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会计核算电算化

会计核算电算化

时间:2023-09-18 17:33: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核算电算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会计核算电算化

第1篇

一、新《会计法》下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一)对会计科目编码设置的影响

在手工会计记账时期,科目设置并没有十分严格的规定,但是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由于不论是凭证的录入、对账还是财务信息的查询,我们都需要具体的科目名称,并且还要有相应的科目代码,因此需要对会计科目的名称进行细化。会计可续是对会计要素的分类,每一个会计科目都有其明确的核算范围和含义。通过对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要素得以科学分类,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建立起详细的分类指标体系。在电算化环境下,会计科目是建立账户、编制记账凭证等会计核算方法的重要基础。比如在对往来业务进行核算时,系统会首先进行代码识别,在此基础上进行筛选,详细罗列出相关会计科目之间的明细。这样的工作方式不仅能够大幅度降低财会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还能够提高财务信息的准确程度。

(二)对会计账簿的影响

一方面,传统的会计手工账是财会人员根据凭证手工登账,继而进行汇总形成的。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财务信息数量已经变得十分庞大,继续采用手工记账的方式将使得查账、登账变得非常麻烦,并且十分容易出现差错。在电算化系统当中,查账工作将变得十分高效。电算化系统中具有强大的查询功能,只要输入相应的查询条件,系统便可以为用户快速搜索到需要的账簿信息。跟传统的手工查账方式相比,计算机不仅在速度上具有绝对的优势,同时也能保证查询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在电算化的环境下,可以根据现实需要随时进行对凭证的汇总,汇总范围可以任意规定,汇总速度很快,并且不会出现疏漏,记账系统会自动进行“试算平衡”,继而杜绝了总账和明细登记账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发生。除此之外,在手工记账的时期,总账与明细账的登记是分开进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总账和明细账之间的相互核对,来发现并纠正汇总过程中的差错。然而,在实行会计电算化之后,通过计算机进行汇总工作是不会发生错误的,其总汇的重点主要是检查凭证是否经过适当级别的审核、是否在正确的会计期间入账等方面。

(三)对填制、审核凭证的影响

首先,数据录入是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在电算化的环境下,可以自动控制、筛选数据的类型、范围以及勾稽关系,可以有效防止未经审核、核对的会计数据录入计算机。举个简单的例子,原始凭证必须经过具有权限的审核人员的核对,在获得签章之后才能录入计算机,对于已经录入计算机内的凭证则必须交由相关审核人员审核并签章后,才能够记入机内的账簿。其次,在电算化的条件下,可以通过相关设置,让计算机能够自动拒绝接收违反现有财务制度的凭证。通过设定代码,相应科目的名称可以自动生成,凭证录入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并且促进了会计凭证的进一步规范化。最后,当记账凭证发生错误的时候,传统的手工画线更正法将不再适用,会计电算化将采用修改权限、标志、凭证冲销等方式来加以更正。

二、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电算化的实施,给会计核算的多个方面都带来十分深远的影响,会计核算的性质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可以说,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促进了会计工作的现代化,提高了会计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在新《会计法》下,广大企业只有将会计电算化与会计核算进行有机结合,才能够不断完善会计电算化的运行环境,确保会计电算化的健康长远发展。

作者:田桂芹 单位:周口市汽车运输集团总公司

第2篇

一、电算化会计对会计核算方式的转变的影响

1、电算化会计下账簿虚拟化

会计的电算化是将纸上的会计资料信息数据化,而在电算化系统中的账簿实际是“虚拟化”的。所谓“虚拟化”,指电脑系统中并不存在账簿,更不是电子文件和真实账簿一一对应。账簿上体现的数据基本有两种组成,一种是消耗额,另一种是余额。由于计算机强大、高速的处理数据功能,能清楚的对记账凭证库文件进行分类、汇总。对于账户余额,只要保证系统初期输入的初期余额数据正确,之后各个会计期的最终余额也就正确无误。因此,电算化系统中的账是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自动地准确无误地计算出来的。可以说只要保留了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也就保证了账簿的存在。

2、电算化会计下记账过程符号化

记账是会计工作重要组成部分,从制作凭证到最后的编写报表中间的所有流程,实际上都是一个人工记账的过程。电算化系统中也是一个虚拟化的记账过程,因为没有一个实际的记账文件。“记账”就是将前凭证库文件中审核通过的记账凭证做上已审核过账标识或者另外形成一个账后凭证库文件,表明该记账凭证已入账,不能再对其做任何的修改。如果出现错误,只能采用其他办法进行处理,如类似于手工会计下的红字冲销法,通过输入“更正凭证”予以纠正。所以,在电算化系统中,记账环节是可以完全取消的,即日常不登记本文由收集整理日报账、明细账及总账,只保存记账凭证,在需要时再采用瞬间成账的做法:根据科目余额库文件的期初余额数据和记账凭证库文件的科目发生额数据,当即形成所需的“账簿”并予以输出。

二、会计电算化形式下会计核算形式

1、明细表核算形式

明细表核算形式适用于会计电算化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下,该形式是根据明细账来登记总帐,提供会计报表的数据。明细表核算方式中明细表是整个处理程序的核心,它包含每一个科目的期初、本期发生、期末和年累计金额,科目内容为企业所有发生的会计明细科目,其内部关系为:一级科目数额等于下属二级科目数额之和,二级科目数额为下属三级科目数额之和,依此类推。明细账处理上包含两个过程:登记明细账和累计明细表。记账时根据不同的科目登入相应的明细账,同时将金额累计到明细表中相应科目的发生额中,并计算出该笔业务发生后相应科目的余额。计算明细表是根据明细表的内部结构及关系,分别累计出各级的发生额,直接修改原明细表中相应科目的金额。一般先从一级开始,逐级累计到最后一级为止。

由于会计业务的每一笔数据都必须依据一定的会计科目,业务上的每一笔数据都可包含在明细表中,故报表的数据可直接来源于明细表;明细账在此只起分类的作用,但账与表的数据源只有一个,即记账凭证,各种账表的数据都是在记账凭证分录库的基础上派生形成。如按业务排列形成明细账;按业务汇总形成科目汇总表;按一级科目汇总形成总账。这样总账与明细账、日记账,科目与科目已失去了相互核对、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在电算化条件下,可以不考虑账簿间的核对工作,而核对、制约工作主要靠正确输入凭证和账簿内部控制来实现。

2、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

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也是适用于会计电算化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会计电算化下的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是基于手工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结合计算机数据处理的特点提出的。这种核算形式的处理程序一般描述为6 个步骤:1)根据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编制记账凭证;2)根据收、付款凭证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3)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同时累计生成明细表;4)根据记账凭证定期编制科目汇总表;5)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三栏式总帐;6)根据明细表编制会计报表。从会计电算化下的会计数据处理程序来看,相比手工科目汇总表核算程序,增加了明细表,会计报表的数据直接来源于明细表,总账采用三栏式账页,而账簿的设置也不必严格分类。

3、记账凭证实时处理的核算形式

明细表和科目汇总表两种会计核算形式,在实现时基本都是采用集中处理的方式,即记账凭证的一次输入,多次调用,多次记账,得到的账表数据只能是相对的动态数据,只有在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下采用记账凭证的实时处理会计核算形式,才能获得真正的每一时刻的动态会计信息,实现在线管理,在线计算,实现真正的网络财务,极大地丰富会计信息内容并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

记账凭证实时处理的核算形式处理过程非常简单。整个核算的起点仍是从原始凭证开始,所不同的是记账是即时进行,记帐凭证形成的同时各种帐簿也已产生,即记帐凭证文件既是记账凭证又是账簿。记账凭证文件包含了本会计期间所有科目的期初、本期发生、期末、年累计金额,其内部关系同明细表。科目是按业务发生日期的顺序排列的,只要有新的科目记入,就会在记账凭证文件中逐笔登记该科目的发生额,同时将金额累计到相应科目的发生额中,并计算出该笔业务发生后响应科目的余额,这样就可根据会计人员的要求在凭证文件中得到每一科目任一时刻的动态信息,形成所谓的账簿,各种反映企业经营和资金状况的动态财务报表、财务报告、年报、季报、月报和日报均能很便捷的即时产生。

