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33: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综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英文名称:Computer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计算机学会微机专业委员会;陕西省计算机学会
出版周期:
出版地址:
语
种:
开
本:
国际刊号:1005-3751
国内刊号:61-1450/TP
邮发代号:52-127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期刊,原名《微机发展》,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上网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计算机学会和陕西省计算机学会共同主办。刊名为著名科学家胡启恒院士亲笔所提,中国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长张效祥院士写了创刊词。1991年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1-1450/TP,国际刊号:ISSN 1673-629X。该刊为综合性学术技术刊物、月刊。 该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国内读者分布在全国30个省市,国际读者分布在北美、西欧、韩国、日本以及我国港、澳、台等38个国家和地区。几年来高水平的论文刊登数量明显增加,各类自然科学基金论文刊登数量已超过80%,各项指标在我国自然科学自动化、计算机类(TP)多种期刊中排名前列,已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自然科学杂志之一。 该刊在我国计算机界有广泛的作者群体,主要稿件来源单位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中南大学、东北大学、上海大学、福州大学、安徽大学、西北大学等全国数百所重点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航空、航天、电子、中国水电、中国建筑、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等重点研究院所等。 刊载内容涉及国内外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方向、技术和创新的最新成就、软件工程的最新成果、应用开发的成功经验等,在学术界有较好的影响。为我国计算机的创新、设计、开发、应用创造了一个宽舒和谐的学术交流的氛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术、技术展示的平台,成为我国计算机和嵌入式系统领域最具有代表性的前沿性的刊物之一。 该刊的编委是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九所知名大学和七所重要研究所,以及美国、加拿大的外籍专家共22位著名教授或研究员组成。以沈绪榜院士为首的编委会顾问组把握着期刊的大方向.
主要栏目
综述评论
人工智能
信息安全
经验交流
研究探讨
开发应用
网络通信
学习园地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课程建设;实例教学
在社会信息化浪潮推动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发展迅速,信管专业的课程建设也引起了各高校的重视。计算机网络是信息系统开发和部署的基础平台,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信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本文对计算机网络的课程建设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几点思考与探索。
1 教学目标定位分析
信管专业是一门跨经济管理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综合性学科,由于不同高校信管专业有不同的学科背景,使得该专业涉及的领域较为宽泛。其研究的范畴主要包括[1]: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和过程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利用信息技术支持组织业务功能和研究信息系统对组织的影响和价值。对于信管专业的不同背景与研究范畴其课程教学目标也应是不同的。
这里以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管理和维护为研究范畴的信管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为例分析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吴功宜教授指出,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发展趋势可从教学要求、能力要求和课程结构上来分析,如图1所示。
网络技术和相关学科结合产生网络工程专业和物联网工程专业,其基础还是计算机网络。信管专业的课程都是围绕“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这个目标进行设置,信管专业计算机课程在教学要求上应该和计算机与软件工程专业在同一层次;落实到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上,我们开设了计算机网络、网络管理与控制和网络安全课程。而信管专业区别于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是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开发运用的工具。计算机网络是信息系统开发和部署的平台,但信管专业从能力上不要求达到网络设备的软硬件开发水平。所以信管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目标从能力上要求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拥有初步规划组网的能力,为后续的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基金项目:上海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育高地建设项目(B-8515-10-0001);上海海洋大学重点建设课程项目(A-2600-10-0058)。
作者简介:王甘霖,男,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遥感技术与应用;袁红春,男,教授,研究方向为智能信息处理;张明华,女,讲师,研究方向为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海洋信息,移动计算。
2 课程教学引入实例教学法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交叉学科,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材内容一般都以分层的网络体系结构及其协议来介绍,涉及大量抽象的概念与理论。现在的课堂教学方法大多以讲授PPT课件为主,并辅以多媒体动画或视频演示帮助学生学习。我们注意到计算机网络课程具有概念与理论抽象而实践性强的特点,计算机网络课程不应单纯分为理论课部分和实验课部分,而应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带到课堂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实例教学的方法,以有效地提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学习。
下面以传输层TCP协议的连接和释放为例介绍这种方法。我们设计一个虚拟网络平台用来在课堂上进行实例教学。这个平台采用VMware软件虚拟了两台操作系统分别为Windows server 2003和Windows XP的计算机pc1和pc2,这样组成一个只有两台计算机的最小网络。它可在单机上运行以用于分析网络体系结构和基础的网络协议与服务,如ARP、TCP、UDP、HTTP、FTP和DNS等。
准备一个简单的面向连接的socket通讯程序,其功能是客户端向服务器端发送消息“Hello!”,服务器端回复消息“Nice to see you!”。服务器端和客户端程序分别在虚拟机pc2和虚拟机pc1上分别运行。在运行过程中启动pc2上的Wireshark软件进行抓包分析。如图2和图3所示。
图2 简单通信程序实例演示
图3 Wireshark协议分析TCP的连接与释放
在图3中,通过Wireshark捕获数据包,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此次通信过程。分组1~3是TCP的三步握手过程,pc1与pc2建立了TCP连接;分组4~5为数据传递过程;分组6~9为TCP的4次握手连接释放的过程。教师在分析过程同步在黑板上画出此次TCP连接与释放的示意图。这个教学过程比教材上的图片展示和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演示更为生动和真实,在操作过程中以此为载体教师可以很好地与学生互动,学生也有一定的时间思考,下课后学生在复习时可重复此实例以继续研究,教和学的效果有明显提高。
3 网络新技术的学习引导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迅速,不断出现新的概念和技术,这样就产生了计算机网络教材跟不上新技术发展的矛盾。例如无线网络技术,现在国内2.5G、3G和4G网络并存,再加上无线局域网,现在正是无线网络发展的“春秋战国”时期。而传感器网络与物联网[2]技术的规模应用也正蓄势待发。这些新技术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材中都是一带而过或未提起,实际上这里孕育着网络技术的未来和机会。信管专业的学生应该对新的技术和信息敏感,教师可补充相关知识,介绍自己和学院相关的科研课题,然后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撰写小论文或读书报告,作为期末考核成绩的5%~10%。这样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的收集、整理和学习的能力并可能进一步地创造知识。
4 实验教学建设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验内容安排要结合计算机网络课程群的实验来统一考虑。计算机网络课程为必修课,网络管理与控制、网络安全课程为选修课。依近年来学生选课情况来看,学完计算机网络课程后有80%~90%的同学又选学了网络管理与控制,说明学生对网络理论和应用很感兴趣,而还有少部分同学选网络安全课程,他们已经考虑将网络管理方向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依据这样的分析,我们把16课时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内容设定为:
实验一 网络基本配置与网络命令;
实验二 网络报文捕获与网络协议分析;
实验三 交换机基本配置;
实验四 路由器基本配置;
实验五 VLAN基础配置;
实验六 路由协议配置;
实验七 WLAN连接及配置;
实验八 综合网络设计。
而把网络服务配置、网络操作系统管理和较复杂的交换机、路由器的配置放到网络管理与控制课程中,把较复杂的网络协议分析和网络安全防范内容放到网络安全课程的实验内容中。这样,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与课程群中的其他课程的实验内容不会过于重复或完全割裂。同时,以此为内容编写适合于信管专业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规范实验内容和环节,更好地指导学生实验。
在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的执行上,还存在一个困扰着大多数普通高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就是实验环境。由于网络技术发展迅速,网络设备更新比较快,再加上网络设备价格不便宜,一般的学校难以配备完全满足学生实验需要的网络硬件设备。当多人一组进行实验时,每个学生的平均实际操作时间比较少,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积极性。遇到这种情况时可利用现有的网络模拟仿真软件Dynamips、Boson NetSim等软件,先让学生在装在PC机上的虚拟平台上练习网络设备的配置,在熟练掌握配置方法后,再在实际网络设备上进行实验。利用虚拟平台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独立地反复练习以掌握实验配置方法。而通过在实际设备上做实验,可帮助学生掌握如何配置和管理真实的网络。这样采用虚实相结合的办法可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5 结语
计算机网络课程作为信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课程定位与教学方法应有别于计算机专业。面对着计算机学科和管理学科交叉的专业特点,从教学要求、能力要求和课程结构上分析了信管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实例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当今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的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都面临着不断调整更新的需求和挑战,计算机网络课程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万国华.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研究综述[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1(4):74-76.
[2] 孙其博,刘杰,黎,等. 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33(3):1-9.
