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子商务毕业去向

电子商务毕业去向

时间:2023-09-18 17:35: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子商务毕业去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电子商务毕业去向

第1篇

关键词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

电子商务(ElectronicCommerce)是运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商品交换的经济活动的总称,是在整个贸易过程中实现各阶段贸易活动电子化。我国电子商务专业正成为我国各职业院校的教育热点。本文就职教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做一些探讨。

一技工院校电子商务教育现状

教育部2000年批准在全国部分高校试开电子商务专业后,各类职业学校也纷纷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但由于我国有关电子商务专业的职业教育刚刚起步,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岗位职责定位尚不十分明确,而技工院校由于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及学习能力的特点,决定了对他们的培养不能等同于大学生。目前技工院校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培养方向模糊;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实践环节薄弱。

二、技工院校电子商务毕业生就业去向

目前,整个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主要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事务层,指一个电子商务项目运营中的事务操作层次,如网站推广、网上营销和采购;第二层次是实施层,指电子商务项目的实施过程,能够参与甚至领导项目的某一项工作,比如流程策划、界面设计、内容架构;第三层次是策划、决策层,指能够根据环境和企业的具体条件策划其电子商务规划,并能在辅助论证、决策重大项目问题,比如采用何种支付方式、何种配送方式。对于第二、三层次的人才,我认为其知识层次、能力素质要求高,技工院校难以培养,应由本科或研究生教育来完成。而对于第一层次,由于侧重对知识的实际应用,是我们中职教育能够实现的。通过统计调查和个访,以及相关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得出本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除升学外,目前主要工作岗位群有:市场营销、仓储物流、客户服务、财经事务、网站维护、网站编辑。

三、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与知识体系建设

对于技术类院校而言,本科、高职院校的办学经验不能照搬照抄,技工院校的课程设置应该能够体现技术教育特色,突出课程设置的职业针对性、岗位适应性。应该根据学校自身的专业特点、资源优势、办学层次等实际情况,积极实践,探索适合自己学校实际的办学模式。我认为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能够应用网络技术参与商贸活动的劳动者,其知识结构是以商贸业务为核心,以所涉及的金融、税务法律知识为依托,以计算机及网络应用技术为手段的知识结构体系。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应特别突出以下专业基本能力的培养:熟练进行计算机操作,能够进行网络操作系统和常用软件的安装与使用,熟悉办公软件操作。掌握网络技术,能够熟练地利用Internet获取资料和信息,并进行信息处理。具有计算机软硬件配置、网络操作系统等基础知识,能够进行网页制作及电子商务网站的建立、、维护与管理。了解电子商务交易系统的功能和业务流程,掌握相关的操作技术,能够进行网上交易、网下服务以及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维护,具有电子商务人员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熟练进行POS操作,能够进行MIS管理,熟练进行商场、网站的各种数据资料的收集、了解客户需求,掌握经营技能、物流配送基本知识,具有现代商业服务人员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营销策划能力。

2.知识体系建设

实践教学是技工院校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建设电子商务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电子商务专业是集传统的商业营销理论与计算机网络相结合的实验性极强的学科,因此我校投资建设了电子商务实验室和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和实习场所,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促进理论的模式,为学生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2)实行“双证书”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毕业生在校期间就要在获得专业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这是我校毕业生职业能力的体现。因此,我们每年都组织学生参加电子商务员的资格认证并积极提供培训等条件,让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实施“双证书”制度,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3)吸引企业参与,大力推行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我校还与市里的知名电子商务企业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使学生每学期都有到校外实习基地学习的机会,并让企业里的领导、专家参与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承担专业课和实践教学任务,全方位地参与人才的培养。

(4)毕业前进行有关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作品设计。毕业设计是对学生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与应用,在毕业实习中培养了创业意识,为以后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实践基础。

(5)定期请行业里的专家和一线工作人员进行专题讲座。让专家学者定期以讲座的形式将现实工作中所需要的技能及行业最新动态传递给学生。

第2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就业;教育

一、前言

中国电子商务专业教育可以追溯到1998年,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专业。关于电子商务的就业现状、培养电子商务人才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电子商务教学中注意的问题,前人已做过一些研究。如吴秀红等(2005)认为,招聘单位提供给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常有:网络运营经理,主管、网站策划,编辑、网站推广、网站开发、网站设计、网络营销员、外贸电子商务、电子商务项目开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电子商务教学科研人员等。从以上招聘岗位看出,招聘单位并不是要求应聘者具备各种才能。站在招聘者的立场,更喜有专业特长和个人核心竞争力的电商人才,尤其是具有实践经验的“零距离”的专业应用人才。这样的人才往往技能突出、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对于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吴秀红等认为,电子商务培养目标总体上比较宽泛,以“万能”为应用目标,所以很多毕业生不能准确定位应聘的行业与职位,他们泛泛的简历也不能引起用人单位的关注,从而失去面试的机会。有时即使获得面试机会,由于缺乏实际的专业操作经验,同时也不了解电子商务在各行各业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对于企业提供的职位缺乏工作方法和经验,使他们很难应聘成功[1]。罗应机等(2005)强调仿真模拟实训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指出可通过建设校内电子商务专业实验室及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和组建创业园达成[2]。

田苗(2006)基于电子商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遭冷落,就业率远低于大学生就业平均水平的现状提出高校电子商务教学应注意的问题:(1)明确培养目标,适当进行专业调整;(2)激发教师学术研究,提高理论教学效果;(3)多种形式结合,加强实践教学效果;(4)正确引导,使学生明确职业定位等[3]。王建花等(2006)提出,虽然电子商务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电子商务人才需求也日益递增,但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及在读生都遇到了问题。针对问题,王建花等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即多证培养模式,其中的多证包括:国家认证项目的职业资格证书(含中国电子商务师认证,国家信息化培训证书,计算机等级考试认证等),企业认证项目的资格证书(含思科认证,SUN认证等),行会认证(含国际电子商务师认证,物流师认证等)[4]。

朱美芳(2007)指出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远低于全国大学生平均就业水平问题的关键在于院校教育现状与企业需求有差距。针对该问题,需要加强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教师努力学习以与时俱进;学术勤练内功以提高自身素质等[5]。吴肖云等(2007)通过分析电子商务专业培养及就业现状,结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电子商务发展现状,指出了电子商务专业就业的新渠道。其中指出的应对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应对策略主要包括:(1)转变高校人才培养观念,注重市场需求导向;(2)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3)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5)加强就业指导的专业性等[6]。杨艺等(2007)针对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严峻的就业形势,从多方面提出了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1)明确人才需求特点,突出专业特色和优势;(2)调整专业知识结构,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3)整合教育资源,构筑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平台[7]。

胡桓(2009)将南京工业大学2005-2008年本科毕业生作为样本,对其毕业去向、就业地点和就业专业相关性等方面做出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提升本科生就业能力的主要途径,主要包括:(1)推行通识教育;(2)借鉴职业培训模式;(3)整合教育资源等[8]。王进东等从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条件和高校培养电子商务人才方面的分析对比,提出电子商务专业改革的一些对策,包括:(1)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理论教学模式;(2)加大课程整合,优化理论教学内容;(3)“双证制”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4)电子商务专业考核体系的改革与实践等[9]。

王法涛(2010)分析了我国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结合聊城大学计算机学院实际情况,提出了构建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核心能力的基本方案:(1)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强化课堂教学;(2)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动手能力培养;(3)开展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并针对方案提出了具体措施[10]。

南洋(2012)认为,整个社会对电子商务专业的需求是既要懂得电子,又要懂商务,并称这种人才正是社会所需要的。电子商务人才必须掌握扎实的计算机基础、信息知识基础和经济管理基础才能拓展好的就业渠道。

前面对电子商务就业及教育问题的研究只是针对就业问题或教育问题本身进行分析,而没有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因此,结合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探讨其就业问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

二、电子商务专业就业状况

笔者所在的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是教育部于2006年4月12日批准设立的一所以工为主,经济、管理、文学、理学、艺术协调发展的多科性本科独立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成立于2008年,隶属于管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原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个方向,在2009年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2012年为第一届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毕业年。

下文中2012届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专业即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参考。统计数据中包含两方面的数据:一方面为各专业初次就业率;另一方面为总体就业率;由于初次就业率更能直观地反映出各专业的就业率状况,本文中选取该数据作为分析电子商务专业就业率的主要依据。

下列三个图是2010年-2012年三年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9个主要专业(车辆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英语等)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

从图1中可以看出,电子商务专业所在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所有专业就业率排名中是靠后的,低于除车辆工程、工商管理外的其他专业。

从图2中可以看出,电子商务专业所在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所有专业就业率排名中是靠后的,低于除自动化外的其他专业。

从图3中可以看出,电子商务专业所在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所有专业就业率排名中是靠后的,低于除自动化、工商管理和英语外的其他专业。

从三年的就业率来看,电子商务专业所在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率均处于后列水平,这是值得反思的。另三年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0.67%、91.89%和96.95%。从中可以看出该专业的就业率在逐步上升,但整体就业率仍低于其他大部分专业。虽然说就业率不是衡量大学教育成功与否的主要手段,但较低的就业率也说明了一定的问题。

三、电子商务专业相应教育问题探析

笔者在电子商务教研室,从事电子商务相关课程的教学。对导致电子商务所在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率低的原因及可能改进的措施尝试做出分析:

一是课程设置还有改进的空间。电子商务专业是要培养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管理、法律和现代物流的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具有利用网络开展商务活动的能力和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现代物流方法改善企业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电子商务高级专门人才。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有所平衡,又要有所侧重,又要突出电子商务专业的特色。这就需要在电子商务方面老教师的指导下,充分的讨论,进而设置出更为合理、科学的课程安排。

二是实验室设备需要完善。如果说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完善所需的软件,那么实验室设备则是相应的硬件。特别是电子商务专业侧重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上机课较多。而计算机设备与计算机相关专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三是师资力量需要通过引进和培训进而得到提升。师资力量的高低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只有重视师资力量的提高,才能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具体的做法包括引进有经验、有素质的电子商务方面人才,及对现在的电子商务方面的教师进行培训,进而在整体上提高电子商务专业的整体素质。

四、结论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年轻的专业,如何在改善其教育状况,从而提高其就业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的就业状况,指出该专业在课程设置、实验室设备、师资力量等方面还有待完善的空间,希望能对电子商务专业教育的完善提供借鉴,进而对其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吴秀红,付达院.看电子商务毕业生就业,析电子商务教学[J].科技信息,2005(18):150-151.

