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特殊教育教学反思

特殊教育教学反思

时间:2023-09-18 17:33: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特殊教育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特殊教育教学反思

第1篇

关键词:本科;特殊教育学;校内实践平台

一、加强构建特教专业校内实践平台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到相关实习单位进行教学实践,把书本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教学活动。实践教学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实践经验的重要途径,是师范生进行职前教育的必然环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实现由学生到教师角色转换,逐渐培养职业意识、职业情感、职业技能的过程。《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特别指出,高校要大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强调实践育人,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特殊教育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笔者所在学校今年的第一届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培智学校、自闭症康复中心等,特殊教育教师除具备一般教师的基础专业能力以外,还应掌握关于残疾儿童身体、心理、医学、康复和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要具有对特殊儿童身心缺陷进行诊断、评估、教育和康复等更为综合化、个性化和精细化的特殊教育能力。通过实践教学,特殊学生可以加深对特殊教育专业的认识,促进学生对特殊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思考,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职业认同感,为他们走上教学岗位做好心理和能力准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践教学包括校外实践教学和校内实践教学两部分。校外实践教学一般安排大三、大四年级的学生集中一段时间到实习单位进行实习。笔者所在学校的校外实习单位包括医院、特殊学校、残疾人联合会和康复机构等。目前校外实践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出现“无课可上”的尴尬局面,实习过程中只是观察、了解,效果不佳。一方面由于学生的专业课程在学校和机构的课程中找不到相应位置,另一方面由于很多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教学能力不信任,导致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能够得到切实锻炼。二是实习时间短,内容形式单一。特殊教育专业的校外实习时间共二十周,大学三年级每学期有六周的课程实习时间,由学校安排实习单位,大学四年级有八周的自主实习时间。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问题能等到时间结束后再向教师反映。一些高校很重视课堂教学实习,忽视比较实用的各类残疾儿童的康复与训练工作、各类特殊需要儿童的班级管理工作、心理辅导工作等内容。校内实践教学指高校在校园内组织特教学生开展以第二课堂为主的一系列专业活动,它的首要功能是为本科教学服务。学生可以在自由、宽松的时间和环境中掌握本专业的特点,在实践中验证课本理论知识。校内实践的内容较为丰富,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康复技能、个案干预等多方面的能力,具有实践对象范围大和实践时间自由灵活的特点。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可以加入校内实践中,可避免实习时间较集中的问题,解决实习时间靠前、学生知识储备不足的矛盾,避免实习时间靠后、学生发现问题后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弥补的缺陷。学校要不断拓展校内实践的内容,探索校内实践平台的构建,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为学生的校外实践和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二、校内实践平台的构建

笔者所在学校立足于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以“品德修养高尚、教育理念先进、基础理论扎实、教学能力突出、康复技能全面、实践经验丰富”的复合应用型特殊教育师资为培养目标,除开设特殊教育的基础理论课程外,还开设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特殊教育学校课程与教学、特殊教育沟通(哑语、盲文)、动作康复训练、语言康复训练、美术基础、音乐基础、教具玩具设计与制作、校本课程开发、心理治疗、音乐治疗等实践课程。学校成立于2002年,特殊教育专业在本校首次招生是2012年,并且成为学校的重点建设专业。根据学校的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汇总特殊教育学校和机构、专业教师、家长和学生访谈等的调研结果,结合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校内实践平台构建的基本思路和当前社会对特殊教育专业师资的具体技能要求,学校分别从专业实验室建设、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第二课堂实践活动载体创新、科学规范的管理与评价机制建设和对外开放式服务项目开发等五个方面,构建出一整套丰富、稳健、规范的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校内实践平台,以期提升该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校园与社会的完美对接。

三、校内实践平台的实施

1.专业实验室建设学校2012年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并且作为重点建设专业。2013年开始,学校建成一批院级的实验室,包括美工实训室、奥尔夫音乐教室、沙盘实验室、知动实训室、语言康复实验室和蒙氏实验室共六个实验室。秉承“医教结合、教康整合”的理念,学校于2015年3月成立知动实训室,涵盖前庭觉训练器材、本体觉训练器材、触觉训练器材以及动作训练四类器材,共计百余件。语言康复实训室配有特殊儿童感知觉、语言、认知、精细动作、社会性发展等各方面的玩教具。奥尔夫音乐教室总面积120平方米,引进德国原装进口的乐器,大小共计430余件,包括有固定音高的乐器和无固定音高的乐器。蒙氏实验室配备教具为标准88件套,涵盖感观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科学文化教育、日常生活教育及音乐教育等六大领域,为特殊教育的早期干预服务。美工实训室总面积12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20余人上课。沙盘实验室采用国际统一标准配置,包括木制沙盘及沙盘桌6套,木质沙具架8个及各类沙具4000余件。另外,实验室还配有照相机、摄像机等设备,便于记录学生沙盘作品。目前,笔者所在学校正在计划建设特殊教育康复中心。实验室既可以作为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场地,又可以作为学生校内实践活动的训练场地,同时也是开展对外服务项目的场地。2.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学院以笔者所在学校获批河北省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结合学院目前承担的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体系综合改革探究”的工作需要,启动“青年教师助长”工程,制定《青年教师助长工程实施方案》,聘请相关教授担任指导专家,通过优秀教师传经送宝、听课评课会、实践反思、精品课程展示、参与课题研究、外出学习考察等多项措施帮助青年教师不断加深专业认识、拓宽知识视野、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3.第二课堂实践活动载体创新第二课堂主要以大学二年级、三年级的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为主,依托专业实验室通过辩论赛、读书会、特教技能(手语、盲文、感统)比赛、教学活动设计比赛和玩教具制作比赛等形式开展,旨在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加深对特殊教育专业的认识,提高特殊教育康复技能,为学生的实习及就业做好扎实的实践基础。同时,笔者所在学校制定的《大学生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试行)》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和创设第二课堂的积极性。4.科学规范的管理与评价机制建设学院制定各个专业实验室的《安全卫生管理规定》《工作人员守则》《实验室使用守则》和《学生守则》,以此规范实验室的使用,制定《青年教师助长工程实施方案》培养双师型教师,制定《大学生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试行)》规范第二课堂的开展与创设,制定《特殊教育专业服务中心管理规定》规范对外开放项目和志愿服务项目的管理。开展三级评级机制。第一级由教师把所有活动的资料汇总成书面资料上报学院领导,由领导展开评价。第二级是师生互评,师生共同对开展的活动进行及时的总结交流,开展反思活动。第三级由被服务的特殊儿童家长评价孩子所接受的教育康复训练。5.对外开放式服务项目开发所有对外服务项目都是公益性的,主要针对三类群体:正常儿童、特殊儿童和特殊儿童家长。学校以专业实验室为依托,在奥尔夫音乐教室、蒙氏实验室和美工实训室开展3~6岁正常儿童的亲子活动,开展围棋、绘本等兴趣班。学校在知动实训室和语言康复实验室,开展对自闭症儿童和智力障碍儿童的评估与个别化教育计划、语言康复、感知动作康复、集体认知和音乐律动五项服务。学校举办家长咨询会,解答家长在特殊儿童教育方面的疑惑,提供家庭康复训练内容与策略,指导家长顺利开展特殊儿童家庭康复训练。笔者所在学校于今年建成特殊教育图书馆,馆内的所有书籍免费借阅给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人群和想要了解特殊教育的人群,有利于加强普通大众对特殊教育的了解,提升社会对残疾人的接纳程度。

四、校内实践平台实施的反思

校内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锻炼机会,在今年应该更加充分利用平台,在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基础上服务于更多群体。第一,要整合专业实验室,建设康复中心,为更多障碍类型的特殊儿童进行全面服务。第二,要不断提高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第三,积极开发第二课堂的形式,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第四,要不断完善科学管理的规定,不断完善评价机制,实行实时评价和有效评价,对所开展的活动进行及时反馈,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准确性。第五,要扩展对外服务的对象数量和类型,在以后的志愿服务中鼓励更多的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参与,提升学生的康复技能。校内实践平台的建立不但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而且使学生能结合心理学、教育学和特殊教育教学法等专业的抽象理论,反思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从而真正理解这些理论知识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从实践的角度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巩固所学的教育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刘宝超.如何在高师院校创建特殊教育专业——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特殊教育,2014

[2]何燕春.高师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现代特殊教育(高教),2015

第2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动作康复训练;教学特殊教育专业

自开设以来,就有两种人才培养取向:一是以知识型、研究型人才为培养定位,以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为主;二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如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给予特殊教育高度关注,要求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2014年《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出台,明确提出建立“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要在特殊教育教师中培养康复类专业人员。在这种政策背景下,众多高校纷纷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并加强康复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即使以知识型、研究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北京师范大学也在思考培养出的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2013年,教育部新增了教育康复学专业,重点培养能胜任未来特殊教育工作的康复训练人员,成为与特殊教育学平行的专业。一些院校纷纷申请增设此专业。但是,现实情况是,有教育康复学专业的院校仍是少数,绝大部分院校仍是特殊教育专业。这些院校为了适应特殊教育的发展,加强康复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就要增加一些康复类课程。部分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增开了动作康复训练课程,以针对有动作障碍的人士开展康复训练为教学目标。医学院校和体育院校也有类似的专业或课程,如运动康复学、物理治疗学等。但是医学、体育院校开设的类似课程因为培养目标的不同,在教学中难以给师范学校中的动作康复训练课程提供指导。所以,探索适合特殊教育专业动作康复训练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成为当务之急。

