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化学专业的分类

化学专业的分类

时间:2023-09-18 17:33: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专业的分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化学专业的分类

第1篇

一、我校分析化学基础课教学的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进一步推进,[1]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决定了高等教育必须不断改革和发展,以满足国家、社会和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分析化学一直以来是高等农科类专业的基础课程。现行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否适应学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社会对各类分析测试技术的具体需求,对环境、商检、药检、地矿、质检等行业的调查,各类滴定分析法、紫外可见光谱法、电位法、红外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等社会需求高。[2]我校现开设了生物科学(师范)、蚕学与生物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林学、土地资源管理、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纺织工程、茶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包装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动物医学、草业科学、水产养殖学等二十多个近化学类农科专业。不同的专业对分析化学知识的要求不同、侧重也不相同。特别是分析化学作为化学的重要分支,于20世纪90年代,在以人类基因组计划作为代表的生命科学的激励下,跨入了以生命分析化学为特征的新纪元。而流动注射分析法、酶、免疫等生化分析法在教学上还是空白。[3]分析化学基础课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越来越多,课时数却越来越少;所涉及的专业越来越多,而开设的分析化学课程教材内容、实验项目、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均相同。这种不考虑学生专业特点,“一刀切”、“一锅煮”的教学模式,使对分析化学要求高的专业学生“吃不饱”,要求低的专业学生“嚼不烂”,无法满足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怎样在有限的课时中,从广度上介绍分析化学的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有利于“向学生展示21世纪分析化学生龙活虎、立体多维的图像”,(3)同时也能在深度上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按学科大类招生”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招生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其宗旨是尊重学生个性,促进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比如我校的资源环境学院已改革为按环境生态大类招生,在前2年完成环境生态大类课程结构体系中公共课程和基础课程学习,后2年学院根据国家和社会人才需求情况、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志愿情况分专业。为此,该学院对学生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设置做了相应的调整,依据各专业对分析化学的不同要求层次,部分专业必修,部分专业选修。在今后的几年里,我校的部分学院可能还会有类似的调整和改革。在这种大类招生体系的新形式下,现行的统一的教学模式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使分析化学的教学目标难以真正实现,从而阻碍了分析化学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教师白费力,学生不受益”的尴尬局面屡见不鲜。像我校这种情况,在农林院校和综合性大学里较为普遍存在。如何针对各个专业对分析化学知识的要求而做到教学的有的放矢?我校为此提出了新的教学模式———分类教学模式。

二、分类教学的可行性

分类教学模式以人本主义、素质教育为理论基础,以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培养,通过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要素,求得最佳教学效果。它的目标是为具有不同的文化基础、不同的专业学科、不同的职业去向的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准备,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1.农科类专业对分析化学知识的需求情况。以我校为例,有二十多个专业开设了分析化学课程,从培养目标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来看,他们的大类专业特征明确,对分析化学的要求各有侧重。①环境类。主要培养目标具备环境资源分析与测试、环境污染与防治、环保产品开发、资源利用与保护等知识和能力。对分析化学的要求侧重于各类滴定分析法、紫外可见光谱法、电位法、原子吸收光谱法。②医药类。生物药物分析对分析化学有较高要求,侧重于各类滴定分析法、紫外可见光谱法、红外光谱法、气液相色谱法。③食品类。食品质量与安全与分析化学息息相关,侧重于各类滴定分析法、紫外可见光谱法、电位法、气液相色谱法。④生物类。涉及植物化学保护,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饲料分析与质量检测,致病因素分析、检验,药物正确使用与开发,农业生物学,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及基因资源的保护、发掘与利用研究,水产动物病原诊断,水产动物病害的免疫防治及机理,水产动物营养生理、营养需求与代谢,营养与品质,营养与免疫,营养与环境以及重要经济水产动物人工全价配合饲料的配方和加工,品质分析,生理生化等,均对分析化学有相应的要求,侧重于各类滴定分析法、紫外可见光谱法、电位法、气液相色谱法、酶、免疫等生化分析法。由此看来,分析化学在各类专业的应用中是广泛的,但各专业由于分析的对象和要求不同,对分析化学的要求各有侧重,依据不同专业要求进行分类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析化学教师团队的情况。农林院校的分析化学教师,一般都来自于化学专业,专业知识扎实,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在学校内部很容易与其他专业融合。在自我素养方面,通常都在硕博学位进修中,分别于药物分析、环境化学、食品化学、生物化学领域深入学习和研究,对于分析化学在其他各领域的应用有很深的认识和理解,为分类教学提供了优质的教学支撑。

三、基于大类招生下农科类专业的分析化学课程分类教学的设计思路

1.大类学科分类的划分。根据农科类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各类专业对分析化学的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地划分出大类学科。这需要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地深入研究、调整、合理化。

2.教学课程体系的完善。在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注重体系完整、简约实用。通过改革,使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社会性、生活性、新颖性更强。在教学内容确定后,组织相关教师编写新的更为合理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案,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和完善。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为了深入、高效地开展分类教学改革,必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形成课程分类教学梯队。结合我校实际,分析化学教师大部分都是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较强的老教师,每位教师都具有不同研究专长。这样的授课群体,集众家之长,利于分类教学的实施。分类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在分类教学改革中,应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主体作用和传帮带作用,组织任课教师的分类专业知识背景培训和教研活动,使新教师能很快胜任教学工作,建立起稳定的分类教学教师团队。

农科类专业的分析化学基础课实施分类教学的改革思路符合教育规划新纲要强调的育人为本、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理念,适应我国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公共事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农科类专业的分析化学基础课实施分类教学可使分析化学的教学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适应,让学生能够尽量得到适合其自身发展需要的教育。因此,探索在大类招生新形势下农科类专业的分析化学基础课的分类教学模式,对近化学类专业分析化学基础课的教学将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2篇

关键词:水文地球化学 实践教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1(a)-0107-02

水文地球化学是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是在水文地质学及地球化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和演化,以及各种组分在地下水中的运移规律,是探索地球表层各带地下水地球化学作用的一门新兴学科[1]。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地下水环境不断恶化,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不断的发展,对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水文地球化学理论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基础。如何使学生有效的掌握水文地球化学的相关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以及增加在专业领域的实用性成为该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主要解决的问题。

水文地球化学课程以课堂授课为主,以实验为辅,该文结合实际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就该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程内容的优化整合,与专业实习的有效结合及应用,以及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提升三个方面进行课程教学的改革,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促进实践教学的提升的目的。

1 与其它课程内容的优化整合

1.1 与先导课程的衔接

水文地球化学相关的先导课程包括:《普通化学》《物理化学》《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学》及《水文地质学基础》等。

建议在《普通化学》《物理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可酌情对水文地球化学课程中应用到的知识点进行讲解,比如溶解平衡、碳酸平衡、络合物计算、氧化还原反应、吸附作用、热力学的状态函数等,并在对普通化学的实验课程进行体现。

《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学》作为地质类基础课程,为地下水课程与工程专业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地质基础,例如地表水及地下水的地质作用、构造裂隙的发育、三大岩类的形成及其特征等,都是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的基础条件。

《水文地质学基础》作为专业基础课,与水文地球化学的教学联系最为密切,“地下水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章节有部分交叉内容,因此要特别注意课堂教学中概念的统一。例如库尔洛夫式的书写、地下水化学分类与图示方法。

1.2 与同期课程的有效结合

同期开设的课程有《环境水化学》或《水分析化学》,主要讲授实验室水化学分析方法,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开展水文地球化学的综合实验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室基础。

1.3 为后续课程的铺垫

与该课程联系最紧密的后续专业课为《环境同位素水文地质》《地下水污染原理及防治》《环境与地质灾害评价》,因此,水文地球化学的课堂教学中应将同位素的概念、地下水污染及地下水质量评价等内容有效与以上课程进行有效、避免重复。

2 与实习课程有效结合与应用

我国地学教育教学模式表明,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充分的实验室教学实习和野外实践都是培养地学人才的重要途径[3-6]。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需经历地学思维至专业思维再至专业综合能力过程的转变,因此认识实习、地质教学实习、专业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所组成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专业实习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该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质量[6],因此充分将实习实践课程中的内容与水文地球化学的课堂教学相结合,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也能够促进实践教学的提升。

2.1 与认识实习及地质实习的衔接

水文地球化学课程的教学在认识实习和地质实习之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有效结合野外实习内容,例如岩溶形成的机理、三大岩类与地下水赋存运移及水化学特征的关系、地形等自然地理因素对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影响。

2.2 加强在生产实习中水文地球化学知识的应用

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中充分加强对水文地球化学知识的应用,在柳江盆地的水文地质调查中的得到具体体现。例如:(1)分析地下水化学组分的成因及影响因素;(2)分析不同岩性的含水层地下水化学成分的特征;(3)利用水化学及同位素的手段探索泉的成因类型,判断地下水的补给来源等;(4)对水质测试数据进行水文地球化学分类及水质评价。

