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专业

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专业

时间:2023-09-18 17:33: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专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专业

第1篇

当前中专院校普遍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其中存在很多问题:教师的教学方法老套,不能成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专业素质不高,不能跟随时代的要求教授实用的计算机知识;中专院校的计算机知识不能有效与社会接轨,实用性不强,等等。这就对中专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提出了挑战。要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要精讲多练、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更要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厚积薄发。

一、调动中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职业学校的计算机课程学习内容比较庞杂,有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每部分设计的范围又比较广,知识点比较散,一些学习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课程“新鲜感”消失后,就难以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针对这种情况,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实物、形象教材或示范表演,或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直观地感知教材,以说明或印证所传授的知识的教学方法。其优点是充分体现教学的直观性,把书本知识更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我担任计算机基础课程老师以来,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了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件,或借助一些多媒体教学软件来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加深学生的印象。采用“演示—操作—提问—解疑”的方法,让学生在观看演示后自己动手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师生一起解决问题。

根据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这些学生的意志行动还处在发展的过程中,独立性还未成熟,喜欢模仿,受暗示性影响较大。根据这一特点,可在课堂的学习中让学生上台做演示操作,给其他同学做示范或作品展示,而这些上台做示范或作品展示的同学可得到老师的公开表扬,还可得到平时分。或进行全校计算机打字、网页制作等比赛,分出名次,公布出来,并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来激发其他学生追求上进。

二、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学质量。

一支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对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学科的发展速度非常迅速,这就要求我们顺应形势发展,走出去,多进行专业研究,深入企业了解计算机行业发展现状,多参与课题研究,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此外,还应积极邀请一些计算机行业精英参与教学,听取他们的宝贵意见,增强专业教师的各方面能力。

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有效手段,在培训内容上以落实课程纲要为核心,通过对教材的深入学习,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针对计算机知识更新快的特点,及时安排执教教师的理论及实践培训,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教出高水平的学生。

计算机教学教师的素质至关重要。如果教师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并充分发挥其作用,那么师生的教学双边活动都将是愉快的、积极的,学生获得的知识也是最佳的。随着计算机的高速发展,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充电,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以自己过硬的素质、渊博的知识培养学生,从而使计算机教学成为一个师生共同提高的过程。因此,在中专教育教学中,必须加强教学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确保中专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三、定期举行信息技术应用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信息化氛围。

现行的苏教版信息技术教材在教学时间上是充裕的,在教学中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活动,形成浓厚的校园信息化氛围,促进学生信息技能的巩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1.安排班级年级内的活动

在每单元教学结束时可以安排一些活动,用以巩固本单元学习的信息技能。

2.安排全校性的信息技术周活动

每一学期安排一次大型的信息技术周活动,对于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是有帮助的。在活动中可以安排一些作品展览,举办一两次信息技术前沿知识讲座,组织一些信息技术应用类比赛等,营造浓厚的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的氛围。

3.重视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

开展信息技术兴趣小组活动可以培养部分学生信息特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首先我们应认识到信息技术类兴趣小组活动开辟了信息技术第二课堂;其次,参加兴趣小组活动的成员是喜爱电脑的,他们渴望学到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兴趣小组学习的内容可以是课堂上一些知识点的延伸、拓宽,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的特长,参加一些省市级的比赛;也可以是学生下一阶段学习的内容,到时这些学生就能发挥小老师的作用。

4.经常展出优秀的作品

利用校园网、橱窗等展出一些学生的优秀作品,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给学生以展示才能的机会,在校内也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另外,为学生课外应用信息技术提供计算机及网络设备也是十分重要的。适当开放学校的微机室,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提供便利条件是非常必要的,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是有益的。

应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其他学科内容,营造学用结合的良好氛围;创造信息化学习的机会,营造学生自主应用信息技术的氛围;定期举行信息技术应用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信息化氛围;课外为学生提供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等措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样信息技术教学会出现课堂上学得好,课堂外用得好;课堂上学得欢,课堂外用得欢的喜人局面。

四、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创造性思维。

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网络课程资源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引起了课堂教学的深刻革命,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引起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评价手段的深刻变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农村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中以下的几个问题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1.领导认识不够

农村学校不关心、重视、支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或只关心在口头上。未成立专门机构,配套政策,致使农村学校教师的意识也不强。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领导重视是前提,教师是关键。认为计算机是计算机教师用的,不积极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导致学习气氛不浓厚,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活动也不多。计算机与学科课程整合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所以要积极开展实验活动,根据各学科的实际,探讨把计算机技术完美恰当地融入到课程中,逐步形成一套适合各学科的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整合的具体思想与实例。

2.农村学校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高

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教师的能力是关键。实施高水平的素质教育,就必须有一支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农村学校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不高导致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有限。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然而,现实教学软件大多是传统教育思想、模式、内容、方法的电子化、声像化翻版。尽管教学内容的呈现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而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创新方面存有明显的不足。长此以往,必然造成计算机教学的新专制化,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不仅仅在于教学内容呈现的图文并茂、生动多彩,更重要的是靠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科学性、创新性来激发。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才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智慧源泉。

3.农村学校计算机网络与课程资源结合的不足

计算机网络与优质教育资源的结合能使学生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个性化的优质学习。当然这需要不断更新、丰富网络信息资源,需要优质的期刊、报纸、图书馆等教育信息,需要与各学校资源的共享。由于缺乏资金、技术、时间等支持,农村学校很难以数字化的形式开发出来供师生共享,即使开发出来也仅仅是网络与课程资源的低级组合,而非整合。目前农村学校几乎所有系统都是采用超文本方式对信息进行组织与管理。然而,由于信息技术的水平相对比较低,导致系统的超文本特性技术开发不足,对各种教学信息、教学内容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没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极不便于检索、阅读。

推进农村学校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我认为应采取以下一些做法:

1.首先领导要提高认识,负起担当意识

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学习、宣传、观摩、实验和继续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兴趣,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活当事人的思维,努力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造条件,既要形成强大的宣传攻势,又要从内心自省,深刻认识形势的紧迫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大家共同努力,为教育现代化作出贡献。 应关心、重视、支持农村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成立专门机构,组织好不同人员的分工、培训及管理工作。要优化管理,全面推进整合。学校要制定积极的配套政策,调整相关机构的职能,加强整合管理,努力将信息化教学制度化、规范化,还要通过师资培训、教材建设、内外交流、学术探讨、效果评估等,促成农村学校信息技术与各科教学有机整合这一综合模式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2.建设农村学校数字化硬件环境为“整合”提供物质条件