一、动作康复训练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目前,特殊教育专业开设该课程的主要有重庆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昆明学院等少数院校。各院校在课程开设中,课程性质、课时、实验教学、评价考核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如重庆师范大学以课外选修课的形式,利用周五、周六、周日三天时间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一年的学习;理论课时较少,以大量的实践为主。考核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整体来说,这些院校的课程开设,主要以实际情况为依据,相对来说缺乏借鉴性。所以,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在教学中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可供师范类院校学习的训练方法有限

学校针对动作障碍人士的训练方法有很多种,如针灸、按摩、理疗、运动疗法等。师范类院校的学生由于缺乏医学背景,再加上未来面对的主要是有动作障碍的儿童,所以,在动作训练方法的选择上和医学、体育类院校有较大差别。

(二)师资缺乏

目前,全国几乎所有的特殊教育专业都面临康复训练师资缺乏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康复训练人才的培养需要长期进行;而且这类课程的实践性强,需要教师具有大量的临床实践教学经验,而这也是缺少此专业高校教师的原因。加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师资的缺乏成为制约课程的一大问题。(三)重理论,轻实践由于师资缺乏,而且现有师资的实践能力有限,所以在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建设中,存在完全的纯理论教学;或者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安排少量的实践课。这样安排的结果,就是培养了一批“纸上谈兵”的人才,与该课程的教学要求相去甚远。

二、对动作康复训练课程的思考

(一)对课程的认识动作康复训练

课程体现“医教结合”的课程设置理念,旨在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康复技能。在课程定位上,学生不能向医学类院校的相关课程看齐。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师范类专业的学生没有深厚的医学基础,只是开过一门课——特殊教育医学基础。它主要是介绍和各类特殊儿童有关的医学问题,并没有深入讲解人体的神经、肌肉,以及人体各动作出现的影响要素。其次,教育康复和医学康复有所不同。作为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立足点和归宿还是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虽然康复机构也成为就业方向之一,但是康复机构的基本要求还是以掌握特殊教育教学,特别是个别化教育为主;医学类康复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出路则以医院或医院系统为主。从这两点出发,笔者认为,医学院校教材不能直接拿来用到特殊教育专业中,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借鉴医学院校的动作康复训练课程,进行加工、整合,以适应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需求。

(二)教材的选用

目前国内相关课程的教材很多,但多是供有医学基础的医学、体育院校学生使用,对医学基础较为薄弱的师范生来说,这些教材的难度较大;而且相关的教材主要是对运动康复方法的介绍,没有提及运动康复的对象。考虑到课程面向的对象特点及今后的服务对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了陈秀洁主编的《小儿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和金容主编的《动作障碍儿童训练新指引》这两本教材,取其中的部分内容作为教学内容。这两本教材涉及到的解剖学和运动学的知识较少,较适合师范类院校使用。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分配

根据动作康复训练的课程目标分析,学生至少需要掌握以下内容:动作康复训练的对象——脑瘫儿童的定义、病因、诊断、合并障碍;正常儿童的动作发展和脑瘫儿童异常姿势发育;动作康复训练方法——平衡疗法的基本理论、重要观念;肌张力及其检查;动作障碍的评估;动作训练的技术和方法。如果相关院校的课时较多,还可以加入日常摆位技术和动作训练的其他方法的介绍。对于基本知识以理论讲授为主,方法的操作部分以实践教学为主。

(四)实践实训环节的探索

1.编制实验课教学大纲和学生实训指导手册。与实践课对应,教师教学要制定实验课教学大纲,明确实验课时数、实验名称、实验的目标、实验的内容,便于老师开展实践教学;与实验课教学大纲相应,教师教学要制定学生的实训指导手册,主要呈现实验课中的具体操作要求,为学生开展实训提供指导。

2.实验课学时的安排。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下,学校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此,在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实验课的安排上,学校应加大课时量。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54课时的总课时量,可以把实验课时数设置在36课时以上。但是学校这样安排还不足以让学生掌握动作康复训练的技能。据了解,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选修动作康复训练的本科生,要在一年的时间,利用周五、六、日这三天,超过580个小时,连续不间断地学习。到学年结束时,学生才能进行动作的评估、动作训练的设计和具体操作。

3.实践教学形式的探讨。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形式的选择上,也不能采取单纯的讲授式,教学也不局限在教室里,要选择能调动学生主动性,促进其积极主动学习的方法和形式。以下几种形式,教师从课堂教学中逐渐过渡到实习实践现场,并结合学生的经验反思。

(1)直观演示。本课程很多内容需要老师用各种手段演示给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针对某些内容,如人体各肌肉的介绍、平衡观念的解释、动作评估的方法以及各发展阶段的主要训练方法,可以采用直观演示的方式;教师或学生的直接演示,让学生理解抽象的观念、掌握评估和训练的主要方法。

(2)案例分析。实践教学中,案例往往被认为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迅速掌握操作方法的手段。针对一些重点内容,如动作障碍的评估,教师提供大量的评估案例,课上与学生一起分析,课下让学生讨论,理解评估表各项目是怎么确定的。通过分析、观察与总结,教师让学生找出评估表中各项目之间的联系,并和教材内容进行对照,深化知识。

(3)实践观摩。通过以上两种形式,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实践观摩则是把学生带进训练现场,让学生亲身经历、观摩康复训练师的操作技巧,与儿童互动的能力。此形式可以看作是学生从课堂进入现场的过渡阶段。

(4)实习操作。笔者所在学院学生的实习恰好安排在动作康复训练课程中期,所以利用一个月的实习期,给学生布置实践内容,让学生把所学变为所用,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适当延长实习时间,让学生多实践、多接触个案,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5)经验反思。在实践教学中,经验反思贯穿其中。对案例分析反思、对课堂模拟的反思、对现场观摩反思、对实习过程反思,这些不仅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是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并结合实践活动,迅速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五)课程评价考核形式的改革

1.增加对章节教学的评价考核。教师对章节教学内容的评价,不仅能知道学生哪个章节有问题,还能促使学生掌握所学内容,注重知识的积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应各章教学,编制章节练习题是评价章节教学效果、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途径。章节练习题在使用时较为灵活,既可以进行章节小测验,又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检查。

2.加入实践教学的评价考核。动作康复训练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学生平时的操作过程,哪里有问题,如何纠正,纠正后的效果怎样,都要在实践环节体现,因此,教学评价对这些内容也要进行系统考查。在课程评价考核中,教师可以在传统的期末考试基础上,加入实践课的考核。评价考核形式包括平时成绩、实践课考核和期末考试成绩三个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情况(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回答问题情况、实践课操作情况;实践课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个案的评估、训练计划的拟定、案例分析以及操作技术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成绩则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查。同时,对这三个部分的权重也可以做适当分配,如平时成绩占5%,实践课考核占25%,期末考试成绩占70%。当然,权重的分配要和学校的具体情况联系,但是一定要突出实践课考核的重要性。

三、总结

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在医学、体育类院校已形成成熟的体系,但是对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来说,课程的教学仍处于起步阶段,课程实施很多方面还需要相关院校作出大量的探索,以丰富教学研究,完善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康复训练课程体系;同时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机构需要更多的动作康复训练师资,以满足特殊儿童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玉红,黄昭鸣,刘巧云.特殊教育专业康复实践教学的运行困境与突围路径——基于智慧康复云服务的视角[J].中国特殊教育,2015,(11).

[2]张庆苏,李胜利.我国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言语治疗学课程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0).

第3篇

特殊教育教师的知识构成,决定着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状况,因此,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是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的基石。我国《残疾人教育条例》规定,“从事残疾人教育的教师,应掌握残疾人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国家实行残疾人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从中可以看出,特殊教育教师应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专业素质。一名合格的特殊教育教师首先应是一名合格的普通教师,因此,特殊教育教师首先应掌握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此外,特殊教育教师还应掌握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要熟悉特殊教育的法律法规和基本理论,为特殊儿童争取更多的权利和福利;掌握并精通某一类或几类特殊学生(如智障、听障、视障、自闭症、脑瘫、多重障碍、学习障碍等儿童)的身心特点、病理理论、诊断和评估、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行为管理、教育康复训练的方法和器材的使用、职业技能培训等专业知识;掌握一类或几类特殊学生相关学科(如语文、数学、体育等)系统的教学知识;掌握特殊学生的心理辅导、沟通交流、班级课堂管理、家庭教育、社区资源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等方面的知识。特殊教育教师只有掌握精深、系统、扎实的相关知识,才能更好地对其进行运用,为形成所需要的能力奠定基础,真正满足特殊学生的特殊需求,适应特殊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能力要素

教师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和决定要素。特殊教育教师的能力要素及特征主要体现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康复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几个方面。

(一)娴熟的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特殊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是体现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是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的核心要素。有研究指出,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师对教学技能掌握的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教学评价、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教学研究;随班就读教师的差异教学能力主要包括:差异测查、教育安置、差异教学设计、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内容的调整和选择、学习活动的组织、多样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课堂管理、教学反馈与评价、作业的选择、个别辅导和技能训练、教学环境的营造等12个方面。总的来说,特殊教育教师除应具备教师共同具有的基本教学能力外,还要具备从事特殊教育职业所应有的特殊教学能力,主要包括:针对不同类型特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课程和教学计划、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设计教学活动、开展学科教学、选择合适的教育康复训练模式、运用器材和方法等的能力;有效组织和管理课堂、进行教学监控、实施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需求改进教学方法和教材以及书写与语言表达、有效运用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教育教学技能;熟练运用手语、盲文的技能;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技术,如手工艺、针刺技术、盲人手工艺等;开展心理辅导和进行行为矫正的能力等等。

