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33: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计算机网络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应用渗透到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给人们带来各种方便,社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是计算机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有相对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针对独立学院计算机类大学生《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能够促进该课程的教学。本文结合笔者自己的课程教学经验,针对教学设计理论、《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分析、课程教学系统设计和课程评价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和探索。
1.教学设计理论基础
教学系统设计也称教学设计,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教学系统设计是教师为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必须掌握和运用的一种手段,是对所授教学内容如何传递给学习者的整个过程的一种设计。教学系统设计包含了多个教学要素,教师需要详细考虑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教师和学习者以及教学环境的联系,通过运用教育理论、系统理论并探讨教学系统中的各个教学要素,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教学设计要根据课程和教学大纲制定好相应的教学目标,对学习者进行相应的学习特征分析,再根据教学目标进一步确定影响教学的各个要素,最后通过对教学整个过程的评价,完成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分析。
2.《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分析
《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计算机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整个专业中的学习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课程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学习到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把学到的网络知识迁移到其他课程中去,成为其他课程的前提,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还能够培养学习者本身的网络素养,把计算机网络当成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该课程着重培养学习者在TCP/IP协议以及局域网中的实践问题的动手能力,能够搭建满足实际应用需求的网络环境,并具备相应的对于新技术的自学能力。
根据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特点,课程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为:(1)以计算机网络理论为基础,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规划和设计,使学生能够达到教学大纲的相应的教学要求。(2)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发展,新的应用不断涌现,积极地把计算机网络的新技术、新理论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拓展学习者的视野。(3)以教学设计理论为指导思想,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积极为学生创建“情境”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对技术的兴趣。
3.《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系统过程设计
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是一套程序化的步骤,包括4个基本要素:学习者、目标、策略、评价。教师在进行该课程的教学设计时重复考虑到这4个步骤以及之间的关系,本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点针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活动中,应首先调查、了解学生整体的网络素养水平,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不一样,教师应该因材施教,通过调查问卷、征答等方式来了解。该课程安排在大二上学期讲授,这个阶段的学习者已经学习了计算机文化基础和相应的程序设计语言的基础课,也有了相当丰富的上网经历,已经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有了一个表面层次的认识,对于年轻人,计算机网络本身有着相当大的吸引力,也使学习者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有一种探索的向往。
由于该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所以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相对较高,学习者在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能够进行相应的计算机网络实践操作,包括网络技术架构以及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程序开发技术进行网络程序开发。为了使学生工作后能够较好地运用网络技术,笔者认为网络技术的实践应用应该适当扩展,课程应该延伸至园区网搭建、常见的诸如HTTP,DHCP,FTP,SNMP等网络服务架构、网络程序开发等内容上。
该课程内容和其他专业课程联系紧密,且地位重要,在教学设计时,既要考虑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考虑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情景教学和协作教学积极创建相应的环境。教学活动重点包括:从计算机网络理论基础来构建网络知识体系结构,向学习者明确教学和学习目标;理论联系实际,设计各种学习情境,激发学习者对网络技术的学习兴趣,并使其热情长时间保留;积极营造可视化感官刺激的情景,比如网络设备实物展示,网络实验室配置交换机路由器设备,参观学校网络数据中心,对学生产生感观上的刺激,取得并维持学生对网络技术的关注;运用网络媒体和材料等学习素材进行多方位加工,并适度应用计算机网络作为教学手段;“任务驱动”式课程教学,教学环节需安排学习者任务,学习者通过分组协作共同完成,教师对分组进行总结和评价。
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内容的整体把握,笔者认为教学内容的重点应放在TCP/IP协议的理解和应用上。TCP/IP协议是一切网络设备和网络终端互联的基础和标准,不管将来学习者从事网络架构还是网络开发都离不开对TCP\IP协议的深入理解。而教学的难点这应该放在TCP上,这部分内容是网络可靠传输的基础,涉及的内容和概念较多,比较不容易理解,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考虑通过动画展示和WIRESHARK软件抓包分析来完成整个内容的讲授,通过抓包的操作,学习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TCP的数据包的传输过程,增加学习者对协议的理解。
4.《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评价分析
课程良好的评价机制将持续不断地优化教学过程,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评价机制分成2种:一种是形成性评价,一种是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贯穿整个教学活动,总结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完成之后,两者都是该课程教学设计必不可少的手段。
为了及时掌握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积极地与学习者互动,这样才能及时获取反馈,进而调整教学过程。《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包含了大量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实验过程后,要求学习者分组协作完成实验报告即是一种形成性评价,教师通过对实验报告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学习者的掌握程度。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完成都要对学习者进行考试,通过考试检验学习者掌握的程度,也可以评定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笔者认为课程的考核不限于试卷作答,可以尝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让学习者完成有关的计算机网络的预设问题来考查学习者对知识和实践技能掌握的程度。
关键词:新常态;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模式
随着经济、科技呈全球化发展,计算机计算也实现了提升与发展。并且作为现代化信息产物,对推动全球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计算机自问世以来,就从社会生活与生产的各个方面改变了人们的活动方式,引导着人们迈入了全面的信息化时代,并且渗透成为人们相互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人们普遍认为只要计算机的技术不断得到持续的发展与提升,就能获取相应的成果。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历程来看,只有伴随着社会形态的计算机技术发展,才能成为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活提升的技术手段。
1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模式内涵
计算机网络技术诞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广泛应用与军事通讯方面,随着后续科技以及经济的发展,计算机逐渐普及到各种生产行业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计算及网络的运行机制是以通信协议为基础,然后经由载波、电缆、双绞线、光纤、微博、通信卫星等媒介将全世界范围内计算机网路连接在一起,并通过硬件与软件的协同工作,实现数据信息技术传输与共享。通过分析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可以客观分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因素,并总结在发展历程中经受的影响因子,发展过程与发展趋势,通过这些因素提炼出计算机的发展结构,并通过哲学角度展望计算机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2计算机发展历程
2.1初始阶段
计算机的发展的初级阶段,还不能被称为真正的网路,其真正的内涵是在局域网范围内的互联。主机只有一个计算机,具备键盘与显示器,不具备数据处理与传输功能,其他与主机互联的计算机进行数据的处理与交换工作。因为不具备数据信息传输的功能,所有实际应用效果并不理想。
2.2多主机通信阶段
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各个西方国家为了实现军事要务,在美国将计算机进行了互联,在多个主机中实现了互联,并显著提高了计算机数据处理与传输的能力。但是计算机之间的连接方式是由通信设备而非线路进行连接。
2.3互联网发展阶段
