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爱国意识调查报告

大学生爱国意识调查报告

时间:2023-09-18 17:33: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爱国意识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爱国意识调查报告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理国主义;理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107—02

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千百年来不断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着国家和民族的强大而奋斗。现阶段爱国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之一,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每一个公民提出的基本要求。在高校,爱国主义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在培养与深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理性因素的培育,以达到对爱国主义认知与行动的一致性,使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建立在理性意识的基础上,并将大学生的爱国情感上升为自觉的爱国行动。

一、理国主义的内涵

(一)理国主义释义

理国主义,其核心是理性,即在理性思维的引导下,通过理智的行动去表达爱国的情感,这种情感是清醒的、成熟的、深沉的、坚定的、持久的。具体来说,理国主义强调在涉及国家和民族利益及尊严的问题上要冷静分析、明辨是非、、有理有据、寻求共赢,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反对借爱国之名混淆公众视听,扰乱社会秩序。法国著名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曾经深刻地阐述这样的爱国情感:“另有一种爱国心富有理智。它虽然可能不够豪爽和热情,但非常坚定和非常持久。它来自真正的理解,并在法律的帮助下成长。它随着权利的运用而发展,但在掺进私人利益之后便会消减。”1 

(二)理国主义的特征

1、理国是一切以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爱国离不开情感宣泄,但爱国不仅仅是一种感情宣泄,它还应受着维护国家利益这个大原则的绝对支配。爱国必须维护国家的利益,所作所为不能偏离维护国家利益的标准,更不能直接损害国家利益,否则爱国就可能变成害国。

2、理国是以一种合理合法的途径表达爱国情感。坚持理国,就是选择既能实现爱国目的,又能尽量减少无谓损失和伤害的途径。例如,在某国主持人出现侮辱华人的言辞而激起全球华人愤怒后,某华人律师选择利用法律武器状告该主持人,,这种方式避免了以牙还牙的方式损害自身形象,又达到了让对方认真检讨自己的言行的目的。

3、理国爱的不是空洞的国家符号,具体表现为爱我们的国土,爱我们的人民,爱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等多方面。近年来在“家乐福事件”和“事件”中,一些人打着爱国的旗号打砸公私财产,伤害自己的同胞,破坏社会秩序,这些人不是爱国者。在此种情况下,青年人不仅不能受其鼓动,而且要自觉理性抵制这种野蛮行为,揭开他们假爱国的面纱。

二、大学生理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开展理国主义教育是新时代的要求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理国主义是爱国感情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升华。在历史长河中,每当我们国家和民族面临重大灾难时,爱国主义就像一面旗帜指引着人们不断为国家和民族的存亡、中兴而奋斗,尤其在面对外敌入侵,占我国土,杀我同胞,亡我种族之际,爱国主义更是突出表现为国家和民族独立,抛洒热血,甚至不惜献出生命;进入21世纪后现今的中国正处于一个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在平时生活中,爱国则更多体现为我们立足本职工作,兢兢业业,乐于奉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会和他国产生竞争和摩擦,因为我国的快速崛起,甚至会招致某些国家的敌视和攻击。在此时表达爱国感情的时候,尤其在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时,就应当注入符合和平、发展、合作等时代特征的新意识,此时的爱国情感不应当是封闭的、种族的、排外的,而应当是理性、深沉的。作为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学生,社会的精英群体,要让他们明白中国已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理性的爱国主义不仅有利于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而且能让全世界都看到中国人民开放、自信、宽容的精神面貌,才会为国家未来的发展赢得更大的空间。

(二)开展理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成才的需要

对大学生们进行理国教育,是完善大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成才的需要。大学生的素质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还关系着国家民族的未来。主席在北大110周年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对大学生提出的第一点希望就是“要切实强化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个人的成长进步融入到推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时代洪流中去,矢志为实现远大理想而不懈奋斗。当前,要把爱国热情转化为立足岗位、刻苦学习、发奋工作、支持奥运的实际行动,倍加珍惜我国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自觉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利益。”大学生群体富有朝气,思想活跃,极富个性,对人生价值、社会发展、国家命运都抱有巨大的热情。但是,大学生也容易冲动和浮躁,容易受鼓动,也容易受挫折,这是自我完善的主要障碍。进行理国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心智成熟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帮助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学会用理性的思维和眼光看待问题,指导行动,将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前途联系起来,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目前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教育活动形式单一

