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32: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气污染防治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环境需要我们全部人一起来保护,增强环保意识,下面是由课堂作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环境调查报告,大家参考。
这几天,我围绕我们周围的空气受污染的程度以及空气污染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危害等方面问题进行了调查。我根据珠海周围的环境特点和所发现的问题,上网进行了调查。从调查情况来分析,我们周围的空气是受到了污染。污染源主要是工厂烟囱排放的黑烟,机动车辆排出的尾汽。这些污染源排放出来的什么污染物呢?对人们的健康有什么危害呢?我查阅了有关资料,懂得了许多有关空气污染的知识。
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颗粒物。它们在空气中的含量若是超过一定的标准,就会危害人们的健康。空气污染指数小于50,说明空气良好,污染物浓度小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一级标准限值,为一级优,符合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一些需要特殊保护地区的空气质量要求空气污染指数大于50,小于100,表明空气质量一般污染物浓度小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限值,为二级良好,符合城镇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的空气质量要求。
防治大气污染,控制污染排放是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其主要途径有:工业合理布局,搞好环境规划改变能源结构、推广清洁燃料、使用清洁生产工艺,减少污染物排放强化节能,提高能源利用率、区域集中供暖供热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和老污染源的治理,实施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等。
(1)搞立体绿化,扩大绿化面积,可以搞无土栽培。植物有过滤各种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和净化空气的功能,树林尤为显着,所以绿化造林是防治大气污染的比较经济有效的措施。
(2)解决燃料问题,尽量使用太阳能等无污染或污染小的能源。
(3)多组织宣传活动,咨询活动,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4)组织同学利用双休日到街道、市场、广场捡垃圾,保持环境整洁。
今天的我们是明天社会的主人,保护和改善周围的环境,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环保的有心人,注意节约资源,回收废品,多参加环保活动,多植树,多种花,做一个名符其实的环保小卫士吧!
一、“知现象”——引导学生了解
面临的环境问题
1.大气污染
“空气”提供了较丰富素材,课文用四幅图片,“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工厂排放的废弃”、“洁净的空气”、“汽车尾气的处理”,以直观、对比的形式,展示了大气污染的情况、表达了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2.水体污染
“自然界中的水”出现了两次对比:①水“无色透明”水“浑浊污垢”;②水“分布很广”水“资源短缺”.采用强烈的对比手法,说明教材重视环境、资源等问题.
3.温室效应
“奇妙的二氧化碳”和“化石燃料的利用”都提到了温室效应,并解释了温室效应的成因.这说明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4.酸雨
“化学与环境”中以较大篇幅介绍了酸雨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了解酸雨的根源.
5.白色污染
“化学与材料”中重点讲述了塑料的使用、优点,同时明确指出大量使用塑料造成的后果——白色污染.
二、“明危害”——帮助学生明确
污染的危害
各种污染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得到信息,一是课本,二是网络.这样,让学生自己动手搜索,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对各种危害感同身受,从而增强环保意识.
三、 “找方法”——协助学生找寻
问题的解决途径
在找寻防治各种污染的措施和方法时,我有意地引导学生从“国家号召做的”、“当地政府做的”、“自己应该做的”三方面考虑,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国家整体的解决思路,还能让他们体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自己也可以为整个人类作贡献”,从而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例如,大气污染的解决措施中,学生找到的解决措施有:“国家要求”: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对废气处理达标后排放;植树造林;研究和开发新能源.“当地措施”:集中供热;集中供气;定期植树造林.“自己应做”:不燃放烟花爆竹;尽量乘坐公共汽车;优先选购节能电器;随手关灯,节约用电;室内室外养花种草;不吸烟;等等.
又如,水体污染的解决措施中,学生找到的解决措施有:“国家要求”:工业上,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加快建设节水型工业.农业上,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发展生态农业. 生活中,大力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当地措施”:大力度监督工业的废水排放达标情况;建立集中处理垃圾厂.“自己应做”:使用不含磷的洗涤剂;洗菜的水浇花;做实验时废液、废物不能乱倒、乱扔;等等.
四、“强意识”——增强学生的环
保意识
1.宣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
作为化学教师,不仅要学习《教师法》、《教育法》等教育法规,更要学习《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与化学教育、教学相关的法律,这样才能将相关的法律知识有机地融会贯穿在化学知识的讲授中,充分认识到化学教材蕴涵的法制教育点,适时适度地渗透法律意识,将教书(传授化学知识)与育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教师应进行法制宣传,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2.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境教育
配合环境教育的实验,多以环境样品为分析对象,如测定大气的降尘、测定雨水的pH、检测水中的某些离子、净化水的实验等.这些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敏感性和认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开展多种活动,进行环境教育
环境调查报告模板表格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污染也开始向农村蔓延,并已经成为环保工作的一项现实而严峻的课题。我国明确提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村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这些都为我们构建生态新农村提出了方向、明晰了思路。我们只有切实解决好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才能使农村真正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道路。
环境污染已经到了不可不解决的程度,昔日的先污染在治理的方针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在的形势。目前人类已经部分认识到了自身与环境的唇寒齿亡的关系(人类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或者任意排放废弃物等有害物质时,便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同时人类也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解决办法。现在就让我们来一起看一下有关的环境污染情况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吧。
一、水污染
1、概述
地球上的水似乎取之不尽,其实就目前人类的使用情况来看,只有淡水才是主要的水资源,而且只有淡水中的一小部分能被人们使用。淡水是一种可以再生的资源,其再生性取决于地球的水循环。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大量水体被污染;为抽取河水,许多国家在河流上游建造水坝,改变了水流情况,使水的循环、自净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80年代后期全球淡水实际利用的数量大约为每年3000亿立方米,占可利用总量的1/3。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及人均收入的增加,人们对水资源的消耗量也以几何级数增长。另外,淡水资源的分布与人口的分布并不一致。例如1980年加拿大人均取水量1500立方米,仅占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的1.2%;而埃及1976年人均取水量为1180立方米,已接近该国人均可利用总量1470立方米的极限。
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万亿立方米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为“水污染”下了明确的定义,即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污染。水的污染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当前对水体危害较大的是人为污染。水污染可根据污染杂质的不同而主要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
2、水资源保护
抽取地下水是缓解淡水不足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过度抽取地下水会使地下水水位下降,导致地面沉降。在我国的苏州、无锡、上海、北京等地,由于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了明显的地面沉降,有的地方甚至损坏了地下管道和道路。因此,在发展工业,建设城市的同时,就要注意到水资源的保护。因为一旦水资源受到污染,将严重的制约工业、农业的发展。要解决水污染问题的根本途径还是在于要发动全球人民,增强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意识。同时大力研制循环用水技术、海水淡化技术、污水净化技术等,并对排放污水或污染物质严重的企业、生活区进行合理管制和必要的惩罚,以增强保护水资源意识。
二、大气污染
1、概述
在干洁的大气中,痕量气体的组成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一定范围的大气中,出现了原来没有的微量物质,其数量和持续时间,都有可能对人、动物、植物及物品、材料产生不利影响和危害。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尤其是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燃烧、汽车尾气和核爆炸等。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和生产的迅速发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同时也将大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的质量,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业区域。所谓干洁空气是指在自然状态下的大气(由混合气体、水气和杂质组成)除去水气和杂质的空气,其主要成分是氮气,占78.09%;氧气,占20.94%;氩,占0.93%;其它各种含量不到0.1%的微量气体(如氖、氦、二氧化碳、氪)。
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大气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对局部地区和全球气候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从长远的观点看,这种影响将是很严重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燃料中含有各种复杂的成分,在燃烧后产生各种有害物质,即使不含杂质的燃料达到完全燃烧,也要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正因为燃料燃烧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破坏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以至可能引发“温室效应“,致使地球气温上升。所谓的”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破坏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正常关系,吸收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就像“温室”一样,促使地球气温升高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是数量最多的温室气体,约占大气总容量的0.03%,许多其它痕量气体也会产生温室效应,其中有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还强。
2、大气层的保护
许多环境问题是跨国界的,甚至是全球性的,如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大气污染,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解决。人们在70年代早期开始认识到氟氯烃可能对环境有害,并且开始寻找代替品。到了80年代中期,臭氧层破坏的证据已经日益清楚,采取共同行动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到了1987年,许多国家的代表汇集在加拿大第二大城市蒙特利尔,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协定书》。这个协定书是对付世界环境公害的一个开创性的国际协定,目的是控制氟氯烃和其它破坏臭氧层的物质的消费量,保护地球的“外衣”,也保护人类自己。经过修正后的蒙特利尔协定书是一个有约束力的国际协定。按照规定,工业国的氟氯烃和其他受限制物质的排放量必须立即减少,在2019年以前逐步完全停止使用这类物品。发展中国家在1996年以前可以继续有限度的增加这些物质的消费,然后就应当逐步减少,到2019年时必须完全停止使用这些有害物质。除了时间上的优惠以外,这一协定书还包含了两个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条款:一个是建立一项临时多边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采取代替氟氯烃的技术;另一个是技术转让条款,要求签字国把最好的技术按照“公平和最有利的条件”转让出去。
