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技术与技术

计算机技术与技术

时间:2023-09-18 17:33: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技术与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技术与技术

第1篇

未来的计算机技术将向超高速、超小型、平行处理、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尽管受到物理极限的约束,采用硅芯片的计算机的核心部件CPU的性能还会持续增长。作为Moore定律驱动下成功企业的典范Inter预计2001年推出1亿个晶体管的微处理器,并预计在2010年推出集成10亿个晶体管的微处理器,其性能为10万MIPS(1000亿条指令/秒)。而每秒100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将出现在本世纪初出现。超高速计算机将采用平行处理技术,使计算机系统同时执行多条指令或同时对多个数据进行处理,这是改进计算机结构、提高计算机运行速度的关键技术。

同时计算机将具备更多的智能成分,它将具有多种感知能力、一定的思考与判断能力及一定的自然语言能力。除了提供自然的输入手段(如语音输入、手写输入)外,让人能产生身临其境感觉的各种交互设备已经出现,虚拟现实技术是这一领域发展的集中体现。

传统的磁存储、光盘存储容量继续攀升,新的海量存储技术趋于成熟,新型的存储器每立方厘米存储容量可达10TB(以一本书30万字计,它可存储约1500万本书)。信息的永久存储也将成为现实,千年存储器正在研制中,这样的存储器可以抗干扰、抗高温、防震、防水、防腐蚀。如是,今日的大量文献可以原汁原味保存、并流芳百世。

新型计算机系统不断涌现

硅芯片技术的高速发展同时也意味着硅技术越来越近其物理极限,为此,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正在加紧研究开发新型计算机,计算机从体系结构的变革到器件与技术革命都要产生一次量的乃至质的飞跃。新型的量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纳米计算机等将会在21世纪走进我们的生活,遍布各个领域。

量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是基于量子效应基础上开发的,它利用一种链状分子聚合物的特性来表示开与关的状态,利用激光脉冲来改变分子的状态,使信息沿着聚合物移动,从而进行运算。

量子计算机中数据用量子位存储。由于量子叠加效应,一个量子位可以是0或1,也可以既存储0又存储1。因此一个量子位可以存储2个数据,同样数量的存储位,量子计算机的存储量比通常计算机大许多。同时量子计算机能够实行量子并行计算,其运算速度可能比目前个人计算机的PentiumⅢ晶片快10亿倍。目前正在开发中的量子计算机有3种类型:核磁共振(NMR)量子计算机、硅基半导体量子计算机、离子阱量子计算机。预计2030年将普及量子计算机。

光子计算机

光子计算机即全光数字计算机,以光子代替电子,光互连代替导线互连,光硬件代替计算机中的电子硬件,光运算代替电运算。

与电子计算机相比,光计算机的“无导线计算机”信息传递平行通道密度极大。一枚直径5分硬币大小的棱镜,它的通过能力超过全世界现有电话电缆的许多倍。光的并行、高速,天然地决定了光计算机的并行处理能力很强,具有超高速运算速度。超高速电子计算机只能在低温下工作,而光计算机在室温下即可开展工作。光计算机还具有与人脑相似的容错性。系统中某一元件损坏或出错时,并不影响最终的计算结果。

目前,世界上第一台光计算机已由欧共体的英国、法国、比利时、德国、意大利的70多名科学家研制成功,其运算速度比电子计算机快1000倍。科学家们预计,光计算机的进一步研制将成为21世纪高科技课题之一。

生物计算机(分子计算机)

生物计算机的运算过程就是蛋白质分子与周围物理化学介质的相互作用过程。计算机的转换开关由酶来充当,而程序则在酶合成系统本身和蛋白质的结构中极其明显地表示出来。

20世纪70年代,人们发现脱氧核糖核酸(DNA)处于不同状态时可以代表信息的有或无。DNA分子中的遗传密码相当于存储的数据,DNA分子间通过生化反应,从一种基因代玛转变为另一种基因代码。反应前的基因代码相当于输入数据,反应后的基因代码相当于输出数据。如果能控制这一反应过程,那么就可以制作成功DNA计算机。

蛋白质分子比硅晶片上电子元件要小得多,彼此相距甚近,生物计算机完成一项运算,所需的时间仅为10微微秒,比人的思维速度快100万倍。DNA分子计算机具有惊人的存贮容量,1立方米的DNA溶液,可存储1万亿亿的二进制数据。DNA计算机消耗的能量非常小,只有电子计算机的十亿分之一。由于生物芯片的原材料是蛋白质分子,所以生物计算机既有自我修复的功能,又可直接与生物活体相联。预计10~20年后,DNA计算机将进入实用阶段。

纳米计算机

“纳米”是一个计量单位,一个纳米等于10[-9]米,大约是氢原子直径的10倍。纳米技术是从80年代初迅速发展起来的新的前沿科研领域,最终目标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意志直接操纵单个原子,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

现在纳米技术正从MEMS(微电子机械系统)起步,把传感器、电动机和各种处理器都放在一个硅芯片上而构成一个系统。应用纳米技术研制的计算机内存芯片,其体积不过数百个原子大小,相当于人的头发丝直径的千分之一。纳米计算机不仅几乎不需要耗费任何能源,而且其性能要比今天的计算机强大许多倍。

目前,纳米计算机的成功研制已有一些鼓舞人心的消息,惠普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已开始应用纳米技术研制芯片,一旦他们的研究获得成功,将为其他缩微计算机元件的研制和生产铺平道路。转贴于

互联网络继续蔓延与提升

今天人们谈到计算机必然地和网络联系起来,一方面孤立的未加入网络的计算机越来越难以见到,另一方面计算机的概念也被网络所扩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Internet在过去如火如荼地发展,其影响之广、普及之快是前所未有的。从没有一种技术能像Internet一样,剧烈地改变着我们的学习、生活和习惯方式。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有计算机网络直接或间接地与Internet相连,使之成为一个全球范围的计算机互联网络。人们可以通过Internet与世界各地的其它用户自由地进行通信,可从Internet中获得各种信息。

回顾一下我国互联网络的发展,就可以感受到互联网普及之快。近三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对我国互联网络状况的调查表明我国的Internet发展呈现爆炸式增长,2000年1月我国上网计算机数为350万台,2001年的统计数为892万台,翻一番多;2000年1月我国上网用户人数890万;2001年1月的统计数为2250万人,接近于3倍;2000年1月CN下注册的域名数为48575,2001年1月的统计数为122099个,接近于3倍;国际线路的总容量目前达2799M,8倍于2000年1月的351M。

人们已充分领略到网络的魅力,Internet大大缩小了时空界限,通过网络人们可以共享计算机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信息资源。“网络就是计算机”的概念被事实一再证明,被世人逐步接受。

在未来10年内,建立透明的全光网络势在必行,互联网的传输速率将提高100倍。在Internet上进行医疗诊断、远程教学、电子商务、视频会议、视频图书馆等将得以普及。同时,无线网络的构建将成为众多公司竞争的主战场,未来我们可以通过无线接入随时随地连接到Internet上,进行交流、获取信息、观看电视节目。

移动计算技术与系统

随着因特网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以及计算机处理能力的不断提高,新的业务和应用不断涌现。移动计算正是为提高工作效率和随时能够交换和处理信息所提出,业已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移动计算包括三个要素:通信、计算和移动。这三个方面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移动计算概念提出之前,人们对它们的研究已经很长时间了,移动计算是第一次把它们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它们可以相互转化,例如,通信系统的容量可以通过计算处理(信源压缩,信道编码,缓存,预取)得到提高。

移动性可以给计算和通信带来新的应用,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面对无线移动环境带来的挑战。在无线移动环境中,信号要受到各种各样的干扰和衰落的影响,会有多径和移动,给信号带来时域和频域弥散、频带资源受限、较大的传输时延等等问题。这样一个环境下,引出了很多在移动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中未遇到的问题。第一,信道可靠性问题和系统配置问题。有限的无线带宽、恶劣的通信环境使各种应用必须建立在一个不可靠的、可能断开的物理连接上。在移动计算网络环境下,移动终端位置的移动要求系统能够实时进行配置和更新。第二,为了真正实现在移动中进行各种计算,必须要对宽带数据业务进行支持。第三,如何将现有的主要针对话音业务的移动管理技术拓展到宽带数据业务。第四,如何把一些在固定计算网络中的成熟技术移植到移动计算网络中。

