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残联工作调研报告

残联工作调研报告

时间:2023-09-18 17:32: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残联工作调研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残联工作调研报告

第1篇

今年以来,区残联以开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为载体,紧紧围绕省市残联、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和部门业务职能,始终把新闻信息宣传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按照“内容上求深、事实上求准、质量上求优、速度上求快”的思路。积极搭建新闻信息宣传平台,积极反映新动态、宣传新典型、推广新经验、研究新情况、探索新路子,加强新闻信息上报工作。

一、健全制度,保数量。区残联完善制定了《信息安全工作制度》、《信息宣传工作奖励制度》、《信息通讯发表程序》等各项工作制度,稿件数量逐年上升,质量进一步提高。今年来,上报省残联12篇,市残联6篇,完成区委、区政府约稿2篇,政府调研报告2篇,上报区委、区政府信息15篇,“主题教育”工作情况报告3篇,同时,广播、电视台对影响较大的活动进行了宣传报道,如:残保金征收工作、“助残日活动、爱耳日、健身周”等活动,共播出5期。各个宣传渠道从多角度、多层面、多形式地宣传报道残疾人工作情况、社会各界扶残助残事迹以及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先进典型,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指定专人,保质量。区残联自2018年以来,在实现全员办信息的基础上,指定了两名专职信息通讯员负责全区残疾人事业信息宣传工作的收集、整理和上报工作,镇街残联理事长或残协专职委员担任的基层残联通讯员队伍也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了覆盖各新闻媒体、残联系统的立体式残疾人事业宣传工作网络,为宣传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增强软实力,助推残疾人事业发展

全区残联系统信息宣传工作的实施,很大程度实现了资源整合、共享,使残疾人工作者能以更快的速度发掘信息、整理信息、上报信息,也使全区残疾人大部分工作在镇街残联第一时间就能得到解决。以“全国助残日”、“爱耳日”等活动为载体,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宣传残疾人事业。在第二十九次“全国助残日”和“肢残节”等活动中,区残联与各镇街残联积极组织开展宣传活动5次,共发放惠残政策便民手册15000余份;在主要路口、街道张贴活动宣传标语,并利用社区、学校的宣传橱窗,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倡导扶残助残的社会风尚,进一步营造和谐文明进步的社会氛围。宣传信息工作的大力实施,使全区残疾人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四、存在问题

我区残疾人的信息宣传工作经过大家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许多不足。

一是缺乏新闻的时效性和敏感性。宣传工作是根据残疾人事业形势发展的需要,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工作重点和宣传重点,而在实际工作中,从事宣传工作的同志开展的工作较少,没有第一手资料,因此围绕这些工作重点组织专题就少,宣传时效迟后,敏感性不强,对外报道的稿件缺乏时效性、代表性和新颖性,造成上稿率不高。

二是宣传途径、题材相对单一。残疾人宣传途径多局限于各级残联网站、内刊和同级党委政府信息媒体,本职工作也没有多少创新元素,宣传多以基本业务为主,其他方面获取的信息量不多,缺乏鲜活的典型宣传,宣传的效果和影响力有待提高。

第2篇

>> 中央彩票公益金创新试点项目在广东有序实施 基于项目制的《机械基础》课程创新模式 社会公益审计创新模式研究 项目管理的多维度集成创新模式研究 《民事诉讼法原理与实务》项目教学创新模式探讨 高铁服务创新模式的研究 嵌入式学科服务创新模式研究 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创新模式研究 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模式研究 富士施乐启动联合创新公益项目 开创CSR新模式 双导师制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与创新人才培养 项目制研究的现状与新路径 语文教学创新模式的研究与思考 高职院校文化传承与创新模式研究 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PCB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创新模式研究 改进广西彩票公益金分配方式研究 “项目驱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 高职院校导师制与项目教学模式的融合研究 股份制银行业务创新模式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年5月15日访问。

②我国对残障人群通称为残疾人,但本文考虑到我国已经加入《残疾人权利公约》且残障的社会模式观念正在国内深入推进,所以行文中作者采用残障人群或残障者的称谓,除非引文本身使用残疾人的叫法。

③2009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正式对司法部、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上报的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法律援助项目进行立项。同年年底财政部安排彩票公益金5000万元专门开展针对农民工、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与妇女家庭权益的法律援助服务。2010年彩票公益金专项资金支持也是5000万,2011年资助额度上升为1亿元,2012年资助额度保持1亿元,资料来源法律援助基金会项目年度报告。

④2002年中国残联维权部成立,随后各地各级残联陆续成立维权部门,逐渐形成残联主导的残障者维权保障的自有模式和特色。

⑤即肇始于青岛的优先、优质和优惠服务。

⑥例如2008年6月4日《司法部关于认真贯彻落实中发7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残疾人法制宣传、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见》(司发通[2008]98号)

⑦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以下数据来自不同部门组织,作者并不清楚这些数据之间是否存在重复或交叉的关系,这里就是初步呈现数据而已,对各类数据的具体分析情况还有待深入研究,并不是本文的讨论内容。

⑧数据来源:包括中国法律援助网,最近三年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编《中国法律援助年鉴》等资料。

⑨残联系统资料来自历年事业公报,作者没有就司法行政系统统计数据与残联系统统计数据是否存在重复、或者两者有何种关系等问题进行深入调研,特此声明。

⑩数据来源:年度残疾人事业统计公报2006-2012年,中国政府网、中国残联网站。

11数据来源:最近三年残疾人事业统计公报。

12 2008年九部门组织发起建立的协调议事机构。

13资料来源:各年度全国残疾人状况及小康进程监测报告,来自中国政府网、中国残联网等。

14根据对中国残联一资深人士的非正式访问,中国残联维权部的预算已几年都没有增加过了,获得外界资助的项目资金也很难使用。同时政法类民间组织的设立需要司法行政部门做业务主管,所以残联系统在残疾人法律援助或服务类机构的培育上难以有所作为。

15这些年有一些社会律所或律师积极为残疾人维权,但是本文这里强调的是由于管理机制和政策落实不到位,制度化扶持下出现的机构并没有。

参考文献:

[1]陈明义,郁贝红.路在何方――福建省福州市残疾人法律援助及优惠政策实施调查[J].中国残疾人,2003,(3).

[2]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报告[R].华夏出版社,2008.

[3]冯祥武.论法律援助对象之学理分类[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2).

[4]马栩生.当代中国法律援助: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M].人民出版社,2010-8.

[5]柳明月.浅议我国残疾人法律援助机制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教育,2012,(5).

[6]林莉红,黄启辉.民间法律援助与政府法律援助之关系研究[J].环球法律评论,2005,(6).

[7]林莉红.民间组织合法性问题的法律学解析―以民间法律援助组织为视角[J].中国法学,2006,(1).