[2]罗应机,陈平昌,刘丽君.培养电子商务人才应注重仿真模拟实训[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8(5):94-96.

[3]田苗.从就业现状谈电子商务教学应注意的问题[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9(3):64-66.

[4]王建花,张利.面向就业的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11(6):142-145.

[5]朱美芳.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2):76-78.

[6]吴肖云,刘丽君.东盟,电子商务人才就业的新渠道[J].福建电脑,2007(3):19-20.

[7]杨艺,代春艳.从学生就业反思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J].高教论坛,2007(3):32-34.

[8]胡桓.提升普通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本科生就业力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9(30):186-187.

[9]王建东,李进伟.新时期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2009(23):179-181.

第3篇

关键词:高职电子商务;工学结合;专业建设

这些年来,尽管各高校积极努力,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紧缺的电子商务人才,但目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仍存在严峻问题。一方面,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迫切,另一方面,电子商务专业却成了入学的热门专业,毕业的冷门专业,造成这一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是人才培养系统性的偏差,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偏离。

一、培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存在的问题

1.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定位不明确

近年来,电子商务专业一直没有突破在专业的人才是应该重技术还是重商务的争论,导致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不清,学生的专业特点不鲜明,就业去向不明确。

2.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突破学科性人才培养模式

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还是建立在以学科为中心的学科知识体系上,这种模式下培养的人才与市场上需要的实用型的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

3.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与高职人才培养要求不相适应

以培养实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主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用型的技术人才是面向市场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的人,他们掌握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工程化、为了应用。而我们目前的课程体系还是建立在学科体系上的,与职业岗位的对应性不明晰,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对应性不明了,导致培养的人才不符合职业岗位的需求。

4.缺乏双师素质教师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要建立一支既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技能的“双师”素质师资队伍,而目前我们的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一毕业就走上教学的岗位,对企业电子商务实际的开展情况,需要掌握什么实践技能不清楚。

5.实训基地建设还很薄弱

经过这几年的专业建设,建立了一些校内模拟教学实训室,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教学的需求,但模拟实训,毕竟离企业实战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我们也试图与企业合作建立一些校外的实训基地,但目前无论在实训基地的数量上,还是能接受实习生的数量上以及合作的方式,管理的体制都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职业岗位分析

电子商务专业是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市场学、市场营销学等基础学科和技术学科的综合性应用技术专业,就业面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也冲击了国际贸易和市场营销的传统观念、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这就对各行各业的经贸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经贸人才懂得数据库技术、电子支付系统、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技术等。

1.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岗位分析

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方向、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客户服务。三个岗位对人才的素质和技能都有各自不同的要求,基本明确了其工作任务。(1)网络营销:包括客户开发、信息收集与处理、客户沟通、营销策略执行、网络搜索、系统推广等;(2)电子商务客户服务:包括客户咨询问题回答、根据规则处理客户投诉、举报和客服数据整理分析等;(3)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包括网站运营、网站维护、产品推广和信息采编等。

2.职业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分析

通过调研,目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可从事的工作岗位:客户服务、网络客服、办公文秘、网络销售、电话营销、网站策划、网站推广、网站美工设计、网站设计开发、网站维护管理、物流管理等岗位,他们主要的工作任务见下表。

三、电子商务专业建设

1.建立起基于工作任务的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进行广泛的社会调研,加强与电子商务业内的典型企业的联系,在专业现有的合作企业的基础上,既要开拓新的合作企业,同时更要深化与现有合作企业的合作模式。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剖析电子商务典型企业和关键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知识和能力的需求。

2.能力结构分析

建立以工作任务(项目)为中心的,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明确专业的电子商务网页设计与制作、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网络营销策划、电子商务客户服务四门核心课程。

3.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

在与企业广泛和深入的合作过程中建立了包括阿里巴巴、淘宝网、宏创等企业在内的电子商务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在校外的实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利用校内的场所与资源,与企业合作开展比短期实习更为持久、也更有深度的合作。例如目前与淘宝网共建的淘宝创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4.建立结构合理、具备“双师”素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电子商务专业要求课教师既要懂电脑又要懂商务,既懂理论又懂实践操作。因此必须建立和健全教师参与企业挂职锻炼或进修制度,使专职教师“双师”素质达到90%以上,能真正掌握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实践技能;并积极引进和聘请来自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的高技能人员担任实践技能课程的兼职教师,从而优化师资结构。基于工学结合的专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开发、教学场景和实训环境的设计、师资的培养等专业建设的具体内容的改革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初步理清思路、完善建设方案,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一种创新和突破,在此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问题。因此,我们要建立起阶段性工作总结制度,找出问题、制订解决方案,通过不断的总结、反馈和实践,逐步建立起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四、结束语

通过我院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研究和实践,进一步明确了专业的定位、合理的人才培养规格,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同时,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才能不断推动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使专业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课题来源: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课题

第4篇

一、项目简介

电子商务产业园位于省县,项目总投资10亿元,占地面积100亩。其中电商标准用房70866平方米,投资4.68亿元;电商人才公寓86033平方米,投资4.65亿元;线上平台建设,投资0.5亿元(含设备、网络、软件、技术支持、线上对接等);人员培训0.07亿元,广告投放0.1亿元。

二、建设内容

电子商务产业园由线上平台与线下平台两部分构成。

(一)线上平台

1.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IT交易网上C2C电子商务与服务平台,在功能方面包括三个数据中心、电子商务、数码产品市场的内部管理信息系统、系统软件和物流信息系统。其中数据中心、内部管理信息系统与物流信息系统与已建的独立电子商务平台共享,这些功能系统通过网络基础设施进行高速连接,采用统一的前台系统面向中小企业、产品供应商及其分销渠道、消费者等应用主体。

2.微信公众号“心想”

通过移动互联、电子商务、智慧旅游的先进理念与技术,用微信营销手段对相关特色农产品、乡村旅游等进行大力推广,推出游景点、购特产、选酒店、赏美图等特色乡村旅游服务。将景区、民宿、农家乐,串联成乡村旅游特色线路,提供完善的旅游基础服务。

3.JAT特色馆

在天猫、京东等第三方平台上开设地方特色馆,将极具竞争力的农副特色产品,与生产商通力合作,包装、营销、动用特色馆平台打通做销售,将某些当地特色产品炒作成明星拳头产品并通过各种营销手段与紧密相联,其它的特色农产品也正常上架。

4.互联网+O2O产品

以“互联网+”模式,与12家商业O2O领域标杆企业建立O2O联盟,打通线上线下界限,让便民服务逐渐深入县域,提供包括洗衣、家电维修、家政服务、理发、美甲、推拿、汽车保养等各领域的上门服务,并根据县域发展特色不断丰富业务模块。

5.线上客户服务中心

提供客户网上注册、客户信息修改,客户可以通过网上、电子邮件、电话和传真等多种方式进行业务申请和投诉等服务。

6、智能货运APP

通过整合闲置货车的实时位置信息,货主的实时货运需求,让货车跟货主直接对话,实现在物流作业过程中的大量运筹与决策的智能化;以物流管理为核心,实现物流过程中运输,存储,包装,装卸等环节的一体化和智能物流系统的层次化。

(二)线下平台

1.城市资源展示

在电商园中建设城市资源展示区,打造县对外的窗口与名片,使其成为特色产业、农副特色产品、城市规划、旅游展示中心,一站式城市文化体验中心,进而引领互联网时代消费潮流,创造全新消费文化,成为居民新生活时尚中心。

2.产业带展示

通过与阿里巴巴、县政府合作,搭建特色产业带展示平台,为特色产业批发网商打造提供线下产品展示、产品批发、商务交流、产业合作以及其他综合服务体系的阿里巴巴特色产业批发网商。