计算机技术经由这个阶段的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与发展,互联网不但局限于某一个国家中,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中,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发展,并且经由网路协议与网络互联模型时全世界范围的计算机实现了信息共享的能力。但是,这个阶段硬件设施改在不断的发展更新,由于各个厂家生产的硬件设备型号有所不同,为了便于全球网络实现互联功能,制定了网络协议以及网路模型,其中主要应用的是TCP/IP以及开放式网络互联七层模型。
2.4高速发展阶段
美国率先提出了信息高速化发展的相关概念。在发展的初始阶段,智能网路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光纤技术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与提升,并经全球的工业产业升级为信息化的工业生产模式,在这个阶段的发展进程中,千家万户也普遍接触到了计算机技术,并且成为日常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对社会的经济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在全世界范围内业掀起了巨大的变革。
3计算机网路技术发展模式分析
计算机技术在得到发展的同时也对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要求,想要计算机网路技术进一步发展,需要审时度势,客观总结自身发展中的优势以及劣势,并建立适当的计算机发展制度与模式。其中,主要对计算机网路技术起到主要作用的模式有:
3.1体制的创新
有专家学者提出技术性与制度性是保证经济长久发展的重要因素。计算机网络技术想要实现健康长久的发展,需要制度的有效制约。政府需要根据市场客观的发展规律,建立起科学经济的发展市场,促进企业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发展企业技术,在发展期间,政府应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促使企业能够不断地改革创新,而非横加干预,制约企业的发展。
3.2产学研结合
“产”指产业,“学”指学校,“研”指研发机构。通过学校、产业与研发机构可以通过取长补短,相互协调的工作方式实现计算技术的长足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较为复杂,单一的研发部门较难以完成冗杂的任务,只有各个机构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采用协调工作的方式,才能使人才、资源以及资金发挥充分的作用。
3.3产权制度创新
计算机计算发展需要制度进行保证,而创新的产权制度保证是完善体系的重要保证,并能有效促进经济利益创收。因此,需要在制度的基础之上,实施知识产权政策,切实保护创作人员的利益。只有经过这一制度的保证,才能大大激发人才创新的力度与密度,提高我国计算机计算的发展提升。
3.4有效的风险投资制度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需要资金的有力支持,而有效的风险投资是推动技术发展的强劲动力。有效的风险投资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需要投入充足的资金保证计算机技术研发创新工作顺利进行;一方面需要有资金退出机制的保证,在进行风险评估基础之上,通过资金退出机制,保证资金安全并实现循环利用。
4结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社会发展中的必然产物,同时计算机网络技术反过来也推动着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并且随着社会经济与可以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也需要不断更新,国家与政府需要审时度势,采用研学产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资金的投入与退出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通过积极引导的方式,保证企业在市场的需求下实现长足的发展,提升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苏永强.新常态下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模式创新研究[J].才智,2016(05):252+254.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项目教学法;课程改革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的理论性、实践性很强,在教学中,怎样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使学生既能学到理论知识,又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采用“项目教学法”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一、职业岗位需求分析
根据近几年对我校计算机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趋势,以及社会目前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分析,学生毕业后可从事网站建设、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应用与开发等工作,如果从事这些工作,就必须具备计算机网络组建与维护、网络安全监控与管理、网站规划与开发等能力。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会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二、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完成,采集信息、设计方案、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亲自负责。学生通过完成该项目,能够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项目教学法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体会在“做中学,学中做”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方法不得当。《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基本上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虽然很多教师都采用多媒体教学,但是都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还缺少师生互动环节,这些因素都导致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教学内容更新慢。《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是一门不断更新、不断发展的课程,目前该课程的教材内容就比较陈旧,学生不能及时掌握最新的实用技术,因此,就需要对教学内容做适当的调整。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充实自我,时刻关注网络技术的最新知识。
3实践教学相对薄弱。传统的教学还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相对较少。而且在实践教学中,学生也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机械地做会几个现成的实验,却不知道实验的原理和实际的应用,这样会使学生缺乏创新能力。
四、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实施方案
结合项目教学法的特点,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改变以往按章节讲授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网络体系结构、局域网技术、广域网等知识内容,而采用设置学习情境,完成项目任务的形式来完成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展开讨论,不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很快适应和胜任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我将以项目任务——共享式以太网的组建为例,来说明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实施过程。
1学生分组。这个项目需要由几名同学共同来完成,因此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每三人分为一组,每组指定一名组长,主要负责项目的策划和实施,以及和老师进行沟通,以解决在项目完成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2采集信息。项目任务下达后,学生要了解完成这个项目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及技术,有困难地方可以查阅相关资料,这样不自而然地让学生产生要求学习知识和掌握技术的渴望,从而由被动的学转变为主动的学。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本项目展开学习和交流的活动,对项目进行介绍分析、讲解和操作演示,以及项目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3项目实施。学生掌握了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对项目整体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后,就可以进行项目的实施了。由于项目实施过程中有一些操作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所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独立完成。例如在该项目中,需要将计算机与交换机相连接,连接的传输介质就是5类双绞线,让学生自己操作完成。对于学生没有接触过的项目过程,教师先将实施过程演示操作一遍,同时还强调操作中的要点和注意点,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这样有利于学生能够顺利完成项目的实施。比如,网络搭建好之后,如何设置IP地址、如何验证网络的连通性等,教师边操作边演示并提示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教师演示过后,学生再进行实际操作,针对个别操作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从旁指导帮助。
4总结评价。项目完成后,让每组的组长来总结本组的完成情况,并且让各组之间进行相互检验,测试对等网络的运行情况,然后由教师来对学生完成的项目进行总体的评价。教师的评价不仅要对学生完成情况给予肯定,还应对不足之处提出建议。整个过程包括了学生自评、学生之间的互评和老师的评价。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还让学生有一种获得成功的感受,更加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五、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通过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法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以及职业能力。虽然项目教学法有其独特之处,但是不能代替其他的教学方法。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
