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34: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本,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正确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训课程是保证专业人员学习方向以及学习理念的重要课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训课程包括:DHCP服务器的建立与管理;网络实验室组网与布线,网络连通测试原理与实现;DNS服务器的建立与管理;WEB(IIS5.0)+DNS服务器的建立与管理;FTP(Serv-U)+DNS服务器的建立与管理;路由器配置等实训课程,通过这些实训课程能够保证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员在学习这些专业课程之后能够有效的掌握网络技术专业的许多网络上或者硬件上的困难的解决。但是仅靠这些基础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训练在应对网络技术日趋深度化复杂化且变化系数大的情况的时候便无法运用这些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正确的应对甚至在运用这些知识并没有消除故障隐患的时候显得束手无策起来。
1.1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网络改革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训课程的改革能够做到尽可能的让学员们在面对任何计算机网络技术难关的时候都能够做到及时的应对变相的应对,就算无法从根源某些难题但是也能遏制住病毒的发育。深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训课程如增加网络技术课程的难度,深化网络技术的渗透性,让专业人员能够实事的掌握到网络技术的核心,并对网络技术日趋深化和变化的系数做出一系列的调整。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员更加能够面临网络上层出不穷的难题,从而更冷静的寻找解决办法。
1.2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硬件维修改革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硬件维修课程还停留在基础的庞大的物件储物研究方向,而没有实际深入带产品内部,进行实质性的检查探究,纸上谈来终觉浅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硬件维修应当实事的与当代不停的更新换代的专业维修人员的技术产生了巨大的更为专业的要求,要求计算机专业维修人员要做到能够准确的找出硬件的问题所在,并对其做出正确的有效的修理,并不仅限与快速的修理好硬件的故障,还能针对硬件故障的原因做出合理的解释说明,并对客户提出相关合理正确的建议。
2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的改革
2.1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理念与教学方针
教学理念是所有教师最基本的教学灵魂所在,所以一个好的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础当然是正确健康的教学理念。有部分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学教师只针对学员的计算机网络知识进行从而进行对学生的优劣评估,但是这恰好成为了有天赋的学员变得骄傲自大从而走上有负面影响对社会造成危害而没有天赋的学员的不到好的教导辛苦的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道路上摸索。这些教师的行为都是可耻的,正确的教学理念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对于有天赋的学生加以引导从而使学生做出对社会对世界积极有意义的贡献而对于天赋欠佳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帮助使他们迅速的脱力手生、盲目等思维惯性的引导。教师的教学方针要做到实务、变通,多动手多动脑,不对照课本照本宣科,能够做到有充足的实践经验这样对于学生日后的工作发展都有极大的帮助。
2.2根据市场需求来定制相应的实训课程改革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的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其能够快速的适应工作岗位,发挥出自身所学专业的能力,并能够吸收一定的知识,不断积累自身工作经验。因此,为了达到有效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教学效果,在设计实训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相关教师应对市场需求进行实际的调查和分析,结合丰富的专业岗位培训经验,制定专业性强的实训教程,使学生能够在毕业后最快的适应岗位能力要求。教师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教学期间,应注重实际的教学目标和市场需求,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应的岗位需求,来教授学生这样的一门专业实训课程,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课程作出有效的改革。通常情况下,教师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将其分为验证实训、课程设计、综合设计、就业设计、顶岗实习。其中验证实训是指通过对学生在课堂所学知识的积累,并验证其学习效果。课程设计是指加强学生所学课程的实训,学生根据已学到的知识能够适应实际的岗位要求,综合设计是指学生在一定时期后能够对实训内容作出综合性评价,主要的评价方式是给予学生一个实际的项目或任务,使其能够发挥所学知识。就业设计是指对学生在学校内所学到的知识进行综合性实训,使其能够完全参与到实际的项目操作过程中去,能够根据已学知识,主动动手参与实训任务。顶岗实习是指基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根据其爱好及特征对学生开展相应的顶岗学习。
2.3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方法及过程创新与改革
当今时代是一个以网络为主体的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直接推动着世界的进步,现在的世界已经不再是以前五湖四海的世界,而是变成了一个村落,任何人通过互联网就能了解到国外的信息,而作为以技能为主的中职学校,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走出社会之前学习到网络相关的知识,同时也是为计算机专业学生高考做准备,我们学校开设了《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本人虽然刚参加工作不久,但就从个人上这门课的一些教学经验并结合这门课程的特征作以下论述。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学
1.紧密结合课程的教学目标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是当展最快的信息技术,是新世纪人才必须把握的基本技能。《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中明确定义了计算机网络:由分布在多个地方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再配以相应的网络软件以实现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为目的的计算机集合。在该定义中我们能清晰地认识到我们生活中无形的数据(如:音乐、电影、照片)正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在进行传输,如果作为当代中职学生还不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话,将来很难能够正确的使用网络。
宜宾县柳加职业中学校(以下简称“我校”)是在三年制高职计算机专业高二课程中开设《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有两个方面:一是为学生以后学习计算机网络高级技术及其应用打下坚实基础,培养未来的中高级网络管理、维护人员及至网络工程师等;二是为高考而学,该课程是四川省信息技术一类考试必考科目之一,分值更是达到了一百一十分,所以想要考上理想的大学,若《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没有学好,那么考大学也是空谈。
通过《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 课程的学习,学生要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有最基本的认识,能查看网络管理中的基础问题,能根据不同的地点选择合适的因特网接入方式及接入设备,能设置并修改计算机的IP地址,掌握常用传输介质双绞线的制作及使用,能够制作网页并进行。
2.结合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知识水平
《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由于偏重于基础知识,而且该书的定位就是为了高考而生,所以理论知识显得比较多,而学生真正需要上机操作的内容比较少,比如说交换机的配置、无线网络的搭建等内容本书只在教学内容中提了一下,并没有深入的讲解,这使得我们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大多数时间都是在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
在整本书的教学内容编排上,个人感觉还是比较紧凑,只是在某些地方显得有点脱节。本书总共分5个章节,第一章讲述的是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如计算机网络的定义、OSI参考模型的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分类等。它是在总体上为我们展示了一下网络的一些概念性的问题。而第二章则着重介绍了局域网的相关知识,如局域网的组成、虚拟局域网及局域网的设备等。在第三章中本书安排的是因特网的相关知识,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当前主流的网络服务。第四章讲述了网络安全方面的内容,旨在教会学生如何安全的利用网络。第五章内容则简单的介绍了网页的制作。本人认为在第四章和第五章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而其他章节都显得联系精密。
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了解局域网、广域网技术,懂得如何制作网页并在网络上,能够掌握双绞线的制作并正确的在不用设备之间使用不同的线组,会处理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与管理的相关问题,从做网线开始,最终能模拟组建一个典型的小型局域网,并熟知这些技能的综合应用。
3.准备好相应的网络实训室,提高学生操作水平
《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并不是很多,但是每一个环节都比较重要。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实验室也需要不断完善。专用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工作站等硬件设备是组建局域网的必要基础设备。我校在2011年就建立了一间专业的综合布线实验室,用于日常教学和全国技能大赛使用,同时还建有企业网搭建实验室一间,学生在学习了计算机网络相关知识之后可以直接在该实验室里面进行实践操作。我在教学中使用常见的分组教学法,将学生分成与设备相同的组,以便让学生分组完成实验,这使得分组教学得以更好地展开,学生的合作能力也得到提高。
4.学会学以致用,个人制作网页并在网络上
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被列为我校培养网络技术人才的核心课程。考虑到该课程的部分教学内容对实训的要求比较高,学生对实训设备的依赖性较强,专业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做好实训外,还应借助网络平台给学生推荐更多、更好的学习网站及展示自我的平台。
学生在学习了第五章之后便能够制作一些简单的网页了,但是课本上并没有教学内容讲授网页的等相关知识,所以我把网页的作为课外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内容,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能够掌握通过IIS的安装网页和在网络上利用免费网站平台网页。
5.改变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及个人修养
《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特征是:“理论”满篇,操作较少,内容显得比较空洞,不如其它课程具体,但“理论”的学习又是这门课不可或缺的。如何让学生对枯燥的理论学习产生兴趣,探究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5.1整合教学资源,采取适用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课程的实训任务较少,虽然学生对这些操作性很强的实训感兴趣,但仅限于此,对实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则一无所知,就更别说运用了。现在的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以多媒体为主,但板书也是重要的辅助形式。对于网络设备和传输介质等内容,可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对其产生更直观、形象的认识,易于理解,也可增加内容的趣味性,同时增加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对于IP地址、子网划分等内容,则采用黑板加讲解的方式效果更好一些。
5.2讲课时多用生活中的事件,使复杂的新题目变得易懂,同时增加趣味性。比如,讲“通信介质”时,举“生活中用电时电的传输需要电线”的例子,让学生明白网络信号的传输也需要网络传输介质。又如在讲数据包的时候就用生活中寄送货物来讲解,货物的寄送需要打包进行,那么网络中数据的传输也是需要用“包”来完成的。
5.3多给学生时间讨论,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对于课程涉及的一些较难懂的、有争议的知识不妨抛给学生展开讨论,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要求,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优势。
6.完善测试机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虽然我们学校的课程大多数都是以考试为主,但是本课程还是可以采取半考试半考评的方式来进行,考试的内容选用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而考评的内容则着重在于查看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明白操作的东西也是有用的。最后针对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当然不能少了奖励,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就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吴功宜等.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中图分类号:G642
0 引 言
对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网络技术是本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其内容比较繁杂[1-2],直接关系到后续课程,如网络安全、网络系统集成与管理、网络编程和网站开发等课程的学习效果[3-4]。作为网络工程专业的基础教学内容,需要安排较多的学习时间,才能将知识点讲清楚、讲透彻。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安排两个学期来学习计算机网络中从底层到上层的知识较为合适,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网络的理论知识点,并有足够多的时间参与实验。当前主流的计算机网络教材主要围绕OSI七层模型与TCP/IP协议栈四层模型组合后的五层模型来讲述,比如谢希仁教授编写的《计算机网络(第六版)》。在使用该教材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中主要问题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课时的分配。
在教材提出的五层模型中,物理层涉及较多的通信网内容,知识点多且分散,但该部分并非计算机网络的核心点,可以不作为教学的重点。随着网络技术的推陈出新,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在内容上有较多变化:旧版教材中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包含的一些网络技术已被逐步淘汰,教材仅以PPP协议和以太网协议作为代表协议进行介绍;网络层也仅限于与IP协议相关的内容;运输层内容变化不大;应用层的一些非主流协议(如FTP、TELNET)也逐步减少了篇幅,同时引入了应用进程跨网络通信内容的介绍。在介绍完整体模型后,教材还引入网络安全、无线网络、通信网络等其他内容。
