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32: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机械效率的测量原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重点:有用功、总功、额外功及机械效率的概念.难点:额外功判断、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教学资源:PPT课件;铁架台,动滑轮,细绳,钩码,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2教学过程
2.1提出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学校买来了一批物理实验器材,要将实验器材从一楼运到三楼物理实验室.请问:你如何较省力地把这些器材运
到三楼?(说明:该设问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学生:可用简单机械,如滑轮组,或杠杆,或斜面,或轮轴.教师:今天,我们首先从最简单的动滑轮提升物理实验器材开始学习讨论相关问题(如图1).教师提出问题:动滑轮对货物做功与手通过细绳对机械做功相等吗?请各位同学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2.2猜想与假设学生提出猜想及依据:动滑轮对货物做功与手对货物做功不相等,使用机械做功大小可能比手对货物做功大,因为使用机械做功不仅包括提升货物所做的功,还包括提动滑轮所做的功及克服绳与滑轮间的摩擦所做的功.(说明:在科学探究的猜想与假设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据一定的经验和事实,或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根据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进行理性的思考,利用发散思维对未知的现象及其规律作出科学预见.教师在让学生提出合理猜想的同时,也要求学生说出猜想的依据,以此教育学生猜想与假设不是异想天开,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2.3设计实验教师: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应通过实验来验证.下面我们共同来设计实验探究方案.请问:这个实验的实验目的是什么?学生:为了比较使用动滑轮对货物做功与手对货物做功是否相等.教师: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学生:需测出物体的重力和物体上升的高度,手对绳端的拉力和绳子末端移动的距离.教师:需要哪些测量工具?学生:弹簧测力计,刻度尺.教师: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后回答.学生:测量前,弹簧测力计应调零;测手对绳子的拉力时,应匀速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测距离时,刻度尺应竖直放置;为了排除实验的偶然性,应改变物体的重力,多次采集实验数据.教师:实验数据的记录表格怎样设计?表格中应包括哪些物理量?学生:应包括实验次数、物体的重力G、物体上升的高度h、手对绳端的拉力F、绳子末端移动的距离S、动滑轮对货物所做的功W1、手对机械所做的功W2.
2.4学生小组实验及物理概念的建构表格设计好后,学生两个人一组,进行实验操作,将实验数据填入表中,并计算出表格中的W1和W2.(说明:学生以两人为一组展开实验,在提高学生实验器材使用技能的同时,锻炼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教师在巡视中注意指导个别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动滑轮对货物做功与手对货物做功相等吗?想想:什么功对我们有用?什么功对我们没有用?学生:两者不相等.使用动滑轮对货物做的功对我们是有用的,提动滑轮所做的功和克服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做功对我们是没有用的.教师:我们将对人们有用的功称为有用功;对人们无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如:克服机械自重、克服摩擦力做的功)称为额外功;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称为总功,即总功为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教师板书: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及其定义)教师:为了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值,从而引入机械效率.机械效率定义: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计算公式:η=W有W总×100%(教师板书)教师引导学生注意:(1)机械效率一般用百分数表示,没有单位;(2)由于额外功总是存在的,所以机械效率小于1.教师:若某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60%,是什么意思呢?学生:使用起重机提升重物时所做的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是60%,也可以说有用功在总功中占有60%,另外的40%是额外功.教师:小常识介绍:起重机的机械效率一般为40%~60℅;抽水机的机械效率一般为60%~80%.
2.5分析归纳教师:请同学们算一算刚才所测的动滑轮的机械效率.议议:三次实验机械效率相等吗?你认为机械效率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如何提高机械效率?学生:三次实验动滑轮机械效率不相等,从实验数据可知,用同一个动滑轮提升重物时,物体的重力越大,提高相同高度时,有用功越大,动滑轮的机械效率越大.可知,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与物体的重力有关.由此可推知:动滑轮的机械效率还应与动滑轮重力和绳与滑轮间的摩擦有关,即与额外功有关.当有用功一定,动滑轮重力越大、绳与滑轮间的摩擦越大,额外功越大,机械效率越低.因此,为了提高机械效率,可增大有用功和减小额外功(教师板书).(说明:科学探究中分析与论证环节,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但初中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并不成熟,教师要给以适当的引导和点拨甚至是讲解,逐步提升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2.6生活物理社会教师:请同学们再议一议我们课堂教学开始时提出的问题,使用滑轮组搬运学校的物理实验器材到三楼,如何做到既能省力又有较高的机械效率?学生:应尽量增大实验器材的重力,使用轻质的滑轮组提升器材,使用表面光滑且轻质的细绳绕滑轮组.
2.7课堂小结(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定义;(2)机械效率定义、提高的意义及途径.
2.8课后作业若用杠杆、斜面或轮轴搬运物理实验器材,又如何做到既能省力又能提高机械效率呢?哪一种简单机械效率较高?
3总结
演示实验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4—0037—01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是现代新课标下物理教学的重点。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反复推敲、仔细揣摩。首先教师课前要准备好与实验有关的全部仪器、材料。其次是在课前要反复操作,熟能生巧。对于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再次是掌握演示的时间,注意与教学进度紧密配合。最后是教师要考虑除大纲和教材中规定的演示实验外,还可以适当补充哪些小实验,也可对现有的实验作必要的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机械效率》时,课本安排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这个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利用斜面可以省力,学习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通过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与倾斜程度的关系,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教师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影响斜面机械效率的因素有哪些?要让学生大胆猜想,并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再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逐一验证,然后得出结论。演示时要将斜面倾角的增减、斜面长度的改变讲清楚。另外,实验时应注意:(1)实验不要用小车;(2)选用的木块要重一些;(3)木板的摩擦要大一些;(4)拉动中要尽量匀速等。还可以补充探究“使用杠杆提起相同质量木块的机械效率”的小实验,加深学生对机械效率的认识。
二、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
学生能按说明书操作仪器,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具有安全操作意识,是做好物理实验的前提。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了解实验仪器的构造、原理、用途、量程、使用规则和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在介绍基本仪器使用方法时,应抓住基本测量仪器使用的共同点以及本仪器的特点,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把能够被感知的对象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在讲长度的测量时,第一步:引入准确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并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直尺和三角尺进行观察,充分讨论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结论是:虽然尺子的长短、外形各异但它们的标度都是厘米,分度值都是1mm。第二步:引导学生探究如何使用刻度尺。教师可引导学生估测课本的长、宽、厚,让学生记录估测的结果。第三步:将记录测量结果与估测结果相比较。第四步:归纳出正确使用刻度尺的六字诀:选(量程,分度值)、放(刻度尺贴近被测长度)、看(视线尺面垂直)、读(用分度值作单位估计到下一位)、记(数字,单位)、算(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另外,做演示实验时操作动作要稳、准、干净利索。例如,在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质量时,取用砝码、移动游码必须用镊子;透镜片也不能用手摸;点燃酒精灯后火柴杆不能随手扔在地上,要放在专门的污物杯中;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拆卸时先断电源、后拆线路;导线两端接头要顺拧在一起,要注意导线在接线柱上的绕向应同螺母旋纹的方向一致等。
三、要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演示实验
教师要在演示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做实验,例如,在进行“马德堡半球演示”时,先让两个“大力士”上来拉,他们不能将两个半球拉开;再打开活塞,让空气进入半球中,让两个力气最小的学生来拉,却很轻松地把两个半球分开了。这样一对比,说明大气压强不仅存在,而且很大,直观生动的实验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学校里的工人师傅使用如图所示的剪刀修剪树枝时,常把树枝尽量往剪刀轴O靠近,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增大阻力臂,减小动力移动的距离B.减小阻力臂,减小动力移动的距离C.增大动力臂,省力D.减小阻力臂,省力2.下列仪器或工具在使用过程中,利用了杠杆原理的一组是 ( )①量筒 ②剪刀 ③烧杯 ④试管夹 ⑤托盘天平 ⑥弹簧测力计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④⑤⑥3.如图所示的简单机械,忽略各种摩擦及杠杆和滑轮的重力,当提起相同重物时,最省力的是 ( ) 4.升国旗的旗杆顶上有个重要的装置是 ( )A.定滑轮 B.动滑轮 C.滑轮组 D.省力杠杆5.如图所示,在竖直向上大小为10N的力F的作用下,重物沿竖直方向匀速上升.已知重物上升速度为0.2m/s,不计滑轮重、绳重及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则物体重力大小和绳子自由端上升的速度分别为( )A.20N 0.4m/s B.20N 0.1m/s C.5N 0.4m/s D.5N 0.1m/s6.如图所示,在用滑轮将同一物体沿相同水平地面匀速移动时,拉力分别为F甲、F乙、F丙、F丁,比较它们的大小(不计滑轮重及滑轮与细绳间的摩擦),正确的是 ( )A.F甲>F乙 B. F乙=F丙 C.F丙<F丁 D.一样大7.在校运会中,小翔参加了铅球比赛。如果他用200N的力,将重50N的铅球投到了10m远处。则下列关于他投球时做功情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做功2000J B.做功500J? C.没有做功? D.条件不足,无法计算8. 一个70kg成人以正常的速度骑30kg自行车受到的阻力为总重力的0.02倍,则人骑车行驶时功率最接近于 ( )A.1瓦 B.10瓦 C.100瓦 D.1000瓦9.如图所示,杠杆可绕O点转动,力F作用在杠杆一端且始终与杠杆垂直;在将杠杆缓慢地由位置A拉到位置B的过程中,力F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先变大后变小10.关于简单机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定滑轮不仅能改变力的大小而且能改变力的方向 B.使用滑轮组不仅省力而且省功 C.做功越多的机械,其机械效率就越高 D.功率越大的机械,做功就越快 11.下列现象中,力没有对物体做功的是 ( )A.用力将铅球掷出 B.将书包背上楼 C.骑自行车匀速前进 D.人提着水桶在水平路面上行走12.如图所示,杠杆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杠杆上每格均匀等距,每个钩码都相同.下列四项操作中,会使杠杆右端下倾的是 ( ) ①将杠杆两侧的钩码同时各向外移动一小格;②将杠杆两侧的钩码同时各向内移动一小格;③在杠杆的两侧同时各减掉一个钩码;④在杠杆的两侧钩码下同时各加挂一个相同的钩码.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二、填空题(本题共11小题,每空1分,共26分)13.我们用钓鱼竿钓鱼时,钓鱼竿是一种_________的杠杆(选填“省力”或“费力”)14.如图所示,用动滑轮把重为40N的物体匀速上提,弹簧测力计示数为24N,则拉力为______N.不计摩擦和绳重,动滑轮重为______N,这时该动滑轮的机械效率约为___ ___.15.如图所示,杆秤秤砣的质量为0.1千克,杆秤的质量忽略不计。若杆秤水平静止时,被测物和秤砣到秤纽的距离分别为0.05米、0.2米,则被测物的质量为_________千克。若秤砣有缺损时,则杆秤所示的质量值_________被测物的真实质量值(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16.如图所示,AOB为一机械设备的简化示意图,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杠杆(自重不计),已知AO=2OB.