1人工智能的概念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人工智能”这个词汇才开始出现在世人面前,人工智能将计算机科学和语言学等众多学科融会贯通,属于一项系统性、综合性技术。语言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和专家系统等都可以算作人工智能的研究项目,同时人工智能可以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进行模拟,以实现机器的高度拟人化,帮助提高机器的运行效率。所以,人工智能虽然不是人的智能,但人工智能却具备人的能力与思维,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能够做到人类力不可及的地步。自从人工智能开始发展以来,其研究理论便日渐成熟起来,可以应用人工智能的社会科学领域也越发的广泛,到今天,人工智能方面的科技产品越来越多,人工智能给社会带来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人工智能是一门极富挑战性的科学,但是人工智能本身并不是孤立的,它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人工智能有效的推动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提高,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许多内容也可以帮助人工智能技术升华提高。
2人工智能的优越性
2.1帮助稳定网络的运行
在当今社会,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充斥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身影,网购、网上聊天、外卖等等,我们生活的整个世界都已经被网络所包围,而网络系统中也存储着巨大的信息。所以计算机网络运行的过程中会出现非常庞大的信息处理量,而计算机网络系统还处于发展的阶段,网络运行不稳定,这就容易造成许多不可控的意外出现。虽然说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过去几年中发展快速,不仅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许多的便利,还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科技的发展,但是无论什么事物都免不了有其两面性,计算机网络技术也不例外。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人工智能的引入就能很好的解决类似问题,由于人工智能算是对人类思维行动的高度模仿,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模仿人类对信息进行灵活的处理,减少不稳定因素对计算机网络运行的负面影响,帮助提升工作效率,提升网络管理安全系数。
2.2帮助简便的管理网络运行
现如今,由于网络不能覆盖的地方越来越少,世界各地都能利用网络相互联系,各种行业都能利用网络减少工作上的繁杂程序,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其更新频率也就越来越高。所以网络管理也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以保障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人工智能便可以让网络管理更加简单便捷,使得网络管理水平轻松的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水平相匹配。因为网络管理结构是属于分层管理型的,所以我们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的多协作功能帮助提高网络管理中各个管理层的沟通效率,由此推动整个网络管理结构的优化,并有效提高网络管理水平。
2.3资源消耗小
人工智能在查找提取数据方面不像计算机一样机械化的将海量数据分层筛选、精细查找,而是利用模糊控制法将有效数据从海量的基础数据中提取出来,节省了许多筛选步骤和时间,大大提升了数据处理效率。所以,人工智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计算机网络资源的消耗,为人们节约操作时间、减小操作代价。
3人工智能的缺点
前文已经提到,人工智能的理论基础就是模拟人的思维活动与行为,让没有生命的机器去替代人类执行一些难度系数较高或者较危险的工作,又或者高效低错误率的完成本该由人类完成的工作。所以人工智能技术在未来会逐渐替代人类完成更多的工作,这样一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宁愿使用机器都不愿意雇佣员工,因为机器出错率低还很好控制,成本比人工要少得多,由此便会加大失业率,导致一定社会问题的出现。再者,人工智能在目前还是属于一个新型的研究领域,其发展前景固然可观,但这方面的人才缺口却十分巨大,供需严重不足,这也成为了阻碍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除以上两点之外,还有不少学者认为,由于人工智能拥有智商,它可能在得到智力发展后会产生自主意识,甚至产生反抗人类的可怕意识,这种隐患也在多部科幻电影中被演绎,所以成为了人们对人工智能在未来继续发展的主要担忧。因为人工智能在思维、行动上高度模仿人类,所以人工智能让机器拥有自己的情感、自主意识以及自发行为是可以实现的。这样一来人工智能在实现自我发展后超越人类甚至对抗人类也是很有可能的。
4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
4.1将人工智能应用在在网络安全管理领域
随着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目前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安全管理领域也开始引进人工智能。为了实现对用户的信息安全起到最大程度的保护,我们在智能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以及智能型反垃圾邮件技术这三个技术领域都可以应用人工智能。所谓智能防火墙技术就是一种新的对数据信息的辨别和处理技术,它改变了计算机传统的死板、低效的信息辨别处理方式,利用记忆、分析和统计等科学的方式来辨别和处理信息,由此实现大批量的计算、匹配,帮助计算机提高自身对于不良信息的辨识能力,以便及时将非法有害的信息阻挡在外,高效率的实现计算机对各类病毒传播的控制。而入侵检测技术是一种对计算机的恶意使用进行处理的网络安全保护技术,是确保网络信息安全的基础性环节,同时它也是是防火墙技术体系的核心;入侵检测技术是保障整个计算机网络系统中信息资源的安全、完整性的基础,在网络安全管理中有着重要地位。智能型反垃圾邮件技术则是主要针对电子邮箱所研究出的一种系统,其主要的技术理念就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一种防护手段,就相当于在邮箱外安装了一层防护罩,使得用户在得到信息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还能实时监控和阻拦各种垃圾邮件,为用户节省了很多处理垃圾邮件的时间,还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用户的财产以及隐私安全,一举两得。
4.2将人工智能运用在网络系统管理领域
自从“人工智能”的理念被提出以来,几十年间一代代的研究者不断将人工智能技术更新和发展着,而人工智能应用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也逐渐成为常态,所以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网络系统管理领域中,人工智能也有着一席之地。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说,其网络系统的管理可以被看做是基础与前提,所以网络系统管理的智能化一直是推动计算机网络技术总体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这里所说的“智能化”就必须借由人工智能来实现。我们知道,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管理工作不可能一成不变,所以需要适时进行智能的跟新,人工智能化的管理系统便能高度满足这一要求,保障网络系统管理的高效和高质量。例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物都会需要该方面的专家进行决策,才能确定该事物是否可行,但是专家人力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就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管理系统,将专家的各种决断经验、知识含量内容进行总结与信息录入,并不断进行实时的信息更新,当信息收集达到相当高的一个阶段时,便能利用高高正确率的经验对新出现的问题自动进行决断处理,进而减少人工处理操作的工作量,还保障了处理的正确率。
4.3人工智能Agent的应用
“Agent”这一概念是由Minsky在其1986年提出的,他认为社会中的某些个体在经过一些协商过程后能得到问题的解答,这些个体就是“Agent”,并且“Agent”还具有社会交互性和智能性。因此,“Agent”这一概念便被引入了人工智能领域。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工智能Agent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新型技术之一,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并通过各种方式提升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水平。所谓计算机Agent技术,就是一项由通讯软件、知识域库、数据库以及解释推理器所构成的综合性的技术。计算机Agent技术的主要功能就是把用户自定义的标准和所需的信息进行准确的检索,然后在用户规定的时间地点将这些信息传达给用户,以提高计算机服务的个性化。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3733(2020)22-0182-01
引言: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当前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基础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当中的应用同样是时展之下的必要选择。两者的结合能够体现信息工程的应用价值,以下主要从电子信息工程特征、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信息工程的结合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实际应用策略几个层面展开分析,这一课题的讨论对于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概念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一种依托于互联网形成的数据传输技术,通过互联网,把各种信息以信号的形式传递出去,然后在另一端进行接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优点很多,利用这种技术,可以使信息传递的量更大,而且计算机网络技术具有专业的特性,可以实现更加高效的数据传输和处理。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隐患,达到准确传输的目的,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我国的许多领域都得到了应用,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2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
2.1应用于工程维护方面
众所周知,在任何一项工程运转的过程中,为了保障工程自身质量与使用寿命,相关单位及人员需要对其进行充分的维护保养;而在现代电子信息工程运转及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数据信息的数量与类型较多,极大地增加了电子信息工程运行的复杂性,导致工程自身极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工程质量与使用寿命降低;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相关人员需要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并将其应用于工程维护过程中,以此来降低影响因素的出现,同时对工程的正常运转进行保障,进而促进电子信息工程的进一步发展。
2.2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安全问题
