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技术专业知识

计算机技术专业知识

时间:2023-09-18 17:34: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技术专业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技术专业知识

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英语 教学改革 培养目标 学科特点

        0 引言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行业已经成为我国最热门的产业之一。然而由于计算机学科的特殊性,即绝大部分计算机技术都源于国外,要想快速学习、牢固掌握这些技术和开发工具,必须能够熟练地阅读计算机英文文献,尤其是先进的新技术和工具。无论是学习最新的计算机技术,还是使用最新的计算机软硬件产品,都离不开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熟练掌握。

        为了适应这种需求,国内许多院校曾广泛掀起了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热潮。随着课程体系的改革,对于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学科特点、学科定位、教学方法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如何更好地讲授好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是许多计算机学科的教师探讨的课题。

        1 计算机专业英语培养目标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具有一定的读、译、说、写、听的能力,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计算机英语资料,从而获得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处理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但是依据学情、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应按层次确立培养目标。

        层次一:培养学生掌握常用学生计算机专业词汇词库。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一定量的现代计算机专业词汇,做到熟练地看懂计算机屏幕信息的英文提示、菜单、帮助文件及出错信息等。 

        层次二:培养学生掌握英文专业资料阅读能力。能顺利阅读并正确理解本专业资料,能阅读和翻译计算机的软硬件手册、资料和说明书等应用型资料。

        层次三:培养英文综合运用能力。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 

        2 计算机专业英语特点

        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是科技英语的一种,和普通英语有着本质的区别,计算机专业英语除了具有科技英语的一般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

        2.1 语法特点:①长句多。②被动语句多。③祈使语句多。④专业术语多。⑤新词多,且合成新词多。⑥缩略语多。⑦一词多义。

        2.2 时效性强 计算机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且新技术市场化周期越来越短,要使学生能够掌握新的计算机技术和新的实用工具软件,就要做到与时俱进。其中缩略语出现的频度高,以及新词(包括新缩略语)产生快和数量多是计算机专业英语区别于其它专业科技英语的主要特点。

        2.3 教学和教材的适用性 由于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较多,层次不同。同时现在计算机相关专业也越来越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专业、软件测试、图形图像设计等,不同的方向对课程内容的侧重也不同,所以要依据学情、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教学目标层次的不同选择适用的教材,或者,也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的取舍。

        3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应以实际岗位需求指导教学。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认识不足、教学考核手段单一、教材建设缺乏差异性的情况。结合教学实践,探索有效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效果良好,总结如下。

        3.1 以具体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为线索,引入英语专业词汇及术语的教学 将计算机英语中的专业词汇,以具体计算机相关专业为线索,通过以讲授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为主,引入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专业词汇,还能够了解有信息含量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可以体会到术语与相关专业知识的语言上的天然关联,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讲授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时,大家可能已经了解到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但是不能和相关专业词汇联系上,通过使用计算机专业词汇来重新描述计算机系统组成图,使学生巩固所学专业知识,又加深了对专业词汇的感性认识。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在计算机专业知识中学习英语,在学习英语中巩固专业知识。

  3.2 分模块组织教学内容,按照培养目标选择模块实施教学 依据教学的层次目标和培养方向,可以分为“基础知识模块”、“软件专业方向知识模块”、“网络专业方向知识模块”、“图形图像专业方向知识模块”、“硬件专业方向知识模块”等。

        “基础知识模块”的英语知识可包括:

第2篇

1.1计算机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需要不断地进行更新

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内容是随着社会的需要以及社会计算机发展水平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在旧有的计算机职业教育当中,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内容仅仅包括了打字、办公软件的应用以及数据库的应用等内容,因为在当时来讲,这些内容的学习就足以帮助学生熟练地应用计算机来处理办公室日常事物,而这也是当时的计算机应用的主要目的,因此,学生只学习这些内容就足够了。但是,在现代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下,各种现代化的应用软件层出不穷,辅助人们处理各种日常公务。因此,计算机职业教育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其内容,不断地将这些应用拓展到教学内容当中,只有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真正地掌握计算机专业技能,才能够真正地应付日常的计算机办公事务。

1.2计算机职业教育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要求提高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非专业人士开始接触计算机,他们凭借着自学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技术,而这些计算机技术则是我们进行计算机职业教育中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导致了计算机职业教育的优势不断地丧失,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能力,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能够举一反三,而不仅仅是只会进行相应软件的操作。只有如此,计算机职业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凸显出在即的优势。所以,在计算机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使学生能够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才能够不被淘汰。计算机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文/刘振名张福峰

1.3计算机职业教育需要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计算机职业教育开展的目的就是培养一批应用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只有应用能力强,实际操作水平高,计算机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在激烈的社会岗位竞争中有一席之地。但是,现在计算机职业教育所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人才的应用能力并不尽如人意,很多计算机职业人才计算机应用能力并不强,在面对一些实际问题尤其是一些意外时,不能够进行正确的处理和合理的应对,大大地降低了自己的竞争能力。同大学生相比,职业教育的学生基础知识水平较差,同时又没有相应的学历,而同有社会工作经验的人相比,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又较差,所以,计算机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有一席之地,就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扬长避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只有如此,计算机职业教育才能够牢牢地把握住社会发展的趋势。

1.4计算机职业教育需要学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

随着现代社会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感受到计算机科学技术在不断地更新,因而需要不断地进行新的计算机知识学习以使自己跟得上时代的发展。这是由计算机科学技术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决定的,在人们多元化需求的推动之下,计算机科学技术也在快速地朝着便捷化、实用化、人性化的方向迅速发展。这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更新,这给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他们要想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就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以最终适应计算机科学技术这种快速发展变化的趋势。

1.5计算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无缝对接

在很多发达国家,职业教育都达到了中等教育的水平,并且与高等教育开展了无缝对接。在可以预想到的将来,我们的计算机职业教育也会产生与高等教育无缝对接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计算机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掌握从业必备的职业技能,而且还要求其能够具有一定的学科基本素质,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计算机知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就产生了计算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无缝对接的要求,通过建立一定的制度,可以使参加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学生能够直接升入大学的相关专业对计算机问题进行进一步地研究,这样,才能够促进计算机职业教育的科学化发展,才能够使计算机职业教育不断地在社会需要之下焕发出极大的生命力。

2、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2.1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内容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更新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内容是把握计算机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促进计算机职业教育重新焕发生机的一个重要步骤。首先,去掉计算机职业教育中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内容。计算机职业教育是一门更新较快的学科,随着新技术的诞生,原有的技术等都会逐渐淘汰,因此,在计算机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将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内容淘汰出去。其次,将一些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内容引进计算机职业教育的课堂。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功能强大,实际应用效果较好的计算机应用,这些应用能够辅助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对人们的工作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计算机职业教育需要将这些应用引进课堂,向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知识。如此,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当中才达到实现所学即所用,所用即所学的效果,才能够充分体现自己的专业优势。