目前高校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更多是侧重于通过感性的熏陶来培养爱国情感,其形式有参观爱国教育基地、观看爱国教育影片、旁听爱国教育报告会等等。这种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人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但是持久性和深刻性有待加强。同时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选取虽然典型,但比较单一,具有时代意义和理国教育意义的素材还需要进一步挖掘。

(二)教育人文关怀不足

有些爱国主义教育只是停留在理想化的原则要求上,与实际生活脱节,较少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成长的渴望,以及他们的内在价值冲突、他们的苦恼与焦虑,缺乏应有的感召力。有些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在面对大学生的爱国情感高涨时所进行的教育,是出于怕麻烦的心理,为了避免出现事故,而忽略学生的感受,用惩罚压制等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的情感表达,这种方法对在短时期内防止大学生们的过激行为确实有一定效果,但却会使开展工作的教师和学生干部感受到巨大的困难,也会使大学生爱国的积极性受到打击,自尊心受到伤害。

四、高校如何开展理国主义教育

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理国教育时,首先要尊重大学生的爱国情感,然后根据新时代的特征,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等做出合乎时展的调整。在此基础上做好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引导工作,使之认识爱国本质、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让其无论在平时言行中还是重大敏感时刻都能展现出理国言行。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挥理国主义教育主渠道作用

弘扬和加强理国主义教育有多种形式和路径,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主渠道。要进一步明晰和细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和途径,真正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爱国主义教育“两结合、两促进”。首先,要进一步改进和变更传统观念,在教育过程中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和思想动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要深入挖掘符合时代特征的理国主义教育素材,积极吸纳社会热点事件进课堂,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最后,要创新课堂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变灌输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变教师单一传授型为师生互动型教育,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的理性思考,深入分析,培养他们的独立人格。

(二)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核心,丰富理国主义教育内容体系

2001年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阐明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爱国为荣,以损害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为耻。高校要重视人文社会课程的开设,多渠道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尤其要让大学生了解国史党史,读史明理,知史爱国,既要为国家所取得的成就自豪,也要正视还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要强化形势与政策教育,通过课堂教授、报告会、班团会等形式定期让大学生了解国内外大事,开拓视野,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忧患意识,对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使其认识到真正的爱国必然是以遵守国家法律为前提的,任何破坏国家法治的言行不仅不是爱国,而且必然害己害人害国。高校还应以大型事件为契机,营造爱国主义教育氛围,近年来国家经历了汶川特大地震的考验、成功召开北京奥运会、喜迎建国六十周年和建党九十周年等重大事件,高校应抓住这些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的重大活动、重大事件,开展切实有效的教育活动,培育大学生理国情感,形成弘扬民族精神的热潮。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知行合一的重要途径,以理智的行动报国同时也是爱国的最好表现。大学生之所以容易出现爱国热情表达的非理性化,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社会实践体验。“只读圣贤书,不闻窗外事”只能让大学生陷入肤浅、偏激、不切实际的泥潭。让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可以让他们更直观了解国情民情,增加知识,增长才干,丰富阅历,强化其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可以有多种方式,例如参加“三下乡”活动,进行社会调查,开展支教支农,到企业参观实习,撰写社会调查报告等。社会实践可以让大学生深刻感受到,和平时期的爱国主要体现在兢兢业业的工作中,尽职尽责就是报效祖国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个人理想的必备品质。高校要进一步引导他们将职业道德教育与大学生的个人发展、报国之志以及报国之行有机结合起来,促使将其爱国热情转化为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把个人成才融入到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

(四)抢占网络阵地,开辟理国主义教育新途径

现在的社会是信息社会,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最重要的生活方式,网络也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为此,高校更要高度重视“键盘上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教育学生文明上网,尤其在面对关涉国家重大敏感事件时,要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其次,爱国主义教育更应主动开辟、利用、占领网络这个新阵地。例如建立爱国主义红色资源网站,开展以民族精神为主题的网上论坛、网上讨论、网上交流、网上教学等活动,通过平等交流、民主对话、积极渗透、加强监督等方式,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增强网上宣传的影响力和战斗力。

参考文献:

[1]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M].商务印书馆,1988:268.

