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生的心理辅导

小学生的心理辅导

时间:2023-09-18 17:35: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生的心理辅导,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生的心理辅导

第1篇

〔关键词〕中小学生;网络;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13-0018-0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甚至思维方式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互联网的发展为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网络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应运而生。针对成人的网络心理咨询已证明具有一定的疗效。本文就中小学生网络心理辅导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探讨。

一、中小学生网络心理辅导概述

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三者在助人关系、工作对象、工作目标以及方法上大同小异。但是,随着学科专业化的发展,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在服务对象、方法等方面都有了自己的特点。心理辅导是针对正常群体尤其是学生群体进行的以促进其发展为目标的心理咨询过程;■心理治疗针对的是有心理疾病的人,对其进行以改正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为目的的心理咨询过程。心理咨询针对的是非心理疾病的普通人群,其范围比较广泛。从以上的内容可知,心理辅导侧重于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服务。中小学生大多都为在校的学生,因此本文采用“中小学生网络心理辅导”一词来探讨中小学生的网络心理咨询。

中小学生网络心理辅导是指以互联网为媒介对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职业指导等方面以发展为目标的心理咨询过程。中小学生网络心理辅导的内容包括学习辅导、生活辅导、生涯辅导等。学习辅导是指对中小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指导;生活辅导是指对中小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进行的指导;“生涯”指个体的全部社会生活,如各种社会角色、个体与所处环境的联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等,生涯辅导就是对这几个方面进行指导,如让其明确在学校是学生的角色,怎样处理自己与家庭的联系,如何对待入学、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中小学生网络心理辅导的目标是发展与预防为主,矫正为辅。发展是指中小学生总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心理辅导应有助于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并且我们要对中小学生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预防,如物质滥用、暴力犯罪等;在以发展与预防为主的同时,还要针对中小学生出现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及时地进行矫正。

二、中小学生网络心理辅导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生网络心理辅导虽然具有诸多优势,如虚拟与保密性、方便快捷性、平等自由性和理性思考等,但也存在一些不容我们忽视的问题。■由于服务的对象是中小学生,因此会有许多有别于以成人为服务对象的咨询过程。与面对面咨询相比,网络咨询缺乏来自表情、动作等非语言信息,并且网络咨询上的“咨—访”关系的建立也不固定。总的来说,中小学生网络心理辅导存在以下问题。

(一)伦理方面的问题

有关网络心理咨询的伦理问题,国外已有一些专业的伦理规范和方法指导网络心理咨询师的行为。在我国,网络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伦理规范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中小学生网络心理辅导的伦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心理辅导员的资格和能力问题。由于网络辅导与面对面的辅导不同,因此心理辅导员的资格和能力成为中小学生网络心理辅导尤为重要的问题。合格的心理辅导员除了具有心理辅导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熟知中小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否则,咨询过程中咨-访关系会很不牢固,来访者的每一封邮件都有可能由于不信任而成为最后一封。其次,是知情同意与保密问题。对咨询师而言,应该如实地告诉来访者自己的资质,所受的教育等,并尽量为来访者提供保密措施;对来访者而言,由于中小学生是不具有法定行为能力人,因此他们的行为都得通过其他的方式得以合法化。最后,保护来访者的问题。心理辅导员应学会如何区别来访者,明确哪些来访者是辅导的对象,哪些是应该转介的,这样能避免对来访者的伤害。

(二)方法适用性问题

传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常用的方法与技术主要以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和认知学派为主。不同的学派有其特有的方法和技术,每一种方法和技术都有其适用性。这些学派的方法与技术对于中小学生网络心理辅导并非都合适,如精神分析学派的催眠技术,行为主义学派的放松技术等。如何合理地将这些学派的方法与技术与中小学生网络心理辅导有机结合或创造更好的方法与技术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从中小学生网络心理辅导的目标来看,主要包括发展、预防与矫正。哪些方法适合于发展与预防,哪些适合于矫正,这也是我们必须进行区分的。明确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来访者的成长与发展,什么样的方法既能有效解决问题同时又能达到发展的目的。

三、应对策略

(一)伦理方面问题的应对策略

1. 对心理辅导员资格和能力问题的应对策略

心理辅导员将自己的“资格”在网上公布,包括专业的资格证书、从业年限、专长甚至学历等,并公布相关监督单位的联系方式以便对其“资格”进行查验。心理辅导员不但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应该熟知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鉴于此,应该定期对心理辅导员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心理辅导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同时,加强心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由于中小学生大多在校,因此学校应该承担这方面的任务。学校可以建立一个两层级的心理辅导员队伍,第一层级为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其成员为中心的心理辅导员;第二层级为各年级的心理辅导员队伍,其成员为各班的班主任。这样既解决了心理辅导员的资格和能力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心理辅导员队伍问题。

第2篇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全体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其内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心理学专家提出: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应是发展个性的辅导;心理辅导的方向和根本目的是帮助一个人去发展所有的潜力,有快乐的人生。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冶疗;也不等同于心理咨询,而是面向每个学生,并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靠学校普通教师来组织和实施的,必须最大程度地动员广大教师参与。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时期。一方面,他们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上的种种矛盾、困惑和斗争,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他们的年龄尚小,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尚不健全和成熟,需要得到成年人(特别是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心理学家指出:学校教育应致力于为儿童创造有利于心理发展的环境,促使他们更好地健康地成长。笔者认为,首先广大教师要有较高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认识;其次是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有关理论;其三是学习、掌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其四是敢于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边学边干,形成一支由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相结合的心育氛围浓厚的师资队伍。

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体现小学教育的特点。基础性和普及性是小学教育的两个基本特点。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应是为儿童的健康发展选择适合儿童教育方法。使小学生在认知、情感等领域里得到帮助和培养,让儿童从小学会认识自己、接纳他人,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以科学、主动、积极的态度去学习,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让儿童从小学养成文明礼貌的言谈举止,成为会理解和尊重他人、诚实和积极进取的小学生。因此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花精力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对一小部分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的小学生,应及时地进行疏导使小学生心理向着健康的方面发展。

二、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竞争,生活日新月异地发生变化,小学生周围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宁静的小学校园也越来越热闹,现在小学生实际上要比他们的父辈承担多得多的心理压力。依据我们的观察,认为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物质丰裕导致刺激或变化。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小学生比较容易满足,考试取得一个好成绩,只要有一颗糖的奖励也会欣喜若狂,也比较重视家长和老师的表扬。现在小康之家衣食丰裕,还有为数不少的一部分属于先富起来的家庭,家长过于宠爱孩子,物质的要求有求必应,以至于有的小学生对鼓励、表扬无所谓,对什么事都满不在乎。

