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实习企业调查报告

实习企业调查报告

时间:2023-09-18 17:33: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实习企业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实习企业调查报告

第1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模式;认识实习;顶岗实习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结合,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校外实践基地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是极其重要的。下面本文就这个问题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粗浅的见解。

校外实践基地的建立和利用集中反映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上。目前,各职业院校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同而不同,最为常见的有“2.5+0.5”、“1+0.5+1+0.5”、“2+1”等培养模式。我们采用的是“2+1+补充”的人才培养模式。校外实践基地实践教学是“一认识、二调查、三培训、四顶岗”的实践教学模式。即是2年在校学习,1年顶岗实习,还要补充部分认识实习、暑假企业社会调查、顶岗实习前专项培训。

一、“一认识”的教学模式

第一学期,学生刚刚到校,对专业认识的认知非常肤浅甚至一点也不懂,大多数学生不知道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学什么的,自己毕业后去做什么。为了使学生认识这个问题,目标明确,有学习的动力和方向,除了进行较为细致的专业教育以外,到校外实践基地认识实习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我们安排1~2周到校外实践基地认识实习,通过校外实践基地的参观、认识实习使学生得到感性认识,结合专业教育,很容易就理解了自己所学专业是干什么的,自己以后的工作是做什么的。这样就会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热情和积极性,为学好专业课打好基础。我们通过2届学生到济南慧诚机械有限公司、山东大汉建筑机械有限公司、济南吉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青岛腾龙门窗制造有限公司等几家典型的实践基地参观实习,配备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现场指导和讲解,认真安排计划教学内容,认真组织和管理,详细周到考虑每一个细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搭配分组,取得明显效果。

二、“二调查”的教学模式

学生在校学习一年后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特别是通过到校外实践基地参观认识实习,对专业建立了感性的认识。但是,要对专业有更深的了解,知道专业具体有哪些岗位群,有哪些典型的岗位和典型的任务,企业急需要哪些专业人才,企业的规章制度和企业的文化素养需求等都需要深入的调查、学习和在学生内心深处不断地积淀。我们安排学生通过暑假近2个月的企业实践和专项调查,不但收集到上述信息,还提前进入了社会,学到了许多社会知识,为学生奠定了学好专业的基础和生存发展的基础。我们在安排这一环节过程中首先要精选实训基地和企业,也就是专业教师首先要确定调查的目标、方法方式、计划要求、调查报告内容和要求,然后进行企业调查,选出满足学生进行企业社会调查要求的企业。特别是组织安排,选择哪些企业,每个企业去多少学生,选择多少企业,有哪些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负责管理和指导,制订哪些规章制度和措施保证调查的顺利进行等等。这些问题工作量大,还要针对实际情况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它直接关系到这一“调查实习”环节的效果好坏和成败。通过2年的实践取得了许多经验和教训,也取得许多成绩。通过社会和企业调查实践,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初步确定了自己将来希望做什么,自己可能要做什么,哪些工作和岗位适合自己,自己今后要学习什么,重点要学习哪些科目、哪些知识,特别是今后要学习哪些技能、哪些技术。学习目标明确,动力增强,效果显著。通过社会和企业调查,大多数学生有了明显的变化。在以后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认真听课的多了,提问题的多了,迟到旷课的少了,上课睡觉和玩手机的少了;课外时间自觉到图书馆学习看书的多了,上网玩游戏的少了,特别是自觉遵守学校纪律的多了,破坏纪律的少了。许多学生变得明显成熟了,长大了,懂事了。我们的确尝试了学生进行社会和企业调查的甜果。但是也得到许多教训,比如组织安排的不好、企业课题选择的不当、指导检查不到位、经费不足,特别是领导和教师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更重要的是企业和社会不配合等等。这些都会大大降低企业调查效果。所以,“二调查”的教学模式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获得好的效果,决不能“放羊”。

三、“三培训”的教学模式

学生通过2年的校内理论学习、校内实验实训、间断的校外实习参观、专项校外教学和假期企业社会调查实践,已经完成校内教学计划内容,学生已经具备了去企业顶岗实习的基本条件。但是,为了使学生满足企业的需求,缩短熟练顶岗的时间,下厂前要对学生有针对性训练和培训。如要针对具体企业的产品生产进行基本工艺和设备的培训。对于专项技能如钳工、电工、计算机绘图、数控编程和操作等进行强化训练。经过3~5周的专项培训和强化训练可以取得较理想的效果,企业非常欢迎。针对企业产品生产工艺和设备的专项培训难度很大。因为企业产品工艺和设备变数较大,范围较广,特别是先进的技术和领先的设备,专业教师掌握十分困难。解决的办法是,首先要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建立和发展校外实践基地,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然后要求专业教师固定企业实习和下厂锻炼;个别情况可以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校内或在企业对师生进行专项讲座和培训等。顶岗前的专项培训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针对性专业培训是校企合作的基础,是产学结合的基石,是建立良好校外实践基地的有效保障,是解决落实学生顶岗实习单位难题的有效方法,是搞好后继学生顶岗实习的根本保证。所以,学校领导,特别是系部领导必须对这一环节引起高度关注和重视,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确保这一关键环节的有效落实。 转贴于

四、“四顶岗”的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其中顶岗实习是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教学环节。目前,各研究机构和各职业院校都在不断实践和探索,力求寻找更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笔者归纳和总结了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

针对专业岗位群要尽可能宽和全面。学生顶岗实习不是就业,不能在一个岗位实习一年,学生要在专业岗位群不同的典型重要岗位轮流顶岗实习,进行较全面的实习和实训,以便毕业后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保证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区别于中专和技工。在这方面一定要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尽力协调企业的利益,确保企业的支持和配合。精选企业,和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同时适当给予企业和技术人员一定的经济补偿,以便教学内容的有效落实。

2.教学指导

教学指导主要由企业导师、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兼职教师来完成。学院专职教师也要经常到企业现场实地指导,和企业兼职教师有效配合,做好教学内容的计划、组织和安排协调,进行理论、实践和思想等全面的、深层次的指导工作。同时,要求和学生通过网络、QQ等方式进行交流指导,保证达到顶岗实习的目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兼职教师的选择、培养、管理和附加待遇等问题,这也是完成顶岗实习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和手段。

3.组织管理

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是极其重要的,直接关系到这一教学环节的成败。首先,学校要制订相关规定,保证有章可循。在学生确定实习单位时,通过双向招聘会进行初步定位,学校在根据学生和企业实际进行综合调整,在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前提下和学生、家长签订三方协议,保证顶岗实习期间的稳定性。特别是严格控制学生自找实习单位的情况,在严格审批手续的同时,家长、学生和学校签订顶岗实习就业保证协议,确保学生就业的前提下才能自找实习单位。在实习过程中,实行专职教师定企业、定学生的方式,和专职辅导员以及企业兼职指导教师共同负责学生的管理工作,包括自找实习单位的学生。根据学生的过程表现、实际能力、实习周记、毕业答辩评定顶岗实习成绩,严格控制,对实习不合格的坚决不发毕业证。在此过程中,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初到企业,方方面面都有一个适应过程,必须依靠学校,特别是专职教师、辅导员的引导教育,逐步变成一个合格的企业人、社会人。学生的实习补助待遇、工作环境也要和企业友好协商,这也是保证顶岗实习稳定的重要方面。切忌使学生放任自流,要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实习效果。