我国已加入了修正后的蒙特利尔协定书,并且制定了履行国际义务的国家行动方案,包括建立保护臭氧层组织管理机构,制定有关行业的管理规范,积极开展替代品和替代技术的研究,为企业的替代技术改造安排配套资金等等。根据我国政府制定的方案,到2019年,所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总量至少要减少60%,到2019年则完全淘汰这些有害物质。
三、固体污染
1、概述
凡人类一切活动过程产生的,且对所有者已不再具有使用价值而被废弃的固态或半固态物质,通称为固体废物。各类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俗称废渣;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则称为垃圾。"固体废物"实际只是针对原所有者而言。在任何生产或生活过程中,所有者对原料、商品或消费品,往往仅利用了其中某些有效成分,而对于原所有者不再具有使用价值的大多数固体废物中仍含有其它生产行业中需要的成分,经过一定的技术环节,可以转变为有关部门行业中的生产原料,甚至可以直接使用。可见,固体废物的概念随时、空的变迁而具有相对性。提倡资源的社会再循环,目的是充分利用资源,增加社会与经济效益,减少废物处置的数量,以利社会发展。
垃圾正成为困扰人类社会的一大问题,全世界每年要产生超过计划10亿吨的垃圾,大量的生活和工业垃圾由于缺少处理系统而露天堆放,垃圾围城现象日益严重,成堆的垃圾臭气熏天,病菌滋生,有毒物质污染地表和地下水,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这种现象若得不到遏制,人类将被自己生产的垃圾埋葬掉。
2、解决办法
要解决固体废物的危害,惟有全体人民集体行动起来,充分利用资源,加强资源再利用,不随便抛弃固体物质。政府应出台一系列关于固体废物处理的条例,以规范大众的资源利用行为,减少废物排放。公民应该从小事做起,为人类自身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无垃圾困扰的环境里。
四、水土流失
1、概述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在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常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因此坡地还能保持完整。这种侵蚀称为自然侵蚀,也称为地质侵蚀。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特别是人类严重地破坏了坡地植被后,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坏和土地物质的移动,流失过程加速,即发生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目前水土流失总的情况是:点上有治理,面上有扩大,治理赶不上破坏。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解放初期为17.4亩,到1980年约治理6亿亩。由于治理赶不上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却扩大到22.5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涉及近千个县。全国山地丘陵区有坡耕地约4亿亩,其中修梯田约1亿亩,而另外3亿亩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吨,损失n、p、k元素约4000多万吨亩,到1980年约治理6亿亩。由于治理赶不上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却扩大到22.5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涉及近千个县。全国山地丘陵区有坡耕地约4亿亩,其中修梯田约1亿亩,而另外3亿亩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2、水土流失的防治
雾霾天气的调查报告
雾霾现状
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雾霾常见于城市。中国不少地区将雾并入霾
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现象进行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
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 2.5),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
2019年,“雾霾”成为年度关键词。这一年的1月,4次雾霾过程笼罩30个省(区、市),在北京,仅有5天不是雾霾天。有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 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
2019年1月4日,国家减灾办、民政部首次将危害健康的雾霾天气纳入2019年自然灾情进行通报。
2019年2月,主席在北京考察时指出: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5,要从压减燃煤、严格控车、调整产业、强化管理、联防联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采取重大举措,聚焦重点领域,严格指标考核,加强环境执法监管,认真进行责任追究。
调查问卷
针对愈发严重的雾霾天气状况,我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了解周边居民对雾霾天气的了解状况。
调查的问卷及数据如下:
1、您对本次雾霾天气是否关心?
A.关心 79% B.不关心6% C.没想过15%
2、你是否知道雾霾对人体的危害?
A.非常清楚15% B.有所了解67% C.不太清楚18%
3、PM2.5的标准中文名是?
A..悬空细尘 14% B.微尘 21%
C.超细悬空尘颗粒 65%
4、您是否对本次雾霾天气采取了防御措施?
A.未采取55% B.已采取21% C.打算采取24%
5、雾霾天气对您有何影响?
A.出行 22% B.健康32% C.心情46%
6、在雾霾的天气下,您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出行?
A.步行48% B.自行车4% C.私家车5% D.公交车41%
7、您认为造成雾霾天气严重的原因是什么?
A.人为造成 76% B.大气气压不稳 4% C.氮化合物增多20%
8、对于近年雾霾天气的频繁出现您有什么态度或看法?
A. 应分日限制尾气排量63% B. 应减少燃放烟花21% C.与我无关16%
调查总结:
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大多数人还是关心并基本了解最近的雾霾天气的,但真正采取防护措施的人却很少。
大多数人认为雾霾天气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心情,健康其次。而出行时,更多人还是愿意选择步行或公交车,相对于私家车来说,确是环保太多了。同样,在出现雾霾天气时,也还是有人会选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只不过是少数。
对于造成雾霾天气的原因,大家看法不一,但大多数人认为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正如前一段时间存在大量的焚烧秸秆现象一样。许多人认为应该加大政府的干预力度,例如分日限制尾气排量等。而减少雾霾的产生,确实需要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工业企业排放的污染物、家庭生活排放的污染物等。而做到这些却不是任何一个人或者任何一个企业单独可以做到的,这是一个国家共同的责任,需要全体公民的共同努力。
雾霾及其成因
什么是雾霾?
雾霾,顾名思义是雾和霾。但是雾是雾,霾是霾,雾和霾的区别很大。 雾——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 霾——霾,也称灰霾(烟雾) 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混浊。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是雾霾主要组成,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最后一项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瞬间变得灰蒙蒙的。颗粒物的英文缩写为PM,北京监测的是PM10,也就是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污染物颗粒。
雾霾天气的成因?
1. 大气空气气压低,空气不流动时主要因素。由于空气的不流动,使空气中的微小颗粒聚集,漂浮在空气中。
2. 地面灰尘大,空气湿度低,地面的人和车流使灰尘搅动起来。
3. 汽车尾气是主要的污染物排放,近年来城市的汽车越来越多,排放的汽车尾气是雾霾的一个因素。
4. 工厂制造出的二次污染。
5. 冬季取暖排放的CO2等污染物
雾霾的危害
雾霾天气易诱发心血管疾病,雾霾天气时气压低,湿度大,人体无法排汗,诱发心脏病的几率会越来越高。
诱发呼吸道疾病,雾霾中含有大量的颗粒物,这些包括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颗粒物一旦进入呼吸道并粘着在肺泡上,轻则会造成鼻炎等鼻腔疾病外,重则会造成肺部硬化,甚至还有可能造成肺癌。
雾霾天气时光照严重不足,接近底层的紫外线明显减弱,使得空气中细菌很难被杀死,从而传染病的概率大大增加。
雾霾天气时,由于空气质量差,能见度低,容易出现车辆追尾相撞,影响正常交通秩序,对大家出行造成不便,在日常行车行走时更应该多观察路况,以免发生危险。
雾霾天气对公路、铁路、航空、航运、供电系统、农作物生长等均产生重要影响。雾、霾会造成空气质量下降,影响生态环境,给人体健康带来较大危害
对于雾霾天气的建议
在此种极端天气中,市民应怎么做才能减少对身体危害?吃什么才能提高免疫力?针对市民关心的问题,相关专家逐一进行了解答。
一、避免雾天锻炼。可以改在太阳出来后再晨练。也可以改为室内锻炼。
二、尽量减少外出。如果不得不出门时,最好戴上口罩。
三、患者坚持服药。呼吸病患者和心脑血管病患者在雾天更要坚持按时服药
四、别把窗子关得太严。可以选择中午阳光较充足、污染物较少的时候短时间开窗换气。
五、尽量远离马路。上下班高峰期和晚上大型汽车进入市区这些时间段,污染物浓度最高。
六、补钙、补维D,多吃豆腐、雪梨等
Ps:特别针对青少年来说:
青少年身体发育不完全,灰霾天气灰尘、颗粒会通过孩子们的呼吸道直接侵害其健康,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如感冒、咳嗽、鼻炎、支气管炎、哮喘等发生。对儿童的防护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通过学校的宣传和知识普及让儿童对雾霾天气以及对健康的影响有直接关系和感官认识。
其次,提高家长自身对孩子的方法意识。
再次,减少室外活动,将户外活动改为室内活动,从而减少灰霾对儿童的影响。 此外,在平时的生活中,毛绒玩具表面的灰尘、细菌较多,尽量少给孩子玩或常清洗,让孩子的活动远离污染严重的交通干道,临街住的,避免在交通高峰期开窗通风。
总结
城市风光
汽车如此多娇 千里朦胧
引无数男女竞相开 万里霾飘
惜贪图安逸 望城市内外
自排毒气 浓雾茫茫
男女老少 举国上下
共同吸毒 阴霾滔滔
孰能幸免 车舞长龙
欲消灭霾 尾气绵延
拯救生命之空气 欲把毒气遍满天
弃开车
颗粒物
从你我做起 生命危矣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随着人类生产能力的日益提高,人与环境的冲突日益凸显。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加强学生的环保教育,使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化学是一门与环境密切相关的学科,在高中化学教育中渗透环保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环境问题的需要。
一、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
化学课程中含有大量与环境息息相关的内容,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中的关键点,注重对学生的环保教育。例如,在讲到“H2O”这一关键化学概念时,教师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意识到水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到中国是水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缺水城市高达188个,加上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水资源的严重污染。再结合目前的含磷洗涤用品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大量水生植物过度繁衍,水中氧气含量降低,水生生态遭受严重破坏这一主题来讲解,提倡购买无磷洗涤用品。最后,再加入废水处理的化学原理、世界各地倡导循环使用经过处理的废水等相关环保知识,不仅能深化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还能让环境保护的概念深入人心。再比如,在讲到碳这一元素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自然界中碳的多样性”和“自然界中碳元素循环对生态平衡的影响”这两个主题,让高中学生了解什么是温室效应,汽车尾气排放物超标带来的严重后果,大气臭氧层空洞等等系列空气污染问题,激发学生对“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的深度思考。
二、在化学实验中渗透环保教育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教师要善于在化学实验课程中进行环保教育。不仅要讲解实验装置、实验原理以及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实验结果对错,还要强调整个实验过程的正确性,要在实验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例如,在做氯气实验时,让学生注意实验应在通风条件或通风橱里进行,让学生意识到有害气体的危害;指导学生从腐蚀废液中回收铜元素,让学生养成废物回收循环利用的概念;苯实验中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苯污染;甲醛实验时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源思考生活中的甲醛污染来源,等等。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用最少剂量的药品达到最佳的实验效果,最大程度地减少化学废品的排排放。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索如何设计实验以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如何正确处置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毒废品,等等,使环保教育通过日常教学的点点滴滴渗透入学生的一言一行中。
三、在生活中渗透环保教育