(二)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是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要素之一,是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动力。参与科研活动能够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康复训练水平,促进教师的持续发展,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特殊教育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科研意识,具备从教学中发现问题的科研敏感性,激发自身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特殊教育教师长期从事一线教学活动,直接面对特殊儿童,有开展科学研究的实践优势,参与科研可以更好地汲取当前最新的康复、教育理念和方法,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有效促进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结合,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特殊教育教师可通过参加科研活动、学术研讨会、阅读专业期刊或专著等方式提高自己的科研意识和水平,在研究中反思,在研究中成长,努力成为研究型教师。

(三)开展康复训练的能力

康复主要涉及医学、教育、职业和社会4个领域,对特殊儿童开展康复训练的重点是学前和学龄期的有特殊需要的儿童,主要包括智障、视障、听障、肢体障碍和病弱儿童以及语言和言语障碍、多重障碍、自闭症等类型的儿童。我国2007年颁布的“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提出了“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原则:“在课程特色上,针对学生智力残疾的原因,以及运动技能障碍、精细动作能力缺陷、言语和语言障碍、注意力缺陷和情绪障碍,课程注意吸收现代医学和康复技术的新成果,融入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和辅导、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相关专业的知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该方案提出,应面向智力残疾学生开展综合康复训练。由此可见,特殊教育教师还应具备相关的综合康复技能,以满足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康复需求。特殊儿童康复的常用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运动疗法、音乐疗法、感觉统合疗法、美术疗法、游戏治疗、作业治疗、心理治疗和言语治疗等。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特殊教育教师应运用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技能方法开展康复训练。如在言语康复中,教师应掌握语言康复的操作流程、手段和原则,呼吸、发声和共鸣功能的训练技巧,口部运动、构音运动和构音音位的训练技巧(主要针对构音障碍)以及超音段音位训练、音段音位训练(主要针对语音障碍)等技能和方法。(四)具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形势下教师必备的一种职业素质。特殊教育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也同样需要创新能力,这既是当前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特殊儿童培养的需要,更是特殊教育教师自身防止职业倦怠、实现成长和发展的需要。特殊教育教师的创新能力主要指特殊教育教师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专业知识、教育教学技能和方法,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能力和精神风貌,主要体现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班级管理理念和方法、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课程的设置和开发、不断学习和科学研究能力等方面。

三、人格要素

在人格要素中,特殊教育教师除了应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身体素质之外,还应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师德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时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特殊教育教师要比普通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除了具有“传道、授业、解惑”这一教师职业特有的共性外,特殊教育教师还肩负着对特殊儿童进行缺陷补偿、教育康复训练以及职业技能培训等教育使命。因此,特殊教育教师应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师德是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的灵魂,特殊教育教师师德水平的高低表现在他们对特殊儿童是否充满了爱心,在工作中是否能够敬业乐教,是否勇于创新。特殊教育教师在师德方面的特殊性,还应细化到实际行动中,真正做到关爱、理解、尊重特殊学生,在日常教学和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使用规范的言语,客观地评价学生,真正把师德落到实处。

(二)良好而稳定的心理素质

第4篇

论文关键词: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师范教育;教师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特殊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特殊教育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受教育人数逐年递增,对特殊教育师资的需求量急剧增加,特殊师范教育成为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主体。中等特殊师范、大专和本科学历层次的特殊师范教育培养格局逐步形成。特殊师范教育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中也面临着困境与挑战。基于专业化发展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成为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新模式。

二、特殊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及面临的时代困境

(一)中等特殊师范教育模式。我国中等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和部分普通师范学校的特殊班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毕业后分配到各类特殊学校、特殊班担任教师或负责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辅导工作,这种模式侧重对学生的基本功训练.能使学生较快进入临床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长于设计并完成单科课堂教学,具有学科教学能力。然而,该模式虽然注重了特教师资的方法能力,但培养出的师资教育教学理论广度不足,教育观念、教育判断力及把握完整、系统的教学活动能力有限。

(二)专科特殊师范教育模式。专科特殊师范教育模式中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五年制专科.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另一种是三年制专科,主要招收高中毕业生。

五年制专科的培养目标十分明确,主要是为特殊学校培养具有大学专科程度的,能胜任盲、聋、智障等特殊学校教育教学的教师。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五年制专科的培养模式逐渐显露出弊端,学校生源越来越差.培养出来的师资学历层次低.学生就业困难。三年制专科特殊师范教育模式以参加高考的高中毕业生为招生对象,按未来教育对象的障碍类型划分.培养有重点倾向的特殊教育师资,使他们既要具有关于特殊教育的理念与满足课堂上学生特殊需要的知识技能.又要具有从事特殊学生培养的各种关键能力。三年制的师资培养模式提高了生源素质,缩短了培养周期。可以培养较多的高素质的特教师资。但是,该模式也有其不足:三年的时间里,学生既要了解普通教育的知识原理,又要掌握某一类儿童教育的方法、知识、技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学习如此多的内容,难以真正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

(三)本科特殊师范教育模式。本科特殊师范教育模式的招收对象仍然是高中毕业生。但生源素质优于专科,其学制为四年。该模式是在综合性大学设特教学院或师范大学设特教系培养高等学历的特教师资,是众多国家普遍采用的模式之一。

此模式的优点在于:培养的师资具有较强的教育心理基本理论与知识,具有一定特殊教育观.较能从宏观上把握特殊教育,教育教学方向感、判断力较佳。然而,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师资虽然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但是由于没有具体的学科课程准备,他们无法有针对性地胜任特殊教育学校的任何一门学科教学。另外。本科特殊师范教育毕业生的临床实践不足.进入教育教学实践需较长时间。因此,各国都在探索进行改革,积极增加学生的实习时间,以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特殊师范教育的发展,适应了当时的特殊教育发展状况.对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在新的形势下,其培训理念和培训方式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和挑战。伴随人类教育的进步,特殊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涌现了大量的新的现代特殊教育理念。诸如“回归主流”、“全纳教育”、“一体化教育”、“个别教育计划”、“融合教育”等等。第二,特殊教育的范围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加。特殊儿童已不再局限于最初的盲、聋、智力障碍.而是扩展到各种问题儿童,包括学习问题、情绪问题、行为问题、自闭症、多动症、言语和语言问题等等。第三.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技术、教学传媒和教学手段的采用.使传统的特殊教育教学手段面临种种诘难和严峻挑战。特殊教育的发展对特殊教育教师不仅提出了数量上的要求还包括更高的素质要求:要有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教学技能,还要有积极应对教育对象扩大、教学手段变化和各项改革措施的素质,有主动关注特殊教育前沿研究成果、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合作研究,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化和群体专业化水平的意识和能力。这些要求使得传统的特殊师范教育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无论是从具体的操作系统,还是在观念层面上都已经无法满足现时代特殊教育的发展需要。因此.特殊教育师资培养需要一种新的模式。即教师教育。

三、基于专业化发展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

197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35届国际教育会议上,英国的詹姆士·彼得提出了“师资培训三段法”的设想。他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接受三个方面的教育:教师的个人教育、教师的初步训练、终身教育,与此相应,教师教育则包括三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一个是个人教育环节,即个人所受的中等及高等教育;二是教师初步训练环节,即在个人教育环节的基础上进行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育实践,直至成为合格教师:三是在职继续教育环节,这是前两个环节的补充和继续.它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全过程。这样,教师的职前培训——人职教育——职后进修三个阶段便连成了一个整体。将教师的教育过程视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终生教育过程,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成长,而且符合终身教育的思想,也是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充分体现。它带给我们的思考就是:一次性、终结性的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变为了连续性、终身性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职前教育不是全部,而是起点和基础。教师教育不仅要有好的起点和基础,也要有不断发展的未来,要用职后教育深化职前教育。

在我国2002年在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问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第一次埘“教师教育”给予了相对完整的诠释:“教师教育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的职前培养、人职教育和在职培训的统称。”其中,也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一般认为,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成长两者是同义,是指教师内在专业性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既包括教师的学科专业性发展,也包括教师的教育专业性发展.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是通过专门培养培训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师专业发展所需要的师德、知识、技能与能力及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养.从而成长为一名合格教师或者优秀教师,并随着社会与教育的变革而持续发展的过程。一名成熟的教师需要长期的专业培养和练习.通常要经过三个时期:一是职前学习期,主要是学习学科知识和教育原理;二是初职时期,约2至3年,在学校中经过老教师的指导和实践锻炼,逐渐融人教师的角色;三是成熟阶段.约需要3至5年,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不断反思,逐渐熟练地把握了教育教学的技能和技巧。成为一名成熟的优秀教师。这种规定已经充分展示了特殊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内涵。特殊教师教育一体化奠基于终身教育思想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特殊师范教育的职前终结性不同,它把职前教育、人职教育和在职教育融合为一个连贯的整体。使之构成特殊教师的终身教育历程和职业生涯发展进程。