硬件设备是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物质基础,农村学校应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方面加大投资,要更新观念,想法引进资金,建设校园网络,建设能为开展现代化教学服务的信息技术教育设施体系,该体系应包括:(1)现代教育技术系统:校园网络综合管理系统,整个系统把学校所有计算机都联成网络,教师在教室即可操作控制设备随意切换计算机、DVD或录像机进行教学。(2)现代化技术教育中心:包括多媒体综合电教室和多媒体梯形教室,计算机教学中心,电子备课中心。(3)多媒体资料库:拥有网络教学资源库和大量成套化、系统化、内容涉及各学科的教学录像带、VCD片、多媒体光盘、录音带等,这些资料大多数都经过加工放在学校的服务器上。

3.加强农村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为“整合”奠定基础

第3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胜任能力;审计职业;改革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3. 008

[中图分类号] F239.1;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3- 0013- 03

信息技术的应用和迅速发展,使会计信息系统的环境、数据处理手段与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极大地改变了审计的环境和对象,传统的审计技术与方式已很难适应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审计人员与审计职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技能培养需要作适应性的调整与改革。《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中指出,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是注册会计师执业胜任的基础,这些专业知识包括:(1)会计、审计、财务、税务、相关法律及相关知识;(2)组织和企业知识;(3)信息技术知识。其中信息技术知识的要求正是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广泛应用,使审计环境发生巨大改变后提出的新要求。作为现代的审计人员(CPA),不充分地熟悉、理解和掌握现代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特点,不掌握一定的信息处理技术,很难在职业市场上生存与发展。高校作为审计人员培养的主要基地,应充分认识了解现代审计对人才的能力要求,完善培养机制及知识结构,以便学员充分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1 现代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作为一个现代审计人员,要胜任职业工作,应具备什么样的素养、知识结构、技能及职业道德,在《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有清晰的说明。本文主要从信息技术要求的视角进行讨论。《指南》第十四条指出,注册会计师不仅应当具备使用信息系统、应用信息技术控制的技能,还应当能够与团队一起在评价、设计和管理信息系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达到这个目标,第十五条指出了注册会计师应具备的信息技术知识至少应当涵盖下列学科领域:(1)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2)信息技术内部控制的相关知识;(3)应用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4)信息系统的评价、设计和管理知识。其具体要求掌握的内容至少应当包括:(1)组织和会计信息系统;(2)个人系统应用控制相关知识;(3)信息系统在组织和会计中的应用,特别是财务会计与报告信息技术系统及其相关的现实问题与发展;(4)财务会计与报告信息技术系统中的控制评价与风险评估框架(见《指南》第十六条)。这些规定与要求为高校审计专业及职业培训计划的制订提供了方向与指南。解读《指南》内容,信息技术对审计的冲击主要源于审计的对象是会计资料,而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会计环境,包括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采集、存储、加工处理、传输及组织、控制、管理等各方面。可以说,会计改变了审计,审计职业技能及专业知识结构的改变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适应性改变,因此,需要重新认识现代会计信息系统本身及其组织、控制与管理等各方面。具体而言,笔者认为,除了掌握传统的知识与技能外,现代审计人员还应具备以下方面的能力。

1.1 会计数据的取得与转换能力

在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中,数据都以电子文件的形式存放于计算机系统中。现代审计不可能绕过计算机,仍然停留在要求提供凭证、账簿、报表等纸介质会计数据的传统模式下。要求被审计单位将所有审计资料都打印出来,不仅造成现有设备及资源的极大浪费,被审计单位也难以接受。现代会计的数据处理过程几乎成了一个不可见的“黑匣子”,绕过“黑匣子”的审计方法,会带来一种特殊的审计风险。因此,适应现代会计环境现状,掌握一定的数据获取及转换处理方法,能自如、及时、方便地获取被审单位的会计数据并通过转换为审计所用是开展现代审计的第一步。

1.2 充分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及数据流程

对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的生产过程、数据处理流程及控制措施的了解是现代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内容。一个胜任的审计人员应该充分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及内部控制,能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控制漏洞或薄弱环节,避免陷入“黑匣子”的陷阱,从而为降低审计风险提供支持。因此,审计人员必须学习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掌握其基本操作方法,充分了解其功能结构、数据流程及控制点,使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由“黑匣子”变为“白匣子”,从而有利于保障审计质量。例如,现代许多会计软件都存在“反记账”和“反结账”功能,记账后可以取消记账,将凭证采用非“红字冲销法”进行修改,然后重新记账,修改后的账是不会留下任何痕迹的。即使本月已经结账,仍然可以采用“反结账”的方法重新处理,这为可能的舞弊造假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透明化、阳光化有利于看到并防范风险,充分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及数据流程等于为审计人员装上了一双慧眼。

1.3 充分了解对会计信息系统一般环境、日常管理及内控的要求

基于网络与电子商务的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内外有机整合的系统,是一个实时、多元、开放的系统。电子商务、远程处理在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复杂了会计环境,也给审计增加了难度。可以说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也是对审计信息化的影响,保持对会计发展动态的跟踪与关注,确保审计与会计发展的同步,是保障审计责任得到较好履行的基础。为此,审计人员要了解电子商务的发展及其对会计的影响,要了解计算机系统控制的特点及内容,要了解会计信息系统日常管理的制度与要求等内容。这些对审计人员评价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环境是必要的。

1.4 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基础及拥有一定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

基于信息技术的审计工作需要借助计算机来完成,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也都在计算机上进行,因此,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除了拥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及网络知识外,笔者认为还需具备一定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主要包括数据库技术、Excel工具的应用等。Excel具有强大的表格处理、诸多的分析工具与函数及良好的图形处理能力,许多审计软件也是在Excel环境下开发而成,它有效地提高了审计效率与效果。另外,一些特殊的审计业务,也需要借助计算机工具来完成。

1.5 掌握现代审计的一般技术与方法

会计信息系统审计除传统审计的内容外,还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如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审计、系统开发审计、应用程序审计及数据文件审计等。现代审计要绕过计算机系统完成不仅成本高,效率低,也很难高质量地完成审计任务。要完成现代计算机审计任务,除传统的技能外,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辅助工具与方法,包括应用审计软件的能力、掌握Excel辅助工具及对应用程序审计的各种方法等,这些方法与工具将有效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审计成本与风险。

2 高校审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改进

审计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涉及政治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等多门学科,尤其会计学更是其发展的根基。通过不完全调查,目前高校对审计专业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与内容设置主要包括计算机及网络基础知识、数据库应用、会计信息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管理信息系统、Excel在审计中的应用、审计软件的应用等。这些课程内容为审计专业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支持,但在不同的高校情况并不相同,相当多的高校仅设置其中部分课程,而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与内容往往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如Excel在审计中的应用、审计模拟实验、信息系统审计等专门性内容,这使培养的审计专业学生在实践动手能力方面不强,削弱了他们的竞争能力。为此,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几方面尝试改进。