Construction of Computer Network for the Specialty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WANG Ganlin, YUAN Hongchun, ZHANG Minghua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306, China)
关键词 控制科学与工程 学科建设 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自动化技术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军事、科学研究、交通运输、商业、医疗、服务和家庭等方面。采用自动化技术不仅可以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部分脑力劳动以及恶劣、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而且能扩展人的器官功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自动化是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显著标志。
自动化是一门涉及学科较多、应用广泛的综合性科学技术。在我国研究生培养体系中,自动化对应的一级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下属有七个二级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企业信息化系统与工程”和“生物信息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对相关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并在学科交叉与渗透中表现出突出的活力。例如:它与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结合开拓了知识工程和智能机器人领域。与社会学、经济学的结合使研究的对象进入到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范畴中。与生物学、医学的结合更有力地推动了生物控制论的发展。同时,相邻学科如计算机、通信、微电子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也促进了控制科学与工程的新发展,使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所涉及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1 我国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现状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诸多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步,按照二级学科分类,主要发展现状归纳如下。
1.1 控制理论与工程
控制理论以动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现有的控制理论提供了广泛的应用空间,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促使控制理论自身的发展,也催生出新的学科增长点。控制理论方面,在鲁棒控制、非线性控制、离散事件动态系统、量子控制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鲁棒控制研究内容涉及鲁棒极点配置、鲁棒镇定、鲁棒观测器设计、鲁棒故障诊断等一系列鲁棒控制问题。分布参数控制研究涉及可控性、随机控制、非线性系统、稳定性、最优性、数值求解最优控制及时间延迟问题。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的优化理论与方法上,理论成果被成功应用到从机械或半导体制造到电网规划、石油化工等多个行业的实际工程问题。量子控制的研究涉及量子态的制备、最优控制、控制能力、反馈控制、消相干控制、纠缠动力学、动态解耦等多个方面。智能控制方面,在模糊不确定性理论、复杂系统的模糊控制与稳定性分析、神经网络控制、智能优化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模糊不确定性理论对于主观上的不确定事件,给出了不确定变量的期望值、不确定变量的关键值、不确定事件测度的定义,并将它们应用于机器学习、系统控制和管理等问题。自模糊集合诞生至今,模糊控制作为一种有效的非线性控制方法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模糊控制器形式常见的有模糊逻辑控制、模糊PID控制、神经模糊控制、模糊滑膜控制、自适应模糊控制及基于T-S模型的模糊控制等。模糊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是模糊控制领域一个持续研究的课题。现有的结果,主要是在前有理论基础上,提出放松稳定性条件,并将模糊控制的概念引入网络控制系统。在神经网络控制方面,主要利用神经网络对非线性系统的逼近能力和特性,与一些控制算法相结合,探讨复杂系统的建模与控制问题。智能优化方面主要是结合模糊推理和神经网络自适应为主的模糊神经控制,并结合智能算法实现对算法的优化。智能机器人技术方面,除了在机构、视觉及传感系统、运动建模、规划与导航等提出一些新的设计和改进的算法外,中国学者在救灾救援机器人、网络环境机器人、医疗机器人、仿生机器人、飞行机器人、仿人机器人、人-机器人交互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控制的应用方面,智能控制理论在电力系统调度、发电机励磁控制、风电场功率预测等方面已有初步应用。在多智能体与网络控制方面,研究涉及复杂系统与系统复杂性理论、混合系统与多模态切换、多智能体系统及网络控制。
1.2 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
随着20世纪40年代计算机的出现以及50年代人工智能的兴起,人们当然也希望能用计算机来代替或扩展人类的部分脑力劳动。模式识别在20世纪60年代初迅速发展并成为一门新学科。在生物信息学方面,在高通量组学数据的处理、计算基因组学的研究、医学群体遗传学中的生物信息学、蛋白质功能结构与亚细胞定位上、生物分子网络的构建与分析等方面有了重要进展。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方面,研究涉及提高学习系统泛化能力、样本标记问题、降维与度量学习、数据挖掘、在视频与图像分析方面的应用。脑—机接口就是要实现生物脑与电脑之间的直接对话。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并重是脑—机接口研究的重要特点。脑—机接口研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许多方面的问题还有待于深入地研究。在医学信息学、分子影像方面,多模态分子影像成像理论方法与关键技术、分子探针与药物研发、分子影像验证与应用是现在的研究热点。
1.3 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是实现系统最优化的科学。系统工程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总体协调的需要,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基础思想、理论、策略和方法等从横的方面联系起来,应用现代数学和电子计算机等工具,对系统的构成要素、组织结构、信息交换和自动控制等功能进行分析研究,借以达到最优化设计,最优控制和最优管理的目标。在工业过程建模方面,研究主要涉及过程建模方法与应用及面向高端应用的工业建模技术与软件。在生产调度优化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计算机技术的提升,结合实际生产背景的生产调度问题优化理论与方法成为自动化学科的研究热点。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决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安全应急决策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上。在信息服务的研究上,在服务组合、服务计算环境、服务部署与调度、服务计算模式/模型、数据集成等关键问题上都有了较大的进展。智能交通系统是解决目前城市交通拥堵、气体和噪声污染的主要途径,目前主要的研究领域集中在先进交通分配和出行诱导技术、城市高速路与普通路网集成交通控制、交通分配与交通控制一体化研究以及交通信息获取与服务系统的研制。
1.4 导航、制导与控制
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一直突出为国防、航天服务的特色,注重理论与工程实际的结合,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建立起一支梯队结构合理、学术方向稳定、能打“硬仗”的科研队伍。半个世纪里,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先后开辟出导航技术、飞行控制、精确制导等研究方向。在导航技术方面,研究涉及卫星导航、惯性导航及惯性基组合导航。在飞行控制方面,国内飞行控制研究领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飞行控制理论的改进和完善、先进飞行控制技术的研究与探索以及飞行控制技术在航空器、航天器和临近空间飞行器的应用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精确制导技术方面,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高精度导引控制技术和精确探测技术。高精度导引控制技术主要体现在制导控制规律的设计方面,而精确探测技术主要体现在各类导引系统探测技术的发展史上。
1.5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是将自动化、电子、计算机、控制工程、信息处理、机械等多种学科、多种技术融合为一体并综合运用的复合技术,广泛应用于交通、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各领域自动化装备及生产自动化过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的研究与应用,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符合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而且紧密结合国民经济的实际情况,对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和铁路技术装备的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检测技术上,超导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等功能材料新领域,功能陶瓷材料的研究开发取得了显著进展,在低烧磁料和贱金属电极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实现了产业化。在动态系统的故障诊断技术方面,研究涉及基于模型的故障诊断技术及基于数据的故障诊断方法。
2 我国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趋势与展望
2.1 人才的培养和支持
由于我国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长期以来供不应求,目前,设置该专业的院校逐渐递增。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多和实践结合,走出应试教育的桎梏。需要有人才成长的土壤,尽可能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需要加大国内外交流,提供交流的机会。总之,需要为人才的培养创造全方位立体的支持环境。
2.2 加大基础理论投入
我国自动化学科的发展的劣势主要是基础理论投入不足,要想改进这一点,需要从国家层次上进行引导,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科研院所和高校加大基础理论研究,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加大资金投入,协调各个科研机构,发挥各单位优势,争取在基础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
3 结束语
数代人的持续努力,使我国的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往往和科技水平成正比,科技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会对科技发展提供支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自动化学科的研究将更多的转向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新兴交叉方向的研究。也正是以此作为突破口,我国才更有可能在21世纪达到并且引领世界先进水平,成为自动化科技强国。
注: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自动化领域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研究与实践资助;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三类民办高校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s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in the Third Level Private Colleges
MING Yun
(Wuhan Medie Colleg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205)
AbstractThird level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 new model of education following development of popularization of advanced education a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course. this paper researches and explores current situation of construction for course of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the choice of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s, curriculum system settings, planning, practice teaching in-depth study and discussion in the third leve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 presents strategies and advice for standardized and characterized development of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course as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and suggestions for adjusting and optimizing development plan for the course relying on the parent universities in third level private colleges.
Key words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Third level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system settings
中国民办高校已经有20年历史。在校学生数量已经超过280万人,截至2011年5月23日,中国已有386所国家承认的毕业证书民办高校。同时,民办高校需要越来越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提高育人质量,才能在市场中生存与发展,因此,民办高校应该更注重自身办学特色,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三本民办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应立足于三本民办高校的发展定位,突出办学特色,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导向,培养出社会所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现状
管理信息系统(MIS)专业起源于20 世纪60 年代末的美国,我国于20 世纪80 年代,清华大学试办MIS 专业,1990 年复旦大学首次设立MIS 专业硕士点。由于各个院校的具体情况不同,MIS 专业分别从属于不同的学院,没有统一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1998 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 MIS 相关专业合并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又称IS 专业),给出了宏观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指导,改变了上述混乱状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被列为管理学门类,毕业生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如何进行介于计算机科学与管理科学和管理之间的专业,进行人才定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这个新专业于1998年,由教育部颁布在本科生专业目录中。此专业综合了科技信息、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经济信息管理等专业的内容。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维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综合相关文献的研究,认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包含三个层次:信息素养层、信息管理层、和信息系统开发能力层。但是,不同类型的高校,其定位也应不同。
三本民办高校的信息素养要求学生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和信息发展,在接受学校教育和自我提高的中形成的对信息活动的认识,并利用信息手段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信息意识。信息时代处处蕴藏着各种信息,能否很好地利用现有信息资料,是人们信息意识强不强的重要体现。(2)信息知识。它不仅体现着三类民办高校学生所具有的信息知识的丰富程度,而且还制约着他们对信息知识的进一步掌握。(3)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4)信息道德。这需要让学生学会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这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
信息管理层是在信息素养形成基础上的提升,它主要包括三大板块知识,分别为信息学知识、管理学知识和信息资源管理知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最主要特征是将计算机专业与管理学专业相结合。
信息技术能力层则是理论知识培养的基础上,锻炼学生实践技术开发的能力。信息素养和信息管理理论是基础,而信息技术能力则属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目前,流行的软件开发工具在不断地变革,这要求学生能不断适应这种变革,掌握最新的开发工具。
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建设
3.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建设的原则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包括管理与计算机的综合性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课程安排上,既要考虑整合多学科内容,又要注重课程实践。此专业课建设的原则有:
(1)整合课程内容,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计上,要避免经济、管理和计算机技术等专业课程的简单堆积。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将多门相近课程的重复部分去掉,再进行整合;二是将不同类课程整合成综合化课程。
(2)增大选修课程比例,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门综合性专业,应该提供学生选修的课程有很多。这样可以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发展、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
(3)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这就要求有些专业基础课程的实践单独设课,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课程设计,注重课程设计环节,切实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图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层次图
3.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建设的具体内容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要课程包括四大块:基础课程(包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管理课程、计算机课程和信息系统理论与课程实践。这四大块的主修课程分别为:
基础课程内容包括一般大学本科的课程,如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等。管理课程可以包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组织战略与行为学等。计算机课程,主要有Java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MIS(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等。另外,还需要加入一些实践课程,如信息科学基础,信息管理学,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企业资源计划;具体实践环节可以从课程设计开始,如专业生产实习、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等。
4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应切实从社会需求出发,重视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信心。目前,很多教师在认为本专业的实践,主要内容是系统设计与开发。严格来说,实践环节还应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技术能力,包括计算机硬件操作、软件编程和运行维护等动手能力。管理能力,应该从企业运作角度出发,对物流、资金流、人才流等控制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包括信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和信息利用等一系列能力。经营能力,包括协调各种人际关系,使人、财、物、信息等资源顺畅和谐地流动。其中后三种能力主要靠学生为人处事方面的积累和锻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重这三种能力的培养。其中,技术能力属于专业实践环节的核心,不仅需要安排上机,还应从毕业论文或设计来抓。
通常来说,实践教学是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理论教学只能使学生达到理性认识阶段。实践教学具有强有力的整合知识的作用,可以将信息资源根据系统化与有序协调的原则进行整理融汇。
教师在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时,可以让学生组建信息系统开发兴趣小组,每个小组2~3人,按照特长来分工。实践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课程设计、信息系统开发竞赛以及毕业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之中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这门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三本民办高校在开办此专业时,应建设专门的机房,除了软硬件设施以及网络设施应尽可能齐全外,还需要安排专门的实验指导教师,创造一个好的实践课程支撑平台。同时,三本民办高校每年应对就业情况进行跟踪,统计分析学生的就业方向和教学效果,根据反馈对实践环节进行调整。图2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图。
图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图
5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是培养高质量学生的基础。在师资力量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等方面都要合理搭配。在知识结构方面,教师要有一部分偏向于管理方面的,另一部分偏向于计算机专业方向的。目前,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来自计算机专业及相关专业,缺乏管理知识以及如何把计算机与管理知识有机地融合起来,使之有别于计算机软件专业和计算机应用专业。例如: 讲授《数据库系统》只讨论数据库系统的原理,实现方法,而没有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考虑数据库系统到底对管理工作起到哪些作用,针对不同的环境如何发生作用,作用的程度如何等。
在教师队伍建设的年龄结构方面,要大力引进和培养青年教师。这是由于专业发展速度快,变化快,知识更新也很快,很容易被淘汰。因此,要求教师能适应这种变化,而能适应这种变化的主要是年青教师。因此可以选择管理方向的教师最好是硕士以上学历,而偏向于计算机操作应用的教师或者是实验室指导员等,本科学历就可以,辅助学生在编程、软件开发等方面动手能力强就行。
6 总结
本文立足于三类民办高校的特点,阐述了三类民办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一系列问题。首先介绍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由来及现状,然后分别研究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课程安排、实践教学体系、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本文突出阐述了实践教学部分,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将对促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科建设和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不断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社会信息化迅速发展的需求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蔡淑琴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4).