四、对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与设想

(一)职前教师教育专业发展模式。近年来,国外关于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中最大的亮点是大学与学区合作伙伴的建构模式,该模式目的在于提高新教师的各种技能、能力,更好地适应班级教学。这种计划的创新之处在于强调大学与中小学之间建立专业发展学校,有专家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一种培养教师的新型方式。

在我国.一些综合性大学探索采用了非定向师资培养模式(例如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这种模式是指由综合性大学的特殊教育学、教育学、心理学和医学等专业为特殊教育培养师资。该模式的优点是能从宏观上把握特殊教育,提高教师的教学判断力和教学方向感。缺点是临床实践不足,实际工作能力不强。因此,各国都在探索,进行改革,积极增加学生的实习时间或开办临床学校,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定向与非定向特教师资培养模式走向融合是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大趋势。

(二)职后教师教育专业发展模式。

1.校本培训模式。该模式是一种有效、经济、灵活的教师职后教育方式.是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的主要模式之一。该模式可让受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老教师或者专业骨干教师带领.学会特殊教育方面的专业技能和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既不受规定课程教材的影响,又能避免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端,让受训教师在实际的实践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2.交互式培训模式。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委托辖区内师资水平高、教学条件好、特殊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操作、运用等方面做得较为优秀的特殊学校承担对辖区其他特殊学校教师的培训工作。这样,不仅可以让受训教师在轻松的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长处,学会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还可以让示范校能从中吸取好的建议.把示范校的榜样作用发挥得更好。交互式模式的运用.可使培训与受训者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关系。

3.研究型培训模式。特教教师的培养要注重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特殊学校的教师大都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但却缺乏相应的教育研究能力.因此。在教科研培训中,可指导教师根据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存在问题、所收获的成果、教育热点问题等确定课题进行研究.通过不断开展课题研究,提高特殊学校教师的教育和科研能力。

第5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职业教育;校本教材;皮鞋美容

【中图分类号】G760【文献标识码】A【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28.226

1前言

1.1特殊教育

首先从特殊教育对象定义:特殊教育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特殊教育是指对生理和心理发展有缺陷者进行的教育,其对象是:(1)残疾儿童,包括弱视与盲童,重听与聋童这类感官残疾、肢体残疾、病残、智力残疾等;(2)问题儿童与青少年,包括学习问题、情绪问题、行为问题等[1]。广义的特殊教育是指对各类身心发展异常者的教育,其中既包括对生理和心理发展有缺陷者进行的教育,也包括对心理发展超常者进行的教育。《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中对于特殊教育的定义是:“特殊教育系对于精神或身体之一方或双方感有异常者所施之教育。因其必須用特殊教学方法,与常人教育不同故称特殊教育。”以上的定义,不难看出,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根本区别是采用特殊的教育教学方法。而目前我国特殊教育界对特殊教育的概念做出了如下定义: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它的目的和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2]。

本文中所指的特殊教育学生均为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特殊教育中心学生。呼伦贝尔市特殊教育中心成立于1997年6月,占地面积3225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142平方米。中心响应全纳教育理念,努力打造“教、培、研”一体化的生命教育体验基地。

1.2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更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的目的是满足个人的就业需求和工作岗位的客观需要,进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加快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

1.3皮鞋美容

鞋是人的基本生存需要,一双舒适、美观、整洁的鞋子,会给人的生活带来轻松、愉悦的心情。现在皮鞋美容的行业发展前景乐观,而且皮鞋美容这一行业其工作特点和工作性质也比较符合残疾孩子们的特点,所以皮鞋美容专业也就成了残疾人能够参与就业的重要学习专业。

皮鞋美容是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中针对中轻度智力障碍、听力障碍学生开设的一门职业技能操作性课程。是一门基础理论、实践操作、走入企业实践的课程。皮鞋美容课程应在两年的理论与实操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皮鞋养护、洗鞋、擦鞋的相关专业知识。

1.4皮鞋美容教材开发的目的及意义

由于我国的特殊教育中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国家没有正式出版统一的职业教育课程方案,也尚未进行职业教育课程的教材编写[3]。因此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大都参考普通中等职业教育教材,但普通中职院校的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不符合特殊教育学生的认知水平、生理规律等。而皮鞋美容也尚未在中职院校设置相关专业。因此从特殊学生的持续性发展的角度,编写出一套符合特殊学生认知水平、生理发展特点的职业教育校本教材,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从而实现顺利就业。

皮鞋美容教材的编写,一方面可以上学生用上符合自身特点的专业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保障;另一方面,教材的编写,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专业的依据,同时也为广大特殊教育职业教育提供良好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2皮鞋美容校本教材教材的开发

2.1皮鞋美容专业校本教材开发的指导思想

皮鞋美容校本教材以“学生的共同发展”为编写指导思想,针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独立生存的能力、技能与方法。

在教学目标上,教材的编写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教学目标的确立。从而培养学生皮鞋美容的技能及方法,成为对社会有贡献价值的人。

在教学内容上的选择与编排上,体现特殊教育学生的特殊性,从实际生活中挖掘教学内容,促使学生更扎实的掌握实训技能,从而更好地走向工作岗位。

在教学方法上,针对学生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策略上,根据学生认识水平确立教学目标,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设置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评价上,处理好教学目标与评价的关系,形成多元化教学评价。

3皮鞋美容校本教材开发与研究的反思

每一个生命都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存在,我们要尊重个体差异,尤其在特殊教育领域当中,学生程度参差不齐,除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尤为重要。因此开发校本教材便是特殊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首先,对于特殊学生而言,使用校本教材更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无论是对学生能力的发展还是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都具有良好的效果。

第6篇

认真贯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随班就读工作管理若干意见》(沪教委基[2006]29号)文件精神,积极推进学校随班就读工作,加大对特殊教育教学的研究、指导和服务的力度,以每个残疾儿童的充分发展为本,促进特殊教育教师素质和专业水平的提高,促进特殊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进一步开创我校特殊教育的新局面。

二、现状分析

本学年,我校有1名学生申请随班就读。姓名王轩,现就读三年级2班,本市本区户籍,为智力障碍学生。该生性格活泼,喜欢交流。对于学习困难很大,知识与技能与同龄学生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家长很疼爱自己的孩子,能很好地配合学校老师做好该生的教育工作。

本学年,任教该随班就读生的语、数、英三位老师都属于首次尝试随班就读教学工作,对于随班就读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课堂教学以及其它注意事项都很陌生。因此,学校要加紧对以上教师的培训指导。

三、主要工作及具体要求

(一)立足课堂教学,提高随班就读学生的教学质量。

1、开展本校随班就读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注重教学方法的推广,注意第一手资料的搜集、整理、成功案例的积累,在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研讨中提高随班就读学生的教学质量,使教学活动真正面向每一位学生,真正地使每一位学生天天都有长进。

2、及早、及时抓紧随班就读学生的教学工作。开学第二周召开随班就读教师会议,对随班就读的常规工作进行指导,让教师明确教学“五环节”同样针对随班就读学生。教导处会定时听课,定时检查备课、学生作业、个别辅导以及个别化教学计划。本学期还结合区教研室的计划,进行个别化教学计划的评比活动。

3、继续强化教学研讨。本学期,教研活动做到三定:定时间,双周一下午三点;定地点,第二会议室;定主题,要求教研组长计划好每次活动的主要研讨内容。通过以上举措,使得教研活动更规范,质量更高效。

(二)立足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随着随班就读工作的实施,随班就读师资的质量正日益影响着我校随班就读工作的发展。为此,本学期本教研组将结合区康复中心徐娟老师的随访,认真开展校级随班就读教师的培训工作,对随班就读教师进行常规工作、特教技能的培训。另外,学校选派一名责任心强的教师参加区随班就读240培训,从根本上提高学校的特教工作。

(三)立足家校互动,为特殊家庭提供特殊教育帮助。

随班就读学生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是随班就读教学工作的重要补充。家长是影响随班就读学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家长是否能配合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将直接影响随班就读工作的成败。学校落实以随班就读学生班主任为核心的家庭教育指导小组,每月定期上门家访,指导家长教育学生行为习惯、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对孩子学科类知识的辅导。并向家长反馈孩子在校的表现,以鼓励,关爱为主,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

(四)立足常规工作,促使随班就读工作稳定有序。

1、个别教育计划是随班就读学生受益的保证。随班就读是残疾儿童在普通学校中接受特殊教育的一种形式,制定个别教育计划显得十分重要。教研组要求每位随班就读教师都应根据班级随班就读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该生的特点,为他制定周密的计划。另外教师的备课要从随班就读学生实际出发,降低要求,作业的布置要有针对性,课后辅导要有耐心,教学反思要及时,每学期还要有1~2篇案例的积累。

2、学习伙伴是随班就读学生的最佳支持。随班就读教师要有目的地安排学生以各种形式帮助随班就读生,请好学生与随班就读学生结对。随班就读教师要教育引导全班同学,着重挑选一位具有一定分析能力、乐于助人、学习较好的同学帮助随班就读学生,成为互助好伙伴。

第7篇

【关键词】全纳教育 高等特殊教育院校 教师专业化 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0-0038-02

一 问题的提出

高等特殊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分支。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很短。高等特殊教育难度大、特性强、专业程度深,在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还有待于完善。目前,国内仅有南京特教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16所高等院校开设高等特殊教育专业。办好高等特殊教育的希望在高素质专业化的高等特殊教育教师。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专任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至关重要。因此,特殊需要儿童教师的培养问题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它是决定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质量与速度的一个关键举措。本文主要探讨了全纳教育视野下的高等特殊教育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

