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会计核算方法的种类

会计核算方法的种类

时间:2023-09-17 15:04: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核算方法的种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会计核算方法的种类

第1篇

一、企业物流成本的三种核算方法

(一)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为提供详细的物流成本信息,有学者认为,物流成本核算应首先依赖于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但是仅靠传统的会计方法难以取得足够的所需数据来核算物流成本,而折衷之举就是对其作出若干修正。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采用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尺度,利用设置账户、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专门方法来记录和反映物流成本。完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在财务会计制度的基础上明确物流成本项目。企业在进行物流成本核算时,首先要根据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对象确定本企业物流成本不同核算层级的具体项目。从目前看,企业物流成本的内容可以按照物流范围、支付形态、功能分类、对象等不同标准来确定,但要注意所确定的物流成本核算项目必须能全面反映本企业物流业务所发生的成本费用。

第二,企业应根据物流成本项目和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管理的需要,设置好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薄,这是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关键。企业可以选择采用单轨制(即在现有成本核算基础上增设与物流成本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薄)或双轨制(把物流成本核算与其他成本核算截然分开,单独建立物流成本核算的科目、凭证和账薄)两种方式。企业应综合考虑自身的管理水平、员工素质、会计基础工作的高低来选择相应的会计核算模式。

第三,根据物流成本的核算特点设置物流成本会计报表。编制物流成本会计报表,提供本企业物流成本信息,是企业进行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所在。企业应根据物流成本管理需要来设置物流成本会计报表的种类;根据企业物流活动的基本职能构成或物流成本的性质设计会计报表的内容,其具体内容应与物流成本项目保持一致。此外,还可以编制“物流成本明细表”反映物流成本的增减变动情况。

在实施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时,笔者认为企业还应关注以下两点:第一,物流成本核算属于管理会计体制范畴,不能纳入一般的财务会计核算体制中,以避免影响企业原有会计体制的正常运行;第二,个别物流成本科目的数据在原有会计科目中是无法获取的,也不能还原到会计科目中,如存货的机会成本这类损失必须在管理会计体制中进行核算。

(二)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是一种简单、易用的核算方法。这种方法利用统计原理,以公司会计核算资料为基础,进行资料搜集、加工和处理,最后汇总出公司的物流成本资料。该方法采用多种计量尺度,包括货币和实物尺度,并采用普查、重点调查等统计方法以获取所需要的核算资料。其具体做法是:首先对公司成本核算资料进行分析,从中分离出物流耗费部分,然后再加上会计成本核算中没有包括但需计入的部分,最后根据物流管理要求对上述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分类得出所需成本信息。我国许多企业在还未建立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之前,一般都实施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体制,且许多企业不愿意改变其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

(三)物流成本的作业成本核算方法。传统的会计方法主要是沿着组织预算的思路对费用进行分类和归集,而物流活动常跨组织发生,两者之间存在矛盾。通常的财务会计在物流成本核算上存在着缺陷,因而不能提供对物流成本的准确量度。为此,理论界提出了作业成本计算法来解决物流成本的核算和管理问题。

作业成本计算是建立在“作业”这一基本概念基础上的,其基本原理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用作业方法计算产品成本时,需要将着眼点从传统的“产品”转移到“作业”上,以作业为中心。其计算程序主要为:首先确定主要作业,确认作业中心;其次以作业中心为成本库汇集资源,并将汇集的投入成本或资源分配到每一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库中;最后将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按各种成本动因分配到最终产品。该方法是以作业为单位,把成本按作业进行分摊,并以此为依据计算出产品成本,部分地解决了传统会计方法核算的缺陷,对物流成本的计算是一种有利的尝试。同时,由于作业成本计算把成本核算深入到作业层次,能提供更为准确真实的产品成本信息,从而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二、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

进行物流成本核算应首先明确影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选择的因素。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主要受三种因素的影响:(1)成本与收益的配比。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是提供准确的物流成本资料,找出并消除物流成本的不合理部分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但同时物流成本的核算本身也有成本,需要消耗一定的经济资源。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前应对取得物流成本资料的耗费(成本)与取得的成本资料所能带来的经济所得(收益)进行权衡,进而决定应该选择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以及核算的详细程度。(2)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会对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成本核算系统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需要会计基础工作的支持,而会计基础工作的效率又与电算化程度关系密切。(3)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物流成本的核算是一项以人为主体的会计活动,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的高低会对物流成本核算模式的选择产生影响。不同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这两者的要求不同,所以在选择核算方法时要考虑到企业这两个因素的现状。

其次再来谈三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特点及选择。企业应根据不同核算方法的特点,综合考虑影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选择的各种因素,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核算方法。

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是一种较简单,实施成本较低的核算方法。该方法的缺陷主要是不能连续、全面、系统地反映物流费用,采用该方法得出的物流成本信息精确度相对较差。但由于目前我国企业还不能很全面、系统地把握物流这一概念,对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较低的企业而言,这种方法是可行、有效的。笔者认为,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具有简单、成本低、对会计基础工作水平要求不高等特点,中小企业可考虑使用该种核算方法,其适用于处于物流成本管理和核算初期阶段的企业。

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利用会计原理连续、系统、全面地对整个物流过程进行核算,期末汇总出物资总成本。这种方法具有以下明显优点:(1)核算的物流成本较为精确;(2)有助于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和持续进行,通过这种方法,管理人员可以方便地了解日常的物流成本;(3)与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相比,会计核算方法可以减少物流成本与会计成本核算之间的重复性工作,有助于物流工作获得财务部门的支持,便于进行成本分析,进而推动企业整体管理效益的提高。但其弊端在于核算过程较为复杂,且现有的会计核算是按照劳动力和产品来分摊企业成本的,这种方法掩盖了企业的基本活动,忽视了各项活动之间的联系,不能适应物流跨边界性这一特征,不能跟踪物流成本的真实发生环节;另外该种方法所实施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因为物流会计核算、计算与产品成本计算是一项交叉工作,需要有高水平的会计人员等等。这种方法适用于规模较大、具有良好会计核算基础、人员素质较高的企业。

第2篇

工作需要各类固定资产的支持,而且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还有助于培养师生爱护国家财产的品德,体现学校勤俭办学的方针。另一方面,学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直接关系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学校固定资产既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重点,也是管理的难点所在。其固定资产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或上级主管部门调拨,学校购置的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会持续损耗,科学的管理可以延长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特别是近年来教学改革工作正在迅速发展,学校不断引进新设备、新仪器,新增固定资产价值较高,如果不能施以严格的管理,则有可能导致固定资产的快速减值,或是造成固定资产的闲置、浪费,最终影响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及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学校固定资产购置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学校对固定资产管理及会计核算工作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因此,学校应深入分析当前固定资产管理及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今后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1.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不强。

国家财政拨款是学校固定资产购置的主要经费来源,尽管随着改革的发展,学校办学经费正在向多元化转变,但长期以来固定资产购置资金具有无偿性的思想仍根深蒂固,因而缺乏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学校各部门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未能给予高度的重视,对固定资产的内涵、管理的要求缺少清晰的认知,工作中往往出现固定资产采购计划编制不科学、固定资产使用消耗过快、固定资产重复购置等问题。

2.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固定资产管理本身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专门的部门负责具体的管理工作。实际上学校常面临多头管理的局面,如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由财务、后勤部门共同承担,但财务部门仅仅是对固定资产的价值进行核算和管理,至于固定资产的日常使用、维护、清点等工作未能有效落实,部门之间的工作存在脱节,配合不力,信息无法共享。这就容易使固定资产在购置、调拨、领取、使用、报废等环节产生管理漏洞。

3.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方法不科学。

学校对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应当能够反映资产的全貌,而按照现有的核算方法,固定资产的信息存在失真问题。学校现有的会计核算方法并没有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固定资产自采购以来,在使用中不断损耗、减值,但是从会计核算的结果来看,资产的账面价值仍然体现为原值,无论是采购、调拨还是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在正式报废前账面价值始终保持原值,这就导致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不符。

三、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及会计核算发展的举措

针对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今后学校应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及会计核算的重视,健全管理制度,完善会计核算方法,从而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1.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针对当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漏洞,学校应尽快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使固定资产采购、入库、使用、维护、报废等各项管理工作都纳入制度化轨道。固定资产的采购必须遵守预算编制制度,校领导、财务人员及相关负责人可组成采购计划小组,按照预算要求,认真分析固定资产采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确定采购的资产,学校应采取招标采购。固定资产采购入库时,由于学校固定资产种类多,存放地点较为分散,管理难度大,管理人员应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使用管理软件与条形码标签相结合的方法,对固定资产分门别类,实施信息化管理。同时为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学校应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和维护。固定资产如需报废,也必须经过严格审核。

2.改进会计核算方法。

第3篇

(内蒙古平庄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本文立足于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现状,提出了加强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措施建议,希望可以为企业做好会计成本核算工作,提高总体经济效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措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6-0173-01