1 课程群结构
经过几年的教学尝试,笔者发现将计算机网络技术拆成几门课,以小型课程群的方式进行教学,获得的教学效果比较好。小型课程群包括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互联网原理与应用、现代通信网概论。这4门课不仅涵盖了传统计算机网络的内容,还包含了一些主流的网络技术,同时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其中,计算机网络、互联网原理与应用在内容上完整地包含整个TCP/IP协议栈的内容,这部分是整个网络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结构的基础,为学生后续学习网络编程、网站开发、网络安全、网络系统集成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内容分布上,计算机网络强调底层通信协议,互联网原理与应用强调对高层应用的理解和开发能力,现代通信网概论从横向角度对网络技术进行了?U展。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是计算机网络的配套实验课,将理论知识应用在实验中,加强了学生的应用能力。课程群的课程内容对培养“具有较强的网络工程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起到打基础、长内功的作用,其基石作用在专业培养中不可欠缺。
1.1 课程学时学分与内容分配
建设网络工程专业小型课程群的过程中,在学分设置上,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互联网原理与应用属于专业核心课程,分别占4学分、0.5学分和3学分;现代通信网概论属于专业方向课程,占2学分;每个学分分配18个学时。在课程安排上,第4学期开设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第5学期开设互联网原理与应用,第6学期开设现代通信网概论。
课程的具体内容分配如下:计算机网络讲述五层模型中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中的IP协议、运输层;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在前者的基础上,完成5个验证性实验;互联网原理与应用除了讲述五层模型中的IP路由、应用层协议,还强调基于SOCKET API的网络编程、基于RPC和RMI的互联网应用开发,配合3个课程实验;现代通信网概论作为知识点的衔接课程,介绍当前或曾经出现过的通信网技术,比如通信网中的传送网、信令网、传统电话网、IP电话网、移动通信网、ATM、接入网技术等内容。
1.2 教材选定情况
在教材选择上,谢希仁教授编写的《计算机网络(第六版)》虽然对底层协议讲解较多,但应用层协议方面不够深入。Comer D E编写的《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第六版)》对应用层协议介绍较多,但在章节安排上没有完全按自底向上的方式编排。Tanenbaum A S编写的经典巨著《计算机网络(第五版)》,对每部分都有详细介绍,但全书知识点太多,接近800页,不太适合作为师范院校的教材。
当前的解决方案为:计算机网络继续使用谢希仁教授编写的《计算机网络(第六版)》,但互联网原理与应用使用Comer D E编写的《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第六版)》。对课本中不够详细的内容,应通过教学课件进行补充介绍。主讲教师在课堂上给出足够的解释,同时标注参考书籍和参考网页内容,让学生课后自行查阅。现代通信网概论使用杨武军副教授编写的《现代通信网概论》。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使用学院自行编写的实验讲义。
1.3 教学新形式
从课程群的内容可以看出,整个课程群其实围绕着“如何将信息从一台计算机传输到另一台计算机”这一问题逐步展开。重点内容体现在TCP/IP协议栈中的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和应用层的协议及相关技术。难点在于学生学完所有内容后,如何将这些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完整地回答前面那个看似简单却十分复杂的问题。
为了让学生对问题和问题的答案有清晰的理解,在计算机网络的第一堂课中,任课教师抛出这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教师每讲到一处知识点的时候,适时地将问题结合起来,提示学生当前知识点与问题的关系,该知识点解决了问题中哪个细节,从TCP/IP协议的底层一直到应用层,层层强化内容与问题的关系。在讲授现代通信网概论的时候,从横向角度扩展,向学生解释在不同环境下通信网络或计算机网络如何根据不同环境不断变化技术手段,进而解决这个最基本问题。
通过几年的教学尝试笔者发现,采用这种小型课程群组课的方法,结合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上机实验操作,学生能够较牢固地掌握这些课程的关键内容,并对网络工程的全局架构有一个整体认识,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2 ?n程群实验教学内容
作为理论的实践部分,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是网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设计初衷是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机会,并在动手过程中提出问题,鼓励实验者自行寻找答案并进行理论解释,从而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此门课程共包含5个实验,覆盖课程的主要理论知识,分别是以太网抓包实验及网线制作、小型局域网设计与VLAN配置、静态路由配置、ARP抓包及ARP欺骗设计、TCP协议的工作原理和分析。
互联网原理与应用课程中包含3个课程实验,与前者不同,实验是课程的一部分,不单独计学分。3个实验分别是SOCKET网络编程设计、应用层TELNET和FTP协议分析、应用层HTTP协议分析,要求学生完成一个网络编程程序和3个协议的抓包分析实验。
实验配备专门的网络工程实验室。实验室共有5个机架,每个机架安装2台二层交换机、1台三层交换机、4台路由器、4台电脑。在保证人手一机的前提下,每次能容纳20名学生完成一个批次的实验。
实验前,教师提供实验指导供学生预习,一些稍难的内容(比如机柜中网络环境的搭建、如何用PC机配置网络设备等)会在实验前进行简单讲解。实验过程中,主讲教师和2~3名研究生在现场辅助学生,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常见问题包括抓包软件无法捕获数据包、ARP欺骗实验无法实现欺骗、添加路由后网络无法连通等。对于遇到问题无法继续实验的学生,指导者会先进行原理分析,启发学生找到问题的根源,然后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实验完成后,学生需要提交实验报告并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重点分析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从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的结果来看,两门课程设计的实验内容对学生理解理论知识、识记关键内容效果明显。这些实验对学生深入理解报文格式、协议原理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动手“折腾”。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课程改革;工作过程;E-learning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主要教学对象是面向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应用、计算机通信及其专业,教学目标是培养满足各岗位需求所需具备计算机网络基础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如何能保证学生在学完该课程后能够胜任岗位的要求,我院在课程的建设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的网络基础专业课程大体是以Andrew S.Tanenbaum编著的计算机网络(第4版)(中文版)或者谢希仁编著的计算机网络(第五版)为参考教材进行讲解的。教材的编排方式是按照OSI参考模型进行讲解的,理论性较强,可操作性较弱,难以适应高职应用性人才的需求[1]。目前在学时分配上实践环节所占比例较小,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主要以验证性的实验为主,这样的实验内容设置难以锻炼学生初步的网络组建能力。而且大多院校仍然采用课堂讲授的方法,学生课后难以进行学习和测验,考核方式仍以笔试为主,难以全面的考查学生的掌握程度。
因此,当前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课程内容难以适应高职院校教学要求;2) 实用性差,实践教学环节有待加强;3) 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落后,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对网络基础课程进行重新建设,改革教学内容,增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2 课程改革的方法及措施
2.1 改革总体思路
在课程改革中,不仅要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也要同时进行改革。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为:
1) 课程内容与国际水平接轨
通过与思科(Cisco)等世界级龙头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消化和吸收他们的CCNA职业培训课程,并且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融入到我院的课程体系中,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2) 课程实践采用业界领先工具
建立了思科网络技术实验室,注重实践环节的教学。学生使用抓包工具WireShark查看和分析数据包,使用网络仿真工具Packet Tracer创建网络拓扑,利用思科路由器交换机进行局域网的组建。
3) 课程教学和考核使用E_learning教学平台
使用思科公司E_learning学习平台,任何学生(Anyone)在任何时候(Anytime)、任何地方(Anywhere)都能远程登录到功能强大学习平台上进行课程学习和测验,大幅度的提高学习效率。课程考核采用平时成绩+实践环节+E_learning学习平台的在线测试的考核方法,考核更加全面。
2.2 改革具体措施
2.2.1 调整教学内容
在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过程中,我们坚持了理论够用为度的原则,围绕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面向IT职业,突出培养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能力。同时结合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以及前后续课程的衔接关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基于工作任务确定本课程的学习任务。
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实际岗位职业能力所需的典型工作任务与《计算机网络技术》所对应的工作任务的分析确定了本课程的学习任务,为了便于同学们理解这些学习任务,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任务驱动模式[2],采用分阶段、层次化的渐进模式进行训练,使学生充分体验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突出相关课程的综合能力训练,职业能力培养,以达到职业目标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在教学内容上一是压缩了OSI参考模型的内容,增加了实际运用的TCP/IP模型的内容;二是增加了局域网组建与维护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具备初步的网络组建与维护能力,并为后续的路由交换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是增加了网络设备认知和简单配置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明确路由器、交换机所在的层次,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环境结合起来,更好地理解参考模型的内容。
2.2.2 增强实践教学环节
针对传统课程的理论性过强,不注重实践环节,教学和考核方法落后等问题,我们重新修订了课程教学标准。我们力争达到以网络专业的工作过程需要什么为指导,工作中使用什么,我们就讲什么,就去做什么实验;当前的需求热点是什么,我们就讲什么,就去做什么实验。通过课程重新建设,使此课程的实验课程达到总课时的一半以上。
在本课程的实践环节设置上,我们根据网络工程师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采用模块化结构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共划分了六个技能模块,在每个技能模块内又采用任务驱动方式设置了若干个技能训练项目[3]。通过使用思科公司提供的高仿真软件Packet tracer和实际网络设备相结合的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组建网络能力。六个技能模块如表1所示。
2.2.3 改革教学方法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高职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就业岗位要求[4],总结多年教学成果和经验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深化,主要的教学方法如下。
1) 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法
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任务驱动的项目为中心,以老师讲授为中心转变为培养学生实际技能为中心,项目引导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到项目中,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
2) 案例实践教学法
根据课程内容的规划,每部分教学内容都是以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网络应用为背景的。提出需求,设立以案例形式的项目;引导学生预查相关资料提出解决方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形成最终的解决方案。同时,以类似的案例作为学生的作业,鼓励学生独立完成,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做合一”教学法
以项目为导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全程实训室教学,将课堂搬到了实训室,打破了传统的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划分,将“教”、“学”、“做”相结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实现了讲练结合,学做合一。
4) 企业仿真教学法
根据实际企业网络相关工作各阶段的内容提出需求,采用思科公司提供的高仿真软件Packet tracer 为工具,先请学生自己提供解决方案,再由企业资深工程师提供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法。既体现教学工具全仿真,又能体现实际工作中的全仿真,从而实现在教学过程中与实际工作的全结合。使学生在思想观念、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方面真正受到职业化的、全方位的培养与锻炼。
2.2.4 改革考核方式
在课程考核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构成,在理论考核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锻炼,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还结合思科网络技术学院的在线考试,形成双证式考核。课程总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项目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表现、作业文档成绩,项目成绩包括任务完成情况、组织情况、实施情况成绩,期末成绩包括理论笔试成绩和操作成绩。三部分成绩的组成比例为:30%、40%、30%。思科网络技术学院的在线测试则由学生在课余时间按照教师指定的考试时间进行单元和测试 Final 在线测试。
3 结束语
针对高职院校中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改革方案,在课程教学内容、实践环节、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姝.高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改革的探索[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45-47.
