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技术学习课程

计算机技术学习课程

时间:2023-09-18 17:33: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技术学习课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技术学习课程

第1篇

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积极探索计算机技术与职校课程教学的结合,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自主学习、协作交流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职校课程;计算机技术;信息时代

一、计算机技术与课程教学结合的性质、意义和作用

计算机技术教育与职业学校学科的课程结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人才的有效方法。计算机技术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让学生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使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有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能力和创造力在探索的过程中悠然而生。计算机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结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结合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融合,是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维持整体的过程或结果,产生聚集效应。把计算机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结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结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计算机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计算机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计算机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结合的关键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和计算机技术能力水平的提高,计算机技术与学科课程结合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新型教学结构和传统教育思想理念的冲突,更需要全体教师的参与和社会的广泛支持才能做好。

计算机技术与职校课程教学的结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计算机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其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结合是信息时代课程教学深化改革的需要。当前,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支持这场变革的核心技术是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类的思维、学习方式。更为明显的是,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促进着教育的改革向着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计算机技术具有多种多样的教育教学功能特点,它的应用会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多方面的变化;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工作,是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主渠道。因此,如何把计算机技术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以“结合”的研究和实践,促进、带动教育在计算机技术文化背景中的改革与发展,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二)结合是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当前人才培养的方向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自主学习、协作交流能力和信息素养的综合素质。然而在实践中,综合素质教育的推进状况却不令人满意,职业学校教育中传统教育的旧有模式无法承担推进素质教育的重任也是不争的事实。要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结合职校生的特点把计算机技术的教育教学功能特点贯穿至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以计算机技术与课程教学结合为切入点,培养时代需求的综合素质的人才。 转贴于

(三)结合是计算机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计算机技术的深入应用,必然促使教育产生以培养具有21世纪能力素质的创造型人才为核心的一系列变化。计算机技术与课程结合具有有效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功能特点,同样教育模式的改变必然会使教育工作者从中获得理性认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已有的教学基本理论,使之成为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更加具有普遍指导作用的计算机技术文化背景下的教学理论具有重大意义。计算机技术与职校课程教学的结合模式,应该成为职校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是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的优势,借助人机交互,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二、计算机技术与课程教学如何实行有机的结合

(一)对课程教学结合的成功与否来说,提高教师全面素质最为关键。对在职教师,当然最适当的方法是接受培训,或者说是继续教育。对于师范教育,要加强各学科学生的计算机技术素质培养。对于师范院校的计算机或教育技术专业学生来说,他们本身也有课程结合的问题。同时,他们迫切需要学习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把结合的研究和实践纳入推进素质教育的轨道。掌握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媒体开发技术、媒体传播技术和教学系统的设计技术,提高实施结合研究和实践的智慧和能力。形成完整的教学价值观体系,以结合的教学活动全面地促进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得、综合能力的提高、良好品格的形成和学习方法的掌握。

(二)借助通讯技术,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协作学习精神。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等。

第2篇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教学 专业 结合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1 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分两个学期教学,第一学期讲授计算机文化基础(Windows的基本操作,Word、Excel、PPT的使用等),第二学期讲授计算机技术基础(C语言编程或者VF编程等)。这一框架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大的调整,只是教学内容有所更换。随着整个社会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应用,这一模式也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

1.1计算机基础教育体制与专业结合不紧密

根据调查,大一上学期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普遍较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学习积极性逐渐下降,突出表现在下学期阶段。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现行计算机基础教育体制在用一个单一的标准要求、塑造和衡量具有各种不同背景的学生,忽视了不同专业对计算机要求掌握的技能和层次的不同,从而造成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学生个人学习生活实际的脱离,无法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1.2计算机基础教学安排不够灵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入校新生的计算机水平逐年提高,不少学生在高中阶段就熟悉了Windows的基本操作和Word 、Excel、PPT的使用方法。但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一般还是安排了一个学期,部分学生整个学期学习不到新的计算机技术。绝大多数学生对第二学期的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非常陌生。但目前计算机技术基础只安排了18周左右的时间,很多编程精髓(例如C语言的指针)没有时间讲授。

1.3计算机基础教学倾向于应试教育

计算机等级考试一般有两种:国家统一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分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和各个省统一安排的省等级考试。有些高校将计算机教学用统一的等级考试来衡量和评价,使得教学围绕考试转,明显倾向于应试教育。由此,很多学生认为学习计算机就是为了拿一个证书,忽略了掌握计算机技术的现实意义,就更谈不上将计算机技术与专业知识结合。

2结合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

2.1区分专业,按专业性质对全校非计算机专业进行合理划分

不同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的计算机技术是不同的,所以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根据非计算机专业中各种不同专业的情况和要求,讲授不同的教学内容,学习不同的计算机技术。非计算机专业很多,要根据每个专业的特点和要求来安排相应的计算机课程,难度较大,不容易实现。但只是按照文理科划分,划分的范围太大,没有照顾到专业的特性。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将非计算机专业按照一级学科专业特点进行合适的划分。

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大一上学期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下学期文科学生学习VF编程,理工科学生学习C编程,没能照顾到专业特性。考虑学校实际情况,结合专业特性可对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划分,作为一种优化方案分析,见表1所示。

2.2调整教学安排,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教学安排应该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适当缩短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时,延长计算机技术基础课时。此外,考虑到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的重要性,在大二上学期应当集中安排一个学期的计算机选修课程。各个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多门计算机选修课,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