虽然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使用过程中为大家提供的便利较多,但是其也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信息泄露以及网络诈骗等事件也是经常出现在网络上,也为大家使用信息技术带来了一定的困扰。这些问题的存在,再加上计算机网络技术本身存在的缺陷,对于其发展造成了一定阻碍。在大数据互联网的世界中,信息的安全问题是人们广为关注的,也对其进行了积极的治理,但是其多种多样的形式,以及难以察觉的漏洞,都是导致安全问题频繁出现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治理网络安全问题时,需要针对其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在确定合理的治理策略。现阶段,对于网络信息安全存在的最大问题便是网络信息漏洞。漏洞的存在,方便了一些不法分子盗取用户信息,对网络系统造成破坏,并进一步欺诈用户,以谋取不法之财。因此,计算机网络研究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技术,弥补系统漏洞,查漏补缺,营造安全的信息环境。在发现一些问题的时候,工作人员需要及时发现问题所在,并针对性提出解决措施,才能够避免用户上当受骗,造成财产损失。另外,也需要加强对网络防火墙的建设,避免网络漏洞的出现。总体而言,若是要保护互联网网络技术的安全,需要在网络硬件、软件等多方面进行技术革新。
2.3提升传输效果
在实际的使用中,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中的各项工作都涉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参与,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减少数据传输所应用的时间,达到提升信息传输效率的目的。此外,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减少损坏的记录,实现了高效的信息保真,这样的信息传输效果与之前的信息传输存在根本上的差异,这是因为这种信息传输效果上的提升,使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行业的发展和领域的进步中发挥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4数据的传递与安全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早已在工业、农业、经济、教育、科技以及人们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领域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档案是人类社会的记忆工程,在社会信息系统中具有特殊且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为提高档案信息现代化管理的水平,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手段,在档案的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必然性
档案管理工作的原则是统一管理社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全部档案资料,维护档案的完整和安全,便于档案的利用和档案资源的编研和开发。档案管理工作是整个社会职能部门工作的基础。档案作为重要的信息资源,它的价值也越来越被社会所认知。档案具有知识属性和信息属性,档案信息具有原生性、真实性和广泛性的特征,所以档案是社会信息的重要环节。档案所提供的文献资料是机关单位的工作凭证和依据,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依据。因此,档案管理工作应紧跟时代的发展,运用现代化的技术管理档案。计算机技术包括计算机处理技术和网络技术。计算机处理技术指得是在一定的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实现数据的标准化处理,网络技术指得是利用计算机互联的信息传输技术来实现信息的共享。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档案管理工作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实现现代化管理,构建新的档案网络信息工作和服务平台。我们以往的档案管理工作大多以传统的手工操作来管理档案,从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到装订、上架、提供档案的利用、检索都是原始的手工操作,费时费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产生了大量的信息,文件和信息的处理量大幅度增加,生成的文件和汇集的信息越来越多,同时档案的利用和需求也越来越多,很多时候凭借的是档案管理人员的经验和记忆,时有偏差,难免会影响提供档案利用的速度和质量。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大容量的需求。作为档案管理部门,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手段适应和满足新时代的需求,真正做到高质量地收集档案,高效率地整理档案,及时提供档案利用服务,所以必须实施档案管理的改革,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和网络化应用是档案工作改革的根本途径。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可行性
首先,从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的发展规划中可见,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建立档案管理网络系统,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持支持和倡导态度。同志关于档案工作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档案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工作,经验得以总结,规律得以认识,历史得以延续,各项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档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档案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档案工作正在走向依法管理,走向开放,走向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档案管理工作必须顺应当今社会的需求,按照《档案法》提出的“采用先进的技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要求,利用计算机技术积极稳妥地发展档案事业。其次,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网络的发展为建立档案管理网络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平台。现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国家级的教育和科研网络,可以通过互联网形成全球性的国际网络。互联网的发展,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的利用模式。我国也已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网络系统,为建立档案管理信息网络提供了物质基础,现有的信息网络系统在技术上、设备和功能上都完全能够支持建立档案管理信息网络的要求。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档案管理的自动化。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信息时代先进手段的核心,其他的技术手段大多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具有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可以极快的速度输入、存储和输出信息,可以进行逻辑上的推理和判断。可以对产生的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影像等资料进行现代化的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范围很大,从档案的一般业务到档案的检索、编目、编辑和出版等等,大大提高了档案资源管理的效率和档案信息开发的效率。
(二)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共享。现代的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使得计算机技术在信息共享上的优越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可以采用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开展档案信息的计算机检索,可以将传统的手工案卷目录检索发展成联机检索、智能检索及网络检索,实现档案信息传递的网络化,达到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共享。计算机网络检索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通过计算机的管理,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提取,提高了档案的利用效率。总之,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档案是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计算机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档案管理现代化,从而使档案信息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王晶 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
其一,资源浪费较严重。在高校教育中,根据部门职责不同,具有计算机相关专业技能的人员大都被安排在教辅工作岗位,职能管理部门岗位的专业要求更多的需要具有文科专业背景的人员,但这些人员往往缺乏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知识,在运用计算机网络的过程中,比较倾向于对网络硬件的需求,片面认为价格高其功能就越强,操作就越简单,从而导致了网络资源的浪费,过多的购买硬件设备,出现设备闲置的现象。例如打印机可以通过资源共享实现几台计算机同时使用而不影响相互之间的工作,不仅可以节省开支,还可以节省空间;但大多数高校的打印机过多,造成资源的浪费。根据相关教育行业网络化建设趋势预测显示,2011年教育行业网络化投资达到了近570亿元,比上年增长9%左右;2012年教育行业网络化投资达到了723亿元,比上年增长13%左右,2013年达到760亿元,增长14%左右,如图1所示。过多的资金投资在硬件方面,使得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图1教育行业网络化投资增长比例其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较少。在高校教育行政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网络的核心是信息资源,包括学校教学、管理、科研等内部信息和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但大多数高校在计算机网络应用的初期,对硬件投资较大,忽略了信息资源的建设。高校管理、监测工作量化程度较低,在管理和决策中,通过客观数据进行分析的判断比较少。高校信息管理档案不够规范,没有进行数据化管理,或者数据化更新速度较慢,数据库维护和信息服务工作没有落实好,为教师和学生以及社会提供的网络服务不够完善。高校各部门间的数据无法共享,信息资源的利用率较低。
2计算机网络对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意义作用
其一,高校行政管理的任务是充分运用一切有效的资源为教学、科研、管理提供服务。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管理,能够将教育管理资源进行共享,高校教育机构内部在研发和管理本单位的信息数据库时,要从通过级别、用途等角度将部分数据分配给各部门使用和维护,从而有效避免同类资料的重复收集。其二,在高校教育行政管理中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在重要数据安全管理、系统运行故障处理、网络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作用,能够为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提供便利的服务和技术上的支持。极大地降低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时效。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改变了高校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模式,使得行政管理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以优良作风为高校的各种管理工作提供优质服务。