2.1 重视审计的实践教学环节

审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纯理论教学解决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问题,必须强化实践教学。对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大部分审计工作在计算机上完成,不经过实战训练,很难掌握应用信息技术审计的技能,也难以真正实现高校培养应用型高级审计人才的目标,甚至很难适应未来的审计工作。学生实际动手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建立“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等模拟实验室,通过模拟实验及作业练习的方式来实现。如在审计软件上完成审计任务进行模拟实验,甚至可以通过与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模拟实验的无缝对接进行信息系统审计来增加作业的综合性。模拟实验练习的优点是方便灵活,可以是开放性的。二是注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加强与审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企业、软件公司等合作建立实习基地,鼓励学生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教学的一个好处是增加了学生自主思考、自我解决问题的训练机会。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了解常用审计工具的基本功能及其操作方法;增强运用各种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及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完善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程体系的设计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相连。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掌握一定计算机基础、工具及方法是审计专业人才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笔者认为,至少应设置以下一些课程或内容:计算机基础及网络知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会计信息系统及模拟实验、Excel在审计中的应用、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及模拟实验等,另外,应鼓励学生辅修ERP供应链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其中会计信息系统及模拟实验课程主要让学生充分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流程、功能结构及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包括组织、管理、操作及系统安全等一般控制与应用软件控制等,同时,适当补充电子商务、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这叫知彼;Excel在审计中的应用与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及模拟实验课程主要使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及工具;鼓励学生辅修ERP供应链管理及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基于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日益普及和水平的提高,信息化已不是仅仅停留在会计层面,而是拓展到整个企业管理层面,会计与其他业务部门已紧紧整合在一起,这将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管理及控制产生影响,需要审计人员有充分的认识。

另外,从社会管理层面也需要一些引导与改革,如在CPA考试中应增加一门关于计算机及网络知识方面的考试,会计师事务所应加强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培训与考核,如数据模拟检测法、整体检测法、程序编码控制法、受控再处理法、平行模拟法、嵌入审计程序法、程序追踪法等如何操作与实践。这反过来会对高校审计专业课程的设置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3 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

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教学水平好、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搞好课程教学的重要保障。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要求高,且涵盖多个学科领域,主讲教师既要懂审计又要懂信息技术,具有审计学、管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等专业背景。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理论素养,还要具备较强的实务水平和能力。因此,高校及培训机构应加强对教师的培养,打造一支知识结构全面、能适应理论和实践教学需要的课程教学师资队伍,是保障审计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培养合格审计人员的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Z].2007.

第4篇

关键词:教育现状 改革对策

目前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还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给信息技术教育的均衡发展与普及带来了不小的阻力。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课程迫切需要建立新的模式。

1、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1.1 领导重视不够,课程没有充分开展

某些地区,领导重视不够,不太注意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更有甚者,不注重信息技术教育,只强调学科教学,或者是强调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建设,由于软件更新速度快于硬件,当学校一次性投入建成以后,就再没有较多的投入搞软件建设。虽然投入较多,建起了漂亮的机房,但只是作为应付检查的摆设,学生很少有机会使用。学校领导缺乏现代教育意识,农村教育基本上还徘徊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许多学校领导还是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中高考的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也影响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和体系结构。

1.2 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学校教育设备落后,硬件设施差

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保证,信息技术教育可以说是一门高耗课程,它的开展是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作后盾。由于我县财政经济实力不强,是典型的“国家级贫困县办大教育”。虽然国家、省、市、县对我县教育的总投入逐年增加,但是平均起来增长不多。资金的短缺造成了软硬件建设的滞后。要在农村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就需要有成套设备,虽然大多数学校领导都已认识到建校园网、更新升级的重要性,然而计算机房的日常维护费和电费,使有限经费更加紧缺,致使学校的计算机无法及时修理和更新。可以说资金是困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1.3 信息技术教育教师不足或课量较重

有的学校没有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教师,让老师们在满工作量的情况下加信息技术课,造成了专业素质、业务能力达不到要求。有的则是把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安排带其他课,信息技术课成了摆设。由于无纸化办公的要求,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兼有打字复印,负责学校机房、办公室计算机及教师计算机的维护,统计学生考试的各科成绩,统计汇总上级各个部门的数据,使信息技术教师忙于政务,而轻了专业。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工作中得不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理解,绝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地位低、环境差、待遇低、工作重,而且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缺乏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挫伤了大部分教师工作积极性。

1.4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质量低

在我县农村较为贫困的地区,大多数学校还未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即使部分学校配备了相应的设备,也往往是教授学生简单的上机操作技能,还停留在将计算机知识作为信息技术课主要内容的阶段,未涉及信息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更谈不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解决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对策

2.1 转变教育观念,纠正课程设置偏差

观念的转变是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条件。

首先要转变领导的观念。通过组织领导及相关人员学习、参观,充分认识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信息素养应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能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适应信息化社会教育方式根本转变的需要,让他们有紧迫感和压力,开齐课程,并按课程标准和计划认真安排好信息技术课,按专业排课,抽专人负责。

其次,加大资金投入,保证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

最后,要转变教师的观念。教师是直接与学生打交道的,他们对学生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国家提出的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素养,才能适应新时代赋予教师的责任。

2.2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新技术、新媒体的社会效益的体现关键在教师,没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就不可能有很高的社会效益,为此,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迫在眉睫。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数量足够,素质较高,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是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在采取激励政策,吸纳具有高水平计算机知识的专业人员到农村学校去的同时,必须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就地取材,充分发挥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师资的优势,培养信息技术教育专职教师,并对在职中小学教师定期进行信息技术培训。针对农村教学点、农村小学、农村初中的不同需要,采用骨干培训与全员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日常实践相结合等培训方式,全面提高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

2.3 加强教育科研,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

第5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对策

一、事业单位与会计信息化概述

“会计信息化”是指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应用等处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经济运行提供充足、实时、垒方位的信息。会计信息化是信息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内容,也是会计的发展方向。为此,如何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进行会计信息的收集、输入、加工处理、综合分析及输出为各有关方面进行提供成为会计信息化所要进行的主要内容。

在事业单位中,会计信息化意味着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整合传统的会计核算工作,进行有效的财务处理。同时,它也包含了更深层次的内容,如结合信息技术、会计教育、管理信息化等促进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