第2篇

【关键词】 通信技术 计算机技术 融合

我国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普及3G,大范围使用4G,并将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同时,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应用范围将逐渐扩大。计算机在通信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二者之间的融合将促进信息处理的效率提高,将推进社会的发展。对于设计人员来说,应正确认识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特点,以及二者融合的过程。

一、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概述

1、通信技术概述。通讯技术是利用信息的传输完成的一项技术,在人们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人类已经离不开通信技术,这一技术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递在这一过程中具有作用。4G移动无线网络的发展迅速,并且具有多样化功能,如视频传递功能、语言传递功能。我国移动通信技术的使用晚于一些发达国家,但是发展迅速。早期的移动通讯技术与现代通信不同,主要是靠无线电报或者电话完成。目前,4G网主要是靠光纤传递,这种传递方式不仅确保了信息传递的效率,也保证了安全。当下,移动通信技术主要是由3G、4G网和WiFi无线网构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将计算机技术与其他技术结合将进一步促进我国通信业的发展。现代无线网络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阶段是模拟信号制式下的通信技术;第二阶段是以数字信号为主要处理手段的移动无线通信技术;第三个阶段,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现代通信技术将朝着智能化和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2、计算机技术的概述。计算机技术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科技产业中,计算机技术未来的发展将朝着更高效和智能化方向发展,计算机运算速度要不断的提高才能满足发展需求,计算机目前可以在每秒内处理几十万的指令,运算端和存储端的强大功能都将为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同时,计算机技术发展也遇到了瓶颈,需要进行重点的改革,应从技术上去分析和研究。

二、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

1、二者融合的发展趋势。计算机技术在经济发展、技术更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科技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在通信技术的更新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二者融合将成为一种必然。并且本着移动通信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可逐步改善现代移动通信中存在的问题。大容量和远距离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计算机将为通信技术的更新提供保障,要求支持窄带和宽带,也就是在不增加带宽的前提下实现高效的信息传输。计算机在这一过程中提供了信息处理能力,运算功能以及信息的分析与存储功能,为实现高安全性,高灵活性的移动网络宽带提供条件,大数据时代也是现代社会的一大特点,通过计算机可以提高数据分析的可靠性。计算机的作用则是通过移动光纤的信息传输和通信过程来体现,可见二者结合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2、通信服务安全性提高。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移动通信网络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计算机为其提供了完整的数据体系,并且支持多媒体信息传递方式,将发送端的信息转化为二进制编码,进一步确保信息传递的安全性。而在接收端的信息则还原成多媒体信息,这样完成整个传输过程,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传输过程中信息不易丢失。信息的传递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目前的移动通信技术都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只有综合运用以上技术才能确保移动通信传递的稳定性与高效性,以至于为人类提供优质的服务。

3、移动蓝牙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的结合的另一大表现就是移动蓝牙技术,蓝牙技术广泛应用于手机中,蓝牙传输的媒体介质包括音乐、视频等,一般传输距离在10m以内,主要设备为蓝牙专用IC或者蓝牙通信协议,其中蓝牙IC为其功能的实现提供了硬件平台。蓝牙技术功能强大,操作简单,只要通过视频模块和基带处理模块就可以完成设计,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蓝牙技术已经可以应用于笔记本电脑中,并且具有较好的效果。

4、电子信息技术的出现与发展。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集合形成了电子信息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涉及信息收集、研发、传递和存储等多项功能,并且信息的形多样化,是目前较为先进的技术形式。电子信息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的核心,人们在日常生活会中广泛使用的微博、微信以及网络视频是电子信息技术的直接表现形式。信息的转化和呈现形式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使用,电子信息技术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未来这项技术将进一步拓展,应用于我国军事和航天业中,进一步验证了通信技术与计算机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总结

总之,我国信息科技将不断的发展,通信技术也将在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下快速的发展,未来移动通信技术将广泛的应用于多个领域。在两种技术结合的过程中,依然要分析二者不同的特点与各自的优势,以便于使二者完美的结合,发挥通信技术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参 考 文 献

第3篇

1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概述

人们对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了解还不全面,往往存在一个误区,认为计算机技术就是信息技术,通常所说的信息技术就是指计算机技术,实际上并非如此,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不能混为一谈。信息技术指的是利用多种手段、保存、采集、传播信息的技术,多数情况下通过计算机来完成,对计算机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计算机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种技术,是信息技术的载体,属于信息技术范畴。因此,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尽管两者存在共同点,但在概念上仍有不同,具有本质区别。

1.1计算机技术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功能逐步得到完善和创新,最初的功能主要是用来数据统计,现在已经逐步发展到网络应用了。计算机不仅能够实现处理数据的功能,而且可以将资源进行网络共享,使信息资源更加地可靠和快捷。计算机技术具备实用性、便捷性的特征,同其他技术比具有很强的优越性,因此,对促进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计算机处理数据的功能是非常强大的,是不容忽视的,它在处理数据的同时,也是在收集与处理数据,人们在通过计算机进行数据的处理时,通过存储器输入数据,同时根据自身需求,编写程序代码,当计算机明确执行命令后,即可快捷、准确地处理数据。

1.2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对信息进行采集与传播的技术,它为人们建立了可以资源共享的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方便而快速的完成数据的传输,同时不受距离的限制。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通过网络环境的辅助,可快速传输与获取所需要的数据。目前信息技术在企业以及个人方面都得到了高效而快速的发展,已经有大量的公司和个人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他们在相应的网站上有用的信息材料并设立相应的链接,当浏览者发现这些信息后就可以快速从中获取信息。这样用户和宣传者能够达到共赢的目标,一方面满足用户对信息的要求,同时另一方面满足公司或者个人对信息的宣传目的。

2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具体的联用方式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发展,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日趋重要,它可以为生活以及工作带来许多的便捷之处。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在连用之前,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是相对独立的,各自的工作相对较为单一,互相间没有直接的联系。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要求的不断提高,仅凭计算机技术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因此,计算机技术需要结合信息技术才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不断满足人们的要求,计算机工作者开始注重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将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可以解决单一技术存在的问题或弊端,更有效地为发挥作用。信息技术包括了许多方面,本文主要介绍了通信技术、传感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联用。

2.1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进行联用

通信技术主要分“有线”和“无线”两种通信方式,最开始是以“有线”方式进行通信,但迫于“线”的限制,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出现了“无线”通信方式,打破了“线”的方式,而且更方便快捷,因此“无线”通信方式成为了现今主要的通信方式“。无线”通信方式成为主流并取代“有线”通信方式,主要是由于“有线”通信方式受“线”的限制,传输的范围有线。相对而言,无线通信方式则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没有“线”的限制,传输信息的范围更广。而且相对于安全性和有效性而言“,无线”通信在进行数据传输时,比“有线”通信更安全、传输效率更高。数据传输的高效性和时效性,在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联合下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在进行数据传输时,发送方和接收方只需要极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数据的传递。

2.2将计算机技术与传感技术进行联用

传感技术,相对于通信技术来说,可能对于大家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称。就目前的发展来说,传感技术的主要功能和作用就是对信息源的有效获取。然后在获取了信息源的基础上,以客户的相应需求为根据对这些信息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分析,筛选和信息变化。目前“,传感器”“、信息处理”、“识别设计”“、制造”“、开发”“、应用”“、测试”“、评价”等技术手段是在传感技术应用过程中应用最多的技术和方法。目前在传感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协同应用过程中,最多的工作是对于大量数据的快速高效处理,通过传感技术建立数据收集和处理体系的中心,利用这个中心可以满足客户对数据和信息的需求。在计算机技术与传感技术的联合体系中,首先利用传感技术获取信息源,并对信息源进行有效地处理,自动捕捉信息源中的有效信息,然后将这些捕捉到的有效信息交付计算机,通过计算机技术对这部分信息进行处理,从而最终满足用户的要求。这些信息被计算机处理后,即可根据用户的要求将相应的信息存储起来。为用户高效、随时、快捷的提供他所需要的信息了,使用户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够更加方便和便捷对数据进行快速处理。