3.特色农产品展示体验

选择阿里巴巴、淘宝等线上优秀网商落地产品展示体验中心,为落户产业园网商服务,实现线上线下的衔接。

一是产品体验。消费者在购买产品前可以先对产品有所了解,如蜂蜜如何摇制,茶叶如

4.众创空间

依托创业园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服务,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交流和思维碰撞、融资的场所,为创业辅助机构提供空间载体,为创客营造业态提供开办场所,营造浓厚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吸引创业人士来此进行创业交流。

5.智能网仓

智能网仓依托信息化、自动化、物联网等先进科技,为电商园区客户提供涵盖货物储存、收发、配送等系统服务的一站式仓储解决方案。智能网仓运用对进库产品进行智能化归类、入库包装、库位配置、库位管理、产品调拨等,使全部工作数字化,提升货品收发和入库配置效率,大大提升农村货品流通效率。

6.综合服务体系

包括电商运营服务、国家级孵化器服务、生活配套服务、酒店服务、物流服务、人才服务、数据服务、展览展示服务以及投资金融服务。

7.村驿站便民服务中心

通过建设村驿站便民服务中心,整合当地农副特色产品,开拓培育农村电子商务市场,提升当地农村电商消费层级与便利度,推动当地农副特色产品品牌化,拓展商业服务、金融服务、通信服务。以村驿站平台开拓培育农村电子商务市场,推动涉农流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配送中心和农资流通企业应电子商务,提高协同效率,降低流通成本。

8.电商培训中心

开设电商培训,从使用电商购物着手,能让城乡居民购买到更实惠更新颖的产品,激发大家对学习电商的积极性,让村民也能融入到电商的氛围中。通过淘宝大学,为城市网商集聚、网商升级、消费引领提供服务。淘宝大学计划每年将为培训电商人才1000人以上,推进农民通过电商实现发家致富,为网商提供“一站式服务”,学员将涵盖企业级网商,高、中基层、传统企业转型电商负责人及当地农民、学生创业型网商,为电子商务产业奠定雄厚的人才保障。

三、建设目标

电子商务产业园目前已初具规模,下一阶段将以脱贫攻坚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目标,积极推进电商服务和人才培养工作。

一是完善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村驿站的建设、布点工作,并配套完善县级电商运营中心。健全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积极开展供应商产品开发支持服务、提供分销平台及综合推广服务、网商融资合作服务与大数据服务。

二是大力培育电商企业,力争2018年入驻企业存量达到200家以上。

三是积极开展电商人才培训。积极组织传统企业主、大学生村官、电商从业人员、新农人等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电商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支持鼓励社会青年和大学生毕业生创办电子商务企业或开展网络销售;

四是携手政府、农户、合作社、服务商等各方机构,借助物联网技术、物品编码、企业代码等现代化手段,建立一套“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询、风险可控制、责任可追究”的电子商务商品交易追溯体系。

四、产业分析

随着电子商务“新零售”经济的出现,电商产业园建设在新时期遇到了新问题。

一是要加大政策优惠力度。目前全国各地电商产业园遍地开花,竞争空前激烈,要做大做强,就要进一步加大免租免税等优惠政策力度,吸引更多电商企业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入驻,形成行业和人才的聚集区,培育壮大县域电商中心,形成更广的辐射影响,力争达到有全国性的影响。

第5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 农产品 创业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0-059-03

一、引言

就业一直是一个与人民生活水平息息相关的重大社会问题,而工作岗位的增加需要企业家不断的创业活动来支持。自2012年以来,在中国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创业模式――网络电商。电子商务在我国崛起的时间并不长,网络销售更是作为一种新兴的营销手段首次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电子商务平台已经为众多的创业者,提供了新的创业机会。

本文着眼于农产品特产销售,区别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公共网络,基于农村的网络使用尚处于起步阶段的这个事实,研究网络电商销售模式对农村创业和经济增长的促进效果。

二、调查过程简述

此次调查于2015年3月1日――3月15日进行,主要采用了文献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

(一)文献调查法

主要查阅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农产品土特产的相关资料,包括农产品土特产当下发展现状,土特产网络销售模式等;二是电子商务的相关资料,包括电子商务理论,电子商务模式发展,当今电子商务发展的情况,我国对于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文件等。

(二)问卷调查法

我们将农产品土特产分为了两大类,即干货和鲜货农产品,并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六种土特产进行了问卷调查。具体来说,我们选取了长白山野山参、新疆葡萄干、金华火腿作为干货农产品的研究对象,同时选取了赣南脐橙、烟台苹果、临潼石榴作为鲜货农产品的研究对象。此次问卷调查,共发放了400份问卷,回收了312份问卷,实际有效问卷为289份。

三、数据分析

(一)农产品线上销售者自身状况分析

1.销售者学历普遍分布于高中及以上。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整理统计分析,销售者学历的比例如图1所示。

究其原因,第一,在线上农产品特产销售的过程中,销售者需掌握一定的农业知识及沟通能力,但这些能力的获得并不需要销售者进入高校并接受系统的知识培训。第二,线上农产品销售主体的团队平均人数为5人,团队规模较小,且销售产品较为单一。这表明线上销售农产品对销售者的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的要求并不高。第三,由于农业行业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市场上同质农产品的价格存在“一涨俱涨,一跌俱跌”的情况,因此,线上销售农产品行业对销售者对未来价格变化的分析能力要求不高。综合以上三点,销售者学历普遍分布于高中及以上是十分合理的。

2.销售者自身因素对经营效益的影响。

(1)高学历与月收入呈正相关关系。在农产品电子商务这一方面,就业者往往有不同的学历,需要探求学历对就业者的月收入是否具有影响。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到得出学历与月平均收入的关系如图2所示。

由上可推测,学历对就业者的月收入是具有影响的。总的来说,高学历者相对低学历者月收入要高。高学历者经过多年的教育,比低学历者学到更多的知识,虽然不一定是与营销有关的知识,但是可以肯定,他们的眼界更广,学习能力相对较强,接触到新事物的时候能更快适应,并有自己的看法,及时调整自己的事业出现的问题。在本调查结果分析中,本科生工资不高,可能是由于他们急于转行。本科毕业的学生才进入社会不久,还想去尝试更多的职业,积累社会经验,寻找自己的终身职业。

(2)东西部地区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从业者压力有显著差异。相比西部来说,东部的经济发展水平较快,既有改革开放的政策,政府希望“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同时东部又有优越的临海位置,河海运输十分便利。而西部由于条件不同,虽然政府极力鼓励人们进行“西部大开发”,但和东部的发展速度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那么由于地域的不同,对农产品电子商务从业者压力是否也有不同的影响?问卷的第17个问题是针对农产品电子商务从业者的工作压力而展开的调查,以1表示完全无压力,以5表示压力很大,从1到5依次递增。得到如图3的统计结果。

根据调查数据可得,东部的平均压力系数为3.55,西部的平均压力系数为3.29。很显然整体来说东部的压力是相对西部要大的。东部的经济水平高,生活水准也高。但是由于住房等一系列问题,生活压力很大。从业者要通过农产品电子商务不断增收,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但也正是由于经济水平高,基本生活水平得到保证,压力非常大的人并不多。在西部的经济水平正在发展的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态度仍然十分安逸,普遍压力并不大。但西部从业者要走出西部发展到全国,扩大规模的困难大于东部,这就是西部从业者高压力人群比东部多的原因。

(二)互联销售基础上产品属性对经营模式的影响

农产品网络电子销售的成本销售额比率普遍较高。网络销售主体的第一目的是获利,因此销售利润额始终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在问卷中的第15题中,询问了被调查者所从事网店销售成本与销售额的比率。在统计的同时,我们查阅了《中国农产品价格调查年鉴》,获得了某些农产品特产的生产成本、农户与批发商的交易价格和批发商的销售价格。可以看到,无论哪种产品,其网络销售的利润额都相当可观。如果自行生产农产品特产并进行网络销售,其利润率可以超过100%,如图4对于四种种植型农产品特产的生产、销售价格统计图。

由此可见,网络平台销售的成本销售额比率是较低的。调查数据中反映的成本销售额比率偏高,因为某些经销商并非该特产的实际生产者,而是从生产者或其他店面处收购,这与问卷的第10题关于“主要产品来源”的统计结果也是相呼应的。

(三)外部环境对农产品特产经销主体的影响

1.对农产品电商的政策扶持,东部与西部相比力度更大。为了确定国家政策的扶持力度,在调查问卷中,第8题和第9题分别调查了国家扶持政策和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扶持率。

(1)国家扶持政策。在回收的289份问卷中,只有25份问卷显示其资金有部分来源于国家政策扶持,其占比很小。无论是在数额还是在规模上,很显然现在的国家扶持政策并不能辐射到很多的网络经销商。并且在这25份问卷中,也并没有明显的地域或产品差异。新疆葡萄干的问卷中,只有4份问卷显示得到了国家援助,显然西部大开发的国家政策并没有给新疆的网络经销商带来很多的国家政策扶持。

(2)大学生创业扶持率。在这25份有国家扶持政策的调查问卷中,有11份问卷显示有国家扶持政策,按照不同商品进行了统计。

相较之下,金华火腿和烟台苹果销售商获得了较多的国家扶持政策,次之的是新疆葡萄干销售商。而问卷显示,长白山野山参的销售者则根本没有得到大学生的创业扶持。显然这与当地对于农产品特产的扶持政策有关。例如烟台苹果的主产区栖霞松山镇,自改革开放以来,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苹果产业,果园面积迅速增加到65万亩,年产苹果10亿公斤,成为支柱产业。因此烟台苹果的网络经销商可以获得更多的大学生创业政策扶持也是在情理之中。而位于西部的新疆,拥有高低温差大,日照充足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种植葡萄干的优良场所,政府也一直在进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因此还是有部分新疆葡萄干的网络经销商获得了大学生创业政策的扶持,但总体数量上不如东部。