[2]黄志坚.大学生理国教育新探[J].教育评论,2008,(4).

[3]郭培芳.对高校理国主义教育的几点思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8).

[4]王顺洪,王文菊.增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第2篇

培养和教育大学生的重要手段就是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群体凝聚力,而大学生群体凝聚力的提升又有赖于大学生学习生涯中积极的职业道德教育。只有不断加强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核心的积极职业道德教育,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氛围,将激励和约束、教育和管理相结合不断提高职业道德认知,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强化职业道德行为,才能不断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凝聚力,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

积极职业道德教育;大学生;群体凝聚力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4年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计划课题“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D141062)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其群体凝聚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在大学期间,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不断提升大学生群体凝聚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行之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大学生群体成员在情感上融合,在思想和行动上一致,从而发挥整体的功能,为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大学生群体凝聚力现状

凝聚力的原意是物质内部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又叫内聚力。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认为,群体凝聚力是“使群体成员留在群体内施加影响的全部力量的总和”。笔者认为,凝聚力是群体对其成员吸引的向心力,即群体成员愿意为群体出力的一种倾向。大学生的群体凝聚力,是大学生群体共同意志和行为的结果与表现,是一种促进大学生在群体活动中团结互助,自觉维护整个群体生存和发展的力量。大学生群体由来自不同文化、环境和背景的青年人组成,他们性格迥异,兴趣多样,朝气蓬勃,思想活跃,创新能力强。大学生独立个体在向社会化角色转化时,有着强烈的被集体认同的需求,他们希望获得来自群体的肯定。然而,由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应试教育的现状,在中学阶段学生的群体凝聚力往往被教师及班集体所忽略,造成个人的自信心不足、集体归属感缺失和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另外,大学阶段的管理比较自由,加上同学之间地域文化不同,家庭背景不同,部分大学生常常陷入深深的孤独感,从而脱离集体活动,很少与人交往,造成大学生集体意识薄弱、团队协作能力差、缺乏沟通能力等现象。此外,大学生个人面临学习困难、人际交往、就业等问题所带来的心理压力时,往往也容易削弱大学生的群体凝聚力。由此可见,当前大学生群体的凝聚力强度还不高,应通过各种方式,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群体凝聚力。

二、大学生群体凝聚力的重要性

1.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各种能力的发展。

一方面,大学生群体凝聚力有助于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大学生群体凝聚力可以使大学生获得情感归属,减少在校生活和学习的孤独感,使大学生融入群体,获得自信心和责任意识,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凝聚力有助于大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注重增强大学生的群体凝聚力,重视学生的需求,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大学生既能自觉自愿地学好专业知识,又能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集体活动,锻炼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自己在人际沟通、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2.有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建设有凝聚力的大学生群体是高校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加强大学生群体凝聚力建设,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大学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鼓励和共同进步,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和校风。具有凝聚力的群体还能够通过沟通、交流解决大学生在成长道路上的困难。在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大学生不可避免地遇到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困难,一些学生由于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这些压力,就会对身心造成伤害。有凝聚力的群体可以使他们获得心灵上的慰藉,消除心理压力,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此外,形成导向正确、富有凝聚力的大学生群体还有助于学生个人借助群体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对学校而言,增强大学生群体的凝聚力便于学校与学生的沟通、协调,有利于提高学校管理服务的实效性,有利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完善和教育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

3.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般而言,社会和谐程度取决于社会群体之间的和谐以及各群体内部的和谐。大学生群体是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其凝聚力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在思想上一致,情感上融洽,行动上协作,实现整个群体的和谐发展,将有利于社会的和谐进步和稳定发展。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群体凝聚力。

三、加强积极职业道德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群体凝聚力的有效途径

1.通过积极职业态度教育强化群体目标。

加强大学生积极职业道德教育的首要内容就是以爱岗敬业、艰苦奋斗为核心的职业态度教育。职业态度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爱岗敬业、踏实肯干、积极进取的职业态度和工作作风。形成群体凝聚力的基础是群体目标,它对群体凝聚力的质和量都有着重要影响,明确并能广泛被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群体目标会使群体具有较强的凝聚力。例如,通过职业态度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理性制定职业规划,有助于强化就业这一大学生群体目标。