4.和毕业设计(论文)结合

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要结合顶岗实习的内容,编写研究报告、工艺或工装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建议、综合报告等。没有必要撰写不符合实际的研究论文。再说学生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和顶岗实习无关的内容和资料。学生也不一定必须回校集中进行毕业设计和毕业答辩,指导教师可以到学生集中实习点进行,也可以通过网络等形式进行,这样既合情合理,也便于操作,确实是一个较好的方式。指导教师以校内教师为主,也可配以校外具有指导能力的企业技术人员为辅。重点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专业内容、格式和写作等方面,同时根据实际给予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和进行适当范围的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切忌走马观花、得过且过的做法,确保毕业设计这一重要教学环节的质量和效果。

5.与就业结合

第2篇

关键词:实习实训 秘书英语 阅读资料分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068-01

1 调查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服务于企业,我系英语教学目的是在培养学生适应生产第一线的应用英语能力。通过对我系实习实训企业和毕业生就业单位的调研,了解适应我们学生的工作岗位的设置以及技能要求,然后结合文秘英语课程特点,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快的适应企业的需求。同时通过调研论证的文秘英语阅读资料分级及进阶必要性,科学地制定秘书岗位阅读分级教学规划,为企业培养更加适合的商务秘书人才。

2 调查对象、方式及内容

课题组于2013年1―2013年7月开始开展了针对我系毕业生实习实训的校外实训基地和毕业生就业单位进行企业调查。

2.1问卷星网络调查

采用邮件形式向相关单位人力资源部经理、部门主管等发送问卷星链接网络调查问卷,

2.2校企合作研讨、企业访谈

通过对企业领导和一线工作人员的访谈了解,我们项目组的教师,首先要与企业高管交流,了解企业对秘书岗位的英语能力要求。发展;项目组的成员与人力资源的主管沟通,了解企业用人需求;与部门经理交流,了解具体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要求;与公司从事秘书岗位的人员沟通,从员工的角度出发,了解工作的工作流程和具体工作。

本次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前台接待、部门秘书和总经理秘书三个岗位所涉及英文工作内容基本情况;企业招聘中,对不同岗位的英语要求是否有差别;企业内部不同级别秘书或员工的英语能力要求是否不同;目前我系毕业生的阅读能力是否符合贵企业需求;英语分级教学是否与企业需求对接;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看,英语阅读能力逐级进阶有无必要。本次调查采用网络问卷星单位30家(被调查的企业情况简介见附件1),共回收调查问卷27份。

3 调查结果分析

3.1企业基本情况分析

所调查单位的所属行业比较广泛,涉及商务服务、广告媒体、贸易、教育等二十个行业。

3.2调查内容分析

(1)前台接待、部门秘书和总经理秘书三个岗位涉及到的英文工作内容分析。在使用问卷星调查的26家单位中,前台接待岗位涉及英文工作内容主要是处理电话业务占84.62%,而接待来访客人和内部沟通各占7.69%。部门秘书涉及英文工作内容包括差旅安排和应用文写作都占61.54%,会议组织占42.31%。总经理秘书涉及英文工作内容,第一是外部沟通占76.92%,第二是应用文写作占65.38%,第三是展示汇报 占57.69%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不同的秘书岗位涉及到的英语各不相同。

(2)企业招聘中,对不同岗位的英语要求有差别。在使用问卷星调查的27家单位中,20家公司认为在企业招聘中,对不同岗位的英语要求是有差别占调查公司的74.07%,5家公司认为在企业招聘中,对不同岗位的英语要求不太明显,只有2家公司认为在企业招聘中,对不同岗位的英语要求是没有差别。所以从教学角度来看课程的设计应该是有差别。

(3)企业内部不同级别秘书或员工的英语能力要求是不同。在使用问卷星调查的27家单位中,15家公司认为企业内部不同级别秘书或员工的英语能力要求不同,9家公司认为不完全相同,只有3公司认为企业内部不同级别秘书或员工的英语能力没有不同要求。

(4)目前毕业生的阅读能力与企业需求有差距。在使用问卷星调查的27家单位中,19家公司认为我系毕业生的阅读能力基本符合企业用人需求占调查企业的70.37%, 6家公司认为我系毕业生的阅读能力基本不符合企业用人需求,占22.22% 只有2家公司认为我系毕业生的阅读能力完全符合企业用人需求。从以上的调查数据上看,我们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改进。

(5)英语分级教学需要与企业要求相对接。在使用问卷星调查的27家单位中,12家公司认为英语分级教学有利于与企业需求对接,6家公司认为英语分级教学对与企业需求对接有一定的作用,只有1家公司认为英语分级教学与企业需求对接没有作用。

(6)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看,英语阅读能力逐级进阶有必要。根据问卷星的对27家企业的调查,21家公司认为英语阅读能力逐级进阶很有必要,5家公司认为还可以,只有1公司认为英语阅读能力逐级进阶有没有必要。

(7)您认为如果进行英语阅读分级教学,应加强哪方面内容。问卷星对27家企业的调查显示,20家公司认为英语阅读分级教学,应加强综合能力训练,7家公司认为英语阅读分级教学,应加强阅读速度和词汇。

第3篇

一、证券投资学教学考核方式改革的基本目标

证券投资学课程作为金融保险专业的主干课程和财务管理、农林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的限定选修课,以研究证券投资活动为主、涉及多门学科的交叉性科目,具有应用性与实践性。而开展证券投资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特色,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录。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本门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操作性,因此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基础化与系统化理论教学与应用化与操作化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以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

证券投资学教学考核方式改革的基本目标则是以改革为手段,推动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以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实际学习中以及升级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将课内学习与课外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对学生理论知识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的有效培养。最终通过全面有效的能力考评方式,充分把握学生学习情况,从而推动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全面培养学生能力与素质,促进全面人才培养与能力考评方式的建立。

二、证券投资学教学考核的方案设计与实施

(一)课堂考勤

课堂考勤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部分,主要目的是为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帮助其养成守时守纪的良好习惯。实际上学生的出勤率与其所学知识情况具有直接联系,如果学生出现出勤率过低的情况,就说明其多次错过课堂教学,可以侧面反映出该生极大可能出现知识缺漏,且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课外作业

课外作业同样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学生自主总结计算应用和案例分析能力的考察,通过课外作业教师能够了解学生自身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知识应用能力与综合案例分析能力。同时,通过课外作业完成情况,教师也可以了解到学生日常学习态度。

(三)市场调查

市场调查可以为学生提供走出校门,了解证券市场的机会,有效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在教师所提供调研的单位进行实地调研,能够更好地将自身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而在调查过程中,企业调查方案需要先由教师进行审阅,并在指定时间内由学生分组进行调查,并上交调查报告。

(四)阶段测试

阶段测试本质上就是将教学分为不同阶段,根据不同知识部分进行测试,主要目的是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并了解学生该阶段知识掌握情况。在阶段测试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该阶段主要知识内容选择测试范围,避免由于测试内容超纲或脱纲,导致测试结果与学生实际能力出现偏差。同时在开始阶段测试过程中,教师需要参考实际教学大纲,根据学生实际学习能力与个人实际能力,合理设定测试方式。

