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化学专业就业方向

化学专业就业方向

时间:2023-09-18 17:33: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专业就业方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化学专业就业方向

第1篇

应用化学专业主要课程 应用化学的主要课程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结构化学基础、精细化学品化学、高分子化学、波谱分析、应用电化学、稀土化学、功能材料、化工原理、现代分离技术、工业催化、材料化学、纳米材料导论、精细有机合成、精细化工、化学动力学、化学前沿、应用化学研究进展、化学信息学等。

应用化学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及管理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石油、制药、新能源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石油/化工/矿产/地质;

2 制药/生物工程;

3 新能源;

4 快速消费品(食品、饮料、化妆品);

5 环保;

6 原材料和加工;

7 检测,认证;

8 其他行业。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研发工程师、化验员、化妆品研发工程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 研发工程师;

2 化验员;

3 化妆品研发工程师;

4 销售工程师;

5 化工工程师技术员;

6 工艺工程师;

7 有机合成研究员;

8 储备干部。

第2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6C-0092-01

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许多高校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低。究其原因,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课程内容过于抽象和理论化,对学生实际应用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致使很多学生文化成绩很好,但是实际应用能力差,无法适应社会需求,因此,相关高校和教师应当加强对于该专业的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方法和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一、强化教学内容的专业性

教学内容的设计是高校开展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学的基础条件之一,因此,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教师要想有效地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就业能力,首先,应当从基础教学内容设计入手,优化教学内容,从而为学生打好提高专业水平和就业能力的基础。专业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充分体现专业特色。高校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教学与普通的数学教学不同,它不单纯是理论知识教学,更偏向于现代社会发展中的研究型和实际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因此,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就必须改变应试教育教学方法,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应当体现专业课程的特色,强化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第二,结合就业方向开展教学内容的设计。高校要想通过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专业水平,就必须结合就业方向开展设计,目前社会中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相联系的就业方向主要有金融数学方向、证券投资方向、计算机软件应用方向以及新技术方向。因此,专业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时,应当有机地结合这些实际就业需求,从而有效地实现学生就业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二、更新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法

专业教师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引导人员,同时也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关键人物,因此,专业教师的教学是否高效,对于学生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就业能力的强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要想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教师应当积极更新和优化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紧跟时展的步伐,满足专业课程特色的需求,从而有效地实现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比如,专业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次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法。现代教学理念明确提出,要贯彻“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专业课程的教学,从而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实现学生的全方位专业水平提高,因此,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时,可以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法,根据本专业学生差异,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开展分层次的教学。比如说,在开展《数据处理计算方法》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数学专业基础水平和运算能力合理分配不同程度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从而有效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专业水平训练需求,实现以人为本、科学教学。

三、加强学生就业能力的训练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高校开展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实际专业水平和就业能力。要想有效地提升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就业率,关键还在于学生就业能力的训练,只有加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高校专业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学生的就业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际就业能力。在学生进入高校的第一年,专业教师就应当加强对于学生的专业引导,教导学生开展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后面的两年专业学习当中,专业教师应当加强对于学生学习、生活和就业的能力指导,促进学生对于专业知识技能和实际就业需求的了解和掌握。最后,在大四这一关键阶段,专业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有效地强化就业能力,帮助学生多积累一些就业经验,全面强化学生的就业能力。

综上所述,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教学当中,高校教师应当强化教学内容的专业性、更新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就业能力的训练,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就业能力,为社会培养实用型和应用型人才。

第3篇

邱宁(南京财经大学招生办老师):金融学专业与金融工程专业的区别较小,这两个专业师出同门,都属于同根生的经济学学科门类,专业基础课大体相同,都要求掌握现代金融理论和方法。但是,金融学专业历史久远,主要是研究资金融通方式、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职能与运作的专业。国内传统的金融学包括货币银行和国际金融两部分,研究理论问题、质的问题较多,知识多属文科范畴。金融工程专业是金融学中的新贵。我国对金融工程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对此类人才的培养和需求显得较为迫切。2002年,西南财经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等四所大学在国内高校中首先招收金融工程专业本科生。学生主要学习现代金融理论、现代数理工具和计算机信息技术,较注重数学和计算机在金融产品及衍生品技术开发、资产定价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数理技术、量的问题较多。因而,金融工程专业一般只招理科生,对数学的要求比较高。

金融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相关的业务和管理工作;金融工程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和其他相关单位,从事资产定价、金融风险管理、金融产品设计等工作。

前者属工商类,后者属经济类

邱宁(南京财经大学招生办老师):财会专业与财政学专业都是财经类中带“财”字且引人注目、较为看好的专业,但两者的学科门类、培养目标等并不相同。财会专业一般指会计学、财务管理等,学科大类属于工商管理类,而财政学专业属于经济学学科大类。财会专业主要侧重于培养会计、审计、财务、投资、金融等方面管理的专门人才,就业涉及面广,有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可具体到某个会计事务所,单位不论性质与大小,都有用武之地,是“吃百家饭的”。而财政学专业主要侧重于培养财政资金分配、政府预算、资产管理、资本运作、税收规划与咨询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特别是利用财政税收来合理配置各种资源、调节收入分配,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和监督,就业面向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层面需求要多一些。从这点上来说,该专业培养的是国家税务部门的“会计”,是“吃公务饭的”。就职业特点来说,财会专业人士的特点以按部就班、忠于职守,以逻辑的头脑、对数字的敏感性而著称,性格内向些、思想保守些也无妨。而财政学专业人士的特点则在于精通税收理论与实务,在强调“核算”能力的同时,擅长灵活把握与策划财力保证、关注横向协调等方面。

前者研究基因,后者学制药

褚惠萍(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书记):南京师范大学的生物工程专业从生物技术专业延伸出来,其前身是生物技术的生物制药方向,2008年升格为生物工程专业并开始招生。这两个专业的最大区别是,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学习与生物相关的技术知识,课程相对来说偏理论,毕业生拿理学学士学位,成为生物技术领域相关的科技人才。近一半优秀学生通过保送或考研进入国内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继续研究生学习,也会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及医药、化工、食品、农林、牧渔、环保、园林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相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生产管理、行政管理等工作。

