理工作绩效评估与考核。在应用信息化实物资产管理系统之后,该职务人员还应当具备计算机操作、软件应用的专业能力,将商业批发公司的办公实物更新、报废、采购、领用等情况,及时收集汇总并录入信息管理系统当中,确保实物资产管理数据与信息的真实客观。公司领导与管理层应当重视对实物资产管理工作者的培养,通过制定学习考核计划、培训制度、交流会与讲座等形式,多方面鼓励实物资产管理工作者不断提升个人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五是实施与实物资产管理相配套的绩效评估与考核机制。通过实物资产管理绩效评估与考核机制的建立与实施,对违反公司实物资产管理规定,违规操作的人员进行责任追究与惩处。举例说明,当盘点公司实物资产时,首先要明确划分各实物保管人、采购人员、领用人员和申购人员的各自责任,跟踪实物资产的使用与维护情况,对各人员进行责任评估与考核。其次,财务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对公司实物资产进行全面统计、核对与清查,核对公司实物资产的数量、性能和现状,同时对公司其他员工形成警示作用,要求公司员工爱惜并自觉节约使用公司实物资产。最后,评估、考核公司设施设备的性能、维护与使用情况,统计考核各责任人履行职责的情况。实物资产管理做到专职、专人管理,防止闲置、毁损、丢失等问题的发生,建立规范、科学的实物资产管理机制。
总而言之,商业批发公司应当结合公司自身的经营与生产特点,查找到自身在的实物资产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与解决方法,不断提升实物资产管理的质量。
作者:陆晓波 单位:大连市体育彩票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白雨燕.基于国有企业实物资产管理体系优化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6,(14):109-110.
[2]徐晓霞.企业实物资产管理的薄弱环节及完善策略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7(24):20-21.
[3]庞林,邹可茗,陈富强,马允.国有成品油销售企业实物资产管理的制度设计初探[J/OL].中国商贸,2014,(25):70-72+74.
【关键词】高校 资产管理 效率
一、目前我国高校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职责不明确,日常管理混乱。目前,高校的资产归口管理模式缺乏协调沟通机能,管账与管物相脱节,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的现象普遍存在。首先表现为购买与使用分离。高校的资产通常是由后勤部门购买、各职能部门使用。由于没有明确的使用责任制度,使用部门对资产的维护、保管并不能做到尽心尽责,导致资产的毁坏和丢失时有发生。当资产毁坏丢失时,由于没有严格的报废制度,使用部门常常不会及时报告给资产管理部门,使资产管理部门不能准确掌握学校的资产实际拥有状况。其次是购买与核算分离。由于资产的增加、减少、报废都是由后勤部门统计后,报给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再根据统计数据来对全校资产进行财务核算,不能直接接触实物资产,导致核算数据不可靠。这些都导致了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等账实不符的现象,使财务数据失去财务监督和财务管理的作用。
2、资产使用效率低下,闲置现象严重。一是来自学校方面的资产的重置与闲置,学校盲目上项目、大搞基本建设。如一些高校在已经有了体育训练中心及多个学生运动场的情况下,又建设健身房、文娱活动中心等场馆。有的高校甚至从银行贷款,耗费上千万兴建豪华的娱乐中心、比赛中心,而这样的场馆在建成后每年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又处于闲置状态,造成极大的资产和资金浪费。二是来自各个院系方面的资产重置与闲置。在加强硬件建设的理由下,各个院系相互攀比着搞建设,造成许多资产设备的重复购置。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缺乏对资产的统一规划与管理。
3、资产的会计核算不准确。首先是房屋建筑物的会计核算不符合会计制度的规定。房屋建筑物在完工后由于各种原因往往不能及时办理竣工结算手续,有的高校甚至在投入使用了多年后仍不能结算,使财务不能及时将建筑物作为固定资产入账。“在建工程”科目长期挂账,资产的账面价值却远远低于实际情况,这都使财务报表不能真实反映学校财务状况,财务数据失实。其次是固定资产改良和维修划分不清,会计核算不规范。固定资产的维修是指由于使用过程中的磨损造成局部损坏,为维持固定资产的正常功能而产生的维护费用。固定资产的改良是在固定资产的原有性能上的提高。两者的会计核算是不一样的,我国会计制度规定前者应计入当期费用,后者则应增加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由于不需要交所得税,高校财务常常直接将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记为当期费用,这就虚减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使财务报表上的固定资产金额低于实际数。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建议
1、增强资产管理观念。首先,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增强全校师生员工的资产意识,要在全校员工中开展资产管理的学习,使大家熟悉资产管理制度和流程,从而能够在工作中自觉参与。学校要把资产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领导要经常听取资产管理部门的汇报,帮助协调,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有效的指导资产管理工作。其次,要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队伍的建设。国有资产管理是人对财产物资进行管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管理人员与国有资产管理相关。而目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结构配备相当薄弱,经济知识较为缺乏,综合性人才少,不少人参加国有资产管理时间较短,影响了高校国有资产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国有资产管理人才,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2、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根据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原则,应将资产的管理和使用分为资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资产管理处、归口部门、使用部门、使用人等五个管理层次,其中不同层次承担不同的管理责任。资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资产的采购、灭失、毁坏进行审批,资产管理处负责资产的采购、资产使用情况的掌握和统计,归口部门、使用部门、使用人则是对资产进行领用和妥善保管。其中,使用人应是资产保管维修的主要负责人,并及时把资产的状况上报给资产管理部门。