1.前言

现阶段,我国的企业成本核算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企业会计管理人员的成本意识较低,缺乏科学的成本控制理念。其次,企业会计成本核算过程中运用的核算方法不够科学,在选择成本核算方式时具有一定的随意性,降低了成本控制的有效性。同时,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岗位的人员稳定性相对较差,人员专业技能水平有待提高。以上这些问题都十分不利于企业成本核算的有效进行,我们必须积极采取措施进行解决。

2.加强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中的成本控制力度

首先,企业要让会计核算人员认识到会计核算岗位工作对整个企业的重要性,使他们明白,他们的工作水平和表现对企业的发展运营起着不能忽视的作用,进而提高会计成本核算人员在工作中的谨慎性,提高他们进行成本核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企业上层管理者应该从公司内部着手,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员工的成本控制理念,尽可能地使全面成本管理观念被大家所接受,推动相关员工对全面成本管理的贯彻和执行[1]。企业管理人员作为公司的领导力量,必须要做好模范带头工作,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成本核算思想,从自我做起,树立成本意识,为其他员工做好榜样。

3.不断完善会计成本核算中的技术方法

我国目前较常使用的会计核算方法主要有4种:品种法、分批核算法、分步法和分类法。其中,品种法主要适用于那些从事大批量产品生产的企业,如采掘业等。这种核算方法的核算对象是企业生产的产品的品种,根据品种这一计算对象的成本状况制定明细账以及计算单,对“品种”进行分析,然后归集、分配相关费用,最后将最终成本计算出来。分批核算法是以产品的“批号”为成本计算对象的,在该方法运用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明确产品的品种和存货核算中的各种批号,根据批号这一成本对象直接形成明细账和计算单。该会计核算方式相对比较实用,比较广泛地被应用于小批量产品生产企业的会计核算中。分布法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对车间、工序及不同加工环节等多个方面的成本进行计算和考核,并根据规定的流程和方法进行企业成本的总体核算。该方法主要适用于生产步骤复杂且产品批量较大的企业,如冶金业和纺织公司等。使用分类法需要对产品的自然类别和管理需要种类进行区别,据此确定换算标准,并对最终产品的成本进行分解,将其分配到各个品种中。该会计核算方法主要适用于那些产品种类较多,产品规格差异性较大的企业[2]。在选择会计核算方法时,企业必须要综合考虑自身的生产经营性质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生产类型和规模的成本核算技术,提高企业成本核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规范企业成本核算的人员聘用制度,提高核算人员的素质

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岗位的人才选拔和聘用的过程中,必须要保证人才合法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或者其他必需的证书。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要坚决杜绝将会计成本核算工作随意交给不符合任职要求的亲属负责的现象,避免成本管理过程中的现金、存款管理不当。其次,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设置会计岗位,尽可能地减少兼职会计人员的比例,因为兼职人员参加企业生产经营的频率较低,对企业的具体状态的了解不够深入。而且这类人员通常责任意识不够强,其会计成本核算工作完全是按照企业提供的凭证进行机械计算的,他们进行成本分析和监督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较低,不利于整个企业的成本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此外,兼职会计人员更换速度快,人员稳定性差,容易导致会计做账的衔接性受到影响,无法连续反应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最后,重视对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定期学习会计成本核算知识,不断更新成本核算人员的成本控制理念,使他们掌握最前沿的成本核算技术,为企业培养一批综合素质较高,工作能力突出的会计人才。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岗位责任制度和人员奖惩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成本核算的严谨性。

5.结语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是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影响着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成本控制效果。要想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为企业争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必须要做好会计成本核算工作,逐渐加强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中的成本控制力度,不断完善会计成本核算中的技术方法,促进企业成本核算人员聘用制度的规范化,提高核算人员的素质。

参考文献:

[1]张震秋.论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J].现代商贸工业,2011,12(03):209-210.

第4篇

问:请介绍修订《制度》的背景。

答:原《制度》是1998年颁布实施的,对规范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加强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公共财政体系建立健全和财政预算管理改革深入推进,原《制度》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亟需修订。修订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适应公共财政管理改革与发展的需要。2000年以来,我国相继推行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收支分类、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等多项公共财政管理改革,都对行政单位会计核算提出了新要求。为适应改革要求,财政部陆续8个补充规定对行政单位会计核算方法进行调整,但一直未对《制度》进行全面修订,有关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的规定相对分散。通过修订《制度》,把公共财政管理改革对会计核算的要求写入新《制度》,可以更好地适应公共财政改革与发展需要。

二是满足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需要。新修订的《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71号,以下简称《规则》)已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新《规则》对行政单位的预决算管理、收支余管理、资产负债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也需要配套修订《制度》,通过加强日常会计核算与管理,落实《规则》对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要求。

三是进一步提高行政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需要。原《制度》会计科目设置相对简单,核算内容不够全面,例如,缺少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等科目,行政单位直接管理的一些资产未予核算;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造成资产价值不实;会计报表列示的项目和内容不尽合理,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收入和支出项目;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缺乏对报表附注披露内容的统一规定,影响了行政单位会计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有用性。通过修订《制度》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进一步规范行政单位的会计行为,提高行政单位会计信息质量。

问:与原《制度》相比较,新《制度》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变化?有什么意义?

答:新《制度》通过完善会计科目和财务报表体系,详细规定会计科目使用和财务报表编制,较为全面地规范了行政单位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新《制度》既继承了原制度的合理内容,又体现了若干重大突破和创新。与原《制度》相比,新《制度》主要有十个方面变化:一是会计核算目标进一步明晰,不仅要反映行政单位预算执行情况,也要反映行政单位财务状况;二是会计核算方法进一步改进。在原《制度》仅对固定资产采用“双分录”核算方法的基础上,将该方法的应用范围扩大到所有非货币性资产和部分负债;三是更加完整地体现了财政改革对会计核算的要求;四是进一步充实了资产负债核算内容。将原制度中的资产负债科目进行细分,新增了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等会计科目;五是新增了行政单位直接负责管理的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资产的核算规定,增设“政府储备物资”、“公共基础设施”科目;六是增加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的会计处理;七是解决了基建会计信息未在行政单位“大账”上反映的问题,基建会计信息要定期并入行政单位会计“大账”;八是进一步完善净资产核算,增设“资产基金”和“待偿债净资产”科目;九是进一步规范单位收支会计核算;十是完善财务报表体系和结构。增加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改进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的结构和项目。

新《制度》的实施可以全面准确反映行政单位财务状况和预算执行情况,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对于深化公共财政管理改革、提升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将发挥积极作用。

问:与原《制度》相比较,新《制度》在会计核算目标方面的具体变化是什么?

答:原《制度》下,行政单位会计核算主要侧重于反映单位预算收支信息,但对行政单位财务状况的信息反映相对不足。新《制度》对会计核算目标定位更清晰,明确规定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行政单位财务状况、预算执行情况等有关的会计信息。这要求行政单位会计核算要满足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双重需求,既要反映行政单位预算执行情况,也要反映行政单位财务状况。

问:新《制度》为什么扩大“双分录”核算方法应用范围?

答:原《制度》仅对固定资产采用“双分录”核算方法。新《制度》进一步扩大“双分录”核算方法应用范围,除固定资产外,增加了在建工程、无形资产、政府储备物资、公共基础设施、存货、预付账款、应付账款、长期应付款等9个科目的“双分录”核算。这种做法实际上是由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目标决定的。正如前面谈到的,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目标是提供的信息既要全面反映行政单位财务状况,也要准确反映预算执行情况。“双分录”的核算本质就是为了解决会计核算目标的实现问题。由于我国预算编制基础是收付实现制,实际收支也只有采用收付实现制基础确认和报告,才能与预算形成有效对比,准确反映预算执行情况。如果将“双分录”的应用范围限定为非流动资产,则无法实现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目标,也不利于部门决算和财政决算口径的一致,还会虚增单位结转结余资金。例如,单位发生预付账款时,记“预付账款”,不记支出,造成单位资金已经支付,但仍反映在账面的结余中,虚增了结余。

此外,对“应付账款”和“长期应付款”这两项负债采用“双分录”核算,是为了真实反映单位负债的同时,不影响预算执行的准确反映。如果不采用“双分录”,就会面临“两难”:反映单位负债,就无法准确反映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准确反映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就无法反映单位负债。

问:新《制度》为什么增加“政府储备物资”和“公共基础设施”科目?

答:原《制度》对行政单位直接负责管理的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资产是否进行会计核算,如何核算等无明确规定。长期以来,由于相关规定缺失,一些行政单位未对这部分资产进行相应的会计核算,一些行政单位将其列入本单位的库存材料或固定资产管理,不利于加强这部分资产的管理。新《制度》增加了对行政单位直接负责管理的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资产会计核算的相关规定,通过增设“政府储备物资”、“公共基础设施”等科目,单独核算反映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资产情况,与行政单位自用资产相区分,弥补相关信息缺失,有利于政府摸清家底,加强此类资产的管理。

问:与原《制度》相比较,新《制度》增加了对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的规定,意义何在?