[8]孟艳华,王远.河南省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实践与思考[J].人才资源开发,2012,(7).

[9]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编.2009中国法律援助年鉴[M].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0-9.

[10]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编.2010中国法律援助年鉴[M].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1-9.

[11]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编.2011中国法律援助年鉴[M].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10.

[12]盛钢.论我国残疾人法律援助制度的完善[J].法制与社会,2007,(1).

[13]孙振中.残疾人法律援助的价值取向[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9,(1).

[14]王长红.残疾职工的权益保护亟待加强――关于北京市残疾人法律需求现状的调研报告[J].中国职工教育,2007,(2).

[15]吴胜利.残疾人法律援助制度中国家责任的体现[J].法制与社会,2007,(8).

[16]赵兴宏,李玮.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及其法律援助[J].社会科学辑刊,2005,(4).

[17]张耕.中国法律援助制度诞生的前前后后[M].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

[18]张圣林.论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残疾人,2005,(10).

[19]张中.弱势群体的法律救助―法律援助服务及其质量研究[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1.

[20]中国残联两个体系建设办公室编.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学习读本[M].华夏出版社,2010-5.

[21]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编.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辅导读本[M].华夏出版社,2011-5.

[22]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2010-2012年度彩票公益金法律援助项目资料(内部).

第3篇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题的决定》精神,根据__市关于开展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要求,近日,__市残联组织开展了以“加快建立我市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体制及运行机制”为课题的调研活动。比较全面地摸清了市区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加快建立有利于加强我市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体制及运行机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一、市区农村残疾人基本情况

市区11个乡(镇)中、农村残疾人17387,占市区残疾人总数的52.64%,其中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1200名。大部分残疾因车锅造成在农村尤为突出。鉴于此, 如何开展农村残疾人预访和康复工作最大限度地恢复其功能水平, 提高其自理能力和参与社会, 适应社会的能力, 是我市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中残联“十五” 和“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为了尽早实现这一目标,近年来, 我市把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形成了政府主导、残联协调、部门配合, 社会参与的新格局。

二、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现状

(一)村级卫生室是开展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的最佳载体和有效途径。根据调查显示,我市农村残疾人大部分因家庭经济困难,信息闭塞,出行不便利,加之,自身行动受限制,使得他们到城市乃至到乡(镇)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训练的难度很大。如果充分利用村级卫生所,组织开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训练,就会得到康复的效果。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我市村级卫生所大都建在本村的中心,服务范围涉及到每个自然村,大大方便了残疾人。加之,卫生所的村医(防疫保健员)对本村残疾人的情况比较熟悉,便于开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服务。在调查中我们看到,高闸镇在离乡村卫生所不远处建立了残疾人康复指导站由自治区残联配发的一套康复训练器材,有残疾人和老年人在接受训练。居住在附近的残疾人和老年人每天坚持在这里进行康复训练,功能恢复效果比较明显。

(二)开展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根据走访调查,市区各乡镇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自治区卫生厅等部门<关于加强村卫生室建设的意见>的通知》(宁政办发[20__]180号)精神,加快村级卫生所建设步伐,基本形成了有场地、有人员的村级卫生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各行政村均已建起了村级卫生所,面积在40-60平方米,并且配齐了村医(防疫保健员),配备了简单的医疗卫生器械。在调研中,我们看到大部分村卫生室职责已经上墙,但是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仍处于空白。

(三)开展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的体制机制有了雏形。根据调查显示,我市当地村卫生所的管理工作尚不完善,乡镇每年按照一定的指标要求,对村医(防疫保健员)进行考核。在此基础上,按照所在行政村总人数每人每年2元卫生服务费的标准发给村医,所需资金大部分列入财政预算,个别从本村全体村民公积金中提取。村级卫生室所售药品均由市级卫生部门统一配送,零利率销售给病人,村医出诊时可收取一定的出诊费用。如果就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对村级卫生所实行专项考核,并配备必要的设备,落实激励政策,那么村级卫生所所承担的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就会开展起来。

三、制约我市农村开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必要的康复训练器材。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市区现有的农村卫生所,除个别由自治区残联配备了残疾人康复训练器材外,其它均未配备。

二是村医(防疫保健员)专业康复知识缺乏。残疾人康复指导与服务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要求参与康复指导和服务人员必须掌握康复训练与服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残疾的识别,残疾人康复需求的确定,康复服务的内容、如何提供服务、记录和评估的方法,简单实用训练技能,家庭康复护理等知识。在实地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绝大部分村医(防疫保健员)对康复知识了解得不多,工作开展难度较大。

三是缺乏对村医(防疫保健员)开展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有效监管和激励机制。由于村级卫生所村医(防疫保健员)报酬主要靠政府医疗性补贴和自己创收,收入相对偏低,而开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因此,难以调动其积极性。

四是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宣传不到位。由于宣传工作跟不上,我区农村大部分残疾人由于缺乏康复知识,对康复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残疾人自我康复保护意识淡薄,自愿康复、配合康复的主动性不强。根据调查显示,农村有相当一部分残疾人因不清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需要接受康复训练,以致错失了最佳时机,落下终身残疾。

四、关于建立我市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体制及运行机制的建议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从根本上抓起,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立加强我市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长效运行机制,确保2015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实现,我以为以下措施以借鉴和采用;

(一)进一步强化以政府为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运行机制。

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十一五”残疾人康复计划,把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年度责任目标考核,纳入当地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加大投入,发挥主导作用。

卫生部门要加强医院康复科(室)的建设,特别要发挥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网的作用,增加康复内容,拓展服务项目,提高康复质量,确保农村残疾人普遍得到康复服务。

民政部门要在推进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时将残疾人康复纳入其中,给予扶持,帮助贫困残疾人解决康复困难。

财政部门要将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提供经费保障。

教育部门要将残疾人康复专业纳入自治区教育发展计划,培养一批各类康复专业人才,并做好学龄前残疾儿童的康复教育。

计生部门要抓好生殖健康工程,研究和解决好新形势下的婚前检查工作,下大力气做好优生优育及生殖健康知识普及和计生药物宣传教育工作。

交通部门要加强交通法规的宣传,最大限度地减少交通事故造成新的残疾。

公安部门要积极参与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做好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管控工作。

各级妇联要认真贯彻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切实做好残疾妇女、儿童的康复工作。

各级共青团组织要将残疾人康复纳入“红领巾助残”、“青年志愿者行动”等社会救助活动中,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残疾人康复宣传工作。

各级残联负责康复工作的组织管理、规划制定、经费筹措以及协调实施。要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农村残疾人康复需求,协助政府制定和实施农村残疾人康复工作规划和对贫困残疾人康复治疗和医疗救助的相关政策,指导和协调残疾人康复机构开展业务,宣传普及康复和残疾预防知识,协调解决残疾人康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做好检查督促工作。