3、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这其中不仅包括具体的资产管理体系,还应包括保证制度能够贯彻实施的监督体系。管理制度主要应包括计划审批制度,采购验收制度,登记与审核制度,保管使用及养护制度,资产变动与调拨制度,资产清查制度,损坏丢失赔偿制度及报废制度等等。对资产进行分类管理,要根据重要性原则,对金额较大的资产进行重点管理,金额较低的实行大类分部门管理。定期核对账、卡、物,保证资产的账面与实际相符,根据资产数量变化,及时调整财务数据,防止资产流失。同时,要把好资产验收入库关,采购验收应由不同的部门完成,分工明确,避免资产购置时出现数量短缺、质量不合格现象。资产验收的内容是对商家的产品数量、外观、规格、型号、质量、技术指标等项目的认证情况进行审核。这一环节一般由使用单位与归口管理部门共同验收,验收人应重点检验该项资产的运转是否正常、使用状况是否良好、有关技术指标是否达到合同规定的要求、资产的新旧程度以及附配件是否齐全等。此外,还必须有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固定资产档案对确定固定资产的真实性、日后的维修、管理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归档的固定资产文件材料必须遵循自然形成规律,保持其有机联系,与实物一致并具有成套性,必须反映固定资产管理和资产项目从申购到改造的全过程。
在日常资产管理中,记好台账,健全账卡、及时对账,并及时将数据变动情况告知财务。具体做法是:资产管理部门应建立固定资产总账,同时按照资产的种类和使用部门设置固定资产明细账,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之间必须定期对账,在与使用部门对完账后,管理部门必须及时将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报告财务部门,财务部门据此入账。制度出台后,制度制定部门还要做好大量的宣传工作,组织各职能部门学习、深入了解新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坚持执行,强化各使用部门的资产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责成各职能部门和使用单位在各个管理环节制定岗位责任制度,将责任层层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具体个人,对于因个人责任而导致的资产损失应严格追究其经济责任。
4、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即对各项固定资产进行实地盘点,将一定时点的实存数与账面结存数相核对,以查明账实是否相符。资产清查工作应对所有行政单位、教学科研单位、其他所有占有使用学校资产的单位进行清查,具体包括对各单位资产的现状、数量、仪器设备的配置情况、资产的档案资料是否完整等进行核查,以便保证固定资产的账、卡、物相符,在清查过程中,对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各部门要如实填报盘盈盘亏明细表,并附分析说明,落实赔偿责任。清查工作要遵守以下原则:精心组织,充分准备,统一部署,限定时间,认真彻底。通过定期的清产核资,摸清学校的资产状况,界定资产所有权,核实学校资产数量,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防止资产流失。
5、建立资产流通站,计提资产折旧。考虑到各高校普遍存在的资产共享性差,闲置浪费严重的现象,本文认为,每个高校都应该成立资产流通站,鼓励资产在不同部门间流通,从而起到节约资金、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的作用。具体做法是,如果某个部门觉得有暂时不需要的资产,可将其交给资产流通站,由流通站再分配给其他需要用的部门。当然,要使各部门自觉交出闲置资产,就需要引入激励机制。首先是根据资产使用年限计提折旧,流通站再根据接收的二手资产的账面净值相应增加送还部门的办公经费,同时给与送还金额高的部门适当奖励。这样,各个部门在不影响自己部门正常办公的情况下,就会积极响应,学校的资产使用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6、利用高校网络平台,引进高等学校资产管理软件。动员各级管理人员在校园网上实施各项管理活动,并做到信息共享,这样可使得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同步掌握全校资产的占用和变动情况,使账物相符成为可能。网上管理的对象可包括学校所有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教学科研设备,办公设备,低值易耗品等,管理活动可包括资产验收、增加、处置、变动、分布、清查、统计、分析、账表、上报数据等。
7、着力解决资产的重置与闲置。解决高校资产的重置与闲置问题,关键在于加强认识、加强监管、加强制度建设。首先,要加强认识,有关方面要认识到国有资产重置与闲置的严重性,要认识到浪费也是一种渎职,要认识到加强对高校资产监管工作对保护资产的意义以及对预防高校腐败的意义。其次,要严格把好资产申购审批制度,对于确实有助于学校事业发展的资产申购才予以批准,而对于那些可有可无的资产申购应坚决予以否决。在资产购入后,还要对资产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率,以便在今后的资产申购中吸取经验教训。
【参考文献】
[1] 陈诗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2] 周训娥: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困境及出路[J].教育财会研究, 2008(2).