固定O点,使OB 处于水平位置,此时B 端挂一重为40N 的物体,要使杠杆不发生转动,至少需在A 端施加F=______N 的力.17.如图,用甲、乙图两种方法提起相同重的物体,则:(1)使用 图的办法省力;机械效率高的是 图的办法。 (2)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有:① __________ __ ;②_____________ 。18.举重运动员把2000N的杠铃在2s内举高1.8m后又在空中保持 4S,则该运动员前2s的功率是____w,后4S的功率是____w.19.2010年市学业水平体育测试立定跳远项目中,体重为500N的某同学从点到落地点的过程中,重心下降的距离为0.3m,用时0.5s,轨迹如图.则此过程重力做的功为________J,重力的功率为_________W。20.如图所示为润扬大桥。“桥塔为什么要造这么高?”小强对此进行了研究:他将大桥的结构进行简化,抽象成图乙所示的模型,又画了桥塔高低不同的两幅图丙和丁。小强通过比较发现:适当增加桥塔的高度,可_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斜拉索拉力的力臂,从而 ______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斜拉索的拉力。21. 小聪用图10所示的滑轮组将重4 N的物体匀速提高2m,他做的有用功为________J。已知此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那么小聪所用拉力为_______N,动滑轮的重力为_______N,若用此装置提升7N的物体,则此时的机械效率_______(“增大”或“减小”或“不变”)。22.如图11所示滑轮组,物M重50N,在力F作用下以0.5m/s速度在水平面上做匀速运动,此时弹簧秤上示数是12N,则物体运动时受到地面摩擦力大小是____N。8s内拉力F所做的功是______J,功率是______w.(不计滑轮重及摩擦因素) 23.如图所示,用1.2N拉力沿竖直方向匀速拉起重为2N的物体,物体上升0.1m,所用时间为4s。(1)此过程中拉力的功率为______W。(2)将物重由2N不断增大,假设动滑轮始终能正常工作,当达到绳子承受的拉力3N时,此过程中,它的机械效率变化范围是____________。三、解答题(本题共7小题,共50分.解答27、28、29题时应有解题过程)24.(6分)按照题目要求作图: (1)在图甲中画出物体A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和拉力F所对应的力臂l.(2)用滑轮组将陷在泥中汽车拉出来,试在图乙中画出最省力的绕绳方法.(3)在图丙中,杠杆AB处于平衡状态,请作出力臂L对应的力F的示意图. 图甲 图乙 图丙 25.(7分)小明和小红用图甲所示的杠杆一起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小明先把杠杆的中点支在支架上,杠杆停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此时杠杆处于________(填“平衡”或“不平衡”)状态.为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可以调节右端的平衡螺母,使它向_______(“左”或“右”)移动.小明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2)如乙图,用弹簧测力计从M位置移动N位置用力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会变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明用调节好的杠杆进行了一次实验,所得数据如下表:动力/N 阻力/N 动力臂/cm 阻力臂/cm4 3 2 6于是他得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请你对此作出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13分)某同学在做“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1)他所准备的实验器材有:滑轮,细绳,铁架台,直尺,钩码,还需_________ (2)该同学实验时,记录的数据在表格中,请认真填写所缺少的部分物重/N 物体提高的高度/m 弹簧测力计读数/N 绳自由端拉动距离/m 有用功/J 总功/J 机械效率50 0.15 20 0.45 (3)实验中弹簧测力计应该做__________________运动.(4)同学乙观察并分析了甲的实验后,认为甲的实验中,可少用一种器材,少测两个数据也能测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通过和甲讨论并经过老师的认定,他的方案是可行的,请你分析一下,去掉的器材是什么?少测哪两个数据?答:去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测两个数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同学们又提出了下列假设. 假设1: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可能与动滑轮重有关 假设2: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可能与被提升的物重有关 假设3: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可能与物体提升高度有关 假设4: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可能与滑轮组绳子股数有关一位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个滑轮组,并将所测数据填入下表.(不填写机械效率)(5)根据实验_________________ (填①、②、③、④)可知,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与被提升物重有关.(6) 据实验②和④可知,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与__________________无关.(7)通过实验可以发现,不同滑轮组提升相同重物时,动滑轮越重,机械效率越 .(8)要研究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是否与物体提升高度有关,应该选用_______(选填“同一”或“不同”)滑轮组,提升同一重物到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的高度去研究.27.(6分)电动自行车轻便、实用、无污染,很受人们喜爱.若某人骑电动自行车在一段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了150m,用时30s,电动自行车的牵引力为20N,在此过程中:(1)电动自行车速度的大小;(2) 牵引力所做的功;(3) 牵引力做功的功率.
28.(6分)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测动滑轮机械效率的实验装置图,他在2s内做了0.96J的有用功使重物匀速上升了0.4m,不计绳重及摩擦,绳子很结实。请你回答:(1)弹簧测力计匀速向上运动的速度? (2)该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3)该动滑轮的重是多少?
29.(6分)某记者报道:他在植物园内,看到一位老人伸手抱起一根长约3m,横切面积为0.1 m2的木头轻轻地举在头顶尽情玩耍,如图甲,该木头就是地球上最轻的木料——轻木,其密度为0.2g/cm3.(g=10N/kg)⑴请你通过文中给出的数据计算并回答上述报道是否真实. 甲 乙(2)若小华用图乙所示滑轮组匀速提升该木头至1 m高的车上,所用拉力F为250N,时间为10秒,求小华做功的功率.(3)用此滑轮组匀速提升900 N的物体的机械效率.(不计摩擦和绳重)30.如图甲所示的滑轮组,每个滑轮等重。不计绳重和摩擦,物体重G1从200N开始逐渐增加,直到绳子被拉断。每次均匀速拉动绳子将物体提升同样的高度。图乙记录了在此过程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随物体重力的增加而变化的图像。 (1)每个滑轮重多少N?(2)绳子能承受的拉力是多少N?(3)当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时,物体重多少N?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答案 D B A A A B D C A D D C二、填空题(本题共11小题,每空1分,共26分)13.费力14.24 8 83%15.0.4 大于 16. 20N 17.乙 甲 增加物重 减小动滑轮重和摩擦力18.1800W 0W19.150J 300W20.增大 减小21.8 2.5 1 增大22.24 96 1223.0.06W 83.3%----93.3%三、解答题(本题共7小题,共50分.解答25、27、29题时应有解题过程)24. 图甲 图乙 图丙 25.(1)平衡 左 便于测量力臂 、排除杠杆重力的影响 (2).大 力臂变小 (3)没有多次测量26.(1)_弹簧测力计_ (2) 7.5 9 83.3 (3)匀速直线 (4)直尺 物体提高的高度 绳自由端拉动距离 (5)①② (6)绳子的股数 (7)低 (8)同一 不同27.(1)5m/s(2)3000J (3)100W 28.(1)0.4m/s(2)75%(3)0.8N29.(1) m=60kg 不真实(2)75W(3)85.7%30.(1) 100N(2)500N(3)800N
关键词:强化;实验;提高;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科教学,不同学科有其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特点。素质教育应结合各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特点进行。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教学是进行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以其丰富的内涵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笔者根据这个特点,努力尝试物理实验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结合点,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实际教学告诉我们通过强化物理实验教学,主要可以提高学生以下几方面素质。
一、强化物理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培养学生认真科学的态度是自然学科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素质教育内容。现在学生普遍存在心理承受力差,经不起挫折。在实验失败时就退缩,而不去认真查找原因,甚至随意改动数据。教师在平时进行实验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所在,加以引导。教育学生应尊重自然规律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养成严谨治学的好习惯,只有这样,才是学好物理的保证。如看似简单的I=U/R公式,却是欧姆反复用了十年心血研究的成果。还有在讲惯性这一节时,我在演示完小车拉小木块实验后,叫学生上讲台做一个小实验:学生自备小纸条,拿一支粉笔放在小纸条上,叫学生怎样取出纸条后粉笔不倒?很多学生都是去“拉”纸条,而导致实验都失败。而我则用一小纸,宽为2厘米,长为5厘米,如图1放置后,迅速用手指将纸打掉,结果粉笔还直立于原地。接着我就帮助他们找出失败的原因,教育他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对待遇到的每一个问题,学习上应有刻苦钻研、不怕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
图1
二、强化物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意志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的心理主观能动性的集中表现,初中生的意志力普遍较薄弱,做事往往虎头蛇尾,没有恒心和毅力。主要表现初中生初学物理时有一种新鲜感。刚开始学习较简单、易理解,加上有一些小实验,学生兴趣很高,但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理解难度也逐渐增大,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就越来越低,甚至出现畏难情绪。这时老师如能及时化解这一问题,就会大大增强学生的意志和自信心。比如一些知识点或物理练习等光从理论上讲解,学生往往似懂非懂,感觉非常难,对学生的自信心是一个打击。老师如果先进行实验再讲理论,学生对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例如:把装满水的量筒浸入水中,口朝下,按照图2那样抓住筒底向上提起,在筒口离开水面前,则筒内露出水面的部分:A、是空的;B充满水;C、有水但不满;D、无法判定。这道题如果从理论角度分析得出答案,学生难以理解。但如果通过演示实验,根据实验结果选B。之后再用大气压原理进行分析,那么学生既易听懂,同时又加深了对大气压原理的理解。接着老师再分析1标准大气压能支持约10米高的水柱的原因,更能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学生在困难面前就不会退缩,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不断积累克服困难的经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意志力,提高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又增强了学习物理的信心。
图甲图乙
图2
三、强化物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物理教学侧重物理原理、定律等结论性知识的传授,实验多是验证性的。忽视了前人对原理和定律的研究方法,思维过程的学习,不利于创造性能力的培养。纯粹停留在“应试教育”层面上。这样造成学生的依赖性强,独立能力差,不适应时代的要求。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教师就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就不能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理论讲解或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要注重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不断进取。其中物理实验就能较好地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如初中物理第一册的第四节(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如图3实验1进行实验,测出数据在表上,如图4实验1进行实验,测出数据在表上。进而引导学生得出:G一定时,动滑轮个数越多,机械效率越低。接着问:用同一个实验装置进行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是什么?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索(实验数据在表中实验2)。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加以引导得出所挂重物越重,滑轮组机械效率越大,这样做能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的艰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
图3
12
图4
12
G(牛)11.511.5
H(米)0.070.080.060.08
W有(焦)0.070.120.060.12
F (牛)0.440.60.50.6
S(米)0.210.240.30.4
W总(焦)0.09240.1440.160.24
1. 力臂,杠杆平衡条件,三类杠杆的特征及应用.