3 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提高

3.1 提高实验教学及水化学模拟软件的应用

水文地球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学生掌握水化学相关的实验操作技能及相关水化学模拟软件的基本原理与操作。

根据长期实验教学的探索,建议加强水文地球化学实验的开展,例如增加:(1)岩矿水解实验;(2)水中碳酸平衡与pH关系测定实验;(3)土壤介质对氨氮吸附平衡试验;(4)溶滤实验;(5)结合实际场地的综合实验。由于课时量有限,因此依照学生兴趣分类分组开展单项实验和综合实验设计,并在课下进行实验成果的交流汇报。

AqQA或Aquachem等基础的水化学数据分析软件,可以进行水化学数据的可靠性验证、基本指标的计算、水化学类型的划分及基础水化学图件(如Piper三线图)的绘制和水质评价,因此,可以结合实例进行课堂教学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基本水化学数据分析方法。

水文地球化学模拟软件WATEQ/PHREEQC/MINEQA2等,可以进行水溶组分平衡分布计算、氧化还原平衡计算、液-气平衡计算、矿物饱和指数计算[2],对学生进行水文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因此可筛选个别软件(PHREEQC)讲授基本原理及实例操作,课下让学生自主进行软件的实际操作与讨论应用。

3.2 增加课程设计,调动学习主动性,探索开放式教学

以利用水文地球化学的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结合地下水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布置课程设计,例如:探讨土壤盐渍化与高氟地下水的关系;地下水环境与地方病;水的硬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矿泉水与人体健康等。让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网络资料、新闻报道等全方位进行调研,并分组进行汇报讨论,调动学习主动性。

4 结语

水文地球化学作为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专业人才目标培养的实现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实习课程的结合及实践教学中的提升,能充分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该门课程在专业领域的实用性,使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很好的融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质量。

参考文献

[1] 沈照理,朱宛华.水文地球化学基础[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2] 钱会,马致远.水文地球化学[M].地质出版社,2005.

[3] 陈骏,胡文u,李成.地质学实践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 [J].中国地质教育,2007(3):133-139.

[4] 杨伦.野外地质教学实习与学生人格培养[J].中国地质教育,1996(2):53-54.

第3篇

摘要:以新版《药物化学》教材为基础,从教学大纲的设置、授课课件的制作及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三方面探讨药学专业“药物化学”课程改革的经验与效果,为创新型药学人才的培养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关键词:药物化学;教学内容改革;创新实践

“药物化学”学科是所有药学学科的基础,是药物创新的源头,具有时代的前沿性,每年都有大量科学文献报道不同领域疾病治疗药物的新结构、新靶点及构效关系,药物化学研究的新方法不断进步。“药物化学”课程是几乎所有药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材的选择也至关重要。在我校,“药物化学”课程一直是开设给四年制本科药学专业、药物制剂专业、临床药学专业、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化学专业、药物分析专业三年级学生;五年制药学英语专业,药学日语专业四年级学生的专业课程,共48学时,其教材沿用化学工业出版社国家级规划教材《药物化学》。该教材于2016年1月再版发行,增添了临床上应用量大、靶点新的药物化学新知识,且现今正处在信息量爆炸的阶段,学生可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新上市药物的情况,因此,基于新版教材的《药物化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校药物化学教研室教师在运行了一学期的药物化学授课后,总结了教学大纲、课件制作及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经验与不足,为后续该门课程的授课探索了新的方案。

一、改革教学大纲,重点突出,层次清楚

在课程进行之前,我们首先针对新版教材的内容对教学大纲进行了重新设置。考虑到授课对象的药学基础,教学大纲以新版《药物化学》教材为基础,充分考虑目前临床上用药特点,保留与“药物化学”学科发展密切相关的经典内容,删减陈旧及与其他课程重复的内容,补充新的研究方法与成果,重新设置本课程在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力争在有限的课时中尽可能多的使学生掌握药物化学前沿相关知识。根据授课对象的专业及学时数,减少药物的合成所占比例,仅介绍一些临床应用重要,市场份额大,且合成类型比较经典的药物的合成,对药物化学结构变化的重点落在代表性药物的体内代谢上,通过体内的化学变化进一步深入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药效强弱、持续时间及毒性作用等。以相当的学时增加药物化学前沿了解性的内容,如增加介绍褪黑素受体激动剂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了解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类新药艾瑞昔布的开发过程与研究历程、了解临床上治疗高血糖药物的新靶点及各类药物、了解靶向抗肿瘤药物的新靶点、代表性药物及临床应用特点等。使本科生尽早接触到新药研究比较热门的领域。教学大纲是整个授课的关键,所有授课基本内容及考核中的重点均围绕教学大纲开展,故我们首先对教学大纲进行了认真细致的重新设置,综合考虑授课学生对象及学生以后对该门课程的需求,难易结合,经典与前沿相交叉,在有限的课时内尽量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药物化学学科前沿性的知识。

二、制作统一课件,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我校开设给药学各专业的《药物化学》课程(课程编码:030917CL-制,48学时)涵盖8个专业31个班级,由我教研室多名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统一授课。在本次教学改革中,我们对课件进行了统一、规范的制作,设定了6个能够代表沈阳校区和南校区特色的代表性背景模板,统一各级标题的字号、字体,统一结构式中线条与字母的规格。新课件背景严肃、正式,体现了我校深远悠久的药学底蕴,同时画面简单精美,颜色对比显著,课件中的重点内容一目了然,适合本科学生接受。各论中各章节的课件内容均按照各类药物临床应用情况,先总述,后分类介绍、最终总结的模式制作,章节最后通常加入该类药物目前的研究开况作为扩展补充知识。如增加了学时的降血糖药物(由原大纲中1学时增加为2学时)的课件中,首先简单列举糖尿病的形成及发病情况(1页),该疾病在临床上的分类及发病机制(1页,为后续药物的分类做铺垫);治疗I型糖尿病的胰岛素的发现发展情况(4—5页,同时提及我国在胰岛素提纯过程中的巨大成就)。口服降血糖药物是课程中的重点介绍内容:利用1页PPT列举口服降糖药物按照作用机制进行分类及代表性药物,随后即按照此分类方法对各类降糖药物的发现、发展过程,临床用药情况、代表性药物及该类药物目前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如经典的磺酰脲类降血糖药物,其发现过程(1页);药物研究进展及特点(1页);作用机制(1页);三代磺酰脲类降血糖药物的代表性药物及结构特点(3页);构效关系(1页);临床上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1页);代表性药物格列吡嗪的结构与命名(1页)、体内代谢(1页)、化学合成(1页);代表性药物格列美脲的结构与代谢(2页);磺酰脲类药物目前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1页)。课件制作中查找文献及数据库,增加了药物靶点与药物分子相互作用的三维图,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药物分子与靶标的相互作用及当今药物化学学科进行新药设计的常规方法。如在课件中列举了三代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和赖诺普利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的三维对接图(dock-ing),从中能明显看出三个药物与靶点结合时关键氨基酸的数量及结合方式,三者与ACE结合的作用力依次增强,故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三代ACE抑制剂对ACE的抑制作用及临床上的降血压作用依次增强,用药量依次减少。

三、改变课堂教学,学生主体,灵活授课

三年级(或四年级)药学专业本科学生已经累积了一定的化学知识、药学知识,学习《药物化学》后开始系统的了解治疗各类疾病的药物的发现、发展及研究现状。此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创新的能力,并有创新的意愿,需要进一步对他们的创新意识进行引导,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主体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我们首先选择临床药学专业的三个班进行了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尝试。每个班分成四组,每组7—8人,任课教师给定一类药物作为每个小组的讲授单元,由学生组内自行分工,查找文献、制作课件、组织讲稿,每组讲授10分钟左右。教师根据学生准备及讲授情况给每组同学分数,并计入最终期末成绩。一轮教学改革过后,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大大提高,学生们以与教师不同的视角进行课程的准备与讲授,更加生动,更容易引起共鸣。学生们从网络上汲取常识与数据,扩充到课件中,由生活中的常见事例引出其要讲的内容,层层递进,画面活泼,讲解生动,完成从生活实践到理论介绍的过渡。同时,同学们也通过这种课堂翻转的教学方式,在精心准备、讨论制作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团队沟通的重要性,理解了教师备课的辛苦。一学期一个专业的课堂教学改革为本门课程继续深入平行铺开教学方式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经验,调动了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的主观积极性,获得了其他任课教师的肯定,在今后的《药物化学》授课中,我们将继续就这种授课模式进行推广和实践,累积教学改革经验,在教改过程中不断摸索更加科学、更适应药学各专业的课堂教学方式。大数据背景下,信息量急剧膨胀,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思维活跃,迫切需要具有丰富科研与教学经验的专业人员的引领,以创新的思维为未来的药学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受特定因素的影响,《药物化学》教材内容的更新无法追随学科的发展,陈旧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对创新型药学人才培养的要求,如何紧跟药物化学研究的新方向,将学科新动态融入到对本科学生的教学中,使本科学生尽早触摸到“药物化学”学科的精髓,具有创新的意识,掌握创新的技能,培养创新的能力,是“药物化学”课程教学要研究的新挑战。“药物化学”课程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我们充分考虑到教学对象的基础与现有课时限制的条件,以现有《药物化学》教材为基础,将教材的内容与“药物化学”学科发展前沿接轨,改进现有教学大纲,保留其经典部分,引入新内容;教学方式上引入现代药物设计方法,采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方法中常用的docking软件,进行三维动画模拟,替换平淡的平面二维讲解;以具有多年药物化学科研经验的一线教师引领学生充分利用信息优势,选择代表性药物,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学,讨论和讲解,将普通的“填鸭式”授课逆转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创新意识,提高创新的能力。为提高我校药学类各专业“药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水平、促进我国制药工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刘丹 赵燕芳 王健 刘亚婧 许佑君 贾娴 单位:沈阳药科大学制药工程学院