3结语

第4篇

在日常中谈到计算机技术时,在潜在的意识里,我们将信息技术也带入到计算机技术之中,并没有对这两项技术有着明确的区分,甚至还将其混为一谈。但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是有明确的差异的。计算机技术是包含于信息技术的一门技术,是信息技术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其除了计算机之外,还包括对信息的发现、采集、处理、应用等方面相关技术,这使得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元化。从上面描述中,我们很容易地就清楚了解了两者具体的逻辑关系,并不能将两者简单的等同在一起。

2计算机技术的核心功能

计算机在我国运用时间虽然较短,但具体也经历了两个发展过程。在计算机最初运用中,工作人员只是简单地运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和复杂的计算。随着相关发展的不断深入发展,计算机网络化运用在各个领域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与普及。这两者运用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现代社会的发展对计算机的依靠性也越来越重要。即便如此,计算机数据处理功能和网络化技术仍然是计算机核心技术的组成部分。

2.1计算机技术的数据处理功能

计算机的数据处理功能作为计算机技术的核心组成之一,是计算机技术能够快速发展和广泛利用的生命力所在。用户通过将信息录入到计算机之中,再通过一定的软件就可以轻松地实现对数据的多样化处理,这使得传统工作中十分庞杂的数据处理处理工作变得简单,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提高了工作的准确性。借助不同的软件就可实现不同的数据处理功能,使数据处理的工作不受局限,人机交互也变得更加方便,局限性降低,能够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2.2计算机技术的网络运用

互联网技术是在计算机出现一段时间才逐渐出现的衍生技术。它将单台计算机通过物理形式连接在一起,不仅具有单台计算机功能,还使计算机功能扩大,能利用网络进行资源分配与共享。互联网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极大的推动作用,社会各个行业都利用网络建立了网站,网站内部提供了十分丰富的专业信息,供信息消费者进行选择,极大地促进了信息交流和传播。随着发展的深入,逐渐地出现了现代化电商平台,他们利用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实现了足不出户的购物模式,这种新型消费模式极大地促进了产业多样化的发展,对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3计算机技术和其他信息技术的联用

通过互联网上资料的查询,我们不难发现,信息技术是一门拥有诸多其他技术的技术综合体。在目前情况下,它包含了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和通信技术这三项核心技术。而单独的就这其中的每项技术而言,都拥有自己用武之地,都能够承担起一个行业发展。但随着现在我国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将这些技术综合起来进行发展应用逐渐成为了一种趋势。在这种形式下,我们就要在根据具体要求,在计算机互联网平台之上,建立一个信息技术综合体,这项举措将会在很大地程度上加强信息技术,使之能适应各种行业发展。

3.1基于计算机技术建立起的通信技术的联用

现代社会的通信技术主要包括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两种通信方式,而无线通信方式具有传播范围广、移动终端方便携带的特点,这两个优点使无线通信更受市场欢迎,并逐步对有线通信进行淘汰。但在一些高稳定性和高可靠性要求的信息传递中,有线通信还是有自己独特优势。通过把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结合在一起进行信息的传递,使信息传递的效率、准确性与安全性不断地提高,使接受方能在短时间内有效接受信息。而计算机在这个过程中,就可起到一个分配信息和传递监控的作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配合将会使信息的传递更加安全、可靠、快速。

3.2基于计算机技术建立起来的传感技术联用

传感技术是一种能够准确获取外界信息的技术,它可真实地反应外界事物具体的特征,采集的信息不失真,可靠性较强。在信息采集完成后,就可很据具体要求对采集的信息尽心筛选、分析和简单处理。具体的传感活动又包括下面几点:传感器、信息处理和识别、制造、开发、测试与运用等等的活动。现在新兴的信息产业化,不仅将传感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在了一起,还建立了数据采集和处理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系统,完美地结合了两种技术优点。

4结语

第5篇

未来的计算机技术将向超高速、超小型、平行处理、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尽管受到物理极限的约束,采用硅芯片的计算机的核心部件CPU的性能还会持续增长。作为Moore定律驱动下成功企业的典范Inter预计2001年推出1亿个晶体管的微处理器,并预计在2010年推出集成10亿个晶体管的微处理器,其性能为10万MIPS(1000亿条指令/秒)。而每秒100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将出现在本世纪初出现。超高速计算机将采用平行处理技术,使计算机系统同时执行多条指令或同时对多个数据进行处理,这是改进计算机结构、提高计算机运行速度的关键技术。

同时计算机将具备更多的智能成分,它将具有多种感知能力、一定的思考与判断能力及一定的自然语言能力。除了提供自然的输入手段(如语音输入、手写输入)外,让人能产生身临其境感觉的各种交互设备已经出现,虚拟现实技术是这一领域发展的集中体现。

传统的磁存储、光盘存储容量继续攀升,新的海量存储技术趋于成熟,新型的存储器每立方厘米存储容量可达10TB(以一本书30万字计,它可存储约1500万本书)。信息的永久存储也将成为现实,千年存储器正在研制中,这样的存储器可以抗干扰、抗高温、防震、防水、防腐蚀。如是,今日的大量文献可以原汁原味保存、并流芳百世。

新型计算机系统不断涌现

硅芯片技术的高速发展同时也意味着硅技术越来越近其物理极限,为此,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正在加紧研究开发新型计算机,计算机从体系结构的变革到器件与技术革命都要产生一次量的乃至质的飞跃。新型的量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纳米计算机等将会在21世纪走进我们的生活,遍布各个领域。

量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是基于量子效应基础上开发的,它利用一种链状分子聚合物的特性来表示开与关的状态,利用激光脉冲来改变分子的状态,使信息沿着聚合物移动,从而进行运算。

量子计算机中数据用量子位存储。由于量子叠加效应,一个量子位可以是0或1,也可以既存储0又存储1。因此一个量子位可以存储2个数据,同样数量的存储位,量子计算机的存储量比通常计算机大许多。同时量子计算机能够实行量子并行计算,其运算速度可能比目前个人计算机的PentiumⅢ晶片快10亿倍。目前正在开发中的量子计算机有3种类型:核磁共振(NMR)量子计算机、硅基半导体量子计算机、离子阱量子计算机。预计2030年将普及量子计算机。

光子计算机

光子计算机即全光数字计算机,以光子代替电子,光互连代替导线互连,光硬件代替计算机中的电子硬件,光运算代替电运算。

与电子计算机相比,光计算机的“无导线计算机”信息传递平行通道密度极大。一枚直径5分硬币大小的棱镜,它的通过能力超过全世界现有电话电缆的许多倍。光的并行、高速,天然地决定了光计算机的并行处理能力很强,具有超高速运算速度。超高速电子计算机只能在低温下工作,而光计算机在室温下即可开展工作。光计算机还具有与人脑相似的容错性。系统中某一元件损坏或出错时,并不影响最终的计算结果。

目前,世界上第一台光计算机已由欧共体的英国、法国、比利时、德国、意大利的70多名科学家研制成功,其运算速度比电子计算机快1000倍。科学家们预计,光计算机的进一步研制将成为21世纪高科技课题之一。

生物计算机(分子计算机)

生物计算机的运算过程就是蛋白质分子与周围物理化学介质的相互作用过程。计算机的转换开关由酶来充当,而程序则在酶合成系统本身和蛋白质的结构中极其明显地表示出来。

20世纪70年代,人们发现脱氧核糖核酸(DNA)处于不同状态时可以代表信息的有或无。DNA分子中的遗传密码相当于存储的数据,DNA分子间通过生化反应,从一种基因代玛转变为另一种基因代码。反应前的基因代码相当于输入数据,反应后的基因代码相当于输出数据。如果能控制这一反应过程,那么就可以制作成功DNA计算机。

蛋白质分子比硅晶片上电子元件要小得多,彼此相距甚近,生物计算机完成一项运算,所需的时间仅为10微微秒,比人的思维速度快100万倍。DNA分子计算机具有惊人的存贮容量,1立方米的DNA溶液,可存储1万亿亿的二进制数据。DNA计算机消耗的能量非常小,只有电子计算机的十亿分之一。由于生物芯片的原材料是蛋白质分子,所以生物计算机既有自我修复的功能,又可直接与生物活体相联。预计10~20年后,DNA计算机将进入实用阶段。