2. 定滑轮和动滑轮,滑轮组的组装设计.
3. 轮轴和轮轴滑轮的组合机械.
4. 功的原理,功的等效性计算,斜面和螺旋的应用.
5. 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功的计算,功率的定义,功率的计算及测量.
6. 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判断,机械效率的计算,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7. 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机械能守恒定律及条件.
【考题精讲】
例1 俗语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真的是这样吗?现有两根自重可忽略不计的硬棒和一个水桶,如图5-1所示装置,D为硬棒BC的中点.请你帮忙设计将水桶悬挂后,三个和尚分别在A、B、C共抬一桶水时,各自承受的压力大小相同.说明悬挂点的判断依据.
例2 一条河沟的两边,各有一人想到河沟的另一边.现河沟两边各有一块结实的,长度、质量都相同的木板,但木板长度都略短于沟宽.试问,应该用什么方法可使两人各自到达沟对面.设:木板质量m0.两人质量分别为M和m(M>m),木板长l.
[分析] 一块木板不够长,很显然会想到将两块木板搭起来使用,如图5-2所示.为了使人走在板上时保证不倾翻,应先让质量较大的人先过,这样质量较小的人再过就绝对没有问题.因此应以图5-2所示搭法进行计算.左边木板以沟边沿O点为支点,其左侧有木板自重m0g和人重mg,其右端最大受力是另一个人重Mg和右边木板对此的压力,由于右边木板另一端在地面,因此两端受力为1/2m0g.根据杠杆平衡条件进行计算求解.
[解答] 设质量较小的人所在一边的木板,伸出沟边的长为l1,如图5-3所示的杠杆受力图,可列出相应的杠杆平衡计算式.
例3 在不计滑轮重及拉线质量,滑轮转动摩擦等影响下,利用一动一定两个滑轮组装后,能用重物三分之一的力匀速提升重物.图5-4所示已经给出一种方法,请再设计两种能满足要求的连接方式.
[分析] 滑轮尽管是一个变形的杠杆,但滑轮组仍可看作为物体平衡状态下的受力情况.要求绳自由端只需重物重力的1/3即可匀速提升重物,说明作用于重物上的拉绳合力应为G.由于动滑轮两边连接绳的段数不同,在总的力平衡条件下,每段绳子的拉力是相等大小的,因此可设计出F=1/3G的另两个组合.
[解答] 如图5-5所示(a)、(b)
例4 分析比较人在行走和骑自行车通过相同距离过程中,人所花费的力F1和F2,人所需要做的功W1和W2大小关系.在此对比过程中,你认为与“功的原理”所述内容是否有矛盾?为什么?
[分析] 从力和运动的关系中讨论,人在步行时依靠鞋底与地面的静摩擦力,使人前进;人在骑车时通过一系列轮轴关系,克服空气阻力及轮子的滚动摩擦力,相比较后者是比较小的.从做功角度讲,人在步行时由于腿部提高而提升人体自身重心位置,即要做功,而腿步放下时人体重力势能最终转化为脚与地面相撞时的内能,即每走一步都要做功;人在骑车时左右两脚一上一下,如在平路上行驶时则可视为人骑车时的重心位置基本不变,不需在此做功,同时踏蹬每转一圈,车轮要转多圈,因此显然骑车时做功也少.
[解答] F1>F2,W1>W2.功的原理告诉我们任何机械使用时都不省功,是指在完成相同功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方式.本题是在“通过相同的距离”并不是做相同的功,因此本结论与“功的原理”不存在矛盾.
例5 木棒OA可绕O点做无摩擦的转动,斜搁在一块不光滑的木条BC上,BC置于水平地面,如图5-6所示. A处于BC板的中点.若用水平向左的力FB(图中虚箭头所示)将BC从OA下匀速抽出时所需要的功为WB;若用水平向右的力FC(图中虚箭头所示)将BC从OA下匀速抽出时所需要的功为WC.则比较它们大小关系是( ).
A. WB>WC B. WB<WC
C. WB=WC D. 不好判断
[分析] 表面上看木棒OA对木板的压力相同,但由于木板运动时,木棒A端受到的摩擦方向不同,引起压力大小不同,最终导致摩擦力大小不同,因此使木板匀速运动的拉力也不相同,即使木板移动距离相同,但力做功是不等的.分析OA受力,以O为支点的受力示意图如图5-7(a)、(b)所示.a图为作用于B端水平匀速向左拉动,b图为作用于C端水平匀速向右拉动.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列出如下关系:a图中满足Gl+fB lf=NB•lN;b图中满足Gl-fC lf=NC•lN .由图示可知,两种情况下重力、摩擦力、支持力的力臂前后相等,以计算关系中可得NB>NC,fB>fC ,而木板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也是向左拉动时大,即FB>FC .依据W=Fs.在s相同时,W与F成正比,所以WB>WC?.
例6 有两个质量相同的小球,在离地面相同高处分别以v1竖直向上抛出A球,以v2竖直向下抛出B球,已知v1<v2,则下述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 A球的机械能始终小于B球
B. 两球落地后反弹到相同高处时,A球的动能小于B球动能
C. 两球反弹后能达到的最大高度可能相同
D. 两球落地瞬间A球速度小于B球速度
[分析] 物体的机械能是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在质量相同时,动能大小只与速度大小有关,而与速度方向无关,因此抛出时A球动能就小于B球动能.重力势能大小与物体质量和举高的高度有关,本题初始条件中这两个因素都相同,因此抛出时两球重力势能相同,由此可见抛出时A球机械能小于B球机械能.在上、下反弹运动过程中,不计阻力因素应该是机械能守恒.A选项正确;在同一高度时,A球机械能小于B球而两球重力势能相同,所以A球动能要小于B球,选项B也正确;两球反弹到最大高处时,动能都为零,机械能全部表现为重力势能,由于A能量小于B,故A达到的最大高度一定比B能达到的最大高度低,“可能相同”是绝不可能的;同理落地瞬间机械能全部表现为动能,A动能小于B,故A速度小于B.
[解答] 本题应选C.
例7 图5-8是“神仙葫芦”的简易起重装置,它是由轮轴组成的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滑轮组.轮轴中轮半径为R,轴半径为r,动滑轮直径为d.当绳上作用力F时,恰能匀速提升重物.请在不计滑轮重,拉线质量及转动摩擦的条件下计算物体G的大小.对此装置,你能提一条更省力的改进方法吗?
[分析] 根据“功的原理”可知:任何机械工作时都不能省功,即功具有等效性.设在力F作用下轮轴转一圈,拉下20πR距离,但同时由于轴转动,拉绳又回缩2πr距离,这样动滑轮两边绳就表现为右侧上升移动2πR,左侧下降移动2πr,实际绳拉升2π(R-r)距离,由于动滑轮缘故,重物上升为绳提升距离的一半.即Fs=Gh,找出s与h关系,即可解得重物重力.同时,从关系式中可判断更省力的措施在于减小轮半径或增大轴半径.
[解答] 设F拉下移动2πR,则悬挂动滑轮绳将上升2π(R-r),重物上升h=π(R-r),
例8 一根长1m,质量为2kg,均匀的粗绳,一半置于表面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另一半悬挂在桌边,桌子高为1.5m,如图5-9所示.先用力按住a端,放开力后让绳自由滑动,求:当绳子下端刚触地时,绳子的动能有多大?(g取10N/kg)
[分析] 由于不计阻力,所以整个过程机械能守恒,重力势能的减少值就是绳子动能的增加值,即绳子动能.另外绳子重力势能的减小值又等于重力做功.本题绳子重力自身做功应分两阶段计算.第一阶段是绳子开始涌动到上部全部离开桌面,第二阶段是绳子整体下落到下端刚着地.第一阶段绳子的下半段重力始终做功,而上半段绳子重心仅下降半段长度的1/2;第二阶段绳子整体再下降0.5m.