二、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1.管理思想未能与时俱进

我国事业单位多沿用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管理思想落后的时代的发展。面对复杂的多变的社会发展,事业单位管理有时无法适应实际情况的需要。一些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的使用缺乏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使会计工作滞后于经济管理需求的发展,导致会计信息未能发挥有效作用。

2.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不足之处

我国事业单位多缺乏系统的会计信息管理。具体体现在每个单位的具体情况是不一样的。无论是实施早、还是实施晚的单位,其会计信息化工作均相对落后于内部控制工作总体。

3.会计信息化实施人员素质堪忧

现有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的人员无论从经验还是到技术,素质普遍偏低。事业单位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组织,并不为经济利益所驱动,所以其会计工作也并不以科学、效率和效益为核心,导致对会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意识不强。

此外,由于在事业单位运行实践中,财务部门内外部会计信息管理的协调、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事业单位信息化人才建设存在不足等因素,也制约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三、优化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的相关对策

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化进程中虽然存在诸多的问题,但通过各方的积极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解决的。优化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应做到如下方面:

1.引进现代管理理念

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首要的单位领导必须具有现代管理理念,单位领导的理解和支持并积极参与其中,这是会计信息化成功的前提。

为此,事业单位要想进行会计信息化,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需要变革单位发展的整体规划,提高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投入,分期实施投资计划对现有的会计处理方式进行改造。

2.注重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人才是关键。一方面,国家应从宏观的角度,在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和信息能力培养教育方面,建立了多层次,高水平的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体系。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强本单位人员的培训,努力改造现有的会计专业知识和网络信息技术,使之成为既懂财务知识,又能进行会计信息化处理的“复合”型人才。

3.强化会计信息的交流

会计信息发展会计电算化,从过去的线性单向通信网络变成双向的沟通渠道和信息传递模式。这实际上形成一个互动的交互式会计信息的交流状态。在这种模式下,会计信息系统全面集成与其他子系统,进行综合管理和会计及财务监控。使得会计信息披露更充分、会计信息提供更及时、会计信息资源利用更充分,互动成为推动会计信息化的动力和源泉。

4.注重保护会计信息和数据的安全性

为了保证会计信息和数据的安全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强财务数据的数据输入管理。会计信息化环境中,多个用户可以同时共享一个数据库,但必须严格控制的授权,未知或未经审查的用户不能进入会计信息系统。二是加强数据处理的控制。三,数据双备份,避免使用不当造成的信息丢失或突发事件。第四,建立系统的安全屏障,以防止黑客攻击和不法分子非法入侵。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国培计划;农远工程;培训;融合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5-9084-04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5.017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中西部农村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师资短缺,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落后,为此,国家开展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简称“农远工程”),该工程通过将优质的教学资源输送到农村,促进农村地区教育改革,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但由于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思想观念落后,培训工作不够到位,加上农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欠缺,使得资源现状、设备现状与教师需求、教学需求之间存在诸多矛盾,严重影响了“农远工程”的使用效益和可持续发展。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国家开展了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国培计划”的开展,拓宽了教师视野,促进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很多受训教师也感到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联系基础教育实际的教学技能培训明显感到不足。如果我们在“国培计划”中增加一些“农远工程”应用的培训,就能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这不仅能为“农远工程”带来巨大收益,同时也能满足“国培计划”受训教师的培训需求,促进我国教育均衡发展。

二、“国培计划”与“农远工程”培训需求调查分析

1.对“国培计划”学员调查分析

为了准确把握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就需要掌握教师培训须求。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培训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教育部要求参加国家培训计划的项目学校,对本地区教师培训须求进行调查。2010年安庆师范学院对安徽省340所农村中小学的867名骨干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下抽取了有关信息技术能力与培训需求方面的调查数据:

(1)计算机及网络操作能力

计算机网络在现代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人们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另外,“农远工程”的使用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及网络操作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学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薄弱。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操作的教师只有4.6%,基本熟练的人有32.2%,不熟练的教师有51.7%,不会的教师有11.5%。上述数据统计表明中小学教师在应对“农远工程”使用中所需的计算机及网络操作能力尚显不足。

(2)教师希望获得培训的类型

通过对教师的调查表明,教师教育理论知识普遍与时代的需要脱节,教师认为需要学习新的教育理论,转换教育思想和观念。同时教师感到教学技能不高,授课模式比较呆板,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难以落实到位。教师认为需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尤其是希望掌握有关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知识。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培训和提高教育教学技巧培训的需求比较强烈,希望参加提高教学技能、技巧的培训,特别希望参加信息技术培训。41.2%的教师需要现代教育理论的培训,76.9%的教师则希望能学习新课程基本理论,而63.1%的教师认为在教学方法上需要提高,67.1%的教师则希望通过培训提高自己信息技术能力。

2.对“农远工程”项目学校的调查分析

笔者2010年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农远工程”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提升的策略研究》,为了了解“农远工程”在农村中小学应用与培训情况,项目组成员对安徽省安庆地区18所“农远工程”项目学校167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也对农村教师掌握计算机及相关的软件知识与参加培训情况进行了调查。

(1)计算机及相关的软件知识

“农远工程”是利用现代教学媒体传递知识,“农远工程”的有效利用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特别是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及相关的软件知识。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加上农村教师年龄偏大,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少,因此信息技术能力普遍较低。调查发现,有不少教师对计算机及相关的软件知识不熟悉,对计算机及相关的软件知识熟练掌握的占4.2%,基本熟练20.5%,不熟练66.9%,不会的8.4%,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远工程”的有效应用。

(2)“农远工程”培训

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缺乏“农远工程”应用能力,主要是相应的培训没能跟进,为了提高农村教师应用“农远工程”的能力,我国针对“农远工程”开展了各级培训,包括国家级、省级、市县级的培训。但普及面还不够,一般只有“农远管理员”及少数优秀教师才有机会参加培训。调查发现,只有13.3%的教师参加校外的农远培训,大多数教师只能参加校内的“农远工程”使用的研讨会,更多的教师则没有机会参加培训,目前只有34%的教师参加过相关培训,这其中多数教师参加的是校本培训,57%的教师未参加过培训且希望参加培训,9%的教师未参加且不愿参加培训。教师最想接受的培训内容是先进行的教育思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与方法,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使用技巧。

通过上述调查可以发现,教师对“国培计划”与“农远工程”培训须求是一致的。“农远工程”是信息化时代下,应用新型教学模式传递知识信息,由于农村地区大多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知识掌握不够,造成国家投资100亿元的“农远工程”项目得不到有效发挥。因此在“国培计划”中增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知识的培训是促进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农远工程”与“国培计划”的融合必要性