3计算机网络在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3.1构建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平台
其一,完善网络平台。计算机网络平台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理念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和升级。它也是一个规范化的体系,在共同的数字化标准、信息化标准、信息资源共享标准上运行。不同的学校在不同的时期,网络平台构建理念也不同。因此,高校应该根据当前的发展趋势和学校的实际需求,建立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平台,为高校教育行政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其二,完善管理平台。管理平台首先需要构建网络技术应用于各项活动的管理信息系统,即构建管理平台的基础。其主要包括学生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公共服务体系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等。其三,完善资源平台。资源平台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中数字化的各种资源,其核心是各种数据库。学校的信息库一般有学生信息库、教学信息库、科研信息库等,详情如图2所示。在高校教育行政管理中就需要将资源平台进行完善,为行政管理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图2高校教育行政管理计算机网络体系架构
3.2增强管理人员运用网络技术的意识
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体系是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的载体,运用网络技术来改变高校教育行政管理方式,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问题。首先需要人们转变思想观念,将管理和网络技术联合起来,将总结出来的管理思想和模式转移到管理应用系统中。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过程中,需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意识,将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和行为程序固化到计算机网络技术当中,并根据当今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对技术进行改进和创新。计算机网络化办公体系对行政管理工作人员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事物,由于管理人员更加熟悉原有的人工传递信息的方式,有的人员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产生抵触情绪,适应新型的办公方式还需要较长的时间。这就需要学校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使得管理人员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手法,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利用率。
3.3提高管理人员操作网络技术的能力
高校行政管理部门较多,这些部门的工作大致为教学、科研、财务、学生、人事、设备、生产、后勤等方面。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可以根据学校的管理职能进行划分,将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相互协调和统一,更加有效地控制和管理资源配置。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系统的研发过程中,需要与系统操作人员进行沟通,避免在应用的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错误。高校需要根据学校的各种需求,对现有的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得管理人员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推动信息管理系统工作的不断完善。
4总结
1.1过于依赖教材。
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是近几年的事,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授课教师也多是年轻教师。他们刚刚脱离学校,缺乏实际的授课经验,在授课中只能过分依赖教材,讲解理论知识。而教材中多注重讲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产品、硬件介绍,但对于实际操作介绍一般都较少。过分依赖教材势必使学生们的学习只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无法深入到操作中去。
1.2教学观念传统,无法真正以学生为主体。
计算机网络技术要的远远不是熟读课本、牢记概念的书呆子,而是有能力有创新精神能在实践操作中有自己独有的见解,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科技型人才。但是,在传统的授课模式下,教师们并不关注每个学生的实际能力,无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授课,一味说教理论,势必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更无法培养出真正的创新型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
1.3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实践实用价值较低
查阅相关文献,在目前,国内众多高校中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的教学手段目前还停留在还“老师板书学生记录”的阶段,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致使了学生被动的接受理论,无法从源头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在开设的实践课程上,也只是模块化的要求学生掌握实验要求,填写实验报告,从而导致大多数学生认为实践课是理论课枯燥后的一种放松方式,违背了课程设置的初衷。
2对改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几点建议当今社会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化,只有提高教学质量,理论培养和实践应用相结合,培养出真正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计算机网络人才,才能真正服务于信息化,也为学生们自身的就业和发展提供一个强有力的保障。要想提高计算机网络授课质量,保证授课效果,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进行变革和创新:
2.1从教材层面上讲,要注重教材的实用性。
教材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也是学生们学习的样本。我国学生从小接触的教育模式都是知识来自课本,在这一模式下,我们对课本有着极大的依赖。如果真正脱离了课本,不仅教师的授课,连学生的学习都会变得被动。因此,在教材的编写和选择上,既要注重理论性的描写、技术性的探讨,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实际操作性。计算机网络技术学习的目标从来不说对理论和技术的把握,而是在事件操作中的应用和创新。为此要建设优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可以呈现出多种形式,如文本、视频、动画等媒体素材;题库(包含行业资格认证题库);案例(具有指导意义和教学意义的工程实践项目案例);课件;电子教材;实验实训指导书;通着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使教学主体进一步由老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转变;使教学形式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使教学内容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造、创新意识培养转变。建设优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学习,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材层面的改革中,将实际的操作真实可感的展现,是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本的要求和呼唤。
2.2从教师层面上讲,要注重教育教学方法和自身素质的培养。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授是学生学习最快的渠道和方式。因此教师的素质和授课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教师首先要加强对自身的要求,对于所要教授的知识必须自身有着十分娴熟的把握,并且做好总结和创新,在授课中为学生尽可能生动形象的展示,并且注意对学生操作创新的引导。另外,要改变传统授课模式,要积极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打破传统的拘于形式的教学方法,大胆尝试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拓展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以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效果作为最终的授课目标,而不单单是考试的通过,要着力注重个性化的教学,开放性的课堂,将师生的交流从传统的课堂逐步拓展到网络课堂、网络讨论、电子邮件、实验室和机房之中,同时,引导学生去公司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参加网络相关产品会、技术讲座等,增进学生对市场的了解,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除此之外,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多样化教学,化解无聊的课堂氛围。注重多媒体的使用、注重实际操作的讨论,重视探索和创新。
2.3从学生层面上讲,应当注重理论实践的结合。
计算机网络技术学科不是一个靠死记硬背就能取得好成绩的学科。实际操作要求强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学科的鲜明特点。因此,学生除了在授课时加强对理论的学习外,还要注意总结和反思。在课下的时候要多加强实践的操作,在操作中理解理论,用理论更好的指导实践。形成一个有效的良性循环。功夫在课外,教师和教材的引导只是抛出的砖,所谓抛砖引玉,玉的磨砺和成长还是需要自身在实践中不断的操作。
3结语
[关键词]课程改革非IT类计算机网络课程分层次多模块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及Internet的广泛应用,网络技术及应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高级人才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本科毕业生应该具备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以及掌握基本的网络知识,具备相应的网络应用能力,本课程作为非IT类计算机基础教育典型核心课程之一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教学状况