第4篇

关键词:专业导论;质量保障系统;教学实践;材料化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035-03

一、引言

随着对大学新生开设专业导论课的背景、价值和目的日益充分的探讨,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专业导论课程的设立,任课教师也提出了许多教学改革方法和措施。专业导论课主要对本专业性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课程设置及未来就业前景和领域进行介绍,目的是培养学生专业思想和兴趣,引导正确的学习方法,规划四年学习计划和未来就业。专业导论课程的授课质量将会影响本科生大学四年的学习质量,甚至外延到学生的职业生涯。课程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水平的具体体现,是教学评估的重要指标,建立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必要的。

材料化学专业(绿色电子材料方向)是教育部批准2009年开始招生的新专业。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基于电子产品制造绿色化和从源头上解决废弃电子产品环境污染问题的行业背景,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和企业需求开设了本专业。材料化学专业(绿色电子材料方向)培养掌握电子信息制造基础知识、材料化学专业知识和电子废弃物资源化技术,从事绿色电子材料设计与制备的专业技术人才,满足微电子及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制造、电子原辅材料制备、电子废弃物处理等高新技术和环保产业需求。在新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了“材料化学专业导论”课程。对于新专业建设,应当始终把教育评估的质量观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从2009年开始,我校制订和完善了教学大纲、教学进程表;自编了讲义,并制作多媒体课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从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四方面初步建立了“材料化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质量保障系统。

二、课程目标

材料化学专业导论课是大一新生最早接触到的一门和专业相关的必修课程,1学分,16学时。建立清晰、准确的课程目标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首要前提。课程教学必须解答新生心中的三大困惑,即这个专业是“干什么”的?要“学什么”?毕业后自己能“做什么”?学生学完之后将对材料化学专业(绿色电子材料方向)有全面的了解,包括本专业在社会发展中与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本专业涉及的科学技术研究内容与发展趋势;本专业的教学培养计划及课程设置;本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素质要求。从而使学生更明确大学四年学习目标与内容,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了解就业方向与领域。

三、课程实施

1.课程教学内容

材料化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内容涉及专业知识、思想教育、职业创业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要实现教育和教学双重目标。通过三部分材料化学专业知识的讲解,使学生首先了解这个专业是“干什么”的。第一部分从什么是材料、材料的分类、材料的用途、新材料入手,让学生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第二部分包括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内容以及学科专业发展过程;第三部分先介绍传统的材料化学专业涵盖的内容,在材料化学专业框架下讲解材料化学专业(绿色电子材料方向)的设置背景、研究范畴、专业特点等。电子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带来的电子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欧盟相继出台了WEEE指令、RoHS指令来应对,电子废弃物的资源化以及电子产品的绿色设计与制造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技术和方法,本专业的特点就是培养掌握这方面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性人才。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理解本专业在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以及开设本专业的意义,在这一部分增加了电子材料概述、电子辅料概述,无公害电子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三个模块的内容。

针对学生希望知道在我校这个专业能“学什么”,课程重点介绍了本专业培养方案,讲述专业学习的课程体系,也增加了本专业学生所能参加的技能考试所需的知识点。培养方案包括本专业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修学年限、毕业与学位的授予、四年课程安排和学分要求。对专业主干课程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作一概括。针对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不同课程的特点,介绍学习这些课程的基本方法。材料化学专业(绿色电子材料方向)有着全新的课程体系,以四大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课程为基础,材料化学、材料物理、高分子材料、胶体与界面化学等课程为主,增开了电子信息材料、印制电路技术、电子化学品(电子原辅材料)、封装技术与材料等专业课,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电子信息产业和产业链;增加了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电子产品和电子化学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和毒理学的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让学生了解电子产品和电子化学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及其危害,以及资源化技术。增加了纳米材料、薄膜材料制备技术的专业课和绿色电子材料设计的实验课,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电子原辅材料绿色设计和制造技术与制备方法。增加的这些课程与材料化学专业的材料制备/合成、组成,结构、测试,表征、性能,应用的专业课程相互衔接,形成了独特的知识体系。

对于学生毕业后能“做什么”的问题,从几个方面来讲授。第一是材料类人才的现状和需求;第二是已开设环境工程(电子废弃物方向)专业、相关材料类专业的学校以及研究所的简介;第三,结合我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自主创业教育,为本专业学生明晰就业方向,树立正确的择业和就业观。

材料化学导论课程中还设计了专题讲座,包括欧盟WEEE指令、欧盟RoHS指令、PCB与绿色生产,通过听取专题报告学生对本专业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

2.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材料化学专业导论课的特点分析和教学内容可以看出本课程的教学难度并不大,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实现多层次、多样化,避免单纯枯燥的讲解。在专题讲座中,邀请有经验的企业技术骨干作1~2个报告;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体验式教学,学生课后通过各种途径来查阅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成果,比如调研电子原辅材料企业、查找开设材料化学专业的学校等;实践环节方面安排学生参观我校的学生实验室以及各研究课题组的专业实验室,激发学生对科研的感觉。

利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教师通过精讲的方式促进学生对重点概念的理解。在课堂上采用讨论教学法,拟定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有启发性的讨论题目,结合学生课后自己查阅的资料开展讨论。在考核方式上采用期末考试与小论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四、课程管理与评价

1.课程管理

课程质量不仅受静态的课程资源要素的影响,也与课程管理对课程活动进程中的动态控制有关。材料化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质量保障系统包括教师工作的规范管理、学生学习的规范管理和施教过程规范管理。成立了材料化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团队,上好导论课不仅需要统观专业教学体系,还应通晓专业应用领域,同时还要对专业就业市场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任课教师团队由系主任和两位教授组成。任课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进程表。教学大纲中明确了这门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课程基本要求、课程内容、教学时数分配,考核方式,教材。教学进程表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分配一学期内16学时课程,每周1个课时的上课内容。所有相关本课程的教学文件每学期进行归档,由教务部门统一管理。学生学习规范包括有学习条件、学习任务、学习要求,有课后作业,接受诚信教育。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必须遵守学校的一切教学管理规定。

2.课程评价

材料化学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评价包括学生评教,督导和同行评议。学生评教和督导听课由学校层面组织,并将结果反馈到学院;同行评议是由学院组织其他教师听课,结果由学院的学术委员会反馈给授课教师。此外,授课教师在课程学习期中和期末运用课堂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此构成今后改进教学的基础。

第5篇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体系中存在的覆盖面广、专业要求不一的问题,结合综合性二本院校(以烟台大学为例)教学中的实际状况,探讨了优化教学资源、建立多层次、宽覆盖和可持续发展的《分析化学》课程体系的策略。

关键词:分析化学;课程体系;多层次;宽覆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075-02

分析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它是研究物质化学组成和结构信息的科学[1]。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分析化学已经渗透到环境学、药学、食品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诸多的领域。然而,在这些学科中分析化学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这些学科对分析化学的要求也各有侧重[2]。这就需要我们去认真思考,在新形势下,如何构建适合综合性大学各个不同专业的《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体系。

本文针对综合性二本院校在《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不同层次的课程体系的设想,以满足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的实际需求,使得分析化学课程具有时代性、前沿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且该体系能满足不同层次、各个专业的要求。以期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和以后走上社会提供更有效的帮助。

一、《分析化学》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分析化学》是高等院校化学、化工、应用化学和材料化学及相关专业必修的四大专业基础课之一,也是生物、食品、药学等学科完整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90年至今,该课程的授课专业从化学工程、生物化学、微生物学拓展到了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食品工程和质量等十几个专业。近年来,虽然我们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验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但仍然存在不足。

1.《分析化学》理论课程与学生专业关联不充分。如上所述,《分析化学》是诸多专业的基础课程。然而,不同专业具有不同的特点,根据各专业的特点,该课程也会有不同的要求[3]。例如,应用化学专业侧重于理论研究;食品科学专业偏重于在食品中营养成分分析,添加剂分析,有害物质分析以及食品质量控制;化工R灯重于化工产品,化工中间体分析;材料专业侧重于材料中物质种类和含量的分析和监测。虽然,《分析化学》课程的基础内容万变不离其宗,但是不同专业总有自己的特点。然而,目前在该课程教学中,用一本教学大纲,用一种教学模式,用一套考核模式,这势必影响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培养。尤其是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到了实际工作岗位后遇到各自的专业问题往往不知如何下手,陷入茫然的境地。