[3]何永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综述[J].新专业信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007(2).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获取;显性知识;隐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TP1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7-2056-02
Research of Knowledge Acquisition
LAN Mei-hui, MAO Yan-ming, ZHOU Fen, TAO Yue-hua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2, China)
Abstract: Knowledge acquisition is the conversion process of knowledge form external knowledge sources to internal computer, and is currently a hot and difficult problem of the study of the knowledge engineering. In this paper, the definition, methods and the ultimate goal of knowledge acquisition are given. It is focused on acquisition methods of explicit knowledge and tacit knowledge, and analysis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se two methods. Finally, the difficulties and some improvement methods of knowledge acquisition are given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knowledge management; knowledge acquisition; explicit knowledge; tacit knowledge
1 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企业获取利润以及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资源,而知识管理是企业对其所拥有的知识资产进行管理的过程,因此知识管理备受关注[1,2]。知识获取是完整的知识管理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整个知识管理过程中处于基础地位。一直以来,知识获取都是知识工程中一个公认的瓶颈问题,因此知识获取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研究。只有做好知识的获取才能进一步利用知识和创造知识。
2 知识获取概述
2.1 知识获取的定义
知识获取是指知识从外部知识源到计算机内部的转换过程。就是如何将一些问题求解的知识从专家的头脑中和其它知识源中提取出来,并按照一种合适的知识表示方法将它们转移到计算机中[4]。
知识获取的任务是从专家系统中获取知识,建立健全、完善和有效的知识库。主要步骤有:1)抽取知识;2)知识转化;3)知识的输入;4)知识的检测。
2.2 知识获取的方法
2.2.1 显性知识及其获取方法
显性知识指的是能够容易在个人和团体之间进行传送的形式化的知识,它是任何能够被编码的东西,如数学公式、规则、定义、文档、数据等[2,3]。
显性知识获取的主要方法有分布式搜索、数据挖掘等。
1) 分布式搜索(Distributed Searching):分布式搜索是近年来研究比较多的一种搜索策略,它按区域、主题或其它标准创建分布式索引服务器,索引服务器之间可以交换中间信息,且查询可以被重新定向。如果一个检索服务器没有满足查询请求的信息,它可以将查询请求发送到具有相应信息的检索服务器。分布式搜索引擎是一种搜索策略,可以用于关系型数据库、专用文档Internet搜索站点、Web等的知识查询和获取,可以广泛获取相关领域的显性知识[4]。
分布式搜索这种方法存在的问题是搜索效率不高,算法复杂度高,如何改进搜索算法,使搜索效率更高,将是我们下一步的工作。
2) 数据挖掘(Data Mining):数据挖掘是从大量数据中提取可信的、新颖的、有效的并能被人理解的模式的高级处理过程,数据挖掘不仅是面向特别数据库的简单检索、查询和调用,而且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微观、中观至宏观的统计、分析、综合和推理,以指导实际问题的求解,并试图发现事件之间的关联性,甚至利用已有的数据对未来的活动进行预测。通过数据选取、预处理、变换、模式提取、知识评估以及过程优化,应用判别分析、聚类分析、探索性分析等统计方法来发现和获取知识[4]。
数据挖掘这种方法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挖取有效数据。
2.2.2 隐性知识及其获取方法
隐性知识指的是难于形式化、难于交流的技能、经验性的知识。隐性知识包括主观的知道如何解决问题的见识和直觉,这些隐性知识来源于从事于某项活动的人,它被潜意识的理解和使用,并且往往和特定的情景相关[2,3]。
隐性知识获取的主要方法有非自动知识获取(手工获取)、半自动知识获取和自动知识获取等。
1)非自动获取(手工获取),这种方法完全由手工完成,现在很多领域还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知识获取。
非自动获取(手工获取)这种方法,整个知识获取过程全部由手工完成,费时费力,且效率低。
2)半自动知识获取,这是目前知识获取的主要方法,它主要是由知识工程师与专家系统中的知识获取机构共同完成的。知识工程师负责从领域专家那里抽取知识,并用适当的模式把知识表示出来,而专家系统中的知识获取机构负责把知识转化为计算机可存储的内部形式,然后把它存入知识库[5-7]。前面几部分的工作是由知识工程师完成的,需要人的参与,后面的工作由机器完成的,所以这是一种半自动知识获取方法。
半自动知识获取这种方法前面几部分的工作仍然需要手工完成,后面的工作由机器完成,但最后归纳出来的规则经常出现重复和矛盾。
3)自动知识获取,也称机器学习。传统方式的自动知识获取机制能够通过专家直接同系统的对话而无需计算机专家的介入,专家的对话内容便可自动变换成知识库中的知识,或进行知识库的修改。具有自适应学习功能的系统能够通过用户对求解结果的大量反馈信息自动修改和完善知识库,并能在问题求解过程中自动积累和形成各种有用的知识。
自动知识获取这种方法虽然自动化程度高、效率也高,但是它涉及到人工智能的许多领域,例如模式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机器学习等,对硬件也有较高的要求,而这一切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有许多理论及技术上的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就目前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而言,还不足于真正实现自动知识获取。因此,知识的完全自动获取还有待研究。
2.3 知识获取的最终目标
知识获取的最终目标是建立知识库。对于首次建立的知识库可能存在矛盾或冗余的规则,或者知识的使用结果与专家给出的结论无法吻合,这就需要对它进行优化,以获得一个结构良好、功能完善和知识相对完备的高质量知识库。
3 知识获取的困难
知识获取的困难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大方面:
一方面,对于面向专家的知识获取方式,即由知识工程师通过与专家进行交谈来获取专业知识,其知识获取困难的原因主要有:
1)专家知识的难以表达,因为专家知识很大程度上涉及到专家的个人经验,而这种个人经验有时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更不用说形式化地表示这种类型的知识了;
2)由于专家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精力的局限,很难给出完整的学科体系;
3)开销太大,这种做法取决于知识工程师和专家交流的效率,有时两者之间的交流并不是那么的容易。
另一个方面,对于面向文本的知识获取方式,据统计90%以上的知识可以从文本中获取,其知识获取困难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文本都是以自然语言组织而成的,而自然语言的理解在现阶段仍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个难题,并且,要想由计算机自动获取基本上很难实现。
4 改进思想
针对现有知识获取方法存在的不足和知识获取的困难,本论文提出的改进思想如下:
1)在知识获取时,引入本体论的思想;
2)在知识获取时,考虑知识源,根据不同的知识源采用不同的获取方法;
3)可考虑把神经网络、模糊逻辑、遗传算法、粗糙集方法,或这些方法的融合应用到知识获取中,以提高知识获取的速度和效率。
5 结束语
本文阐述了知识获取的定义、方法和最终目标,重点介绍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获取方法,并分析了这两类方法的优缺点,最后给出了知识获取的困难和一些改进思想。知识获取是知识工程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加快知识获取的速度,提高知识获取的效率,对包括知识工程、人工智能等在内的众多研究领域都会有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邱均平.知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2] 张瑛,武忠.隐性知识获取的最佳来源[J].情报杂志,2007,26(11):78-79.
[3] 周慧慧,冯勤超,汪长勇.隐性知识研究综述[J].价值工程,2007,26(12):127-130.
[4] 胡明晖.基于知识源的专家系统知识获取技术[J].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2005,22(2):25-28.
[5] 周肖彬,曹存根.基于本体的医学知识获取[J].计算机科学,2003,30(10):35-39.
关键词:数据结构;算法;换位思考法;问题求解
数据结构与算法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同时,它也是算法分析与设计、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库概论、编译技术、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先行课程。本课程主要以抽象数据类型为主线,研究常用数据结构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及其所支持的运算操作;研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经典算法;学习基本的算法分析方法。它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进行计算机软件的设计和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
1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是计算机专业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这门课不仅感到入门困难,而且难于驾驭,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 高职高专学生的先导知识学习储备不足。由于高职高专的教学以“理论够用”为教学原则,因此,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程度无法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例如,数据结构与算法需要学生具备结构体类型和指针的知识,甚至能够掌握内存模型的运行机制,而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其先导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属于非重点或选学内容。
2) 概念过多,不利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掌握。本课程涉及的基本结构包括顺序表、树、图,以及查找、排序等算法内容。特别是树和图两项内容包含大量概念和理论,其中许多必须掌握的内容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3) 高职高专学生在实践课中没有养成阅读英文文档的习惯。学习编程的最好方法是阅读和查看MSDN,但高职高专的学生英语底子差,不太愿意阅读英文文档,这影响了实践课的教学效果。
从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角度来看,存在以下问题。
1) 高职高专院校的老师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较少传授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在数据结构教学过程中,高职教师一般将授课重点放在讲授数据的基本结构上,选择的案例只能用于数据结构算法的验证和说明[1]。这种教学模式对高职学生非常不利,因为,仅从基本结构这个单一的角度进行教学,只能使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 “依葫芦画瓢”,一旦遇到问题就束手无策,乃至产生畏难和厌学情绪。很多学生常常觉得教科书的内容与具体的项目设计相距甚远,给人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在学完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后,学生既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也难以实现从数据结构基础知识的掌握到实际应用的飞跃,这与高职院校“实用为主”的教学原则不符,也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 高职高专院校的老师的教学手段丰富,但是往往不涉及具体问题的分析,以及基于问题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法,只是一味地追求直观效果。有些老师甚至根本不讲数据结构的抽象表示,在数据结构算法的处理上也不考虑应用场合,而是直接提供代码给学生。当然,这样做似乎对初学者有一定好处,但无助于学生培养正确的思考方法,另外,它让学生只注重实现程序,而不考虑如何进行算法设计以及怎样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来表达自己的算法思想。我们认为,在“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下,教师只能在教学内容上进行适当的删减,而不能仅局限于“简单地教,简单地学”。
3) 对于高职高专院校而言,很多老师不具备完整的教学体系思想,不知道如何处理数据结构、算法和实现代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有些老师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特别是没有把理论与实际应用问题联系起来。这势必造成学生不能理解学习数据结构课程的意义,不能形成对课程内容的整体概念,也不知道学习这门课程有什么用,不知道这门课程在专业体系中的位置。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数据结构为什么存在?在项目实践中如何灵活应用?这些问题如果不得到解决,那么在高职院校开设这门课程就变得毫无意义。
2教学改革中的几点建议
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来说,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虽然高职生的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动力不足、自信心不强,自我管理以及自我约束力较差,但是,他们思想比较活跃,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性较强。因此,他们更需要老师耐心、正确的引导。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2.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维持前期的学习热情,并让学生在以后的项目实践中主动运用本门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这是每个高职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我们知道,在这门课程中存在很多经典算法,而每一个经典算法的背后都有一个计算机界的传奇人物[2]。例如KMP算法中的D.E.Knuth,最短路径算法中的Dijkstra,等等,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传奇人生,上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他们对计算机发展所作的突出贡献,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在实践课程中,我们主要采用“换位思考法”,锻炼学生独立编程能力。梁肇新在《编程高手箴言》一书中提到:我就是程序,程序就是我。学生在上实践课时,很多程序细节问题都搞不清楚,这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这些编程问题不可能在上课时被一一解答,所以,学生只能通过平时积累和应用,逐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上这门课时,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把自己想象成“编译器”,不要只是简单地把它作为一个工具,而要把我们的编程工具“人性化”,编程过程只是我们在和一个“法官”聊天而已,而这个法官又无比“公正”。如果把自己想象成“编译器”,在学习语法时就可以很好地进行“换位”思考,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如何做才能编译和调试成功,学习兴趣也会随之提高。
2.2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在开设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时,考虑到学校和学生的特殊性,总课时一般安排为64个课时,理论和实践各32个课时。内容多、课时少这对矛盾如何解决?如何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都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3]。
众所周知,本门课程包括表、树、图3种数据结构,而每一种数据结构又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逻辑结构/存储结构/操作实现;还包括两类典型算法――查找/排序。这么多教学内容不可能在一个学期内完全教授给学生,所以,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删减,以便重点突出。在不影响高职院校教学原则的前提下,我们将教学重点放在线性表结构和通过时间复杂度分析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这两部分内容上(如图1所示)。对于非线性结构这部分内容,我们着重
讲解概念,具体用法可以留给学生作为课外作业。这种选择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以求达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2.3巩固先导课程的基础
在先导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中,学生没有系统地学习结构体和指针类型,也没有掌握动态内存分配的知识,所以,在本门课程教学中必须首先弥补以前的不足,但我们又面临新的问题,即系统学习与学时数不足的矛盾。对此,我们有如下建议:讲解在运行期时程序在内存中的分布区域,以及各个内存区的作用就足够学生理解本课程知识(如图2所示)。图2中模型[4]的讲解适合贯穿整个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把这个模型讲深讲透,让学生彻底掌握,有利于高职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个程序内存分布模型可以很好地满足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具备较强编码和调试能力的同时,又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和技术。
2.4传统和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高职院校一般硬件设施齐全,教学条件优越,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不可否认,现代教学手段具有生动、直观和信息量大等特点,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有促进作用,例如,多媒体教学课件(PPT课件和Flas等)和丰富的网络资源,等等。从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现代媒体对提高某些课程的教学效果作用显著,但对于理论性很强的数据结构等课程而言,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事实上,美国数据结构教学仍以讲授为主[5],所以,传统教育手段对本门课程不可或缺。在本门课程中,讲解三种数据结构的概念和性质时,可以多用PPT等现代教学手段;讲解算法的动态变化时,多用黑板+粉笔头的方式演示其动态变化过程[6-8]。
2.5问题驱动教学法
福州大学吴英杰等老师[9]在该校引入面向问题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高职院校采用该教学模式,选择的问题必须具有代表意义,足够简单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入门。从图3可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只是按照“逻辑结构存储结构编程实现”的流程讲解,学生并不能理解数据结构的意义。如果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教师必须按照“问题定义算法设计选择数据结构”的流程讲解,这种讲解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很快抓住数据结构的精髓,了解算法与数据结构之间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选择了3个典型问题:最大子序列和问题、二分搜索问题和快速排序问题。选择这3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只需要用顺序表或数组就可以实现;第1个问题的引入在于其历史发展过程符合我们的思维习惯,就是一个不断深入理解问题,不断优化的过程;第2个问题的引入在于90%的计算机专家不能在2小时内写出完全正确的二分搜索算法;第3个问题的引入在于快速排序算法的实现只能选择顺序表或数组实现,而不能选择链表来实现。通过上面3个典型算法的实践课,高职学生能够很快地掌握验证和优化程序以及选择合适数据结构实现算法思想等能力。
2.6调整实践内容,提高学生能力
如果实践课只是使用枯燥的控制台程序界面,许多学生很快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钻研的动力。实践课应该生动、活泼、有趣,因此,我们在实践课中引入简单游戏开发项目,例如走迷宫和5子棋等游戏。这些游戏都用到了顺序表等简单的数据结构和查找等算法知识,完全满足高职院校的教学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般提供游戏的整体框架代码,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算法设计和代码实现。我们之所以这样做,一是因为实践课只有32个课时,没必要让学生设计软件的整体框架;二是因为不能让学生产生“程序=软件”的错误思想。
2.7改变考核方式
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一般采用最终卷面成绩的考核方式。根据高职院校的教学原则,应加大实践课在最终成绩的比重。通过实践,我们发现阶段性成果
的展示和分阶段打分在教学中有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种考核方法,在平时即对学生从严要求,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潜力也能得到充分挖掘。
3结语
作为一所高职院校,我院在数据结构与算法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我院ACM- ICPC代表队在2007、2008、2009年度亚洲区现场赛中曾获得优胜奖,2007、2008年四川省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中曾获得二三等奖。同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普通学生的出勤率和及格率得到提升,学习兴趣也有所提高。
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尽管难教难学,但如果采用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严格管理的考核方式,仍然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周泽辉. 浅谈高职学院数据结构课程的算法驱动教学[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3):121-122.
