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大学生兼职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兼职调查报告

时间:2023-09-18 17:33: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大学生兼职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于大学生兼职调查报告

第1篇

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中的辩证法部分,说到,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要坚持两分法,两点论,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的确,通过对大学生兼职的调查,发现同样既有利又有弊。50%的人同意支持大学生兼职,而30%的人不认同支持在大学期间兼职,持中立态度的20%人在于还没有明确自己的目标,或找不到适合自己自己有兴趣的兼职工作。总之,理由各有千秋。

大学生兼职的利

兼职打工的现象已经不再仅仅只是出现在经济情况比较困难的学生身上,学生打工也不再是赚取生活费那么简单。现在的大学生之所以如此热衷于兼职,是因为目前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就业压力太大,很多人希望通过打工取得工作经验,以此来培养自己的能力,为将来更好地走上工作岗位做准备;由于现代大学生的心态已经跟以前的大学生有了很大的区别,他们自立的意识很强,希望用自己的劳动来赚取酬劳,以取得一定的经济独立有一部分大学生觉得在大学期间只有很少的机会能够锻炼自己的能力,而这样的机会仅限于个别优秀学生,但即使能够有机会在大学里面担任干部,还是不能够全面地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如应变能力,面对社会人的沟通交流能力等。由此可见,大学生兼职有利的方面有:1.可以培养交际、处事等方面的能力。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家卡耐基说过,未来的人才标准,交际能力占75%,而学历只占15%。交际是一门大学问,而且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需要历练,历练的途径便是工作

2.可以通过打工获得工作经验,提早接触社会,更清楚地认识社会的复杂性,同时也可以体味生活的艰辛,为今后的工作做铺垫。

3.可以使现在的大学生的经济意识不断增强,不再自命清高和孤芳自赏,而是更为积极、主动地着眼于现实,不再等分配,不再靠父母,而是主动出击。

4.可以在实践中认清自己的弱点,及时改正、及时调整,对以后的学习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大学生兼职的弊

首先,在校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便是学习。因为知识就是力量。前任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现任google公司全球副总裁和中国区总裁的李开复博士在给中国学生的第4封信中也曾说过:大学应这样过说:“大学四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大学四年应这样度过为了在学习中享受到最大的快乐,为了在毕业时找到自己最喜爱的工作,每一个刚进入大学校园的人都应当掌握七项学习:学习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兴趣培养、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事。在应当掌握七项学习,他首先把“学习自修之道和基础知识”放在了首要的地位,然后才是“实践贯通和兴趣培养”,由此可见学习科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大学生在校期间做兼职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必须建立在具备一定的人文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之上。否则作为兼职的实践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况且大学生时间少,要学习的知识很多,如果再兼职,恐怕精力就不够了,就可能会影响学业。在如今的社会,招聘的要求很高,需要英语几级,计算机几级,总之证多的可能会优先,再说现在处于金融危机,不多学些知识怎么行呢?因而学习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正确处理兼职与学习

如今的大学生都不愿意“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大多数大学生想通过兼职来锻炼自己的能力,提早接触社会,丰富人生阅历。能力的锻炼固然重要,但我们做事情要权衡利弊,经过慎重考虑后再做决定。大学生毕竟应该以学习为重,兼职是次要的,我们不能因为一味地兼职而荒废学业。。现代社会竞争激烈,需要综合型的人才,而这种人才是建立在专业知识基础很棒又能广泛涉猎具有多种实践能力的人才。既然现在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那么现在我们就学好专业知识。对于实践能力,我们步入工作后也可以锻炼,只不过比别人晚一步而已,没过多久可能还会胜过他人。总之,对于兼职与学习,我们要正确对待,要把握轻重。我们在兼职的同时应注重自己的专业知识,要在不影响自己学业的前提下兼职,才能获得学业与社会实践能力的双丰收。通过调查报告,其实大多数大学生是支持兼职的,但总而言之,兼职是可以的,兼职的前提是有个“度”,量要掌握好,不能够因为兼职而荒废学业。我们应该做到兼职与学习两不误.

第2篇

一、活动内容

1、深入本地中小学进行调查走访,了解本地基础教育的现状,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

2、了解我校毕业生回生源地就业情况以及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意见反馈。

3、走访调查身边的先进基层党员,了解基层党建工作。

4、农村地区的同学,深入调查免征农业税后农民的收入状况,以及农村目前存在的其他问题。

5、城镇学生深入社区调查城镇居民中低保户的生活状况,以及政府对其改善生活质量所采取的措施。

6、调查了解本地农村的建设情况以及改革现状。

7、开展送温暖活动。为所在社区提供公益服务,如为军烈属,孤寡老人、残疾人、下岗工人等社会扶助对象解决生活问题,帮助社区管理部门开展宣传、咨询工作,参加社区组织的义务劳动等。

8、结合实际,到厂矿、社区、健身中心等地方开展传播体育健身理念,推动全民健身的活动。

二、具体要求

要求我校在校学生都要加入到实践调查活动中来,开学后要交上不少于1500字的社会实践报告或调查报告,校团委将根据调研报告的具体内容和其他有关情况评选出“先进个人”若干名、、“优秀实践(调查)报告”若干名,颁发奖品及证书,对不合格和无故不参加活动的同学取消年度评优资格。

关于组织开展年年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青年健康成长的“四个新一代”的要求,引导青年学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扎实推进我系部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了力,特组织学生开展XX年那边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现就有关工作安排提出如下意见。

(一)、活动主题

学会感恩*体验成长*共建和谐*关注社会

(二)、指导思想

活动要紧紧围绕我校学生培养目标,根据我部学生实际,帮助学生适应社会规范,明确社会角色,提高服务社会的技能,加速个人社会化进程,努力培养“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品德高尚、意志顽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青年,进一步增强青年学生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实践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活动内容

活动要切合“学会感恩体验成长共建和谐关注社会”的活动主题,以家庭角色体验、社会角色体验、专业素质拓展、特色实践服务和服务社区行动为主要内容,并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争取建设一批基于长效机制、特色鲜明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岗位体验实践基地和服务社区平台。

1.家庭体验。以感恩父母、回报家庭为导向,在暑假期间,从事不少于二周的家务劳动,具体劳动内容包括每天做一次饭,打扫一次卫生,外加一项其他家务劳动。另外强调必须给父母亲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中的一位洗一次脚,深深体会一回长辈们的艰辛。目的是使同学们认识到服务社会要从回报家庭做起,家庭作为社会基本细胞是学生社会化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2.社会体验

角色体验。以认知社会、了解社会为导向,依托一所学校、一个社区或一个企事业单位,在某一具体岗位上,从事一天以上的社会工作。要结合自我实际,盘活各种社会关系,主动出击,拓宽渠道,开展岗位体验、社会兼职、勤工俭学等活动,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第3篇

【关键词】兼职大学生;劳动合同;中介机构;非全日制用工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和高校收费体制的改革,越来越多在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兼职。在校大学生兼职的原因多样,有的是出于家庭经济状况的原因,参加兼职可以减轻家庭负担;有的是想通过兼职来锻炼社会实践能力,从而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大学生兼职一方面是实现自我价值提升的途径之一,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经济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大学生兼职也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兼职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兼职是高校存在的普遍现象。兼职目的的多元化、兼职种类的多样化、兼职内容的简单化、兼职渠道的有限性构成了大学生兼职的现状。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89%的在大学期间从事过兼职工作,其中分别有83%和11%的在大一、大二时就开始兼职,6%的在大三开始兼职。每个大学生参加兼职的目的也是不同的。根据南华工商学院2014年上半年对黄埔校区大学生兼职所做的调查报告显示,兼职大学生中有72%选择做兼职是为了“锻炼提高自身能力”,有51%的是出于“体验、增加社会阅历”,还有43%的选择兼职是为了解决经济困难。从学生工作处勤工助学管理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大学生寻找兼职主要是通过中介、校园海报、媒体信息和熟人介绍这四种途径,而且多数兼职都是与所学专业不相关的行业。可见,兼职目的的多元化、兼职种类的多样化、兼职内容的简单化、兼职渠道的有限性构成了大学生兼职的现状。

但与此同时,大学生“兼职热”现象的出现,也引发了诸多问题。据调查显示,约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出现了权益受损的情况。有67%的大学生在兼职过程遇到了雇主拖欠或扣压工资的情形,约87%的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被无故拖长工作时间。兼职大学生对待权利救济的态度也不相同,43%的选择主动与对方交涉,双方协商解决;22%的不采取任何措施忍气吞声;只有35%的会求助政府部门或者提起仲裁或通过司法途径解决。可见,在兼职过程中,大学生权益受侵害的现象十分严重,兼职大学生通过法律途径保护权利的意识十分薄弱,有待增强。

二、大学生兼职的概念及法律关系分析

所谓兼职,是指职工在本职工作这外兼任其他工作职务。其前提是职工与原用人单位之间通过签订劳动合同确立合法的劳动关系,兼职工作只是其在正式工作之余所从事的其他劳动。大学生兼职也区别于大学生勤工助学和实习。大学生兼职是指在校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利用课余时间为他人或者单位提供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在此期间大学生充当着双重角色――学生和劳动者,其中学生并非一种职业,而是一种身份,其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因此大学生兼职自然也就不同于我们所说的一般社会意义上的兼职。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大学生应当享受劳动权和相关权利,大学生兼职是其行使劳动权的体现,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大学生的法律主体地位的认定,笔者认为兼职大学生与雇主形成的是民法上的雇佣关系。根据《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所规定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力所有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一方有偿提供劳动力由另一主用于其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关系。可见劳动关系只能发生在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而在校大学生的主要职责是学习知识而非就业,无论参加勤工助学还是兼职实习,都不视为就业,不属于劳动关系的范畴,不能受到劳动法的相关保护。大学生只有在真正就业后,与用人单位签署劳动合同所成的劳动关系,才能受到《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调整。其次,在校大学生兼职时间集中在寒暑假等较长假期,与用人单位建立起的雇佣关系缺乏稳定性和固定性,同时相对于正工员工,其受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限制较少,受到的管理较松,因此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具有人身独立属性。

因此,兼职大学生与雇主所形成的法律关系应当认定为民法意义上的雇佣关系。雇佣关系不同于劳动关系,大学生在兼治职过程中与雇主之间形成的雇佣关系,受《民法通则》、《合同法》等相关民事法律的调整。《民法通则》第106条规定了违反合同以及不履行合同义务应承担民事责任,同时也规定了承担民事责任的过错要件。《合同法》第8条也规定了合同的法律约束力以及合同受到法律保护的地位。

三、大学生兼职中的法律侵权

大学生兼职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撑和就业方面的经验和技巧,同时也解决了用人单位用工困难的问题,为用人单位降低了用人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但是,伴随产生的是一系列问题,比如:大学生兼职不能享受劳动法所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和劳动条件的保护,导致低工资水平;用人单位规避与兼职学生签订劳动合同,甚至任意规定试用期,任意解除与兼职学生的劳动关系,只把兼职大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规避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一)侵权现象的原因分析

(1)法律法规的保护不完善:我国与劳动权益保护相关的法律有《劳动法》、《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意见的规定》、《劳动合同法》。这些劳动法律都没有将在校大学生纳入保护范围。《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也只是管理校内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没有涉及校外兼职的学生权益保护问题。大学生校外兼职只能按照民法中普通雇佣关系的规定来调整,导致大学生的权益受损而得不到应有的维护。(2)雇主责任意识的缺失:雇主为了谋求利益最大化,非法侵犯大学生的劳动权益。(3)学校方面:学校只对勤工助学进行统一组织管理,对大学生的校外兼职行为不予管理。(4)个人方面:大学生个体法律知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不强。