(二)加强村级卫生室阵地建设,建立科学可行的监管机制,确保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落到实处。

村级卫生所无论是从其地理条件,还是人员配置上,都具备了为农村残疾人提供最方便、最直接、最快捷的残疾预防宣传和康复服务的条件,是开展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的最佳载体和有效途径。

一要加大康复器具投入力度。康复器具是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全市除个别乡镇由自治区残联配备了康复训练器具外,其他均尚空缺。为此,建议政府为每个乡村级卫生所配备1.5万元的残疾人康复训练器具。

二要有计划地组织对乡村医(防疫保健员)分期分批进行残疾预防和康复训练与服务专业知识的培训。要结合市区实际,借鉴外省(区)经验,组织对现有的乡村级卫生所村医(防疫保健员),进行中短期专业康复资格培训,经考试合格的,发给证书,实行持证上岗。

三要建立乡镇医(防疫保健员)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专项补贴。由于残疾人工作的特殊性,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大部分是属于无偿的。为充分调动乡村医的积极性,建议实行浮动津贴制度并将其列入__市财政预算,由市残联在参与卫生部门年度考核验收后,根据考核验收情况兑现发放。

四要加强对乡镇一级卫生所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指导。充分发挥市、区乡镇三级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的作用,把指导乡镇级卫生室开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列为主要工作内容,并把聋儿语训、智残、脑瘫儿童训练、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康复训练指导等项目纳入其中,推动乡村级卫生所康复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不断提高康复工作的整体水平。

(三)加大贫困救助力度,确保农村贫困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各级政府要把农村残疾人康复与扶贫结合起来,逐年拿出部分扶贫资金用于农村贫困残疾人康复补助;同时制定并完善贫困残疾人康复治疗和医疗救助政策,采取分级负担、减免费用等措施,解决贫困残疾人康复治疗问题。各级残联要利用好政府扶贫资金、社会捐助款、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建立各类贫困残疾人专项救助基金,逐年对特殊困难残疾人实行有计划救助。

(四)大力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宣传,积极做好残疾预防。

要通过发放宣传读本、宣传画、宣传光盘和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传媒,开展与残疾人康复工作有关的公益宣传,普及康复知识,提高残疾预防意识。充分利用“全国助残日”、“爱耳日”、“爱眼日”、“国际残疾人日”等活动,向社会广泛宣传康复工作的重要意义,唤起全社会对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积极参与和支持。要建立健全免费婚前检查等出生缺陷干预工作机制,对先天残疾人实现强制免费婚检,避免常见、重大出生缺陷和先天残疾的发生;预防缺碘、氟中毒等环境因素致残;降低药物致残发生率;减少疾病致残;加强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和交通安全工作,减少事故致残的发生。倡导早期干预和早期康复训练,控制残疾程度的加重。

第4篇

LIU Ying-ying.

Department of Medicine Luo He Medical College HeNan Luohe 46200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he employment for medical students of the setting of rehabilitation direction medicine class in three-year junior level of clinical medicine specialty. Methods. By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for graduates of clinical medicine professional rehabilitation direction in the form of questionnaire and discussion of the research, to understand the employment of graduates employment (including employment areas and employment units, the employment of professional), job satisfaction,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n student's employment that rehabilitation direction class setting. Results The survey found that students employment intention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big city, secondary hospital, clinical and rehabilitation professionals, the actual job sit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county, the job that they engaged in clinical professional and rehabilitation professional students accounted for 49% and 49%, respectively. The students employment satisfaction was 82%. Conclusion The rehabilitation direction class setting in clinical medical specialty is beneficial to promote students employment career, 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clinical medical specialty; general medicine direction class; employment; comprehensive ability

中?D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201-02

目前我国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但是健康意识,尤其饮食健康意识未充分重视,造成普遍人群营养过剩,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尤其脑血管病高发,危害大,致残率高。

随着人民生活富足,对这些病人将来重回社会将会越来越重视。同时中国调研报告网的中国康复医疗行业现状调研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5年版)显示,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提高。老年人口的老龄化、高龄化,意味着失能、残疾、带病的老年人口越来越多,这些老人将面临日常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失能等诸多突出困难。由此带来的老年康复医疗问题已引起社会的重视。据统计,我国需要康复治疗的残疾人有3600万人,41万脑瘫患者、600万脑中风患者和1600万精神患者也有康复需求,中国康复医学会的调查表明,我国从事康复服务的队伍只有5600多人,平均每10万人口仅“分摊”0.4名康复治疗师。

目前全国省级康复中心只有1477名工作人员,而整个社会需求是35万人,只能满足需求量的1/70。在西方发达国家康复医师与康复治疗师的比例要求达到1;5到1;10。按卫生部等四部门联合颁发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3-10万居民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可设置若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约8万个城镇社区服务站。康复医疗服务是社区服务的重要内容。而我国公立医院目前基本医疗尚不能保障,私立医院尚未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对康复医疗需求大,供需严重失衡。目前政府加大推出多项政策扶持,但依然不容乐观。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起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原以残疾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现在它是一门以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设法改善和提高人的各方面功能的医学学科,也就是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医学学科。可以认为康复医学是一门有关促进残疾人及患者康复的医学学科。当今康复医学已经和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一起成为现代医学体系的三大支柱。而我国尤其是我省康复医学教育普遍存在规模小、系统差、临床实践和科研能力比较薄弱的问题,经专业培训出的合格康复人才极少,故而各级康复机构基本处于虚设状态。

我国拥有13亿多人口,目前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的现状远远跟不上实际的需求,因为康复人才的短缺,导致许多患者难以达到预期康复效果。鉴于目前形势,近5年来,开设康复治疗专业的院校数及招生人数增长迅速[1,2]。

而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医学院校的陆续扩招,升学门槛放低,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临床医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亦随之不断增加。而对于一些专科层次的临床医学毕业生来说,由于学时短,学历低,动手能力不强,学生综合素质不高,使其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再者我国医学专科生的培养一直沿用医学本科生“掌握现代医学专业诊疗技术、满足医院需求的专科型临床医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训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严重脱钩。

这直接影响到了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未来发展。如何解决目前部分专业医师匮乏与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毕业生相对过剩的供需矛盾,已成为当前扼待解决的主要问题。鉴于目前的严峻形势,国内逐渐在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内开设康复方向定向培养进行尝试。