2.2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提高计算机职业教育中专业知识的比例

在计算机职业教育中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其所使用的计算机技术背后的原理,这样,学生在日后进行计算机应用时才能够知其所以然,才能够实现举一反三和在对旧有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突破和发展。首先,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注意专业知识课程和技能实践课程的比例,改变计算机职业教育只重视技能教学而不重视专业知识教学的弊病。其次,通过各种方法开展计算机专业知识教育,彻底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水平。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知识水平普遍不高,要其理解枯燥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有很大的难度,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地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之中,以让其深刻地理解并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以为其日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3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是开展计算机职业教育,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的重要目的。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首先,对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查,了解社会岗位都要求学生掌握哪些方面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而对学生进行这些能力培训,做到使学生与社会岗位的需求之间无缝贴合。其次,加强实训课程的比例,使学生在实际训练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包括计算机的熟练操作能力和相关的计算机使用技巧的应用等。最后,学校出面与企业签订计算机人才培养协议,学生在校期间可以按照课程安排进入到企业之中进行实习,学生的实习成果由企业享有,学生毕业之后优先考虑进入到这些企业当中,而企业则负责提供实习基地等。这样,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就能够在充分地训练中得到不断地提升。

2.4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

应变能力是人们在职场中需要掌握的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尤为如此。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应变能力。首先,提升其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虽然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快速地发展,但是其根本原理等是相对固定的,变的只是这些原理等的呈现形式。因此,需要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让其能够透过计算机应用了解其背后的原理,进而快速地掌握相关应用。其次,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养成不断关注学科前沿、不断学习的良好习惯,这样,学生就能够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在遇到新的计算机问题时能够自如应对。

2.5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设立一定的路径使计算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产生无缝对接

计算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产生无缝对接是社会要求推动的,因此,我们一定要通过各种途径促使计算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产生无缝对接,使计算机职业人才能够进入到高校之中进行进一步的深造。首先,在计算机职业教育中开展基础知识教育,使培养出来的计算机职业人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基本素质,满足高等教育对于学生的基础知识要求。其次,高校可以相应地放宽对计算机职业人才的招收限制,使计算机职业人才能够顺利地进入到大学之中继续接受教育。最后,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特长班,招收特长生的形式让计算机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进入到高校之中进行进一步深入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完整的基础知识学习。如此,计算机职业教育便能够与高等教育产生无缝对接,计算机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够拥有更加良好的素质,才能够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3、结语

第3篇

国外高校的测绘工程专业,其教学内容采用以大地测量、工程测量、定位导航、地理信息系统四个主题为主体的专业培养模式.其中,大地测量和工程测量是传统测绘是测绘专业人才必备的知识体系;而定位导航和地理信息系统则是同其它地理空间专业交叉发展的新兴领域,极大的拓宽测绘技术本身的应用层面,也是测绘复合型人才的主要体现.相比国外,国内高校对于测绘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和滞后,主要表现在多数测绘专业院校对学生的培养重心仍旧集中在传统的大地测量和工程测量两个方向,而对后两方向的投入比重则相对较弱且与新兴地理信息技术的衔接不足等缺陷.其原因在于我国传统测绘的定义同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学科的交叉融合存在脱节.尤其是在同计算机技术相关方面的技术脱节十分严重.导致国内测绘工程专业培养体系普遍过于保守,使测绘工程专业毕业生的知识体系形成“孤岛现象”,无法满足当前测绘信息在环境、城市、国土等跨领域的研究工作.通过分析国外测绘专业建设体系发现,不管是传统工测、地测,还是新兴导航、地理信息主题,其实质都是围绕空间数据处理这一核心问题.空间数据具有数据量大、时空复杂、多尺度等特征,因此对于空间数据的处理必须借助计算机技术,这也使得对计算机应用的熟练程度成为了衡量现代测绘人才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然而,目前我国对于测绘工程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普遍还存在一系列问题,诸如课程设置目标错误、课程时效性差、缺少实用的专业教材、结构不合理等,具体分析见下一小节.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测绘行业本科生而言,早期传统测绘学所要求的三大基本功,即“测、绘、算”的内涵在现代测绘行业中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测”主要指对测绘仪器操作技能的要求.随着GPS、全站仪、电子水准仪等自动化仪器的出现,“测”变得更简单,对操作技能的要求大幅度降低,因此“测”更多的体现在对仪器开发、工作原理以及性能的理解和掌握“.绘”指地图绘制,目前有关地图绘制工作基本借助于计算机,因此绘图技能更多指的是电子绘图软件的使用以及二次开发;“算”早期主要指测量项目中平差计算或者坐标转换等常见测量计算,而现代测绘的“算”则指的是对空间数据模型的信息化处理.同过去相比,现在的空间数据具有处理量大、方式种类多样、过程复杂等特点,因此,“算”的能力成了衡量学生对本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标准.本着高效的目的,对于海量数据的处理通常借助于计算机来完成,因此现代测绘工作者算的能力主要表现在掌握数据处理方法,软件开发能力和软件使用的熟练程度,即测绘应用领域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因此无论是从“三基”能力,或者是“五会”等衡量指标对现有测绘专业毕业生进行考量,都可反映出现代测绘行业对学生空间数据处理,尤其是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处理空间数据的高要求.目前国内高校测绘工程专业所开设计算机相关课程在数量上虽可满足教学需要,但在课程质量、课程衔接方面存在许多缺陷,特别是也缺少相对应的专业课程实践,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1计算机课程设置培养目标错位

对测量专业而言,测绘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专业核心,而计算机技术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工具,在实践环节中起作用.在实际工作中,通常需要能既懂测绘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熟练时候用各种测绘专业软件的技术人才.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形成以基础知识引导实践内容,以实践方式加深知识理解的螺旋式教育模式.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于测绘空间数据模型、数据操作等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也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因此计算机技术课程的开设必须基于测绘理论知识进行深化拓展,尤其要注意课程之间的主次衔接和连贯性.目前国内高校对于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过多的关注客观需要,反而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发展需求,片面的强调知识的掌握和技能强化.

2.2计算机相关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测绘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普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主要表现在:知识结构搭配不合理,偏重计算机理论课程,轻视了计算机实践课程;侧重基础课程的普适教学,忽视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深化.导致传统计算机知识同测绘专业的交叉融合内容较薄弱,内在知识体系的衔接不够,无法体现测绘计算机课程的教育特色.

