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德育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

时间:2022-10-18 17:38:20

德育教学论文

第1篇

首先,高校德育教育存在着教育方法单调死板等问题。德育教育应结合新时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寓教于乐,易于被广大90后大学生接受的方式进行,避免说教、硬性灌输等方式。枯燥的教学方法、单调的形式,无法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及兴趣,致使学生对德育教育产生厌烦心理,严重影响了德育教育的效果。其次,在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着缺乏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等问题。应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要从学生的角度去了解和关爱学生在学习、生活上的困难。

2体育教学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2.1体育教育是高校整个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是载知识之本,寓道德之舍,不仅可以强筋骨,而且还有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之效”。在高校的教学中,应将“教书、育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除了向学生传授理论及实践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必须担负起育人的职责。作为高校必修学科的体育课程,同样在向学生讲授知识的同时,应肩负起德育教育的任务。大学体育教育能很好地对学生的德行、智力、体质以及心理素质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学生在体育课中,不仅能掌握相关体育知识、竞技技能,增强体质,还能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良好的心理素质、吃苦耐劳的品质、与人协作的意识等良好的德育品质,从而促进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2.2体育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首先,体育教育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通过完成某项体育项目,可以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通过竞技类运动,可以培养学生较强的集体荣誉感以及积极健康的公平竞争的意识。这对大学生的个人理想信念、抱负、品德、作风等方面都起着积极地教育作用。其次,体育教育还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体育教育可以塑造一个勇于拼搏、健康青春、积极向上的当代大学生形象。通过竞技类体育教育方式,还可以展现出高校的整体精神风貌和集体凝聚力。同时,体育竞赛的氛围、竞赛规则、竞技精神等都会对大学生未来的成长产生重要的作用。

3高校体育教学中有效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方法与途径

3.1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

正如任何事物都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体育,无论是体育锻炼还是体育竞技项目,都要求遵守相应的规则。没有了规则,体育尤其是竞技体育也就没有继续进行下去的必要和可能,遵守规则是体育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在集体体育项目中,如果团队成员不遵守团体规则,各自按照自己的意识行事,那么这个团队很难取得成功。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通过一节节体育课,适时地向学生传授遵守规则的重要性,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在课堂教学中,要严格要求学生听口令一致行动,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练习,要服从命令听指挥,不得私自行动。并要求学生按照规则分组分别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借还体育器材、整理训练场地等任务。教师要有意识地强调体育训练过程中的规则,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运动规则,确保训练过程严肃、公正、权威,从而培养学生守纪、热爱集体、服从指挥的优秀品质。教师在组织学生游戏或者竞赛时,先要明确应遵循的规则,比如,在组织较有竞争性且容易犯规的接力赛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一旦发现犯规的苗头,要及时更正。要让学生明白取得比赛胜利虽然重要,但是竞赛规则不能丢。结合体育教学的过程,体育老师应对学生的体育道德行为和作风进行严格要求和训练,让学生在课堂中时时刻刻感受到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从而养成减少犯规,遵守规则,服从裁判,自觉维护体育道德的良好习惯,逐渐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

3.2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团队是由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一个共同体,该共同体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互相激励,为达到共同的目标共同承担责任。团队精神是指团队为完成某既定目标而需要实现的思想和行为,团队成员充分发挥优势,并以各自优势进行互补,调动各成员的积极性,形成一种合作的默契,推动整个创造性过程的发展以及团队的成功。体育集体项目需要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例如,一支成功的足球队,全体队员要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同时更要密切配合,发挥整体效能。每个人只有在相应的团队中才能获得发展的机会,同时也从群体中获得更高的自信,实现社会尊重和自我成就感。因此,在在体育教学的,要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适当安排足球、篮球、排球、接力跑、等集体体育竞赛项目动。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通过参加紧张激烈的集体体育比赛项目中,逐渐认识到个人的技战术水平固然重要,但团队成员间的战术配合更为重要。通过融入集体感受团队,感受与队友的合作,感受团队成败给自己带来的苦与乐,感受团队同心协力共同竞争与拼搏的艰辛,切实体会到一只高绩效的体育团队,全体成员要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个人与团队密不可分。团队造就个人,个人成就团队;团队成功了,个人才能成功。

3.3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坚韧不拔、艰苦拼搏、积极进取的优秀意志和品质

拥有坚韧不拔、艰苦拼搏、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是一名大学生优异综合素质以及具备良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体现。无论在人生的道路上遭遇何种逆境,这些素质都能够有助于他们顽强的生存,不断地成长壮大,并在面临各种困难时依然能够不畏艰险、奋勇拼搏并最终取得胜利。由于体育教学具备较强的竞争性、实践性、等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的利用一些困难情境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例如,田径、球类、武术等内容的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机智、灵活、果断等品质。特别是在田径项目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刻苦耐劳、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毅力。田径项目中的短跑、长跑以及球类竞赛等剧烈的运动,容易使学生出现呼吸困难、氧债剧增、乳酸堆积、耐力下降、肌肉僵硬等生理现象,并且在体育竞赛中,紧张的比赛氛围也容易出现心理压力过大等情况,克服这些不良的情绪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4结语

第2篇

一、充分利用体育教材的各种特点

小学体育教学中所用的体育教材与其他教材不同,它是保证体育教学活动理论联系实践的一种教材,教材内容所具有的理论部分有着较为鲜明的思想特征。通过这种理论部分,教师能够对小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想教育,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各种体育活动,树立不断锻炼的良好心态;还能够帮助小学生形成科学稳定的锻炼原则、方法,不断提升他们对各种自然以及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对各种体育教材进行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教学内容的范畴。每个体育活动都具有自己的特点,体育教师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德育。例如,通过排球、篮球等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维护集体利益、团结合作等优良品质,通过跳跃或者机械体操等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利用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渗透

体育教学具有其他教学所不具备的特点,例如,范围广、内容多、思想性强等,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开展德育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体育教学项目所具有的不同特点,让教师开展的各种教学项目所达到的效果也各不相同。所以,教师要能够不断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挖掘,从而保证德育的顺利进行。例如,各种球类活动不仅能够让小学生养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顽强勇敢的精神,还能够让他们在实际比赛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田径活动则可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固定的主题来开展各种体育游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得到教育。

三、利用体育教学课堂进行德育

教师在体育教学课堂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活动,通过课堂各种常规类的教育活动,能够保证整个教学课堂朝着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通过教学课堂向小学生贯彻文明礼貌、组织纪律、安全教育以及思想作风等德育。在体育教学开始之前,就要提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在结束之后,还要进行相应的总结和评价。通过队形队列等相关的练习活动,能够培养小学生的朝气蓬勃以及组织纪律,从根本上提升他们动作的协调度以及准确度,让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各种动作做出反应。

四、通过创设游戏情境来进行德育

游戏在小学生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很多游戏都具有自己的思想性以及目的性,分为对抗、情节和竞争等不同类型。游戏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小学生心理以及生理特点,也是很多小学生比较喜欢的体育教学内容。所以,教师在进行游戏教学活动时,要发展他们的智力以及体力,重视教材所具有的教育功效,从根本上培养他们的勇敢、机智、负责、团结、活泼乐观、遵守纪律、创新以及进取等品质。教师在实际的游戏环节中,要进行正确的选择。可以通过“演练法”“故事法”等创设教学情境。在进行游戏练习或者教学活动中,要保证小学生能够尊重裁判以及各种判决,让他们明白游戏的公平竞争以及真实性。很多集体竞赛游戏有着较为明显的对抗性,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团结教育,引导他们树立尊重对方、尊重知识、互相学习的良好风尚。小学体育教学活动有着一定的独特性,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充分利用教学方式、教学工具、教学内容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抓住教育时机,让他们在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中,养成独立、勇敢、进取、拼搏的精神,从而达到德育教学目标。

作者:胡相扬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桃树坪小学

第3篇

1德育的可教性

当我们同时面对一个没有德性的人和一个身有残疾的人时,我们会指责前者而同情后者,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德性是人们在后天就能习得的,而先天的自然天赋我们却无能为力。这就说明了我们都是承认德性是后天习得的。[3]然而后天习得又有很多方法,比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化等等,但是这三种方法中哪种是最行之有效的呢?当然是学校教育了。为何学校是进行道德教育最好的地方呢?[4]学校教育的长期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占据了他们成长的大部分历程,就连家庭教育的时间都无法与之比较,而社会的教化又都是在学生成熟或已形成自我价值观、世界观后进行的,很难在对学生的性格或是德性起多大作用的,所以说学校教育的长期性在对学生进行德性教育具有时间上的优势。学校教育的系统性:主要是说学生在学校接受的学习内容是一个系统性的东西,进行的学习也是系统进行的。而家庭教育却是遇事而行,就是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才会去思考解决方案而对孩子进行引导教育。社会教化则会根据个人的兴趣不同而影响的方面也会不同,也就不具有系统性。因此道德的教育最好是在学校进行,系统性的教授才会令学生更易接受。学校教育的完整性:学校教育的完整性是指学生在学校进行学习时,不仅包括知识的学习,还有情感的培养,意志的锻炼,行为的训练、养成,加之与同学、同伴的共同进步。学校教育的渐进性:主要是说学生在学校接受的学习内容都是教学工作者或是专家根据学生的特点设置的,并且学习内容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层层递进。从以上学校教育的特点的论述,我们了解到学校进行教育的优势,所以就确定学校是进行道德教育最好的地方。在确定了地点之后,我们就应当来审视内容,即德育是否可教?