一、资料与方法

本课题主要面向临床医学专业康复方向班的毕业生采用问卷调查、座谈的方式进行广泛的调研,采用(1)通过电话方式访谈(包括学生个人手机与家庭电话联系方式)地址固定、 工作相对稳定, 但交通不便者;(2)通过 QQ 群 、 微信朋友圈、 E-mail等方式访谈地址不固定、 职业自由、 频繁更换电话号码者 ;(3)实地走访在市内就业、 交通方便调查者等调查方式,了解上届临床医学专业康复方向班毕业生的就业择业(包括就业地区、就业单位、就业专业)情况,就业满意度。从而能有针对性的指导毕业生择业与就业,提高本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力,同时可评估在临床专业设立亚专业,进行定向培养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有助于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二、结果

1.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调查结果见表1

2.毕业生实际就业地区分布调查结果见表2

3.毕业生实际就业专业分布调查结果见表3

表3 毕业生实际就业专业分布

4.就业满意度为82%。

三、讨论

本课题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就业意向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二级医院临床与康复专业,实际就业地点主要集中在县区,从事临床专业与康复专业的学生各占49%与37%,临床专业康复方向班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82%。对所学专业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情况的反映仍是满意者居多。认为学校课程设置较合理的90人占90%,认为不合理有8人占8%,认为无所谓的2人占2%。希望多开设中医课的有67人占67%,希望多开设全科医学课的有56人,占56%。 临床专业学生经过康复亚专业课程培训后,绝大部分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收获,尤其是在康复功能评定、康复治疗技术、疾病康复学、推拿学、针灸学、康复护理技术方面的收获最大,并且将近37%在康复相关专业就业,如基层医院康复医学科、工伤康复中心、疗养院、社区医疗机构康复部(社区康复站)、残联康复中心、儿童康复中心、按摩理疗院、民政系统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养老服务机构、残疾人用品服务站、康复医疗器械公司及中专院校或特殊学校(聋校、语训学校等。显示了该项改革对毕业生就业择业的影响。

在三年制临床专业设置康复方向班的该项改革具有如下优势:

(1)侧重于医师核心能力培养, 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本改革实现了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两个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以临床医学为主线,结合融入康复医学知识,培养既能对临床各种疾病进行诊疗的临床医生,又能针对各种急慢性疾病引起的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机能评价和康复治疗的临床复合医学人才。

第5篇

按照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方案的调查研究环节的具体要求,结合我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及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实际,就三里乡绿荫村在精准扶贫结束推进乡村振兴的过渡期间该村的接续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并提出绿荫村特色村寨建设初步调研方案,供局班子会交流并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一、调研概述

1、调研时间:2019年9月-10月;

2、调研地点:三里乡绿荫村

3、调研对象:绿荫村村民代表。

4、调研方式:座谈、现场走访、资料搜集

二、主要问题

县民宗局自2014年以来结对帮扶三里乡绿荫村,通过开展精准扶贫,筹集资金及社会力量支持该村完善基础设施、发展村级支柱产业、建设村级文化宣传队伍、倡导乡风文明等措施,该村将于2019年脱贫摘帽。鉴于县民宗局利用中央和省级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在全县范围内对符合特色村寨建设条件的近20个村进行了打造,该村强烈要求县民宗局对该村的帮扶在精准扶贫结束后“扶上马再送一程”,在该村实施特色村寨建设,为该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原因分析

(一)基本村情符合。绿荫村位于建始县三里乡北面,距离县城36公里,距离三里乡集镇10公里,海拔1100--1380米,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森林资源丰富,自然风光优美,产业发展良好。该村属于典型的高山小盆地地形,四面环山,东边与茅田东龙河村接壤,西边与三里乡中坦坪村接壤。该区域水沟纵横,水源较多,河道常年流水。该村现有耕地面积1055亩、山林面积5103亩。村级主导产业为金果,发展种植面积为300亩;茅三公路(乡道)贯穿全村,组级公路已硬化6.5公里,到组公路硬化率为70%。全村安全饮水分为集中供水和分散水池供水,其中该村4、5、6、7组属集中供水;1、2、3、8、9组通过因地制宜修建水池供水。全村9个村民小组,242户848人,全村劳动力428人。该村地形独特,形成了一个有山、有河、有产业的山水组合型生态村落,有极高的生态保护价值及生态旅游观光价值。该村民房集中,产业兴旺,生态良好,乡风文明,又是丝弦锣鼓研习与民族舞蹈氛围浓厚的村落,民族文化氛围十分浓厚,具备打造民族特色村寨的条件。

(二)原则政策符合。国家民委、省人民政府要求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要坚持规划先行、特色突出、因地制宜的原则,把特色村寨建设的特色民居建设、民族特色产业发展、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生态保护优先、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乡风文明与民族团结进步等建设内容结合该村实际统筹安排实施,推动该村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相关文件可据《国家民委关于推进武陵山片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实施意见》(2012年4月6日);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2017年10月14日);《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民族乡村加快发展的意见》(鄂政办发〔2018〕72号);国家民委关于印发《国家民委关于印发开展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挂牌工作意见的通知》(民委发〔2013〕240号)。

(三)建设要求符合。(1)推动特色村镇实现保护特色民居、培育特色产业、改善特色人居环境、传承特色民族文化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五位一体”的保护与发展。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民居保护与修缮,保护营造技法、建造技艺和传统建筑风格,保持与自然生态相协调、与民族文化相适应的村镇风貌,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民居修缮,旧民居改造注重保持民族传统建筑风格,新民居设计建设尽量融入民族建筑风格和文化符号,体现民族特色。

(2)改善特色村镇人居环境。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整治行动。加快特色村镇道路建设,提高建设质量,重点解决特色村镇与干线道路的公路连接和村内便道硬化。加强特色村镇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全面推进集中式供水。加强特色村镇农网改造,保障生产生活用电。推进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提高广播电视和宽带网络覆盖率。统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加强消防、污水处理、防洪、防震、便民利民商贸网店等配套设施建设。鼓励推广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推动改厕、改圈、改厨。建立健全村镇设施管护、环境保洁、绿化美化亮化等管理制度。

(3)提升特色村镇综合实力。按照全面推进、重点打造、提升效能的思路,加大特色村镇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投入,共享城镇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推进特色村寨就地城镇化。推进特色村镇与精准扶贫工作、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之间的深度融合。发挥少数民族特色村镇自然风光优美、民族风情浓郁、建筑风格独特的优势,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促进群众就业增收。加强自然生态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建设,促进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升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综合实力。

(4)推动民族文化创新与传承。运用现代技术推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大少数民族艺术精品创作力度,鼓励创作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民族文艺作品,提升少数民族文化产品质量,切实培育民族文化精品。开展群众性民族文化活动,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乡镇、进旅游景区。深入开展民族文化调研,不断推出优秀文化研究成果。继续加大民族古籍的整理、研究力度,出版一批富有影响力的民族古籍整理成果。