三、结语

第3篇

1账簿体系虚拟化

账簿,作为存放经济业务分类汇总的会计数据的载体,是一个承前启后、不可缺少的桥梁与纽带。

手工会计离开账簿,其会计报表的编制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水之鱼。簿籍只是账簿的外表形式,账簿的内容则是账户记录。账户就是对会计数据进行分类、归集而设置的单元。在电算化环境下,会计核算仍然离不开账户这样最基本的存储单元,但账户的存储并不一定要借助于账簿来完成。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账户记录与纸介质呈现出分离的趋势,纸介质不再作为账户分类和汇总数据的唯一载体。实践已经证明,在磁、电、光等介质保存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得以保证的前提下,人们需要的各种会计核算资料尽可通过调用这些介质上的数据库文件并加以显示,完全不必使用纸张作为账户记录的载体。既然账户记录可以完全与纸张分离,那么手工会计环境下关于账簿的定义也就不存在了。

电算化环境下的账簿实际是“虚”的。所谓“虚”,是指磁盘上一般并不存在账,更不是一个手工账对应一个磁盘文件。账簿上反映的数据不外有两类,一类是发生额,另一类是余额。作为记账对象的发生额数据,来自于记账凭证,而作为记账结果的期末(或期初)余额数据,则是在账簿被登记之后形成的,所以,账簿记录只不过是记账凭证上账户记录的分类、汇总罢了。由于计算机具有强大、快速的数据处理功能,它对记账凭证库文件的分类、汇总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对于账户余额,只要保证系统初始化时输人的初始余额数据正确无误,以后各个会计期间的期末余额也就唾手可得了。因此,电算化环境下的“账”是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主要是各会计账户的期初余额数据)自动地准确无误地派生出来的。理论上说,保留了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也就保证了账簿的存在。可见,在电算化环境下,“账簿”仅仅是沿袭了传统会计的概念而已,其本质是虚拟化的。

2记账过程虚拟化

记账,是手工会计核算的中心环节。自会计产生以来,就一直与记账、算账、报账时刻相伴、密不可分,从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报表等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处处映射和打上了“记账”的烙印。所以,在传统观念上,“记账”似乎成了会计的代名词。然而,在电算化环境下,记账过程却是一个虚过程,因为并没有生成实际的账。这里所谓的“记账”就是将账前凭证库文件中审核通过的记账凭证做上过账标识或者另外形成一个账后凭证库文件,表明该记账凭证已入账,不允许再对其进行无痕迹修改或作废、删除操作。如果有错误,只能采用类似于手工会计下的红字冲销法,通过输人“更正凭证”予以纠正。所以,在电算化环境下,记账环节完全可以取消,即平时不登记日记账、明细账及总账,只将记账凭证保存在一起,在需要时再采用瞬间成账的做法:根据科目余额库文件的期初余额数据和记账凭证库文件的科目发生额数据,当即形成所需的“账簿’,并予以输出。

同时,这种瞬间成账的方式也使会计报表瞬问形成成为可能。至于很多财务软件所提供的记账模块功能,主要是为了满足会计人员的账务处理习惯,即只有先记账才能查询和打印。

之问的核对了。计算机本身是不会发生遗漏、重复及计算错误的,只要会计软件的程序正确且运行正常,账证、账账一定是相符的;只要报表公式定义正确,账表也一定相符。这样,就使手工会计环境下的对账环节不复存在了。事实上,作为手工会计核算重要特征的平行登记已没有存在的理由,计算机对来源于会计凭证的原始数据并不需要重复处理,而分类账也没有必要明确地区分为总账和明细账。当然,这并不排除会计软件中设置类似于总账和明细账的数据存储结构,但这样的总账和明细账之间并不存在统驭与被统驭的关系,其目的只是为了加快信息检索的速度。

4账务处理流程一体化

3对账环节不复存在

在手工会计中,分类账分为总分类账(总账)和明细分类账(明细账)。其登记的原则是“平行登记”,即把来源于记账凭证的信息一方面记人有关总账账户,同时还要记人该总账所属的有关明细账账户,并通过定期对账来检查和纠正总账或明细账中可能出现的记录错误。这种通过低效率的多重反映和相互稽核来换取数据处理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是手工会计核算的一个重要特征。然而,对账是设置账簿的产物,如果没有设置账簿,也就无所谓账证、账账、账表手工会计的账务处理流程,简单地说就是:凭证。账簿一报表,会计人员的工作重点是在填制凭证以后的阶段,要形成会计报表,必须经过填制凭证、过账、结账、试算平衡、对账等诸多程序。在电算化环境下,整个账务处理流程分为输人、处理、输出三个环节,将分散于手工会计各个核算岗位的会计数据统一收集后集中输人计算机,此后的各种数据处理工作都由计算机按照会计软件的要求自动完成,不受人工干预,从输人会计凭证到输出会计报表,一气呵成,一切中间环节都在机内自动处理,而需要的任何中间资料都可以通过系统提供的查询功能得到,真正实现了数出一门(都从凭证上来),数据共享(同时产生所需账表)。整个账务处理流程具有高度的连续性、严密性,呈现出一体化趋势,极大地提高了财务报告的时效性。这样,在手工会计中非常费时、费力和繁琐的工作,变成了电算化环境下一个简单的指令或动作。过去需要众多人员从事的填制凭证、记账、编表等工作,现在只需要少量的录人人员进行操作就可以了。因此,手工会计条件下不同会计核算形式的划分已没有必要,可以采用一种统一的会计核算形式,这就为实现电算化环境下会计核算形式的通用化提供了前提。

第4篇

[关键词] 电算化;特定业务;会计核算

一、特定业务核算的特点

本文定业务是指每一会计期(月)均会发生并每期需要进行会计处理的业务。

这些业务包括: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工资与福利的计提、应交社会保险费的提取、应交未交增值税的处理、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的计提、应交教育费附加的计提、结转生产成本、结转制造费用、结转销售成本、结转本年利润、计算应交所得税、应交个人所得税等。

以上这些业务对于一个正常运营的企业来说,每个月都会发生,通常每个月都会出现与上期业务相同的凭证,这些业务均是在日常业务业务处理完毕后进行,如用手工核算方法,需要进行归集,才能形成凭证,有时还容易遗漏业务,久而久之,账面容易产生混乱。

在电算化会计条件下下,利用相应模块,可以轻松解决这些问题。例如用友提供的用友通,可以在“期末处理”模块,编辑公式,在每一期末执行该模块的生成凭证功能,便可生成相应的会计凭证,且数据可以做到准确迅速。

二、电算化条件下特定业务的会计核算方法与应用

本文旨在对上述特定业务利用用友通财务软件进行分析,并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可以通过固定资产模块的资产折旧模块完成;工资与福利的计提、应交社会保险费的提取、代扣应交个人所得税业务,可以在工资模块完成。本文主要探讨没有单独模块的特定业务的处理。在核算中,制造费用结转、生产成本的结转、销售成本的结转、应交各种税金的核算,是难度较大且容易出错的业务,本文对此重点探讨。

1.结转制造费用

制造费用每月归集后于月末要在完工产品和未完工产品中分配,本例中是按产品的标准工时分,如果有实际工时且统计准确的话也可用实际工时,如果标准工时和实际工时都没有,那只能用产品的数量来分了。

举例:w企业制造费用科目下有工资和水电费两个明细科目,本月完工产品有两个:a和b,已经录入原始凭证,并在结转制造费用前,已经记账,本月a的标准工时是3小时,b的标准工时是2小时,这时,我们可以在模块下编辑公式,由软件自动计算出应分配的制造费用是多少,分配制造费用的凭证应为:

借:生产成本——制造费用(a产品:项目核算)(500103)

生产成本——制造费用(b产品:项目核算)(500103)

贷:制造费用 ——工资(510101)

——水电费(510102)

在用友通条件下,利用自定义功能编辑公式,需要利用用友账务函数。公式见表1。

7.结转期间损益

通过会计软件模块取得,先在[总账]—[期末]—[转账定义]—[期间损益],选择“凭证类别”,选择“本年利润”科目,然后在[总账]—[期末]—[转账生成],选择[期间损益结转],便可生成结转期间损益的会计凭证。

8.计算汇兑损益

通过模块取得。方式与结转期间损益相同。

总之,类似的业务,在企业会计核算中会经常用到,会计人员需要灵活掌握,并尽可能地发挥软件的特有功能,就可使会计工作做到更加科学、准确,并使会计电算化工作顺利进行。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s].2006.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2006.