1.1人的剖析

1.1.1人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塑性并存。人来到这个世界时是无暇的,他在成人后所具有的知识或是技能都是通过后天学习习得的,就是说人的可塑性是很强的。而人与人的特点是不一样的,接受不接受教育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所达到的效果是不确定的。1.1.2德性的必要性。正如我们前文提到的,对于没有德性的人,我们会指责,因为德性是一个人自身具备的最基本的品质,这也是区别于动物的重要品质。

1.2道德的性质

1.2.1道德是一种知识体系。道德是具有一定的知识体系,这样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人们才能有所实践。如果德育缺失了知识体系、思想根基,那么德育的实践就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也就谈不上有什么效果了。[5]1.2.2道德是需要实践的。道德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知识,并且还是需要实践的,并且还是不同于普通的技能。道德的知识只有在理论的指导下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实践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然而质疑者会认为不可在中小学开展德育课程,他们主张在其他课程的讲授中渗透德育内容,像这种含糊笼统的方法确实省却了不少的工作量,但是往往一件事情有多少的诱惑力就会有多少的危险性。[6]由此我们证明德育是可教的,并且我们应当继续在中小学开设德育课程。

2德育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德育队伍,就是像语文课程需要设立语文教研组、数学课程需要设立数学教研组那样,既然我们提出德育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最高目标,那么德育也应当有自己的队伍,那就是现今学校中存在的政教处、德育处等等。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队伍的建设对于工作的开展是十分必要的。政教处的设立,它的主要职责本应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而现在政教处却偏向对学生纪律的监督,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否认其存在的必要性。政教处一方面不仅要加强对教师在德育方面的引导与培训,另一方面更要配合德育教师开展相应的德育活动。教师,在塑造学生人格方面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中小学学生思想品德未定型,可塑性、模仿性较强的特点,教师的人格素质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那因此,学校在招聘教师时,不仅要重视教师的专业水平,更要关注教师的道德水平。后期加强对在职教师道德教育,同时教师也应进行积极主动自我反思。为保证这些得到切切实实的贯彻与落实,专门的管理机构与专业人员就显得这样的必不可少。我们说德育活动存在着真切的意义,却有人主张参加德育活动是浪费时间!他们没有理解“德育”的实质内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真正实现对“德育”的主动建设。所以我们应当开展德育的主题活动,比如“德育月”、“帮助他人,快乐自己”、“孝敬父母,从小事做起”等等。由此,中小学德育队伍建设的必要性不言而喻。现实与理想有一段距离,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只停留在现实,不去追求理想。当前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不能因此否认“德育工作”存在的合理性。只要我们对当前“德育工作”进行合理的调整与改进,必能实现“教、管、导、育、评”五位一体的科学德育系统。

作者:杨帆筝吴晨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

第4篇

一、中职学校的德育现状

大多数中职学生都是中考失利的人群,在他们有一个共性就是自卑心理比较凸显,缺乏自信心。再由于社会用工机制尚未完善,市场不能充分有效地消化人才,所学专业就业难以对口;社会用人单位对职业教育、职校学生存在偏见等,致使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心理出现负面影响。目前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大部分没有认清中职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不同,没有认识到中职教育的特殊性。借鉴普通高中的德育经验,认为他们同属一个年龄阶段,是同一个人群,德育工作也同样进行。因此,在德育教育方面大多照搬或过多借鉴普通高中的经验,这样就会走入教育的误区,没有注意到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培养目标的不同,学习方式和内容的差异,心理状态的异处。偏离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育原则。德育课程缺乏特殊性,不能因材施教的进行教育。中职德育课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目前德育课依然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道德知识的教学和灌输为主体,道德知识与道德能力不匹配,学生虽然知道理论上的道德教条,但却在复杂的现实中不知所措。导致中职学生对德育课程不感兴趣,认为学校德育与现实脱节、不切实际。学校方面对于中职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认识不够透彻。职业学校培养的是技术专业人才,学校特别重视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这种教育模式必然会疏忽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把这部分教育的大部分“课程”都推向社会,这样会导致学生毕业以找工作时学校与社会的脱节,学习所学知识不能顺利的与社会需求相衔接。在实际的社会当中,市场经济对中职德育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面前,市场原则向各个领域的渗透,虽然现在就业与为人方面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但在社会中能够得到成功的还是道德品质高尚、不计个人得失的人群。同时道德品质变化也会影响各行各业的职业原则。所以教师要在极大程度上阻止消极情绪传入校园,以免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和身心健康。因此,教育的职能,第一是培养人格,第二是提高智力,第三是传授知识和技能。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认为,道德的完善比技术和职业训练更为重要。所以中职学校道德教育进一步创新和夯实,增强道德教育的生命力迫在眉睫。

二、中职德育的有效对策

首先,根据中职学生的专业特殊性,与专业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中学生有着很强的技术专业,从他们一进入职校的第一天起,就有针对性的去学习某一“专业”,而这一“专业”又和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有着很大的关联,因此,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中,要以具体的职业道德规范为切入点,一方面在专业课堂知识及实际锻炼中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对该人才的道德需求;同时加强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也尤为重要,在具体职业环境下,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使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更具实效性。

其次,加强学校对中职教育的重视程度,优化德育教育课程,做到以人为本,人人学习德育知识,人人传授德育理念。争取做到在学校的德育全员化,这样不仅能够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同时也能升华教师的德育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以专业知识传授为主体,德育教育为重点,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二者做到相辅相成,德育教育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为学习提供动力。进而让学生也成为德育教育的主体,让学生参与到德育教育的行列中,亲身体验,经常开展一些适合学生的个性化活动。也请同学们进行相互监督,形成激励性的测评体系,最大限度的为学生德育教育提供资源,使学生尽早的树立自己的德育价值观。

再次,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情况来更新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尤为重要,无论是课堂还是活动中,德育教育都应该跟上时代的脚步。在学校的教育过程当中,德育教育有两种比较常见的途径,政治课和其他学科的课程教育和组织开展个性化教育活动。在政治课的教学当中,学校也应该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形成有针对性的教学,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教学,切实有效的发挥德育在教学中的作用。在学校有效的进行课堂德育教育之余。学校应开展各种针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各种活动,邀请一些知名的德育专家,或者是社会上的企业家,为学生们举办一些专题类讲座活动,给学生们带来启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德育观、择业观、世界观。培养学生开阔性的思维,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

最后,在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诚信指数。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时间活动,结合多种教育模式。社会、家庭、学校三者相结合,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诚信环境,把诚信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从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乐观健康的精神状态。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和家庭对学生诚信教育也尤为重要,都是学生身边经常接触的环境。学校方面,还应该举行一些以诚信为主题的活动,比如演讲、辩论、征文等活动。让学生把诚信理念深入骨髓,使学生们坚信只有诚信做人,诚信做事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

作者:张婧单位:辽宁省沈阳市装备制造工程学校招生就业指导处

第5篇

一、体育教学的特点与任务

体育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过程。其特点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下,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紧密结合,来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还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同样需要做到教书育人。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就必须将学生的一切行为置于规范的制约之下,使学生乐意接受并自觉服从规范,让他们在严肃、公正、平等的竞技条件下,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一)体育教学是以“练”为主。这种“练”有个人与个人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练习,行为关系复杂而频繁,思想与身体活动十分活跃。比如在排球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排球的“传”、“垫”、“发”三大基本技术,教师除了讲解基本技术原理和练习方法以外,采用最多的是练习方法,即组织同学互相对传、对垫、对发。在练习的初级阶段,由于基本技能掌握不好,会出现过多的失误。对此,教师就要让同学们在练习中体会相互协作、尊重对方的重要性,使他们自觉地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在协作中以别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提高自己的技能。