2.《分析化学》实验课程与学生专业测试关联不充分。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可以毫不夸张地讲,离开了实验教学,分析化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没有了立足之地。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应同等重要的地位,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为实验技能的训练和实验结果的分析首先是同学深刻理解所学的内容的有力保障,其次是学生将来工作之后解决现实问题的基础。只有牢固掌握基本操作,认真分析实验数据,才能使学生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然而,从我们多年教学经验来看,实验技能的培养环节方面,效果往往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实验态度不端正,纯粹是为了混学分来的;二是我们自身的实验内容、教学方法侧重也基础内容,忽略了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处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分析化学》课程与先进的分析测试手段结合不紧密。任何一个学科都是在动态的发展进步中前进的。对于《分析化学》课程来讲,百年以来建立的测试手段和测试方法以及分析数据方法固然很重要。但是随着物理、光学、电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分析手段也呈现多样化,新的技术和手段也呈现了更好的分析能力,更准的分析结果。但是,在普通高校中,我们基础分析化学的教学和实验内容仍然局限于四大平衡理论,常规样品的分析和检测,不能与现有手段相结合,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会使得不同专业的同学在以后的实际应用中处于两难的境地。

二、《分析化学》教学体系的构建

1.多层次《分析化学》理论教学体系构建。针对不同的专业要求,通过建立多层次、针对性强、全方位的教学大纲,据此制订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考核体系。这样就克服了过去无论什么专业都采用一个模式进行教学活动的弊端,使得不同专业能够紧密结合该专业的实际,并依据专业要求侧重于关联性强的某些具体内容。对于这些特定的基础和技能进行强化教学和技能训练,这样才能培养出具备专业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各专业学生不仅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也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加深对该专业的了解,进而提高专业的兴趣,为将来更好地学习专业技能注入正能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使得同学能有一定的能力运用分析化学知识解决本专业所遇到的问题,为今后能更好地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总而言之,建立多层次的理论教学体系更有利于专业的发展,更利于课程的发展。

2.实用型《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针对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手段。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首先对实验目的、实验现象、实验结果有直观的认识;通过手把手的言传身教使得同学做实验时候更加科学、更加规范。这样把实验内容分为几个层次:①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训练,使得同学能够拥有扎实的实验技能。②在实验期中,增加基本操作规范考核,通过检查了解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实验中还有哪些不足,以便在后续的实验中加强训练和补救。③在实验后期,给学生增设设计型实验,使得学生能独立设计和规范自己的操作。更为重要的是针对不同的专业需求,将理论讲授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课堂举出的典型的带有专业的特点的实际例子和已经进行的取得良好评价的基础化学实验改革结合[4]。这样,同学就能带着自己专业的问题去实验,并能得出专业性的结论,以达到分析实验内容丰富、有趣、覆盖面宽的目的。针对不同的专业,设计不同的基础实验、提高性实验、创新开放实验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

3.可持续发展《分析化学》教学体系构建。可持续发展是经济上提出的概念,但对于教育、对于一个课程的发展也非常重要。针对目前知识的更新之快、容量之大,结合我们的实际,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分析化学》教学体系构建设想。在前期分析化学省级精品课建设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实际,构想建立基础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和工业分析课程的课程群。并逐步完善网上资源,争取分析化学能成为“慕课”的建设单元。通过课程群三门课程的整合,一方面削减各个课程陈旧和重复安排的内容,另一方面突出主线,使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更合理,层次更分明[5,6]。例如,金倮胱拥牟舛可以按某一主线来安排,在基础分析化学中可以通过络合滴定来测定;在仪器分析中可以通过原子发射光谱、原子吸收光谱等方法来测定;而工业分析中加入实际样品中混合金属离子的方法来测定。这样由简单到复杂,将分析化学的内容融会贯通,如此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总之,边发展,边完善,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保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分析化学》课程体系。教学和科研应当紧密结合在一起:一方面教学为科研明确了方向,另一方面,科研则是教学的基础。据此,按照分析化学更细一级的专业组成科研小组;针对所授课程的不同专业成立相应的教学小组,使得科研和教学紧密结合,相得益彰。最后,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也要注意,逐步构建合理的人才梯队,保证课程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不断要求我们在基础教育中对《分析化学》课程体系重新构建,然而教学体系的改革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地摸索和解决分析化学课程体系中存在的和不断出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才能保证《分析化学》课程紧跟时代的步伐,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运,董元彦,张方钰,胡先文.面向新世纪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体系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5,(4)4:60-62.

[2]陈百玲,刘国勇,李瑞萍,黄应平.试论《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3,(41):208-209.

[3]胡坤,邹华红,桂柳成,吴强,周佳.分析化学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广州化工,2013,41(2):153-154.

[4]杭义萍,许琳.构建基于问题解决的分析化学类实验课程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9):290-292.

第6篇

关键词:科学课;科学教育;专业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8-0071-02

一、武汉市科学课及科学教育的现状概述

武汉版科学课(7~9年级)教材的编订始于2003年,由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胜祥和崔鸿教授主编。而武汉市初中7~9年级从2014年秋季开始正式开设科学课,师资来源于课程融合之前的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及地理教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作为武汉市唯一培养科学教育专业教师的高校,科学教育专业设置始于2005年,该专业申报和设置单位为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专业支持单位为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从2005―2011年,该专业共招生四届本科生,总人数为113人。笔者担任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的专任教师,承担《科学教育》课程主讲等一定的教学任务,遇到一些实际问题,也收到了本专业学生对该专业各方面问题的反馈意见。综合来看,本专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

首先,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总体感觉是大拼盘。在物理、化学、生物及地理这四个学科之间没有形成有机联系,彼此相互独立,很难体现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要走向中小学,面对求知欲强的中小学生这一最基本的出发点。现行教材中涉及的问题或现象是学生听不懂,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及附带一系列问题。比如,“物理化学”这门课,难度很大,对化学本专业的学生来说都很难,同时对中、小学生这么深奥的内容显得不现实。在2008级、2009级的课程设置中,物理化学及实验共计均为126学时,2010级的课程设置中,该门课及实验共计102学时,该门课为专业选修课,其学时几乎比任何一门专业必修课都多,相对不合理。

其次,学生对该专业的认同感不强。四届学生中,大约超过一半的学生在招录时调剂到该专业,侧面说明学生及家长对科学教育专业的定位不准确,学生打算毕业后去中小学当科学课教师的人很少,科学教育专业每一届都有90%以上的学生在积极备战考研或者参加公务员考试,以期能够扩宽自己的职业选择。

见习实践机会太少。学生与开设科学课的中小学校的对接太少甚至没有对接,学生兴趣不浓、信心不足。在微格教学和课堂教学技能演练中,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知识结构和教学技能的应用方面有所欠缺,课堂观摩时,对中小学生在科学课堂的提问感觉惊讶,表示压力很大。这些都源自于在武汉地区中小学科学课堂过少,学生实践机会不足,导致没有认识和充分的心理准备。

二、科学教育专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制定专门的任职资格制度,研制并出台《科学教师专业标准》。我国高师科学教育专业是一个新兴师范教育专业,但教育系统目前尚未设立专门的科学教师任职资格制度,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就业尚得不到很好的制度保障,可替代性强,对于追求应试教育的中小学而言,科学专业的毕业生缺乏优势,不自觉地被打上“杂而不专”的烙印。

目前的科学课课程标准中涉及到课程设置、教材编订等内容,而对于科学教育专业建设规范化、科学课教师专业化等内容涉及过少。在这方面,美国《科学教师教育标准》值得借鉴。它将教师划分为3类:职前教师、新入职教师和专业教师,并对这3类教师的专业化标准进行细致的规定和划分。澳大利亚制定本国的科学教师标准,为科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参考。其他国家也在逐步细化,但研究成果和水平从现有文献来看均未超越美国。研制适合本土特色的科学教师专业标准,可以解决高等院校科学教育专业的定位、目标、培养途径等,促使高等院校该专业建设规范化。

三、创新完善科学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办出专业特色

由于科学教育专业是基于2001年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萌生的新专业,国内没有先例和经验可循,又由于各校管理依托物理系或化学系或生物系,各系在专业发展认知上受到自身专业局限和课程本位主义的影响。因此,就全国而言,突显一些制约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且具有普遍性、瓶颈性的核心问题,集中体现在培养目标定位不准、课程体系结构欠合理、核心课时数分配不科学、培养模式不能有效适应人才成长的需求。

现行的科学教育专业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由各高校二级学院负责管理的“常规模式”;二是把科学教育专业的具体管理部门设在教务处,由教务处设立专职人员负责专业建设和运行工作,而学生管理放在系(院)进行的“教务主导模式”;三是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不设专任教师的“半独立模式”。调查显示,84.6%的高校选择了“常规模式”。究竟该选择什么样的专业管理和运行模式比较合适,太原师范学院及安徽马鞍山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经验值得借鉴推广。