2.通过积极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和谐人际关系。

群体凝聚力取决于群体成员间人际关系的好坏,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使群体更加具有吸引力,使群体凝聚力增强;紧张的人际关系会使群体成员感受到来自群体的人际压力,产生消极情绪,从而削弱群体的吸引力,使群体凝聚力下降。积极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诚实做事、不说大话空话、注重承诺、守时守信的职业品质,以及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这些都为群体成员间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激发群体成员对群体工作强烈的义务感和责任感,使群体成员保持一致,诚实守信,通力合作,从而具有高度的群体凝聚力。大学生走出校园参加相关的职业活动,接受以诚实守信、团结合作为核心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有利于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自觉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降低社会生活中的风险因素。

3.通过积极职业操守教育提高管理绩效。

加强以遵纪守法、知荣明耻为核心的积极职业操守教育,有利于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行,有利于管理绩效的提高,从而增强群体凝聚力。遵纪守法、知荣明耻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大学生职业道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就要不断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自律能力,使大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筑起职业道德的防线,有效防范职业犯罪。培养遵纪守法、忠于职守的大学生成员,有利于保障群体组织的有效运行,组织成员的组织纪律性和忠于职守、依法办事的自觉性保障了群体管理系统的高效运行,使个体的工作效率提高,从而使整个组织的管理绩效得到提升。较高的管理绩效反过来又会激发群体成员工作的热情,强化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增强群体凝聚力。

4.通过积极职业责任教育增强责任感。

积极职业责任教育的核心是服务大众,奉献社会。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责任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职业责任教育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也是大学生事业成功的基本前提。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占大多数,因而更加有必要对他们进行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的教育,使他们明确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职业责任。职业责任教育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其履行职业义务,规范职业活动,主动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大学生群体成员责任感的增加可以使群体成员感受到公平,有利于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群体成员在良性竞争中实现更好的合作,在团体合作中提升群体的凝聚力。大学生个体责任感的增加可以促进群体责任感的增加,使个体获得在群体中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这种荣誉感像磁石一样吸引着群体成员,增强群体成员的凝聚力。

四、加强积极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大学生群体凝聚力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群体的凝聚力。

职业道德教育不应只是用人单位的责任,应在大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就结合专业特点和用人单位需求提前开展。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增强大学生群体凝聚力的基础。只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指引下,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引导学生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的人,一个社会进步发展所需要的人。大学生群体只有拥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奋斗目标,才能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才能保持行动上的一致性,从而表现出较高的群体凝聚力。因此,高校应提高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确立职业道德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应有地位,使职业道德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团结奋进、全面发展的建设型人才。

2.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氛围。

建设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群体凝聚力。首先,要在课程设置中注重职业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氛围。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不仅要注重显性教育,也要注重隐性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通过社团活动、就业指导、心理咨询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使职业道德观念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意识并自觉践行。其次,在集体活动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校园中各种社团、组织应积极开展文明班集体、文明宿舍的创建评比活动,广泛开展以礼仪、礼节、礼貌为主要内容的“三礼”教育实践活动。一方面,通过团体评比等形式提高大学生的群体意识和责任心;另一方面,通过对学生行为举止的规范,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最后,要积极借助现代化教育手段,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和途径。将校园广播、院报学报、学生自办刊物等传统手段与学校学院微博、微信平台、QQ群等现代化传播手段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宣传职业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氛围。

3.教管结合提高大学生职业道德认知。

第一,要采取激励措施,发挥群体内部的榜样作用,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自身道德素质。要广泛开展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优秀学生干部、优秀青年志愿者、十佳青年、三好学生等一系列评选活动,树立优秀典范,以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引领广大学生;开展优秀毕业生讲座,请有亲身经历和工作经验的优秀毕业生对在校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职业道德教育更加切合实际,提高大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知。第二,要强化制度管理,用外在的制度来管理和约束人,同时要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要严格学籍管理制度和学生违纪处分条例,把职业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公德教育结合起来,抑制大学生的不良行为,强化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认知。将职业道德教育的成绩纳入量化管理和各项考评之中,通过表扬先进、批评落后巩固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在学校管理上,要建立专门负责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相关部门或工作小组,以保证职业道德教育有计划、有目的、有实效,并长期稳定地进行下去。部门或小组的成员应该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养和较高的职业道德声望,并且善于教育管理,具有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4.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强化职业道德行为。