(二)体育运动是激烈的对抗运动。这种对抗既是技术的、战术的,也是心理的。如前不久在我国举行的第43届世乒赛中,运动员之间的竞争是相当激烈的。我国运动员经过奋力拼搏,不负重望,终于夺得了全部项目的冠军。这说明,我国运动员除了在技术、战术上胜人一筹外,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稳定心理素质、拼搏精神和顽强意志也是至关重要的。如:女子单打冠军争夺战中,邓亚萍对乔红的第五届(决胜局)比赛中,乔红以12比20落后,但乔红毫不手软,韧劲十足,连赶4分,使比分追到了16比20。虽然最后乔红负于邓亚萍,但她这种不畏强手,顽强拼搏到最后也不松懈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我们树立了极好的榜样。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不论能力大小都要积极地去“参与”去“竞争”。在参与和竞赛中,培养学生不怕困难,不畏强手,敢于竞争的斗志;让学生在竞争中品尝胜利的喜悦和失败的懊丧,以便锻炼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具有无高不攀,无坚不摧,胜不骄、败不馁、坚韧不拔,敢于开拓进取的良好心态。

(三)体育教学是一项集体活动。我们应当根据这个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国家观念,培养他们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品德。在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中为国争光的典型人物不胜枚举。例如为祖国获得第一个世界乒乓球冠军的容国团,于1957年从香港回到内地,1959年他在第25届世乒赛中荣获男子单打冠军,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又例如世界闻名的我国女排名将郎平,为了发展我国的女排事业,毅然放弃了在国外年收入10万美元以上的优厚待遇,回国出任中国女排主教练,其月收入只有562.6元,约合71美元。她视国家利益和荣誉高于一切,不顾回国执教风险大,压力大,工作辛苦,克服了同丈夫女儿两地分居的种种困难。她这些表现就是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我们还有数以千计的运动员,为了祖国的荣誉,克服伤病的困扰,冲破重重障碍,一次又一次地超越自我,为国争光。他们顽强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激励着我们每个人。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典型事例,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进而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体育教学的全过程都可以与德育教育密切结合起来

一般说来,体育课是由开始阶段,准备阶段,基本内容教学阶段和结束阶段四个部分组成。德育内容可以说渗透在体育课的每个阶段。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就应该将德育教育的内容纳入计划之内,利用体育课的特殊形式,将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地做到教书育人。如体育课的开始阶段是让学生明确课程的内容、任务及要求,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出勤情况进行检查和记录。这个阶段的主要问题是女同学时常借口身体不适而请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除了加强出勤管理外,还要加强对所有学生的组织纪律教育,使他们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遵守纪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体育教学中的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从生理上心理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步提高他们大脑皮层的兴奋度,使他们精神振奋,情绪高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常常安排一些游戏活动。这些游戏又往往是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的,于是就形成了若干个小集体。由于这些游戏大多带有很强的竞争性,所以,我们除了要求同学们积极参与外,还要培养学生热爱集体、为集体争光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在游戏中认识到团结协作的力量。

体育课的教学阶段,着重要求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这一教学阶段的内容很广泛,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特点,我们应根据各类教学内容制定出德育教育计划。

第一,将勇敢顽强精神的教育与器械体操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器械体操的动作不是一两次课就能掌握的,要掌握有一定难度的动作,就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也就是说,在学习器械体操中,会碰到许多困难。比如,有时练得很累,手掌会磨破流血,有时甚至从器械上掉下来。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教育学生努力掌握基本技能,而且还要教育学生树立不怕苦、不怕累、迎难而上的精神。在器械体操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同学一上杠子,就吓得动作失常。对这类同学,除了耐心帮助他们掌握技术要领外,更重要的是要心理“治疗”,鼓励他们对自己要有信心,让他们体会自信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同学们热情关心他人的良好道德品质。第二,将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精神教育与田径类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田径项目的练习既苦又累,枯燥无味。特别是在进行中长跑的教学时,有些同学更是感到心里发怵。这时,教师除了要对同学们进行跑的技术、呼吸方法、体力分配的指导外,还要对同学们进行中长跑锻炼的实践意义教育,启发同学们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坚持,以不怕苦不怕累的坚毅精神战胜自我,知难而进,顽强拼搏,勇往直前地奔向胜利的终点。

第三,将团结互助,协作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与球类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多数球类项目都是通过集体配合进行的。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球类教学和比赛中努力培养同学们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他们学会团结协作,密切配合,不能搞个人英雄主义。只有这样,才能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保持一致,形成一个牢不可破的整体。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成绩。

第四,将爱国主义和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教育与武术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武术,是我国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武术教学中,我们应当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结合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典型事例,如岳飞的“精忠报国”、霍元甲的“痛击洋人”等爱国主义精神,来激励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学习武术,首先是要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其次是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祖国的保卫者,而不是为了打架斗殴,以强欺弱。因此,要告诫同学们,习武一定要有良好的武德。

经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在生理、心理上都承受了一定的负荷。体育课的结束阶段首先要通过一些放松的整理运动,使学生逐渐恢复到相对安静状态。此时,我们仍需要对学生提出要求,使他们对待事情应善始善终,防止虎头蛇尾、半途而废,培养学生良好的敬学、敬业精神。在体育课教学的结束阶段还要小结本课教学情况。除了对本课的教学内容,在技术上进行总结归纳外,还要对同学们学习情况,包括思想品德进行讲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之处,教育同学们取人之长,克己之短,使他们通过体育课的教学能够在身体和思想上都有所收益。

三、体育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中发挥表率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做一系列的示范动作。他们要用自己的行为直接影响学生,引导学生。他们不仅要在技能上成为学生的表率,在思想品德上也应成为学生的表率。这就要求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仪表整洁,语言文明,品行端正。在教学中要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比如:在推铅球的教学中,要想使学生能正确地掌握动作技术,教师除了要强调正确掌握技术外,还要对同学们特别是那些怕弄脏脖子的女生进行不怕脏的教育,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引导学生。

体育课同别的课程一样,有优秀学生,也有比较差的学生。在课堂中,对于比较差的学生,不能歧视他们,而要热情关心他们,对他们进行耐心的帮助。对于他们的进步那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地给予肯定,使他们逐渐地树立信心,积极参加动作的学习,掌握应该掌握的动作。

第6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对学习主题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并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是指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这些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亲身经历,非常感兴趣。这类课堂的导入,设计时采用精心的裁剪的生活情景,凸现潜在的教育导向意义,以“趣”入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自然的对教育主题感兴趣。

例如《走进市场》的安排目的是让学生尽早的学会一些选购商品的知识,培养他们独立选购简单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能力。课始,老师问学生:“喜欢在超市购物吗?”(学生雀跃)

再问:“为什么喜欢在超市购物?”(学生纷纷说了自己的感受)

(随即播放超市里人们购物及一位顾客在仔细挑选商品的情景。)问老师:“这位顾客购买物品时在干什么?”

“在挑选商品,看看是否是自己想要的。”

“在看产品使用说明。”

“在看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

学生回答踊跃。

现在从城镇到农村,处处可见超市。在超市购物较为熟悉。用“超市购物”情景来导入,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导入的趣味性,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2、以“情”入境

情感在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或活动具有支配、指导作用,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能使教学主题的要求较为容易的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以“情”入境,即要用语言、情节感染学生,引起情感共鸣。如果课堂品德教育主题,主要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道德情感的体验中受到教育,那么在导入时,就要先行孕育道德情感。

《孝心献老人》的教学关键是激发学生体贴老人,关心老人的情感,因此,以情感渲染来导入是触动学生心灵的基点。课始,老师出示两幅漫画:一幅是奶奶累了坐在椅子上。旁白:老了不中用了。第二幅是孙子兵兵在给奶奶捶背,奶奶很高兴。旁白:真懂事。问学生这画面在讲什么?

学生一看就能够清楚把图意说上来。回答后,老师过渡:“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老人曾经为家庭,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现在年纪大了,该是按享晚年的幸福生活了。我们作为晚辈,承接了长辈的养育之恩,要懂得汇报。画中的兵兵真得非常懂事奶奶累了,就给奶奶捶捶背,老人并不渴望家人为她付出多少。就是希望自己的晚年生活能够幸福、美满。你看,孝顺的孙子给奶奶那轻轻地捶背,奶奶就一点儿也不觉的疲劳了。那脸上洋溢的笑容,多么开心,多么幸福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在老师深情的讲述中,学生都为之动容,在其心头激起情感的涟漪——老人很需要我们的关爱啊!带着这样的情感进入课堂教学,学生怎么会不受到深刻的教育呢?