[2] 苏前敏. 计算机科学技术史的独特教育功能探讨[J].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7(1):20-23.
[3] 卢洁,冯家勋. 理工科课程教学整体改革探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137-139.
[4] 钱能. C++程序设计教程[M]. 2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45-149.
[5] 严莉,杨宗凯,刘三 . 关于高校教师与网络教学的研究综述[J]. 电化教育研究,2009(4):39-42.
[6] 蔡敏,郑尚志,梁宝华. 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J]. 计算机教育,2009(4):50-51.
[7] 张桂芬,李海滨. 数据结构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 高教论坛,2008(3):103-104.
[8] 周玉林,赖鑫生. 数据结构教改中的问题研究与探讨[J].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8(3):84-88.
[9] 吴英杰,王一蕾,王晓东. 面向问题求解的实践教学模式:算法与数据结构实践教学改革[J]. 计算机教育,2007(7):29-31.
Suggestion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Data Structures and Algorithms on the College
FAN Jun-qing1, CHEN Wen-fei2, XU Xue-feng3, YU Xin-qiao3, HOU Zong-hao3
(1. School of Computer,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China; 2.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3.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Chengdu Neusoft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ujiangyan 611844, China)
关键词:信管专业 特色定位 教学体系
一、引言
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专业目录中,将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从培养目标中不难看出一方面教育部进行专业整合的初衷是为了摒弃以前专业划得过细的做法,把目标转向培养既懂经济管理知识,又懂信息技术的高层次、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上来。它不同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有别于工商管理专业。但另一方面,又由于新专业是由五个专业归并而成的,目录中确定的培养目标只能是具有宽泛性和普适性要求的基本目标,给各个高校的具体操作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由于侧重点不同,信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在国内高校中出现了多种方案。2005年以前有主干学科结构、知识模块结构、功能模块结构等七种方案。133229.cOm2005年以后仍然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对于专业方向,有三、四、两个之划分;对于能力组成,有五项、三项之划分;对于核心课程设置,有十一门、八门、十门之划分。有的认为应以“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为核心,有的则认为应围绕erp企业资源计划课程。对于知识体系,有五模块、三模块之划分。总之,目前我国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多是一种多学科课程的拼盘式组合,没有形成专业自身的专业基础理论体系。
中国计量学院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坚持走特色化办学、差异化竞争之路,把特色办学理念贯穿于创建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实践中”。为了进一步巩固发展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优化该专业的结构,突出该专业建设的特色,需要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背景分析入手,结合计量学院的办学特色,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特色重新进行定位。
二、专业特色定位
中国计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信管专业是2000年设置的,10多年来专业在学校和分院的指导下取得了一些成就和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浙江省精品课程一门、浙江省重点教材两部;在学生实践教学中连续两年获得全国电子商务大赛一等奖。但是随着社会和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专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专业定位不明确,特色不明显;二是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课程体系的设置主要是采用“拿来主义”;只注重单科课程设置,忽视课程之间的整合,不少课程内容严重重复,浪费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三是实践环节薄弱,纯理论的课程占的比重过大,实践课程占的比重太小,实践教学明显不足,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四是专业定位与教学体系之间的吻合度难以考评。
专业建设是普通高等院校主要教学基本建设项目之一,处于教学建设的龙头地位。特色是普通高等院校办学水平的标志,也是学校办学优势的具体体现。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或专业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反映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个性和明显优势。它具体体现在学校或专业的办学定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等诸多方面,它是学校或专业办学水平和竞争能力的综合反映。
目前国内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为代表的经济管理模式(即m模式);二是以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为代表的综合性大学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即i模式);三是以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山大学为代表的侧重于计算机系统导向模式(即s模式)。经过前期多次学科讨论,参照国内外著名高校的经验,我们拟将“信息管理”作为学科定位,以“信息安全管理”作为专业特色定位。这样的专业定位是依靠学校优势学科,以社会需求和学生能力为导向,借鉴国内外办学经验,发挥自身优势,办出特色与水平。中国计量学院是我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业唯一的本科院校,是一所具有鲜明的计量标准质量检验检疫特色的浙江省重点建设大学。学校坚持“立足浙江,面向全国,依托行业,服务地方”,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中国计量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是中国唯一获得全球首届“iso标准化高等教育奖”的学院,是通过gbt/19001-2000idtiso9000:2000质量管
理体系认证的学院。学院紧紧围绕学校建设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深入实施“先进的标准,精密的计量,卓越的质量”教学管理方针,坚持以贡献求支持,以特色争优势,以创新谋发展,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使学院成为我国培养质量管理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摇篮。
三、专业教学体系
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靠课程体系的整合和设计来支撑的,课程体系直接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方向,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市场(就业)和特色五个方面的导向作用。课程是教学之根本,其主要任务在于结合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依据专业培养的总体目标来设计一套最优的课程体系。信管专业也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其培养目标是应用型、高级的信管人才。纯理论课教学是解决不了动手能力问题的,也无法培养出应用型、高级的信管人才,必须加强实践教学。通过社会实践、认识实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一系列环节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信管专业本着专业定位、特色定位从知识、能力、素质、市场(就业)和特色五个方面来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
(一)信息管理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是掌握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和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二是具有信息获取、组织、分析、研究、传播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三是掌握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文献信息检索、资料查询收集的基本方法和能力,能利用计算机网络采集和信息,具有一定的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四是具备文档管理的能力,包括文档、数据、信息分类管理等;五是具有运用现代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对与企业或组织相关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进行组织、规划、协调和控制,以实现对企业或组织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的能力。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一是胜任力——学习能力和读写能力。不断地、有计划、有组织地学习,不断地追随管理专业的新发展,能用最少的时间,花最小的精力,获得最大量的新知识,并不断地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追踪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前沿,不断地更新和扩展自己的知识信息,以适应未来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具备读写能力,信息管理人员才能实现对信息的收集、存储和传递。二是敏锐感知外部世界的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三是熟练操纵因特网的能力。熟练掌握网络技术,把已获取的新信息通过一定的综合分析、计算、试验操作,最终找出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得出科学结论。四是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五是创新能力。
开设的主要课程:专业主要课程:信息资源管理学、信息存储与检索,信息分析与预测,信息组织学,信息计量学,专业实践课程:统计软件实习,管理软件实习。
就业方向:可以在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的信息管理机构,从事文献和文档管理、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咨询服务和管理工作等。毕业生经过考试可以成为信息处理技术员、国家信息分析师。
(二)信息安全管理
信息安全管理在当前是全球的热门话题,而建立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的体系,是大家普遍关注的焦点。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o27001认证)对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和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首先,此体系的建立将提高员工信息安全意识,提升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水平,增强组织抵御灾难性事件的能力,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必将大大提高信息管理工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业务发展。其次,通过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可有效提高对信息安全风险的管控能力,通过与等级保护、风险评估等工作接续起来,使得信息安全管理更加科学有效。最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将使得企业的管理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从而成长为企业向国际化发展与合作的有力支撑。
bs7799标准是全球第一份关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标准,bs7799-1现在已经被采纳为iso/iec27002:2005;bs7799-2也于2005年被采纳为iso27001:2005。该标准当前已被诸多国家采纳为国家标准。截至2007年9月已经有超过4000家组织通过了iso27001:2005的审核,获得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证书。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是信息安全管理技术能力;二是信息安全管理能力。此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了解信息安全及其重要性,认识什么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立一套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为何需要iso27001,学会如何建立一套符合企业(组织)需要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开设的主要课程:计算机安全与技术、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o27001建立与实施。 
;
就业方向:毕业的学生经过考试获得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可以从事企事业单位信息安全管理。
四、结论
信管专业的特色培育和课程体系建设并非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工作。为此,我们将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囊括管理机构和人员、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手段和评价指标体系等,其作用是对整个体系中进行信息反馈和控制,评价专业定位、特色定位与教学体系之间的吻合程度。
参考文献:
1、陶雷,莫赞,张立厚.应用型本科“信管”专业课程体系探究及建构实践[j].情报杂志,2010(2).
2、何永刚,黄丽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07(8).
3、cisc2005课题组.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2005[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邓晓红.基于职业能力分析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6).
5、张劲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研究[j].情报杂志,2008(11).
6、张庆华,谭旭红.基于集成化模式开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3).