通过实践形式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不仅可以实现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还可以培养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群体凝聚力。人的智力、能力的提高与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是相互促进的,在实践中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可以发掘大学生各方面的潜力,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帮助大学生实现学习、就业的目标,增加其喜悦感、荣誉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提升大学生群体的凝聚力。高校应不断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将职业道德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道德需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检验大学生已有的职业道德认知是否正确,还可以促进大学生从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鼓励学生参加勤工俭学,使其树立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意识,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群体凝聚力。让大学生顶岗实习,在实习实训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适应真实的职业环境,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提高大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及职业技能,在工作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作者:何新生 尹如海 张丽丽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出版管理中心 华北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处就业指导中心

[参考文献]

[1]高洁.浅谈如何增强大学生群体凝聚力[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6).

第3篇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 参与式教学 运用

参与式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普遍运用,它是在“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主,共同参与”的理念指导下,强调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其核心就是充分调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贯彻教学民主的理念,创造师生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主体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自觉意识,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在双边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一、参与式教学的内涵

1.学生利益至上。

课堂为谁而存在的问题是任何一种教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只有教师拥有了自己的教学哲学,才能拥有真正的教学。按照国际21世纪委员会的观点,判断“最初的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应该看它是否“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学习的动力和基础”。如果是,这种教育可以说是成功的,否则就是失败的。那么,我们需要提供的这种动力和基础是什么?笼统的答案是指向“三维”(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简言之,也就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是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但问题是,我们怎样提供?有人曾问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什么?他说:“是允许学生学习。”而从学习的机制看,学习无论作为“基模”的扩展,还是知识的消费,还是潜能的表达,都应当有外显的表现,这种表现首先就体现为“参与”。因此,“允许学习”的实质就是“允许参与”。如果我们有勇气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实践,就不难明了,这里的“允许”是一种民主的氛围,是一种相互的尊重,是一种热情的期待,是一种真诚的维护。罗杰斯之所以强调“非指导”,认为“能教的都是不好的”,并提出“停止教授,开始促进”,正是因为他希望学生用自我实现的方法,使自身的先天潜能获得发展并得以完善。这种人本化教学代表了最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事实上,人人都有一种参与意识,学生也都希望自己拥有一定的发言权和自,如果教师重视并满足学生的参与意识,他们就会以积极合作的态度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其主体作用。当然,在任何一个教学现场,我们绝不菲薄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课堂作为学生的“利益时空”,离开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就会破碎,因此,在参与式教学的解释框架中,我们提出教学场域观念――学生利益至上。

2.参与创造价值。

从人本视点出发看课程,学生就是课程的目的,因此,教学过程要寻求课程最终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平衡点。就教学目标问题,杨启亮教授曾解释为物质性目标和功能性目标两类。在参与式教学中,我们强调“允许学生参与”,也就是要确定以功能性目标作为教学的着眼点。明确地说,就是把原先着眼于“双基”目标的同时重视发展性目标的教学,转变为着眼于发展性的素质目标的同时尽可能实现“双基”目标的教学。这是有效实施参与式教学的一种基本路径,也是课程范式转型的最终方向。因为以教科书为中心,以“双基”为先导目标传授确定的知识,这种课程范式将导致教学过程中意义的缺失,其潜藏的危机是,着眼点的指向性可能使学生背离自主,无助于学生的真正发展。我们让学生在课前参与、课中参与、课后参与与评价参与,是倡导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师生之间有更多的互动与对话,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介入课程和教学。这是一种基于开放、复杂、丰富和多元的系统的后现代课程范式。这里,变化的是时间和顺序,拓展的是学生的发展空间,在每一个课堂上,学生的每一次发展都是在每一次参与中生成,每一位学生都在学习共同体中通过参与信息的共享和批判性反思对知识进行再组织来构建其意义,而且,这种参与的目的不单纯是为收获某个结果,更重要的是参与本身这个过程。同时,我们重视的不仅仅是这个过程的长短,更重视这个过程的状态。我们的希望就放在学生参与过程中的无限发展可能性之上,这也正是教学的真正价值,也就是教学的真谛。鉴于此,我们的“参与式教学”提出课程转向构想:参与创造价值。