3、以“思”入境

“学而不思则罔”,从反面说明了思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导入时,结合内容,创设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处于“心愤口悱”的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导入设计。提高认识,引导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现行品德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类课堂导入时,应更多的考虑,在导入环节中以“思”入境引发学生对课堂教育主题的做一定的思考,便于把课堂主题教育进行的更为深刻。

《诚实是金》让学生懂得说谎的危害,只有诚心才能赢得尊重和信任。要做到不说谎话,言行一致,诚实守信。课始老师讲述故事:

在德国,一位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到德国大公司寻找工作,可是一连20多家公司都没有接受他。他想自己才能出众,找家小公司应该没有问题吧。可是小公司也把他拒绝了。

同学们,为什么德国的公司都拒绝他呢?猜猜,可能是什么原因?

(悬念一摆,学生都积极猜想)

想知道真实原因吗?那家公司的老板告诉他,不录用他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他在德国期间乘公共汽车曾经逃过三次票。留学生很吃惊,难道我的博士文凭还抵不过三次逃票。德国老板说:“是的。我们不怀疑你的能力,但我们认为您惟独缺少了非常重要的两个字!”

此时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你有什么感想?”

感触学生心里,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感受,深切体会到说谎的危害。

二、发挥导入的铺垫功能

1、为突破重点作好服务

有些品德教育主题可能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有一定的距离。如果,在课堂学习开始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要想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领会课程教育意图则有困难,从而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鉴与这样的考虑,我们要在课堂导入环节把问题解决好。

(1)、事实说话导入补认识

用事实说话:就是采用社会上出现的事例,自然界存在的现象,来安排课堂导入。由于它的真实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类课堂导入的设计对与那些学生感性认识上不足或者模糊的品德教学主题特别合适。

例如《保护环境》的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保护环境。现实生活中,学生知道身边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但是他们并没有觉得环境污染对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水污染了,他们觉得现在有自来水;电池乱扔,对土地的污染似乎也看不出来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的威胁认识就较为欠缺。因此,在导入时,老师用多媒体播放了“森林大肆砍伐;污水排放,河水变质,鱼儿死亡;不可分解塑料袋漫天飞舞……”随着画面的切换,学生脸上的表情变的严肃了,雄辩的事实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那么“我们要保护环境”的意识立即萌生出来。接下去的课堂学习实效就有很好的保障。

(2)、亲身体验导入强感受

由于年龄的原因,生活状况不同的原因,我们的孩子对他人的心理,生活不可能有切身的体会。如何引导学生和他人交往,学会与人相处是品德课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这类品德课程教育,在导入时要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最好的办法是设计活动让学生去亲身体验体验,这样对马上进行的课堂教学非常有利。

残疾人生活上的困难,一般健康的人都不会有什么体会和感受。看到残疾人遇到困难,好大一部分学生会嘲笑他们。《关心残疾人》课堂导入时,如果老师选择“一位盲人在行走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或“一位脚残疾人走楼梯”的情景来导入。希望引导学生认识到“他们遇到困难需要得到我们的帮助。”那么,肯定会有部分学生最先关注的是盲人摔跤,脚有残疾的人走楼梯的情形。这情形在他们眼里看到的可能只是摔跤时的狼狈,走楼梯时的滑稽。

有位老师的导入很巧妙。设计一个生活情景:在讲台上放本书,旁边再放些其他的东西,过道上也摆些凳子或物品,设置些障碍,让学生蒙上眼睛,独自去取书。然后在同学的帮助下再去取回书。在课堂导入时,请大家谈谈取书的感受。这样回避了前一案例中出现的尴尬场面,同时让学生亲身来感受一下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体会一下渴望得到他人帮助的那种心理,效果就不一样了。

(3)、情景再现导入温经历

现在的孩子生活幸福,在家里无时不刻都享受着亲人的关爱,有一种“以我为中心”的意识。许多孩子忽视了生活经历中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安排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深刻理解生活。这类课堂的导入时,要把曾经的生活情景重新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意识的温习、再新认识生活,这对与课堂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谢谢你们,我的父母》的重点是感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作课前调查,和学生交谈中发现,许多学生认为:“父母照顾好孩子的生活,是天经地义的。”有的还埋怨:“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不够,没有其他的父母那么好。”那么,课堂导入就需要老师精心选择生活中一些温馨的情景,能打动孩子心灵的生活细节展示给学生看。如“灯下,妈妈给孩子打毛衣;孩子生病父母精心照顾;晚上,妈妈给孩子折叠第二天穿的衣服;孩子睡着时,妈妈起床为孩子盖棉被”等等。在重温这些每位学生都经历过的生活小事后,可顺势提问:“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内心深处一定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操劳。

2、为解决难点做好服务

有些品德课的教育主题尽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非常的贴近,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是很大,但是这一教育主题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易混淆的概念,较抽象的道理,认知上有困惑的现象。这些我们在课堂上必须需要处理的问题,可以考虑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来先行解决,从而为课堂学习打好一定的伏笔,促进学生对课堂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为提高课堂的学习质量奠定基础。

(1)、类比感悟导入渗道理

品德课程中涉及到一些比较抽象的道理,这是我们在课堂教学时所遇到的难题。我们可以在导入时,用比较形象的、例子进行类比,让学生对抽象的道理有个较为感性的认识。

《集体的力量大》要求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集体的力量的无比。一个人办不到的事情,很多人在一起齐心协力,互相合作就有可能办到。难点:人多并不一定力量大,只有团结一致,力往一处使才行。要在课堂上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可以通过课本中的《运水果》的故事来突破,但是总觉得学生的认识不够深刻。所以在导入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能类比说明问题的“折筷子”的游戏来作好相应的铺垫。先请一位学生上前来折筷子,给一根,轻而易举折断了,再给两根,有点费力,但还是折断。作后给一把筷子,结果怎么也折不断。整把筷子请其他的同学也来折,可……游戏结束后,老师组织学生讨论。通过游戏,你明白了什么?学生讨论后,然揭示课题。

这个游戏中蕴涵着团结,力往一处使,力气就大的道理。在讨论中,学生认识到筷子多了就折不断了。这是对道理的最为朴素的认识。在课堂中《运水果》的故事学完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对“折筷子”的游戏有什么新的认识。这时学生对道理的认识就深刻到位了。

(2)、形象感知导入释概念

现行的好多品德课的主题涉及到概念,这是老师在课堂教学时遇到的最令人头疼的问题。对概念进行解释吧,学生听不懂,再说对小学生讲概念也没有这个必要;不解释吧,课堂上出现这样那样的混淆,弄不明白。对与这类主题的教学,在课堂的导入时,可以把概念的外延一一具体摆出来,学生在大量的具体形象面前就自然理解可这个概念。

《生活中的你我他》这课的难点是,学生对职业这个概念弄不清楚。容易把外地人、领导、超人、魔法师等当做职业来看待。如果要引导学生把哪些是职业,哪些不属于职业分辨开来,有些难度,因为什么叫职业这个解释,小学生理解不了,也没有理解的必要。怎么办?仔细想想,学生对生活中各种不同职业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医生、老师、工人、农民、护士、警察、售货员”等等应该都认识。因此,解决这个难题可以直接采用“职业”的具体形式来说明。

在导入时,展示“不同职业人员的劳动场面以及模仿各种职业的典型动作,让学生来猜猜他是从事什么职业的人?”这样形象感知导入的效果真的好,学生兴趣很浓,而且对各种职业的名称很快有了清楚的认识。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再也没有出现把外地人、领导、超人、魔法师等当作职业来看待。

(3)、情境体悟导入揭困惑

现实社会缤纷复杂,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对生活中许多现象存在认识上的困惑,觉得到底该怎样来正确认识,感觉很难,品德课程中如果涉及到了,我们就要花时间把它讲透彻。因此,在课堂导入时就让学生来面对困惑,对于积极解决困惑帮助很大。

《当冲突发生后》的难点,就是希望学生尽量避免与人发生矛盾,当矛盾发生的时候,要冷静处理,不激化矛盾,能理解他人,做到宽容待人。在现实的生活中,学生知道不该为一点小事与同学闹的不可开交。但在事情发生时,总觉得自己吃亏了,于是剑拔弩张干起来。对此孩子们在认识上很困惑,“我们到底怎么办?”很希望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指点下,知道如何来处理。结合这样的情况,可以设计如下的导入:

出示:三幅漫画,第一幅两个男同学在打架,闹得很凶。第二幅是在办公室里,老师在教育他们,两人都低着脑袋。(旁边文字)老师:“打架对吗?”第三幅是老师在问哪你们为什么打架?两个男同学都仰着头说旁边文字:一个说:“是他先打我的。然后问学生“看着这三副画,你对他们打架以及在办公室的表现是怎样看的?”因为这种事情太熟悉了,学生纷纷发言。老师引出“当冲突发生后,我们怎么办?”然后重点和学生一起探讨合理的处理办法以及谈论“老实是要吃亏的”这种说法。整堂课的教学,一点也不拖泥带水,结构紧凑,重点突出,教学实效明显。

第7篇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按照不同学科特点,促进各类学科与课程同德育的有机结合”。按照这一精神,我们应结合物理教学的特点,积极探索把品德教育贯穿于物理教学之中的途径与方法。总结自己十几年来从事物理教学的经验和体会。我认为应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在物理概念、定律、原理的讲授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的方法。

每一个物理概念、定律、原理都是对物理事实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总结和升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作为物理教师,不仅要讲清楚物理学的概念、定律和原理,而且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从而学会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尝观点和方法。比如,在上复习课时,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内在的统一性,使纷繁复杂的现象、概念、公式、定律、原理等物理知识,在为数不多的几条基本原理的指挥调度下,组成一个井然有序、简单明了的物理体系讲给学生,促进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飞跃。通过正确的讲授方法,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二、在物理学史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在物理教学内容中,适当地、有选择地引入我国古代物理学发展史和现代我国物理学家(包括外籍华人)的成就是非常必要的。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物理学史上有过光辉灿烂的篇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我国物理学史上一些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插入教学内容。如在讲物体重心时,可以先介绍六千年前的半坡氏族所用的“欹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说明当时我国人民对物体的重心已有认识;在讲力学时,不妨先给学生讲一下公元前四世纪的《墨经》记载的关于小孔成像、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成像的观察研究事实。这样,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激励他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贡献。

三、在物理实践课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德。

物理教学应根据需要,安排好实习、实验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课,这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本知识。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德和不脱离工农群众的思想作风的任务。在物理实践课中,教师要解决好如下三个问题:一是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的教育,比如通过物理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研究物理原理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使他们充分认识劳动的伟大意义;二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使学生不仅学会物理基本原理,而且能运用这些原理去解释和解决生产、工作中遇到的物理现象和物理问题;三是培养学生从事经济建设的本领。物理教学活动要紧密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有意识、有目的地安排学生深入工厂、农村进行实习,参加物质生产劳动,使他们掌握一定的从事经济工作的本领和有关的基本操作技能,为将来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矗(宁夏信息员陈哓东)""物理教学与德育""物理教学与德育在物理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这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整体素质的重要教育环节。

物理教学的内容涉及到我国的自然环境、能源分布、历史和现代的科学成就、建设新貌等,这些都是爱国主义的好教材,特别是充分利用教材介绍我国科学史上的辉煌成就对世界文化史的巨大贡献,将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讲经典物理学时,结合介绍古代墨翟和沈括在力学和光学力面的贡献;“讲近代物理学时,介绍吴有训、钱三强、王淦昌等物理学家在原子物理学上的贡献,可以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当然也应承认在某些方面由于历史等原因与其他国家也还存在一些羞距,要适时激发学生对祖国前途命运的责任感,使他们能把目前的学习与将来的四化建设密切联系起来。又如,把物理学史和科学家的献身精神结合到物理教学中去,有助于学生学习科学家勤奋严谨的科学态度,也能帮助他们树立为祖国献身的远大理想。再如,钱学森为了报效祖国,多次遭迫害,监禁在孤岛上达五年,在一切书籍被没收的情况下,他把资料强记在脑子里,终于胜利地回到祖国。在我国西部,一大批科学家、青年知识分子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在荒无人烟的大沙漠上奉献一生,终于使我国航天事业的飞跃发展居于世界前列,等等。这些事迹会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增强爱国主义的崇高感情。

在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方面,物理教材中同样也有不少内容。如邓稼先回国从事国防科研,为了保密的需要,几十年“消声匿迹”,虽然他的贡献极大,但以前却很少有人知道。还有科学家们对待事业,不追求名利,无私无畏的高尚品德,也是德育的好教材。

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必须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个性特点和思想实际,确定德育对教学的要求。师范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日益成熟,思维能力日益增强,教学中要有足够的深度,提出较高的要求。同时同专业教育--当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结合起来,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此外,在实验教学、课外物理兴趣小组活动,甚至是学习环境中,都可以进行德育。如实验课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作风;物理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观念、集体现念、道德品质,增强独立工作的能力,还有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表现、教学态度、对待事业的感情和处理问题的方法,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我们进行教学时,不论是讲新课还是复习课,分析实验还是讲解习题,都要体现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讲到祖国的成就先要有自豪感,处处表现出与祖国同命运共呼吸的强烈爱国热情。课堂讲授,实验操作时的科学态度,负责精神都是无声的教育,只有教师自己言行一致,才能有效地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第8篇

中学化学教材蕴含着许多丰富的爱国主义教学内容。古代化学史上,我们的祖先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如造纸术、火药的发明和运用分别比欧洲早10个世纪和5-6个世纪,造纸术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的化学工艺,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两者的发明和运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冶炼和瓷器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化学工艺,这些技术也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

在近、现代化学史上,我国的化学家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建国后,我国在化学工业上成果显著。例如:我国的化学家同生物学家合作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有生物活力的牛胰岛素。化学科学与化学工业上的成就保证了我国原子弹研制中有关化学材料的部分。我国化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化学结构与天然物相同的核糖核酸,为人工合成生命物质迈出了新的一步。

一个人的自我意象一旦形成,就非常难于改变。积极的、成功的自我意象,对于人是一种巨大的潜在动力。

二、在化学课中渗透国情教育

化学课的教育内容很丰富,但它不像思想品德那样直接,它要通过“化学”的形式来进行。例如:国家的一些紧缺能源在化学中可将国家公布的有关统计数据的原因告诉学生,结合课本知识,拟编成习题,让学生进行化学思考、练习,使学生对能源危机有所了解,同时把我国的国土资源、矿产资源从世界部分国家进行比较,在进行水的组成、水的净化有关内容教学时,从水资源在我国也不丰富,算得上中度缺水国,而且各省市水分布还不均匀,也有不同程度的水污染现象,从多方面分析,让学习知道,水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从而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和爱护水资源的好风尚。在学习H2、CO、CH4的化学性质时,结合化学与能源的关系,特别是“绿色能源”,分析H2作为氢能源的3大优点:原料来源广泛;发热量高;生成物是水无污染。CO作为能源的优点和弊端(CO有毒)对空气带来污染。CH4作为能源对我国广大农村的能源、环境卫生、农作物的肥料的解决都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我国能源紧缺的现状,对学生进行潜意识的要节约能源,开发利用新能源等国情教育。结合教育,介绍空气的发现史,分子原子的发现史,元素的发现史和物质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让学生知道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介绍著名化学家居里夫人发现镭的艰辛故事,侯德榜的生平事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科学家们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敬业精神。介绍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成功,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和准确回收,以及我国“神舟”号火箭的载人技术的研制成功,无不凝结着科学家们共同努力奋斗的艰辛,学习科学家们团结协作、自力更生的精神。从小学会协作,学会自立。

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方面,化学有得天独厚的学科条件。化学教师应努力创造化学实验的机会,或演示或分组或布置家庭小实验,或演示下放分组或补充趣味实验。无论哪种形式的实验教学,教师都应严格实验规范操作,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品质。对于失败的或效果不明显的都应重做,以教师自身的科学态度教育学生、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三、环保知识渗透

人类面临着两大环境问题:一是生态平衡的破坏;二是因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人类活动而导致了洪水泛滥、大气污染、海河污染、地球升温等,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因此在化学教育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设计一些环保知识。比如,盲目的使用和不合理施用化肥,是我国农村出现的普遍现象,农村化肥的平均使用量为378kg/km2,已成为化学施用量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一现象将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污染,未被利用的养份通过流失、淋漓、反硝化、吸附和浸蚀等方式进入空气,使环境受到污染。所有推广合理的耕作制度,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增加有机肥的比例等,都是减少农业污染有效措施。又如我国大气污染源主要来自能源的利用,过度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排放的气体有:SO2、CO2、NO2、CO等与潮湿的空气接触、就形成酸雨,而酸雨对农作物的影响相当不利,对金属材料和大理石雕塑等建筑材料有强烈的腐蚀作用。随着车辆的增多,汽车尾气中排放的气体NO2也随之增多,这将会造成“光化学烟雾污染”,所以改变能源结构,减少废气的排放量,增加废气处理设施将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不用一次性筷子,尽量少用塑料杯、塑料袋等减少白色污染。通过教学,既培养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自觉环保的好习惯。