答:原《制度》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不要求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也缺乏无形资产的核算规定。新《制度》增加了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的会计处理规定,明确要求在计提折旧和摊销时冲减相关净资产,而非计入当期支出。这种处理方法能兼顾行政单位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双重信息需求,在不影响准确反映预算支出的同时,真实体现资产价值,有利于编制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也有利于为核算反映行政成本信息奠定基础。同时,考虑到固定资产种类较多,折旧年限暂时还没有统一规定,为便于操作,财政部还将另行发文明确行政单位是否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以及相关具体要求。

问:新《制度》为什么在净资产中增设了“资产基金”和“待偿债净资产”科目,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由于行政单位采用“双分录”核算方法,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上核算收入和支出的同时,还要全面核算资产、负债。因此,新《制度》在净资产类增设了“资产基金”和“待偿债净资产”科目,分别核算行政单位的非货币性资产在净资产中占用的金额、行政单位因发生应付账款和长期应付款而相应需在净资产中冲减的金额,以便和结转结余相区分。

问:新《制度》的实施是否会增加行政单位会计人员工作量?

答:与原《制度》相比,新《制度》篇幅大大增加,规定更加全面、详细,应当说对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再是过去简单的收支核算,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会计人员工作量。但行政单位会计人员也不要担心,《制度》篇幅增加很多,主要是要对各种类型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作出全面规定,具体到某一行政单位,一般不会发生《制度》规定的所有业务。而且,在会计工作信息化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会计人员工作量增加程度有限。

问:财政部对于贯彻实施好新《制度》有哪些要求以及工作安排?

答:新《制度》自2014年1月1日起在全国施行,实施时间紧、任务重。为确保新《制度》的顺利贯彻实施,中央部门和各级财政部门要迅速行动、周密部署,扎实细致地做好新《制度》培训和贯彻实施的各项工作。

第5篇

Abstract: By using Yongyou T3 informatization software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compares and discusses the manual accounting method and computerized accounting method, such as "establishing account books", "double-entry", "filling in and auditing certificate", "registrating books", "cost accounting" and "preparation of accounting statements.

关键词: 会计核算方法;会计电算化

Key words: accounting method;accounting computerization

中图分类号:F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7-0157-02

0 引言

会计学中的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方法的基础也是会计核算方法。在手工会计中,会计核算方法主要有:①建立账簿、②设置账户、③复式记账、④填制和审核凭证、⑤登记账簿、⑥成本核算、⑦编制会计报表等。但是随着原有手工会计的不便性越来越多的显露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算化会计越来越被认可,随即产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对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带来哪些影响,本文主要探讨了在实际工作中手工和电算化方式下会计的核算方法。

1 建立账簿

手工核算方式下,首先要建立各种账簿,包括:总账、日记账、各种明细账等;会计电算化核算方式下,则是要以系统管理员身份进入软件的系统管理模块,然后建立账套,录入单位基本信息,确定核算类型,确定基础信息分类,确定数据精度,确定编码方案,选择相应的使用模块,启用系统。

2 设置账户

在手工会计中,设置账户是按照会计科目名称开设的,设置账户是对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和监督的一种专门的方法,是会计科目在核算中的具体形式。与设置账户不同的是会计科目通过开设账户的方法,对会计要素进一步细化。而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设置账户”变成了“总账系统初始化”。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会计科目表”代替了所有分列在不同账页和账簿的“账户”,一般由软件根据会计制度要求直接由软件给出。首先需要我们做的是进行基础档案设置,包括机构设置、往来单位设置、财务相关设置(外币种类、凭证类别、项目目录)、收付结算设置;其次是会计科目设置,包括增加、修改、删除、指定会计科目,第三是总账选项设置,包括凭证页签、账簿页签、会计日历页签及其他等;第四是设置明细权限,包括设置明细科目查询权限、凭证审核权限、设置制单审核权限;第五是录入期初余额。

3 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是与单式记账法相反的,它是一种记账方法,主要针对所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相互联系的如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登记。复式记账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价值运动,因为复式记账不仅适用于手工处理会计数据,而且适用于会计电算化之后,在单式记账数据库文件中,借贷各方都分别以记录一张记账凭证的形式记载下来,但单式记账实质的内容依然是同复式记账一样的,都是在每笔经济业务时反映该业务的来龙去脉通过借贷两方(或两方以上)。所以,复式记账的基本原理不仅是切实可行的也是科学的。

4 填制和审核凭证

会计凭证是一种书面证明文件,能作为记录依据。电算化会计区别于手工会计“凭证”的产生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填制(输入),还有一种是由系统自动生成机制凭证,如:对于每个月都有的重复业务可以通过生成常用凭证,制单时调用常用凭证,修改相应内容,从而大大减少录入工作量;还可以进行转账定义,然后进行转账生成,如:期间损益结转、对应结转等;手工核算方式下对凭证逐张审核,电算化方式下可以成批审核,只要鼠标一点,审核即可在瞬间完成。

5 登记账簿

在手工会计之中,账簿组织、记账程序和记账方法这三个部分组成了会计核算形式,各部分相互协作的才能完成。第一次的会计确认的完成就是这一核算形式有机结合的结果。账簿在整个登记账簿的过程中非常重要,既是书面记载又是直接的数据源。一旦手工会计离开了账簿,那会计报表的编制也就变得没有意义了。

在手工会计中,账户的设置与运用起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如果我们选择了复式记账这种方法,那么登记账簿时对会计数据进行的分类和归集就一定要运用到账户的设置与运用。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最基本的存储单元就是会计科目,而会计科目也是会计信息生成的主要依据。填制和审核完凭证后仍然需要进行记账处理,最后进行月末转账和结账处理。

6 成本计算

成本计算是指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按照一定对象归集和分配发生的各种费用,手工会计下成本计算的根据有两个,一是生产企业的生产组织的特点,二是生产工艺的流程。因为不管未来企业如何发展,有一点是不会变的,那就是企业各自的生产组织特点和生产工艺流程的差异。问题的所在是,成本的计算方法还要不要按照企业的生产组织特点、生产工艺流程以及管理要求来确定。

在手工会计的成本核算中,生产组织的特点是成本计算对象选择的主要根据,例如:对于成批生产或多步骤装配式单件的企业,适用于分批法;对多步骤装配式大量生产企业来说,宜平行结转分步法。但是现代企业的生产选择成本计算方法是否仍然按照以上的标志呢?

今天计算机在成本核算之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无论是在什么地方,只要你想都可以随时查看所有有关的成本数据,因为所有数据就存储在计算机内。因此,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输入数据、输出信息都非常的方便快捷。问题是对成本数据如何进行加工处理,这才是关键。

成本计算的方法在不同情况也是不同,跟多项都有关系如成本计算对象、成本计算期、成本是否要在完工和未完工产品时分配的差别都可以决定成本计算的方法选择。科学的选择更好的成本计算方法,才能更好地计算完工产品、未完工产品和半成品的成本。在手工会计中,因为有其不便性,人们必须寻找一种既能够较为准确地计算成本,又能够方便手工计算的方法,因此新的适合的、科学的方法就产生了。而且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不仅可以使用原方法,也可以根据管理的需要采用自由组合方式生成各种决策支持信息,因为计算机可以满足人们对成本数据进行不同的组合的需求。

还可以设置自定义转账凭证,将生产成本科目下的相关余额转入半成品或产成品不仅可以按月、旬甚至日来计算成本,也可以按步骤而且还可以细化到工序来计算成本,不像手工方式下先汇总再转账,实现计算机自动转账,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出错几率。

7 编制会计报表

在手工会计中,账簿信息和报表信息都出自于同一个信息源——记载企业经营活动的记账凭证。不同的是账簿信息是为了在每一项经济业务时显现资金运动,而报表信息则是提炼于账簿信息的基础上。会计报表是会计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将会计数据的多余的部分进行不断的删减,然后进行层层加工,直至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会计报表。

在电算化会计中,计算机的高速准确,各种报表数字直接取自会计科目余额或发生额。因此,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不但可以遵照会计准则财务会计报表编制的口径一致,也可以以会计科目余额或发生额为主要数据源,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要。自定义报表格式,生成用户期望格式的报表。

总之,手工会计的主要任务是形成“凭证”、“账簿”、 报表”等会计档案资料,但是电算化会计的主要任务则不同,是生成“凭证”、“账簿”“报表”、“自动备份”、“电子存档数据”的方式,既可以通过输出的账簿进行查询,还可以通过会计软件查询,同时,各种报表和账簿还可以导出不同类型的文件,即使在没有财务软件的情况下,也可以轻松进行查询。随着账户(账簿)作用的渐渐消失,会计电算化核算方式正逐步取代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从而大大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使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核算中解脱出来,更好的发挥参谋和监督职能。

参考文献:

[1]庄明来.会计电算化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杜,2001年11月.

[2]杨琦.会计信息化专题[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6月.