2.3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计算机技术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思考好的教学方法,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计算机技术。例如在讲述完一节课之后给学生布置一些与专业结合紧密的题目,要求学生独立或者分组完成,用题目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计算机技术。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发作业系统,学生在上实验课的时候可以更直接和老师互动,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期末考试可以是让学生独立和或者合作完成一个小的项目,还可以是通过写对某一方面的看法。

2.4结合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执行分析

结合专业特性安排计算机技术基础的学习内容,安排足够的学时保证学生能扎实地掌握和专业相关的计算机技术。教师在讲授计算机技术基础课时也要多思考好的教学方法,多结合任务、案例、实例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选修注重能力的提高,学校可开设多个学习方向,这些学习方向中应当包括对计算机技术基础深化的课程,满足希望继续加强计算机能力的学生。期末考试采用多种方式,强调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

第3篇

一、字体设计课程计算机授课方式的探索

1.利用字体设计课程计算机授课方式对学生进行思维创新

计算机技术代表着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在时代进步的大环境下,计算机技术需要明确其相应的发展方向以及在发展中的主要作用。事实上计算机技术的主体是利用计算机专用处理器等,以数字的形式对信号进行采集、传倒、监测、压缩以及计算等处理,以确保字体设计课程的高效性,计算机技术在许多领域都上取得良好的发展,展示出其直观性和方便理解及便于储存的优势。字体设计课程计算机授课就是一种相对先进的授课方式,充分利用了计算机技术的先进性和优势,为字体设计课程提供了技术保障。字体设计需要灵感和创新,计算机技术资源的共享性可以为学生随时随地的提供创作灵感,激发学生对字体设计课程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字体设计的水平,同时推动字体设计课程计算机授课的发展。

2.推进网络教学建设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教育的方式也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其中字体设计课程计算机授课方式的开启和应用是目前众多教育机构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同时,国家明确指出要构建学习型社会,从而促进终身学习目标的实现,在信息化社会中,技术推动着学习内容以及学习形式的多样化,在技术环境下进行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当前的主要课题,字体设计课程计算机授课方式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优质资源的传递与共享,从而满足更多字体设计者对于设计的需求,由此可见,构建字体设计课程计算机授课方式的必要性,推动网络教学建设,发挥国际平台的联合教学是顺应时展要求的新型教育模式,字体设计课程计算机授课方式可以根据网络资源的共享性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其想要的信息,与此同时,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字体设计的灵感,以及关于自己作品的相关评价和建议,字体设计课程计算机授课方式还要求教师关注国内外文字设计的发展态势,更加有效的建立起全球设计院校资源共享网络,并通过院校之间的交流平台进行沟通和学习,与此同时,在字体设计课程计算机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社交平台实现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零距离沟通和交流,还可以利用远程教育和视频功能为学生提供定期的国外交流机会,引进国外优秀的教育资源,让学生更加便捷的感受到国外老师在字体设计方法以及字体设计理念上的全新思路和想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意愿和创作灵感。字体设计主要是通过一种特定的文字图形来展现字体的魅力,字体设计课程在艺术类高校平面设计专业中是一门专业基础的必修课程,字体设计课程计算机授课方式对学生的专业审美情趣及设计技能的培养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这门课程对于字体设计未来的发展也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不可替代的地位。总而言之,字体设计课程计算机授课方式主要体现在增强教学中的实践和开放性通过开拓学生的眼界和思维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必须站在时代的前沿,而如今是数据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对于计算机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是与时俱进的一种表现,字体设计课程计算机授课方式也是响应时代的号召,进行的一种全新改革和创新,所以要不断对字体设计课程计算机授课方式进行研究和探索,遵循科学的字体教育认知规律,不断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学生字体设计水平,提高其多元化的实践能力。

二、结语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计算机技术已经波及到各行各业之中,在字体设计课程计算机授课的过程中,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是二十一世纪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文字作为独特的信息符号,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都具有一定意义,汉字独特的视觉形式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决定了它巨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所以,字体设计的课程也要与时俱进,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在字体设计课程教学中的优势,从而促进字体设计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作者:张嘉兴 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易斯顿美术学院

第4篇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8

1计算机技术在辅助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计算机技术的加入,对教育事业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使教育由传统的单人能教学模式转变成了多功能的现代化教学模式。新型的计算机辅助教育模式结合多媒体教学软件,使教育方式更加生动活泼,充满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对知识点的记忆更加深刻。

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大大节省了教育的费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出现了很多新型的教学模式,例如远程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广泛应用,是教育成本降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有更多的选择,教学的覆盖范围得到扩展。

2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2.1计算机技术在辅助教育中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基本概念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对利用计算机工具,按照科学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这种新的教育技术就称为计算机辅助教育。计算机辅助教育大体分为两个部分: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管理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指老师利用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介帮助教学活动的开展,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现代化新型教学模式。计算机管理教学广义上是指计算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和操作,狭义上是指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应用。

2.2计算机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化远程教学中的应用是指利用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多媒体应用以及网络技术等诸多现代化的信息传输手段,通过音视频播放形式将优秀的教学资源传输给广大学子的一种远程教学模式。它的主要内容包括:软件课程,课件素材库,视频点播,时时视频传输等几大部分。其中软件课程是指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编写的教学课程并通过对网页源代码的修改,保护文本不受更改和损害。课件素材库是指对教学的媒体素材形成一个文件库的形式,进行管理和储存,需要专门的软件支持。它方便老师对自己的素材进行使用和管理,方便随时增加,删除和下载使用,也方便学生的查阅和下载。视频点播是指通过媒体流技术将影像和声音压缩处理放在网站上,供大家下载观看的文件,方便学生对已学课程进行点播和再次学习。实时视频传输是指通过网络技术连接,帮助学生随时随地的进入一个真实的课堂环境进行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控制。

