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会计核算基本知识

会计核算基本知识

时间:2023-09-18 17:33: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核算基本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会计核算基本知识

第1篇

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实现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会计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各级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和广大会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对推动会计工作更好地为经济管理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相比,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仍不相适应。大力发展会计电算化事业,是深化会计改革,进一步提高会计工作水平的迫切要求。

现对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制定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论文百事通总的目标是,到2000年,力争达到有40%~60%的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国家机关在帐务处理、应收应付款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材料核算、销售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会计报表生成与汇总等基本会计核算业务方面实现会计电算化;其他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开展面应达到10%~30%。到2010年,力争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从根本上扭转基层单位会计信息处理手段落后的状况。各级财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要在摸清本地区、本部门会计电算化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发展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需要,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发展规划,并采取切实措施组织实施。

(二)加强会计电算化人才培训。会计电算化人才缺乏,是制约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环节。要大力培训会计电算化人才。目前,要立足于在职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培训可分为操作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程序设计和系统设计人员等层次进行,从基本知识培训抓起,逐步提高。具体要求是,到2000年,力争使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国家机关的会计人员有60%~70%接受会计电算化知识的初级培训,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础操作技能;有10%~15%接受中等专业知识的培训,基本掌握会计软件的维护技能;有5%能够从事程序设计和系统设计工作。会计电算化知识应逐步成为在职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知识之一,其培训工作要逐步纳入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会计证考试和在职会计人员培训的相关课程中。在职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工作,以各级财政部门为主组织实施,各级业务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配合进行;行业特点较强的部门,可以在财政部门的统一规划下,由业务主管部门具体组织在职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同时,,鼓励具备培训条件的其他部门、单位进行在职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

(三)加强会计核算软件管理。会计核算软件是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基本环节。各级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会计核算软件开发、应用、推广、服务等环节的管理,推动会计核算软件开发研制的规范化、专业化、商品化,促进会计软件质量的不断提高。要推进会计软件咨询、服务的社会化,进一步引导会计软件市场的健康发展。

第一,继续搞好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评审工作。要在总结近几年来评审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商品化会计软件评审标准,以推动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质量的不断提高。要使评审工作程序化、制度化。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工作的组织今后逐步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和具备条件的计划单列市财政局进行,财政部只组织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评审在保证质量、鼓励会计软件公司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应注意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地区分布,积极扶持会计电算化较落后地区的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市场的发展。要定期组织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人员的培训。各级业务主管部门要做好本系统推广应用的非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管理工作。

第二,加强会计软件市场的管理。我国目前的会计软件市场已经初具规模,对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财政部门要及时研究会计软件市场发展的动向和问题,依据市场发展规律,适时采取相应措施引导会计软件市场的健康发展;对通过评审的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研制和销售单位的售后服务情况要定期进行检查,对售后服务不好的会计软件公司,应根据情况责令其限期整改,直至取消通过评审的资格;对进行不实宣传的会计软件公司,要及时予以纠正。财政部门对会计软件市场的管理,应积极取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新晨

(四)加强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是会计电算化工作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建设,对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功能、会计核算软件开发的基本程序、实行会计电算化后的会计档案管理、基层单位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基本要求、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等一系列问题,应逐步建立规章制度,以规范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指导基层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顺利开展,逐步实现会计电算化管理的法制化。

(五)区别情况促进基层单位逐步实现会计电算化。各基层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经营管理的需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会计电算化。正在努力创造条件实现用电子计算机替代手工记帐的单位,应当将替代手工记帐的有关情况按照财务隶属关系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备案;对于开展会计电算化初期的单位,应当鼓励其采用通过评审的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和业务主管部门推广的通用会计核算软件;对于已经有一定会计电算化基础,而且一般通用会计软件不能满足其会计管理要求的单位(主要是大中型企业),应当鼓励其自行开发或委托开发适用于本单位的会计核算软件;全面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单位,要在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和制度建设的同时,逐步与单位内部其他管理系统联网,推进单位整个管理系统的现代化。

(六)加强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要把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会计电算化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积极开展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总结、交流会计电算化方面的经验,组织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指导和推动基层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健康发展。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支持和参与全国财务会计信息资料中心的筹建工作。

第2篇

【关键词】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模式

《基础会计》是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会计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为学生学习《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后续专业课奠定基础。但由于《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类专业学生的入门课,加之其理论性、实践性、实用性、技术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强,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内容设计以增强教学效果,就成为《基础会计》课程改革的难点和热点。本文通过介绍并简要评价常见的4种教学内容设计模式,提出了基于财务报表浅层解构――简化重构――分散仿真重构――集中现实重构的教学新模式,并指出这种模式更符合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一、常见的4种《基础会计》教学内容设计模式及其评价

(一)以会计核算的7种专门方法为主线设计

学科体系下和传统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都是以会计核算的7种专门方法为主线设计的,这7种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主要是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这种内容安排有其逻辑合理性, 对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会计专业人员来讲,它是恰当的、自然的, 但对于刚开始学习会计的学生,前2部分内容有些抽象,难以理解,并且这种安排割裂了会计基础知识和核算方法的有机联系,无法培养学生全盘账务处理观念。

(二)基础知识模块+实训模块

这种设计根据财务各岗位的技能要求,将基础会计学科划分为基础知识模块和实训模块两个大模块,实训模块主要分设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三个小模块,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这种教学内容安排体现了模块课程的设计理念,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并把实践提高到与理论并行甚至高于理论的地位,在许多学校《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中被采纳,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然而,设计者希望用基础知识模块实现学生知识储备以有效应对实训,结果却造成知识传授与实践实训的脱节。

(三)基于企业实际会计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将课程内容分为5部分,即会计凭证的识别、填制和审核;账簿的登记及错账的更正;会计报表的编制;综合强化训练;期末总结、答疑及复习。显然,这属于典型的项目课程设计模式。

这种课程设计模式非常适合岗位能力训练,而且预计效果应该比前面三种要好,但这种教学设计属于以职业性就业为目标的职业培训,过分强调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及受教育者指向社会组织需要的适应性“有业”,功利性倾向很明显而忽视了职业教育的教育性、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以及受教育者指向个性发展需要的主体性“乐业”,尤其是设计性“创业”。

(四)以企业实际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的学习领域课程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将《基础会计》教学内容分为会计概述、借贷记账法及运用、建账、日常处理(包括凭证填制和账簿登记)、期末处理(包括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这种安排将会计核算方法融于会计实践工作过程中,强调会计核算方法的实际运用,突出了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并且以实际工作任务为纽带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地有机结合,体现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设计思想,具有鲜明的高职特色。但这种模式强调了学生满足社会需求的操作层面能力培养,忽视了高职学生策略层面职业能力发展、个性需求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并且忽略了会计核算的目标和会计循环的应有逻辑。

二、教学内容设计

笔者认为,《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设计,需要兼顾职业性与教育性、灵活性与一体化、工作过程性与结果性,操作性技能与策略性技能培养,遵循学生学习由易到难、由简渐繁、由浅及深的认知规律,以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会计循环为主线,逆序与顺序相结合,使学生既从宏观总体视角整体把握,树立全盘账务处理,又能在不同环节通过操作演练,培养会计基本职业技能。为此,应采用基于财务报表的浅层解构―简化重构―分散仿真重构―集中现实重构的教学新模式。

(一)基于对财务报表解构的会计入门教育

首次讲授《基础会计》时,现场提供会计报表、会计账簿、会计凭证的实物样品,帮助学生形成对会计工作过程及成果的感性认识,明确会计报表编制、会计账簿设置与登记、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是《基础会计》这门课程最基本的实践操作技能目标,而掌握与这些技能相关的、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是学习该课程的另一目标。

通过解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引出六个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由会计要素结合编制好的会计报表导出会计恒等式,由六个要素自然推演出六类会计科目,从会计科目再过渡到会计账户。