【夺标训练】
1. 如图5-10所示,是滑轮组与斜面的组合机械.已知:斜面高h=1m,斜面长L=4m,物体G=1200N.(1) 在理想状态下,要使重物G能沿斜面匀速上升,作用在绳自由端上的拉力F至少是_____N;(2) 若滑轮组在图示情况下使用时机械效率为80%,则要使重物沿斜面匀速上升,作用在绳自由端上的拉力F′至少是_____N;(3) 在上述条件下,实际上使重物能沿斜面匀速上升时的拉力为150N,则说明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_N,此时斜面的机械效率为_____,整个装置在拉动重物时的机械效率为_____.
2. 如图5-11所示的装置,A、B是叠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一条绷紧的细绳绕过定滑轮系住A和C,此时整个装置(A、C)恰巧可作匀速运动,B仍相对静止在A上.不计空气的阻力,下述结论中是正确的有( ).
A. A、B、C的机械能总量守恒
B. A对C的拉力与A物受到桌面的摩擦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C. A与B之间没有摩擦力
D. 由于A物受到桌面摩擦力的作用而使A物体的机械能减小
3. 人骑自行车在上坡时,往往可以采用两种方法而使人感到省些力.a. 绕S型的弯路骑上坡;b. 上坡前先加速一下,然后再上坡.请从物理角度分析一下,这两种上坡方法中能使人感到轻松一些的原因是什么?
4. 一个内部装有均匀货物的正方体木箱,重G.置于极粗糙的水平地面上,若用水平拉力很难使其向右移动.现用“翻滚”的方法来移动木箱,如图5-12所示,以棱边C为支撑转动边.(1) 在刚翻动木箱时,作用于棱边A处的力至少是多大?画出其力的示意图.(2) 若用“翻滚”的方法,使木箱向右移动S距离,至少需做多少功?
5. 如图5-13所示的斜面和滑轮组合,不计滑轮和拉线质量及滑轮转动摩擦的影响.当物体A质量为500g,物体B质量为100g时,B物恰能匀速上升.求:当B物再挂上C物(图中未画出)为多大时,恰能使B物向下匀速运动?
6. 图5-14所示是古代的一种起重设备“差动辘轳”.大轮半径为R,小轴半径为r,摇柄到中心轴线的距离为L.不计动滑轮重及转动摩擦等影响,要想提升重G的物体,摇板上至少要加多少力?若R=15cm,r=12cm,L=0.5m,实际使用时,当摇柄上的力为400N时,恰能匀速提升重104N的重物,则此时该装置的机械功率为多大?
7. 如图5-15所示,一个人站在平板车上,通过滑轮组把自己拉向右匀速运动,人与车面保持相对静止.已知滑轮组在此时使用过程中机械效率为80%,车受到地面的阻力为120N,则人对平板车车面的摩擦力是多大?是什么方向?若小车匀速向右速度为10cm/s,则车上人收拉绳子的速度为多大?1min内人所做功为多大?(绳足够长)
8. 野外探测队员在发现某些矿石时,首先要测定其密度等物理属性,初步确定其基本性质.但由于野外工作的流动性,显然不能携带天平、量筒等精密、易碎的器材.探测队员有一种很简易的方法:取一支硬棒(细棍等物品)用细线悬挂某处(硬棒重心处)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5-16所示中的O点.将矿石挂于一侧,图示中的A点,再任意用一个小重物悬挂于另一侧并调节适当位置使硬棒仍在水平位置静止,即图示中的B点.然后取一容器(如瓷杯,小锅)放有水,并能将矿石浸没在其中(图中未画出容器),再调节小重物的悬挂位置,使硬棒再次在水平位置静止,如图示中的C位置.然后只要用刻度尺测量出OB和OC的长度,就可以测出被测矿石的密度.设:OB=l1,OC=l2,请分析推导出探测队员用此方法测定矿石密度的计算式.
9. 图5-17所示是一把杆秤称重物G时的情况.秤砣P置于B位置时,秤杆平衡.O点为提纽处,C点为杆秤的零刻度处.
(1) 杆秤的自重重心位置在( ).
A. AO之间 B. OC之间
C. CB之间 D. 不好判断
(2) 我们知道杆秤上相邻两刻度之间对应的所称物体的质量差值是相等的,因此杆秤上的刻度间隔是( ).
A. 从C点开始向右逐渐变密
B. 从C点开始向右逐渐变疏
C. 从C点开始向右是均匀的
D. 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0. 在某砌墙的工地上,工人用如图5-18所示的简易滑轮组来将1t砖块提升至5m高的砌墙处.已知提升砖块的工人体重500N,该工人手臂的力可举起1200N的重物,已知每个滑轮重100N,盛砖块的网兜总重80N,不计拉线质量和滑轮的转动摩擦影响,求:在完成提升1t砖块的过程中,使用该机械所能达到的机械效率最大为多少?(g取10N/kg)
11. 下述各种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说法是( ).
A. 人造卫星进入轨道后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时,地球对卫星的吸引力要做功
B. 汽车在加速行驶时,站在车厢地板上的人受到地面的静摩擦力对人要做功
C. 放在唱机转盘的物块随转盘做匀速转动时,物块受到转盘的静摩擦力对物块做功
D. 大型游乐玩具“过山车”当人车沿轨道通过最高处时,其动能为零,势能最大
12. 对不等臂的天平,可采用“覆称法”测物体质量.即:将物体先放在无法调节空载平衡的天平左盘,通过在右盘增减砝码调至水平位置平衡,记下砝码数m1;再将物体放入右盘,在左盘增减砝码调至水平位置平衡,记下砝码数m2.求:物体实际质量是多少?
13. 如图5-19所示,是一个测定电动机输出功率的装置.在电动机的机轴上装有一个半径为20cm的转轮,在转轮上套有一条皮带,右侧下端挂一重物G=60N,左侧下端与一个固定在地面竖直放置的弹簧测力计相连.当让电动机全功率转动时,测得转速为50R/s,稳定时测力计示数为85N.若不计皮带、测力计、转轮的质量影响,求:电动机的输出功率是多大?
关键词:实验考查;实验阶段;具体做法;分析方法
一个完整的实验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实验前的准备和设计;
实验中的具体操作;实验后的归纳和分析。课本上的实验就是指导同学们进行实验的范本,所以教师也要指导学生要从这三方面去研究书上的实验,从而达到学会做实验的目的。
一、实验的准备阶段
1.明确实验目的,对实验进行设想
在这个阶段不仅要考虑实验的原理,还要考虑实验的方法。例如,在实验“研究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中,电流这个物理量同时跟电压、电阻两个物理量有关,在研究时就应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将这个实验目的分两部分进行研究,即“研究电流和电压的关系”“研究电流和电阻的关系”。
2.针对实验设想,合理选择实验的器材和做法
如在“研究电流和电压的关系”的实验中,确定实验所需的器材后,还要对器材的规格和性能进行落实。了解为什么用它,用哪种规格最好,了解选择的依据。
二、实验的实施阶段
1.明确实验的流程
即实验的步骤。清楚自己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明了这么做的目的。如实验“测小石块密度”,先测质量后测体积是为了减小因石块沾水后产生的误差。
2.在实验过程中解决实际操作问题
如会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并能够检查电路是否连接有误,能解决电路出现的故障。再如待测石块的体积太大,无法放入量筒中时,可采用如下图所示“等效替代”的方法。
3.注意实验中的操作要点
如“研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中,玻璃板太厚会导致看到两个蜡烛的像,玻璃板放置的不竖直会导致玻璃板后的蜡烛不论怎么移动都无法和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再如“测滑轮组机械效率”时测力计应匀速拉动。研究“浮力和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时,物体要浸没在液体中。用等效法测电阻时要注意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在更换电阻后应保持位置不变。
4.处理误差问题
首先要了解实验步骤中产生哪些误差,并了解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如“测滑轮组机械效率”时,若测力计在静止状态下测拉力F,会因忽略摩擦力使拉力测量值偏小,从而导致η的测量结果偏大。其次,还要掌握如何减小实验中产生的误差。如测电阻、测长度时的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做法。
三、实验的总结阶段
1.掌握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的方法
比如会设计实验中使用的表格;对数据的处理知道去掉偏差较大的,再将多次测量后的数据加以分析;会根据实验目的分析数据,即找数据间的共同点、不同点加以比较并归纳。
例如,“研究电流和电压关系”的实验中,我们处理数据的方法就有三种。
第一种方法:图像法。即利用数据画出I-U图像。根据图像特点为正比例函数图像,得出“电阻一定时,电流和电压成正比”的结论。
第二种方法:比值法。即利用数据计算每一次的I/U的比值并比较。通过比较会发现比值为一个定值,利用数学中正比例函数y=kx的特点,得出“电阻一定时,电流和电压成正比”的结论。
第三种方法:观察法。即观察到电压变为原来的几倍时,电流也变为原来的几倍,也可得到同样的结论。
2.会归纳得出结论和结果
如计算类的结果:测得的电阻值应为多次测量后的平均值,
测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只能在额定电压下测电流后的计算结果;规律类的结论要叙述完整、全面。
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总结。实验时“做中学,做中改,做中悟”,积累一定的实践感受和实验技能后,学生就一定能答好实
1、反思实验原理
围绕实验原理进行反思,可变通实验原理公式,使实验方案更为简洁,实验结果更为准确。例如,“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实验原理公式是η=Gh/Fs,需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重物的重力G,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用刻度尺测出重物提升的高度h,绳子末端移动的距离s。若反思一下实验原理公式可变通为:η=Gh/Fs=Gh/Fnh=G/nF此时可只需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重物的重力G,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观察承担物重的绳子的段数,即可方便地测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反思实验方法
引导学生思维求异,寻求多种实验方案,然后对实验方法进行反思,找出其特点和不足,从而优化实验方案,选取最佳策略。例如“测盐水密度”实验时,学生可探求以下多种方法。方法一:⑴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m1⑵烧杯内倒入盐水称出总质量m2⑶把烧杯内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读出盐水的体积v⑷计算:ρ=(m2-m1)/v;方法二: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⑵把烧杯内的水全部倒入量筒内读出盐水的体积v⑶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m2⑷计算:ρ=(m1-m2)/v;方法三:⑴用天平称出空量筒的质量m1⑵量筒内倒入适量的盐水,读出盐水的体积v⑶用天平称出量筒和盐水的总质量m2⑷计算:ρ=(m2-m1)/v;方法四: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⑵把烧杯内的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盐水的体积v⑶用天平称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m2⑷计算:ρ=(m1-m2)/v引导学生对以上四种方法进行反思,方法一中,烧杯内盐水倒入量筒时,烧杯壁上沾有盐水,使测出的盐水的体积变小,密度变大;方法二中,烧杯内盐水倒入量筒后,烧杯内壁沾有盐水,用天平称得空烧杯的质量变大,算出盐水的质量变小。从而使所求盐水的密度变小;方法三中,由于量筒高,放在天平上称量易发生倾斜、歪倒,容易损坏仪器,不便于操作;方法四弃掉了以上三种方法弊端,使测量简洁而又准确,确为最佳策略。