四、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1.世界是物质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结合教育使学生树立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我们生活的客观世界是物质的。大到日月星辰,小到分子、原子都是物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而存在的,是不可消灭的。

2.世界是运动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而且是不断地运动着的。通过化学变化的现象及本质的认识,通过化学变化及其条件研究使学生认识到客观事物处于相对运动中,又是不断变化的。用客观、微观相结合,动与静相结合,质与量相结合,树立学生运动的思想。

3.量变、质变;内因,外因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处于永恒变化中,而且变化是有条件的。只有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质的变化。而且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结合化学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结合化学变化的条件研究,催化剂的对比实验教学,燃烧和缓慢氧化的学习;还可以结合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比较教育,由分子结构上一下氧原子的差异,致使他们性质大不相同。在传授化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4.对立、统一的观念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是矛盾的统一体。通过介绍物质的纯与不纯,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溶质溶剂的相对性,化合与分解,氧化与还原,如何防火灭火,污染与防止,开发与利用资源,培养学生相对与绝对的统一,辩证地思考问题。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注意发掘科学思想教育。结合教材,结合教学,寓科学思想教育于平时教学中,以达到育完美的人之目的。

第9篇

当代职业教育是一种多层次的复合型教育,除了基本的学历教育外,还有社区公民教育、企业员工在职培训等。21世纪后,职业教育进行了改革,由教授单一定向化、以“制器”为原则的技能教育转变为与学科教育相融合、以“育人”为原则的一种综合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当代职业教育,首先,要保证受教育者能够掌握专门化的知识与技能,适应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其次,要使受教育者的道德,尤其是职业道德健康发展;再次,要使受教育者习得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能力,综合运用、随时转换多种不同的技术。

二、高职学生德育现状及德育教师素质现状

1.高职学生德育现状

就读高职的学生大多都是由于高考失利迫于无奈才去职校学习,他们的学习成绩都不太好,高考失利没有考上好大学,让他们觉得自己前途未知,所以采取破罐子破摔的态度。除此之外,他们选择职业院校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觉得就业有保证。许多学生都认为,职校是专门传授专业技能的,他们只要学好了专业课,就可以找到工作,而对于那种的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德育课自然就是采取忽视、应付的态度了。他们没有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个人职业道德对职业生涯的重要影响,错误地认为只要学习专业技能就足够了。

2.高职德育教师素质现状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地加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教师的在面对形形的诱惑时,首先,就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体现在教师工作中,也就是职业道德素质。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从事教师工作前提和基础。虽然许多高职院校经常组织教师进行思想理论学习活动,但大部分学习活动并未取得相应的效果,并未提升教师的个人思想道德素养。尤其是自从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贫富差距逐渐拉大,教师的待遇也有高有低。一些教师逐渐把学校的教学工作当做“副业”,成天忙于在一些培训机构兼职赚钱,并未在提升个人思想道德素质上下功夫,德育教师也是如此。长此以往,他们根本没有经历和时间钻研业务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更别说有充足的时间多关心了解学生的近况。因此,学校对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仍不可放松,尤其是德育教师,他们不仅要有一般公民所具有的社会公德,而且还应该具备比一般专业教师更高的道德水平,成为一般教师和学生学习的榜样。

3.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我国不少高职院校是从原来的中职院校升格而来,由此中职院校的老师不一定具备良好的高职老师所应具备的专业技能素质。德育工作更是如此,它不是任何教师都能胜任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要向教师汲取文化的养料。教师的专业技能、知识是教学的必要保证,是成为一个优秀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因此,德育教师的选拔就必须确认其专业素质。现在,我国高职院校的德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都不高,归其原因,就是学校在选拔德育教师上与一般教师没什么两样。有的学校为了节约资金甚至让一些教授其他专业技能课的老师代班上德育课。这样挑选出来的德育教师只会照本宣科式地上课,他们并不了解德育课的核心和重点,也不知道怎么样运用思想道德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工作。因此,提高德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是一项紧急的任务,如果高职院校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既不利于学校的的教学教育工作,也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

三、高职德育教师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学生对于教师就像是一面镜子,教师可以从这面“镜子”中看到自身的优缺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如实的反映到“镜子”上,他们的言行举止就是学生明日言行的写照。因此,高职德育教师的素质会在方方面面影响着学生。

1.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德育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塑造学生的个人品德,作为学生学习的首要榜样,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一个拥有高尚思想道德素质的德育教师必定会得到学生的喜爱,将他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的对象,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向自己的老师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个人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2.教师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众所周知,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身心全面发展的前提,而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心理素质。德育教师如果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不利于自身教学工作的开展,也会影响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不利于其面对今后生活、工作中的挫折和困难。所以,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教学中,德育教师都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发挥榜样的作用,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3.教师的政治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作为学生良好个人品德的塑造师的德育教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直接影响学生的未来。一名优秀的高职德育教师,必须以其科学的政治素养,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党领导人民的信念,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政治思想,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四、提高德育教师素质的途径

新时期,高职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广大德育教师更应当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理论修养,完善自己专业素质,多向德育教育行业的榜样学习。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德育教师的首要工作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因此,德育教师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尤为重要。德育教师只有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个人思想道德修养,抵制住各种不良诱惑,才能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转变学生错误的生活、学习态度。

2.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第10篇

一、幼师毕业生基本工作情况分析

幼儿教师的劳动不仅带有关爱性、教育性,还带有启蒙性、益智性、奠基性、兴趣性、表演性,因此,教师必须带着极大的情感、热爱,才能启发引导幼儿对世界和未来的初步认识和体验。师德情感是教师在师德认知的基础上,对教育过程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现象的爱憎或者好恶的情绪反应和倾向。同时,也是在一定的道德原则影响下对他人的师德行为进行判断、评价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在幼儿园中主要的道德关系就是教师和幼儿的关爱关系。幼儿教师只有热爱幼儿、严于律己的职业情感,才能处理好和孩子的关系。对教育事业的深厚的爱的情感,是激励教师在教育劳动中勤勤恳恳,尽心尽力的强大动力。孟子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君子的三乐之一。学生的道德成长,学业进步,进而为社会做出的贡献,都是教师生命意义的延伸和确证。正因为教师的工作的精神性,才使得教师有崇高的地位,因而收获职业的尊重,体会的师德荣誉,体验到职业幸福,提升师德情感。师德情感反过来又会促进和巩固道德理想,有利于教师创造性的进行教育工作。从幼儿园反馈的意见看,我校毕业生比较本科院校同专业毕业生有更好的应用能力、艺术素养、带班管理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在初次就业中表现的优势十分明显,这得益于我校扎实的艺术积淀优势、见习实习等实训制度和扎实的课程设置,才使得学生拥有较强的技能技巧上的核心竞争力。但学生普遍文化底蕴薄弱,可持续发展支撑不足,再次就业难度较大,从事教育科研能力稍显动能不足。幼儿园工作强度大,责任心强,收入偏低,编制少,人员流动大,幼儿教师在师德方面缺失的表现就是职业倦怠,对工作不够上心,不够积极,主动性不强,缺乏进取。

二、幼高专学前专业学生师德意识情况分析

关于道德品质的构成,学界有不同的观点。五因素说认为是“知、情、意、行、信”。“道德品质的功能就是控制和调节人的道德活动”。程印学认为“教师道德品质的构成有六个最基本的要素”即,“知、情、意、信、习、恒”。幼师生因为还不是实际意义上的教师,因此我们的分析着力点放在师德认知、师德情感、行为意向等意识方面。经过5年的学习,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已经或正在投射给学生的师德教育,在学生自身心理意识中产生了较为深刻的专业思想和师德意识。在师德认知方面表现为热爱教育工作,愿意自觉遵守教师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立志做一名幼儿教师;在师德情感方面表现在见习和实习中,开始喜欢幼儿,熟悉了幼儿园的工作环境,对一日常规和工作流程也较为熟悉,在幼儿园见习实习中能够尊重幼儿园老师,有了较好的合作意识;在行为意向方面表现为许多学生不断努力,在技能技巧课、专业课、各种考级证书上狠下功夫,努力改造自我,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笔者任教我校学前专业09级1-6班时,对这些学生进行过职业规划调查,从中发现了师德方面的问题:①从性格、气质、学业、身体素质、家庭支持、基本功和特长优势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②从就业意愿、地区政策环境、就业去向方面进行就业取向分析;③从价值目标、能力目标、机会目标、规划发展阶段、拟采取的措施和步骤。其中折射的师德教育方面的信息有:第一,在师德认知方面,有些学生不愿意从事幼儿教师工作。选择幼师专业,是家长的意愿,是受到了幼师生就业形势的影响;有些学生认为只要能考上在编,就在幼儿园干,多少钱都无所谓,目标很明确;也有的学生要开网店,开实体小店,想自己年轻的时候要创业。但大部分学生都表示毕业后的第一去向是到幼儿园工作,做一名幼儿教师。因为他们对其他行业知之甚少,感到没有竞争优势。第二,从师德情感来看,个别学生确实是出于热爱幼儿,喜欢幼儿教育工作,但大部分学生表现出对未来职业的无奈,可以看出学生在师德情感方面的水平比较低。我校的男生在师德情感方面表现的更低,他们很多人都是对未来去向不明,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第三,在师德行为意向方面,大部分学生都表示要做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能够认真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业水平。总之,幼师生在师德方面的表现总体情况是好的,是积极的。大部分幼师生能够认识到教师职业的重要性,正在努力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做着各种心理、意识、道德、技能和文化储备上的准备。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师德认识上的偏差,师德情感的缺乏,和师德行为的意向的不确定性。