第6篇

成本会计教学方法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是:案例教学法、案例设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这些方法在思路设计上却是一致的,即都是从会计的角度介绍成本核算是怎样,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都取决于成本核算的需要。这样的教学思路会引发一些问题:

1. 对决定“会计核算为什么是这样”的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和组织管理方式知识不够重视。关于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和组织管理方式的知识,目前成本会计教材一般集中在“成本核算方法种类”部分介绍,但篇幅很短,在一本200页以上的教材中不会超过10页。而且采取的方式都是先介绍一下生产工艺和组织管理方式有哪些,然后列举几个适用的企业类型名称,但对这些类型企业生产工艺和组织管理方式具体是怎样的没有介绍。

例如,教材上说:多步骤生产是指工艺技术上可以间断,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分别进行,并由若干加工步骤组成的生产。如冶金、纺织、机械制造等企业的生产。这样做其实就是在假设,教学对象对冶金、纺织、机械制造等企业的具体工艺过程非常熟悉。然而实际情况是,我们的教学对象都是没有任何生产实践经验的在校生,他们对冶金、纺织、机械制造等企业的具体工艺过程十分不熟悉。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虽然也能了解生产工艺和组织管理方式的具体分类有哪些,但却不能理解为什么这样分,遇到一个新的企业类型很难自己进行合理的界定,也就无法根据生产工艺和组织管理特点灵活地选择成本核算方法。

2. 案例的设计取决于会计核算的需要,而非源于企业实际生产管理方式。目前,成本会计教师在讲解具体方法时,都是先介绍该种方法的一般性核算程序,再根据该特定的程序设计案例,但其实相关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及其具体核算程序的设计应根据企业实际生产管理方式而定。这样做显然违背客观实际,结果是学生只学会了一种核算方法特定的核算程序,却不会结合不同企业的实际,为每种方法的应用设计专门的核算程序。

3. 案例过于抽象。成本会计教学中的案例通常设计为:A公司从20XX年x月开始生产甲产品,该产品经过3个生产车间加工,一车间投入原材料加工成A半成品’交半成品仓库验收;二车间按照所需要数量从半成品仓库领用A半成品,加工成B半成品后交半成品仓库验收;三车间按照所需要数量从半成品仓库领用B半成品,加工成甲产品。原材料在一车间生产时一次性投入,各步骤的在产品的完工程度均为50%,要求计算每个车间的半成品成本和产成品成本。

这种高度抽象化的案例,学生学习时会有诸多的疑惑,如:甲产品究竟是什么,其成本由什么构成;一车间是怎样把原材料加工成A半成品的,具体耗费了一些什么原材料,同样的道理,二车间、三车间的数量又是怎样的;为什么半成品都要经过仓库;材料为什么是在一车间一次性投入;各步骤的在产品在本步骤的完工程度为什么都是50%等。在没有明确这些问题的情况下进行成本核算,只是在既定的程序下进行数据计算,是无法体会如何根据企业实际生产管理方式确定成本核算内容、设计成本核算程序的。

二、现场教学法的原理

现场教学法,就是在向学生展示企业实际生产工艺流程和组织管理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成本核算讲授的一种成本会计教学方法。其教学思路是:

1. 突出成本核算方法种类和选择的教学。所谓“突出”,并不是单纯地增加该部分内容在教材中所占的篇幅,而是在介绍各种生产工艺和组织管理方式时,都配以实际的例子。这些例子不是简单地列举几个行业名称,而是选取典型的行业企业,介绍其具体的生产工艺流程和组织管理方式。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相关了解,能对企业的生产工艺特点和组织管理做恰当的分类,并根据企业生产特点和成本管理要求确定企业所应采用的产品成本核算方法。

2. 重新组织具体成本核算方法的教学。现场教学法在讲授每种成本核算方法时,思路设计为:①提供企业生产管理现场。让学生充分了解企业的信息,包括生产什么、怎么生产、怎么管理生产等。至于提供这一现场的具体方式,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学生带到企业,实地参观其生产工作场所,了解相关的信息;二是由教师深入企业实际参观、了解,并把了解到的信息以文字和图形的形式整理出来,并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Hi②确定成本核算方法。分析企业的生产管理现场,明确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特点、组织管理方式、成本计算对象,进而理解成本核算方法种类和选择方面的知识。③明确企业的成本核算内容。产品成本从功能上通常可以划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成本项目,但是每个企业归属到各个成本项目的具体内容(即各项要素费用)是不一样的,它取决于企业生产什么、用什么生产。④设计企业的成本核算步骤。尽管每种成本核算方法都有其一般性的核算程序,但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特点、组织管理方式以及核算内容在细节上呈现出差异性,因此,在进行成本核算时都有必要结合企业生产管理实际特点设计详细的核算程序。⑤结合具体数据,对明确的核算内容按照设计的核算步骤进行成本核算。由于成本资料涉及公司的机密,实际数据的取得往往有困难,因此可以采取估算等方式取得。

三、现场教学法应用

1. 突出成本核算方法种类和选择的教学应用。以生产工艺流程特点中连续式生产为例,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所谓连续式生产,是指产品的生产要经过若干个连续的生产步骤,才能最终生产制造出产品的生产。其特点是原材料从第一个生产步骤投入,经第一个生产步骤制造完工后,依次转移到第二个、第三个等生产步骤继续进行加工制造,直至最终加工制造成产成品。这种类型的生产又可根据其生产过程是否可以间断,分为连续式的简单生产和连续式的复杂生产。

在钢铁厂中,连续式的简单生产的典型例子是炼钢生产工艺流程,见图1。连续式的复杂生产的典型例子是从焦化、烧结、炼铁、炼钢到轧钢的生产流程,见图2。

连续式的简单生产,是指在生产工艺技术要求上,各个生产步骤之间是不可以中断的。也就是说,自原材料投入生产后,各个生产步骤之间在时间上是不可以中断的,它们必须紧密衔接、连接不断地制造,直至最终生产出成品。所以,这种连续式生产实际上是属于单步骤的生产,其特点是:各个中间生产步骤所生产的半成品必须全部转移到下一个生产步骤,即各个中间步骤在会计期末不存在半成品。

正由于此,可视为单步骤的简单生产,例如自来水厂自来水的生产、面粉厂面粉的生产、发电厂电的生产、化工厂化工产品的制造生产、炼钢厂钢的生产等,全部属于这种生产类型。由图1可以看出,炼钢生产线工艺流程分为五个步骤,但步骤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各步骤之间也不会进行在产品的盘点移交,这就是连续式单步骤生产。

连续式的复杂生产,是指在生产工艺技术要求上,各个生产步骤之间可以中断,完成了某一个加工步骤后,工艺上不要求马上转移到下一个生产步骤,即其在时间上可以是不连续的。这种连续式生产属于多步骤的复杂生产,其特点是:除最后一个生产步骤完工的产成品外,其他各个中间生产步骤生产完成的都是半成品,而且在会计期末,这些中间生产步骤都有本步骤的库存半成品。这些半成品是可以作为商品出售的,因此,这些半成品都是成本计算对象。钢铁厂从铁矿石到铁锭再到钢产品的生产,都属于这种生产类型。

2.重新组织具体成本核算方法的教学应用。以品种法为例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1)提供现场。新世纪钢铁公司是一家轧钢企业,通过调坯轧材的方式,购入钢坯轧制各种钢材,其中主要生产螺纹钢和槽钢。

螺纹钢和槽钢的生产以钢坯为原料,利用重油加热将钢坯熔化成液态,通过电带动的轧机轧成不同种类钢产品,并利用水进行冷却,然后利用电带动的钢材精整机器对成形的钢材进行精整,最终形成产品,其生产工艺流程如图3所示。

公司设立轧钢车间,对螺纹钢和槽钢进行大量、大批生产。生产所需的钢坯、重油、水、电等外购取得。公司设立原料仓库和产成品仓库分别对购入的各种材料和完工产品进行存放管理。

此外,根据需要,公司还专门设立了修理和运输两个车间,为轧钢车间和公司其他管理部门提供修理和运输服务,并设立了独立的销售机构负责公司产品销售业务。公司的组织结构如图4所示。

(2) 确定成本核算方法。对螺纹钢和槽钢生产工艺流程进行分析,尽管把钢坯轧制成钢材需要经历加热、轧机、精整等步骤,但这些步骤之间是连续不间断的作业,无中间半成品的产生。这实际是一种连续式的简单生产,即单步骤的生产。由于公司采用大量、大批生产方式对螺纹钢和槽钢进行生产。综合企业生产工艺特点和组织管理方式,公司适合采用品种法进行成本核算,成本核算对象为螺纹钢和槽钢两种产品。

(3) 明确成本核算内容。从产品生产工艺流程中可知,整个生产过程中耗费了钢坯、重油、水、电、人工等要素费用,这些即构成了成本核算的内容。此外,加工过程中使用了专项机器设备、配备了专门的生产车间,这些固定资产在生产过程中计提的折旧费用也将是产品成本的构成部分,同样也是成本核算的内容。最后,从公司的组织结构中还可看出,单独设置了修理车间和运输车间,它们是为轧钢车间和其他部门服务的,属于辅助生产车间,其中发生的有关费用也将影响产品成本,因此,辅助生产车间耗用的各项费用也是成本核算的内容。