1.“农远工程”发展的现状

2003年9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工程规划用5年左右时间,投资110亿元资金,为全国约11万个农村小学教育点配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光盘,为全国38.4万所农村小学建成卫星教学收视点,为全国3.75万所农村初中配计算教室,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经过5年多的建设,工程已基本建成,工程的实施与完成改变了农村地区教师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提高了农村地区教育质量,使农村地区的孩子也能向城市的孩子一样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农远工程”在农村教育发展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如运行经费问题、管理问题,教师培训问题,特别是教师培训问题,“农远工程”能否有效应用,重点是教师,教师会不会用,能不能用好,直接影响着“农远工程”作用的发挥。但由于农村地区大多数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缺乏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不能很好地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这就造成了“农远工程”使用效率低的问题,要充分发挥好“农远工程”的作用,就要加强对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

2.“农远工程”与“国培计划”的融合必要性

为了进一步加大中小学教师培训力度,重点加强农村教师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促进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部组织实施国家级培训计划,中西部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是“国培计划”项目之一,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经费5.5亿元,2010年共培训中小学教师115万人,其中农村教师110万名,“国培计划”主要是培养一批“种子教师”,有力促进教师教育模式创新,重点支持中西部农村教师培训,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因此要求积极创新培训模式,不断优化培训内容,努力改进培训方式、方法,以达到示范引邻,雪中送炭和促进改革作用,从而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国培计划”的开展给农村教师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过在培训过程中,人们也发现“国培计划”缺乏针对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在“国培计划”实施过程中,各培训领域的具体课程结构,目标和内容,均由各培训机构自主制定,课程设计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要求,绝大多数培训机构设计了专家讲座,案例分析,自主学习,互动交流,现场观摩等多种方式,但对“国培计划”实施的目标,任务,模式等方面还缺乏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特别是缺少把教育理论知识与教师自己的教学结合起来的培训。要想充分发挥“国培计划”培训作用,必须将提高教师教育思想与教师教学能力结合起来培训。在“国培计划”中增加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不仅能提高教师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与教学技能,同时也能更好的发挥“农远工程”在农村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因为教师只有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知识,才能更好地应用“农远工程”开展教学活动。国家投资100多亿的“农远工程”项目,由于缺乏有效培训,造成应用效率低下。目前国家又在加大资金投入,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如果不将培训与“农远工程”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结合起来,不仅造成资金浪费,同时也将造成我国教育规划前后脱接,缺乏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在“国培计划”中增加针对“农远工程”应用的培训。

四、“农远工程”与“国培计划”融合的方式

1.“国培计划”培训引入“农远工程”应用培训内容

“农远工程”是用现代教育媒体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知识,在“国培计划”中增加有关现代教育技术知识培训目标应是:使教师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和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即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环境将教育技术整合到学校教学活动中。根据此目标,有必要进行以下两个方面的培训。

(1)信息技术培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直接影响教师教学技能。信息技术能力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传递能力、处理能力、认知能力、决策和施用能力,具体则是要求人们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如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技术,进而熟练使用各种信息技术硬件设备,掌握常用软件的使用,掌握网络资源学习的搜集方法,懂得常用软件的开发与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是现代人们获取信息并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的重要工具,但由于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各种教学应用软件种类繁多,教师要在很短的“国培计划”中得到充分培训是不可能的。不过计算机与网络是人们实现“自主与探索”性学习的有力工具,同时由于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要求人们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因此人们必须要掌握自主学习的理论与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

“农远工程”使用的是现代远程教育,它强调的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必须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所以有关计算机知识的培训,重点是培训如何利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对相关的教学资源进行收集,然后学会如何利用所收集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性学习,教师只有掌握了自主性学习方法,才能更好地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去。教师只有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了,才能得到专业知识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认识策略。由于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本身就是通过自主学习实现知识更新换代,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培训信息技术时应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同时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重点培训获取、处理、认知信息技术知识的方法而不是信息技术具体知识内容,这样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信息技术知识培训最优化。

(2)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方式培训:,在现代教育环境下,教师是以“启发,引导,协助”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重点是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和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意义的知识建构,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农远工程”三种教学模式都是用现代教育媒体传授教学知识,它是根据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应用现代教育模式和多样的策略,从而形成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农远工程”教育资源环境下,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课,就须掌握教学设计的系统方法,教学设计有效地将信息技术、教育理论、教学实践联系起来。教学设计为教师提供了学会全面地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者的特征,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中的各要素进行分析,然后,设计出教学方案。教学设计成为有效应用教学资源于课堂教学实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变传统教与学的主要的基本方法。“农远工程”教育资源中有各种学科不同年级课程的教案,以及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的教学案例,因此在培训时重点是选取一些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点评。通过对“农远工程”三种模式教学案例分析,让教师了解“农远工程”三种模式设备的特点和所能实现的教学功能,因为每一种教学媒体都有一定的特点和功能,因此只有掌握“三种模式”设备的特点和教学功能,才能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对象,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用最佳教学方案,达到教学最优化,如果教师通过“农远工程”三种模式教学案例学习掌握了教学设计的系统方法,也就是掌握了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方法,从而满足农村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方法等方面知识的需求。

2.利用“顶岗置换”发挥大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展“农远工程”的应用

第7篇

关键词 教师 培训 网络

21世纪的社会已经进入到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在全世界发展之迅速、运用之广泛使我们目不暇接。计算机发明与普及,改变了整个社会的自动化程度。要想中华民族真正强盛,就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综合素质高的建设人才,而达到此目标的关键因素应该是教师队伍的素质。作为培养人的教育,应该使我们的教师走在时代的前沿。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校园网络的建设和利用网上资源进行教育教学已提到议事日程,但网络仅仅是信息化的形式,而信息化的内容与实质应该是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方便的获取方式,因此,教师应尽快熟悉和适应信息时代的教学新环境,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可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使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巧妙地将传统的基础知识教学与网络信息教育特色有机结合,挑战以应试为目标的教学思路,充分地开发计算机强有力的潜在功能,达到表现方式多样、检索信息方便、反馈系统灵活,呈现生动的教学目标。教师不断自我发展和成熟,从而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高的建设人才,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培育充足的人才资源。现代信息技术向中小学教育的不断扩展,需要教师对传统教学观念更新,去粗取精,转变过去不适合现今学校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使教学手段优化。许多学校以及教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有效的将书本、教师讲解、板书,变革到电子信息系统所提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及其结合中,缩短适应期,让广大中小学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实效。本文就我市中区几所学校的实践经验,对开展行之有效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进行了摸索与思考。

一、 彻底转变教师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意识

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网络教学成为新鲜而陌生的名词,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大力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教师角色的转换并对信息技术发展引起的教育思想、模式、方法的变革要有一个明确的理论认识。如何才能让教师意识到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呢?