(二)侵权行为的表现形式

(1)不签订雇佣合同:调查显示,大学生兼职时不重视与雇主签订劳动协议或者雇佣合同,其合法权益在受到侵害时难以得到保障。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采取“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兼职大学生在进入诉讼程序时很难承担举证责任,证据的缺失很可能导致诉讼失利。(2)无故拖欠克扣工资、无薪加班:雇主在使用了兼职大学生提供的劳动力后,为降低用工成本,获取巨额利润,以各种理由借故甚至无故克扣工资或拖欠工资现象时有发生。在劳动中关于工时、休息休假权利的规定很难适用于大学生。(3)人身伤害:在兼职过程中时有发生人身伤害事情,但由于劳动关系法律主体不适格,无法按工伤处理,只能根据一般民事侵权问题来处理,再加上举证困难,兼职大学生的人身权利维护更是难上加难。(4)中介许骗:大学生寻找兼职的途径诸多,但由于寻职心切,往往容易被一些非法中介骗取所谓的“介绍费”而不明所以。当前网络信息发达,又出现了一些为网店代“刷屏”的非法兼职介绍。

四、大学生在兼职困境中的权益保护

(一)完善法律权益保护方面的不足

兼职大学生不能适用《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劳动法律法规,只能通过《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民事法律法规来调整。笔者认为可以比如《劳动合同法》中关于非全日制用工的规定来加强对大学劳动权益的保护。如雇主与兼职大学生签订合同时,不得约定试用期,约定的劳动报酬不得低于本地最低工资标准;在劳动期间,兼职大学生受伤应比如工伤保险规定,由用人单位承担一定赔偿责任等。在程序方面,鉴于大学生兼职活动的短暂性、流动性和工资数额较低、次数多的特点,频繁地启动普通或简易程序肯定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应当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基于民事诉讼处分原则,大学生兼职的劳资纠纷用双方和解的方式解决比较好,劳动争议仲裁、治安管理处罚和工商管理可以作为其的基本解决途径。

(二)规范兼职市场管理

无论雇主个人还是企业,都应当具有社会责任感,在不侵害他人权益的基础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同时还应当增强遵纪守法意识,遵守法律法规,认真履行合同义务,实现雇主和兼职大学生的双赢。用人单位就当建立内部诚信长效机制,提高企业整体信誉,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也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是导致大学生兼职权益频繁受侵的制度原因,但侵犯其权利的主体这几年来一直如此猖狂不能不说不是相关政府部门工作的不到位。对违法或违背行业、职业准则的行为,相关部门和机关应当追究其法律责任,与此同时工商管理部门与公安部门应该相互配合,及时公布职介机构和企业用工监管情况,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只有这样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黑中介”。

(三)学校介入管理制度的建立

根据目前相关规定,学校只对勤工助学活动进行统一组织和管理,对校外兼职不予管理。但学校和学生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学校有责任对在校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负责。因此,学校建立对大学生兼职的人介入管理制度,对大学生劳动权益的保障十分重要。高校可以针对非法律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开设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大学生兼职的指导和管理。高校可以在其就业与指导中心设立一个分支机构专门对大学生兼职进行指导与管理,通过这个机构将学生和商家联系起来。高校除了通过向学生介绍些信誉度较高的企业或商家的方式,从而让学生摆脱黑中介之外,同时,高校也可通过这个机构经常与学生交流,及时知道他们的工作状态,遇到侵权情形也可随时帮助他们维权。此外,高校也可与有关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公安机关、媒体保持必要的联系,定期向他们反馈学生兼职企业与兼职大学生的情况。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定期开展兼职辅导系列讲座,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兼职保障的相关问题等等。

(四)加强大学生的维权意识

大学生兼职权益频繁受损其实和大学生自身有重大关系。一方面,大学生兼职个人本来可以做更多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挽回自身合法权益受损的损失。另一方面,从大学生这个大集体来说,兼职权益受侵犯是个普遍的事实,但全体兼职却一直是个零零散散的整体,从来没有联合起来一起抵御不法经营者。在校大学生除了通过学校开设的课程接受基础法律知识的教育,也应该加强对对部门法律知识的掌握。除此之外,大学生在选择用人单位时,要注重对用人主体资格的认知,选择诚信的用工单位。

现在,大学生兼职在高校已经成为了普遍的现象,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人才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化。大学生兼职具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影响,而大学生兼职市场的广阔前景和如何保护大学生兼职期间的合法权益这一复杂问题也将以更加突出的方式表现出来。我们应当加强国家机关、学校、企业和学生之间的合作,通过完善各种保障制度,才能使大学生的兼职活动步入正常、有序的轨道,实现对在校大学生兼职中的法律保护。

参考文献

[1] 唐斯宇.大学生兼职权益受侵害现象及其成因调查报告――兼谈大学生兼职权益的保障措施[J],福建警察学院学院,2013(1).

[2] 钱小敏.论“兼职大学生”的法律身份[J].时代经贸, 2010(6).

[3] 王全兴.劳动法[M].法律出版社,2008.

[4] 董保华,陆胤.企业雇佣在校大学生相关法律问题探讨[J].中国劳动,2007(6).

[5] 唐其宝.大学生校外兼职若干法律问题[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6).

[6] 王丽娟,王建富.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问题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第4篇

[论文摘要]随着2013年1月1日新刑事诉讼法中关于引入社会调查制度内容的修改,构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的问题争议不断。笔者结合自身社区工作经历和未成年人犯罪社会调查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思考就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的主体问题从国外未成年刑事案件社会调查主体、我国未成年刑事案件社会调查主体法律渊源、国内目前未成年刑事案件社会调查主体的观点及建立专门的社会工作机构作为未成年刑事案件社会调查主体几个方面进行简单论述。

[论文关键词]未成年 刑事案件 社会调查 专业社会工作机构

引言

1985年5月,《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又称《北京规则》)对社会调查制度作了规定,其第16条第1项规定:“所有案件除涉及轻微违法行为的案件外,在主管当局做出判决前的最后处理之前,应对少年生活的背景和环境或犯罪的条件进行适当的调查,以便主管当局对案件做出明智的判决。”第17条规定:“主管当局的处置应遵循下列原则:采取的反应不仅应与犯罪的情况和严重性相称,而且应与少年的情况和需要以及社会的需要相称。”而后在2013年1月1日,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正式实施,并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根据情况可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等情况进行调查。”这是我国第一次以立法的形式确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目前在学术界和实务界一致认为对未成年人做刑事社会调查十分必要,但是在社会调查的主体、社会调查内容、社会调查的报告的法律定位、社会调查资金、司法成本控制等问题业内一直存在争议。笔者结合在社区工作经历和开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社会调查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引发的一些思考,仅就未成年刑事案件社会调查主体问题展开论证。

一、公安机关为社会调查主体

公安机关为社会调查主体。理由是公安机关在侦查过程中可以对未成年犯罪人的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等内容进行更全面、深入的调查。公安机关作为侦查机关,对未成年犯罪案件是否立案或立案后对犯罪嫌疑人是作治安处罚,还是提请检察院批捕逮捕都需要其作出决定。除对犯罪行为等案件事实情况进行调查外,还须对未成年犯罪人的个人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

笔者认为:首先,负责侦查的公安机关接触犯罪分子和违法乱纪的人员较多,对于犯罪的未成年人已有一种思维定势,并且已经对案件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带着这样思考方式很难在做社会调查时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其调查结果是否符合中立原则受到怀疑。其次,公安机关的首要职责是侦查,对未成年人的社会调查很有可能只做与案件相关的调查,却忽略与案件看似无关的例如未成年人心理状态的形成原因、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改变其性格等突发事件,所以公安机关的社会调查可能会有失全面性。最后,公安机关任务繁重,如果再开展细致的未成年人刑事社会调查可能会造成公安机关任务量增加,影响其他刑事案件的侦办。当然为了预防此类未成年人再次犯错误或者犯罪,可以提请社工或者学校、家长对其进行帮助教育等活动。

二、检察机关为社会调查主体

检察院担任社会调查主体。理由是:通过在审查起诉阶段开展社会调查,可以使检察机关全面掌握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背景资料,以便在庭审时对其进行教育,为人民法院正确量刑提供参考依据,并将有效地提高检察机关的公诉水平,真正体现出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笔者认为检察机关不宜作为调查主体的理由与公安机关类似,另外从做未成年人刑事社会调查实践过程中发现,让检察院做社会调查在时间上就比较困难。以捕前社会调查为例,刑事诉讼法规定检察院在接到公安机关提请批捕7天内作出是否批捕的决定,7天时间包括提审、研究决定、报检察长批准时间较紧迫,即使能够做社会调查,调查也可能不全面,可参考性比较低。在侦查阶段的案件是公安机关提请检察院批捕的案件,认为案件情节比较严重,应做社会调查。有观点认为在公安机关做社会调查,调查报告可以应用到侦查、起诉、审判全过程。但是笔者认为,公安侦查阶段对提请批捕的做了社会调查,但是检察院认为犯罪情节较轻,出于保护未成年人的考虑可以从轻处理,不予批准逮捕,那么这在公安侦查阶段的社会调查显然是公共资源的浪费,提高了司法成本。另一方面,有可能在审查起诉阶段未成年人或是其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对案件或未成年人产生重大影响,这时仅依靠公安侦查阶段的社会调查报告很显然不够全面。所以笔者认为,公安侦查阶段应更注重案件本身的侦查,而对于未成年人的社会调查可以放到检察起诉阶段,对于确定批捕、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做必要的社会调查,既节省司法成本避免重复调查又保证了案件和嫌疑人调查的全面性。更重要一点是,在检察院的批捕和起诉阶段刑事诉讼法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侦查阶段的时间控制范围比较大,如果在检察院阶段开展社会调查,有利于减少对未成年的羁押时间。

三、法院为社会调查主体

法院担任社会调查主体。理由是:未成年刑事社会调查结论对于量刑具有重大影响,委托他人调查难以确保其结论的真实性,所以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的主体应该是法官。法官作为刑罚裁量的主体,为保证量刑适当,应当对犯罪人的个人情况亲自调查,这种调查本身就是形成量刑结果的过程。

笔者认为此种做法略有不妥:首先,法院作为审判机关,是在听取控辩双方辩护后依据法律做出判决,是具有中立地位的,如果法官主动参与为辩方的社会调查,与法院的审判立场要求是相背离的。其次,法官在调查过程中对未成年被告人的社会调查也会或多或少地影响法官的主观评价,进而影响案件的公正裁决。最后,从现实情况来看法院每年处理案件量大,若再负责专业化的社会调查,即使有时间做社会调查,调查结果的质量难以保证。法院审判过程中对被告人的情况了解可以参考公安侦查阶段或者批捕起诉阶段的社会调查报告,当然对于调查报告是否有证据地位、法官是否采纳这又是另外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倾向于法院应采纳社会调查报告作为重要的依据并在判决书上有所体现,除非证据法修改或者有相关司法解释说明社会调查报告应当作为证据使用。

四、社区司法矫正组织为社会调查主体

从工作实践中看,负责社区矫正的主要力量一是来于街道的司法所,一是来于社区的居委会。具体来说,司法所主要是对监外服刑人员的监管保证其在监外服刑期间不违法乱纪;居委会观察监外服刑人员的思想动态向司法所汇报,对于监外服刑人员在生活中出现的困难提供帮助。司法所有一定的矫正经验可以对监外服刑的未成年犯或者公检法机关认为有必要矫正的、还不够起诉或者判刑条件的未成年人提供帮扶教育,但法律没有赋予司法所在侦查阶段、捕前、诉前、审判阶段社会调查的权利。有观点认为居委会最适合做社会调查主体,但是笔者恰恰认为居委会做社会调查有着最大的弊端,就是保密性不够。“未成年人前科封存制度”是对未成年人隐私最大的保护,居委会设立在未成年人家庭住所地,一旦居委会开展调查不能保证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保密性,有可能使未成年人及其家庭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增加未成年人的抵触情绪,不配合社会调查。居委会进行社会调查其专业性也是笔者怀疑的一点,就目前北京社区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看,除近几年引进的大学生社区工作者具有专科以上学历外,其他工作人员学历普遍不高,更不用说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北京市内随着大学生社区工作者的招聘和社会工作者资格证的社区普及会有一定的改善,但是仍不能满足作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主体的条件。