生物工程专业偏重于生物医药方向,主要培养与生物制药领域相关的生物工程科技人才。前两年的基础课程和生物技术类似,但后两年的专业课主要与药学相关,比如药事管理、生物制药等课程,所学知识应用性更强,毕业生拿工学学士学位。毕业生能够在生物医药、生物化工等行业的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相关产品、工艺及装备的研究、开发、设计、管理及市场营销等工作,也可在商检、药检、药事、海关、工商、税务和政府管理部门从事相关的监督管理工作。

前者是传统的中文系,后者高等数学、计算机等课程都要学

骆冬青(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李葆嘉(南京师范大学语言科技研究所所长):汉语言文学专业与汉语言专业的区别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就是传统的中文系,在我国起步较早,目前国内的很多高校都开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该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

汉语言专业则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2001年6月成立的,国内目前只有南京师范大学开设有该专业。这门专业本应叫“语言科学与技术系”,是在当时的普高本科专业目录框架内设置的,旨在培养语言科技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的汉语言专业(语言信息处理方向),但由于国家规定的专业名称中没有“语言科学与技术专业”,因此就采用了“汉语言”这个名称。该专业招收文、理科学生,一般每年招收20人左右,以理科为主。目的是用科学的手段来研究语言,以语言学为本,沟通计算机科技、应用数学和认知科学等相关学科。学生要修读语言学、计算机、认知科学、数学等专业。目前南京师范大学设有该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后培养点,毕业生就业范围较广,可以从事软件开发、网站研发方面的工作。

前者强调应用,后者注重研发

周华(南京工业大学药学院党总支书记):生物医药是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制药工程专业与药学类专业的相同点在于同属于生物医药领域,就业前景好。不同点在于所属的学科门类不同,培养方向也有侧重。制药工程专业属于工科专业,学生毕业后被授予工学学士学位;药学类专业属于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被授予医学学士学位,目前开设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及药物制剂四个专业方向,其中药物制剂方向的毕业生也可被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制药工程专业以工程应用研究为主,专业学习主要围绕药物制造过程中的工艺技术、生产设备和药品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依托学校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试点高校的平台,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打造“卓越制药工程师”。大四时,学生将进入大中型医药企业接受工程实践方面的训练。学生就业后大多进入知名药企,从事医药企业的工程技术、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等领域的工作。药学类专业偏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主要以新药开发为主。专业学习围绕新型药物设计制造、药物安全性评价、药物新剂型开发和药品质量控制方法等方面进行。依托江苏省药物研究所、江苏省中美转化医学研究院等学科平台,学生毕业后可胜任新药研发、药品质量检验及药品临床应用等领域的工作。

前者偏化学,后者偏物理

徐蔡余(南京理工大学招生办主任):在研究领域方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顾名思义,是研究材料中种类非常丰富的一个大类――有机高分子材料(橡胶、塑料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研究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陶瓷、水泥、混凝土材料)以及各种新型材料的研制方法,另外本专业也着眼于一些功能材料和复合材料的研制以及材料改性方面的研究,例如如何提高金属材料的强度、韧性、使用寿命等。

在课程设置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主要学习四大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和物理、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和设备等基本理论课程,相比较而言更偏向于化学方向,尤其是有机化学和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制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则有很多物理理论的课程,如固体物理、量子力学、材料物理等,比较强调对原子物理结构的认知,要求学生有良好的物理基础和求知欲。

在就业方向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学生的就业领域主要包括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和在化工、汽车、电子、医药、航空等国有及外向型企业从事研发和管理工作,如陶氏化学、京东方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的就业领域主要包括与金属材料相关的大型传统机械制造类企业(汽车、航天、船舶、重工业)、电子类制造业、建筑类行业、特种材料制造加工单位、环保检测行业、科研院所、高校和一些特殊的认证类机构等。

前者强调金属的提炼,后者注重金属的使用

马立群(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冶金工程专业关注的是金属产业的前期过程,主要是从矿石中冶炼提取金属与合金,包括黑色冶金的炼铁、炼钢、轧钢和有色冶金的炼铜、炼铝、炼锌等,偏重于化学知识的运用。就业一般面向黑色冶金行业的炼钢厂、炼铁厂、设计院等,有色冶金行业的铝业公司、铜业公司等。目前冶金行业的人才需求量大,就业形势很好。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关注的是金属产业的后期过程,主要是将已经提炼出的金属与合金进一步进行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形变处理和腐蚀防护,使其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注重金属材料的结构、性能和应用的结合,物理知识和化学知识均有所涉及。就业一般面向金属、机械、汽车、化工等与金属材料相关的行业。

前者偏应用,后者重理论

张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生办主任):这两个专业相当于信息家族中绝代双骄的“两兄弟”,名称相近,却大不相同。信息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具有信息处理系统分析、设计、开发、集成及应用等方面基础知识的人才,具备通信系统、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广播电视、信息处理以及航空、航天、民航等领域的专业应用技术,能够独立设计、开发专门化信息处理系统。

第4篇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十一五”期间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就业状况分析

收录日期:2012年3月1日

一、引言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是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是天津市高职院校首家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单位,是天津唯一一所化工类高职学院。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为国家级教改示范专业,已具备了国家级精品专业水平,开设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两门市级精品课程,目前学院已建成精细化学品技术专业实训中心。本专业依托天津大化工产业背景,适应天津市精细化工园区的需要开办,培养具有较高的道德文化修养,掌握一定精细化学品生产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际岗位操作能力,能够从事精细化工行业生产一线的工艺操作、设备安装与维护、质量控制、营销和技术管理等岗位的高技能型人才。

本文从近几年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观察就业形势,研究就业市场,研究下一步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就业工作,为探讨该专业教学方向提供依据。

二、“十一五”期间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状况分析

图1为“十一五”期间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生源地区分布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5年来该专业毕业生的总数随人口增长情况存在波动,但基本稳定,共有毕业生675名,其中男生352名,女生323名,相对于工科专业男生比例偏大的普遍情况来说,男女生比例比较均衡。图中还可以看出东南沿海地区的生源比例不断下降的同时,其他地区(中西部地区)的生源不断增加。这一情况说明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计划的不断深入,西部地区的学生更多的选择了热门的工科专业学习,与我国的工业中心不断向西部迁移的现实情况相吻合。(图1)