从调研数据和以上分析来看,我们可以认为东部在某些农产品特产行业的电商创业扶持力度要大于西部地区。理论上,这与东部经济更为发达,更加重视产业结构转型的出发点有关。

2.我国物流基础设施薄弱,东西部物流水平极不均衡。农产品特产产地各异,品种众多,不同类型的农产品要求不同的运输、装卸和仓储条件,尤其是生鲜类农产品,具有易腐烂变质的特性,对配套的物流设施有着及其严格的要求。尽管近几年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我国的物流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但总体来说仍存在物流成本高昂、冷链技术相对落后、管理效率不高等问题。与其他行业不同,农产品电子商务对物流技术极为依赖。

四、积极影响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网络电商销售模式为从业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通过原产地生产和采购的数据可以表明,这些就业岗位并不集中在大型城市,而是分散于产地的周围农村和乡镇,与农产品的生产部门息息相关,使很多本地人得以在当地就业并从事与当地农产品特产相关的工作。这种“逆城市化”就业岗位的出现,可以很好地解决我国现在城市存在的人口密集问题。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城乡工作岗位和机会的不对等。东部地区经济相比于西部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万有引力”效力,源源不断地将资金,人才吸引到东部。如此一来,西部经济的发展自然赶不上东部,进而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始终难以摆脱现在的尴尬境地。同时,东部城市由于大量资源的密集,不仅难以保持较高的边际效益,还会明显降低本城市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从而带来本城居民与外地务工人员之间的矛盾。这一点在北京和上海等大型城市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城市就业难,居住环境污染,户籍制度瓶颈,高房价等诸多问题一直难以解决。而网络电商销售为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让人们自发离开城市,去向乡村,减少一线城市的压力,缩小城乡间的差距。

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电商销售给农产品的销售扩大了渠道,解决了农村信息滞后,交通不便等弊端,给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民提供了一个低门槛的经营方式。随着网络在农村的普及,会使农民的生产销售方式发生改变,只要能够使农产品特产的网络销售不断完善,就会给农民带来切切实实的收益。无论是自行生产农产品特产还是从其他生产者处收购,我们都可以发现其采购额度相较于线下有了大幅的提升。这在以往农产品滞销的时节能带来非常高的效益。农民们不用再担心自己的劳动成果无人问津,也不用担心自己只能依靠国家补贴才能度日。这才是从根源上解决了农民的收入增长问题。

随着人口的回流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毫无疑问地将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从线上线下产品的销售额和比例我们可以看出,网络电商销售模式有着强大的竞争力,能够为经营者带来丰厚的利润,直接带动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由于农产品特产的特性,只能在特产地进行规模生产。只要销售额可以不断的增加,农产品特产的生产规模也就会不断扩大,然后带动网络销售规模进一步扩大,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对于基础设施不完全的乡镇,财政一向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电子商务所带来的蓬勃生机可以有效促进各种特产的规模发展,为政府税收和招商引资提供极大的上升空间。以烟台苹果为例,其果园种植面积已经超过了65万亩,年产苹果10亿公斤以上,形成了一个完善的苹果产业,成为了烟台经济的发展的支柱。政府在其中扮演的既是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同时也是整个产业发展最大的收益者。这使得政府可以自己解决财政问题,为当地的群众谋得真福利。

综合以上这些优势,我们可以从实际情况中得出结论,网络电商销售对于农产品特产的经营主体有着深远的积极影响。推而广之,无论农民,消费者,地方财政,乡镇经济还是城市发展都可以从中获利,有着巨大的正外部性。因此,我们希望能够给出有建设性的建议,从而推动网络农产品特产销售的更好发展。

五、建议

综合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以及以上数据分析,我们分别从国家层面和个人层面对中国农产品特产线上销售提出如下建议:

(一)国家层面

1.完善互联网的发展环境。农产品特产互联网创业离不开互联网电子商务大环境,国家应营造一个高效、安全的互联网电子商务环境,作为电子商务发展以及农产品特产互联网创业的优秀平台。具体而言,我国可以从税收优惠政策、完善物流过程、营造消费环境等三个方面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电子商务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即电子商务企业能够享有免税、减税等税收优惠,不仅有利于电子商务企业扩大规模、提高自身利润率,而且有利于降低散户进入电子商务平台的成本,降低散户的资金负担,从而提高农产品从业者进行互联网电子商务创业的积极性。完善物流过程,主要是完善现有物流体系,提高冷链技术,引进专业型物流管理人才,使物流管理组织化、专业化。营造消费环境,是指完善信用卡支付、手机终端支付、电脑终端支付等移动支付方式,加强线上支付环境安全监管,营造安全的网络支付环境,以此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进行线上支付。

2.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完善政策扶持体系。经调查发现,目前金融对我国农产品电商的支持力度总体偏低,资金来源渠道相对单一,国家的政策扶持体系并不完善,不能很好地切合农产品电商的需要。因此,各级政府应积极引导各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产品特产线上经销商的扶持力度,提高贷款额度,降低贷款利率,对按时还款的借款人创业者给予贴息政策,使农产品特产电商从金融市场中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吸引更多人才加入线上农产品特产销售的行业,促进我国农产品线上交易的发展,为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同时,中央及地方政府应深入农产品电商群体,切实了解农产品电商面临的困难,制定行之有效的扶持政策。例如,在融资方面,国家应逐步放开对经销者创业小额贷款的户籍限制,从户籍为省会城市发展到全省,以鼓励各个教育程度的经营者回家乡创业,发展地方经济,缓解一线城市压力。

(二)个人层面

1.电商应紧跟时代潮流。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电商应紧跟时代潮流,密切关注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化,并预测分析此变化带来的一系列后续变化,并将所拥有的资源与社会形势结合起来,发挥理论知识和工作能力的优势,抢占市场先机,实现效益最大化。电商回家乡创业,无疑能够缓解社会就业压力,降低一线城市压力,拉动地方经济增长,拉动地方财政收入,实现自身社会价值,从多方面促进社会发展。

2.大学生应摆正就业态度。最新数据统计,2014年应届毕业生达727万人,与2013年相比增加了28万人,同时2014年应届毕业大学生就业率仅为85.8%,超过90万应届生难以找到工作。“就业难”的形势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无疑是一个沉重的压力。在天津考察时,勉励当代大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同时要求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支持力度,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帮扶,增强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当代大学生应摆正就业态度,勇于拼搏,勇于创业,勇于追求人生理想,应适当转变“削尖脑袋往一线城市挤”的观念,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善于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参考文献:

[1] 叶小芬,郑亚琴.安徽省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SWOT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4)

[2] 郑亚琴.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区域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主成分聚类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7(1)

[3] 李庆艳,金铎,张文安,张涛.移动电子商务发展趋势探讨[J].电信科学,2011(6)

[4] 郭宇,肖彬.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对策分析[J].商,2014(7)

[5] 李隽波,陈薇.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中的问题与创新对策[J].商业时代,2014(34)

[6] 李育民,高莉洁,顾巧英,张建华.基于电商背景下农产品销售模式的思考[J].上海农业科技,2014,(3)

[7] 邹雄智,刘锦.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策略[J].企业经济,2012(12)

第6篇

[关键词]外贸岗位;职业能力;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7-0151-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加入WTO以后,我国外贸人才的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加。针对这一现状,国内高校纷纷设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招生数量激增导致就业市场供大于求。尤其是全球性金融危机及欧债危机的发生,对我国出口行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外贸企业数量及经营规模急剧下降,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大幅削减。作为高校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根据目前就业市场的岗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成为其生存发展的关键。

一、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情况

近年来,我国国贸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进出口企业、货运公司、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企业、对外贸易研究机构等。其中,进出口企业吸纳该专业毕业生最多。据有关专家估算,按照当前的发展速度,未来5年内我国进出口公司的数量将是现在的两倍,按每家新增企业需要10名外贸专业人才计算就需要180万人。而据国家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统计,我国每年高校经济类毕业生在13万人左右,即使13万人全部从事国际贸易工作,5年内也只能培养出65万名经贸人才,尚有100万人的缺口。

进出口公司提供的岗位主要有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外贸单证员等;货运公司提供的岗位主要有报关员、报检员、货运员等。下面介绍一些主要外贸岗位:

(一)外贸业务员

外贸业务员是在进出口业务中,从事开发客户、拓展市场、商务谈判、签订合同、组织履约、争议处理等全过程操作和管理的综合性外贸从业人员。该工作岗位一般起薪较低,但随着客户群的逐步扩大,客户源的稳定,其收入会不断增加。成熟的业务员基础工资只是收入的一小部分,佣金和奖励性收入才是主要的收入来源。因此,拥有客户的扩展和维护能力是业务员成功的关键。