(五)上机操作

上机操作过程中可以选择抽签方式,令学生上机进行实践。上机操作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课程内培训项目内容的掌握以及动手操作能力进行考核,了解学生实现能力情况,在上机操作过程中,如果学生出现严重的时间问题,教师就应当选择合理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补考,并加强实践方面的训练。

(六)小组作业

小组作业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训练方式。在完成小组作业的过程中,可以由4~5名学生组成合作小组,并在5~6周的时间内,通过课外任务的方式完成一份综合性行业或上市公司的投资分析报告。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利用个人能力进行资料收集,并对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在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自身所学知识充分应用到实践过程中。通过小组作业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而最终的作业成果则是学生写作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直接体现。另外,在学生实际开展小组作业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者的作用,根据学生需要及时的进行相关指导,帮助学生更好的完善自身作业,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实现个人能力提升。

三、证券投资学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效果

(一)提升学习积极与主动性

良好的课程考核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中,学生容易出现缺乏上课兴趣、难以积极互动、缺乏探究能力等情况,在实际学习中难以发现自身问题,自然也不能够推动个人学习能力与知识水平的提升。而通过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教师在考核过程中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对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加深,评定方式更加透明化。学生为获得良好的考核成绩,在日常学习中会更加积极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实现个人学习效效率的提升,同时也能够在课堂上主动发言,实现个人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提高,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针对高校学生而言,由于其学习空间较为自由,在实际学习中往往会迷失学习方向。而在新型考核方式下,学生为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学习任务,就会更积极主动投入到实际学习中,克服以往懒惰消极的学习习惯。同时,通过课前提问阶段测验等方式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巩固,并利用小组作业来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研究计划,并在小组作业中学会如何协同分工。而利用课外市场调研,则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从实习调研任务出发自主拟定调研提纲与调研问卷,充分利用自身所学知识。最终通过考核方法改革实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考核,最终产生积极反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

(二)促进教学有效性和效率

在传统证券投资课程教学中,往往由教师决定课堂教学内容与考核方式,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不能真正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也难以真正把握学生学习情况。课程考核方式的有效改革则能够改变以往单纯基础知识考察的考核形式,真正将基础知识考察与实践能力考查进行有机结合,最终得出更加全面的考核结果。而在此过程中,学生为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就会更加自觉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与教师进行积极互动。而在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的前提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能够更好的利用先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真正将启发式教学与案例式教学的进行效果充分发挥出来,推动学生知识基础与实践能力的提高。另外,学生也能够在实际学习中真正跟上教师教学节奏,回答实际问题并参与到知识讨论中,充分发挥个人主动作用,从而推动课堂教学效果与学习效率的提升。并且,此类课程考核方法能够令学生在学习学习中充分利用个人知识储备与实践技能,更好地配合教师开展教学,最终实现教学有效性和效率的提高。

(三)提高学生学科综合素养

良好的课程考核方式不仅能够推进教学方法进步,同时也能优化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程知识。在进行课外小组作业布置时,教师通常会选择行业投资分析报告或上市投资分析报告为主要形式,并将调查报告书作为主要研究成果,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调查报告撰写情况,在学习教学中添加更多证券投资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同时,实现证券市场实现利益与相关知识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开展相关案例分析。另外,教师也可以借助证券分析师的市场分析报告或公司分析报告,引导学生对市场或公司进行分析,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培养。最终通过考核方式对学习教学产生积极的反作用,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之间更密切地联系起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实践性的考察方法能够引导学生将自身所学知识更好的应用到实践中,实现学生知识性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理论分析能力、协调配合能力的有效提高,使其学科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第4篇

关键词:实践能力;教学模式;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4-0253-03

在高等院校招生规模基本稳定的大形势下,高校的发展模式也将从规模发展型转变为内涵发展型,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内涵发展的重要主题。高校需要根据社会以及相应行业对专业人才能力的需求,转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理论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设计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建立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尤为重要。旅游管理行业(主要是酒店、旅行社)的专业人才都是从基层骨干中产生的,而高校培养的目标大多为应用型管理人才,因此,高校需要夯实理论基础,突出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走校内外联合培养之路,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目标,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一、实践教学模式体现内涵提升

在内涵式的发展模式下,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服务性教育,培养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的国际型、复合型、应用型管理人才,主要培养业务精英型的部门经理、项目经理等管理人员,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

国际型、复合型、应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需要新型的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走校内外、国内外、上下游三结合的道路。在培养主体上,学校与企业联合;在培养方式上,讲授与实训融合;在培养内容上,技能与理论复合;在人才素质上,知识与能力结合。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校内主要培养理论知识和专业素质,校外主要培养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素质和能力也能得到明显提高,同时,提高就业率。

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内涵上,包括知识平台和职业能力模块。知识平台包括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知识平台,是旅游业的特殊性和学科综合性的需要。职业能力模块包括职业技能、外语能力、创新能力和意志力,是旅游业和学科应用性强的需要。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上采用“企业一线人员与专业教师双重指导”的原则,以解决人才供需错位问题。

二、实践能力培养的形式多样化

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在课堂、综合实践、寒暑假、毕业实习等各个教学环节中,具体表现为五种实践形式。

1.课堂教学实践

专业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两大板块,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实践课程板块中开展的。在增加实践课时的同时,在理论教学中增强实践性。旅游管理主要理论课程,都应该安排实践性环节。例如,旅游学概论、导游学原理、饭店管理概论、旅游规划等课程,这类课程的实践性体现在组织学生开展旅游咨询和调研活动,写作旅游业的调查报告和研究论文,开展知识竞赛等,要求学生通过研究实践活动加深对行业的了解,提高分析能力和理论研究能力。

实践课程板块覆盖面大,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包括相关行业专业人员所需要的基本实践技能。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实践技能主要包括前厅接待服务、前厅管理、餐饮摆台、菜单设计、宴会设计、餐饮经营、酒吧经营、酒吧服务、调酒、果盘制作、客房做床、茶事服务、茶艺表演、形体和礼仪、旅游英语交流、导游服务带团和讲解艺术、旅游事故处理技能、景区规划、音乐欣赏、文物鉴赏等。这些技能的熟练掌握,能使学生适应酒店、旅行社、景区景点等企事业单位的用人要求。

2.综合实践和假期实践

每年安排2―3个综合实践活动周,组织学生考察调研、景点服务、技能大赛、创意展演、案例处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研究能力。

课外和寒暑假的实践能力培养主要包括调研、在企业临时工作两个内容。旅行社、酒店等单位的业务有很强的季节性,在旺季到来时需要聘用大量的工作人员,学生利用五一、十一黄金周和寒暑假做导游、酒店服务等临时性工作,直接接触社会、接触顾客,有力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毕业实习

通过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课外和寒暑假实践培养、综合实践培养,学生初步掌握专业技能,为毕业实习的实战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高校在全国范围内与酒店、旅行社建立稳固的学生实习基地,组织学生进行毕业实习,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是通过定岗实习完成的,这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既是一次实地操作、磨炼的好机会,又是专业技能、工作能力提升的好时机。在实习过程中,学生真正地与企业运作实现了零距离接触。