第5篇

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实现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会计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各级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和广大会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对推动会计工作更好地为经济管理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相比,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仍不相适应。大力发展会计电算化事业,是深化会计改革,进一步提高会计工作水平的迫切要求。

现对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制定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论文百事通总的目标是,到2000年,力争达到有40%~60%的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国家机关在帐务处理、应收应付款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材料核算、销售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会计报表生成与汇总等基本会计核算业务方面实现会计电算化;其他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开展面应达到10%~30%。到2010年,力争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从根本上扭转基层单位会计信息处理手段落后的状况。各级财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要在摸清本地区、本部门会计电算化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发展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需要,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发展规划,并采取切实措施组织实施。

(二)加强会计电算化人才培训。会计电算化人才缺乏,是制约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环节。要大力培训会计电算化人才。目前,要立足于在职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培训可分为操作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程序设计和系统设计人员等层次进行,从基本知识培训抓起,逐步提高。具体要求是,到2000年,力争使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国家机关的会计人员有60%~70%接受会计电算化知识的初级培训,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础操作技能;有10%~15%接受中等专业知识的培训,基本掌握会计软件的维护技能;有5%能够从事程序设计和系统设计工作。会计电算化知识应逐步成为在职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知识之一,其培训工作要逐步纳入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会计证考试和在职会计人员培训的相关课程中。在职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工作,以各级财政部门为主组织实施,各级业务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配合进行;行业特点较强的部门,可以在财政部门的统一规划下,由业务主管部门具体组织在职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同时,,鼓励具备培训条件的其他部门、单位进行在职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

(三)加强会计核算软件管理。会计核算软件是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基本环节。各级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会计核算软件开发、应用、推广、服务等环节的管理,推动会计核算软件开发研制的规范化、专业化、商品化,促进会计软件质量的不断提高。要推进会计软件咨询、服务的社会化,进一步引导会计软件市场的健康发展。

第一,继续搞好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评审工作。要在总结近几年来评审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商品化会计软件评审标准,以推动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质量的不断提高。要使评审工作程序化、制度化。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工作的组织今后逐步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和具备条件的计划单列市财政局进行,财政部只组织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评审在保证质量、鼓励会计软件公司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应注意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地区分布,积极扶持会计电算化较落后地区的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市场的发展。要定期组织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人员的培训。各级业务主管部门要做好本系统推广应用的非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管理工作。

第二,加强会计软件市场的管理。我国目前的会计软件市场已经初具规模,对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财政部门要及时研究会计软件市场发展的动向和问题,依据市场发展规律,适时采取相应措施引导会计软件市场的健康发展;对通过评审的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研制和销售单位的售后服务情况要定期进行检查,对售后服务不好的会计软件公司,应根据情况责令其限期整改,直至取消通过评审的资格;对进行不实宣传的会计软件公司,要及时予以纠正。财政部门对会计软件市场的管理,应积极取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新晨

(四)加强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是会计电算化工作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建设,对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功能、会计核算软件开发的基本程序、实行会计电算化后的会计档案管理、基层单位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基本要求、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等一系列问题,应逐步建立规章制度,以规范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指导基层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顺利开展,逐步实现会计电算化管理的法制化。

(五)区别情况促进基层单位逐步实现会计电算化。各基层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经营管理的需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会计电算化。正在努力创造条件实现用电子计算机替代手工记帐的单位,应当将替代手工记帐的有关情况按照财务隶属关系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备案;对于开展会计电算化初期的单位,应当鼓励其采用通过评审的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和业务主管部门推广的通用会计核算软件;对于已经有一定会计电算化基础,而且一般通用会计软件不能满足其会计管理要求的单位(主要是大中型企业),应当鼓励其自行开发或委托开发适用于本单位的会计核算软件;全面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单位,要在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和制度建设的同时,逐步与单位内部其他管理系统联网,推进单位整个管理系统的现代化。

(六)加强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要把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会计电算化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积极开展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总结、交流会计电算化方面的经验,组织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指导和推动基层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健康发展。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支持和参与全国财务会计信息资料中心的筹建工作。

第6篇

【关键词】会计 电算化 内部控制

与手工会计核算系统相比,会计电算化在会计核算方式、数据储存方式、数据处理程序、数据处理方式上均发生了改变。会计电算化扩大了会计数据的领域,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促进了会计制度和会计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水平,是企业发展的必然。

一、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特点

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目标同手工会计核算系统的目标一样,即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使得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提高。但是,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要求。

(一)数字化的原始凭证

传统的手工会计核算,要对会计凭证进行更改,工程量巨大,且会在纸质存储戒指上留下印记,因而不容易伪造。但是,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会计核算系统,一旦更改原始凭证,系统会自动生成记账凭证,并进一步加工处理生成会计报表等。因此,要想对原始凭证进行更改,只要将录入的原始凭证修改即可,且不会在磁质存储介质上留下印记,这对伪造和篡改原始凭证提供了方便。

(二)会计业务牵制性较差

传统的手工会计核算方式使得企业根据核算需要,设置了不同的职能中心和职能岗位,形成了一张无形的内部牵制网。管理严格和责任分明的会计核算机制使得各部门各司其职,很少出现错漏现象。况且一旦出现问题,通过核查即可将责任者落实清楚,追求其责任。然而,高效一体的会计电算化核算机制减少了工作人员,也相对简化了部门设置,由于各种核算手续都由计算机统一执行,因而不能形成企业内部的牵制网,为内部控制隐患埋下了伏笔。

(三)软件使用风险性高

会计电算化中的软件使用应该具有一套完整的授权、审批和身份识别、权限控制等功能,以便充分保护会计系统的安全性。但是,很多企业在实施会计电算化时,没有将软件的保护功能运用起来,甚至出现系统密码人人知道的现象,使得软件使用和操作的风险性增高。一旦此企业的会计网络公开,任何知道密码的人都可以浏览会计信息、控制信息系统、甚至修改数据库和破坏账务信息,让信息系统濒临崩溃状态。

二、会计电算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改变了内部控制的形式,人工控制和程序控制相配套,依赖应用程序实现内部控制功能的特点使得内部控制存在隐患。一旦程序发生差错,或无法发挥作用,系统的失效控制长期不被工作人员发现,因而系统在会计核算等运行方面的错误率和违规现象发生几率增大。

会计电算化的存储介质由纸质转变为磁盘或光盘,电子化存储介质的出现,使得非法修改不留印记,且伪造容易,让人很难区分业务记录的真实情况。此外,磁盘或光盘一旦损坏或丢失,也给会计核算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因此,磁盘或光盘的保护和保管是电子会计核算的重要问题。

会计电算化带来了企业的部门和人员的调整,计算机统一核算,直接生成会计报表的一体化方式使得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的重点从对人的控制变成对人和计算机的控制。