[2] 刘万辉,宋桂岭.基于工作过程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2):12-16.
【关键词】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彭彩红(1975.07),湖南邵阳人,讲师,研究方向: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在国家宏观战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指导下,计算机网络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行各业,造成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缺口很大。湖南工学院2010年根据“三重一高”(重基础,重技术,重能力,高素质)的培养原则成功申报了网络工程本科专业,自2011年开始招生以来,我校的网络工程专业仍处于建设阶段,培养目标始终以地区网络应用现状和云计算技术发展情况为依据、以面向企业为对象进行建设,同时整合学校相关师资,借鉴其他高校的办学经验,通过连续5版(每年1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完善,致力于构建和调整适用社会需求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手段。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网络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思路
从业能力是检验高校工程应用型专业学生培养的重要指标,强化从业能力的培养是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从业能力的培养是需要有完善的教学体系、适宜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以实现与用人单位需求的“无缝衔接”和学生从业的“零间距”。
1.1课程设置与市场接轨
课程内容滞后性是目前很多高校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存在的最严重问题,许多高校的课堂教学仍停留在理论知识培养的最底层目标上。而社会需要的网络技术人才应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传统的课程体系难以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尤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对应要求从业人员必须随技术的更新不断跟进自己的知识,因此,高校的教学内容必须随技术的更新而更换,与地方企业保持稳定的产学研机制是最理想的解决方法,按照市场及企业对学生要求的从业技能设置相应课程,减少课程中的原理溯源及定律推导,增加课程中的实际设计、编码规范、组网配置、网络防范等实用知识。湖南工学院网络工程课程设置采用“2+1+1”模式,即所有专业大学教育安排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大学一、二年级,主要开展基础教育,开设以扎实基础知识、拓宽专业口径和训练基本技能为培养目标的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第二阶段为大学三年级,主要开展专业教育,开设以获取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质和培养综合专业技能为目标的专业核心课程;第三阶段为大学四年级,主要开展行业企业教育,开设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专业方向课程和企业实训课程。
1.2教学方法与市场接轨
教学方法陈旧是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案例式、研讨式和项目式教学方法应用较少,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提高,惟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替代以教师为中心,以实践操作为中心替代以叫课堂教学为中心,以项目为中心替代以课本为中心,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间团队合作的精神。
1.3实验实训环境与市场接轨
实验实训是提高学生从业能力的最好方式,为了使学生在毕业时能顺利就业并且适应工作岗位,实验室或实训基地的软硬件环境需趋向企业开发环境,让学生基于真实项目按网络工程规范进行的模拟实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真题真做的效果。同时实验过程中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我校网络工程专业的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已达到计划实验学时的45%。
1.4课程设计与市场接轨
在课程设计教学中,我们强调以案例分析和以实际项目设计为驱动的教学理念,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增加了学生对现场工作环境及要求的了解。同时用大型的综合实训项目设计取代过去教学中的分离的各科课程设计,引入企业分工的模式将具体工作量化到每一位学生身上,既明确了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任务,又强调设计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真实地感受企业的具体要求,有助于学生在毕业后能更快更好地融入企业工作环境。
1.5教师队伍与市场接轨
高校扩招后,教师的数量在持续增加,新增加的很多老师是从学校到学校。(博士、硕士毕业后直接到高校任教)的,虽然理论水平较高,但是实践技能相对薄弱,缺少实践工程的锻炼,在上课的时候很难把握时代和社会对学生的专业需求。为适应市场对网络工程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提高教师的职业实践经验、新技术实践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师教学效果的基本途径,通过案例式教学、项目驱动式教学、创新式教学等教学改革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弊端。同时,高校可以通过多渠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充实教师队伍,如聘请IT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课程教学或专业主干课的教学,并定期聘请有经验的计算机网络相关企业高级人才举办讲座,实现教师队伍的多元化[1]。
2.社会需求导向的地方高校网络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根据网络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对部分企业人士以及毕业生的访谈调查的情况分析,地方企业对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的应用技能需求主要包括:嵌入式网络终端设计、网络攻防、网络安全管理、网络程序设计等[2]。地方高校要服务于地方产业经济,其专业设置应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状况,根据当地产业结构和毕业生就业面向,设置相关的专业方向[3]。湖南工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的网络工程技术人才,在探索与实施人才能力培养方案中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着重。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5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1)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进行教学改革,(2)聘请IT企业资深工程师为学生授课,(3)深入计算机网络相关企业进行实习和实践,(4)学科竞赛驱动,(5)科技创新项目驱动。
2.1注重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在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运用目标任务驱动法、工程案例式教学方法以及项目教学法,力争使每节课的教学任务明确,在教学安排中,每个知识点后面均安排相应的实践环节。进行工程化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最有效的教学活动就是结合案例实际进行的实践教学。学生在工程化实验的过程中不仅能验证理论知识,提高实验技能,更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将“网络设计与工程”、“网络仿真与模拟”、“网络综合布线”、“网页制作与开发”、“Java程序设计”、“Android程序开发”、“基于.Net的WEB程序设计”等网络工程专业课全部以案例式项目化教学在实验室中进行授课,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2.2加强立体化的课程资源整合
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室资源,网络工程专业的校内实验室建设采用三种模式共存的方式,即:利用计算机机房进行软件应用及开发设计类实验;针对原理性很强的验证性实验建设独立的专用实验室,如:网络协议开发实验室、锐捷网络工程实训室等;整合专业课的实验,与企业联合,建设综合实训室。为让学生课外更好的学习,依托《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原理》2门精品课程建设,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的建设与整合。到目前,已形成了包括教材、试题库、案例库、项目库、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平台等课程资源。
2.3拓宽网络工程专业口径
依托网络项目规划、网络开发与应用、计算机网络安全、网络分析与测试4个课程群,拓宽专业口径,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注重整体效益,优化了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的配置;体现适度的超前性和前瞻性。2.4依托校企合作的模式改革实践教学方式和手段建立以有企业背景或工程实践的“双师型”教师作为本科生指导教师的创新培养体系,通过加强创新设计竞赛、实习实训、工程设备应用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设计和创新的能力。依托合作企业的相关设施和工作环境完善了实践教学的管理、评估、考核体系,使实践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有效补充,拓展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
2.5聘请IT企业资深工程师授课
企业资深工程师长期在现场操作,对网络工程标准与规范、网络工程项目管理、网络工程师职业认证、网络综合布线等课程的掌握更加熟练,在相关课程的教师的选择上我们一般聘请企业资深工程师。通过长时间的教学效果显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工程认识更加深刻。
2.6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科技活动机制
我院每年都开办“计算机科技文化节”,把“网页制作”、“广告艺术设计”“网络工程DIY”等活动都纳入进来。并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室,利用实验设备的可开发性为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平台,它不仅可以为学生的创新设计提供实验环境,而且可以开发、设计新的实验项目。
参考文献:
[1]毛腾跃..网络工程专业产业人才培养探析[J].软件导刊,2014(3):163-164.
[2]肖德琴,潘春华,殷建军.以就业为导向的地方高校网络工程专业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20):27-30.