4.大赛和节事活动

高校鼓励学生参加与专业技能培养密切相关的竞赛活动,并为参赛学生提供赛前指导等服务工作。近几年来,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学生大赛主要有导游大赛、大学生挑战杯赛、世界旅游小姐年度皇后大赛、茶艺表演大赛等。学生通过赛前的精心准备和比赛,提高相关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学生还可以通过参加一些大型的社会活动,提高专业技能。例如,旅游节、博览会等活动的调研、宣传和服务工作。

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学生毕业时能够顺利就业,并很快适应工作,通过较短时间的岗位适应和锻炼,使许多学生走上业务管理岗位,贯彻执行为学生服务的办学指导思想。

三、实践能力培养的保障措施得力

在本科院校重视实践教学需要有务实的办学理念、充足的资金、良好的实践设施、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新颖的教学模式等作保障。

1.确立务实的办学理念

旅游院校以本科教学为中心,围绕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精品课程建设、双语教学建设等工程,重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提高本科办学质量,一切工作的开展都围绕这一中心,从思想、人力、财力、物力各个方面支持本科教学工作。

2.建设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师资有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来自于高校专业教师,一部分来自于实践基地,即酒店、旅行社、景点景区。

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中,大多数应有在企业的工作经历,例如,教师有担任酒店的部门经理的经历,有多年的导游经历,酒店服务经历,有企业调查、规划、课题研究、培训、评审等活动经历。专业教师的工作经历,一方面为地方旅游业的发展作出贡献;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师了解专业发展的新动向、新知识,提高和锻炼了教师队伍。教师把新的知识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使得实践教学紧跟行业发展的新形势。

3.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设施设备

(1)加大实践教学的资金投入。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充足的资金,学院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对于实践教学相关的支出提供资金保障。院校实践教学的资金用途主要是:实验室建设、综合实践活动的参观和考察、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参观考察活动、毕业实习的组织管理活动、学生参加竞赛的赛前准备和参赛、社会活动、校际交流等。实践教学经费支出最大的是实验室建设。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应该包括:模拟餐厅、模拟客房、模拟酒吧、多功能实验室、模拟茶艺室、景点景区规划实验室、模拟导游实验室、企业管理数字实验室等。

(2)加大校内实践性教学资源的整合。打通相近专业之间的人为壁垒,实现资源互补,提高实践教学资源的效益。充分利用实践性教学的人力、财力、物力,为大类专业的广大学生服务,提高实际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3)建立长期稳固的实习基地。为了提高实习效果和就业率,开阔学生眼界,扩大对外影响,旅游管理专业院校需要在国内外经济、旅游业发达地区建立酒店、茶楼、旅行社,景点景区建立长期稳固的实习基地。通过专业实习让学生走向社会,了解市场,全面锻炼自己。实践基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为学生提供教学见习、实习场所和岗位,使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作好铺垫;对见习、实习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管理观念、服务技能技巧、劳动纪律、安全服务等方面的培训、教育及管理;及时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市场最新信息;选派管理水平高、实践技能强、经验丰富的企业经理到学校任兼职教师,讲授实践课,指导实习;为年轻教师提供提高实践技能的场所。

4.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

采用目标考核与过程监控相结合的考核体系,注重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能力训练,加强过程管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制定并推行有关实践教学的规章制度,使实践教学正常化、规范化。通过成立实践教学专家督导小组、制定各种调查问卷,进行日常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各种主题评估、专项评估。通过定期检查、专项检查等方式,掌握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进展情况,解决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定实验教学质量评价表、实习教学质量评价表和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表,构建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估体系。

四、强化实践教学效果管理

旅游管理专业院校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突出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以适应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实践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显著提高

实践教学过程使学生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外语听说水平得到提高。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是理论教学无法给予和做到的,通过实践教学尤其是专业实习,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经济、文化、旅游业发达地区的氛围,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成熟,更能正确认识自己,能清楚地发现自身还存在哪些不足,能做到及时补充。

2.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和领域

第5篇

关键词:用人单位;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1-0073-05

伴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大幅度增加。根据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高校毕业生数从1999年的90万猛增到2010年的614万,年均增长19%。另据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2003年始每隔一年对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问卷调查数据可知,高校学生毕业时“已确定单位”的比例在40%上下浮动。2011年的“待就业”比例虽比往年降低,仍有21.9%的高校毕业生待就业。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但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却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才。根据2006年由学校部和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的《关于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受访企业七成以上认为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平平,30%的企业表示如果招聘不到理想的毕业生宁可将职位空着。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促使从社会需求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研究在近年来备受关注。但多数实证研究都着眼于用人单位录用标准的问卷调查研究,且调查对象多为用人单位管理人员或大四学生。这些研究得出的结论具有高度一致性,但非常笼统,都对大学生的责任感、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表现出了一致的期望值。现有研究尚缺乏从一般工作人员视角,具体深入调查研究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期望与评价。本研究将聚焦于已具一定工作经历的员工,就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能力需求与评价进行问卷与访谈调查研究,为促进高校、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共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建议与对策。

一、调查设计及方法

本次调查使用问卷法与访谈法两种方法,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由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课题组设计,并负责发放、回收及访谈。问卷调查对象选取了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四地10个城市26家不同类型的企业,基本覆盖了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3个地区即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调查问卷分为4部分:毕业生的背景资料、毕业生对高校的课程评价、毕业生顺利就业需增强的知识及能力、对于高校课程改革的建议。其中,本研究将就业能力结构指向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大学生若要顺利地找到工作,在工作中做出成绩,并保持职业,或获得职业上的提升,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包括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一般就业能力:基础技能包括职业认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工作能力;沟通和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能力;应变和创新能力。特殊就业能力:工作技能。

访谈内容主要涉及以下4个方面:毕业生当前的工作现状;毕业生对在大学曾修读各类课程的印象与评价;毕业生眼中社会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职场胜任力;毕业生从就业角度对大学课程改革的建议。本文主要着眼于社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期望与评价部分的分析与讨论。

二、调查结果分析

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在参与问卷调查的26家企业中,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的数量都是9家,民营企业8家。其中国有企业调查样本(即参加调查人数)135个,民营企业114个,外资企业107个(见表1)。各个企业参加调查毕业生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本次毕业生调查中,男性比率较高,达到61.2%;参与调查者的专业背景,以文科和工科背景为主,累计达到67.5%;参与调查者的工龄跨度为1-27年,平均工龄为4.1年,其中工作年限5年以下的占74.2%,3年以下的占51.8%。此外,调查样本从事的岗位有管理、科研、技术、销售、生产、办公室,其中以技术和办公室岗位居多,分别占33.8%、29.0%。

访谈对象共20名,选自上述问卷调查中的10个企业。访谈对象相关信息及编号如表4所示。

2.毕业生顺利就业最需提升的能力

已就职的毕业生认为,大学毕业要顺利就业,最需要提高的能力依次为: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和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变和创新能力、职业认识能力、团队工作能力、与专业技能相关的一般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领导力(见表3)。

有意思的是,毕业生胜任目前工作的素养排名则依次是:工作态度、专业知识与技能、问题深度分析能力、学习意愿、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心理调适、电脑技能、理论知识、外语知识(见图1)。这种反差一方面说明了目前已就职的大学生能够胜任工作,更多依赖于工作态度及专业教育课程,而他们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尤其是心理调适能力显得较弱;另一方面说明了市场对毕业生能力的需求与高校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之间存在错位。