会计电算化简化了审查、复核环节,直接由计算机包办完成的会计核算方式使得会计系统的交易授权方式发生了变化,经过相应权限人员的签章形成的审核复查机制变成了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直接处理和生成。

三、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企业内部控制的强化措施

会计电算化为企业的会计核算提供了方便,也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带来了很多问题。发挥会计电算化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作用,改进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是维持企业正常生产和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保证。

(一)控制会计人员素质

电算化条件下,企业的组织和部门设置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员要求也相应发生了改变。电算化条件下的会计人员,除了应该掌握财务知识外,还应该具备过硬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技能,更要有熟悉企业的财务核算、管理运作模式、管理运作过程等方面的知识。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知识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财务法规、制度和政策等也不断推陈出新。因此,企业要注重会计人员素质培养,建立健全财会人员的培训机构和模式,提高财会人员的专业素质。此外,还要加强操作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求他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防止舞弊现象发生。

(二)加强系统的维护和管理

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加强会计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可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数据信息的正常使用,减少了系统损坏而产生的数据损失。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维护工作主要有系统的软件、硬件安装、修正、升级、备份等,防止系统突发状况发生和系统瘫痪现象发生。企业在进行系统的维护和管理时,要定期对系统的所有设备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要及时升级和维护系统程序。当然,在系统的软硬件维护时,要保证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和监督,确保企业数据的安全。

(三)加强系统安全控制

为了保证会计系统的运行安全和数据安全,企业要加强系统安全控制。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企业可以建立系统的操作制度,禁止非电脑操作人员操作企业电脑;第二,限制操作权限,保证操作安全和数据安全;第三,利用操作人员身份的密码控制系统安全;第四,将数据存储和处理加工相分离,及时进行数据备份;第五,设置操作和使用人员档案记录,防止不安全人员出现。此外,企业要尽量减少外部环境对计算机系统带来的伤害,保证机器正常运行。企业可以加强机房环境保护,加强设备配备保护,加强供电系统保护等,保证机房环境安全。

总之,企业加强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系统的高效运行,保证了会计系统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是会计电算化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参考文献

[1]吴翔宇.加强企业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几点建议[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02).

[2]王桂媛.电算化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5).

[3]钟宏.论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05).

第7篇

会计电算化是以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它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帐、算帐、报帐,以及替代部分由人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和判断的过程。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重大革命,它不仅是会计工作发展的需要,也是国民和发展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是发展的需要。

一、会计电算化是特区会计改革的需要

深圳要发展外向型经济,各方面都要与国际经济渠道对接,仅在经济法规和技术标准上符合国际惯例是不够的,这只考虑到经济活动的静态特性,还必须使特区经济运作速率与国际经济运作速率“同步”,这是经济活动的动态特性。当今发达地区的经济信息时效性是以分为标度的,差之分秒,失之亿万。现代经济运作速度达到如此高速境界,是由于采用了以计算机为主要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的缘故。深圳处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必须用信息的观念来了解和处理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

会计是管理经济的一个工具,它本身也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最近,深圳经济特区会计制度改革,正朝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进行:

会计改革要与经济特区的经济特点相适应;

会计改革要与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

会计改革要与经济往来国际化相适应;

会计改革要逐步实现会计核算的规范化、化和现代化,会计改革要运用辩证法,具一定的超前意识。

这无疑对特区的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为满足特区会计改革的需要,就必须采用以先进科学技术为手段的会计电算化技术,来替代落后的手工记帐的会计核算方式,提高微观经济管理水平,跟上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的步伐。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融电子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科学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如阿在会计实务中应用电子计算机,以提高会计核算和管理水平。会计电算化在经济信息管理诸领域中处于领先和核心地位,在整个业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中,被称之为会计信息系统。它是一个组织处理会计业务,并为人们提供会计信息的实体,它通过收集、加工、存储、传送和利用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具体说来,会计电算化具有如下功能:

(一)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采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就对会计数据来源提出了一系列规范化的要求。会计数据在电算化处理过程中始终由计算机控制,数据输出由计算机打印,使会计信息做到了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解决了手工操作中不规范,易出错,易遗漏等问题。

(二)促进会计人员职能转变

会计工作电算化后,会计信息由计算机处理,大大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使会计人员从繁杂的简单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这不但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而且会计人员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经营管理。以某企业为例,会计核算由计算机处理后,会计人员有了充分时间去做两头的工作,一是深入生产第一线了解生产经营的实际,及时组织节约控潜,二是加强经营分析预测,参与经营决策。电算化前后会计人员的岗位和工作内容有了很大变化:

1.总帐报表岗位改作内部审计岗位。原来在月底,总帐岗位月末结帐、对帐、汇总编表工作忙得团团转,经常要加班,现在这些工作由计算机来做,经验丰富的总帐会计可以改作内部审计工作。

2.出纳岗位改做内部银行工作。原是两人的出纳岗位——管理现金和银行出纳,电算化后,现金、银行出纳工作由一人来完成,另一出纳改做内部银行工作。

3.增设责任会计岗位,加强内部控制。过去成本核算岗位是3人,电算化后减为1人。

另两人搞责任会计,组建起了二级核算、三级管理的责任会计体系。

4.建立决策会计岗位,参与企业经营决策。过去销售及利税核算岗位的2人中,可抽出1人设立决策会计岗位,对市场、生产、销售、资金、成本、利润等在一定的时期内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并直接参与企业经营决策。

5.改变固定资产核算岗位的职能,扩大其工作范围。电算化后,由计算机完成固定资产增减变化,以及提取折旧、大修、查询、统计、编制明细表等。该岗位的工作转为技术改造,加强专项工程管理。

由于会计岗位的重新定岗,原由14人来完成会计核算工作,现只需5人,其余人员把工作重点由会计核算传向现代出管理,即开展预测和参与决策,从而加强了企业的财务管理,为企业经营决策起到了参谋助手的作用。

(三)促进会计研究和会计改革工作的不断发展

会计电算化不仅是会计核算手段和会计信息处理技术的变革,它还有利于将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引进来,建立预测、决策和管理控制系统,更好地为管理服务。

会计工作不但要对经济活动有事后核算和分析功能,而且要发展为进行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这就可利用电子计算机及时处理技术,运用生产过程自控原理,把计划、预算或定额各项数据输入并存储在计算机中,作为标准项。当实际业务发生后,再把实际数据及时输入计算机,自动与计划、预算或定额标准项对比,如有偏离,及时输出信息,对受控系统进行调节,以保证计划、预算或定额的正常实施。为加强预测和决策功能,还可建立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以三库为基础,即在日常核算基础上建立的数据库;把量本利分析、线。性规划、价值工程、投入产出、回归分析等方法以数学与程序存入计算机,建成方法库;对各项经济业务,在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方法库中的方法和数据库中的数据形成各种数学模型,建成模型库。通过数学模型求解,取得各种不同实施方案的预测数据,进行分析对比,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会计理论研究提出更科学的依据。

(四)为实现管理信息系统奠定基础就企业而言,50%以上的会计信息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具有涉及面广,辐射和渗透性强的特点。会计电算化以后,会计信息就能及时、准确、适用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力,从而形成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较大和主要的一个子系统,它能完成向企业外部报告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企业内部起到反映内部经营管理的作用,这为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国内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一)国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全球范围会计电算化,是从50年代开始起步的。70年代以后,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机件价格不断降低,特别是微型计算机和技术的出现,给会计电算化开辟了广阔天地。会计人员不再把会计电算化看成是技术人员的工作,而是积极参加到这一工作中来,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1987年10月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十三属世界会计师大会的中心论题就是会计电算化,这标志会计电算化在全球范围内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日本通产省1986年对制造业、批发商业和零售商业会计电算化的调查表明,在日本大型企业中,上述三个行业会计电算化的比例分别是88.2%、88.5%和76、2%;在中小型企业中,上述比例分别是61.5%、41.3%和55.5%.此外,会计软件产业(包括服务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成为软件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从会计软件的开发、销售和售后服务,分别由专业会计软件公司承担。由于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的服务,减少了用户自己开发软件带来的一系列麻烦,加快了会计电算化的进程。另一方面,50~60年代起在日本、西德、法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兴起了一种服务