【关键词】本体;语义检索;元数据
1.引言
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的越来越深入到工作与生活的各个层面,随之而来的是信息量的急剧膨胀。由于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中高效快速、准确地检索到所需信息已经成为计算机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信息检索就是从信息集合中找到用户所需信息的过程。在实践中,传统的基于关键词的检索方法主要通过把表征用户查询请求的关键词与表征信息内容的索引词进行严格机械匹配进行的。由于一义多词和一词多义现象的存在,缺乏语义理解能力,致使表示查询请求的关键词和用户的真实需求之间,关键词和索引词之间会存在多重表达差异,从而导致查询结果检准率低、误检率高。为此,本文将研究研究面向本体的智能信息检索技术,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一个系统模型,通过建立本体库与元数据库来准确映射信息资源,实现了对查询条件进行了语义层面的处理,从而提高检索效率。
2.信息检索与本体
2.1 信息检索
信息检索Information Retrieval)这个术语产生于Calvin Mooers1948年在MIT的硕士论文。信息检索是指将信息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和存储起来,并针对用户的需求找出所需信息的过程,又称为“信息存储与检索”[1]。从广义上讲,信息检索包括存储过程和检索过程,对用户来说,往往仅指查找所需信息的检索过程。 信息的存储主要为对一定专业范围内的信息进行选择,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特征描述、加工并使其有序化,即建立数据库。检索是借助一定的设备与工具,采用―系列方法与策略从数据库中查找出所需信息。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信息检索从本质上讲,是指人们希望从一切信息系统中迅速、准确地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有用信息,而不论它的出现形式或媒体介质[2]。
伴随着Internet的广泛应用,网络上的资源呈现出海量、无序的特点,给传统基于关键词匹配的信息检索带来了局限性:对所需检索的目标不能准确描述;无法量化检索目标与候选者间的符合程度。为此,本文提出的基于本体的语义信息检索,利用本体描述语义检索模型中的语义信息,对信息资源进行准确的语义标注,实现语义层面的检索,从而有效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
2.2 本体
2.2.1 本体基本概念
本体(Ontology)是指对世界上事物的基本描述其概念起源于哲学领域 它在哲学中的定义为对世界上客观存在物的系统地描述,即存在论,是客观存在的一个系统的解释或说明,关心的是客观现实的抽象本质,后来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本体的概念被引入计算机工程。从本体的哲学内涵出发,结合计算机工程领域的特点,斯坦福大学知识系统实验室(KSL)的Gruber于1993年在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这一重要的定义基础上提出了第一个广泛被接受的定义:本体是一个明确定义的概念化规范[3]。Gruber把本体解释成共享概念化的明确的形式化规范。共享体现了本体获取领域知识,能够被多个人和系统共同接受:概念化是一个的结构,D是领域、R是D上的集合和相应关系,是现实世界的抽象模型;形式化是指本体能够被机器理解和学习;明确则是要清晰地定义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1998年,Guarino修订了Gruber的定义,引入了统称为概念关系的内涵关系,将本体定义为“本体论是一个逻辑理论,用来说明一个正规词汇表的逻辑含义[4]。2001年,Zuniga折中了两种定义,提出信息系统本体论应该是“特定的形式化语言产生的清晰公理理论[5]。关于本体,在信息系统理论界还有很多代表性的定义,但总体来说,本体都是用于表示信息系统中隐含或不明确的信息,以便使知识的共享和复用成为可能。
2.2.2 本体的构建
构建本体时,根据各自问题域和具体工程的不同 形成了不同的构建方法。这些方法有TOVE法、METHODOLOGY方法、骨架法、KACTUS工程法、SENSUS法、IDEF5方法和七步法[6]。其中最具参考价值的方法是骨架法。构建本体的核心在于严格确定领域内的术语、属性、关系和规则等,确立术语间的语义网络,建立术语库和关系库,并用规范化、形式化的语言进行描述和存储,使计算机能够识别和处理[7]。其主要步骤是 确定构建本体的目的和范围;构建本体(分为本体获取、本体编码和本体重用本体评估);使用本体语言对本体进行描述。
目前用于构建本体的工具很多,比较常见的有Ontolingua、Ontosaurus、WebOnto、protege、OntoEdit等。其中Ontolingua和WebOnto均只支持在线编辑 而且必须是注册用户才可以使用Ontosaurus是一个可以对用Loom编写的知识库和本体进行浏览的Web浏览器,其文库中只有少量可以使用的本体,对初学用户不易使用;protege则是一个可以免费下载的、具有图形化用户界面的、可在本地运行的本体构建工具;OntoEdit也是一个在本地运行的免费程序 但必须注册后由网管人员给用户提供用户名和密码。在这5种工具中protege有它明显的优势,因而现在的本体构建大多都是使用protege来实现的[8]。
2.2.3 本体的描述语言
OWL(Web Ontology Language)是W3组织推荐的本体描述语言,基于XML、RDF和RDF Schema建立。OWL相对XML、RDF和RDF Schema拥有更多的机制来表达语义,从而超越了XML、RDF和RDF Schema。OWL是最新的Web本体语言标准。2002年7月,W3C组织公布了网络本体描述语言(Web
Ontology Language,OWL)的工作草案1.0版,2003年8月该工作草案发展成 W3C的候选建议,在2004年的2月10号,OWL成为W3C正式推荐的标准。
OWL 已经发展成公认的未来的Web本体语言标准。OWL增加了更多的词汇用于描述更多的语义特征:如类之间的关系;基数;相等关系;更丰富的属性类型;属性特征和枚举类。OWL提供了比XML、RDF和RDF模式更强大的功能,在它们的基础上增加了自己的带有形式语义的词汇[9]。
3.语义检索系统模型模型
3.1 基于本体的语义检索系统设计
本体系统模型主要分为三个模块:用户查询模块、本体管理模块、元数据管理模块,其系统结构如图1。
本系统模型的建立步骤的基本步骤可归纳如下:
(1)利用本体编辑器工具建立相关领域的本体。
(2)对收集的信息资源进行本体元数据标注:各种信息资源如PDF、Web网页等,根据已建立的领域本体实体进行元数据标注。使用RDF或OWL语言对信息资源进行语义层面表示和描述,然后将其按照一定的格式存储在元数据库中。
(3)根据用户检索界面提交的概念,在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语义检索引擎借助解析推理工具对用户请求进行概念分析和语义相关性推理,然后检索并对已进行本体元数据标注的信息资源库进行检索,最后将检索结果通过反馈给用户检索界面输出。
(4)设计用户检索界面:对用户的检索输入并进行概念提取,并将分析结果传递输出给语义检索引擎;在本体的帮助下匹配出符合条件的数据集合,把检索结果经过定制处理后返回给用户。
3.2 本体库的构建
一个本体可由概念、分类层次、关系、函数、公理和实例六种元素组成。本体中的概念是广义上的概念,除了可以是一般意义上的概念以外,也可以是任务、功能、行为、策略推理过程等等[10]本体中的这些概念通常构成一个分类层次本体中的关系表示概念之间的关联,这种关联表现了除分类层次关系之外的概念之间的所有联系 本体中的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关系 公理在许多领域中,表示函数之间或关联之间也存在着关联或约束 实例是指属于基本概念类的基本元素,即某概念类所指的具体实体,特定领域的所有实例。根据本体的形式化描述,构建领域本体库的步骤如图2所示。
本体的建立可以通过调用本体本体编辑器工具建立相关领域的本体,创建相应的本体类和属性。应用本体可看作领域本体在数据源上的映射,是将数据源中的异构数据转换成由OWL来描述的本体实例得到的,具体实现时,可以首先创建一个OWL文档,然后每取得一个元数据信息,就将其作为一个子结点插入到 OWL 文档中,并且插入元数据的属性信息。然后,通过本体解析工具,把应用本体存入到数据库中(比如MySQL)。另外,还可以将OWL描述的本体转化成RDF三元组,并存入RDF三元组库中。一个复杂的由OWL定义的类或属性可以表示成一个或多个相应的RDF三元组。
3.3 语义匹配与语义推理
构建了查询本体后,为了进行有效的语义推理,可以根据领域本体和应用本体所定义出的语义关系,并根据相关的存放在知识库中的语义规则集进行相似度匹配推理计算本体相似度的方法有很多,基本上都是以分别属于不同本体(查询本体和应用本体)的实体之间配对比较
来实现,常用的方法如下:
(1)根据聚类原理及空间向量夹角的余弦公式进行本体之间概念、属性等相似计算。
(2)从图论和树的角度来比较两个本体的异同,如WordNet[11]就是基于概念图的本体表示方法。
(3)根据数据库领域模式匹配的理论,基于字符串匹配或字符串之间的编辑距离来比较两个本体的异同。
(4)依据谓词逻辑及机器学习的理论进行本体的相似度匹配,如使用一阶谓词逻辑的描述逻辑进行匹配。
(5)根据语法和语义进行比较,如借助于类似于WordNet的词典进行同义词的判定,根据领域、需求及粒度的划分定义好本体之后,需要用本体相似度的匹配理论进行本体之间相似度的计算,主要考虑本体之间概念 属性及关系的相似度时,可以使用本体推理机辅助计算。语义推理模块接受上一步中标注的检索词,结合推理规则,利用推理机进行语义推理,查询本体库,同时利用推理引擎进行语义推理,得到检索词之间的语义关系,最终产生标准的查询语句用于进一步的信息查询。目前常用的推理机有Jena、Racer和Jess[12]。
3.4 元数据库
建立元数据,就是通过对各种非结构化得信息资源进行语义描述,使信息资源在语义理解上避免歧义、多义,使其具有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国际上应用广泛的元数据标准是都柏林元数据核心(Dublin Core Metadata)[13],而国内元数据标准有《DA/T46-2009 文书类电子文件元数据方案》。
建立元数据库的基本过程就是使用本体元数据标注,根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对文档内容进行分析,然后给每篇文档赋予一定数量的内容标示,作为存储与检索的依据。为了便于检索,可以使用RDF或OWL语言对信息资源进行语义层面表示和描述,然后将其按一定的格式存储在元数据库(关系数据库、知识库等)中,从而建立了元数据库。
在本系统中,引入元数据机制,在概念层的下层形成元数据层。这样,概念层可以直接引入元数据模式作为特定概念类的属性集,也可以在某概念集中引入某个描述性元数据模式及其定义作为概念类。通过这种元数据引入机制,可以将特定应用的语义元数据集成到语义层次模型中。以设备资源为例,其设备资源信息包括名称、类型、所属企业、规格等元数据信息,可以根据设备类型将这些元数据分配到其所对应的概念节点下,作为此概念节点的一个资源实例。如果这个概念同时还与企业信息存在关联,那么也可以将其中相关的元数据作为其概念的数据实例。这样,元数据库中信息可以作为本体类的一个实例映射到上层的本体库中,从而使非结构化信息资源可以利用本体的语义方面的特性实现在语义层面的查询。
本文针对传统的基于关键字的信息检索中缺乏知识表示和语义处理能力的缺陷,提出了一个基于本体的语义检索系统模型。本体在智能信息检索系统中提供了必须的元语,该元语能够生成有效的查询与资源表述,使用语义标签对非结构化的信息进行描述,生成元数据,并且利用元数据库对为元数据进行统一存储管理,使检索系统可以使用语义层面的检索,并且利用语义推理机制,为终端用户的检索返回更有效的结果。总之,基于本体的语义Web信息检索技术可以使Web信息检索能更加个性化、人性化、智能化、多样化,在将来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应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梅,王庆林.中文全文检索技术的研究及实现[J].情报学报,2003,22(1).10-17.
[2]孙建军,等.信息检索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TRGruber A transation approaeh to portable ontology speeifieations,Stanford University,TeehReP:Logic-92-1,1993.
[4]邓志鸿,唐世渭,张铭,杨冬青,陈捷.Ontology研究综述[J].北京大学学报,2002(9).730.
[5]李善平,等.本体论研究综述[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4(7).
[6]杜文华.本体构建方法比较研究[J].情报方法,2005(10).24.
[7]Mariano Fernandez Lopez. Overview of methodologies for building Ontologies[C]. In Proceedings of the IJCAI-99 Workshop on Ontologies and Problem Solving Methods, 1999.
[8]杜文华,董慧本.本体建设工具比较研究[J].情报杂志,2005(02):5-7.
[9]OWL Web Ontology Language Overview.省略/TR/owl-features/.
[10]石静,肖航宇,熊前兴.基于SWRL规则与本体相似度的语义检索模型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0(7):236-273.
[11]WordNet 3.0 Reference Manual. wordnet.princeton.edu/wordnet/Documentation.