3.不同类型的企业对毕业生需提升能力评价不同

与上述结论比较类似的是(见表5),所有类型的企业对毕业生待提升的能力的评价,都把“人际交往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排在最前面。在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工作能力、应变和创新能力、专业一般能力需求、职业认识能力上,三种类型的企业仍有不同的评价。国企相对比较重视职业认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变与创新能力;民企相对比较重视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工作能力和专业一般能力;外企相对比较重视应变创新能力、团队工作能力和职业认识能力。

4.不同专业毕业生对顺利就业需提升能力评价不同

不同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对顺利就业所需提高的能力评价有所差异(见表6)。具体表现有,文科背景的员工认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最需提高的三项能力分别为: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和表达能力、职业认识能力(63.7%,51.3%,33.6%);理科背景的员工认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最需提高的三项能力分别为: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和表达能力、应变创新能力(51.9%,40.6%,38.7%);而工科背景的员工认为毕业顺利就业最需提高的三项能力分别为: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和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50.8%,46.8%,44.4%)。其中职业认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工作能力(32.1%,32.1%,32.1%)的提升对理科生就业也非常重要。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文科生与理科生在就业中存在共同需提高的能力,即“职业认识能力,职业自我定位”。这一点我们在深度访谈中也获得确认。

B31&S22认为自我职业探索与定位是当今大学毕业生最为欠缺的素质。“大学毕业生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如果一个人对一个行业没有兴趣的话,是不可能做好的。如果说他能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想努力的方向,哪怕他起点低一点也没关系,只要他努力一两年,必然能成为这个领域比较优秀的人。”G22则认为毕业生对将从事行业的了解与适当的自我评价,是一个求职者的基本要求。“用人单位希望他们对自己有一个定位,或是说不要太过于眼高手低。我们招聘员工时只是通过和他们聊天就能大致了解他们的能力,你问他一些行业或个人定位的问题,他一点也答不上来,很多毕业生真的是达不到这样一个基本的要求。”B12:“大学生难就业的原因首先是大学生本身不能很好地定位,不能看清现在的形势,不能较为准确地判断自己的能力与市场的需求之间的差距。”S21:“毕业生对自己的期望过高,其次就是社会对毕业生的看法和观念有误。”B31:“我觉得现在毕业生普遍比较缺乏的知识是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专业前沿知识。”B21甚至以自己的经历来强调定位的重要性。“刚就业时也许不知道社会是什么样子,将来要从事的就业岗位是什么样子,只有个大概的定位(计算机软件方面),而且具体实际的目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改变,你需要努力去理解整个计算机行业,或者说对想从事领域的整个概况与最新进展有所了解吧。”

5.用人单位对解决问题能力需求

在我们的访谈中,S21说:“在职场,领导交代你做个什么事情,你能不能听明白这个事情,能不能想明白这个事情,然后你能不能做出这个事情。再有就是,你做出的这个事情的效率有多高。”B22:“最吸引企业的人才的素质可靠、踏实、专业能力强、对新技术快速接收、学习。其中非常关键的是对任务的分解,这之中最需要提升的能力是,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实际安排这个事,去进行任务的分解,实现最大化,在最短的时间完成这个活。”G22提到“我刚工作时,和同事组成团队做一个项目,当时并不要求也不局限某一块,领导让大家每个人都来写。我当时阅读一些同事写的提案,觉得只是形式上提到管理,有点不到点子上的感觉,就是说可能逻辑上不够缜密,没有分析清楚一个项目管理与实施的关键要素吧。”N13:“比如你本科或硕士出来,你就可以写财务报告就非常好。但我们学校里的财务金融系,并没有对应的课程。也许相关知识点分散在各个课程里面,这就需要我们毕业生自己自学与领悟。”S31“我就希望新进员工灵活一点,一点就通的那种感觉,刚人职的话其实是一个学习渐进的过程,也不会要求他们做太深的工作,就是我教给你你能听懂,你一听懂你就会做,不要说一遍听不懂,说两遍听不懂,就是领悟能力吧。”N31:“逻辑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胜任工作重要因素。”N32:“不管是在学校还是社会,都要努力地去学习和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去充实自己”。

三、初步结论

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试金石,对它的研究与实践有利于实现学生个体、高等院校和社会三方的和谐发展。根据对调查数据的分析,社会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需求与评价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高校毕业生需着力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

前述的统计表明,已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胜任工作的前三项能力主要有:工作态度、专业知识与技能、问题深度分析能力;而他们认为的顺利就业能力前三项则是人际交往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这种差异反映的是已就业者在人际交往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方面的不足。

所有的受访者无一例外地都强调了团队合作能力是用人单位重要的考量因素。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在待人接物、与人沟通方面还是相当欠缺的,这需要大学生着力锻炼和提升。企业对于毕业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评价不高。而沟通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恰恰又是企业非常看重的。对于大部分毕业生而言,经过大学的课程训练,口语表达尚可,但对于写报告、发通知、起草规章制度等商务公文的撰写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人际交往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这两项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直接相关。团队合作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是:洞察他人的需求,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对于初入职员而言,与其他部门的配合、沟通可能会带来比较大的工作量,但是,若能换位思考,尝试学习和更多的人和事打交道,多看、多问、多体悟,时间长了必然能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也自然能得到团队中其他同事的支持与帮助。因此,高校毕业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把团队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支持源,一种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

2.自我认识与自我职业定位能力需求因专业而不同

在访谈中,比较聚集的一个问题是关于高校毕业生的自我认识及自我职业定位不足;而问卷调查则表明社会对不同专业毕业生在职业认识能力方面需求不同。现实中,有些专业性不强的本科毕业生特别多,在学校所学课程也比较泛,如果毕业生自己没有职业定位的话,很难及早提高适合于用人单位需求的能力,这也是用人单位特别希望招有工作经验的员工的原因之一。此外,即使高校有各种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也只能做一些大方向的引导,不可能针对每个人进行个性的就业指导,这就需要每个大学生有意识地自己作规划。这个有意识的规划简言之,就是根据未来想从事的行业及岗位,及早进行知识结构与能力的自我定制,即通用知识、能力+行业知识、能力的积累。

对于专业性较强的行业而言,高校毕业生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职业定位能力同样重要。有些专业知识与技术更新特别快,虽然实际岗位需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改变,但是可以通过理解整个行业的概况、前沿的研究、发展的趋势,使自己持续学习的目标更清晰,从而使自己更能胜任工作。

3.用人单位对解决问题能力需求的内核是领悟力及自学能力

不同类型的职业需要不同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总体而言涉及领悟力及自学能力。前述的调查数据只是非常笼统的说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能力之一。我们的深度访谈结果则清晰地表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此项能力非常不满意,其缘由主要在于毕业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领悟能力不足。他们所指的领悟力在一定程度即指学习重组能力,有时也指对问题系统化思维的洞察能力。具体而言,毕业生在与上下级沟通过程中,能不能清晰地明确工作任务的具体要求,能不能对工作任务的完成具有系统分析的能力,如果暂时还不具备这些能力的话,那么毕业生有没有意愿与能力通过自学去逐步提升。