从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素质比较高的、有一定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师能积极推广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而素质比较低的、基础差的教师则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最大障碍。所以要使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学校观、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使他们意识到对日益普及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主动迎接挑战才是自己的出路。学校首先聘请多年从事电教工作,对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有深刻认识,能结合教学课堂实例的专家,举办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讲座和更新观念的学术报告,将教师从传统的教书匠观念中解脱出来树立新的理念。其次是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例证激励教师,组织教师走出去,到先进地区和学校学习取经,开阔教师的视野,组织教师观摩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优秀录相课、示范课、研讨课,让教师不但感受到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学生各种潜能都有得到刺激和开发的可能,还认识到这是深化学校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

二、分层次培训,全面提高教师实际能力

学校电教设备的配备和不断更新,配备了学生电脑房,多媒体教室,之后相继配备了课件制作室、校园音乐系统、电视、网络系统,这些都给老师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由于许多老师平时教育教学繁忙,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学都涉及计算机的操作以及教育教学软件的学习,要想短期内通过个人的摸索,得心应手掌握身边的电教设备的使用是困难的。并且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一些教师的畏难心里,造成教师在电教设备的掌握、使用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统一的培训造成的是一些老师吃不饱,一些消化不了。怎样既能全面提高教师水平,又能使部分老师熟练掌握是许多学校面临的问题。

我们根据教师年龄段可提出不同要求,分层培训,同时出台一些激励措施,如通过培训学习考试合格发给一定数额的电脑补贴,开展应用现代技术的上课说课比赛,课件制作比赛等有效地促进了我校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的发展。根据受训对象的工作实际、专业化程度等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共三级培训。计算机专任教师参加高级培训,一般采用走出去的方式。在计算机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课件制作、校园网和互联网简单应用等基本操作上要求教师全员参加培训,在Authorware课件制作、Frontpage网页制作等方面分层培训,力争有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促进教师素质快速提高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分层达到如下要求:

1. 所有教师

以专业教师和对信息技术有专长的教师讲座和结对的方式进行校本培训。以校园网交流互相学习提高和在实践运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多种方式学习提高。使其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掌握一般字表处理软件的使用。懂得计算机信息网络基础知识,并能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了解多媒体技术,能够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和管理软件进行辅助教学和制作简单的辅助教学课件。

2. 中青年教师

他们是教学一线的主干力量,几所学校以课题研究带动了学习信息技术,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导向,把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具体要求他们掌握基本软件操作技术,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辅助教学,并能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开发、制作辅助教学软件,还能指导学生用计算机处理信息和学习,以及运用计算机及信息网络进行教育科研活动。

3.电教组教师

他们的水平应该远高于中青年教师的水平,具有较系统的信息科学知识,对系统软件、常用工具软件能熟练安装调试和使用,并能运用计算机及信息网络进行教育科研。要求了解网络技术的进展情况和局域网―校园网的构造,能进行简单的网络管理和维护,还能充分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获取信息和交换信息。在更高层次上掌握多媒体技术知识,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辅助教学,综合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开发、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

在培训过程中,之所以强调电教组的教师水平应该远高于中青年教师的水平,是因为对全体教师培训的师资,主要是各校的电教组教师,相对而言他们对于校园网,以及新旧电教设备的使用上较为熟悉,也更贴近教师实际,易于老师们接受,而且在授课过程中,能够针对教师之间的差异,找到更有效的方式方法。中青年教师、电教组教师的培训主要向校外聘请相关的专业人员,以此全面提高我校教师掌握电教设备使用水平,从而达到了全面提高的目的。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集中培训与个别指导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练习相结合的原则,真正使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收到实效。在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开发和积累丰富多彩的适应学科教学的高质量教学资源库,围绕"整体设计、分工建设、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建库思路;坚持软、硬件并举的原则,研究确定了建库的四条基本途径,初步建成了较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库,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 张万兴.金明课程改革与教师的信息素养[M]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4.5

第8篇

关键词:综合性;分层教学;协作精神

一、问题的提出

计算机作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辅助工具,其作用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显得尤为突出。如何让学生利用计算机帮助自己学习,并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独立性和创造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想学生学好信息技术课,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如能合理安排授课内容,有机调整课堂结构,适度创设教学情境,让“研究性学习”走入信息技术课堂。

二、创造一个“研究性学习”的信息技术课堂的策略

研究性学习以解决研究性问题为目标。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是在发挥班级授课制群体优势的同时,鼓励学生使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及各种可能的手段,独立或协作完成教师设计的具有趣味性、难度适宜、有利于信息技术学习的主题活动。

1.淡化学科性,强调综合性

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也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和主动高效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让学生在具体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实践、创新。

2.引导自主学习,实施分层教学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让学生明白知识是无限的、不断变化的,必须学会学习,这比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因此,教师要改变把现成知识答案教给学生的传统教法,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发展智能、自己获取知识的过程。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学习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及各种手段参与活动。

3.重视培养协作精神

经调查发现,成功者的成功有70%得益于人际交往能力,只有30%依靠专业能力。与他人协作是现代社会对每个社会成员的要求,也是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协作式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是竞争、辩论、合作等方式,教师可以安排一些旨在培养协作精神的活动内容。如在编小报比赛中,教师将学生按计算机技能掌握的程度来搭配分组,每组设一组长,由组长根据组员的能力进行分工。编辑、排版、美化等各司其职,群策群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同学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还可以让学生评一评自己组和别的组的作品。在评论、欣赏与交流中,学生的水平逐步提高,从而跨上一个新台阶。

总之,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的运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让他们在课堂上敢于实践、乐于实践,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第9篇

资源共享、存储转发是计算机网络的核心,从最早起计算机之间的简单通信,到现在计算机之间的全面、深度业务交流,计算机网络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组织结构和协议标准,甚至在一定层面上代表了网络。计算机机网络是一个知识面广泛、理论结合实际的学科,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链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1]。通俗地讲是从客户端计算机,通过电缆、双绞线、光纤等连接到交换机、路由器等中继网络设备,到达核心服务器,最后连接到服务商。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网络技术的应用在当前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下,几乎涵盖了各行各业,同时网络技术正在向信息高速公路、无线网络技术等方向发展。这些网络的全面覆盖,为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业务,提供了更快速的路径选择,保证网络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

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泛,小到人与人之间的即时通讯,大到工程中的运算、分析。例如现在的网上商城、网上购物就是典型的技术运用,买方与卖方通过网络技术共同接入到互联网中,两者毫无阻碍地获得到了彼此的信息资源。