纳米计算机

“纳米”是一个计量单位,一个纳米等于10[-9]米,大约是氢原子直径的10倍。纳米技术是从80年代初迅速发展起来的新的前沿科研领域,最终目标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意志直接操纵单个原子,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

现在纳米技术正从MEMS(微电子机械系统)起步,把传感器、电动机和各种处理器都放在一个硅芯片上而构成一个系统。应用纳米技术研制的计算机内存芯片,其体积不过数百个原子大小,相当于人的头发丝直径的千分之一。纳米计算机不仅几乎不需要耗费任何能源,而且其性能要比今天的计算机强大许多倍。

目前,纳米计算机的成功研制已有一些鼓舞人心的消息,惠普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已开始应用纳米技术研制芯片,一旦他们的研究获得成功,将为其他缩微计算机元件的研制和生产铺平道路。

互联网络继续蔓延与提升

今天人们谈到计算机必然地和网络联系起来,一方面孤立的未加入网络的计算机越来越难以见到,另一方面计算机的概念也被网络所扩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Internet在过去如火如荼地发展,其影响之广、普及之快是前所未有的。从没有一种技术能像Internet一样,剧烈地改变着我们的学习、生活和习惯方式。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有计算机网络直接或间接地与Internet相连,使之成为一个全球范围的计算机互联网络。人们可以通过Internet与世界各地的其它用户自由地进行通信,可从Internet中获得各种信息。

回顾一下我国互联网络的发展,就可以感受到互联网普及之快。近三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对我国互联网络状况的调查表明我国的Internet发展呈现爆炸式增长,2000年1月我国上网计算机数为350万台,2001年的统计数为892万台,翻一番多;2000年1月我国上网用户人数890万;2001年1月的统计数为2250万人,接近于3倍;2000年1月CN下注册的域名数为48575,2001年1月的统计数为122099个,接近于3倍;国际线路的总容量目前达2799M,8倍于2000年1月的351M。

人们已充分领略到网络的魅力,Internet大大缩小了时空界限,通过网络人们可以共享计算机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信息资源。“网络就是计算机”的概念被事实一再证明,被世人逐步接受。

在未来10年内,建立透明的全光网络势在必行,互联网的传输速率将提高100倍。在Internet上进行医疗诊断、远程教学、电子商务、视频会议、视频图书馆等将得以普及。同时,无线网络的构建将成为众多公司竞争的主战场,未来我们可以通过无线接入随时随地连接到Internet上,进行交流、获取信息、观看电视节目。

移动计算技术与系统

随着因特网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以及计算机处理能力的不断提高,新的业务和应用不断涌现。移动计算正是为提高工作效率和随时能够交换和处理信息所提出,业已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移动计算包括三个要素:通信、计算和移动。这三个方面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移动计算概念提出之前,人们对它们的研究已经很长时间了,移动计算是第一次把它们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它们可以相互转化,例如,通信系统的容量可以通过计算处理(信源压缩,信道编码,缓存,预取)得到提高。

移动性可以给计算和通信带来新的应用,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面对无线移动环境带来的挑战。在无线移动环境中,信号要受到各种各样的干扰和衰落的影响,会有多径和移动,给信号带来时域和频域弥散、频带资源受限、较大的传输时延等等问题。这样一个环境下,引出了很多在移动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中未遇到的问题。第一,信道可靠性问题和系统配置问题。有限的无线带宽、恶劣的通信环境使各种应用必须建立在一个不可靠的、可能断开的物理连接上。在移动计算网络环境下,移动终端位置的移动要求系统能够实时进行配置和更新。第二,为了真正实现在移动中进行各种计算,必须要对宽带数据业务进行支持。第三,如何将现有的主要针对话音业务的移动管理技术拓展到宽带数据业务。第四,如何把一些在固定计算网络中的成熟技术移植到移动计算网络中。

第6篇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摘 要:本文针对计算机技术压力与个人和组织的关系进行全面的分析,验证了计算机技术压力量表的重要性,对其由浅到深、由点到全面的到验证性开发,并对当前的计算机技术量表评测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压力;验证性因子;结构方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C912.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159-02

自从计算机技术的普遍推广,计算机开始走向走入普通家庭, 但是经过市场人调查发现,人们对此项技术有一定的抵制情况,大部分认为计算机技术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问题,使社会缺乏人性、侵犯个人隐私以及大量工作岗位的流失,自进入信息时代以来,计算机技术的普遍推广以及迅猛发展,使得计算技术在不断得到人们的使用,随之出现了计算机技术压力这一现象,“计算压力技术压力“这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定义计算机技术压力是一种由于没有能力应付新的计算机技术而产生的特殊非正常反应,表现为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产生畏惧心理或者沉溺于某一种计算机技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Weil和Rosen对计算机技术压力概念进行了更为广义的解说,他们认为计算机技术压力并不是人的一种疾病,它是计算机技术对人的态度、想法、行为和心理造成的消极影响所引发的的后期不正常的人体反应,之后经过众多的专家学者的深入研究,所得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理论:计算机技术压力的定义和度量问题,本文基于这一概念,对原有量表进行验证性因子评测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度量模型.

1 计算机压力的量表评测的研究现状

综合当前各国学者研究的理论结果,计算机技术压力是人在接触、学习和使用计算机技术时,由于计算机技术复杂难懂或是技术升级过快而产生的一种负极反应,之后受到社会压力的影响会引发心理和情绪的反感,例如工作所使用的计算技术过于复杂,自身不能完全适应所产生的一种焦躁感,这种现象主要出现于计算机技术的初期学习者身上,对进一步的学习和使用计算机产生阻碍,但是这种反应和状态属于暂时性的反应,就如植物的应激反应一般,可通过相关指导得到缓和和改善,此处的计算技术指的是计算机硬件、软件;计算机网络以及其它与计算机密切相关的技术.

美国托莱多大学商学院、罗切斯特理工学院的三位学者针对这一现象合作开发了Technostress Quest ionnaire,也就是计算机技术压力问卷,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根据美国国内计算机压力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可得,将计算机技术压力分成了五个因子模型:第一个:工作负荷因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使得长期人们高效率的处理工作中,同时为获得更高效率的产出,但也大大增加了工作负荷,使得众多人产生手忙搅乱的心理,进而加剧个人工作紧张与压力;第二个:技术改变生活因子,紧张的工作导致多余时间少,不得不私人时间和生活空间学习新的计算机技术时间,另外由于多种原因,部分工作者在私人的休息时间里也必须与工作保持联络;第三个:复杂难懂的技术因子: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由于计算机技术复杂难懂,再加上技术更新过快,导致过多的失败经验所累积的挫折感引起个人对计算机的畏惧,并且因为计算机技术复杂,缺乏自我学习信心,难以将其学习和掌握;第四个:工作压力因子:由于智能化的计算机发展导致更多的就业机会的流失,同时企业中的员工多多少少会担心自己岗位会被计算机智能技术代替或者被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人所代替;第五个:技术更新过快因子:计算机软件、硬件更新频繁、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学习者、使用者很难追随上技术发展的速度,从而难以适应新技术条件下的工作压力,这是当前计算机技术工作着最大的问题,以上的二阶因子模型是分析计算机技术压力的量表评测的重要理论依据,被当前研究者广泛接受.

2 计算机压力的量表评测的研究方法

计算机技术压力发展标准量表的完整研究过程主要分以下两步骤:第一步:试探性研究:通过数据参数构建参数分析模型,进而进行理论分析;第二步,验证性研究:对理论分析的数据进行分析验证阶段,通过分析参数分析理论模型的拟和优度等指标参数确定分析的正确与否.通过对验证性因子分析需要遵循相应的评估标准去分析比较两个以上(包括两个)相似模型的优劣性,并且根据实际的分析提出对模型评测的进行评测,计算机技术压力自提出到现今大范围研究,针对试探性方法对相关量表的研究,伴随简单重复试探性研究的技术路线,本文的研究就是在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原有的二阶单因子进行探讨,深入研究二阶多因子模型,并且构建另外一个二阶双因子模型与之比较,完成计算机技术压力量表开发研究的全过程.