图2为“十一五”期间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企业性质分布情况。5年来,精细化学品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选择是留在天津就业,占毕业生总人数的87.8%,而选择回原籍就业的学生仅占5.9%,异地就业的学生为6.3%。可以看出,在“十一五”期间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和外资企业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而合资企业与民营企业所占比例在不断下降。但从总体比重来看,合资企业与民营企业仍然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综合分析,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天津的大化工背景和产业结构调整所致。(图2)

图3为“十一五”期间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性质的分布情况。图中反映毕业生就业后主要从事生产操作工作,但这一比例近年来在逐渐缩小,毕业生另一重要就业岗位—工艺技术岗位的工作人数比例在不断上升,同时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选择呈多样化趋势。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院教学工作在“十一五”期间不断调整,教学课程向“教、学、做”一体化和任务化调整,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信心不断上升的结果。

同时,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多元化还表现在更多的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的就业形式,这一比例已经由2006届的3.3上升到2010届的8.3;近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就业单位对求职者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专升本等渠道继续深造,目前这部分学生的比例已经由2006届的0.8%上升到2010届的8.3%,选择其他就业形式的毕业生比例也占到了总人数的6.6%;2010年随着大学生参军政策的出现,已有3.3%的学生选择了军旅生活。(图3)

图4为“十一五”期间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一次签约率变化情况。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是天津市高职院校首家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单位,是天津唯一一所化工类高职学院,同时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为国家级教改示范专业,已具备了国家级精品专业水平,并开设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两门市级精品课程,具有较高的人才培养水平。从图4中可以明显看出本专业毕业生的历年一次签约均较高。2007届和2008届的签约率由于受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略有下降,但学院多方面的努力下,凭借学院多年来的办学信誉,随着经济的复苏已经迅速回复,并达到较高水平。但从图4中也可以看出历年来男生的签约率明显高于女生,表现出极大的优势,这一现象与工科专业的特点息息相关。因此,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拓展适合女生就业的教学方向,提高女生的签约率存在较大空间。(图4)

三、影响“十一五”期间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因素分析

1、重视毕业生就业率,忽视就业质量。就业状况是衡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指标。但是过多的强调就业率、一次性就业率,使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缺乏良好的前提条件,迫使毕业生为完成就业指标而盲目就业,忽视了毕业生选择职业生涯方向的需要,造成毕业生就业后就业状态不理想、不稳定的现实。

2、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生涯意识不高、就业观念失准。少数毕业生就业眼界高,不愿意从基层做起,急功近利,苛求短时间内有满意的薪水和较好的个人发展,缺乏稳定的职业心理,这些是毕业生能否正确对待就业的主观前提,必然严重影响其就业质量。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要进一步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职业意识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定位,找准就业方向。

3、就业指导工作不完善。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与教育工作,必须是全面教育、全方位教育和全程教育的教育体系。一般院校的就业指导教育开设在毕业前期,主要针对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提供就业信息和求职技巧的传授方面。学生普遍存在上了几年学不知道自己的专业将来做什么工作,不了解将来职业发展需要什么,没有学习目标,荒废了大量时间,到了该毕业的时候要么后悔自己上学时没有积极学习有用的知识、能力和技巧,要么匆忙就业不知所谓。因此,将入学时的专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大学中有目的地学习,规划职业生涯,充分利用大学时间实现人生价值,是解决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关键。

四、结论

综上所述,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形势,加强就业指导教育,帮助学生在大学中有目的地学习,规划职业生涯,充分利用大学时间实现人生价值。

2、完善课程体系使毕业生进一步适应企业工作需要,完成学校与企业的对接。

3、针对学生群体特点(如工科专业女生群体),开发就业弱势群体的优势课程,增强就业竞争力。

4、加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稳定学生就业心理,提高学生就业后的稳定性。

主要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化学;学科;大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098-02

一、引言

近年来,国内众多高校试点实施了大类人才培养模式。传统按专业招生和培养的模式被打破,构建了“厚基础、宽知识、重个性、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1]

大类招生和培养是一种新型的本科人才培育模式,这有利于改进学科与专业结构、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素养、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学生根据兴趣及需要去选择专业,使高等教育更符合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要求。[2]这种不按专业按学科大类招生和培养人才的方法将应该成为高校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这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多元化对人才的要求,符合“整体优化,增强适应”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方向。[3]

二、国内外现状分析

目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加强基础通识教育与课程综合环节,是人才培养改革的基本途径。按学科大类招生及培养人才正是这种改革趋势的体现。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界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上达成了一致,确定了“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重视综合素质、增强适应能力”这种新型人才培养思路,从而提出了按学科大类招生与培养实施本科教育教学的新模式。[4]新模式主要有三种培养模式:其一是按学科招生,然后大类培养。按学科招生入学,低年级注重基础通识知识教学,高年级按高考时填报的志愿进行专业分流。其二是按大类招生,然后大类培养。学生在报考及入学时不分专业,在高年级通过双向选择进行专业分流。其三是采取“实验班”形式,按班级进行通识教育的实施。例如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实验班、清华大学人文科学实验班等。[5]很多院校实行了大类招生和培养,北京大学开设了22个大类,涉及60多个专业;浙江大学开设了20个大类,涉及60个专业;武汉大学开设了19个大类,涉及54个专业;同济大学开设了19个大类,涉及47个专业。

作为地方性普通高校而言,从其定位和服务面来说,实施这种改革目前已经具备了以下前提条件:其一,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得到缓解。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尊重学生并关注其个性,以学生为本,学生的发展才是根本任务,这是高校必然要面对的。其二,传统的按专业招生和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多样化的要求。其三,“要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加大专业调整力度,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和“要根据国家对各专业建设的要求,在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大力倡导在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的提出突出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

三、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黑龙江大学是地方综合性高校,化学学科是其一个传统优势学科,具有构建大类招生和培养模式的良好基础:化学学科的本科专业理工科兼具,能够宽口径地培养化学专业人才,为学生提供选择空间。但是需要在以下几方面改进:

1.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按学科大类招生和培养人才,就是要按一级学科实施招生,并实行院、系分级管理,先根据学科整体情况实施学科基础部分的教学计划,然后根据学生意愿、专业兴趣、就业方向及社会需求等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的专业方向,实施专业部分的教学计划。因此,作为黑龙江大学化学学科实施按学科大类培养模式,就是要在录取时按化学学科招生,统一学习两年基础课程,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主选择专业。通过一、二年级的厚基础、宽口径的大类培养,培养具有宽厚理论基础、先进合理学科知识的化学人才。通过学生三年级自主选择专业后的专业培养,突出个性培养和柔性化管理理念,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个性化的专业综合素质的化学专业人才。