再者现在的许多远程医疗会诊,专家学者不用亲临到病源现场,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将现场的图像、音频等数据转化传输到远端,医疗专家可根据实时数据进行指导,即医生的指令也能够迅速地反馈到现场。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核心就在于能够将数据实时地从源地址发送到目的地,在很多人力所不能及的地区、领域能够较便捷地架构桥梁,将数据准确获取到并无误地发送给需要者,并且两者还能实现实时地互动。

四、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培养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成为时代赋予学校教育的使命,教师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及时掌握信息技术,率先成为引领教学改革的导航者[2]。其中网络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立足之本,授业者必须要透彻挖掘,理论联系实际,探索新的教学理论与策略。

由于??a href="lunwendata.com/thesis/List_92.html" title="医学论文" target="_blank">医学类专业教?的偏重,医学类专业院校对网络知识的普及并不重视,学生缺乏最基本的信息素养,更无从谈起网络技术的教育。

很多学校的网络教学机房设备,都是迫于招生专业的要求而后期应付形势建设的,多数都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而针对学生的讲解更是无从谈起。针对医学类专业的学生网络技术教育,肯定是有别于其他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例如医学类专业学生,不需要理解网络传输技术中的协议工作原理、数据包分组、字节校验等,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诉求不同,因而对网络技术的掌握也是不同的,非网络专业的学生,只需要告诉他们如何做,什么样的操作能够实现什么功能,而不再需要他们理解、甚至记忆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的道理或原理如何等。

计算机网络虽然是在网络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门技术,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对很多学科的发展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现在教育更是要行业、企业、学校三方面的实际调研出着手,让在校所学能够切实地运用到毕业后的社会实践中,例如我们国家现在的高考改革,试题就越来越“接地气”。

第10篇

摘要:实践教学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设计和实施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活动,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融合,是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从实践教学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和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技能要求出发,探索和思考了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高职教育;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得到了迅速普及与应用。企业纷纷开始开展不同层次的电子商务活动,同时也带来了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许多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求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并对如何设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体系,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电子商务专门人才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研究。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体系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如何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融合,是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从实践教学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和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技能要求出发,探索和思考了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方法与途径。

2实践教学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电子商务是一门融技术与商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内容涉及计算机、网络、经济、管理、法律等多门专业技术。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通常分为技术型人才和商务型人才。

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事商务网站的规划、设计、开发与维护,同时要求熟悉企业的业务流程、管理方式等内容,并应用于商务网站的建设与维护中。商务型人才主要从事网络营销、网上贸易等日常商务活动,并能够熟练掌握基于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电子商务平台操作。可见,无论是技术型人才还是商务型人才,电子商务专业对人才的要求是一种复合型、综合性人才要求,应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够熟练应用相关技术开展商务活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要求,离不开大量的电子商务实践活动。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技能型人才是实践型人才,教育部在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因此,实践教学活动更是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要求。新晨

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技能要求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需要适应社会需求,满足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要求。纵观目前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要求,主要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技术服务支持层,第二层是一般管理人员层,第三层是高级管理人员层。不同层次对电子商务人才要求的侧重点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要求电子商务人才掌握电子商务基础知识,熟悉商务活动内容及业务流程,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及网络等信息技术,从事现代商务管理及电子商务实践活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践性。实践性强调电子商务人才要具有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电子商务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加强实践技能训练,熟练掌握企业所需技术,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2)复合性。复合性强调电子商务人才要熟练掌握和应用计算机及网络等信息技术开展商务活动。电子商务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对电子商务人才复合性的要求,如何理解复合性的内涵,使培养出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达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精是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难点。

第11篇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社会智能终端的普及对传统计算机教学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对比“快餐式”信息技术与传统计算机技术的优缺点,提出了基础性信息技术教学的新方法。

关键词:“快餐式”信息技术;传统计算机教学;情境化;任务驱动

据中国信息产业部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拥有智能无线终端系统的人数已突破4亿。随着这些通讯工具的不断普及,特别是便携式、智能化程度极高的信息工具的广泛使用,使得“快餐式”信息技术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种技术行为。

什么是“快餐式”信息技术?其显著特点是植根在便携式智能系统与工具基础上,如系统为IOS系统、安卓系统、Windows Mobile系统、塞班系统等,以及承载这些系统的终端产品,如苹果、三星、黑莓、华为手机及平板电脑等,它们传递的信息快速,查询便捷,特别是信息容量巨大。但是真正容纳在海量信息中的有用部分又不是特别多,它就像我们平时所吃的快餐一样,虽能吃饱,但是营养价值却不高,也就是量大质低。

“快餐式”信息技术与传统信息技术的对比

随着工业全球化、科研技术的不断加速,“快餐式”信息技术存在的土壤越来越肥沃。廉价、便携的无线终端设备与信息资讯的海量快捷,使之逐渐替代传统PC成为现代人获取信息的首选。作为植根在基础教育的信息技术教师,深刻地感受到“快餐式”信息技术对传统信息技术教学的冲击与影响。例如,通过笔者的调查与统计,执教的沿海地区初级中学校园里,一个建制约50人的班级中,拥有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的学生人数几乎是100%,同时能熟练操作工具(这里熟练操作指能为智能工具预装系统、应用软件,能运用相应软件进行信息通讯与处理等)的学生人数则为总人数的30%~40%。由此可见,在没有通过传统校本教育的情况下,因为“快餐式”信息技术的智能化、简单化,使得学生能通过自我学习,达到一个普及的状态。那么在这样的一个快餐文化充斥的社会中,作为传统信息技术教育如何坚守好自己的一方净土,将传统信息技术教学与这种快餐文化相结合,走出一条符合社会潮流的当代信息技术教育新途径,就非常值得信息技术教师思考与研究。为此,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明确传统信息技术与“快餐式”信息技术间各自的优缺点(如下表),并尝试能否取长补短。

针对传统信息技术与“快餐式”信息技术的优缺点,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事例来简单说明。例如,班级搞一个团队活动,需要有信息查询、文稿撰写、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与讨论、幻灯片的制作、数据表格的处理以及最终作品的投送与。那“快餐式”信息技术能否包办一切呢?分割来看,信息的查询、讨论与总结、结果的投送与、智能化终端设备完全可以,但是在文档的处理、幻灯片的制作、数据表格的处理,甚至可能一些视频、音频的后期处理上,PC的操作优势就显露无疑。智能终端的输入不方便,文档处理的不专业,数据表格统计的高专业性要求,都限制了便携智能终端的性能,也决定了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取代传统信息技术。因此在这样一种“快餐式”信息横扫社会的大趋势下,作为基础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坚持传统信息技术教育不动摇、不放松的思想。