(5)推动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挖掘和利用少数民族多彩文化资源,促进民族地区生态文化旅游业加快发展,打造一批具有浓郁民俗风情的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一批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景区,形成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的新高地。以现有特色村寨为载体,建设民族文化标志性工程及民族民俗文化场馆。培育一批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人,建立民间艺术人才资源库,确保民族文化传承后继有人。挖掘和创新民间文艺、民俗礼仪,壮大民族民俗传承表演队伍,深度融入民族文化旅游活动。创建一批民族民间生态文化保护区,创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方式,加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工作。充分挖掘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民族史诗、音乐舞蹈等文化资源,创作少数民族文化题材的舞台剧及广播影视节目。

四、建议措施

(一)编制规划先行。结合该村高山地理位置、自然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禀赋、人居环境条件、山水林田布局、基础设施现状、特色支柱产业、民族文化氛围、乡风文明基础等因素,编制特色村寨修建性详细规划(经与驻村县领导许刚衔接,可争取华农大园林规划方面的专家技术支持)。

(二)五措并举。

(1)特色民居改造:鉴于该村4、5、6、7四个组在小盆地的平坝集中连片分布茅三公路两侧,区位优势明显,而且民居建筑风格、装潢层次相差不大,可采用奖补方式进行适当地添加土家族民居特色元素,在房屋侧面外墙进行民族彩绘修饰;对于1、2、3、8、9组的分散式民居采取个性点缀装饰,结合房屋周边生态环境与交通状况综合整治修缮,充分彰显民居特色。

(2)特色产业布局:结合县民宗局帮扶的长期收益型金果产业300亩,成立金果产业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金果林下实验性发展短期收益型矮杆经济作物盐藿50亩,平坝周边靠山林地块可适当发展长期收益型高山核桃;经与武陵山良繁中心李登朝衔接,可结合该村实际发展其他花卉林果品种;通过人居环境改善与实施绿色生态美化亮化净化措施,可因地制宜,选择以刘勋才、王其轩为代表的特色庭院较突出的两户作为试点开设农家乐或民宿,作为该村的生态旅游产业精心打造。

(3)特色文化发展:结合该村现有的丝弦锣鼓队、农村文化表演队,从技术培训、器乐配置、统一服装方面予以支持;结合邻村从事民歌搜集整理及排练的人力资源优势,在该村开展民歌传唱、演绎、培训,有计划分步骤打造民歌特色村寨;结合村村通广播和村委会KTV以及网络等载体,制定村级文化宣传教育及科普方案并组织开展村级文化赛事,积极传播乡风文明正能量;通过网络平台积极推介绿荫村生态宜居宜游特色优势资源,利用抖音、微信朋友圈打造绿荫村生态网红。

(4)人居环境整治:一是结合该村平坝区域水沟纵横,水源较多,河道常年流水情况,沿3公里主河道进行河床清理、构筑溢水坝、沿河1.5米游步道建设、沿河特色太阳能灯安装、沿河道名族特色文化宣传栏设置;二是打造民族文化农村大舞台、建设生态文化活动广场、新修绿荫村民族特色牌楼和六角亭一座;三是分布实施村级主干道升级改造和组级路、入户路的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四是对该村34个垃圾桶实行专人负责并监督村民垃圾入桶,加强三格化化粪池修建的宣传教育,提高化粪池无害化处理率;加强禁止露天秸秆焚烧、禁止燃放鞭炮与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五是通过庭院绿化方式在聚集居住区门前以及金果产业林地边界规划布局条块式的花圃、点缀式花坛等花木绿植;加强现有村寨太阳能路灯及路灯广告牌的管护、修缮;经常性组织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大宣传、大比武活动,努力打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第6篇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今年工作安排,3月下旬,县人大常委会组织调查组,在副主任带领下,对全县慈善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调查组专题听取了县慈善总会有关工作的汇报,分别召开了由县教育局、民政局、残联、工青妇等单位及乡镇(街道)分管领导、慈善助理员等相关人员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五年多来,我县的慈善工作在县政府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始终坚持以帮扶救助弱势群体为宗旨,以爱心宣传教育为基础,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为重点,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募捐和慈善救助活动,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努力,全县慈善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截至目前,已累计募集慈善资金4340余万元,其中慈善基金1290余万元,冠名慈善救助基金12770万元,发放救助款(物)2030余万元,救助困难群众20200多人次。

(一)组织网络初步形成。自12月成立县慈善总会以来,我县慈善组织建设不断推进。各乡镇(街道)逐步建立慈善分会,聘任慈善助理员、联络员,初步形成县、乡镇(街道)、村三级慈善工作网络,为开展慈善工作提供了保障。目前,共有南峰街道和横溪镇2个慈善分会、39位慈善助理员、735名慈善联络员。加快慈善义工队伍发展,进一步完善慈善服务网络。成立于的县慈善总会义工分会,已招募慈善义工800多名,组成的10支义工服务小分队,开展一系列公益服务,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认同和好评。

(二)宣传教育形式多样。县慈善组织把宣传教育作为慈善工作先导,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传媒工具,大力宣传慈善工作,逐步提高全社会的慈善理念和各行各业参与慈善活动的热情。积极开展慈善文化建设,加强主题、项目宣传,通过举办慈善集体和慈善之星评选,慈善文学、书法大赛,设立“慈善文化一条街”等活动,不断扩大慈善影响力,努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五年多来,撰写慈善新闻稿件1000余(篇),编印慈善简报60期,出版慈善彩报27余期,印发各类慈善宣传资料11多万份,极大地提高了全社会对慈善的认知度。

(三)善款筹集成效显著。县慈善组织把募集慈善款物作为慈善工作首要任务,创新募捐形式,进一步拓宽募捐渠道,开展创始基金、冠名救助基金、赈灾募捐、“慈善一日捐”、慈善义卖等募捐活动,为慈善救助奠定坚实基础。特别是,精心组织的“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专项募捐活动,共接收款物783万余元,为抗震救灾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逐步树立起“经营慈善”的理念,运用准市场化策略,开展项目化募捐,市场化慈善劝募机制初步形成,慈善资金不断积蓄。同时,做好慈善资金增值工作,通过提取增值金等方式,进一步丰富慈善资源。

(四)救助方式更加多元。县慈善组织以扶贫济困为宗旨,围绕助老、助残、助孤、助学、助医、赈灾等领域,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救助活动。针对不同困难对象进行节日救助慰问,大力实施省、市、县三级载体丰富的项目化救助,切实发挥职能优势,最大限度地救助社会弱势群体。探索项目化救助新途径,逐步实现从“输血型”向“造血型”救助模式的转变,通过为救助对象提供生产资料、补助基金等形式,为贫困户创业增收创造条件。进一步扩展慈善救助职能,发放752余万元定向救助金用于各项公益事业,促进了县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