2.3计算机技术在其它教育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应用多种多样,除了我们常见的计算机辅助教育和远程教育之外,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的长用领域还包括:职业教育中、和特殊人群教育等等。

职业教育是与一般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培养具有专一性,是进行专门的单一技能的系统化深入教学形式。它在教学过程中广泛使用计算机技术的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及模拟教学。计算机技术的辅助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结合和应用前文已经提到,我们这里对模拟教学进行具体介绍。模拟教学方法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设计出一种仿真的学习环境,学生根据模拟的界面进行实际学习和实验操作,并通过电脑综合处理得出结论和可能出现的状况,从而达到学生情景交融的学习效果。模拟教学给学生在职业技能的训练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训练机会。因为是模拟操作,还降低了训练过程中的经费和花销,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能过在模拟过程中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进行观察和研究,可以深入理解和学习。

3计算机技术在教育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计算机技术的加入是教育界的福音,它让教育变得丰富多彩,知识环境不再单调乏味,更加的多元和立体,但是计算机技术不是万能的。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固定性和不敏感性,对于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不适应的地方不能及时发现和改善,它只是客观制定的一套具有固定模式的教学系统,不具备主观思考和辨别的能力。

4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给教育界带来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它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在未来的发展中,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涉及面会更加广泛和深入,跟教育事业的关系更加密不可分。但是,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也不是万能的,这告诉我们,在计算机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教育也不应当过分依赖于计算机的功能,应当做到老师、学生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才能面面俱到。

参考文献:

1、李光理我国网络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

2、夏璇.多媒体教学的利弊分析[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8(9).

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概率统计;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08)13―0086―03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数学研究的方式正在发生一场变革,这场变革的特点是数学知识与计算机科学相结合,真正解决社会生活中或工程技术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不仅如此,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还改变了数学的教学方法,有力地推动了大学的数学教学改革。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学习从以前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到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索,教师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教学从传统的教学课件的制作转到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和探索,将计算机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环境,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世界范围大学数学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之一就是探讨计算机技术对大学数学教育所提供的实际有效的帮助。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作为大学数学基础核心课程之一,研究的是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学生在初学概率统计时往往很吃力,原因在于这门课程比其他数学课程灵活的多,要跳出严谨的数学思维习惯有一个过程,尤其是数理统计,需要学生反复体会统计思想和含义,在数学的推导和计算中明白蕴含其中的随机本质”[1]。教师的任务恰恰是要将这门课程独有的难点和特点分解到每个章节,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发一些演示课件,寻找有趣的随机数学模拟实验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的学习由畏难逐渐过渡到感兴趣。

一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的一门学科。要想获得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就必须进行大量重复试验,这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是难以实现的,传统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都无法满足学生今后实际工作上的需要。借助建设精品课程的契机,我们采用网络化计算机技术与多媒体相结合的辅助教学手段,在教学网上开发了21个动态演示课件,如蒲丰投针实验、高尔顿钉板试验、中心极限定理等随机数学模拟实验,还可以随心所欲地演示常见随机变量的分布律或密度函数。直观形象的演示教学,使学生很容易观察常见分布函数之间的关系,轻松地理解常见分布中参数的实际含义。计算机图形显示、动画模拟、数值计算及文字说明等,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图文并茂、数形结合的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大大增加了教学信息量,提高了学习效率,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利用多媒体技术对随机试验的动态过程的演示和模拟,如贝叶斯公式的演示、正态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指数分布、中心极限定理的直观演示实验、数据的统计绘图及回归分析演示实验等,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方法的运用。学生在获得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也深刻地体会到现代信息技术的魅力。

在概率统计课程教学过程中体现概率统计思想和应用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给数理统计方法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较为容易。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图形描述变得简单和直观,而且使概率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在教学过程中,对概率统计教学内容只需要讲清楚基本思想、计算原理和应用条件以及结果分析,而对复杂的计算交给计算机去完成。例如,如果随机变量 服从二项分布 ,当参数 时,计算概率 或 ,手工计算量较大,这就需要计算机软件的支持加以计算。借助精品课程教学网络平台,我们开发了二项分布(正态分布)计算器,只要输入参数 ,就很容易得到 结果 或,这对于复杂的概率运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又如,数理统计中的回归分析,需要对回归模型中的参数进行最小二乘估计,对回归模型进行假设检验,一旦模型的检验通过,则需要进行回归预测,这些手工计算量都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持,很难开展具体的回归模型分析。现在很多统计软件都可以进行回归分析,只要输入数据,不仅可以快速地得到趋势线图形和回归方程,而且可得到相关系数、标准误差、假设检验统计量和 值、预测区间等。但是不同的统计软件需要不同的语言支持,我们在网上开发了回归模型的在线计算与分析平台,师生们只需要在此平台上输入样本数据,不需要任何语言支持,就可以进行回归分析的各项工作,不仅可以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而且还可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如图1、图2所示。这使得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须作一定的调整和改革,在教学中只需要讲清楚回归分析域做什么,解决哪些实际问题,怎样建立回归模型和如何进行回归分析,而大量的计算工作由计算机去完成。当然,计算机不能代替人的思考和分析,不能代替学生对概率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思维方法的学习。总之,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使课堂教学从‘灌输式’向‘互动式’转变成为可能。传统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课完教师走,考完学生忘。而网络能够把世界连接成地球村,更能把师生从时空上连结起来”[2] 。在网络化的今天,应该把教室变成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和交流思想的平台,通过精品课程教学网、师生交流答疑平台、email等,把教师的讲授从课堂拓展到课外;把学生的学习从屏幕或黑板拓展到计算机网络;把教学方式从课堂的面对面拓展到网络的心对心。