第7篇

关键词:物流成本 企业 账务 核算

纵观我国过去多年的社会发展历程,物流业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被人们所忽视的概念,这也就造成了我国在物流行业的探索和发展中存在着一个扭曲现象和局面。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物流行业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其发展势头尤为刚猛,排列在诸多社会行业的前面。但是其在工作中各种问题仍然较多,成为当前企业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一、物流成本概述

所谓的物流成本是目前企业会计核算模式的一种,是通过对各种凭证、账户和报表等基础来对企业物资流通所进行的连续、全面、系统的记录,以及计算的过程,从而报告核算物流成本的一种综合性模式和方法。在目前的企业工作中,所谓的物流成本又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模式,也就是目前我们常说的单轨制和双轨制两类。其中,单轨制物流成本也就有事在工作的过程中建立一套系统的、全面的核算体系,确保提供的多种不同的成本信息的有效性,使得这种信息体系在运算中实现统一的核算方式,并且对于各种成本的变动提供一个科学、合理的运行模式和运行工作流程。双轨制核算也就是现行的核算体系,是在现行的核算体系之外重新构建形成一套成本核算体系,能够有效反映出物流成本的相关费用和理念这种工作流程和工作模式显然就是单轨制核算方式糅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综合性核算概念和核算模式。

1.关于单轨制核算体系的剖析。单轨制核算体系是结合现有的财务会计体系与物流成本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的核算方式,通过在工作中将物流成本的核算方法与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理念糅合在一起,形成一套系统、完善、综合的财务管理模式和管理措施,从而使得现有的企业成本核算方式在现有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综合性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流程,并且能够通过这些财务管理体系形成一项系统、全面、可靠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措施,最终形成了一套综合、系统和全面的管理控制流程。并且在核算工作中,还需要明确的标出那些费用是项目成本费用以及是由那些部门、产品以及生产活动所产生和造成的。同时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这种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应用在相关的会计工作处理中,从而形成一套与物流成本无关的工作模式和工作理念,将其与物流成本相关的记录直接计入物流成本账户之中。会计期末,再将各个物流成本账户归集的物流成本余额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摊到相应的成本费用账户中。这种模式的物流成本账户和传统的成本费用账户是合一的。

2.关于双轨制核算体系的系统剖析。双轨制,是一种独立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也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流程和管理工作标准。在目前的物流成本核算工作中,制的核算体系在工作中是通过单独的将各种科目、账簿与凭证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它有利于形成相互独立的两套账户系统。这两种计算系统按照不同的方式,向信息需求者提供其所需的消息。其提供的消息一般具有系统、连续、准确、真实性的特点。在新的成本核算体系中单独反映出具体的物流成本种类核算,以及这些物流成本的位置核素、物流成本对象核算等。

二、选择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的具体技巧

1.双轨制与使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企业的关系。在进行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选择过程中,根据实际经验我们可以知道,双轨制比单轨制更适用于传统的企业,这跟企业的原有记账方式有很大关系,因为物流成本以及产品成本通过双轨制也就是两套会计账本可以很清晰的得以体现。在进行物流成本的核算过程中,只有让成本核算能够从整个运营费用核算中独立出来,才能让核算结果更为准确。其中原因主要是因为在进行成本核算过程中免除了重新收集以及整理加工等过程的成本,在这点上双轨制要比单轨制核算办法表现的更好一些。

2.相比双轨制,单轨制对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要求过高。在员工素养方面,单轨制记账模式要比双轨制要高很多,原因主要是因为单轨制在实际操作方面要通过进行全面的协调才能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就必须要求企业能够具备良好的管理,只有管理到位才能让各部门相互协调,而员工能够适应管理就必须具备很高的素质,因为员工是构成整个管理体系的基础,要让这个体系运转起来就必须员工在其中相互配合。单轨制对于员工素质要求高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需要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如果这些信息和数据通过实习手工形式进行整理的话,几乎不现实,只能通过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才能够及时准确的完成,所以为了能够驾驭单轨制在数据整合处理方面的需要,员工就必须要具备良好的计算机运用能力和电算化相关技巧。

三、关于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账务处理系统的具体分析

我们日常所说的企业物流成本一般包括显性成本以及隐性成本。后者的成本核算在会计核算的体系之外,通过结合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计算得出。其计算方式比较简单,不会影响会计科目选取以及物流成本账户的设置,该文主要针对显性物流成本的核算进行物流成本核算账户设置以及账务处理。

四、结束语

通过上文所述,所谓的物流成本核算主要采用双轨制核算模式运算。这种模式的运行,能够保持现行财务核算方式的稳定性。从而实现对物流成本的内部管理核算。它在具体实际中的应用为,相关财务人员利用原始凭证进行记账凭证的编制。在此过程中记账凭证的账务处理需要进行更明确的划分,在有关账户登记完毕后,根据原始凭证进行物流成本有关账户的登记,以促进账务处理系统的日益完善。

参考文献:

[1]李秀云.浅谈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2010(9)

第8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预算会计 基金会计

一、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现状

事业单位的职能是介于行政单位与企业之间的,且不同种类事业单位之间的职能差别也很大,特别是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大多属于行政职能与经营性职能并存。与之相对应的,在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实务中也存在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并存的情况,比如说对一部分已开出发票但实际未收到的款项作为应收账款,并增记当月收入,又或年底财政拨付的款项,为了避免年底结余数额过大,单位在决算报表中往往要做支出反映,而这部分支出的反映也是不符合收付实现制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融入,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弊端日益显现,核算内容及核算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的变化,迫切需要对预算会计制度进行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二、事业单位现行会计核算存在的不足

正如前述所提及事业单位现行的预算会计的记账基础是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的优点是能够在一个年度内有效地防止预算超支,但也有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首先,该方式无法实现收支的配比,因此相关人员可通过调节收入和支出的时间点来控制任意期间的预算执行情况。由于近年来财政部对预算执行的要求得更加严格,使得部分主管部门对基层单位半年度、季度的预算执行程度均进行考评,因此更多的财务相关人员采用调整收支时间的方式以迎合上级部门的要求。而此举直接导致了账面数与实际数存在偏差,因此强化预算管理将在另一方面使得财政部门无法获取准确的财务信息以了解预算单位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同时也容易滋生投机主义。

其次,该方式不利于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控制和评估。收支均已实际收到和支付的现金为准,并不能如实反映哪些是当期已发生但未支付的债务,哪些又是已支付但却未发生的债权,不能真实反映事业单位实际状况,从而影响甚至误导事业单位的经济决策。

再次,随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各种改进尝试,预算会计开始由“基数法”全面转变为“零基预算”法,由每个更加细化的基层部门根据各部门的预计开支编制部门预算,但零基预算要求全面制定科学具体的定额标准,同时也需要本部门人员对下年度即将发生的收支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控能力。但基于不确定性,大多情况下基层部门人员同样会参照上年度本部门收支总额上调一定百分比,因此本质上仍旧是在更小的范围内使用的“基数法”。

另外,由于目前对于预算的结余资金原则上是不允许当年留用的,而是需要纳入下一会计年度的部门预算安排,所以上年的支出情况就变相决定了来年的预算规模,这就导致了部分事业单位在会计年度终了时集中突击“花钱”。但倘若允许“结余留用”并自行支配,在缺乏有效约束机制的情况下将引发更多深层次的问题,因此此举为两弊取其轻的权宜之计。

三、结合国外经验,提出改进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法的建议

基金会计是国外认可度较高且施行效果较好的公立非营利组织(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模式,即按照基金种类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会计报表的方式。

国外的公立非营利组织的基金是根据不同的来源以及用途进行分类的,因此设立了很多独立的基金主体来反映基金的运作情况。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财政拨款收入,提供事业服务的收入,具有经营性职能的事业单位还会有金融机构的借款收入,部分单位会有捐赠收入等。其实每一笔收入都有它特定的来源和用途,只是在预算会计中,每笔收入的使用并没有完全考虑资金提供者的预期的使用目的。而基金会计则可以通过限制各笔收入的使用途径,从而更好地履行资金提供者的受托责任。对于财政资金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事业单位,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合规性则使得基金会计的引入更加必要。

美国公立非营利性机构基金会计的记账方法是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其主体是基金和账群,因为每项基金都有其特定的会计等式,他们都被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来看待。事业单位合法地利用其职能来筹集资金,但这些非交换性的资金是将受约束的,在法律或合同中明文规定该项资金的用途,有利于受托人的资金保全。特别是资金量大、基金种类较多的部门,基金会计的出现使得凌乱无章的资金使用有章可循,可以在纷乱中明确资金的流向,对于强化财务控制和财务责任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财政部门对基金用途的限制也是可以根据机构或环境的实际情况撤销,但多种基金主体之间的资金往来将在财务报告中清晰反映,因此可以反映该机构的具体财务状况以及各项基金盈亏的情况,有利于信息利用者作出正确的决定,也有利于以财政拨款为主体的机构得到上级部门定额或定向的补助。