(二)基于财务报表简化重构的会计核算流程

当学生对财务报表解构却无法理解报表相关项目金额及其变化背后企业交易或事项的实质时,尝试按照会计核算程序对财务报表进行简化重构,达到对财务报表的深入理解。对财务报表的简化重构时,采用“经济业务会计分录会计账户(‘T’型账户)试算平衡表会计报表”的会计核算程序。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经济业务用文字描述;结合借贷记账法的教学,引入会计分录,强调会计分录的作用是先将交易或事项明确在哪些账户、账户的什么方向、反映多少金额;根据会计分录过账、结账及更正错账;根据账簿记录进行试算平衡,编制会计报表。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掌握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和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这种对财务报表的简化重构有利于学生理解财务报表相关项目金额的来龙去脉,同时,“T”型账户的记账过程也简单明了,但不利于会计工作的规范化,从而为引出实际工作中的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作铺垫。

(三)基于财务报表分散仿真重构的会计核算程序

即,按照“经济业务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流程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散仿真重构。这一环节,主要是用原始凭证代替语言描述的经济业务,会计凭证代替会计分录,会计账簿代替“T”型账户,构建符合会计实际工作的会计循环体系,让学生切身体验现实中的会计核算工作,这一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原始凭证的识别、填制与审核,根据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总账、明细账和日记账,进一步强化会计报表的编制。所谓分散性,主要是指在课堂或实训室进行分项实训。

(四)基于财务报表集中仿真重构的手工会计模拟实训

此阶段,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核算方法,并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操作技能。为了使学生了解各实训项目之间的有机联系,让学生能将各项目融会贯通,可以采用模拟一个企业某时期内若干笔经济业务综合实训的方式,让学生独立完成从原始单据的填制到最后编制会计报表及凭证装订的全部会计处理过程。在实训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尽可能真实的经济业务、一定的场所和模拟材料(各种形式的凭证、账簿,以及简单的报表),创造一种仿真的经济环境。通过此阶段实训,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之间的依存关系,强化学生对前三个模块的理论知识、核算方法和操作技能的实际运用。

三、教学设计的优点

对会计专业学生采用财务报表解构-简化重构-分散仿真重构-集中仿真重构的教学内容设计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一)符合学生认知事物规律

通过财务报表解构-重构-再解构的教学设计,把基本会计理论、基本会计方法的教学合理地嵌入财务报表解构与重构的循环过程,符合学生认知新事物的规律,有利于阐明各种财务报表项目金额及其变化的来龙去脉,有利于培养学生逆向与正向思维能力,深入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正原因。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通过对财务报表的解构,学生在感知真实会计报表、会计账簿、会计凭证中,消除了对这一会计入门课的畏难心理,激发了其学习的动力;同时,通过对会计报表解构,迎合了学生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调动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的愉悦感逐渐积累。在对财务报表三次重构中,先通过简单重构,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借贷记账法,在通过两次仿真重构,让学生从实操入手(制单、登账、编表),掌握操作技能,获得成就感,从而调动其内在的潜能,进而带着问题来学,先做后究。学生由知道干什么到想知道为什么这样干再到探究根源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学生带着问题去学,老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去教,既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使教师有的放矢地带着学生向纵深发展,从而变双方被动为主动,使教与学变得轻松、自然,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前述四个环节的教学设计,学生以会计核算技能训练为基础,形成了对会计核算程序全面系统的认识,在仿真或模拟的会计工作环境中,培养和训练了学生基本会计核算技能,通过财务报表的三次重构,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方法,增强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四)实现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通过会计报表解构与三次由易到难的重构,将会计理论合理地嵌入不同任务完成中,使学生为完成任务主动探究相关会计理论与方法。另外,三种不同情境下会计报表由易到难的重构,真正体现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

【主要参考文献】

[1] 周仁俊,曹志华. 会计循环-会计信息的“生产”流程[J] . 财会月刊,2003,(9).

[2] 王觉. 基础会计课程建设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5).

[3] 李华,雷世平. 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目标取向和模式[J] .职教通讯,2004,(7).

第3篇

会计档案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告等会计核算专业材料,是记录和反映单位财务的重要史料和证据。目前,会计委派制下的会计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是有的会计核算中心没有或未及时向委托单位移交会计档案,不符合《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第6条明确指出,“当年形成的会计档案,在会计年度终结后,可暂由会计机构保管一年,期满之后,应当由会计机构编制移交清册,移交本单位档案机构统一保管”。会计核算中心成立后形成的会计档案是委托单位委托被委托单位进行会计核算而形成的,尽管会计档案的实体由于保管单位的变更而变更,但其所有权仍是委托单位,属于委托单位全宗的一个门类,应当保持一个单位全宗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二是纸质会计档案与存储会计数据的磁介质档案没有同步归档。会计工作由传统的手工记账形式到运用电子计算机形式记账,会计核算形式发生了变化,财政部颁发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第四章第7条明确指出:“电算化会计档案,包括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的会计数据、其他磁性介质或光盘存储的会计数据和计算机打印出来书面形式的会计数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45条规定,“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有关电子数据、会计软件资料等应当作为会计档案进行管理”。然而实际工作中,会计委派制核算的地区或部门,基本都实行了电算化会计,形成的大量磁介质会计档案都保存在会计核算中心,即便是定期向委托单位移交会计档案的核算中心,也只移交纸质会计档案。

三是会计工作与会计档案管理脱节。会计档案是会计核算的产物,它产生于会计业务工作之中,是会计工作的延伸,也是会计工作的终结。但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委派制管理下的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非常熟练,经常参加会计业务的培训和学习,但对档案知识,特别是会计档案规范化整理标准知之甚少,也没有参加过会计档案管理的培训与学习。各单位普遍重会计业务,轻会计档案管理。在各单位制定的会计制度中突出强调了会计业务,却忽视了制定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没有把会计档案的规范化管理纳入会计人员岗位职责中。在会计人员上岗前,没有邀请档案专业人员讲授会计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造成会计档案整理质量不高,封面内容填写不全,装订不整齐,有的分类、排列不规范,无目录等现象,使整理出的会计档案没有达到规范化标准,更谈不上科学管理。

四是财政部门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合作。由于会计委派制是近些年来新型的管理模式,其业务主要接受同级财政部门的监管。然而从其成立至今,无论财政部门还是档案部门都没有对新管理模式下会计档案的管理作出具体的要求和规定,档案部门也没有主动地介入其中进行业务指导与监督。财政部门只强调会计业务规范与否,而对会计档案规范与否少有问津,使会计委派制下的会计档案基本属于“失控”状态。

五是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制度不健全势必造成管理无章可循。不少会计核算中心并没有制定较为完善的会计档案立卷、归档、保管等制度,对会计档案的归档范围、归档时间,整理标准,移交等问题没有作出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规定。只突出强调了会计业务工作,忽视了会计档案管理,没有把会计档案规范化管理纳入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中,也没有配备专人管理会计档案。

针对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给会计档案管理带来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强化以下方面工作:

一要加强会计档案管理,理顺会计档案管理体制。实行委派制管理的会计档案,应严格按照《档案法》、《会计法》、《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明确会计档案的所有权是委托单位,将委托单位的会计档案整理规范,在核算中心暂保管一年,期满后编制会计档案的案卷目录,连同打印出的纸质会计档案和存储会计数据的磁介质会计档案,向委托单位的档案机构移交。

二要加强会计人员岗位培训,提高会计档案的案卷质量。会计人员是会计档案整理的第一责任人。会计人员对会计档案规范化整理的熟知、熟练程度,决定了会计档案案卷质量的高低。因此,必须将会计档案管理及操作技能的培训,纳入会计人员岗前培训,从会计档案整理的基础业务学起,使其熟练掌握会计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进而从源头上做好会计档案的整理规范工作。

第4篇

关键词:会计核算;中小企业对策

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中小企业得到迅速的发展,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的进步、促进市场竞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发展的同时,中小企业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特别是在会计核算方面的问题,在近年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合理地组织会计核算形式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必要条件,对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正视中小企业面临的会计核算问题尤为重要,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现状

近年来,中小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也随着它们的迅速发展逐渐暴露出来,近年来已经越来越严重。许多中小企业都缺乏专业的会计人员,而聘用一些兼职人员来经营、管理企业会计相关业务,这常常会导致会计人员业务不明晰、弄虚作假的行为,从而导致企业的财务混乱;且随着会计核算理论的发展和各国会计实践的推进,对会计核算的要求也提高了,因此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人员的知识已跟不上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步伐;加之我国会计核算基本制度本身并不完善,给企业造成了很多损失,一方面这些缺陷损害了企业自身的利益,一方面也对外部的监管形成一定的障碍。