2.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设计。实现按学科大类招生和培养人才的模式,需要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加强“平台+模块”的设计,改变只适用于单个专业的课程和内容设计,设置适用于复合型人才培养,跨专业的综合性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建立“大专业”课程体系,全面进行课程设置调整。专业基础课程目的在于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满足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特别是就业后的发展需要。课程内容涵盖广,适用性和通用性强,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面为根本,并兼顾专业理论研究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既能满足学生以后工作的需要,同时也为学生以后深造学习打下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

黑龙江大学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课程质量高、门类数量多,因此化学学科大类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以“通识教育+化学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的设计为原则进行课程体系设计。化学基础教育进行化学基础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教学,实现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再通过各具特色的专业课程教育实现专业人才培养。通识教育充分利用黑龙江大学是综合性大学的特点,学习外语、计算机、数学、政治、语文、物理、创业等门类的课程,化学基础教育应涵盖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化工原理及相关实验课程,专业教育根据7个专业各自特点设置专业方向特色课程。

3.师资队伍设计。化学学科拥有一支高水平、高职称、高学历的师资队伍。优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任课师资队伍,保证教学质量。第一,选用具有教授职称和博士学位的教师主讲基础主干理论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化工原理)。第二,选用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讲授基础实验课程(无机化W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化工原理实验)。第三,根据专业培养特色,结合教师的研究领域为专业课程配备优秀教师。

4.专业分流。如何公平公正地根据学生意愿、专业情况、社会需求进行分流十分重要。首先,要加强就业需求情况的反馈与预测。对近几年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并分析,对学生专业选择意向、专业就业前景等情况进行预测。其次,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统筹兼顾,让学生做出理性选择。

四、意义和作用

大类培养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第一,基础知识更加牢固,能更好地理解和选择专业;第二,适应期长,能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第三,灵活性较强,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解决了由于专业设置过多过细导致的分散局面,能够形成院、系管理和统筹作用,有利于师资及设备等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协调使用,提高办学效率与效益。同时还符合学分制的实行。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能够改进高校教育教学的管理方式,实现自主灵活的教学管理,扩大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及教师的空间。

在黑龙江大学化学学科建立具有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的化学学科大类培养体系,包括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专业设置等,能够形成一套地方综合性高校化学学科的大类培养目标和理念、完整有效的培养和管理机制、大类培养模式的构建方案。该培养模式的试验、示范、推广成功,将开辟新型理工类人才的培养模式,提高学科的品牌效应。

五、结语

按大类招生和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新形势下发展的成果,目前还处于边实践边探索和改进的阶段,还需要不懈努力,不断完善,摸索出适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的按大类招生和人才培养之路。

参考文献:

[1]陈海利.地方性普通高校基于学科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价值工程,2010,(16):209-210.

[2]阎春利,孙凤英,张希栋.高校基于学科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教书育人,2008,(36):6-7.

[3]李志仁.本科教育按学科大类招生培养的思考[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1,(2):1-2.

第6篇

【关键词】 高职;技能型人才;学习方法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进入大发展时期,高职在校生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大批毕业生已占据人力资源的主要市场",人民网重庆视窗7月6日也报道:重庆市教委就2011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做了统计,全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86.50%,其中高职就业率最高(为88.85%),高出本科生就业率约5个百分点,而且这一差距还有越来越大的趋势。与此同时,相关资料也表明[1],不同专业的毕业生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人数仅占40%~70%之间,如何提高高校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及就业质量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待解决的问题。

2012年5月12日,重庆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渝委发〔2012〕11号)文件,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并“力争到2015年实现全市高职院校从37所增加到40所,在校生从20.5万人增加到25万人;并到2020年实现高职教育招生规模占普通高等教育的50%以上的目标”。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预见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高职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是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也是未来十几年中国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这期间,凡是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必能在毕业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并获得发展空间,高学历并不等于高素质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就当前情况来看,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素质相对偏低,主要表现为: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文化素质和动手操作能力差;缺乏创新精神,安于现状没有竞争意识等。其原因既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其次,高职学制不长、任务重,在相对较短的学习时间内既有理论知识要求,又有职业技能要求,繁重的非专业基础教学和专业理论教学考核很容易导致学生对专业技能操作的重视不够。高职教育学制三年,但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时间实际只有1.5年。如何在入学半年后,准确定位专业学习方向、做好学习规划、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对成功就业具有重大的意义。

对于专业技能的学习方法来讲,首先,应尽快确定你的专业学习方向,及专业方向中能力培养的关键知识点和技术点;其次,制定学习计划,按照课程开设的顺序,及知识点和技能点需掌握的难度,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远近期学习目标;最后,按照学习的渐进性,确定课程中能力培养的过程学习方法并予以实施。

一、专业学习方向的定位

学生首先应初步了解专业就业的主要方向,具体可通过教师指导、就业交流会及网络搜索等手段,根据自己的社会及现实条件,多方位分析该专业的学习方向是否适合自己,是否与本人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相符;教师应调查专业不同学习方向的市场需求程度和容纳量,并组织学生参加“职业倾向测试软件”测试,其测评结果的相关数据,可作为就业指导方向的主要依托。以重庆地区高职院校园林专业为例,通过几年来的多次市场调研及举行行业专家座谈会,确定园林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的主要方向为:①施工员;②资料员;③绘图员。

二、学习内容之——关键理论点和技术点的确定

专业方向中学生能力培养主要表现为专业理论点和技术点的熟练程度。教师在开始授课之前,可将本课程的课程标准或授课计划发给学生,组织学生去学习讨论,让他们去了解该课程的主要特点和基本要求,并根据各人的特殊情况来制定自已的学习计划,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索[2];另外,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以项目为依托,引导学生通过系统完成某一工作岗位中的某一学习情境,并重点强调这些学习情境中的关键理论点和技术点。学生则在完成学习情境的同时,应主动掌握学习方法,比如:在百度搜索引擎上搜“**课程在**岗位中的应用"或动手实践等手段,初步了解某一就业岗位需要掌握哪些相关课程的关键理论点和技能能力要求。