[3] 邓志华、廖开锐、李明磊、章祥敏、古二梅: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2008(1).
[4] 谢君伙: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
[5] 韩云珍: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J].理工高教研究,2006(1).
[6] 徐朝宏:高校固定资产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探析[J].会计之友,2006(2).
关键词:高校;资产管理;效益
我国高校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国有资产,为高校教师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但高校资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以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
一、高校资产管理现状
高校资产是高校教学、科研、行政管理以及后勤服务的必要物质基础,高校资产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校的办学质量,但目前高校资产管理混乱,效率低下,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产权不清晰。高校资产管理方面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高校资产依旧没有明确的产权关系,所有权缺位,缺少人格化代表。高校的所有权属于国家,没有独立产权,因此高校缺乏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财产保证,这严重影响了高校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一些高校资产由非经营性资产转入经营性资产,但并没有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转移手续,没有明确转让和接受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也致使“非转经”后资产的所有权关系不清。
(二)账实不相符。对购进资产不及时按规定登记入账以及已无使用价值的资产长期挂账,不做账务处理,都是导致账实不相符的重要原因,从而导致高校资产家底不清。此外,高校资产通过各种途径的流失也导致账实不相符。比如,“非转经”过程中学校将资产无偿划拨给校办企业使用,导致国有资产隐性流失。
(三)配置不合理。高校内部各二级部门之间情况不同,有些单位资产严重不足,有些单位资产则闲置浪费,利用效率低下。而且对部分闲置资产和利用效率不高的资产无法进行部门间的调剂,资产分布严重不均,配置严重不合理。
(四)使用效率低。高校近几年连续扩招,国家也大力支持发展教育,各高校盲目借款购置、建造资产,资产的规模急剧扩张,但很多资产并没有物尽其用,造成资产的闲置浪费,使用效率低下。
二、高校资产管理效益低下原因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校资产管理普遍存在诸多问题,效益低下。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意识太淡薄
1、产权意识淡薄。高校资产是高校教学、科研的必要物质保障。但目前从高校领导到广大教职员工,大都缺乏产权意识,没有资产管理的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高校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好像和自己关系不大,更别说想方设法充分发挥资产的使用效益了。
2、管理意识淡薄。在我国,公立高校发展需要的资金主要靠财政支持。高校资产由国家拨款购置或无偿调拨,无需承担资产的经济效益责任,因此相当一部分高校领导资产管理意识淡薄。而且,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高校领导只是重视高校的教学、科研任务,而忽视了对资产的管理,这也使得高校资产管理长期以来得不到重视。
(二)制度不健全
1、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随着高校的日益扩张,高校资产规模也日益膨胀,亟须出台相关法规制度来加强高校的资产管理。鉴于高校资产管理的重要性,目前国家教育部及各省教育主管部门已经相继出台一些管理办法,并召集知名专家、教授交流国有资产管理的经验,但各高校的资产管理制度却依然不健全、不完善,或者有制度却执行不力。
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许多高校资产管理部门注重制定资产管理政策,也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但并不重视这些政策和办法的实施,没有将其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制度本身的作用并没有充分的发挥。
3、奖惩制度不健全。对学校领导的业绩考核指标主要是教学和科研,而没有资产管理指标,资产管理水平的高低不影响领导的业绩。因此,领导就会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教学、科研等工作上,而不重视资产管理,导致资产管理水平较低。
(三)责任不明确。高校资产普遍实行由财务部门管理财务账目,资产管理部门管理实物及其账目,但大部分资产的实际使用和直接管理权往往在各个院系和机关,因此实物资产实际上是由多个部门分散管理的,并没有一个部门对所有的实物资产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同时,在高校资产的使用、管理过程中,往往并没有将责任明确具体到单位、个人,资产管理的好坏与资产管理者、使用者自身利益不挂钩,造成资产管理者、使用者不关心资产的好坏,资产浪费现象严重。
(四)管理不到位
1、购置太盲目。公立高校购建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多数为财政拨款,其使用往往不计成本,缺乏成本效益观念,存在着重复购置、盲目购置的现象。一方面在资产投资和购建过程中缺乏应有的可行性论证,投资盲目性较大,资金浪费较严重;另一方面由于没有一个部门对所有的实物资产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各单位之间没有形成资源共享机制,造成资金浪费和资产利用率不高。