二、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中的问题

1.会计核算主体模糊不清。我国中小企业的组织形式分为独资、合伙、有限责任公司等。一般,中小企业规模都比较小,很多又是以家族企业的形式传承下来,因此其企业的产权与各人家庭的资产乃至个人财产常常没有一个清晰分明的划分,经营权与所有权没有完全分离,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它的投资者与经营者往往是同一个人,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即造成会计核算主体模糊不清。

2.建账不规范。中小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它的发展方向常常取决于其经营状况。财务工作作为经营过程的核心环节尤为重要,建账工作更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中小企业建立、登记账目时常出现违规操作,不依法建账或建账不全导致账目混乱的现象时有发生,或是设多套账等,甚至有根本不设账簿或做假账的行为,这些不规范的行为都使得对外报送的资料虚假成份太多,信息严重失真,并会影响到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

3.原始凭证不规范、不合法。原始凭证不规范一般是指会计原始凭证填写的经济项目内容与发票使用范围不符、经济业务项目与实际发生的项目内容不符、违规编制虚假的自制原始凭证等。企业在购买自身经营所需的原材料时,是否索取发票会直接关系到购买价格的高低,所以取得用以证明企业发生某一笔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就需要较高的购买价从而付出较大的成本,中小企业一般都希望以较低的价格购买所需的原材料等物资,所以为了以这个较低价成交而选择不索取发票使得会计活动就缺失了记账所需的合法凭证。这就使得成本费用很难准确核算。

4.会计机构人员素质水平不够。会计人员是会计核算工作的主导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的素质水平直接关系着会计工作的质量。一些刚成立的中小企业为了降低营业成本,聘用不合格、经验不足的会计人员,如一些水平较低的会计人员业务不精通,帐务处理不规范,常常容易出现会计资料出差错的现象;尤其在中小型企业中,无证上岗现象较为严重,聘用经验不足甚至并没有经正规培训的人员出任会计,导致中小企业中会计人员良莠不齐。

三、中小企业会计核算问题的对策

1.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针对会计核算主体模糊不清这一问题,中小企业应该以内部控制为切入点进行管理。首先,应加快体制改革以强化内部控制,将企业资产和家庭资产和个人的财产区别开来;其次,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应学习并掌握更多的会计法律知识,认真按照会计相关法规及准则开展工作;最后,可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以期掌握更多的会计基本知识,特别是准确掌握会计核算主体的范围。

2.定期查阅,审核账务。能否正确地选择会计核算程序并实施有效的监督,对企业账务处理有重要影响。中小企业管理监督者应实施定期审核制度,通过对企业账目的检查来保证建账的规范性,这样才能保证会计核算工作准确性、及时性。管理者可以从规划查账方案开始,通过对监督人员的分工,以规范对有关账簿、凭证、报表等资料的检查过程,以保证各项账目都是真实可靠的。

3.明确各项费用和经济责任。企业在报销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方面应该严加控制,将严格的费用划分纳入报销制度中,依据具体的可报销的费用类别以及其涵盖的具体范围来实施报销制度;这样有助于中小企业遏制使用不规范甚至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明晰了费用的划分并规范企业在购买商品物资时正确地索取发票,才能在企业核算的时候顺利、正确地进行下去。

4.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企业管理者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首先,中小企业管理者应遵循“任人唯贤”的原则聘用企业的会计人员,提高应聘者进入财会部门的门槛;其次,应建立定期培训制度,让会计人员时刻接受最新的信息与知识,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此外,企业外部的监管部门也应发挥出作用,为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水平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结语

本文针对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中的会计核算主体模糊不清、建账不规范、原始凭证不规范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以给中小企业的管理经营者及监管部门提供一些指导与建议。

参考文献:

[1]张文祥.如何规范中小企业会计核算[J].经济师,200(5).

第5篇

关键词:企业会计 核算 管理 问题 措施

会计核算作为会计工作的核心和重点,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企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也使得企业会计核算这一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笔者认为,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推进企业全面发展战略,就要全面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实施企业会计核算的专业化、科学化管理。

一、企业会计核算概述及基本原则

企业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会计的基本原理和专门方法,根据新会计准则,进行全面、系统、连续的核算和监督企业的资金及其运动,并为企业的经济管理者提供系统的会计信息,是应用于企业的专业会计。企业会计核算包括: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会计要素确认、权责发生制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会计要素确认、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重要性原则等。总之,企业会计核算原则指导具体会计核算行为并为整个会计准则提供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二、企业会计核算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

在会计核算监督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是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职业道德观念。目前,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不太乐观,企业会计从业人员不管是从学历还是职称上看,知识结构、业务水平等都偏低,自我管制能力也较差,高学历和中级职称人数占少数,这都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一些困难。

(二)不完善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企业内部稽核制度、财务清查制度、牵制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计量验收制度、成本核算制度等内控制度不全。企业的管理者经常按企业主主的意图行事,干预会计工作, 使得会计人员受制于管理或利益驱使,会计职能错位,不能使会计监督职能得到发挥。促使会计的监督与反映职能的缺失。

(三)会计机构与人员不能够有效的配置

企业必须合理设置会计机构、科学配置人员才能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在会计机构设置上,大多企业基于成本考虑,不设置会计机构。会计机构设置与会计人员任用不符合会计规范要求。很多企业管理者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外聘兼职做会计,任用亲戚等担任出纳人员,这类人大都缺少必要的财务知识和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外聘会计往往身兼数个单位,会计核算的质量、及时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

(四)不清晰的会计主体界限

会计主体是会计核算的四大前提之一,企业中经常发生企业财产与个人家庭财产相互占用的情况,企业产权与个人财产界限不清。企业业主的家庭成员或亲属担任企业中出纳、仓库管理等重要财产管理岗位,将家庭与企业财产融为一体。在处理企业的财产时会不受任何限制,像家庭财产一样处置,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麻烦。

(五)建账不按会计制度的规定

很多企业的账本是为了应对增值税发票必须建账的规定才设立的, 主要是应对税务部门使用,并不是出于自身管理的需要。有的企业账目也混乱不清,甚至根本就没设账。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根本不遵守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收入与费用完全不配比;预提费用不按规定摊提;没按会计制度的规定使用会计科目。甚至采用倒推方法计算利润,人为操纵利润等情况时有发生。另外,有些企业用不同的报表申报统计和报税务部门,报假账现像也是企业会计核算管理中很严重的一个问题。

上所述的几种情况在企业会计核算管理中出现较多,企业要加强会计核算管理工作,才能使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加强企业会计核算管理的措施

企业要想健康快速发展,从多角度解决企业的需要、会计人员的需要、社会的需要的问题,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空间,提升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必须加强企业会计核算管理。

(一)加强企业会计核算内部管理

1、加强会计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实施会计从业的激励机制

这也要求会计人员对会计的基本知识熟悉并掌握,在处理各种会计事项时严格按照会计制度和相关政策法规,并加强业务学习,使会计人员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要求,熟练地掌握新的会计处理及纳税申报及会计电算化软件应用。企业要不断加强会计人员教育培训考核。同时,确立单位内部的激励机制,实施会计从业人员的激励机制,对会计人员进行考核,并保证会计人员有参加培训和学习的时间,对会计业务知识水平高、表现突出同志给予奖励、表彰,并报销培训费用,对不能胜任会计工作的人员及时进行会计岗位调整。

2、加强企业内部会计管理的制度建设

为保证企业会计工作有序进行,应当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因也是贯彻执行会计法规、加强会计工作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具体包括财务会计分析制度、内部会计管理体系、内部牵制制度、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财务处理程序制度等。总而言之, 企业要从制度上保证会计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就要不断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为前提条件。

3、加强对财会人员从业资格的管理

企业设置会计机构应当根据自身业务量的大小,从而使企业配备足够的、业务素质较高的会计人员。其次,保证会计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坚持以人为本,关心会计人员工作、生活等方面问题,并积极支持会计人员开展工作。此外,为保证并提高企业会计核算的质量,限制会计的兼职数量,财政部门、税务部门也要对会计兼职制定一些必要的管理方法,并提出会计兼职核算中最基本的会计核算要求。