于税务审计的计算机服务行业——客户记帐业,即由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联合为中小企业记帐。由于这一方业的发展,促进了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计算中心三个层次的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

由于会计信息处理关系到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发达国家对会计电算化管理非常重视。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76年了“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实施指南”。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分别于1984年2月、10月和1985年6月公布了3个有关会计电算化的国际审计准则。这就是:“在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下的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数据处理环境对会计制度和有关的内部控制研究与评价的”。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我国会计电算化起步较晚。1987年后,会计屯算化初步走上了有组织、有计划的发展轨道。1988年初,财政部对全国3万多个大中型单位的调查表明,有13.99%的单位开展了会计电算化工作。会计核算软件开发开始向通用化、专业化、商品化方向发展。如1989年9月和1990年4月,财政部通过了对先锋CP-800和用友会计核算软件的评审,以后陆续又有7、8个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分别通过了各省财政厅的评审。各级财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加强了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管理,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发展规划。如1988年8月会计学会在吉林市举行了首届会计电算化学术讨论会,议题是会计电算化的通用化和规范化问题。1989年12月和1990年7月财政部分别颁布了“会计核算软件的几项规定”和“会计核算软件评审问题的补充规定”(试行),初步确立了我国会计电算化管理的框架,对会计核算软件提出了如合法性、适应性、正确性、完整性、真实性、及时性、强制性、保密功能、恢复功能等要求。并对会计核算软件评审,对会计核算使用单位的基本要求,会计核算软件使用单位以计算机替代手工记帐的审批,计算机替代手工记帐单位的会计核算资料的生成和管理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1991年4月财政部会计事务管理司又发出了“关于加强对通过财政部评审的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通知”。

与此同时,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一些会计电算化专著相继出版。

由于科技投入,电算化专业人才也脱颖而出,并开始广泛地为社会培训各类电算化人才。

各种形式的会计电算化培训班也相继举办,会计电算化的广阔前景就在眼前,正如财政部会计事务管理司副司长余秉坚在先锋软件评审会上所说:“会计需要电算化,这是我国会计核算手段现代化的方向。”

三、深圳特区电算化现状与前景

在深圳特区,由于它的有利条件,许多单位都配备有机。但是到为止,会计电算化并未昔及。计算机在财会中的大约可分为下面5种情况:

(1)有些单位由于缺乏开发能力,机器闲置,或仅作打字机用;或根本没有计算机;

(2)有些单位计算机仅作单项数据处理,如工资核算、材料核算等;

(3)有些单位曾实现过用计算机来进行会计核算,但由于一方面系统不够完善,另一方面财会主管人员对计算机不够了解和信任,因而长期将手工核算与计算机处理并行。长

此下去,有些单位甚至甩不了手工,而甩掉了计算机,使电算化工作夭折(4)有些单位,会计龟算化工作开展得较好,基本上甩掉了手工帐本。但就整个或单位来说,可能分别都是独立的数据处理系统,如会讨、信息系统、销售系统、人事系统等等。

(5)少数单位已全面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多年联成,如深圳大学MIS系统等。

综上所述,已全部甩掉手工,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不多。因此深圳应当加快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步伐。可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1.各级领导应该重视会计电算化的推广。直到目前为止,不少人还认为会计电算化不属于会计领域,而是计算机技术人员的工作,因而贻误了领域中的进步,和挫伤了开展和推广会计电算化人员的积极性。在深圳特区的第二个10年里,要创深圳效益,就一要在提高科技水平方面下功夫,当今新技术的发展特点,是高速化、复合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如何适应高新技术的发展,进行化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是值得当今企业经营者深入思考的。

2.提高会计电算化在会计工作升级中的地位,推进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的进程。会计电算化是现代会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目前在企业会计工作达标升级中,虽有些地方已把会计电算化作为一个考核条件,但它在升级考评中所占的比重与它的重要性及在会计管理中的地位不相适应。为使企业会计电算化加快步伐,应提高企业会计工作升级考评中分数的比重。如明文规定:升二级的企业,必须基本上实现会计电算化;升一级的企业。

还要具备经济效益综合、资金管理及责任会计的实施等项管理工作的电算化。

3.开展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工作。现代技术是复合化的。就学科来说,会计电算化是属于交叉学科,也是新学科。技术的发展本身使各学科间互相交叉和融合,然后产生新的学科和新领域,而取胜于新领域的必须是专才基础上的“通才”,也就是说必须有跨学科的知识。会计电算化的人才不仅要懂会计,而且还要懂计算机及信息和科学、管理科学等。目前这类人才是比较缺乏的。因而我们应当大力培养财会人员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员要学习会计业务,只有培养千百万这样的“通才”,才能加快电算化进程,提高会计电算化水平。

4.加强会计电算化管理。建议深圳市财政局成立关于会计电算化管理的专门机构,在深圳市范围内统管各企事业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其中包括:全面推广和促进会计电算化在全市范围内的实现;贯彻和监督财政部关于“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等三个准则的实行,对会计核算软件组织评审及评审后的管理工作;组织全市范围内会计电算化培训工作等等。

5.加强会计核算软件的开发和利用。会计核算软件的取得有以下三种方式:

(1)购买商品化通用软件,由开发单位负责售后服务;

(2)各级主管部门在一定范围内推广的会计核算软件,免费提供或仅收取工本费;

(3)在特定单位开发和应用的会计核算软件,用户究竟来用哪一类会计核算软件,应根据本单位情况因地制宜。

对有开发能力的单位,组织会计人员和本单位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员共同开发研制。

共同参与到系统的调查和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调试和运行维护各阶段中去。

系统研制成功后,经过与手工并行运行3个月以上,如运行良好,开发部门应向财政部门或主管单位提出计算机替代手工记帐的申请,经审批后方可甩掉手工帐……

对于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单位,可以购买商品化通用会计软件。购买通用软件,可节省时间,避免花费大量的人力,因而它确是一个方便和省力的办法。但商品化软件多数都进行了加密,维护和修改就有些困难,再则所谓“通用性”并非是绝对的,因而在购买时需注意:

(1)应注意考查通用软件的通用能力。如各种自定义功能是否能满足使用单位的要求,各种编码是否具有增、删、改维护功能等。

(2)应考查对本单位会计工作的适用程度,对外是否留有接口,它提供的文档资料是否满足现行制度的需要。

(3)应考查软件厂家的维护保证能力。

(4)应考查软件厂家版本更新情况。

(5)应考查软件运行的软硬件环境与本单位物力条件是否适应。

使用上级主管部门推广的软件,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行业内的通用性,在推广软件的周时,应注意帮助企业培养软件维护力量,还要组织一定技术力量帮助企业做好初始化以及维护工作。

6.建立计算机审计体系,保证会计电算化健康发展。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和发展,会计核算形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靠原有的审计难以完成审计任务,必须建立计算机审计体系,才能实施对电算化会计数据处理系统的审计;同时,会计电算化离开了审计监督也不可能健康发展。计算机审计一般包括以下儿个方面的:

(1)对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审计。它是通过审查系统设计的文档资料、数据测试和运行观察来进行。

(2)对承担系统运行的组织机构、人员分工是否符合内部编制原则、是否有健全的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审计,它是通过对系统管理制度的审查和现场调查来实现。

(3)对系统内部控制是否健全的审计,它是通过数据测试和参观演示来进行。

(4)通过查询、重新计算和处理,或利用审计软件,对处理结果和输出是否合理、合法和准确、可靠的审计等等。

第8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全通用;中央数据;分组核算;自动转账

“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就是立足于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研究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标准化模块结构和主辅核算贯通等基本问题的1系列观念和方法体系。