2.3计算机课程设置时效性不高,教材更新缓慢

我国学校测绘工程计算机课程内容主要借鉴计算机专业的基础知识体系,受限于师资水平或者专业背景,一些课程,如C语言,VB语言的教案设计沿用多年,知识陈旧,更新缓慢,已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的步伐.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测绘专业培养体系过于保守,新技术的成果没有及时在计算机课程内容中得到体现和反映;另一方面,借鉴而来的计算机课程缺乏同测绘专业知识体系之间融会贯通,过于强调计算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力求面面俱到.然而在课时固定的前提下,不加筛选,去重的课程设置,一方面加重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负担,同时也忽视了对学生自我学习、适应能力的深化和培养,甚至会使学生对重复性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学而非用”,“学而无用”的现象时有发生.

3改进措施

基于上述存在问题分析,本文针对性的提出几点有关测绘工程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方面的改进措施:

3.1明确计算机技术在测绘工程专业中辅助工具的定位

依据专业课程总学分提出“5-2-3”的课程设置比例,即传统测绘,包括大地 测量和工程测量相关理论及实践课程学分比例占50%,计算机技术相关课程占比20%,而定位导航、地理信息系统相关课程学分比例占30%.三者之间主次关系有所差异,主要表现在:传统测绘课程是本门专业,是培养测绘本科生的立足点,因此占据最多比重;定位导航与地理信息系统是当前信息化测绘框架重点发展的应用技术领域,是传统测绘知识体系的延伸和拓展;计算机技术课程是数字化、信息化测绘发展重要的辅助工具和实现手段,也是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按照课程性质划分,计算机技术课程归于应用工具类,其它两种则属于理论知识类,因此,学生逐渐掌握计算机技术的过程,就是传统测绘和现代测绘知识体系融合的过程.需要说明的是,比重划分并非固定不变,其主要目的是从宏观方面明确计算机相关课程在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中应作为应用型的工具,起辅助作用.

3.2以空间数据为核心,以数据处理为主线,设置有测绘专业特色的计算机课程

在确定比重的前提下,还需对计算机课程,尤其是编程基础类课程(如C、VB、C#、Java)等内容进行筛选和去重,避免学生陷入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重复学习,将原本依编程语言相互独立的计算机课程根据空间数据处理流程融入到测绘本专业的知识体系中,突出测绘工程专业计算机教学的专业特色.例如,在学生首次接触编程语言(C或C++)时,可把重点放和数据处理有关,如变量、函数、数组、指针、文件等基础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讲解结构化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通过案例教学法从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测量学原理课程中提取公式算法,作为实验环节的有效补充,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加深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随后开设面向对象编程语言(如C#或Java)课程时,就可相对的减少基础知识的课程比重,把课程重点、难点转移到如开发环境、界面设计、网络应用、以及测量平差课程等实际问题的应用层面,通过阶梯式课程设置让学生能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为实现以上目标,建议测绘专业讲授计算机相关课程的专任教师应尽量选择具有GIS、测绘交叉背景,又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或搭配有项目开发经验的应用人才组成教学团队.

3.3基于项目情境安排课程进度,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测绘、计算机都是时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仪器操作和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十分迅速.作为高等院校应加强对社会需求、市场经济发展和技术革新的调查和研究,建立学校与测绘生产单位的合作模式,按照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设置专业课程教学大纲.针对具体课程,可先安排教师深入测绘单位、企业进行市场调研和沟通,基于实际项目或案例,采用项目情景式教学或者开放式实验教学等方法设计课程结构,辅以项目成果建立课程的综合评价机制,结合实践教学等环节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防止闭门造车、主观臆断的教学现象.

3.4及时吸纳国内外计算机技术在地理科学领域的最新成果,及时更新迭代教材资料和实践案例

第4篇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专业英语 教学 初探

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离不开英语,许多专业术语、菜单、出错信息、代码、程序段都是英文。因此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知识,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这往往会成为这些学生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瓶颈,同时,因为用人单位更看重员工的综合素质,所以,在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也很重要。因此,如何加强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特点

中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既不同于普通高中英语的学习,也不同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是二者的综合,它有着自身的特点。为此,教师只有了解到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特点,才能够因地制宜地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1.时效性强

计算机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且新技术市场化周期越来越短,因此我们要使学生能够掌握新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能,就要做到与时俱进。其中新词产生速度快和数量多是中职计算机专业英语的主要特点。

2.转意、衍生词多

词汇量是提高阅读能力和水平的基础和关键,这一点对于专业英语来说也同样重要。而计算机这一新兴学科的大量专业术语来源于日常英语词汇,既取其原有含义,又被计算机领域赋予了类似功能的专有词义。这就决定了计算机专业英语具有很多转意词汇,也就是旧词生新意。例如单词memory,基础英语是“记忆”的意思,而在我们的专业英语中则译为“存储器”。

3.缩略词汇较多

由于计算机中的命令、高级语言的语句等在计算机中要占有一定的空间,所以为了节约和简练,计算机在存储和显示这些信息时普遍采用缩略形式,这样就使得在计算机专业英语中出现较多的缩略性词汇,如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等。

4.省略句多

中职计算机专业英语中,英文提示、菜单、出错信息等方面英文句子较多。这些句子通常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往往省略主语、谓语或其他成分,显得简洁有力。如:Cannot read file allocation table英文解释为“不能读到文件分配表”,就是一个省略了主语的句子。

二、中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1.认识问题

当前,计算机专业英语领域对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性质不是十分明确,许多人认为专业英语就是用英语来讲授专业知识。相应地,“计算机专业英语”就成了“英语计算机”,这其实与另一种教学形式――双语教学混淆了。从另一层面看,这一认识无形中提高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也相应地加大了专业英语教学的难度。

2.教学内容和手段问题

在计算机专业英语课堂教学上,大部分教师仍然是采用传统的英语教学内容和手段,停留在课文的阅读和翻译上,以教师为中心,采用讲授的方法,在课堂逐句讲解,着重课文内容的介绍,这些内容存在着知识点偏难、课文缺乏新鲜感、忽略了其中的专业色彩和科技含量等问题。学生只是被动地听,缺少必要的交流,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不强,尤其遇到新出现的专业词汇,学生会感到困惑,应变力较差。这样的教学状况十分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容易对英语学习产生畏难和厌倦的情绪,从而失去英语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