(二) 加强企业会计核算外部监管

1、加强企业执法情况的检查

税务部门很难处罚和纠正企业存在诸多违反会计法规与制度的行为和事项的违法行为。所以,为促进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化,财政、税务有关职能部门可以联合起来进行对会计违法行为进行处罚、检查。 另外,税务部门要经常深入到企业了解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以实质性查核的方式改进查核形式,及时制止稽查中发现的企业偷逃税款。

2、加强政府的执法和监督力度

要充分发挥政府机构的作用,加强企业会计核算的外部监管。这就需要政府依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等,与企业内部监督起互补作用,全面监管各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的会计资料、会计行为。首先,政府应向企业提供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咨询服务,监管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其次,政府部门为能应及时发现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等情况,应定期或不定期组织进行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检查,不但有助于推动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水平的提高,还能促进企业会计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

3、加强企业外部监督,发挥中介机构作用

依靠我国企业自身来规范会计工作从目前现状看是不现实的,在对企业会计事项、税务事项的鉴定中帮助企业实现会计规范化,应更多地借助于会计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外部监管。总之,采取综合治理措施,解决企业会计工作规范化问题,加强财政部门的监管与税务部门的协作,从多角度解决国家的需要、企业的需要、会计人员的需要,建立、加强会计从业激励机制的培训,帮助企业实现科学化管理,解决企业中的一些实际困难,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使企业从根本上解决会计工作规范化问题。

总之,在内外共同努力下才能得以实现会计核算科学化管理工作,在要重视企业会计核算内部管理的重要性的同时,使外部监管促进企业会计核算专业化、科学化管理。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管理对企业自身的长期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更是一项长远且复杂的工作。

参考文献:

[1]于涌.企业会计核算问题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09

第6篇

[关键词]企业会计 核算 管理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T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3-0134-01

一、企业会计核算概述及基本原则

企业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会计的基本原理和专门方法,根据新会计准则,进行全面、系统、连续的核算和监督企业的资金及其运动,并为企业的经济管理者提供系统的会计信息,是应用于企业的专业会计。企业会计核算包括: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会计要素确认、权责发生制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会计要素确认、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重要性原则等。总之,企业会计核算原则指导具体会计核算行为并为整个会计准则提供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二、企业会计核算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

在会计核算监督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是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职业道德观念。目前,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不太乐观,企业会计从业人员不管是从学历还是职称上看,知识结构、业务水平等都偏低,自我管制能力也较差,高学历和中级职称人数占少数,这都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一些困难。

(二)不完善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企业内部稽核制度、财务清查制度、牵制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计量验收制度、成本核算制度等内控制度不全。企业的管理者经常按企业主主的意图行事,干预会计工作, 使得会计人员受制于管理或利益驱使,会计职能错位,不能使会计监督职能得到发挥。促使会计的监督与反映职能的缺失。

(三)会计机构与人员不能够有效的配置

企业必须合理设置会计机构、科学配置人员才能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在会计机构设置上,大多企业基于成本考虑,不设置会计机构。会计机构设置与会计人员任用不符合会计规范要求。很多企业管理者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外聘兼职做会计,任用亲戚等担任出纳人员,这类人大都缺少必要的财务知识和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外聘会计往往身兼数个单位,会计核算的质量、及时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

(四)不清晰的会计主体界限

会计主体是会计核算的四大前提之一,企业中经常发生企业财产与个人家庭财产相互占用的情况,企业产权与个人财产界限不清。企业业主的家庭成员或亲属担任企业中出纳、仓库管理等重要财产管理岗位,将家庭与企业财产融为一体。在处理企业的财产时会不受任何限制,像家庭财产一样处置,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麻烦。

(五)建账不按会计制度的规定

很多企业的账本是为了应对增值税发票必须建账的规定才设立的, 主要是应对税务部门使用,并不是出于自身管理的需要。有的企业账目也混乱不清,甚至根本就没设账。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根本不遵守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收入与费用完全不配比;预提费用不按规定摊提;没按会计制度的规定使用会计科目。甚至采用倒推方法计算利润,人为操纵利润等情况时有发生。另外,有些企业用不同的报表申报统计和报税务部门,报假账现像也是企业会计核算管理中很严重的一个问题。

上所述的几种情况在企业会计核算管理中出现较多,企业要加强会计核算管理工作,才能使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加强企业会计核算管理的措施

企业要想健康快速发展,从多角度解决企业的需要、会计人员的需要、社会的需要的问题,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空间,提升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必须加强企业会计核算管理。

(一)加强企业会计核算内部管理

1、加强会计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实施会计从业的激励机制

这也要求会计人员对会计的基本知识熟悉并掌握,在处理各种会计事项时严格按照会计制度和相关政策法规,并加强业务学习,使会计人员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要求,熟练地掌握新的会计处理及纳税申报及会计电算化软件应用。企业要不断加强会计人员教育培训考核。同时,确立单位内部的激励机制,实施会计从业人员的激励机制,对会计人员进行考核,并保证会计人员有参加培训和学习的时间,对会计业务知识水平高、表现突出同志给予奖励、表彰,并报销培训费用,对不能胜任会计工作的人员及时进行会计岗位调整。

2、加强企业内部会计管理的制度建设

为保证企业会计工作有序进行,应当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因也是贯彻执行会计法规、加强会计工作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具体包括财务会计分析制度、内部会计管理体系、内部牵制制度、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财务处理程序制度等。总而言之, 企业要从制度上保证会计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就要不断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为前提条件。

3、加强对财会人员从业资格的管理

企业设置会计机构应当根据自身业务量的大小,从而使企业配备足够的、业务素质较高的会计人员。其次,保证会计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坚持以人为本,关心会计人员工作、生活等方面问题,并积极支持会计人员开展工作。此外,为保证并提高企业会计核算的质量,限制会计的兼职数量,财政部门、税务部门也要对会计兼职制定一些必要的管理方法,并提出会计兼职核算中最基本的会计核算要求。

(二)加强企业会计核算外部监管

1、加强企业执法情况的检查

税务部门很难处罚和纠正企业存在诸多违反会计法规与制度的行为和事项的违法行为。所以,为促进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化,财政、税务有关职能部门可以联合起来进行对会计违法行为进行处罚、检查。 另外,税务部门要经常深入到企业了解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以实质性查核的方式改进查核形式,及时制止稽查中发现的企业偷逃税款。

2、加强政府的执法和监督力度

要充分发挥政府机构的作用,加强企业会计核算的外部监管。这就需要政府依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等,与企业内部监督起互补作用,全面监管各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的会计资料、会计行为。首先,政府应向企业提供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咨询服务,监管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其次,政府部门为能应及时发现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等情况,应定期或不定期组织进行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检查,不但有助于推动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水平的提高,还能促进企业会计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

3、加强企业外部监督,发挥中介机构作用

依靠我国企业自身来规范会计工作从目前现状看是不现实的,在对企业会计事项、税务事项的鉴定中帮助企业实现会计规范化,应更多地借助于会计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外部监管。总之,采取综合治理措施,解决企业会计工作规范化问题,加强财政部门的监管与税务部门的协作,从多角度解决国家的需要、企业的需要、会计人员的需要,建立、加强会计从业激励机制的培训,帮助企业实现科学化管理,解决企业中的一些实际困难,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使企业从根本上解决会计工作规范化问题。

总之,在内外共同努力下才能得以实现会计核算科学化管理工作,在要重视企业会计核算内部管理的重要性的同时,使外部监管促进企业会计核算专业化、科学化管理。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管理对企业自身的长期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更是一项长远且复杂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于涌.企业会计核算问题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09.