二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加专业能力的过程。特殊教育教师与普通教师一样,也是从事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他们与普通教育教师相比,除了具备普通教师的专业性知识和技能之外,还有着更多的自己独特的专业性要求。高等特殊教育院校教师专业化是指高等特殊教育院校的教师的专业化,包括这些教师的专业素质、专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关系到特殊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和特殊教育的质量,是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是指一个师范生通过专门训练,实现培养目标及规格标准要求、形成合格特殊教育教师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资格的培养和成长过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不仅包括教师所应有的共同素质,还包括特殊教育职业所特别需要的专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方面。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主要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1)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点不仅在于学习特殊教育专业知识,还在于提高特殊教育专业能力,打造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品质。(2)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始终要服务特殊教育教学和培育残疾儿童成人成才。

三 全纳教育视野下的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专任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全纳教育是以西方的自由、平等、多元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为基础,倡导“零拒绝”的原则,认为所有的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学校应该接纳所有的儿童,而不考虑其身体的、智力的、社会的、情感的、语言的或其他任何条件,学校不能只为一部分普通儿童服务,而将另一部分儿童拒之门外。所有的儿童都应在邻近学校内的高质量、年龄适合的班级平等地接受教育。学校必须成为适应所有儿童多样学习需要的场所。

全纳教育是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和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的一种持续的教育过程。全纳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所有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的学习和教育需要,是一种理想化的,极端平等主义的教育追求。在实践中,全纳教育无法得到有效兼顾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之间不同的课程需要;普通班级里部分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无法得到充分满足。这就要求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专任教师专业化发展,但是,在社会发展历程中,由于受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我国的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专任教师专业化发展还不够充分,尚存许多问题,成了制约我国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发展的“瓶颈”。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特殊教育法规还不完善,缺乏专门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缺乏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培养模式,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职业生活质量不容乐观,有些特殊教育教师在角色定位上存在模糊认识,自我评价消极,对工作缺乏认同和投入,特殊教育教师在专业发展意识上滞后等。此外,还存在特殊教育教师的数量严重缺乏(不足)、专业水平不高、培训制度不完善、专业化程度偏低、角色认同感不高等问题。

通过对全国十几所培养特殊教育教师的师范院校(系、专业)进行调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专任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尚存不足。主要表现在:(1)师资来源渠道单一。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专任教师是特殊教育专业科班出身的比例不高,教师队伍中仅有25%是特殊教育师范专业的毕业生,绝大部分教师来源于普通学校和毕业于普通师范院校。(2)师资结构不合理。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与普通教育学、心理学等交叉学科毕业的教师的比例偏少,教师队伍学位和职称结构偏低,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的比例,讲师占的比例偏高。(3)科研成果少,专业特色不显著,师范专业视野的局限。(4)师资培训脱离社会需求。(5)教师专业化发展与高等特殊教育发展失衡等。

四 思考与建议

全纳教育是由教师、助教、家长、特殊教育专家、学校管理者、康复治疗师等所有相关人员共同参与的一个“系统工程”。这一“系统工程”的各个独立环节在工作中各有侧 重但又存在重叠。这就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特殊教育教师不仅要上好自己的专业科目,还要具备可以帮助特殊儿童适应社会和全面发展的知识。在全纳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教师责任重大。因此,要提升教师的素养,还应该做到知识与技能的既“专”又“博”,即“一专多能”。

特殊教育面对的是特殊儿童,有天才儿童、残疾儿童。特殊需要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天才学生或障碍学生改善(或克服)因需要或障碍带来的学习上、生活上的困难以及自立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习惯。课程由每个学校根据学校、社区和学生需要的情况来组织。特殊需要教育学校的课程基本上追随普通学校,但是,学校会根据学生智力障碍情况做特殊的调整。因此,特殊教育的“特殊性”要求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除了要掌握普通教育专业的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以外,还必须要有特殊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按《教师法》的要求,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热爱特殊教育事业,热爱残疾儿童,具有献身精神,能热情、耐心、细致地为残疾儿童服务,热爱并愿意从事特殊教育,理解和尊重残疾儿童,掌握特殊的教育理论和特殊的教学工具、手段和方法。教师是学校建设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兼容全纳教育思想,满足特殊教育需要,建立一支有团队精神的、高素质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是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杨明利、张宁生.全纳教育的实践困惑及其反思[J].中国特殊教育,2010(12)

[2]周丹、胡玉君.全纳教育视野下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中美比较研究与思考[J].绥化学院学报,2014(1)

[3]翟晓东.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J].中学课程辅导,2013(2)

[4]陈小饮、申仁洪.试论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5]甘开鹏、郑秀娟.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11)

第8篇

Review of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Competency

LIU Chunyan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University of Ji'nan, Ji'nan, Shandong 250022)

Abstract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special education by the State and the public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nd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 competency is essent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According to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for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competency were review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Key words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 competency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日益重视特殊教育的发展,社会公众对于特殊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问题受到特殊教育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特殊教育教师应当具备哪些素质或特质才能胜任工作,成为优秀的特殊教育教师呢?探究特殊教育教师的胜任力特质,是明确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目标、建立特特殊教育师资评价体系的重要手段。本文从一般教师胜任力和特殊教育教师胜任力着手进行总结论述,为特殊教育师资培养问题提供借鉴。

1 教师胜任力的研究

胜任力(competency)一直是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学等领域的重要概念。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David McClelland首次提出胜任力的概念,认为能够真正预测工作绩效的因素并不是人们主观上认为的能力、人格或价值观,而是胜任力。随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发展,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受到研究者们的大量关注。

国外研究者对教师胜任力的研究较多。1985年,Huston首次通过访谈调查、行为事件分析等方法得出教师的胜任力特征:能够识别学习者情绪、社会、生理以及智力的需要;能够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制定操作性目标;能够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完成与计划一致的教学;能够设计完成基于学习者成绩和教学有效性的评价过程;具备其他的文化知识、实用性技能。HayMcBer于2000年6月提出,高绩效的教师具有专业化、思维、领导、与他人关系、领导、设定期望等五项胜任特征,并向美国教育与就业部提交了一份题为“高绩效教师模型”报告。Bisschoff和Grobler等使用结构化问卷对教师胜任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学习环境、专业承诺、教学基础、教师反思、纪律、合作能力、有效性和领导等8个理论层面进行了因素分析,最后总结出了二因素模型,即教育胜任力(Educative competence)和协作胜任力(Collaborative competence)。近年来,国外研究赋予了教师胜任力一个更广阔的定位,将教师胜任力纳入到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与教师入职、发展、评价、培训等相联系,将教师胜任力视为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因素。

国内对于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一些研究者(蔡永红、黄天元,2003;邢强,2003)对教师胜任力进行了理论性的阐释或论述,也有研究者(许燕,2000;徐建平等,2004;李英武等,2005)对不同类别教师、教育工作者的胜任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模型建构。

2 特殊教育教师的胜任力研究

纵观国内外研究,教师胜任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普通教育教师,而对特殊教育教师胜任力的研究非常少。国外主要是通过相关文件来规定特殊教育教师应当具备哪些胜任力特征。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The Council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经过大量研究和调查,制定了美国特殊教育教师的任职标准,即《每个特殊教育工作者必须知道什么――有关特殊教育教师的道德准则、共同标准和专业指导》。其中道德准则包括特殊教育工作者必须致力于提高特殊教育个体的教育潜能和生活质量、在工作中保持专业判断的客观性、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推动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八个方面的规定;共同标准包括特殊教育基础知识、学习者的特点与发展、个体之间的学习差异、教学策略、学习环境和社会交流、沟通、教学计划、评估、专业原则和伦理准则、合作等十项内容;专业指导则对不同领域(例如诊断、管理、技术等)和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工作者的任职资格进行了规定。任职标准中强调了作为一名特殊教育教师应该熟练掌握各种技能,会实际操作,会了解、评估诊断残疾儿童,会各种教学方法,会处理各种问题,会管理班级和学生,会客观评估自我。这些能力的强调使得特殊教育教师在培训后能立即投入实践工作中,并能有效地、高质量地进行教育教学,达到总的教育目标。

我国对于特殊教育教师的胜任标准体现在《残疾人教育条例》中,要求特殊教育教师要“热爱残疾人教育事业,具有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关心残疾学生,并掌握残疾人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残疾人教育条例》只是对残疾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笼统、粗略的要求,并没有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胜任力做出明确的规定和标准。国内学者们对特殊教育教师应当具有的素质进行了研究,但大部分研究仅仅停留在个人经验总结、宏观理论阐述或者理想化理论的构想上,实证研究非常缺乏。梅玲(2009)对上海市4所特殊初级职业学校的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进行行为事件访谈,并结合胜任力特征问卷的编制、调查和统计分析,对特殊职业教育教师的胜任特征进行了探索性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特殊职业教育教师要取得较高的工作绩效所必须具备的胜任特征有9项,分别为:职业道德、专业素质、人格特质、人际交往能力、教育策略、心理素质、认知能力、组织承诺、成就动机。隋文静(2011)通过开放式问卷对15名特殊教育专家进行调查,并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15名特教教师进行访谈,建构了特殊教育教师胜任力模型,认为特教教师的胜任力由5个维度构成:职业人格魅力、动机、心理特质、知识储备和研究能力。