(五(来源:文秘站 ))自身建设不断强化。县慈善组织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建立规章制度,严格内部管理,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信任和支持。出台和完善《关于加快慈善事业发展的意见》、《县慈善总会章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推进慈善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进程。建立慈善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信息披露机制,主动接受、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审计和监督,公布募捐救助情况,有效增强慈善组织的公信度。全县慈善工作者,特别是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尽心尽力、无私奉献,推动了我县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五年多来,我县慈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深入推进发展慈善事业,与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慈善理念尚未普及。部分群众对慈善事业以及慈善机构不了解,对慈善工作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慈善工作属于政府的救济行为,慈善事业是单纯的道德事业,没有意识到慈善事业应是一种长效的互惠机制。现代慈善理念还未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同,多数企业和个人对慈善事业的参与度较弱,积极性不够高,全社会的慈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慈善资金募集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募集的方式方法还需逐步规范和改进。慈善捐助活动还没有真正做到经常化、制度化,经常主动捐赠的组织和群体很少,缺少可持续募捐途径,募集渠道需要不断拓宽。有时存在多头、频繁募捐的现象,导致群众捐赠疲劳,一定程度挫伤了群众捐赠热情。三是慈善优惠政策没有落实。发展慈善事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减免税收政策不够完善,企业捐助减免比例偏低,个人捐赠减免至今尚未开始,不利于调动企业和个人的捐赠积极性。四是慈善救助整体水平还不够高。由于政府与慈善组织之间信息不畅,重复救助,交叉救助现象比较突出,有时还存在慈善资源分配显失公平现象,慈善救助与政府主导及有关团体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的衔接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五是专职工作者、志愿工作者的人员规模小,各类专业人才缺乏,县级以下慈善组织建设以及慈善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仍需不断推进。

三、几点建议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推动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慈善事业是实施社会救助的重要力量,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涵。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从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慈善工作的重要性。把慈善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协调管理和服务保障,及时研究解决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慈善事业发展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积极探索公共财政支持慈善事业发展的有效机制,加大扶持、引导和指导力度。努力推进“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各方协作”的慈善事业发展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着力打造“大慈善”的工作格局。对慈善组织在行业管理、队伍建设、办公场所以及工作经费等方面,给予帮助和解决,支持和促进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强化宣传,培育意识,大力营造慈善浓厚氛围。健全的公民慈善意识和良好的社会氛围,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前提。一要加大慈善宣传力度。通过报刊、网络、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开辟慈善公益专栏、专题节目,运用贴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大力宣传慈善事业的作用、有特色的慈善活动以及乐善好施的典型,营造有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舆论氛围。倡导“企业公民”的理念,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不断提高企业参与慈善活动的积极性。二要推进慈善文化建设。将慈善文化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作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并逐步列入文明单位、文明行业创建范围,精心设计载体,切实推动慈善文化进社区、进乡村、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活动。尝试在部分学校开设慈善讲座,开展慈善知识教育,让慈善事业逐渐深入人心。三要积极开展公益服务。通过志愿者(义工)开展形式多样的慈善公益服务活动,把慈善宣传引进千家万户,增强社会公众的慈善意识,扩大慈善的影响力。

(三)加强扶持,广辟渠道,不断壮大慈善资金实力。慈善资金是做好慈善工作、实施慈善救助的物质基础,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关键。一要加强扶持和管理。落实并充实激励捐赠的税收优惠等政策,努力为捐赠人提供简便、快捷的服务,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参与慈善捐赠的积极性。鼓励扶持发展非公募基金会,逐步引导民间兴办慈善事业,不断壮大捐赠队伍。同时,加强对劝募市场和捐赠活动的监管,防止非法募捐、多头募捐、重复募捐等现象,把慈善募捐纳入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二要丰富募捐形式。逐步建立健全以捐赠为主、政府投入为补充、社会广泛参与的捐赠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多层面地开展募捐活动。进一步完善“慈善一日捐”、“慈善一元捐”等长效劝募机制,开展义拍、义卖、义演为载体的新颖募捐活动,进一步拓宽募捐渠道,努力筹集更多慈善资金。三要加大项目化募捐力度。完善“经营慈善”的理念,精心策划和培育新型项目,着力打造有竞争力的慈善品牌,发展大额冠名基金,不断扩大慈善资金总量规模。拓展县外慈善资源,加强与县外慈善机构的交往与合作,争取各种慈善项目,切实提高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7篇

一、社会救助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省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完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对困难群众的长效帮扶机制。目前,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养老、医疗、教育、住房、法律援助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其他救助和社会帮扶为补充,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

(一)加强领导,完善政策体系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全省上下把社会救助工作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来抓,把它列入省“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列入对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目标责任制考核指标,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二是完善政策保障。1996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城乡统筹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1年省政府即出台了相关政府规章,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2003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总体目标和要求;2005年省政府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通知》,进一步深化了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相关内容。另外,在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法律援助、临时救助等方面,均有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加以规范。三是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将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工作作为单独内容,摆上重要位置,并在相关专项规划中,充分考虑社会救助的内容,提高规划对社会救助工作的指导性、针对性。

(二)健全机制,加强工作能力建设

全省各地普遍成立了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社会救助工作,建立了地方政府为责任主体、民政部门牵头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分工协作的社会救助工作机制。积极推动建立基层社会救助工作机构,要求在乡镇(街道)建立劳动保障和社会救助所,村(社区)建立劳动保障和社会救助站,配备专门工作人员。杭州市还完善了分层分类救助制度,率先建立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救助圈,按家庭不同的困难程度,纳入相应的救助范围,明确救助责任。努力建立社会救助信息管理平台,实行网上审批,提高工作效率。2009年我省开始着手分步推进建设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2010年省民政厅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出台了省级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试行办法,为公正、科学地开展社会救助提供基础,截至2012年10月底,全省有62个县(市、区)启动了核对机制建设,其中25个县(市、区)已完成。在救助资金保障方面,规范救助资金使用,将救助资金列入各级财政预算,支出逐级审批和按时拨付制度不断完善;推行救助资金社会化发放,救助资金通过金融机构直接发放到救助对象手中;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监督活动,保障救助资金安全和专款专用。