第7篇

一、金融会计以及功能

金融会计,是我国会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是按照会计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金融机构的日常经营治理活动准确、完整、连续并综合的进行核算和监督,同时也对金融机构的财务信息进行衡量、加工和传递,帮助使用者在经营治理以及经济活动中能够合理、有效的做出决策。我国的金融会计通常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政府银行会计;第二类是商业银行会计;最后一类是金融公司会计。金融会计在经济体系中通常行驶核算和经营管理这两项功能。一方面直接负责财务管理、损益计算以及经济核算;另一方面通过对信息的分析预测来进行计划管理和资金管理,以此调节和控制银行业务的经营。

二、金融会计风险的产生

(1)理论风险。新时期金融行业的发展使得传统的金融理论不能很好的满足和契合现行会计模式,这种超前的金融业发展和稍显落后的金融会计理论的不匹配矛盾,导致会计制度不能全面、及时、充分的评估金融风险状况,进而不能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2)核算风险。核算是会计最基本职能,能够真实确切的反映资金使用情况,是银行业务活动的有效反映。当会计核算的方法和核算程序不当时,就会出现核算风险,进而导致金融风险的产生。在实际操作中,个别单位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因而会违反金融政策准则,提供不真实、不充分的会计信息,最终导致不能够正确、科学的评价银行的经营状况,增加风险的可能性,影响金融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3)管理风险。金融会计同样也需要遵循必要的管理制度。管理风险首先是会计监督风险,由于目前金融会计的监督职能较弱,对于一些不合理、不合法的经营行为不能起到应有的监督控制作用,影响我国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其次是人员管理风险,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势必吸纳更多的从业人员,但是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在日常工作中不能严格执行规程制度、出现违规操作等现象,影响风险的控制和防范。

三、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1.建立正确的金融会计核算体系。会计在进行核算时,必须要依据银行的相关会计制度和结算制度进行,要正确运用会计知识,严格执行记账规则,并对密押、印章、凭证、帐表等严格管理。专属设备和表件要配备专人管理并追究其行使职责,以真实、客观、有效的凭证为依据,处理账务。对记账、结账等工作,要做到到账、账款、帐据、帐表等全部匹配。正确计算存、贷款利息,使其能够正确反映各项收入。同时,要推行会计责任制度,将责任具体到人,这样就可以从细节处预防和控制风险的发生。

2.构建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完善会计监督体系。首先,要将认识从防止会计人员差错为主转变为以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为主,并结合管理操作,构建一个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以金融行业自身的特点和经营方式出发,制定相应的会计内部控制办法,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的发生。其次,要完善会计监督体系,做好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事前与其他部门一同建立金融风险防范的动态监控机制对风险进行预防;事中要监督业务的规范性与制度法规的执行情况,避免违规违法行为的发生;事后要针对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意见,尽量减少和防范风险的产生。

3.加强金融会计从业人员建设,运用先进科学的技术设备。一方面,金融会计人员金融行业的主要从业者,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会计人员对于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会计从业人员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加强思想和道德教育,使其爱岗敬业、遵章守纪;(2)加强其会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开展岗位培训以及技能竞赛,打造一支业务技术水平较高的会计队伍;(3)要严把会计人员准入关,选择有使命感、责任心和专业素质的人员;(4)做好领导示范效应,会计主管人员不仅要以身作则,还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和能力为其他会计人员提供学习的榜样,发挥领导示范效应。另一方面,通过运用现代化的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促进会计核算质量的提高,不仅能够提供及时有效、全面、完整的会计信息,也有利于实现业务处理、业务管理以及决策的有效融合,提高金融会计的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

第8篇

目前,高校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课程一般有两种模式:

①“基础应用型”模式。该模式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或称“计算机基础知识”、“程序设计基础”)和“电算化会计”(或称“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计算机会计学”、“会计应用软件”)两门课。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专业就是这种“基础”+“应用”的模式。

②“系列应用型”模式。该模式是在设置系列计算机课程的基础上再设置“电算化会计”课程。例如,中国矿业大学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会计实务电算化”两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又如,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系教学改革设想中打算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电算化会计决策与控制”、“电算化审计”三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财政部教育司编《会计学专业主干课教学大纲》P16)。当然,其他高校设置的课程名称可能有所不同,但均可体现一组“系列”课程和一组(门)“应用”课程的模式。

无论是“基础应用型”模式,还是“系列应用型”模式,它们均独立于会计系列课程之外。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三点:

1.各门计算机课程内容与会计系列课程内容脱节。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教计算机课程的老师不懂或很少懂会计专业知识而会计专业课程教师又不懂或很少懂计算机知识;二是现行会计课程教材(除“电算化会计”外,下同)不反映计算机应用知识,也不要求专业课老师补充讲授计算机应用知识;三是计算机数量配备不足,无法做到两类课都安排机时。

2.单一的“电算化会计”课程,解决不了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能力问题。1995年4月27日,财政部印发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试行)》,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的三种证书、即初级证书、中级证书和高级证书,从能力要求看,可概括成以下三种能力。

(1)初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计算机和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微机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有关汉字系统及应用软件操作,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和会计核算软件基本的工作原理五个方面,笔者简称为“操作能力”。

(2)中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对会计软件进行一般维护或对软件参数进行设置”能力。要使财政部评审通过的通用会计软件更好地满足各个企业的不同要求,需要用户自已定义参数,如建立科目代码、设定计算公式、定义分配方法和结转方法等,这称为系统软件的维护或参数设置,笔者简称为“设置能力”。

(3)高级证书要求一少部分会计人员具备“进行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开发与维护”的能力。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是指为了开发出用户所需的会计软件,必须了解和描绘用户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要求,明确系统具备的功能,改进现有系统模型,形成系统的逻辑模型的过程。它是系统开发和系统维护的前提。分析、开发和维护的能力。笔者称为“开发能力”。

目前,高校“电算化会计”课程按财政部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组织和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能力”,包括开发工具、开发方法、开发系统(工资、固定资产、材料、销售、成本核算系统)和电算化审计五个方面。学生学完这门课后,仅仅是对部分会计核算程序进行初步的设计。当他们毕业参加工作后,在已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不会操作现行会计软件;在未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仅靠学校掌握的“电算化会计”知识,无法开发成套的会计核算系统软件。事实上,从国外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看,无论定点开发还是开发通用软件均有专门的公司从事这种业务。要求我们现在的教学能使学生具备完全的软件开发能力也是不现实的,仅能提“初步的开发能力”或具备“开发软件的基础”。这种单一能力距离国家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操作能力,设置能力和开发能力还很远,则高校改革教学,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力迫在眉睫。

3.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比较狭窄,就目前而言,我国会计实际工作中的电算化仅仅体现在会计核算上,虽然会计管理的软件已在开发,但应用的不太多。而西方国家早就从会计核算电算化转向会计管理电算化了。仔细分析我国会计核算电算化的现状不难发现,绝大部分会计人员是“傻瓜”操作员,是计算机的“奴隶”,他们对会计软件不能运用自如。反省一下高校会计教学,会计课程和计算机课程两层皮,使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显得很窄。因此,只有在各门会计课程上都用上计算机,才能开拓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才能克服“傻瓜”操作员的缺陷,自主地运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使计算机不仅在会计核算上,而且在会计管理、分析、预测、决策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发展。

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

二、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基本要求

1.两类课程安排相协调。会计教学计划必须按教育、教学规律制订,充分反映知识平铺、交叉、循序渐进的要求。计算机的系列课程应先于会计系列课程,同时会计系列课程的电算化,首先是已学计算机课程知识的直接应用,然后是后继计算机课程知识的追加应用。例如,在第一、三、四、五、六学期分别安排“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电算化会计”课程与此相适应,在第二、三、四、五、六、七、八学期,分别安排“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上)”、“财务会计(下)”、“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高级会计”、“审计学”、“会计实务考核”课程。其中,“基础会计”课程首先是直接运用“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完成规定任务,如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各种记帐凭证、各种明细帐等,待“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学完后,再运用Word编制“基础会计”课程中的成本计算公式、编排有关图形,并登记帐簿。

2.计算机知识运用时分合结合。平时,各门会计课程运用计算机知识是单项的,分散的。一般难以整体运用。因此,有必要在最终将两类课程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笔者认为,在第八学期学生即将走上社会前设置“会计实务考核”课程,一方面进行手工操作,综合各门会计知识,另一方面进行计算机操作。综合各门计算机课程知识集中运用于会计,这种分合结合的方式反映了会计学科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3.列人教学计划,教师引导,指导为主。将计算机课程知识应用于各门会计课程,并不是要增设新课程,而是对已学知识的串用。为了保证串用的成功,首先要在教学计划上加以反映。例如,在教学计划实践环节分别设置“基础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电算化”、“管理会计电算化”、“会计实务考核电算化”等电算实践项目,并相应确定一定的机时。其次,将各门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问题编写成“电算化指导书”,每门指导书中列示若干个电算实践项目。提出具体应用要求;同时,为了便于学生操作。还应编制“电算化操作手册”,向学生提供详细操作步骤和范例。这样,教师在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过程中主要起着引导、指导、布置、检查和考试验收等作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会充分得到发挥。