很多学者认为各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个性,不可能实现全通用的电算会计。wu可否认,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的确有很多个性,但这些个性往往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如各会计主体设置和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可能不1样,尤其是明细科目也许相差甚远,但它们都是会计数据分类核算的归属,其账户的基本结构仍然是左借右贷,可以用相应编码来表示各会计主体相差甚远的这些科目。又如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会计报表差别很大,但它们都是从账簿中采集数据编制的,可以运行电算会计不同的编表指令来编制这些差别很大的会计报表,而编表指令用户是可以自定义的。因此,对于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全通用理论研究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它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的会计理论基础。自15世纪复式簿记诞生以来,会计核算已经形成了1整套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会计电算化虽然使得核算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会计基本理论仍然适用。(2)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有1整套规范化的专门方法,如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形成1个较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任何单位的会计核算都要相互配合地运用这些专门方法。(3)整齐的会计数据流程。会计核算数据的总体流程具有高度共性,那就是“凭证数据1账簿数据1报表数据”。会计电算化中,账簿数据不是编制报表的依据,而主要为分类管理提供数据,并非可有可wu。因而只要是会计核算,任何单位都要遵循这1共同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4)通用的会计核算制度。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是11个不分行业、不分部门、不分所有制的全通用企业会计制度。这为全通用理论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5)各模块的全通用。在实务工作中,账务处理和报表模块被公认可以实现全通用,而其他如工资、固定资产、销售等模块,普遍认为经过努力也可以逐步实现全通用,但成本模块则普遍认为不能全通用。实际上各单位成本核算存在高度共性,利用编码技术和报表模块可以实现成本核算通用化设计。

综上所述,全通用理论是可行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全通用可以为管理信息系统和审计电算化提供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数据平台,实现会计数据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实务的发展。全通用理论框架主要由以下8个部分内容构成。1、核算方法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存储、加工和输出时所运用的1整套专门方法,其目的是为经营管理提供电子会计信息,实质就是会计核算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会计软件设计者总是首先调查数据流,完成科目编码和数据表的设计;然后分析任务,划分模块;最后围绕数据表和科目编码,自上而下地逐1模块设计调试,完成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数据输出等方面的设计任务。因而会计电算化核算专门方法有9个,即科目编码、数据表设计、模块划分、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和数据输出。这9个专门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不能相互取代,必须配合运用,共同构成全通用电算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9个专门方法全通用,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的技术性保障。

2、主辅核算全通用

日常会计核算,我们通过科目编码进行,也称为编码内核算。但编码并非万能,有些更详细的核算内容,仅依靠科目编码是wu能为力的。如工资1般按工资总额组成内容进行明细核算,很难同时按职工姓名进行明细核算。又如材料1般按类别或库别等口径进行明细核算,很难细化到成千上万的材料品种。这些工资到人、材料到品种等的核算内容,实际上是更为详细的明细核算,即使强行编码到如此详细的程度,如国内某些会计软件可进行九级编码,记账凭证的编制也wu法适应。因此,编码并不是越详细越好,也不是编码级别越多越好。编码内核算不能满足管理和核算需要时,就必须用编码外核算进行补充。哪些内容纳入编码内核算,哪些内容列入编码外补充,并没有现成的统1标准,完全要根据本单位核算与管理的特点和要求来决定。实行主辅核算相结合,既能适应日常会计核算需要,又能满足管理者对各种管理信息的需求。

编码内、外核算存在大量数据交流,比如各种口径的工资汇总表、发出材料汇总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等辅助核算内容,都会产生大量表格数据,将其打印出来,就是原始凭证,需要据此编制记账凭证来输入机内。这些凭证数据的手工输入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容易出错。全通用电算会计应寻求1种更快、更有效率的自动输入方法,即表格输入法,来实现编码内、外核算的贯通。

3、主控模块全通用

第9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会计集中核算 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会计电算化得到了推广与普及。会计信息处理从手工发展到电算化是会计操作技术和信息处理方式的重大变革。它对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提出一系列新的课题,使传统会计格局逐渐被打破,新的会计思想和理论逐渐确立,从而在推动会计自身发展和变革的同时,也促进了电算化会计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特点

会计集中核算是融会计服务和管理监督为一体的新型会计管理模式,目前很多集团公司开始采用这种模式,其基本职能是:各上级单位会计核算中心对各下属单位的财务收支采取“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账户收支两条线”的核算办法。在纳入集中核算单位的资金所有权、资金使用权和财务自不变的情况下,上级单位对下级实行财务集中管理、统一开设账户、统一会计核算、统一收付资金、统一调配资金的管理形式。所有开支在单位领导审核批准的基础上,再经上级单位会计核算中心审核后入账,从而保证了各单位开支符合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

其特点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管理、控制的手段看,突破了过去管理模式中仅仅着眼于会计人员进行评价的局限性,实现了由管人到管人与管账相统一的转变。过去,各下级单位财务由领导说了算,会计人员作为所在单位的一员,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及领导压力,往往不能保证在会计监督中不偏不倚。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各下级单位领导的会计法律意识增强,关注会计处理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对支出审批更谨慎、态度更认真。

2.从管理的层次看,实行财务集中核算,减少了中间层次,有利于信息的及时沟通,有利于管理、控制目标的实现。过去对下级单位的财务控制主要是年终审计,决算审计,属于事后监督,时效性不足。出现了问题再来纠正,成本和效果均不理想。现在上级单位会计核算中心可及时掌握各单位财务数据,有条件进行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会计信息的获取,交换及利用方便及时,为管理、控制目标的实现及科学决策提供了条件。

二、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的特点

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是指应用电子技术对会计数据输入、处理、输出的过程。

现阶段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过程具有以下特点:

1. 数据处理自动化,账务处理一体化。整个账务处理过程呈现一体化趋势。

2.信息处理规范化,会计存储磁性化。在电算化系统中,磁性介质成为保存会计信息和会计档案的主要载体。

3.具有选择判断及做出合理决定的逻辑功能。系统设计与开发中的各种数学、运筹学、决策论等方法的运用,增强了系统的预测和决策功能。

三、电算化会计对会计集中核算的影响

1.提高了会计集中核算的效率,降低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电算化会计以计算机为信息处理工具,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和精度;数据处理的自动化、程序化和规范化,提高了会计集中核算的及时性、可靠性和相关性,并使广大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

2.促进会计集中核算职能的转变,引发了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变化、提高了会计人员素质。电算化会计下会计工作效率的提高和会计人员劳动强度的降低,使会计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促进会计工作职能发生转变。会计专业人员不但要精通本专业,还要熟悉计算机,具有上机处理基本业务能力,掌握一般性故障排除方法和纠错方法,相关工作人员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术,以不断满足电算化会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形成复合型人才。

3.改变了会计信息处理和使用的方式和方法。电算化会计数据处理的代码化、程序化和自动化,是对手工会计信息处理方式和方法的本质变革,这一变革改变了手工会计下成本计算、编制报表等只能在月末进行的做法和限制。

总之,电算化不仅引起了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内在的变化,同时也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质量。

四、电算化会计与会计集中核算未来发展趋势

电算化会计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和发展。建立科学的会计集中核算体制尤为重要。

(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会计核算中心是集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机构,必须按照“管理不越位、监督不缺位、服务要到位”的指导思想,加强各项管理工作,做到制度完善、管理规范、运作有序、监督有力。需要健全的制度主要包括:机构设置;资金管理范围;会计核算形式;备用金管理制度;会计档案保管制度。