以技能点为依托的相关课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我们教师应通过阅读教材,整合资源,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以帮助学生建立起这样一个具有横向和纵向联系的学习路径图[3]。这些学习路径图往往是依托某一项目的实施过程展开的。一名大学生,在入学伊始,往往不能很好的把握学习方向,通过规划这样一个合理的学习路径图,可以看到自己成功的终点以及通向成功的路途。在路途中,应熟练掌握的学习内容被清楚有序的标识出来,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也标注了最佳的学习方法和能力测量标准,以及不同学习阶段的里程碑[4]。建立科学合理的学习路径图是迅速掌握某一技能和知识点的最有效手段。

以园林专业中一个小游园绿化设计为例,初期需要掌握现场踏勘与资料搜集的能力,这需要学习土壤、测量及植物的相关知识,再进行方案设计与表达,这需要园林规划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及植物的相关知识,之后绘制施工图,这又需要有园林制图、园林工程相关的知识(如下图1)。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学习中,根据专业岗位任务的不同,学生可以只跟随一个工作过程的学习路径、也可以同时跟随多个工作过程的学习路径,但这些任务间应具有理论和技能的交叉性,如园林施工和监理。

图1 园林规划设计的“过程化学习”示意图

三、能力培养的过程化学习方法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可以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率,而某一技能能力的培养需要一系列连续的工作任务组合来实现。这里所讲的过程化学习方法,是指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产品为目标,以产品生产过程的各环节为任务,由师生共同实施的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5]。“园林规划设计”是园林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主要内容是方案设计与施工图绘制。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法在“园林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是把各种绿地类型作为典型的设计项目进行教学;在每个项目中,把各类设计图作为各项工作任务;学生以项目小组的形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从而完成一个工作项目。

在项目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包括预先预习与调查的习惯,具体可通过网络查阅知识框架或收集相关作品,以增强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的了解;通过归纳及分析相关原理和方法的应用特点和策略,掌握其运用的具体场合与情形;最后能够将这些原理、方法等迁移到新的具体任务中使用,即将上一个任务中的策略总结出来应用于新的工作任务情境中。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工作任务的完成,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术能力。

通过以上的过程化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特别是项目引入赋予了学生参与的空间,极大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素质。

参考文献

[1]王晓瑞.上海市高校社工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及对策建议[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2(1):67~72.

[2]万苏文.高职专业课学习方法探讨[J].机械职业教育,2002(11):44~45.

[3]彭敦运.课堂学习路径图[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3):18~19.

[4]百度文库.学习路径图[DB/OL].http:///wiki/%E5%AD%A6%E4%B9%A0%E8%B7%AF%E5%BE%84%E5%9B%BE,2012,11,18.

第7篇

据统计,机械设计就业视角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能力培养罗蓉(重庆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11院校就业率约为90%,全国就业率约为85%,就业率较高。而重庆邮电大学2007年第一届招生58人,毕业时一次升学就业率达到100%。在良好的就业率情况下,就业后薪酬情况却不理想。本专业就业工资水平存在着高低不齐现象,普遍情况并不高。据统计,70%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毕业1年后的薪酬在2000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为13%。就业时,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就业的基本保障,而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专业实践创新能力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尤为受到用人单位青睐。如何在就业中脱颖而出,如何获得更优厚的薪酬待遇,是学生的疑问,也是培养的难题。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专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提升空间。

2综合能力培养

对综合能力的培养,需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充分的实践动手能力为支撑,广泛的学科前沿为引导,深入的科研科技活动为促进,综合进行培养。

2.1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

优秀的能力必须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为保证。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注重专业核心课程的强化和体系化。如机械制图/工程图学、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与互换性原理、液压与气动等。作为以控制学科为背景,偏机电方向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交叉学科基础知识同样不可忽视。如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控制工程基础、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含微机原理)、电机与拖动、数控系统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可编程控制技术及应用、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等课程的学习。其中,现代设计工具、应用软件的培养可以突出和强化。如二维设计软件AutoCAD的学习、掌握和熟练应用,三维设计软件如SolidWorks、Pro/E、UG、CATIA的入门学习和应用,既可以让学生掌握设计工具,又可以在就业时有特别的“一技之长”,占据优势。现代设计方法和技术是学生必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之一,可以形成学生就业时的有效竞争力。

2.2实践能力培养

在就业视角下,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各类实验实训课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整合资源,分析需求,细化任务,提出方案并动手解决的能力。实验实训环节包括基础的实验、实习和上机等。如机械类专业的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电装实习、各类专题实验、集中上机等,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各类课程设计、综合设计和毕业设计能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和创新性工作等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如假期社会实践、下乡活动等,培养学生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2.3学科前沿引导

学科前沿知识引导通过课程开设和特别引导两个方面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认同感。前沿课程开设包括智能机械方向知识,如机器人技术及应用、精密机械与仪表、光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汽车电子等。智能制造方向知识,如智能制造系统概论、网络制造、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等。特别引导从班导师引导、专家学者讲座、高年级帮扶带动等方面着手。班导师作为专业指导老师,负责学生专业思想教育、课程选择指导、科研训练辅导、就业方向引导。班导师吸纳学生参加自己的科研工作,能更直接培养学生对专业前沿知识的掌握和参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就业能力。高校营造的是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开放的学术氛围,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术或科技讲座,能更有效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其创新思维。高年级的切身体验和感受对于低年级有良好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2.4科研科技活动促进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研科技活动和竞赛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如各类科技竞赛、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让学生创新性地发现、评估和选择完成工程任务所需的方法和技术,确定解决方案,形成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能力。

3结语

第8篇

关键词:有机化学;精细化工;职业教育;问卷调查

《有机化学》是高职院校化工技术类专业(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石油化工生产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等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有机化学研究的内容包括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性质、应用以及相关理论和方法学问题等。显而易见,专业方向和就业倾向不同,对于《有机化学》课程学习内容的侧重点也就不同。为了改善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目前《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现状[1],课题组拟将《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基础模块学内容,拓展模块则根据在相关化工企业调研的结果,针对专业方向、就业倾向的不同,对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选择性组合,以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任务要求。

本调查通过走访陕西省(以下简称“我省”)部分精细化工企业、咨询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和技术部门负责人、回访在企业工作的我院毕业生等形式,对企业人才结构与知识需求状况进行问卷调研,并结合教学现状,收集不同专业方向、职业倾向学生对《有机化学》课程的知识技能要求,旨在获得精细化工企业职工日常工作“必须、够用”的《有机化学》课程知识与技能要求,以便于制定出更加符合精细化工专业学生就业需要的《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进而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精细化工行业高端技能型人才。