三、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具体设计

下面以会计主干课程为例对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进行设计。

(一)基础会计电算化

l.将已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1)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材料明细帐、应收帐款明细帐、成本计算公式(含分子、分母两行排列格式)、生产成本明细帐和各种记帐凭证;(2)用图文混排系统SPT进行成本数据的图像编辑;(3)用CCED打印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2.将后续“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知识追加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①成本计算公式的编写;②图形编排;③帐簿登记。

(二)财务会计电算化

将“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中word、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会计”课程,内容包括:外币核算、坏帐核算、存货实际成本计价法、存货计划成本计价法、存货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折旧方法、工资结算和工资附加费核算、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销售业务、利润分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编制。

(三)成本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包括: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产品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品种法成本计算、分批法成本计算、分步法成本计算、成本分析。

(四)财务管理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包括;货币资金最佳余额确定、企业客户信用等级评估、应用帐款最佳余额确定、存货最佳额确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经营杠杆、对外投资决策、筹资政策的选择评价、资金成本计算及应用、财务比率综合分析、财务计划编制。

(五)管理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管理会计”。内容包括: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目标利润的敏感性分析、利用经营杠杆进行利润预测、边际利润最大的产品组合、销售顶测分析、投资决策评价方法的分析、内含报酬率敏感性分析。

(六)会计实务考核电算化

第9篇

关键词:经济;会计;创新

一、会计经济的发展状态

(一)对会计目标的影响

受经济发展的影响,会计目标主要研究决策标准派、知识流派之间的关系。我国的会计基本理论主要是区别会计目标标准完成的。通过区分向前性、可靠性标准,对未来的重要标准性问题进行分析,确定可能存在的最大局限性问题,确定知识性经济是否满足现有知识水平。根据企业经济信息使用标准,对企业的资本知识进行创新研究,分析企业财务报告标准内容,分析满足企业的资本物资资源增长标准,提高复合企业综合经济资源发展的信息要求,满足企业人力资源经济发展建设。

(二)影响会计信息的综合质量

可靠性、谨慎性的会计特点,适合企业综合经济的发展,可理解、及时性、实质性是应用会计技术的主体标准。通过分析企业可持续性经营发展标准,确定货币的基本计量,对提前虚拟的会计信息进行分析,改变传统知识经济发展变化可能产生的信息质量模式冲击问题,提高会计信息的综合质量。一是加强货币标准时间和经济价值体系的研究,通过分析历史会计信息标准价值,分析会计成本可能产生的缺陷,对比价值差异,分析企业经济现有的价值水平。二是对企业的知识经济资产进行产业发展分析,按照企业信息量进行计量,分析可能存在的各种竞争问题,目前,主要采用的计量货币标准较为单一,影响会计信息对知识经济的分析。

(三)与传统财务数据报表的冲突

传统财务数据是以会计基础理论为前提,通过对实际的经济事项的判断,对重要的经济资本货币、固定产值进行分析,确定会计信息服务的可用量标准,分析人力资源、商务名誉等多种无形资产的信息内容,确定货币时间价值标准,是否具有价值风险问题,是否影响财务报表的真实准确性。为了有效更新知识,采用信息决策的方法,提高财务报告数据的研发性,对信息进行充分披露,分析可用时间价值标准,确定风险价值水平,确定财务报告内容,降低与传统财务数据之间的冲突问题。

(四)对资本的影响

企业的资本是一种可计量可控制的数据,是可以为企业的经济带来利益的。企业经营通过工业、农业物资资源分析企业的综合经济资本。通过分析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确定企业知识经济类型,确定企业最优价值的资源。知识资本是发展企业经济的主体资本,企业的无形资本一般占据企业综合知识经济的一半以上,知识经济利益远高于物资经济。将人力资源、知识经济的发展列入到企业资本资产范围内,对企业的会计概念进行调整,拓展企业的资产范围,实现会计核心资产的发展。

二、企业会计创新的知识经济构思

(一)会计信息的创新研究

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健全的会计基础,会计的发展需要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环境,逐步提高企业变化架设标准。利用全面的概念标准,将传统的会计成本进行原则化分析,确定会计信息的质量,提高会计企业的可靠性和及时性。依附会计实际发生的基本交易事项,对会计记录、会计内容进行综合总结分析,确定可评价、决策的标准范围。随着企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升企业未来的发展现实意义。树立良好的会计动态标准观念,不断完善企业的变化时间,充分利用企业事件标准,对企业的经济风险进行分析,深入了解企业的会计风险、机会标准,从客观动态的角度对企业的环境要素进行评判,建立会计信息理论体系,实施合理的动态会计管理体系。采用网络系统的发展标准,对企业网络会计管理方式进行沟通。网络是企业知识经济发展的标准,利用会计系统设计、会计方法搭建合理的网络系统,完善会计企业的网络结构化标准,改善会计信息的基本内容,提高会计假设标准。利用会计主体思想,加强可持续经营分期管理,假设会计的动态实体标准,分析会计的风险问题,对新派报酬进行假设,完成新会计概念的突破。

1.科学技术与生产能力的快速发展

随着我国企业的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保证了企业从劳动型生产产业发展为技术型科技企业,保证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促使企业人力资源的成本会计核算问题越来越重要。通过采用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的方法,对企业中人力资源的成本进行合理的确定,完成企业整体管理模式的不断合理化,促使人力资源信息管理使用效果更佳的准确。

2.国家对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宏观调控

通过国家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上的宏观调控,保证了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合理方法,提高我国企业成本会计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形式下的合理运行,最大限度的实现我国企业综合经济能力的合理化发展。例如:国家对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消耗的要求,分析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标准,对会计成本进行合理的宏观调控,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的宏观标准,致力于加强人力资源的福利控制管理,保证人力资源各项福利的控制,提升人力资源对企业会计的管理水平,企业员工可以享受到合理的社会福利,企业的综合发展可以受到更好的宏观调整影响。

3.会计经济下企业效益的快速发展

随着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的需求不断增加,快速的发展才能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机制下的实力,提高企业人才的培训和管理,是保证企业内部人才素质和企业整体实力的有效手段。通过对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化管理的合力分析,判断出企业在整体发展经营上的合理管理方向,确定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成本规划,加速企业经济效益的快速发展,提升会计经济企业的稳定发展水平,保证企业在人力资源成本的核算问题上的有效发展。

(二)会计模式发展的创新研究

1.对无形资产的核算管理

依照知识经济发展标准,对无形资产进行分析,确定企业综合经济发展标准范围。知识经济是无形的,又是具有主导意义的。企业的经济创新主要依赖无形知识资产。针对会计模式下,企业的无形资产,分析高收益经济发展特点,确定企业的实际经济价值,对企业的投资、负债水平进行分析,从全面的无形资产范围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做出合理的资产识别。无形资产需要进行合理的披露,分析企业知识无形标准,确定企业无形资产价值水平,确定可获利能力,突出无形资产的重要地位。在信息披露中,要尽量减少企业会计信息的投资风险,根据企业综合经营特点,对企业的不等距制度进行报告分析,及时分析企业无形资产的更新范围,确定企业可开发的新无形资产范围。

2.建立良好的会计管理环境

企业在信息科技发展的影响和带动下,企业内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成本的管理。每一个人员都是企业成本管理的一部分,企业通过制定合理的成本会计管理制度,加强企业会计的维护管理环境,逐步建立适合企业会计管理发展的基本标准,提升企业会计保护水平,加深企业综合成本控制管理,保证成本管理规定的有效性和执行力。加强企业成本管理中员工的管理和培训,加强员工对于工作技能和工作素养的培养,保证员工的整体素质符合企业的成本管理,这样可以建立良好的企业会计技术人才储备能量,提高企业会计管理的功能性标准,制定合理的人才分配管理过程,加深企业会计管理的执行力度和管理力度,加深企业会计管理的准确性,确保企业会计管理环境的合理性,实现企业会计内部人才的有效发展,建立良好的会计管理环境,加深企业综合经济发展。