3、反思实验现象
针对学生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深入地反思,可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增强学生分析判断能力。例如“组成串、并联电路”实验中,两灯泡串联时发现一只灯泡亮,另一只灯泡暗,学生提出疑问:“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两灯泡会同样亮,怎么会一只亮一只暗呢?”为此,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决定灯泡亮暗的是灯泡的实际功率。根据P=I2R,串联电路中电流相等,功率的大小取决于灯泡电阻的大小。一亮一暗是因为两只灯泡的电阻不同,亮的灯泡电阻大,暗的灯泡电阻小。如果其中一个灯泡电阻很小,实际功率很小,达不到亮的程度,则出现一亮一灭的现象。通过对上述现象的反思,使学生加深了对决定灯泡亮暗的是实际功率,而不单是电流或电阻大小的理解。
4、反思实验规律
让学生在实验操作的基础上,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产生实验现象的原因,深入反思实验条件和实验现象的变化,总结实验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以外,观察到“倒立缩小的实像”,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观察到“倒立放大的实像”,把蜡烛放在焦点以内,观察到“正立放大的虚像”。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反思,可总结出以下规律:⑴物体由2倍焦距向焦点移动过程中,像逐渐变大。⑵物距小,像距大,像变大。反之亦成立⑶2倍焦距是成放大与缩小像的转折点,1倍焦距是成实像与虚像、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以上规律化的知识,学生印象深刻,为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反思实验异同点
对多个实验,可进行联系与比较,反思实验异同点,更易使学生掌握实验的本质,理解实验规律,巩固知识与技能。例如做过“伏安法测电阻”,“伏安法测电功率”实验后,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反思:⑴两实验根据的原理各是什么?⑵两实验的电路图是怎样的?⑶两实验共同用到的实验仪器有哪些?⑷两实验需要测量的相同物理量是什么?通过以上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见解,展开讨论,分析对比寻找异同点,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6、反思实验注意事项
关键词: 初中物理 新旧教材 比较研究
人教版是我国初中物理教科书使用面比较广的一个版本,当前通用的人教版教材是经过长时间的试用及征集意见,在原来的实验版基础上,结合课程标准进行修订的。教材的修改比较大,为了使教师对人教版初中物理新教材进行更好的了解,下面对新旧两版教材进行比较分析。
一、章节数量变化
在旧教材中,有17章,共87节,八年级上册一共有5章25节,八年级下册也包括了5章25节,九年级共一册,包括7章37节。在新教材中,一共有22章85节,八年级上册多了1章1节,八年级下册多了1章,少了5节,九年级则多了3章2节。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多了5章,把旧教材之中的第七章和第八章关于安全用电的相关内容单列成了一章,旧教材之中的第十二章及第十三章还有第十四章和第十六章分开后进行组合。总节数一共少了2节,将旧教材中的第一章第二节及第二章第六节还有第十一章第一节和第十七章第四节都删除,把第九章中的第一节和第二节进行合并,第九章中的第四节和第五节也进行了合并,另外还增添了测量平均速度及阿基米德原理还有热机效率和欧姆定律在串联与并联电路之中的应用等内容。
二、章节顺序发生了变化
章节顺序的改变是修改最大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力学与电磁学内容的具体教学顺序的改变。八年级上册中的内容基本上是没有变化的,旧教材中的八年级下册内容为电磁学,新教材将其改成了力学,旧教材中的九年级主要是力学,新教材将其改成了电磁学。这是因为电磁学中涉及的知识一般都是抽象的,学生理解不深,力学中的相关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是贴近的,学生很容易对其进行理解与学习,因此把容易学习的放在前面,把难以学习的放在后面。等学生到了九年级,由于学生不断成长,其思维也在发展,这样学起来就会很容易。
三、微观分析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除了在章节数量及顺序方面发生了变化外,还对每一节中的内容作了一定的修改与完善。
1.对教材中的一些栏目作了修改。将旧教材之中每一章开篇位置的阅读指导及篇尾位置上的我还想知道删除,在每一章篇尾位置上添加了学到了什么,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复习的时候进行参考。此外,想想做做及想想议议还有科学世界和STS栏目数量减少,有的对章节位置进行了改动,有的变为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题目,有的被直接删除,还有新添加的。这样的改动是从教学内容量及栏目内容价值进行的考虑。如果章节中的内容或者是活动太多,课堂上完不成就将其移到别的节次或者是将其变作题目,对于教育价值不太大的就要直接进行删除,对于内容比较少的节次添加了一些栏目,同时也增添了4个扩展性实验,体现了教育的现代化。
2.一些节次课文中添加了引言,对节次内容起到了指引作用。比如,在光的折射中添加了引言。与此同时,教材中还补充了部分知识性内容或者是表述,虽然篇幅并不长,但是补充知识是很有用的,也确保了知识的完整性。比如,在力这一节中,对施力物体及受力物体进行了阐述。另外,在实验及演示和想想做做的后面补充了对实验现象的具体描述及知识总结或者是简单的结论,使学生能够清楚阅读。教材还把结论性的知识,比如,概念、定律和规律等都表述出来,不仅能够确保教材内容完整,还能够使学生有正确的认识。新教材具有直接明白的特点,可阅读性比较高。
3.探究被弱化,实验得到了强化。第一,在致同学们中把探究栏目改成了实验。第二,把旧教材节次名字中的探究两字删掉。第三,旧教材中的一些探究被改成了想想做做或者是想想议议或者是演示或实验。第四,在新教材中被保留下来的探究的要求比旧教材低。探究被弱化的主要原因是实验稿在刚刚实行的时候为了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变,比较重视科学探究的具体教学,在对旧教材进行编写的时候设置的探究比较多,在每个探究中,设置的步骤也比较多,只要是由学生自己进行动手的实验就被称为探究,但是其实很多探究只是学生自己动手做的简单小实验,这样就导致旧教材中对于探究讲得太多,所以在新教材中把原来的很多探究都改成了实验,实验又包括测量工具的使用实验及物理量测量实验和物力规律探究的实验。探究仅仅是实验之中的一类。比如,在机械效率之中,原教材中的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被改成了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4.一些概念定义形式发生了改变。新教材中,对于速度及密度还有压强和功率等物力概念定义加以改变,全部改成了某某与某某之比,同时也在后面强调了其物理量在数值上等同于单位某某的某某,也就是原本的定义。比如,新教材把压强的概念直接改成了物体所受压力相大小与受理面积之比,同时还强调其在数值上等同于物体在单位面积中所受的压力。
5.新教材内容淡化了重点知识,知识层次降低了,但知识面却发散得很广,实际应用性增强了,动手动脑开放性的问题和实践性课题增多了。新设置的一些栏目如“STS”、“科学世界”,虽然不要求教师课堂讲授,尽管这些内容比较简单,要求也不高,文字又很通俗且有趣,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自读,最多用十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议论就可以。但是,由于当今的考试评价等机制没有与新课程理念同步建立,教材拓宽的知识面,新课标又是粗线条定标准,所以,教师很难把握“点到为止”的教学,只好教材出现的什么都教。另外,学生自主、自觉学习的方式转变还没有真正实现,书中包含许多开放性的问题和实践性课题如查资料、小制作、调查咨询等活动很难落实,众多也挺好的“科学世界”、“STS”教师不引导都很难实现学生自读。新教材总体看似简单降低了难度,减轻了负担。但实际上过高估计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当然,此能力可以培养,但大的应试教育环境束缚此能力的培养,导致新教材实用价值不高。
总之,人教版初中物理新教材的教学内容总量没有变,利用调节顺序及增删内容和完善表述等方式对教材进行了优化,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有很大进步,教材会越修越好,也希望我们的教材能够逐渐完善,成为教师和学生好用也好学的教材。教师作为新教材的实践者,只有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准确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的宗旨,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做到有的放矢,不辜负国家和时代对教师的厚望。我们很希望用好新教材,更新教学理念,让新教材有使用的土壤。
参考文献:
课标的第三部分原名为“内容标准”,现改为“课程内容”,其中包含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原主题栏目“内容标准”现改为“内容要求”。笔者认为名词更改后用词更准确,对教学的指导更确切,它规定的是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基本学习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也就是我们常说教学中的最低要求,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分层次要求,防止个别教师误解为“到此为止”。
一、科学探究的变化
1.“科学探究要素”名称变化
科学探究第三个要素名称由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改为“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更加突出了对学生设计实验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平时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依据实验原理设计实验,学会选择研究方法和测量器材,制订出较科学的实验计划和步骤。
2.“科学探究能力基本要求”的修订
新课标对科学探究七个要素的具体能力要求在水平层次和内容上适度微调和整合。
(1)各要素的认知目标均由“认识”改为“了解”,即把“认识……的意义(重要性、作用)”的表述统一改为“了解……的意义”,适当降低了对学生认知目标的水平层次。
(2)删去“尝试评估有关信息的科学性”、“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增加了“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类”。个别要求在文字上作了调整和整合,如将“尝试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中“成因”改为“可能答案”,将“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书面说明进行操作”中“书面说明”改为“要求”,将“能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改为“能表述探究的问题、过程和结果”,对学生能力要求的可操作性增强。
3.“科学探究案例”的修订
原课标有两个课外科学探究案例,修订后删去了其中一个案例,补充了两个课内探究实例。原课标的探究案例对教师认识科学探究要素起了很大帮助,修订后的三个案例有较合理的内容结构:既有课内探究,也有课外探究,且在每一个案例后增写了一段“评析”。目的在引导教师认识:课内的探究和课外的探究有什么区别?案例是怎样处理课堂时间少和探究过程多的矛盾?怎样处理学生“自主”和教师“指导”的矛盾?