3.师资问题

教师讲授计算机专业英语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它既包含普通英语的语法规则、语言特点,又包含计算机的专业技能性,该课程具有较强的交叉性,因此,我们不仅要求教师掌握扎实的英语知识,而且要求他们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技术实践操作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应选用两门课都精通的教师担任课程教学,把英语与计算机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英语与专业课程的联系,使之相互配合、协调,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目前,很多教师只是在英语或者计算机单方面比较精通,而两者都精通的教师却不多。

4.教材建设问题

由于中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种类较多,而且层次不同,同时现在计算机专业的学习方向越来越多,如计算机网络应用、计算机应用与维修、计算机多媒体制作等,不同的方向对课程内容侧重点的要求也不同,所以我们要依据学情、专业培养目标、教学目标层次的不同选择适用的教材,或者也可以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选择性的取舍。

5.人文素养问题

很多学生认为读中职就是要学一门技术,今后有口饭吃就行了,他们没有长远目标,对自己也不做过高要求,忽视了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

6.考核模式问题

目前,考核模式多采用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以闭卷笔答为主要形式的学生成绩考核模式。

三、对中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建议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联系中职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特点和现状,谈谈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参考职业需求选择教学内容

根据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所从事的工作,我们可以把计算机英语教学的重点放在掌握计算机专业术语、英文菜单、出错信息、代码和程序段上,降低学习难度,使计算机英语成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的有力工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2.合理选用教材

一本好的教材对学生的学习帮助极大,反之,不合适的教材会严重影响老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在选择教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参考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考虑教材的难易程度。在中职计算机专业知识中,词汇量很大,这就像我们学汉字要先学拼音一样,学习英语词汇也应先学音标。很多中职学生不会国际音标,不会拼读单词,记忆单词很困难,因此,我们选择有音标知识的教材非常必要。

(2)明确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最终目的。在教学中,我们应以职业需求为目标,选择贴近现代计算机信息领域的热点和发展趋势的教材,体现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实用性和时效性。

(3)要注重教材的编排风格。一本有着深入浅出的语言、通俗易懂的例子和形象生动图片的教材能降低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配有实物图片的网络术语,可以加深人们的印象。再如,涉及代码、或程序段的内容,如果能有深入浅出的分析以及可以直接看到效果的图片,就更容易使人理解。

3.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做好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工作的关键是要有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学校要加强教师培训力度,使他们不但有扎实的英语知识,有过硬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而且还应具备综合应用能力。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打破不同学科间的封闭性,为做好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创造条件。

4.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互动教学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作为目的,改变以往学生只作为被动接受者的局面,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来。

5.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借助两种教学方式。

一种方式是多媒体电子课件教学。在讲解计算机专业术语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将计算机硬件或术语的示意图等相关图片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术语有形象生动的了解。对于缩略词,应展示它完整的单词构成。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能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

另一种方式是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学习英语。以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具体内容为线索,可以通过讲授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或在完成技能操作的任务中学习英语词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专业词汇,还能够了解有信息含量的专业知识,掌握操作技能。同时,学生还可以体会到相关专业知识、技能和英语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提高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学习注册表语词汇时,教师可打开“注册表编辑器”指导学生学习,也可布置“禁止IE播放网页中的动画、视频和声音”等操作性任务,引导学生学习。

6.注重人文素养的渗透

通过反馈信息,我们了解到:用人单位不仅仅看重技能水平,还特别看重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通过启发故事、案例、课堂活动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行为习惯、责任心、主动性、团队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人文素养方面的知识,使他们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企业、适应社会。

7.改革考核模式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力求避免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充分重视过程性评价,用多元评价指标评定学生英语和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以利于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互动,形成友好、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一种轻松但又富于活力的氛围中学习。

四、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专业英语越来越凸显它的重要性及特殊性,我们牢牢地把握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在中职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研究计算机专业知识与英语教学的关系,不断修正中职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目标,相信这将会更好地实现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与整个教学体系的教学目的,从而达到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唐颖,胡宇航.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6).

第5篇

关键词: 高校计算机 教学优化 教学改革

1.引言

目前计算机已经渗入到各行各业中,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是至关重要的[1]-[2]。高校要重视学生的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加大计算机的教学力度,学生应该自觉学习和自己专业相对应的计算机技术,为毕业之后的公司应聘取得一份保障[3]。

2.目前高校的计算机教学模式

在现在的计算机教学方式中,高校开设了相关计算机应用的课程,老师根据课本上的知识实施计算机教学,然而对于书本枯燥的文字叙述,不仅使学生的知识面狭窄,无法获取应具备的计算机能力,还导致学生降低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同时书本上的一些基础知识,学生会通过自主学习、动手实践掌握。所以,要制定新的计算机教学措施,让学生真正提高计算机能力[4]-[5]。

3.在计算机应用背景下高校计算机教学模式优化

3.1根据专业需要制定教学模式

学校通过对各个专业的计算机要求的了解分析之后,制定出每个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大纲,根据教学大纲,安排每个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内容,满足学生专业的应用需求。比如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专业技术能力的要求要比其他专业高,学校要全方位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不同的专业特点相差很大,学校要根据专业特色,实施教学内容。另外,还要根据不同的专业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对学生专业计算机技术的教学,还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且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计划中制定一定数目的实践课程,让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更好地巩固理论知识,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的应用[6]。

3.2采用任务教学模式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很多,学生在理解掌握知识点的同时,还要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分析、研究,找出每个知识之间的关系,并且将每个知识形成一个大的整体,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另外,在实践课程中,应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分析研究过程中,增强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确切感受到所学的知识存在一定的联系,提高运用能力,通过任务的完成,各个知识被综合使用,彼此结合,从而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7]-[8]。

3.3采用主动合作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应用,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增大了对外界信息的获取量。具备计算机技术,是当代大学生所要掌握的能力之一。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同时,还要具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懂得与他人合作,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主动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从而形成独立思考的解决方式。另外,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强化自我控制能力,不受外界因素影响,不断成长,成为学习中的主导力量。还有互相合作,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发挥团队的协作作用,让每个成员的思想融合起来,互相鼓励,吸取对方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共同实现学习目标。

4.结语

随着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高校要重视对学生计算机技术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的前提下,根据学生专业需求的不同,高校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开设相关实践课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能力,懂得互相合作,共同发展,进而改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杜宗福.计算机应用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教学模式优化[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20).

[2]冯国华.VMware虚拟机在职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今日科苑,2010(14).

[3]李雪.浅谈混合学习模式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0(09).

[4]许莉.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探析[J].计算机教育,2008(01).

[5]王玉锋,孔繁之.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07).

[6]程明.对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几点意见[J].中国成人教育,2006(02).