其实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出现了需要单独核算的基金,比如说我们所熟知的社保基金 ,即为特定用途筹集而设置的社会保障基金。基金会计的出现,强化了特定用途资金的管理,其独立的核算体系加强了该笔资金的保值增值能力。只是在基金记账方式方面仍旧沿用的收付实现制,使得其反馈的财务信息欠缺准确性。

(一)建立特定基金并试点施行

尽管基金会计是国外政府会计中较为成熟的会计核算方式,但其一成不变地照搬利用与我国事业单位现行会计核算模式以及工作人员的思维方式是相悖的。此外,基金会计的基金类型是非常细化的,因此,引入的工作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尽管现行的会计核算科目中净资产项目下也包括固定基金、修购基金等,但均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记账的,因此我们提出的基金会计的设置将是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或者诸如美国的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有助于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率和当期债权债务的结构,使得我国事业单位更加适应新型经济环境下的受托责任要求,也有助于适应社会公众对事业单位财务报告逐步透明化的要求。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基金会计能够提供较收付实现制更准确客观的财务报告,使得社会公众能够根据此信息更加客观如实地了解事业单位的服务绩效和资金使用情况。

基金会计的引入也有利于外界群体对事业单位管理业绩的评估。事业单位并不是以营利为目的,而是具有其特殊的公益特性。其公益行为的评估很难被量化,因此也无法在财务报表中体现,换言之,即使收支出现赤字也不能简单地说明执行不佳。因此评估事业单位的管理业绩可以通过实际收支情况与预算的比较分析得出,预算会计提供了事业单位的管理计划能力以及预算执行能力,而基金会计能更好地追踪资金的用途和流向,以及评价该部门是否很好地履行了受托责任。

全方位的施行基金会计是以会计制度的改革为依托的,同时也需要一个完善的监督管理机构。而这两者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我国的事业单位可以考虑先以某种特定基金先试点施行该种基金会计制度,并确保该种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方式的基金不会与现行会计制度相抵触,初步摸索出一种适应于我国基本国情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新模式。而先引入的基金是以金额重大还是发生频率高为选择标准,亦或根据不同行业的事业单位制定各自特殊的基金仍是基金会计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施行双轨制会计模式,将预算会计与基金会计相结合

对每项基金的收入和支出,都设置相应的预算与实际两套账户,这样在一个会计年度终了时,可以生成会计报表同时反映上述两种会计模式,便于进行比较和分析,也能更加全面反映出事业单位的实际收支情况,便于信息接受者和决策层作出正确的判断。在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预算会计是具有法律约束性的,财政部门可以通过预算会计,并设定一套预算账户来记录和管理预算执行的全过程。因此,预算会计的存在是举足轻重的,用基金会计一味否定并取代预算会计是不可行的。而两种会计核算方式的有效结合,一方面可以通过预算会计有效的控制和约束各级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状况,强化事业单位的约束、监督能力;另一方面也能通过基金会计重点了解某项特定用途的实际收支情况,也有利于事业单位定向或定额补助的下拨决策。因此,基金会计的引入是有助于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约束力的,“专款专用”还有利于规范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状况,可促进权力制衡,同时也可以抹去一些腐败的灰色地带。长远来看,推行基金会计既可完善我国事业单位现行会计核算制度,同时也可以推进会计核算制度与国际化接轨。

四、小结

综上所述,对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技术层面的各种改进并不能完全解决我国事业单位现行预算制度存在的问题。只有推进预算监督制度改革并真正做到预算透明化,使其真正地接受纳税人的公开监督,才能克服当前会计核算方法所存在的不足。而这一切的基础是事业单位必须提供准确、真实、客观的会计信息,因此基金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双轨制模式的应用将切实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模式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乔婧.国外基金会计模式在我国政府会计中的应用[J]. 时代经贸,2011(01).

[2] 王银梅.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现状及改革措施[J].中国财政,2009(03).

第9篇

论文关键词:固定资产,核算方法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政府收支类财政改革和高校资金筹措的多元化发展,1998年颁布实施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简称“旧制度”)已不能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为此2009年财政部进行了全面修订,拟定了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简称“新制度”),新制度改动幅度较大,涉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这是我国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

一、高校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核算范围的界定不严格。由于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实行的是收付实现制,在收付实现制下,会计信息缺乏足够的客观性、可比性和全面性,因此导致固定资产的界定不严格的问题。

(二)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不能真实反映。在目前的会计核算方式下,高校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科目只核算原值,反映在会计核算上只设置“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两个会计科目,固定资产入帐后在其清理报废前帐面价值直保持不变,报表中反映的始终是入账时的账面价值,从而使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严重背离其实际价值,导致资产虚增。实际情况是,许多事业单位(如高校、科研、医院等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种类多、规模大,特别像多媒体、计算机等技术含量高、更新换代快的设施设备,无形损耗更加突出,为如实反映这种价值减少的情况,就应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三)现行基建会计核算方法的不合理。现行高校会计制度有两个会计主体:一个是高校教育事业会计核算主体,一个是基本建设会计核算主体。在事业会计核算中未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进行基建业务的核算,而是游离于本单位会计核算体系之外单独设置基建核算账目,基本建设项目所发生的实际成本支出,只有在项目完工并交付使用时才增加到事业会计中的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这种核算方法既不利于高校综合预算的管理,又不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因为自筹基建资金从事业会计核算系统转到基建会计核算系统时直接列支,造成了支出虚列,而基本建设项目周期较长,结转的自筹基建资金从转出至固定资产移交前,事业会计报表无法反映在建工程项目的资产价值,导致高校账面资产不实。

二、改进高校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措施

(一)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记帐基础,对固定资产从取得、使用到报废的整个过程进行合理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例如,高校提取固定资产折旧就是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的,尽管固定资产在本期尚未毁损,不必更新,但其部分价值已在本期消耗,因此要将这部分价值以折旧的形式提取出来,计入本期费用。

(二)建立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制度。可采用分类折旧,按年限平均法按月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文物文化资产除外),将固定资产的成本在预计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通过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合理地计算分摊固定资产在整个使用期内各期应承担的费用,能够客观地反映高校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及固定资产的占用情况,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制度下,取消“固定基金’账户,增设“累计折旧”、“累计摊销”、“固定资产清理”、“待处理财产损溢”等账户。购建固定资产时,直接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同时设置“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时,借记“事业支出一折旧'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项目下,增设“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净值”项目,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净值,科学地核算高校拥有的固定资产所占用的资金以及高校清理固定资产的净损益。

(三)统一会计核算体系,将基建会计并入事业会计核算。鉴于基建会计与事业会计分别核算的弊端,建议将基建会计核算体系并入事业会计核算体系,同时在事业会计核算体系中增设“在建工程”科目,专门用来核算末完工或已完工但尚末移交的工程项目,基建项目在购建时,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移交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科目。对于利用贷款建造的固定资产项目,能分清具体项目的,直接将该项目的贷款利息计入该项目的固定成本。取得贷款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借入款项”科目;支付利息时,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支付工程款时,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项目竣工交付使用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科目。

参考文献

1 魏春红,改进高校固定资产核算的几点认识,财会月刊,2010,12

2 姚利华,高校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探讨,财会通讯,2011,1

3 彭华,高校固定资产核算会计制度之变化,财会月刊,2010,4

4 张志娟,浅谈高校固定资产的财务管理,现代商业,2011,2

第10篇

【关键词】辅助核算;自定义项;核算元

一、会计科目核算体系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局限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分门别类进行核算所规定的项目,传统的会计核算对象是法人单位,所以,会计科目体系核算的内容仅是法人单位总体的财务状况,比如,销售收入科目反应的是所有销售产品的收入情况。如果需要详细掌握各产品的销售情况,则通常是以下设子级科目的方式加以解决。比如:为了对每种产品销售收入进行核算,可以在销售收入科目下设定产品二级科目,即:6001 主营业务收入、600101 产品1、600102 产品2,等等。

然而,子级科目核算的结果只能从一个会计事项的角度进行展示。但当需要对一项业务过程,比如一个产品从采购、入库、出库、销售、缴税和收、付款等一系列使用资金的业务活动进行核查时,这种单一会计事项细分的方式就显得不完善了。为了解决对整个业务活动进行会计核算的监测要求,可以采用业务所涉及的所有科目进行子科目细分的方法核算,比如对产品销售业务涉及的采购、库存、销售、应收、税金、相关费用等科目设定产品子科目,以记录业务进程的会计信息。虽然这种方法记录下业务发生的会计资料,但受限于传统会计核算方法,设定子级科目的方案存在着许多不足,其中最主要的缺陷是:

(一)业务进程的会计信息查询困难

由于业务对象以子科目形式核算,分布在不同科目的不同级次账下,传统会计核算方法没有提供子科目归集信息的方法,所以查询业务进程(将产品进货、库存、销售和收款等环节)的综合会计信息十分不方便,必须另设个性化的账表以帮助查询。