五、社会工作事务所等社会服务组织为社会调查主体

设立专职社会工作所,由专职社会调查员或者吸收具有专业功底的兼职社会调查员。社会调查本身就是一个专业术语,成为一名优秀的调查员最好具备心理学、医学、精神病学、教育学、社会学、人类学和行为学等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只有这样,才可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综合分析,解释其犯罪原因,评价其人身危险性和人格的缺陷。同时找出教育、感化和挽救少年被告人的“感化点”,为之后的是否进行监护教育进行铺垫。由此可见,设立专职的社会调查人员或者吸收具有专业功底的兼职调查人员的模式值得推广。

所以综合以上观点,笔者支持建立专职社会工作所,由专职社会调查员或者吸收具有专业功底的兼职社会调查员作为未成年刑事案件社会调查主体,既有专业性、中立性,又具备科学研究的能力从实践中提升理论,能更快地促进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的建立。

第5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文化建设的精神资源,更是东方精神的深厚底蕴和强大依托。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是黑龙江东方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的重要使命。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实践”的原则,不断加深民办高校大学生对该课程的思想性、时代性、知识性和应用性认识,从而达到“以知所用”、“以践所学”的目的。这是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

黑龙江东方学院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载体,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文化心理品质放在首要位置,作为构建人才培养规格的首要目标,作为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首要尺度,在实践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将基本理论知识转化为内在品行修养,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达到育人的效果。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

黑龙江东方学院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为载体,深刻领会中央、省委和教育厅文件精神,引导大学生对其不断认同、接受并自我践行。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 的旧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活动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形成大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良性机制,主要有课堂内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等环节相关主题实践活动。如:课堂讨论、演讲和知识竞赛、专题报告、案例分析、观察考察、调查报告、社会服务等。其目的和宗旨就是以学生为对象和中心,教师围绕思政课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理论、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大学生政治素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的

思政课实践教学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营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最终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为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将其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做人做事的基本常识和道理,提升他们最基本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制素养,满足他们在基层生产经营管理一线岗位上的需要和要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了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内容

黑龙江东方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由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和校团委根据思政课的教学大纲,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和热点、焦点问题来确定,采取学生组成团队参与社会实践并开展社会调查的方式进行。最终实现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明辨是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品行修养、实现自我全面发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的成效

学生通过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了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学活动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践体验,内化践行,学以致用。如:在课程准备阶段,教师把学生组成若干团队,每个团队选择一项实践调研主题并配备一名指导教师。学生根据选题要求,设计调查方案、调查题目,撰写调查提纲,制作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资料、整理分析归纳总结,形成调查报告。指导教师负责评阅调查报告和选优环节给予指导。该实践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以学生为中心,有效地改变了学生单纯听课的学习方式, 深化和巩固了学生的认知,培养了大学生“能吃苦、讲奉献”的良好作风,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总结出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一类实践教学是在课堂内,由学生依据教师指导和教学内容要求,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而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如:观看记录片、收听收看各种报告会、开展课堂辩论和讨论等形式。另一类实践教学是在课堂外,用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可分为校外实践活动和校内实践活动。校外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参观学习、考察实习、社会调查、行为训练、社会服务等。校内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义务劳动,社团活动,读书征文活动,科技文化比赛,一帮一责任区、重大事件、重要纪念日组织主题教育活动等。

(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总结出了思政课实践教育教学的新模式。黑龙江东方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服务型实践教学模式、虚拟实践教学模式、“基于问题学习”的实践教学模式。服务型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参与各类服务社会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提高学生的自我能力、不断更新知识,使其逐渐养成健全的人格和公民责任感。虚拟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在原来的教学资源基础上和有限的空间、时间内,创设主题教学实践情境、实施情境主题实践教学,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践、实践与理论的有效融合。“基于问题的学习”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将学习内容隐含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入手,以解决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以此方式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建立健全保障体系

(一)组织保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贯彻德育为先的方针原则。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充分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着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个性的良性发展。学院成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领导机构,成立了思政课实践教研室,建立健全了领导机构职责,为学校思政课的实施提供了坚强的保证。

(二)制度保障。黑龙江东方学院思政教研部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所学理论知识,先后制订了《关于推进思政课建设改革的若干意见》《思政课专周实训管理办法》和《黑龙江东方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施方案》等文件。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一门课程单独开设并列入教学计划,共设18学时,1学分,使其享有与理论课相同的地位。进行了全面部署,确保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全面实施与落实,良好的制度也更好地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和发展。

(三)人员保障。黑龙江东方学院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师德建设、队伍建设,逐步培育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学院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由思政教研部统一部署,由团委、教务处和各学部共同组织,由思政课专兼职教师、各级团干部和年级主任、班主任共同参与,明晰职责、各司其职,相互协作,齐抓共管,形成了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张丁杰,曾贤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建构[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7-75.

[3]顾海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新探索[N].光明日报.2012-04-17(4).

[4]杨建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第6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 打工 规范管理

一.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打工的原因分析

首先,当学生从高中紧张繁忙的学习生活中解脱出来,进入到一个相对宽松的高职院校学习,大家会发现,有很多空余时间,此时,很多同学,就不知道该如何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而利用业余时间打工,则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且随着观念的改变,高职院校在校期间打工已经非常普遍了,已经成为很多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次,高职学生当中很多同学来自农村家庭,还有些学生父母有一方无固定工作,家庭经济收入不高,而每年数千元的学费对于这些学生而言就成了较为沉重的经济负担。为了不再让每月的生活费给家庭带来新的经济压力,大多数高职学生选择了在校期间打工这一渠道。他们打工的收入除了用于个人生活之外,有一部分还要补贴家用。对于这些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同学来说,打工除了能够增加自己的生活补贴,还可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另外,有一些家庭经济较好一些的同学,也选择在校期间打工,因为打工,可以接触社会,拓宽交际面,积累社会经验,锻炼能力,同时认识更多的朋友,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再次,我们不难发现,近几年以来,在人才招聘会上,很多用人单位都喜欢招熟练工,有的干脆打出“有工作经验者优先”的招聘语。许多高职学生在就业压力的影响下,能够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鹤立鸡群,脱颖而出,赢得“伯乐们”的青睐,被迫在求学期间打工。

二.高职学生在校打工所面临的困难

1.打工岗位与专业所学严重脱节

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打工所选择的工作岗位,与自己所学习的专业严重脱离,例如学习旅游管理的学生从事超市收银员,酒店管理的学生从事商场促销员,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从事饭店服务员等等,这些工作多为短期的工作,大多也是被动的适应工作的需求,打工所需要的知识与所学的专业知识联系不大,在这种情况下,打工不但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反而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时间,高职学生长期的非本专业性质的打工,可能会导致学生毕业时就业方向的转移,如果这样,那么学生花费三年时间在高职院校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就会浪费掉,造成资源的浪费。

2.社会经验的不足会带来很多隐患

高职学生大多是成年人,他们身体上成熟,但是心理上却很稚嫩,工作经验缺乏,社会阅历少,长期生活在校园里,他们的思想相对于社会上其他的群体要单纯很多,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也容易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走上犯罪的道路。另外,高职学生在打工过程中,会遭遇一些现实问题,比如人际交往过程的失败,价值观偏离,发展过程中的挫败感等等,在此情况下,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加之心理承受能力有限,自我调适不当,很容易造成心理失衡。

3.打工会造成消费观念的转变

随着高职学生打工的增多,会带来收入的增加,这样就助长了学生的消费欲望,他们将打工的收入,当做额外收入,将这笔钱更多的用在了吃喝玩乐上,以满足个人的虚荣心,使同学们之间无形的产生一种相互攀比的不良行为,使同学们更关注于金钱,个人利益,从而使打工失去其真正的意义。

三.规范管理,正确引导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打工

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打工,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不但不能实现学生最初的愿望,还会由此引发一些矛盾,并伤害到学生,这就给我们高职院校的教师,高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1.正确认识高职学生打工现象

著名教育学家怀海特说过“中学阶段,学生伏案学习,而在大学里,他应该站起来,四面嘹望。”而在校打工就是我们高职学生的望塔,高职学生从打工这里看社会、接触社会、感悟社会。从打工经历中他们体会到挣钱的不易,从打工与学习的关系上同学们学会了如何适当安排时间,从打工感受上大家体会到社会熔炉的竞争激烈。除此之外,上学期间,利用课余时间工作,可以促进学生心理的自我完善,增加就业经验,增加社会阅历,加强人际交往能力,以提高抵御社会竞争压力的能力,尽早适应现代社会。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适当安排好学习时间的前提下,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进行有益的课外打工。

2.建立打工学生信息档案,进行跟踪服务

我们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打工的动机,寻找工作的途径,工作单位,工作岗位,岗位职责,工作时间,收入分配等相关问题进行备案。在学生打工过程中,进行跟踪服务。针对高职学生在打工过程中,接触的人群类型多,经历的挫折磨难多,(主要包括人际交往过程的失败,价值观偏离,发展过程中的挫败感等等)这些问题,我们依靠心理咨询中心通过专业老师的辅导来帮助启发学生,让其理顺学识与金钱,道德与法律,能力与知识,当前与未来的关系,树立容纳意识,保持良好的自我状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增强学生辨别能力,合理处理好打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帮助他们健康的成长。

3.高职学生自身应把握好尺度,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由于高职的性质和学制的特点,学生应该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同时应该根据高职的特点,加强实践技能的锻炼,可以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通过合法的渠道,寻找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从宏观上了解单位的工作方式,运作模式,工作流程,从微观上明确个人的岗位职责与规范,了解学校对学生与用人单位对员工的区别,以此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学生在工作中,要认真发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分析成功的原因,保持优势,找出失败的原因,不断改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打工的现象,会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应该认真关注高职学生打工行为及其引发的群体效应,通过正确的引导,适当的教育,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打工观念,及时准确的纠正学生在打工过程中的产生的一些不正确的思想行为,积极主动地帮助其解决在打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高职学生,自身也要理智的对待打工现象,不可盲从,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合理安排时间,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当代在校大学生兼职现象调查与反思---以天津市部分高校为例》.李佳恒.

[2] 《大学生兼职现象研究》.江晓珊.

[3] 《关于在校大学生打工行为的调查报告――以06、07级旅游管理打工学生为例》.熊佳蕙.

[4] 《关于高职类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思考》黄中浩.方珏.

第7篇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国家对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的数量迅速增长。2013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2014年727万;2015年将达到749万,再创新高。大批的高校毕业生涌入到人才市场,这在为社会注入新鲜力量的同时,也增加了就业的难度。政府、高校对大学生就业非常关注,希望能开辟新的方式和途径来扩大就业,以缓解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大学生希望借助创业的方式来实现自身的价值,但是面对当下的经济新常态和创业风险,又缺乏足够的决心和勇气走上创业之路。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进行分析,继而提出促进大学生创业途径的对策。

二、目前我国经济形势及大学生创业背景

改革开放30年使我国经济得到极大发展并始终保持着增长趋势,这为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积累了巨大的能力和财富。中国目前经济已经步入新常态,经济有放缓的压力,令不少人忧心忡忡,加之近年来大学生数量的迅速增加使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这些都或直接或间接地刺激了大学生创业。当前全球经济已进入大动荡时期,格局、体系及模式都出现了很大的变革和发展,所以新的问题和挑战还会不断的发生,还没有真正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人们对经济的担忧也是有增无减。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经济进入新常态这一过程中,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在加快,新常态经济平台正在形成,中国经济转型呈现良好势头。

面对目前的现状,国家出台了一些应对的政策。例如2009年《经济蓝皮书》强调,大学生不能单单依靠于“等、靠、要”就业岗位,而是要善于走出一条新路,更多地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提出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引擎后,各地相继将“全民创业”这热词写入政府报告中予以分解落实。如此,大学生创业不仅是一种趋势,也是一项解决大学生就业很好的措施。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2012-2014年的就业情形很不理想。所以许多大学生都选择参加全国青年创新商业人才培养工程来实现就业。同时,国家也推出了一系列的支持创业政策,如青年创业引领计划公益扶持基金、中小微企业扶持基金;注册登记免受一定的注册费、管理费、营业期间免受 3 年税收等政策;社会也对大学生创业进行投资;取消流动人员档案保管费;高校毕业生开网店获贴息;在校大学生可以休学创业。这些都客观上促进了大学生进行创业。如今,大学生创业已在各高校开展得热火朝天,创业的概念也渐渐被大学生所接受,创业意识已不再陌生。但是,大学生的创业之路是曲折而艰辛的,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冷静地对“大学生创业”进行理性的分析。