一、调查情况介绍

1.调查方式。本次调查采用重点走访和发放问卷两种途径进行。重点走访对象包括省内精细化工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主管3人,技术人员5人,省内精细化工专业教育专家2人。

进行问卷的企业除了要求专业针对性强外,考虑到目前学生就业实习需要,选择了以下三类企业:①接收我院毕业生就业较多的企业;②我院的长期生产实习基地单位;③学生期望能够就业的单位。共选择精细化工企业5家,分别为渭南海泰新型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西安瑞联新型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西安惠安精细化工有限公司、陕西宝塔山油漆有限公司、西安凯洁精细化工制造有限公司。

2.调查内容。本次问卷调查表以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高鸿宾主编[2]的高职高专教材《有机化学》(第二版)和周志高[3]等主编的高职高专教材《有机化学实验》(第二版)为基础素材,并进行了充实和完善。问卷调查内容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部分按照有机物类型的不同进行划分,共18个教学项目,具体包括绪论、烷烃、环烷烃、烯烃、二烯烃、炔烃、芳香烃、卤代烃、醇和酚、醚和环氧化合物、醛和酮、羧酸、羧酸衍生物、含氮有机物、杂环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和蛋白质3、对映异构等。实践部分包括安全教育、有机基本操作、有机合成操作、性质与鉴定、综合实验等5个项目。要求被问卷人在其认为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对应序号上做出标记,同时,如果认为还需要增加哪些内容,一并添加在相关知识点附近。

二、理论部分调查统计与分析

1.项目整体调查结果与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各个教学项目的必要性从高到低依次如下:含氮有机物、醛和酮、芳香烃、羧酸衍生物、卤代烃、醇和酚、烷烃、醚和环氧化合物、环烷烃、烯烃、二烯烃、绪论、炔烃、羧酸、杂环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对映异构、氨基酸和蛋白质等。这一问卷结果和精细化工行业岗位密切相关,我省精细化工生产企业大都是从事精细化学品合成的企业,而含氮有机物、含氧有机物、芳香烃等都是精细化学品合成中必须的有机化工原料。相对来说,烷烃、环烷烃、烯烃、炔烃等,对于精细化工企业来说用到的机会就少了,因为这些物质都是石油加工的产物,属于基础化工而非精细化工的范畴。

芳香烃(苯、甲苯、二甲苯等)虽然属于基础化工原料,但是芳烃及其衍生物在有机合成中应用广泛,是合成很多精细化学品的重要中间体,譬如问卷企业中的两家新型电子材料生产企业,在合成电子液晶产品时就用到芳香烃及其衍生物作为原料,所得产品也属于芳香烃衍生物。这些可能就是芳香烃相关教学内容在本次问卷中被认为比较重要的原因。

杂环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对映异构、氨基酸和蛋白质等教学内容所涉及到的有机物虽然化学或者生物活性强,譬如某些医药产品等,但是生产量相对较小,并不是我省精细化工生产企业的主流,也非本次调查的重点。

2.项目内部不同任务的调查与分析。以醛和酮这一项目为例,不同任务的必要性从高到低依次排列如下:醛和酮的制法、醛和酮的化学性质、醛和酮的分类和命名、羰基的结构、醛和酮的物理性质等。有机化学教材对于每一种类型的化合物,都分别从来源、分类、命名,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等方面进行了介绍。从统计结果来看,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在各个项目统计中均处于前列,说明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很重要,这一点显而易见。另外各种有机物的来源、制法、鉴定与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在调查结果中也靠前。而有机物的结构、异构等深奥的理论知识,仅从调查结果来看,必要性不强。

按整个统计结果依序排列,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醛和酮的制法、醚的化学性质、醛和酮的化学性质、重氮盐的反应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等教学任务的重要性较强,这些教学内容与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密切相关,是精细化学品合成的理论指导。

三、实践部分调查统计与分析

第9篇

关键词:商务英语 职业技能 就业竞争

高职教育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凸显职业行为能力。为实现毕业和就业“零接轨”,高职学生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在培养商务英语人才时,高职院校应提高和强化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满足社会对职业能力强、上岗快、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更好地为区域经济服务。

一、商务英语职业技能的内涵

职业技能培养体系强调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把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作为教学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教学最终目标,强调理论教学为职业技能训练服务,突出以“能力为本位”的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的互动结构(罗德礼,2005:357)。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培养外贸行业所需的具有扎实英语基础知识、掌握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和技能、能进行国际商务运作、面向涉外企事业单位的应用型商务人才。培养体系包括职业素养、语言技能、商务技能和办公技能,突出“英语”和“商务”专业应用和实践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综合性跨职业素养。职业素养包括敬业协作的职业道德、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和自主创新的核心能力;语言技能涵盖英语听说读写译及综合运用能力;商务技能强调商务知识获取和应用,包括商务信息获取和商务谈判技能等;办公技能包括计算机操作及现代化办公能力等。

二、培养商务英语职业技能的途径

1,构建职业技能培养体系,保障商务英语人才培养。

我校地处浙江中西部,外贸经济活动比较活跃,毗邻义乌国际小商品城。外贸进出口比重很大。本市2008年2―3月人才需求排行榜中,外语、外贸类人才需求名列第四。虽然面临全球金融危机,但今年义博会上的外贸势头不减反增,区域经济特色非常明显。

近年来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发现:学生主要从事报关员、跟单员、外贸业务员和涉外文秘等工作;用人单位考核毕业生范围很广,包括敬业爱岗、沟通协调、开拓创新和业务知识能力等。对调整和构建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参考意义很大。

高职职业能力培养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需要关注和了解社会用人动态需求、商专人才的职业特性和就业分布特点。宏观上勾划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强化职业技能训练,满足岗位群和职业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的学生。

2,构建商务英语课程体系,凸显人才培养特色。

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依托课程体系设置来实施。合理、全面、科学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直接影响到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质量。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课程设置应突出教学内容的职业性和教学环节的实践性,开设包括职业素养、语言、商务和办公技能等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可持续发展的课程,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和现实感。