第6篇

论文关键词:校企合作;企业文化;德育工作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 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因此,开展校企合作,实现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校企双方优势互补、互利双赢,是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方式。企业拥有丰富的德育资源,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如能挖掘企业的德育资源,利用校企合作开展德育工作,将能丰富德育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手段,使高职生的德育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社会,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本文在分析企业德育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尝试探析依托校企合作,发挥企业的德育资源优势,完善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模式,以助于提高高职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企业的德育资源优势

(一)环境优势,解决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难题。缺乏真实的职业环境是高职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面临的主要难题,严重地影响教学的实效性。企业可以作为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基地,为其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在教学过程中,企业精神、企业文化、行业准则、员工的职业道德等能够感染学生;企业通过良好的管理制度、管理模式对员工的严格管理以及通过利益导向促使员工自觉遵守各种职业纪律,促使员工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学生在校内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及学生意志品质、敬业精神、合作能力、服务意识的养成,只有通过企业实践的检验,通过企业氛围和企业文化的熏陶,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信息优势,解决德育工作缺乏企业知识难题。企业精神、企业规章制度、行业准则以及优秀员工的服务意识、团队精神和职业道德,都可以作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素材,丰富德育工作的内容。同时,企业可以依据自身对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素养需求,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的选择和设定提供参考意见,以助于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感受企业文化、体验企业工作氛围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和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师资培养优势,解决德育工作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的难题。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德育工作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和职业素养直接影响学生,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当前,多数德育工作教师都毕业于不同级别的高校,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因而,他们不了解企业需要毕业生所具备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使德育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企业可以作为德育工作教师培训或学习的基地,为其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解决其实践能力和企业经验不足的难题,提升德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企业政工干部、成功管理者或岗位能手也可以对德育工作教师开展培训。

(四)企业文化的特殊优势,解决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涵提升的难题。良好的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然而,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都与社会和企业脱节,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校园文化被简单地理解为开展校园文体活动或是第二课堂。这种缺乏企业环境、企业文化和职业氛围的文化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的思想道德素养很难适合企业的需求。优秀的企业文化以及优秀企业员工身上具有的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能够对他们产生形象、直观的影响,引导他们正确处理纪律与自由、效率与公平、竞争与协作、奉献与索取等关系,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因而,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只有吸收优秀的企业文化,实现校企文化的融合,才能形成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高职校园文化,才能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模式构建途径

(一)依据企业需求,整合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课是高职院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着眼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和择业观,帮助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而,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依据学生专业实际,以企业职业要求或岗位规范为中心,选择并有效整合教学内容。

1.以学生的职业行为、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纪律等方面为重点内容。这部分内容包括爱岗敬业的责任意识,追求创新、公正公平、恪守诚信的品质,吃苦耐劳、团结协作、艰苦创业的精神,遵守纪律、文明生产、精益求精的思想觉悟等等。

2.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二者是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和未来工作岗位上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学生具备两种能力,是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将企业文化列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内

容。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是企业保持凝聚力主要因素,将现代企业文化的良好经营理念、企业精神、行业准则、规章制度以及职业道德等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容对增强其实效性和针对性起着重要作用。

(二)以学生实习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

企业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良好的职业氛围无疑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资源,这种资源源于现实生活。高职院校可以依托校企合作,以高职生进入合作企业实习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加大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德育工作力度,挖掘实习过程中的德育资源,让学生在具体工作岗位上参加劳动和参加管理,企业的各种条例、规章、准则直接规范和约束他们思想行为,使学生在工作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为此,高职院校可以与合作企业联合规划和建立开放的德育管理体系,让思政课教师、实习带队教师、企业政工领导和技术师傅共同参与学生的德育,无论是学生实习期间德育工作计划的制订、内容的选择、考评体系的建立,还是德育工作的开展,都由这些人员合作进行。在实习过程中,企业政工领导、技术师傅是学生德育的主要力量,主要加强学生的爱岗敬业和勇于创新的劳动态度教育、遵守劳动纪律和严格执行劳动规范的行为规范教育、团结合作和诚实守信的职业品质教育、艰苦创业和建功立业的职业理想教育。思政课教师可以从理论的高度予以指导,布置实习过程中的德育工作任务。实习带队教师则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以及相关考评。以学生实习作为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建立校内和校外、理论灌输与实践参与相结合的德育模式,将能大大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三)依托校企合作,增强德育教师工作能力

在校企合作背景下,提升德育工作教师面向企业、面向市场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师资队伍是提升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关键。

1.邀请企业政工干部、技术师傅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教师开展培训。培训对象包括分管学生工作的院系领导、思政课教师、职能部门负责人、辅导员和班主任等,培训内容围绕企业文化、企业精神、行业准则、员工职业道德等。通过培训,促使德育工作教师了解企业知识和企业文化。

2.组织德育工作教师进入企业学习或挂职锻

炼。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德育工作教师利用寒暑假或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机会,深入合作企业,在企业相关岗位(工会组织、人力资源部门等)学习或挂职锻炼,在协助专业教师做好学生实习工作的同时,体验企业生活,感受企业职业氛围,了解企业文化,了解企业对员工的思想素质要求,为德育工作的开展积累知识,积累企业实践经验。

3.聘请企业政工干部、优秀员工或成功管理者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兼职教师,让其利用自身的成功经验为学生提供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具体操作如下: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之前,兼职教师给学生授课或作讲座,对学生进行岗前的企业文化、职业道德、规章制度方面的培训和教育,使学生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之后,可聘请企业中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优秀员工作为学生实习的德育导师。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地体会,从而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

(四)实现校企文化融合,形成德育工作合力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企业文化中拥有丰富的德育资源。因此,校企之间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的立体式文化融合,是校企合作背景下发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有效途径。

1.营造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高职院校要与企业构建文化交流平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企业精神、竞争意识、责任意识、行业准则等,将其渗透到校风和学风建设,形成校园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为此,高职院校可以开展具有企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文化节、专业技能大赛、素质拓展训练、模拟面试等,邀请企业相关人员参加指导。通过这些职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精神和职业意识;邀请企业优秀员工来学校来做报告和讲座,利用他们先进的事迹和丰富的企业经验感染学生;利用校园网络、校园广播、院系宣传栏等各种媒介,宣传优秀的企业文化;强化校内实训场所的企业气息,按照企业标准对实训室进行包装,如张贴安全作业规程、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等,实训室的管理以及学生的实训也按照企业标准实施,使师生在正常的工作和学习中感受企业文化。

2.制定模拟的企业制度和行为规范,实现学生管理企业化。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高职院校可以尝试制定模拟的企业制度和行为规范,使学生的意识和行为逐渐贴近企业要求。如按照企业标准制定高职学生管理制度,以企业“准员工”的要求规范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体验企业的严格管理,感受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校内奖学金的设立、奖惩评价标准等可以按照企业的标准和要求来制定和组织评定,使学生感受真实的企业奖惩制度。通过这些途径实现校企文化的融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五)建立具有校企合作特色的德育考评体系。