(三)丰富内容,落实各项救助措施

1.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多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和物价上涨水平相适应的正常增长机制,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城乡低保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应退尽退”。一是健全制度。2001年省政府制定了《浙江省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对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来源、认定标准、申请程序等,作了明确规定,使我省的低保工作有了制度性保障。二是明确标准。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与最低工资标准联动机制,及时调整。原则上,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40%确定,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不低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60%确定。宁波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城乡一体、标准一致”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在一个县域(城区)范围内,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实行相同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三是加大投入。据省财政厅提供的数据,2003年至2011年,全省各级财政安排支出低保金76.41亿元,其中2011年支出15.5亿元,比2003年增长3.4倍。据省民政厅介绍,目前城镇居民低保标准平均464.09元/月,农村居民低保标准平均329.02元/月,平均补差分别为332.02元/月和197.09元/月。四是规范程序。各地普遍开展了个人申请、村(居)委会审查、乡镇(街道)审核、民政审批及村、乡镇、民政局三级公示的做法,尽量保证低保工作公开、公正。绍兴市除公示外,还由村(居)评议小组对申请对象入户调查情况进行评议、乡镇政府又对村(居)评议情况进行再评议,做到“双评议”、“三公示”。衢州市由审计、民政、财政、监察等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对救助款物发放进行监督检查。江山市今年专门花了三个月时间,对全市的低保工作情况进行了集中检查。台州市椒江区、黄岩区的阳光低保,温岭市的救助对象评定举手表决制,都得到了群众的好评。五是动态管理。合理核定保障对象家庭成员收入,改进核查办法;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家庭收入发生变化的,按程序及时减发或增发保障金;健全退出机制,家庭人均收入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按规定办理退保手续。绍兴市还实行“ABC”分类管理法,把收入基本不变的“三无”、“五保”等对象列为A类,三月一走访;把子女即将就业或保障对象即将享受退休待遇的列为B类,两月一走访;把家有劳动能力、因一时失业困难、收入可能发生变化的对象定为C类,一月一走访,做到管理有序,进出有据。衢州市也实行了类似的“红、黄、绿卡”分类管理制度。

2.医疗救助水平逐步提高。我省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城乡统筹的医疗救助制度,形成了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相配套的“3+1”医疗保障体系。各地通过资助困难群众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大病医疗救助、医疗机构惠民便民服务等方式,积极做好医疗救助工作。2004年至2011年,全省各级财政安排医疗救助专项资金33.56亿元,其中2011年安排6.81亿元,比2004年增长2.4倍。2012年各市、县(市、区)安排医疗救助资金5.75亿元,全省人均筹资12.11元。大病救助的人员范围、救助病种和救助水平较以往都有明显扩大和提升。尿毒症、儿童白血病等8类大病全面纳入救助范围,住院救助水平不低于50%,有条件的地区还将肺癌等12类大病和恶性肿瘤门诊化疗、尿毒症透析等特殊门诊费用纳入救助范围。同时各地结合实际,推行医疗救助定点机构即时结报制度,救助对象可在医院刷卡即时结报,提高了救助效率,方便了困难群众,目前全省77个县(市、区)已实现医疗救助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报销一站式服务。我省还针对重点人群开展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了“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农村妇女住院分娩补助和增补叶酸、农村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定期检查工作。宁波市2006年即确立了“城乡一体、标准一致、零门槛”的医疗救助制度, 2011年全市医疗救助实际人均筹资达20.49元,大大高于全省的平均标准,为全省最高;同时还将低收入群众白内障复明免费手术扩大到低保标准200%以内的低收入家庭。嘉兴市积极探索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在救助病种、报销比例、即时结报工作等方面都走在全省前列,海宁、海盐、平湖等3个县(市)还专门出台了医疗救助的规范性文件,不断提高医疗救助工作水平。台州市将低保边缘户及其他困难家庭也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实现贫困家庭救助基本全覆盖,温岭市还被列为全国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试点。

3.教育救助取得明显成效。2003年,我省开始实施家庭困难学生教育救助政策,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小学、中学、大学等各类学校全覆盖的救助体系,基本实现了“确保每一个学生不因贫困辍学”的目标。学前教育阶段,对在教育部门审批设立的各类幼儿园就读的低保家庭幼儿、五保供养幼儿及残疾幼儿,资助保育费,每生每年600元;义务教育阶段,我省于2006年在全国率先实施普惠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教科书费和农村学校住宿费,同时实施爱心营养餐工程,对全省农村义务教育段的家庭困难学生提供营养餐,每生每年350元;高中教育阶段,对家庭困难学生免学费、代管费,提供助学金,中职学校家庭困难学生还提供生活补助;高等教育阶段,通过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减免学费、困难补助等方式,保证学生一律先入学、有困难再救助。绍兴市对学前教育以助学券的方式按实补助,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段享受政府发放的教育券和营养餐券,高等教育段按不同院校给予资金补助。台州市从2011年春季起,对就读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的所有一二年级学生免学费,免学费政策从重点保障走向普惠。

4.住房救助力度持续加大。2006年以来,省政府就城乡住房救助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以“住有所居、居有所安”为目标,切实加大住房救助工作力度,有效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各地把廉租房保障和农村困难家庭住房救助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从当地实际和低收入家庭意愿出发,对符合廉租住房保障的城镇低收入家庭,给予货币补贴或实物配租;对农村住房困难群众,与下山脱贫、地质灾害搬迁、村庄整治有机结合,通过新建、改建、扩建、修缮、置换、集中安置等多种方式,解决住房问题。注重强化廉租住房要素保障,用地优先供应,资金方面明确土地出让净收益的10%或土地出让金总额的2%以上用于廉租房建设。至2011年底,全省累计保障廉租住房7.5万户,全面实现城镇低保标准两倍以下的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宁波、绍兴等城市已将保障标准提高到低保2.5倍到3倍。2006年至2009年、2010年至2012年全省分别安排资金2.95亿元、5.06亿元,分两轮实施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共完成12.4万户农村困难家庭的危旧房改造任务。绍兴市加快推进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廉租房建设,多渠道解决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明确低保、低保边缘和因病致贫家庭优先享受廉租房,人均年收入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的低收入家庭优先申请经济适用房和公租房,同时对农村低保标准150%以下的农村困难家庭,大力推进危房改造,努力改善农村困难家庭住房条件。

5.法律援助工作深入开展。近年来,全省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法律援助机构认真贯彻《浙江省法律援助条例》和省政府相关文件精神,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使得我省的法律援助工作快速发展,组织网络逐步健全,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全省依托乡镇司法所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建成率100%,同时在工、青、妇、老龄委、残联、消费者协会等行业领域和部队、村居、劳动力市场、企业等地方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联络点3万多个,方便群众申请法律援助。针对低保户、下岗工人、残疾人、农村“五保”、城镇“三无”人员等社会救助对象,发放了30多万张法律援助卡,凭卡可直接申请获得法律援助,不再审查其经济状况。对社会救助对象的法律援助申请优先受理、优先审批、优先指派,有的还实行上门服务。除了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请求发放抚恤金救济金、请求支付赡养费、请求支付劳动报酬、请求医疗交通工伤事故赔偿等常规性法律援助事由外,还将伪劣农药种子化肥坑农事件、环境污染损害、家庭暴力等涉及民生的事项,列入法律援助范围。探索非诉法律援助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相结合,拓展法律援助方式和途径,增强法律援助服务困难群众的能力,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降低困难群众维权成本,对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6.就业援助积极展开。近年来,省有关部门结合实施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积极稳妥地扩大就业援助对象范围,将“4050”人员、城镇零就业家庭人员、城乡低保户、长期失业人员、低保边缘户人员、需赡养患有重大疾病直系亲属人员、农村复转军人、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列入重点扶持对象。各地政府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村)为抓手,通过日常就业援助、专项行动、重点帮扶、特殊群体援助等各种手段,积极开展就业援助服务。对接收的企业和单位给予促进就业补助;政府投资开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符合要求的就业困难人员;为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落实税费减免、提供培训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据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提供的数据,2007年以来,全省共帮助69.03万名就业困难人员、2.85余万户零就业家庭、8.9万户农村低保家庭实现了就业再就业。