三、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正处于从理论到实践的重要转折时期,大学生科技创新、自主创业已渐渐成为一个备受人们关注的话题,它对社会及个人都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然而,大学生自主创业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社会活动,是对创业者自身的气魄、胆识和智慧能力的全面考验。

(一)经济新常态下创业综合素质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

大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是大学生在创业活动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综合的胜任能力,包括创业知识、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思维5大部分。

1. 创业知识

自主创业是一种实践活动,它是在科学的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取得成功,因而,大学生在创业的时候首先应该掌握多方面的创业知识。创业知识主要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两个方面,基础知识主要是关于商业知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专业知识主要是关于有关专业方面的课程知识,如经济学、管理学、公司法、商法等。

2.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是一种蕴藏在人们内心的一种创业的动机或愿望,是人们创业的精神动力。只有在那种强烈的创业的愿望的驱动下,人们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创业的行列中去。

4.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是创业者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包括学习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以及决策能力等。目前我国的宏观经济处于一种存在着很多不稳定因素的困难时期,劳动力需求速减,经济对劳动力的拉动能力减弱。在这样的经济背景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大部分学生都丧失了创业的动机和信心,害怕由于经济的不稳定而失败。表面上看是不稳定的经济背景阻却了大学生的创业步伐,实质上是大部分的大学生没有创业能力或者对自己的创业能力没有信心,不能或不相信自己能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激流勇进,取得成功。

2.创业精神

创业精神是创业者内在的一种创业的品质和意志力。创业者在创业的过程中不仅需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诚信的优良品质,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冒险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在大学生创业的这条道路上失败的案例有很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 2%-3%,远低于一般企业的创业成功率。这些失败的案例无形地给大学生造成了一种心理上的压力,使他们不敢去冒险。有些家长害怕孩子吃苦,不支持孩子去创业,家长的这种消极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创业的精神。

5.创业思维

创造性思包括创新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系统思维等,它是创业者必须拥有的一种素质。面临激烈的竞争创业者要学会用创造性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商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经济新常态下政府支持体系影响大学生创业

大学生创业政府支持体系主要表现在两面软环境和硬环境。软环境是指国家给大学毕业生提供的创业相关的优惠政策法规和措施。硬环境是指大学毕业生从风险投资机构所能获得的创业支持。国家政策和法律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是其构成创业动力的政治基础。

1.大学生创业政策和激励措施落实不到位。

目前我国对大学生的创业政策和激励措施还没有形成体系,金融危机更是加深了大学生创业的难度。虽然中央颁布了一些优惠政策来帮助大学生创业,但这些政策在地方并没有被很好的执行。如某些地方还照样收取注册费用,人事档案管理费,银行也不会轻易地给大学生提供贷款。优惠激励导向作用比较模糊,社会各个力量持消极的态度,风险投资商大都不愿意与大学生合作。

2.新经济形势大学生创业资金难筹。

创业需要资金,而资金不足是大学生创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中国百姓创业调查报告》的数据表明,48% 的人创业资金不到10万元 ,在创业失败原因中资金排在第一位。另据广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大学生创业课题研究组的调查报告显示:34% 的大学生认为资金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最大障碍。相当部分大学生虽有较好的创业项目 , 却由于缺乏资金,无法将创业理想付诸实践。大学生从外界获得资金的途径主要有银行贷款、风险投资、典当融资、股权融资和融资租赁等,但是银行基于风险的考虑一般不会轻易地给大学生提供贷款,风险投资一般只对利润比较高的大项目感兴趣,他们也不会轻易给大学生投资。所以大学生只能依靠自有资金来进行创业,而只用自有资金的那些资金来进行创业是远远不够的。

(三)学校创业教育体系影响大学生创业

为了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学校应当对他们进行一种创业教育。创业教育主要包括技能教育和精神教育两种。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很多学校都对大学生提供了一种创业教育服务。1998年清华大学率先举办创业计划大赛,1999年开始由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会开展了每两年一届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到目前为止,已经成功举办7次,参加的高校已达到100多所。2002年4月允迹教育部将我国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9所学校定位创业教育的试点高校,现在仍在不断的探索当中。目前全国各个高校都开展了创业教育的课程。我国的学生在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普遍缺乏一种创新意识。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从而使他们能够在创业这条道上走的更远。

(四)经济新常态下市场环境影响大学生创业

目前我国市场环境的形势还比较严峻,经济危机对很多经济领域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虽说危机中蕴含着机遇,但它同时也加大了大学生创业的难度。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很多的投资者对外的投资变得更加谨慎,再加上很多大学生创业的意志不够坚定,经验不足,市场观念淡泊,使大学生创业公司在新经济形势下缺乏竞争力,最终很多都走向了倒闭。

三、经济新常态下促进大学生创业的途径与方法

(一)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法规保障系统,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

经济新常态下,政府应清除一切不利于大学生创业的体制,为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营造一个良好政策环境、法规保障系统。政府应该着重对在异地创业的大学生给予档案、户口等方面的照顾,尤其是那些到偏远农村地区和西部边远地区进行创业的大学生,政府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扶持。降低大学生进入市场的门槛,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如减少创办企业的注册资金;减免工商、税务等部门办证的相关费用;简化手续等以此鼓励、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另外,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在对整个社会经济做贡献,因此不单政策上要给予鼓励、扶持,社会舆论方面也要宽容大学生创业的失败,共同形成一个优越的创业环境。

(二)高校要结合经济新常态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必须改进创业教育的形式。首先要结合社会经济形势分析大学生创业的现状,让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创业过程。其次高校应该加大创业师资力量,建立兼职教师队伍,邀请企业、工商、税务等各界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不仅经常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更为学生提供到企业实训的机会。再次要进行案例教学,经常邀请案例的主人翁进入课堂,以自己当年实际的经历和决策过程对同学的案例讨论进行点评、指导,与学生们共同讨论创业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经济新常态下要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创业资金支持体系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乏启动资金和创业经验是阻碍大学生创业的拦路虎。经济新常态下没有资金,再好的创业意向也很难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为了进一步帮助大学生解决创业资金问题,以便顺利迈出创业的第一步,我们要增加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来源,建立多元化的创业资金融资渠道,实现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四级大学生创业资金支持。

(四)开办真实企业,提高创业竞争力

眼高手低、夸夸其谈是大学生创业时很容易陷入的误区。由于大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里,社会经验能力缺乏,尤其在企业运营上经验相当匮乏,导致创业成功率偏低。因此大学生创业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另外在校期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组建学生公司,让他们从中体验创业的艰辛,体验创业教育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提高自主创业的能力。

(五)培养大学生创业综合素质,提高自我推销能力

张瑞敏曾经说过:“创业劲升就是一种创新精神,是在平凡的岗位上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变可能为不可能”。无论处于任何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经济基础所有的上层建筑只是无源之水。因此不管经济处于何种态势,个人的发展都取决于自己。大学生在校期间一定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责任感、沟通能力,领导能力、洞察能力。另外目前我国已步入经济新常态,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这需要大学生要有自我推销意识,突出自身的优势,让社会认可,顺利完成推销自己的创业项目,实现创业成功之路。

结束语: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步入新的常态,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严峻,选择创业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和机遇,解决大学生创业问题并正确作出引导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当前大学生要客观看待创业,要充分利用好国家出台的各项鼓励、扶持创业的政策,从自身创业素质着手,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打有准备之仗,绝不能盲目创业。■

参考文献

[1] 撒承贤. 当前经济形势与大学生就业[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22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 兼职 调查研究 利弊 对策

一、调查目的

中国高等教育于2002年在教育规模上实现了向大众化的跨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截止2009年,中国拥有超过1900所高等院校,几乎是2000年时的两倍,在校大学生人数接近1900万,是10年前的6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双轨制”的实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在校大学生兼职现象越来越普遍,兼职人数越来越多。从调查中我们得知,大学生普遍认为兼职并不是赚钱的唯一目的,能够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能力才是主要的,所以从事兼职工作是他们了解社会、认识世界、贴近现实的最好方式,兼职经历能够让他们更快、更多、更准地发现社会需求,明确自身的不足,通过兼职能让他们将来更好的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

贵州地处我国西南部,是经济欠发达、欠开发的落后地区,其贫困比例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贵州省教育厅的统计,截至2004年12月,全省高校贫困生占在校生人数的27%,而同期全国的平均水平大约是20%,上海是16.3%。随着物价水平近两年来的快速上涨,贵州省贫困生比例还呈上升趋势。为了了解贵州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兼职的基本情况以及兼职对学习的影响,我们开展了就大学生兼职情况的一次问卷调查。

二、调查方法及对象

1.方法。采取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式。为了使所涉及的内容尽可能地涵盖近期大学生兼职的各种问题,我们制定了详细的问卷,并聘请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教育统计学专家对各项目进行评定、分析,最终形成30个项目。

2.对象。采取随机抽取的方法。对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学院、贵州财经学院、贵阳中医学院等五所学校学生分别作了随机调查。参与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为在校本科大学生。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97份,有效回收率为89.7%。

3.数据处理。所有数据运用Excel 2003进行统计处理。

三、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1.贵州高校大学生兼职动因分析

从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到2010年,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的9%提高到15左右。”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导致就业市场上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高学历的优势将为素质、高水平的优势所取代。开放的市场和观念为大学生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供了机会,通过兼职增强与社会接触,开阔眼界,锻炼能力的同时,积累经验,以实际操作能力的增强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为未来的竞争做好准备。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教育产业化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但是产业化的改革又没有得到完善,使教育导向易于趋向经济效益。目前我省本科生缴学费为2200-7000元/年,加上生活费,住宿费和洗理费等等,一个学生在校四年的费用已达到3-6万元,甚至更高。而2007年,贵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也才2373.9元 、2009年,贵州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2862.53元。可以看出,经济压力的增加也是促使学生兼职的主要动因之一。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取消了统分统配的大学生们,也毫不例外地要面对择业的考验,就业问题成为大学生们最为关注的问题,19.8%的学生刚进校就考虑未来职业的选择和就业,这比例高于16.1%的四年级比例(二年级、三年级的比例为20.7%和30.3%)。而且由于社会变迁、产业调整以及社会资源供需状况的变化,个人与社会的双向选择会经常性发生,不断地出现下岗现象,对大学生造成了很大的震撼,这也是大学生选择兼职的主要动因之一。

2.贵州高校大学生兼职的领域

大学生兼职工作的领域,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理性的工作领域,即学生对此具有非常娴熟的工作能力,将来能在这些领域内就业,哪怕它们并不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挂钩。如化工、通信、教育、编程、卫生保健、补习教师等。另一类是非理性的工作领域,在这些服务范围内学生不具备特别熟练的工作技巧,如贸易、经济、膳食、维修、汽修等等。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在理性工作领域的比例,在很大程度上与高校所开设的专业相关,即兼职与所学专业相关占49%,而在非理性领域中工作的比例占了51%。在这两个领域中兼职大学生的比例几乎是相等的。其中教育、贸易、卫生保健、编程集中了很大一部分兼职学生,教育行业(中学老师、幼稚园教师、家教、补习老师等)占整个兼职中的63%,贸易、卫生保健(售货员、服务生、保健员等)占了22%。

3.贵州高校大学生兼职所花费的时间与获得的报酬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学习,因而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十分有限。通过统计得出,大学生月兼职时间,10小时以下37.4%,10-20小时34.5%,20-30小时14%,30-40小时6.8%,40小时以上5.6%。调查表明,有71.9%的学生每月兼职时间少于20小时间,且基本集中在周末。另外,也有部分兼职工作时间更短,但报酬很可观,比如音乐、美术类家教。