二、参与式教学法的影响

1.师生关系朋友化。

通过参与式的项目培训,教师把这种全新的理念升华为自己的教学行为,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从内容到组织形式都发生了变化,教室里出现了小组式的学习形式,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平等地参与学习,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表现欲,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尤其是参与式教学行动研究项目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实施,对教师研究意识的形成,研究方法的提高,以及参与式教学的纵深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多次参与金湖县政治教学观摩课和教育局的参与式教学示范课活动,提高了驾驭课堂的能力,促进了教师角色的根本转换,建立了以关心互助、尊重宽容、平等沟通、和谐融洽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特别是通过创设宽松和愉快的课堂气氛,设计注重实际的活动,开拓了学生思维,发展了学生个性,培养了学生能力。如设计一些表演、复述、辩论、采访、自述、模拟推销、讲故事等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模拟情景、合作交流中学习,使课堂迸发出勃勃生机。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学术权威,而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合作者,既是良师,又是益友。

2.评价语言激励化。

课堂内,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你真棒”、“你比老师还行”、“你一定能行”等充满人情味和鼓励性的话语,这样的语言尊重了学生的人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3.学习方式主动化。

学生逐步改变了过去死记硬背、机械重复的被动性学习方式,日渐表现出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研究,大胆质疑,形成了在讨论探索中获取新知识的学习行为,搜集信息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逐步增强。问题让学生自己提,疑难让学生自己解,规律让学生找,方法让学生自己寻,小结让学生自己说。学生爱学了,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参与式教学,激发了教师自我发展的愿望,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调整,自我构建,使教师借助这次机遇,突破传统束缚,获得更大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在这里得到培养,习惯在这里得到养成,欢乐在这里开始,希望在这里放飞。

三、参与式教学的课堂模式

1.课堂讨论式。

小组讨论的人数不宜过多或过少,以4―6人为最宜,过多则人浮于事,大家推诿,不能激发所有人的积极性;人少则气氛难以调动,思路会较单一。小组讨论结束,派代表在班上发言。分组过细会导致全班交流时人数过多,时间匆促。课堂讨论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0分钟,全班交流的时间一般在10―15分钟为宜。

如在学习“爱国主义”内容时,我让学生自己举例,最后我进行总结,由于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因此课堂效果非常好,在课堂结束后,学生还在进行激烈的争论,觉得课堂时间过得太快了。

2.成果展示式。

研究性学习应该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它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研究的题目可大可小,可以是简单思考、查找资料后就能得出一个结论,也可以是同学讨论后的一个方案,也可以是经过社会调查之后的一个调查报告,形式不一,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提前给出可供选择的几个题目,分组准备。

3.情景体验式。

在讲述孝敬父母时,单纯理论与事例结合法,很容易使课堂变成简单的“说教式”。我没有直接点明主题,而是让学生放下书本,闭上眼睛回忆父母从小到大从生活到学习对自己的关心,花了多少钱,如此我把看似很理论化的、学生称之为“大道理”的观点演绎成实实在在的感觉,从而使他们认同我的理论。

4.演讲、辩论形式。

这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自我认识能力的最高形式训练。演讲内容、辩论题目不一定直接与书本有关,但必须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结合。教师要把握全局,对每一位演讲的学生进行客观的但侧重于肯定的评论,教师评论就三两句话,有时一句诙谐的语言,就能引导方向,控制全局。这时的课堂应该是宽松、民主、自由的,学生是真正的主体,对个别偏激观点不能直接批评,应以引导转移为好。此时教师的角色应该是提出活动内容的倡导者;学生确定议题和讨论活动时的参谋者;活动“初级阶段”的示范者;学生活动开始后的场上指导者;学生活动结束后的参评者。

辩论时我常常组织学生组成“亲友团”,学生最喜欢的就是这种形式了。但这种形式也不宜过多,因为它需要大量时间收集资料,会挤占其他学科的课余学习时间。

每次演讲或辩论题目我都事先让学生设计,收集整理后交给学生,最后由学生自己来确定演讲主题、辩论内容。这些话题有:“人为什么要热爱祖国?” “为今后赢得他人赏识,我们应该做什么?”