第10篇

一、会计电算化的定义和发展

会计电算化改变了以往传统会计操作繁复、工作量大、核算结果不准确和工作投入成本较高的问题,其主要结合了计算机学、管理学、会计学以及信息系统等多门学科,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的高智能运算和相关功能替代传统的人工会计的方式,运用计算机代替人脑计算,方便了会计工作中的记账、算账和报账,并有利于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和预测。虽然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比较稳定,目前在会计行业中取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市场中多样的财务软件极大的为会计工作提供了便利。同时由于网络和电子商务等工作的快速发展,对未来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系统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不断的创新以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智能管理。

二、会计电算化对于会计工作方法的影响

1.会计电算化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会计电算化的出现和发展为会计工作提供了较多的便利,不仅仅简化了会计核算的过程,提高了会计的工作效率,还提升了会计核算的计算准确性,保证了其工作质量。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使会计工作变的连续且具备时效性,避免了以往间断的工作和繁琐的程序,大大的简化了会计核算过程中财务处理的程序。以往的传统会计工作在遇到一些比较特殊和复杂的核算项目时,人工核算较为困难,短时间内很难完成工作,并且无法连续的进行处理和长时间的进行核算,既耗费了大量的人力成本,也浪费了较多的时间,而会计电算化的操作减少了以往操作中的很多步骤,能够快速的得出计算成果并且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在利用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会计核算时,只要是非人为失误操作的数据,均能运用计算机的强大运算功能保证核算结果的准确,避免以往传统工作中人工核算出现的误差,提升了会计工作中的数据真实可靠性。此外,运用会计电算化还可提升会计工作中的安全性,计算机可对会计工作人员设定相关的权限,若无通行密码则无法对会计数据进行修改和处理。因此,排除了工作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的干扰,帮助用户建立安全、稳定的会计电算化系统,获取更为真实的会计信息。

2.会计电算化改善了信息处理方式

传统会计工作的主要内容是进行数据核算,会计电算化的出现使工作的重心发生了改变,计算机的利用极大的减少了核算工作量,解放了核算人员的工作,使其转变的更为简单和有效。以往的会计信息处理方式只能运用人工进行计算,且必须在月末进行报表的编制工作,增加了工作人员在月末的劳动强度。电算化的会计摆脱了此类限制,只要对计算机输入相关的指定,计算机会自动在程序中进行标识,可在特点的时间内收集会计的数据和信息,随时根据计算机储存的数据进行处理,改进了报表的编制方法。

3.会计电算化改变了会计工作内容

目前会计工作内容在会计电算化的改变下,工作重心变为了监督职能,即针对原始数据和票据进行审核和确认,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票据的正确性。由于会计电算化带来了会计工作重心的改变,对会计核算人员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会计人员应当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同时还要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能力,以此实现会计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其次会计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管理监督能力,提高自身对数据的敏感性,及时发现会计信息中的问题并予以处理;最后财务会计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创新和风险意识,可利用会计电算化统计的信息对财务情况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推测,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真实可靠的情况,方便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

4.会计电算化系统降低了企业成本

会计电算化系统在会计工作中的运用主要是通过计算机实现的,可减少会计核算人员的数量,只需要通过一台电脑便可以进行系统和全面的会计核算,可为企业降低成本支出。企业不需要像过去一样聘用较多的核算人员来处理会计事务也不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获取会计核算结果。极大的减少了企业成本支出,提高了会计信息获取的效率。此外,会计电算化使财务处理呈现出自动化和一体化的特征,在报表的制作以及数据后续的输出中,实现了数据的同一性和共享性,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率。

5.会计电算化促进了会计知识结构改革

会计电算化的实现,在降低会计人员劳动强度的同时,给予了会计人员更多的时间学习其他知识,并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从而使会计知识结构往更高层次发展。会计人员拥有更多时间来学习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术,充分满足了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需求,结合经验不断创新,更好的改善会计电算化系统为会计工作提供帮助。此外,会计人员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可对会计数据具备更高的见解,对相关的信息进行分析,以更好的角度和视野为企业给出建议,使企业做出决策,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三、结束语

会计电算化的出现和发展对会计工作的影响深刻又具备意义,其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保证了工作质量。既改变了会计工作的内容,也改善了会计信息的处理方式,此外还降低了企业的成本,促进了会计知识结构的改革,随着会计电算化进一步发展势必加速实现我国企业的现代化管理。

参考文献

第11篇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并在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会计工作中逐渐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有着较大的影响,规范了会计工作,保证了会计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文中将对会计电算化的概况进行分析,阐述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及其实务的影响。

二、会计电算化的概况

(一)会计电算化的特点

会计电算化有着诸多的特点,下文将对其主要的特点进行介绍:其一,实现了会计信息处理的电算化。会计电算化是通过计算机,对会计信息进行处理的技术。会计电算化处理的信息将更加准确、其处理的速度更快,通过对原始数据编码方式的运用,实现了对存储空间的合理利用。其二,实现了会计数据处理的人机结合。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人员通过对计算机的应用实现对会计信息的有效处理,结合了人与计算机,通过程序实现对数据的处理,促进了会计工作的程序化、科学化与规范化。

(二)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不足

会计电算化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间,通过不断地发展,对会计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目前,会计电算化的现状不容乐观,其中仍存在诸多的问题,急需解决,才能促进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才能保证会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会计电算化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会计电算化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虽然我国会计电算化在不断发展,但在其应用过程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应用也不够充分。在会计工作中,未能实现全员学习与运用,会计工作部分还停留在工作人员手写、手抄阶段,未能全面实现会计电算化。其次,会计人员综合能力偏低。目前,会计人员虽然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但在会计电算化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不能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作用。要通过培训与学习,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促进会计电算化的全面实施与应用。最后,会计电算化的需求在不断提升。随着全球化、一体化经济趋势的不断增强,会计电算化的工作水平要不断提高,才能促进企业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如果会计电算化的水平有限,将导致企业财务方面出现问题,进而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制约着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1]

三、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影响着会计工作的众多方面。下文将阐述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的几方面影响。

(一)会计电算化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会计工作的压力逐渐加大,通过会计电算化,对计算机的有效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会计工作的工作效率,通过计算机,实现了对会计数据的电算化处理,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二)会计电算化能够规范会计工作

会计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技术要求较高的工作,通过会计电算化,规范了会计工作,保证了会计工作的统一操作,减少了会计工作中人为因素造成的错误;同时,会计工作的逐渐规范,保证了会计工作的质量。

(三)会计电算化能够保证会计管理

会计点算化实现了会计信息的统一管理,利于会计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会计人员能够逐渐融入企业的管理层,促进企业的管理;同时,会计电算化对会计人员的综合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能够对高科技技术进行及时有效地掌握,利于企业对其人员的有效管理。

(四)会计电算化能够促进会计发展

会计电算化促进了会计工作的持续发展,积极推动着会计工作的改革,促使会计工作逐渐实现信息化、现代化的与科技化的改革。会计电算化影响着会计工作的诸多方面,如工作方法、工作理论、工作程序等,会计电算化逐渐深入会计工作人员的内心深处,将利于会计人员不断实现个人价值,将利于会计工作不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2]

四、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实务工作的影响

(一)会计核算流程方面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核算流程有着较大的影响,会计电算化运用后,会计核算流程通过对手工核算无误的记账凭证信息进行处理,将其输入到计算机内,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核算,能够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在计算机系统中输入凭证和账簿内部控制来实现对会计的核算。会计电算化的开展改善了会计流程,减少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从而提高了会计人员的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

(二)会计核算质量方面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影响着会计核算的质量,会计电算化促进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及时性,能够为财政部门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进而促进财务部门的有效决策。会计工作通过会计电算化,运用计算机实现了对会计信息的自动化处理、整理与归类,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时,会计核算的方法更加多样,范围更加广阔,利于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会计方法方面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影响着会计方法,运用计算机实现了对会计核算与会计信息的处理,由于计算机的核算速度较高,并能够对复杂运算进行有效的处理,能够解决手工会计工作不能完成的任务。会计人员通过对计算机的应用,降低了工作复杂度,节约了大量的时间,从而实现对会计电算化的学习,进而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