(二)不能同时进行多类业务核算

由于下设的子科目只能是一种类型,如果还需要其他类型的业务进行核算,比如,在对销售产品业务进行核算时,还需要按合同进行核算,这种方式就无法满足要求了。所以,传统的会计科目核算体系不能适应多种业务类型的核算需求。

二、利用财务软件中的辅助核算功能进行指定业务项的业务过程会计监测

辅助核算是现行的财务软件常采用的功能,常用的辅助核算项目有个人、部门、项目、供应商、客户等。但要对指定业务项进行核算,这些项目显然不够。所以,主流的会计软件又提供了自定义项的辅助核算设置。如用友ERP-U8 V8.71中,提供了多达16条自定义项的选择设置。软件可以针对设置为辅助核算的自定义项提供期初录入、凭证录入的必录控制,提供自定义转账、汇兑损益、期间损益、销售成本等结转按自定义项结转等会计核算方法,也提供对账及多辅助账查询等结果查询的方法。利用对自定义项的会计核算功能,可以便利地实现对特定业务项的业务过程进行跟踪和和核算的管理需求。

首先将需要核算的业务对象定义为“核算元”。对核算元的业务过程核算的原理是通过一组反应业务进程的会计科目的核算,提供以核算元为信息汇集点的相关科目查询,以掌握业务(“核算元”)的业务进程状态。比如,以销售的产品为核算元,销售的业务过程包括采购、库存、销售、成本、支付费用、缴纳增值税、应收、应付等环节,在用友U8ERP-871软件中,可以用以下四个步骤完成核算设置及核算。

第一步:确定业务过程核算的会计科目。依据“产品”销售过程中的主要环节,确定需要记录的会计事项,即会计科目组。

第二步:在自定义项中定义“核算元”和档案。用“销售产品”作为核算元,核算元的档案为具体产品,如:产品1、产品2。

第三步:在相关会计科目中绑定核算元。即在会计科目设置中,将核算元设定为辅助核算项。

第四步:制单中输入相关的核算元档案。

完成这四步操作后,只要按照正常的会计核算处理流程,在会计账目查询中选择“多辅助核算明细账”或“多辅助核算汇总账”查询,即可获得核算元(产品)销售进程中,各业务环节的执行状况。

三、实例操作

下面介绍用友ERP-U8 V8.71软件中,利用自定义项辅助核算功能,对“产品”核算元进行业务过程核算的具体操作内容。

(一)确定“产品”销售业务的核算科目

根据管理要求,产品销售业务经历库存、销售、相关费用、税金以及收、付款情况,所以在2007新会计制度科目中,确定采用库存商品(1405)、主营业务收入(6001)、主营业务成本(6401)、销售费用(6601)、应缴税费(增值税)(2221)、应收账款(1122)、应付账款(2202)、银行存款(1002)等作为核算科目;

(二)定义“销售产品”为核算元

进入企业平台后(图1),通过①基础设置――②基础档案――③其它――④自定义项,打开自定义核算单元窗口。

进入“自定义项档案”窗口(图2)后,按照以下顺序操作完成对核算业务项的定义:

① 在左边窗口的“自定义项类别”中,选择表“单据头”类别;

② 在“自定义项档案”窗口的项目(共有16条)中,双击“自定义项1”条目,打开“自定义项设置”窗口;

③ 在“自定义项设置”窗口中的“项目名称(简体)栏下,输入核算元的名称“销售产品”;

④ 在辅助窗口的“数据来源”栏目中的下拉列表中选择“手工输入”,

⑤ 在右边的复选项目中,选择“必输”;

⑥ 选择“需要建档”;

⑦ 选择“检查合法性”。

“必输”、“需要建档”和“检查合法性”三个选项,保证在输入过程中核算元数据的唯一性。

当完成对核算元的定义和操作设置后,在“自定义项类别”窗口的菜单中,点击“档案”菜单,进入核算元档案的输入窗口(图3)。按照下列步骤操作:

① 点击增加菜单;

② 在“自定义值”栏位置,输入核算元的具体值,即品名―产品1;

③ 在“代码”栏位置,输入产品编号001(可以自行定义);

④ 点击存盘图标,保存输入的内容;

⑤ 在下部的展示窗口中,会列出刚刚输入的产品名称以及产品编号。

依次重复以上5步,可建立完成核算元的基本档案。

(三)选定的会计科目中绑定核算元

在“基本设置”菜单中(图1),选择基本档案――财务――会计科目,选出需要修改的会计科目,双击该科目进入科目修改窗口(图4)。在本窗口中,点击“修改”功能键,然后按照①选择“销售产品”核算元;②按“确定”按钮保存已作的修改。

(四)制单

打开“业务工作”台上的财务会计―总账―凭证菜单,选择“填制凭证”,进入制单操作。当在科目名称栏选择科目时,只要选择绑定“销售产品”核算元的科目,系统将自动弹出“辅助项”输入窗口,在此,只要用参照按钮①打开产品档案,并选择合适的产品名,并按②“确定”按钮确定输入即可完成档案输入操作。操作结果可以用③的副窗按钮,打开凭证副窗口看到④的显示。

(五)核算元(销售产品)业务核算查询

与会计处理的流程一样,制单完成后,通过审核和记账,完成会计核算,同时也完成了“核算元”的核算。核算元核算的结果可以直接通过总账菜单中的①账表――②综合辅助账――③多辅助核算明细账,进入查询定义窗口(图6)。在此窗口中,首先选择④多栏账账类,然后在条件页面选择“过滤条件2页签,从⑤销售产品参照档案中选出需要查询的产品,按⑥确认按钮,便可得到图7所示的查询结果。该结果以一个产品为对象,列出该产品业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相关的会计科目核算结果,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业务进展的状况。

四、总结

由于计算机的应用,传统手工会计核算的工作已接近完全被取代。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要求,会计人员应该将其职能转移到及时、准确地提供管理需要的会计信息上来。以上案例是以会计核算的方式监测业务进程的一种管理应用,说明现代企业的会计人员应该掌握好软件的各种功能,不断根据管理要求,设计出不同的核算方案,以满足管理者对会计信息的各种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第11篇

一、借入债务的会计核算

第一,政府内部借入债务的会计核算。政府内部借入债务是指下级财政部门接受上级财政部门转贷的国债资金(未列入当年预算部分)。根据《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规定,下级财政部门接受上级财政部门的转贷资金(未列入当年预算部分)通过“与上级往来”科目核算,下级财政部门收到应交上级财政部门的转贷利息通过“暂存款”科目核算。然而,该债务的本质与政府向外借人债务有所不同,因为前者属于无偿往来资金或待结算资金,而后者属于有偿使用的财政资金。所以,对于财政转贷款业务宜单独核算、单独反映。

为了便于核算,应对接受转贷款的下级财政部门设置“应付财政转贷款”负债类科目,核算承借上级财政部门转贷款的本金和利息(均不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收支)。相应地,对贷出款项的上级财政部门应设置“应收财政转贷款”资产类科目,核算通过财政部门使用各种转贷资金转贷给下级财政部门的转贷款本金和利息。当上级财政部门将转贷资金拨付下级财政部门时,上级财政部门借记“应收财政转贷款――本金”科目,贷记“国库存款”科目;下级财政部门借记“国库存款”科目,贷记“应付财政转贷款――本金”科目。上级财政部门应按期计收利息,下级财政部门也按期计提利息,上级财政部门借记“应收财政转贷款――利息”科目,贷记“一般预算收入”科目;下级财政部门借记“一般预算支出”科目,贷记“应付财政转贷款――利息”科目;按上述方式核算财政转贷款后,下级财政部门接受上级财政部门转贷的国债资金业务不再通过“与上级往来”、“与下级往来”、“暂存款”、“暂付款”等科目进行核算。

第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债务的会计核算。按照项目执行单位承担的责任不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转贷业务可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国家统借统还项目,即在贷款防定签字时,就已明确政府财政承担债务偿还责任,而项目执行单位无偿使用资金;二是统借自还项目。即虽然贷款防定签字时明确由项目执行单位承担债务偿还责任,但如果项目执行单位资金使用不当,无力偿还,经过一定的审批程序,最终也还有一部分由财政预算承担债务偿还责任。具体的会计核算方法也因这两种类型而有所不同。对于国家统借统还项目,按项目执行单位实际提款数字借记“债务预算支出”,贷记“政府债务――向国际金融组织借款”;到期归还时,借记“政府债务――向国际金融组织借款”,贷记“国库存款”;按期计提利息时,借记“一般预算支出”,贷记“应计利息”科目;归还利息时,借记“应计利息”科目,贷记“国库存款”科目。对于统借自还项目,应增设“应收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转贷款”科目,按项目执行单位实际提款数字借记“应收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转贷”科目,贷记“政府债务――向国际金融组织借款”;按项目执行单位归还本金的数字,作相反的分录;如果经审批,把应由项目执行单位承担的负债转由政府预算承担,则借记“债务预算支出”,贷记“应收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转贷款――××单位”。