化学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高中化学老师应该在教学中思考化学与生活的结合,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环保教育。例如,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房屋装修材料的变迁,指导主要的居室空气污染物成分及对人体的危害,让学生思考装修污染物的来源,再探讨有效降低房间装修污染的方法;让学生认识“白色污染”的危害和防治办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针对城市越来越严重的雾霾空气污染,设计相关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城市,列出大气污染物的组成成分及来源,讨论燃烧化石燃料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和治理途径;讨论在田间焚烧植物秸秆、枝叶及垃圾的危害,引导学生思索如何利用化学新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再以讲解“H2O”这一关键化学概念为例,教师完全可以设计一个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调查当地污水排放和处理情况,撰写调查报告,提出改进建议;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重金属危害,铅元素、碘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让学生思考化学与健康的关系,等等。总而言之,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教师要善于抓住生活中常见的情境,设计相关教学实践环节,让化学与环保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化学作为高中课程体系中重要的一环,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应用的科学。我国著名化学前辈杨石先生曾说:“农、轻、重、吃、穿、用,样样都离不开化学。”化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化学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利用化学知识创造财富的同时,教师也应探索如何在高中教育中渗透环保教育,让学生养成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添砖加瓦。
(作者单位:江西吉安市第三中学)
关键词:环境教育;生物教学;绿色课堂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人类在饱尝生态环境恶化遭到肆虐后,开始直面现实,注意保护生存的环境,同时注意到要开展环境教育。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科特点,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环境教育渗透到生物教学与实践中去,帮助学生认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
一、生物学与环境教育关系密切
我国中学生物教学,历来十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在“教学目的要求”中明确要求学生“热爱大自然,认识保护自然资源、控制人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中明确要求学生“初步认识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保持生态平衡、控制人口和保护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意义”;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中写入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多个知识点。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编写的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在植物、动物等部分都十分注意渗透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可见,在进行环境教育方面,生物学科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可比的优势,同时也肩负着责无旁贷的时代使命。
二、在生物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的途径
1.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能的主要场所,也是进行环保教育的主要阵地,紧密结合教材,关心身边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让学生理解环保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逐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有效利用教科书中的环保素材,进行环境教育
初中生物构建了“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内容体系,就是以生态环境为主线,串联生物科学知识;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地将“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等列入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根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时,可渗透到重金属污染物随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吸收进入植物体,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又如,在讲“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时,让学生探讨“生物圈二号”失败的原因,使学生意识到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到生物知识教学、环境知识教学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的有机统一。
(2)有效利用课堂活动,进行环境教育
初中生物教材中设计了许多“活动”内容,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活动进行环境教育。如:探究实验“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通过实验可以了解空气受污染的程度,控制污物排放可以防治大自然,改善空气的质量,进一步了解植树造林是防治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热爱的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探究实验“废旧电池的浸出液对绿色植物生活的影响”,学生通过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发现,废旧电池浸出液对植物(玉米种子)生长的危害和污染环境的能力极强,严重影响种子的发育和生长,使其不能正常健康地生长。小中见大,废旧电池浸出液如果进入土壤,被植物吸收后再进入各种动物的体内,随着食物链不断积累,难以排除,会对生物造成很大的损害,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不随意丢弃废电池,这一切都是举手之劳,而对于我们地球环境却意义重大,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3)有效利用时事热点,进行环境教育
在生物教学中关注时事、跟踪热点,让学生了解相关学科动态,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习兴趣,唤起环保意识。如:让学生关注有关“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导致核泄漏”的新闻报道,及时了解核泄漏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伤害。核泄漏会导致核辐射,核辐射对生命,不管是人类,还是生物都会有毁灭性的伤害,核辐射越大,生命死亡的速度越快,目前造成了全球的恐慌。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保护生存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2.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强化环境教育
要将环境教育深入到学生心灵当中,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实际环境问题的调查、分析,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耳闻目睹地对资料进行采集与分析,既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开展初步探索环境,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1)宣教文艺活动
每学年都要就环境教育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人口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都是我们传统的环境教育日。配合有关主题,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利用黑板报、墙报进行宣传展览,排演环保节目,进行环保知识问卷调查等,这样使学生对环境保护有了新的认识。
(2)组织环保兴趣小组,进行环保实践活动
依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开设环保兴趣小组,小组成员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环保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利用校园空地开展绿化实践活动;对校内外植物的生长发育进行监测;到社区进行噪音监测及对生活垃圾分析等活动。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不但巩固
和加深课内知识、拓宽知识面,而且发挥个性特点,成为环保小
卫士。
(3)组织研究性学习,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参与程度极高的一种学习方式,从身边的环境问题中选择合适的课题,引导学生开展环境教育活动,使学生亲身实践和努力获得环境知识,是提高环保意识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利用寒暑假教师让学生按要求进行生态资源调查,如“身边的水资源状况、白色污染情况、城镇生活垃圾的处理情况”等,通过分析写出调查报告。如研究性课题“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可以让学生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当地治理环境污染的实践活动:①走访当地的环境部门,了解当地的污染源、主要污染物以及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利影响;②观察当地的池塘、河流等水环境的污染情况,以及是否对生物产生了不利影响。通过调查、统计、分析、写调查报告,指出当地的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环境的污染程度,以及应当采取的防治措施,并向当地的环境保护部门提交一份该地区进一步防治环境污染的书面建议。通过以上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接触社会现实,在实践活动中获取资料,分析环保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中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的学生写出了《校园白色污染状况调查报告》小论文,在参加市举办的学生小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的好成绩。通过调查学生亲眼目睹环境污染的现实和危害,真正树立起环保的责任心。
三、生物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要有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感,要改变自己环保知识贫乏的状况,有较丰富的环保知识。如果教师有很强的环境意识,有很强的自身参与感,那他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在生动的教学中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自觉地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才能自觉地挖掘学科中的环保教育的内容,把生物知识和环境教育有机结合,在学科教学中发挥较好的作用,为学校开展环境教育创造条件。
总之,“活化生物教学,打造绿色课堂”正是为了促进学生了解环境问题,获得环境知识,并在直接或间接参与解决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行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建立环保新观念,真正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参考文献:
[1]汪忠,刘恩山.生物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环境监控与预警是化工园区环境管理工作中的热点与挑战。在园区科学规划环境管理、建立包含气体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管理系统、大气环境监控预警系统和应急救援系统在内的大气环境管理平台,是园区大气环境质量控制、预防环境污染事件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保障生产安全和人员健康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泄漏检测与修复;监控与预警;应急救援
化工园区在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创造就业机会的同时,也面临着重大的环境和安全风险。密集的化工企业所生产和使用的高危险化学品、排放出的大量污染物,进入大气中,其影响范围之广、危害之大,致使园区面临严重的环境安全风险[1-3],甚至于时常导致化工行业的污染事故和污染纠纷的发生[4]。园区在日常环境管理工作中也存在着重大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园区聚集着大量的潜在风险源,在其“运输、储存、使用”的动态管理过程中须辅以实施LDAR技术,实现针对环境安全风险的科学预判;二是园区环境污染的来源面广、园区环境质量在线监控存在工作量大、复杂,须建立科学系统的监控预警平台,实现对园区大气质量的实时监控;三是缺乏有效的第三方应急救援力量,协助环境管理部门对环境污染应急事故进行有效管理和及时处置,实现事故发生对人的健康影响和环境污染最小化[5]。
1LDAR技术在园区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是指对工业生产全过程挥发性有机物物料逸散、泄漏进行控制的系统工程。我国自2010年将VOCs纳入防控重点以来,不断完善与LDAR技术改造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目前各省市开始逐步制定LDAR技术指南、挥发性气体无泄漏检测规程和相应的排放控制标准。LDAR技术本着“源头控制、预防优先、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总量控制、持续改进”的原则,为实现提升污染管控能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促进空气质量改善的目标提供切实有效的途径。
1.1LDAR技术原理LDAR技术在完善无泄漏装置检查合格标准的基础上,以泄漏零容忍为目标,积极开展LDAR工作,利用专业在线查漏检测设备,加大检查力度,确保实现“查漏-修复-消漏”三个环节的管控]。LDAR主要分为五个步骤:泄漏点定位、定义泄漏浓度、监测组件、修复泄漏组件以及记录保存]。主要应用SDT超声波、便携式有毒挥发气体、FLUKE红外热像仪等检测方法。
1.2LDAR技术应用意义实施LDAR技术的意义在于:⑴减少产品和物料损失;⑵提高操作人员和装置安全性;⑶优化设备生产效率;⑷降低环境污染;⑸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LDAR技术在美国、欧盟等国家已经广泛实施,在安全事故预防、大气环境管理、人员健康保障等工作中成效显著-。