2.1 计算机技术压力的参数模型分析

近几十年,学术界不断深入研究计算机技术压力,每个人对计算机压力的研究方向不同而导致研究结果不同,为此形成了当前众多计算机压力研究理论认知体系,例如反应特征认知体系,主体特征认知体系和复杂的计算机技术压力认知体系,本文从复杂的计算技术压力构成学说角度出发,依据罗宾斯的压力理论模型,结合目前的计算机压力的理论体系构成了计算机技术压力二阶五因子构成模型.罗宾斯认为压力由环境、组织和个人三方面的因素所构成,而计算机技术压力是在这三个因素的基础在增添了技术升级过快因子和技术复杂难懂因子所构成,这五个方面的因素是否会导致显性计算机技术压力的形成,这与个体差异有关(例如个人认识能力、知识水平、工作的经验、社会的压力等等),所以计算机技术压力五个一阶因子中的技术复杂难懂因子、工作压力因子和技术更新过快因子是直接由计算机技术特征所导致的压力感,亦或者说压力的产生源于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工作强度的增加和技术深入生活则是因为计算机技术特性及其变化情况,直接压力会引发间接压力,它们二者之间相互影响,二阶多因子模型则能够更为准确的描述了计算机技术压力的不同来源和类型,比二阶单因子模型而言,更能准确的体现自身的内涵.

2.2 计算机技术压力的评价体系

本研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即SEM模型)为基础来构建模型,根据模型的绝对拟合指标、相对拟合指标和调整性拟合等参数指标作为性能判定的理论依据,绝对拟合指标为V2/df、RMSEA、GFI,V2/ df在0至5之间表示模型可行,GFI在0.8以上代表模型拟合良好,RMSEA小于0.05代表模型拟合正常;相对拟合指标主要有NFI、NNFI和CFI,这三个指标大于0.9代表模型拟合良好;调整性拟合指标是指AGFI,AGFI大于0.9代表模型拟合合理.

2.3 计算机技术压力调研与样本

本次实证调查电子邮件的方式将问卷发放给全国各地的企业技术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将20%的问卷发给不同工作性质的人填写,例如普通工作者,大学生等,问卷总共为1000份,信息技术人员800份,其他工作者200份,根据问卷的回收结果,有效问卷为760份,根据其结果分析,男女比例为1:2.3,年龄段在25以下和以上的比例为2.1:2.3,根据教育状况来分析,本科学历者比例为59%,此外计算机技术人员值占17%,计算机使员人员高达83%.

3 计算机技术压力结果分析

针对以上的数据对二阶五因子模型进行分析验证以确定模型的信效度.

3.1 模型因子分析及信效度检验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模型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进行信效度分析,工作负荷增加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计算机技术发展导致工作量加大、工作安排紧凑、工作方式发生改变、工作负荷加重以及工作节奏加快;技术入侵生活是指计算机技术发展导致个人休息时间较少、在假期必须与工作保持联系、牺牲假期与休息时间来掌握新计算机技术以及新技术的安全性导致个人隐私的泄露;技术复杂难懂是指计算机知识掌握困难、花费过多的时间掌握新计算机技术、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困难以及掌握最新计算机技术维持工作;工作压力增大主要为维持岗位难以与其他共享计算机知识以及技术好的同事时迫使自己去学习新技术而导致工作压力的增大;技术发展过快是指工作中使用的计算机软件、硬件、计算机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系统更新频繁升级;对以上五大因子的分析来确定模型的信效度.

3.2 二阶五因子模型检验与比较

通过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软件对两个模型进行比较,通过对模型拟和优度指标显示以及调整性拟和指标( AGFI)确定,两者模型皆具有良好的拟和效度,但是二阶五因子模型的拟和优度比二阶单因子模型更具优势性,这说明模型能够符合计算机技术压力的分析,同时二阶五因子模型在一定程度能够诠释好五个因子的变化量,通过比较两个可替代因子模型,能够更为准确的衡量模型刻画相应的理论体系,提升模型的拟和优度,所以在对模型的模拟性与信效度检测时,如果模拟和优度指标的区别度不大,可通过检验模型中潜变量的信效度对模型的优劣性进行判断,以检验模型是否满足理论分析需要.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计算技术压力的的量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通过提出了计算机技术压力二阶五因子构成模型,解决原来的二阶单因子构成模型所存在的不足,在模型拟和信效度优于原有的二阶单因子模型,所以二阶五因子模型能够准确的反应计算机技术压力概念,这一模型为计算机技术压力的后续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同时对进一步探讨相应的计算机技术压力量表的发展,为计算机技术压力量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Tarafdar M, Tu Q, Ragu- Nathan B S, Ragu- Nathan T S. The impact of technostr ess on ro le stress and productiv ity[J]. Journal o f Manag 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2007(24):301-328.

〔2〕William J, Xia Weidong , Torkzadeh, Gholamreza. A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the end - user computing satisfactioninstrument, MIS Quarterly[J]. 1994(18):453-461.

第7篇

【关键词】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融合

一、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主要是指计算机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的相关技术和方法,它的应用面很广,和很多学科和行业都有紧密的联系,也有很多行业和学科因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获得了飞速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不是简简单单地运用计算机,而是一种专业性的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系统技术、计算机器件技术和计算机组装技术等内容。

(一)计算机系统技术

计算机系统技术的主要技术是通过依靠计算机系统的完整性来使计算机有效运行,它的技术内容主要有系统的结构技术、系统的管理技术、系统的维护技术以及系统的应用技术等。计算机系统的结构技术能解决大量人力无法完成的工作任务,显著地节省了人力成本,性价比很高;计算机系统的管理技术就是管理计算机的操作系统,能够有效地提升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和工作效率;计算机的维护技术就是对运行中的计算机进行维护,及时发现计算机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定期地对计算机的主要的功能程序进行检查,及时地发现系统的功能故障,并且能够进行自我修复;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在这些技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特别是在程序设计和软件开发方面。

(二)计算机器件技术

计算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安装在计算机上大大小小的电子器件,而先进的器件技术能保证计算机安全可靠地运行。从计算机的基本构成原理来讲,计算机是按照一系列复杂的逻辑组成的,而且计算机中的高级逻辑就是通过各种器件来实现的,换句话说就是电子器件技术的发展推动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进步。

(三)计算机组装技术

随着计算及电子器件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的组装技术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计算机组装技术要与计算机电子器件技术保持同步,这样才能促进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二、通信技术

通信技术发展快,通信产业发展迅速,业务繁多,而且通信技术和通信方法仍在不断地进步和改进。不管任何时期,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不管通信技术如何变化,通信技术永远不变的内容都是高保真地传递信息,也就是说通信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将信息快捷、准确、安全的传递出去。

三、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

(一)计算机通信技术

文本、表格、图像、视频和语音等信息都能够以数据的形式传输,计算机通过传输这些数据,也就实现了计算机通信的目的;如果通信距离近的话,传输数据只需要通过电缆将通信设备的各个端口进行连接,从而达到通信的目的;如果通信距离远的话,传输数据需要运用不同于电缆的媒介,实现计算机与通信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

(二)信息技术

现在的时代是信息时代,对不同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已经成为每个人在社会上生存必备的能力,现代的信息技术吸取了多种高新技术的优点,在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有它的特点。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融合,实现了对文字、图像、声音以及影像等信息数据的获取,与此同时,这项新的技术也会对获取到的信息数据进行及时的分类和专业性的处理,满足各种各样各个类型领域的需求。

(三)蓝牙技术

蓝牙技术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后诞生出的重要技术,它的主要特点是实现小范围内的无线连接,在这个小范围内传输数据不需要耗费太多,而且传输速度快。蓝牙技术虽然传输数据的距离不大,但是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而且操作简单,传输数据的效率高。

(四)实时远程通信

计算机通过有线和无线的方式将各个通信终端连成一个网络结构,这样可以扩大信息传输的范围,特别是现在的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弥补有线通信的不足,比如在有线难以通信的区域建立通信网络,从而达到实时远程通信的目的。

(五)多媒体通信技术

多媒体通信技术的主体是多媒体通信设备,控制核心是计算机,通过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达到多媒体信息的采集、整理、储存和传输。传统的通信技术虽然能实现信息数据的快速传输,但是不能实现数据信息传输的实时同步,然而现在的通信在很多场合下都要求信息传输的实时同步,而多媒体通信技术就能满足这个要求,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相关服务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比如说远程监控和远程教育等。

(六)数据库

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会带来海量的数据传输,这也就使计算机通信技术形成的数据库系统的内容更广、结构更灵活,而且能够整合不同的内容,使数据库里的内容更规则、有序和清晰,从而提高数据管理工作的效率。

四、总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会变得更加密切,通信技术的发展会推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计算机技术也会促进通信技术的进步,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提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里,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产生的新技术将使现在的数据传输更加高效、实时、同步,也促进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1]周艳萍. 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技术的探讨[J]. 科技创新导报,2013,27:41+43.