表1大学生兼职工作种类及报酬

在国外,学校为防止影响正常的学习,对学生从事兼职工作的时间,通常规定有一定的限制,不得超过多少小时,而我国在这方面缺乏相应的规定的指导。

4.贵州高校大学生兼职与学业关系问题

大学生已经是半个社会的人,如果能在大学期间就认真锻炼自己的实践技能,为以后走入社会做准备,能够兼职是很好的选择,但是,关键的一点就是,在兼职的时候,一定要处理好兼职与学习的关系。如果为了兼职而误了学习,也就证明了我们是失败的。所以说,兼职与学习,一定要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共赢。只有这样,在毕业求职时,才能有一个良好的保障。

兼职和学业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矛盾体,从调查来看,大多数学生都还是把兼职置于学习之后,但是兼职对于他们来说也是意义重大,也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为通过兼职能够解决自己部分生活费与学费问题。从调查数据显示,74%的同学在从事或者曾经从事过兼职,其中1/6的学生有着与其专业相匹配的固定兼职工作,28%的学生指出,通过兼职能够使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可以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用到实践中去检验,同时,也可以通过实践,反过来理解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加深理解力。有37%的学生认为,兼职不影响学习,兼职的时候去兼职,而上课的时候就到教室去上课,同时也认为,他们所兼职的时间主要是周末或者是在晚上10点以前。但相对的,有28%的同学坦言,兼职会影响学业,主要是兼职后,特别的累,上课时没有精神,听不进课。38.7%的同学指出兼职时间会与课程发生冲突,当发生冲突时,会根据当时的情况进行选择,是去上课还是去兼职。总之,82%的兼职大学生认为,他们都能较好把学业和工作结合起来,或者说大致能马马虎虎地对付过去。在他们看来,兼职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学习,接受调查的从事兼职工作的大学生中15%的人承认因为工作的需要而旷课或缺课。

从表1中,值得注意的是,收入越多,所花费的时间也越多,必然会导致挤占课余甚至是本应用来学习的时间。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有极少部分学生甚至为了做兼职而长期不到学校上课,以至于严重影响了学习,我们认为这种做法不宜提倡,大学生仍应以学习为主。

对比大学生对工作时间的自我评价,兼职的大学生认为把学习和工作结合起来很有成就感,能让他们在兼职工作中实践书本上的知识或者了解书上没有的东西的同时,缓解自己的经济压力。

5.贵州高校大学生兼职合法权益受损问题

56.8%大学生兼职工作的信息主要来源于中介机构,其中包括校内和校外的中介。只有6.5%的同学对中介机构的服务质量表示满意。据调查了解,中介机构大多数以张贴海报或其他广告方式,提供需求信息,并收取一定的中介费用。多数大学生反应,中介机构收费过高。对于兼职信息的来源,中介机构大多数没经过认真核实、审查,对于兼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他们也没有效地解决,导致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容易吃亏上当。

而通过我们的调查,有相当一部分中介本身也存在着问题,有些办公地点就设在临时租用的民房中,也没有相关的证照,不少中介机构开出的收费凭证不正规,有的甚至就是一张手写收据,诚信度难以保证。为了逃避责任,中介机构还形成了大量的行规,如先交费用再提供信息;不满意可以换但不退信息费等。

在兼职的过程中,33%的同学有受骗或与雇主、中介发生过纠纷,在发生纠纷或者受骗后,有44.6%的人主动和对方交涉,4.9%的人找有关部门解决,32.2%的人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在访谈中,他们反映,问题能解决当然好,解决不了时,他们就只好自认倒霉,草草把事了了作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不了再找一份兼职,弥补先前的损失。

四、规范化管理贵州高校大学生兼职对策与建议

1.对高校大学生的建议

首先,妥善处理兼职和学业之间的关系。大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掌握各种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而兼职只是一种社会实践,只是作为一种理论学习的补充和完善。所以大学生在做兼职的时候要调整好成本和利益的关系,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真正做到“鱼和熊掌兼得”。

其次,采用更灵活的方式来积累实践经验。很多的学生想通过兼职积累实践经验,但是相当多的兼职岗位并没有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这就没有达到初始的目的。而我们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来锻炼自己的能力,如可以多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实践活动。比如“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等等,还可以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进行社会调查,既能使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又能使自己在以后的就业方面增添一些社会经验。

最后,在兼职中应该擦亮眼睛,增强法律意识。对于通过中介机构找兼职工作的学生,一定要仔细查看中介公司的三证一照――税务登记证、职业介绍许可证、收费许可证和营业许可执照,避免上当受骗。在兼职的过程中要

学会做一个有心人,积极的用法律手段进行自我保护。

2.作为高校,要为学生的成长成才铺平道路

首先,加强教育和管理,增强应对社会复杂环境的适应性。学校应当加强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与企业等真正建立起对口管理部门。将兼职的大学生自主实践活动纳入学生管理体系,加强兼职的指导。首先要加强对大学生兼职行为的管理,帮助推荐合适的兼职岗位,帮助合理的处理学习与兼职的关系,其次还要防止社会不良工作的影响,防范上当、诈骗等风险。同时还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经受挫折、承受困难能力和开展坚忍不拔意志力锻炼,提高学生抗挫折和承受困难的能力,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克服兼职过程中的畏难、焦虑、消沉的情绪,消除因不健康心理而误入歧途和自杀自残情况。

其次,发挥学校勤工助学信息中心的作用。第一,建立兼职网络信息平台,为学生提供安全、可靠的兼职信息。学校的勤工助学信息中心不应局限在为贫困生提供兼职岗位上。第二,与某些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定期举办专场兼职招聘会,增加大学生与单位零距离接触的机会。第三,积极开辟能提供长期、稳定岗位的勤工助学基地和实体。勤工助学要摆脱零敲碎打的局面,形成一定规模,必须建立自己的基地,建立自己的经济实体。这种基地和实体可以是校内生产型、自助型,也可以是校内外合作型。第四,争取提供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勤工助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从中获取报酬,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得到提高。这就需要加强与人才市场、劳动部门的定点联合,尽量把学生所学专业与岗位需求结合,使得学生在兼职过程中可以理论与实际结合,学以致用,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做准备。

最后,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一方面,学校可以开设兼职辅导系列讲座,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在兼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兼职态度和观念,加强对社会的认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提高其依法维权的能力。在学校开设的法律基础课上,可以通过剖析贴近大学生的法律维权案例的方式开展《合同法》、《劳动法》等的教学,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这些与他们自身权益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同时深化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让大学生真正做到懂法、用法,在面对不法侵害时能有效地利用法律武器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3.对国家的呼吁

首先,立法机关应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大学生的年龄基本在18岁以上,这意味着他们是具有完全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既然每个公民都有法定的劳动权,就不应该把大学生排除在《劳动法》调整范围之外。把大学生纳入劳动法的调整范围,赋予兼职大学生签订劳动合同的权利,对违反劳动合同的双方的法律责任具体化,并规定双方的救济途径和程序。

第二,完善社会职业中介组织立法。在完善《劳动法》的同时,还应尽快为社会职业中介组织立法,加强对兼职市场的规范和管理。目前兼职市场与一般市场相比,仍比较混乱和不规范。应该看到,规范中介组织及其行为,使其规范、有序,加强政府监督检查力度,打击严重侵害大学生权益的不法中介机构已成为当务之急。

五、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校大学生的兼职比例会逐步提高,而学生兼职又是利弊并存,综合起来看,对大学生兼职应持认可态度,各层面的工作都应从关心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帮助他们在选择兼职时做到理性、适度、有节。让学生在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好时间,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兼职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3] 省略/cm/jycm/beijing/zgjyb/3b/t20071109_124429.htm

[4] finance.省略/china/dfjj/20080229/19384566293.shtml

[5] 省略/gzdt/2006-02/23/content_209508.htm

[6] 何烨:大学生兼职,影响学习吗[J].成才与就业,2005,(19)

[7] 吴亚子,赵燕:大学生兼职情况调查报告――以南京地区高校为例经素[J].青年研究,2005,(10)

[8] 李倩:大学生兼职的动因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9] 沈一鸣占珊:大学生兼职市场调查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8

第9篇

【关键 词】大学生/创业问题/政府高校引导/社会关注/调查报告

浙江是一块创业的热土,民营经济兴旺发达的省份。浙江高等教育也是走在中国教育行业的前列,高校众多,但由于岗位差异,每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也是异常激烈,创业也逐渐成为众多大学生的第一选择。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我们就大学生创业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我们希望通过研究报告,能够引起各高校与社会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与教育的重视和关注,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这个研究给创业前的大学生、政府、高校、社会提出建议。

我们小组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网上查阅资料等形式。我们小组也参考了一些其他调查问卷的格式,结合实际编制成《大学生创业问题调查问卷》(见附录二)。问卷编制好后,小组成员通过各自QQ向周边大学生(在校就读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为确保调查结果的可信度,我们采取了无记名方式。最终调查问卷共发100份,实际统计80份。调查结果见 附录1

本次调查范围涉及人群大多是来自各大高校的学生,涉及众多专业,范围涵盖广泛,涉及面广。从科学合理的角度讲,我们的整个调查兼具全面性和典型性。

一、 现状分析与调查结果:

当大学生创业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创业这种新的就业方式的时候,我们发现在大学校园里创业的概念也越来越为广大的同学所了解与接受,创业意识在高校中已不再陌生。

从调查问卷中抽出几份题目进行分析,例如第二题,您关注国家出台的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法规?调查中,经常关注,很清楚的大学生占10%,偶尔关注,比较清楚的大学生占30%,不太愿意主动去了解,知道一点的大学生占45%,一点也不知道的大学生占15%。从这里体现出现在的大学生对国家政策的了解程度虽然占比较大的比例,但经常关注的大学生只占10%,所占比例较小,说明大学生关注国家政策是有待加强的。

二、结论分析与建议:

《关于大学生创业问题的调查》是我组研究的课题,在课题申请时,我们是作为一个课外业余任务来完成,经过一番网上浏览、网上问卷调查发现这个课题的具有很大的研究性,社会、国家和高校的关注度极大。由于我们小组在资金、人力、物力、时间、个人学历等因素的限制,调查难度远远超过我们申请课题前的想像。对于我们大专生来说,要作到大范围且研究的极大深度同时极具学术性,是不怎么现实的。因此,出于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我们组员采取网上问卷调查,网上搜集相关材料等形式,调查自己周边大学生(在校就读大学生),其结论和数据也是具备科学性,确保实践调查成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从而提升作品质量。

从调查问卷和现场人员访谈可以看出,大学生创业需要社会建立有效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帮扶机制。高校在大学生自我创业中发挥更多的作用和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包括创业指导、资金落实、客户联络、社会沟通等,尤其是提供比较规范、适用、系统的创业教育。高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一方面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观念,另一方面主要是就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各种创业技能进行全面培训,并最终使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

对于大学生创业,政府的帮扶作用不可小视。一些地方政府政策的出台,对于大学生创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政府帮扶的持续性需要关注。此外,大学生创业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特别是政府的帮扶作用,社会应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去逐步锻炼其市场适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不管国家政策、高校、社会环境如何,我们认为最重要在于大学生自己,因此大学生主体不容忽视。下面给大学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树立全新的人才观,重视创业素质的自我培养

从前面所讲,我们可以看到,成功的创业者具备一些核心的主要特质和次要特质,要有创业观念、有才、有胆、有识,同时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克服创业过程中的困难,这些高要求决定了当代大学生想走上创业之路,就必须按照创业者素质的培养规律,重视创业素质的自我培养,注重培养自己的能力,锤炼自己的胆子,同时培养自己的创业人格、创业者思维和创业意识与技能,克服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积累型、继承型,掌握的死知识多,运用的知识少,胆子小,生存能力差的人才类型。

实践证明,创业者素质的培养是有规律的,其成长也是有过程的。而从实践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之都是创业者成长的捷径,中国有句俗话:一年学成个庄稼汉,三年学成个生意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注意在思想上和精神上锤练自己

要树立自信、自强、自主、自立意识。自信就是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有条件去开创自己未来的事业。自信赋予人主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相信自己能够成为创业的成功者,尤其在遇到失败和挫折时更需要自信。自强就是在自信的基础上,通过企业的实践,不断增