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主要在非IT理工、人文及医学类大一或大二开设,虽然现在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都比较早,但对计算机网络的基础概念都不太了解,掌握的程度很浅。对于非IT类的学生,网络课程学习前所学习的计算机课程是《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对大多数学生来讲,并不具备很好的计算机知识背景,而且这些学生专业后期课程与计算机网络衔接不大,而长期以来,计算机网络课程都是将重点置于基本理论的讲解上,一般来讲教材也比较适合IT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因此这门课程常常使得非IT类的学生学起来感到很枯燥,实用性较差。因此在网络课程教学中提出创新的适用非IT类学生学习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三、根据各类学生的专业特点及培养方向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教学内容的确定要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创新能力、网络应用能力为导向。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速,教学内容的选取要与时俱进,删除过时落后的部分,同时根据非IT各类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网络课程的需求,制定多元化的教学目标。采用多层次、多类别的分类教学模式,做到因材施教。采用“兴趣、理解、实践、应用”的递进方式,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将网络课程内容按照1+X+Y的模块构建,1是核心内容包括网络的基本知识、网络的基本应用和TCP/IP基础,是各个专业学生学习网络课程必须掌握的内容,X是限选,理工类学生需要掌握网络设备的基本操作、计算机局域网的组建与配置及TCP/IP协议的较深入的理解,网络安全知识的掌握。对人文类专业的学生在上述基础上,略去一些难度较大的内容,重点应放在互联网的应用于维护及网络安全与管理上,相应实验教学也应按学生的类别有不同的要求。Y是任选部分,根据学生的个人需求、专业需求进行选择。
具体方法是将课程的学习分为两个层面:基础篇、应用篇。
基础篇是各个专业的学生学习网络课程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体系结构与TCP/IP协议基本要点、基本的数据通信的概念、局域网的基本知识、主要组网设备的工作原理、以太网组网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交换与虚拟局域网、网络互联的基本概念、IP地址以及网络安全与管理的基本概念与技术。并加强网络新技术介绍。
基础篇课程学习的总目标
应用篇由基础应用与专业应用两部分组成分,人文、医科类基础应用学习的内容包括WWW、FTP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多媒体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网页设计及。理工类基础应用学习的内容包括WWW、FTP、邮件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网络设备在组网中的应用(静态、动态路由的配置与实现)。NAT、VPN技术的实现,
人文、医科类基础应用学习的总目标
理工类基础应用学习的总目标
专业应用学习的内容均包括网络信息搜索、分析与整理及网络在各个不同领域的典型应用。
专业应用学习的总目标
人文、医科专业领域的应用选题:
1)医院HIS系统简介;
2)Internet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及发展
3)计算机人工神经网络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4)Internet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5)电子商务技术如EDI、计算机网络及电子商务平台等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应用
理工专业领域的应用选题:
1)人工神经网络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2)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
3)数学模型在计算机网络中的应用
四、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课堂组织是否科学合理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立足兴趣与能力的培养,应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改变过去讲细、讲透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基础篇的教学使用多媒体的高质量课件,把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有机整合,突出重点难点,对比较难理解的概念使用案例入手,并配以相应的动画。通过“设疑-自学-提问-释疑-总结-练习”的模式,加强师生互动。
应用篇的教学结合网络实验的分组采用合作学习法的教学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分组人数4人,即通过小组内学生之间的沟通、讨论、评价等一系列合作互动过程,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一起实现学习目标,从而共享探索成就、体验合作的快乐。
应用篇侧重于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对于应用性较强的内容,避免理论课课堂枯燥,以问题入手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随着知识点的深入,问题由易到难,引导学生在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扩充。课堂教学根据教学内容,课前布置讨论的题目,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问题讲评,演示案例的解决过程,并总结归纳。例如多层交换技术、防火墙技术、路由器技术等几个热门方向,可在教师的综合指导下,以分组提交论文的方式进行学习。这种方法可以促使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丰富的资源进行归纳总结式的自学,使其自学能力、信息检索能力及对专业新动向的敏感度都会有较大的提高。
五、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其实验是该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学习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校建立了较完善网络实验室,为实验开展奠定了基础。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内容经过几年的逐步改进,学生的满意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实验内容的组织上,将实验划分为验证、综合、设计三个层次,同时根据专业不同,理工和人文医科设置不同的实验内容,验证试验主要以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主;综合实验主要强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设计实验主要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设计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
通过实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了课堂所学的知识,学生做实验时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也就进一步提高了学习该课程的热情。
六、评价体系的改革
创新教育要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放在重要地位,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学生会更注意网络应用能力提高,主动学习的兴趣增大,同时加强对理论教学过程(如内容预习、课内互动、课后讨论、课程论文等)及实践教学过程(如实验方案制定、相关知识预习、实验操作情况、学习态度、结果报告等)进行多元综合考核。并加强阶段性的考评,
考评的具体方式:
七、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授课的学生每年有两千以上,覆盖理工、人文、医科等各大专业,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对网络认识的提高,使学生对网络课程的学习需求也在不断的改变。这些都要求我们在课程教学中以社会、学生的需求为主导,不断创新和探索。教学改革涉及到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是一个逐步深化的长期过程,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益才等.多模式智能教学系统教学规划与模式调度研究.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5,26(4)
[2]吴京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方式的研究.计算机教育:学术版 2007(11)
关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论证报告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计划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发展规划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经费安排
二,表格
安徽省高等学校设置专业的基本情况简表
专业教师及教辅人员简明表
专业建设带头人简明表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计划表
专业教学周分配表
校(院)审议意见表
高等学校专业评议委员会评审意见表
一,关于设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论证报告返回
为了满足滁州市及其周边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根据我校的办学条件及师资队伍情况,拟在我校开办三年制"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及较强的应用能力的计算机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主要培养方向为计算机软件设计及网络管理与维护,毕业学生至少具备该两方面中的一方面的应用能力.
1.设置本专业的必要性
⑴从全国范围的人才需求情况分析,设置本专业是必要的
目前,计算机技术方面的人才是全世界范围内的紧缺人才.根据今年全国各人才市场的统计数据,计算机专业人才在各人才市场的需求量均占前三位,而其中又以软件及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最为强劲,在未来五年中,我国每年需要近百万这方面的技术人才.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各方面需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中,大量的是从事基础性技术工作,维护工作的专业人员,而并不全是高学历人才.例如,一般的程序设计人员,即所谓的程序员或软件蓝领,软件工人,未来五年这方面的需求量约25~30万人/年,国家教育部也针对这方面的需求专门推出了建立软件学院的计划以培养各种层次的软件专业人才.而就网络方面而言,从全国范围讲,电子政务, 根据滁州市经
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为了充分了解市场对计算机与网络方面的人才需求情况,我们对滁州市计划发展委员会,经济贸易委员会,人事局等政府部门及扬子集团,安康集团,全柴集团,天大集团等大企业进行了调查访问,同时也对数十家中小企业进行了访问.调查表明,在未来的五年中,每年约有300多家中小企业拟开展 另外还有部分教师参加了国外的认证培训与考试.