[2]王乐明. 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发展[J]. 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17:1200+1296.

[3]赵书阳. 论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J]. 电子世界,2014,08:148.

[4]胡建宏. 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技术探讨[J]. 电子制作,2016,Z1:35+34.

第8篇

1应用计算机技术实施远程管理

计算机技术可跨越时空实现安全管理,这一优势得到了较多安全责任人以及有关领导的认可,他们积极采用计算机技术在解决安全问题的过程中做出引导以及管控,借助计算机技术完成远程管理,进而可确保客体的真正安全可靠性。就企业管理层面来讲,计算机技术在实施远程安全管理工作中发挥了十分明显的作用。通过一项调查我们明确,计算机技术在进行远程安全管理控制中采用的方式十分多元化。例如,可利用邮件或是视频对话以及即时通讯软件等引导工作人员怎样应对安全事故问题,提醒他们应注重的安全事项问题,利用计算机监督管控手段确保工作人员实践生产的安全性,针对生产环节涉及的安全问题做及时有效的引导。再者,依据调查分析,当前企业领导以及安全责任人针对计算机进行远程安全管理的意识也实现了明显的发展。然而,计算机在实施远程管理的工作中功能却没有全面的挖掘出来,其成为计算机技术应用过程中的缺憾问题。事实上,计算机在远程安全控制过程中的价值极为明显,例如某企业同业务合作伙伴签订了百万合同,并需要将款项转账到对方户头。然而基于财务工作人员的疏忽,在打款的过程之中,将账号录错了一位,导致了转账错误。财务人员在接收到转款提醒信息后,发觉存在错误,该负责人便可快速的通过计算机登录到网上银行之中,查询账务并同银行进行联系,将百万资产在第一时间追回。倘若无法成功应用计算机技术手段,则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安全事故。因而,计算机技术在实施安全管理的工作中发挥了极大的效用价值。

2应用计算机技术完成多重安全管理

实施多重安全管理工作内容极为丰富,采取计算机系统则可顺利的完成这一目标。例如,在较多学校内部的各类重要管控均可设置监控系统,不仅可确保学校财务不会受到损害,还可保护学生人身安全。企业之中,在安全生产、员工安全管理以及信息化工作上也离不开计算机系统。当前,较多的企业均基于自身现实状况与核心需要引进了丰富的计算机软件或是OA办公软件,针对安全管理的工作步骤实施具体登记,并对其发展做出合理的预测,进而为制定安全工作对策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另外,医疗行业安全管理工作中计算机技术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针对医生来讲,则可利用院内计算机网络平台针对病人特别是微重病人,进行24小时全程动态跟踪监督,并制定合理的控制措施预防引发危险状况。事实上,通过计算机技术可完成多重化的安全管控,进而为各行业安全管理提供更为良好完善的借鉴资源,针对安全管理工作的规划、各项决策的编制以及安全管理措施的执行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技术支撑。

3应用计算机技术为管理安全问题

提供线索以及证据计算机技术具备存储海量信息的重要功能,同时可同摄像头等备件联合应用用于监控记录。还可为大众提供多重实施安全工作的重要证据以及线索。例如,某学校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发生了一个代表性的案例,即教师办公室遭窃,损失了两万多的物资财产。随后警方介入开始调查,警员访问了较多教师以及学生,通过现场排查并没能发现有价值的线索,而后在监控系统的帮助之下发现了犯罪嫌疑人,依据视频监控展开嫌疑人调查,并在其再次作案的过程中,将嫌疑人成功抓获。从中不难看出,倘若没有监控系统提供重要线索,那么拥有员工、师生近万人的学校较难第一时间发现嫌疑人,想要破案子更是难上加难。再者他类部门与机构均装设了电子眼,可为学校安全管理提供更加重要的保障。再者,一些企业单位对生产部门机械设备应用报警系统做了一定修改,将机械报警装置同运转系统以及监控系统全面结合在一起,倘若机械设施存在不良运行问题,则机械报警系统便会自动化的报警,并开启计算机监控体系,进而在瞬间过程中可将电源系统切断,计算机则发出远程指令将机械关闭,进而可全面预防危机的进一步扩大。再者,计算机系统还会对流水线存在的故障问题做细化研究分析,提示一些隐患问题,进而为维修工作人员提供重要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实际上,当前计算机技术在应对安全问题上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可对信息数据流向做精准记录,并对安全管理提供更为完备的技术支撑。

4结语

总之,计算机技术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只有制定科学有效的工作对策,方能真正提升安全管理水平,达到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作者:贲伟玮 单位:哈尔滨人才市场

第9篇

1.1建立信息库

档案数据库就是将档案编写进一个信息库中,包括保存、检索等功能的一个庞大的系统。建立信息库的好处不言而喻,特别是一些档案数量尤其多的地方,如政府、学校、警局等,这些地方的档案不仅数量多而且分类杂,如果只是进行简单的分类管理并不方便,尤其是在查找的时候,很难迅速的被找到。这时就需要建立一个档案信息库,无论是查找还是存档,就相对方便了许多。但是信息库是需要不断进行更新的,这样才能够保证信息库里的内容是最新可信的。

1.2归档管理

归档管理指的是收集未归档的一些文件、总结、计划方案等。在很多事业机关中,通常以日常工作中产生的一些会议文件等作为主要的未归档文件;在学校,通常是把教师的研究成果和学生的得奖作品作为未归档文件。这样的未归档文件不仅种类繁杂、数量也不少,而且还要求极高的归档及时性,这就意味着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的运用中将更加普遍和广泛。

1.3整编管理

在越来越成熟的现代信息社会,档案工作很有可能迎向完全信息化的未来。计算机技术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极大的方便,查阅及时,储存方便。但由于档案工作的特殊性,应尤其注意档案信息的保密工作,在档案信息库中,档案管理人员应该设立一定高级的操作权限,将档案进行分类保存,以防档案信息的泄漏。而在整编管理中,计算机系统为档案管理人员提供了既方便又快捷的平台,让他们只需要在电脑前进行操作工作,而不是埋入纷杂的纸质档案中,极大的减少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1.4查阅检索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以往缺乏效率又低准确性的查找工作带来了很多便捷,更是根据需求的不同设立了多种方式,如:模糊检索、关键词检索、精确检索、条件检索等。这些检索方式使得档案管理人员能够快速的找到自己需要的文件,甚至可以查看到这份文件的录入时间和所有已被翻阅的情况信息。

2关于计算机应用档案管理今后发展的几点看法

2.1多元化的前景

计算机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而且由于计算机系统的特点,档案已经可以摒弃以前全文字的模式,实现文档、图片、影音等多种媒体共同组成的文档文件,并且永不失真,永不褪色,多年以后依旧能够声情并茂的展现出来[3]。

2.2网络模式的发展

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结合,档案完全可以实现互联网检索,打破距离上的限制,使计算机相对有限的容量得以扩大和补充,同领域的企业公司若实现档案库的网络化,就可以实现安全查缺补漏,将档案库进一步优化。然而现在全国只有少数几个有实力的公司能为网络化提供合格的硬件配置,根据目前这种情况,建议针对各地的经济状况推广一些性价比相对优良的计算机档案管理软件,逐渐建立起我国特色的档案网络管理系统。