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进一步磨炼自己的意志,建立起自己的形象,敢说敢当,敢作敢为,不贪图眼前的利益,永远进取,使自己成为强者。自主就是具有独立的人格,具有独立性思维能力,不受传统和世俗偏见的束缚,不受舆论和环境的影响,能自己选择自己的道路,善于设计和规划自己的未来,并采取相应的行动。自主还要有远见、有敢为人先的胆略,能把握住自己的航向,自立就是凭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建立起自己生活和事业的基础。

(三)广泛获取创业经验

如今,不少大学都开设了创业指导课,教授创业管理、创业心理等内容,帮助大学生打好创业知识的基础。大学图书馆也提供创业指导方面的书籍,大学生可通过阅读增加对创业市场的认识。

其次,创业是目前媒体报道的热门领域,无论是传统媒体,如报刊、新书、广播电视、还是网络媒体,每天都提供大量的创业知识和信息。一般来说,经济类、人才类媒体是首要选择,比较出名的有《财富人生》、《创业家》、《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以及中华创业网、中国创业论坛等专业网站。此外,各地创业中心、大学生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等机构的网站,也蕴藏着丰富的创业知识。通过这种途径获得创业知识,往往针对性较强。

(四)注重自身能力的综合培养

大学生要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创业。创业涉及方方面面,需要与不同的人和事打交道,对人的能力要求很高。从事创业的人既要懂经营,又要善管理,既要能协调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又要当机立断,临危不乱,指挥若定,既要能言善辩,又要能谈判公关,既要能开拓创新,又要不怕挫折、困难。因此,创业能力的综合性很强,其中要有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造能力、经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判断能力、公关能力、应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把握机遇的能力、谈判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等。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作为21世纪教育的4个支柱,并把其作为开启未来人生大门的四把钥匙。学会认知就是教人掌握认知的方法,学会学习的方法、手段,培养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做事就是要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驾驭处理复杂突发事件、危机的能力。学会共同生活就是要培养人的团结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人的竞争意识和管理能力。学会生存就是要不断增强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的责任感,培养人的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判断能力等等。因此,大学生要主动树立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意识,提高创业能力,从而使自己在创业时走得出,站得住,干得好。

(五)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创业能力

实践环节能使大学生在校期间积累创业经验,培养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要积极参与创业实践活动,如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计划书大赛等。其次,大学生还可通过参与社团组织活动、创业见习、职业见习、兼职打工、求职体验、市场和社会调查等活动来接触社会,了解市场,并磨练自己的心志,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第三,商业活动无处不在,大学生平时可多与有创业经验的亲朋好友交流,甚至还可通过Email和电话拜访自己崇拜的商界人士,或向一些专业机构咨询。这些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往往比看书本的收获更多。通过这种人际交往途径获得最直接的创业技巧与经验,将使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受益无穷。其四,投身于真正的创业实践。在毕业前后进入创业启动阶段,可以单独或与同学轮流租赁或承包一个小店铺,或加工、修理、或销售、服务等,在真刀真枪的创业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这些活动成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大课堂的第一步,同时大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既为他们将来开展创业活动积累了经验,也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热情,为大学生提供应对挫折,面对各种困难的心理准备,促进大学创业成功。

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非正规就业;劳动力市场;高等教育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极为严峻,竞争异常激烈。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加速变革,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格局再次发生重大变化,最突出的特点是从事被社会默认的所谓传统、正规行业的毕业生比例下降,非正规就业、灵活就业的人数逐年增多。2006年上海高校学生职业发展及就业工作调查报告显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特征是流向多元化,“十五”期末和“十五”期初相比,毕业生就业形式更为多样,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比例有所提高。统计显示,2005年广东省应届毕业生16万余人,总就业率达96.5%,其中采取非正规就业的达到40.7%。非正规就业正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新模式,系统研究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特点、发展趋势及教育对策,不仅是重要的社会命题,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重大使命。

一、非正规就业的界定

1.国外非正规就业的理论起源与发展

非正规就业是国际劳工组织(ILO)针对发展中国家出现的一种就业现象提出的概念。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非正规就业被赋予不同的内涵,其社会功能也不断发展演变。

1973年ILO首次提出非正规就业就是指在非正规部门里的就业,将非正规部门定义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地区那些低收入、低报酬、无组织、无结构的很小生产规模的生产或服务单位”。这一时期,非正规就业被认为是基于非正规经济而产生,是与主流社会经济发展相背离的就业形式,被看成是一种“就业不足的现象”,有的学者甚至认为这种组织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消亡,最终被正规部门所替代。

20世纪80年代初,全球范围的经济结构调整引起了就业结构的改变,非正规就业在全球迅速增长,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非正规部门就业已成为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1992年ILO在第15届国际劳工统计大会上通过了关于“非正规部门”的定义及其国际标准:“非正规部门由为有关人员创造就业和提供收入为根本目的的、从事产品生产和劳务的单位构成。”非正规经济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认同。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社会发展及服务过程中技术的进步,1999年ILO将非正规部门进一步定义为“规模很小的从事商品生产、流通和服务的单位,如微型企业、家庭型生产服务单位、独立的个体劳动者”。非正规就业的外延进一步扩大,发达国家也开始实施对非正规就业的改革,规范劳动力市场,提高对非正规就业的劳动权益保护。

2.非正规就业在我国的发展

“非正规部门就业”的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我国。目前国内广为接受的概念为: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社会保险、劳动关系等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其形式主要有:非全日制就业、派遣就业、临时就业、兼职就业、远程就业、独立就业、承包就业、自营就业和家庭就业等。非正规就业以其“行业庞杂,涵盖的领域广泛,包容性大,适应多样化的就业需求”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目前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的比重达到了50%左右,农村转移劳动力(农民工)、城镇下岗职工是非正规就业的两大主要群体。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逐步深入,传统就业空间的相对缩小,可供就业的岗位相应减少,而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持续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在传统正规部门就业,而成为非正规就业的又一重要群体。目前,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模式主要有:正规部门的非正式就业形式、劳务派遣就业、自主创业、兼职就业、企业或单位实习、自由职业等。

二、非正规就业劳动力市场不同群体特点的比较分析

在非正规就业劳动力市场中,大学毕业生与农民工、城镇下岗人员在许多方面有不同之处。

1.市场进入原因不同。农民工是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产生的,他们受教育程度低、职业选择面窄,只能从事入门标准低的非正规就业。城镇下岗职工的产生是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使得国有企业排放出大量富余人员,他们年龄偏大、技能偏低、竞争力弱,难以再进入传统正规部门,只能从事非正规就业。以上两类群体属于被动非正规就业。大学毕业生中,一部分人因不能如愿进入正规部门而被迫选择非正规部门,还有的人是为了获取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或一定的工作经验、实现自身价值,而成为自由者或自主创业,这部分大学生属于主动非正规就业。

2.人力资本高低程度和就业层次不同。农民工和城镇下岗职工拥有较低的人力资本,属低技能劳动者,在非正规就业中一般从事工作环境、收入状况较差的工作;大学毕业生受过高等教育,拥有较高的人力资本,属高技能劳动者,他们一般占据的是非正规就业中技能要求较高、待遇较好的工作。

3.流动能力不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分为主要市场和次要市场,前者主要对应正规部门,后者主要对应非正规部门,两个市场(或部门)彼此分割,一般非正规就业者,如农民工和城镇下岗职工,很难向上流动实现正规就业。虽然也有部分自主就业者一旦规模扩大,可能会逐渐走向正规化,但总体比例非常小。在我国,一般来说,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容易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大学毕业生由于具有较好的人力资本储备,有较强的向上流动能力。可进可退是大学毕业生非正规就业的一个突出特点。

4.流动方式不同。对广州市从事非正式就业的农民工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在企业工作的农民工的调查显示,农民工在总体上处于一个分割并被相对隔离的、低水平的劳动市场中,他们在正式和非正式就业的分流中,更倾向于从正式就业流向非正式就业。因此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主要流动方式是“无业―非正规就业”或“无业―正规就业―非正规就业”,城镇下岗职工是典型的“正规就业―无业”或“正规就业―非正规就业”流动方式。以上两群体都是单向流动,并趋向非正规就业。而大学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向上流动能力,他们潜在的或期望的流动方式是“非正规就业―正规就业”,同时,随着大学生个人择业权利的扩张和对创业成功、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他们还会选择“正规就业―非正规就业”或“非正规就业―非正规就业”,因此大学生在就业劳动力市场是双向流动的。

5.获取社会资本的难易程度不同。社会资本即社会网络。农民工和城镇下岗人员的就业选择受到自身社会资本的制约,在获得、筛选就业信息和就业帮助等方面所利用的个人社会关系网络资源非常有限,使得他们获得工作的机会不多、选择工作的余地不大。研究表明,人力资本越高则拥有和获取社会资本的能力越强。大学毕业生虽然在刚进入劳动力市场时也缺乏社会资本,但只要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人力资本的潜力,其技术、经验、人脉网络等方面社会资本均会有所积累,并帮助他们向上流动。

三、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

1.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文凭的就业信号减弱。非正规就业是我国市场主体自发选择的结果,它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而逐渐发展壮大,并将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从人力资本的角度看,大学生在非正规就业群体中相对处于优势地位。然而,非正规就业市场是强竞争性劳动力市场,大学文凭的信号作用变弱,就业选择将充当衡量大学生人力资本存量的信号作用。市场选择机制是将个人的人力资本存量与工作机会进行匹配,决定进入不同就业类型的不是人的绝对受教育水平,而是他相对于其他竞争者的相对优势,就业者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自己的真才实学。大学生如果还停留在“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观念,不仅无法在正规部门就业,也会被非正规就业市场淘汰,沦为失业大军中的一员。

2.知识经济特征鲜明,市场的技术壁垒作用明显。目前,非正规部门整体科技含量不高,市场准入条件低,一些现代科技和新兴产业部门由于缺乏资金、场地还处于培育阶段。随着大量高科技、专业化服务的新型产业部门的迅速成长以及现代企业组织管理和经营方式的进一步变革,一大批新型的非就业方式将随之产生,具有高知识型的非正规就业形式,如远程就业、兼职就业、产品直销员、调查公司、自由撰稿者、SOHO等将广泛流行。经济技术结构的变化,使得不同技术水准的劳动者将面临不同的就业状况,就业的技术壁垒把非正规劳动力市场分割为“高技能”和“低技能”两个板块,大学生中高技能劳动者将获得广阔而自由的空间,并由此获得丰厚的收益,低技能劳动者只能流向农民工、城镇下岗人员从事的非正规就业中的简单劳动。

3.大学生趋向主动非正规就业,以创业实现就业。非正规就业作为就业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它在创造就业、吸收失业者方面的积极作用,已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受到政府的扶持。随着制度变迁、人们就业观念的改变以及非正规就业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非正规就业将会被视为正常的就业选择,大学生也将主动选择非正规就业。一方面高科技、新型的就业形式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另一方在经历了正规部门就业碰壁之后,他们选择了在非正规部门积累经验,“先就业再择业”。当前国家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宽松的政策环境也将吸引一批大学生主动选择自主创业。他们将通过个人及组织的努力,以自有人力资本为生产要素,实现自我雇佣,以创业实现就业。近年来,已有不少大学生创业成功的事例。对于最富创新精神和最具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来说,自主创业是其实现自身价值的最佳途径。

四、高等学校在促进大学生非正规就业中的责任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受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大学生自身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现阶段大多数大学生的非正规就业与其他劳动者的非正规就业一样,处于较低层次和被动状态,非正规就业这一就业形式还未被广大学生、家长、社会所认可,大学生在非正规就业中也面对种种阻碍。但从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看,现代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高等学校作为向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和主要部门应做出积极的回应。

1.加强教育引导,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我国高等教育从规模上已经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应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参与就业竞争。然而,无论是社会大众,还是大学生自身,都依然将大学生定位为“精英”,应该从事“精英的工作”,这种脱离社会实际的就业期望阻碍了大学生到非正规部门就业,也往往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高等学校应通过多种教育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非正规就业的内涵,破除劳动有贵贱之分的传统观念,树立主动、灵活、多形式的就业观,学会判断和分析就业形势,调整就业期望,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选择最适合自身条件的方式就业。

2.改革教育体制,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在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其就业能力,特别是在高竞争性的非正规就业劳动力市场,如果没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由于教育具有长期性和周期性的特点,高校教育往往滞后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使得高校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时滞性。高等学校应针对这一不利因素,主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大胆更新教育理念,将教育与就业相联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适应市场变化的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计划的调整机制,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培养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他们在就业中更具竞争力,促进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中向着更利于自身价值实现的方向流动。

3.积极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在非正规就业市场上,自主创业是就业的高级形式。在以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尝试自主创业是追求自我价值、实现自我突破与成功的一种勇气和魄力,也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不竭动力,必将推动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据统计,一个创业岗位能带动三个就业岗位,而2008年的《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5》显示,中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在发达国家选择创业的大学生却占毕业生总数的20%-30%。高等学校应高度重视创业教育,开设相关创业指导课程,增强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非正规就业是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在非正规就业劳动力市场中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目前还处于就业劣势地位。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资源的浪费是人力资源的最大浪费,尽快实现大学生在非正规就业市场中由弱势群体向强势群体的转变,增强广大学生的就业信心,还需要大学生、家长、高校、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姚宇.国外非正规就业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8,(1).