解决以上矛盾的办法是:侧重部分探究要素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应明确本课要培养的探究能力目标是什么?重点要训练的探究要素是什么?属于本课题能力目标的要素,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独立完成;不属于本课题的过程目标,可以大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师事先设计需要强化的要素上。实际上,由于不同的课题分别突出了不同的探究要素,学生探究能力得到的是深入和全面的发展。
二、科学内容的调整
课标中科学内容含“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及“能量”三大一级主题,在每个一级主题下有若干二级主题,每个二级主题下又有若干三级主题。此次修订保留了原课标中的一级、二级主题,主要针对三级主题内容进行了修改。原有“内容标准”68条,修订后有“内容要求”63条。具体有如下变化、特点:
1.删减或整合内容,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1)删去的条目
*“能从生活或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在化学学科已有类似条目,课标对此不再单列,将对生活和社会的关注在其它条目中予以重视。
*在“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中,删去了“颜料混合”的内容,改为“了解色光混合的现象”。
*“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改为“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这些知识进入高中后将会进一步学习,删去后并不影响初中知识结构的系统和完整,因此关于计算问题就可以不考虑。
*“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此知识小学科学课已学,初中又没有进一步提升,没有必要列入条目重复提出要求。但学生若对此知识不够清晰,教学中还是有必要提醒的。
(2)降低要求的条目
课标是通过行为动词的调整,适当降低内容要求。
*原“理解机械效率”的要求,现下调为“知道”。机械效率问题本来就是教学难点,修订后机械效率的简单计算可以要求,较复杂的问题能力高的学生可以选择面对。
*原“理解物体的惯性”要求,现为“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侧重于解释现象。
*关于“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修订后只要求“列举”,不再强调“说出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改为“了解白光的组成”;“解释机械功的含义”调为“说明”;“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调为“了解”;“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中“解释”调为“说明”。这些基本上是在同一水平层次的规范表述,但从行为动词改变看,似乎也隐含着一点微调。
(3)整合的条目
课标将半导体、超导体、纳米材料等有关条目合并为“通过收集信息,了解一些新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了解新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而原来相关的三个条目则作为例子列入,这样既降低了难度,又为教材编写和教学留下了更多空间。
2.明确和细化内容要求,以利于教学和评价
(1)认知领域只设了解、认识、理解三个水平层次。修订后规范了行为动词,不再使用“初步认识”、“大致了解”等介于两者之间的说法,使各认知水平更加统一和简洁。
(2)细化条目,使教学和评价要求进一步明确。
原课标中有些内容条目比较原则,不便于评价,修订后做了进一步细化,详见下表。
(3)明确列出了学生实验具体项目
课标对具体实验项目的要求有31条,哪些是演示实验,哪些应作为学生实验,过去不明确。本次修订明确列出了20个实验项目作为学生实验,也就是说学生至少要动手操作这20个实验,对于其他实验,如果可能,教师也可以创造条件让学生做分组实验。
3.适当增加内容,优化三维目标
(1)增加了优化知识结构的内容
“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此条目在小学科学、高中物理课程中皆未明确要求,此内容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且对后续学习有一定影响。除此外还增加了“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知道噪声的危害”,“知道地磁场”,“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知道电压、电流和电阻”,“了解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理解电功”等知识点。
(2)增加了探究过程的内容
“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通过实验,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实验,认识磁场”,“通过实验,了解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3)增加了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落实的内容
“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作为”,“有节约用电的意识”等,这些内容强化了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更加关注知识的实践应用,是教学联系实际的好素材。
值得注意的是:课标看似删去了“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其实在“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中已体现。看似删去了“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其实在“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中体现了物体受到力时运动状态如何改变,在“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中体现了物体不受力时运动状态如何。课标删去这两条,是为了使行文的含义准确,避免重复陈述,并没有删去这两方面的内容要求。再如,看似删了“能用实验证实电磁相互作用”,实则在“通过实验,了解电流周围存在磁场”、“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中已有体现,不需再重复。看似删了“有评估某些物质对人和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意识”,实则在其他条目中有“关注环境、保护环境”的要求。看似删了“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其实在“了解分子热运动的特点”中已包含。
参考文献:
2.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只能是总路程除以这段路程上花费的所有时间,包含中间停的时间。
3.密度不是一定不变的。密度是物质的属性,和质量体积无关,但和温度有关,尤其是气体密度跟随温度的变化比较明显。
4.天平读数时,游码要看左侧,移动游码相当于在天平右盘中加减砝码。
5.受力分析的步骤:确定研究对象;找重力;找接触物体;判断和接触物体之间是否有压力、支持力、摩擦力、拉力,阻力,电磁吸引力等其它力。
6.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7.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一定受到了力,受力运动状态不一定改变。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受力也包含受包含受平衡力,此时运动状态就不变。
8.惯性大小和速度无关。惯性大小只跟质量有关。速度越大只能说明物体动能大,能够做的功越多。
9.惯性是属性不是力,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不能说受到惯性,只能说具有惯性。
10.物体受平衡力作用,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受非平衡力: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11.电动机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把电能转化成机械能。外电路有电源。发电机原理:电磁感应,把机械能转化成电能,外电路无电源。
12.月球上弹簧测力计、天平都可以使用,太空失重状态下天平不能使用而弹簧测力计还可以测拉力等除重力以外的其它力。
13.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有关,但静摩擦力只跟和它平衡的力有关,拉力多大摩擦力多大。
14.两个物体接触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还要看有没有挤压,相对运动等条件。
15.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强和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16.画力臂的方法:一找支点(杠杆上固定不动的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二画力的作用线(把力延长或反向延长),三连距离(过支点,做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四标字母。
17.求作最小动力,力臂应该最大。力臂最大作法:支点到力的动力作用点的长度就是最大力臂。
18.液体压强跟液柱的粗细和形状无关,只跟液体的深度有关。深度是被研究的点液体的自由表面(与空气的接触面)的竖直距离,不是高度。固体压强先找到压力,再运用p=f/s计算压强;液体压强先运用p=ρgh计算压强,再运用f=ps计算压力。特殊固体可用p=ρgh计算,特殊液体可用p=f/s算。
19.托里拆利实验水银柱的高度差和管子的粗细倾斜等因素无关,只跟当时的大气压有关。
20.浮力和深度无关,只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求浮力要首先看物体的状态:若漂浮或悬浮则直接根据f浮=g物计算,若有弹簧测力计测可以根据f浮=g物—f拉来测。
21.有力不一定做功。有力有距离,并且力、距离要对应才做功。
22.机械效率不是固定不变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除了跟动滑轮的重力有关外还跟所提升物体的重力有关,物体越重,拉力也越大,机械效率越高。在变化中抓住动滑轮的重力不变是关键。
23.物体匀速水平运动时,动能和势能不一定不变。此时还要考虑物体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例如洒水车,投救灾物资的飞机,他们的机械能在减小。
24.机械能守恒时(机械能没有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其他的能也没转化为机械能),动能最大,势能最小。可以由容易分析的高度和形变大小先判断势能,再判断动能的变化。
25.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同时增大和减小。只是在不同的变化过程中,引力和斥力的变化快慢不一样,导致最后引力和斥力的大小不一样,最终表现为引力或斥力。
26.分子间引力和大气压力的区别:分子力凡是相互吸引的都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但如果伴随着空气被排出或大气压强的变化则说明是大气压力。例:两块玻璃沾水后合在一起分不开是大气压力,水面上提起玻璃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
27.物体吸热内能增大时,温度不一定升高(晶体熔化,液化沸腾);物体内能增加,不一定是热传递(还可以是做功)。改变物体能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28.内能和温度有关,机械能和物体机械运动情况有关,它们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物体一定有内能,但不一定有机械能。
29.热量只存在于热传递过程中的,离开热传递说热量是没有意义的。热量对应的动词是:吸收或放出。不能说物体具有,或含有热量。
30.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是固定不变的。比热容越大:吸收相同热量,温度变化量小(用人工湖调节气温);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热量多(用水做冷却剂)。比热容大的升温或降温都难。