2、父母推托工作忙,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小学生的家长恰好是年轻力壮干事业的好时光,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相对而言,贵州的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特别是毕节地区,就拿笔者任教的黔西县仁和小学来说,多出现父母外出打工,而子女多由祖辈照顾的情况。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耐挫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3、独生子女缺少玩伴,在班级集体中表现出自私、缺少合作精神。由于居住条件的改善,大多数家庭独门独户,小学生放学后在家里和电视、电脑为伴,没有交往的小伙伴。由于缺少交往活动,在班级集体中往往几个能干的学生无法合作做好一件小事,不懂得互相帮助。

4、家长对孩子希望过高。现代社会高学历的影响使得一些家长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孩子,期望值越来越高。家长对于分数的敏感甚于孩子,孩子考试得99分回家得不到表扬,家长会问为什么不是100分,就是得100分回家也同样要接受教训,关照不要骄傲呀,不要自满呀,要努力呀,造成了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家庭管教过严,一进家门就做作业,以至于一出家门仿佛小鸟飞向天空,到了学校就任性发泄放纵。

5、小学生能力普遍较强,个别学生自我表现欲过强。父母文化程度提高和社会教育媒体的影响,当代小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比较高,但是个别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太强。有的学生觉得自己很聪明,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上课举手发言很积极,只要老师没有请他回答问题,他就会认为老师不喜欢他,故意讲话、吵闹,甚至闹到无法上课,他真正的目的不是要跟老师捣乱,只是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

6、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师素质存在问题的负面影响。不可否认,小学教育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最突出的是过分强调了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的教育。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团体辅导。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团体辅导通常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也是时展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2、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也接受学生的主动咨询。心理辅导室的工作更加专业化,教师应培训上岗。心理辅导室要有专任教师负责和专门的工作计划,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小学生心理辅导室建设的环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还要增加儿童的特点,让小学生一进门便喜欢它,仿佛进俱乐部活动一样开心。心理辅导室的名称可以童趣化。3、个案教育。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两种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化。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接触许多的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个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记录一定要真实,还可以写记录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

第3篇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问题

在素质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小学生年龄小,心理素质不成熟,因此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关键的,不仅仅是学校、教师要着重关注,学生自己也要加强训练,只有全方位努力,才能做好心理健康工作。

一、学校方面

学校需要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一)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程或讲座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积极开设一些相关的选修课程或者是讲座,通过专业的心理问题分析、心理知识讲授、心理健康训练等方式普及心理保健知识,只有用科学的知识武装头脑,学生才能在出现问题时有所准备,从容面对。

(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贯彻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被大多数学校明确地列入教学日程,所以学校应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贯彻心理健康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创设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不仅是在课堂教学上,还应在团队活动中,或者是其他活动中随机渗透。

二、教师方面

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所以其担负着最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那么具体该如何做呢?

(一)敏锐地观察学生

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即使心理上存在问题,也难以察觉,而且即使学生知道自己存在心理问题,也很少去跟教师沟通,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对学生进行敏锐的观察,观察学生的言谈举止、神情动作,及时发现一些不良的苗头,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开导,不要让小问题累积引起大问题。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不但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还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保障。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思想得到认同,心灵得到沟通,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规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得懂、学得好,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三)进行心理辅导

进行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最核心的部分。对于心理辅导,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1.个别辅导

针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我们应该多加辅导,可以通过设置心理咨询室、老师信箱等来接受学生的心理咨询,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一对一地分析他们身上的问题,并进行心理疏导,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这是比较深入、比较有效的心理辅导方式,虽然会有一定的时间成本,但依然是我们目前不可代替的心理辅导方式。

2.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是针对个别辅导而言的,多是以心理活动小组的形式出现,是一组学生在辅导老师指导下讨论训练并有效处理他们面临的共同问题。小组人数少则四五人,多则十一二人,其成员多为同年级的、同年龄的学生,且有类似的待解决的心理困扰。小组辅导适用条件是:学生的心理问题与人际交往有关,且小组成员愿意在团体中探讨他们的问题。一个小组通常要活动十多次,每次时间为一课时,小组辅导兼有班级辅导与个别辅导的优点,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心理辅导方式。小组由学生自愿结合形成,推举热心于活动、态度热情、工作负责的同学当组长,每学期活动七、八次,有较好效果。应该强调指出的是,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心理辅导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学生方面

无论学校和教师作出多少努力,学生本身才是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一)建立适当的需要

很多心理问题都是由于心理期待过高,而现实达不到那种期待,所以产生的一种落差。所以,小学生应该建立适当的需要,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要从实际出发,不空想,不攀比,不苛求父母,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这样会使学生放得下,想得开。

(二)培养积极的情绪和广范的兴趣

积极的情绪和乐趣是抵抗心理疾病的最好的办法。要想远离心理疾病,就要多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树立积极的情绪,从广泛的兴趣和积极的情绪中忘记烦恼,获得快乐。

(三)树立自信心

自信的人是幸福的,只有保持自信,才能有一种愉快的情绪,不自卑、自弃,才会愿意展现自己,融入集体,摆脱心理问题。所以学生都要树立自信心,多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多鼓励自己、肯定自己、相信自己,敞开心扉,做一个积极、阳光的孩子。

(四)多与人交流

由于现在的小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养成了孤僻、自私的性格,这样的性格本身就是一种心理疾病。所以学生应该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多与人交流,增进感情,克服孤僻、自私的心理,更加积极、健康。

以上,我们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分析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其实,要想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肖新燕,刘刚.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2007(6).

[2]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中心编著,俞国良,陈虹主编.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手册[M].开明出版社,2001.

[3]黄珉珉,李炳义主编.小学生心理健康[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9.

[4]广州市天河区先烈东小学课题组.全面关注心灵成长,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多样化的探索[J].教育导刊,2004(6).

[5]苏文木,林乐千.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报告[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2).

第4篇

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然走进了中国基础教育的课堂,团体心理辅导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主要形式,面向全体学生,为孩子们身心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科学的小学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合适的社交技能、认识自身价值、发展问题解决的能力,充分运用团体过程的基本原理,这在儿童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音乐的合适运用可以提高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有效性, 根据梅里亚姆在1964年所提出音乐的十个功能里,音乐除了可以促进情绪表达、沟通、娱乐文化建立和身体反应(如心跳速度)以外,还可以强化社会行为。由于音乐本身的构建,以及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音乐在小学团体心理辅导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选择与团体心理辅导主题适合的音乐,有效增强小学生的情感体验