(二)外贸单证员

外贸单证员是在进出口业务中,对运输、保险、报关、报检、银行等各环节产生的单据和证书进行缮制和归档工作的人员。该工作具有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时间性强和要求高等特点。与外贸业务员不同,单证员的工资较为固定,总体水平低于业务员。

(三)外贸跟单员

外贸跟单员是在进出口业务中,在贸易合同签订后,依据合同和相关单证对货物加工、运输、保险、报关、报检、结汇等部分或全部环节进行跟踪操作,协助履行贸易合同的外贸业务人员。按业务进程来分,可分为前程跟单、中程跟单和全程跟单:前程跟单是指“跟”到出口货物交到指定出口仓库为止;中程跟单是指“跟”到货物清关装船为止;全程跟单是指“跟”到合同履行完毕为止。跟单员的工资与其所跟进的业务进程阶段有关,全程跟单的工资最高,其次是中程跟单,最后是前程跟单,工资浮动范围为1000~6000元,当然也与业务规模、地域、个人能力有关。

(四)报关员

报关员是在进出口业务中负责办理货物通关事宜的外贸工作人员。该岗位从业人员必须通过海关总署组织的全国报关员资格考试,依法取得报关从业资格,并在海关注册登记。报关员只能受雇于依法在海关注册登记的报关公司或进出口公司。报关员的从业门槛比其他外贸从业人员要高,从业资格考试难度较大,但其工资待遇较高,一般为当地外贸业务人员平均薪资水平的1.5~2.5倍,属于中等偏上水平。

(五)报检员

报检员是进出口业务中,专门与检验检疫部门联系,负责本企业进出口货物的检验检疫资料的准备、日期的安排等。从事报检工作必须先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规定的资格,在国家质检总局设在各地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注册。在办理报检业务时,报检员应当遵守出入境检验检疫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六)货运员

货运员一般就职于货运公司,接受进出口货物发货人及收货人的委托,办理国际货物运输及相关业务的工作人员。

二、各外贸岗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

根据对就业市场上企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调研,各外贸岗位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如下:

(一)一定的工作经验

当前,我国外贸企业在招聘各岗位人员的时候,往往更看重至少具备一年以上外贸工作经验的应聘者,而国贸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因不具备这一条件而被录用的机会很小。调研发现,外贸企业普遍认为高校毕业生缺乏社会经验;外贸工作对员工的操作能力要求较高,而应届毕业生的动手能力较差、上手慢,不太符合企业的需要。例如,外贸单证员岗位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经验,工作效率高;要求工作熟练,以确保单证的准确性;要求熟悉商检、口岸、银行和报关行的工作流程,以保证各方面联络的便利和单证的统一。

(二)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

外贸工作人员要经常接触外商,处理的是外语信函和单据,良好的外语基础是做成功外贸人的关键。外贸业务员需要用外文撰写与客户建立业务联系、交易磋商等业务函电,需要运用谈判技巧与外商进行口头上的业务交流;外贸跟单员需要了解外商需求并将此信息传递给供货商;单证员处理的对外单据都是外文的。这些都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外语基础,尤其应具备较高的商务英语水平。

(三)熟练的信息处理能力

现代国际贸易对电子商务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外贸业务员往往需要通过某些专业外贸网站来收集客户的供求信息,同时要利用网页、邮件等方式本公司的业务信息。因此,外贸企业往往要求从业人员:熟练掌握office等办公软件操作;具备对外贸网站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分类统计的能力;具备用各类贸易系统或软件处理外贸业务的能力。

(四)学习与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从贸易流程角度分析,要求从业人员能够迅速并准确地进行预算;签订国内外合同;开展信用证业务;协调供应商生产与外商需求,保证货物的质量和数量;科学合理地安排运输、保险;与海关、检验机构进行业务联系;办理银行结汇手续;处理出口退税和核销等工作。以上这些都需要从业人员具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外贸资讯更新迅速、发展节奏较快,要想捕捉商业机会并顺利处理各岗位业务,外贸从业人员必须不断地补充、更新外贸知识,因此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

三、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国贸专业课程设置

(一)增设实践课程,提高业务熟练程度

由于国贸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前很难获得专业岗位的实习机会,为提高学生的业务熟练程度,该专业课程设置应注重外贸各岗位操作的模拟训练,增开实践课程,利用软件仿真外贸环境,提高学生业务操作能力,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向业务能力的转化。

(二)增设商务外语课程,提高学生外语交流能力

在外贸各岗位的工作中,商务外语是不可或缺的交流用语。它具有简单、专业、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等特点,深受外贸人员的青睐。当前,商务外语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商务谈判和函电交流中,流畅的口语表达、清晰的信函表述不但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还能帮助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因此,在国贸专业课程设置中应增设商务外语课程,并将课程细分为口语、听力、写作等分别强化训练。

(三)设立电子商务课程,增加外贸特色内容

当前,国际贸易中采用传统营销方式越来越少,电子商务方式越来越普遍。外贸公司在招聘时逐渐注重应聘者依靠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拓展业务的能力。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应增加电子商务类课程,尤其是增加具有外贸岗位特色的内容,可结合典型网站的运行模式、使用方法等进行讲解,培养学生具备未来就业岗位所需的信息处理能力。

第7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 最优化 就业率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英国罗伯特哥顿大学具有非常好的商业信誉,其毕业生的就业率在英国名列前矛。分析原因: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同行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课程设置和教授模式体现以学生的能力为本的原则;教授在专业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以导师的身份指导学生的实践设计。这样完全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设计自己学习内容的积极性,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高职院校教学最优化,为提高学生就业率服务。

一、以职业资格证书专业规范标准为切入点

实现多元整合课程模式,采取行业认证和职业能力并举的考核方式。不仅将行业相关的认证考核融入教学过程,以提高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还要通过独立和团体的方式完成企业的实际项目来确定学生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以考核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和合作团队意识。最终使学生具备全面的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增强高职实践教学环节的灵活性,有利于增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生顺利实现就业的针对性的观点,主要集中两大行业,一是IT行业,而是设计行业。使毕业生就业前就具有本专业的资格证书,和毕业证书。实现双证书,为学生顺利就业创造条件。

二、实践教学基地设立的灵活性

按教学改革要求,加大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力度,是技能培训的必要物质条件,不仅建立自己的校园实习实训基地,而且在全国许多大城市建立相继的实习实训基地,充分满足学生课内、外、校内、外的实践需要,实现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灵活性的要求。实践教学和实际接轨,为学生就业后能很快适用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三、实践教师聘用的灵活性

采用多种途径,强化教师实践教学指导能力,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最好都要求具备“双师型”素质,但真正具备者不多,仅仅依靠校内专业教师来高校完成实践教学任务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队伍建设现在已成为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新瓶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树立新的“育人”理念,以学生为本。例如:软件技术专业,要和实际就业接轨,就需要一线的软件人员直接作为专业课课外实践指导教师,使培养出的学生更适应社会职业环境和接近行业岗位用人的需标准,为学生就业零距离,为学生充分就业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四、应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有机的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经验,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教学程序和操作体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科学研究能力。以计算机教学为例,在学习过程中,不是先从理论知识的灌输,而是从实际事例入手,针对理论高度适当讲解,如在Flash制作动画时,涉及到许多术语,由于学生在此之前对此类名词术语闻所未闻,一堂课下来,一头雾水,而案例教学则把课程颠倒过来安排,先讲如何制作一个完整作品,再让学生具体去操作,在操作中对部分知识进行点拨,操作熟练了,反过来讲解动画的几种形式及基础知识,这样学生就对名词术语容易理解了,学生是最感兴趣,做出来的项目也精美完善,正是这种案例教学的方式,大大锻炼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到工作单位后能很快进入状态,因而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实现就业零距离。

五、教学设施的完善和教学手段的创新

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有助于教学手段的创新。它是连接教师和学生中间纽带,与教师授课的效果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有紧密联系。一是必须完善良好的教学硬件设施,教室、图书馆、餐厅、宿舍、操场以及各种学生娱乐活动场所都必须完备,这是学生生活的全部。二是教学手段必须创新。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电子网络技术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战略武器”。例如,学生学习电子商务概论这门课时。利用计算机网络实际操作,可以实现网上购物、CA认证,网络营销等,利用计算机网站上提供的一些免费模拟试验,有条件的学院可以购买电子商务教学软件,就可以模拟B2B电子交易,B2C电子交易,C2C网上交易等,可以对以后的实际运作电子商务,和实际接轨零距离,对学生就业,从事电子商务有关的职业,实现就业零距离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六、高职教学中上好实践课

1.加大现场教学的比例是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

2.加强实践教学制度是实践教育重要环节

实习成绩也是用人单位选择用人时的重要条件之一,用人单位首选的就是理论成绩与实践成绩都突出的学生,而那些只有理论成绩与实践应用能力差的学生,一般也不会有很理想的毕业去向,现在一些老工业基地和企业已经出现了“技工荒”,作为高级技师,高级工人等人才主要“生产工厂”的高职院校教师,要不断学习、进取、教学习方法,教学手段不断更新,尤其要抓好实习教学环节,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使我们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更上一层台阶,为社会输送大量高层次专业技能人才。