2.3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

计算机技术为档案工作带来了科学效率的管理手段和方便快捷的检索方法,同时也无形中提高了对档案工作人员的要求。不仅要求他们熟悉档案工作,还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和信息加工处理的方法。这就要求公司在培养自己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时不但要培养他们对档案工作的热情,还要对计算机应用、网络技术、现代管理、信息处理等方面的技术进行培训,才能完全适应今后档案的管理工作。

3结语

第10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计算机技术 课程 整合 探讨

现代化计算机技术以其独特的交互性、趣味性和丰富的表现力、感染力,为课程整合的实施开拓了广阔的天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一改往日的教学方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数字化、网络的发展,拓宽了教师和学生的视野。如何有效地使用计算机技术服务教育教学,促进学科发展,是值得我们关注、反思和研究的。

1. 计算机技术在课改中的意义

计算机技术是指以数字化为基础,能够对多种媒体信息,包括对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不同类型媒体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处理、存储、和传递,并能使各种媒体信息之间建立起有机的逻辑联系,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交互性系统技术。根据职业学校学生个性特点和专业要求,计算机技术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引入教学,我们能借助信息化网络平台,将之与专业建设相结合,建立起多层次的教学模式,吸引和激励学生学习,促进职校专业建设的发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计算机技术与课堂教学形式的整合

2.1 利用计算机技术采集相关信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职业学校学生的基础知识较薄弱,但并不意味着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差,反之学生思维活跃,涉猎面较广。教材的改进,因特网的普及,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如何让学生对课堂教学充满渴望?需要通过网络突破地域限制,教材的极限,搜索教育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内容,弥补教材的不足。利用计算机技术采集相关信息,大量增加了学习的机会,课堂信息量成倍增长。例如,在电气专业的基础学习中,除现有的教科书以外,我们可以从网络中搜集一些相关历史照片、动画慢镜头、视频资料、最新科普材料等等,将这些用在我们的课堂中,不仅增加了课堂信息量,丰富了课程内容,而且学习效果非常明显,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

2.2 利用计算机教学手段,活跃了课堂气氛。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都数是表现出重实践而轻理论,在理论课的课堂上,如何让学生能较好的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呢?如何调动课堂教学气氛?需要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出奇出新。现今,很多专业教师都在从授课方式到课堂组织,都创新了很多好的方法,研究如何最高效地结合教学方法和手段,其中,计算机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被广泛的采用到了教学活动中。利用计算机技术的形象直观感性材料的使用,让知识呈现出更多样化的形式,课堂教学也丰富了表现形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诱导学生在情感上和行为上积极参与,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愉快的情绪进行。学生的思维活跃了,想象丰富了,就会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而且课堂更显趣味性,使学生在充分掌握资料的基础上实现自主学习。

2.3 将教学课件可存放在计算机中,适应每个学生的发展。

中职学生的年龄层次、知识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也是客观存在的,不同学生在学习同一教材时学习的速度和接受的程度也不同。教学时大多数教师把教学对象设定为中等程度的学生,其结果是后进生是跟不上,优等生又吃不饱,虽然教师在课堂上也是力求减小这种差别,但收效甚微。现在,教师将教学课件可存放在计算机中,反应较慢的学生可再重新学习,有助于实现个性化教学,使教与学呈现出一种多层次的动态教学,适应每个学生的发展,真正做到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能在各自的水平上不断地学习。

3. 计算机技术与职校课改的整合形式

为推动信息化课改建设,将传统的模式值得保留,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新鲜的元素。

3.1 利用计算机软件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中职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一些简单的知识学生是容易理解的,但是对比较复杂的内容就较难了,计算机进入课堂为此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条件。如土木专业的房屋框架构建过程,可以通过3Dmax软件建立模型,设定动作,模拟实现。这样,教师不需要大量的讲解,学生就明白的其过程,不仅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诱发了求知欲望。

3.2 利用计算机软件,强化课件的交互功能。

除传统的教学课件外,还应该制作适合学生的学习课件。例如,在Photoshop 、Flash等应用软件的案例教学中,可以将操作过程通过“屏幕录像专家”软件录制下来,保存在资源共享中,学生可以打开资源共享库中该录制好的文件进行回顾和学习,满足不同阶段学生学习需要,及时的知识补充和不一样的知识检测,激发了学生由不自觉到自主学习的情感。提倡学生自主设计的实例,提高计算机基本概念和专业操作能力的训练,培养他们的必需能力,能够熟练操作应用专业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在计算机软件应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十分重要。

3.3 利用计算机技术化抽象为具体。

学生在学习中对比较抽象的知识,学习起来会比较困难,不能很好的理解。而计算机的运用使这些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如电路中电流流向的问题,可利用Flash软件制作二维动画,将之完美呈现,直观地展示学生不易感知的事物;数学原理、物理现象、零件制作流程、零部件组合过程、车模具过程等,都可以制作成动画,或者从网上下载素材处理后进行演示,把教学中抽象的问题变成形象具体的知识,让学生轻松的理解、消化。

3.4 建立信息数据库,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建立数据库,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前提,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采集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这有利于老师之间进行合作学习交流,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还利于学生学习。数据库的建立,需要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需要多方测评,逐步建立课件教学资源库、课件学习资源库、练习资源库、测试题库、视频演示数据库等等。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改进、完善,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手段到教学方法,从独立到合作到共享,累积丰富的资源,为教学服务。

3.5 计算机技术与学生手机建立互动平台。

计算机终端的部件化、智能化和嵌入化,让手机等通讯设备成了学生的“随身带”,平板电脑的出现也会让数字化的课堂显得更加便捷与高效。如果禁止学生在课堂上偷玩手机,可以从其它方面想办法,可让学生一进入教室,就只让手机和课堂教学内容相连,那么,手机就变成了学生的学习工具。数字化课堂的实现并非只是专家的专利,我们虽是终端的使用者,但也可借助这一股“苹果”的东风,发挥自己的长处,积极出谋献策。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积极地、合理地、有效地使用,这样的课堂会更丰富,学生的学习也会事半功倍。

4. 利用计算机信息资源与职校课程的无缝对接

职业教育的课件,应该来源于学校和企业。学校方面,要求教师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收集、整理,从素材、文字等,选择适合于职业教育的内容,按知识点、难易程度等进行归纳整理,才能逐步完成计算机的素材库、课件库的制作。在实践中,录制的视频课件可起到现场观摩的作用;有些比较抽象的工作流程中,可以让信息专业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合作,制作动画模似工作流程。而视频课件、动画课件是职校课件需求的一大缺口。随着国家对职教的大力支持,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视,职校教师的双师型教师越来越多,对一些年长、有着丰富的知识水平和教学经验的高级教师,在接受信息化知识时有些力所不及,不能把自己拥有的专业知识用数字化的方式存储、推广开来,不失为一大遗憾。学校请老教师指导年青教师,也让年青的教师利用计算机技术,将老教师好的教学方法、技能,收集整理成优秀的作品。对企业方面,因为校企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可由企业提供工作流程的动画、视频或者课件,更能贴近工作流程、更形象生动地向学生展示企业文化和工作情况,便于教师能借助企业提供的资料,更好为提高学生计算机技能服务。

总之,计算机技术是一种先进的、辅助教学手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传统教育的精华,充分利用现代教育设备,借助网络、企业平台,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有的放失的利用计算机技术独特的功能和优势,创新计算机技术与中职课程整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育目的,为教学的最优化服务,为国家“科教兴国”的战略贡献力量。让职业技术教育真正的为职业服务。

参考文献

第11篇

1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技术

计算机技术与工业设计的结合主要表现在计算机辅助造型技术、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中的人机交互、智能技术和新型技术。

1.1计算机辅助造型技术计算机辅助造型技术是研究物体形状的一种数学模型,即研究计算机环境下物体形状的几何表示、分析和综合。计算机辅助造型技术经过将近30年的发展,已经逐步走向特征造型、变量化设计阶段,而这一进步也使得实体模型逐步转向产品模型。与此同时,对于产品模型生命周期中的信息共享以及各种数据之间的转换的研究也逐渐被关注,并慢慢往这方面发展。对于计算机辅助造型的研究目前主要表现在造型的自由曲面的设计以及造型的草图的设计等方面。