2002年,太原师范学院开复合型多元化科学教师培养先河,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调共生的与21世纪社会发展相适应且富有弹性的、融多元目标为一体的立体化“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四年间、在2700学时内完成科学教师教育层面上的“博学专精和谐共生”的教育。

马鞍山师专有机地把“教学与社会、学业与就业”结合起来,对现有专业提出了“师范类专业做精、做优;高职类专业做大、做强。”的口号。该校的科学教育专业,为培养一专多能的学生,从“确定核心课程、增设专业课、开设两个选修方向、增加毕业设计的比重”等四个方面着手创新。比如,该校在调研科学教育专业计划时,为增加教学效果,特地增设《科技制作》这门必修课。结合现实情况和学生实际,将选修课进行了调整,开设了两大类:即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学生可结合自己的就业意愿,选择不同类向。

四、实施特招或者提前批录取准科学教师,培养学生的专业使命感

除少数高校外,生源不足已成为突出问题,个别高校因生源匮乏被迫停止招生。调查表明:有7所高校提出了生源不足、报到率不高、转专业学生数量增加等问题。如某一高校,2008年的招生计划为40人,第一志愿录取仅有1人。同时,转专业现象在科学教育专业中比较常见,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生源“不足”和“匮乏”,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假如只是把科学教育专业作为一所高校志愿增补或者提档调剂的垫脚石,那么生源注定得不到保障且质量不高。对于新兴专业,教育部门需利用政策引导,实施特招或者提前批录取,让生源得以保障,再辅以其他专业建设支持,生源匮乏的问题将迎刃而解。

目前高中没有设置科学课程,而且初中设置科学课程的学校也不多。因此,很多学生认为四年本科毕业后去从事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会有一定的屈材感而情绪低落,而从事中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教学又总觉得缺乏底蕴,认为所学专业知识与其他如化学教育等专业的学生相比无竞争优势。

所以,高校在设置科学教育专业课程时必须目标明确,不能因为现时的功利性使价值取向偏移。要以科学的方法和态度承担起培养学生完整的科学素养的任务。如果没有意识到专业使命感,就会迷失方向,所以要开设“专业导论课”。

五、与中小学结对子培养,提供足够时间的入职前培训机会

科学课在小学是副课,很多小学都是由其他专业的教师兼任科学教师。同时,由于编制限制,这类专业毕业生进小学困难,即便是进了学校,也只能担任代课教师。在这种现实情况下,提高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把专业办出特色,是摆在该校科学教育专业面前的首要问题。从“出口畅通度”来看,凡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扎实推进科学课程改革的区域,其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没出校门就被抢空;相反,那些视科学课程为“副科”,不关注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区域,其科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不仅就业困难,还被视为“杂烩”毕业生、非“主科”教师,就业阻碍重重。开设科学教育专业的师范院校,需要经常与当地或其他地区的中小学建立良好的结对子培养体系,保障毕业生的就业,让科学教育专业学生有强烈的就业欲望和自信心。

开设中小学科学课的各省市,非常注重利用寒暑假时间对科学课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但是效果不佳,很多教师回到工作中,仍然换汤不换药,用自己习惯的方式教学。目前的教育实习远远达不到准科学课教师的能力要求,需要进行更长时间、更大范围、更加系统的岗前实习。

总之,由于科学教育专业的建设需要涉及到有关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等院系的通力配合,所以在协调上存在难度,管理上也有一些漏洞,需要作为一项独立的专业特殊建设,保障7~9年级科学课程改革与高中分科教学不冲突,保障我们教育与社会不脱节,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秀英,张晓玲.我国科学教育专业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透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1,2(96).

[2]李中国.关于科学课教师培养的调查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8,(20).

[3]太原师范学院“高师院校科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5+3’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研究组.高师院校科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5+3”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成果总结报告[Z].

[4]刘林,彭蜀晋.科学教育专业所面临的问题与发展策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26(9).

第7篇

[关键词]小班研讨 工科 物理化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5-0021-02

物理化学是大化工类各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一门课程。由于学科本身公式繁多、概念严格、推导复杂,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知识掌握不牢、理论与实际脱节等问题,对大化工类相关专业的后续课程的学习带来不利影响。[1]长期以来,物理化学的学习一直是学生的难点。近年来,小班研讨这种创新性的教学模式由于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知识交流的能力等方面具有优势,逐渐被应用于许多学科的课堂教学。[2]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将小班研讨应用于工科物理化学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3],合理地选择研讨内容,这样才能发挥小班研讨的上述优势,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结合本校工科物理化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对工科物理化学小班研讨的研讨内容,提出下列的思考并进行了实际的探索。

本校使用的教材是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物理化学教程》。在该教材的框架体系下,我们认为工科物理化学课程除了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外,还应当突出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并重、注重联系实际的工科特色;并能够关注学科发展前沿,理解新兴领域的研究思路。因此,在小班研讨的研讨内容选择上,就要兼顾上述三个方面。

此外,本校本科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和下学期学习物理化学课程,这时学生正处在由基础课程到专业课程学习的过渡期,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意识都较薄弱;同时,多数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尚需鼓励和培养。在研讨内容的选择上也需要考虑这个问题。

一、基础核心内容的研讨

对于热力学、动力学、化学平衡和相平衡这部分基础核心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教师要站在整个学科的高度向学生讲述物理化学的主要框架和思想方法。

首先,研讨内容中学生的陈述内容可选择对每章的重点进行归纳总结,讨论内容可以选择学生易于混淆的概念、定理和基本原理进行辨析。对基础核心内容的难点问题,教师可通过拟定思考题的形式由学生进行讨论。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夯实基础,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理论应用于实际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使研讨能够循序渐进地越做越好。

其次,在基础理论建立的过程中,通过分析科学家的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可以学习科学家的逻辑思维方法。因此,从物理化学发展的历史中,选取某些知识的起源、发展和完善的历史作为研讨内容,通过学科发展和背景的讨论能促进学生对理论和公式的深刻理解,让学生掌握系统的学科思想方法。此外,科学家的生平介绍,研究方向的确立与变化,也可作为研讨内容,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此外,融合章节间的研讨内容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以某一具体实例,将热力学和动力学结合起来,研究化工生产的反应条件。首先采用热力学中化学反应的等温方程判定反应的自发性,再采用等压方程优化反应温度,结合动力学中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在综合考虑平衡转化率和反应速度的基础上,确定最佳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参数。这类的研讨内容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物理化学课程中有许多相似的逻辑关系,这种相似的逻辑关系背后隐藏着更深刻的内在联系。例如,基于热力学的状态函数方法获得的相变焓与温度的关系,与化学反应焓变与温度的关系极其相似;在相变热力学中纯物质气液或气固两相平衡中,饱和蒸气压与温度的关系,在化学反应热力学中,标准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在化学反应动力学中,速率常数与温度的关系,三者极其相似。这些没有现成答案的研讨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意识和勇气。

二、扩展内容的研讨

工科物理化学的扩展内容为电化学、胶体化学和表面化学,这部分内容与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联系紧密,学生既可以用基本原理来解释自然现象,又可以用基本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部分的研讨内容相当丰富,也是探讨的重点。

例如:在电化学领域内,研讨腐蚀产生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如阳极保护、阴极保护、钝化等措施的应用;研讨玻璃电极、离子选择性电极、化学电源、电化学合成的原理、装置和应用。在表面化学的学习中,研讨表面活性剂,从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到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再到用途,如作为剂、去污剂、增溶剂和乳化剂等;研讨膜分离技术,基于膜具有较大比表面的特殊的表面性质,被应用于化工、食品、医疗、卫生等领域;研讨具有巨大比表面的吸附剂和纳米材料,它们的结构、性质和在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的用途;可研讨毛细现象,解释“锄下有水”,“棉布吸水”等自然现象;研讨润湿现象,解释眼镜起雾的原理,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学习胶体化学时,研讨解释胶体稳定性的DLVO理论,找到胶体稳定存在的原因,从而制定出破坏胶体的措施或者稳定胶体的对策;研讨电泳的原理,在分析化学、生物化学、临床化学、毒剂学、药理学、免疫学、微生物学、食品化学等各个领域的应用。

这部分的研讨着重从基本原理的应用,到实验装置或生产设备的建立,再到工艺条件的选择,能训练学生将基本原理用于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与专业相结合的学科前沿的研讨

本校每年学习物理化学的本科生有1000多名,专业涵盖大化工的许多专业,如冶金、材料、化工、环境、轻工等专业。大化工的不同专业的后续课程对物理化学知识的延伸和应用存在差异。比如,冶金和材料类的专业对相平衡知识应用较多,制药和纺织等专业对胶体化学的知识应用较多。针对这一特点,小班研讨的内容可视学生的专业特点而定,由学生自主选题,着重于工程应用和学科前沿。