31.内燃机一个工作循环包括四个冲程,曲轴转动二周,对外做功一次,有两次能量转化。
32.太阳能电池是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不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33.核能属于一次能源,不可再生能源,当前人们利用的主要是可控核裂变(核反应堆)。太阳内部不断发生着核聚变。
34.音调一般指声音的高低,和频率有关,和发声体的长短、粗细、松紧有关。响度一般指声音的大小,和振幅有关,和用力的大小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是用为区别不同的发声体的,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生活中也有些用高低来描述声音的响度的,要特别注意,如:不敢高声语,高指的是响度。小沈阳:“起高了”高指音调)。
35.回声测距要注意除以2.36.光线要注意加箭头,要注意实线与虚线的区别。实像的光线是实线。法线、虚像光线的延长线是虚线。
37.反射和折射总是同时发生的,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因为都是反射。
38.平面镜成像:一虚像,要画成虚线,二等大的像。人远离镜,像大小不变,只是视角变小,感觉像变小。
39.照像机的物距:物体到镜头的距离。像距:底片到镜关的距离或暗箱的长度,底片是不能动的,所以调整相距是通过伸缩镜头完成的。投影仪的物距:胶片到镜头的距离,像距:屏幕到投影仪的距离。
40.照相机原理: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原理: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41.透明体的颜色由透过和色光决定,和物体顔色相同的光可以透过,不同的色光则被吸收。不透明物体反射与它相同的色光。
42.液化:雾、露、雨、“白气”。凝华:雪、霜、雾淞。凝固:冰雹,房顶的冰柱。
43.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任何温度下进行)和沸腾(一定温度下进行)。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高温的水蒸气遇冷温度降低液化,不是遇热液化,自然界这类现象多多)和压缩体积(气体打火机,液化石油气)。
44.沸腾时气泡上升变大(变浅液体压强减小,体积变大),沸腾前气泡越往上越小(温度降低,遇冷收缩)。
45.晶体有熔点(海波,冰,石英,水晶和各种金属)。非晶体没有熔点,(蜡、松香、沥青、玻璃)。
46.六种物态变化。由硬变软要吸热(固→液→气),反之要放热。
47.晶体熔化和液体沸腾的两条件:一,达到一定的温度(熔点和沸点);二,继续吸热。
48.金属导电靠自由电子,自由电子移动方向和电流方向相反。
49.串联和并联是针对用电器与电源的关系。串联电路电流只有一条路径,没有分流点,并联电路电流多条路径,有分流点。
50.判断电压表测谁的电压可用圈法:把要分析的电压表当作电源,从一端到另一端看圈住谁就测谁的电压。
51.连电路时,开关要断开,滑片放在接入阻值最大的位置,电流表、电压表的量程选择要合理,滑动变阻器要一上一下,并且要看题目给定的条件确定,电压表一定要放在最后再并在所测用电器的两端。电流表相当于导线,电压表相当于断开。
52.电路中有电流一定有电压,但有电压不一定有电流(电路还得闭合)。
53.电阻是导体的属性,一般是不变的(尤其是定值电阻),但它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电阻越大,灯丝电阻与温度的关系表现最为明显。
54.串联电路有分压作用,电压与电阻成正比,也就是电阻大,分得电压大。电阻大的功率也大。并联电路有分流作用分流,电流和电阻成反比,也就是电阻大,电流小,电功率也小。
55.测电阻和测功率的电路图一样,实验器材也一样,但实验原理不一样(分别是r=u/i和p=ui)。测电阻需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测功率时功率是变化的,求平均值没有意义。
56.电能表读数是两次读数之差,最后一位是小数。可用电能表与钟表测用电器实际电功率。
57.额定功率和额定电压是固定不变的,但实际电压和实际功率是变化的。但在变化时,电阻可以认为是不变的。可根据r=u2/p计算电阻,建立联系,公式用的非常多。
58.家庭电路中开关必须和灯串联,开关必须连在火线御用电器之间,灯口螺旋要接零线上,保险丝只在火线上接一根就可以了,插座是左零、右火、上接地。
59.磁体上s极指南(地理南级是地磁北极,平常说的是地理的两极)n极指北。
60.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通电导体周围有磁场),制成了通电螺线管(安培定则)→电磁铁。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制成了发电机。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制成了电动机。沈括发现了磁偏角。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卢瑟福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贝尔发明了电话。
初中物理常用思维方法:
①控制变量法。
②转换法。
③等效替代法(并联电阻)。
④类比法(电流类比水流)。
⑤图像法。
这篇初三上册物理期末复习基础知识巩固题的文章,是
一、选择题1. 对于ρ=m/V,小明对它的理解如下,其中正确的认识是 ( )A.同种物质,密度相同,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B.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当体积相同时,物体的质量与密度成正比C.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当质量相同时,物体的体积与密度成反比D.以上认识都正确2.如图2所示,表示物体所匀速直线运动的是哪一段 ( ) 图2A. AB和EF段 B. AB和DE段 C. BC和EF段 D. BC和DE段3. 如图6所示,将两个同样形状的长方体分别放入水平与竖直放置在盛水的容器中,则两个长方体所受到的( )
图6A..上下压强差相等,浮力相等 B.上、下压强不等,浮力相等 C.上下压强差不等,浮力不等 D.上下压强差相等,浮力不等4. 下列各现象中,都与大气压有关的一组是( )A.高度计、潜水服、宇航太空服B.气球升入高空易破、茶壶盖上开小孔、风吹地上的水变干C.装酒精的瓶子要盖紧、高山上人感觉到胸闷 、抽水机抽水D.钢笔吸水、用塑料管吸饮料、塑料挂钩能吸在墙上5.两艘船并排前进,它们在航行的过程中,常会不由自主的碰在一起,产生使船靠拢的压力的原因在于 ( )A.两船之间的水流流速较小,压强较小;船外侧水流流速较大,压强较大B.两船之间的水流流速较大,压强较小;船外侧水流流速较小,压强较大C.两船之间的水流流速较小,压强较大;船外侧水流流速较大,压强较小D.两船之间的水流流速较大,压强较大;船外侧水流流速较小,压强较大6.下面不能说明关分子运动的事例是( )A.从烟囱里冒出的黑烟在空中飘荡 B.酒瓶盖打开后,屋里很快就闻到酒香味C.用盐水腌鸭鸭蛋,一段时间后,蛋会变咸 D. 往开水里放些糖,水会变甜7.学习了惯性知识后,小明有了如下认识,其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运动时惯性比静止时惯性大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C地球上的物体都有惯性,在太空行走的宇航员没有惯性 D自由下落的物体没有惯性8.锯木头的锯子的锯齿都是东倒西歪不在一个平面上,这是因为 ( )A.这样使锯齿更锋利 B.这样使锯更耐受撞击C.锯用得太久,齿被撞歪了 D.可以使锯口加宽,减小材料对锯的摩擦力9.如图5所示,重20N的物体B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6N,则物体B受到的摩擦力为 ()A.6N B.12N C.0N D. 无法确定 图5 10.下列实例中,采用增大压强方法的实例是( )A滑雪时,在脚上穿滑雪板 B软包装饮料的吸管一端被削尖C铁路的铁轨铺在枕木上 D推 土机上宽而平的履带
图611.有两根完全相同的玻璃管A和B,A管内装水,B管内装煤油,两管内的液体上表面在同一水平线上,如图6所示,若A管底部受到水的压强为P1,B管底部所受煤油的压强为P2 (已知ρ水>ρ煤油),则( )A.ρ1=ρ2 B. ρ1<ρ2 C. ρ1>ρ2 D.无法判断12.下列现象不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是( )A.堵住茶壶盖上的小孔,茶壶里的水就不容易被倒出来B.用塑料吸管能把饮料吸入口中C.生产灯泡时,抽气机能抽出灯泡内的空气D.两块玻璃板的表面用水浸湿,将两块合在一起,很难分开
图713.某同学做以下实验:先在一只玻璃水槽中注入一定量的水,后将盛有一些小石子的塑料小船放入水槽中,如图示。测得船底到液面的距离为h,再每隔一定时间向水里加食盐,并搅拌,直至食盐在水中有剩余。问在下列他所绘制的吃水线至船底距离h随加盐量而变化的图像中,符合实际情况的图是( ) 14、有甲、乙两杯不同的液体,把一个鸡蛋放人甲杯中下沉,放人乙杯中漂浮,那么鸡蛋在杯中所受的浮力F甲与F乙的关系是( ) A.F甲大于F乙 。 B.F甲等于F乙。 C,F甲小于F乙。是 D·无法比较15、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是( ) A.马德堡半球实验 B.帕斯卡水桶实验 C.奥斯特实验 D.筷子提米实验16、下面列举的现象中,由于做功使物体的内能发生改变的是( ) A.水被太阳晒热 B.酒精涂在手背上觉得凉C.把铁钉钉进墙里,铁钉变热 D.烧红的铁块放在冷水里,铁块温度降低17、甲、乙两台机器,甲的机械效率为80%,乙的机械效率是60%测( )A.相等的时间内,甲机器做的功多B、甲、乙相比较,甲机器有用功占总功的比例大C.做同样多的功,甲机器用的时间短D.甲机器比乙机器省功18、某物体在一对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则该物体( ) A.动能一定不变,机械能一定不变 B.动能可能改变,机械能一定不变 C.动能可能改变,机械能可能改变 D.动能一定不变,机械能可能改变19、下列关于科学方法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为研究光现象,引入“光线”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这是模型法B、噪声对人的身心健康会造成危害,科学家却能利用噪声来除草,这是缺点利用法C、根据加快蒸发的方法,想到减慢蒸发的方法,这是逆向思维法D、制作滑动变阻器时,发现导线太长而采取缠绕的方式,这是换元法二、不定项选择题20、、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0C的冰内能为零 B、物体的温度越高,它所含热量就越多 C.两个物体的温度相同,它们之间就不能发生热传递 D,物体吸收了热量,物体的温度一定会升高21、把剪去尾部做成筒状的牙膏皮放人水杯里牙膏皮漂浮在水面;把此牙膏皮卷成团放在水杯里,它沉在水底,正确的说法是( ) A.牙膏皮所受重力不变 B.牙膏皮漂浮时所受浮力比它沉底时所受浮力大 C.牙膏皮沉底时所受浮力等于它的重力D.牙膏皮沉底时,它排开水的体积比漂浮时小22、如图一个装有水的容器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下列关于液体压强的说法正确的是:A、a点所受的压强是200PaB、b所受的压强是200PaC、a点所受的压强与容器底部所受的压强之比是1:4D、b点所受的压强与容器底部所受的压强之比是4:523、试管中有一段被水银柱密封的空气柱,将此试管分别如图所示旋转,若空气柱的压强为P,大气压为P0,则满足P<P0的是:A、甲B、乙C、丙D、乙和丙。 二、填空题。1、如图2所示,某人用200N的力,以0.2m/S的速度拉绳子,使物体 匀速上升lm,人拉绳子做功的功率是 W,有用功是 (绳、滑轮重和摩擦均不计)2.如图13所示,用力将塑料挂钩的吸盘压在光华的墙面上,排出里面的空气,吸盘才会紧贴在墙面上,这是因为 。标准大气压的数值为 Pa,它能支持 高的水银柱。若某人的身体表面积约为2.5m2,则大气在人体表产生的压力大约为 N。
3.如图14所示,是喷雾器的原理示意图,当空气从小孔迅速流出,小孔附近空气的流速较大,压强 (选填“大于”或“小于”)容器里液面上方的空气压强,液体就沿细管上升,从管口中流出后,受气流的冲击,被喷成雾状4.在建立压强概念时,有同学做了如图22所示的“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探究实验。(1)甲、乙两图所示的实验是为了说明: ;(2)丙、丁两图所示的实验是为了说明: ;(3)根据(1)、(2)的结果可以看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 有关
图22 5.鱼肚内有鳔,即鱼泡,当鱼上浮时,鱼漂内充满空气时,鱼排开水的体积变 ,鱼受到的浮力变 ,当浮力 鱼所受的重力时,鱼就上浮。6.如图9所示,人体前臂可以看作是 杠杆,当曲肘将重物举起时,阻力臂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三、作图题(每题2分,共6分)1.如图12所示,在图中画出放在斜面上物体A所受的重力,物体A 对斜面压力.2.请画出图13中老虎钳的力臂的大小.3、.人站在地面上使用如图13所示的滑轮组提升重物,画出提升重物,要求在图中画出最省力一种绕法。.