三、学前专业幼师生师德教育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原因。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我们带来繁荣经济景象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尤其是在价值观方面导致一些人重实惠,重个人物质利益,崇尚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导致人们过分重视个体,注重个人奋斗,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缺少社会价值的实现。这股浪潮也冲击到了所谓一方净土的学校,给学生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社会生活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导致学生在职业价值定位上过多的考虑经济利益。马克思说:“人们奋斗的一切都是为了人的个人利益”。还说“人类道德的发展一步一步跟随着经济上的需要,它确切地适应着社会的实际需要,在这种意义上,可以也应当说,利益是道德的基础”。市场经济给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表现为青年人的人生观、政治观、成才观、职业观、婚恋观、时间观念、金钱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意识等方面的深刻变化。青年学生身上表现出明显的价值观的时代特征。渴望摆脱对父母的依赖,独立意识增强;非主流倾向加重,张扬个人价值;追求享受生活,忽视敬业精神;关注民主公正,道德意识滑坡。在青年学生成长过程中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大众传媒和公众舆论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的关于师德的正能量的积淀正在被市场经济的趋利本质所侵蚀。在择业方面幼师生也越来越倾向于:发挥专业特长,注重经济收入,讲究实惠,追求舒适。吃苦耐劳、安贫乐道、两袖清风等传统师德观念正在被淡化,教师道德的底线一再被利益的物质动因所触及。(1)对幼高专学前学生师德教育工作的冲击。朱小蔓在《当代德育新理论丛书》总序中指出:“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自己把握幸福和希望之路,但一个人怎样把握自己的幸福和希望之路呢?道德教育是要把人引向幸福,引向希望。一个人最终是否能够把握幸福和希望之路,要靠自己的德性。”一个有德性的老师才能引导学生的德性,最终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空间。幼高专是对幼儿教师进行职前培训和思想政治教育、师德教育的主要渠道。但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师德建设方面也难逃一劫。绝大多数学校在培养目标上轻“人师”而重“经师”。因为师德教育是个“软件”,很难向社会、家长、用人单位展示其成果,而声乐、舞蹈、键盘、美术、普通话等技能技巧“硬件”的展示既可让人一目了然,更能给学校带来荣誉。(2)对幼高专学前学生师德观的冲击。虽是大专生,已具有一定水平的道德观、价值观、是非观,但面对中西方文化的混融、各种思潮的纷纷涌入,还是比较容易迷失。少数幼师生在校期间不思进取,缺失社会公德,注重吃喝穿戴,虚荣心强,学习习惯差,注意力不集中,接受事物能力低,生活上自理能力差。表现在道德素质方面,自律意识薄弱;诚信意识不够,有考试作弊现象,有撒谎现象;不够尊师重道,行为不够文明。由初中生变成幼高专学生,是其人生道路上的一次大转折,也是其生理和心理发展走向成熟的一个阶段。虽在初中阶段接受过道德品质的教育,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负面素材,对她们头脑中原有的道德观念和规范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加之个人生活环境和所受教育环境不同,反映在对师德的理解上也不同。这就决定了培养具有一定师德素养的合格幼儿教师,对幼高专学校来说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2.学校原因。(1)缺失相应的课程设置。学校对开展在校生的师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对学生的师德教育培养。原先教育部有专门的中师的师德教材,但高专学校没有相应的课程设置,更没有相应的德育活动课程。(2)学科渗透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过去学校强调专业教育,要任课老师密切联系幼儿园实际,通过幼儿园实践活动,了解学前专业和学科的对接。虽然各学科都有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但多很难形成体系,也大多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3)实习中的师德教育方法单一。在实习中学校反复强调师德,但过多的爱心、耐心却导致班级管理失控,因为班额大,只有严格、严厉,才能管住一个班,才有教育教学效果。于是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被束之高阁,所有的理论都经不起实践的考验。(4)学校师德管理、评价流于形式。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水准。幼高专教师是“教师的教师”,这种特殊的地位,要求教师更应注重结合自身的德行、学识、才能、个性等个人因素,积极引导、教育、感染学生,从而成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良好榜样。但各学校虽有一套健全的师德管理、评价体系和机制,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的考核办法,但很难操作。教师的职业道德是调节教师人际关系准绳和剂。加强师德教育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群体的道德水准,决定和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教师的人格、价值倾向、精神风貌和专业水平,对整个社会的辐射作用尤其是对在校学生的影响已经得到社会的认证。知识经济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振兴教育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1998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就指出了“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和“跨世纪园丁工程”,把提高国民和教师素质作为两项重点工程来抓。在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中,特别提出要加强师德建设。各种教育法律、法规、专业标准都对幼儿教师做了职业伦理和道德的规范要求,这也再次表明幼儿教师的师德教育的加强已经刻不容缓。德育应该是最有魅力的,因为德育面对的是人、是人心、是人的向善之心,它展示的是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丽人生的追求。在师德教育的路上,我们会坚定的走下去。

作者:徐凤奎单位: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11篇

中学物理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不是给学生方法论、世界观的有向引导,就是给学生某种高尚情感的感化、积极思想的陶冶和人生观的启迪,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成为渗透德育的方向,这些教育,在常规施教中应落实在三个方面。

1、?爱国主义是德育的中心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宣传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科技工作者奋发图强的事迹,加深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把我国某些科技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真实地亮给学生,激发他们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献身的雄心壮志。

2、?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最高成果”。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认为“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他坚持实践,成为近代物理学的巨人。

如果教师能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用哲学思想把物理教学上升为观点和思想方法的教学,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近代物理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掌握方法论都有积极作用。

3、?道德品质教育以向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为主。介绍科学家发现定律和原理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求知、务实求是的态度,勇于探索、敢于革新的品质。

例如,?焦耳在极困难条件下用30余年时间,除了400次实验,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能量守恒定律,法拉第经历10多年研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以这些名人专家、伟人学者的事迹为楷模,引导学生自我解剖,解中贝新,剖中有生,净化心灵,优化素质。

二、针对学生实际,紧扣教材,做到有机渗透。

青少年善于憧憬,但对资产阶级的侵蚀缺少抵制力度,如果教师只是敷衍地提一句“要学习某某人的精神(或品质)”,或在宣讲知识之后,加上一勺香油--说几句原则话,生硬灌输德育是毫无效益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掌握知识,懂得自然科学原则和社会学规律,能够很好地回答问题及获得很好的分析--所有这一切还不等于德育教育。”因此,我们在德育因素比较突出和集中的教材中应集中渗透德育。如在说明火箭照片时介绍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以技术成熟、继承性好、可靠性高、适应性强、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特征已步入世界航空发射技术的先进行列。可见,爱国激情和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是科技工作者成功的支柱,实践证明感情的陶冶往往要比其它德育方式牢固可靠,情感通融,学生的思想境界就能升华。

三、改进教法,提高艺术,做到灵活渗透。

不同教材,德育方法迥异,要灵活生动渗透德育,须讲求教学方法的艺术。

1、?德育渗透应力求“新”。有些老素材要陈话新说。比如,旧中国发明的火药却填进了英帝国的炮膛,成了轰开我国南大门的“帮凶”;古人发明的造纸术,活字印刷却被用来与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新角度渗透“四大发明”,可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收效更佳。