[关键词]工作过程 程序设计课程 课程开发
[作者简介]吴金秀(1971- ),女,湖北黄冈人,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及计算机。(湖北 黄冈 438002)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工程教育模式是当前流行的、先进的教育模式,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与开发就是根据工作过程寻找典型的工作任务,从而确定学习领域,并且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和项目教学,其主要特色是以企业需求为目标,实现院校教学和企业的无缝接轨;以企业实用技能为核心,保证教学和流行技术的同步;以动手能力为突破点,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进行强化训练;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长远适应行业的职业人。
一、程序设计课程开发思路
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系软件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实践难度。其前导课程是SQL Server数据库、计算机网络技术、C#高级程序设计和网页设计与制作。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基于B/S模式的Web应用程序开发岗位的核心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是一门面向职业岗位的技术应用类课程。程序设计课程以Web应用程序的实践和开发为主线,并训练学生的编程思维能力,加强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
1.对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分析,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通过广泛的行业调研,我们确定学生的就业岗位有软件测试员、程序员、系统维护员。核心与重点是软件开发,基本的知识、较强的技能和最佳的态度都需要具备,是锻炼能力熟悉业务的核心环节;软件测试需要较全面的软件测试理论知识与技能,目前几乎所有的软件开发企业都缺少软件测试方面的专业人才;随着软件技术行业的快速发展,企业数量快速增加,更多的优秀人才有望走上项目管理岗位,这是学生职业发展的中期目标。此外,培养学生收集和分析信息进行概括总结的能力,并通过演讲,锻炼学生表达能力。上述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是我们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的依据,课程的设置从总体设计的角度考虑适应主要就业岗位对高技能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兼顾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2.围绕核心培养目标,采用“项目驱动”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软件开发过程中程序要根据软件产品的需求、理解和分析系统概要设计,进行模块级详细设计,按照规范编写代码,进行单元测试,修改缺陷,提交代码,编写整理技术文档。整个过程中编码实现是程序员应具备的核心技能;在软件测试过程中,如测试员没有一定的编码实践经验,白盒测试就很难展开了;在系统维护时要修改程序、排除故障,良好代码编写技能是必备前提。通过程序设计课程学习,使学生熟练运用C#语言进行web程序的编写,培养学生对于web应用软件及网站的开发和规划能力。而这些能力是从事软件技术行业就业岗位最为重要和基本的能力,采用“项目驱动”和案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化项目实训,推行“课程考证+项目开发+答辩”的考试模式改革。通过“榜样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树立学生学习信心,培养成就感,激发学生求知欲。模拟企业真实环境,强化学生软件项目开发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质。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程序设计课程开发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程序设计课程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通过程序设计认知实训、模拟的软件开发实训、真实的项目设计和半年的顶岗实习这一完整的实训过程,有效地实现工学结合,能较好地保持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课程具体教学模式如下图:
(此处有图)
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
1.将工作项目的工作过程转移到课堂,保证教学与工作的一致性。原来的程序设计课程是以知识讲授为主,辅助采用一些针对单个知识点的、零散的项目进行教学,并没有将真实完整的工作项目带到课堂上。本课程的改革首先是通过简单项目训练,然后综合训练,项目来源于院投资方——科技公司及其他合作企业,突出实际应用,使项目实训与实际应用对接,从而将工作项目归纳成几大工作项目,并按照这些工作项目的内容来确定课程标准和课程项目设计的主要内容,以工作项目为导向来组织教学,实现以项目内容作为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2.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方法主导教学过程,实现课堂与实训室一体化。在实训室建设过程中,课程团队多次邀请行业专家到校参加设计和论证。实训室从设备购置、软件配备到环境布置等多个方面都听取了行业专家的意见。课堂改革前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零散的项目训练。改革课程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每一个工作项目。在建设方案中对课程进行系统的筹划和设计,全面考虑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程序设计课程工学结合教材等内容。在课程改革中,按照项目确定学习任务,按照学习任务确定操作步骤,并从教学条件、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从而形成现在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课程教学与工作过程相结合、教室与实训室相结合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为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形式。教学组织中,融合一个大项目案例形式到课程体系中,分解该项目案例模块于各个子项目模块中,完成子项目模块,就能轻松实现该项目案例的网站。
教师需对本门课程所要完成的项目进行需求描述,并在授课过程中逐步讲解项目所涉及的知识点,对学生进行项目开发技能的训练。教师通过多媒体电子教室进行操作演示,学生用自己机上的服务器(IIS)进行模仿练习,随后开展分模块的项目实训,课余时间师生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交流完成实训报告的撰写。在单元模块教学结束后进入到项目开发实战阶段,做一个综合项目实训,综合运用各模块知识和技能,达到理论升华、技能整合、逼近实战的目的。所有理论与实践教学均在实训室展开,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与实际工作相同的各种分析文档和项目开发软件是教学改革的必要支撑。
3.通过虚拟项目和真实项目之间、项目开发实训和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之间的工学交替,提升技能。程序设计课程是按照程序开发的完整的学习领域,这个学习领域在课程的整体设计中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理论教学,而是以实践技能培养为主,理论知识够用为度的设计思想。从教学进程的交替包括程序设计认知实训、模拟的软件开发实训等交替进行的教学步骤。本课程的工学交替主要通过如下方式实现:一是通过虚拟的项目开发、真实的项目设计,实现课程教学与真实工作项目的交替。设立 虚拟实验室,实现 的主要进阶功能以及创新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安排60%以上的学时作为能力培养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设置循序渐进、有深度、针对职业岗位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配套实训项目,然后学生带着这些扎实的专业知识进行真实项目的训练,在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都是在课堂与实训室一体化的场景中完成的,首先是虚拟的项目开发,进行真实软件项目开发,“真项目真做”,这种真实项目开发教学是与虚拟项目教学同步交替进行的。按照“做中学,学中做”的指导思想,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化项目实训,提高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程序设计课程完成以后,后继的课程与半年顶岗实习及其他的实践活动的交替是在三年的周期中进行的工学交替。
4.与软件开发企业合作进行就业导向式训练。主动与各行业联系,以掌握产业最新发展趋势,将业界的人力需求方向即时反应在训练课程中,使学习技能贴近经济发展所需,除可提升学生就业率,亦为业界提供所需专长之人力。积极辅导就业,结训前采不定时、主动及多面向方式,搜集相关产业需才资讯,邀请厂商进行征才说明会,积极安排学生前往应征,以协助学生争取最适合的工作机会。加强学生的精神道德教育,使在习得专业技能同时亦能培养良好职业道德及正确工作态度,成为受企业主值得欣喜的是,通过在调研过程中与企业的沟通,我们发现企业对参与学院课程建设以及参与指导学生开展软件项目开发的热情很高。从参加行业专家会议、提供公司内部培训资料、到担任兼职教师、参与实训室建设、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支持学生培训考证等多方面,行业人士的参与热情令我们十分感动。同时,由于学生所开发软件项目的推广应用,行业也从中得到了较好的业绩回报。
三、教学实施过程建议
首先,推广使用“实验导向教学”模式,教学中以实验活动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遵循“理性知识感性掌握”,让学生在完成实验过程中建立感性认识,通过感性认识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通过实验的实现来形成相应编程能力。
其次,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可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教学、阅读指导等。有条件的话,借用多媒体的声像演示,对理论实例进行展示,提供给学生直观的感性认识以加深技术理解。通过程序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理论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研究意识。教学方法要以实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好的教学方法应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自己的动手编程能力。鼓励有所创新并取得实效的教学方法。例如精心编写配套PowerPoint 教案,组织演示内容,做到图文并茂,提纲挈领。
再次,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注意训练学生的编程动手能力,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课本中的语法知识来解决实际编程问题。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也是复杂程序设计的训练过程。采用任务驱动、角色扮演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同时使课前明确训练任务、内容、目标以及所属团队,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
最后,作业是本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布置大量的程序设计习题由学生独立完成,认真批改作业,杜绝抄袭;布置1~2 次大作业,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作业规定最低的代码量,保证基本教学质量。实验在本课程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求每次实验都有具体任务,将调试好的程序存盘并加以检查。写好实验报告。
[参考文献]
[1]吕俊霞.浅谈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J].华章,2008(7).