对于身心快速成长、变化的小学生来说,情绪不稳定,常处于两极状态,合适的音乐对于他们的情绪状态具有良好的调适作用。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就是让孩子们将来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来感受幸福。所以在小学团体心理辅导中,教师会运用一些与团体心理辅导主题适合的音乐,有效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情绪控制能力训练中,我们在运用音乐为相关活动配套时,不能随便拿一首音乐任意暂停,否则会破坏音乐的结构平衡感,长期如此,将会对儿童心理造成慢性伤害。在播放音乐让小学生活动时,孩子们会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自然而然地手舞足蹈,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现有的情绪控制能力水平,进行必要的引导,在音乐停止的时候,动作也停止,向孩子们提问他们略加思考就可以回答的问题,在回答的时候,他们的情绪自然就进入一定程度的抑制状态。照此方式随音乐反复进行,十分有利于训练小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还有一种方式:跳跃风格的乐段和舒缓风格的乐段交替进行,跳跃乐段的律动动作带来的情绪是兴奋的,而舒缓的乐段所引导的律动动作带来的情绪是抑制的,这是一种很好的情绪控制能力训练方式,也是一种日常为孩子进行情绪梳理的有效手段。又例如在开展感恩主题的小学心理团体辅导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孩子的家庭不是很和睦,或者是父母处于长期焦虑的状态,面对孩子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关爱,长期如此,就会阻断了亲子间的亲密关系,为了重建孩子与父母间的亲密关系,教师可选用与父母有关的歌曲,如选用歌曲《天之大》《烛光里的妈妈》《鲁冰花》《妈妈的吻》《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通过歌曲中对描述父母创建家庭、辛劳为家为孩子付出等歌词的意境,重建亲子间的情感通道,重拾亲子间的情感流动。所以,运用合适的音乐在团体心理辅导中是孩子体验真挚情感、感受人间真善美的重要途径。

二、音乐的表现形式

关于音乐表现原理的问题,是许多音乐理论家讨论恒久的话题。周海宏教授在其著作《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对音乐音响与其表现对象之间关系的心理学与美学研究》中对音乐与人类共同的联觉心理现象的对应关系作了充分阐述。其用心理学的实证方法对音乐听觉相关的六种联觉对应关系规律进行了证明。可见,在小学团体心理辅导中,我们也必须遵从少年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从学生对音乐表现的理解入手,让音乐更好地走进孩子们的世界,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表现形式,尽情展现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并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自豪感、自信心、自主性,树立一个真实、完整、积极向上的自我形象,从而促进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联觉是一种感觉器官的刺激引发另一种感受的心理过程,例如说你有两件乐器,一件是大鼓,一件是碰铃,让你用一件乐器表现大象,用另一件乐器表现小鸟,你一定会毫不犹豫地用大鼓表现大象,用碰铃表现小鸟。这是因为大鼓的声音让你感觉沉、重、大、笨拙,而碰铃的声音让你感觉轻、小、灵巧,这就是联觉。而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又往往有联想这一心理活动发生,而且联想总是以个人经验为基础的,所以,教师更应该根据少年儿童在认知、情感等方面的经验采用丰富、相应的音乐表现形式。

在小学的团体心理辅导中的沟通交往主题,就需要追求柔和、和谐的音乐表现,可以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用不同的小乐器为和谐的音乐伴奏,这里要求选择一些低紧张度音响的小乐器,可让人产生在情态范畴松弛的联觉,配上相应的音乐律动操等。也可以选择一小段柔和的合唱曲目,例如《送别》等音域不宽、简短、又深情的合唱曲目,时间不可太长,和声不可太复杂,最好是两个声部,分为两组根据各自声部的旋律,一起歌唱,或交换声部演唱,模仿对方的音色,等等,让孩子们彼此倾听,又能尊重自己的声音,从这种音乐表现形式来引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帮助孩子在活动中明白沟通的重要性,悟出交往的真谛。总之,我们要根据活动主题和孩子们的认知水平,结合音乐的联觉、联想,设定相应的音乐表现形式进行辅助。

三、创设相应的音乐情境

因为音乐没有语意性,却能表现客观事物和人的真实情感。又因为小学生在语言上还不能很完善、客观地表达,所以在小学心理团体辅导中,教师创设与活动主题相应的音乐情景非常重要,它能让孩子们集中精神、全心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根据不同的音乐要素以及不同的活动主题来切入。音乐要素指的是构成音乐音响的各种基本材料,包括音高、音色、声音的大小、音值、节奏、速度,等等。例如在学生表达心灵成长的环节,教师此时应创设宁静而又深情的音乐情境,音高不可太高,音量要小,速度要中速或慢速,节奏应该是舒缓的,教师语言不可太多,尽量地倾听来自学生心灵的声音。又例如在励志的活动主题中,教师可以让孩子们讲讲一些有励志效果的音乐名家的故事,例如贝多芬、冼星海、海顿等,再用他们的音乐代表作引入主题,此时教师说话的声音就应该响亮坚定,为学生设定一个相应的语境,再播放音乐或演奏音乐时,结合相应的音乐要素,为活动主题有效渲染浓厚的氛围,培养孩子们积极的人格特质,为个体的行为活动提供稳定的内在动力。所以创设音乐情境在小学团体辅导中就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促进孩子们真善美的心灵构筑。

通过音乐心理学以及音乐的功能,我们在小学团体心理辅导中探索着如何更好地运用音乐,结合音乐对人的认知感知、情绪情感、意志等方面的作用,从少年儿童的心理过程规律出发,我们就能在小学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采取科学的措施,有效促进小学生感知认知能力的发展、良好的情绪情感以及意志的培育。

第5篇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11(C)-0185-02

引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差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全体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及其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一般来讲,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特点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具体稳定的情感;(2)具体和谐的人际关系;(3)具有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多种心理特点;(4)智力正常;(5)意志力发展好,自控力较强,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员心理学专家马文驹教授认为:学校心理辅导,要以全体学生为对象,注重预防性教育,关注教育对象的未来。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以已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对象),也不等于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以正常学生中存在着心理问题或偏差的学生为对象,旨在帮助来访者消除或缓和现实生活中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症状。它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是面向每位学生,并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靠学校普通教师来组织和实施的,必须最大程度地动员广大教师参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时期,一方面,他们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上的矛盾、困惑和斗争,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

(1)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

(2)情绪问题,主要是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面情绪问题;

(3)学习中表现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胆怯;

(4)身心疾患,主要是指因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

(5)问题,主要是指由于儿童的性无知而产生的性游戏行为。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体现小学教育的特点,基础性和普及性是小学教育的两个基本特点。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时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时期。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还包括对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使小学生在认知,情感等领域里得到帮助和培养,让儿童从小学会认知自己,接纳自己,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以科学、主动、积极的态度去学习,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让儿童从小学会适应客观环境。既要养成文明礼貌的言谈举止,成为会理解和尊重他人、诚实和积极进取的小学生。

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在小学重新开设一门课,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优化整个教育过程。

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学科教育渗透法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学科教学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要注意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

不管什么学科的教学,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看,都是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注意挖掘和组织好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这就会使学科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

(二)要注意学科教学活动的设计

学生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学科课程的教学活动过程,尽可能使每个学生有展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的心理素质通过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得到训练与提高。

(三)建构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

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融合程度。因此构建和谐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应和谐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在情感相融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无拘无束、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围。同时,还要特别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对这些学生不能仅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方面下工夫。而应着重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的心理并加以辅导。

二、个别辅导

是指辅导员为某个来访学生提供心理帮助的过程,要求辅导员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祈求改善现状的来访学生提供帮助,使其克服成长中的障碍。

