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语文教育专业就业前景

语文教育专业就业前景

时间:2023-09-18 17:32: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教育专业就业前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语文教育专业就业前景

第1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汉语文化处境的变迁,汉语教学在国际上逐步展开,国内学术界和公共舆论开始关注母语及母语教育问题,重视母语价值、提高汉语地位的呼声日渐高涨。在高等院校中全面施行母语教育,切实推进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论文关键词:母语教育;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目前,在母语教育必要性的讨论中,普遍谈及的有两个原因:一是母语水平降低影响了大学生的基本技能评价甚至是就业前景,其严重程度日益显现;二是语言的竞争是全球化时代国际竞争最重要的一部分,汉语教育是强国战略之所需。这样的认识自然是正确且尖锐的,而如果我们将母语教育的目标设定得更久远些,从更广阔的时空视野来考量,则将开辟另外的角度,看到母语高等教育不仅关乎受教育者语文技能的加强,更关乎一代代人生命质素的全面提升和人格的全面发展;看到母语高等教育不但是民族、国家强盛的需要,更是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文化存亡的关键。而这些,正是由语言的基本性质和母语的基本性质所决定的,是我们重视母语高等教育的根本因由。但是,就在很多人要保存自身的本土文化、发扬自己传统的过程中,却出现了母语危机。母语危机是目前语文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重要课题。

母语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而大学语文教育应当是在高等教育层面进行母语教育的一种形式。母语教育,它承载着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是民族精神的载体,这是背景,是审视大学语文的角度。母语教育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具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方法。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学语文教育的目标可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汉语素质的养成,对语言文字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二是审美功用的发挥,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审美文化素养;三是注重民族特性,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塑造民族风骨。

大学语文教育应立足于基础汉语素质的养成。在这一层面上,它的性质就是基础性和普及性的,注重语言文字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它的内容要能够针对大学生在语言和文字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但如果把大学语文仅仅局限在实际应用上,那也不科学。大学语文里面所有选出的文章都是典范的,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都是优美的所以大学语文还有一个审美的功能。要通过大学语文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让学生充分领略大自然的壮美,感悟人世间的人性美。在审美教育中,要培养学生和谐的心态与健全的品格。大学语文如果沿着更深层次走下去的话,它还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塑造民族特性的重任,它能够明确在当代文化中民族文化具有的独特价值内涵。

所以,大学语文有责任通过教育帮助学生建筑一个精神家园,加强民族文化的认同,塑造民族成员百折不屈的精神风骨。真正的中国人能够抛弃地域空间的局限而建筑共同的民族精神家园,将这种精神扎根于心,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淡化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也不会忘记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如果大学语文教学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留下了“根”的文化记忆,帮助他们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形成一种民族认同感,那就是很大的收获。一个无法完美使用母语的人,永远无法达到语言间的和谐沟通,无法达到自如的境地;一个不能自由使用母语的民族其人文涵养是空白的,是无法独立于世界的。母语还对其他学科有支撑作用,对大学生成才有支撑作用。

倡导母语教育,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要明确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性质和功能。居于高校素质教育课程核心地位的大学语文课在高校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不但应列入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而且应当成为全体大学生的必修课。《红楼梦》中有这样两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言简意赅,深刻中肯。当代大学生仅有一些知识和专业技术是不够的,人文品行更重要。每个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都会遇到许多问题,要同各种人、各种事打交道,缺乏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是不行的。因此,大学语文作为母语教育,对培养学生学习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母语教育与民族文化的根本血脉相连,密不可分,母语教育除了完成语言技能的传授,更担负着使受教育者成为具有民族文化素养的人和塑造民族文化的心理认同及民族文化的传承者的功用,而这一特点却往往被人们所忽略。高等学校的语文教育,就承担着从根本上培育学生自觉的语文观念和母语意识的历史使命。

第2篇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语文教学现状 学生学习

在知识更新与科技成果转换周期越来越短、职业更替与社会流动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学生在校学到的知识极为有限,所以终身学习能力成为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未来发展中,职校学生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具有巨大潜力,是否具有在知识经济时代驾驭知识的本领,从根本上来说,都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应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职业实践活动为路线,理论联系实际,尊重学生,“以就业为向导,以能力为本位”。

1.现状分析

如今,普通高中的新一轮课改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却不容乐观甚至陷入了尴尬境地,职校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得超乎我们想象。中职学校语文课程的任务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落实职业岗位对学生语文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目前,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有兴趣,认为语文有必要学,并认识到学习语文对自己的帮助很大,渴望参加各类语文学习活动。但超过半数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喜欢思考有关问题,不能积极回答问题;部分学生不关心自己有没有较强的语文能力,课余时间也不能坚持经常读书写作。相当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有兴趣,这是个好现象,但多数学生缺乏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和坚持性,令语文学习兴趣仅停留在浅层次上,学习动力不足。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部分学生也将语文看做可有可无的“副课”,认为只要具备一技之长,将来就能有一份工作。他们对语文学习极不重视,个别的甚至讨厌语文学习。