第9篇

关键词:师范教育转型;文化驱动;特色引领;转型路径

中图分类号:G657;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2-0021-03

关于师范教育转型,许美德(Ruth Hayhoe)曾经提出如下问题:“师范院校如何升格为具有大学学术活力和水准的学校,而同时保持它对实际提高学校教育和教学水平的执着?教师职业如何赢得与其他职业同等的地位,而同时坚守其开发所有儿童潜能的使命?”这些问题实际上触及到师范教育转型的深层困境,即师范院校与综合大学在价值取向上的冲突,而许美德有关“教育大学”的构想,正是在深刻反思这种价值冲突基础上所提出的师范教育转型新思路。本文旨在辨析这种别开生面的师范教育转型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对郑州师范学院的转型探索进行理论诠释。

一、师范教育转型的文化理据与多元模式

一直以来,通过升格或合并师范院校从而向综合性大学转型,都是有关师范教育转型内涵的主流观点。张斌贤指出:“尽管不同院校在其发展战略中未必都使用了‘转型’这个概念,但‘转型’所包含的基本含义以及与此直接相关的‘综合性’‘综合化发展’等,却是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发展战略中最具有时代意义的关键词。”耐人寻味的是,虽然在转型理念上如此,在转型实践上却出现了两种立场或路径,刘爱生将其概括为“教师教育本位观”与“师范院校本位观”。其中,“教师教育本位观”是一种渐进的转型模式,旨在实现师范性与综合性的协调发展,而作为一种相对激进的转型模式,“师范院校本位观”则以综合化发展为主要目标,往往以弱化甚至丢掉师范教育特色为代价。刘爱生进而指出:在师范教育转型问题上,之所以出现“理论与实践的倒错”,“根源在于突如其来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打乱了理论上的师范院校转型进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冲击下,地方师范院校偏离原来正常的转型轨道,走上了一条以规模急剧扩张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化之路”。

的确,20世纪末以来,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些重要变化逐渐将师范教育相对稳定的制度设置打破了。比如,教师队伍的紧缺现状趋于缓解,教师培养的专业化呼声日渐高涨,使得既往封闭、孤立培养教师的师范教育体制日渐松动并多元化。又如,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大学排名以及各类评估指标要求等等,也促使师范院校不能固守师资培养的既往模式,被动甚至被迫进行转型。但是,毋庸讳言,在将中国师范教育转型归因于外在条件的同时,我们往往忽视了内在理据的发掘,而正是在这一点上,许美德“教育大学”构想的重要理论意义彰显了。

许美德并不否认师范院校“升格”为大学是世界范围内的潮流,不过,她特别强调“这一转型的核心问题还在于根深蒂固的大学与师范院校之间价值取向的不同”,并且由于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教育遗产的差异而造成了不同的转型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在对世界范围内(包括三个西方与三个亚洲的师范院校)的师范教育转型的四种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之后,她语气坚定地写道:“如果有什么东西特别贴近中国学术传统,那就是教育大学这种事物,连同其面向整合的知识领域的强烈趋势、深重的道德责任感和职业问责制等等特征,及其将科学研究作为学科基础知识的理念,而且要求科学研究更多地通过实际应用而非理论争辩来实现。如果教育能够上升为大学里最受尊重、要求最高的知识领域,这最有可能在亚洲首先实现,而不是西方。”

不难理解,“教育大学”理念体现了许美德教授对中国乃至亚洲地区师范教育的未来展望。这一构想不仅表征着一种特殊的师范教育制度形态,而且寄寓着她对不同国家与地区师范教育传统的深刻的文化反思,由此使我们对师范教育转型的理论反思从制度层面深入到了文化层面,并且认识到师范教育制度创新实际上基于师范教育理念的创新。诚如钟秉林所言:“所谓转型,是指高师院校在强调综合性的同时,也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走多样化发展的道路。对所有师范院校而言,转型的目的并非是指丢弃师范院校传统的教师教育定位及其所具有的特色与优势,而是如何以观念和制度创新,重整师范院校的资源,通过强化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的综合性,把学校的办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进一步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进而充分满足我国目前及未来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整体提高的要求。”

本文作者认为,中国师范教育的转型,并非一刀切地朝向一个模式化的综合性大学转型,也不是形式化地从师范类院校转向综合性大学,而是积极寻求师范教育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从这一视角而言,许美德“教育大学”构想也可视为师范教育转型的可能性路径之一。尽管这一构想在制度层面上不一定贴合师范院校转型的复杂状况,但是许美德从价值冲突的文化视角反观中国师范教育转型问题,或许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即审视中国师范教育转型的内在文化理据,将师范教育与综合性大学视为基于不同价值理念的两种教师教育制度形态,并在协调与平衡价值冲突的基础上寻求师范教育更新与创生的多种可能性。申言之,走向综合性对于师范类院校而言,或许意味着师范教育更新与创生的机遇,关键在于协调与平衡“综合性大学”与师范院校两种教师教育制度形态在价值取向上的张力,并根据不同师范院校的特殊传统与特殊条件,实事求是地探寻转型路径,从而既能使师范院校朝向综合性大学的目标发展,又能承续师范教育的优良传统。通过整合多种优质资源,真正突出师范特色和优势,培养适应教育发展需求的高质量师资。

面对师范院校转型的时代大潮,作为一所地方师范院校,郑州师范学院当然不能置身局外,同样迫切需要重新确立目标定位与发展方向。2006年升本之初,学校就实施强基固本工程,通过开展办学理念大讨论,确立了建设省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本科院校的目标,明确了“加厚基础,规范管理,练好内功,办出特色,提升水平”的办学思路,紧紧抓住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区建设大好机遇,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打牢发展基础,强化教师教育优势,凝练师范办学特色。在此基础上,郑州师范学院确立了突出师范特色,坚持师范本根,将“教师教育做精做强,非师专业做实做优”的发展方向和办学定位,力求通过更新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创新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机制,使郑州师范学院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升级。

郑州师范学院格外注重师范教育转型内在的文化理据,试图通过整合多方面资源搭建一个颇具包容性的转型框架,并依靠多样性的文化力量推动并实现师范教育制度的更新与创生,故而摸索出了一条颇具活力的转型路径。下面,分“文化驱动”与“特色引领”两个方面,对郑州师范学院的转型之道进行论述。

二、文化驱动:师范教育文化生态的培育

师范教育转型虽然是以制度转型为主体的,但任何制度转型都无法从特定文化语境中抽离出来,故而为推动师范教育转型而进行的制度设计,必须在特定文化传统中寻求坚实的文化理据,并立足这种文化理据培育师范教育制度转型的良好文化生态,这正是“文化驱动”思路的基本内涵。郑州师范学院对于师范教育文化生态的培育,主要包括职业文化生态、学术文化生态与地域文化生态三个方面。

1. 转变教育教学方式,营建良好的职业文化生态

实施师范教育特色凝练和培育工程,建立教师发展中心、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心为一体的教师教育能力发展平台,推进郑州协同创新创业中心建设,开展专业特色培育试点工作,通过典型引领,示范带动,改革教学模式、实践范式和评价方式,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逐步建立“内外兼修”、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相互融合、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凝练打造教师教育的特色亮点。围绕教师职业岗位需求和职业发展取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设置,加厚学科基础,精研教育理论,突出实践能力,实现由培养知识型人才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转变;以政府、中小学、高校“三位一体”合作教育为基本途径,以实施“双导师制”“双导双学”教师培养合作为突破口,深化“校校协同”育人模式改革,实现由封闭式办学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政产学研结合之路的办学模式转变;采用“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的方式,把在职教师“置换”出来进行提高性培训,让在校学生顶上去进行体验式教学实践,从而实现专业化教育向职业化教育的转变。

2. 坚持科研教学相统一,营建良好的学术文化生态

秉持以科研促进教学的宗旨,力求使科研成为提高学校竞争力、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有力支撑。为此,学校成立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心,开展培育特色相关课题的研究,围绕创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校内专项课题立项招标和重点培育,力争取得一批阶段性、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建立校、省、国家三级本科教学质量项目培育体系,加强各级各类“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采取一系列激励措施,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努力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举办“教授讲坛”“博士论坛”“名家讲堂”等学术交流活动,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开展“绿色人文周末”系列活动,丰富学校文化生活,陶冶师生情操,锻炼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建设重点实验室,搭建科研创新平台,为科学研究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硬件支撑。扶持学生学科竞赛、创业大赛,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3. 植根中原文化厚土,营建良好的地域文化生态

学校地处省会城市郑州,这里物阜民丰,交通便利,信息通畅,经济发达,人文荟萃。是源远流长、芳泽古朴的大河文化、中原文化、嵩岳文化的发祥地和层叠厚积之地,又是现代都市文明、商都文化的崛起和辐散之地,自古以来文风昌盛,才俊辈出,重教敦学,儒哺墨染。学校依托地理区位优势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成立了中原文化研究所,引入了嵩山文明研究院,通过对中原、嵩山文明的“根”“源”文化研究发掘,搭建超然于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和科技教育之上的文化载体,构建以“中原文化”为介质的活动载体、生态课程、人本教育课程体系,创设教学相长、良性互动的人文环境,使厚朴机变的古风古韵在现代教育中得以留存,其敦学敏行的核心价值浸润于“厚德、博学、弘毅、创新”的优良校风之中。