2、维护不合理。在资产使用过程中,缺乏对资产使用状况的及时跟踪和维护。有些资产如果及时维护,使用效率往往可以提高很多,同时也可以减少大量支出;而有些资产如果维护成本太高,反倒不如早些报废,更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3、处置太随意。在资产处置过程中,存在随意处置的现象。有些资产处置时未经评估或评估价偏低,有些资产在有相当使用价值时就被报废,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此外,有些资产已没有使用价值或已经下落不明,而原使用部门并不向资产管理部门报损,造成实物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相脱节,进而使得账实不相符。
4、监管力度不够。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张,高校必须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建设所需资金除了政府的投入和学生的交费以外,其他就是银行贷款。就各高校来说,银行资金是高校资金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部大力支持的一件工作。高校向银行贷款没有上级部门和有关银行部门监管,高校自身也没有相应的监管程序。由于缺乏监管,有些高校往往追求短期效应,不顾自身还款能力,在多家银行贷款,也没有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借助流动资金贷款维持日常运转,这很可能造成资金的流失。
(五)基础工作薄弱
1、资产清查不及时。高校资产分布在各个部门,而且品种繁杂、数量众多,清查一次就需要大量的人力和很长的时间,因此许多高校很长时间不进行资产清查,只有在上级检查时才进行清点,结果就导致账实不符。
2、管理手段落后。高校资产为资产管理部门、各教学单位、机关等多头分管,缺乏统一归口的强有力的管理协调部门,使高校资产管理工作交叉重复,互相制约。而且,管理手段主要依靠传统的手工方式,并没有建立起现代化的资产管理网络,这也使得各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之间信息不流通、不共享,影响了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提高高校资产管理效益的对策建议
目前,大多数高校由于规模的扩张,资金相对紧张,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保障高校的快速健康发展是一个现实而又迫切的问题。目前,很多高校已经成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对资产进行管理。但高校资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管理目标。
(一)强化资产管理意识。高校资产是高校健康快速发展的物质保证,因此要加强高校资产管理,这就需要增强高校全体员工的资产管理意识。从校领导到广大教职员工,都要树立资产管理意识,树立资产使用和管理效益的意识,一方面保证高校资产的安全、完整,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资产的使用效益。这就需要加强对高校资产管理政策、法规的宣传、培训和学习,提高学校领导及相关人员的资产管理意识,树立资产管理与教学、科研同等重要的理念,培养学校每位员工的责任感,以保证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高效进行。
(二)建立健全有关法规制度。首先,需要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定期进行资产清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全面掌握学校资产的使用状况,做到设备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账账相符,实物资产和财务账簿账实相符。同时,根据各部门实际,在各部门间调剂使用资产,实现资产的有效整合,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同时,要完善有关激励约束制度,建立资产管理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把资产管理效益纳入到年终考核中,分清责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奖惩。
(三)明确各级部门责任。要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必须要明确各级资产管理者和使用者的责任。资产管理者主要进行财务管理和实物资产的购置和处置;资产使用者主要负责资产的使用和维护,要对所使用的资产进行造册登记,履行严格的手续,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防止、发现和纠正错误、舞弊与欺诈行为,保证会计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控制各种风险,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和效益。
(四)做好各项基础工作。首先,对高校资产要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清查盘点,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保证账实相符。同时,尽量使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形成现代化的高校资产管理网络,使各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之间及时进行沟通,有问题及时解决,从而提高高校资产管理效益。
(五)加强资产购置至报废各个环节的管理。首先,资产购置之前要对各部门、单位提出的资产采购计划认真调查论证,确有必要时再决定购买;其次,资产购置时进行公开招标,尽量降低资产购置成本,并严格做好资产验收和入账工作;再次,资产领用时要进行严格审查,而且要严格履行相关手续;第四,资产使用过程中要进行维护保养,尽量提高资产的使用寿命,以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最后,资产报废时要进行评估,确保以合理的价格进行处置,尽量回笼资金。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小飞等.高校资产管理与“三育人”.科技信息,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