第12篇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转型带来了文化转型,进而促进社会价值体系的重建,这是一次深层次的社会变迁。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德育不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都有了一个大的变迁,其中最大的变迁就是中国德育正从“天国”德育向“人间”德育转变,即学校德育生活化。这种德育生活化的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德育工作者所接受,但尽管如此,德育的实践却仍然未尽如人意,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受教育者对当前高校德育的方式、手段、过程产生逆反心理,致使高校德育工作陷入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德育工作忽视了校外德育途径的作用。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相互隔离,难以产生合力推动高校德育工作的展开。因此,一味地把大学生封闭于校园内,企图在一种净化的环境中实施德育工作,必然使高校德育陷入困境。

2.德育工作严重脱离大学生的真实生活。当前高校德育漠视大学生个体的独特生长环境,漠视他们内心潜藏的愿望、热情等现实生命所指的方向,把大学生作为德育工作的“容器罐”和“美德袋”,造成德育对生活的疏远,德育的内容只注重社会既定的道德规范的抽象知识,缺乏生活的情景性和生动性,导致学生对德育教学产生抗拒心理。

3.德育教学过程的单向性。任何教学过程都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德育教学也不例外。然而,当前高校德育教学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把德育教学过程看作是对大学生施加外部道德教育的过程,大学生所受的道德影响主要是既定的道德规范,强调的是大学生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大学生缺乏自我选择的权力,其实质就是对大学生个体生命的漠视,扼杀了大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4.德育教学模式僵化。以往的德育教学,一般由教师领着学生走进教材,从教材中引出典型事例,引出话题,围绕教材演绎、归纳、感受、感知和练习,并提纲式地把道德观点和行为要求板书,然后借助纸笔考试,再现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点。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停留在知识的道德层面上,而不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优良的品德要求并没有在受教育者的心灵中真实生成。

上述原因归结于一点,就是高校德育工作缺乏生活化。笔者认为,高校德育工作要走出困境,其根本出路就是使高校德育教学生活化。这是因为,从德育的根本目的上说,道德的产生是为了受教育者更好地生活,而不是对人进行不必要的干预。因此,高校德育教学必须尊重生活、创造生活,也就是要从受教育者所处的生活环境出发,而不是从规范价值出发。正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指出的那样:“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反映在德育工作中,就是要求我们的德育工作必须回归生活。从德育的价值层面看,“生活价值高于道德价值,生活高于道德,不仅是因为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无道德的生活世界,却无法设想一个无生活的道德世界,而且是因为生活或生命在逻辑上的在先性或独立自存性,至于道德价值,并没有独立的存在,其整个存在和本质,都是由生活所规定的”。从社会学层面看,德育工作必须担负起个人道德社会化的功能,而个人道德社会化必须包含着对人及其生活的关怀,“因为在人与社会二者中,人是唯一的能动主体,是社会发展的手段,借助人的德性发展,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态诸领域才得以发展;但人又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人促进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为了人生的幸福。在社会道德生活中,人是承受社会道德的客体,同时也是进行道德行为活动、创造社会道德生活的主体。着眼于社会的发展来要求人、要求德育,从长远的客观结果看还是为了人及其发展”。从个体心理发展的层面看,高校德育工作必须回归生活,关注受教育者个体的生活方式与内容。受教育者在踏入高校的门槛前,就有了自己的道德思维能力和方式,而且受教育者个体不同,生活经历也不同,道德思维能力与方式也有差异。高校德育工作应当允许发展受教育者个体的道德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尊重他们的发展需要,这正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根本标志。

二、高校德育教学生活化的要义与特征

高校德育教学生活化是相对于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而言的,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以说教灌输为主,脱离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盲目追求既定的德育知识,忽视人的现实生活需要。而高校德育教学生活化就是指高校德育教学的组织、内容、手段等方面必须以受教育者的生活为逻辑起点,必须与社会生活保持一致,必须加深同家庭、社区及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同时丰富生活化的内容和文化的内涵,促进受教育者道德生命的自由生成,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高校德育教学生活化的基本要义包含四个方面:(1)高校德育教学生活化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大学生做人做事,学会生活,使抽象的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心感悟,成为其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2)高校德育教学生活化要求德育教学应以生活行动为依托,教学过程是对生活的解说,既是对生活过程的重现,但又应该高于生活。(3)高校德育教学生活化要求德育教学内容应当是引导大学生追求深刻的、不确定的人生知识,这种人生知识应当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4)高校德育教学生活化要求德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讲究师生间平等对话,注重受教育者的体验,不是封闭性的灌输,而是开放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德育教学生活化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主体性。大学生对道德的认识从服从、适应的层次提升到自主、超越的层次,大学生对德性的接受将是探索、认识、体验、发展和创造的过程,而不是教育者人为的干预过程。(2)开放性。德育教学生活化的开放性特征将贯穿于德育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空间和教学评价都将体现开放性的特点。(3)个性化。个性化就是要从大学生的现实个性出发,尊重大学生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正确处理好个性化和社会化、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推动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

三、实施高校德育教学生活化的途径1.从德育教学理念看,要转变德育教学观念,抛弃传统的以灌输、抽象化、规范化、理想化为特征的教学理念,树立德育教学生活化理念。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要想走出德育教学的困境,必须树立新的德育教学生活化理念。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要求德育工作者以大学生为中心,突出大学生的发展,挖掘大学生的潜能,调动大学生的意念,把大学生作为道德主体来培养,促进大学生道德的发展和道德人格的提升。

(2)树立大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理念。道德教育应扎根于大学生的生活实践,要了解大学生的生活,帮助他们正确对待生活,这就要求给予大学生参与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或陈述生活中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课余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等方面享受到的喜悦或可能遇到的困难和烦恼,使德育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3)树立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大学生的发展不仅是知性的发展,还应该包括人格、心理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2.从德育教学内容看,要突出生活性,要关注大学生自身以及他们与他人、自然、社会和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做事,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

(1)德育内容要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传统的德育因灌输性而备受指责,造成这种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目前德育内容与学生心理发展不相适应,过于超越了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以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地采取了“灌输”的教育方式。因此,我们必须改革德育课程教材体系,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和规律来编写内容,力求做到教材内容符合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达到教学要求。

(2)德育教学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适当引进心理教育内容。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是人才的首要条件。过去的德育教学一个突出的弊端,就是忽视了学生的心理、人格教育,导致日后一些学生出现心理、人格畸形,马加爵事件就是典型的一例。因此,笔者认为,德育教学要突出正视自我、自尊自信、承受挫折、适应环境、良好情操、健全人格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改善其心理品质,为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道德品质基础。

(3)德育教学要注重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教会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合作。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化、合作化的社会,学习和人际交往是学生面临的两大重要内容。因此,德育教学要关注大学生的学习,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给他们有关人际交往的基础知识,培养和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让学生学会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在这方面的主题内容有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学会合作、珍惜友谊、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等。

(4)德育教学要关注大学生日常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并引导他们适当参与社会生活。从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看,主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消费观、时间观,正确处理劳动与人生、收入与支出、娱乐与学习、时间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从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看,主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通过设计各种活动课,模拟或参与相应的社会生活,使学生能在生活中掌握有关原理,为未来的社会生活作准备,避免教条化、说教化。

3.从教学过程看,要以大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课首的导入、课中的展开、课尾的处理都应体现生活化的基本要求。在课首的导入上,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手段唤起、激活、调动学生回忆或体验生活的经验;在课中的展开上,教师要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平台,在活动中生成体验与感悟,使抽象德性规范与价值内化为学生真实的道德情感、道德体验、道德认知;在课尾的处理上,教师要注意总结,画龙点睛,并延伸到课堂教学外,延伸到家庭、社区、社会当中去,使抽象的德性要求转化成具体的生活实践。

4.从德育教学的空间看,要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空间,把德育教学从课堂伸延到课堂外,构筑学校、社区、家庭一体化的德育教学空间。高校德育环境和社会环境同属道德个体成长的现实环境,道德主体的道德意识的产生、道德价值的认知判断和道德行为都是在高校、家庭、社区等社会环境中生成的。因此。学校的德育教学活动和过程不能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应当构筑起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的德育教学空间,以社区为依托,加强高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德育资源的整合,从德育“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使高校德育从封闭走向开放,更贴近学生生活。

5.从道德教学的评价看,要重视道德学习的评价,实现知性评价向发展性评价的转变,评价方式从单一的考试转变为考试与其他评价方式相结合。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与方法是推动德育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德育教学评价侧重于教学效果的知性评价,忽视了学生的道德发展评价,这与德育教学生活化的理念是相悖的,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德育教学评价模式。在德育评价模式的探索上,我们认为:一是要淡化考试;二是要探索能体现学生德育发展性的评价方式。只有这样,才能适应高校德育教学生活化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