(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方面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影响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通过计算机系统,有利于会计信息的采集,有利于会计信息的核算,有利于会计信息的传输。会计电算化促进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明确了会计人员的工作内容与操作权限;会计电算化促进了会计数据与会计软件的安全,促进了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与准确性。[3]

第12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税务稽查,挑战,对策

 

会计电算化就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和专门的会计核算软件来替代传统的手工建账、记账、报账以及部分代替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和决策的全过程。论文格式,对策。会计电算化的产生不仅是会计数据处理手段的变革,而且对会计理论和实务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给税务稽查带来新的挑战。

一、会计核算软件与手工会计核算的区别

会计核算软件与手工会计核算除会计核算工具、会计信息载体等不同外,还存在下列差异。

(一)记账规则不完全相同

手工会计核算采用平行登记法分别登记明细账和总账,以便检验登账的正确性。会计核算软件登账(记账或过帐)操作由软件完成,登账的正确性是由软件的正确性来保证的,只要记账凭证数据录入正确,就能保证账实相符。

(二)财务处理流程类型存在差别

由于企业规模和会计业务的繁简程度不同,在手工会计核算中,以登记总账的方式不同来划分出不同的账务处理程序,一般会计部门会选定其中的一种来规范本企业的财务处理程序。会计核算软件处理会计数据是由计算机完成的,计算机由于处理速度快,存储容量大,一般不会因会计数据量大而影响记账,因此不用区分登记总账的方式,也就无所谓区分账务处理流程类型。

(三)内部控制方式不同

手工会计核算主要靠会计人员在工作中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按照工作流程,加强不同岗位间的稽核工作来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例如,手工会计采用账账核对、账证核对、账表核对的方法来保证会计数据的正确性。由于会计核算软件利用了计算机处理数据的特点,在数据处理方法上与手工不同,造成了原手工会计下的部分控制方法部分地被融入到会计核算软件中,例如,只有审核过的记账凭证才能登账等规则和控制,都被编制在软件中,因此以会计核算软件运用为主的会计工作中的内部控制部分地被会计核算软件所取代,在这种情况下的内部控制特点主要表现为软件控制和人工控制相结合,内部控制向综合控制发展。

二、会计电算化对税务稽查的挑战

(一)用会计核算软件易做假账,隐蔽性强

传统手工核算如果要做假账,从记账凭证开始,相应的明细账、总账、报表都必须手工记录,环节多,工作量大、痕迹明显、证据直观,因而易于发现。而计算机核算如果要做假账则由于是计算机的记账、算账、登账,其过程是计算机内的逻辑运算过程,环节少、工作量小、痕迹不明显、证据不直观,所以隐蔽性极强,查处难度大。论文格式,对策。常见的做假手段有以下几种:

1、利用会计核算软件中预先设置的“后门”做假。有的会计核算软件设置有打包程序,当记账凭证营业收入科目金额超过设置金额时,计算机在登帐时自动会将多余营业收入打包转走,不记收入账簿。

2、在数据录入时做假。在计算机中制作记账凭证时,更改数据或会计科目编码或记账方向,由计算机自动产生一套的假凭证、账簿、报表,打印出来的假账、假报表无修改痕迹,且计算机是根据输入的假信息自动试算平衡,会计逻辑关系也没有破绽。这种在输入记账凭证时做假的手法,稽查人员很难全面的进行核查比对,只能采取抽查办法,抽查就难免有漏网之鱼,难于兼顾全面。

3、利用部分可修改程序做假。由于各种财务软件的编制程序是按系统层次结构组织而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更改或添加的。以工业财务会计核算软件为例,会计信息系统一般包括7个子系统模块:财务处理子系统、工资核算子系统、材料核算子系统、固定资产核算子系统、产品成本核算子系统、产成品销售子系统、会计报表子系统。论文格式,对策。各模块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可进行修改。模块与模块之间是通过定义文件连接产生报表,而定义文件的取数也是可以通过人工修改的。计算机中各种执行文件很多,要在众多的文件当中寻找做假程序文件或查处不合法定义文件不是件容易的事。

4、修改数据库做假。在制作记账凭证时输入正确数据,在计算机中生成一套正确的账、表后,又重新进入账、表数据库,手工在数据库修改相关账、表数据,然后再打印出来。这样产生的假账隐蔽性更大,因为记账凭证的信息与原始单据是一致的,会计逻辑关系也是正确的,人仍不易想到凭证与账、表的数据不一致。

(二)会计核算软件版本繁多,稽查人员难掌握、难鉴别

当前,市场上的会计软件既有各部门、各系统自行开发研制的具有特性的软件,又有商品化软件,无论是规模、研发人员水平,还是设计语言,设计标准都不尽相同,软件系统林立,版本繁多。税务稽查人员要全面熟悉并掌握这些软件十分困难。另一方面由于税务稽查队伍的信息化技术掌握程度相对滞后,很难对各种财务会计核算软件的编制程序、应用程序是否合法合规做出鉴别。

(三)法规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到位

1、认证监督机制滞后,财政部从1994年始至今,相继颁布了《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等规章,由于刚性不强,可操作性差,缺乏检查和处罚措施,在现实中对会计核算软件的研制、销售、安装、使用等方面的管理,实际上是处于一种放任和无序状态。

2、税务部门对此项管理工作不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二十条规定了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的会计核算软件,应当报送税务机关备案,第六十条又规定了纳税人对此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但由于税务管理人员在思想上对这项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和税务部门缺乏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会计核算的复合型人才,管理工作执行情况很不理想。

3、软件开发公司出于自身知识产权保密性的考虑,不希望使用单位报送,而使用单位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不愿报送。且大多数财务软件开发商都使用了加密装置,如果开发商或使用单位不提供加密狗,税务部门无法对其应用程序的合法性进行审核。

三、应对会计电算化的税务稽查对策

会计电算化乃大势所趋。税务稽查只能正视这一现实,积极研究应对措施。

(一)建立管理机制,加强对会计核算软件的管理

1、建立会计核算软件市场准入机制。以法规形式进一步要求所有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在进入市场前,都必须经国家指定部门的鉴定认可后方可生产销售,自行研制或委托开发的会计核算软件必须经国家指定部门评审后方可使用。论文格式,对策。

2、税务机关应建立企业生产经营会计核算模拟数据模型,对纳税人报送的会计核算软件利用模拟数据对其合法、合规及准确性进行审查和分析。对经审查不符合国家财务会计核算要求的软件,应责令纳税人停止使用。论文格式,对策。

3、税务机关应加强对纳税人会计核算软件报送工作的管理,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严格处罚措施,督促纳税人按期报送会计核算软件和软件使用说明书,对各种会计核算软件实行档案化管理。论文格式,对策。

(二)对电算化税务稽查在法律上予以规范

应在立法上明确,税务机关有权对实行会计电算化的纳税人开展电算化手段的税务稽查。

税务机关应制订电算化税务稽查规程,规范电算化稽查的对象、方式、过程及税务人员对企业的电子资料的保密责任等。

(三)编制会计电算化稽查软件

在目前条件下,可在现场实施稽查之前,组织稽查人员分析研究企业上报备案的会计核算软件,借助企业本身的财务软件进行电算化稽查,同时积极摸索编写税务机关自己的电算化稽查软件,在实践中试用和完善。

(四)提高税务稽查人员素质

目前,不少税务稽查人员缺乏必要的计算机知识,单靠现有的稽查人员还难以实施会计电算化稽查。因此,建议采用由税务稽查人员和计算机专业人员相结合,组成电算化小组的形式开展税务稽查。税务稽查人员必须加强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培训,只有这样,税务稽查才能跟上信息化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陆国斌、王忠孝.新编会计电算化[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2]中国会计学会编写组、初级会计电算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韦艳兰、地方税务稽查实务[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

[4]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