第6篇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直接推动经济社会加速发展,改变人们生活习惯,进而带动工作效率的提升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工作、学习离不开计算机,休闲、娱乐离不开计算机,沟通交流更离不开计算机。离开计算机,我们的生活将无所适从。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对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才培养如何适应和满足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客观要求,成为我国众多中职学校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要进一步提高中职学校的办学质量,实现可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尤其要提升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水平,以此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

一、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电子专业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众所周知,中职学校电子专业培养具备智能电子产品设计、质量检测、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电子领域和部门生产第一线从事智能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质量检测、生产管理、智能电子产品的销售和技术支持技能应用型人才,能适应“电气工程及自动化”领域的各项工作,并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有专长的宽厚型、复合型具有创新能力的中级技术工人。毕业生就业主要在电子企业、电子公司和事业单位从事数控设备或仪表、家电控制系统、智能玩具、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网络通信设备、医疗仪器、环境监控等产品的生产检测、维修、调试、生产管理和销售工作。电子专业学生毕业后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离不开计算机,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校必须有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因此,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电子专业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需要,要加倍重视。

二、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电子专业教学是时展的需要

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也得到广泛运用,计算机技术通过图形、文本、影像、动画、声音、仿真等方式,帮助教师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规范教学流程,攻克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1.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学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电子专业知识面广,内容抽象,原理概念较多,内容繁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很难讲明其中的结构、原理、线路、图形、图表等问题,必然导致知识传授的枯燥无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困难,感到枯燥乏味,导致课堂学习效率低下。多媒体技术与电子电工专业课程的整合,能将事物形象、直观、动态、逼真地表现出来,在继承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技术的特点,以其鲜明的画面、逼真的色彩、生动的形象及声音效果,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实和丰富了课堂内容。这对于电子专业教学中的抽象内容,能予以形象、具体化的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学有助于拓宽信息渠道,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如果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制作相应的课件,将题干、电器元件、电路图及分析过程融入到课件里,以快捷、简便、明了的特点替代了耗时的板书和作图等。这样,随时可讲解理论知识、演示实验步骤、指导学生学习或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既能节省时间,完成每课时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还可以扩充一些现代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省去了大量板书的时间,将时间留给生分析、解答。这样,既省时、高效又生动,既提高了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有利于学生的掌握和理解,提高了课堂效率与效果,真正实现了时间短、内容精、效果好。

3.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学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由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把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多种信息进行集合,再通过对各种媒体信息的变换、加工,自由展现各种动态图像,丰富了信息的表现力,增强了动态效果。采用多媒体教学,能较好地显示板演难以讲清楚的变化过程,能有意识地将重要信息加以放大或强化,使那些重要信息成为清晰熟识的对象,易于为学生所“内化”。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成动画并配有语音解释,以直观、生动形象的图、文、声、像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复杂的过程简单化、枯燥的内容形象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使学生一学就会,一看就懂,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三、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电子专业教学将虚拟实验变成可能

以往电子专业的实验,都是通过实际操作得出结论,同学们通过记录、比较进行验证,但也同时存在学生在实验中出错的可能性。实验的过程中,可能会造成经济损失和影响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的问题。计算机仿真技术是一门利用计算机软件模拟实际环境进行科学实验的技术,它具有经济、可靠、实用、安全、灵活、效率、可多次重复使用和成本低、风险小的优点,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电工电子电路的分析和设计、实验中。它不仅可以取代实际实验中的繁琐劳动,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分析和设计能力,避免设计、实验中产生的错误和误差,还可以与真实实验相互补充,降低设计、实验成本,缩短实验周期。使用计算机仿真模拟,使学生摆脱了实验室的局限性,避免了实际电路调试的烦琐过程,不用反复拆装元件、损坏元件,也不会因电路参数的不对,对测量仪器造成损坏。同时,计算机仿真为学生提供进行模拟、调试的良好环境。虚拟实验(仿真)不仅可以解决设备不足或不良的问题,既避免了实验仪器的损坏与实验材料的消耗,降低教学成本,又能让学生完成各种与实际实验相似的实验实习,学到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为学校节省了大批实验实习和设备维修费用。

参考文献

[1]滕福生.高校工科的计算机教育[J].计算机应用,1998,(11).

[2]周政新等.电子设计自动化实践与训练[M].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第7篇

论文摘要:文章针对目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实际情况,提出了以计算机在各学科领域内的应用为中心,系统地开展多层次的计算机教学。并提出了如何确定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目标以及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方法、手段。

掌握计算机与信息处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已成为现代社会专业技术人员,胜任本职工作和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那么如何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懂得使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高级人才。这一任务责无旁贷地摆在了高校计算机教学的面前。下面就以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为出发点;以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为中心,在突出计算机教学与相关专业的紧密结合上,提出一些见解,仅供大家参考。

一、明确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

目前计算机课程已成为高等院校学生的必修课。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即三个层次的教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的深化、充实、扩展和提高。笔者认为:高校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所学专业领域中的应用。因此,非计算机专业必须系统地开展计算机三个层次的教学。这里还要特别强调的是:除了文化基础和技术基础的教学,要继续不断地充实与更新教学内容外,更重要的是把“位”定在以计算机应用为目标的教学上。为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各专业在计算机应用方面教学的改革力度,在“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

二、突出教学内容必须以计算机在专业中的应用为中心

(一)设立计算机技术在各专业领域应用的基础课

为了提高学生在各自专业领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可开设一些相关专业方面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可以选取使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应用领域问题的一些典型示例,从原理、应用方法及实际效果上加以概括性的总结和介绍,使学生掌握一些应用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拓宽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面,培养在专业中广泛使用计算机的意识。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要针对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

由于高校各系专业领域各异,因此计算机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应用也就各自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专业门类多,应用面广等因素,制定出符合各专业需要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内容。

(三)设立围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的实习课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中必须穿插有培养学生动手参与的实习课。有些内容还不能做到让学生动手操作条件的,最好也要让学生参观具体使用的过程。 转贴于

三、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在现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是否可以考虑:

(一)可以利用校园网资源开展一些教学工作,如

在一些课程教学课时较少时,可以利用校园网进行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和影响的网上课堂。通过校园网进行教学,可以给学生自由安排时间学习,对于不理解的内容可以反复学习;可以给考前复习或补考学生的复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计算机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必要时可适当增加计算机教

学实践或实习内容;加强上机教学环节,全面提高上机操作能力。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应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的普及和发展,不断地充实和更新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跟上计算机技术在各专业领域的发展。