七、实现订单式教学

所谓订单是指学生毕业参与企业和用人单位前门的就业协议书,今后,订单是培养将会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体现。现在主要是固定式订单,指学生在入学时或学习过程中就已经落实了具体的就业单位,这类订单将会越来越重要。大大提高了高职学生的就业率。

八、实现就业双方向

高职教育既是一种专门化的职业教育,让学生立足专业教学与训练,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专业技能,积累就业竞争能力。同时,它也是一种技能性的素质教育,学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因此,学生在毕业时,可有两个方向进行选择,一是参加推荐就业,另一个是进行自主创业。

九、充分利用企业职业技术教育"产学研"优势

企业职业教育产学研所具有的五个方面的优势--体制优势、人才优势、设备优势、科研优势和就业优势。

发达国家成功的职业技术教育,无不遵循着同一条规律――产学研紧密结合,如美国的社区教育、德国的"双元制"等。

教育部周济部长在全国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强调指出,全国高职高专学校发展的方向是:育人为本,产学研紧密结合。

企业举办的职业技术学院,置身于企业,产学合作教育在企业内部任何一个平行单位都可以进行,而无需成本。

企业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密切相连。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建设、经营、管理技术人才,他们可以为企业职业教育所用,因而,企业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是充足的。

特别是企业职业教育和培训所需设备,只要企业内部已有的,通过一定的调拨手续即可满足教育需要。

大型企业特别是特大型企业,十分重视科技兴企工作。企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才济济。而且在长期的产学研合作中,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对企业的科研现状以及所需要的技术支持十分了解,是企业科研开发和攻关的良好合作伙伴,显示出较强的科研优势。

第8篇

进入IT行业是众多年轻人的职业梦想。然而,一旦身入其中,几年下来后却发觉头顶的光环渐渐散去,职业梦想似乎也不再有当初想象中那么美好。被称为IT蓝领的程序员,工作强度大,整天面对机器感觉自己也像个编码机器,而且信息技术更新换代快,“饭碗”看上去也不是那么稳定。

近日,向阳生涯职业咨询机构就接待了一位名叫Jacky的IT公司的程序员。大学时代的Jacky,有近2/3的时间是在校园的机房里度过的。那时的他疯狂地对电脑编程着上了迷。毕业前,Jacky早早地被一家IT公司“锁定”,担任程序员。进了公司后,Jacky拥有火一般的热情,参与了公司很多项目,深得上司欢心。公司的器重,再加上个人的良好表现,Jacky的薪水比以前的同学多了一倍。一晃两年多过去,Jacky在公司里的地位看似稳定,但他自己却越来越感到困惑:

首先,程序员的工作强度很大,Jacky一直在超负荷运转,工作状态就一个字――累。由于IT行业的特殊性,他还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其次,现在的IT业不比以往,面对大量涌入的职场新人,IT程序员的竞争相当激烈;此外,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Jacky的工资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涨过,和其他同学相比,他的工资也不再有那种领先优势;还有一点让他感到非常不安,他感觉自己的竞争力在缩水,不知道下一步职业发展去向何方。

针对程序员Jacky的困惑,顶级就业力专家、向阳生涯资深职业规划师闫岭认为,Jacky的处境代表了IT行业中程序员群体的问题。向阳生涯的研究发现,近年来,IT人才市场从业人员的整体年龄趋于年轻化,25岁以下的择业者占求职人数的70%左右。年轻人才给市场注入了活力,也使得IT行业的竞争更加白热化――人才流动性很大,岗位相对不稳定;更关键的是,如果在职业生涯最初的3至5年内得不到晋升或转型,随着年龄的增长,程序员很容易因为长期的高强度工作而产生职业倦怠,并且在技术更新的大潮中面临竞争力衰退的残酷事实。

为此,闫岭建议,像Jacky一样陷入职业发展困境中的IT程序员应当重新评估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及性格,立足个人核心竞争力,积极寻求新的职业发展方向,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的“突围”。具体来说,程序员的转型策略可以从以下三大方向寻求职业“突围”。

方向一:向IT培训师突围

如今,IT培训市场蛋糕相当大,利润空间可观,行业发展前景看好。科班出身且拥有丰富编程实战经验的IT程序员可朝培训师方向转型。一开始,可以在IT公司内部担任培训工作,积累转型的能力,为将来到IT专业培训机构担任老师奠定基础。与程序员岗位相比,IT培训师的工作压力相对比较适中,且比较稳定,无明显的年龄限制,值得程序员视其为长远发展的目标。

但这一转型也要综合考虑自身的优劣势。以上文中谈到的程序员Jacky为例,他的优势是拥有丰富的编程、项目经验,曾参与过许多成功案例,而他的不足是缺少培训工作经验。因此,Jacky如果要向培训师转型,还需要接受一些专业训练,提高培训师所需的职业技能。

方向二:向IT营销人员转型

IT与其他行业不同,由于技术性较强,营销人员一般也须有较强的技术背景。互联网公司、电子商务公司和软件公司目前都需要有技术背景的营销人员。另外,电子商务的火爆,使得传统企业开始重视电子商务营销,也需要有技术背景的营销人员。这类工作薪水不低,加上提成应该可以拿到高于一般程序员的薪水,同时也相对比较稳定。

以Jacky为例,他的优势是广泛涉猎了各种编程软件和工具,对IT行业也有相对深入的了解,为他转向营销提供了较宽厚的平台。与此同时,Jacky面临的挑战是:过去的工作主要是跟机器打交道,而营销工作恰恰需要跟人打交道,这对Jacky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Jacky需要加强沟通与人际交往的能力。此外,最好进一步通过测评和专家深度挖掘和分析,来确认Jacky是否具备营销人员的特质。

方向三:向项目管理挑战

如果说前面两条出路转型的不确定因素比较多,那么项目管理可以说是Jacky更便捷的发展之路。软件项目经理是目前人才市场上炙手可热的人才,有丰富经验、外语好的软件项目经理最是抢手。根据向阳生涯管理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在不少大型IT企业中,软件项目主管的薪水是同层次主管中最高的,年薪平均达15万元。不仅如此,优秀的项目经理在组织内朝高层管理人员发展的空间也很大。

对Jacky这样有技术、有能力、参与过多个软件开发项目的人,对项目管理也并不陌生。这是Jacky向项目管理方向发展的优势。但是,Jacky虽然以往参与过不少项目的开发,不过一直是项目团队里普通的一分子,没担任过项目主管。而通常企业在招聘项目经理时,都要求有带领团队进行项目开发的经验,这是他的劣势。因此,Jacky需要参加项目管理方面的专业培训课程,增长自己在流程管理、沟通协调等方面的能力,积累资本,逐步向项目管理岗位迈进。

第9篇

一、经济形势变化对毕业就业的影响

1.对毕业生就业单位经济类型选择的影响

我国的所有制形势主要包括全民所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目前经济转型的需要,所有制形式也必将随之出现多样化的形式,出现混合经济。即一个单位既可能有国有、集体等公有制经济,也可能有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而民营、私营经济(中小微企业)将会成为主体,混合经济的出现必将影响劳动力的流向。以往,毕业生更加关注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外资企业,很少一部分毕业生愿意到民营、私营经济类型单位就业,随着经济的转型,大学生就业将面临单位经济类型选择的考验。

2.对毕业生就业产业和行业选择的影响

经济转型会伴随产业结构的变化,即产业结构从第一产业(农业)向第二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移动,经济继续发展,产业结构将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移动,就业需求也会出现第三产业(商业和服务业)最多的现象,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次之。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后,第三产业的各行业就业弹性系数最好,与第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的稳定性和增长性更强,由于金融、信息等服务性行业技术含量高,报酬丰厚,对于大学生的行业吸引力更大。以往毕业生选择第二产业及相关行业就业最多,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较少。在新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下,毕业生的产业和行业就业选择也面临考验。

3.对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影响

经济转型会伴随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国家政策也不断倾向支持西部发展和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放缓。而当前毕业生在区域选择上,东部沿海地区就业比较集中,中西部就业比较分散,发达省份和大城市比较集中,欠发达省份和二三线城市比较分散。新的区域经济结构格局下,毕业生的区域就业选择也面临考验。

二、经济形势将改变毕业生就业趋向

受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就业结构需求由劳动密集型、基础建设、能源产业,向互联网+、智能产业、医疗卫生、健康产业、电子商务、旅游文化等转型。用人单位接受大学毕业生已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从“饥不择食”转为“挑肥拣瘦”,他们选择人才更加注重的是素质、能力和品德。这都将会影响毕业生就业趋向的变化。

1.在就业单位类型上

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范围会逐步增加,从以往所谓的无风险的国有性质的单位走向民营私营企业等中小微单位[3]。

2.在就业区域上

毕业生会更多的选择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就业机会多的区域就业,将不会单一选择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就业。

3.在就业途径上

将由单一转向多元,以往的就业岗位单一,选择面窄,而现在的就业途径多样化,如自主就业、自主创业、自由职业者、继续深造、出国留学等等[4]。

4.在就业观念上

将会有明显变化,就业期望值将有所回落。随着经济转型,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越来越高,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反而会加强毕业生就业的意识,使毕业生更加清晰自身优势和劣势,从而合理定位、降低期望值,进行多元化选择,中小微企业就业、自由职业者和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也会越来越多[5]。