3.加强会计核算的灵活性和多变性

会计核算的方法多种多样有利于企业根据自身的方法加强企业目标化管理,保证企业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保证企业在每一个会计核算和解锁流程中完成对于企业整个资产折算的评估。企业通过对固定资产的不同折旧处理,对成本和利润进行所得税额分析,保证企业的成本化费用得有结余,保证固定资产的基本价值份额得以保证,降低企业的基础利润,保证企业的应收税额,企业可以较好的利用资金的时间分配比例进行资金成本分析,从而使企业在成本会计管理中得到结余。例如:工业中企业的管理方法以作业成本为基础,加大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应用效果,使得传统的成本化会计不单单局限为寄存的方法,而是扩大为更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具有加强固定化资产的递进型折线型方法。灵活多变的会计核算管理,对企业的会计的经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强会计核算的灵活性核算标准,分析会计核算的准确多变意义,从会计核算运用下实现对会计核算的合理管理。

4.对会计管理部门的信息化管理

企业对成本会计的管理有很多环节,成本会计中的信息量巨大。成本会计的信息化管理方式可以保证企业工作的基本要求,企业通过对成本会计的信息化管理,保证成本会计工作可以更好的完成,保证企业会计工作的合理开展。企业通过设立合理的成本会计管理部门,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的相关工作,制定合理的会计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企业信息科技水平的更新,及时将新科技、新信息融入到企业会计管理职责范围内,确保企业的各项会计信息系统核算管理的发展,建立合理的企业会计信息人才管理部,及时搜集、整理、储存优质的会计管理人才,定期进行信息系统检查和维护,分析信息保证企业成本化管理工作的有效发展。

综上所述,知识经济的发展是需要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角度范围进行综合分析的。通过会计领域的综合分析,确定会计创新发展标准,确定企业无形资产的计量标准,分析企业的会计管理风险问题,从企业的收益中获取企业的综合探索标准。利用知识经济发展条件,对企业的会计创新进行发展变革,改善企业的会计理论体系,更好的实现企业投资债务、债权的管理。

作者:韩炬 单位:哈尔滨市南岗区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彭丽梅.环境会计与传统会计的比较[J].辽宁经济,2009(9).

第10篇

一、高校会计系统控制概述

会计系统控制是单位实施内部会计控制活动的重要手段,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关键。会计系统控制要求各单位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

落实会计人员岗位责任控制,要求高校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在会计机构内部规定各项会计工作岗位的职责和权限,把有关规定、要求等具体落实到每一会计工作岗位,以责定权,责权分明,严格考核,有奖有惩,切实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要求,工作有检查。

会计档案控制,会计档案是高校经济活动在会计核算中的综合反映,会计系统控制要求高校财务机构对会计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编目、查阅、交接和有效利用等形成一整套的规章制度。

会计信息控制,要求对高校的所有经济业务都要及时、准确、系统、完整地予以反映并进行监督,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会计凭证控制要求高校所有的经济事项都必须获得合法的原始凭证,经专人审核符合真实性、完整性要求后才能作为编制记账凭证的依据,还要在记账凭证的填写、记账、过账、传递、签章等方面加以控制,保证会计凭证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会计账簿控制要求高校按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设置会计账簿,按时间顺序将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内容分类记入账簿,并在会计账簿启用、登记、更正、对账和结账等各环节进行控制,使单位的经济活动得到全面、连续、系统的记录。

财务会计报告控制要求高校严格以审核无误的会计账簿为编制依据,准确、完整、及时反应高校一定时期财务状况和事业发展成果。

二、会计电算化对会计系统控制的影响

实现会计电算化,由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算账,改变了传统的手工会计核算方式而大幅度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同时也给会计系统控制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增加了会计系统控制的对象。手工会计系统是通过授权、审批、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等方法对财务人员实施控制。实现会计电算化后,财务人员只负责原始数据的收集、审核、录入记账凭证数据,账簿记录、编制会计报表等工作由计算机系统处理。这样,会计系统控制由对人的控制转变为对人和计算机的控制。

扩大了会计系统控制的范围。由于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会计系统控制不仅仅是对经济交易处理的控制,还包含了计算机系统开发、运行、维护过程中的控制,如系统程序修改控制、网络安全的控制等。

增加了会计系统控制的难度。手工会计系统中严格的会计凭证制度、会计账簿控制和财务会计报告控制,保留了各项经济交易处理的痕迹。实现会计电算化后,部分经济交易的处理过程、错误的更正几乎没有痕迹,从而增加了会计系统控制的难度。

三、高校电算化会计质量的保证措施

有些实现会计电算化的高校只追求会计核算的工作效益,使各高校普通存在的财务人员紧缺问题得到缓解,常常忽视了电算化会计系统控制的建设,弱化了会计系统控制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如何在电算化会计环境下完善会计系统控制建设,保证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提出下列几点建议:

加强会计系统开发、修改的控制。自行开发会计系统或购买商品化软件经领导授权审批后组织实施。计算机会计系统处理过程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等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同时应遵循《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等有关会计电算化的标准和规范。为适应会计核算、管理、监督工作的要求需要对使用中的系统进行修改、升级的过程必须严格控制,计算机的操作人员不能参与系统的修改、升级工作。会计系统开发、修改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详细记录并打印后存档。

建全会计系统操作管理制度,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是手工会计系统控制的重要手段,会计电算化后除原始数据的收集、审核外均由会计系统处理,因此必须建立会计系统操作管理制度来规范每一个操作人员的行为以及各自之间的权限限制,才能保证会计系统的安全运行,一般包括以下内容:计算机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的全过程不能由一个人操作,应当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制定计算机会计系统操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权限,并在会计系统用户管理的设置和具体的操作中严格执行。

原始凭证等会计数据必须经过审核、复核人员签章后才能录入计算机会计系统,数据录入员对输入数据有疑问的应及时核对,不能擅自修改。记账凭证必须经过审核人员审核签章后才能由计算机会计系统登记会计账簿,如发现记账凭证内容有误,需按会计核算有关规定编制补充登记或负数冲正等凭证进行修改,并做好数据备份工作。

加强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管理。为了保证会计系统的运行安全,避免由于外部环境因素导致系统运行错误的不安全隐患,必须加强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管理。

加大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力度。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会计电算化人才,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会计基本知识,计算机相关知识,更需要有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这就要求加大培训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合理的安排会计电算化培训内容,完善会计人员电算化业务知识和理论结构,熟悉会计电算化实际操作,掌握计算机先进技术,学习经营管理知识,同时还要加强会计人员的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出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知识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队伍。

第11篇

关键词:基础会计课程;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来爱梅(1969-),女,浙江萧山人,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6-0021-03

2006年11月16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在课程建设与改革方面,16号文指出要针对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强调课程体系建设及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融“教、学、做”为一体,在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可以采用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的设计理念也努力跟随高职教育的发展步伐,致力于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和项目化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本文阐述的就是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基础会计》课程基于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下的课程改革内容。

一、《基础会计》课程设计理念

(一)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计理念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一直致力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导向,突出会计职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按照岗位能力要求,把三年的教学计划分成三个阶段进行教学,第一和第二学年侧重核心能力—会计核算及纳税处理能力(含财务软件操作能力)的培养、第三学年侧重于财务数据管理和审计监督能力的培养(见表1)。

(二)基础会计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

《基础会计》课程的设计理念紧紧遵循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计理念。通过企业实地调研和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基础会计》课程在会计电算化专业三年的教学计划中,我们把它定位为会计实务操作的入门课程,要求同学们学完该课程后能胜任“会计员”(包括出纳、记账员)的岗位要求,具备会计基础核算能力。按照会计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我们要求学生能在熟练掌握会计核算程序(凭证-账簿-报表)的基础上,强调对于会计核算整体性的把握。

在这样的定位下,在课程设计上我们按照会计“填制或取得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工作过程,采用项目教学法安排基础会计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实训。

1.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型”课程开发团队。汕头职业技术学院的基础会计的课程团队,包含了汕头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任教师和实训基地的兼职教师,能满足实践性教学的要求。