在小班研讨的实践过程中,这部分的研讨尤其让教师深刻地体会到学生自身的巨大潜力和可塑性。例如:学习了相图中的临界状态,引出新兴的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食品专业的学生主要研讨用于萃取啤酒花、香辛料、植物色素和动物油脂等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原理、装备和工艺条件等;制药专业的学生主要研讨将之应用于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和中药的现代化;化工专业的学生主要研讨天然香精香料和天然色素等的提取;环境专业的学生研讨萃取污水中的有毒物质,如有机氯、有机硫等。关于电化学的应用,对环境科学和工程专业的学生,研讨将电化学氧化、电化学还原、电凝聚和电渗析等方法用于废水处理;对化工专业的学生,讨论燃料电池、新型海洋电池的设计原理、工作方式等;对生物化工专业的学生,研讨生物电催化、微电极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当学习表面张力的时候,研讨内容对冶金专业可选择表面活性剂用于矿石的浮选原理与应用;对纺织专业,可选择荷叶效应对材料制作的启迪;对于生物化工专业,新型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又是研究的热点,由于它与环境具有兼容性,既无毒又可被生物降解,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生物表面活性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需要研讨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制备、应用以及与传统表面活性剂的优缺点比较等。在胶体化学中,微乳状液的制备和应用,双向凝胶电泳的技术及应用也是目前研究的新方向,可以提供给高分子材料专业的学生作为研讨内容。

四、结论

在知识更新迅速和信息爆炸的时代,迫切需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具备将基础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能够客观分析各行业的实际需求,创新性地解决问题的人才。在近几年小班研讨的实践中,我们逐渐发现,只有通过多层次、全方位、针对专业特色地精选研讨内容,才能循序渐进地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在夯实学科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班研讨的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肖琦,黄珊.物理化学教学改革探索[J].大学教育,2012(5):81-82.

第8篇

【关键词】应用化学专业 有机化学 课堂教学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77-01

课堂教学属于学校最根本、最重要的教育任务,是培育人才进行当中的关键流程。课堂教育是完成人才培育目的的方式之一,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育品质的关键因子。有机化学是应用化学专业里的一门关键根本课,利用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与定义,鉴于此,本文对应用化学专业有机化学课堂教学进行分析与探究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

1.化学专业有机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深层次探讨教育改革、提升教育品质的时期,在教学过程中怎样真实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培育学生的创新观念与水平,提升教学质量,是这些年全国各大相关院校有机化学教学团队中不断在探究的主要课题。然而,在应用化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得成绩,但是仍然存在如下三个问题:缺乏具有批判性的有机化学课本;教学大纲跟人才培育方式不协调;教学知识老旧,缺乏专业特色,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和发展。

2.应用化学专业有机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对策

2.1加强应用化学专业有机化学教材的建设

课本是教育内容的载体,好的教材是优良教育品质的根本保障。当前,专门适用于应用化学专业的有机化学课本较为有限,大多数高校应化专业应用的有机化学课本仅仅停留在满足化学专业的一些基本有机化学。所以,加强应用化学专业的教材建设是必须的,也非常紧要。此外,随着有机化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概念已经慢慢渗入至跟其紧密相关的生物学、医学、药学、制药、材料、食品等学科里,因此,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在有机化学课堂上应该学习跟这些交叉学科相关的有机化学知识,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但是,现有教材较少涉及跟交叉学科有关的有机化学概念。所以,加强应用化学专业的教材建设是必需的,也非常紧要。

2.2创建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理论觉得,老师于教学活动里属于组织人、指引人;学生是学习的真实主体,教学的好坏一般是由学生是否参加学习的积极性来决定。有机化学教学目标是在教授有机化学根本理论的另外,不停提升与培育学生的专一素养。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转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老师教授关键、难点为轻的教育方式。例如老师能够选用新反应不多的取代酸、杂环等篇章,引导学生运用图书馆资源,自主查资料,归纳总结。在老师的指导下,编写课程教案,让学生扮演老师的角色进行教授,然后将学生分小组探讨的课堂教育行为,提升教育结果。也能够提前安排内容使学生在查寻文献信息的根本中,最终用论坛或报告的形式完成汇报沟通。

2.3引入新理论、前沿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教师教授课程的动力源泉。因此,教师如何吸引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中,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选取课本中的与社会实际结合紧密的知识内容作为切入点,适当地引入跟社会实际结合紧密的案例来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新颖性。例如,在有机化学中的酯化反应与付-克烷基化反应,课本中使用硫酸、路易斯酸等作为催化剂,然而在实际工业生产中,酸性物质的使用对仪器设备腐蚀、污染环境、造成提纯过程繁杂。现有新型的催化剂如固体杂多酸、活性生物酶等具有环境友好和原子经济的优势,已被普遍应用。在讲解苯酚的酯化反应时,可以引入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这一药物的发现历程,用途以及在战争中的地位。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应用化学专业有机化学课堂教学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从教材的建设,教学模式的转变以及新理论,前沿知识的引入方式三个主要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这些将在某程度上,对提高应用化学专业有机化学课堂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提高教学质量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从多方面完善,比如增强应用化学专业有机化学课本构建。进一步为应用化学专业有机化学课堂的发展奠定尤为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丽波,徐雅琴.农业院校应化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改革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2(02)

第9篇

关键词:基础课;专业课;结合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187-02

农业院校基础课是各专业或一定类别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一般指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课,主要对大一、大二的学生开设。基础课对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和素质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关键性作用。本文以北京农学院基础教学部为例,对农业院校基础课与专业课相结合方式进行探析。

一、基础课与专业课相结合的必要性

(一)基础课与专业课是互为补充的关系

北京农学院基础教学部是设立在学校直属下的基础课程教学部门,在行政上与二级学院同级,直接隶属于学校,面向全校开设基础课程,目前有数学、物理、化学三大学科,承担着全校各专业三十多门基础课的教学任务。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普通物理学、大学物理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普通化学等课程。农业院校的基础课以满足各农科专业的需要为基本任务,具有服务的属性。以往的教学中对基础课关注过少,片面地强调专业发展教育。然而,一年级新生接触的基本上全部是基础课,如果学生在基础课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将产生重要的意义。我校作为一所特色鲜明、多科融合的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中心,努力打造和完善都市型现代农业高等教育体系。基础课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课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基础课与专业课是一种互为补充的关系,而不是“无用”与“有用”的关系,基础课与专业课不能人为地割裂开来,不能将基础课边缘化,更不能厚专业薄基础。在强调专业课的同时,要给予基础课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应有的地位,重视基础课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关键性作用,将基础课与专业课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基础课与专业课是促进深化的关系

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和谐关系还表现在,基础课促进了专业课学习的良好发展,专业课学习是对基础课的深化。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具备宽厚的基础,较高的素质和较强的能力,在身心方面和专业能力均衡发展。这就要求基础课要将原有的基础转变为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专业能力提高服务的功能。因此,基础课必须成为专业课的基石,担负起为专业课服务的重任。基础课教师,只有牢固树立以专业课为中心,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思想,甘当“绿叶”,把握好基础课知识以专业课“必需、够用”的原则,才能通过基础课教学,帮助学生树立学好专业课的信心,调动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必备的知识基础。

二、基础课与专业课相结合的方式

(一)编著适合农业院校的精品教材

针对我校农业院校的特点,编著具有农业特色的基础课教材。例如,我校赵建庄教授主编的农科《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习题集》获得2008年度国家级精品教材。该教材突出了农业院校的特性,注重以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结合农业院校学生认知能力、专业需求及学时限制等具体情况,突出教材内容的必要性、实用性和新颖性。注重化学与相关农业学科的关系,在各章节后的思考题和习题集里设置与农业相关应用的实例。农科有机化学精品教材为各农科专业的课程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保障。

(二)教学内容上与专业课结合

1.制定不同的授课计划。不同的专业如果用同一个授课计划,基础课教学就不能很好地为专业课服务。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制定不同的授课计划。这就要教师必须熟悉和了解该专业的培养计划,该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所学的全部课程。根据培养计划,找出与基础课相关联的科目和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调整授课计划,为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基础课教师在上课时,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尽量与专业课结合。如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从应用的角度或者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从各专业课程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来考虑和确定教学内容。让各专业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例如,引出导数概念时,可以根据不同专业介绍不同的例子。农科类专业可以介绍细胞繁殖速度、最大利润率施肥量问题,经济管理类专业可以介绍边际的概念。这样既能让学生了解到学习数学课的作用,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优化实验教学内容。结合我校都市型高等农林院校的特点,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在适当增加实验学时的基础上,精简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建立由基础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三个层次组成的新的实验体系。优化实验内容,实验内容更贴近生活和生产实际,与专业课相结合,如增加与农科各专业相关的农产品营养成分分析、土壤分析、农药残留分析等内容。综合设计性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不同的专业,综合设计性实验可以密切联系专业实际,满足不同专业的需要。研究性实验是用给有创新精神和研究兴趣的学生开设的,实验内容主要来自教师的科研项目,大学生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和大学生实验竞赛的项目训练。