四、重视科研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本文讨论的是关于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的教学问题,故不能就“科”、“教”相结合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以计算机应用为目标的教学,如果没有科研项目、课题研究、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等成果去指导教学,是没有生机活力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必须查阅大量的科技文献,才能够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现状,掌握新发展起来的理论和最新专业知识,跟踪学科发展的前沿技术;有了这样的知识积累,才可能做到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建设高质量的教材,及时向学生介绍新思想和新成果。从中总结整理出适合教学的新内容,充实到教材当中去,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所以,以科研促教学,走“科”、“教”结合之路,是提高以计算机应用为目标的教学的有效途径。

第8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财会专业教学 影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190-01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中职财会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已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传统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只注重会计知识的学习,但因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广泛应用,促使财会专业的课程内容已经扩展到包括一些与计算机、会计电算化相关的课程,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财会专业向社会输送合格会计人才的需要。

一 会计电算化对财会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的影响

由于会计电算化涉及会计和计算机两种专业知识,这就要求在财会专业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又要使学生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等。就目前教学而言,财会专业主要设置的是会计方面的教材,而会计电算化、计算机等教材很少,这就很难达到提高学生会计电算化能力的目的,也就无法满足当前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的要求。因此,会计电算化要求对财会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有所调整,具体分两个层次:

1.会计基础和计算机基础教学为第一层次

其目的是为今后学习和将来自学两门专业课程打基础。为此,应开设《基础会计》、《计算机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这个层次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会计和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会计电算化课程作铺垫。当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会计在经济生活中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将计算机应用到经济领域,能促使会计电算化发展和普及,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信息化进程。因此,在财会专业教学中,既要注重会计知识教学,同时又要重视计算机技术的教学,也就是要求学生把会计知识和计算机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能够熟练地将所学会计知识并运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手段进行操作,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量的目的。

2.会计电算化应用教学为第二层次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会计软件的操作能力。为此,应相应开设《会计电算化实用教程》、《会计电算化操作》等课程。在具备了会计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之后,开展会计电算化应用教学,即教会学生如何把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会计领域中,其目的是培养大批会计电算化应用人才。通过这个层次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利用计算机进行记账、算账、报账及部分或全部替代手工完成对会计信息处理的过程;使学生加深了解会计电算化的特点和对应用人员的要求。

二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会计电算化对财会专业教学提出的要求

1.为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学生专业素质

在会计信息化过程中,财会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必须从传统的单纯会计知识转向计算机网络会计,能够利用计算机替代烦琐的手工记账、算账、报账过程;学会用计算机编制财务预算,对系统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加工和对子系统进行设计;利用计算机程序和系统的数据库来编制外部用户所需的财务报告,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各种信息咨询等。网络经济时代的财会专业学生应该精通会计、审计、计算机技术、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熟悉与企业经营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技能。

面对网络技术带来的许多新知识和新的会计准则、制度的颁布,在财会专业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更新观念,努力做好自身职能的转化工作,大量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可以说,在网络时代,能否熟练地掌握这些财会专业所必需的新知识,将成为衡量一名财会专业学生是否能够合格毕业的重要标志。师生只有及时地更新所学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和需求。

2.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技术熟练进行业务处理的能力

在计算机网络化的环境下,财会专业教学应使学生懂得会计人员作为重要的信息用户,由于对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及内控制度方面比较熟悉,将会参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设计。这就要求财会专业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学习和研究计算机化的信息系统,不仅应该熟悉计算机网络会计的一般知识,而且应该懂得计算机网络会计的分析与设计技术。在网络财务模式下,教学应使学生知道财会人员既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者,同时也是系统的维护者。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人居于主导地位,因此,管理的信息系统再好,如果财务人员的素质不高,也只能造成资源的浪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提高财会专业学生的管理素质,让财会专业学生具备与管理信息系统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以及网络技术、计算机软件操作等一系列新技术和新知识。作为财会专业学生,在互联网或局域网的使用方面,更是应特别注意加强学习和训练,掌握其常规使用方法。同时,还要培养财会专业学生学会进行系统维护能力,以保证系统安全、高效运行。

3.培养财会专业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自律性和敬业精神

第9篇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160-01

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是高等院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计算机应用技能、拓展专业能力的一个主要渠道。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快速普及,各高等院校也纷纷开设了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而且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方式、手段等也进行了不同程度地探索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相对落后的局面,对于高等学校的学生迅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加速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里的应用、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取得了可喜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教学方法不适合学科特点、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够等问题和不足。要使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紧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期培养出更多的高质量、高素质的现代化建设人才,必须不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加以调整和改革,及时将大量全新、先进、实用性强的理念和实用技术引入到日常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加大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力度,探索出一条符合当今社会人才需要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之路。

1 着力创新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学观念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 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 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的创新成果方面, 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 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要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计算机基础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实现由操作技能向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实际问题的基本思维和规律转变;要把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学生专业教育相结合,进一步确定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计算机系列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将多媒体教室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实践环节,着力培养学生未来的生存能力、信息处理的基本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着力改进教育方法和手段

教育方法和手段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计算机基础综合性较突出的特点,积极调整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增加课堂的信息量,提高授课学时的利用率,稳步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要改变“ 教师授课为主,学生上机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 教师精讲、学生多练”的新模式;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整合教育资源,利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络技术,建设和教材相配套的教学网站,将课程网站作为学生课后学习和答疑的远程教学工具,使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在线学习,和教师在线交流,快速入门、提高,实现辅导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各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3 着力丰富教学内容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一门为整个大学期间计算机应用和后续计算机系列课程学习打基础的计算机入门课,课程内容的科学性是十分重要的,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有基础性又必须有先进性,既不能只重视基础性,使得课程内容陈旧,也不能刻意追求先进性而使课程内容肤浅。可针对不同专业大学生对计算机的不同需求、学习基础各异分层次组织教学,并结合不同专业弹性安排教学内容。一方面,要以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作为切入点,为各专业学生系统介绍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构成、主要用途和开发软件的设计思想,使学生对计算机学科有一个全局性的了解,建立学科全局观。另一方面,根据不同专业分层次安排教学内容。对于理论性、工程性及科学研究性较强的专业可加大程序设计课程、微型计算机工作原理、各种常见的数据库结构以及多媒体技术等内容的授课比重,致力于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从事本专业的理论研究和工程设计开发的能力等,对于应用性较强的文科及部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以计算机在各专业学科实际应用作为教学的主体内容,可多讲授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内容。

4 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形迅速发展,计算机教学工作对教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应用水平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措施优化师资学历、支撑、知识、年龄结构、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势在必行。一是创造有利条件和环境,引进具有较高计算机造诣的人才,以适应不断发展的计算机教学需求,更好地位专业教学和科研服务;二是利用学校现有的有利条件和优势,调动教师钻研计算机知识的积极性,鼓励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年轻教师攻读计算机专业学位,全面提高教师计算机知识水平;三是促进校内外计算机学术交流,支持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参与学术活动,提高学术水平。