关键词:机械类专业 信息技术 多媒体 整合
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课程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课程数量多、专业性强、针对性广。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不仅涵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专业,往往还包括金属材料工程、工业设计等近机类专业,上述专业均开设了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工程材料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8~10门主干课程;第二,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性、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内容较为枯燥、难懂,如机械制图要求高度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第三,实践性强,专业课程中工作原理、结构、工艺等内容较多,且实验、实践及实习均有较高要求。
信息技术指信息的生成、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的过程,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以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机械类课程教学中优势愈加明显,应用亦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与机械类专业课程的整合已成为当前工程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地方高校信息技术与机械类专业课程整合的现状,而后探讨了进行整合时应遵循的原则,最后从教学目标、教学情境、教学活动、教学模式等方面探讨了信息技术与机械类专业课程的整合。
一、当前信息技术在地方高校机械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自教育部2007年明确指出,“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并提出“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有机结合”后,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进程开始加速,多媒体、校园网、互联网等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各种教学软件也层出不穷,机械类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容、形式、方法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以某地方高校机电学院2010~2011第一学期中期检查为例:共开出必修课 61门,共2728学时,其中使用多媒体授课38门,共2392学时,课时比例87,7%;开出的选修课23门,共754学时,其中使用多媒体授课23门,共754学时,课时比例为100%,且大量使用了动画、视频、影音等内容。但与重点大学相比,地方高校不仅在信息技术设备、多媒体、校园网等建设方面较弱,且在信息化培训、师资力量、学生素质方面也有较大的差距,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1.信息化环境建设仍显不足
地方高校机械专业课程教学中信息化水平仍然较低,第一,资金相对不足,导致部分信息化硬件设施老化现象严重,如多媒体教室不够、投影仪效果不够、话筒、音响效果差等。第二,由于多年扩招,信息化环境建设相对滞后。如校园网发展速度缓慢,学生上网条件不充足,校园网利用率低,计算机模拟仿真实验室建设力度不够,无法起到辅助实践教学的作用等。第三,网络环境不成熟;由于硬件的原因,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机械类课程整合还不能很好的实施。只有那些条件己具备的重点大学可以尝试在一些先进教育软件平台或在BBS、聊天室等环境下进行问题一探究型教学模式的实践。
2.教学课件质量有待完善
虽然信息技术在机械类课程教学中起到了显著作用,如大屏幕替代粉笔加黑板,电子书替代教材,但教学质量仍有待提高,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重视课件但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创新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尽管教学内容呈现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互动有限,学生仍只充当聆听者的角色。第二,教学软件开发投入不足、形式较为单一,大多数只是传统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电子化、声像化翻版,部分课件直接复制教科书内容,甚至少数课件直接从网上下载,表面上看整堂课信息量大,学生反映良好,其实由原来的“人灌”改为更高效的“机灌”。
3.计算机网络与课程资源尚未有效结合
计算机网络与优质教育资源的结合能使学生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个性化的优质学习。然而,由于资金、技术和观念等原因,许多高校的校园网信息资源贫乏,且更新很慢,而教师又没有足够的动力、精力和时间来做这方面的研究。一些优质的期刊、杂志和辅导书籍等信息无缘与学生相见。另一方面,部分课程资源很难以数字化的形式开发出来供师生共享,即使开发出来也仅仅是网络与课程资源的低级组合和拼凑,而非整合。由于缺乏足够的课程学习资源,学生在课上的分组探究、在课下的自主学习就无从谈起,因而还是难以改变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
4.教学过程存在一定程度的机械化
有些课件在技术上具有先进性,但技术的运用有待于先进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的指导。有很多课件仅仅注重了界面的表现形式,背景音乐的处理,新技术的展现等因素,而恰恰忽视了课件的使用范围和对象,违背了视听觉的心理学规律,而某些教师着力表现的东西,有些时候正好成了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干扰因素。此外,引入信息技术后,不少教师追求形式多样的人机交互手段,舍近求远,放弃最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或者转而让学生与冷冰冰的机器进行交流,或者自己对着电脑讲课。因此在教学中,难免会顾此失彼,常常是一部分学生“吃不饱”,而另一部分学生“吃不了”,技术的优势未能完全体现。
二、信息技术与地方高校机械类课程整合应遵循的原则
在教学中应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生需要与人才需求,再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和协调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和促进他们的学习,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信息技术的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直观表现抽象的原则
机械类课程如工程制图、机械原理等是集严密性、逻辑性和创造力与想象力于一身的课程,这也是机械类专业被认为难学的地方,因此引入信息技术应力求促进学生对抽象的概念和原理的有效的、直观的认知。适当淡化教学抽象性,将抽象与具体相结合是解决困难的有效办法,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根据需要将抽象内容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过具体的方式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形式,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优势互补的原则
在信息技术与及写完了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应采取优势互补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和传统教学的作用。一方面,应尽量发挥教师的示范、讲解作用,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活跃讨论气氛等。另一方面,对于信息技术应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如用文字、图形、动画等多种方式多种窗口灵活表现,揭示知识的形成。利用超文本技术可以提供网状树形结构呈现信息。利用信息技术还能提高可交互的实验环境。
3.教师主动性与学生参与性的有机结合的原则
信息技术的引入,信息交流速度加快,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将老师从板书、课本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有了更大的自由空间;此外,加之“声、光、电”等多媒体效果的引入,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的机会与空间。因而,课程内容要简洁、方便、实效,重点突出,节奏适当,给学生留有消化吸收的时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力采用多种播放形式,如网式、树式、循环式等,给学生充足的交互、交流的空间,真正实现主导与主体的统一。
4.信息技术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信息技术可以用于实践性教学环节,但不能够取代实践性教学环节。目前的模拟仿真软件还不能完全模拟出实际的工业操作,而且也无法完成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目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是工程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工程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目的。如果以信息技术取代实践性教学环节,必然导致工程人才质量的下降。工程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无疑会带来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资源以及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提高教学效果。但是,我们必须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整合,既要看到整合对工程课程教学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因整合不当而影响教学质量。
三、信息技术在机械类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实践
1.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多重教学目标
利用信息技术,有助于构建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层次教学目标。“将信息技术的应用(如上机操作等)与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建构、理解探究,尤其是实验、制作、调查、访谈等多种‘动手’活动方式结合起来,以实现综合化、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如讲解轴类零件时,在大屏幕上同步展示轴,键和轴上零件(比如一个齿轮)配合的动画,或者动态展示开式径向滑动轴承的轴承座、轴承盖、上轴瓦、下轴瓦和连接螺栓的装配过程,并配以音乐背景,使得学生尝试进行观察、联想、类比、猜测、归纳、综合等活动,则对于学生主动学习态度的养成、达成多重教学目标无疑会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2.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学习环境、教学情境
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片、音频及视频等多种媒体综合在一起,具有形式新颖、形象生动、资源丰富、情景交融等特点,有助于符合学生现实的、真实的学习情境创设。如讲授《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中《金属的结晶》时,运用三维动画制作课件将微观原子运动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使难于理解的问题变得简单化,形象、直观,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在讲解《液压基本回路》,难点是让学生掌握回路的组成及主要元件的选择,利用三维动画清晰模拟出动态过程和更换主要元件以实现不同回路的转换,这样就化难为易,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得愉快,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他们的认知冲突。例如,在讲解渐开线齿廓的加工过程及根切现象时,教与学的难度都很大,利用计算机仿真软件,通过改变齿轮的各种参数来观察齿轮范成加工方法和根切变化的情况,从而起到更好的授课效果。
3.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学生学习活动
(1)基础内容。对于一些核心概念与基本思想的教与学,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要注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使学生在丰富的背景下、在认知冲突中、在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中展开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思考、探索、交流、反思等行为参与和思维参与活动,去认识、理解和掌握知识,学会学习,发展思维能力。
(2)专题研讨。对于某些关键问题,可在上课时由教师利用多媒体或展台提供大量的配合教材的问题情境和思考题,在课堂上采用教师讲解和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课后可采用写读书报告、撰写论文等形式。
(3)课后拓展。对于某些选修内容,教师不妨先提供学生相关文献资源、学习思路、教学课件等信息支持让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深层次理解。
4.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教学模式
探究协作型教学设计模式,引入竞争、辩论、伙伴、角色扮演4种类型,依照教学目标分析、创设情景、信息资源设计、协作学习环境创设、学习效果评价、强化练习设计等步骤,设计教学情境,将抽象化为形象,快速变为慢速。这样不仅增加了课堂容量,加强了讲授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直观性和趣味性,还能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提高知识传授效率。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型教学设计模式,由教师事先准备好网络课件,列出自学思考题,在课堂上给各组学生分配好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查找资料,各小组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展开讨论、协作共同完成任务。最后,把成果制作成演示文稿进行总结交流。从而完成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实现知识的内化。
四、结论
信息技术与机械类专业课程的整合,是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在运用信息技术时,应遵循以直观表现抽象、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优势互补、教师主动性与学生参与性的有机结合、信息技术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等原则。只有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优势,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教学模式进行积极探索与整合,才能有效提高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许彩霞.机械类课程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思考.石油化工应用,2008,27(6):111-112.
[2]许艳.论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通信技术,2008,41(12):280-284.
[3]黄宇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电化教育研究,2003,(1):58-61.
[4]范福海,郝艳玲,许鹏奎.对工科高校工程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思考.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8(1):86-89.