三、活动辅导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趣味性活动之中,学生通过游戏和其他饶有兴趣的心理辅导活动,逐步领悟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其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运用心理辅导活动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要多样化,可根据不同的心理辅导内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不同的活动,如角色、游戏、小品表演、讲故事、猜谜、讨论、文体活动等。每项活动设计至少要达到一向明确的心理辅导目标。心理活动的开展尽量与班级活动和第二课堂等活动结合起来,不要使活动成为一种新的课业负担。同时.教师对心理辅导活动要精心准备和组织。

四、环境渲染法

主要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它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一种辅助方法。主要方式有:

(一)心理辅导室

有专职教师负责,专门解答学生提出的多种心理健康问题,负责指导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辅导室要干净、整洁,空气流通、温度适宜。保密效果要好,座位的软硬、高矮要适应。成90度的摆放,窗帘等饰物应选用浅蓝色、淡黄色调,装饰画要表现自然,积极向上的。选用一些花草调节气氛,还要准备茶杯、纸巾等物品供来访学生使用。

(二)心理信箱

学生书面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均可投入心理信箱,然后有心理辅导老师作出解释或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健康水平。学生书面提出心理健康问题允许他们不记名。以便于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三)心理健康专题广播

通过学校广播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以提高全校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水平和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能力,还可通过广播公开解答一些学生提出的各种心理问题,这种方式影响大、效率高。不失为一种好的宣传方式。

第6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小学生;动态;辅助指导

近年来,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迅速发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我们需要明白,教师在小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地位,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教导者,而是一个朋友,一个倾听者,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反思和自我成长。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的主体是学生,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辅导老师的作用在于营造和谐、轻松的心理氛围,使每个学生进一步了解自我、寻找自信,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拓展人性中真善美的一面。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定位

心理健康的教育内容包括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其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学会自我反省、自我学习、自我思考,使学生内心与外界生存环境相适应,从而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心理教育活动课中,它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也不强调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系统性,而是将学生的心理发展作为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主线而设计课程。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只是一个朋友和倾听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学会自助,促进班级成员的互相合作。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反思

1.明确目标,是上好心理活动课的基础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不是专门的学习心理专业的课程,也不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是在心理辅导教育的大前提下,以心理学理论知识作为背景,经过处理之后以更通俗化、生活化的形态展现出来。心理辅导活动课主要还是让学生通过问题探索、互动讨论、意见回馈,使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澄清认识、自我成长,达到“自己发现自己”“自己求助自己”的辅导目标。

2.正确把握心理活动课的教学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学生自身为中心,并为学生提供一个放松的环境和心灵的缓冲地带,使学生有机会可以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更好地发现自我的价值。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自我意识辅导”“学习心理辅导”“人际关系辅导”“生活适应辅导”,需要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其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3.营造课堂氛围,与学生真诚沟通

小学心理活动课应该贴近学生,急学生所需,在开课之前,教师应该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最关心的事情,最大的烦恼在哪里,努力营造出课堂上的友好气氛,作为一个朋友和倾听者,与学生进行真诚的沟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反省的能力,使学生在今后遇到人生岔路的时候,可以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

4.贴近学生生活,开展丰富多彩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心理健康活动课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提高学生对活动的兴趣,排除心理障碍,体验活动课的乐趣并且有所收获。学生内心真正关注的问题,真正的烦恼所在,才是教师开展活动的重心所在,而不能盲目地制定活动主题,那样只会让辅导活动课的开展变得无趣,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5.以体验为重点,唤醒学生内心感受

心理健康活动课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定要避免把活动课上成心理知识的传授课。教师需要在活动中抓住学生的心理,积极为学生创设情境,辅助学生进行思考和讲述,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进行体会。在活动课中,关键在于学生内心与课程主题达到共鸣,表达出内心真正的想法,这些都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这就要求学生以自我体验为主。心理的辅导不是说教,老师不能代替学生做出决策,而是协助学生,让他们用内心去感受课堂主题,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正确的抉择。

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大部分都在学校中,学校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中,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扮演和讨论辩论、自我反省等形式,使学生学会自我反省、自我学习、自我发展,了解并掌握一些心理保健的方法和技巧,形成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全人格,最终达到“助人自助”的目标,获得心理上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朱 海.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6).

第7篇

现代小学心理专家认为:小学阶段必须把保护小学生的生命和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小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当代小学生的心理负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有资料表明,在我国约有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在小学重新开设一门课,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优化整个教育过程。

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途径。

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融入在学科教学、学校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等多项工作中。

2.进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和开展有关的心理健康文体活动。3.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

4.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等。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和谐的教育环境

和谐的教育环境主要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它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一种辅助方法。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点。

1.心理辅导室

有专职教师负责,专门解答学生提出的多种心理健康问题,负责指导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心理信箱

学生书面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均可投入心理信箱,然后有心理辅导老师作出解释或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学生书面提出心理健康问题应允许他们不记名,以便于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3.心理健康专题广播

通过学校广播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以提高全校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水平和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能力。还可通过广播公开解答一些学生提出的各类心理问题,这种方式影响大,效率高,不失为一种好的宣传方式。

4.橱窗宣传

运用橱窗的形式,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心理问题,不失为一种简单实用和富有成效的好办法。由于橱窗宣传具有方便、快捷和普及性强的特点,因此最适宜于各班级运用,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要具备心理辅导老师的素质,这样才能发挥好橱窗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校的紧密配合

家长是儿童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家校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育要求是促进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保证。

通过开办“家长学校”,邀请专家做有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向家长宣传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家校联系卡向家长介绍近段各平行班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与操作方法,使他们主动地配合学校的教育。通过家访,了解小学生在家的真实表现,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指导家长掌握教育小学生的科学方法。教师与家长通过面对面的有针对性的探讨,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巩固和促进了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有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胆子特别小,不敢与同伴交往,不愿参加活动,有时甚至上课想小便时都不敢说。我分析了孩子内向的原因,并指导家长平时多带孩子出去游玩,有意识地接触邻居家的小伙伴。带孩子上超市,鼓励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在校园,教师更是关注这个孩子,多为他提供参加活动的机会,找性格外向的孩子与他亲近。稍有进步,我就给予鼓励和表扬。经过两个学期的密切配合,孩子进步很快,能主动与教师说话,和其他孩子一起游戏,“十一”还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文艺演出。

第8篇

关键词:心理本;小学;心理健康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小学教学中不仅需要传授学生知识,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心理健康课程在小学开设是十分有必要的。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心理不成熟,因此极易发生情绪波动,导致心理失控。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通过实践发现将心理本运用到小学心理健康课程中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一、心理本在小学心理健康课程中的作用

心理本是学生在遇到困惑或者有自己的心里话时,将心中所想用文字的方式记在一个本上的一种心理排解方式。通过心理本,学生可以有效地排解内心的负面情绪,此外,教师通过不记名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排忧解难,而学生由于“陌生人”的沟通与交流也可以更加敞开心扉地与“TA”进行对话,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到学生的内心,还可以通过心理本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获得发展。