关键词:信管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042-0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是一门综合管理学、系统科学和信息科学为一体的交叉性新兴学科。按照教育部1998年7月6日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解释,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从该专业正式诞生至今已经历了15个年头,而这15年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信息化变革。一方面,社会对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很多崭新的、具体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信管专业自身的交叉学科性质及各种历史原因使得各高校对信管专业发展方向、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一直没有一个统一认识。这使得信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着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现阶段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结合多年来教学改革实践经验提出了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现阶段信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各高校信管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需求和就业状况的调查,我们发现:一方面,在整个社会对信管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爆炸性增长的局面下,各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招聘不到满意的信管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大量的信管专业毕业生却由于找不到对口的工作而不得不改行做其他工作。这一状况反映出现阶段信管专业人才培养出现了严重的供求失衡现象,存在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现阶段我国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信管专业的定位还模糊不清。我国的信管专业是将原有的管理信息系统、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和林业信息管理五个专业合并而成的。从该专业正式产生至今,关于该专业的学生培养方向、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等问题大家一直争论不休。很多高校还是秉承1998年专业合并以前的老路来组织信管专业的教学。目前我国的信管专业各派纷呈,没有统一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统一的专业人才价值认同。这一状况的直接结果就是很多信管专业的学生对专业培养方向不明确,不清楚自己到底应从事什么职业。其次,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由于信管专业是一门综合管理学、系统科学和信息科学的交叉性新兴学科,对其课程体系设置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认识。目前很多高校的信管课程设置只不过是信息科学、管理科学、数学、运筹学等课程的简单堆积和拼凑,很少有高校开设系统科学方面的课程,更不要说开设能将这些基础课程融为一体的交叉性应用课程了。信管专业学生普遍感到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过散,难以构成专业知识结构。此外,目前各类企业应用系统、电子商务系统和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已日益成熟,如何分析、设计、开发与管理这些应用系统也应成为信管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但是这些课程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第三,课堂教学内容陈旧,不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作为信管专业基础的信息科学、管理科学和系统科学都在快速发展变化,而信管专业的课程内容很多还停留在十几年前。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习的技术和理论,尚未走出大学校门有的便已老化被淘汰,不再具有实用价值。第四,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信息管理人才缺少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不符合社会立即派上用场的需要,社会普遍抱怨信息管理教育太偏重理论,以致培养出的人才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胜任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胜任工作。
二、关于信管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根据现阶段社会对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结合现阶段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为了扭转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所出现的供求失衡局面,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笔者结合多年来信管专业教学改革的经验,提出信管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路,以供同行专家参考指正。
1.明确信管专业的定位,进一步调整优化信管专业课程体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是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现阶段对信管专业人才需求的主体是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的信息管理部门及各类信息管理类软件的咨询、实施、设计、开发和销售型企业。所以,各高校要结合自身的特点,以这一需求为依据重新确立信管专业的定位,调整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为了保证信管专业毕业生能在上述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工作,各高校必须结合自身对信管专业的定位进一步调整优化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在信管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的设置无疑是最重要的。但是,目前各高校恰恰是在信管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分歧最大。依据现阶段用人单位对信管专业毕业生能力的要求,结合现有的工作成果,将信管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类课程、核心专业类课程和专业选修类课程四大类。专业基础类课程包含三个方面:①管理类课程。要在企事业单位中有效地实施信息管理就必须要求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对企业或组织的功能、业务处理过程、环境、特点和文化等有所了解。可以开设:管理学理论、企业管理理论(包括市场营销、生产和运作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内容)、业务流程管理等课程。②信息技术类课程。掌握信息技术是成功开发和使用信息系统的基础。信管专业学生必须熟悉计算机软硬件、通讯技术、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了解信息技术构造和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该类课程要加强实用技术和新技术的比例,强调信息技术对管理活动的支持作用。这方面涉及的课程有: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和网络基础、软件基础(包括操作系统、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基础等方面的内容)、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等课程。③系统与建模类课程:信息组织与管理要将无序的信息有序化必须应用系统论的方法才可能取得成功。各类信息系统,如企业应用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电子政务系统等,都是复杂的系统,对它们的分析与设计必须应用“全局优化”系统分析方法。所以,信管专业学生掌握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至关重要。此外,为了在进行信息组织、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工作过程中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必须要使用各种不同的系统分析建模方法和工具。可以开设:系统理论、系统工程、UML基础等课程。核心专业类课程包括:信息管理类课程,该类课程主要介绍信息的内涵和作用、信息从无序变有序的方法和技术、信息高效处理的方法和技术等内容。可以开设:信息管理学、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与应用、知识管理基础等课程。信息系统类课程,信息系统类课程是课程体系的核心,可分四个阶段设置课程。第一阶段,信息系统概论,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发展方向;第二阶段,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强调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实施、使用和维护等;第三阶段,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的管理,包括信息系统的质量保证、成本估算、进度控制、风险分析与管理、文档管理等;第四阶段,典型信息系统原理,介绍企业资源规划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电子政务系统等典型信息系统基本理论和发展方向,使学生掌握典型的信息系统的工作机理。专业选修类课程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作好准备。相对于核心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就显得非常灵活和多样化。可设置一些涉及管理信息系统方面新兴的、前沿性课题和应用性课题,如“Internet中的信息、技术和经营活动”、“移动互联网基础”、“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案例”、“信息安全”、“供应链和物流管理”、“SAP系统”、“ORACLE应用基础”、“.NET编程基础”、“J2EE编程基础”等。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知识的构建过程。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需要学生自己构建才能获得知识。引导信管专业学生自我学习首先必须让学生理解自己要学习什么,也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这一知识体系就是信管专业学生所需的知识构建的基础。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可以采取如下两个途径:首先,从整体上考虑,可以重新组织一门《信管专业导论课》作为信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次,教师在具体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理解学习本门课程的重要意义、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特别要讲清楚本门课程在信管专业学生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培养信管专业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还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自学,并且把自学内容也纳入学生成绩考核的范围。培养信管专业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注意培养学生通过网络查找新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3.加快信管专业教材建设的步伐。教材是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目前信管专业教学内容散乱落后与缺乏优秀的信管专业系列教材是密切相关的。只有不断地加快信管专业的步伐才能改变这种现状。信管专业教材建设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首先,必须要注意整套信管专业教材内容体系的建设,信管专业作为管理学、系统科学和信息科学融为一体的交叉学科的特点应充分体现在整套信管专业教材内容体系之中。此外,教材内容体系的安排要和本科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其次,在具体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根据信息化社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选择迎合发展需要的新技术和新理论作为教材内容,注意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第三,在现阶段信管专业合适教材缺乏的情况下,应鼓励教师广泛阅读相关的教材,比较选择相对合适的教材。在此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和扩充,积累教学素材,为相关专业的教材编写打下基础。
4.强化实践环节。由于社会对信管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许多用人单位对信管专业毕业生都提出了很高的动手能力要求。此外,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性质也决定了信管专业毕业生必须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强化信管专业的实践环节可包含如下几方面内容:首先,学校可以和一些企事业单位的信息管理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安排时间让学生进入这些部门实习。在实习过程中不断学习,以此来增强学生对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第二,信息技术的教学要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适当增加上机时间,设计既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又能激发学生动手兴趣的实验内容;可改变传统的笔试考核的方法,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做一些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程序或小系统,以此作为考核的依据。第三,由于信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是企事业单位,应创造条件使学生了解这些组织所使用的典型信息系统。可以聘请一些资深的信息主管来介绍典型信息系统应用的现状和当前发展趋势。当然,最重要的是狠抓实验室建设,构建若干典型信息系统的模拟环境,通过这些系统使学生了解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工作特征、与人的相互作用等知识,为学生分析、设计、开发和管理这些典型信息系统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高度重视毕业设计,利用毕业设计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构建其知识结构,同时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管专业的毕业设计首先要强调选题的合理性,学生毕业设计的内容一定要覆盖信息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及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主要过程和技术,这样才能起到将所学内容融为一体的目的。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2006年开始出现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局面,我们通过系统分析找到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信息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到2010年,信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开始出现逐年好转的局面,现在信管专业成为一个高薪热门专业。本文是对这些年信管专业教学改革经验教训的系统总结,希望能给广大同行带来新思路。可以预见,随着信息社会发展步伐的进一步加快,社会对信管专业人才培养必然会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培养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的信管人才,我们必须不断地反思和调整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有一点必须要强调,即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遵循“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这一原则不断地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滕佳东.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3):33-35.
[2]何永刚,黄丽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07,(12):42-43.
[3]钱进,叶飞跃.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现代情报,2009,(4):62-66.
[4]梁昌勇,顾东晓.信息管理类专业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2):96-98.
[5]卢志平,陈朝晖.主动实践理念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J].现代情报,2009,(1):4-9.