产品自由曲面设计的研究是整个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该设计主要包括产品基本的表面设计、产品移动的特性和串通图形。自由曲面的设计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设计完美的曲面应该具有流畅的线条和360度全方位的旋转,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设计是为了适应设计师传统的手绘设计而发展起来的。因为设计师不能将自己的设计思想转变为计算机可以理解的语言,所以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不能和工业设计进行有效的结合。草图设计的重点在于实现设计过程中的人机交互以及草图的完善技术。

1.2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中的人机交互人机交互的主要任务在于实现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互。人机交互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但是其所包含的内容,像是人机交互界面,虚拟仿真技术等都在工业设计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机交互界面指的是人与计算机之间用于交互的操作界面。人机界面由传统的DOC界面发展到现在的图形用户界面,未来人机交互界面将向着自然和谐的人机交互界面发展。虚拟仿真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虚拟现实的世界,设计是可以通过这个虚拟的世界通过人机交互完成产品的设计、验收等工作。

1.3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中的智能技术智能技术一直是人类研究的热点,智能手机、智能机器人等智能产品不断被推出和改进。目前,智能计算机辅助设计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进展。智能化系统能对设计过程提供很大的便利,特别是对于创造性思维和重复的人机交互,智能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在设计师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设计时,需要将设计思路快速的转化为草图,而这个过程相当的复杂,需要设计师频繁的对计算机进行操作。如果计算机能够根据设计师的想法自动的进行草图的绘制,然后设计师再根据绘制的草图不断的进行调整和改进,这对于设计师来说将是一件非常高效的事情。

1.4计算机辅助设计中的新技术目前,随着对计算机技术与工业设计技术结合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虚拟现实、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新技术以及并行设计、辅助设计等设计方法逐渐成为又一大热点。虚拟现实就是利用计算机中的软硬件虚拟现实中的环境,然后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各种工作,目前已经得到了应用。

神经网络是一种模仿动物的神经网络行为特征,进行分布式并行信息处理的算法数学模型。神经网络系统较为复杂,他先将信息概念化并用计算机符号进行表示,然后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推理和分析,形成计算机指令进而执行。神经网络目前也被广泛应用到工业设计过程中。遗传算法是一种模拟自然进化过程进行最优解的求解算法,这种算法相对来说操作简单一些。

2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作为一种辅助的工具应用到工业设计中是切实可行的,并且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计算机的海量信息存储和分析能力能够帮助工业设计师获得更坚强的知识后盾,并且计算机的空间表现能力可以帮设计者更准确的表达内心的设计理念。

作者:于洪浩单位:英利能源(中国)有限公司

第12篇

一、计算机三维动画技术

1计算机三维动画技术的研究计算机三维动画技术是综合了多种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产物,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将真实的图像场景展示出来,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技术、高清晰的视频显示技术结合生物学领域的技术以及美学、艺术领域给现代人模拟出想象中的各种情景。随着人们需求的发展在多个领域受到重视,计算机动画技术从另一个角度也推动了计算机图像相关技术的发展。目前计算机三维动画技术逐渐成为很多学者关注的领域,广泛应用在工程建筑、医学、广告学等多个领域。2在煤矿安全技术中使用计算机三维动画技术的必要性煤炭行业每年都有新员工入职,新员工在参与生产作业前首先要进行安全技术培训,通过培训熟悉将要进入的作业环境及设备设施,新员工安全意识比较薄弱,对灾难还没有一定的防范观念和响应能力,这就是进行煤矿生产的安全隐患。新员工进行培训,需要让他们了解的内容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操作设备的注意事项、操作具体方法、认识什么是事故、错误操作如何形成的等等。我国地域辽阔,煤炭分别区域比较广,煤炭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很多大学和研究院所都关注煤炭生产的安全问题。煤炭生产作业的安全关系国计民生的很多方面,尤其是直接影响到煤炭企业职工的生命安全。传统的培训一般以讲课形式和黑板教学,内容往往比较枯燥乏味。利用新的计算机三维动画技术将矿井的环境及相关设施模拟显示,用一种生动的多媒体动画形式给职工进行培训,将立体化场景及各种安全隐患给培训者强化到大脑中,画面非常直观,制作的三维动画片可以把文字无法表达的内容全部具体化,如发生事故的经过,事故是如何发生的,如何进行预警处理,如何将防范措施行之有效。用动画来演示哪些是违规操作,如何做才是最正确的操作。

二、计算机三维动画技术与煤矿安全技术的结合

三维动画离不开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和艺术设计,它同时利用了物理、数学及更多的学科知识,让头脑中的影像以绚丽多姿的模拟形式出现,设计效果带给我们很强的视觉震撼和冲击,如今已在建筑、工业工程、规划、园林等很多领域受到人们的重视。1煤矿安全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的设计理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数字地球”的提法,“数字化矿山”指的是采样数字技术的矿山企业,将计算机数字技术应用到工业工程领域,利用数字多媒体处理煤矿安全相关技术和技能,模拟仿真煤矿生产的全部场景和设备设施工作的情况,把以前文本的煤炭企业安全生产培训教程分成多幅数字化三维图片,将煤矿安全模拟实际仿真系统演化成生动的不可替代的电视教学片。煤矿安全仿真片将会在实际应用中逐步完善。2利用计算机三维动画技术制作多媒体煤矿安全技术教程计算机二维或三维的动画表现形式,借助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书本式的安全规程细则和具体的操作条目变成动画的形式,这种表现形式有视觉的享受和冲击力,让观众更深刻的学习其中的内容,传统安全教育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不用看枯燥的条款,不用听老师的讲解,使用动画形式可以逼真的模拟事故发生过程,把历史上有深刻教训的安全事故进行回放,把事故现场的重点内容进行特写,让受培训的员工记住这些历史教训,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三维动画的表现形式是艺术性和观赏性并存的,煤矿职工进行培训时在内心里能够有很深的感受,对不按规则制定的操作行为带来的恶果一幕幕都存在脑海里,达到遵守煤矿安全规程的目的,通过这种培训形式,能够很好的防范在煤炭生产作业时对职工的生命的威胁。煤矿安全技术动画通常由六部分组成:综合知识教育部分讲述安全技术的总体情况,应该了解的基础知识内容,必须掌握的基本事项。其余部分内容包括:工作流程培训,矿井危害源培训,劳动技能培训,运输设备使用常识,机电设备使用常识。利用三维动画技术,用多媒体的方式描述生产作业的煤矿井并进行详细的图文并茂形式的介绍,从井上作业到井下作业,工作环境内要关注哪些设施仪表,让职工似身临其境的感受各个工作环节,对每个岗位的细则做到知会,运输设备的使用常识,机电设备的常规操作,以及采煤部分的工作场面。立体的感受到将要进入什么工作环境,威胁在哪里,认识到面临事故威胁时怎么处理等知识,对加深受培训者的印象非常有效果。3结合计算机三维动态技术制作煤矿安全技术培训教程的效果从煤矿职工的亲身感受可以看到计算机三维动画技术的效果,煤炭矿工谈到自己以前看到培训课本的感受就是发怵,教材多达厚厚的百页内容,一看就头疼。可是在观看了利用计算机三维动画技术制作的教学软件后,如危险源识别这个主题的内容就像电视剧一样在头脑中重新显示,这种学习的效果使自己的岗位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对本质工作的认知度有了大幅度的提升,通过计算机教学片的观看达到了实际操作技能的锻炼。危险源识别的教学片目的就是强化职工在生产作业时识别危险源,让职工对危险源有很清晰的认知。其他多个主题内容类似,不仅强化了职工的识别危险能力和安全意识,更准确的提高了煤炭企业职工的安全方面的素质,对安全生产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三、结语

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煤炭安全技术以生动的形式展示给职工,强化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为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保驾护航,通过丰富多彩的培训形式让安全技术深入到职工的内心,在职工生产工作过程中把安全技能充分发挥充来,将事故率降到最低,全面提升职工的安全生产素质,激发广大煤炭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作者:刘鸿雁单位:渤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