二 进行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教育部组织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全面加强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大学阶段开设数学实验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实验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从问题出发,借助计算机,通过学生亲自设计和动手,体会解决问题的过程,从实践中去学习、探索和发现数学处理问题的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运用所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使用计算机并利用数学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目的。

由于概率统计课程的自身特点,更适合于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实验。特别是教学内容中那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计算机技术可以为此提供图形的演示过程。例如概率的统计定义这一概念,许多教科书中都列举了投掷硬币和蒲丰投针等随机试验来加以说明。教师在讲解时往往几句话一带而过,学生们印象不深,且不懂得随机模拟实验的原理。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借助计算机的帮助,我们设计了网上动态演示实验――蒲丰投针,形象地展现了具体投针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并以图片形式展现该实验过程,课外,教师可以布置网上作业,以拓展教学中需要延伸的知识点。又如概率统计课程中有两个重要定理: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由于内容抽象,尤其对工科学生不易理解。教师每当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不想教,学生不想学。如今,可以通过网上的动态演示课件,为学生形象地展现中心极限定理的结论和统计思想。不仅如此,统计数据分析往往要求学生动手完成,答疑系统可以相互交流和探讨,使学生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积极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探索新知识、获得新体验,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经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情绪正由畏难转变为感兴趣,在课后主动上网去观察和思考,起到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往往处于被动状态,这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数学实验,可以很好地解决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弊端,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3]。通过演示实验,将思考问题的过程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们能够举一反三、发散思维、加深记忆地学习,同时还激发了对学习概率统计课程的探索欲望,将学习过程由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

三 构建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增强教学信息的传播

概率统计课程教学,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借助计算机技术建设的精品课程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环境的建设,促进了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开发和应用,使本来抽象、复杂、静止的数学知识、概念、推理过程可以‘动’起来。不仅缓解了学习概率统计知识上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还使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得师生交流更加方便和快速。我们在精品课程网络上搭建了‘网上答疑’平台,师生们可以自由地输入各种数学符号和公式,使师生之间信息交流具有实时互动性,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和随时交流的场所。师生之间的互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探索和研究精神。另外,精品课程网络的建设,使教学信息能及时,教学参考资料能经常更新,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变得更大,使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得以实现。

四 结语

我们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概率统计教学中仅仅作了一个初步的尝试,要真正将计算机技术融合到概率统计教学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改革任务。只有使大多数的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束缚,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下,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工具作用,经过长期的试验、探索、总结、提高,才能逐步完成这项教改任务,并且将这项教改推广到其它数学课程中去。

参考文献

[1] 杨虎,刘琼荪,钟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1-2.

第6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探究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逐渐应用到各个领域,并且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其应用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但是,目前各高校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还存在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现状

目前,各高校对于计算机专业技术的培养,已经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而对于非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还存在诸多不足,造成计算机课程设置、实践指导、教学评价等方面与实际教学需要不符。主要表现在:

首先,计算机课程设置不合理。很多高校都没有认识到,对于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只是简单的设置了一些,计算机导论、数据库原理等基础课程,没有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情况和实际需要,去设置具有针对性的课程。虽然开展的计算机导论等基础课,对于学生打牢基础知识很有帮助,但是却不能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学生也不能利用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来解决本专业的问题。

其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课程较少,导致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却不能在实践操作中得以巩固和应用,也就导致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普遍较低。在实际教学中,理论课程占据了学生大量的学时,而对于实践操作却常常得不到保障。学生也难以将计算机技术与本专业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造成学习计算机技术无法为学生本专业提供帮助。

最后,是教学评价过于片面。高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很有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学习和发展的方向。但是目前,很多高校教师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评价,还处在低水平的状态。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计算机教学评价体系,其教学评价对于学生来讲,也往往没有形成积极的影响。单纯的运用学生最后的笔试成绩,来评判学生的整体素质。不仅缺乏客观性和专业性,也不能正确的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

二、加强大学生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策略

随着信息时代不断进步,对各专业人才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要求也逐渐提高。这就要求各高校必须要重视起,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使计算机教学内容和学生本专业的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各高校必须从各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符合各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教学方案和课程,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构建高效课堂、完善评价体系,从而提高大学生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

(一)设置科学的教学内容

计算机课程设置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关键部分,课程设置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在设置课程时必须要将课程的规范性、科学性、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第一,系统性。教师要认识到大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充分认识到各专业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然后还要细致的分析计算机基础、硬件、软件等方面的知识与学生本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重要性,结合实际教学条件,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课程顺序、内容、教学计划,构建出科学合理的计算机应用课程。第二,专业性。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去进行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在设置课程上就要尽量开展具有本专业特色的计算机课程。第三,实践性。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其研究的对象不是计算机本身,只是其具有的功能,学生不需要掌握计算机本身的构造和原理。因此,在设置课程时,应该尽量多设置实践操作课程,从而加强计算机技术与学生本专业间的应用联系。