二、结算性应付款项的会计核算

为全面反映政府对结算性事项的责任,在引入权责发生制原则的基础上,应对结算过程中发生的现时债务进行全面核算。

第一,购买货物、服务及购建固定资产等政府采购过程中发生的应付未付义务。在政府采购的会计核算中引入权责发生制基础,计量技术上不会存在问题(因为有关货款可以根据合同约定的价款来确定),只需对现有的会计核算方法进行变革。总体来看,政府采购业务实施权责发生制改革的收益大于改革成本,是一项经济上合算的改革措施,可以作为我国实施修正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的切入点之一。另外,我国在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后,政府采购资金的运动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从过去的“财政拨款一用款单位采购――财政审查”事后监押模式转变为了“用款单位申报政府采购管理监督机构――政府采购机构采购――用款单位验收――财政结算”的模式。由于现行会计制度没有对政府采购业务活动涉及的账务处理提出明确的核算规定,从而导致各地的采购实体在账务处理上五花八门,很不统一。鉴于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是我国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其适用也在不断推广中。因此,关于政府在采购货物、劳务或工程中的会计核算问题演变成了如何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下引人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的问题。本文将集中考虑用款单位承担的应付未付义务的会计处理问题。

对于政府采购过程中发生的应付未付义务的核算,应增设“应付账款”科目。对应于两种不同的支付模式,有两种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其一,对于财政直接支付模式下的预算单位会计,在预算单位验收货物后至收到付款通知前,应借记相关的资产类科目(材料,固定资产),贷记负债类科目“应付账款”,金额以合同价计量;预算单位在收到付款通知后,应借记负债类科目“应付账款”,贷记相关的收入类或权益类账户(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拨人经费/固定基金等)。其二,对于财政授权支付下的预算单位会计,预算单位在验收货物后至收到付款通知前,应借记相关的资产类科目(材料/固定资产),贷记负债类科目“应付账款”,金额以合同价计量;在预算单位收到付款通知后,应借记负债类科目“应付账款”,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第二,财政供养人员欠发工资。工资收入是公务员和各事业单位职工生活的基本保障,是政府运转和事业发展的基础,及时、足额地发放工资是政府的主要职责。因此,虽然欠发工资形成的债务发生在基层政府,但仍然是政府直接显性公共债务的组成部分。将财政欠发工资形成的公共债务纳入到政府会计核算体系中,有助于将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上隐藏的这项负债显性化。如果将这项债务与政府业绩考核相挂钩,更有助于增强对县乡财政履行及时、足额发放工资职责的外部约束。因此,笔者建议在各级国库设立“工资专户”,同时规定进入工资专户的资金不得转作其他用途。具体会计核算方法如下:首先对各县乡积欠的财政供养人员工资进行一次彻底清查,将落实的数字予以入账,作为“应付工资一历史积欠”科目的初始入账价值,会计分录为:借记“一般预算支出”科目,贷记非流动负债科目“工资负债――历史积欠”;待偿付时借记“工资负债――历史积欠”,贷记“国库存款”。其次按月计提应发工资数,而不是等待工资实际发放时再记录,会计分录为:借记“一般预算支出”科目,贷记“应付工资”科目;支付时借记“应付工资”,贷记“国库存款”。最后,期末对“应付工资”账户进行结算,若出现贷方余额,说明是当年新增欠发工资数,借记“应付工资”,贷记“工资负债――历史积欠”。

三、公务员养老金负债的会计核算

第12篇

会计变更通常是指会计政策、会计估计或会计主体的变更。一个报告主体的会计变更可能会对该主体所披露的财务状况和一定时期经营成果产生很大影响,也可能对比较会计报表和历史总结所反映的变动趋势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会计变更的反映与报告应该便于会计报表的分析与理解。会计变更通常可以分为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主体变更两种类型。

关键词:

会计变更;会计差错;差错更正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1017002

1 会计政策变更

会计政策在我国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国际会计准则以及各国的会计准则关系会计政策的定义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规定,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企业应按照会计准则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核算,在此前提下,可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本企业的会计制度。企业应当在允许采用的会计政策中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并正确的运用所选定的会计政策进行相关交易或事项的会计核算。

企业在其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其所采用的会计政策的内容主要包括:

(1)合并政策,即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所采纳的原则。

(2)外币折算,即所采用的外币折算方法以及汇兑损益处理。

(3)收入确定,即收入确认的原则和方法。

(4)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是采用应付税款法还是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是采用债务法,还是采用递延法。

(5)存货的计价方法:是采用历史成本法,还是采用成本与变现净值孰低法;成本的确定是采用先进先出法,还是采用加权平均法或其他允许的方法。

(6)长期投资的核算方法。如长期股权投资是采用成本法核算,还是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债权投资的折溢价,是采用直线法摊销,还是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

(7)坏帐损失的核算方法:是采用直线转销法还是采用备抵法。

(8)借款费用的核算方法:借款费用是予以资本化,还是计入当期损益。

2 会计政策变更的含义与条件

(1)会计政策变更的含义。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会计政策的行为。企业应当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规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核算。依据一贯性原则的要求,各期采用的会计原则和方法应当保持一致,不得任意变更。如果确实需要改变会计政策,则应当将变更的情况、变更的原因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在财务会计报告中说明。

(2)会计政策变更的条件。在我国按现行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只有在符合下述两个条件之一情况下,才可以变更会计政策:一是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要求变更。由于实施了新的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或修订了原有的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要求变更会计政策。二是变更会计政策能够使所提供的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更为可靠、更为相关。例如,企业原来采用直线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由于技术进步,采用加速折旧法更能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3)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的两种情形。企业必须明确认定哪些情形属于会计政策变更,那些情形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以便正确选择会计处理方法。以下两种情形不属于会计准则所定义的会计政策变更:一是对初次发生的或不重要的交易或事项采用新的会计政策。例如,企业以前没有对外长期股权投资业务,当年对外进行长期股权投资,属于初次发生交易,企业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进行核算,并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二是当期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与以前相比具有本质区别,而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3 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方法

对于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就是要决定:(1)是否计算和确认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2)如果确认政策变更的积累数,是将其计入当期(变更期)损益还是调整当期期初留存收益。据此,可以将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方法分为追溯调整法、当期法与未来使用法三种方法。

(1)追溯调整法,是指对某类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时,要视同该类交易或事项初次发生时就采用了此次变更拟改用的新的会计政策,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据以对本期期初留存收益和相关会计报表项目以及比较会计报表中相关项目进行调整的方法。

(2)当期法,是指对某类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时,要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将其计入变更当期的损益,且不必调整比较会计报表数量。但为了使报表具有可比性,需要报告备考数据。

(3)未来适用法,是指对某类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时,不进行追溯调整,只需将新的会计政策变更当期及未来期间发生的交易或事项的方法。也就是不计算与不确认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但根据披露要求,企业应计算确定会计政策变更对当期净利润的影响数。

4 会计估计变更

(1)在实际工作中,会计经常需要运用判断和估计。这是因为,企业需要定期、及时地为有关发面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因而必须将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人为地划分为一定的期间,并在权责发生制原则的基础上定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然而,在企业进行会计处理时,与本期经营成果和期末财务状况有关的某些重要的是事实尚不可知,或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2)企业发生会计估计变更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在账面上记录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二是如何在比较会计报表上报告会计估计变更。

对于会计估计变更的会计处理,一般采用未来适用法。即,在会计估计变更当年及以后期间,采用新的会计估计,不改变以前期间的会计估计,也不调整以前期间的报告结果。为了使不同期间的会计报表能够可比,如果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数在以前期间计入日常经营活动损益;则以后期间也应计入日常经营活动损益;如果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数在以前期间计入特殊项目,则以后期间也计入特殊项目。

5 会计主体变更

对会计主体变更,通常采用追溯调整法。在会计主体发生变更的当年财务会计报告中,应当揭示这种变更的原因,要用追溯调整法重编前期报表,要在变更当年的比较会计报表中,揭示这一变更对净利润、每股净利润的影响,但在变更年度以后各期会计报表中则不需要重复这一报告。至于用追溯法重编前期会计报表的方法,与前述“会计政策变更”部分所介绍的方法相类似。

6 会计差错更正

为了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和完整,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稽核制度。但是,在企业的日常会计核算中仍然可能由于各种原因而造成会计差错。会计差错是指在会计确认、计量、记录等方面出现的错误,如抄写差错、对事实的疏忽和误解以及会计政策的误用。

更正会计差错的方法很难进行概括,这是因为会计差错的种类很多。对于一项会计差错,都必须仔细分析,以便确定一项交易是如何被记录以及应该如何记录。从改错的账务处理来看,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方法:一是编制一笔综合分录;二是首先将原来有差错分录转回,然后编制正确分录。

会计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它必然要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服务,会计变更与会计差错更正,是企业会计工作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这一环在完善会计工作、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