传统的德育考评都以课堂为中心,以几次理论或实践考核为评定依据,重点考察学生对德育知识的掌握情况,考评的主体都是思想政治课教师或辅导员,这样的考评具有片面性,不够客观。要弥补这些不足,高职院校可以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具有校企合作特色的德育考评体系。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评价主体多元化。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学生的实习、实训多数在企业进行,企业和社会对学生德育的评价很重要。因而,高职院校要联合合作企业,实现德育考评主体多元化。具体操作如下:思想政治课程的考评由任课教师结合理论学习及学生参与实践的情况进行考评;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期间的考评由企业的管理人员或师傅、专业实践指导教师等共同进行;学生在校期间日常行为表现由系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给予评定。

第7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需求调查;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182-03

为扭转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失衡的局面,探索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分类办学和特色发展,教育部于2014年3月明确提出:全国将有600多所普通本科高等院校逐步转变为应用技术型大学[1]。在全国推进高校分类管理、推出应用技术大学新的办学类型的大背景下,我院于2014年获广西自治区教育厅列为广西新建本科学校整体转型发展试点学校。为更好的定位我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转型发展方向,本课题对食品企业需求与食品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了解食品企业转型升级形势下对食品专业人才需求的现状,进而了解本科教育标准与职业标准的差距,从而明确食品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改革方向。

一、需求调查设计

1.调查思路。课题组以“缩小本科教育标准与职业标准的差距”为目标,“以服务地方经济”与“促进就业”为原则,分别调查了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用人单位选择了三个具有代表性区域的食品企业进行人才需求调查:一是柳州当地,二是广西东盟经济开发区,三是珠三角地区的部分城市,如广州、东莞等。通过对食品企业用人情况以及毕业生的工作现状进行调查,了解食品行业对人才的类别、层次、能力等方面的需求现状,了解用人单位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反馈,为应用型食品专业的转型方向提供现实依据。

2.调查设计。为全面调查食品企业对人才的反馈意见与人才需求现状,调查以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电子邮件交流等方式进行。用人单位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单位性质与规模;人才需求的专业类别、层次、人数;岗位类别与典型任务;对培养结果的认可程度及建议;校企合作的意愿及模式[2]。毕业生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就业的单位与岗位性质、岗位能力需求、对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与建议等[3]。

3.调查实施。本次调查总共发出“企业调查问卷”300份,实际收回162份,回收率为54%,调查的范围为柳州、广西东盟经济开发区与珠三角食品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毕业生调查问卷”100份,实际收回85份,回收率为85%。

二、调查统计与分析

(一)企业食品专业人才需求特点

1.对人才类别与学历的需求。通常来说,食品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但调查结果表明,食品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72%)需求的迫切程度要高于一般生产工人(65%);而对学历的要求中,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为本科(54%),其次为专科(44%)。表明大多数食品企业对本科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较为迫切。

2.岗位类别与典型任务。根据调查结果发现,食品企业每年引进食品专业毕业生为10-20人的比例最大(41%),其次为5-10人(19%),少数企业每年引进量为20人以上(12%)。引进的人员主要担任的岗位为技术人员(81%)、质检员(65%)、生产线管理人员(56%)与研发人员(22%)。技术人员和生产线管理人员主要负责生产过程中产品的质量控制,分析并处理质量异常,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质量要求;质检员则主要负责产品的理化、微生物与感官等方面的检测,保证产品质量。

3.对食品专业毕业生的评价。调查发现,企业中超过一半的技术员工为食品专业毕业(58%),发展较好且稳定。但与此同时,也有为数不少的企业的食品专业毕业生工作后不久后就跳槽(32%)。而对学生跳槽原因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跳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进入企业后需要从生产线工人做起、工作时间较长、劳动强度较大(28.1%)。因此企业认为目前食品专业毕业生的缺点主要为敬业精神不佳、眼高手低,其次才为操作技能与创新能力。在食品专业毕业生的能力与岗位所需能力的适应性的调查中发现,认为食品专业毕业生对企业及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一般的占41%,认为适应能力较好的仅占35%,还有不少企业认为适应能力较差(12%)。表明目前培养的人才还与企业岗位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4.对食品专业培养内容的评价。对目前食品专业教学内容的认可度的评价中,超过半数的企业认为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要求有一定的差距(68%)。主要体现在实践课内容与实际生产之间差距较大,例如工厂的生产设备与检测设备及其相应的方法与实践课程内容有很大程度的不同,这就使得企业在用人前还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培训后才能适应岗位需要。另外是对学生的职业心态的培养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太少,造成学生对工作性质和状态的认识存在偏差,心态浮躁、工作不踏实。

5.对高校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方式的建议。所有的企业均认可“高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应紧密结合食品企业人才需求进行”,而在具体的结合方式中,大部分的企业都认为施行工学交替的模式可有些的缩小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只是在工学交替的方式上各个企业有些差异,部分企业认为可以在每年暑假期间将学生送入企业顶岗实习(35%),部分企业则认为在完成专业基础课后即聘用学生,顶岗工作,工余上课,上课的内容主要针对工作时遇到的问题(21%);而对于全年生产量比较平均,无法在某个时间段提供大量的岗位的企业而言,他们则认为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进行实践课程、由教师与专业人员共同进行教学的方式可行性更高(38%)。

(二)对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

1.毕业生毕业后就业情况。对毕业生就业单位的相关信息与跳槽原因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跳槽主要受薪酬的影响,其次为工作时长。而根据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对于毕业生基本上都是从食品企业的基层做起,岗位则多集中在检验和品控,而这些岗位普遍工作时间较长,有些需要倒班,而待遇也不高。但在掌握了基层经验后,懂技术、知理论、会管理的学生将很快的向上发展,因此应该在学校时对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学会客观的对自身及工作进行评价与规划,才能使学生在毕业后的岗位上有所发展。

2.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能力需求。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尤其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但在对毕业生就业岗位所需能力的调查中发现,毕业生认为最为重要的能力还是专业基本素质(43.75%),其次才为专业实践动手能力(37.5%),而人机交往能力与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则可以使他们更好的开展工作并拓宽上升空间。

3.对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与建议。建议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建议“改进教师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比例较高(37.5%),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教学时大多采用填鸭式的单向教学,学生上课时兴趣不足,只是为了考试通过才在考前进行突击式的复习,考完后对所学知识立马抛之脑后;其次为“改善实验教学条件”(31.25%),说明现有的实验教学条件不足,无法满足学生在实验能力锻炼的需求;建议“改进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内容”的比例占18.75%,课程内容在不同的课程中有不少重复,课程内容在实际工作中用处不大。

三、结果与讨论

(一)“食品安全战略”背景下,食品行业人才需求较大

食品安全问题现已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民生大事,在我国“十三五”时期,食品安全问题已经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4]。“严密高效”与“社会共治”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与食品监督部门的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一要求,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是我国食品工业必然的战略选择,而转型升级将引领和拉动食品产业各方面的发展,从而势必需要新的技术与相应的从业人员。广西东盟经济开发区作为全区规模最大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大规模食品产业聚集其中,已成为广西乃至中国西南最大的食品加工基地。调查反映了东盟开发区的食品企业对“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与“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强”的人才需求的迫切,即食品专业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二)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

建立以大型食品企业为主导,食品行业协会、专家与教师参与构建的食品专业指导委员会,在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向。目前,我院食品专业以工科教育为主,并分为2个专业方向,一是以食品生产与质量控制为主,职业通路为:关键岗操作人员食品工程技术人员生产线管理人员;一是以食品卫生检测为主,职业通路为:质检员品控员工程师高级管理人员。