2.结合实际,科学教学

2.1提高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要掌握教学规律,因材施教,从开发非智力因素入手,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的媒体创设情境,认真组织好每堂课的教学,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典型、生动、有趣的事例补充教材,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能主动地、积极地学习。如讲授《静女》一文时,以往让学生就课本进行预习,了解课文内容,朗读课文。但部分学生因贪玩等各种原因放弃预习,部分学生因对文言文理解有困难而置之不理,还有学生因篇幅太长而放弃预习。于是我利用休息时间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加相关图片、音乐背景及有声朗读。通过《敖包相会》音乐导入,穿插有关《诗经》的相关知识,无形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再听录音范读课文,明确字音、句读,排除阅读障碍。对重点字音、通假字进行知识传授。进行整体文意感知,介绍现代人改写的《静女》,同时在课件中附有图片,最后在音乐中回味《诗经》爱情诗集锦,并对授课内容进行总结。这样,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在课堂中建构知识体系,课后也难以忘记,培养了学习兴趣,使得他们自发地积极学习。

2.2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

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是提高我国劳动者就业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对策。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应引起重视。中职教育改变了原有的要求,要实践“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指导,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宗旨。高水平的技术人才需要有高水平的语文素养,因为语文能力是学好一切的基础,是学生顺利走向就业的桥梁。新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是中职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中职学校的语文教育对学生的就业前景、终身发展、职业生涯的设计、对专业课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无疑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一名真正合格的人才,不仅应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与技能,而且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较高的文化修养。而这些素质的养成,与语文课的学习和积累是分不开的。应该把大力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育放在应有的地位。

2.3开展活动,夯实学习基础。

语文教学不应只局限于教室、课本,更应将其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离不开课外语文的学习。课外语文学习资源丰富多彩,图书、报刊、影视、网络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职校学生课业负担较轻,课余可支配时间较多,而且学生大多喜欢参加集体活动,有较强的表现欲望,语言使用者实施语用策略的基本目的在于实现交际目的,一切语用策略的实施都是为了满足言语交际的目的需要,教师可尝试多种多样的适合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比如组织辩论会、主题班会、诗朗诵等活动。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论文比赛等。我每年都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项有意义的论文比赛。

3.建立融洽师生关系,实现有效教学

要想提高职业学校对口单招班的语文教学水平,那么教师就应该放下架子,和学生平等相待,像朋友一样交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中职学生相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基础较差,很多同学在中学时期就被边缘化,对教师的批评也更加敏感,其自信心不足,容易自暴自弃。此时,应充分发挥情感教育作用,因势利导,动之以情,充分尊重他们,多鼓励多表扬,使他们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师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师生平等关系中的首席。教学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老师真正认识到教学的新理念,以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4.以身作则,实行人文素质教学

第3篇

关键词: 理工科 人文素质 教学改革

一、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课程教学现状

自从国家教育部提倡发展素质教育以来,人文素质教育成为高等院校的重要基础教育之一,也成为高校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因为人文素质教育关乎个人的人文修养、思想品德等个人修养的修成。但是经过专家的研究和对平常生活的观察,我们发现一些理工科院校,对于人文素质教育并不是十分重视,院校还没清楚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的理工科院校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只是一项应付上级单位检查的表面工程,并没有落实并开设系列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而有一些理工科院校看似开展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但是课程的设置不完善,教学内容不深刻,教导学生的只是基础知识,无法达到对大学生进行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

因为院校本身对人文素质教育不重视,即使是开展了人文素质课程也是敷衍了事,常是思政教师兼任人文素质课程教学,并为了不影响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不断压缩人文素质课程课时,每学期不足32课时的课程设置,这样的课程安排对于理工科学生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院校只是注重把学生教育成为专才,但人文素质课程的缺失使得学生不能成为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全才。因此理工科院校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长远发展的必要性,深刻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层涵义,并不断进行人文素质课程教学的探讨与改革。

作为人文素质教育重要环节的大学语文课程,在理工科院校同样处于相对轻视的地位,甚至处于边缘化的状态。许多理工科院校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开设这门课程的课时也远远不足。有的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如同中学语文教学,采用传统的灌输的课堂教学方式,并且教学内容与高中的内容经常重复,没有突出高等院校教育的教学特点和教学内容。中学语文教育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课本讲授,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很难升华到思想素质的高度。而大学语文教育摆脱了应试压力,应该把重心放在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提高上,不仅需要语文知识的把握,更需要从课程内容中提炼出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而不是空洞讲解知识和简单说教。