小学生由于心理与生理方面还不够成熟,在遇到一些事情与问题时常常会摆不正自身心态。尤其是在人际关系方面会出现一些问题。对于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质,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有必要设置一种高效的心理辅导、疏导、干预的教学方法,通过这种教育教学方法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

而心理本的本质是通过纸张作为媒介来传递、疏导自身的情绪。通过这一媒介书写者可以放心地将内心敞开,这与天主教中忏悔的心理学理论类似,心理本与告解亭的作用有些相似,均是通过某些媒介让隐蔽的内心世界“开”一扇窗。这种形式比开设心理辅导室更有效果,因为学生常常会因为同学的压力和对心理辅导室的误解而较少主动进行心理疏导。而心理本可以更有效地让学生注重参与心理沟通过程,主动进行心理辅导。

二、基于心理本开展课堂教学策略

1.改变师生关系

新课改要求教师和学生要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而开展心理健康课程中,教师更应该树立这种新型师生关系,因为只有这种新型师生关系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打开心扉与教师沟通,才可以更好地让教师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对此教师应该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师生之间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教学相长。教师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学生的朋友;而学生是教师的弟弟妹妹,有任何问题都要以极强的责任心进行帮助。比如在开展课程中教师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嗤之以鼻,要以小学生的心态去看待这个问题,要以学生的“闺蜜”“死党”“铁哥们”的角色给出建议与意见。同时要注意说话的语气,不能以批评的形式展开,应该如同朋友一样,委婉地提出自己的建议与意见。

2.注重学生隐私

心理本之所以能够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心理健康课程中,以及心理健康辅导、疏导、干预中,最主要的是其隐蔽性所带来的安全感。只有这种隐蔽性才能让学生感觉到安全,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更放心地与“TA”进行沟通。要想达到这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程开设之初,采用“面具+变声”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对于一位“陌生的”老师起初虽会产生一定的抗拒,但通过1~2次的心理本教学之后,学生会对这位老师产生极大的好感,也会非常认同这位老师,学生会在潜意识里认为“我不认识老师,那么这个老师也不会认识我,在生活和学习中更不会将我的心里话和遇到的问题与其他老师沟通、交流”。通过这种“陌生”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内心产生安全感,也可以让学生更信任心理健康教师。

此外,教师应该在收集与发放心理本的时候亲力亲为,避免心理本在征集与反馈的过程中被其他学生看到,这样将不利于学生对心理本的信任。心理健康教师可以注意收集与发放的顺序,“蛇形”征集与发放心理本,就可以避免心理本被其他学生故意看到。

总的来说,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心理不成熟,因此极易发生情绪波动,导致心理失控。所以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是学生心理辅导、疏导、干预的最佳方式。心理本作为教育心理学近年来新的教育工具,在很多方面还不完善,很多心理健康教师对于如何使用心理本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还存在较多问题。本文通过对心理本的内涵与作用的分析,并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经验提出了基于心理本开展课堂教育教学的策略,希望可以促使更多的同仁对心理本这种教学方式加以重视,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雷鸣.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构建:内涵、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2]冯缦,王百玲,刘燕,等.甘肃省回族地区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生活事件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5(5). 

第9篇

关键词:班主任;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方式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人综合素质当中的主要构成之一,是加强学生学习效果主观方面的因素,同时对于学生今后适应社会程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小学班主任在学生心中拥有极强的权威性,作为和学生密切接触的师长和知识传播人员,同时还负责协调每科科任教师,研究本班教育教学的工作,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因此,下面将进一步分析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方式。

一、尊重学生人格平等

小学生的个性比较鲜明,因为小学生年龄偏小,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心智还不是很完善,十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对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十分不利。因此,班主任对于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工程中,一定要凸显出教师和学生人格上的平等。虽然班主任和学生存在一定的距离感,是学生感觉到敬畏,能够短时间处理处理一些事情,但是其实班主任在这样的工作过程中,十分容易造成小学生没有办法表达出自身的真实体会,没有办法在源头上解决问题,导致教师和学生都产生挫败感,对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十分不利。尊重学生人格平等,是学生受到教师人格魅力的干扰,这样才能正常进行心理健康活动。

例如,班级开展数学测试活动,班主任在开始之前让学生进行了复习活动,但却发现学生复习效果不是很理想,几乎没有人完全落实复习,在成绩出来之后,学生总体情况较差,把试卷发放到学生受众之后,学生在班主任面前表现的异常尴尬,针对这种情况要求班主任不可以严厉的对于学生进行批评,应该是平和的高职学生要认真对待今后的学习和复习,经过这个实践,学生对于复习学习给予了应有的重视,并且能够积极主动向班主任吐露自己的心里话。例如学习方面遇到的困难,以及生活当中发生的有趣事件等,让班主任和学生能够建立一个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这也表明,班主任在教育教学工作当中,渗透心理教育意识,不知不觉中端正学生心理状态,让学生身心能够正常发展。班主任给予学生人格上的平等,和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缩短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乐于和教师之间分享,进而确保班主任能够及时准确的掌握学生心理状态,进而促使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挖掘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

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受到各种因素造成的影响,小学时期是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速度较快,对于小学生不正确观念和违背社会常理的行为,不可以单纯的训导去解决,而是需要班主任深入挖掘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具体分析这些因素,进而对于小学生实施有效的心理辅导,使其能够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再由班主任心理教学辅导过程中的具体安全实施分析,例如,班级当中有一名学生特别爱说脏话,无法控制自己,班主任针对这名学生的情况,引导学生对其生活环境进行分析,找到学生产生这种情况的核心因素。主要是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这名学生居住的环境人群复杂,一些人们不不知不觉便会说出脏话。因为生活环境的影响,导致这名学生也无意识的说出脏话,并且形成了不良的习惯,对于学生完善人格的形成十分不利。班主任在弄清烟瘾之后,可以采取家庭走访的形式,让家长知道生活环境对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对于学生进行约束,同时在学校也要强化对这名学生的限制,经过一段时间后,能够发现这名学生几乎不存在说脏话的情况。

这也证明班主任心理教育辅导活动过程中,一定要最大限度挖掘学生心里问题的因素,这样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对于学生实施科学的心理辅导,确保其身心健康成长。

三、和学生进行探讨式的交流

心理辅导教育重视交流和讨论,原因在于充分的交流和讨论,能够在短时间内发觉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到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措施,为学生纠正心理状态提供一定的帮助,让小学生身心能够正常的发展。因此,班主任对于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必要和学生多进行探讨式的交流,进而进一步强化心理教育的成效。

例如,针对那些平时表现不突出,态度看上去十分稳重,但是学习成绩一直不是很理想的,班主任应该找这些学生进行单独的沟通,通过沟通班主任能够发现,学生不愿意诉说,和学生沟通进展不是十分顺利,在长时间的交流讨论当中,帮助人对于学生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进行总结,发现这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完成的情况较差,对于学生教育和沟通仅能够在短时间内起到一点作用,过一段时间后学生便又会放松下来。针对学生存在的这种情况,班主任和学生需要进行长时间的交流,强化对于学生的s束力,帮助学生改正自身的心态,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

四、结语

通过本文对于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方式的进一步分析和阐述,使我们了解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整体发展的核心要素,体现了学校精神文化的构建,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要善于动用心理战术,以心育心,以人为本,努力使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和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真正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班主任应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师。因此,希望通过本文对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方式的阐述,能够给小学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辅导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进而促使小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拥有一个健全的心理。

参考文献:

[1]赵炜. 班主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现的意义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5.