三、特色引领:师范类专业的品牌塑造

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是以专业为单位的,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建设之一。专业建设的水平、质量和状态决定了学校的办学类型、层次和特色,对促进学校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于师范院校来说,师范类专业是学校的固本专业,必须做精做强。因此,学校在办好中文、数学、外语等传统专业的同时,着力加强“特殊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等师范专业建设,打造师范教育品牌专业。

1. 打造“特殊教育”专业品牌

郑州师范学院从1986年起,就开始了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的工作,培养的特殊教育人才已作为教育教学和管理的主力军,遍布河南省所有特殊教育学校。经过30年的办学积累,学校的特殊教育逐渐形成了“特殊教育师范专业与听障残疾人高等教育专业相结合”的办学特色。第一,建立医教结合、学科融合培养模式。承担国家级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和教育部卓越特殊教育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地方师范院校与医学院校、特殊教育学校联合培养卓越特教教师的改革与实践”,积极探索医教结合、学科融合培养卓越师资之路。第二,普及特殊教育通识课程。在全校普师专业开设特殊教育课程,为普师生普及特殊教育知识,培养师范生指导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教育能力。第三,走特教师资培养培训一体化道路。作为一所地方高校,承担着全国特殊教育“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近一半学员的培训任务,培训中运用微课教学形式,培训量大、面广、层次高、效果好。学校正在建设功能齐全的“生命阳光”体验馆,旨在让正常人体验残疾人的生活状态。学校残疾人艺术团的节目多次在全国各大电视媒体播出,参加中央电视台“出彩中国人”节目荣获“2015年终盛典总冠军”,学院被教育部、中残联命名为“全国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特殊教育专业的品牌性初显。

2. 打造“小学教育”专业品牌

小学教育专业是学校的传统优势专业,有着六十多年的人才培养历史,目前是郑州市重点专业、河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发展提升。第一,坚持面向农村。学校结合河南农业大省的实际,针对农村小学“点多、面广、师资缺”的困境,率先在河南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培养能够承担多门课程教学,带动和引领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卓越小学全科教师。第二,实施全科培养。建立“宽基础、活模块、重实践”的6+1模块化课程体系,优化以“平台+模块”为主体的课程结构,实行“角色体验”教学、“观摩感知――案例研讨――模拟实训――岗位实践――反思研究”的五位一体实践教学,形成了“全科培养、多能发展、分科选修、强化专长”的人才培养特色。第三,引领改革创新。承担河南省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改革项目,研究制定河南省小学全科教师学科教学能力培养标准、考核标准和评价标准,为河南省小学教师教育发展改革提供支持;履行河南省小学教育全科教师(免费师范生)培养项目执行办公室职责,示范引领河南省卓越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改革。

3. 打造“学前教育”专业品牌

学校于2011年开设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为托幼机构培养教育教学和管理人才。五年来,该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拓展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第一,以“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引领教学改革。“教育学原理”成为省级重点学科,“教育学原理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幼儿教育政策法规”课程被命名为河南省教师教育精品课程,获得省级教师教育教学重点研究项目6项,一般项目11项。通过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第二,以优化课程体系为基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基本要求,探索理论素养与职业技能相融合的教师教育模式。建立了“统编教材+参考教材”“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系列化、立体化教材体系。第三,以校园协同创新为手段,实现师资培养与幼儿园教育的无缝对接。与幼儿园建立合作关系,50%的课程内容通过参与幼儿园活动来实现,借助参与幼儿园活动,拓展课程内涵,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学者龙学美说:“师范学院和其他普通的大学或学院,不是名义上、形式上有何不同,而是精神、实质、使命、做法上都有他特殊的价值和风味。”对于郑州师范学院而言,根本问题正是师范教育转型的内在的文化理据,即师范教育的“特殊价值与风味”问题。无论是为师范教育制度转型培育良好的文化生态,抑或是通过塑造专业品牌引领师范教育的发展升级,都是为了在文化与制度的张力中创生师范教育的新的价值与风味。

参考文献:

[1]许美德.师范教育与大学:比较分析及其对香港的启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04).

[2]张斌贤.论高等师范院校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7(05).

[3]刘爱生.地方师范院校的转型:前景、成效与道路[J].教育学术月刊,2010(01).

第10篇

特殊教育师资有其特殊性。特殊教育的教育对象具备普通学生的发展规律,但又与普通学生不同。教师要对这些学生进行观察,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使教育过程具有针对性。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不但需要具备科学文化、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也要掌握更多特殊教育理论,为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要能够在特殊学校及特殊班级为特殊学生提供服务,为特殊学生普及知识,带来快乐,让特殊学生也像普通学生一样受到应有的教育,享受学校的美好时光。我国部分特殊教育学校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每周组织教师参加业务学习,学校选派优秀的教师,诸如手工班教师,蒙台梭利教师,启智博士教师,以及优秀班主任在业务培训中分享自己的教育经验,引导教师相互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二、我国特殊师范教师教育培养的模式

我国现有的特殊师范教师教育培养的模式有两种,分别是大专类的特殊师范教育模式和四年制本科特殊师范教育模式。其中,三年制大专特殊师范教育模式的生源以参加高考的高中毕业生为主,学生入学后所学专业分类比较明细,按照教育对象的障碍类别分类,术业有专攻,专业对口,教育对象相对单一。这样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学生在三年内学习到比较专业的教育知识,有利于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的发展,可以为国家、社会培养较多的专业类优秀特殊教师。但是,三年制教育模式也有其不足之处,学生在有限的三年时间内既要掌握一般师范类教师所掌握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又要掌握特殊儿童教育的教学方法,培养目标的实践较为困难。四年制本科特殊师范教育模式,其生源素质优于三年制大专特殊师范教育模式。该教育模式一般是在我国综合性大学中以更为系统、更为专业的方式为我国培养高等学历的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是全世界众多国家普遍采用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模式之一。我国现阶段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的主流力量是四年制高等院校,四年制大学为我国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特殊教育教师。

三、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发展的途径

(一)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指教师在固定时间内在本校进行业务学习,其时间和地点可以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进行安排。校本培训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及专业能力。另外,校本培训也可以在学校所在城市内利用周末时间组织教师培训。在具体的培训过程中,优秀教师讲授典型的事例,分享有趣的书籍和自身的教育经验,与众多教师一起交流学习,使特殊教育的教师能够倾听心灵的声音,停下脚步,发现更好的自己。

(二)在职进修

特殊教育教师的在职进修能使教师更好地提升自己。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对自己本专业的知识或更多教育领域的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在职进修可以由学校组织,也可以教师个人参与。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运用到的知识技能需要在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学习,而在职进修就是教师提升自身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网络学习

网络学习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它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和协商学习的方式进行。相对传统学习活动而言,网络学习能共享丰富的网络化学习资源,以个体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主,突破了传统学习的时空限制。网络学习为教师提供了方便,让教师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学习到丰富的知识,既可以节约时间又可以提升自己,是现代教育行业一种有效又广泛使用的学习方式。

(四)公开课锻炼

学校内组织教师开展公开课比赛以及每年的教师基本功大赛,对于教师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公开课后的自我反思及教师集体评课环节,能促使教师之间互相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公开课比赛,不仅能够为教师的交流展示创造机会,还能够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能够展示自己的风采,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积攒经验。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现有的特殊师范教师教育培养的模式,即大专类的特殊师范教育模式和四年制本科特殊师范教育的模式,需要进行有效改进,以此促进特殊教育的师资发展。而校本培训、在职进修、网络学习以及公开课的锻炼都是特殊教师教育师资发展的新途径。

作者:郭燕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南宁儿童康复中心

参考文献:

第11篇

我们暂时撇开家长其他方面的想法,试分析家长这段话里反映的内容:一、老师批改作业态度不认真。二、作业量大不合实际。需要家长陪同辅导。三、对反应的问题老师的答复解决不了家长的疑问。四、家长认为老师责罚孩子的出的点不对,孩子已出现了厌学行为。我们分析这样的做法有可能产生的影响:一、家长对我们老师的工作责任心产生疑问;二、家长对我们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有疑问;三、舆论影响,家长有可能对学校教育失去信心!

“只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新的课程倡导教师不要机械地去“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我们怎样做才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的本质?我的想法是:

一、重新审视自己,温故而知新。就是要时常重温智障教育的要求与教学原则。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师是教学活动中起重要的主导作用。多年的教育教学,时间久了,就有必要温习一遍智障教育的要求与教学原则。

(一)加强责任心,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重新理解一遍我们智障教育的特殊性。记得有一位教师讲过“特殊教育是良心事业”,请尽职尽责。“一切为了孩子”这里蕴涵的含义我们要深刻理解并进行教育教学上的反思。

(二)注重教学上的个体差导,因材施教。在按年龄分班教育的学校里,同一班的学生存在极大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上要做到:一是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二是针对智障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在统一要求的前提下,认真做好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教学工作。不仅在教学的方法上要区别对待,在内容和要求上也要有不同的安排。

二、学会自我对话,自我反思,善对每一位学生。针对教育教学,教师要经常进行自我对话,自我反思,有时要换个角度思考自己的教学经验,包括:教育理念、教育行为和教学过程等。自己的教学是否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我们也可以关注一下“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的教学观。实践证明,教师反思有利于教学的开展,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美国一位教育家总结了教师的成长公式可以解释为;“教师的成长=反思+经验”。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他的经验只有加上反思才能成为真正的经验,反思是成长。也是教师成长重要的法宝,反思是找到结果和过程之间的关系,是确认你已有的经验是否永远适用,更是对自身发展最有力的促进。因此,教师需要不断的进行自我对话,不断的自我反思。学生作业做不完,测验全错了,是什么原因,换个角度想想!思考的时候请注意以下两点:

(一)关注学生的成长,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善意对待学生的自尊心,不要当众训斥学生,要善用表扬与奖励。对于智障学生,表扬与奖励要比批评(惩罚)具有更大的作用。批评和惩罚往往不能触动他们的情感。或引起他们不愉快的内心体验。但是,任何的赞扬,任何的奖励,哪怕是顺便的赞扬,都能使智障学生产生强烈的积极的内心体验,他所要求的行为得到巩固,激发他们继续按照教师的要求做下去。

表扬和批评、奖励与惩罚要做到公正合理,切合实际。尤其是进行批评时,一定要有依据,不冤枉和委屈一个学生,以免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损害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我们如果不能确信学生能懂得因何受处分,就不要采取这种办法,处分的意义何在!