摘要:区块链是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诞生的集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新型应用模式。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会计领域也是近年来学者们研究探索的一大热点,其所具备的去中心化、去信任、不可篡改、数据可追朔以及智能合约等特性,可以解决会计领域所面临的信任难题。本文主要从区块链的本质、工作原理和特性出发,探讨区块链应用于会计领域的优势,并提出一些当前实现“区块链+会计”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
关键词:区块链;会计领域;共识机制;分布式记账;去中心化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诸如密码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等学科都已经走向成熟,在此基础上区块链技术应运而生,甚至可以说区块链技术是上述几项学科结合的产物。区块链技术不单单是指一种分布式记账的账本技术,同时也是一种新的经济组织形式和贸易方式——例如用于ICO招募,用于医保、社保等领域以减少骗保现象,用于金融行业以减少金融违规犯罪等现象,以及用于管理公众档案等等。此外,由于日常生活中的互联网交易几乎都受制于“信用模式”,即人们需要通过第三方平台的监管来确保电子交易的安全性;但区块链不同,它是一项基于密码学而非信任的基础技术,这让所有已达成协议的双方可以免去第三方中介的参与来直接进行交易支付。因此,区块链技术可以说不仅是一项数据革命,更是一场信任革命,指导着未来一些领域发展的大方向。会计的发展历史,“技术发展”是推动其进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但是,企业、事务所以及相关会计人员在会计实务中仍然面临着许多有关信任的问题,比如:会计信息质量得不到保障、审计执业质量较差、会计责任不明确、重复监督等等。而理论上讲,上述问题都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得到解决,区块链的出现给会计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文献综述
区块链的概念最早由日裔美国人中本聪提出,之后迅速得到了全球的认同和研究。技术派观点(Yli-Huumo,2016)认为,区块链技术是一个整合应用,它有效结合了哈希算法、加密解密技术及开源等多项重要知识。最重要的两个特征(Huckle,2016)是去中心化和去信任;去中心化(Mansfield-Devine,2017)以区块链的共识机制为基础,去信任以密码学为基础。应用派的学者(Pilkington,2016)认为,区块链可以在企业内部使用,有利于保障企业的隐私信息不外流;用于企业的信息管理(Yermack,2017),即企业可以通过区块链披露自身的财务信息,企业利息相关者也能因此迅速获得企业的有关信息,大大方便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监督,也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在会计领域,区块链技术的应用(马西莫•莫里尼、王潇靓等,2016)将对审计、会计信息、金融、公司内部控制、商业活动等信息数据记录与交易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区块链技术的创新(高廷帆、陈甬军,2019)是审计行业演化的重要动力。从会计记账的角度(樊斌、李银,2018)出发,指出区块链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总账账簿,每个区块都代表一个账页,区块的内容则代表账页中的会计信息;区块链技术与财务业务相结合(康霞,2019),未来的可行性及应用前景。
三、区块链的工作原理和特征
区块链是一种新的应用模型,该模型集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和加密算法于一体,使用区块链数据结构来验证和存储数据,使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使用加密技术来确保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性,以及使用自动脚本代码来编程和操作数据。(一)区块链的工作原理。一般来说,区块链系统由六个部分组成,包括:基本数据块、数据加密和时间戳相关的基础数据与算法;网络层包括分布式组网机制、数据传播机制和数据验证机制;共识层主要由网络节点的各种共识算法构成;激励层将经济因素整合到区块链技术体系中,主要有经济激励机制和分配机制;合约层封装了各种脚本、算法和智能合约,这些功能可以通过区块链进行编程;应用程序层包含区块链应用程序的各种场景和案例。(二)区块链的特征。区块链主要用于解决交易的信任和安全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四项特征。1.分布式记账。与传统记账模式(图1)相比,区块链分布式记账模式(图2)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数据存储的完整性,区块链的每个节点上都储存着完整的数据,而传统方法下数据则是被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开存储;二是去中心化的记账模式,区块链每个节点的存储是独立且相同的,节点之间依靠共识机制来确保存储的一致性,传统记账方法则是通过中心节点向其他备份节点同步数据。2.非对称加密和授权技术。即区块链为了保护账户身份信息而采用的加密技术,只有得到账户所有者的同意才能获取账户相关的身份信息,可以有效保护公司或个人的隐私。3.共识机制。即如何在所有记账节点之间达成共识以确定记录的有效性,它既是一种识别手段,又是防篡改的手段。在区块链系统中如果想要信息造假,就必须使50%以上的节点同意,但在区块链节点足够多的情况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4.智能合约。即以真实可靠的数据为基础提前设定好规则和条款,在操作过程中只要满足相关要求,计算机就会自动生成结果。就好比自动贩卖机,只需要满足预设要求(投币并输入货物编码),它就会自动完成交易义务。
四、区块链在会计领域的应用
(一)会计信息记录和披露方面。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不能完全保障会计信息的质量,这通常会导致诸如信息不对称、审计滞后、信息失真和财务舞弊等情况的发生。区块链技术可以从自主管理的概念开始,优化会计记账模式、提高系统的安全性能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减少人为干预并实现自主管理。1.分布记账模式。在分布式记账模式中,记账工作主要是由区块链的各节点于业务发生时自动实时完成。任何一项交易或业务的子环节,必须经全部节点确认、在事实信息载入区块链后,再向全节点广播并由核算主体节点记账;之后其他节点可结合公开的事实信息进行判断与认证,各节点基于相应的权责共识开展复核工作。如今“线性”数据结构已朝着“块”和“链”的方向发展,使得财务报表创建者和用户可以准确地查询所需的数据信息。2.高安全性。区块链的时间戳功能赋予了区块链不可篡改的特性,区块链会将所有交易数据公开给参与网络交易的每个节点,从而使区块链上的所有交易数据公开透明。就隐私保护而言,传统的记账系统将隐私数据存储在中央服务器中,这种集中式存储方法最大的问题是,如果中央节点受到攻击或被盗取信息,则交易双方的隐私都会受到损害。而区块链技术却可以依靠匿名交易来保护交易双方的隐私,使用了哈希算法和非对称加密技术,提升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3.定制化财务报告。传统财务报告定期披露,而且以标准化格式呈现,无法满足不同信息需求者的个性化要求。而区块链会计信息系统下,企业利益相关者可以提出自己的信息披露需求,需求被核准后将接入区块链的互动平台,触发按需报告程序,系统将根据区块链上的相应信息自动生成个性化的财务报告。这种企业与节点的“申请-核准-报告”机制表明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重心将由供给侧转移至需求侧,从被动披露转为互动披露,从定期披露转为实时披露,从单向运输转变为交互式披露。(二)管理运营方面。1.低信任成本。区块链技术系统的每个参与者都可以获得交易的具体数据,这使得每一笔交易数据都做到了绝对的公开透明;而且区块链的时间戳记是不可逆的,故而交易的数据和记录在这样的情形下是完全值得信赖的,即区块链技术能够保证交易参与者获得真实可信的信息。2.低人工成本。第一个方面是无需再雇佣从事基础会计工作的普通会计人员。因为在区块链技术下,企业及其他的经济组织不需要再聘请专门的人员进行诸如逐项填制、审核报表与凭证之类的手工工作,他们只需要将自身的原始凭证上传到客户端,区块链系统就可以智能化完成接下来的工作。第二个方面则是节约了第三方审计机构的监管成本。第三方审计机构便是为了提高财务信息可信度而产生的,是基于“信任缺乏”而存在的。而区块链增加了篡改涂抹原始交易记录、故意删除真实交易、交易内容作假等会计舞弊行为的技术难度,这会使得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次数大幅度减少,既降低审计成本也提高审计效率。3.低时间成本。区块链记账平台和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相连,就可以自动完成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工作,省去了多个人工审核环节,节约时间成本的同时,大大降低了运营风险。另外,审计工作人员也可以实时跟踪公司账目、有效地获取审计的完整证据链、实施远程审计或自动审计,以此提高审计效率,降低时间成本。4.低维护成本。区块链中的每个节点都使用平行记账方法,每个节点的账目也完全独立。如果节点遇到导致数据丢失或损坏的情况,只需要修复有问题的节点——因为其他节点的副本数据仍然可以支持区块链系统的运行,并不影响系统的整体运行状态,还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维护难度大的问题。
五、面临的挑战
(一)技术安全风险。首先,区块链系统的实际应用软件做不到完全安全。区块链上的各个区块通过技术连接在一起形成“链”,大量的数据信息在链条上进行传播。任何应用软件或平台的极小漏洞,都可能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其次,区块链的存储运输的容量可能会对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及连续性产生一定的影响。虽然区块链技术可以在各个节点建立数据副本且有极强的纠错能力,但是如何将获取、备份的会计信息进行有序的排列储存以保证区块链的稳定运行是企业在应用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难题。最后,黑客攻击区块链系统等犯罪行为、政府对区块链采用何种监管方式以及通过区块链交易是否需要纳税、如何纳税等问题都还没有得到法律的明确规定。(二)技术人才稀缺。区块链技术是一套复杂的体系,“区块链+会计”的实现不止要求会计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优秀的职业素养,还要求会计人员拥有足够的计算机知识、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据2020年3月的《2020年中国区块链人才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至2019年中国区块链企业数量持续上涨,从2015年的2156涨至2019年的36224,这意味着市场对区块链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需求虽大,人才供应却不足。据统计(图3),区块链从业者的主力军是本科及研究生,但是截止2019年,我国本科以上学历的人群仅仅只占全国总人口的4%,而从事会计且具备区块链操作知识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此外,由2018-2019年区块链人才需求职务分布图(图4)所示,目前市场对区块链人才的需求中技术类占比遥遥领先,但技术人才在市场上一直都是非常稀缺的,因此,区块链人才很多都是从其他领域人才流入的。(三)会计准则的多样性可能导致数据可比性差。区块链是一项面向全世界的技术,不会拘泥于哪一个国家或地区,因此我们需要考虑到国家间会计准则不同的问题。会计准则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但是各个国家甚至是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使用的会计准则都不尽相同,而区块链却要求数据一致,所以需要制定一个统一的准则来保证区块链上数据的一致性,确保区块链系统能稳定运行。
六、对策研究
(一)持续加强区块链技术的安全性。首先是要继续完善区块链技术。研发较为复杂的验证机制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相结合,保持区块链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用这种方式来防止黑客和病毒的入侵,提高系统的安全性能。其次是进行安全测试,严格的检测区块链应用层的各个方面,发现问题及时修复,并加固系统,让用户使用更高版本的软件。最后是我国需要尽快完善有关区块链的法律制度,使区块链的监管工作变得有法可依,给区块链提供更为安全的法律环境和足够的技术进步空间。(二)重视培养重视培养“区块链+会计会计”人才。会计领域区块链技术人员的稀缺主要是由于技术知识缺乏而导致的,加强会计人员的技术培训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对已经参加会计工作的从业者,企事业单位应对其内部的会计人员进行区块链技术的培训,还可以从中挑出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员工进行重点培养,为单位储备会计方面的区块链技术人才。对于会计专业的在校大学生而言,高校的会计学院应该紧跟时展的步伐,引进区块链课程,增强学生未来在会计领域工作的长久竞争力。(三)促进会计准则的趋同世界会计准则。委员会自成立起便一直致力于世界会计准则的编制,如今一些国际组织已经开始使用世界会计准则,然而其在各国之间的普及程度则大有差异。主要原因在于各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各有特色,故而每个国家对世界会计准则的接受程度也不尽相同。但是为了区块链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发展以及方便各国间的贸易往来,会计准则的趋同难以避免。各国都使用相同的世界会计准则,能促使会计质量的优化获取,也意味着区块链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将向前迈动一大步。一项新技术的产生到成熟,总是需要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区块链技术是会计发展的一大趋势,经过不断的修改完善后,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会计领域将会给全世界的会计发展带来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Yli-Huumo,J.Ko,D.Choi,S.Park,S.Smolan⁃der,K.WhereIsCurrentResearchonBlockchainTechnology?——ASystematicReview[J].PLoSOne,2016(10).
[2]Huckle,S.Bhattacharya,R.White,M.Beloff,N.Internet-of-Things:BlockchainandSharedEcono⁃my[J].ProcediaComputerScience,2016(98).
[3]Mansfield-Devine,M.BeyondBitcoin.UsingBlockchainTechnologytoProvideAssuranceintheCommercialWorld[J].ComputerFraud&Security,2017(05).
[4]Yermack,D.Corporategovernanceandblock⁃chains[J].ReviewofFinance,2017(21).
[5]马西莫•莫里尼,王潇靓.从“区块链热”到金融交易实践[J].金融市场研究,2016(07).
[6]高廷帆,陈甬军.区块链技术如何影响审计的未来——一个技术创新与产业生命周期视角[J].审计研究,2019(02).
[7]樊斌,李银.区块链与会计、审计[J].财会月刊,2018(02).
[8]康霞.区块链技术环境下财务业务发展方向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02).