2.建立良好的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课程努力建立独立的会计模拟实验室,而且积极建设较多的关系良好的校外实训基地。

3.积极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与实训指导书。

4.对教学内容进行良好的课程设计和开发,注重高职教育的实用和可操作性。

5.考核方式的多样化。

二、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下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的选取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围绕会计职业工作过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够用为度,围绕会计职业的工作过程,采取项目化教学。具体来说就是把传统基础会计的教学内容,分成5个大项目,包括会计基础知识、会计基本理论、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而工作任务则是紧紧围绕三个核心项目展开。

(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分配

理论教学部分具体内容包括:会计的定义、会计职能、会计任务、会计对象、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等会计基础理论;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薄、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方法。实训教学部分主要针对企业会计员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以一个模拟企业为资料完成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实训、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实训、登记会计账簿实训、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实训。基于会计工作过程,具体教学内容分配如下:

1.会计基本知识—教学内容为会计的定义、会计职能、会计任务、会计对象。技能实训内容是到企业进行认识实习,了解会计基本职业素质,对会计工作组织有一个整体了解。

2.会计基本理论—教学内容为会计要素、会计等式和复式记账等会计基础理论;会计基本核算方法整体介绍,包括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薄、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等;复式记账在企业销业务中的运用等。

3.会计凭证的填制(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教学内容主要以一家模拟公司的典型业务为主线,围绕着这些典型业务完成识别和填制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这两项最基础的技能。

4.会计账簿的登记—教学内容为在前面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基础上,完成会计账簿(含日记账、总账和明细账的登记及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

5.财务报表的编制—教学内容在前面总账和明细账的基础上编制财务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三)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第12篇

[关键词] 数据库; 会计电算化; 学习兴趣

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会计电算化”这门必修课之前,要学习数据库知识。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讲,“数据库”这门课不太容易理解。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中,教学内容侧重于会计软件的操作,简单易懂;而数据库不单单是操作问题,它还有大量枯燥的数据库原理。笔者从事“会计电算化”和“数据库”课程的教学工作多年,针对学生的这些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从access数据库的操作开始,联系其与会计电算化的关系,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对数据库的学习兴趣,既达到了数据库的学习目的,又增强了他们对会计电算化的理解。

首先,明确数据库的含义,从数据库的角度深入理解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概念。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复杂的数据库理论及编程,但是学会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操作却大有益处。access数据库是一个简单实用的数据库系统,它是office的组件之一。它的强大功能主要体现在:数据表操作简单、易学易懂;可以通过向导创建表、查询、窗体及报表;可以有效管理、分析数据等。通过学习access数据库的基本知识来了解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非常实用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数据库是按照一定关系组织起来的有联系的数据集合,在一个数据库中,所有的数据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结构严谨、管理严密的信息系统。会计数据通常是指记录下来的会计事实,是产生会计信息的源泉。会计数据数量庞大,分布在企业不同的业务部门,涉及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需要经过会计部门的不断加工、处理才能形成有用的会计信息,因此,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它所服务的对象是现代企业组织,它向与企业利益相关的各个方面传递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那么,怎样把二者结合起来呢?

会计数据主要包括会计凭证数据、会计账簿数据和会计报表数据,从手工会计核算上来看,它们之间的联系是:

首先取得反映经济业务发生的原始凭证,然后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登记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化的记账凭证,再根据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最后根据账簿信息编制会计报表。电算化会计则强调数据的输入、处理和输出这一流程,会计信息由输入会计数据、保存会计数据和信息、会计数据的处理与转换以及输出会计信息构成,它是一种有序排列的结构。因此,把数据库基本知识与会计信息系统结合起来,学习一些简单的数据库操作,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数据库的意义,了解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开发原理。

其次,学习、认识数据表,帮助学生认识会计数据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及存储方式。创建了一个“库”之后要在里面存放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管理,这就是“数据表”,它是数据库的基础。数据表是按行和列组织起来的数据集合,一般具有特定的主题,可以将任何可用的数据放在表中。例如,在会计核算中首先要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在一张记账凭证中不仅包含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内容摘要,还包含了经济业务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即会计科目的内容和数量的变化等,所有这些数据都可以放在一张数据表中,那么,这些数据如何在数据表中表现出来呢?

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事物一般都有多个属性特征,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在会计记录中可以表现为“发生时间”、“内容摘要”、“会计科目”、“金额”、“附件张数”、“责任人签名”等属性。目前广泛使用的关系型数据库由一系列二维表组成,二维表由行和列组成,表中的每一列表示数据的某一个属性,在数据表中称为“字段”;表中的每一行表示一个具体的属性值,在数据库表中称为“记录”。把发生的经济业务记录在记账凭证中,主要包括“年月日”(即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摘要”、“会计科目名称”、“借方金额”、“贷方金额”等内容,它们是一张数据表中的几个字段,它们从不同方面表明了一项经济业务的属性,在数据表中表现为不同的列;而这项经济业务发生的具体内容则以“行”的形式表现在表中,有多少笔经济业务就有多少这样的“行”,它们被称为数据表中的“记录”。大量的记账凭证就是通过这样的“表”表现出来的。如果开发一个会计核算信息系统,首先就要设计表现和保存这些数据的“数据表”。如果操作财务软件,就要明白输入的会计数据保存在哪里了,它们是怎样被保存的。

再次,通过数据表的操作,学习数据的属性,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会计数据的内涵,进而能规范会计软件的操作。

明白了数据表的概念之后,还要学习一个重要概念:数据的类型。定义数据类型的目的是区别不同数据在输入时的不同要求,即要遵循的相应规则。例如,在输入会计凭证中的摘要信息时,要明确输入的是“文本型数据”,就要按照文本型数据的输入要求进行操作;输入借方、贷方的金额时,就要按照“数字型数据”的输入要求输入数字,而不能输入文本。

设计了数据的类型,还要对不同数据类型的数据进行属性的设计。如定义数据的取值范围,在数据表中就是定义字段的大小。这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会计上的常识性知识去理解。如工资的计算,如果 职工的月工资不会超过万元,如何在输入数据过程中防止异常数据?一张手工会计凭证的最大值是多少?这时很多学生会想到数据的长度,进一步又去思考小数点的问题,小数位的问题等。通过这些实例,学生很快明白了数据库中的问题:

(1) 不同的数据可以通过定义其类型进行区分。明确了这一点,学生在输入数据时就不会输入非法数据。例如输入货币指标时不能输入文本,输入数字型的文本就不能进行数学计算。

(2) 不同类型的数据其属性是不同的,可以通过定义其属性提高数据输入的准确性。例如,一般情况下输入会计凭证时不允许逆时,即输入下一张凭证时其业务时间不能小于上一张凭证的业务时间,要对这一点进行正确性验证,可以为其定义有效性规则。

这些问题都可以反映在会计软件操作的规范性上,学生学习了数据表的相关操作之后,理解了数据表的设计原理,对会计软件的规范化操作要求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白了在会计软件操作过程中为什么会有一些限制,出现操作错误之后很快就能知道错误所在。

最后,学习了数据库和数据表之后,要创建数据表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学习阶段,可以通过创建会计科目表与其他表之间的关系加深对数据库的认识。

在电算化会计软件的操作中,首先要进行账务系统的初始化。账务系统的初始化是指将通用会计软件转化成适合本单位会计核算需要的专用会计软件、将手工会计业务数据移植到计算机中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在此除了要设置具体核算规则和方法外,还要输入有关的基础数据。在数据库的教学中可以此为突破口,通过建立数据表之间的关系,深入讲解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例如,数据库中有一个重要的规则“参照完整性规则”,它属于数据库的表间规则系统,用于控制数据的一致性。在access中使用这个规则,系统可以确保相关表中记录之间的有效性,对于一个数据库中的相关表,如果只对其中的一个表进行插入、更新或删除操作,就会影响到数据的完整性。以会计科目表为例,进行会计核算首先要创建“会计科目”表,这一张数据表非常重要,任何单位在设计会计制度时首先要明确其进行会计核算所需要的会计科目,这是会计核算的基础。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它是一个数据字典,填制记账凭证、登记各种账簿、编制报表都要以此为依据。因此,在一个会计核算系统中,会计科目表与其他数据有着密切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