(二)注重家校联系,随时与家长沟通。对家长的建议与意见,我们要正视,对于合理的建议我们要虚心接受。对家长提出的疑问我们要考虑清楚、谨慎对待。不要随意回答,注重身份,注意后果。我们要知道,家长对待孩子的成长,他们比我们更甚、更着急。智障学校的老师是家长最信任的人,请不要随意打发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家长。加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教育康复是特殊教育的方向!

三、继承、借鉴、发展、创新。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之际,2007年2月2日教育部颁发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要重新审视自己,以新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引,适应新时代教育教学的需要。

(一)以正确的心态对待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上,不要只关注学生测验、考试分数,而应重点放在他与同学的合作交往方面,放在他的心理疏导方面。在生活适应上,要重点关注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与他人正确交往能力训练。在社会性发展方面,要重点教育学生理解并遵守社会规则。还有不要当着学生的面议论或批评学生“笨”等,给他增加心理刺激和压力,还应时刻注意把学生的安全教育放在首位,并把学生的健康发展作为自己教育教学上的重要责任。

第12篇

【关键词】绥化市 特殊教育 体育教师 师资培养 专业人才

作者简介:鞠明海(1977 -)男,汉族,黑龙江省海伦人,讲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残疾人体育教学

基金项目:绥化市2013年社会科学科研课题(项目编号:SHSK2013010)

Suihua thinking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 sports teacher training

JuMingHai

(SuiHua college, heilongjiang SuiHua 152061)

Abstract: as one of the key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sports today, the quality of the teachers team construction has a decisiv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Article will use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investigation,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other methods of suihua situation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of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 sports teacher training and to which the deficiencies are discussed, including the sex structure, age structur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professional content, on this basis to improve the system of specia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training and paths, for special sports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of innovation, improve the level of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Key words: suihua special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Teacher training Professional talents

1.前言

残疾人享有参加各类体育活动的权利,这是残疾人恢复身体健康,重新融入社会的关键方法,当前我国急剧变化的社会形式对于人们的生活理念、方式、态度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对于残疾人生存状况的关注体现了社会朝着更加文明的方向发展,对于残疾人的各项权益予以保障体现了我国越来越关注人权,对于残疾人事业的支持力度也逐渐加大。

在当前的形势下,如何培养特殊学校体育师资是一个重要的且不可回避的问题,我国政府出台了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为特殊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和重点,尽快提高特殊体育教师的培训质量,对于特殊教育

教师管理制度管理制度亟待完善。当前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师资力量如何,是否能够满足需求等问题都对于残疾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直接影响。当前师资队伍总量不足、流动性较大,具有专业背景的师资数量明显不足,对于特殊教育体育事业的发展是很大的钳制。文章将对绥化市特殊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探讨,对于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创新,立足于实际提出完善特殊体育师资建设的建议。

2.研究方法与结果分析

2.1研究方法

对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站以及国家相关的网站进行文献调研,对于近十年来的相关文献资料和政策文件进行检索,与绥化市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对于与特殊教育、体育专业、教师培训、职后培训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梳理和总结分析,对于一些关联性较强的文献进行重点分析,对其中的相关经验予以借鉴,并且采用分析归纳法对最新理论进行总结。通过问卷调查法对于特殊教育体育专家学者进行走访,通过设计《绥化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调查问卷》,在2013对于绥化市的10多为学校体育和特殊教育方面的专家进行调查,其有效度达到0.8以上,调查结果符合研究要求。

对于绥化市的特殊教育学校共7所学校,20名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且知道各位被调查者填写问卷,现场填写现场回收,回收20份问卷,有效问卷达到100%。问卷调查中访谈的设计应当以我国特殊教育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的现状为依据。

对于研究内容、目的、任务采用数理统计法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分类,并且根据相关体育统计学的方法处理和分析收集到的有效问卷,对于相关数据和实施资料进行逻辑分析,分析绥化市特殊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对其问题进行反思,对培养与现实的差距进行思考,提出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

2.2结果分析

根据相关调查可以得出绥化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发展状况,其中教师性别比例明显失调,一般来说有两方面原因导致这种情况,其一是特殊体育教育工作较为复杂和艰巨,许多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使得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存在性别比例失调,其二是由于毕业后应聘到特殊教育体育教学的女性较少。学生的情感、态度与行为会受到不同性别的教师的影响,女教师对于学生的关怀与护理较为细致,这是男教师所难以起到的作用,在今后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中应当扩大女教师的数量。

绥化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的稳定性不强,根据年龄结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教师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这一现象离不开特殊教育成立时间不长的影响,但是青年教师活力旺盛是一个优势,同样也存在经验不足的缺陷,在职称晋升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对于工作不够专心,流失现象较为严重。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的稳定性与延续性不强,缺乏经验丰富的教师,青年教师难以成为特殊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绥化市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结构越来越年轻化,虽然应当重视青年教师的培训,也同样需要引进具有丰富经验的中老年教师。

绥化市特殊教育学校中专人体育教师的人数较少,而兼职体育教师的比例较大,这些教师难以专心的研究特殊体育教学。并且大多数体育教师都不是特殊体育教学专业的,许多学校的特殊体育教学都是由其他专业的老师任教,对于特殊体育知识严重匮乏。可见绥化市特殊教育学校对于特殊教育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仍有待提高,专业教师配备不足,专业素养亟待提高,特殊教育教学难以顺利推进。这一现象不仅是绥化市特殊教育学校独有的,全国各地都存在着这种情况,对于特殊体育教师的入职资格没有建立严格的考评体系,从我国目前特殊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与西方国家存在明显的差距,其复杂性与艰巨性都要求特殊体育教师要掌握更多的技能与理论知识。

3.完善绥化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师资培养

3.1完善相关制度体系

绥化市政府应当为特殊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必要的行政支持,加强政策实施力度,对于特殊教育学校师资队伍的稳定性予以保障。各级部门要重视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转变观念,正确对待特殊教育体育教学的艰巨性与复杂性,完善人才招聘机制、保障机制、培训机制。出台相关政策,执行严格的标准与问责机制,保障各个部门与单位都能够严格执行相关规定。

3.2多元化途径培养特殊体育人才

目前国内已经有一百多所高校开设了体育教育专业,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依托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绥化市特殊教育学校在人才引进时应当选择双师型人才,选择既具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知识的专业人才。

3.3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师应当采用相关的专业标准,绥化市应当尽快制定普适性的教师专业标准,并且根据特殊教育体育教学的特殊性,综合其教学对象存在的复杂性,在学科知识与专业能力等不同因素下,制定符合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标准要求。尽快建立起标准的双师型体育教师、特殊教育师资等标准,严格把关教师的质量。

3.4完善特殊体育教师职后培训体系

绥化市特殊体育教师目前存在严重的数量不足,并且许多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高,应当尽可能完善相关培训机制,对入职的教师展开有针对性的专业性较强的培训。对于特殊体育教师的职后培训,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供多种形式的培训,包括专业研讨会、专题培训等,培训内容包括通职培训,专业技能培训以及素质拓展培训等。结合残疾学生的康复与指导、残疾人心理沟通技巧等内容,对于基本问题的解决技巧、沟通技巧和关系建立技巧进行培训。

结语: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在生活方式、价值理念、行为方式等都在发生急剧的转变,对于残疾人生存状况的关注体现了社会朝着更加文明的方向发展,对于残疾人的各项权益予以保障体现了我国越来越关注人权,对于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的一个热点话题。文章通过相关调查分析,对绥化市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师资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完善意见,希望能够提升绥化市残疾学生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朱卫东,叶巍,李文辉.江苏省残疾人体育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5):535-537

[2] 张百宇.残疾学生体育教育问题的探讨[J].福建体育科技,2002,21(5):57-64

[3] 顾定倩,王雁.对高校特教学科体育人才培养方向的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05,(1)35-37

[4] 段晓霞.兰州市残生体育锻炼的现状及可行性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2.

[5] 董亮,吴雪梅.开展残疾学生体育活动的途径[J].长春大学学报,2003,13(5):115-116

[6] 刘美奋,陈统军,刘建军.我国特殊教育体育师资队伍培养体制与模式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5,(8):78-80

[7] 吴雪萍,金昌龙,周李莉.我国特殊体育师资专业化内涵探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3):72-75

[8] 俞继英.残疾人健身[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9] 楼杭英.开展残疾学生体育活动的思考[J].体育学刊,1998,(3):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