3.开设各类选修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课教师可以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开设各类选修课。例如我校基础课教师开设了物理学技术在相关专业的应用、化学与社会、化学实验与社会生活、化学发现、数学建模等选修课程。这些选修课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社会需要息息相关,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能了解基础课在他们的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他们学好本专业的信心和兴趣。

(三)依托网络教学平台?摇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开发和建设基础课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精品课程,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教师,查阅课程简介,依靠电子教案和课件,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不同的章节内容可以让不同专业的学生有选择地学习,学生可以依靠网络平台咨询和讨论。教师可以在网络上布置作业,答疑和讨论,在线考试,实现教学活动。师生之间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网络平台相互沟通。建设精品课程,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基础课教学质量,为专业课学习奠定更好的基础。例如,我校的有机化学课程是北京市精品课程,在建设精品课程的过程中,课程负责人和课程组教师不断地努力,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教学成绩突出,深受师生欢迎。

(四)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一流的师资才能教育出一流的学生,基础课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教育理论,扎实的教育教学经验,还要具备丰富的综合素质和较高的人格魅力。基础课教师大多来自于高校基础学科,缺少专业教育所必需的指导学生技能训练的示范操作能力,同时,基础课教学任务繁重,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改和科学研究。这些都影响着基础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为专业课服务的意识,同时,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结合。

1.基础课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学生入学后,第一学期接触到课程基本上都是基础课,作为基础课教师,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使学生了解到学习基础课与掌握专业知识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基础课的兴趣。另外,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刻苦学习的精神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以便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课程。

2.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教研活动联系制度。基础课教师可以选择一到两个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固定下来,对所任教的专业课程加强了解,必要时参加一些专业实践,以便掌握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把握教学重点。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加强教研活动联系,在这种教研活动中,各院系可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对基础课教学内容提出具体建议和要求。同时向基础课教师介绍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从而促使基础课教师紧跟专业发展方向,更好地进行知识储备。

3.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师协作搞教研和科研。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主要是沿着综合和转移的途径前进,各门学科互相渗透、互相交叉。各门学科的观念和方法互相移植和借用,出现了大批边缘科学和交叉科学。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联合立项,协作搞教研和科研,专业课教师教学问题需要基础课知识参与的,其教改项目吸收基础课教师参与,基础课教师教学问题需要专业课知识的,也吸收专业课教师参与。通过联合立项,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改革等方面相互协调,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而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师科研项目联合立项,例如,把化学中的相关新发展和先进的方法移植、交叉到专业课领域中去,这不仅有利于化学知识的发展和深化,开发实用价值,同时也推动专业技术的发展,开拓出新技术,创造出新产品。

(五)不同专业的学生联合立项?摇教师跨专业联合指导学生

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联合成立科学研究团队,相关课程的教师联合指导,实现跨学科、专业的融合。例如,我校学生的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包括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以基础教学部教师为主导,联合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园林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的相关专业课老师,联合指导学生,不同专业的学生联合成立科研团队,取长补短,近几年在北京市大学生学科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例如我校学生植科学院王玉立、经管学院李敏、食品学院禹路联合立项的《生活用胶水的制备与表征》获得2010年北京市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一等奖;计算机学院杨越、王一罡、植科学院王丰邦联合立项的数学建模项目获得2011年北京市大学生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一等奖;动科学院王天奇、祈智慧,计算机学院张天桐联合立项的《空气物理量的实验研究》获得2012年北京市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一等奖。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和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联合立项,基础课教师和不同专业的教师联合指导,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有机结合分不开的。

(六)建立基础课与专业课相互渗透的考核体系

基础课的考核目标要以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考核内容应减少学科理论知识的考核,加大与专业相关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比重;另一方面,在专业课的考核中,也将涉及到基础课的技能和素质纳入到考核范围。建立基础课与专业课相互渗透的考核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增强其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俐坋.高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管理及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7,(16).

[2]陈丽,陈巧玲.与专业相结合的大学物理教学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2).

[3]张绪平,吴云宗,辛奎东.基础课与专业课结合点和结合方式初探[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08,(4).

[4]黎广彬,张淑香.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探索与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学报,2007,(5).

第10篇

关键词: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化学素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1-0059-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幼儿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对幼儿教师提出了较高化学素养的要求。对于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不但应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而且应具有问题意识、科学态度、探究精神、正确的价值观等。

学前教育是起始教育,在人的一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高素质的幼儿教师是保证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此,教育应注重向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幼儿教师,注重培养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化学素养。

一、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化学素养的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化学素养不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得不扎实。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初中毕业起点的学生,他们在初中没有掌握好基本的化学理论和化学操作技能。

第二,缺乏科学的学习态度。大多数学生不能主动提出问题,不能积极地去寻求答案。无论课上还是课下,大多数学生不愿和老师交流和探讨。

第三,缺乏探究精神。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大多数学生缺乏主动克服困难的信心、勇气、毅力。他们不愿面对探索的困难、挫折、失败;

第四,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很多学生不注重学习过程,只注重考试结果,课上不注意听讲,课下靠“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应对考试。

二、影响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化学素养的因素

通过调查和分析发现,影响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化学素养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担任化学课程的教师不专业。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安排了自然科学课程。自然科学是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综合学科,各学科相互独立。据调查了解,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自然科学一般安排一位教师任教。有的学校安排生物专业教师或物理专业教师或其他专业教师任教自然科学。各学科有其独特的知识体系,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策略,且不同层面的化学知识采用的教学策略不同。没有经过化学专业训练的教师对一些深层次的化学理论、化学教学方法不熟悉。因此,任教教师不专业是影响学生化学素养的因素之一。

第二、学生的化学基础差。随着大学扩招,考大学相对比较容易,很多学生选择了考高中,然后考大学。再加上严峻的就业形势,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很低,很多学生在考虑考不上自费高中的情况下,才选择了报考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因此,学生的化学基础很差。

第三、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考试方式单一。据调查了解,化学教学主要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注重学生知识掌握的多少、分数的高低,不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学习方法的指导。考试方式以闭卷考试为主,考试内容以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为主,不注重考查化学知识的运用,不注重能力的考查。

三、培养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化学素养的对策

根据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化学素养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我认为,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对策有以下几点:

第一、配备专业化学教师。学校应该安排专业的化学教师进行化学部分的教学。自然科学课程既然是一门综合课程,且各门课程相互独立,何不安排不同专业的教师进行分段教学呢?即使暂时缺少化学专业教师,也要对其他专业教师进行化学理论、化学教学策略的培训,再上岗任教化学课。

第11篇

关键词 培养方案 改革 化学工程与工艺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实施方案,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导向作用。对于高校来说,本科教育是基础,其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是学校培养学生的基本依据,因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受到了各个高校的重视。培养方案是学生整个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指导性文件,也是实施本科生教育的重要平台和保障体系。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如何培养,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学校和每一个教师应该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长沙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于2003年批准建设,由于办学历史不长,因此培养方案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的精神,主动适应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人才培养,我们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适当的改革。

1培养方案改革的基本原则

1.1培养目标与办学定位、课程设置协调一致的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要达到“三个符合”和满足“一个要求”,即:专业培养目标与学校办学定位及办学理念相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相符合;各类教学环节、课程设置及结构体系与培养目标、基本要求相符合;人才培养方案应满足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规范要求。

1.2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满足学生个性化成才需求的原则

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重视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养与健康人格培育。注重“文理渗透”,理工类专业学生要加强人文与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个性需求,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各学院应依据自身学科专业特点,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校企之间、W校与科研机构之间联合培养人才的合作力度。进一步丰富辅修双学士学位和辅修专业资源,优化选修课程资源,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平台。

1.3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工程(实践)教育的原则

整体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实验教学鼓励独立设课,按照基本操作、综合训练、设计创新的要求,逐步递进;优化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做到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工程教育,工学专业应参照国际标准或工程专业认证(评估)基本要求,推进教育改革,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2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

2.1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按“基础平台+专业(或专业方向)模块+实践教学环节”的方式构建,基础平台按专业类构建,应做到宽厚;专业模块按专业(或专业方向)构建,须凸显特色,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实践教学环节应按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实现四年(五年)不断线。

2.2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培养方案的核心。课程按模块设置,穿插安排。课程模块分为通识教育、学科(专业)基础、专业(或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及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等。由于我校要求的毕业学分为168学分,因此如何在满足“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基本要求下协调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矛盾称为课程设置中的一个主要问题。

2.2.1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由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组成,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系列课程、体育、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程组成。英语实行分级、分类教学。《大学英语》共计12学分,分为基础和提高阶段。基础阶段为《大学英语1》和《大学英语2》,各3学分;提高阶段分为英语语言技能课程3学分、英语语言文化课程2学分、英语应用能力实习1学分。对于计算机,采用了“1+T”的课程模式。除了必修的《计算机科学导论以外》,我们根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中计算机应用的特点,开设了《MATLAB程序设计与应用》作为限选课程。另外,还要求在前三学年完成6个学分的人文科学类选修课程,其中大学生应用语文和一门艺术鉴赏课程作为限选课程,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2.2学科(专业)基础课程