5.就业歧视将逐渐淡化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用人单位将更加注重专业技能、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复合型、外向型、开拓型及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会日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性别、学校知名度将逐渐淡化。

6.用人单位对工作经验的要求会越来越强

第10篇

目前,影响校企合作的因素有许多方面,本文只从以下3个方面阐述。

1校企合作法律依据欠缺,宏观调控不力

首先,国家虽然出台了《职业教育法》,但是各地方政府并未在该法的允许范围内制定具体的实施条例来规范和指导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缺乏法律约束力,增大了合作的不确定性,导致不少校企合作项目难以持续开展。其次,校企合作中的利益分配带来了难题,虽然是合作,但合作双方都在实现共赢的基础上希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因此难免出现分歧,共同投入、成果分享、风险分担的合作机制不到位,难以克服合作中的障碍并形成旅游研究的合力。还有,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对校企合作的组织、领导、保障、统筹规划和监管等方面的宏观调控重视不够,尚未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负责设计、监督和考核校企合作,很多项目是靠“关系和信誉”建立,使得不少已有的校企合作项目,缺乏长效机制、可操作性不强。

2思想观念陈旧,校企合作环境有待改善

不少旅游企业不能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认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责任和义务,企业只停留在单纯的选择人才层面。由于我国科研激励制度的偏差,造成高校研究人员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有的企业甚至对高校研究能力和水平表示怀疑,宁愿单打独斗,也不愿意与学校合作。校企合作过程中,高校的负担过重,既是校企合作发起者,也是组织者、策划者和问题协调解决者,这种单靠学校的合作关系不能稳定和持久。

3校企合作形式单一,合作效果有待加强

一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没有办学特色,按照传统的酒店管理和旅行社经营管理两个大的方面培养学生,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均没有侧重点,培养的学生缺乏竞争力,尤其是在旅游规划、旅游创意、会展旅游、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兴的旅游产业中,学生在实践环节鲜有涉及,造成毕业生不能满足新的旅游形势的需要。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一线的导游员和酒店服务员,他和中职的区别就在于培养的学生不能停留在只会操作层面上,而应有熟练的技术和大学生应具备的人文素质。而大多数合作的企业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只是让学生达到“会做”,而不能以“熟练”“精湛”等标准要求学生,或者未把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和工作经验让学生掌握,造成校企合作的效果并不理想。

二对策探索

1政府应加强立法工作,保证校企合作办学的顺利开展

各地方政府应依据《宪法》以及《教育法》《劳动法》《职业教育法》制定具体的职业教育行政法规来规范和指导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增强法律约束力。2009年3月1日,宁波市正式施行《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这是我国大陆第一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规,是地方立法保护和促进校企合作的开端,对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姻”起着积极的示范作用。因此,只有政府对旅游企业和学校合作中的权利和义务明确规定,并依法监督实施,才能保证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顺利开展。荣培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探索

2学校应以共赢为出发点,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应最大效度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第一,鼓励院校经营产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利用自身师资建立酒店、旅行社、旅游服务咨询中心等,将知识转换为生产力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实训和实习场所。第二,学校应主动邀请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学校要主动聘请旅游企业高管和一线技术人员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使之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工作中来。第三,学校应在政策上引导和激励。目前大多数学校在用人制度、职称评定、利益分配等方面很少制定出与校企合作相关的政策。因此,为提高教职工开展校企合作的积极性,高校应制定不同政策,比如鼓励专业教师到旅游企业真正挂职;人才引进时可以将工作经验作为一个考核项目;鼓励教师到旅游企业中去寻找课题、从事实用性研发等,同时应对取得成果的给予一定的奖励。第四,签订联合办学协议,规范校企合作行为。坚持做到定培养目标、定招生人数、定就业去向,为校企合作提供法律保障。

3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因地制宜开展校

企合作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设施条件、师资力量和办学理念等,以服务于区域经济为出发点,前瞻性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从而不断寻找新的合作企业,探索新的合作形式,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学校要突出办学特色,以增强本专业教师的核心竞争力为抓手,办好特色方向,尤其是在旅游创意、会展旅游、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领域,校企合作的形式能有新的突破,增强毕业生的竞争力的同时,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

三结语

第11篇

2011年7月2日,中外运敦豪将旗下的3家国内快递公司的全部股权转让给深圳市友和道通实业有限公司。中外运敦豪是由外运发展、DHL(德国敦豪)各出资50%成立的合资公司。这意味着,四大国际快递之一DHL将暂时撤出经营了7年之久的中国国内快递业务。

“中国优先”战略

对于DHL商业模式在中国遇到水土不服,有业内人士认为,市场定位偏差,行业环境与政策因素变化,无法适应市场需求以及照搬国外解决方案是其退出国内快递市场的主要因素。

在DHL与FedEx(美国联邦快递)、UPS(美国联合包裹)以及TNT(荷兰天地)四大国际快递中,DHL被称为最懂得中国的国际快递巨头,它一直选择国有的外运发展作为合作伙伴,这也使其早在2004年率先获得外资快递经营国内快递业务的牌照,可以经营以包裹为主的国内快递业务。彼时,其他3大巨头距离进入觊觎已久的中国国内快递市场还遥遥无期。

此后几年,DHL在中国的业务顺风顺水,2006年还出台了一系列“中国优先”政策,足见中国市场在其全球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2009年,中外运敦豪收购了上海全宜快递有限公司、北京中外运速递有限公司和香港金果快递有限公司3家公司的100%股权,整合后以“中外运全一”的名称开始开展国内快递业务。中外运敦豪计划在两年内新建13个转运中心,将服务范围从国内的662个城市扩大到800个城市。

当时的DHL亚太区首席执行官唐睿德曾自信地表示:“中国消费和居民收入在提高,快递业务已变得更具吸引力。我们的战略是成为亚洲和中国规模最大的国内业务参与者。”

陷入价格战漩涡

然而国内快递业务市场早已是一片红海,3000多家民营快递企业占据着80%以上的市场份额。民营、国有、外资形成三方竞争格局。

价格战是生存的唯一利器。而这方面民营企业在经营上的灵活性与快速反应远非外资企业可比。与国内民营快递公司相比,DHL的成本要高很多。民营企业规模比较小,管理成本相对较低;除此之外,劳动力成本差距也很大。在DHL,大学本科毕业生入职起薪为月薪3000~4000元;而民营公司中最大的顺丰快递对员工学历只要求大专,月工资水平在2000元左右。

DHL的体制并不能支持中外运敦豪的飞速发展。中外运敦豪一直想学习国内的民营快递公司,即用网点来拉动业绩。然而DHL的德式管理非常谨慎、中规中矩。DHL的投资行为必须得到股东的认可,而快递则需要在短期内进行大规模投资,这种体制上的滞后和矛盾,最终让中外运敦豪采取分步投资的策略,而“中外运全一”业务量短时间内无法大量增加,直接导致了公司的亏损。

管理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居高不下直接导致服务价格的高昂。以两公斤物品为例,从成都快递到北京,中外运敦豪需两天时间,价格为135.85元;即便是后来“中外运全一”,价格也要50元左右;而其他民营快递公司需3天时间,便宜的20元就能搞定。而且,中外运敦豪也无法保证两天内一定送到,这家公司在世界各国之间有自己的专机穿梭往来,但在中国国内只能依托商业航班,看人家的脸色。

然而,高速发展的中国国内快递市场让外资快递仍认为值得投入。根据《2010年快递市场监管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快递市场业务量达到23.4亿件,同比增长25.9%;收入达到574.6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国内快递业务收入356亿元,占比62%。

整合“中外运全一”也表明DHL在市场份额面前愿意牺牲利润,以更适合中国市场的价格来抢占市场。其实,不仅是DHL,另一家获得国内快递业务牌照的外资快递FedEx 2008年先后数次价格跳水,最终与民营快递的价格持平。通过价格战,其在中国内地、国际业务量上的比例已经达到5∶5,但收入比却是2∶8。

这是一场比拼耐心的较量,谁能熬到最后,谁就能笑到最后。一直在高端市场竞争的外资快递,在国内快递业务这个低端市场上,即便出现资源优势错位,服务定位偏差也在所不惜。

最后的信心被摧毁

然而,游戏规则的改变摧毁了DHL坚持下去的信心。

2009年出台的新《邮政法》规定,外商不得投资经营信件的国内快递业务。2010年,合资企业被纳入新《邮政法》规定的“外资企业”范围,使得中外运敦豪及其子公司不能经营信件业务,而很多外资公司为了文件保密的需要愿意选择DHL的服务,这是“中外运全一”最有竞争力的领域。因此,这一政策导致“中外运全一”损失了35%的快递业务。

截至2010年末,“中外运全一”名下3家公司累计亏损约9923万元。而到了2011年3月末,上述3家公司合计资产总额约2.17亿元,合计负债总额约3.47亿元。连续地亏损终于让中外运敦豪沉不住气,开始甩卖股权。在解释出售股权的原因时,中外运敦豪表示:“鉴于目前国内快递业务竞争过于激烈,外资快递公司缺少成本上的优势。经过一年的摸索经营,中外运敦豪国内快递业务的亏损没有改善的迹象。董事会经过综合考虑,计划将投资重点和业务拓展重新集中到中国的国际快递业务方面。”