(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山东青岛266106)
摘要:长期以来,大学英语课堂中存在着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笔者将合作学习纳入课堂教学中,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旨在发现合作学习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及英语阅读成绩的影响。
关键词 :合作学习;非英语专业;自主性学习能力;英语阅读成绩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4—0062—02
收稿日期:2013—10—03
作者简介:卜丽娜(1983— ),女,山东烟台人。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关于有效的语言教学的讨论已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传播知识为中心转变为学生参与和建构知识上来。随着这一转变,课堂教学开始关注小组学习和任务教学法,该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发展一系列的认知、元认知、社交和语言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各个年龄阶段、英语水平不同的学生,在第二语言和外语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无疑是更为有效的一种教学策略。但是,关于合作学习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阅读成绩以及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影响的实证研究却较少。
一、文献综述
(一)合作学习
一般来说,合作学习要求所有的小组成员参与交流和讨论,互相学习,并对其他成员做出一定的帮助。合作学习不仅仅是小组活动。在一个组织良好的合作任务中,会有一个信息沟通,要求学习者聆听与共同努力,最终做出口头、书面或其他形式的产品。合作学习有如下几个特点:促进学习者的共同努力和相互合作;促进学习者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增强个人及小组的责任感;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社交能力;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参与小组活动的能力。研究证明,合作学习能够鼓励和支持大多数的对语言学习有积极影响的情感因素:降低焦虑、增加动机、促进语言学习积极态度的发展、提高自尊和支持不同的语言学习类型。
(二)自主性学习及其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Holec将自主性学习定义为:能够掌控自己学习的能力。自主性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自主性学习和合作式学习的目的是一致的。自主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反思自己的学习信念和学习风格、选择恰当的学习策略并评估自己所学知识的能力;而合作式学习有助于增强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主人翁精神,有利于发展学习者的高层次分析思维能力,引导学习者从依赖逐步走向自我独立。
二、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合作学习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阅读成绩与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影响。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来自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系的一年级本科生进行研究。其中,将41名电科专业的学生作为实验班,47名电信专业的学生作为参照班。对实验班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合作学习教学实验。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量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两个研究工具,一个是非英语专业大学本科生自主性学习能力调查问卷,一个是2009年12月份大学英语四级测试阅读题。
(四)教学过程
英语教师,即笔者,对实验班和对照班采用同样的教学内容,唯一不同的是实验班进行的是分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
1.小组分配
分组采用抽签形式,将全班分成6个合作学习小组,平均每组7人,其中一组6人。各组组员推荐一名有责任心、英语基础较好的同学作为小组长。小组长负责在课前课后监督小组成员预习和复习知识,在课堂上带领同学积极讨论,激发同学抢答老师设置的问题。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助,英语基础较好的同学帮助基础差一些的同学,共同进步。但在其他方面,如演讲能力、绘画能力、计算机能力等方面,英语基础较差的同学也会展示其才能。每位小组成员都能够发挥自身优势,感觉到自己在小组活动中是有价值的。
2.教学实践
教师将课堂教学与小组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教师布置给小组学习任务,小组长进行监督。任务主要包括课前预习、课堂讨论、课后作业三大部分。
课前预习:(1)采用多种方式学习单词。第一,老师鼓励各小组发挥集体的想象力,各小组成员献计献策,生动形象地给大家讲解单词。同学们通过制作PPT,通过视频、图片等多种手段,将单词讲解得深刻生动。第二,教研室老师共同整理出单词讲义,同学们在课下可以自己预习单词并在上课之前能够熟练运用本节课的单词。第三,每节课课前15分钟左右,老师将对同学们预习的单词进行提问,学生主要通过小组抢答的方式进行回答。老师限定每位同学有一次机会进行抢答,以便使小组内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2)针对每课课文的背景知识,小组长进行分配,让每位成员负责一小部分话题,以便准备做出全面、系统的介绍。
课堂讨论:小组讨论将贯穿于整个课堂中。在warm-up部分,老师给出与课文相关的导出性话题以供同学们讨论,之后,由小组代表发表本小组的观点,回答好的小组可以得到奖励分。在课文语言点学习方面,同学们首先在小组内讨论课文中的词组句式难点,然后,由学习好的同学负责讲解,老师将负责解决剩下的疑难问题。
课后作业:作业分为口头作业与书面作业。口头作业以英语小话剧为主要形式,一学期之内每个小组都要根据课文主题,改编一部小话剧,每位学生都要参演一定的角色。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评分,得出每小组的分数。书面作业以单词、阅读训练为主,小组长要确保每位同学都能按时完成作业。
期末测评:小组成绩优异者将获得平时成绩奖励分。
三、结语
使用spss11.5社会统计学软件包,分别对两班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调查问卷与英语阅读成绩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
(一)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有显著差异。实验数据表明,合作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不断努力,相互交流有效的学习策略,分享自己的学习风格,共同反思对英语学习有益的学习信念。不但增强了彼此的情感,也提高了彼此的交际能力。当然,合作学习在实际的课堂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学生不能很好地融入小组当中,有些学生依赖心理严重。在今后的教学实验中,教师应该鼓励该类型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学习中。
(二)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英语阅读成绩没有显著差异。原因可能在于:1.在本学期的合作学习实验中,教师组织课堂小组活动主要以单词预习、复习、运用为主导,而忽视了阅读技巧的训练。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重视对阅读背景、阅读技巧等方面的教学。2.学生的英语阅读成绩主要与语法、词汇、逻辑、背景知识、文化差异有关,合作学习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成绩还有待研究。
[
参考文献]
[1]Cotterall,S.Promoting learner autonomy through the curriculum:principles for designing language courses[J].ELT Journal,2000(2).
[2]Holec H.On autonomy:some elementary concepts[A].In Riley P(ed.).Discourse and Learning[C].London:Longman Group,1985.
[3]华维芬.外语学习者策略训练刍议[J].外语界,2002(3).
[4]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5]王笃勤.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外语界,2002(5).
[6]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
[7]张殿玉.英语学习策略与自主学习[J].外语教学,2005(1).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s of the large amount of capital demand, long payback period and general lack of development experience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endowment real estate investment, the application of 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 in the evaluation of the investment risk of the pension real estate project is put forward.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pension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investment risk of pension real estate projects based on SVM is establish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 has high prediction accuracy and fast calculation speed. It can help the pension real estate enterprises predict risks in making investment decision to reduce blindness in the investment and make suitable decisions.
关键词: 养老地产;风险评价;支持向量机
Key words: pension estate;risk evaluation;SVM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1-0040-03
0 引言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社会化养老日趋主流,而目前我国传统的养老机构供给不足、类型单一、设施简陋且服务水平低下,难以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解决有限的养老资源与急剧增长的养老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密切关注的问题。作为社会养老的一种形式――养老地产,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养老地产是我国实现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相结合等社会化养老的有效载体和实现形式[1],大力推行养老地产可以有效地缓解政府的社会保障压力,解决我国目前所面临的社会化养老问题。养老地产作为特殊的新兴房地产行业,尽管其发展潜力巨大,但由于在我国尚处于探索和初步发展阶段,开发资金需求量大、回收周期长、市场定位不清晰且普遍缺乏开发全过程的经验,致使面临的风险因素复杂多样,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风险损失。要想使养老地产在我国健康有序的发展,如何规避其投资风险,实现养老地产投资项目盈利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风险评价方法有层次分析法[2]、灰色关联分析[3]、BP神经网络[4]等,但上述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均存在一些不足,已不能满足养老地产项目投资风险管理的需要。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建立在结构风险最小化原理基础上,根据有限的样本信息在模型的复杂性和学习能力之间寻求最佳折衷[5],以期实现经验风险和置信范围的最小化,从而获得良好的统计规律和更好的泛化能力。与传统方法相比,其具有很好的棒性和预测能力,有效地解决了小样本、非线性的问题。故从养老地产实际出发,采用SVM方法对养老地产项目的投资风险进行评估度量,为养老地产项目的投资决策提供一定的支持。
1 养老地产项目投资风险因素分析
1.1 养老地产项目投资风险因素
1.1.1 项目建设风险
养老地产项目在整体规划建设方面要求很强的专业性,从项目选址、规划设计、配套设施等各方面必须符合老龄消费群体的身体特质与心理需求[6,7],比一般住宅功能更加具体化、细节化。养老地产项目建设风险主要包括:选址风险、适老设计风险、配套设施风险和区域规划风险等。
1.1.2 养老地产市场风险
养老地产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由于老年人传统的养老观念并未改变,且对该产业知识的了解欠缺,尚未被社会真正接受和认可,这将直接影响项目的售出量和租赁量,容易给投资者造成损失。养老地产项目市场风险主要包括:市场供求风险、市场定价风险、养老市场认可风险和市场竞争风险等。
1.1.3 政策风险
我国支持和鼓励养老地产的建设,近一两年国家已陆续出台不少政策,但土地、税收、金融等支持政策不够细化,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具有法律效力的鼓励性实施环境,最终导致政策不能落实到位,这成为阻碍养老地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养老地产政策风险主要包括产业政策风险、金融政策风险、税收政策风险、养老用地政策风险等多个方面。
1.1.4 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主要指一系列与经济发展相关会对养老地产投资项目的市场产生影响的风险。造成养老地产项目经济风险的来源较多,主要有融资风险、费用控制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等。
1.1.5 管理风险
相对于传统房地产项目,养老地产的管理服务内容更多,工作更繁琐,管理者经验水平和养老服务水平的高低,则对运营效果具有重大影响。养老地产项目管理风险包括养老地产项目管理者经验风险、养老服务风险等方面。
1.2 养老地产项目投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养老地产项目投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要求科学、客观、全面,能够确切反映影响项目风险评价状况的因素。故基于上述对养老地产项目投资风险因素的分析,对其所涵盖的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的归纳与分类,建立养老地产项目投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2 支持向量机基本原理
3 基于SVM的养老地产项目投资风险评价
选取已建成的12个典型养老地产项目作为实例分析对象,采用已构建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对养老地产项目的投资风险进行评价。
3.1 收集数据
由于影响养老地产项目投资风险的各评价指标多为定性因素,故采用专家打分的方法,听取20位养老地产项目方面的专家意见,并依据多年的研究经验对各个项目进行打分,打分的分值为:0.1,0.3,0.5,0.7,0.9五个等级,依次对应风险:低,较低,一般,较高,高五个评价等级。打分时由专家充分审核,分析各个项目规划、实际运行和经营状况,给出各风险指标的评分值以及项目的风险值,汇总整理后,得到养老地产项目投资风险专家评估数据集。如表1所示,表1中第1列为12个学习样本,U1-U17列表示专家对各风险评价指标的平均值,最后1列为专家综合评价值。以体现养老地产项目投资风险的各项风险因素指标值作为支持向量机的输入向量,项目投资风险值作为输出变量,两者构成模型训练集。选取前9个项目的样本数据作为SVM训练样本集,后三个项目的样本数据作为测试样本集,用来验证基于SVM的养老地产项目投资风险评价模型的准确性。
3.2 确定模型参数
3.3 结果分析
将后三个作为测试样本代入建立的模型进行验证,实际输出结果分别为0.4418、0.3918和0.6482,其相对误差如表2所示。
从训练模型对测试样本评估的结果可知,SVM的评价值与专家评价结果基本一致,相对误差均在可接受范围内,基本上已能符合实际评估工作的要求,说明利用支持向量机建立的养老地产项目投资风险评价模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且拟合效果较好,可以用来评价养老地产项目投资风险,并且大大缩短了运算时间。至此,基于SVM的养老地产项目投资风险评价模型已经建立起来。对于待投资的养老地产项目,只需将项目的风险指标值输入训练好的模型中,即可得到该项目的风险评价值,同时确定相应的风险等级,而且可以快速批量的进行。
4 结论
以养老地产项目投资风险为研究对象,在对风险因素进行合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养老地产的发展现状,建立了基于SVM的养老地产项目投资风险评价模型。并通过实例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的对养老地产项目投资风险进行评价,结果精确且运行速度快,能够提高投资者决策的可靠性,有效的规避风险。支持向量机与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相比,减少了风险评价过程中的主观性问题,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并且对样本数量的依赖性较弱,通过有限样本的W习而构建的评价模型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和推广能力。因此,将支持向量机用于养老地产项目投资风险评价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姜睿,苏舟.中国养老地产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2(10):38-42.
[2]刘群红,钟普平,陈琛.基于AHP方法的老年地产项目投资风险评价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4(11):29-32.
[3]刘涛,孟晓谕.基于改进灰关联分析的多层次综合风险评价模型研究[J].科学与管理,2009(6):62-65.
[4]李欣泽,樊相宇.基于BP神经网络的房地产风险研究――以西安地区为例[J].现代商业,2013(30):45-47.
[5]马义德,邱秀清.支持向量机若干优化算法的比较研究[J]. 计算机科学技术,2006.
[6]Gilroy R. Places that Support Human Flourishing: Lessons from Later Life[J]. Planning Theory & Practice, 2008, 9(2):145-163.
[7]Smets A J H. Housing the elderly: segregated in senior cities or integrated in urban society?[J]. Journal of Housing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2012,27(2): 225-239.
[8]Kim J, Kim S, Tan L. Case Study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Building Materials Using aSupport Vector Machine[J]. Journal of Computing in Civil Engineering, 2014, 28(2):315-326.
[9]丁世飞,齐丙娟,谭红艳.支持向量机理论与算法研究综述[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1(01):2-10.
[10]Cherkassky V, Ma Y. Practical selection of SVM parameters and noise estimation for SVM regression[J]. Neural Networks, 2004, 17(1):11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