学科(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坚持基础性、系统性、学术性、拓展性原则,主要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力学、制图类、大学化学等学科基础课及专业核心基础课程。除了这些课程以外,根据化工教指委的专业规范要求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还开设了生物化学(含实验)、高分子化学、文献检索、化工科技英语写作等选修课程,夯实学生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充分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特点。

2.2.3专业(或专业方向)模块课程

专业(或专业方向)模块课程设置要突出专业特色。根据湖南省化工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我校化工专业的特点,把专业方向设置为精细化工和能源化工,并基于这两个方向对专业(或专业方向)模块课程进行了设置。在专业模块课程上,开设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工艺学、化工设计、分离工程、化工仪表与自动化等必修及限选课程。此外,为了让新生进校时就能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行业以及本专业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第一学期开设了《化工导论》课程。为了让学生对化工学科的前沿问题有初步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还开设了化工学科前沿、创新思维与方法等课程。其中化工学科前沿为限选课程,主要邀请(下转第88页)(上接第83页)校外专家以及本校具有丰富科研和教学经验的教授、博士主讲。此外,还开设了化工专业英语、化工计算机应用、化工安全概论等选修课程。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上,对于精细化工方向,根据湖南省的精细化工产业发展特点以及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历史传承(主要由原来的湖南省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的相关专业整合而成),我们以日用化工为主线,开设了精细化学品工艺学、精细有机合成工艺学、精细化学品工艺学实验等必修和限选课程,洗涤剂工艺学、化妆品工艺学、脂肪酸及衍生物工艺学等选修课。对于能源化工方向,我们以生物质液体燃料和太阳能电池为主线,开设了能源化工工艺学、能源化工工艺学实验、能源化工导论等必修和限选课程。

3新培养方案的特点

经修订后的新培养方案具有以下特点:(1)充分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要求。除了原有培养方案“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体系特点以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增开了系列人文科学类选修课(如大学生应用语文、艺术鉴赏等课程)和专业素质拓展课,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使学生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又具有较强的适应社会能力;(2)增加了创新实践教学环节,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开设了创新思维与方法等创新理论课程,并要求学生加入专业教师的课题组进行大学生创新实验,该学分作为必需的第二课堂学分。通过此环节,学生的资料查阅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都有大幅度提高,进行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可得到加强。

4结语

总之,在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建立起符合创新型高水平大学要求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应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既符合新形势下我国化工类人才培养的一般要求,又符合湖南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体现我校的办学特色,发挥其长处。强调高等本科教育的“基础性”,让学生学会学习,传授给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注重专业的适应性教育,拓宽专业口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经济竞争,真正实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要求。

基金项目: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教研教改项目(2015年,基于创新意识培养的《现代高分子科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编号:JG2015YB11)。

参考文献

[1] 鲁德平,宋慧婷,杨世芳,张燕青,曾嵘,周艳.构建本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方案的实践与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6,90(4):21-24.

[2] 邹丽霞,花明,黄国林,刘峙荣.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复合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8(1):15-18.

第12篇

关键词: 海洋管理专业 《海洋调查实习》 具体措施

海洋管理专业是淮海工学院2003年新办本科专业,是在切实贯彻落实江苏省省委、省政府加快苏北区域发展战略,建设“海上”,发展海洋经济,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特别是海洋管理人才的大背景下兴办的。《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明确指出,把淮海工学院列为江苏海洋人才的培养基地,要求我院重点加强相关专业和学科的建设,扩大办学规模,为江苏海洋经济培养更多的人才。

《海洋调查实习》是淮海工学院海洋学院海洋管理专业的专业实践课,是专业培养计划的重要环节。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我们采取了各种具体措施,现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

一、制订定海洋调查实纲,安排切实可行的实习计划

根据海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海洋科学、海洋管理基本理论和规律,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能在海洋管理和相关管理部门从事海洋管理、教学和科研的应用性、复合型专门人才的要求制订实纲与实习指导书。海洋调查实习的主体实践内容是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及物理海洋学,重点结合海洋监测有关内容进行实习。海洋生物以海洋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和潮间带生物为主。通过实习,为学生从事海洋管理工作打下基础,贯彻理论和实践并重,体现上手快后劲足的办学理念。

二、召开实习动员大会,明确实习目的

在实习前召开实习动员大会,让学生认识实习目的,充分了解实习内容,为什么要实习,如何在实习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书本知识和野外实际有机结合,如何加强动手实践能力。海洋调查实习要到海船上去,安全工作非常重要,来不得半点马虎,一旦出事就是生死攸关的大事,所以在实习动员会上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重点强调,同时准备好足够的安全救生用品,人手一件救生衣。现在许多大学生体质很一般,按照以往的经验,肯定有部分同学要晕船,所以上船前通知大家做好防晕工作,出海前一晚要早休息,因为疲劳也容易导致晕船;带上一些小塑料袋应付呕吐。衣着穿戴要便于在船上调查实习,鞋子要注意防滑,不穿短袖、不穿裙子;带些创口贴、碘汞等医疗防护用品。带上笔记本和海洋调查专业记录表格,如浮游生物样品登记表、大型底栖生物海上采样记录表等,随时做好实习的有关海洋化学、海洋生物、物理海洋等的现象记录。

三、做好调查所用专业仪器设备的准备工作

海洋调查实习所需仪器设备较多,是一笔很大的投资,由于海洋管理专业是一个新专业,缺乏这些仪器设备,因此我们充分挖掘共享资源,向兄弟学院借用,如向测绘学院借用海洋物理方面的海流计、风速仪、救生衣、绞车、铅鱼、GPS等;向实习基地的协作单位借用,如向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连云港海洋环境监测站借用海洋浮游生物网、阿氏拖网、采泥器、水色计、采水计、透明度盘等。

四、精选实习指导老师

船上现场海洋调查实习任务非常艰巨,要求指导老师具有极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与身体素质。首先,无论风浪如何,指导老师也不能晕船,同时对调查仪器设备的使用要非常精通和内行;还要在特定的情况下完成海洋调查实习任务。在实习中指导老师既要负责学生纪律和安全,又要实施实习调查的技术性工作,而本专业的教师略显不足,所以我们就聘请了实习基地几位海洋环境监测站的工程师辅助我们,同时给学生进一步现场讲解,由此很好地保证了实习效果。

五、提高海洋调查实习教学质量的技术保障

为了提高海洋调查实习教学质量,在上船实习前,首先,我们对实习的调查仪器设备进行室内讲解和演示操作,使学生掌握使用方法、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提高了上船调查操作的成功率,降低了仪器设备的损坏率。其次,把学生分组,编排好各组调查内容的次序,在船上各组同时开展调查。如,船到了第一个采样站点,一组做海流、风速等物流海洋方面的调查,二组做海洋化学方面的调查采样,三组做海洋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采样;到了第二个采样站点时,一组做海洋化学方面的调查采样,二组做海洋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采样,三组做物流海洋方面的调查。依次调换完成全部海洋调查实习内容,这样就使得学生的海洋调查技术方法得到了全面巩固。再次,预先准备好现场处理浮游生物样品和底栖生物样品的固定剂,如甲醛、鲁哥氏碘液等;盛放浮游生物水样和底栖生物样品的瓶子也事先贴好标签,避免实习现场手忙脚乱。最后精选调查采样站点,我们选择海滨浴场、海水养殖区、河道入海口等进行调查采样,以使调查采样站点有一定的代表性。

六、加强实验室内的工作,完善实验数据的处理

各组对海水及沉积物进行处理,测定各项化学因子,记录数据;对海洋浮游生物样品及底栖生物进行鉴定和计数,按照《海洋调查规范》有关要求完成室内工作,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在浮游生物的室内工作中,通过显微镜、解剖镜对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观察鉴定,学生巩固了海洋浮游生物学课程的理论知识,提高了海洋浮游生物分类鉴定的技能;通过对海洋底栖生物底拖网样品的分类鉴定,学生熟悉了海洋生物学课程中有关海洋生物各大类的进化分类体系。通过数据分析,学生熟悉了Excel软件的数据统计方法在海洋生态学`中的应用,学会了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及丰富度指数的计算方法和涵义。

七、严格海洋调查实习考核管理

海洋实习调查要求学生每天写出实习日记,记录每天的实习情况和收获。另外,实习结束后要上交完整的实习报告,对实习内容海洋化学、海洋物理及海洋生物等方面作全面总结。包括海洋化学因子:盐度、pH值、DO、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活性磷酸盐、叶绿素a、氨氮等;海洋物理因子:海流、水色、透明度、潮汐、波浪、水温等:海洋浮游植物种类、数量、海洋底栖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等。实习成绩按照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出勤情况和纪律表现等综合因素给出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的等第。

参考文献:

[1]鲍献文,高郭平,郭佩芳等.关于《海洋调查方法》课程的建设[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Z1).

[2]李玉,李谷祺,吴建新.《海洋调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考试周刊,2008(21).

[3]侍茂崇,高郭平,鲍献文.《海洋调查方法》[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