第10篇

1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

1.1计算机文化素养是跟随时代需要的必备素养

现在的社会是网络和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我们已经进入到信息时代,具备计算机文化素养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对于处在信息时代的我们,必须会应用自己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实现准确高效的信息检索,从而对信息进行正确的处理,并在法律和道德的监督下合理传播并应用信息。只有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才能创造性地应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对于高职学校来说,学校应该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并能灵活使用,且能高效应用计算机准确实现信息的检索任务。同时还能使用计算机实现对图像和文件的处理,并利用计算机实现资料的整理和传播。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具备高计算机素养的的人才必然是人才市场上的宠儿。目前市场上和计算机与互联网相关的企业都在不断的崛起,为不同的行业提供着转型和升级的技术保障。互联网技术也为社会提供了很多优质的工作职位,同时使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更加便利。信息时代,掌握计算机技术是我们必须具备的基础技能。高素质的计算机技能必然会帮助我们的事业更进一步,使用计算机进行办公已经是时代的基础要求了。

1.2制定以提升学生信息化为目标的教学任务

高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必须彻底抛弃“为了达到国家计算机等级”的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养为主要目标。高职学校还要废除一切和计算机基础教学相关的等级考试等相关政策,使得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更加科学。高职学校的教学目的本来就是帮助学生在毕业后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上更是如此。现实社会中的计算机应用已经非常广泛,因此高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更是要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养为目标,让学生能应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虽然低年级的学生对于未来毕业后就业实践中对于计算机应用的重要性意识还不够了解,但是学校一定要加强对计算机基础教学任务的重视,积极引导低年级的学生重视对计算机基础技术的学习,意识到计算机文化素养对于未来就业的重要性,并能重视对计算机实践能力的重视。同时学生们也要逐渐淡化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是为了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学习态度,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高职学校要和学生们一起努力,树立正确的计算机学习理念,紧跟新时代背景对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满足社会的要求,不被社会所淘汰。

1.3注重计算机基础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

计算机技术作为一门应用性比较强的课程,自然不能按应试教育的理念进行教学,而是应该作为一种跨专业学习的有力工具来进行普及。计算机技术的教学应该贯穿到整个课程的学习中去,与不同的课程相互融合,从而帮助学生利用计算机知识更好地学习整个课程体系。同时高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还和学生的人文素质、逻辑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息息相关,因此在不同课程的授课中要注意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积极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对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并让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运用始终贯穿在学生不同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在不断的课程融合中,学习对相关专业知识的信息检索和处理能力,并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好的使用计算机这一强大的工具。帮助学生在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过程中实现对计算机知识的应用,高效准确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习的效率,为未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结束语

当今时代对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计算机素养要求,高职学校作为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也要跟随时代的潮流,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同时高职学校要和学生共同奋斗,抛弃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并不断取消以国家计算机等级作为考核标准的政策,以满足社会实践工作要求为培养的目标,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养,更好的发挥计算机基础知识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

作者:张波 单位:鲁中高级技工学校 鲁中中等专业学校

第11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 教学现状 对策

一、分析教学现状

(一)学生基础差,认识不足

目前,中职类学校数量增加,使得中职学校的生源广杂,层次不一,其中基础差的学生颇多。大部分学生入学选择专业时认识不足,跟风式的选择学习计算机专业,认为计算机专业可以每天上网、打游戏,没有计算机操作和应用基础。基础差、认识不足,导致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思想上消极、被动,学习行动上迟缓、懒散,进一步导致学生的专业素养降低。

(二)专业设置笼统,缺少适用性

计算机的组成包括硬件和软件,一直以来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延袭着硬件和软件两大方面,硬件包括组成结构、组装、电路及各种常用外部设备使用方法和工作原理等;软件更是包罗万象,既有程序开发又有图形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等多种知识。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知识范围广且更新快,而中职学生利用二或三年的时间只能粗略、浅显地学习和实践一部分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缺少对计算机应用的实践性和实用性的学习。现今社会计算机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分布于很多方面,学习计算机的软硬件知识不能满足广泛的社会实际需求,学生所学习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缺少针对性和适用性。

(三)专业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一部分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己步入中年,而计算机技术知识更新较快,如不加强专业技术学习,不注重专业素质的提高,很快就会落伍,将直接影响到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效果。但部分计算机专业老师满足于现状,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缺少自我完善能力。

二、教学改革对策

(一)专业课程设计的合理化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计应该将重点方向定位于计算机在社会的实际应用,因此在专业教学课程设定方面,应该引导学生思考所学知识,真正实施以实际操作为主,提倡学生多多动手练习,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练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学生只有全面了解计算机专业方面的基础知识,在扎实的基础知识层面上不断实施专业技能的培训,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使得学生将来在步入工作岗位后可以更加得心应手。总之,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应该从培养学生就业角度出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应该和就业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

(二)计算机专业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计算机专业老师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对计算机专业老师进行定期的专业技能培训可以有效的提高老师自身水平,从而促进计算机教育发展的一种手段,因此上级主管部门和各中职学校应注重对中职专业教师的专业培训,扩大培训范围的覆盖面,延长培训时间。计算机专业师更要检查自我,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加以完善。计算机知识更新快,计算机教师应与时俱进,时刻关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动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己。

(三)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

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的学习与职业需求对接,既要注意对学生职业道德、精神品质的培养,又要注重对学生综合专业素质能力的培养,培养德才兼备的适用型从业者。在教育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志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等观念意识,使学生从思想品质,精神面貌上为就业做好准备。在能力培养方面,教师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要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增加学习的快乐性;精心设置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习题和实训;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在教学设计上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和创新空间,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生在校学习对知识的实践空间必竞有限,在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要把工学结合作为加强实践教学的切入点。

(四)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能弥补单一学校教育的缺陷。中职学生走出校门后,往往发现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不能与工作需要相衔接,缺乏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实地操作能力。通过工学结合、企合作,让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之后再到单位或企业实地实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进一步实践理论知识,提高技能,完善自我,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结合。这种模式使学生在校学习与工作实践交替进行,学与用紧密结合。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也为其又好又快的培养了急需人才。这使得用人单位与中职学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总之,在计算机专业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应该综合考虑社会、企业等各个领域对人才的需求来制定合适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因此调整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计算机专业老师也应该从自身做起,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计算机教学课堂的主体,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良好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真正成为当今社会所需的适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宋彦民.计算机网络安全与防范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0,(05):11-13.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实践;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6-5892-03