(二)创建良好的实践环境

首先,就是在开展实践课程时,要摆脱传统计算机教学的局限。教师要不断钻研计算机技术应用和各专业间的内在联系。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将计算机应用,巧妙地的融入到专业课程当中。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去认识、分析、解决与本专业相关的问题,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其次,是要将校园网与教学活动结合,组织学生多进行计算机应用方面的交流、竞赛、评价等活动。也使学生在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体会到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和动机。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是教学的总结和反馈,对于促进学生学习,以及教师调整教学方案等方面有着关键作用。第一,权威性。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评价,必须要具有权威性。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过程、内容、成绩的方面,必须给予客观真实的评价,使教师能够及时的发现学生的不足,并且引导学生能够正视自身的缺点。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提供有力的依据。第二,层次性,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评价,由于各专业间的性质和应用都存在一定差异,评价的侧重点和要求也就不同。因此,在建立教学评价体系时,一定要强调其具有的层次性,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要给予不同程度的评价要求。第三,动态性。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同时也带动着相关硬件不断更新。这就要求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评价要做到与时俱进,及时的更新评价内容和标准,促进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进步,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讲,仅掌握基本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求学生能够将学到的计算机知识、技能,灵活的应用到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中。教师还要对教学内容和方式不断探究创新,根据学生每阶段的实际需要,对教学方案和计划做出科学的调整,从而促进学生计算机应用和操作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琪锋.关于加强大学生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28(3):73-81

第7篇

关键词: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

一、前言

如今,社会信息化改革不断加深,我国信息技术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在信息化发展的道路上,我国不仅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做支撑,更要有技术人才来完成这场社会变革。而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区域多元化和层次化,既需要研究型、理论型的深入IT发展的人才,也需要实用型、技术型的实际操作人才。而中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正是从计算机技术的实操性入手,在已经研发出的计算机领域中,做好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现如今,计算机的使用融入了社会各业,计算机实操性人才也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如今,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社会信息技术发展仍在继续,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仍需与时俱进,跟紧时展。

二、现如今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发展现状

(一)学生计算机水平不同

首先是学生生源地不同,导致计算机初级水平不一样。中职院校学生来自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同,有的学生早早就接触电脑,对计算机一部分操作技术较为熟悉,有的学生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这就导致中职院校生源计算机能力水平不同。然后各学生接受能力也不一样,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偏重于理科,侧重逻辑思维。逻辑思维的好的同学对于计算机的学习一学就会,而逻辑思维不好的同学在接触到计算机时就会一头雾水,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学习的难易程度不同。还有一点,来自不同省份的学生,在之前学习所受的教育中,对计算机课程的重视教育不一样。这对于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有很大影响。有的地方重视计算机的教育,学生在心底里就会把计算机当作重要的学科学习,学到的东西会很多,而有的地方不重视计算机的学习,学生就会把计算机当作副科学习,甚至逃课,以至于了解的算机相关知识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职生入校时的计算机水平。最重要的一点是,学生自身对计算机的兴趣不同。兴趣是开展一切活动的动力,学生对计算机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自然而然会珍惜在中职院校中学习的机会,努力学习,提高自身计算机水平,这样一来,学生学习自主性强,老师课堂效率高,显著提高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水平。

(二)计算机课程设置需调节

中职院校如今计算机课程设置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计算机教材设置。计算机不同于其他理论型学习,是一门紧跟时展,紧随社会进步的科目,计算机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也要与信息化社会内涵相匹配,不能一成不变。现如今的计算机技术,每年都有新的成果,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学教材每年都要有新的变化,把新型成果加入教材中,才能使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人才适应社会的发展。二是计算机课程设置,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针对的是社会实用型人才,不同于理论型人才对计算机发展史等的理论教育,中职院校需要讲授的是计算机实操技术,而现如今的中职院校在学生课程的安排上需要加大学生实操技术的培养力度,多设置一些计算机实操课程,增加学生实践机会。这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总结技术经验,为以后在工作中解决同样的问题打下基础。三是对计算机教学方式的思考,现如今的教学方式多是填鸭式教学法,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模式下,学生缺少自我思考,自我学习的机会,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效率的方法

一是要想提高学习效率,学习兴趣是关键。在计算机教学中,老师应多开展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课程,例如多开展计算机实操联系课程,或开展计算机技术操作竞赛,增加计算机学习中的趣味性。

二是中职学生还未真正进入社会,老师应多和学生沟通,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了解到如今的就业压力,学生感到压力后,一定程度上会改变松散的学习习惯,努力学习技术知识,为以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要针对不同计算机水平的同学,教师应因人而异设定每个层次学生水平的学习方案,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案学习,减少与他人对比带来的自信心不足等现象,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给了社会一个学习计算机技术的机会,近些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培育出的计算机实操人才确实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可以说,中职院校在计算机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历史的车轮仍在继续,我国的科技水平仍会不断发展,信息化水平仍会不断深入,社会对计算机技术人才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之路任重而道远。在未来的发展路上,中职院校教师们应该摒弃填鸭式教学法,多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这样对学生未来工作之路有好处。在教程设置上也应该多注重学生实践动手的增强,多安排学生实际操作计算机,遇到计算机问题时,鼓励学生自己解决,这样才能满足中职院校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第8篇

摘 要:如今,随着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我国在初中便开设了计算机技术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当然,要想达到这些要求,身为计算机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以创建出科学有效的计算机课堂模式。下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初中计算机技术的有效教学这一话题做详细的说明和阐述,以供其他计算机教学同行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初中;计算机技术;有效教学;学习兴趣;实践操作;品德教育

目前,我国各学校也专门为学生开设了计算机这门课程,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导致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是很乐观。所以,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来保证计算机技术有效课堂的实现成为众多教师努力探索和想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下面,我们就详细谈一谈实现此教学目标的具体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法国伟大的教学家卢梭曾说:“问题不在于教学生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们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们以研究学问的方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兴趣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在上计算机技术课之前,大部分学生都是抱有好奇、兴奋的心理,但是随着课程的逐渐增多,学生会越发觉得这门课程枯燥无味,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丧失。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的我们的教学方法是否正确,比如,现在仍有大部分教师依然摆脱不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在课堂上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课堂上自始至终都充当倾听者的角色,这样的教学方式自然无法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所以,作为计算机教师的我们,必须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二、重视实践操作