职业素养课程包含马哲、礼仪和实践创新等,培养交往和协作等可持续发展能力;语言技能课程包含综合英语、商务英语阅读和英语综合技能实训等,培养学生语言知识和商务英语沟通谈判能力:专业技能课程包含单证缮制、进出口业务函电、洽谈和国际贸易实训等,培养学生涉外事务处理能力和商务业务能力;办公技能课程包含文书、计算机和电子商务等课程,培养学生文字处理和办公自动化等操作能力。

3,结合职业资格技能培训,开展多元化技能培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职业教育倡导职业资格技能的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在专业教学课堂上强化学生技能训练,推动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

21世纪,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宽口径的、多元化的。学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向一专多能方向发展,进一步提升社会适应能力。根据近年来毕业生就业方向和商务人才市场需求的调查结果,学校举办包括报关员、外销员、单证员和涉外秘书等职业技能的培训班,课堂内外安排强化辅导,促使学生尽早熟悉专业方向和环境,提前感受社会职业情境中的工作。锻炼实际操作能力,确保毕业后上岗即能胜任工作。

4,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强化学生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的培养应更强调教学途径的多样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学生可利用校内实训资源,比如用语音室进行校音和模仿,提高听说能力;用电子阅览室收集资料、了解行业动态等,捕捉市场信息;在商务实训室模拟训练国际贸易实务,提高业务实战技能。

学校与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推行“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学生对职业和岗位的认识,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学校安排学生下企业顶岗实训、见习锻炼、转变角色,提高解决实际商务问题的综合技能;学校邀请高级商务人员和企业家做讲座,介绍企业运作方式和人才需求状况。学生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后,会提早认识未来就业岗位的职业特征。

5,开展各类社团活动,施展学生职业技能。

为提高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兴趣和热情,提供学生施展技能的平台,学校依托学生会、团委和各种协会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提高。

为强化语言技能,学校组织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和国际商务风英语专刊等活动;为强化专业技能,学校组织科技文化节和专业技能展示比赛等活动;为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办公技能,学校开展文明礼仪讲座和中英文输入竞赛等活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等公益性活动和寒暑假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比如参加义乌博览会,了解和体验国际商务操作,锻炼语言应用和人际沟通能力;暑期参加三下乡活动,培养社会工作能力,锻炼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

三、结语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 课程体系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073-0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保人才尤其是环保技能型人才需求量与日俱增,而现实中却有不少环境专业毕业生面临找不到对口工作的困境。这一“矛盾”现象必须通过加强环境专业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来解决。而专业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相连,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关键。根据“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特色”的高职办学理念,本文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公路环境监测与保护方向)为例,对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进行探析。

一、原课程体系概况及存在的主要不足

(一)原课程体系概况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公路环境监测与保护方向)从2004年开始招生,原有教学计划于当年制订完成,之后作过几次小的调整,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包括专业选修、公共选修)和实践教学环节组成。详见表1。

类型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数 理论课时数 实训课时数 考核学期

程 工程测量 3.5 70 46 24 1

工程制图 3.5 70 60 10 1

无机与分析化学 6 90 74 16 2

建筑材料 3.5 85 47 38 2

园林植物 5 68 44 24 2

有机化学 3.5 60 52 8 3

公路工程 6 102 80 22 3

园林规划设计 3 68 52 16 3

植物造景设计 3.5 60 40 20 4

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 3 96 60 36 4

专业

核心

课程 城市与道路绿地规划 3.5 60 50 10 4

环境微生物学 3 51 39 12 3

环境监测技术 5.5 72 60 12 3

公路环境评价 4 48 36 12 4

生态学 3.5 60 54 6 3

节 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 1 1周 2

环境评价课程设计实训 1 1周 4

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 2 1周 4

绿地规划设计实训 1 1周 4

毕业综合训练 5 5周 4

专业顶岗实习 23 36周 5,6

CAD辅助设计 2 34 17 17 2

环境工程经济 1.5 51 33 18 4

公路环境监理 2 48 42 6 4

桥梁工程概论 3 51 42 9 3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与保护法规 2 36 36 0 4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3 51 42 9 3

注:公共基础课程、公共选修课程未在表中反映。

(二)原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不足

结合这几年的实际教学过程,以及毕业生就业情况反馈信息,我们认识到上述专业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方面存在不相符的地方,主要表现如下。第一,专业课程设置中专业面较窄,课程结构不太协调,未能很好地满足学生今后从事环境工程工作的基本要求,应删减植物造景设计等与环境科学关系不大的课程,增设环境科学导论、水污染控制技术等与环境工程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第二,部分课程内容有重复,如园林植物和城市与道路绿地规划这两门课程的内容有重复。可进行优化整合,以提高教学效率。第三,专业课程课时分配不够合理,重理论轻实践,实践课时偏少,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不到足够的锻炼,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实训环节设置没有很好地考虑专业针对性,学生的专业技能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和提高。第五,一些课程的上课先后次序不够合理,应综合考虑课程内容,做到统筹安排。如应在学完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环境监测技术课程的学习,等等。第六,部分专业课程学时数偏少,可适当增加,保证对专业人才的技能培养。

二、课程体系改革思路与方案

(一)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根据以上总结归纳,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综合素质提高为根本”的原则,对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公路环境监测与保护方向)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具体思路如下。

第一,以职业活动内容为主线确定课程体系,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中,从环保职业活动的需求出发,考虑所设置的课程能满足污水处理工艺调试管理、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操作运行、环境监测、室内环境检测、环境监理、环保设备调试与维护管理、化学分析操作等多项环境工程相关活动的要求。

第二,从学生在校期间或工作后能更好地获取与专业相关的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方面来考虑,如学生通过学习,可考取水环境监测工、大气环境监测工、污水处理工、化学检验工、室内环境检测员、环评上岗证等,基于此可适当增设相应专业课程或增加该门课程学时数,确定课程标准等。

第三,严格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设置课程,调整原有专业课,提高专业针对性,减少重复性。另可适当增设与公路项目相关的课程,如公路环境保护工程等,使专业定位更合理。

第四,以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增加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实训环节,淘汰部分对专业技能提升帮助不大的实训项目,并增加部分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中实训课时的比例,优化实践内容。