(三)有效整合课程内容,实现应用型培养人才的应用性

1.整合课程内容,实施模块化教学。调查结果显示,原有的课程体系与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所带来的新知识、新技术体系严重脱节。而应用型人才培养应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基础,以专业实践能力为培养重点。因此要顺利转型,须对教学体系进行调整,实施模块化教学:以企业人才能力需求为培养目标,按专业基础类、分析检测类、专业综合类、工程实实践类、创新训练类等教学模块优化整合课程体系与教学大纲;同时,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精讲专业理论,多讲操作性强的职业技术与岗位技能知识,并将专业前沿知识融入。如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整合精简,弱化晦涩难懂的学术理论部分,突出知识的基础性与应用性,并突出食品特色,注重与食品相关知识的联系,采用实际典型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专业课设置方面,对于食品生产与质量控制方向而言,将食品原料学、食品技术原理与食品加工与保藏有机整合为食品工艺学。使理论知识弱化,更注重将基础知识与企业的生产工艺与质量控制的有机结合。

2.结合市场与企业需求调整课程。为满足企业对人才在“管理能力”与毕业生对“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需求,并结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2016年第一次会议提出的培养目标:以培养能够“掌握工程领域工作相关的经济和管理基本知识”、“从事生产营销管理”的人才为目标,增设食品企业管理与营销类的课程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食品企业管理、食品包装与设计、食品新产品设计与开发、食品营销学等课程。

针对毕业生跳槽率较高、企业反映学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等问题,增设相应的课程引导学生客观的进行岗位定位,建立正确的择业观,指导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3.加强实践教学课程,提高应用型人才的综合能力。从调查结果来看,企业需求与毕业生就业能力需求均对专业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扩展、深化,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手段。构建基于工程化的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懂技术、知理论、具有创新能力、符合食品行业需求的人才,是缩小本科教育标准与职业标准的差距的重要途径,并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因此,实践教学开展的程度及效果将直接影响转型成功与否[5-7]。因此,要从转变实践教学理念入手,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并构建校企协同的实践教学平台,以自主训练为主导,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最终提高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艳萍,曹发昊,孙元琳.应用型本科转型机制下食品化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食品工程,2015,(3):9-11.

[2]白景永,梁裔斌,梁桂春.东盟背景下广西各行业人才需求调查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31):26-30.

[3]孙京新.山东省食品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与社会需求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9,(09):85-88.

[4]谷悦.浅看“十三五”规划建议中的食品行业[J].中国食品,2015,(23):25-29.

[5]滕建文.强化实践教学,提高食品专业学生综合能力[J].广西大学学报,2002,(6):18-19.

[6]顾谨,孙大跃.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实践教学平台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1):172-174.

[7]牛广财,杨宏志,王宪青,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食品与机械,2013,29(5):270-272.

Transformation Analysis of Application-oriented Bachelor Degre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ANG Jia-yan1,ZHANG Ying2,XIONG Jian-wen1,CAI Jin-yuan1,WEI Jian-feng1

(1.Lushan College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department of Food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Liuzhou 545616,China;

2.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iu zhou,Guangxi 545006,China)

第8篇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针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采取的某种能够稳定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框架和运行组织方式,即解决“怎么样培养”的问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应具有的一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有一定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能满足现实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应用能力强,素质高,有较强的创新精神”的要求,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应是一种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专业教育而言的通识教育,同时也为终身教育做准备、打基础。在培养目标上,体现为以通识为基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在知识构建上,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系统和科学性,强调以通识为基础的深厚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和较强的科学创造能力;在素质和能力培养上,应重视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技术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应该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更要有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素质”,应当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四个突出特点,尤其是要具备较强的创新与实践能力。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将专业的理论教学、实验训练以及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有机融为一体,通过“点、线、面、体”多层面的立体架构,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以及人文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和重要意义。

(1)打通公共基础,拓宽学科平台,构建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课程体系。

(2)分层次开设专业课程群,将专业相关知识和拓宽知识合理设置,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按“综合—分解—再综合”模式设计,有利于学生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

(4)结合地方建设需求,拓展教学内容。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加强跨学科教育,使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能够运用系统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研究

(一)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的教学体系

在培养目标上:研究以市场为导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应该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更要有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素质,尤其是要具备较强的二次创新与知识转化的能力。在教学计划上:研究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二次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把以注重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专业设计能力、职业行为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在培养方案上:研究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由过去的“三段式”模式转化为“两段式”模式,即分为“学科基础阶段”和“专业方向阶段”两个培养阶段。着重研究如何进行经济管理类专业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目标的实现要依赖于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的精心设计。在课程设置上:研究以能力为本位选择课程内容、设置课程体系。研究“模块”与“平台”想结合的方式,即“两大模块、四个平台”。其中“,两大模块”为“学科基础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在“学科基础模块”上设置“公共课程”和“学科课程”两个平台,在“专业方向模块”上设置“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个平台,强调学生的二次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模式上:研究如何改造原有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模式,构建多样化教学模式。主要采取以应用实践教学引领理论知识学习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体会到实际工程开发的全过程。以开放的理念、立足边疆、服务地方、传承地方文化的科学定位为指引,构建学校通识课、学院学科平台课、“能力本位”的专业基础课和“学中做与做中学”的专业课为主线的“四层次”课程体系,着力打造厚基础与宽知域,强能力与深专业的T型知识结构,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元结构”协调发展,通过课内外实践整合、校内外智慧集成、知识与项目对接、教学与课题融合的产、学、研、用一体化来构建“多能力教育综合模式”,并辅以科学的教学管理,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素养良好,人格健全,基础扎实,具备独特专业能力,勇于创新,擅长实践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强化双语教学培养高素质的外向型人才

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强化双语课程建设,使每门双语课都形成了教学团队,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水平,积累丰富的双语教学经验。在双语教学中采用原版外文教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均利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授课,建立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丰富的双语课程教学资源,双语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设置讨论专区,使学生及时沟通学习情况,提高教学的时效性,这些为培养出高素质的外向型人才提供重要支撑。在双语授课过程中,教师尽可能用全英文讲解专业知识,只有在觉得学生理解有难度的情况下才用中文加以补充或解释。学生需要阅读英文教材和案例,用英文回答问题和进行小组讨论,用英文制作PPT和做课堂报告,用英文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甚至考试答题也需要用英文,这样,就全方位地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的普遍反映是自己再看纯英文教科书更容易,词汇量增多,阅读速度大大提高了。双语授课模式对于准备出国深造的学生来说效果更明显,为他们能快速适应国外的教学方式奠定了基础。通过几年的双语教学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人才培养模式获批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三)推行“三个课堂相结合”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三个课堂结合”即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是围绕教学组织开展多种活动和第三课堂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探索总结出了“三个课堂相结合”教学模式,三个课堂联动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为目标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1)坚持“重基础、重实践、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定位,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实验、实训、技能训练为核心,以企业专家指导为支撑,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依托,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2)坚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践行立体化教学模式,以突出实践、兼顾理论为办学特色,培养市场需求的大学毕业生。

(3)坚持“重基础、重实践、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面向基层培养踏实敬业、会学善用的高级实践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