近几年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更是突飞猛进,多媒体和网络的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教育事业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很多学校引入了多媒体教学,尤其是计算机的教学更是和网络密不可分。本文主要探讨多媒体在学校计算机教学中的有效应用,首先介绍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然后详细介绍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关键词】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 应用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在目前的学校计算机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网络多媒体教学有着传统的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将声音文字图像等融合在一起进行讲授,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原本空洞的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原本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同时还促进了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随着技术的成熟,现在学校的各专业都运用到了多媒体教学,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也不例外。
1 多媒体在学校计算机教学中的优势
首先,多媒体教学可以促进计算机课程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多媒体技术引入计算机课程教学,使得计算机课程的发展有了更广阔的空间。计算机专业课程与其它的课程相比,操作性动手性更强,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在黑板上写下操作步骤,学生开始死记硬背那些专业的名词和运行的程序,当去机房实际操作时,仍然有很多学生无从下手、慌乱出错,但是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使得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教课,缩短了手写时的时间,老师按程序给学生操作一遍,将重点难点特别标注,学生直接感受,不仅易于知识的理解掌握,而且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师根据不同的内容编排不同的讲授方式,便于学生的记忆、理解、掌握。
其次,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想象力,挖掘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多媒体教学的最大的优势就是化静为动,将一层不变的静的知识,用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效果等等的多媒体手段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给学生直观的展现,充分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激发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有了学习的欲望,才可能去研究和探索未知的知识。教师通过多媒体的有利性可以巧设各种场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设置各种趣味问题,进行有奖竞猜等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发言,提出不同意见,奖励那些有创造性的观点,从而激发更多学生去思考,积极参与创新。教师有意识的将前后学习的知识进行联系,让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旧知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如果遇到了实际的类似问题,能够运用整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锻炼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意识。
最后,多媒体教学促进师资的优化。多媒体教学的引入使得学校的教学质量有了提升,而且对于学校师资的优化和教师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过去教师讲课,一张嘴、一块黑板就可以了,老师可能备一次课使用好几次;而现在有了多媒体教学,教师们也得充分补充自己的不足,研究多媒体的应用,收集资料信息制作课件,并且需要利用现代的许多先进的技术来丰富自己的讲课内容,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从传统模式到现代模式的转变不仅对学生的要求增加,对教师也是一种考验。教师需要不断的打破就得教学理念,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技术,运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采用现代的教学方式传授知识,依照实践、改进、修正、再实践的过程,不断的锻炼自己,完善自己。
2 多媒体在学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2.1 搭建网上数据库
学生的学习单单靠教师的上课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再加上学习的课本内容往往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学生并不能及时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互联网的应用给我们创造很好的平台,学校都建立了自己的专属网站,充分利用网络的信息资源共享,在学校网站上搭建数据资料库,将行业的最新动态,国家的相关政策、及时更新的专业资料等等新鲜的东西放到数据资料库当中。这些资源科以供学生的进行课外学习,帮助他们获得最前沿的知识,了解社会动态,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将网络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丰富扩充教学资源的同时设置一些收费的资源或者设置一些权限等,还可以增加学校的财政收入支持学校的教育建设。
2.2 构建网络学习平台
计算机专业主要学习的就是以计算机为基础载体的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是每个学生首先必须掌握的也是深入学习这个专业的一个先决条件。学校的生源来自于各个不同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导致当地的教育先进性也不相同,这样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学习效果也就大不相同,借助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作不同层次学习所用到的课件,然后放到网络的平台上,学生通过构建的网络学习平台结合自身的计算机基础情况来进行不同程度的学习,比如:基础差的同学,就要多花点时间学习,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课下复习,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网络资源,深化计算机知识、夯实基础,逐渐增加学习信心,步入学习佳境。学生主动学习是教学资源利用的关键,所以应该不断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利用身边的有利资源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2.3 培养教师队伍
尽管我们一直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但并不代表可以完全忽略教师的作用,反而多媒体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传统教学是从基础教育开始的,教师很熟悉,教起来也是得心应手,但是多媒体教学需要教师的能力却是很高包括角色的转变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既要引导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又要把握好教学的尺度。教师还的注意知识的先进性,不断补充新知识,时刻关注专业新动态,参加专业交流大会,学习先进经验。
3 结束语
计算机教学融合多媒体教学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促进了学科的进一步向前发展。多媒体教学有着自身的独特优势,对教学质量的改善,教学模式的变革,教师队伍的优化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样的教学为社会供应了更多的专业知识扎实,操作能力强,同时具有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优秀计算机人才,推动和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彭炜.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教学改革[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09(12):45-47
[2]李芳芳.多媒体网络技术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园地,2012,12(05):67-69
[3]成石泉,饶异伦.视频资源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06(02):34-36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社会经济体系的完善及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缺口,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缺少直接影响了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所以为了改善这种情况,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就是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现如今,对于应用人才培养研究方面我国主要集中在培养思路、培养机制以及培养体系等方面上。而具体的到数学学科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主要体现在课程结构及内容设计、实践教学方法等方面上。结合是实际教学情况来看,目前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没有相互结合起来,甚至出现数学教学脱离实际单独存在的情况。
一、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所谓的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以及实现这些目标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以及手段。在确定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不能盲目的制定目标以及培养方法,首先要做的是明确专业定位,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院校特点和师资情况)将培养目标具体化,在这一切都确定之后,才能设置该专业人才培养所需要的专业理论课程以及实践教学体系。并不是说体系确定之后就不需要进行改变了,要通过毕业学生就业情况判断培养体系是否可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通过这点检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高校侧重点不同,培养的同一专业的人才侧重点也不同,所以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不同高校为侧重不同的方向。具体到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养模式实施中,大部分高校都可以做到打破传统的满堂灌的授课方式,根据本专业的定位,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建立了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联系社会实践,知识、能力以及素质三者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院校在探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模式培养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培养效果,接下来笔者将对这些影响问题进行一一剖析,深入分析形成的原因所在。
(一)和社会所需相脱节
新时代背景下,作为培养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摇篮的高校,要坚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将岗位能力和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理顺,进而确保教学的目的和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避免出现学而无用的尴尬情况。在进行专业课程教学的时候,不要单纯枯燥的进行讲解,可以结合相关实例或者是运用多媒体教学(幻灯片播放等),让学生对一个概念存在一个明确的认知,而不是单纯的通过文字进行想象。这样可以让课堂氛围更为活跃。高校在设置专业课的时候,应该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在满足合理设置课程和学生充分实践实训的前提下,进行课程先后、时间的安排。目前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实践与理论教学脱节
简单地将课本知识灌输到学生脑中并不是完整的教学,所以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都在有意无意的运用一些固定的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师单纯的为了提升自己的课堂氛围,提问的时候经常忽略问题的实效性,问一些没有实际意义或者是和所教授问题关系不大的问题,提出的问题含金量不高,缺少质疑以及认知间的冲突,造成事倍功半的遗憾效果。何时提问心中没有把握,因此随意提问,问题缺乏针对性,没有达到提问的效果;实践课程的缺少,让学生对枯燥的数学课堂失去了兴趣。
三、完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一)利用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实践教学作为高校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环节,这个环节不可替代。基于这点,我国大部分高校为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都构建了“课程教学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就业指导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
1.课程实验教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意思是除了在课堂上老师进行理论知识讲解之外,还可以借助一些现代化的科学仪器,比如计算机和一些数学软件之类的,结合理论知识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数学。这样做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计算方法。其实近些年来我国数学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是课程实践教学。信息和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本身就应该具备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学计算以及数学软件开发研制的能力,所以相应的专业课程,诸如程序设计与算法、数据分析方法以及计算机网络等课程都需要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形象具体化,也可以帮助学生打好以后利用计算机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进行数学实验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一股脑的全部说完,然后让学生自己操作实验。正确的做法是教师需要平衡好实验内容和学生接受能力之间的关系,开展教学实验的过程中可以使用不同的教学模块。
2.数学建模活动。数学学习本身就需要接触大量的理论知识,单靠课堂上的实验活动是不够的,因此大量的高等学院组织了数量庞大的数学建模活动,也出现了学校之间联合举办大型数学建模活动的情况。我们都了解数学建模的基础就是实际问题,而且这些实际问题中大部分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建模过程中学生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整理海量的数据,然后借助计算机和数学软件完成数学建模。整个操作过程中,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了数学知识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是可以和实际联系起来的,所以数学建模竞赛活动成为高等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成为检验数学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二)将实践教学切实实施下去
除了上面说的课程实践教学以及数学建模活动之外,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还包括众多的实践环节,比如社会实践、专业实践以及就业指导实践等。社会实践指的是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或者是假期时间,进入实践基地或者科研院所,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以及专业方向等,然后为自己将来的就业进行规划。可以利用实践机会开始自己的毕业论文设计;专业实践包括专业综合能力训练与测试、软件工程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及实习。教师应鼓励学生放手操作、大胆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主要任务是提供技术指导;大学生很多毕业前都没有规划好自己的职业发展,直到快毕业了才开始思考这个重要的人生问题,这时候往往因为时间问题考虑不够周全匆匆的走上了职业岗位。所以高等学府有必要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实践工作,让毕业生得到系统的就业指导教育,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结合自身的优势有目标和定位的去寻找合适自己的单位和岗位。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数学教学;目标改革;内容改革;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2-0043-01
引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国家高等教育与社会职业教育的结合,既具有高等教育的整体性,又具有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在高职院校中开展数学教育的目的则是为社会发展、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提供专门的技术人才。