[2]吴锡昌. 中职学校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分析[A]. 百川利康(北京)国际医学研究院.2015年教育探索与实践学术论文集[C].百川利康(北京)国际医学研究院:,2015:16.

[3]刘海霞. 高中班主任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和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3.

第10篇

【关键词】 团体心理辅导;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对比观察

中图分类号:B844.1,R749.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9)011-0819-05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11.014

Effects of Group Psychological Service on Mental Health of Children Left behindin Rural Areas

LAN Yan-Ling1@,YOU Hui-Xiang2,CAIJing-Zhi2, LI Yan1,TANG Xiu-Juan3,

ZHOU-Yun4,QIN Yie-Ning1,ZHANG Yan-Yan1

1Nanning No.省略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group psychological service on mental health of the children left behind in rural areas.Methods:Totally 222 children left behind in rural areas were selected randomly and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he intervention group accepted 8 times of group psychological service.The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of Depression scale for Children(CES-DC),Rutter Children'sBehaviorquestionnaire forcompletion by teacher,Piers-Harris Children `s Self-conceptScale(PHCSS)were used in both groups to evaluate the effect at baseline,the end of the 7th intervention,and 6 months after the end of the intervention.Results:After intervention,the intervention group got lower scores than control group in EPQ-N [(8.2±5.8)vs.(10.2±6.1),P

【Key words】 grouppsychologicalservice;children left behindinrural areas;mentality;comparativeobservation

农村留守儿童即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留在农村,而且需要其他亲人和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1]。已有研究显示他们的心理卫生状况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人格发展偏差、孤独、抑郁等方面[2-3],但有关其心理干预的报道少见。刘中华报道采用绘画艺术治疗能促进留守儿童社交功能的好转,提高其自尊和自我概念,促进其人格的构建[4]。团体心理干预由于充分重视和利用人类的乐群性本质及其经济有效的特点[5],越来越多应用于青少年儿童心理卫生领域,如广泛性发育障碍、青少年幻听、适应障碍、行为问题[6-9]等,而应用于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未见报道。本文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7年10月,在广西马山县城北小学和合作初中开展问卷调查,选取小学一年级至初三,每个年级方便抽取2个班学生参加,共发出家庭情况调查表900份,回收有效问卷879份(98.2%)。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务工超过半年以上定为留守儿童,共270人。按机械随机抽样的原则,以班级为单位,单数班级为干预组,双数班级为对照组,结果干预组141人,对照组129人。研究期间儿童的家庭状况改变、父母回乡或转学者、资料不完整者剔出研究。干预组出组7人,余134人。对照组出组41人(多为资料不完整),余88人。干预组中男69人,女65人,初中生32人,小学生102人;对照组男50人,女38人,初中生34人,小学生54人。两组在年龄、性别、家庭情况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干预组按自然班划分小组,每个小组15~20人,由2位课题组成员领导,共进行8次团体心理辅导,每周1次,每次2 h。两组学生分别在干预前、第7次干预结束(第1次复查)及干预结束后半年(第2次复查)进行心理测验,3次测验的测验时间均为1.5 h~2 h,在心理辅导室进行,由班主任组织,课题组成员参与。低年级学生由班主任念题,课题组成员负责解答。3次测验时间、地点、组织人员一致,并与各班班主任进行开放性访谈。心理辅导小组成员由三甲医院心理咨询科医生及国家心理咨询师组成,均接受过团体心理干预的相关培训。对照组接受心理卫生知识讲座1次。

1.3工具

1.3.1 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版(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10]

根据量表手册计算出内外向(E)、精神质(P)、神经质(N)、掩饰(L)量表分。内外向(E)分数越高提示个性越外向,通常标准分61.5表示典型外向,38.5表示典型内向。精神质(P)标准分61.5表示典型精神质。神经质(N)标准分61.5表示典型神经质。

1.3.2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iers-Harris Children `s Self-conceptScale ,PHCSS)[11]

共80题目,分为6个分量表:行为、智力与学校、躯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粗分低于46分为自我意识水平偏低,总分或某一分量表得分越高表示自我意识越强或在某方面的自我意识越强。

1.3.3 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儿童版(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of Depression scale for Children,CES-DC)[12]

共20题目,主要评价当前抑郁症状,分数越高提示抑郁出现频度越高,CES-DC≥20分表示肯定有抑郁症状[13]。

1.3.4 Rutter儿童行为问卷教师问卷(Rutter Children'sBehaviorquestionnaire forcompletion by teacher)[14]

共26题目,分为N行为(神经症行为)和A行为(违纪行为)两大类。问卷由儿童所在班级班主任根据儿童半年的情况填写,总分超过9分被认为有行为问题。班主任需担任3个月以上。

1.4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团体目标:提高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从团体吸取温暖和力量,促进人格构建。

团体方案:①开始阶段(第1~2单元):建立团体,制定团体协议与规则。学习认识情绪、表达情感。②工作阶段(第3~6单元):接纳自己、接纳他人。增强自信心,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处理与父母的情感联结。③巩固与终结阶段(第7~8单元):学习的技能与方法,处理分离情绪(表1)。

1.5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2.0 统计软件包进行独立样本和自身对照t检验 、非参数u检验。

2 结 果

2.1 3个时段2组间及干预组干预前后各量表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心理测验结果无显著差异。第1次复查干预组艾森克个性问卷神经质得分低于对照组,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焦虑得分高于对照组。第2次复查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智力与学校、幸福与满足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流调中心抑郁问卷得分低于对照组(表2)。

干预组治疗前后自身配对比较显示: CES-DS第1次复查得分高于干预前(t=1.99 ,P0.05),第2次复查得分低于干预前(t=2.80,P0.01)。干预前后EPQ各分量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留守初中生、小学生复查结果比较

第1次复查,初中生干预组儿童自我意识量表的焦虑分、流调中心抑郁问卷分、Rutter儿童行为问卷N、A行为分均高于对照组;小学生干预组艾森克个性问卷神经质得分高于对照组,儿童自我意识量表行为分低于对照组。第2次复查初中生干预组流调中心抑郁问卷分低于对照组,儿童行为量表N行为分高于对照组;小学生干预组艾森克个性问卷精神质得分低于对照组,儿童自我意识量表中的智力与学校、幸福与满足分量表分均高于对照组。Rutter儿童行为问卷总分及N行为分低于对照组(表3)。