2监控预警系统在大气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2.1大气环境监控预警系统框架设计监测监控与预警体系的目标是通过构建涵盖企业污染源、园区边界和周边敏感点等在内的,点-线-面结合的数字化在线监控体系,辅助以人工例行监测、不定期抽查和应急监测等技术手段,建立各类数据存储和转储备份数据库,为PC客户端、移动APP提供数据支持与服务。在梳理园区内企业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筛选特征污染物,识别重点企业和风险源的基础上,结合园区周边敏感区分布情况、现有环境监测系统和环境管理现状,设计包含在线监测、手工监测、流动监测、预警系统目标、预警系统模拟技术在内的大气环境监控预警系统。通过监控预警系统对园区大气污染的有效合理控制,实现系统的预警目标:⑴给出每一个污染源排放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⑵给出未来污染超标的可能性;⑶明确超标污染的来源;⑷给出突发事件的应急疏散方案。
2.2大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评价化工园区大气环境质量,判断是否符合国家制定的大气质量标准,需要将建立的大气监测站点数据共享接入相应的平台。收集并积累大气环境本底值及其变化趋势的数据,对于大气环境监控预警很有必要。
2.3气象监测数据实时的气象场数据能够为大气模型的运行提供大气扩散的背景驱动,气象数据从地方气象局获得。
2.4特征污染物自动监测建立特征污染物自动监测系统能够及时发现园区有毒有害的泄漏。在筛选出的重点企业和特征污染物的基础上,在部分影响大、风险高的重点企业建立在线监控系统。
2.5特征污染物手工监测手工监测是自动监测的重要补充。针对地域面积大、化工企业众多的园区,能够有效节省运行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对于其他重点企业污染源、边界和敏感点,形成规范的人工监测制度,并按时将监测数据输入监控系统备查。
3应急救援
应急救援中心为满足“平战结合”需要,即首先满足对各级各类环境风险源的日常监管,主要以预防性监控预警为主,结合“三同时”和环境评价对环境风险源进行环境安全风险评估,建立区域环境安全评估体系,完成应急预案的建立、评价、演练和修订。其次满足应急指挥需要,即当突发性环境事件发生后,环境管理部门能用其实现对环境应急事件的指挥、调度、勘察、决策、响应、联络、处置等一系列有序管理,切实保护人员、财产和环境。
3.1风险源管理子系统该系统包含企业内风险源的基本信息、主要产品、生产区、储罐区、废气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废气处理设施基本情况、固定风险源、移动风险源、危险品台账的管理、以及以上信息的批量递交审核功能。
3.2应急管理机构子系统该系统包括应急救援物资、应急救援设施、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专家等。
3.3事故预警技术支持子系统该系统包括园区大气环境预警模块、事故风险防范措施、健康风险评估系统、应急及预防知识、危险化学品手册、法律法规查询和案例库维护和查询等。
3.4事故救援决策子系统该系统包括接警、事故识别、快速出警调动、现场调查报告、应急监测管理、应急监测点位布局、应急监测数据管理、启动应急预案、应急响应级别确认、应急救援力量调度、事故跟踪模块的开发,与GIS的交互操作,事故影响分析、事故报告生成等功能。
4园区大气环境管理平台建设
4.1设计目标与原则通过灵活的数据采集和解析过程、污染物数据标准化技术和Windows文件监控服务,基于FileDependency技术,对大气环境进行实时监听、解析、存储和预警,平台实时监控污染物采集设备的数据变化,并给予事件回调等技术方式,自动转入下一步的数据解析及处理阶段。实现大气污染实时化智能报警和形象展示。
4.2平台设计层次平台设计内容包括用户界面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处理层。用户界面层是用于显示数据和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为用户提供形象的图形化数据展示、连续监测数据动画播放和特殊文件打开的一种交互式操作的界面。业务逻辑层是通过使用相关的业务处理模块,为用户界面层提供服务,其服务方式有两种:一是为用户界面数据展示提供相关数据;二是把用户发送的指令向底层传递。它起到了数据交换中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数据访问层而言,它是调用者;对于表示层而言,它却是被调用者。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都纠结在业务逻辑层上,如何实现依赖关系的解耦,则是本平台的一个设计难点。数据处理层主要是负责数据库的访问,为业务逻辑层提供数据支撑,为平台的整体的性能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4.3平台功能内容本平台共分为8大子系统进行建设,分别为污染物数据库建设、环境质量监测系统、统计分析系统、应急指挥系统、三维GIS系统、环境APP、值守班系统、信息更新与维护,涵盖了从污染数据采集及处理,到特征污染物实时监控,再到园区边界环境监控及应急指挥与处置,实现了对特征污染物、企业工况的实时监督与管理,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5结语
当前化工园区经济发展与环境安全并重,对园区环境治理、质量控制、事故预防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环境管理中将LDAR技术、监控预警技术、应急救援技术进行整合,建设“三位一体”的综合平台,对园区环境质量实行全面管理将成为园区环境与安全管理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杨明森.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特点及原因.中国环境年鉴,2009.
[2]闻欣.环保总局通报典型突发环境事件事故造成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剧增,今日国土,2006,Z2:22.
[3]姜春娟.美国环境应急的基本情况及对我国的启示.环境研究与检测,2011,24(4):26-28.
[4]杨明森.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特点及原因.中国环境年鉴,2010.
关键词: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公共课程 教学改革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诸如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它不仅威胁当代人的健康与生存,也危及子孙后代的前途与命运。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普遍开展了形式各异的环境教育[1-2],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其中,在全校公共选修课程中开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推进高校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手段,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全球环境问题,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而提高自身的环境意识。由于该课程并非必修课程,学校对于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足,加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落伍,该课程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积极实施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对于高校环境教育普及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调整和补充教学内容,保证授课内容的先进性和易接受性
1. 教材选择的实时性
目前多数高校开设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选择使用高教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教材[3-4]。该书内容比较全面,但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部分知识过于陈旧,教材中的数据全部为2000年之前的数字,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及时补充新的参考教材,阅读最新的环境保护资讯,增加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环保实例,例如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等。
2. 教学内容的专题化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但主要围绕环境问题的特点、环境保护措施、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三个方面展开,教学内容的选择可以采取专题形式,例如全球环境问题、人口增长与资源短缺、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水污染及其防治、固体废物污染及其防治、生态破坏与治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可持续消费、清洁生产、环境与健康等,每个专题2―4个学时。其中,可持续消费、环境与健康专题由于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往往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授课内容的深度方面,由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一门大学里的公共环境教育课程而不是专业课程,面向的学生来自多个学科多个专业,知识背景相差较大,所以,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难易适中,深浅得当,既要覆盖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也要突出一些热点环境问题,例如酸雨、全球变暖等。
二、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1. 授课形式的多样化
当前,大多数高等院校都设有环境科学专业或其相关专业,讲授该课程的师资力量相对充足,可以成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小组,依据教学内容设置的各个专题,由一位主讲教师牵头,由多名教师依据自己对不同专题的熟悉程度进行自由选择,这种授课方式既可以发挥各个教师的业务专长,又可以减轻单一教师授课的工作压力,学生还可以接受更多相关领域的最新知识。
2. 调查与专题讨论相互配合
环境保护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需要实践教学的支撑,但现有的公共课程往往缺少实践环节,为此,可以选择在课后布置少量的环境保护调查项目,例如,以学校校园及周边地区为调查区域开展污染源调查,让学生利用图书馆、上网及实地走访等方式开展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教师给予集体或个别辅导。学生的选题可以结合学习生活实际,如学校实验废水、教学楼粉笔粉尘、食堂一次性塑料袋、寝室生活垃圾和废水、室外烧烤摊污染问题等。这种活动一方面可以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填补实践教学的空白,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会环境保护与自身密切相关且随手可做,提高学习积极性。
选择个别专题进行课堂讨论,课前安排学生到图书馆去进行文献检索,完成专题写作,提交具有个性化的专题报告。在进行相关文献检索与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文献综述能力,而且获得了最新的专业科技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生因其他因素造成对课程学习的消极和懈怠。
3. 实例教学的灵活运用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利用丰富的实例分析来配合理论教学,特别是针对部分理论性很强的教学内容,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章节,内容相对枯燥,课堂气氛会表现得不够活跃,通过查阅相关的参考文献,精心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实例,增强课程的生动性、趣味性。例如,在解释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时,列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能源占用方面的不公平性:占世界1/4的工业化国家消耗世界能源的3/4,其中,占世界人口5%的美国,能源消耗却占世界的25%;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普遍较低,占世界人口15%的印度,却只消耗世界能源的1.5%。通过这种丰富多彩的“实例教学”,能让书本内容更贴近实际,学生们的学习情绪也非常饱满,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
三、采用多媒体方式,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中涉及很多抽象的知识,例如在讲授“全球环境问题”时,对于酸雨造成的各种危害、全球变暖带来的海平面上升、南极臭氧层空洞等问题的解释往往很难用语言描述,采用多媒体方式可以较为直观地展示和解释这些复杂的环境现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已有的素材库,借助Authorware、Powerpoint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实现该课程的多媒体教学。通过形象生动的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购买高教出版社环境教育方面的科教片或者从网络上搜索环境保护题材的影片,例如以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演讲为内容的影片《An Inconvenient Truth》,该影片既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全球环境问题,又可以练习英语听力,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四、改革考试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等院校的公共课程面临着考试或考核以及在考试中开卷还是闭卷的问题。我们认为,要促使学生重视这门课程,保证听课效果,达到授课目的,采用专题报告、调查报告和课程论文相结合的方式会更加有效。授课过程中学生提交的各种专题报告和调查报告作为平时成绩,期末的课程论文可以让学生围绕该课程的教授内容,提出自己应该如何用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即当代大学生的环境责任和具体行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通过这样的考试方式,不但使学生拓宽了知识面,还可以提高学生查阅文献和论文写作能力,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阮俊华,张志剑.高校环境教育促进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社会构建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34-36.