7.临时救助切实有效。临时救助制度及时、有效地解决了部分城乡居民因临时性、突发性事件造成的生活困难。对患危重疾病、在各种常规性社会保险救助后仍然生活特别困难的和因意外事件造成生活困难的家庭和人员,给予临时救助,有力地发挥了雪中送炭、拾遗补缺的作用。2011年省政府出台了《浙江省城乡居民临时救助办法(试行)》,明确了临时救助的对象、范围、标准和程序等内容。据省民政厅提供的材料,2011年全省临时救助筹资总额1.73亿元,实际支出1.62亿元,救助困难群众21.33万人次。宁波市出台政府文件,规范临时救助程序,提高救助标准,扩大救助对象,将在宁波居住两年以上并缴纳社会保险的外来务工人员也纳入临时救助范围,每年还从市彩票公益金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开展临时救助工作。温州市、舟山市积极完善临时救助政策,两市所属各县根据省政府临时救助办法精神,于2011年底前全部重新出台了县级临时救助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加大了临时救助力度。台州各县(市、区)按照人均3元的标准将临时救助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绍兴县人均筹资标准已达7元。

此外,我省还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元旦春节慰问制度和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价格补贴机制。2003年以来,全省共发放慰问金39.8亿元,共启动价格补贴机制18次,发放补贴13.1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我省的社会救助工作总体来看,走在全国前列,但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形势,面对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进一步改进、加强和完善。

(一)救助标准不统一,救助对象真实收入情况难以准确掌握。因救助的内容不同、救助资金的保障力度不同,各个专项救助之间,适用的救助对象困难标准不完全一致。有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标准,有的以低保的若干倍数为标准,有的以全社会人均收入的相关比例为标准;相关职能部门有的以民政部门的救助对象基本数据为依据,有的自行确定救助对象范围,导致救助标准不同、救助的对象范围不同、救助力度也不相同。另一方面,当前个人、家庭的收入、财产情况具有多样性、隐蔽性,且相关财产信息分散在各个部门和单位各自掌握,信息难以共享,而对申请救助对象的家庭经济状况核查主要依靠调查走访、公示公告等人工核查手段,难以准确掌握申请对象的真实财产情况,既耗费大量工作精力,又影响救助工作的公平性、科学性。

(二)救助力量分散,救助工作体系整体性、协调性有待提高。社会救助管理以条块为主,救助资源分散在各部门、各单位,救助资源和信息不能共享,重复救助、多头救助和遗漏救助都有发生,难以形成合力,救助工作体系需要进一步理顺。而且因救助渠道多,造成救助资金分散,统筹、管理难度大,难以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用。从城乡差别来看,大部分地区城镇与农村的救助标准还是有较大差别,当前形势下,城乡二元的救助制度有待突破,一体化步伐亟须加快。另外,社会救助与就业、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工作之间存在职能交叉,需要进一步廓清和理顺社会救助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职能作用,避免资源的重复使用和浪费。

(三)基层社会救助工作队伍力量薄弱。近几年社会救助内容不断拓展,范围不断扩大,要求不断提高,工作量大大提升,但社会救助管理工作的力量没有大的变化,有的甚至有削弱的趋向。2010年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民政厅与财政厅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社区劳动保障和社会救助站建设的意见》,对社会救助平台建设作了明确要求,但从目前实际来看,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乡镇(街道)、村(社区)的社会救助工作人员偏少,且往往一人身兼数职,队伍老化与力量不足的问题均有存在,工作量大,事务繁杂,无法满足社会救助工作发展的要求。

三、几点建议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救助的是整个社会中最困难的弱势群体。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大社会救助力度,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充分发挥好社会救助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保底作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进一步增强政府社会救助责任意识。对困难群体给予救助是政府应当承担的责任,得到救助是公民享有的权利。社会救助工作事关民生保障,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经济社会发展,要加强对社会救助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救助工作的思想认识。从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履行政府应尽职责,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出发,增强政府责任意识,继续加大财政保障力度,确保社会救助资金足额列入财政预算,积极主动做好各项救助工作,使全社会公民、特别是生活困难的弱势群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二)进一步深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内容。一是深入研究社会救助在大社保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界定和划分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等其他社会保障工作的职能,完善社会救助功能。二是健全完善分层分类救助机制,根据救助对象的不同诉求,缺什么帮什么,难什么助什么,实施分层分类救助,提高救助针对性、有效性。有机整合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教育、住房、就业、法律援助等各专项救助政策,形成一个相互衔接、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政策体系,降低救助成本,提高救助效果。三是加快推进城乡社会救助工作一体化步伐,逐步统一救助标准,稳步提高救助水平,努力实现城乡同标准、区域同待遇。四是推动建立政府救助与社会各界救助有机结合的救助制度,全面统筹民间机构、社会组织、社会热心人士的救助力量和资源,积极吸引利用民间资金,形成政府主导、社会支持、民间参与的社会救助多元化投资格局,加强各类救助主体间的协调与配合,让真正有困难的家庭得到及时、有效、适当的救助。通过深化社会救助体系各项内容,完善构建政府与社会相结合、城镇与农村相结合、社会救助与其他社会保障相结合、常规救助与临时救助相结合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三)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工作机制。围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目标,进一步理顺社会救助管理体制,积极构建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协作、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救助管理格局。要加快完成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机制建设。按照出台一个办法、建立一套机制、建设一个机构、打造一个平台“四个一”的要求,民政部门牵头,公安、工商、税务、国土、交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金融等部门密切协作配合,尽快建立跨部门、多层次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通过严格规范的程序,实现居民家庭经济状况信息共享,为社会救助工作提供科学、准确的基础依据。要加快建立社会救助信息网络体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建立以低保为基础、集所有救助于一体,包括困难人员家庭状况、收入、教育、住房、医疗等情况在内,各部门共享、省市县各级上下一个口子、统一、高效的社会救助基础数据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优化资源使用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