[2] 吕红.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及其制度创新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3] 课题组.2006年上海高校学生职业发展及就业调查报告[J].教育发展研究,2007,(4).

[4] 黄敬宝.2008年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09,(1).

[5] 余峰.非正规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新模式的探讨[J].湖北社会科学,2007,(6).

第11篇

一、调查背景

2014年9月3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正式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意见提出“生涯规划或生涯教育将成为高中生的必修课,我国将用五年左右时间普及生涯规划教育”[1]。一直以来,我国生涯规划教育相对落后,在中国只有33%的高中生接受过职业指导与毕业指导,而在美国则有69%的高中生接受过,在日本有78%的高中生接受过此类指导[2]。很多学生怀着激动的心情进入向往已久的大学,然而入学之后发现自己所选的专业与预想中的相差甚远,不知道这个专业的发展前景如何?毕业之后到哪里找工作?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资料表明:42.1%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65.5%的学生表示如果可能将另选专业,种种现状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2014年3月22口,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鲁听发表了见解――“在高中阶段,16岁就可以选择你未来的发展模式。当然不管你选择的是什么模式,你都可以实现你的人生目标。”为此,对于高中生而言,如何认识自己,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提高规划能力已迫在眉睫。

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在对自身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和社会需求等因素,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准备,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个体规划自身职业生涯的活动[3]。作为新高考方案的首届体验者,他们的生涯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也是我们进一步修正方案,提出新建议的依据。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全面了解了2014级学生生涯现状,从认识自我、认识专业、生涯决策、对生涯教育的反馈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接下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参考。

二、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以我校新高考体验者2014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270份,回收256份,剔除无效问卷12份,共有有效问卷244份,有效率为90.37%。

(二)调查工具

借鉴已有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卷做出调整,形成自编的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问卷。本问卷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试的背景资料;第二部分是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问卷,总共包含4个维度,分别是认识自我、认识专业、生涯决策、对生涯教育的反馈,共计24个题项。

三、调查结果分析与结论

(一)调查结果

1.学生认识自我的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对自身兴趣,爱好,能力相对比较了解,各项在“非常了解”“了解”选项上都占70%以上。

从表2看出,学生对自身“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评价一般。其中“一般”选项基本都有40%,认为自己在这些方面“很强”“较强”的比例在40%~60%之间,“不具备”“没考虑”比例较低。

综合表1表2,学生在“自我认识”这一块比较关注,总体认识比较到位。

2.学生专业认识的情况

关于将来要报的专业:只有11.8%非常明确,30.2%的较明确,40.6%说不清楚,11.2%不明确,6.2%的学生完全不明确。

关于有没有考虑过自己未来职业的发展:只有15.6%的学生表示一直在做规划并且努力实行,48.9%学生在考虑,但未形成规划,27.6%的学生偶尔考虑过,8.3%的学生从未考虑过。

关于过去有否实习兼职经验:只有4.5%的学生表示曾有过,但大部分只有一两次,30.2%的学生从未有过此打算,65.3%的学生表示从未有此打算。

从调查数据我们发现,在“认识专业”方面,一半多学生对自己要报的专业不明确,虽然大部分学生有考虑过未来的职业,但仅限于考虑,真正有规划的只有15.6%,大部分学生由于课务,时间安排等原因,很少有兼职经验,一半多的学生表示未曾有过兼职打算。由此说明我们学生对于专业的认识渠道单一,缺乏全面科学性,虽然关注自己的未来,但没有明确的规划,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急需专业教师的指导。

3.学生生涯决策的情况

关于对人生规划相关知识的了解:只有5.5%的学生非常了解,17.8%的学生了解,43.5%的学生不是很了解,24.2%的W生一点不了解,9%的学生从未考虑过。

关于将来要读的专业:67.3%的学生自己选择,13.5%通过老师建议,12.1%由父母选择,7.1%由周围同学帮忙选择。

关于人生规划的重要程度:43.8%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20.7%的学生认为重要,32.1%的学生认为一般,3.4%的学生认为可有可无,没有学生认为完全没必要。

关于何时确定自己毕业后的选择目标:28.8%的学生在高考前,35.3%的学生在填报志愿时,30.5%的学生在高考成绩出来后,5.4%的学生在其他时间。

关于是否清楚自己未来3~5

年的发展计划:8.9%的学生非常清楚,17.5%的学生表示清楚,43%的学生不是很清楚,1.3%的学生一点不清楚,29.3%的学生没有考虑过。

从学生“生涯决策”的调查发现,学生们普遍认为生涯规划重要,但是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大部分学生的专业决策由自己决定,并且多数都在高考成绩出来后决定的,只有28.8%的学生在高考前就有目标,对于未来几年的规划大部分学生还是茫然的,这些数据再次证明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指导,落实有待加强。

4.学生对生涯教育的反馈

关于学校有否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或活动:1.8%的学生认为非常多,21.4%的学生认为一般,27.6%的学生认为很少,39.2%的学生认为几乎没有。

关于老师有否在生涯规划指导上给予学生帮助:11.3%的学生认为经常有,44.2%的学生认为有但不多,24.7%的学生认为很少,19.8%的学生认为几乎没有。

关于老师有否给予学生在个人能力分析方面的指导和建议:18.4%的学生认为经常有,38.8%的学生认为有但不多,25.5%的学生认为很少,17.3%的学生认为几乎没有。

关于对学校目前开展生涯教育的满意度:仅有6.3%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13%的学生感到比较满意,28.2%的学生觉得一般,43.8%的学生感到不满意,8.7%的学生感到很不满意。

从“生涯教育反”的调查中发现学生的满意度偏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活动很少,老师在这方面给予的帮助和建议有限。这也反映了学校对生涯教育的关注不够,落实不到位。

(二)结论

1.学生总体生涯水平不高

通过对我校2014级学生的调查发现,尽管学生普遍关心自己的未来,关心自己能否考入理想大学,进入理想专业,但是只有半数不到的学生对自己做了职业生涯规划。大部分学生对于自身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能力还是了解的,然而在访谈中我们发现,虽然学生们对认识自身非常感兴趣,也表现得很积极,但时间有限,不能更深入地了解,他们更关注的还是学业成绩。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不是很了解”“不了解”“没有考虑过的”多达76.7%;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更多的是取决于自己一个人的决断;大部分同学根本没有对于自己近期的规划。从中可以看出,学生们虽然觉得生涯规划重要,但是大部分不具备规划意识,对于这方面的关注不多,决策也欠全面科学,总体生涯水平不高。

2. 学校生涯规划教育应加强落实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校几乎没有或者极少开设生涯规划的活动,教师在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也是欠缺的,学生对生涯规划教育的反馈普遍不满意。在大环境下,学校和教师对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缺乏重视,没能全面认识到它与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他们更多的还是关注升学率。很多地方的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缺失问题,开展的学校在落实方面也不尽如人意。

四、成因分析

(一)生涯规划教育相对落后,本土化理论缺失

在美国,有69%的高中生接受过职业与毕业的指导,在日本有78%的高中生接受过此类的指导,而我们只有33%的高中生接受过职业与毕业的指导。直到2014年我国才提出“生涯规划或生涯教育将成为高中生的必修课,我国将用五年左右时间普及生涯规划教育”,这意味着到2019年只能达到高中普及生涯规划教育。当前,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成熟,相关理论以国外为主,但毕竟存在文化差异,我国目前缺乏本土的理论指导。作为新高考的第一届体验者,学校、教师、学生都缺少专业性的指导,处于摸索中,这是导致总体生涯教育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

(二)重视程度不够,缺少生涯规划意识

受限于现有高考制度的弊端,大部分地区还是唯升学率论英雄。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背后,依然实行应试模式,虽然这种现象在逐步改善,但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当下,我们对高中生的评价仍以分数为主,学校难免会更加关注升学率,而忽略其他方面的教育。同时,学校教师普遍认为抓教学成绩教好书是自己的分内事,但关于了解高校,了解专业、志愿填报,生涯规划等非硬性工作,应由家长和学生自己决定。在升学压力的约束下,学生们对自身兴趣、能力的探索明显不足,也无暇对专业职业有系统的认识,更谈不上规划自己的未来。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没能全面认识到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在于认识的提高与能力的培养,以及其对促进学习成绩提升的重要性。

(三)师资匮乏,缺少专业性指导

我省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大多数由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或科任教师担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大学开设相关的专业,我市也没有一位专业的生涯规划老师,甚至有些学校连专职心理教师也未有配备,其他兼职教师长时间专注于教学,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相关知识、信息了解甚少,加上没有经过系统化的专业培训,他们根本无法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

(四)起步阶段的固有弊端

参考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较好的台湾地区,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经历了萌芽期、实验期、建制期、推展期、提升期、转型期,总共花了六十年的时间,让学校辅导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学术团体倡导到行政全面领导、从实务走向实务与理论相结合、从行动走向行动与制度相融合的发展历程。而目前,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在制度上缺少政策法规的保障、在管理上缺少相应的教育管理机构、在经费上缺少应有的财政支持,加之面对当前复杂的教育环境,即使有些学校想采取某种教育措施,也是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况,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

五、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落实学校生涯规划教育

1.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生涯指导,高中阶段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在激发高中生更大学习动力的同时,更有利于学生选择符合自我兴趣和发展潜能的专业和职业,为大学阶段生涯规划及今后的正确择业做好充分准备。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人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只要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就可能改变我们的一生。

职业生涯规划课是开设职业生涯教育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它是将理论转化成教育成果的纽带。根据调查,目前的开课方式主要有三种:必修、选修和渗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高一高二每周开设一节,没有条件的可以减少上课频次,两周一次,或并班上课,高三可以以活动为主。

在上课内容的选择上:

高一年级以生涯唤醒尝试规划为目标,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MBTI测试、职业性格测试,全面系统地从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了解自己,形成自我分析报告。内容还涉及认识学校的环境和资源,确定学习目标、认识职业、科学学习等。

高二年级以生涯探索学科选择为目标,在自我分析的基础上,根据7选3的要求,科学地进行选课指导,为寻找自己适合的职业专业奠定基础。内容涉及职业专业的介绍、时间管理、情绪辅导、人际关系辅导、生涯规划与抉择辅导、个人规划档案的建立等。

高三年级以践行自我生涯决策为目标,通过职业讲座、职业体验、生涯咨询、班团活动为学生生涯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培养解决生涯问题的能力。设计两个生涯专题辅导活动:考前心理辅导和志愿填报辅导。

2.拓宽生涯教育的形式

(1)生涯规划的学科渗透。通过对学科教的培训,引导其发掘学科教材中所涉及的生涯发展相关事例,选择合适切入角度,因材施教,或利用教材中显性的名人职业发展经历,或挖掘教材背后隐含的名人成功之路,分析成功生涯的要素。利用学科专业特点,丰富学生职业知识,同时可以借由对比前人,反观自身,思考个人的认识坐标,提升生涯规划能力。