近些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加大了对职业教育办学的支持力度,更加关注职业教学办学的改革创新,不断加快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更新换代速度。在这样的办学背景下,学习期限的减少和新知识点的增多成为摆在职业教学前面的一大难题和瓶颈,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脱离成为制约职业教育继续向前发展的一大绊脚石。尤其是在内容抽象、枯燥,学习难度较大的数学教学中,如何在持续减少的教学时间中,完成优质的教学目标成为高职院校数学教学不得不探索、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认识高职院校数学教学的目标和功能
高职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与社会职业教育的结合,数学教学自然兼具高等教育的共性和职业教育的特性。与以学术型、研究型、理论型为重点的的本科数学教育不同,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目标在于实际应用和岗位操作。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更多的目光放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开拓、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与严谨性的培养上,把数学教育看做是其它实用性专业课程的基础,更加强调数学教育的基础应用性。
二 转变教学思路 提升高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水平的策略和建议
1.转换教学理念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应试教育和教学理论的束缚下,教师被认为是教学的中心,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讲课和学生听课成为高校课堂教学一成不变的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教学的方法是单一机械的知识灌输,学生只是被动消极的接收自上而下的知识,学生养成惰性和依赖性,遇到问题不会积极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盲从与教师的指导,长此以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创造性被抹杀,极大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理论的指导下,高职院校教学更应该转换传统的教学理论,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本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钻研学生的心理需求,不能让学生被动地适应自己,而是要在学生知识掌握能力的基础上,为学生搭建一座沟通教学计划与实际职业应用的桥梁,避免数学教学一味受教材的限制,从而忽视职业教学的特性。
2.营造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
教学有两层含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教与学的过程绝对不是教师高屋建瓴、强制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互帮互助、相互友爱、和谐温馨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不单单是学生接受了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在某种程度和意义上,教师也通过学生上课的配合,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实现了自己的教学任务。在高职院校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自觉营造和谐温馨、互帮互助的师生关系,充分将自己的职业热忱倾注到学生身上去。
3.挖掘学生的个性 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
学生首先是一个身心健康、富有人文关心与真善美的人,其次才是教育的对象和知识的继承者,教师不仅仅要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更要致力于学生人性的挖掘。同时,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都有自己的发展个性和特点,多姿多彩的教学课堂由充满个性与激情的学生组成,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尊重和保护,实现学生个性与教学共性的完美结合。
4.重视数学教学的职业性和实用性。
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是其它专业课程的基础教育,目的在于为专业课程提供学术支持,为社会和企业培养专门的应用型人才。在高职教育中必须将实用性和操作性放在战略地位。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有限的上课时间,简明扼要、抓重点、抓关键,让学生迅速掌握基本的概念信息,培养学生在实际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转换以前旧的教育观念,把重点和首要任务放在数学概念的灵活掌握和实际问题的现场解决上。以微积分上的讲课为例,教师应当把上课的重点放在导数的概念与运用、极限的运算思想、积分的计算方法与应用上,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概念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最好采用课本教材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将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岗位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妙的动力、强化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5.调整教学手段 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计算机应用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传统的教学手段带来巨大的挑战和冲击,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已是大势所趋,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弥补和克服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1)黑板板书教学的不足日益明显。
几乎所有的学校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上课方式都是以黑板板书为主,在现代化教学设备层出不穷的今天,黑板板书的不足日益彰显。尤其是高等数学教学中,程序复杂、庞大的公式演算需要大篇幅的空间,而面积有限的黑板明显无法满足高等数学的运算要求。在绘制数学模型、图形时,手工画图误差大、立体性不明显、无法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甚至会扰乱学生的正常思维。
(2)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弥补不足 提高教学质量。
将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引入到课堂中来,第一、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经过计算机技术的拆解,变得生动、形象、直观、具体,克服了黑板板书教学立体感和动态性缺乏的难题,让学生在解答数学难题时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在难点的理解上更加轻松愉悦。第二、计算机辅助教学大大降低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压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里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教学时间的充分利用,为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学习创造了优越的教学环境。第三、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教师上课的辅助手段,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是主要的,必须严格
避免课堂教学因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涌入而变成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展示课。否则,本末倒置、鸠占鹊巢,既无法达到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本身具备的功能,又在无形之中限制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结束语:
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输送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上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在高职院校中数学教学是开展其它专业课程的基础,人才更新换代的周期不断缩减、新知识量与日俱增、职业院校中文化课课时不断减少,这一系列因素的存在对高职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身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探索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新思路、新模式和新途径,为学生的未来负责、为社会的进步负责。
参考文献
[1] 赵登科.高等职业学院数学教学的初步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2)
[2] 朱春浩.高职数学教学与计算机数学实验[J].职业技术教育.2000(10)
[3] 夏建军,郭飞,王学军.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教材出版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编辑之友.2012,(09)
[4] 张惠玲.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开发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出版,2010,(10)
【关键词】数字化;职业教育;信息
【Abstract】Digital learning occupation teach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tegration of occupation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way of learning in the information age,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teaching of the occupation, and discusses the teaching occupation of digit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model.
【Key words】Digital;Vocational education;Information
0 引言
以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进而加快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是我国教育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协作式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在数字化教育中的应用屡见不鲜:以学生为中心的终身学习体系和非正式学习社区正逐步形成:移动终端的应用已成为教育领域的新宠:互联网时代开放共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动也在全国轰轰烈烈地进行。目前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需求的多元化、网络文化理念的侵入、技术的不断革新等诸多要素共同催生了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新动向。分析这些新动向背后的动力机制对推动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对相关理论的学习较为弱化,对于相关的技术和技巧、技能的掌握要求较高,实践的环节所占比重较大,而提高相关技巧和技能的直观程度是信息技术应用于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网上协同实验室可以模拟某些在现实环境下去很难实现的实验项目。
1 职业教育数字化的教学形式
职业教学数字化学习环境以计算机、通讯以及两者结合的产物――网络为基础构建的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环境,加上专业课教学软件(课件)和教师、学习者、实训室就形成了职业教学数字化学习环境。这种学习环境经过数字化信息处理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的特征。职业教学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指职业教学、实训、技能大赛及相关内容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超文本、多媒体材料,它能够激发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创造的方式来寻找和处理信息。数字化资源包括数字视频、数字音频、多媒体软件、网站、电子邮件、计算机模拟、在线讨论、数据文件、数据库等,内容上应包含职业教学中的概念、原理、现象、操作、模拟、应用等,数字化学习资源具有超文本、超媒体的立体式网络结构,有共享性、切合实际、即时可信、可用于多层次探究、可操纵处理,富有创造性的特点。职业教学数字化学习方式,学习者的学习不是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职业教学资源的收集利用、创设情境、让学习者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数字化学习方式有资源利用的学习、自主发现的学习、协商合作的学习、实践创造的学习等多种途径。
2 职业教学数字化学习的特点
传统职业教学学习的特点:学习过程即由教师、教学场地、实训室、计算机、学生构成;学习资源为课本、PPT; 学习方式为授课、听课、解惑、实践操作、测试。职业教学是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对固定的学习者授课、解惑;学习者在同样条件下听课、练习、实践操作;最后通过考试分数反映教与学的效果,其特点是学习过程的固定性;学习资源的有限、同一性。职业教学的数字化学习有如下特点:学习环境的简便灵活性,教师与学习者具有能使用信息技术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学习资源丰富、多样,呈现超文本、超媒体立体网络化结构,可广泛传播共享;学习内容学习者可随意获取进行多层次探究,具有可操作性和再生性;学习方式灵活,教与学过程、自测反馈过程能即时互动,具有很强的实效性数字化学习体现了学习者的主体性、集体性,合作性、创造性,学习者是主动的探索者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者,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是一个学习资源的开发者、整合者、学习的管理者和引导者。职业教学内容也非常适合在网上实施讲授,演示、自主学习、讨论学习、协商学习、虚拟实验、自测反馈等。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我经常精心设计一些作品,在一堂课的开始,让学生自己试着实现,然后根据他们的实习结果,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现利用多媒体辅助职业教学所起的积极作用就说明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发展成数字化学习的必要性。课程学习内容是经过数字化处理并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就是培养学习者学会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作用整合后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有别于传统的授课所涉的内容和形式,通过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把职业教学中的演示、实训操作等内容转化为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习者共享如可以把课程学习内容编制成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仿真实验、网络课程等提供给教师进行讲授或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职业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后的学习资源,采取数字化的学习方式能充分发挥其功效,提高教学者与学习者的效率。面对无际的信息海洋,人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掌握所有的信息,而应该掌握的是“关于信息的信息”。当人们处于学习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均达到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信息处理能力”就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等重要的生存能力之一。我认为,自学能力、独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个当代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所以,对于学生自己能看懂或是通过实践可以获得的知识,我都鼓励他们自己去学习和掌握。
3 数字化教学的发展趋势
目前关于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理论发展水平与实践不相适应,也就是说,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缺少有利的理论指导,导致了一些重复性建设、不合理建设,造成了严重的浪费。有必要加强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理论研究,特别是宏观规划、建设标准、共享机制、优质资源建设、均衡发展、成本效益方面的研究。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学习型社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需求为动力。坚持“统筹规划、资源共享、深化应用、分布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积极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是基础,标准建设是保障,资源共享是核心,应用是目的。政府必须对我国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加强引导,合理规划,努力提高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认识。
【参考文献】
[1]许鑫.苏新宁.数字资源整合平台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廖映红.论未来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数字资源整合机理[J].情报科学.