图12 图13 图14 四、实验题。1、.如图18所示,是小名研究浮力大小的实验示意图,使用弹簧测力计挂一个圆柱形金属块,让金属块从空中缓慢浸没入水中,表中h表示金属块下表面浸入水中的深度. 测力计示数/N54.54.03.53.02.52.52.52.52.50深度h/cm012345678910(1)分析上表可知,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没于液体的深度 (选填"有关"或"无关");(g=10N/kg) 图18 (2)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可知,金属块的横截面积和密度大小分别为和.(3 )下图中能正确反映弹簧测力计示数F与圆柱体下表面所处的深度h关系的图像是( ) F∕N F∕N 0 h∕cm 0 h∕cm A B F∕N F∕N 0 h∕cm 0 h∕cm C D2、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圆柱体,从盛水的烧杯上方某一高度缓慢下降,圆柱体浸没后继续下降,直到圆柱体底面与烧杯底部接触为止,如图17所示是圆柱体下降过程中弹簧测力计读数F随圆柱体下降高度h变化的图像。求:(1)分析图像可知,圆柱体重力是________N;(2)圆柱体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是______N;(3)圆柱体的体积是_________m3;(4)圆柱体的密度是_________kg/m3;(5)分析图像BC段,可得结论:物体浸没液体之前,浸入液体的深度越深,受到的浮力越________(选填“大”或“小”);(6)分析图像CD段,可得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计算题1、当物体全部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9.8N,如果物体露出水面体积是总体积的2/5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19.6N,求该物体的体积和密度? 2、、李静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她先测量出容器中水深为20cm,然后将一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长方体物块缓慢地浸入水中(完全浸没时水不会溢出)。实验过程中,她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并测量出对应情况下容器中水的深度h,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12345678F/N1.51.41.31.21.11.01.01.0h/cm20.020.521.021.522.022.522.5 h22.5 (g取10N/kg,ρ水=1.0×103kg/m3)⑴在物块未浸入水中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为多少?⑵在物块完全浸入水中时,其受到的浮力为多大?⑶分析表中数据变化规律,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3、某建筑工地为了搬运建材,采用的滑轮组示意图如图9所示。钢丝绳的拉力F由电动机提供。此滑轮组在30s内将质量为450kg的建材匀速提升了6m,拉力F所做的功为36000J,不计绳重和轴摩擦,g取10N/kg。试求:(1)滑轮组的机械效率。(2)钢丝绳移动的速度。(3)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小于1的原因是什么? 4、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匀速提升重2000N的物体,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大小为625N,,拉力做功的功率是1250W,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80%。(不计摩擦和绳重)。1、重物上升的速度是多大?2、如果用这个滑轮组匀速提升重3500N的物体,绳子自由端的拉力是多大?机械效率是多大?
5、综合题。科学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金属杆的伸长与它所受的拉力成正比。现在,我们要知道一根长度为2m、横截面积为0.4cm2的金属杆A,伸长0.4cm时所能承受的拉力。但是直接对A进行测试有困难,因此我们就对同种材料制成的不同规格的样品进行了测试。测试中,所用拉力始终为2000N,测得的数据如下表。请回答: F长度l/m横截面积S/cm2伸长Δl/cm10.050.1640.100.3210.100.0820.050.3240.200.16 金属杆
(1)在对样品进行测试时,采取如图装置,这主要运用了( )。A.模型法 B.类比法 C.分类法 D.放大法(2)分析数据可知,金属杆伸长的长度与金属杆的长度成 ,与金属杆的横截面积成 。(填“正比”或“反比”)(3)金属杆A所能够承受的拉力为 N。 6、探究实验。 121(1)探究一:晓丽在研究动能Ek与m、v关系的实验中,是用小球去撞击木块,并通过木块 来反映动能的大小,这种方法叫做 法。若没有木块,还可以用 代替,这种方法叫做换元法,具体做法是通过 来反映动能的大小。她查阅资料得知:Ek与m、v的关系是Ek= mv2。(2)探究二:如图所示,将两个相同的小车分别放在两个相同的管道中,然后让速度相等的风和水流分别通过这两个管道2s,小车分别被推动一段距离,实验记录如下: 流体风 风水流水流 小车被推动距离/cm0.379①在相同的时间内,相同的面积上,小车从两种不同的能源上获得的能量多少 。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从某种能源中所能得到的能量叫做能流密度。这是评价能源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地说,水能的能流密度比风能的能流密度 。②若水的流速为v,密度是ρ,请你推导出水能的能流密度A的表达式。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本思想;课堂教学
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初中物理教学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进行演示实验和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明确的认识,这种认识是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必要基础。初中物理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期,物理课中开展生本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诱发创新欲望,还能使学生体会到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从而提高教育水平。
一、用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在初中物理中,实验现象往往是形成兴趣的思维基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形成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具体表现为:学习情绪高,学习意志顽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纸锅绕水、瓶吞鸡蛋、气球提杯、细线割冰、能浮在水面的硬币等,还能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现象。使学生一开始就感受到大自然的物理现象是生动的、有趣的。例如在做升华和凝华演示实验时,在烧瓶中放入结晶的萘和松枝,在给烧瓶加热时,萘被升华,变成了气体,停止加热后,萘又被凝华,此时烧瓶中松枝上布满了白色结晶的萘,便出现了美丽的自然奇观雾凇。通过该实验使学生间接体验了大自然中的景观是多么的绚丽多姿,同时使学生领悟到了自然界中千姿百态的自然现象往往与物理知识有关,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升华和凝华的物理意义。要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得认真地学好物理知识,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学生感到物理学科有趣实用,在进行密度测量实验时,提前让学生了解密度的应用,不仅可以计算质量,而且还可以计算体积,还能鉴别金银手饰,从而掌握鉴别物质的方法。
二、注重实验探究,将探究的主体设为学生
物理知识的得出是以探究实验总结归纳而得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将实验自己演示给学生,或者是将实验完全交给学生,这样都不是真正的让学生获取知识。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做到在自己的轨道上进行探究,启发式地提问则是关键。这一过程,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精心备课,设计好合理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学生应处在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上,教师应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比如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活动中,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猜想:左右相反、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在学生提出猜想后,教师只引导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实验方案。并让学生利用提供的器材实际动手试一试。提醒学生留意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并尝试寻找解决方案。在学生动手实验一段时间后,设置问题:你们现在感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学生普遍感到最大困难就是不能确定镜后像的位置。这时可让学生提出解决的办法。
三、一堂课的目的要明确,但课的内容要有悬念
无目的教学是万万不可取的,因为时间有限。而如果事先就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学哪些哪些,这也就降低了课堂的趣味性和精彩度。因为我认为调动后进生的积极性是有效课堂的关键。所以可以在适当的地方设疑,或者让学生发现反常现象,强烈的悬念感就像一部推理小说,能让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师一起走。比如,在“气体流动与压强关系”时,教师可利用漏斗向下吹乒乓球的实验,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猜想,然后观察实验,并且找学生实验,得出与学生已有的“前学科概念”相反的结论,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四、改进习题课教学
物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目,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书本上的原理公式,更要“会学会用”、“活学活用”。
1. 习题课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比如在解答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问题时,教师可以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的方法,突出解题思路,把学生引上正确轨道。在教学中遇到过这样一道题“用一动滑轮把重为100N的物体提到9m高的楼台上,所用的力是60N,那么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由于刚接触机械效率的内容,大部分学生没有思路。我便提醒学生分为3步解题:求总功;求有用功;求机械效率,并引导学生重温在动滑轮使用过程中,物体上升高度和手拉绳子上升移动距离的关系。由于分层降低梯度,学生在教师搭桥和引路下,顺利实现认识的飞跃。
2. 习题选择很关键。
在掌握物理定律和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和解题能力是习题课的核心任务。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对习题的选择是关键。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习题可以适当的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而且要一题多变诱导学生思路。比如,在“液体压强”这节课上,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h表示的是“该点到自由水面的距离”,可以将U形管倾斜,提出问题“此时该点的压强是否改变?”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对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中各生命实体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学生个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以及知识生命的多元、多向的互动和不同层次的提升。实践证明其教学效果是显著的,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它是深受老师和学生欢迎的教学模式,必将带来一场全新的教育变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