计算机技术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如果只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就达不到这门课程的教育意义,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实践操作这一环节,给学生多提供一些可以实践练习的机会,只有这样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计算机这门课程所带来的喜悦和乐趣。而且现在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比较简单,我们不必再要求学生去硬性记忆计算机专业术语,而是多为学生提供可以表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放手去实践、去操作,以具备利用计算机技术去分析和解决生活及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注重品德教育的渗透

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计算机技术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是它也包含着很多不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不良因素。比如,传播不健康内容和计算机病毒、利用互联网犯罪等等,这些都是计算机教学中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渗透,让学生不仅了解计算机的优秀之处,还要注重学生计算机伦理道德的培养。比如,我们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利用计算机进行犯罪最终受到法律严惩的案例,让学生引以为戒,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养成健康的信息意识,这是身为计算机教师的我们必须履行的责任和义务。

如今,社会在发展,网络在发展,计算机技术开始逐渐走进千家万户,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的优秀人才也是身为计算机教育者的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然,这也并非仅靠一朝一夕之功就能实现的,而是一件需要我们为此付诸艰辛努力的长期工程,我相信,在教师的不断努力和学生的积极配合下,初中计算机有效教学课堂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泗洪县界集中学)

第9篇

[关键词]高中 计算机教育 改善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277-01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在生活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学校在计算机教育方面也给学生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但目前的计算机课堂教学课程方法比较单一,不能更好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的计算机课程仅仅是为了适应考试而开设。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在课堂上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可能使教学变得更加枯燥。

1.计算机教育在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1.1课堂教学方法上存在一定问题

高中学校开设计算机课程,在学生基础教育的基础上,不但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丰富,也使学生在紧张忙碌的高中学习中得到一个放松身心的机会。高中阶段学习计算机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信息技术。但是现阶段高中计算机课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教学单一,老师只管在课堂上讲授知识、操作,单一的授课方法使课程变得更加枯燥,调动不起学生的好奇心与积极性。一味的听,一味的讲是不能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师与学生达不成互动,整节课也就收不到好的效果。

1.2学生对计算机课程本身不够重视

学生对计算机课程不够重视,不知道计算机技术在以后生活中的重要性,因此上课态度也就不够认真,导致一节课下来学不到什么东西。学生平时使用电脑时没有目的和方向,在计算机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和实际遇到的问题有些脱节,学生没能清楚的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因此对课堂学习感到抽象和空洞。

1.3学校方面课时设置不足

高中生活本来就紧张,课时一般也是以主课为主。计算机得不到重视,开设的课时少,学生当堂掌握,但是课下没有多余时间去练习计算机课程也会使其效果大打折扣。

2.改善高中计算机课堂中的教学方式

改变培养学生的方式,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灵活的运用。计算机是信息化的载体和工具,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无可比拟的。它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和实效性,因此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2.1提高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重视度

在计算机教学中,应先让学生真正了解为什么要学习计算机,以及计算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不是要急于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当学生真正的了解了这些后,他们才有意识去好好学习这门课程。让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也是有助于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的一个有利方法。

2.2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

高中计算机课程划分为六个模块。一个必修模块,五个选修模块。在必修模块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与信息技术和其发展有关的热门话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实际生活中的东西,才最贴近我们,这样学生更有兴趣去了解和接触这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引导,课堂教学效果也就能事半功倍。在选修模块中,教师可以从打印机、显示器、手机等常用硬件及聊天软件、游戏软件和工具软件等常用软件的易用性入手,生动形象地引导学生体会到处理好产品的界面和功能关系的重要性。灵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中真正的达到教学互动,有利于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这样也使得计算机课程教学不在枯燥无味。

2.3改善计算机方面的教材

学生要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真正实现计算机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掌握计算机技术。教材设计者就应将教材定位为服务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工具,使学生能够亲身体会到计算机技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实用性。而不应一贯的只是将计算机基础知识灌输给学生,要让他们能正确了解这门课程的真正意义。

2.4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通过计算机我们可以了解大量全面的信息。计算机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提供了方便。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得新信息,接触和学习新事物,但与此同时大量不良信息同样充斥在网络当中,中学生迷恋网络聊天、游戏的越来越多。他们还处在青春期,思想还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引发犯罪行为的发生。因而在中小学的计算机教育中,学生道德和心理方面的教育必须要引起重视。课程教育中引导学生正确的使用网络。

2.5学校适当增加计算机课时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实行)》条文中规定,《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在高中的教学课时应为70-140,而实际教学中,如果每周开设一课时,那么一年最多上30课时的《信息技术》课程。课时安排的严重不足,使得教师在制定及执行教学计划时很困难,随意性较大,因此就造成了教学内容差异性大,理论实践不能得到合理安排。这样学生是不好熟练的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因此,学校适当增加课时对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是有利的。

3.结论

高中课程中开设计算机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堂生活,使他们的知识面更加开阔。因此,计算机课堂教学就不应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做准备。枯燥的课堂气氛是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如果能将计算机这门课程重视起来,学生真正了解了计算机的重要性,教师改善教学方法,与学生达到真正的课堂互动,那么相信高中计算机教育收到的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