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说过,“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现在的学生全方位地接受外面的知识信息,自主意识强,思维日益成熟,若再把他们看作小孩子,随意支配,不仅不能激发他们兴趣,反而会引起他们的反感。所以,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参与式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

1.激趣引题,诱发参与。

利用投影呈现目前社会存在的诚信缺失问题,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等活动中感知问题,形成认识,得出结论。简短的两三分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切入口,诱发学生参与的愿望。

2.设疑点拨,合作参与。

通过学生参与讨论,设计恰当的教学情境,凸显问题的实质。如提问:“现在社会上诚信缺失,问题在哪里?”进而把学生的学、思、问联结在一起,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发良好的认知冲突。此时,学生的主体参与过程与活动过程同步展开,师生集思广益,互补思维,透彻分析,使获得的结论更清晰、更准确,使直观的感知上升为理性的认识,使学生在参与与合作中的表现需要、求知需要和发展需要得到满足,由此,他们学习的激情被激发起来。

3.明理强化,实践参与。

在经历运动变化后,师生合作探讨“当代中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发散求解思路,这时,学生的参与决定着活动方向,决定着活动的质量。学生通过解决这个问题,发现其中的关系,领悟思想品德课的真谛。为发展学生的能力,教师放手让学生就这一典型问题,结合自己的经验,分析当前的问题情境,设计并提出新的问题。学生通过积极分析、推理,生成新的问题,同时也获得相应问题的解决方法,参与精神得到质的飞跃。学生对价值观深刻的理解,形成自己的可以迁移的问题解决策略,而且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形成更为积极的兴趣、态度和信念。

五、贯彻参与式教学理念和做法需要解决的问题

要贯彻参与式教学理念和做法,首先要解决的是教师的观念问题、知识领域问题和实践能力问题。在观念上,教师要抛去长期传统教育模式中所形成的教学主体地位和心理优越感,置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营造自然、轻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促成学生自由的学习行为、自主的探究精神、合作的学习态度,发现自我价值,增强学习兴趣。在知识领域,参与式教学一旦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他们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其中有许多无论是知识广度还是深度都是无法预料的,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解答或有效应对,活动就将难以维系。因而,参与式教学在知识领域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实践能力上,参与式教学要求教师“手把手”地与学生接触和交流,尤其是实践性很强的一些专业技能,要求教师都熟练掌握,具备真正意义上“双师型”教师资格,否则,就会失去学生的信赖。还有,参与式教学本身还需要一些专门的技巧和方法,如怎样设计游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控制辩论的进程等,教师都必须掌握。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除了加强组织业务学习,统一思想,明确认识,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参与式教学对于专业建设和培养学生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外,还鼓励教师参加社会专门从事参与式教学的培训机构的培训,感受、学习参与式教学的方式方法;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企业实践,增强实践技能。

参与式教学实践表明,教师的观念转变是参与式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和保障。广大教师必须切实转变教学理念,对参与式教学的教学方式,要认识到位,大胆探究,勇于实践,善于总结,惟其如此,参与式教学的实施才能得以推进和完善,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效率。我们的课堂带给学生的不仅仅只是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以及思维的开拓、胆量的提高、口才的培养,等等,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孙朝仁,臧雷.立足数学课堂教学 深化“三主”教学观念[J].数学教育学报,2001,(1):4.

[2]曹一鸣.当代数学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1,(11).

[3]孙闻,孙朝仁.参与式教学思想的认识与实践[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

[4]赵学红.参与式教学法的影响[J].甘肃教育,2005,(5).

[5]麦筱林.“参与式教学”初探[N].桂中日报,2005-6-26.

[6]陈向明.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参与式方法培训指南[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