(2)生涯规划的团体辅导。以讲座或小团体的形式,就学生关注的问题,如“高一学生如何7选3”“如何科学地认识自我”等开展一系列活动,就自我认识、发展规划、专业选择、出国留学等内容邀请专家名师为学生排忧解疑。

(3)生涯规划的个别咨询。在团体辅导的基础上,开展的生涯咨询是生涯教育个性化的体现。学校可以以心理指导中心为核心,在班主任、科任教师的共同协作下,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咨询,通过倾听、关注、引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扬长避短,合理选课,科学规划。从硬件上可以配备测试软件,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书籍等,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自我和职业。

(4)生涯规划的职业体验。校友回访是学生获得职业信息的有效途径,学校利用校友回访之际,邀请他们分享经验,开展讲座,也可定期邀请校友以沙龙的形式,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与成功人士交流的机会。

此外,家长资源非常优秀且各具特色,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可以帮助高中生了解更多的职业、提供多方面的帮助。我们学生的家长在社会上从事各种行业,家长们的经历本身就是最好的资源,加上家长与孩子接触最多,也是最了解孩子的人。学校可以邀请家长作职业介绍,说职业感悟,这也是对本职业了解最直接有效的途径;班主任可组织家长座谈,建立微信群,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职业生涯规划中来。

(5)职业规划的主题活动。各年级班主任可以利用班团课的时间,开展生涯规划的主题活动。校团委学生会可以利用广播普及、板报评比、演讲比赛、橱窗宣传等形式规划一系列主题活动。

(6)职业规划的社会实践。获得企事业单位的支持,能够让学校在进行生涯辅导时获得职业指导与实践的机会。学校可以联系当地一些企业,让学生切身体会各种职业。比如利用寒暑假、周末进入工厂、学校、医院、商业机构、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访问、短期见习或简单实习;利用研究型学习调查不同职业人、撰写调查报告;参加学校的志愿者活动,如食堂站岗、宿舍管理、体验勤工俭学、图书整理、旧书市场销售等;参加社区的志愿者活动,前往敬老院关心老人,照顾老人,进行公共环境卫生清理等等。

(二)加强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相比于欧美国家,我们的职业生涯教育投入微乎其微,由于投入有限,我们的专业培训、课程开发都无法保障,特别是专业教师的缺乏更是首当其冲,师资力量是生涯课程开发的良好保障。

首先,国家可以在相关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增设相关专业,这是生涯规划教育专业化的重要保证;其次,各校要制定专业教师培养计划,提供学习材料,通过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帮助教师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掌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途径,学校要将培训计划落到实处,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教师进行指导咨询与技术的检查反馈;建立激励制度,鼓励教师多参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关的研讨、教学科研、比赛课,表现优秀者加以物质精神激励,以此激发教师的积极性[4-5]。

(三)完善政策法规,加大“刚性”度

坚持制度优先,加大制度的“刚性”度,制定中长期计划。国家政策起着引领作用,因此在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上,可提倡制度优先,国家制定相关的刚性政策、法规,使各地职业生涯教育“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让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为官方主导,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政府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经费上的支持,以此确保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普遍开展。同时教育系统可出台辅导人员培育、任用制度,确保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性和针对性。教育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各种政策、法规的制定与颁布需要漫长的过程。有些学校即使想采取某种教育举措,也会受限于国家政策,为此,教育部门可以适当放宽对学校的限制,允许学校推行一些积极的教育举措,减少因政策滞后引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Z].2014-09-04.

[2]张玉婷.生涯发展规划――让高中生在瞬息万变的时代里寻找自我[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6(11):88-90.

[3]赵宏伟.高中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9):13-14.

[4]张翠翠.四川省首届新高考学生生涯规划现状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16(21):74-76.

第12篇

xx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党的xx大精神,我们就大学生创业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我们希望通过研究报告,能够引起各高校与社会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与教育的重视和关注,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这个研究给创业前的大学生、政府、高校、社会提出建议。

我们小组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网上查阅资料等形式。我们小组也参考了一些其他调查问卷的格式,结合实际编制成《大学生创业问题调查问卷》(见附录二)。问卷编制好后,小组成员通过各自qq向周边大学生(在校就读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为确保调查结果的可信度,我们采取了无记名方式。最终调查问卷共发100份,实际统计80份。调查结果见 附录1

本次调查范围涉及人群大多是来自各大高校的学生,涉及众多专业,范围涵盖广泛,涉及面广。从科学合理的角度讲,我们的整个调查兼具全面性和典型性。

一、 现状分析与调查结果:

教育部部长周济11月20日在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透露,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495万,比XX年增加82万。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仍然突出,为此,会议决定将XX年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全面服务年。如此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创业依然是热点之一。(参考中国教育在线)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创业是不少应届毕业大学生的第一选择。创业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活跃而有效的经济形式,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创业的形势有很明显的好转,不论是私人创办事业涉及的领域还是创业的发展势头,都有着健康发展的趋势。而从西方的发展历程来展望我国未来的发展趋势,学生创业将成为市场洪流中一股新的力量,新的势力。大学生的加入将为创业大军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同时,在校大学生创业也闯入了人们的视眼。

当大学生创业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创业这种新的就业方式的时候,我们发现在大学校园里创业的概念也越来越为广大的同学所了解与接受,创业意识在高校中已不再陌生。

为了全面了解在校大学生和毕业大学生创业前准备的现状, 研究调查各大高校、政府、社会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与教育的重视和关注程度,我们在1月20日2月20日,通过问卷形式为主,网上qq谈话与网上搜寻材料为辅开展调查活动。

从调查问卷中抽出几份题目进行分析,例如第二题,您关注国家出台的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法规?调查中,经常关注,很清楚的大学生占10%,偶尔关注,比较清楚的大学生占30%,不太愿意主动去了解,知道一点的大学生占45%,一点也不知道的大学生占15%。从这里体现出现在的大学生对国家政策的了解程度虽然占比较大的比例,但经常关注的大学生只占10%,所占比例较小,说明大学生关注国家政策是有待加强的。

而第三题您是否有创业的打算 ?调查中,考虑过的大学生占97.5%,完全没想过的大学生占2.5,正在进行创业的大学生占0%,已经尝试过创业的大学生占0%。从这里体现了创业的问题对大学生不是什么与他们毫不相干的事情,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思考过创业的问题。而第十题您有参加过创业类培训或讲座? 调查中,有参加过创业类培训或讲座的大学生占47.5% 没有参加过创业类培训或讲座的大学生的占52.5%。其中,有参加过创业类培训或讲座的次数一般在1-2次。从这体现出大学生参加创业类培训或讲座的比例相对较小,大学生对此的关注度还不够,还有待加强改进。

二、结论分析与建议:

《关于大学生创业问题的调查》是我组研究的课题,在课题申请时,我们是作为一个课外业余任务来完成,经过一番网上浏览、网上问卷调查发现这个课题的具有很大的研究性,社会、国家和高校的关注度极大。由于我们小组在资金、人力、物力、时间、个人学历等因素的限制,调查难度远远超过我们申请课题前的想像。对于我们大专生来说,要作到大范围且研究的极大深度同时极具学术性,是不怎么现实的。因此,出于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我们组员采取网上问卷调查,网上搜集相关材料等形式,调查自己周边大学生(在校就读大学生),其结论和数据也是具备科学性,确保实践调查成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从而提升作品质量。

从调查问卷和现场人员访谈可以看出,大学生创业需要社会建立有效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帮扶机制。高校在大学生自我创业中发挥更多的作用和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包括创业指导、资金落实、客户联络、社会沟通等,尤其是提供比较规范、适用、系统的创业教育。高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一方面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观念,另一方面主要是就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各种创业技能进行全面培训,并最终使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

对于大学生创业,政府的帮扶作用不可小视。一些地方政府政策的出台,对于大学生创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政府帮扶的持续性需要关注。此外,大学生创业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特别是政府的帮扶作用,社会应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去逐步锻炼其市场适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不管国家政策、高校、社会环境如何,我们认为最重要在于大学生自己,因此大学生主体不容忽视。下面给大学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树立全新的人才观,重视创业素质的自我培养

从前面所讲,我们可以看到,成功的创业者具备一些核心的主要特质和次要特质,要有创业观念、有才、有胆、有识,同时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克服创业过程中的困难,这些高要求决定了当代大学生想走上创业之路,就必须按照创业者素质的培养规律,重视创业素质的自我培养,注重培养自己的能力,锤炼自己的胆子,同时培养自己的创业人格、创业者思维和创业意识与技能,克服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积累型、继承型,掌握的死知识多,运用的知识少,胆子小,生存能力差的人才类型。

实践证明,创业者素质的培养是有规律的,其成长也是有过程的。而从实践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之都是创业者成长的捷径,中国有句俗话:一年学成个庄稼汉,三年学成个生意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注意在思想上和精神上锤练自己

要树立自信、自强、自主、自立意识。自信就是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有条件去开创自己未来的事业。自信赋予人主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相信自己能够成为创业的成功者,尤其在遇到失败和挫折时更需要自信。自强就是在自信的基础上,通过企业的实践,不断增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进一步磨炼自己的意志,建立起自己的形象,敢说敢当,敢作敢为,不贪图眼前的利益,永远进取,使自己成为强者。自主就是具有独立的人格,具有独立性思维能力,不受传统和世俗偏见的束缚,不受舆论和环境的影响,能自己选择自己的道路,善于设计和规划自己的未来,并采取相应的行动。自主还要有远见、有敢为人先的胆略,能把握住自己的航向,自立就是凭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建立起自己生活和事业的基础。

(三)广泛获取创业经验

如今,不少大学都开设了创业指导课,教授创业管理、创业心理等内容,帮助大学生打好创业知识的基础。大学图书馆也提供创业指导方面的书籍,大学生可通过阅读增加对创业市场的认识。

其次,创业是目前媒体报道的热门领域,无论是传统媒体,如报刊、新书、广播电视、还是网络媒体,每天都提供大量的创业知识和信息。一般来说,经济类、人才类媒体是首要选择,比较出名的有《财富人生》、《创业家》、《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以及中华创业网、中国创业论坛等专业网站。此外,各地创业中心、大学生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等机构的网站,也蕴藏着丰富的创业知识。通过这种途径获得创业知识,往往针对性较强。

(四)注重自身能力的综合培养

大学生要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创业。创业涉及方方面面,需要与不同的人和事打交道,对人的能力要求很高。从事创业的人既要懂经营,又要善管理,既要能协调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又要当机立断,临危不乱,指挥若定,既要能言善辩,又要能谈判公关,既要能开拓创新,又要不怕挫折、困难。因此,创业能力的综合性很强,其中要有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造能力、经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判断能力、公关能力、应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把握机遇的能力、谈判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等。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作为21世纪教育的4个支柱,并把其作为开启未来人生大门的四把钥匙。学会认知就是教人掌握认知的方法,学会学习的方法、手段,培养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做事就是要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驾驭处理复杂突发事件、危机的能力。学会共同生活就是要培养人的团结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人的竞争意识和管理能力。学会生存就是要不断增强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的责任感,培养人的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判断能力等等。因此,大学生要主动树立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意识,提高创业能力,从而使自己在创业时走得出,站得住,干得好。

(五)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创业能力

实践环节能使大学生在校期间积累创业经验,培养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要积极参与创业实践活动,如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计划书大赛等。其次,大学生还可通过参与社团组织活动、创业见习、职业见习、兼职打工、求职体验、市场和社会调查等活动来接触社会,了解市场,并磨练自己的心志,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第三,商业活动无处不在,大学生平时可多与有创业经验的亲朋好友交流,甚至还可通过email和电话拜访自己崇拜的商界人士,或向一些专业机构咨询。这些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往往比看书本的收获更多。通过这种人际交往途径获得最直接的创业技巧与经验,将使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受益无穷。其四,投身于真正的创业实践。在毕业前后进入创业启动阶段,可以单独或与同学轮流租赁或承包一个小店铺,或加工、修理、或销售、服务等,在真刀真枪的创业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这些活动成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大课堂的第一步,同时大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既为他们将来开展创业活动积累了经验,也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热情,为大学生提供应对挫折,面对各种困难的心理准备,促进大学创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