1 背景分析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而且对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之中,极大的提高了行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深度。其优点是满足了不断发展的社会的需求,但是从另外的一角度来分析,计算机技术的深入发展和提高,对计算机教学和计算机知识的学习都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我们可以依据经验的分析是,显然在就业市场上,招工单位对很多求职应聘者都有了计算机技能的要求,而且随着就业人员的增加和就业压力的增大,这种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的发展,教师在学校所教授的计算机知识很多时候就无法应对社会对于毕业生计算机技能的要求程度了。笔者的说法也得到了实践中业主的反映,很多大学毕业生,甚至是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所以这个笔者留下了一个思考的空间,就是如何在学习和实践的运用之间构建一个良好的沟通网络。归根结底就是教学上的问题,所以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际运用的水平,满足用人单位对他们技术上的需求,就应该在校时就强化他们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和运用上,尤其是在对最新技术的更新上更是如此,让他们能够技术的掌握最新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因而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高校现行的计算机教学进行改革,让它更加符合实际工作生活中的运用要求。笔者将从目前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角度出发来谈论计算机教学的革新的问题。

2 当期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校计算机教学在国内的发展速度和深度应该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但是我们基于更高程度上的发展的需要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求考虑,不能忽视计算机教学中的问题,然后以此问题为依据,最终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笔者认为目前我国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方面。

其一是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无法满足行业发展的最新的要求。事实上这一问题的存在也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的,从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很多高校的计算机课本的内容都是在原有的资料上的适当的完善,知识内容和构成上都显得相对的单一。与国际的先进的水平相比仍然有着较大的距离。在书本知识的整体布局上也是不尽合理,内容的陈旧是一方面,但是笔者发现有些观点从现在的最新技术的角度来看已经显然错误,但是课本上的知识却没有作过多的说明和改正,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不变。

其二是教学的方式上仍然没有脱离原有的教学模式,就是纯记忆性的教学,教师仅仅负责教学,填鸭式的教学,不顾学生的学习理解的接受程度,教师所做的工作就是在课堂上毫不停留在讲授课程知识,不问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感受,因而师生之间的沟通也显得非常的不足。在教学课程的安排上也是不尽合理,课程的计划性有余,但是课程的灵活性却非常不足,刚性的教学,完全脱离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水平,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都显得很吃力,更不谈课后的预习和复习等等。

其三是教学上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但是忽视对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与其他的课程的教授和学习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要学以致用,强调对学生实际技能的要求和把握,但是学校始终贯彻的是理论知识的教授,对学生实践环节却重视的不够,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在面试时提到问题时候可以侃侃而谈,但是一旦遇到实际的操作问题却无能为力,当然在应聘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3 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探究

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发现问题,在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一个较为详细的分析以后,重点是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具体到计算机教学的领域就是高校计算机教学方式的改革问题。笔者认为这个才是探讨该问题的意义和关键之处所在。综合笔者的实践教学经验以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思路可以从以下的几方面来考虑。

3.1 强化对教材的审核力度,及时更新知识

计算机教材构成了学生计算机知识学习最为基本的参考资料,不论是学生预习知识还是复习知识,都是以最为基本的教材为依据的,所以首先应该强化对教材的编写和审核工作,其中重点的应该包括知识点的正确性,时效性,技术性和完整体系性,力求让学生学习到正确的最新的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如对于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方面的知识,应该让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必须要熟练地编制程序和调试程序。同时要掌握好实训的课程的设置,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运用所学习的知识。

3.2 整合现有的计算机课程体系

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设置也是关系到计算机教学和计算机知识的学习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面。目前很多的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都是基于语法体系的,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在于语法规则的训练和掌握,但是对于学生实际能力的掌握却有所忽视,所以可以说这种程序设计语言只是一种较为浅层次的设计语言。笔者认为可以将目前的设计语言的教学模式进行体系上的改革和革新,主要面向问题的开发,将程序课程的设置与软件工程的设置相结合。整合现有的课程资源体系。

3.3 加大对软硬件设备的投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计算机技术的实际的操作和练习。这是计算机教学的关键点所在,从目前招聘上的要求来看,很多企业都是指定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现场的操作和演练,所以如果学生要想顺利的应付此类问题,就应该强化对相关技术的掌握,而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还应该对操作技能的培养上进行锻炼。在计算机使用时间上也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时间,让他们在课余的时间进行有效的操作,熟能生巧,只有经过多次的反复的练习,才能最后真正的掌握技能。

参考文献

[1]关心. 关于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问题的探讨载《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6年第3期

第11篇

在我国很多高等院校非常重视计算机专业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促进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不仅仅面向的理工科学生,甚至文法艺术类专业亦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现代化计算机技术,但是一些非工科专业的计算机教育比较浅显,注重表面,对考核的要求不高,其实这并不利于综合技能人才的培养。

2计算机教育理念的转变

社会日益发展,计算机技术发展更为迅速,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计算机知识的教育不能停留在原来的固有模式上,要及时跟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根据自身学校的教育体制和理念,创造出自己独有的特点。我校的计算机教育主要分为本科、专科两个层面,应深知专科与本科教育应用型的不同,专科教育应该以就业为方向,更注重技术应用,而本科的教育更为全面化,理论与实践结合更为紧密。这就要求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结合目前主流的嵌入式、物联网、软件等热门方向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与改革。

3对计算机教学变革的思考

3.1提高计算机教育文化氛围

人们都说计算机是年轻人从事的工作,所以计算机行业也是一个年轻的领域,高校应该重视计算机教育氛围的提高。从事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也应该紧跟时代步伐,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脚步,使得本学校计算机的教学与社会计算机潮流相协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在校园各个角落展现出计算机技术的魅力所在。

3.2创新课程体系建设

本科、专科层次不同,生源素质和学习能力都会有所差别,所以我们对课程培养目标的制定和相关的课程建设定会不同,在教学内容、教材选用、实验实训设计、课程设计、考核目标要求等自然也应区别对待。本科和专科,首先都要加强理论学习,充分考虑到学生走出校园后的专业发展,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专科教育中,加强实训环节,重视技术和素质教育,保证二次就业的竞争能力;而本科教育实验实践环节更多,注重的是应用能力的提高。