2.3访谈结果

团体辅导后,85%班主任认为留守儿童较前好管理,情绪较前开朗,小学教师反应较强烈。例如有一位四年级学生以前常与老师对立,违反纪律,经心理辅导后行为明显改变。课题组就此与班主任展开讨论,一致认为提高其自信自尊水平是改善其行为的有效方法。

3 讨 论

国外报道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抑郁症是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适用于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15],本文显示对于缓解农村留守儿童的抑郁亦有良好效果,辅导后留守组儿童的抑郁水平明显下降,抑郁症状得到缓解。对于抑郁的个体来说,团体是一个具有支持功能的组织,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启迪儿童从同伴交往中吸取温暖,摆脱消极情绪。但在第7个单元儿童得知活动很快就要结束时,对课题组成员表现出强烈的依恋,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这时复查抑郁量表分数较高,经处理分离和以后的保持联系,半年后复查情况好转,提示对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如何把握干预结束的时机,处理好分离情绪,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本组儿童的生活环境无大的变动,心理干预后其神经质分曾出现下降,提示心理辅导对留守儿童的个性重塑可能有一定作用,半年后神经质分有升高趋势,显示了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艰巨性。儿童的人格特征是在长期的社会化中形成的,正常家庭环境的缺失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不良个性的重要原因,团体心理辅导在某种程度上使儿童感受到“家”的温暖,对于修复其过于敏感焦虑的个性特征应有一定功效。显然,相对于长期的亲子分离来说,两个月的干预时间是不足的,究竟需要多长的时间?其远期效果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以往资料报道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初中学生的自我概念[16]有良好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初中、或小学留守儿童,总体上提高自我意识的效果不甚明显,在焦虑水平,智力和学校生活、幸福与满足感方面则有所改善,尤其小学生较突出,可能与和父母分开的时间不如初中生长、年龄较小自卑心理相对易矫正有关。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后,多由隔辈的直系亲属照看,或托付在亲戚家里,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形成的自卑心理较一般儿童更难纠正。在本研究中,小学生干预后神经症有所改善,中学生的改变不尽如人意,提示接受心理干预的年龄越小越好,也反映了青春期少年的反叛特征对心理干预效果的影响。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是时间较短,未能对留守儿童的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干预方案,今后应进一步开展目标性不同的心理辅导,在农村学校及监护人中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需要,使其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发展研究部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15-18.

[2]高亚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卫生状况及人格发展特征[J].中国公共卫生, 2008,24(8):917-919.

[3]赵红,罗建国,李作为,等.农村“留守儿童”个性及自我意识状况的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6):633-634.

[4]刘中华 .宁波“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绘画艺术治疗[J].宁波大学学报,2008,21(1):135-140.

[5]刘勇.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8-9.

[6]Tvminski RF,Moore PJ.The impact of group psychotherapy on 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with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J].Int J Group Psychother,2008,58(3):363-379.

[7]Newton E,Larkin M,Melhuish R,et al.More than just a place to talk:young people's experiences of group psychological therapy as an early intervention for auditory hallucinations[J].Psychol Psychother,2007,80(Pt 1):127-149.

[8]Kim S,Kverno K,Lee EM,et al.Development of a music group psychotherapy intervention for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adjustment difficulties in Korean adolescent girls[J].J Child Adolesc Psychiatr,2006,19(3):103-111.

[9]王秀珍,郑直,陈国锋,等.10-11岁儿童行为问题集体心理干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2007,6(6):538-540.

[10]龚耀先.修订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M].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2:4-44.

[11]苏林雁.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306-307.

[12]刘平.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200-202.

[13]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 湖南科技出版社.1998:27-31.

[14]王玉凤 .Rutter儿童行为问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56-59.

[15]Siskind D, Baingana F,Kim J.Cost-effectivenessof group psychotherapyfor depressionin Uganda[J].J Ment Health Policy Econ,2008,11(3):127-133

第11篇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1.入学适应问题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幼儿园的自然环境到老师和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教育的儿童,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节能够逐渐适应,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通常个性内向、胆小、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不良。

2.厌学与逃学问题

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10%。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老师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或者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有些孩子的厌学情绪还得到家长的支持,干脆辍学在家,帮父母干活,做生意等。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实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3.过度依赖问题

现今社会,大多数家庭里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常常把孩子视为“小公主”、“小王子”,往往只重视孩子的衣、食、住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是溺爱。因此,造成孩子自立能力差。当他们在日常生活或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时,最先想到是父母,在一次又一次向父母求助,得到帮助时,他们就生成了依赖感。但随着重复这样的恶性循环,小学生们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有的小学生到了高年级也要家长给他们穿衣、吃饭等。

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

1.采取心理辅导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

(1)团体辅导。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营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培养群体向上的精神。团体辅导通常以班级的形式开展,因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以集体心理为中介而内化发展的,所以,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培养良好的班级气氛,使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是时展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假设小学生群体中大量存在心理问题,而是所有学生都要心理健康发展,个别学生确有心理问题可以通过面向全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矫正。

(2)个案教育。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入。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会接触许多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个案教育一定要做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记录一定要真实,还可记录记录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

2.教师应该培养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1)教师应引导小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小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夏令营、手拉手活动、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多种多样的兴趣和爱好,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满足自己接触社会、进行社会交往的较高级的需要,有利于形成并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2)教师应教会小学生一些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①学会放松。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的。②与人谈心。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咨询电话等。无论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收益。③学会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会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的允许。小学生不用过于担心内心秘密被人知道,要学会坦然地对人与对己。

第12篇

读了这个故事,我有所感悟:要实现一个远大的理想或达到一个奋斗目标,除了不懈地追求、积极地进取,不怕苦不怕累,勇于付出辛苦的汗水以外,还要注意拼搏的方式和方向。找准方向,就会事半功倍,轻松地步入成功的殿堂;找错方向或根本不辨方向,就会事倍功半,甚至与成功失之交臂。

作为一名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同时又是一名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培训者和管理者,笔者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促进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成长,使他们成为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各种心理问题的行家里手呢?