[2]韩小荣.论高校环境教育的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7):50-51.
关键词:环保节能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相关概念阐述
(一)环保
环境保护是利用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解决各种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一切人类活动的总称。是通过行政、法律、经济、科学技术等多方措施,进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防止环境被污染和破坏、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扩大有用自然资源的再生产,以保证人类社会的发展。
(二)节能
节能是采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减少从能源生产到消费各环节中的损失和浪费,有效地利用能源。即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可以实行、经济投入产出比合适、满足不超过环境污染限制指标及不影响正常生产与生活水平提高的社会要求的同时,有效地降低能源的损失与浪费。
(三)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是包括生物质能源、太阳能、光能、风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及沼气等可以再生的能源总称。
二、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及环保节能措施
(一)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
目前,我国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并蔓延向农村。森林减少、草原退化、沙漠扩大、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破坏问题日趋严重。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公众的健康,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严重的大气污染,表现在全国城市大气总悬浮微粒浓度年日均值达320微克/立方米,污染严重的城市超过800微克/立方米,高出世界卫生组织标准近10倍;全国酸雨覆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29%。突出的水污染问题,使全国七大水系近一半的监测河段污染严重,86%的城市河段水质超标。一些河段甚至完全丧失了使用价值。各地由于水污染导致的停工、停产及纠纷事件频频发生。 全国有2/3的城市居民生活在超标的噪声环境中;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已累积70亿吨,仍以每年六、七吨的速度增加;随意堆放的未处置的危险废物成为环境污染的重大隐患。
盲目发展污染重的企业和不合理资源开发,严重污染和破坏了生态环境,加剧了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一些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甚至陷于人畜无饮水、草木难生长的境地。
(二)环保节能的措施
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耗量,增加投入与产出比收益。从开发能源资源、电力、蒸汽、煤气输送及各种成品油、副产煤气等二次能源的配转换或加工,直到用户消费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有具体的节能行动。
1、节能排减
国家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提出了“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家实施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能源发展战略。”
在实施中,针对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等原因导致的自然环境破坏、生存环境污染、资源的耗费等严重问题,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强化技术创新,节约煤、电、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减少大气污染等节能减排工作入手,通过政府带头发挥节能表率作用、以宣传提高全民节约意识、调整控制和优化结构增量、全面实施污染防治重点工程、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科技开发和推广、强化节能减排管理、要求高耗能企业采取节能措施、加大监督检查执法力度、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政策等措施,坚持节约、清洁、安全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2、水处理
自然生态被破坏和水污染造成的水资源匮乏,严重地威胁着人类和生物的生存。采用物理、化学手段,根据特定用途,通过对水的沉降、过滤、混凝、絮凝、缓蚀、阻垢等水质调理过程,进行污水和饮用水处理,去除水中不需要的或有害生产、生活的物质,使之达到相关要求的水质标准,以用于需要的领域;尝试正向渗透法,进行海水淡化、脱盐的水纯化。这些举措使人类水资源紧张问题得以缓解和解决。
3、日常生活中的节能环保
包括工业生产、日常生活中环保节能理念的渗透,种种环保节能行为,如节约用电、用水、使用节能家电和应用环保节能材料、物质回收再生利用等。
4、以发展环保产业促进环保节能
从2007年开始,环保支出科目被正式纳入国家财政预算,政府对环保工作提出了新思路、新对策,特别是要通过建立市场机制,运用各种投入少、见效快的经济手段,促进清洁生产型和污染源控制型环保产业及循环经济的发展。
我国水污染与大气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设备、噪音控制设备、放射性与电磁波污染防护设备、环保监测分析仪器、环保药剂等环保设备和产品的生产与经营规模在逐步扩大;废气、废渣、废液(水)等废弃资源的处理再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再生产利用等资源综合利用;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管理与工程设计和施工等环境服务等环保节能产业体系日趋形成,在有效地减轻了我国环境生态压力的同时,也促使我国环保产业走向蓬勃发展。
三、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资源紧张与能源消耗需求大的矛盾问题,严重影响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促进经济持续平稳增长,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将把新能源作为重点产业加以发展,明确提出:“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一)我国现有可再生能源资源量
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分布广、可开发利用潜力大,能部分替代煤炭、石油与天然气等能源,满足发电、供气、供热、制取液体燃料等多种用途。1、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占国土面积96%以上,每年地表吸收太阳能相当于17000亿吨标煤能量。
2、全国风能资源总量理论估计为16亿千瓦,现有条件可开发利用量达2.53亿千瓦。
3、可开发水能资源总量约6亿千瓦左右,现有技术可开发量达5亿千瓦以上,年可供电量2.5万亿千瓦时,折合8.6 亿吨标煤。
4、现有生物质能资源的农作物秸秆年产出量近7亿吨,可直接用作生活燃料的约2.5 亿吨,薪材实际采伐量可达2.3亿吨。畜禽粪便及工业有机废水等资源也极具开发潜力。
5、可开发利用海洋能资源的潮汐能资源约2200万千瓦,波浪能与潮流能的理论资源量分别为1300万千瓦和1400万千瓦。
6、地热可采储量相当于4626亿吨标煤,资源潜力占全球总量的7.9%。目前已探明的高温地热资源潜力为582 万千瓦,发电潜力在300~400亿千瓦时/年;中低温地热资源可利用量相当864亿千瓦时/年发电量,总计折合约5000万吨标煤的年产能量。
(二)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面临的问题
1、成本问题
现阶段的生产制造技术滞后、规模小、项目开发不合理、行业恶性竞争等原因致使我国可再生能源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如江苏生物质发电项目的重复建设,造成多家生物质直燃发电厂争夺当地燃料资源,稻草价格由140 元/ 吨攀升到250 元/吨,成本大幅增加。
2、技术问题
目前,我国仍处于大多数技术水平低、设备制造能力弱、技术研发能力缺乏、技术与设备生产依赖进口等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初期阶段。且可再生能源资源评价、开发技术标准、产品检测及认证等体系尚需完善,支撑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体系尚未形成。也急需培养更多的相关技术人才以满足需要。
3、市场问题
受限于再生能源的季节性与不稳定性,可再生能源市场需求不稳定,影响了可再生能源市场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4、政策及法律问题
现有的《可再生能源法》过于原则化,执行效果不理想。在具体实施一些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财政贴息政策、研究开发政策时,由于所制定政策缺少相应机制、发展政策体系不完整、相关政策间缺乏协调性和稳定性,加之各级管理部门协调不利,重复建设造成资金分散,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力度。
(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对策
1、鼓励可再生能源创新科技
国家将可再生能源的关键技术列入“863”、“973”计划和“十一五”规划,并取得了一些重大技术突破;各级政府扶植和鼓励企业同相关科研院所联合,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促进了我国基于科技创新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
2、以经济手段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
通过给予税收优惠、投资补贴及产出补贴政策,对开发和利用新技术有效降低成本的企业,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直补或贴息贷款补贴。可有效促进再生能源产业规模扩大及生产能力增强,使之尽快发展。
3、建立促进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发展的有效机制
建立政府推动下的可再生能源市场需求与竞争机制及可再生能源产业服务体系,采取政府鼓励与市场引导结合的方式,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化发展。
通过设立可再生能源研究的综合性开发机构,整合现有可再生能源技术资源、完善技术与产业服务体系、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和产业服务水平;通过建立质量认证体系、风险预警机制、优化特许权招标制度等,对可再生能源及相关产业科技进行规范和调控。
4、提高全社会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认识
国家各有关部门及各级地方政府,应将发展可再生能源纳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考核指标;通过加强全社会科普教育,树立生态文明的能源消费新观念;通过授予自愿认购高价格可再生能源的单位及个人绿色能源标识、节能标识及对企业环保评级等方式,提高广大公众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积极性。5、完善、执行可再生能源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