3.3如何做好因材施教

教材的选用,直接奠定了本门课程的基础学习是否达到教学要求,应选择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书籍。教学过程中,在重视理论的同时,可以适当降低理论要求,但同时要多设计一些探索性更强的实验环节,扩充学生的知识面,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4教学内容的传播

以所选教材为主,贯穿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尽可能使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和课程设计等环节,并适当选择几本相关的参考书,使得他们在探索过程中学会使用各种工具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多思考,多钻研,勤动脑,勤动手。

3.5重视实验、实训、实践

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只有通过实验、实训才能巩固理论。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实验、实训改革理论教学。实验随着理论走,加强实验、实训内容建设,所选做的实验要充分体现本课程内容特点并与实际结合紧密,重视课程设计环节。

3.6课后环节

教师上完课,只是开始,带学生做实验,进行课后的答疑也同样重要。可以现场解答,也可通过网络等工具进行在线辅导,将教学资源上传,方便学生课后的自我学习。

4师资队伍不容忽视

当今社会对教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也应该在不断的学习中探索。应该不断的在课程上有所进修;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利用假期参加相关学术会议研讨、辅导班学习、企业顶岗实践等等,目的是为了拓阔知识面,提高自身能力;加强计算机不同研究方向教师间的交流,促进计算机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5总结

第12篇

本文重点解决较短课时支持下的较复杂学习需求的问题。主要解决方案是通过将计算机基础教学以选修课的方式延伸到3年的在校学习全时段中去。

2教改方向

(1)保持原有的课程体系不变,保持原有的考试评价机制不变。

(2)以选修课的形式设置额外学分,设计新课程供学生选修,以补充必修课课程的不足。

(3)约束学生选修计算机类选修课的总门数和总学分,使得计算机类学分的含金量得到保障。

3课程设计

3.1计算机网络基础

3.1.1学习目标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名词解释,懂得小型局域网和常见接入环的配置方法,能够处理计算机网络的常见故障。

3.1.2学习方法

通过理论学习与上级实践相结合,使用CISCO虚拟实验环境进行计算机网络的基本配置上机实习,使用TPLINK地面实验环境进行实操训练。

3.1.3课时安排

40学时,含20学时上机实操。

3.1.4考试及评价方法

考试通过笔试与实操两部分独立进行,笔试主要考察名词解释与常见方案的记忆及理解情况,实操要求学生在CISCO虚拟实验环境中构建企业内部网络并实现网络中任意计算机之间的PING通。

3.2计算机软件基础

3.2.1学习目标

了解C#.net的基本结构,懂得常见软件的编写方法和实现方式,可以编写简单的软件。同时要求学生对软件的基本架构和设计方法做到初步了解,可以对3万行以内的软件进行初步的功能设计。

3.2.2学习方法

课堂教学给学生讲解基本算法的处理方式,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为主的教育。老师带领学生在实操课程中完成小型C#.net软件。

3.2.3课时安排

40学时,含30学时上机实操。课程设计由学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另选约20学时。3.2.4考试及评价方法要求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并通过课程设计答辩。主要考察学生在软件工程中的清晰思维。3.3计算机平面美术基础3.3.1学习目标学生可以使用COREDRAW、PHOTOSHOP等常见平面设计软件进行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同时要求懂得基本的配色及构图原理。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独立完成VI系统的设计与升级。3.3.2学习方法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平面相关的配色及构图原理进行融会贯通的学习,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演示不同软件的实际操作方法和操作效果。学生在上机实操中编写VI说明书并绘制整套VI。

3.3.3课时安排

40学时,含30学时上机实操。课程设计由学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另选约20学时。3.3.4考试及评价方法要求学生通过课程设计作业的答辩完成本课程的学习。

3.4数据库技术基础

3.4.1学习目标

学生以SQLSERVER2000为平台学习数据库的搭建,记忆并掌握与常见数据库平台相关的名词解释及实现方法,了解不同数据库平台的外部程序接口及编程方法。学生应该充分掌握ER图及其他数据库常用关系图的绘制和优化。学生最终通过课程设计可以完成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增删改二次开发。

3.4.2学习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数据库平台的基本信息做到记忆和掌握,同时,老师在课堂上充分呢演示SQL语言对数据库及数据库表的具体操作。重点学习INSERT、DELETE、SELECT、UPDATE命令及其子命令。在上机学习中,学生最初对SQL命令的基本实现方法进行掌握,随后应该能够独立完成数据库外部软件的基本增删改操作的编写并保证其执行。

3.4.3课时安排

40学时,含30学时上机实操。课程设计由学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另选约20学时。

3.4.4考试及评价方法

要求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并通过课程设计答辩。主要考察学生在数据库工程中的清晰思维。

4课程改革要点

本次改革中,学校在必修课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成果基础上,新设置了4门选修课。该4门选修课的总学分是计算机文化基础学分的2倍。首先,在学分布置的角度给学生充分的激励,让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兴趣得到充分的开发。学生通过对此四门选修课的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的课程成果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其次,学生通过本文设置选修课的学习,可以充分激发其对计算机技术更加深入的研究。最后,本文研究发现,通过本文的选修课程增补,部分个别学生对计算机技术学习的需求仍然不能满足。所以,本文研究在选修课的过程中,理性选择在计算机技术领域可以深入学习发展的学生,使其进入到学校的医疗计算实验室进行深入学习。

5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