我的答案是:必须建构心理辅导教师的辅导智慧。

一、辅导智慧是心理辅导教师必备的素质

什么是辅导智慧?辅导智慧是心理辅导教师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从大的方面讲,心理辅导智慧是心理辅导教师的一种内在品质,表现为心理辅导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表现为在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心理辅导境界。作为辅导的一种内在品质,心理辅导智慧应当渗透、内化于心理辅导活动课及个案辅导中,以辅导目的、辅导价值、辅导过程、辅导环境、辅导管理等元素呈现。一方面,由于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成长过程中所产生的发展性问题,具有共性,心理辅导活动课就成为中小学生发展性辅导的主要载体。因此心理辅导教师是辅导目的、意义、价值、任务的直接体现者、承载者和实践者,是辅导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在具体的辅导情境中,辅导智慧主要是通过辅导教师的辅导教学行为加以体现。另一方面,作为个体的中小学生,其差异性是自然存在的,成长中的心理问题有其个体的特殊性,个案辅导是解决其心理问题最直接且有效的辅导方式。从这一角度来看,辅导智慧则体现在对个案问题的倾听、共情、分析、判断和疏导过程中。

总之,辅导智慧在辅导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心理辅导教师对心理辅导工作规律性的把握、创造性驾驭、深刻的洞悉、敏锐的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

二、辅导智慧的构成

智慧型辅导教师就是具有较高心理辅导智慧水平的教师。智慧型辅导教师的辅导智慧是心理辅导科学与辅导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是辅导教师在探求心理辅导真谛基础上长期实践、感悟、反思的结果,也是辅导教师辅导理念、知识学养、情感与价值观、辅导机智、辅导风格等多方面素质高度个性化的综合体现。

在辅导实践中,教师辅导智慧的形成途径是多方面的,因此辅导智慧的构成也是多类型、多层面的,它包含了知性智慧、理性智慧、情感智慧与实践智慧。

知性智慧是心理辅导教师对心理辅导的直觉把握、整体感知,主要是心理辅导教师对辅导对象心理问题的一种直觉反应,是建立在直觉基础上的一种整体感知和反应能力。

理性智慧是辅导教师在学习心理辅导理论与技术的基础上、在长期的辅导实践中,经感悟、反思所形成的智慧,是个人心理辅导理论与辅导实践的结晶,它是辅导智慧的核心构成和高级表现形式。

情感智慧是在心理辅导教师的职业感、道德感、人际交往和师爱基础上形成的特殊智慧,是心理辅导教师情感范畴的体现。对心理辅导教师而言,师爱,即对辅导对象――学生的热爱,是心理辅导教师情感智慧形成的重要基础,是构成心理辅导教师情感智慧最为核心的内容。

实践智慧主要建立在心理辅导教师的经验积累、实践感悟、教学与个案辅导反思的基础上。如果说理性智慧建立在对知识的把握和学习的基础上,那么实践智慧更多地是在经验的基础上,是在个体经验感悟、教学与个案辅导反思基础上形成的智慧。如果离开了长期的实践探索,离开了对实践的反思,那么心理辅导教师的实践智慧水平是很难提高的。

三、建构辅导智慧是心理辅导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心理辅导智慧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它是心理辅导教师对心理辅导的敏锐反应,是对心理辅导的一种深层的理性认识,是对心理辅导的执著的爱,要经过长期丰富的实践才能最终形成。作为一个心理辅导教师,如何建构自身的辅导智慧?

1.重新审视经典性学科教学的意义与价值,建构辅导教学体系

基于掌握学科知识的学科教学,经长期的演绎发展,已经形成了经典性教学体系。在其经典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了教学上的一些格式化特征,比如教学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以及可预设性、可控性等,并且形成了一整套规范的操作要求。但是教学体系的另外一些特征,如多样性、复杂性、特异性、灵活性、开放性、生成性、选择性等,在理论认识上严重不足,而这种理论认识上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实践中课堂教学长期呈现机械、僵化的局面。

心理辅导课是学校按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通过各种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达到健全和完善人格品质的心理辅导形式。心理辅导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它应该有两个目标:发展性目标和预防性目标。其中发展性目标侧重于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自我完善,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提高今后的生活质量;而预防性目标是帮助学生及时疏导自己在学习、生活、成长中的心理困惑,学会矫治和调节心理偏差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和积极健康的情绪。因此,心理辅导课程不应强调心理学知识的掌握,而应致力于全体学生全身心的参与,人人平等、相互促进,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学生个性良好地发展。

2.立足于实践积累和实践反思,建构个人的心理辅导思想

实践是每一位教师成长的基石。任何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实践的锤炼。智慧源自实践,心理辅导教师的辅导智慧也来自于辅导实践,是心理辅导教学实践与个案辅导的结晶。心理辅导教师对心理辅导的各种看法、各种主张,以及他所接受的各种理论和学说,只有在与实践的结合中,特别是在实践的反思中才能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没有辅导实践,最多只能说我们掌握了心理学知识,而不能说它已经转化为我们的思想,上升成了一种智慧。

3.切实重视自身个体经验的积累,建构个人辅导风格

智慧在本质上是高度个性化的,没有完全相同的智慧,每个人的智慧都是深深打上自己烙印的。心理辅导教师的辅导智慧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但这种学习首先必须立足于个体经验,外来的知识只有在和教师的个体经验结合的时候,才能被内化。就心理辅导教师个体而言,他最可宝贵的财富,就是他的个体经验,特别是那些值得总结、挖掘、提炼的辅导经验。心理辅导教师要学会独立思考,既要学习各种心理辅导理论和他人的成功经验,更要立足于个人的能力与特长,用自己的嘴巴说话,用自己的腿走路。

4.着眼于真实的心理辅导科研,建构“宁静致远”的心态

教育科研是提升教师教育智慧的重要途径,是推动教师深入思考、不断发展自身智慧的强大动力。心理辅导教师要建构自身的辅导智慧必须淡化科研的功利性,强调科研是手段,不是目的。要在当前心态比较浮躁的背景下,“淡泊明志”,远离功利,归于宁静。古人所说的“宁静致远”,其实深刻揭示了智慧生成的内在道理。要致远就一定要宁静,这才是智慧的生成之道。

5.切实关注自身的职业情感状态,建构个人的责任品质

心理辅导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智慧水平,不仅仅要提升自身对心理辅导事业的认识,更要关注自身的职业情感状态。对心理辅导事业内在的认同、情感上的接受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心理辅导教师的整体智慧水平。对心理辅导事业的责任感,对孩子的责任与关爱是心理辅导教师辅导智慧的核心内容,也是心理辅导教师从事心理辅导事业的基本条件。

6.注重自身应变能力的生成,建构个人的辅导机智

辅导机智是辅导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智就是对意想不到的情境,进行崭新而出乎意料的塑造的能力。辅导机智是心理辅导教师在一定的心理理论修养与心理辅导技术把握的基础上,在长期的心理辅导实践体验、感悟和实际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超乎寻常的、出类拔萃的临场发挥能力。它反映了对辅导现场敏锐捕捉的能力、快速反应的能力和非常得体的、合理的应对能力。具有辅导机智的教师,可以把辅导现场中出现的偶然因素转化成一种有利的辅导时机,可以恰如其分地把辅导引向,推向深入。辅导机智表现为临场发挥的天赋,但这个天赋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长期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磨合而成的。同时,辅导机智又表现为对辅导工作、辅导对象的深刻的理解。如果没有深刻的理解,即使表现出来某种机智,也可能只是一种小聪明,不可能对心理辅导工作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而真正的辅导机智正是要起到这种作用。