对现有的《可再生能源法》细则逐步完善,适时出台与之相配套的行政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及相应的发展规划,用法律形式确定鼓励可再生能源技术研究和开发利用的政策。如可再生能源技术研究、开发与商业化过程中资金投入与价格优惠、税收减免等方面的规定。
同时以制定各类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技术与产品标准,规范市场运行;以相应的惩罚措施,惩治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保障立法的有效性。
结论:
总之,通过加强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健全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制度、法律、政策体系和社会机制,能有效地促进我国节能环保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之湄 刘耿.历史坐标看世博[J].瞭望东方周刊.2010(18)
[2]王宇.发展绿色经济:各国各有高招儿[J].世界知识.2009(21)
[3]周权 王旭飞.可再生能源调查报告[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学教研版.2009(11)
[4]蔡璐 闫笑非.当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情况与问题研究[J].消费导刊·理论版2009(9)
一、所做工作和取得的成绩
1、生态建设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县在农业经济发展方针上重开发、轻保护,急功近利的行为造成了自然资源的严重破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县的毁林开荒加剧,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山光了、草没了、水利变成水害,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因水土流失、水患、风沙等灾害造成粮食单产平均下降了50%以上,超坡耕地平均亩产还不足100公斤。一次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上就形成灾害,1994年的水灾,全县90%的水利设施毁于一旦,两万多亩粮田被冲毁,其它损失更为惨重。面对我县的森林锐减、水土流失、生态环境严重失调的现实,做为县政府环境保护的职能部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成了我们首要的工作任务。原创:为了全面了解掌握全县自然生态破坏的情况,制定恢复治理措施,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我局协调有关部门组成调查组,从1995年下半年开始,深入全县各乡镇,利用半年多时间,开展了全面细致的调查。调查后,我们形成了综合调查报告,专题向县委常委会议做了汇报。严酷的历史和现实,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清醒的意识到,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明显地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下决心整治,将无法向全县人民和子孙后代交代。因此,常委会决定,把加强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为治县方针。从此我们开始了生态县的建设工作。
为了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全县的生态环境,环保局牵头,汇同有关部门,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向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全县生态环境的建设意见和建议。据此,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成立了《××县生态建设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在编制规划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省环保科研所专家的指导,经过半年的艰苦努力,完成了《规划》的编制工作,并于1997年2月被国家确定为全国第二批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经过六年的不懈努力,于2002年3月份经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专家评审组评审验收后,正式命名为国家第二批生态示范区的县份,我县也是全市唯一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按照生态示范区建设的要求,每两年国家要对生态示范区进行复检验收,我县2004年7月通过了国家生态示范区专家的验收,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作得到了专家和领导的好评和肯定。
我县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后,县委、县政府和全县各级干部群众十分珍惜所取得的荣誉和成果,继续努力建设不停步,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我县生态建设规划的总体目标认真组织实施,一步一个脚印的扎扎实实抓生态建设工作。
我县于1996年汇同省环保科研所编制了《××县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2004年在原有规划项目继续实施的同时,我们为了生态建设上档次、提水平、登台阶,又修订编制了《××县生态示范县建设规划》。同年9月份通过了省专家组的评审和县人大常委会通过。
我县的生态示范县建设始终遵循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以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统一,以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兼顾为目标。在生态示范县建设过程中,我县始终坚持有计划地安排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恢复建设和改造的原则以满足人们的高质量生产生活的社会需要,既维持了整个自然的生态系统平衡,又保持了资源环境的完整性。通过多年建设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合理开发、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实现了我县目前的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我县圆满地完成了生态示范县建设工作的各项指标任务,2004年7月顺利通过国家的复检验收。今年国家还将对我县生态示范县建设工作进行复检验收,我们有信心完成好相关的工作和任务。
2、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实施环保“四项重点工程”。
一是实施了以烟尘、扬尘为重点的“蓝天工程”
强力推进了限期使用清洁能源和洁净煤技术产品的工作。对全县工业、采暖锅炉、洗浴业、沿街烧烤、饭店炉灶进行了全面普查登记和整顿工作,对小型炉灶采取全部限期使用清洁能源或洁净煤技术产品,禁止原煤未经改性处理直接燃烧。推广型煤、柴油燃料。到目前,全县各饭店炉灶使用型煤、燃油、燃气等燃料已达20%,依法限期治理了工业及采暖锅炉的烟尘污染,去年对21家单位下达了限期治理通知,今年将采取进一步措施,努力治理烟尘和扬尘,改善城镇内的大气环境质量。
二是实施了以饮用水源保护、流域治理为重点的“碧水工程”
特别是去年松花江发生特大水体污染事故后,使我们加强了防范措施。强化了饮用水源水质的保护,我局积极协调蚂蚁河上游削减污染物排放量,严密监视水质的变化情况,加强了新城水库水质的管理,严格控制在饮用水源周围经营可能造成污染的活动,确保县城内居民饮用水的安全。
三是实施以生态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区为重点的“绿色工程”
我们主要做好加快生态示范区。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升级步伐,在全面做好我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县的复检验收准备工作的同时,申报了新城自然保护区晋升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同时加大了有机、绿色无公害基地建设。我局和农业等相关部门积极协调,增大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面积,推广无公害农作物种植技术,积极争取标识。使我县的无公害绿色食品产业形成了规模和系列生产链条,产品打入省外市场,大幅度增强了全县无公害绿色食品的知名度,提高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四是实施了以整治扰民噪声为重点的“安静工程”。
对扰民声源加强了专项整治力度,对居民楼内的风机、水泵、歌厅等超标声源进行全面整治。两考期间,在学校周围设定禁声区,保证了学生不受噪声的侵扰。推进了环境噪声功能区达标建设,新建“安静小区”4个,对主干街路采取了控制车辆禁鸣等措施,从而提高了噪声达标率。
二、存在的环境问题和所面临的形势
尽管我们在环境保护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的趋势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某些方面正在加剧,前景令人甚忧。我县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两个方面。
1、生态环境恶化的隐患依然存在,本世纪初国家加大了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的力度,使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缓解和改善。但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民种田直补的政策实施后,极大的调动了种地积极性,由于对林地管理的不严、毁林开荒现象比较普遍,个别地方还相当严重,有的将林地变成农田,将丘林剃光种地,大量植被遭到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全县范围出现了大面积新增耕地,自然生态环境的恢复与保护又遭到劫难。孕育着新一轮的生态危机。如不加强保护和有效管理,将对实现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影响。
2、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失衡,环境污染加剧,人们生存的环境质量下降。
一是重经济效益,轻环境保护的思想在政府和企业间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企业追求利润,政府追求税收,往往就将环境保护边缘化。我县很多企业在项目的建设和生产过程中不愿环保投入,认为上环保设施增加企业成本,减少利润收入,而不计所产生的后果和企业长期的发展。这种与科学发展观相悖的思想在我县企业中较为普遍。因此,长期以来,发展经济投入高,环境保护投入低的畸形发展模式,制约了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使总体社会发展失去了平衡。
二是环境污染与人们生活所要求的环境质量有一定差距,环境污染加重,治理污染缓慢。我县工业企业绝大部分集中在县城内,所有企业在规模上都属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大部分产品都是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竞争力。相反都是高成本、高能耗、高污染。但在我县看来又都存在实际困难,不能采取关停措施。因此,边改造、边治理、边生产,如:县水泥厂虽然几经改造,但都不能彻底治理,污染依旧很严重,亚麻纺纱的废水也不能得到根本上的解决,因此,老污染源的治理相当缓慢。由于我县环保准入的门槛低,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污染源。如,我县兴安麻业从去年以来,所排放生产废水进入农田和污染小井水,造成多次群访的环境污染纠纷案件,在处理上非常棘手,也给我县今后环保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难度。