二、探索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改革途径

(一)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内在涵义

人文素质是指一个人,成为一个社会人和发展成为社会人才的内在的思想品格,在宏观意义上可以概括为爱国精神、民族自豪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气节等内在品格,具体而言就是文、史、哲、艺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升华。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积极思考人生的意义,提高人文素质修养,完善大学生人格。要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必须让大学生学量人文知识,包括文、史、哲、艺等方面知识,虽然通过一些人文知识的讲座和培训可以让大学生收获相当的人文知识,但对于大学生人格的完善是远远不够的。从人文知识中形素质修养,需要开设一定量的人文素质课程教育,因此理工科院校应该开设系统的人文素质课程,系统学习人文知识,领会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修养。

对于高等院校而言,人文素质教育不该是一纸应付上级的行政指令,更不该是一项表面工作,而应该视作一项重要的塑造人的品格修养的教育工程,应该视作高等院校核心教育的重要环节。理工科院校由于专业学习难度大、就业前景严峻等原因,相对于一些文科类的院校可能会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培养,这样就会容易忽略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理工科院校的决策层不能忘记大学教育的初衷是,不仅要把大学生教育成为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专业素质较高的人才,还要把大学生教育成为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优良品德、个人素质修养达标的全面发展的人。

(二)大学语文是推进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大学语文是理工科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最重要途径之一,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大学语文课程摆脱了应试的压力,可以减少填鸭式的理论知识的灌输,升华到感性教学上,提高理科生的审美能力和陶冶理科生的情感。在一些理工科院校,由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课时严重不足,导致人文素质教育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由于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功能和定位认识不够深刻,从而忽视了它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作用,将大学语文课程推向了边缘化位置。要想推进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改革,首先要对理工科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有所认识并进行定位。

1.通过大学语文传承人文精神

大学语文是一门工具类的学科,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追求的是价值层面上的内在涵义――真、善、美。在理论知识层面上,理工科大学生通过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能够增进对文学作品和文学创作的认识,提高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语言交流能力,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扩大知识面。而在价值层面上,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价值更体现在传承人文精神、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等方面。文学作品是折射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对人文精神的阐述最具活力。大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可以学习到作品的意境,从中升华到人文精神层面上,而人文精神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是我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学习与鉴赏古代文学作品很重要的一个意义就是要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例如司马迁的著作《史记》,被鲁迅先生称赞为“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史记》不仅是我国古代一部极为重要的历史书籍,而且堪称一部文学巨作。在中国文化史上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包含着极为丰富而优秀的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

2.通过大学语文提高审美能力

人文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而大学语文正是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学语文通过对优秀杰出的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学习,增强大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优美的意境和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从文学作品层面升华到个体精神上,从日积月累的学习和鉴赏中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如中国古代士子文人所追求的“博雅”境界中的“雅”,在现代意义上而言,就是体现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和精神旨趣,在现代社会中功利化现象颇为严重,而且这种追求功利化现象已经蔓延到高等院校中了,尤其是理工科院校的功利化倾向更严重。这是由理工科院校相对突出的专业学习难度大、就业竞争性大等因素造成的。在高等院校功利化现象越来越突出的过程中,部分大学生明显表现出急功近利、人格精神低劣、审美情趣低下等值得深思的问题。所以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良社会现象,首先必须从还没正式走出社会的大学生着手。

3.通过大学语文陶冶情感

人文素质教育另外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陶冶大学生的情感,而大学语文则是理工科院校大学生陶冶情感的核心教育课程。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大学生学会自尊自爱,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学会怎样去爱、学会有所担当,这也是情感陶冶的最终目标。大学语文教学需要更注重让大学生从感性认识转化到更深层次的理性认识。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的讲析和奖赏感动学生,让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从而形成思想理性层面的升华,再深化成为他们自身的内在情感和内在情操。例如诵读清代政治家林则徐的诗歌《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中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感动于诗人那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的炽热爱国情怀,油然感发爱国主义情怀。

(三)改变大学语文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

推进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改革离不开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的大学语文课堂已经不适应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必须改变以往传统僵化的课堂模式,推进课堂与课外同步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首先,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模式,向新型的集“讲授、引导、启发、细读、质疑、讨论”于一体的互动课堂模式转型,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细读文学作品后,引导学生自己细读,并启发他们自己理解和领会,可以组织学生自由组合,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小组内的学生通过思想交流,能够发生思想火花碰撞。甚至可以分组演练精彩的章节和场景让情景生动再现,获得真实的感受,从而能够使得学生充分而深刻地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精髓。其次,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与改革中,要不断向如何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方向发展,立足理工科院校的实际情况,对大学语文中的文史知识进行进一步拓展,使得大学语文课程真正成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促进高等院校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和完善。

三、结语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和改革,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人文素质课程的开设还是得不到理工科院校的充分重视。我们要积极探索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的新途径,以实际的教学成效改变这种偏颇的教育理念。理工科院校不仅要注重理工科专业知识的传授,而且要重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提高,理工科院校一定要重视人文素质课程的开设,扩充学生的文史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使其成为综合性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玉芬.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2).

[2]朱云.从“大学语文”到“大语文”――以“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为例探索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