亏损的背后,除了业务量不饱和,还存在管理和文化融合的失败,DHL对收购的民营企业管理失控,造成成本高企。

在收购3家公司后,DHL安排了3位香港籍高管进入“中外运全一”,这3人高达千万的年薪由合资公司和DHL三七分担。这招致原来快递公司上下员工的不满,出现连人带业务“集体出走另立门户”的情况。

由于监管不力,快递业务里最忌讳的“飞单”现象也在“中外运全一”屡禁不绝。甚至形成“飞单”产业链――两地分公司各环节的业务员串通,订单收入计入私下成立的公司,订单本身依然利用“中外运全一”来负责传送,即成本由“中外运全一”承担,收入却不知去向。

对于这样的商业环境和有悖商业道德的行径,DHL高层管理者目瞪口呆之余,却又束手无策。

无法应对市场需求

如果说行业环境和政策因素是DHL无法改变的话,那么无法应对市场需求的调整却是DHL自身的问题。

汉森世纪供应链管理咨询公司副总经理黄刚认为,在中国快递市场,电子商务的发展带动了整体物流体系需求的突飞猛进。所有的电子商务的企业,不管是京东商城、当当,还是卓越,都是以自建物流体系为核心,然后选择性地培养自己的配送体系,而并非完全包给DHL或者是EMS这样的物流公司来合作。这种市场需求的变化让DHL等国际知名快递企业在中国国内快递市场找不到合适的市场空间,至少说找不到很大份额的市场空间。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就业;信息;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4-0270-02

一、高职教育学生就业信息调查情况

1.实地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确定调查对象为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调查范围如下:从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院、承德旅游学院等已就业毕业生中抽样调查。本次抽样调查共分发调查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383份,回收率达到85%。涉及四所院校的旅游管理、财务会计、文秘、新闻传播、机械制造和自动化、资产评估、园林规划与设计、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与维护、外贸英语等专业,覆盖面较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的主要内容:已就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内容主要为毕业生就业观念、现从事何种工作、工作与所学专业的关联度、工作满意度、职务、收入等内容,以及高职院校的招生情况和企业人才需求情况。

通过调查,了解高职教育学生的就业现状和社会需求状况,对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1)学生对自己专业就业前景的评价趋平,没有大起大落。45.73%的学生选一般,不很乐观;31.24%的学生选较好;只有15.2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就业前景看好,很有潜力;7.92%的学生对前途没有信心选很糟糕;0.45%的学生放弃回答。(2)对于学生的职业兴趣,从事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自主创业(经商)、从事本专业工作、只要有钱赚,干什么无所谓、出国留学、专升本、其他等七个方面调查。在7个备选选项中,第一位置:94人选从事本专业工作,占了总人数的23.04%;第二位置:83人选自主创业(经商),占20.34%;第三位置:62人选公务员、事业单位,占15.20%;第四位置:59人选专升本,占14.46%;第五位置:55人选出国留学,占13.48%;第六位置:35人选只要有钱赚,干什么无所谓,占8.58%;第七位置:20人选其他,占4.9%。(3)学生择业的主要原因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薪水不再是首选条件,大学生们更加注重自我能力的培养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条件。其中65人选优厚的薪金条件,占总数的15.93%;120人选效益好,工作稳定,占29.41%;85人选能为个人的成功提供良好的条件,占20.83%;135人选重视能力,个人能发挥积极作用,自我价值能得到体现,占33.09%;3人未选,占0.74%。(4)就业率统计:80.04%的毕业生都在毕业后顺利就业,但仍有少部分学生毕业后半年尚未就业,究其原因,部分学生在毕业后一直未找到合适的岗位,或是在跳槽观望,还有少数学生在继续接受专升本等各类教育。(5)学生对工作满意度统计:所有就业的学生中,对现在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的只占一小部分,有24.9%;大部分的学生只是觉得一般,这种情况占了58.07%,10.4%的学生对目前的工作持否定态度;6.63%的学生不愿对此问题作明确的答复。

2.根据第二手资料调查显示:(1)高职院校招生情况如下:计算机类20.6%;管理类15.6%;英语、文秘类13.5%;工程技术类13.4%;财经类12.1%;师范、体育和艺术类8.8%;制造业2.7%;政法类2.6%;医药类2.0%;其他8.7%。(2)专业就业率统计:旅游管理97%;财务会计84.25%;文秘91%;新闻传播89%;机械制造和自动化82%;资产评估85%;园林规划与设计89%;电子商务83%;计算机应用与维护86%;外贸英语89%。(3)企业需求情况如下:计算机类11.0%;管理类12.0%;英语、文秘类7.1%;工程技术类35.9%;财经类6.9%;师范、体育和艺术类4.4%;制造业18.7%;政法类0.8%;医药类3.2%。

二、高职教育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首先,广大毕业生的自主择业意识、竞争意识不断增强,主动出击,在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实力”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渠道广泛联系,推销自己,同时注意学习就业知识和择业技巧、注重“包装”自己。其次,择业标准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注重单位的地理位置、经济效益和福利待遇,而更侧重于单位的发展前景、工作环境和用人机制;不再过分强调专业对口,而是更关注自己能否充分发挥作用。这就由过去在就业中求稳的观念转为更注重个人的发展空间。最后,就业渠道多元化,毕业生不仅通过学校获得就业信息,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而且也充分利用外校、及社会上的人才交流大会来落实就业去向。部分人还借助于家长、校友、同学及老师的推荐,来获取就业信息,签订就业协议。

总之,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变化,使其就业领域拓宽,就业渠道增多。许多毕业生在择业中仍存在极大的盲目性。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期望第一份工作具有技术性强、能够充分发挥智力和权利的特点。如希望毕业后就能成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策划人员等,而这与眼下大学生就业的现实情况显然是不符合的。企业所需要大学生具备勇于创新、踏实、合作、乐于参与竞争等的个性品质。大学生对于“自我定位”的需求越来越突出,对自身弱点的判断:没有工作经验、知识能力储备不足、英语不够好、自我定位不够准确等。这说明,一方面大学生已经开始意识到自我定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说明毕业生就业观变得更理性是总体趋势。

三、高职教育的几点思考与对策

(一)对高职教育的思考

1.部分院校培养目标不明确,所设专业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毕业出来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做什么,似乎什么都学过,什么岗位都适合,但事实上没有什么特长,因此在人才市场上不受欢迎。学生学非所用或用非所学,不管对社会,对学校,还是对学生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浪费。这种情况务必引起学校及其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2.教育教学不规范,投入严重不足。据调查,有些职业技术院校普遍存在着缺师资、缺设备的情况。有些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特别是二级学院、民办学院,合格全职的教师很少,大部分课程需要外聘教师或请代课教师,这些外聘教师或代课教师大部分是从普通高校聘请,本身工作较忙,通常是上课才来,与学生接触的时间短,学生有问题往往很难找到老师。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也很难对这些教师教学质量进行监管,只能听之任之。许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学实践基地缺乏,实验设备、仪器陈旧,图书资料又少又旧,办学条件差,教学投入严重不足。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窄,职业岗位技能低,动手能力差,适应性差,在人才竞争市场上往往处于劣势,学生毕业后就业的机会自然就会大大减少。这不仅耽误了学生,同时对社会来说,也是一种资源浪费。这些学校如果不加大教学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在教育教学上狠下工夫,使学生确确实实学到一技之长,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职业岗位能力,其发展前景将是令人忧虑的。

(二)对高职教育的建议

1.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专业设置的统筹管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能否健康发展,政府主管部门责无旁贷。不能片面追求毛入学率,在努力扩大生源,扩大招生的情况下,还应当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作宏观调控。定期检查,定期公布社会需求信息及目前的办学状态,对一些专业申请有所限制,一些专业申请有所放开。各院校根据自身的情况及社会需求,进行恰当的专业设置。还需加强对学校经费的监督管理,应规定学费的投入比例,不允许一些民办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的“偷工减料”。

2.规范课程体系,建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应建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下设各专业分委员会,负责各专业的课程体系、教材的建设。同时,对申报这一专业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资格进行审核,防止一些并不具备条件的院校盲目开设某些专业的趋利行为发生。建立相应的课程评估制度,不仅对开设的课程进行评估,同时还应对任课教师的资格进行相应的评估。

3.允许大型企业举办面向社会招生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大型企业拥有一流的实践基地,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了解企业需要哪些方面的人才,允许大型企业举办面向社会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同时,也可与现有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教育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

4.构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立交桥。目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绝大多数停留在专科层次,本科层次的很少,研究生层次的还没有。职业教育还停留在过去一次教育定终生的观念中,这显然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应选择一批办得比较好的专业举办本科层次或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为优秀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同时,建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立交桥,使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渗透。

5.学校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应自觉接受评估,与评估专家一起共同找出学校存在的问题,并努力改进。同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根据社会需要来制定专业培养目标,组织教学,使学校专业特色鲜明,学生职业岗位能力较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修、深造。

经济社会发展要继续,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势在必行。所以,要改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理念,即确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终身化和办学主体的多元化、人才培养的多元化、突出职业特色的思想观念,并积极实践。这样,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技能型、应用型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晓华.浅谈高职院校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的建立和完善[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2]刘京,尹隽.丽水非师范类高职高专生就业调查报告[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