第五,选修课的设置应能更好地实现学生专业方向上的拓展与文化素养、社会活动能力的提高。

第六,考虑学院交通行业特色,适当保留公路工程、桥梁工程概论等课程,拓宽学生专业技能与就业方向,但课时和课程类型可适当进行调整。

(二)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依据以上提出的改革思路,按知识体系的功能与作用,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通识课程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工程基础模块、专业拓展模块、实践教学模块等6个基本模块,总计134学分。各模块学分分配情况见图1。

图1 各模块所占学分比例示意图

具体阐述如下。

1.通识课程模块主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数学、英语、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等6门课程,这与原课程体系一致,但为增大后续专业课程模块所占比例,此模块的课时分配由原来的570压缩为450,共计27学分。

2.专业基础模块所开设课程是环境专业的基础课,它是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的前提。此模块增设了环境科学导论,保留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园林规划设计等课程,共计15个学分。在课时分配上,调整了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比例,如两门化学课程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课内实训课时分别由原来的16 和8增加为36和35,比例分别增加了23%和31%。

3.专业核心模块立足于职业活动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增设了水污染控制技术、公路环境保护工程两门课程,拓宽了专业知识面;根据专业角度,考虑到园林植物、城市与道路绿地规划两门课程部分内容的重叠性与实用性,将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即园林植物及应用;另外,取消植物造景设计课程,加上原开设的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监测技术、公路环境评价等三门课程,共计22个学分。此外,在课程授课时间安排上,考虑到课程内容的衔接,将环境监测技术从第三学期调整为第四学期进行,并加大了该门课程的课内实训课时比例。

4.工程基础模块结合学校行业特点,综合考虑工程技术类人员所需基本技能,开设了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建筑材料、公路工程等4门课程,共计19.5个学分。在课时分配上,增加了工程制图、工程测量课内实训课时数,相应地总课时数由原来的70分别增加到90和80。

5.专业拓展模块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就业方向,开设了CAD辅助设计、盆景与插花艺术、公路环境监理、桥梁工程概论、公路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与保护法规、大气污染控制技术、Photoshop辅助设计等14门选修课程,共计16.5个学分。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及兴趣等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

6.实践教学模块增加了水污染控制技术课程设计,并根据课程内容、社会需求等因素,将课程设计时间由原来的1周调整为2周,并取消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绿地规划设计实训,保留原开设的工程测量实习、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环境评价课程设计实训、毕业综合训练、专业顶岗实习,共计34个学分。

调整后所形成的6大课程模块使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得以优化。首先,课程的设置更具专业针对性;其次,绝大多数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都加强了实验和实训教学,实践与实训环节课时比例基本保持在40%以上,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实现了更好的有机结合;再次,对部分课程进行了整合与取舍;最后,调整了实践教学环节与内容。优化后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了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现有的教学资源,且凸显了环保职业活动特色,基本能满足当前社会对环境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

总之,课程体系的建设一直是教学改革的热点,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高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还将不断地被充实而更加完善,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适应生产一线需要的环保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亚民,陈向平.能力为本素质为魂――高职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0)

[2]纪振,田丽娟,朱其兆,等.高职环境保护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J].科技咨询导报,2007(27)

[3]宋卫军.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探讨[J].南平师专学报,2007(4)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B347)

第11篇

一、问卷结果分析

由表1专业选择分析可见,在校生选择环工专业主要侧重于专业的就业前景和个人兴趣,其中个人兴趣占主要原因。从表2中了解到83.3%的环工学生对本专业满意程度持一般态度,差异很明显,整体上比较消极。对于专业课课时选择上来看(见表3):专业课课时安排在10~16节比较合适,较能够适合学生学习规律的特点。

选择水处理方向、大气方向、环评方向的学生比例分别为89.6%、41.6%和56.3%(见表4)。其他固废处理与处置和噪声控制比例较小,这与环境工程核心课程方向和市场就业基本一致。从表5分析,学生在专业方向选择上更注重监测和设计类方向,注重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这与市场就业密切相关,是学生关注的重点。在实验环节选择倾向上(见表6),学生较注重综合综合能力培养,这样可以适应不同工作环境的需求。在实践环节的选择中(见表7),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选择比例分别为43.8%和37.5%,表明学生想要增强自身综合实践能力的意向。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选择上(见表8),41.7%的学生选择了实验论文,这样既可以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又可以在科研写作上得到锻炼。

39.6%的学生选择了设计形式,主要是与已经在企事业设计部门待岗实习有关。只有14.6%的学生选择了科研论文,主要是现在科研论文流于形式,抄袭严重,科研水平和动手能力都得不到锻炼的原因。

二、调整对策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调整对策面对就业市场与人才培养之间出现的矛盾,应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目标进行重新定位,突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总体目标,进行以市场就业为导向,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

(二)课程体系调整对策由调查可知,环境工程学生对本专业满意程度一般,整体上比较消极。鉴于此,在环境工程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应突出建设以生物学、化学和力学为专业学科基础的应用型课程群,建设以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为链条的实践环节线路。

(三)实践课程体系调整对策首先,应该提高实验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学分和学时比例。其次,应建立综合性的实验实训课程培养体系。再者,在实训环节上,加强课程设计环节,鼓励生进行科学研究,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同时,也应加强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通过实习实践等环节的训练,为毕业设计打下基础。

三、结论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现有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都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必须进行专业改革与调整,主要调整方向应为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实验实践课程体系。

作者:张军单位:陕西灾害监测与机理模拟重点实验室宝鸡文理学院

第12篇

口腔医学专业主要课程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人体形态学实验、医学生物学实验、医学机能学实验、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诊断学、外科学、内科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等等。

口腔医学专业就业前景 1、口腔医学未来的就业率无限广阔。每2000人就需要有一名牙医,目前国内的需求量急剧增加,所以口腔医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是非常好的。

2、建议口腔医学专业从事美学修复、牙周保健和种植修复这三个方向。

3、随着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口腔健康会越来越重视,目前我国一线城市已经表现出对口腔医生的需求量了。同时,牙科已经发展成了独立的门诊类,有着很强的区域性。

口腔医学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口腔科医生的就业领域较宽,既可在大医院从事口腔科工作,也可私人开设诊所,并且能在美容院从事相关的面部整容、美容。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医疗、新能源、美容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医疗/护理/卫生;

2 医疗设备/器械;

3 新能源;

4 美容/保健;

5 教育/培训/院校。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口腔医生、牙科医生、洁牙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 口腔医生;

2 牙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