近年来,我们虽然实施了一系列的环保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投入低,污染的总趋势没有得到遏制,还在呈发展上升趋势。在大气污染方面,我县城镇共有工业窑炉18台,0.5吨以下取暖炉229台,配置除尘设施的仅有28台,占总数的12%,饮食服务行业的散煤炉灶231个。这些窑炉、炉灶年耗煤5.5万吨,其中工业用煤1.8万吨,取暖用煤3.5万吨(包括居民散户用煤),原创:饮食服务行业用煤0.3万吨。2005年,县政府对21家取暖锅炉污染严重的单位下达了限期治理通知,但只有5家单位完成了治理任务,其他单位都以没有资金为由至今没有进行治理。由于机动车数量的激增,车辆尾气也成为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另外,由于沙尘天气的增加,空气质量有所下降,特别在冬季,县城内时常被烟雾所笼罩污染严重的是二、三月份。在噪声污染方面,商业广告音响、歌厅音响、鼓风机、建筑施工噪声、机车喇叭、马达声等,使城镇特别是城区繁华地段噪音污染特别严重,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工作和休息。在废水污染方面,目前,我县城镇年用水量为300万吨,其中:工业用水量为48万吨,居民用水量为252万吨。每年排放废水、污水量为240万吨,其中:工业废水38.4万吨;生活污水201.6万吨。工业废水排污单位主要有:纺织业5家;制药业2家;制酒业1家;食品加工业1家;木材加工2家;再生造纸业1家;医院4家。上述单位均无废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排放对象主要是镇内办公和住宅楼,入管网85家。这些废水和污水经污水处理厂直接排入蚂蚁河,可是污水处理厂一直未投入运行。给下游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隐患和危害,尤其是未经处理的工厂废水和医疗废水蕴含着污染事故的危机。因此,加强环境保护、加强污染的防治工作已刻不容缓,否则将抵消我们发展建设所取得的成效,制约我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今后的工作任务和奋斗目标
1、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两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环保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为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献计献策,全力提供环境保护的指导和支持,实现天蓝、地绿、水清,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
2、加强生态示范县建设,努力协调有关部门,加强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努力创建具有我县特点的生态小区和生态村屯,积极培植和推广绿色产业和产品,为打造××县的绿色经济做贡献。
3、加强污染的预防和治理。坚持污染防治从源头抓起,严把项目的审批关,认真落实“三同时”制度,防止新污染源的产生,同时加大老污染源的治理力度,认真实施大气治理计划,开展城镇环境的综合整治工作,着重整治对人们生活、工作休息影响较大的噪声污染。同时积极向国家争取资金,启动污水处理厂运行,开展有效的污染治理工作。
4、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全县人民的环境意识。
关键词:高压变电设备;污闪放电;防污监测;等值盐密测量法;泄漏电流在线监测法
中图分类号:TM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7-0061-03
1 户外高压设备污闪情况概述
户外高压设备在湿润的气候当中非常容易发生设备污闪事故,从而影响设备的正常运作,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和工作难度。近几年来,由于大气污染的日益严重及极端气候的不断出现,户外高压设备的污闪问题比以往更为严重。据调查报告显示,全国各地均有出现大面积的污闪事故,尤其是在沿海城市,户外高压设备常年被海风侵蚀,空气湿度高且盐分重,污闪现象十分严重。
除此之外,由于技术人员的忽视和缺乏重视,户外高压变电设备的绝缘配置并未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导致高压绝缘设备的抵御能力与气候要求不匹配,从而增加了事故发生的几率,需要受到电力企业和技术工作人员的重视。
2 污闪放电的机理
污闪指的是在一定气候条件下,电气设备外绝缘表面由于积污而产生闪络现象。在潮湿的沿海地区,当电气设备绝缘表面附着尘埃、盐分等污秽物时,湿润且盐分较高的海风使污秽物的可溶物质逐渐在水分中溶解,并在绝缘层表面形成一层导电膜,大大降低绝缘子的绝缘水平,在电力场作用下出现强烈放电的现象。污闪一般是由绝缘子表面积污、污秽层湿润和电压作用三大因素所引发的,污闪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主要包括积污、潮化、电弧和闪络4个阶段,下面对沿海地区污闪的形成过程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详细分析。
2.1 积污
积污指的是空气中的污秽物如尘埃、颗粒、盐分等通过自然界的力量积累于高压绝缘设备的表层并逐渐累积增多的过程。尽管绝缘子上的积污会被风力和雨水冲刷,但长期的设备运行,绝缘子上不可避免地会累积陈年污垢,并随着时间的推进而不断增加。
户外设备的积污是难以避免的,大部分的变电设备都暴露在户外,沿海地区比内地气候湿润,此地变电设备更是长年累月经受外界的侵蚀,加上海风和雨水的冲刷,使得污垢牢牢地依附在设备表层,给设备的运行带来了安全隐患。
2.2 积污表层潮化
干燥的积污表层对绝缘子的影响并不大,因为干燥的污垢并不会导电。所以处于户外运作的变电设备,在沿海地区潮湿湿润的气候影响下,很容易积污受潮,形成导电设置,发生事故。事实上,雨水的冲刷容易带走污秽物,并不是造成导电形成的主要原因。大气污染的日益严重和极端气候的不断出现,少量的雨水、常年的雾露浸润、积雪黏着与消融等都容易湿润污垢,使得电解质电离后在设备表层形成导电膜,从而引发事故。例如,近几年,东南沿海地区工业化的发展使工业和生活污染日益严重,加上近年来气候变化无常,气候变化本身就携带有一定量的污秽颗粒,在一定的湿润气候下,能够使原来干净的绝缘子顷刻间发生污闪,从而造成设备损坏和损失。
2.3 干区与局部电弧
当污秽处于长期潮湿的环境条件之下,沿绝缘子表面泄漏的电流便会大大增加。绝缘子表面污秽层和绝缘体棚形状的导电性决定了漏电流的大小。潮湿污染层会被漏电流产生的焦耳热逐渐干燥,干区会首先在大电流密集地区出现,干区的高阻力能够明显地减少漏电流,从而使得其他区域会继续受潮,因此其他地区所承担的压降也会逐渐降低,在干旱地区承担的压降增加,直到部分的弧线越过干区,再沿表面电流急剧上升,从而提高了电力事故发生的几率。
2.4 闪络的发生
当越过干区的整个干带电弧的弧根具有较高的湿度时,会导致干旱面积不断扩大,如果整个干区的压降不能有效维持电弧的燃烧,电弧便会发生自熄。同时,当干燥的污染层弧熄灭,泄漏电流不断降低,从而逐步使得设备重新暴露在潮湿的条件下受潮,设备便会产生新的干区和局部弧。电弧在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当每单位长度的电弧电压降低到小于弧的涂抹层单位长度比时,就会造成电弧的自动和迅速发展,直到两端的电极通过绝缘子发生闪络。
3 盐密对绝缘子污闪电压的影响
绝缘子表面污秽中可溶物主要指的是具有导电性的各种可溶盐类,一般用等值盐密度(,)表述,广泛用于表征外绝缘的污秽程度,是外绝缘选择的重要参数之一。对污秽绝缘子闪络电压的影响一般用下式表示:
式中:为闪络电压,单位为kV;A为与绝缘子形状有关的系数;为对的影响。由上式可知,随着盐密的增加,绝缘子的污闪电压下降。由图1可知,在不同(灰密)情况下,绝缘子污闪电压随着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4 防污监测手段
高压绝缘设备的防污检测手段有很多,如等值盐密法、泄漏电流在线监测法两种主要方法,这两种方法在沿海地区经常使用。
4.1 等值盐密测量法
这是很多沿海变电站都会实际采用的方法,通过定量测量可电离物质的电导性能来完成。其方法为:把实际污秽物、NaCl溶解于固定赋值的容积和温度下的同样两份蒸馏水中,通过适当的仪器分别测出这两种溶液的电导率。通过不断地改变溶液的量,找出NaCl溶液的电导率与污液的电导率相等时的容量,并把此NaCl的量(毫克数)除以绝缘子的表面积,即可得出所求的等值盐密。通过实验和理论推导得出,污闪电压U50%和等值盐密SE具有幂关系:U50%=KSE-P,,公式中K、P为常数,与绝缘子型号有关。
等值盐密法方法简单且效果直观,可操作性很强,但这种方法有很多的缺点。首先使用该法通常要拆卸绝缘子来完成实验,绝缘子表面的污秽物质容易在拆卸和运输的过程中因摩擦、颠簸等而造成部分损失,从而影响到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其次,此法是一种破坏性试验方法,需要清洗和采集绝缘子表面的污秽,这样就造成了结果具有孤立性,无法长期监测同一绝缘子的积污特性;再次,进行等值盐密法测量盐密时,需暂时停止线路或变电站的运作,人力、物力耗费较大,影响到电力企业的正常运作;最后,这一方法存在等价性问题,数据结果不够
精确,误差偏大,需要技术人员斟酌使用。
4.2 泄漏电流在线监测法
泄漏电流的在线监测法是指通过特殊的引流装置卡采集绝缘子沿表面的泄漏电流,在线实时测量输电线路上绝缘子串的泄漏电流,经计算求得一段周期内泄漏电流的峰值平均值、峰值最大值及大电流脉冲数,从而起到防污监控的作用。
多次试验研究表明,泄漏电流可以全面地反映气候条件、作用电压、绝缘子表面污染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并且闪络电压梯度EC和临闪电流IC之间有确定的关系,即使绝缘子表面污秽成分和结构形式不同,EC和IC的关系亦无很大差别,其关系表达式可用幂函数表示:
EC=AIC-b
式中:A、b为常数,此处IC是临闪前的最大泄漏电流,表示将要闪络的临界污秽度,其所对应的电压就是运行电压。此外,泄漏电流法对监测环境要求非常高,主要表现为相对湿度要求超过75%,不得在雨中进行测试以防止脉冲电流的产生,无法监测到实时准确的盐密数据,故而泄漏电流在线监测法较适用于南方地区和少雨地区。
5 变电站实际情况及可采取的应对措施
广东沿海地区位于海边的变电站,像避雷器、CVT及各种高压套管等户外高压设备,常年遭受夹杂着水分、盐雾、灰尘以及大量混凝土结晶的海风的吹袭和腐蚀,导致盐分在绝缘子表面逐渐累积,这种情况在湿润的气候下经常发生大面积的污闪事故。在一些盐碱地或工业、生活污秽严重的沿海地区,大量的风沙会夹杂着成分复杂的污秽以及碱性很强的红土,使电器设备的运行条件更加恶劣,污闪频发。
然而,污闪并非完全不可避免,我们可以通过采取措施来预防污闪的发生,下面我们介绍几类沿海地区常用的预防污闪方法。
5.1 喷涂憎水性涂料
采用防水涂料方法先进且成本较低,有比较明显的优越性。由于绝缘设备由亲水性材料制成,污秽物本身也吸收水分,根据这一特性,憎水性涂料具有憎水性并能够包容污秽物,污秽物落上后会被分解包围,避免污秽物被湿润,从而能有效地扼制泄漏电流,极大地提高绝缘子的防污闪能力。
5.2 清洗绝缘子表面
由于沿海地区的高污染环境使绝缘子表面附着大量污秽,所以对失效涂层用专用室温硫化硅橡胶(RTV)清洗绝缘子表面,能够有效恢复外绝缘抗污闪能力,防止设备外绝缘污闪。变电站应当定期清洗运行的绝缘子表面,用盐水冲洗户外绝缘子表面。在冲洗后,还要清抹绝缘子表面,除去一些大雨或者消防水冲洗难以去除的积污,从而提高沿海地区用电设备的抗污闪能力。另外就是带电清洗绝缘子,广东电网公司汕尾供电局也开展了绝缘子的带电清洗。绝缘子带电清洗装置主要由洁净水、绝缘水管、水泵、环形喷头、竖杆、横杆、升降机构与小车组成,其具有绝缘性能好、安全系数高、清洗效果好等优点,适合对棒型或柱型支柱式绝缘子在不停电的情况下用水进行带电清洗。
5.3 采用合成绝缘子
合成绝缘子具有轻巧、强度高、拉力强等特点,可媲美高强度钢材和高强度瓷,经常在沿海地区的基建设施当中使用。这种新型材料还具有较优的抗污闪性能和憎水性,在湿润气候下伞形波纹表面不会沾湿形成水膜,而是呈水珠状滴落,降低构成导电通道的渠道。此外,合成绝缘子具有自洁性,可4~5年清扫一次,非常实用。
6 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沿海地区高压变电设备发生的机理和成因,有针对性地提出管理策略和解决方法,旨在保证设备的安全平稳运行,提高沿海地区电力企业的运营能力,降低损失,从而提高电力企业的利润水平。
参考文献
[1] 曾常安.微波辐射计检测绝缘子污秽的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7.