创新性实验与某门课程的一般意义上的实验环节和课程设计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将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其专业领域知识结合起来完成一个有实际意义的项目研究与开发。创新实践,即在原有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技术方法进行创新,并在生活中得以实践。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坚持贯彻以培养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为原则,以问题探索和项目研究为载体,以获取科学方法、知识和体验为内容,以学生自主开展研究性实验为形式开展创新性实验项目。学校积极发挥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营造氛围,引导学生参与创新项目的申报与立项。学生可以结合兴趣爱好,充分展示创造力,全方面提升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

1 真正实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

通过全校计算机学科竞赛的方式选拔出计算机技术优秀的同学,而后自行组队,项目组组建成立。在项目组选题之初,考虑到文科生和理科生不同的学科特长,即历史文物博物馆专业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了尽可能发挥各自学科优势。因此,在规定的“北京文化”为主题的背景下,结合项目组成员的专业背景,确定了《北京传统饮食文化查询系统》这个创新实践项目。该项目文理科结合,将计算机技术和专业知识联系,即历史知识、食品科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的完美结合。将理科的数据库和VB计算机技术作为整个系统的技术支持,文科的传统人文知识为背景资料。之后,项目组进行了项目申报。经过专家组老师的答辩和筛选,最终确定《北京传统饮食文化查询系统》创新实践项目立项成功。

创新实践项目不同于普通计算机课程,其最大的特点便是学生实践为主、教师辅导为辅,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实践的能力。在项目开发过程中,项目组定期展开讨论,进行沟通交流。当实践项目组遇到课内所学计算机技术知识无法解决程序问题时,通过翻阅教材、上网查询解决方法以及咨询老师等自主学习途径解决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困难。不同于课堂上教师教授学习的知识,在实践过程中的自主学习,能够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正是在实践中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培养了项目组整个团队协作能力,集体主义精神,这对提高项目组成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及遇到困难时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无疑是有着重要意义的。这些能力和经验的提升,对于我们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能够更好的将学校课程上的学习知识融入到实际操作中,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弥补了课堂上老师不能讲到的内容,还对计算机技术的熟练掌握甚至能够为我们步入工作岗位,更好适应社会,提高和会竞争力。

大学生参加创新实践项目是一次自我锻炼,是真正实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在积极参与实践项目的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到每一名组员的特点,然后合理的分工。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1系统分析

北京是一座包容的城市,而北京的饮食也同样有着兼容并包的特点,别具一格。北京传统饮食受各民族饮食文化的影响。这其中包括蒙、汉、回、满等民族。还有各种传统烹饪技艺,炒、炸、煎、煮、烤、汆、蒸等等烹饪技艺,都为北京传统饮食添了一抹亮色。项目组特意从不同的烹饪技艺和民族介绍展示北京传统饮食文化,以方便用户进行筛选查询。除此之外,中国古代社会等级森严,身份不同饮食规格不同,尤其是身为首都的北京。项目组将北京传统饮食分为宫廷菜、官府菜、和庶民菜,达到展现不同阶级传统饮食文化的特点。虽阶级的饮食文化不尽相同,但各有其独特的文化。例如:古时北京官府多,府中讲求美食,并各有拿手好菜,以精致、清淡、用料文明。时至今日比较主流的官府菜有:孔府菜、东坡菜、云林菜、随园菜、谭家菜、段家菜等。这些都是北京传统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另外,针对现代人对重视养生的现状,项目组特别根据节气的特点将北京传统饮食进行介绍,将北京传统饮食和节气结合在一起,有助于人们提高对健康饮食的认识,并且满足人们饮食养生的需求。

根据北京传统饮食文化特点,按照阶级组成,节气、烹饪技艺、民族进行了分类和展示。从这四个方面对北京传统饮食文化进行筛选和查询。

1.2系统总体框架

通过前期对系统的充分分析和定位,《北京传统饮食文化查询系统》的主体设计结构和主要功能能够确定,其他细节的部分则需要后期进一步的添加和修改。功能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展示功能和查询功能。展示功能主要介绍北京传统饮食文化,包括北京传统小吃,北京老字号和北京传统饮食风俗,而查询功能则是通过条件筛选,快速的为用户查找相关资料。

1.3 数据库的建立

数据库是将大量的数据信息整合在一起,我们使用先期学习的Access数据库作为数据源。数据源信息包括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通过程序代码将数据库和程序连接起来,这样,在运行程序的时候,就可以查看到数据库里的内容。数据库使得程序在编写中得到优化,不仅使程序看起来简约,也提高了程序的运行速度。

1.4编写程序代码

程序代码的编写是使程序实现功能最重要的一部分,是程序实现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传统饮食文化查询系统》的程序设计主要运用用了大量的组合框和文本框,其的基本功能是选择和显示详细内容。将多个组合框和文本框结合使用,可以实现逐渐缩小范围,分级查询的功能。这些功能的呈现利用的便是程序代码。因此,在程序代码的编写过程中,不仅要编写正确,更要不断的追求优化,提升程序运行的速度。

1.5界面美化

美化,能够让系统在展示的时候更加丰富,更能表达出查询系统的内涵,美化需要耐心,要认真仔细,通过手中鼠标的一次次点击将程序一点点美化,才能有最后呈现在用户面前美轮美奂的效果。这部分,主要是程序界面的美化和动画设计。例如;每个窗体的背景,每个字的字体、颜色、大小、特效,每个界面的布局等等,尽可能了表达出理想的效果。动画的部分是为了使整个系统更有活力。

2 《北京传统饮食文化查询系统》展示

系统通过利用VB编程技术和Access数据库知识实现系统的展示和查询功能。在这应用程序中,用户可以对北京传统饮食文化进行了解和查询,也可通过进一步的筛选查询进行深度认知。系统展示如下:

3 结束语

《北京传统饮食文化查询系统》创新实践项目,是历史专业和食品科学专业通力合作的一个创新实践项目,也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将所学计算机技术与自身专业知识相结合的一个创新项目。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计算机技术是一种手段,学习计算机技术课程能够学会使用这种工具并为本专业服务,理论联系实际。《北京传统饮食文化查询系统》使项目组成员在实践中更深刻的理解计算机技术知识,虽然在这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技术问题,但这对于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和编程手段有着重要作用,能够有效的培养了我们的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去解决和专业领域相关的问题。创新实践活动便提供了这样一个有意义的广阔平台,不管实践结果如何,参与其中,我们都有所收获,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 尹志军.关于高校计算机教育改革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6(6):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