进制我们还聘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络中心主任杨寿保教授为我校客座教授,在杨教授的指导下,在办学思路及教学科研方面,我校均有了一定的提高.
这方面工作的开展,为我校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准备好了一支胜任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队伍.
⑶实验设备及图书准备情况
目前,我校信息中心有专门供学生上机实习用机房5个,微机310台.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有微机80台.
我校于1998年建成校园网,投入运行以来,对教学和科研发挥了重大作用.
另外我校物理系还建设有专门的电路技术实验室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实验室.
以上各方面的实验室为我校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提供了物质保障.
我校图书馆现有计算机类图书近4万册,中外文计算机类期刊近百种.另外,我校还新建了电子阅览室,其中计算机类电子读物近2万种.
⑷实习基地准备情况
我校与滁州市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有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为本专业的学生实习提供了保障.目前联系的实习基地共有三个,分别是滁州市国税局,滁州市信息中心,滁州市电信局数据分局.
综上所述,我校已具备了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基本条件.
3.本专业的特色
本专业从计算机学科的基本要求出发,本着理论够用,实践加强的原则,特别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我们认真总结了我校信息中心及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多年的办学经验,同时结合国外先进的IT教学模式,将注重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加大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力度.本专业的
主要特色应该有以下几点:
⑴厚基础:为了保证培养人才的规格及适应能力,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基本功,如基本的程序设计能力,厚实的数学与英语基础;
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本专业的学生在面向市场,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及应用能力,因此在课程设计及教学方面,我们将特别注意加大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力度,适当压缩课堂教学时间,增加学生的实验与实践时间,特别是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加大学生设计性实验的教学与实验时间;
⑶紧跟学科技术发展的最新方向:我们将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动态,及时调整应用性实践性课程的内容,保证学生学到的是最新的技术,用得上的技术.
⑷"双师型"教师:本专业现有的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有丰富的应用开发经验,都有实际的应用项目开发经历,同时也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这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保障,也符合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要求高职高专学校的教师队伍应该向"双师型"方向发展的要求.
⑸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与培养模式:在本专业的教学中,拟借鉴国外IT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在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及教学方法方面做必要的改进,以保证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为了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我校已先后有4人次的教师接受了国外的认证培训.
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考虑,本专业侧重培养计算机软件编程及网络管理与维护方面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计划返回
1.培养模式
(1)专业名称:计算机网络技术
(2)修业年限:三年.
(3)学历层次:专科
(4)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计算机与网络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具备较强的应用与开发能力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对象应该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业务要求:本专业学生的学习重点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另一方面,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最新应用技
术,如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技术,网络技术与数据库技术等.使得学生在毕业走向工作岗位时,至少具备计算机软件编程或计算机网络管理与维护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①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②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具备一定的算法分析和编写应用程序的能力或者网络管理与维护能力;
③能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④对计算机与网络的理论,技术及应用的新发展有所了解;
⑤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有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备初步的科研,教学和软件开发能力.
⑹就业方向与范围
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适合从事一般性的程序设计或网络管理与维护工作.就业范围包括各类企事业单位,以企业为主.本专业的毕业生也可以进一步的发展,参加"专升本"的考试,进一步的参加本科段的学习.
2.本专业主干课程
围绕上述培养目标和业务要求,我们设计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限选课程等几个方面,具体如表四所示,其中部分主干课程名称如下:
⑴高等数学
学时:168
⑵计算机导论
学时:90
⑶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
学时:108
⑷电路技术基础
学时:90
⑸数据结构
学时:108
⑹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学时:108
⑺操作系统
学时:72
⑻计算机组成原理
学时:72
⑼微机原理
学时:72
⑽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学时:90
⑾计算机网络
学时:90
⑿多媒体技术
学时:54
3.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本专业的课程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公共基础课.这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
第二部分,专业基础与专业课.在本部分的课程学习中,要使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使学生对计算机有全面深入地理解,具备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对计算机网络有较好的理解,同时对计算机应用的其它方面也有初步的了解.
第三部分,选修课.通过本部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计算机软件编程或者网络技术方面掌握一定的应用能力.本部分课程为两个系列的选修课,学生必选其中之一.本部分课程强调紧密联系技术发展与应用实际.
详细课程安排参见表四.
4.教学时间体系结构
在安排教学时间体系结构方面,充分考虑专科层次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因此适当压缩了课堂教学时间,加大了实验教学的时间比例.
三,设置本专业的发展规划返回
1.专业的课程调整与发展计划
对本专业的课程调整我们拟遵循的原则是:尊重学科发展规律与教学规律,从实际需要出发,专业基础课程相对稳定,选修课程根据学科技术的发展及时调整.
按此原则,专业基础课程的调整周期相对较长一些,拟三至四年一次.选修课程,将不断淘汰落后的技术课程,紧密联系市场需求,每两年时间调整一次选修课程,以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先进性与实用性.
在选修课程方面,拟开设两个方向(系列)的选修课程.一个方向是计算机软件编程方面,另一个方向是网络管理与维护方面.
本专业的建设目标是向省级重点专业努力,争取将其中的二至三门课程申报为省级重点课程,五至八门课程申报为校级重点课程.未来我校升本后,争取开设本科的相应专业.
2.教师的配备与培训计划
我校一向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为了办好本专业,并保证本专业有较好的发展势头,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如积极引进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加大本校现有教师的培养力度,为本校年青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与锻炼机
会等.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目前已初步具备了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有关这方面的详细情况请见附表.为了保证本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学校拟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进一步采取如下措施.
(1)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拟订今后每年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一批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充实本专业的教师队伍.在引进时特别注重本专业教师人员结构和整体知识结构,注意学历梯度,职称梯度和年龄梯度.学校已制订了专门的人才引进计划与措施.
(3)聘请校外专家为兼职教授.考虑到我校的实际情况,拟聘请国内知名大学的专家担任我校的兼职教授.担任或指导部分选修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对我校教师进行指导,以便更快地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4)加强与兄弟院校的合作交流.拟与省内的其它高校合作开展横向的科研项目,以便拓宽本专业教师的知识视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3.实验条件的配备与建设计划
我校现已基本具备了开设本专业所需的实验条件.信息中心现有微机310台及多媒体教室8个,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现有微机80台.物理系有电路技术实验室,计算机应用实验室.我校1998年建成校园网.我们将从校内资源共享的角度考虑,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实验室,发挥其效益.
同时,为了进一步地做好本专业的教学工作,学校计划投资如下:
2003/2004学年度投入40万元,新建一个计算机网络实验室.
2004/2005学年度再投入30万元,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计算机应用实验室.