[2] 张昀.110kV变电站建筑屋面防渗设计的探讨[J].科技资讯,2010,(2).
[3] 毕自治.变电站绝缘设备的污闪及防治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0,(10).
[4] 宿志一,李庆峰.我国电网防污闪措施的回顾和总结[J].电网技术,2010,(12).
[5] 何庆文,赵天任,黄辉.浅析石怀线老隧道内的复合绝缘子[J].电瓷避雷器,2011,(6).
关键词:绿色税收 税收制度 完善
随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一些具有环保特点的经济概念,诸如绿色国民生产总值、绿色会计、绿色营销、绿色税收等相继出现。这些“绿色”概念,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环保的重视程度,而且更重要的是将环境资源的消耗与补偿纳入经济范畴,从而有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其中绿色税收的概念最早主要是基于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提出的“政府利用宏观税收调节环境污染行为”的环境税收思想,即对导致环境污染的经济主体征收特别税种,使外部成本内在化,以实现对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拓展和深化后,绿色税收概念被赋予更新、更广阔的内涵。
从广义上说,绿色税收是税收体系中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有关的各种税种和税目的总称。从狭义上看它包括以下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内容:根据排放量和对环境的损害程度来决定税率以计算排放税;对生产出来能危害环境的商品或使用这种商品的消费者征税(如xej-~油征收的消费税);在其他税收上提取与环境相关的备抵;对于能够节约能源或减少污染的设备和生产方法给予可以采用加速折旧备抵法或降低税率的优惠。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内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生态环境却遭到严重破坏。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世界上居于前列,世界银行与环境经济专家在《关于中国环境污染的调查报告》中指出,中国大城市的环境污染状况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有10个在中国。环境的恶化不但直接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生存质量,而且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是一个高度综合、高度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污染的防治和生态的恢复,并且和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管理体制、政策法律息息相关。如何应对当前的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解决遏止人类发展的“瓶颈”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欧美一些国家通过改革调整现行税制,开征环境税(包括废气税、水污染税、固液体废物税、噪音税),实行xej-环境改善的税收优惠政策等,使税收对改善环境做出了较大的贡献。面对日趋严峻的环境状况,借鉴国外的经验,在我国建立“绿色税收”制度,更好地运用税收手段保护环境和资源是十分必要的。
一、我国绿色税收制度现状
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原工商税和工商所得税中就曾规定对工业企业以废渣、废液、废气等“三废”和其他废旧物资为主要原料生产产品所取得的销售收入和利润给予定期免税照顾。此后,我国的税收制度虽然历经多次改革、调整,但也始终将保护环境作为税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现行税制中的环境保护措施主要包括:对“三废”企业的税收减免;对节能、治污等环保技术和环保投资的税收优惠;限制污染产品和污染项目的税收措施;促进自然资源有效利用的税收优惠等。此外,我国现行的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等税种也对保护环境不受污染、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应当肯定,上述税收措施采取“奖限结合”的办法,形成了鼓励保护环境、限制污染的鲜明政策导向,与政府的其他有关措施相配合,在减轻或消除污染,加强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面对日趋严峻的环境状况,相对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上述税收措施所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够。主要体现在:
1.现行税制中缺少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专门税种。这样就限制了税收对环境污染的调控力度,也难以形成专门的用于环保的税收收入来源,弱化了税收在环保方面的作用。
2.现有涉及环保的税种中,有关环保的规定不健全,对环境保护的调节力度不够。比如就资源税而言,税率过低,税档之间的差距过小,对资源的合理利用起不到明显的调节作用,征税范围狭窄,基本上只属于矿藏资源占用税。这与我国资源短缺,利用率不高,浪费现象严重的情况极不相称。
3.现行税制中为了环保而采取的税收优惠措施的形式过于单一,仅限于减税和免税,受益面比较窄,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而且显得力度不足,国际上通用的加速折旧、再投资退税、延期纳税等方式均可应用于环保税收政策中,以增加税收政策的灵活性和有效性,而我国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内容。
4.现行税制未形成绿色税收制度,没有就环境污染行为和导致环境污染的产品征收特定的污染税。目前国家治理环境污染,主要是采取对水污染征费,对超过国家标准排放污染物的生产单位征收标准排污费和生态环境恢复费,这种方式缺乏税收的强制性和稳定性,环保成果难以巩固和扩大。另外,在征收方式上不规范,排污费的收费方式由环保部门征收,不仅征收阻力很大,而且排污资金的使用效果也不理想。
二、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绿色税收制度
根据我国资源现状和特点,应促进企业按物耗少、占地少、能耗小、运输少和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原则发展,加强对能耗大、用水多、占地多、污染严重的重化工业的管理。在进一步完善现行保护环境和资源的税收措施的基础上,尽快开征环境保护税,使其成为“绿色税收”制度的主体税种。从而构建起一套科学完整的“绿色税收”制度。.采取多种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扩大并建立完善的环境税种体系,明确征收范围。开征新的环境税,建立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专门税种,将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开发生产行为及在消费过程中会造成环境污染的物质列为环境污染税的征收范围。借鉴国际经验,分期分批开征水污染税、大气污染税、污染源税、噪音税、生态补偿税等一系列专项新税种。将目前资源税的征收对象扩大到矿藏资源和非矿藏资源,可增加水资源税,以解决我国日益突出的缺水问题。开征森林资源税和草场资源税,以避免和防止生态破坏行为,待条件成熟后,再对其他资源课征资源税,并逐步提高税率,对非再生性、稀缺性资源课以重税。鉴于土地课征的税种属于资源性质,为了使资源税制更加完善,可考虑将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并入资源税中,共同调控我国资源的合理开发,同时应扩大对土地征税的范围,并适当提高税率,严格减免措施,加强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耕地意识。
2.完善税制要素。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环境保护税的课征对象应是直接污染环境的行为和在消费过程中会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从税收的公平性考虑,环境保护税的征收范围应具有普遍性,即凡属此类行为和产品均应纳入课征范围。但考虑到我国目前缺乏这一税种的制度设计和征收管理经验,在开征此税的初期,课征范围不宜太宽。应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先从重点污染源和易于征管的课征对象人手,待取得经验、条件成熟后再扩大征收范围。为促进经济主体珍惜和节约资源,宜将现行资源税按应税资源产品销售量计税改为按实际产量计税,对一切开发、利用资源的企业和个人按其生产产品的实际数量从量课征。在税基选择上,以污染物的排放量课税,一方面刺激企业改进治污技术,另一方面也不会妨碍企业自由选择防治污染方法。采用弹性税率,根据环境整治的边际成本变化,合理调整税率,同时对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污染程度的企业实行差别税率,在征收管理方面宜作地方税,地方政府应将征收上来的税款进行专门保管,专门用于环保建设事业。
3.完善税收优惠措施。除继续保留原有的减税免税和零税率等税收优惠形式外,还应针对不同优惠对象的具体情况,分别采取多种税收优惠形式。首先,制订环保技术标准,对高新环保技术的研究、开发、转让、引进和使用予以税收鼓励。可供选择的措施包括:技术转让收入的税收减免、技术转让费的税收扣除、对引进环保技术的税收优惠等。其次,制定环保产业政策,促进环保产业的优先发展。如环保企业可享受一定的所得税的减免;在增值税优惠政策中,对企业购置的环保设备应允许进行进项抵扣,从而鼓励企业对先进环保设备的购置与使用;对环保设备实行加速折旧;鼓励环保投资包括吸引外资,实行环保投资退税;在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有关政策中,对于企业采用先进环保技术改进环保设备、改革工艺、调整产品结构所发生的投资应给予税收抵免;对于环保产品在出口政策上给予税收支持等等。这样,可以增强税收优惠手段的针对性和多样性,便于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税收优惠形式激励企业采取措施保护环境、治理污染。提高税收优惠措施的实施效果。
4.改革消费税制度。为了增强消费税的环境保护效应,应对课征制度进行改进。(1)适当提高含铅汽油的税率,以抑制含汽油的消费使用,推动汽车燃油无铅化的程。(2)在继续实行对不同排气量的小汽车用差别税率的基础上,应对排气量相同的、汽车视其是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而实行区别对待,并应明确规定对使用户“绿色”燃料的、汽车免征消费税,以促使消费者和制造商做出有利于降低污染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