如何做好两者的融合

如何做好对传统信息技术的技术传承,不让学生一到计算机房就上网聊天,打网络游戏。关键还是要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变枯燥的教学为兴趣支撑下的模拟化、任务式的教学。现在信息技术课本的编写还是以模块化、章节化的形式呈现,一个软件一个软件的介绍,学生在学习中都是孤立的。但实际上传统信息技术教学的优点就在于多任务、多窗口协同工作上见长。如果我们不把这种优势放大,那自然不可能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更谈不上对信息技术的传授。因此我们可以尝试打破书本章节限制,将章节的知识点进行重新组合,以某种情境任务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体会任务要求,并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其学习目标与研究方式进行转变。将传统信息技术与“快餐式”信息技术相融合。我们还可以把制作班级小报作为半学期的学习任务,进行情境创设,在信息资料的准备上讲述互联网技术;在文字编排上讲Word软件;在数据处理上讲Excel软件;在图片处理上讲Photoshop,等等。这里要强调的是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一定要将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进行合理分割与控制。在初一上学期,我们可以只要求学生会上网查找资料,并能将资料内容复制粘贴到字处理软件中,简单排版即可,而关于网络的设置、文字的深度美化则不需要深入讲解。但是到了初一下学期或更高年级,则可以将任务环境设置得更复杂些,使学习呈现梯度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要转变职业特质,变讲授型教育为指导型帮助。由于是情境模拟、任务驱动,因此对学生不可能做一刀切的要求,在任务布置以后,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与途径去完成,教师及时跟进。这种跟进,教师可以用智能通讯终端打破课堂限制,指导在平时,总结与拔高在课堂,从而借助当前智能终端的普及,把有形的信息技术课变成无形的社会化课堂,最终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

结语

传统信息技术走到现在,虽然只有几十年的时间,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快餐式”信息技术大有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趋势,但传统信息技术的重要地位并没有被改变。试想智能化通讯工具内核的基础性开发与测试,还是需要植根于传统的计算机编程;便携性的外表则需要完美的计算机工业设计;快速无缝的网络还是需要新一代通讯协议的编制来支撑。中国的建设需要的是能开发出软件内核、新通讯协议、完美工业化设计的创新型智慧人才,而不是每天睁开眼就刷微博、聊微信、看八卦的手机控。为了国家能在信息技术革命的道路上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就一定要在“快餐式”信息技术洪流的冲击下,改变思维理念,勇立潮头,认真而扎实地将信息技术学科的精髓,通过新的思想与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传统信息技术学习中汲取厚重的知识养分,最终成为国家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第12篇

关键词 网络工程 发展 就业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经济的发展正在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而网络工程的发展更是不容忽视。它已成为了时代产业的佼佼者。在成为信息化时代的重要行业的同时,网络工程的发展步伐从未停止,就业前景也随之广阔。但是,对于网络工程的发展及就业前景,我们不能一味着眼于现在,应持长远的眼光和辩证的态度。

1网络工程的产生

21世纪,硬件和软件成本不断下降,对于大型信息技术系统的开发和实施,企业和政府部门更多地让给了系统集成商外包,因为外包成本花费较少,此为最经济策略。而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新产品相继面世,技术和产品的选择给用户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如何在众多技术和无数的产品中选择合适的技术、产品与应用模式来满足生产、管理、业务的需要是用户最大的难题。另外,用户本身有着不同的应用现状,比如原有的计算机设备、网络模式、应用平台、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等,如何进行平滑升级,无缝集成也是用户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还有用户对新技术、新产品不理解和缺乏实际应用经验,也制约用户自己进行系统设计和实施。同时,企业网络规模越来越大,内部环节越来越多,功能要求越来越多复杂。

2网络工程的诠释

互联网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兴产业,其中网络工程,通信工程,软件工程等等专业也成为各高校开设的专业项目,为国家培养信息化时代人才。其中网络工程成为竞争之下的佼佼者,它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网络工程专业主要学习计算机、通信以及网络方面的基础理论和设计原理,掌握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接受网络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计算机网络设备,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工程应用和管理维护的基本能力。是了解计算机及网络通信领域的一些最新进展与发展动态,了解信息产业、计算机网络建设及安全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

网络工程发展进程中它的就业问题也备受关注,因此,有必要讨论网络工程的就业前景。

3网络工程的发展

3.1计算机网络的起源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电脑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从此拉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当代,网络并不新鲜。在计算机时代早期,众所周知的巨型机时代,计算机世界被称为分时系统的大系统所统治。分时系统允许你只通过显示器和键盘的哑终端来使用主机,哑终端很像PC,但没有它自己的CPU,内存和硬盘。

在七十年代,大的分时系统被更小的微机系统所取代,微机系统在小规模上采用了分时系统。所以说,并不是直到七十年代PC发明后,才想出了今天的网络。

3.2计算机网络起步

在远程终端计算机系统基础上,人们开始把计算机与计算机通过PSTN等已有的通信系统互联起来。为了使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连接可靠,建立了分层通信体系和相应的网络通信协议,于是诞生了以资源共享为主要目的的计算机网络。由于网络中计算机之间具有数据交换的能力,提供了在更大范围内计算机之间的协同工作,实现分步处理甚至并行处理的能力,联网用户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能力也大大增加。

3.3计算机网络的兴起

1962年12月Internet的前身——美国的ARPA网投入运行,它标志着我们常称的计算机网络的兴起。这个计算机互联的网络系统是一种分组交换网。分组交换技术使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结构和网络设计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为后来的计算机网络打下了基础。

计算机网络是非常复杂的系统,计算机之间相互通信涉及到许多复杂的技术问题,为实现计算机网络通信,计算机网络采用的是分层解决网络技术问题的方法。但是,由于存在不同的分层网络系统体系结构,它们的产品之间很难实现互联。为此,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84年正式颁布了“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I国际标准,使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实现了标准化。

3.4计算机网络的前景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建立在计算机和网络基础上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1993年美国宣布建立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后,全世界许多国家纷纷制定和建立本国的NII,从而极大地推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是计算机网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随之带来网络工程的迅猛发展,网络工程方面的人才需求不断上升,这也为人们提供了施展才华以及就业的机会。

4网络工程专业的就业方向

本专业是专门为网络领域人才市场提供不应求得迫切需要而设置的专业。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企业办公自动化处理,计算机安装与维护,网页制作,计算机网络和专业服务器的维护管理和开发工作,动态商务网站开发与管理,软件测试与开发及计算机相关设备的商品贸易等方面的有关工作。网络工程就业前景一片光明,是许多人可以选择的就业方向。

参考文献

[1] 毕学军.网络工程案例集锦.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