四,本专业所需经费安排计划返回
为了搞好"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建设,确保其教学计划得以顺利实施和本专业的健康发展,在近三年内计划投入110万元资金用于本专业的建设,具体安排如下
: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40万元;
计算机应用技术实验室:30万元;
图书资料:40万元;
关键词:计算机 网络技术 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10-0252-01
1 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大数据的概念
1.1 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定义
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在企业管理中拥有十分重要的角色定位,是将信息处理、细腻使用等有关技术结合分配后,方便快捷的管理数据信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循序渐进过程到逐渐成为人们日常办公生活的一部分,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办公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2 大数据的概念
大数据的表层意义是指其庞大的信息数据含量,同时,信息数据的复杂化、多样化和信息过滤中的重复花十分显著。大数据有着传统计算相比之下不具备的众多优势,其低廉的转接成本,高效率的使用频率,庞大的规模和数据等,都是有关特点。
与传统的数据软件相比,大数据的能力是其可望而不可及的,大数据的这些能力特点,符合了计算机发展需求,很大程度上对社会发展和变革产生了很大影响。
1.3 大数据技术变革
“云”是很多人非常数值的系统。如今市面上蜂拥而至的各种IT 云盘、云照片、云音乐等,以虚拟数据为前提,便于用户在随时随地分享自己喜爱的云资源,提供无限的网络资源,这些只需要网络与大数据“云层”,就可以告别之前原始的繁琐操作。
2 大数据时代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当前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很难胜任大规模,比较庞大的、复杂结构数据的处理需求,新型的数据分析服务应运而生,带来了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能力。大数据时代纷至沓来,相伴相生的是更多的风险。安全性也是未来计算机发展的重中之重。
随着云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及政府,对于计算机网络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网络,更要结合大数据模式做广泛的统筹。云计算也逐渐变为当今网络的新模式。在拥有更多信息储存能力的同时,其完备的服务能力和处理能力更加突出。计算机处理速度慢的弊端和效率低下的问题均被规避。计算机技术也朝范围更广,效率更快捷的方向延展。
3 研究现状
3.1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模式研究现状
计算机网络机数和技术史的主线技术,从国外现有研究角度观察,对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创新有非常好的效果,并且承担着社会因素,在哲学层面上研究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文献信息如图1所示。
3.2 研究方法
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其一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其存在结构和发展规律之中,只有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史的深入研究才能被逐渐揭示。从技术史的角度引入,在史的基础上,选择能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内在逻辑规律和外在逻辑规律充分说明的,重大技术案例作为实证材料,分析印证论文中的重要观点。
4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1)网络LAN网络的投资情况。网络的投资情况少,见效快,已经在国内外受到广泛的应用。
(2)FDDI。FDDI就是城域网,其基本的组织架构为双环网络环境,是通过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网卡与个人计算机相连接,采用分组交换、令牌方式来实现光纤容量的共享,传输速率较高,可达100Mps,传输距离也非常远,可达100Km。
(3)Internet相关服务。Internet作为国际互联网络,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最大的跨国计算机网络。其能够为网络用户提供各种服务,包括电子邮件服务、远程登录服务和文件传输服务等。
(4)ATM网络。ATM是一种在高速网络中进行传输和交换的信息转化格式,同时支持LAN和WAN两种模式,为局域网和广域网的不断加速,并且在加速过程中提供无缝互连。
(5)网络无线网络技术的应用前景。网络无线网络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无线LAN、个人通信和家用无线网络三大类型共同支持市场,其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分为红外技术、射频无线网技术两大类型。
5 Y语
大数据时代对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这样的挑战在于使得计算机处理技术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并且在信息处理技术过程中,达到了更好的标准。在海量信息梳理数据的前提下,真正适应大数据网络和安全体系的应用过程是不断完善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运用领域广阔。
参考文献
[1]薛志文.浅析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信息与电脑,2009.
[2]张帆.朱国仲.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综述[J].光盘技术,2007.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课程 现状分析 教学方法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的教学现状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正在给人类带来一场新的产业革命,信息已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资源。而信息的社会化、网络化、全球经济的一体化,都受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巨大影响,这对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信息技术通信领域的重要支柱,然而,调查发现目前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中,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与师资老化的矛盾日益严重,这将从根本上制约教育质量的发展。另外,一些学校的现行教材中教学内容滞后,以学科为体系的痕迹明显,教学内容偏多偏深,实践与能力培养不够突出,教学要求与培养“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专业实习、实训的设备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实验教学往往不能按要求进行,从而对教学改革的进程起到消极影响。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的优化
1.优化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应当坚持应用能力“宽窄”结合的方针,使学生逐步深人全面地掌握网络知识,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网络应用能力,同时适当兼顾计算机其它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多种职业岗位群的需要,按照网络集成、网络管理和网络软件开发三个方向成组设课,强化这三个方面的应用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方向和接受能力自主选择相应课程。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安排四大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比例。技术基础课以教会学生掌握从事职业岗位所必须的科学原理、方法和使用这些原理和方法去分析、判断、解决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技术技能课是以行业的职业技能为目标,将职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岗位操作能力的训练,这两类科目的学时数可以适当减少;公共基础课应满足学生学习和应用职业岗位技能所必备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需要,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课程的学时数比例可以适当加大;而选修课是以跨专业或高新技术等课程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专业技能综合能力,门数尽可能多、范围要广泛。
2.丰富教学内容
计算机网络技术主要是关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比如有网络的拓扑结构、网络体系、网络设备以及网络应用等,重点是相关内容的理论阐述,网络设备中的网卡主要介绍网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分类情况以及性能指标等纯理论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互相结合,可以结合网卡的性能指标以及分类情况介绍网卡的选型以及网卡的安装等实用知识,将网卡相关的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网络应用技术主要介绍电子邮件系统的工作原理、使用的协议等枯燥难懂的内容,教师则可以结合电子邮件的收发工具进行教学,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对实际应用的认识,又能结合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验、实训教学中,教学目的是验证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这就更需要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面对具体问题独立分析、解决的能力,教师应该适当增加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比例,加强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培养,加强技能实验和设计型实验,扩充专业实训科目,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要求学生独立理解实验、实训任务,自选仪器材料,自行设计方案,独立完成,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优化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则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为学生听、老师讲的单方面交流,学生的认知主要表现为记忆的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这种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是一种静态的教学方式,阻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激情和创造,而使授课平淡、乏味、呆板,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因此,现在应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交互式的教学,采用项目设计制作、现场模拟、社会调查、案例分析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组建网络教室的组建、建设小型校园网的建设、改造小型办公室网络改造等等实践活动,从而丰富整个教学过程,发挥网络通信及网络资源共享的特征,进行网上教育,包括电子教案、电子阅览、电子作业,这将有效缩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加强教学交流,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