[3]田鹏.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过程激励机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对电子商务从业人员产生了巨大需求,预计未来5年,我国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量至少在200万以上。与市场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巨大需求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从2000年开始推广的高校电子商务人才教育,其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始终停留在20%这样一个低水平上,远远落后于全国普通高校70%的平均就业率水平。一方面,大量的企业很难找到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独立进行电子商务的合适的电子商务人才,另一方面,很多学生既不具备很深的理论知识,也不具备很强的实际的操作能力,商务知识不如经管专业的学生,电子技术不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定位模糊,又普遍缺乏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由此可见,电子商务人才供需的矛盾不是绝对数量层面的,而是有效供给不足造成的。如果学校不按社会的实际需求对学生的培养方式、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因此,在这个背景下,研究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对“2+1”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一、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应用“2+1”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研究
(一)“2+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2+1”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近年来实行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应用于三年制高职院校的工科专业,表现为三年的教学,前两年在学校进行,后一年在企业进行。在校期间,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之以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最后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同时接受企业的专业指导。它的最大优点在于强化了教学的实践环节,使学生与企业联系紧密,既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也有利于毕业后的就业和迅速实现角色转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缩短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期。“2+1”模式的实质并不是学生学习地点是否转换的问题,而是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关系,是高职教育“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一种具体应用模式,它解决的是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
(二)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目标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教育的一个基本现实是专业定位多元化、办学层次多样化。对于高职高专来说,主要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培养熟悉商务活动及计算机技术,具备电子商务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技能,能从事现代商务管理及电子商务活动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主要包括技术类人才、商务类人才和电子商务管理类人才。无论哪种人才,都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才能突出电子商务的专业特点,否则就会陷入理论不精、操作不熟、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和发展。
(三)“2+1”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调实践在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作为电子商务的学生,不拿出相当一部分时间精力投身于企业现实的电子商务活动,不从一线的电子商务实践中学习,只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是非常不够的。“2+1”人才培养模式除了具备课程实验外,专门利用一年的时间进行实践实训,从时间上为专业技能的培养提供了保证。其次,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未来数年内,我国的B2B市场将呈现超过100%的高速增长,65%中小企业急需电子商务人才,这为实现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校企双方各取所需,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缺乏电子商务人员的困境,有利于推动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也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实践环境,为“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了空间上的保证。
最后,按照高职教育“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电子商务专业的专业理论教学,通过课程的设计和整合,完全能够在两年的时间内完成,使“2+1”人才培养模式在电子商务专业中的实施成为可能。此外,“2+1”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企业和学生充分接触,深入了解,有利于解决企业的用人问题和学生的就业问题。
二、高职电子商务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方案
(一)“2+1”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
“以需求定技能,以技能定教学,以管理保质量,以创新求发展”是我院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指导思想。通过对其他院校已实行“2+1”教学的机电、建筑等专业的考察了解,发现学生在学完两年的专业课后直接到企业顶岗实习,有很长一段时间难以适应,而且由于在校期间没有加强实际操作技能的综合训练,所学知识没有融合,结果动手能力比较薄弱。因此,结合电子商务专业特点,我们制定的“2+1”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方案为“2+[0.5+0.5]”,即前两年在校进行专业理论教学与课程实验,第三年的实践实训分为两个阶段,前半年在校进行专业综合模拟实训,并进行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后半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同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二)“2+1”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并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做适时的调整。从目前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来看,主要包括侧重于电子商务技术的人才和侧重于商务活动的人才两种。侧重于电子商务技术的人才主要从事商务网站的规划、设计开发与维护,同时需对企业业务流程、管理方式以及消费者心理有一定了解;侧重于商务活动的人才主要从事网络营销、网上国际贸易以及利用商务平台进行日常商务活动,需要熟练掌握网络和电子商务平台的基本操作技术。总体来讲,一般应具备以下实际操作技能:
一是计算机应用能力:电子商务就是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网络技术从事商务活动或相关工作,计算机应用能力是从事电子商务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
二是网络使用与维护能力:电子商务活动主要是通过网络进行的,不能有效地使用网络就无法进行电子商务活动,网络使用能力是电子商务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
三是网页设计、网站建设与维护能力:因为学生毕业后有部分人将从事电子商务网站的开发、建设和维护工作,因此必须具备与之相对应的网页设计、网站设计及实施网站管理和维护的能力。
四是营销能力:营销是电子商务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当前实际工作中,企业的营销活动既有传统的市场营销活动又有网络营销活动,二者互相补充,共同构建了企业的营销系统,高级营销人才是目前电子商务活动中最为紧缺的人才。
五是商务活动与管理能力:电子商务的本质应是商务,是利用电子手段从事的商务活动,因此,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也应以培养现代商务活动和商务管理人才为主。
除上述专业能力外,最重要的是学生还应具备以下基本能力:
第一,自我学习的能力。电子商务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知识更新换代很快,如果没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以便不断的更新知识,快速接受新生事物,就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在信息社会的背景下,学习能力是人才不断自我发展和适应社会所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
第二,获取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当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真伪并存,对于企业来说,及时获取最新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处理,成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的依据,至关重要;对于个人来说,要学会充分利用媒体、网络等资源,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疑问或问题。
第三,沟通协调能力。无论是侧重于技术还是侧重于商务,沟通协调是顺利完成工作的保证,不会沟通和协调的人是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
第四,良好的职业道德。没有敬业、爱业的工作态度,就不会在业务上有所精深,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因此在学习技术与管理的同时,还须注意在道德、诚信、自律这方面的素质培养。根据上述能力要求,“2”下的课程体系设置如表(略,备索)包括:首先,基本能力:包括职业道德和基本素质两个方面。
良好职业道德形成主要通过开设思想道德、法律基础、电子商务职业道德等课程加强教育(共计160学时);基本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开设普通话、英语、写作、商务谈判、社交礼仪等课程进行(共计192学时)。再者,专业能力:主要包括前文所述的五种能力。为此,通过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中英文打字、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硬件维护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开设网络数据库、网页制作工具、网页设计与制作、商务网站建设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网站建设与维护能力;开设市场调查与预测、市场营销、网络营销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营销能力;开设管理学、商务基础、经济法、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国际贸易、物流学、电子商务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商务活动与管理能力(共计1248学时)。
(三)“2+1”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实施方案
实行“2+1”教学后,原先在校三年的专业教学改为两年,必须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才能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
1.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因课程特点而异,同一课程的不同知识模块也可能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一般来说,对于培养职业道德方面的课程应侧重于多讲,结合生活中的相关案例加以分析,让学生懂得职业道德对于一个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性,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个人发展的基石,这类课程属于思想教育类,教学中以思想引导为主;对于培养基本素质方面的课程应侧重于多练,无需讲授过多的理论,教学场所也不局限于课堂,主要在于日常练习;对于培养专业能力方面的课程应讲练并重,课堂上讲授必要的专业理论,在课程实验实践中加强单项技能的训练,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而对于实训实践课来说,则应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课程间的知识融合,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为目标。主要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实例教学,等等。对于专业综合实训的教学,应该以任务为主线,采取模块化教学。即根据综合实训的目标,设计由若干技能模块组成的实训任务,教学中分解练习,重点突破。实训任务中的各模块是一个系统的整体,而非毫无关联的单项练习。这就需要将专业中若干个核心技能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任务,让学生在专业综合实训中掌握该专业的核心技能,从而使学生对整个专业的能力要求有一个系统、清晰的理解。
2.考核方法
考核是检验培养对象是否掌握了所学的理论和技能,是否合格的基本手段,考核方法应因课程特点而异。培养基本能力的课程一般属于考查课范畴,可采用开卷考试、提交小论文或撰写心得体会等方式;对于以理论为主的课程可采用作业、日常测验(提问)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对于计算机类的课程可采用上机实验、上机考试与期末笔试相结合的方式,或采取课程设计(作品)的方式;对于综合模拟实训,可采取模块考核加任务考核的方式;企业顶岗实践的考核则以实习单位对学生工作纪律、适应能力、职业道德和实践效果(工作能力)等方面的等级评价为标准。
3.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系统的、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为了保证“2+1”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达到预期目标,应制定相应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包括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监控方法体系、监控制度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
4.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具备一支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敬业爱岗、业务素质过硬、具有丰富职业岗位工作经验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与其他实施“2+1”专业一样,最理想的师资队伍应该是根据教学需要建立的由校内专职教师和外聘企业教师组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能够实现专兼职岗位互换。专职教师能够根据教学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在企业顶岗工作,从中得到锻炼和学习;外聘企业教师能够根据教学的需要较为稳定地进行教学工作,并在教学方法、技巧方面得到提高。企业为学校培养技师型的教师,学校为企业培养教师型的技师,双方共同培养学生,学生再为企业服务,实现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互利双赢。
但从目前来看,这种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建设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企业都有严格的劳动纪律,而且每位员工都有自己固定的岗位。水平越高,工作岗位越重要,事务越多,很难按照教学的需要进行兼职。即便是已经聘任的兼职教师,也存在授课时间难保证、备课不够充分、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不熟练等问题。所以,在“2+1”人才培养模式下,兼职教师应主要用于“1”的实践教学,这样就可以缓解时间上的冲突和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上的缺陷,使兼职教师扬长避短。从长远上来看,要尽快培养一批能将信息技术与商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具有复合型能力的专职师资队伍,通过商务实践、教学和科研工作,使教师具备较深厚的电子商务知识和较高的电子商务驾驭能力,并且要充分考虑教师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一是建立“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使理论功底深厚,动手能力强的“双师”素质教师成为实施新课程体系的推动力量。二是加强与企业的联系,逐渐建立一支水平高、责任心强、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作为实践教学的必要补充。三是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以满足“2+1”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改进和专业建设的需要。
三、高职电子商务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效果
“2+1”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效果图电子商务专业实行“2+[0.5+0.5]”人才培养模式后,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一)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在对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专业能力需求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增设了《网页制作工具》、《商务谈判》等课程,停开了《财务管理》、《政治经济学》等课程,进行了专业综合实训;通过按照专业能力加大《网页设计与制作》的课时,我们根据网站开发需要调整《数据库-VF》为《数据库———SQL》,调整了《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站建设》的开设时间并对内容进行整合。课程设置更具针对性,开设顺序更加合理,课程间的连贯性增强,知识的讲授更加具有逻辑性且由浅入深。由于符合学习规律,学生的接受程度大大提高;更加符合社会实际需要,有利于培养“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因此,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明显提高
“2+[0.5+0.5]”人才培养模式,大大提高了实践教学所占的比重,通过课程实验与实践、专业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商务知识运用水平,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全部能够熟练地使用电子商务软件和利用网络进行商务活动;能够独立完成简单商务网站的建站工作;94%以上的学生拥有自己的网上商店并能进行熟练交易。解决了以往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强化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三)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通过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对教学方法的研究运用,使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在所进行历次的教学质量测评中,学生满意率均在95%以上;日常测验和期末考试不及格率逐年降低;在2006年5月组织的全国助理电子商务师执业资格考试中,一次性通过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的同学占96.7%,大大超过全国70%的平均水平。
(四)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0.5+0.5]”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理论教学完全是为技能培养服务的,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大限度结合,当学生在实践中遇到了问题,驱使学生反过来加深对理论的学习,形成了良性循环,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建立了2个专业学习兴趣小组,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通过QQ群的形式进行互助学习,对实习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
(五)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